各省土地资源概况
中国省市资源分布情况

中国矿产资源遍布于各省、市、自治区,但因所处大地构造带和成矿地质条件的不同,各地区矿产资源分布不均,其矿种、储量、质量差异较大,形成了各地域矿产资源的不同特征。
(一)东部地区东部地区地处中国主要大江、大河的下游,地形以平原为主,平原与丘陵相间分布,地势平坦,水网发达,频临海洋,交通条件甚好,且属中国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前沿,工业化、城市化水平高,占有明显的科技和经济优势。
该地区采掘工业、原材料工业产品产量在全国占重要地位。
其中原煤产量占全国的23%原油占42%,发电量占49%,钢占58%,烧碱占64%,化肥占42%。
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劣势是资源相对贫乏。
矿产资源特别是能源严重短缺。
能源探明储量仅占全国的7.4%,45种主要矿产工业储量的潜在价值只占全国的15.5%。
从全国主要矿产资源己探明的储量来看,东部地区除石油、铁矿石外,其他矿产资源都比较贫乏。
煤炭只占全国总储量的6.6%天然气占30%,铜占7.7%,铝土矿占19.7%磷矿占11.7%。
东部地区矿产资源的地理分布特点是,以山东为界,北富南贫。
(二)中部地区中部地区拥有丰富的能源、多种金属和非金属矿产资源。
45种主要矿产潜在储量占全国的44.8%,有20多种主要矿产资源的储量占全国的半数或更多。
其中煤炭保有储量占全国的58%,石油剩余可采储量占全国的近1/2,铝土矿保有储量占全国的61%铜矿保有储量占全国的47%磷矿保有储量占全国的40%,稀土矿保有储量占全国的98%。
从矿产资源的地域分布看,煤炭、石油等主要集中在北方省区,有色金属和非金属矿主要集中在南方省份。
煤炭主要集中在山西、内蒙古,其储量占全国的51%;石油集中在黑龙江,储量占全国的37%;磷矿主要集中在湖北,储量占全国的21%;铝土矿主要集中在河南,储量占全国的18%铜矿主要集中在江西,储量占全国的22%稀土矿主要集中在内蒙古的白云鄂博,储量占全国的96%。
中部地区是中国主要的基础工业(能源、原材料工业)基地,该地区生产的原煤、原油均占全国的半数以上。
广西土地资源概况

广西土地资源概况(一)土地资源的类型和特征广西在区域上属云贵高原向东南沿海丘陵过渡地带,形成了复杂多样的地貌类型:1.山地山地是广西主要的土地资源类型。
1995年末统计,海拔在400米以上的中低山山地面积为932.5万公顷,占广西土地面积的39.4%(其中,海拔800米以上的中山山地占23.5%;400米~800米的低山占15.9%)。
广西山地以山高、坡陡(坡度30°~ 40°)、切割深、光照少为特征,主要分布于广西东北和西部;在土地利用上,以林、牧业为主,是广西水源涵养林、用材林基地和牧草地,进一步开发利用潜力大。
2.丘陵地丘陵地海拔为200米~400米,面积为684万公顷,约占广西土地总面积的28.9%,是仅次于中低山以外的主要山地资源类型。
其主要分布于中低山地边缘及主干河流两侧;以桂东南、桂南、桂中一带较为集中。
这类土地与中低山地相比,有坡度缓(坡度5°~25°)、土层厚、谷地宽、光照条件好、人类活动频繁等特点;在利用上多宜性较突出,诸土地利用类型均有,尤以林地、旱坡草地为主,土地利用上有较大潜力。
目前制约因素主要是缺水,土壤较贫瘠,生态脆弱,如利用不当,容易造成水土流失,不易恢复。
3.石山广西是中国主要的岩溶发育区,石山分布面积为435.4万公顷,约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18.4%是广西比较特殊的土地资源类型;主要分布于桂西、桂中、桂西南、桂东北及桂西北局部地区。
石山山地以山高、坡陡、植被少、土层稀薄、蓄水性差为显著特征,素有“九石一土”之说,是人类生活自然条件较恶劣的地区,目前广西606万贫困人口,136万特困人口中的大部分就分布在这一类山地中。
在土地利用上,以灌杂术和旱地为主,旱、涝频繁,土地开发利用难度大。
4.台地台地海拔在200米以下,面积为149.1万公顷,约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6.3%。
主要分布于桂南、桂中、桂西南、桂东南一带。
该类土地一般地面平坦、起伏和缓、土层深厚、光照充足,是人类劳动、生活的主要区域,条件仅次于平原土地类型;在土地利用上以农业为主,是广西旱作农业、经济作物、果木林的主要种植区。
土地资源学第十章中国土地资源概况及区域分析

农业用地率
土地垦殖率 森林覆盖率 建设用地率
71.7%
28.4% 47.4% 10.1%
79%
19.9% 26.1% 5.0%
59.2%
6.9% 9.9% 1.5%
水面覆盖率
牧草地比重
8.9%
——
4.9%
25.8%
3.1%
35.6%
未利用土地面积
——
11.9%
中南区
行政辖区 中南区 河南省 湖北省 湖南省 广东省 广西省 海南省 园地总面积 2900.1 308.3 398.7 501.4 789.6 386.9 515.2 占全国比率 29.0 3.1 4.0 5.0 7.9 3.9 5.1
西南区
行政辖区 西南区 重庆市 四川省 贵州省 云南省 西藏自治区 园地总面积 1445.8 165.1 590.9 73.7 614.6 1.5 占全国比率 14.4 1.6 5.9 0.7 6.1 0.0
地区
4.土地利用分区系统
土地利用区 行政区域 1.东北山地平原有林 黑龙江、吉林、辽宁(不含朝阳市) , 地与旱地——农林用 内蒙古的兴安盟与呼伦贝尔盟东北部共 地区 210多个县市区
3.土地污染严重
污染土地总共2186.67万公顷,其中工业三废污染400
万公顷,乡镇企业污染186.67万公顷,农药严重污
染1600万公顷
第二节
中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类型
一、耕地
二、园地
三、林地
四、牧草地
五、居民点击工矿用地
六、交通用地
七、水域
八、未利用地
一、耕地
1.耕地的分布 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和中部地带的华北、东 北、中南4个大区,该区域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 71.7%,西部的西南、西北仅占28.3%。
教案二:了解不同地区的土地资源差异

