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媒体暴力对儿童侵犯行为的影响-推荐下载
儿童性虐待与媒体
儿童性虐待与媒体发布时间:2021-01-12T08:09:32.260Z 来源:《中国科技人才》2021年第1期作者:刘芷芸[导读] 在此之前,对儿童的保护一直没有得到重视,导致更多的儿童经历噩梦般的遭遇。
然而,随着近年来儿童性侵案件的增多,儿童性侵和儿童保护问题越来越受到公众的关注。
本文将围绕一部韩国电影展开,深入分析儿童性虐待的话题及其与媒体的联系。
中国政法大学北京昌平摘要:在此之前,对儿童的保护一直没有得到重视,导致更多的儿童经历噩梦般的遭遇。
然而,随着近年来儿童性侵案件的增多,儿童性侵和儿童保护问题越来越受到公众的关注。
本文将围绕一部韩国电影展开,深入分析儿童性虐待的话题及其与媒体的联系。
关键词:儿童性虐待;儿童保护;相关立法;媒体;电影引言最近,有一条新闻占据了韩国的头条。
更具体地说,报告说,一个孩子后性施虐者明年将被释放,释放那些反对的人数已超过8000万的网站上青瓦台请愿,声称防止释放他不仅旨在保护受害人,但也保护更多女性。
据韩国A频道报道,该名犯人在完成了韩国政府强制的心理测试后,即使在监狱里接受了700多小时的心理治疗,出狱后仍极有可能再次犯罪。
更可怕的是,在拘留期间,他没有表现出任何悔改的迹象。
不幸的是,所有这些请愿都被拒绝,官方解释说,要将这名囚犯重新关押,必须对他进行重新审查,但在韩国的法律框架下,这是不可能的。
那么,他究竟犯下了什么样的罪行,才会引起如此巨大的公愤,引起如此高度的关注呢? 悲剧发生在2008年,肇事者被描述为“世界上的恶魔”。
之后,这个真实的案件被拍成电影,名为《素媛》,还原了当时的整个过程和情况。
1 影片内容这部电影描述了一个8岁的女孩被一个40岁的男人性侵犯的事件和一系列的审判。
女主角叫素媛,最初生活在一个平静幸福的家庭。
她的父亲只是一个工厂的工人,她的母亲是一个没有工作的家庭主妇。
于是,全家都靠父亲微薄的收入生活。
与此同时,她的母亲怀孕了,这使得这个家庭更加经济。
媒体暴力对幼儿的不良影响和解决对策
媒体暴力对幼儿的不良影响和解决对策作者:杨晓玉来源:《都市家教·上半月》2015年第07期随着媒体的日益发展,媒体对幼儿的影响越来越大。
其中,媒体暴力作为一个传媒现象,却日益与教育学、心理学等领域发生着作用。
媒体暴力一般被认为是包括电影、电视、电子游戏、报刊等在内的媒体含有或刊登暴力内容,并对人们正常生活造成不良影响的暴力现象。
近年来,常有新闻报道幼儿因为模仿动画片中的暴力情节,而致使其他幼儿受到伤害,这样的事例令我们痛心,但同时我们更应该去反思事件发生的原因,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减少或杜绝此类事件的发生。
一、媒体暴力对幼儿的不良影响首先,对幼儿的行为造成不良影响。
幼儿的行为一般是通过模仿所看到的东西而学会的,许多研究发现,观看传递忠实于社会道德标准的电视节目能够增强幼儿之间关心、合作、团结等社会性情感,使善良的行为增多。
特别是父母和孩子一起看电视或效仿这类善良的举动,那么这些忠实于社会道德标准的行为就会得到实质性的提高。
反之,如果幼儿看到的都是一些充满暴力的行为,那么他的攻击性行为就会增多。
正如玛德琳▪莱文斯在她的著作《不见邪恶》中所说:“对媒体上的暴力对学前儿童产生的后果,有大量的研究。
研究几乎毫无例外地发现,观看暴力使得孩子更加惹是生非,更加坐立不安,更加令人害怕,更加缺乏创造性,更加迟钝木讷。
”美国媒体协会也总结到,观看媒体暴力能让幼儿更有攻击性、更恐惧、更无礼以及对暴力更麻木。
其次,对于认知上的影响,由于幼儿本身就较难分辨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因此他们常常会把从虚拟世界看到的暴力情节搬到现实世界中,幼儿的辨别能力降低,从而在心理认知上对暴力行为产生认同。
例如,当某个幼儿模仿看到的暴力行为对其他幼儿造成伤害,受到家长或教师的责备时,他常常会说“我不是有意的,我只是在玩,在跟他做游戏,动画片里都是这样的”。
这就可以反映出,经常观看含有暴力情节的动画片使幼儿对暴力行为的认知变得迟钝、麻木,不能意识到虚拟世界里的一些危险行为会对现实世界中的他们造成多大的伤害。
暴力媒体对儿童攻击行为的影响
暴力媒体对儿童攻击行为的影响儿童攻击行为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而暴力媒体对儿童的影响更是不容忽视的。
