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片中的暴力内容对儿童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画片中的暴力内容对儿童的影响
来源:中国播音主持网| 作者:徐佳君如今,动画片在儿童社会化发展中正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影响着儿童社会认知与行为。
本文联系实例阐述和说明暴力内容在动画片中逐渐增多的现状;对儿童这种特殊的受众群体的特点进行分析;利用数据和例证分别从社会认知和行为等方面详细分析,动画片中的暴力内容对儿童的影响。
对于这种现状如何去应对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合理化建议。
力求打破长久以来人们对于儿童看动画片的一种误解,即儿童看动画片是有益无害的、动画片都是健康的。
同时引起社会的重视,净化动画片环境,进而净化儿童的成长环境。
一、动画片中普遍存在暴力的现象及其特点
(一)动画片中的暴力现象
近年来,由于国内的高质量的动画片制作相对较少,使得国外的大量动画片涌入我国。
其中,以日本动画片为代表的一些国外动画片,充斥了大量的暴力内容,令人担忧。
例如最近风靡一时的奥特曼系列动画片,银灰色的机器人奥特曼在多数成人眼里既不聪明也不可爱,却是孩子们心目中的偶像,他们时常模仿奥特曼的动作。
除了在少儿动画频道可以看到它的身影,在书店、音像店里奥特曼也是大出风头,历久不衰。
虽然它的主题是正义与邪恶的斗争,而对于低龄的儿童来说,单独领会这样的主题可以说是很困难的,吸引他们的更多的是其中各种各样的怪兽和激烈的打斗场面。
类似的动画片还有很多,例如《火影忍者》,其中的打斗场面更是寻常,而且比之奥特曼来说更加血腥暴力,流血等场面不断。
最近电视台正在播出一部《虹猫蓝兔》的动画片,以下是其中的部分台词,“扑克、骰子、牌九可是样样精通。
”“啊?谋杀亲夫啊!”“反啦反啦,老婆打老公啦!”“我不会伤了你,只要你答应做我老婆”“蓝兔,我的美人儿,娘子!美人儿,你的夫君来了!”“哼,老娘才不会上当呢?”……这样的动画片,能给孩子看吗?这里只列举了一些有代表性的动画片,而这些动画片都是受孩子追捧的动画片,风靡一时,这更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存在暴力内容的动画片如此的受到儿童的追捧,那么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可能会使得动画片制作者的制作主题和主要内容向暴力的方向有所倾向,这样就形成了一种恶性的循环,将导致暴力的内容在儿童的动画片中出现的越来越多、越来越频繁。
由此可见,动画片的现状不容乐观,相对于曾经风靡一时的《聪明的一休》等注重智慧的动画片来说,如今的动画片中暴力内容正逐渐的增多,暴力的镜头出现的越来越频繁,而且激烈的暴力打斗成为了吸引儿童的主要因素。
(二)动画片中暴力现象的特点
动画片中的暴力属于电视暴力的一种,但它又不同于一般的电视暴力,它有着自身的特点。
1.隐晦性
一般来说,电视暴力特别是成人片中的暴力相对于动画片中的暴力内容要更加的直接和更追求血腥和视觉的刺激,从而更加容易被人察觉,避免儿童的接触。
而动画片中的暴力则相对比较隐晦,往往是隐藏在动画片的美丽画面和甜美声音背后的暴力,就不容易被发现,也比一般的电视暴力对儿童的影响要大的多。
2.普遍性
在现代社会里,电视作为最主要的传播媒介是影响儿童社会化的重要因素。
据调查,我国中小学生最经常的课外活动是看电视,多数孩子每天看电视时间达
100分钟。
动画片是启蒙儿童很好的一种方式,它不但有美丽的画面,而且多数有着甜美的配音,可谓是“声画并茂”,儿童在观看娱乐的时候可以更加直观的获取信息。
而有的动画片以暴力对付坏人、维护正义之名行暴力血腥之实,以及借暴力的英雄式描述来促销其中的暴力。