教案二:了解不同地区的土地资源差异。
一、中国的土地资源分布情况中国是一个国土面积庞大的国家,境内的土地资源也分布得非常广泛。
中国的土地面积共有960万平方公里,其中可用耕地面积有1.35亿公顷,占总土地面积的14.17%。
中国土地资源的分布情况可以根据不同的地理区域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个部分。
东部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最为发达的区域,也是人口密集的地区之一。
这里是坐拥黄金水道的江苏、浙江、上海一带,也是人杰地灵的江苏南京一带,这些地方土地资源优越、交通便利、人流、物流十分发达。
同时,东部地区的土地资源利用率也非常高,许多土地面积小、人口集中的城市都面临着土地供不应求的局面。
中部地区包括河南、湖北、湖南、安徽、江西等省份,这里的土地资源虽然面积较为广阔,但是由于交通和资源开发的原因,这里的经济建设相对滞后,文化和生活水平也相对较低。
但是这里的丹霞地貌及大别山脉等地理景观十分壮观,所以相应的旅游资源也非常丰富,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西部地区人口较为稀少,土地资源较为充足,多为农业和畜牧业用地,主要以青海、宁夏、陕西等省份为主。
二、世界主要地区的土地资源差异世界地理环境的差异及其对土地资源的影响是促进地区经济多样化和互补性的条件之一。
在世界范围内,不同地区的土地资源差异也非常明显。
根据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地理环境,世界的土地资源可以分为以下三类:1.发达国家中的土地资源发达国家的土地资源以欧美发达国家为代表,这些国家的土地资源有机会得到优先利用。
在发达国家中,为了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一般都制定了不同的土地利用政策和法规。
这些政策旨在科学的保护、经营和利用当地的土地资源,尽可能地发挥土地资源的潜力。
2.发展中国家中的土地资源发展中国家的土地资源以非洲、中美洲、南美洲为代表,这些国家的人口密度相对较低,但也存在着一些社会经济问题。
对于这些开发中国家,土地利用的问题和土地利用方式的合理化是非常重要的。
中国土地资源分区概述

Ⅲ.黄土高原旱地、牧草地与有林地—农 牧林业用地区(简称黄土高原区)
本区位于太行山以西、青海日月山以东、 伏牛山和秦岭以北、长城以南,包括山 西全部、河北、河南、内蒙的一部分县, 陕西中北部、甘肃中东部、宁夏中南部 及青海东部,共计 260 多个县、市、区。 土地总面积50.0万km2,占全国的5.26%。 是以旱杂粮生产为主、水土流失严重、 产量不高不稳,亟待综合治理的地区。
Ⅻ.藏东南一横断山有林地与牧草地—林 牧用地区(简称藏东南一横断山区)
位于我国西南部川滇藏接壤地区,地处 青藏高原与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过渡地 带,主要包括西藏的林芝、昌都地区, 四川与云南的部分州、县共计 83个,土 地总面积53.57万km2,占全国的5.64%。 本区山高流急,能源矿产资源丰富,经 济相对滞后,是我国西部经济待开发地 区。
Ⅳ.长江中下游平原水田、水域与居民工矿 地—农渔和建设用地区(简称长江中下游区)
本区位于淮河以南,武当山以东,洞庭 湖、鄱阳湖盆地以北。地处我国南、北 方交接融合地带,长江黄金水道横贯全 区。在行政区划上包括豫、皖、苏、沪、 浙、赣、湘、鄂 8 省(市)的全部或部 分地区,共 243 个市、县。土地总面积 39.92万km2,占全国的4.2%。长江中下 游区自古以来就是鱼米之乡,经济发达, 人口众多。
Ⅶ.云贵高原有林地、灌木林地与旱地— 林农用地区(简称云贵高原区)
云贵高原区东起湖南雪峰山,往南经桂林、 柳州一线之西,南界南盘江、红水河谷,西 北与青藏高原区相接,北界四川盆地和鄂西 南高原,包括贵州、云南省大部,以及桂西 北、川西南、川东南等广大地区的 260多个县、 市、区。土地总面积 66.4 万 km2,占全国的 7.95%。是一个山地多、平坝地少、土地过度 垦殖、坡耕地面积大、水土流失严重、经济 比较落后的地区。
中国地理中的自然资源分布

非金属矿产如 石灰石、石膏、 高岭土等在建 材、化工等领 域有着广泛的
应用
水资源的开发 利用也受到重 视,但面临水 资源短缺和水 污染等问题的
挑战
单击添加标题
耕地资源:中国耕地面积占全球耕地面积的7%,但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世 界平均水平的一半。
单击添加标题
土地利用结构:中国土地利用结构中,耕地、林地、草地、湿地等各类 土地资源分布不均,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
单 击 此 处 添 加 副 标 题
汇 报 人 :
XXX
壹
贰
叁
肆
煤炭:中国煤 炭资源丰富, 主要分布在山 西、陕西、内
蒙古等地
石油:中国石 油资源主要集 中在东北、华 北、西北等地
铁矿:中国铁 矿资源丰富, 主要分布在辽 宁、河北、四
川等地
铜矿:中国铜 矿资源丰富, 主要分布在江 西、云南、西
藏等地
复等。
水资源的重要性:生命之源,生产生活不可或缺 水资源的现状:污染严重,供需矛盾突出 保护措施:加强污染治理,推广节水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可持续发展:合理规划水资源,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森林资源的重要性: 提供氧气、吸收二 氧化碳、保持水土、 保护生物多样性等
森林资源的现状: 森林覆盖率低、森 林质量差、森林生 态系统脆弱等
分布:中国的森 林资源主要分布 在东北、西南、 东南等地区,如 大兴安岭、长白 山、四川盆地等。
特点:中国的森 林资源具有多样 性,包括针叶林、 阔叶林、混交林 等多种类型。
保护:为了保护 森林资源,中国 政府采取了一系 列措施,如建立 自然保护区、限 制砍伐、推广植 树造林等。
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华 北、西北和西南地区
稀土:中国稀 土资源丰富, 主要分布在内 蒙古、广西、
中国地图(各省可调整编辑)