本文将就暴力媒体对儿童攻击行为的影响展开探讨,从心理、行为和社交三个角度进行分析,以期引起人们对于这一问题的关注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一、心理层面的影响暴力媒体对儿童的心理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大量接触暴力媒体会导致儿童产生恐惧和焦虑的情绪。
儿童在观看暴力场景时往往会感受到恐惧,这种恐惧感会大幅度增加儿童的焦虑情绪,甚至引发心理障碍问题。
其次,暴力媒体还会对儿童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产生深远的影响。
通过观看暴力场景,儿童可能会对动力和侵略性行为产生误解,将暴力行为视为解决问题或获得快乐的途径,而忽视了正面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最后,长期接触暴力媒体还可能使儿童产生麻木和冷漠的心理状态。
暴力场景的频繁出现会让儿童愈发麻木,对于他们来说,暴力甚至变得司空见惯,这种麻木的心理状态对于培养儿童道德观念和同理心有着极大的不利影响。
二、行为层面的影响暴力媒体不仅对儿童的心理产生影响,还会对其行为产生直接的影响。
首先,儿童接触暴力媒体后更容易模仿其中的攻击行为。
研究表明,观看暴力媒体后,儿童的攻击倾向会明显增加,他们更容易模仿电视或电影中的暴力行为,将其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其次,儿童接触暴力媒体后也会导致其情绪冲动和行为失控。
暴力场景中的激烈画面和情节容易激起儿童的情绪冲动,使其难以控制自己的行为,导致攻击性行为的出现。
最后,长期接触暴力媒体还会使儿童产生社交问题。
儿童在模仿暴力行为后常常会在同伴间发生冲突,甚至形成欺凌等不良行为,导致其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遇到困难。
三、社交层面的影响儿童的攻击行为不仅对其个人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也会对其社交关系及社会环境带来负面影响。
首先,儿童的攻击行为会对其与同伴的关系产生冲击。
受暴力媒体的影响,儿童更容易展现侵略性行为,使得他们与同伴的互动常常充满敌对和冲突,难以建立和谐的关系。
媒体暴力对儿童攻击行为的影响
媒体暴力对儿童攻击行为的影响在现代社会中,媒体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们通过电视、电影、互联网和社交媒体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内容。
然而,随着媒体内容的多样化,儿童面临着来自媒体的潜在暴力影响。
本文将探讨媒体暴力对儿童攻击行为的影响,并提出一些可能的解决办法。
首先,媒体对儿童的攻击行为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孩子们容易模仿他们在媒体中看到的行为,特别是暴力行为。
这可以通过角色塑造和暴力描绘来实现。
例如,一些儿童节目和游戏中常常有人物之间的激烈打斗和暴力冲突。
年幼的孩子可能会模仿这些行为,将其当作一种解决问题或交际方式。
这种模仿行为可能导致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对同伴或其他人产生攻击性行为。
其次,媒体对儿童攻击行为的影响也涉及到观众的情感反应。
许多媒体内容包含令人不愉快的暴力场景,如恐怖电影、犯罪纪实片等。
当儿童接触到这些内容时,他们可能会感到不安和恐惧。
这可能导致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负面情绪,甚至产生攻击性行为。
他们可能试图通过模仿媒体中的暴力行为来应对自己的负面情绪,进而加剧了攻击行为的发生。
媒体暴力对儿童攻击行为的影响也与儿童的价值观和道德发展有关。
媒体内容往往以暴力行为为卖点,追求刺激和娱乐效果。
这可能让儿童误以为暴力是一种正常和可接受的行为方式。
他们可能对道德规范和价值观产生困惑,而丧失了对非暴力解决问题的信念。
这种困惑很可能导致他们在与人交往时表现出攻击性行为,因为他们认为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式。
面对媒体暴力对儿童攻击行为的影响,有一些解决办法可以采取。
首先,家长和监护人应该充分意识到媒体对儿童的影响,并为他们提供正确的引导。
他们可以选择适合儿童观看的内容,并与儿童一起讨论媒体中出现的暴力行为。
通过引导他们理解暴力背后的负面后果,在他们面临媒体内容时提供正确的解读和反思。
其次,教育机构应该加强对儿童的媒体素养教育。