而长期以来就存在一种误解,以为少儿的动画片对孩子就比较积极、正面,这样更放任了存在暴力内容动画片的滋生,从而使得这种存在于动画片中的以卡通形象为伪装的暴力更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由此可见,动画片并不因是儿童节目而成为世外桃源,儿童不仅从成人节目里,也从儿童节目里看到了暴力,正确客观的认识动画片及其对儿童的影响有利于家庭教育和儿童的健康成长,从而在某种程度上改善动画片环境,进而净化儿童成长的环境。
二、儿童受众的特点
儿童受众作为一种特殊的受众有着自身的心理特点,只有了解这些特点,才能更加准确的认识动画片中的暴力对于儿童的影响,也能更准确的发现引导儿童正确获取信息的方法。
儿童由于年龄尚小,生理和心理都未发育,因此儿童的心智是尚未成熟的。
(一)儿童受心理因素的影响较大
儿童之所以容易被动画片中的暴力内容所吸引,这与正处在成长阶段的他们普遍存在的以下几种心理是有着必然关系的。
[FS:PAGE]
1.儿童的想象、幻想心理
儿童对现实生活和自然界总是充满想象和幻想,对于他们不懂、不理解的事物,常常按照自己的幻想和想象去解释、去理解,因此儿童在遇到不理解的事物时,容易受到外界的引导而建立起对该事物的认识。
对于正确的引导,儿童就容易对该事物建立起正确的认识;对于误导来说,儿童也很容易去接受,而对该事物建立起一种错误的认识,这种最初建立的认识可能会影响儿童很长时间甚至是一生。
正因为这样许多动画片具有幻想的特点,神话、童话动画中的夸张、幻想成分正好满足了儿童的这一特殊要求,这类卡通片是他们最喜爱的片种。
2.儿童的游戏娱乐心理
儿童在生活中总是喜欢追逐、嬉戏、打闹着玩,捉迷藏、模仿大人做的事情,有时还搞一些恶作剧,这都是儿童的游戏、娱乐心理。
像动画片《蜡笔小新》中的小新就像是经常出现在他们身边的朋友,与他们一起玩耍,游戏。
这一时期的儿童不喜欢一本正经,不喜欢板着面孔一味说教、枯燥乏味的动画片,就喜欢这样富于幽默感、内容斑斓多彩的动画片。
这也决定了许多在喜剧效果包装下的暴力内容能引起儿童的特别注意。
因为儿童的这种娱乐、游戏心理,决定了儿童的注意力容易被一些新鲜、幽默的东西所吸引,而对于其他的就不再有注意力了。
3.儿童对英雄人物的崇拜心理
对英雄人物的仰慕、崇敬,是人类一种高尚的心理状态,它可以引导人们通过对英雄人物的熟悉、了解来净化心灵,提高精神境界。
例如像动画片《超人》中挽救生命,帮助弱者,扶危济贫的超人,就是众多小朋友么们追崇的对象。
儿童正处于长知识阶段,他们的崇拜心理比成人更甚。
因此,他们喜欢动画片里塑造的一个个英雄形象,并且会乐于去模仿这些心目中的英雄的行为。
这种现象导致了儿童的许多行为会受动画片中塑造的英雄形象的影响。
因此,动画片中英雄形象实施的暴力也将会引起儿童的注意,进而被儿童所模仿。
(二)儿童的分辨能力较弱
儿童是一个弱势的群体,弱势的表现除了不能自立以外,更重要的是儿童对于信息的辨别和筛选能力是比较弱的,无法象成人一样去分辨是非。
简单的说,儿童由于处于成长阶段,社会经验和社会阅历都非常有限,对于周围的事物都缺乏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同时儿童对于周围的事物和环境又充满了好奇和模仿的欲望,这就使得儿童对于正确的引导和错误的误导都很容易去接受,也就是一种不加筛选和辨别的接受。
例如,在看到父亲悠然自得的抽烟的样子的时候,儿童并不会去分析也不可能以现有的认识来分析,抽烟有害健康对于孩子来说并不是先天就了解的,而儿童所看到的只是家长十分享受的样子。
往往这就使儿童建立起了吸烟是一种享受和快乐,在有的时候儿童还会学着大人的样子去模仿抽烟的动作,这样的例子还是比较常见的,这就是因为儿童由于心智上的不成熟,缺乏分辨是非的能力。
由此可见,将动画片中呈现的内容中所体现的深刻含义让儿童去领会的难度是比较大的,而暴力刺激的形式反而引起了儿童的注意。