浙江
以民营经济、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 中小企业众多,市场活跃。
05
04
江苏
经济大省,以制造业、服务业和农业 为主要产业,拥有完善的产业链和较 高的科技创新能力。
未来发展潜力
新兴产业
区域协调发展
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等新兴产业 将成为未来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加强区域合作与协调发展,推动东部地区 产业升级和中西部地区经济崛起。
中国地图(各省可调整编辑)
目录
• 中国地理概述 • 中国各省区介绍 • 中国各省经济发展状况 • 中国各省旅游资源 • 中国各省文化特色
01
中国地理概述
中国地理位置
亚洲东部
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是一个海陆兼备 的国家。
领土范围
中国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海域总面积约473 万平方千米。
东北地区
以重工业和农业为主导产业,面临产 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压力。
主要产业分布
北京
以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为主,是全国 的政治、文化、教育和科技中心。
02
上海
国际大都市,以金融、贸易、制造业 和服务业为主要产业,具有全球影响 力。
01
03
广东
经济强省,以制造业、服务业和外向 型经济为主,拥有众多世界知名企业。
03
中国各省经济发展状况
经济发展概况
东部沿海地区
经济发达,以服务业和制造业为主要 产业,拥有丰富的资源和人口优势。
中部地区
经济稳步发展,以农业和制造业为主, 近年来在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方 面取得显著进展。
西部地区
经济相对落后,但资源丰富,政府正 加大投资力度,推动西部大开发战略, 促进经济增长。
土地资源

三、林业
• • • • • 1、分布 东北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最大的天然林区) 东北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最大的天然林区) 西南横断山区(第二大天然林区) 西南横断山区(第二大天然林区) 东南部、台湾、福建、江西等山区(人工林) 东南部、台湾、福建、江西等山区(人工林) 2、问题:毁林开荒、乱砍滥伐,森林面积急剧 、问题:毁林开荒、乱砍滥伐, 减少 • 3、措施:控制采伐量,采育结合,积极发展多 、措施:控制采伐量,采育结合, 种经营, 种经营,提高林区人民收入 捕捞、 四、渔业——捕捞、采集或养殖有用的水生生物 捕捞
1、我国水土流失严重。 、我国水土流失严重。 水土流失严重 2、我国沙漠化扩大。 、我国沙漠化扩大。 沙漠化扩大 3、我国草场资源超载。 、我国草场资源超载。 4、我国森林资源减少。 、我国森林资源减少。
水土流失的危害、 水土流失的危害、成因 及防御措施? 及防御措施?
水土流失危害
水库淤积,河床抬高,通航能力降低, 1、 水库淤积,河床抬高,通航能力降低, 洪水泛滥成灾。 洪水泛滥成灾。 威胁工矿交通设施安全。在高山深谷, 2、威胁工矿交通设施安全。在高山深谷, 水土流失常引起泥石流灾害, 水土流失常引起泥石流灾害,危及工矿交通 设施安全。 设施安全。 恶化生态环境。 3、恶化生态环境。
水土流失的原因
自然原因:多山地;土质疏松;降水集中。 自然原因:多山地;土质疏松;降水集中。 人为原因:滥砍乱伐,过度放牧,植被破坏; 人为原因:滥砍乱伐,过度放牧,植被破坏;
开矿、修路等基本建设不注意水土保持, 开矿、修路等基本建设不注意水土保持, 破坏了地面植被和稳定的地形, 破坏了地面植被和稳定的地形,同时将废 土弃石随意向河沟倾倒, 土弃石随意向河沟倾倒,造成大量新的水 土流失。 土流失。
各省区、市国家级开发区土地约利用省内排序及主要指标数据-V1

各省区、市国家级开发区土地约利用省内排序及主要指标数据-V1中国的各省区、市国家级开发区土地约利用情况,是一个非常复杂、庞杂的话题。
随着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各个省区、市国家级开发区的土地利用也日趋多元化、多样化。
本文将对各省区、市国家级开发区的土地约利用情况进行分析,整理出主要指标数据,以期为读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各省区土地利用情况排名1. 安徽省:安徽省的土地总面积为139,70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占40%,人均耕地面积为0.023公顷,位列全国第12位。
2. 河南省:河南省的土地总面积为16,68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占33.4%,人均耕地面积为0.02公顷,位列全国第16位。
3. 湖北省:湖北省的土地总面积为185,90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占37.01%,人均耕地面积为0.012公顷,位列全国第22位。
4. 广东省:广东省的土地总面积为18,10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占19.82%,人均耕地面积为0.012公顷,位列全国第29位。
5. 江西省:江西省的土地总面积为16,69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占38.4%,人均耕地面积为0.023公顷,位列全国第31位。
6. 福建省:福建省的土地总面积为12,04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占26.09%,人均耕地面积为0.011公顷,位列全国第32位。
7. 河北省:河北省的土地总面积为187,70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占34.43%,人均耕地面积为0.014公顷,位列全国第34位。
8. 山西省:山西省的土地总面积为15,62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占32.6%,人均耕地面积为0.019公顷,位列全国第36位。
9. 辽宁省:辽宁省的土地总面积为14,59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占26.2%,人均耕地面积为0.013公顷,位列全国第39位。
10. 湖南省:湖南省的土地总面积为210,00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占35%,人均耕地面积为0.014公顷,位列全国第40位。
福建省土地资源概况