学校可以为学生提供媒体文化课程,教授他们如何正确看待和理解媒体内容。
青少年受暴力媒体制度的影响
青少年受暴力媒体制度的影响第一章:引言媒体的普及使得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难以避免接触到种种暴力场景,尤其是青少年。
社交媒体和游戏等平台中常常会出现令人不适的场景和情节,这对心智尚未成熟的青少年会产生诸多负面影响,为此,我们有必要认真研究青少年受暴力媒体制度的影响以及如何减少其负面影响。
第二章:暴力媒体对青少年犯罪率的影响国际上的一些研究表明,暴力媒体和青少年犯罪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正相关性。
暴力媒体中所呈现的情节和血腥场景容易导致青少年的攻击性和敌意提升,从而间接地影响了青少年的行为。
一些实验还表明,青少年在观看了暴力媒体后会表现出更大的侵略性,这表明暴力媒体对青少年有直接的影响。
第三章:暴力媒体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暴力媒体可以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严重的影响。
暴力场景和血腥情节容易让青少年感到害怕、紧张和恐惧,对青少年身心的影响不容小觑。
长期接触暴力媒体可能会导致青少年出现抑郁、焦虑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等心理问题。
一些生长在家庭暴力环境中的孩子会更容易受到暴力媒体的影响。
第四章:如何减少暴力媒体对青少年的影响尽管暴力媒体对青少年有诸多负面影响,但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措施来减少其影响。
父母和教育者可以在青少年的电子设备中设置家长控制来过滤不良内容。
政府也可以出台相应的法规,限制青少年观看或接触不良的媒体内容。
青少年本身也需要注意自己的媒体消费习惯,如何健康有益地使用媒体是青少年需要学习和掌握的技能。
第五章:结论总的来说,暴力媒体对青少年会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尤其是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行为习惯。
我们需要采取多方面的措施来减少这些负面影响,父母、教育者、政府和青少年本身都需要合作共同努力,以保护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大众媒体暴力呈现对青少年攻击性行为的影响研究
大众媒体暴力呈现对青少年攻击性行为的影响研究在当今数字时代,大众媒体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由于大众媒体的普及,我们必须意识到媒体对青少年心理以及行为的深远影响。
特别是媒体中所展示的暴力内容,它们带给青少年的潜在影响是我们不能忽视的。
因此,本文将探讨大众媒体暴力呈现对青少年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并提出相关研究。
大众媒体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常常夸大和夸张人们所关心的暴力事件。
这种影响力在青少年尤为明显,因为他们更容易受到外界信息的影响,同时也还未完全发展出较为成熟的思维方式。
心理学研究发现,长期暴力呈现的媒体内容对青少年的情绪和行为产生了负面影响。
一方面,这些暴力内容可能引起青少年的焦虑、愤怒和恐惧;另一方面,它们还可能导致青少年之间的攻击性行为增加。
在研究中,心理学家利用实验和观察等方法,探究大众媒体暴力呈现的影响。
实验中,研究者将被试分成观看暴力内容和非暴力内容两组,并测试他们的攻击倾向和情绪状态。
结果显示,在观看暴力内容后,被试的攻击倾向明显增加,同时他们的愤怒和恐惧情绪也有所提升。
类似的实证研究还发现,在暴力游戏中的虚拟暴力体验也会增加青少年的攻击性行为。
此外,长期观看暴力内容的青少年往往对暴力事件产生麻木感,这使得他们对于真实生活中的暴力事件变得麻木和冷漠。
心理学家称之为麻木效应。
一项研究发现,当青少年频繁接触到暴力行为后,他们对于他人的痛苦和受伤变得无感,甚至对于祭奠暴力受害者的活动也没有兴趣。
这种麻木效应的存在,对于青少年的道德发展和同理心产生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然而,并非所有观看大众媒体暴力的青少年都会表现出攻击性行为。