那么这种暴力的形式就会因儿童缺乏分辨能力起到一种先入为主的效果,那么其后果就很难想象了。
综上所述,儿童受众最大的特点就是:缺乏分辨是非的能力、注意力容易被新事物吸引、好奇心和模仿欲望很强,儿童很少预存立场,“自我防御功能”弱,容易相信媒体信息,常常对动画片里的事深信不移。
受众的思维特点对传播效果同样有直接影响。
霍夫兰等人根据多次实验,在《传播与劝服》(1953)、《个性与劝服可能性》(1959)等著作中有这样的结论:想象力丰富,对周围事情比较敏感的人,较容易被人劝服、接受影响,这正是儿童的特点。
三、动画片中的暴力内容对儿童的影响
著名电视专家雷蒙•威廉姆斯说过,电视改变了我们对于现实的认识,从而改变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动画片作为儿童观看的主要的电视节目之一对儿童的认知和行为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FS:PAGE]
(一)动画片中的暴力内容对儿童心理的影响
社会认知是了解、接受社会文化对个体的各种要求并逐步内化的过程。
儿童的社会认知是家庭、学校、同辈群体以及大众传播媒介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它包括社会规范、价值标准、行为方式等诸多主流社会所倡导的内容,当然也包括一些与主流文化相悖的价值观,是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形成的,是儿童对包括大众传播媒介在内的一切外在因素的反应。
1.对社会价值观的影响
所谓社会价值观,是指个体对社会的认识和态度,也就是对人与人的关系、人与具体的人群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认识和态度,这种认识和态度将决定人在社会中的行为。
以往的家庭中,家长、老师负责培养儿童的社会价值观念。
但在现代社会,动画片正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向儿童传播各种社会价值观念,包括家长不赞成的社会价值观念。
现在,儿童由于观看动画片的时间就非常的长,在某种程度上动画片为儿童提供了社会规范,影响甚至是引导了儿童的社会价值观和价值取向。
然而现今动画片中暴力内容的大量涌入,已经导致了儿童长时间处在一个暴力的环境中。
动画片虽然描述的不是现实的社会,但对于儿童来说,是很难去分别的。
暴力的大量使用,可能会使得儿童认同暴力的合法化,使用暴力是不受任何约束的。
而从前动画片展示的大量的社会规范,诸如不讲究卫生的人是不受欢迎的;勇敢、坚强、乐观是从事侦探、冒险等职业必备的品质等却在逐渐的减少。
当然在动画片故事中,我们也看到了社会成员在某个群体中的地位是不平等的,有些人受人敬
重,有些人被人鄙视,有些人生活在
社会底层,有些人高高在上支配别人。
儿童从中观察到规范、角色和等级的利益关系,由此理解了自己的地位和应遵循的行为准则。
通过动画片,儿童了解到各种社会中的人物的生活道路,一些为儿童所认同的人物,就自然会成为儿童学习的榜样。
那么,存在暴力内容的动画片就会对儿童产生一种误导。
在这样的一些动画片中,暴力成了解决问题和矛盾的重要方法,无论什么样的冲突,最后都是通过暴力来解决;另外,有的人物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也会使用暴力,这样的表现对于儿童来说是危险的,长时间会给儿童一种错误的理解。
这种理解会使得儿童认为现实中的一些矛盾也需要用暴力来解决,一些想要的东西通过暴力也可以得到,也就可能使儿童有崇尚暴力的倾向,认为现实的社会中也是依靠暴力来解决问题和实现自我价值的。
2.对自我感情调节的影响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要知道,儿童看动画片不仅仅是为了“受教育”,而且也是一种娱乐和放松,应该是一种寓教于乐。