福建省土地资源概况福建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山地丘陵占了全省土地面积80%以上。
福建耕地类型比较复杂,有水田与旱田之分,水田又有洋地、山垄田和山排田之分,旱地有坡耕地、梯地之分。
耕地大部分以水田为主,占80.8%,旱地仅占19.2%,且主要是种植粮食作物和大田经济作物。
福建耕地面积变化幅度较大,建国以来逐年减少,并有继续减少的趋势。
1952年全省耕地面积1468.13千公顷,人均耕地1.75亩,而到2005年末,全省耕地面积为1129.02千公顷,人均耕地面积仅有0.48亩,是全国人均耕地最少的省份之一[3]。
而作为成沿海经济圈的重要增长极,并且拥有水陆两利的交通优势,加之矿产丰富,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水利资源充足,使得福建省优势更为突出,在今后的进一步发展必然会对自身的生态环境及资源合理利用提出更高的要求。
3福建省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3.1 土地人均占有量低。
耕地质量差。
2005年福建省拥有人口3535万人,全省人均耕地面积0.048hm2,低于0.075hm2/人的全国平均水平。
而重福建省地貌类型以山地和丘陵为主,山地占幅员面积的75.8%,坡耕地也占有较大比例,由于坡耕地具有地块零碎的特点,在其上进行农业耕作活动加重了耕地的土壤侵蚀过程,容易导致水土流失。
特殊的地形条件使得福建省的耕地资源数量和质量相对全国而言并不占优势,由于自身城市化的要求,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需要大量的新增建设用地,城市周围的农用地往往成为城市新增建设用地的主要来源。
今后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全市的建设用地数量还会不断地增加,必须制定相关措施,有力保障耕地的数量和质量,实现自身的粮食安全,从而在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博弈中实现双赢。
3.2 地质灾害多发,制约当地土地资源安全。
福建省是地质灾害多发频繁的省份城市。
由于地质面貌以山地丘陵为主,更处在沿海的多雨区,使得山地洪涝灾害、泥石流、地震灾害严重。
中国地理的自然资源及其分布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中国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 占有量相对较低
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需要遵循 可持续发展原则,保护生态环境, 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自然资源的分布:中国地域广阔,自然资源分布不均 自然资源的利用:合理利用,避免浪费,促进可持续发展 自然资源的保护: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保护生态环境
非金属矿产资源的 分布:中国非金属 矿产资源丰富,主 要分布在西部和北 部地区
非金属矿产资源的 开发利用:中国政 府高度重视非金属 矿产资源的开发利 用,采取了一系列 措施促进其发展
非金属矿产资源的 保护:中国政府加 强了对非金属矿产 资源的保护,制定 了相关法律法规, 确保其可持续发展
稀土和稀有金属矿产资源
06
中国地理的土地资源
土地资源的分布和特点
东部地区:平原为主,耕地面积大,适合发展农业 西部地区:高原、山地为主,耕地面积小,适合发展畜牧业和旅游业 南部地区:丘陵、山地为主,耕地面积小,适合发展林业和旅游业 北部地区:平原、高原为主,耕地面积大,适合发展农业和畜牧业 土地资源特点:多样性、复杂性、地域性、季节性、不可再生性
02
中国地理的能源资源
煤炭资源
煤炭是中国的主要能源资源之一 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山西、陕西、内蒙古等地 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对环境和生态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煤炭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保问题需要得到重视和解决
石油和天然气资源
中国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分布: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西北、西南等地区 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类型:包括常规石油、非常规石油、天然气、煤层气等 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开发利用:包括勘探、开采、加工、运输、储存等环节 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经济价值:对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重要的战略资源
(完整word版)福建省土地资源概况

福建省土地资源概况土地资源·福建是全国土地面积较小的省份之一,土地总面积12.14万平方千米,全省土地面积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3%,居全国第23位。
福建是一个多山的省份,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全省海拔80米以上的丘陵和山地占全省土地面积的89.3%,海拔80米以下的平原台地占总面积的10%强。
平原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较大的有福州、漳州、泉州和兴化等四大平原。
1998年底,全省有耕地1178.18千公顷,人均耕地面积仅0.036公顷。
粮食作物主要是稻谷,其次为甘薯。
经济作物主要有甘蔗、柑桔、烟草、油菜、花生、茶叶。
福建是中国主要产茶省之一,武夷岩茶是中国名茶,兼有绿茶清韵和红茶浓郁的特点,安溪铁观音、闽北水仙、福州茉莉花茶等名牌产品享誉海内外。
福建省还盛产龙眼、柑桔、荔枝、枇杷、柚子、菠萝、香蕉等热带、亚热带水果。
全省土地资源呈现以下特点:(1)绝对量少,人均占有量低。
全省土地总面积12.1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29%;人均土地面积3.38公顷,不到全国人均土地面积的一半,是最少的省份之一。
(2)宜林地多,宜耕地少。
全省山地丘陵约占土地总面积的90%,地形坡度较大,灌溉条件差,不利于开垦为耕地而适宜林木生长。
全省宜林地约占土地总面积的74%,宜耕地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21%。
(3)耕地中高产田少,中低产田多。
根据农业部门的调查,全省高、中、低产田占现有耕地的比例分别为17%、38%和45%,中低产田合计占全省耕地的83%。
(4)沿海港湾众多、滩涂广阔,开发利用潜力大。
福建海域宽阔,海岸线长,沿海港湾有125个,港湾内侧大多分布着浅海滩涂,主要分布在三都澳、兴化湾、罗源湾等18个港湾,据适宜性评价,可围垦滩涂资源约有4.27万公顷。
(5)土地资源空间分布的地域差异显著。
闽东南地区(福州、厦门、漳州、泉州、莆田五市)土地总面积约占全省的34%,而耕地面积占全省的47.06%;闽西北地区土地总面积约占全省的66%,而林地面积占全省的76.1%。
各自然资源所情况汇报