研究表明,个体因素和家庭环境同样重要。
个体因素包括青少年的性格特点、思维方式和社交能力等;而家庭环境则包括父母的监督和指导、家庭内部冲突和暴力行为的存在等。
这些因素都会影响青少年对大众媒体暴力呈现的反应和心理行为。
在减少大众媒体暴力对青少年攻击性行为的影响上,政府、媒体以及家庭都需要共同努力。
浅析媒介暴力与行为暴力
浅析媒体暴力对儿童侵犯性行为的影响【内容摘要】:近年来,媒介暴力充斥市场,对未成年人,尤其是儿童的行为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
本文就媒体暴力如何影响儿童行为,以及如何应对这种影响进行分析讨论。
【关键字】:媒体暴力、儿童侵犯性、反暴力策略【正文】:在信息时代,人们每天都会有意无意地从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接受大量的信息。
这些信息对人们形成新的价值观念、学习社会规范、掌握生存技能都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而其中,儿童特定的年龄阶段决定了其思维以直观形象性为主,而电视、互联网等媒体明显的可视性十分适合他们的年龄特点,因此这些媒体作为社会教育中生动活跃的一部分,以其较强的直观性、渗透力和冲击力,迅速、快捷而丰富的信息,使儿童的知识得到了补充、学习兴趣得到了延伸。
然而,大众传媒中的暴力信息也不可避免地介入到受众的日常生活中,并影响着人生的行为和态度。
儿童作为一群特殊的受众,所受影响尤为巨大。
(一)何为媒体暴力和儿童侵犯性1)媒介暴力指“电影、电视、电子游戏、报刊等媒体含有或刊载暴力内容,并对人们正常生活造成某种不良影响的暴力现象”。
对少年儿童影响最深的是电视媒介和电子游戏。
电视通运用先进的电子传播技术使其可以覆盖很广的范围,并通过其声象结合的符号系统,运用语言、音乐、音响、图文、影象等方式对渲染展示暴力行为,人的感觉造成全方位的冲击;电子游戏则通过青少年的儿童参与方式实施暴力行为。
2)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也称儿童的侵犯性行为,是指欲望得不到满足,采取有害他人、毁坏物品的行为。
儿童侵犯性是儿童心理发展中一个常见的现象,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有着显著的负面影响,作为影响儿童攻击性行为因素之一的大众媒体,对儿童的影响不言而喻。
电视,网络,印刷媒体等大众媒体携带的暴力信息对儿童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交往等方面均有负面影响,增加儿童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可能。
(二)媒体暴力如何影响行为暴力根据国内外许多专家的研究结果表明,观众的暴力行为与媒体暴力存在一定的关系,这种关系在少年儿童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媒体暴力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研究
媒体暴力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研究媒体暴力是指在电视、电影、电脑游戏和互联网等媒体形式中展示的激烈、暴力和攻击性内容。
随着媒体的不断发展和普及,儿童接触媒体暴力的机会也随之增多。
这引发了人们对儿童攻击性行为是否与媒体暴力有关的关注。
本文旨在通过对媒体暴力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进行研究,探究二者之间的关系。
儿童时期是一个重要的成长阶段,他们的行为和观念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很大。
媒体暴力作为一种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关联的内容,在儿童的心理和行为发展中扮演着一定的角色。
研究表明,暴力媒体对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有着积极的预测作用。
当儿童频繁接触到媒体暴力时,他们容易模仿并内化这些暴力行为,从而表现出攻击性的行为。
首先,媒体暴力可以激发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儿童在观看媒体暴力后,往往会将所见所闻视为行为模式,尤其是当这些暴力行为未受到明确的道德评判和谴责时。