媒介是现代儿童娱乐的重要源泉,大量的具有美学、享乐、刺激、轻松特性的动画片对儿童都有极大的吸引力。
动画片还能使儿童缓解焦虑。
焦虑是儿童由于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的威胁,致使自尊心与自信心受挫,或使失败感和内疚感增加,形成一种紧张不安、带有恐惧感的情绪状态。
儿童处于焦虑状态时,可以通过看动画片来放松自己,让自己平静下来。
但是,由于儿童参与的欲望很强烈,在观看动画片的时候很容易把自己想象成为片中的主角,并随着故事中主人公的情绪而动。
这就导致了一些儿童在动画片中的主角通过暴力而得到解脱时,儿童自身的焦虑和烦闷也得到了一种宣泄。
然而这种宣泄可能使得儿童在再次遇到情绪低落时想到借助暴力或者视觉刺激的暴力来宣泄,从而得到自身的满足。
这样的一种感情调节本身就是一种不健康的、不成熟的,而且对于儿童自身性格的养成也是不利的。
(二)动画片中的暴力内容对儿童行为的影响
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看,社会化要求个体逐渐形成与所在社会及文化相适应的人格和该社会所认可的行为方式。
在社会生活和社会情景中,人的行为发生是后天学习的结果,而这种学习更多地是通过观察示范过程学会的。
人类是通过在实际观察他人或环境的共鸣而学习行为的,模仿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这种观察,既可以是对周围人的行为及后果的直接观察,例如观察自己的家庭成员,同伴的行为等,也可以通过阅读、视听各种媒体中人的行为完成。
儿童更多的是通过后一种观察来学习行为的。
由于在现代社会中,动画片的消费主体是儿童,儿童从动画片上所目睹的一切都将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影响他们的日常行为。
暴力的内容也不例外,将对儿童今后的行为产生影响。
[FS:PAGE]1.对人际交往的影响儿童与别人之间的活动与交往是儿童社会化发展的核心。
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说:“社会交流引起一个逐渐结构化或社会化的过程,它从儿童自己的观点同其他儿童的观点较少协调或合作的状态过渡到使儿童间的动作和交往互相协作的状态。
”人际交往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语言的沟通,而在暴力内容居多的动画片中,为了更能引起儿童的主意,往往是对话很少,在简单的几句对话后就开始打斗的场面,甚至有的对话都是争吵。
习惯了暴力去解决问题的儿童,在人际交往上必然会受到挫折,因为正常的人际交往是建立在沟通而非暴力的强迫。
更重要的是,儿童在面对挫折的时候,由于自身的心理、性格上的不成熟,很难进行有效的自我调节,好胜心由特别的强,从而产生自卑、孤独的心理,更加不愿意和别的儿童交往和沟通。
这样独生子女常有的孤僻、内向、不合群的弱点,不
仅不易克服,反而愈加使他们走向自我封闭,缺乏同他人相处的活力与本领,更加大了儿童在人际交往中的难度。
久而久之,这样的心理就会成为一种孤僻的性格,使得儿童更加的易怒,更加的暴戾。
由此可见,这些影响对于儿童的人际交往无疑是不利的。
2.引发儿童暴力行为
我们先来看一个例子,1995年上半年,联想集团和上海市少年宫联合主办的以“21世纪的我”为题的发挥孩子想象力的大型征文活动,有许多孩子的文章中谈到了人类与外星人交往,但他们笔下的这种交往不是和平、仁慈的,地球和外星人的关系一概被描述成敌意和对抗的,就像一些电视动画片和科幻片中的情形一样,谁的武器先进,谁就能成为宇宙的主宰。
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难道暴力冲突已经充斥了儿童的大脑?