各自然资源所情况汇报
自然资源是指人类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直接利用或间接利用的自然物质和能量,包括土地、水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动植物资源等。
各种自然资源在不同地区都有着不同的情况,下面我将分别对各自然资源所情况进行汇报。
首先是土地资源。
我国土地资源总体上呈现出东多西少、南多北少的特点。
东
部地区土地资源丰富,西部地区土地资源相对匮乏。
在土地利用方面,农田面积逐年减少,城市建设用地逐年增加,土地资源利用方式亟待改善。
其次是水资源。
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南方水资源丰富,北方水资源相对匮乏。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水资源短缺的问题日益凸显,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迫在眉睫。
再者是森林资源。
我国森林资源较为丰富,但森林资源的破坏和滥伐现象依然
存在,导致生态环境恶化,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减少,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
接下来是矿产资源。
我国矿产资源种类繁多,储量丰富,但大部分矿产资源分
布不均,且资源枯竭、开采难度加大等问题日益突出,对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亟待加强。
最后是动植物资源。
我国动植物资源种类繁多,但受到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
因素的影响,部分动植物资源面临着濒危和灭绝的危险,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总的来看,各种自然资源在我国的情况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挑战。
为了实现
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我们需要加强自然资源管理,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希望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能够共同努力,共同保护好我们珍贵的自然资源。
中国土地资源概况及区域分布论述

10.2 中国土地资源的类型
演示课件
一、耕地
1、耕地的分布
全国耕地二级分类所占耕地总面积比率
演示课件
面积(万公顷) 150.29
2857.2
7391.98
437.43 2167.02
灌溉水田 望天田 水浇地 旱地 菜地
来源:李元:?中国土地资源?,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0
演示课件
演示课件
土地资源退化严重
湖区生态环境恶化 :盲目围湖造田,湖泊水面减少,影响渔 业生产,减弱调蓄水量的能力. 全国湖泊水面减少约140万hm2,鄱阳湖被围垦利用面积已达 12万hm2,加之泥沙淤积,其湖泊面积已由1954年5 160km2降至3 850 km2;洞庭湖的湖泊面积由1949年的 4350 km2降至269lkm2. 1998年发生的长江流域特大洪水就是因围垦造成湖泊面积减 少、库容萎缩,致使汛期洪水外溢,加剧了洪涝灾害.
藏东南——横断山有林地与牧草地——林牧用地区(简称藏东南
一横断山区)
演示课件
三、 中国土地资源分区概述
东北山地、平原有林地与旱地 ——农林用地区〔.简称东北区〕 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除朝阳市外〕三省及内蒙古的兴
安盟与贝尔盟东北部,共210多个县市区.土地总面积95.21万 km2,占全国的9.98%.农垦历史较晚,有富饶的森林和矿产, 是我国的重要林区,木材产量占全国的1/2,后备土地资源也较 多.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木材生产基地和重工业基地.
全国及各农区的耕地内部构造 耕地 〔.总面积为13003.92万 hm2 〕
演示课件
2、我国耕地利用特点:
耕地利用上以旱地利用和种植粮食作物为主,种植构 造中,细粮作物种植面积不断增加,杂粮作物种植面 积不断减少.粮食作物的种植由高产数量型向高产、优 质、高效型转变. 耕地利用程度较高. 因各项建立、农业构造调整和灾害毁地减少耕地过多. 投入少、生产力水平低.
中国地理概况

中国地理概况中国地理是高校地理学科的一门综合性专业课,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相信对你会有帮助的。
中国地理地势概况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陆地面积的67%,盆地和平原约占陆地面积的33%。
山脉多呈东西和东北一西南走向,主要有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喜马拉雅山、阴山、秦岭、南岭、大兴安岭、长白山、太行山、武夷山、台湾山脉和横断山等山脉。
西部有世界上最高大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为世界第一高峰。
在此以北以东的内蒙古、新疆地区、黄土高原、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是中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
大兴安岭一太行山一巫山一武陵山一雪峰山一线以东至海岸线多为平原和丘陵,是第三级阶梯。
海岸线以东以南的大陆架,蕴藏着丰富的海底资源。
图片取自国家测绘局网站几百万年前,青藏高原隆起,地球历史上此一重大地壳运动形成了中国的地貌。
从空中俯瞰中国大地,地势就像阶梯一样,自西向东,逐渐下降。
受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撞击,青藏高原不断隆起,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号称“世界屋脊”,构成了中国地形的第一阶梯。
高原上的喜马拉雅山主峰珠穆朗玛峰高达8844.43米,是世界第一高峰。
第二阶梯由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和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四川盆地组成,平均海拔1000—2000米。
跨过第二阶梯东缘的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和雪峰山,向东直达太平洋沿岸是第三阶梯,此阶梯地势下降到500米至1000米以下,自北向南分布着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平原的边缘镶嵌着低山和丘陵。
再向东为中国大陆架浅海区,也就是第四级阶梯,水深大都不足200米。
中国地理河流概况中国河流湖泊众多,这些河流、湖泊不仅是中国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
中国的河湖地区分布不均,内外流区域兼备。
中国外流区域与内流区域的界线大致是:北段大体沿着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东部一线,南段比较接近于200毫米的年等降水量线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这条线的东南部是外流区域,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3,河流水量占全国河流总水量的95%以上,内流区域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3,但是河流总水量还不到全国河流总水量的5%。
中国土地资源分区概述