他们可能通过模仿和学习这些媒体暴力行为,并将其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随着暴力行为的增加,儿童对于解决问题的态度也可能变得更暴力和侵略性。
其次,媒体暴力可加剧儿童的攻击性心理。
暴力场景的频繁出现会使儿童处在一种紧张、充满敌意和恐惧的心理状态中。
他们对于身边的人和事物可能会产生更多的攻击性和暴力倾向。
同时,暴力媒体的呈现也增加了儿童的冲动性,使他们更难抵制攻击欲望,从而导致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第三,媒体暴力可能对儿童社交能力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研究发现,儿童较多接触媒体暴力的孩子更容易产生社交问题,例如与同伴发生冲突、无法有效地解决问题以及在集体活动中表现出攻击性行为。
这种行为与媒体暴力对于儿童认知和情感发展的干扰有关。
长期处在暴力氛围中,儿童可能难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进而影响他们的社交行为。
此外,媒体暴力可能对儿童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过量暴力内容的接触可能导致儿童的焦虑、抑郁和暴力倾向的增加。
一些研究表明,儿童暴力行为与抑郁情绪呈正相关。
这种情况可能进一步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质量,甚至损害他们的身心健康。
电视中的暴力内容对幼儿的影响及对策
电视中的暴力内容对幼儿的影响及对策标签:幼儿教育;电视暴力;影响;对策随着经济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电视已进入千千万万的普通百姓家中,成为人们了解、联系和认识外界的主要渠道,它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更影响着青少年的行为习惯。
电视传媒作为文化和信息的载体,对幼儿的成长有着双重的影响,既能丰富幼儿的生活、增长见识,同时电视中的暴力内容又会给他们一个模仿的样板。
因此,如何有效避免电视暴力对幼儿成长的不良影响,促进幼儿健康成长,是当下亟需解决的一大难题。
一、电视暴力对幼儿的影响1.认知方面的影响。
处在幼儿阶段的孩子辨别能力较低,同时又很容易接受新事物,他们很难区分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差别,却能很快模仿电视节目内容,尤其是暴力性内容。
他们会将虚拟世界中的暴力情节与现实世界挂钩,继而产生不良的行为影响。
比如,在观看有暴力情节的动画片时,幼儿会根据某个暴力行为进行模仿,甚至按照情节去伤害其他幼儿,而当受到责备时,幼儿通常会解释“我只是按照动画片里的内容和他做游戏,觉得好玩”。
从这里可以看出,如果幼儿经常观看暴力性动画片,就会对暴力行为有认同感,甚至产生类似行为,进而使他们产生一系列的暴力性倾向或行为,极不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2.行为方面的影响。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形成与观看电视并不成正比关系,但随着观看时间和暴力节目的增多,受到耳濡目染,会使其无礼、暴力的态度趋向增强,暴力性行为的几率增大。
同时,由于电视暴力节目中有大量的模仿案例,因而促使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日益明显。
有研究指出,短期接触电视暴力会引导观众正面认知攻击性行为,但若长期观看则会逐渐变成个体的行为方式,严重情况下会逐步趋向攻击性人格发展,从而对幼儿社会适应性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下,便会使幼儿更具攻击性,并且对暴力行为产生麻木的想法。
3.情感方面的影响。
首先,会产生消极的情绪。
观看电视通常会产生消极和积极两个方面的情感体验,但随着电视暴力内容的日益增多,消极情感体验表现得尤为突出。
谈谈媒体暴力对儿童侵犯行为的影响
谈谈媒体暴力对儿童侵犯行为的影响概述近年来,随着儿童侵犯事件的频繁发生,媒体暴力这一名词也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线。
众所周知,幼儿时期的人类是模仿性最强的。