个体的社会化,是在源源不断的消息传播、交流活动中实现的。
对儿童而言,交流范围的受限和交流内容的贫乏,动画片的信息传递成为影响他们社会化的重要因素。
他们总是非常信任卡通片所提供的一切。
动画片所提供的理想化、艺术化或虚构的人物世界对儿童的熏染,使得儿童得到一种从感官到身心的深度抚慰,儿童因此改变了认知社会感觉世界的方式,致使本来就缺乏辨别力和判断力的儿童,必然减少对现实世界真实生活的深入接触和亲身体验,从而对动画片所提供貌似“真实”的情境不加选择的模仿。
其实,你只要留意身边的孩子,就会时常发现他们在游戏时,特别喜欢举着木棍,“宝剑”劈来砍去,嘴里还不时大叫:“我要打败每一个人”,“我要统治整个宇宙”,“我是天下无敌”。
这样的一些看似童真的叫喊却使得我们不由的心惊胆战,童年的时光应该是天真烂漫的,而不是打打杀杀。
可见暴力镜头对少儿有暗示作用,对于模仿欲极强的儿童来说,长期耳濡目染后,会比较容易在动画片中类似的真实生活情境中表现攻击行为。
据记述,美国的孩子在18岁前,从媒体上目睹的暴力行为有20万桩。
所以,他们也回报社会各种自杀、杀人。
由此可见,在大量的动画片暴力的影响下,极有可能使得儿童的社会认知出现偏差,而引发他们的暴力倾向。
四、改善动画片环境,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一)动画片的制作应该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要求
在动画片制作中,我们必须考虑到儿童的心理发展阶段和身心发展特点。
全社会都要关心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努力为儿童提供更多的优质精神粮食,创造良好的动画片文化环境。
动画片的制作,引进,编和播都应当把社会效益摆在首位,经济效益居其次,一部主题明确,情节曲折,了解儿童心理所想的卡通片更趋向追求更纯粹的欢乐、单纯、善恶分明。
在他们的世界里丑恶受到排斥,人类所有美好的感情——人与人,人与动物,人与自然都得到尽情地宣泄与滋养。
我们不强调动画片的说教,但对每一部动画片,必须具备的,就是儿童们在看完之后,有一种美与丑、善与恶、机智与愚蠢的体会,这就是动画片的教育价值。
好的,优秀的动画片,故事情节总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事实证明,具有教育功能的动画片,更为儿童所喜爱。
[FS:PAGE]
(二)加强家长和教师在儿童接触动画片过程中的引导作用
当然,动画片对儿童社会化产生的是正效应还是负效应,并不仅仅取决于动画片本身,而在于它传播的内容是否有利于儿童社会化,在于我们对儿童的引导是否得当。
只要我们充分重视,竭尽努力,有效地发挥动画片对儿童社会化的积极功能,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少其负效应,是完全可能的。
首先,由于儿童对教师有着特殊地尊重和依恋心理,教师要把孩子从动画片中解放出来,为他们创造宽松愉快地学习氛围,使他们身心舒展,于舒展中学习知识,增长才干。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因势利导,以动画片中有利因数促进其发展,使学生们具有浓厚的兴趣、崇高的动机、坚定的信念、炽烈的情感、顽强的意志、良好的性格。
教师也可以就动画片中的人物、情节、故事让学生展开讨论,给学生发言权,让他们在讨论争辩中获取正确的价值取向。
再次,家长要充分认识动画片对儿童社会化的利弊,以身示范,教育孩子做动画片的主人。
要鼓励孩子将宝贵的时间更多地用于阅读、求知、游戏等其他有益的活动。
家长要尽可能地同孩子一起选择、收看和评论动画片,比如,告诉孩子对动画片中不良行为要加以抵制。
要注意启发孩子提高鉴赏能力,抓住儿童可塑性强的有力契机,引导他们接受符合社会要求,同学校教育相一致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
家长还要经常保持同孩子的思想沟通和情感交流,及时肯定他们在成长发展方面的进步,纠正不良的模仿行为。
总之,要使动画片真正成为儿童的良师益友。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如何给儿童提供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成为了社会关心的问题。
动画片作为儿童成长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影响也值得我们去讨论和研究。
动画片的现状已经不容乐观,虽然有的地方已经开始重视起来,但是儿童成长的大计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