土地资源的保护情况
土地资源保护法律法规
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土地资源保护法律法规,如《土地管理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为土地资源的保护提 供了法律保障。
土地资源保护工程
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土地资源保护工程,如水土保持、土地复垦、退耕还林等,提高了土地资源的生态功能和生产 能力。
土地资源监测与评估
土地开发与保护的平衡
在土地开发过程中,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实现土地开发与保护的平 衡。
土地资源的区域协调发展策略
区域协调发展
加强区域间的协调与合作,优化区域 土地资源配置,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 展。
城乡一体化发展
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优化城乡土地 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进 城乡共同发展。
未利用地
指目前还未利用的土地, 包括荒草地、盐碱地、沼 泽地等。
土地资源分区的重要性
有利于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根据土地资源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将全国划分为 不同的土地利用区,有利于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提高土 地资源的利用率。
有利于制定土地利用规划
通过土地资源分区,可以明确各区域的土地利用方向和重 点,制定相应的土地利用规划,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Hale Waihona Puke 半湿润半干旱区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北地区, 包括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和东北 平原。该区域降水较少,季节分 布不均,土地资源相对东南部地 区较少。
干旱区
主要分布在西北内陆地区,包括 新疆、甘肃、青海等省份的沙漠 和戈壁地带。该区域气候干燥, 降水稀少,土地资源有限。
土地资源的利用情况
农业用地
中国农业用地主要包括耕地、林地、草地等,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重要基础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和人口增长,农业用地面临着保护和发展的双重压力。
各省土地资源概况

2、土地利用结构
全省农用地 1157.2 万公顷,占 73.65%,建设用地 248.9 万公顷,占 15.67%, 未利用地 165.2 万公顷,占 10.51%。
全省耕地面积 750.5 万公顷,占农用地的 64.77%,占土地面积的 47.76%。全 省划定基本农田面积 667 万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 88.8%。
河北省土地资源概况
2009-12-08 | 作者: | 来源: 河北省国土资源厅 | 【大 中 小】【打印】【关闭】
河北省行政辖区面积 1888.48 万公顷(28327.2 万亩)。根据土地利用变更调查,2004 年河北省主要地类面积为:
■ 耕地 646.85 万公顷(9702.8 万亩) ■ 林地 435.37 万公顷(6530.5 万亩)
(2)宜林地多,宜耕地少。全省山地丘陵约占土地总面积的 90%,地形坡度较大,灌 溉条件差,不利于开垦为耕地而适宜林木生长。全省宜林地约占土地总面积的 74%,宜耕地 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 21%。
(3)耕地中高产田少,中低产田多。根据农业部门的调查,全省高、中、低产田占现 有耕地的比例分别为 17%、38%和 45%,中低产田合计占全省耕地的 83%。
山东省土地资源概况
2009-12-14 | 作者: | 来源: 山东省国土资源厅网站 | 【大 中 小】【打印】【关闭】
(一)土地资源 1、基本情况
地处中国东部、黄河下游。 陆地总面积 15.67 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的 1.6%,居全国第十九位。 平原盆地占全省总面积的 63%(9.8721 万)、山区丘陵占 34%(5.3278 万),河 流湖泊占 3%。 海岸线全长 3024.4 公里,大陆海岸线占全国海岸线的 1/6,仅次于广东省, 居 全国第二位。
第10章 中国土地资源概况及区域分析

2 质量特征
1)我国地形错综复杂,地貌类型多样 其中,山地占33%,高原占26%,盆地占19%,丘陵占10%,平 原占12%。
2)耕地生产力普遍较低 从土地资源的质量状况来看,我国土地资源的光、热、水、 土自然要素组合严重不平衡;从降水来看;我国湿润、半湿润、 干旱、半干旱地区面积分别为32.3%、17.8%、30、8%和19.2%。 据全国农业区域开发总体规划的资料,我国中低产田比例 很大,高产稳产田占耕地总面积21.54%,中产田占37.24%,低 产田占41.22%,中低产田占总耕地面积的78.46%,主要分布在 黄土高原区、西北干旱区、华北区及东北区等区域。这些中低 产田的主要限制因素是水土流失、沙化、盐渍化、养分贫瘠、 土壤次生潜育化和酸化等。其中侵蚀耕地面积占全国总耕地面 积的40.3%。全国大于25°的陡坡耕地606.67万hm2,有水源保 证和灌溉设施的耕地面积只占40%。
耕地 1.30亿hm2 9.5% 四
林地 草地 2.28亿hm2 2.66亿hm2 5.5% 五 7.8% 二
我国土地面积占世界的比例
在我国土地资源面积中,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面积 之和占66.6%,居主导地位;农业用地中牧草地、林地比重大, 耕地次之,园地最少。未利用土地多为难开发利用的沙漠、 荒漠、裸岩及石砾地、重盐碱地、沼泽地等,而且大部分分 布在西北干旱地区和青藏高原,自然条件恶劣,开发难度大。
我国各省(区、市)人均耕地比较 (1996年全国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1999年全国各区域耕地面积比较
全国耕地减少构成情况
“九五”期间全国增加耕地面积和 减少耕地面积变化
“九五”期间全国耕地面积变 化
全国各省非农业建设耕地占补平衡情况
10.1 中国土地资源的分析
第九章 中国土地资源概况