而随着近年来媒体的普及和大量充斥着色情、暴力等诸多可能对幼儿形成不良影响的影视作品不加修饰的出现在儿童的眼前时,幼儿那种与生俱来的模仿特性就造成了一种可怕的后果。
如何减轻这种影响对儿童的影响以及以后的儿童的时候环境应具有何种条件,这两点则是本文重点讨论的问题一、媒体暴力对儿童侵犯行为的影响(一)媒体暴力媒体暴力一般被认为是包括电影、电视、电子游戏、报刊等在内的媒体含有或刊登暴力内容,并对人们正常生活造成某种不良影响的暴力现象。
其主要有以下两种类型:1、真实暴力:即指媒体对城市骚乱、示威游行、政治暗杀事件、战争场面、凶杀、爆炸、强奸、抢劫等暴力案件的报道。
2、幻想中的暴力:即指在一些影视剧和娱乐节目中存在的暴力场景,如在电视剧里大量存在的暴力镜头,一些儿童节目中出现的暴力游戏等。
(二)儿童侵犯行为社会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班杜拉1973年为侵犯行为下了一个定义——侵犯行为是指一种行为对他人或生物造成身体或情感的伤害,或者是与扼杀生物、损坏或破坏物体相连的行为,如攻击别人、扔东西等。
而儿童侵犯行为则具体表现在:1、取乐性攻击:以言语、身体或工具直接或间接地向他人施以攻击,以取得心理快乐、精神愉悦的攻击行为。
有些幼儿追求心理愉悦不是通过正常的途径,而是将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有些行为没有导致他人的严重伤害,动机仅仅是为了取乐,但结果却可能给他人心理、精神、肉体增加痛苦。
2、手段性攻击:试图获得某一目的而产生的攻击行为。
在幼儿的攻击行为中, 很多属于手段性的攻击行为。
它往往集中于争夺所有权或行使权--幼儿之间相互为玩具而你争我夺,为游戏角色而争吵、谩骂,把别的幼儿从玩具旁边推开,便于独占;或为保护自己的玩具不被别的幼儿夺走而不遗余力等。
但他们的行为在别人眼里则被看作是攻击性的。
媒体暴力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影响
媒体暴力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影响近年来,随着社交媒体和大众传媒的普及,“媒体暴力”逐渐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媒体暴力是指在电视、电影、网络等媒介中呈现的暴力和侵略性内容。
它的普遍存在给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媒体暴力对青少年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首先,媒体暴力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青少年正处于身体和心理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对外界信息的接受能力较强,容易受到媒体暴力的影响。
暴力镜头和血腥场面不仅可能引起他们的不适和恐惧,还可能给他们带来心理创伤。
媒体暴力还会增加青少年的攻击性和暴力倾向,使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更容易产生暴力冲动。
此外,媒体暴力还会对青少年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产生负面影响,导致他们模仿和接受暴力行为。
其次,媒体暴力对青少年的社交行为造成了负面影响。
在媒体暴力的影响下,青少年可能对社会中存在的暴力行为麻木不仁,产生冷漠和嗜血的态度。
他们可能误认为暴力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而不去寻求和接受和平解决问题的方式。
在学校和社交场合,这种暴力倾向可能导致冲突和暴力事件的发生,严重影响他们的人际关系和社交能力。
再次,媒体暴力对青少年的学业表现也会带来负面影响。
青少年对学习环境和学习材料敏感,他们可能在长时间接触媒体暴力后,对学业失去兴趣和专注力。
他们可能更愿意沉浸在虚拟世界中,而不愿投入到现实生活和学习中。
此外,媒体暴力可能导致他们的睡眠质量下降,影响正常的学习和记忆能力。
针对媒体暴力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影响,我们应该积极采取措施来保护他们。
首先,家庭应该加强对青少年媒体选择的引导和监管。
家长应该确保他们的孩子接触的是正面积极的媒体内容,限制他们接触和观看暴力内容。
此外,学校和社会组织也应该开展多样化的活动和课程,教育青少年正确看待媒体暴力、理解其负面影响,并提供必要的心理辅导。