各国土地资源对比图
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组成(2000)
农业用地68.44% (6.57亿h㎡) 已开发土地 71.85% 耕地 12.68%(1.22亿h㎡) 园地 1.23%(0.12亿h㎡) 林地 24.6%(2.36亿h㎡) 牧草地 27.27%(2.62亿h㎡) 水利用地 3.8%(0.36亿h㎡) 居民点及工矿用地 2.8%(0.27亿 h㎡) 交通用地 0.4%(0.05亿h㎡)
3.沼泽地
类型、面积
沼泽地是指地势低洼、经常积水或渍 水,一般生长湿生物的土地。据土地利用 现状调查,全国沼泽地总面积为4303.4千 h㎡,占未利用土地的总面积的1.8%。
开发利用与治理、保护
治理沼泽地应当以水为重点,以土为中心, 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进行综合治理,并 且要与保护湿地生态环境相结合。
全国耕地面积变化情况
27000万公顷未利用地
未 利 用 土 地 面 积 分 布 层 次 图
能开发为宜农耕地的仅为824.8—1162.0万公顷(1.24— 1.74亿亩),如按60%垦殖率算,可净增耕地0.74— 1.05亿亩
城市建设106.8%
草地利用率不高
草地生产力低下
利用现状和存在问题
草地面积减少 草地质量不断下降,退化严重盐渍化 草地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法制管理不力,滥垦过牧现象严重 草地建设投入不足
中国草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对策
加强对大面积天然草地的合理利用建设 积极建设人工草地 积极实施科技兴草战略 加强草原法制管理
四、建设用地
4 土地资源及其利用地域分异明显
垦殖率: 东:28.0% 中:19.9% 西:6.9%
土地开发利用程度东、中、西: 85.5%,87.2%,62.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果按照 1993 年城乡人均建设用地 120 平方米计算,我国达到 16 亿人口(理 论界公认的人口峰值)时的城乡建设用地总量应该是 19.20 万平方公里,如果按 照 2002 年城乡人均建设用地 141.5 平方米计算,则全国城乡建设用地总量要达到 22.64 万平方公里,要在 2002 年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的基础上再增加 2 万多平方 公里。这可以作为研究建设部关于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和人均城乡建设用地分时 段控制底线的基础。
加强耕地资源保护,完善了补充耕地项目管理和储备制度,全省建设占用耕地 0.7 万 公顷(10.5 万亩),土地开发整理增加耕地 0.84 万公顷(12.6 万亩),实现了占补平衡有
余的工作目标。2004 年全省通过开发整理、复垦及农业结构调整增加耕地 0.97 万公顷(14.6 万亩)。其中:
土地开发 0.68 万公顷(10.2 万亩),占全省耕地增加面积的 69.86%; 土地复垦 0.09 万公顷(1.4 万亩),占全省耕地增加面积的 9.60% 土地整理 0.07 万公顷(1.00 万亩),占全省耕地增加面积的 7.19%; 农业结构调整增加耕地 0.12 万公顷(1.8 万亩),占全省耕地增加面积的 12.33%。 其他原因增加耕地 0.013 万公顷(0.2 万亩),占全省耕地增加面积的 1.34%。
建设部公布我国城乡建设用地现状与发展趋势
2005 年 07 月 08 日 14:18:57
【字体:大 中 【打印本 【读后感 【进入论 【推
小】
稿】
言】 坛】
荐
来源:建设部网站 Go
】【关闭】
2002 年,全国城乡用地总量为 20.34 万平方公里,其中,城市建设用地 3.63 万 平方公里,村镇建设用地 16.71 万平方公里,村镇建设用地总量是城市建设用地 总量的 4.6 倍。城乡建设用地总量比 1993 年新增加 3.95 万平方公里(约合 5925 万亩),增幅为 24.13%,年均增幅为 2.43%,平均每年新增城乡建设用地 4389 平方公里。其中,城市建设用地新增加 1.39 万平方公里,增幅达到 61.75%。村 镇建设用地新增加 2.57 万平方公里,增幅达 18.16%。设市城市的建设用地规模 从 1993 年每个城市平均 27.07 平方公里发展到 2002 年的 40.66 平方公里,增幅 达到 50.20%,即在 9 年间平均城市用地规模扩大了一半。
全省土地总面积约为 31774.35 万亩,其中 51.2%为山地,13.9%为盆地,13.1% 为平原,15.4%为丘陵,全省有水面 135.37 万公顷,占总面积的 6.4%。海拔高度在 50 米以下的面积占总面积的 9.9%,l000 米以上的占总面积的 4.3%,大部分地区海 拔高度在 100 米至 800 米之间。2004 年全年净减少耕地 17263 公顷,其中生态退耕 16981.23 公顷,灾毁耕地 454.47 公顷,农业结构调整减少耕地 1112.49 公顷,其他 原因减少耕地 246.92 公顷。全年建设占用耕地 4161.69 公顷,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 充耕地 5694.2 公顷,建设占用耕地实现占补平衡。
截止到 10 月 31 日,全省耕地面积为 135.98 万公顷,年内增加耕地 0.25 万公顷,减 少耕地 0.91 万公顷,净减少耕地 0.66 万公顷。其中:建设占用耕地 0.57 万公顷,农业结 构调整减少耕地 0.30 万公顷,灾毁耕地 0.02 万公顷,其他原因减少耕地 0.01 万公顷;耕
河北省土地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源概况
2009-12-08 | 作者: | 来源: 河北省国土资源厅 | 【大 中 小】【打印】【关闭】
河北省行政辖区面积 1888.48 万公顷(28327.2 万亩)。根据土地利用变更调查,2004 年河北省主要地类面积为:
■ 耕地 646.85 万公顷(9702.8 万亩) ■ 林地 435.37 万公顷(6530.5 万亩)
河北省土地总面积居全国第 14 位,人均土地面积 0.28 公顷(4.2 亩),人均耕地面积 0.095 公顷(1.43 亩),比去年有所下降。
2004 年全省实际可耕种耕地面积 646.85 万公顷(9702.8 万亩),继续呈递减态势。 人均耕地 1.43 亩,比 1996 年的 1.63 亩减少 0.2 亩。
山东省土地资源概况
2009-12-14 | 作者: | 来源: 山东省国土资源厅网站 | 【大 中 小】【打印】【关闭】
(一)土地资源 1、基本情况
地处中国东部、黄河下游。 陆地总面积 15.67 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的 1.6%,居全国第十九位。 平原盆地占全省总面积的 63%(9.8721 万)、山区丘陵占 34%(5.3278 万),河 流湖泊占 3%。 海岸线全长 3024.4 公里,大陆海岸线占全国海岸线的 1/6,仅次于广东省, 居 全国第二位。
(4)沿海港湾众多、滩涂广阔,开发利用潜力大。福建海域宽阔,海岸线长,沿海港 湾有 125 个,港湾内侧大多分布着浅海滩涂,主要分布在三都澳、兴化湾、罗源湾等 18 个 港湾,据适宜性评价,可围垦滩涂资源约有 4.27 万公顷。
(5)土地资源空间分布的地域差异显著。闽东南地区(福州、厦门、漳州、泉州、莆 田五市)土地总面积约占全省的 34%,而耕地面积占全省的 47.06%;闽西北地区土地总面 积约占全省的 66%,而林地面积占全省的 76.1%。
2、土地利用结构
全省农用地 1157.2 万公顷,占 73.65%,建设用地 248.9 万公顷,占 15.67%, 未利用地 165.2 万公顷,占 10.51%。
全省耕地面积 750.5 万公顷,占农用地的 64.77%,占土地面积的 47.76%。全 省划定基本农田面积 667 万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 88.8%。
2004 年全省耕地面积减少 5.31 万公顷(79.69 万亩),其中: 非农业建设实际占用耕地 0.7 万公顷(10.5 万亩),占全省耕地减少面积的 13.16%; 生态退耕还林还草减少耕地面积 4.29 万公顷(64.3 万亩),占全省耕地减少面积的 80.64%; 农业结构调整减少耕地 0.27 万公顷(4 万亩),占全省耕地减少面积的 5.08%。 灾毁和其他原因减少耕地 0.06 万公顷(0.89 万亩),占全省耕地减少面积的 1.13%。
(2)宜林地多,宜耕地少。全省山地丘陵约占土地总面积的 90%,地形坡度较大,灌 溉条件差,不利于开垦为耕地而适宜林木生长。全省宜林地约占土地总面积的 74%,宜耕地 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 21%。
(3)耕地中高产田少,中低产田多。根据农业部门的调查,全省高、中、低产田占现 有耕地的比例分别为 17%、38%和 45%,中低产田合计占全省耕地的 83%。
福建省土地资源概况
2009-12-10 | 作者: | 来源: 资源网 | 【大 中 小】【打印】【关闭】
全省土地资源呈现以下特点:
(1)绝对量少,人均占有量低。全省土地总面积 12.14 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总面 积的 1.29%;人均土地面积 3.38 公顷,不到全国人均土地面积的一半,是最少的省份之一。
按驻地人口计算,城乡人均建设用地水平从 1993 年 120.0 平方米增至 2002 年 的 141.5 平方米。9 年间,我国每人平均增加建设用地 21.5 平方米,每人每年平 均增加 2.4 平方米的建设用地。
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从 54.9 平方米增加到 82.3 平方米,增幅达到 49.9%,城市 每人平均增加了 27.4 平方米的建设用地(若以其他部门经常采用的非农业人口计 算,则从 106.0 平方米增加到 130.6 平方米,增幅达 23.2%);人均村镇建设用 地从 147.8 平方米增加到 167.7 平方米,增幅达 13.5%,村镇每人平均增加了 19.9 平方米的建设用地。
2004 年全省实现建设占用耕地占补平衡的市有 7 个。 2004 年各市建设占用耕地占补平衡情况 石家庄:占用耕地 22488.5 亩,补充耕地 21459.7 亩。唐山:占有耕地 8494.6 亩,补充 耕地 7230.5 亩。秦皇岛:占用耕地 5450.9 亩,补充耕地 9102 亩。邯郸:占用耕地 8721.2 亩,补充耕地 14047 亩。邢台:占有耕地 8096.9 亩,补充耕地 12430.8 亩。张家口:占有 耕地 6067.9 亩,补充耕地 10611 亩。保定:占用耕地 11279.8 亩,补充耕地 15916 亩。承 德:占有耕地 2413.8 亩,补充耕地 2223 亩。沧州:占有耕地 6796 亩,补充耕地 7330.3 亩。廊坊:占有耕地 19066.1 亩,补充耕地 16638.3 亩。衡水:占有耕地 6169.7 亩,补充 耕地 8808 亩。
湖南省土地资源概况
2009-12-09 | 作者: | 来源: 资源网 | 【大 中 小】【打印】【关闭】
湖南省地处中国中南部,长江中游,自古以大湖洞庭(古湖云梦泽)之南著称。 地理上属于华中地区,省会(省城)为长沙市;因鱼和大米产量很大,号称鱼米之 乡;因地处洞庭湖以南得名“湖南”,又因湘江贯穿全境而简称“湘”。湖南历史 悠久,旧石器时代有人类活动,古为苗人、越人和楚人的生活地区。西周时期为楚 国南部。唐广德二年(764 年)首置湖南观察使,至此中国行政区划上开始出现湖南 之名。湖南经济主要集中于湘东北,长沙、株洲、湘潭、岳阳、衡阳和常德为工商 业发达城市。
■ 园地 57.49 万公顷(862.3 万亩) ■ 牧草地 81 万公顷(1215.0 万亩) ■ 其他农用地 86 万公顷(1290 万亩) ■ 居民点及工矿用地 147.76 万公顷(2216.4 万亩) ■ 通用地 10.23 万公顷(153.4 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