进一步地,政府应该出台相关法规和政策来规范媒体暴力的传播。
加强对媒体内容的审核和审查,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来限制和惩罚媒体暴力行为。
暴力传媒对青少年暴力行为的影响
暴力传媒对青少年暴力行为的影响摘要:文化是人类进步的产物,人类创造了文化,同时也被文化所影响。
良好的文化环境有利于人们健康的价值观的生成,而不好的、低俗的文化则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的人格有着负面的影响。
而如今现在暴力文化充斥着整个文化市场,青少年暴力犯罪率也剧增,大家不紧把青少年犯罪与暴力文化联系在一起,究竟二者之间是否存在联系、存在什么样的联系呢。
关键字:暴力传媒,文化传播,青少年暴力前言一.暴力、暴力文化与传媒暴力:在社会心理学研究中,“暴力”常常由“攻击”、“侵犯”等词来代替。
由于暴力的鉴定多依赖与观察者的价值观与归因,正如心理学家特德希所说的那样“所有的攻击的定义都是有价值偏向和不适应的”。
但无论观察者对暴力的定义如何,都不能掩盖伤害他人身体的行为这个事实,而我国的刑法也对暴力有着很严格的评判。
暴力文化正是以这种暴力,伤害等行为为内容的一种文化模式。
与其他文化一样,暴力文化通过大众传媒和人际传播这两种方式实现着与人们的联系。
大众传媒是传播者借助于大规模的传播媒介,向广大的信息接受者们传播信息,它对文化的传播形式的多样性、广泛性、高频率、强度大,对信息接受者的影响十分的重要。
由于上述特点,大众传媒成为了暴力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
暴力文化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时空正式通过大众传媒这一主要的传导方式形成的一种效应,感染着很多的接受者,渗透并且改变着他们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
所谓传媒暴力就是传播暴力文化、传递暴力信息的大众传媒。
保利传媒有着它存在的人性基础和市场基础。
传媒暴力之所以泛滥,是与暴力行为的本能不可分割的。
根据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人性中包含着侵犯性,人在具有生存本能,但同时也具有着破坏和攻击的本能。
当人们的生存利益受到威胁时,他变化产生一种原始的攻击性冲动,这是一种自我防卫性的伤害,是个体和种群生存的必须拥有的。
由于商业收到利益的驱动和文化市场的管理不完整,暴力文化几乎霸占着整个传播媒体。
传媒中暴力镜头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
传媒中暴力镜头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作者:张文飞来源:《党政干部学刊》2018年第02期[摘要]在追求商业利润的影响下,媒体为迎合大众口味而制造的娱乐刺激和低级趣味,使人们置身于商业广告、暴力、色情等众多负面因素的包围之中。
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在大众传媒商业化的发展趋势中首当其冲。
减轻大众传媒暴力对儿童社会化的负面影响?熏为儿童创造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
对于传媒中的暴力镜头对儿童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家庭、学校、社会三者的密切配合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关键词]传媒暴力;儿童;社会化[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8)02-0071-05一、研究背景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大众传媒在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尤其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更推动着大众传媒的快速演变发展,使其充斥在整个社会生活中,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教养理论的创始者乔治·格伯纳提出,现代人的一生,从摇篮到坟墓,都在接受媒介的教化,其影响是深入骨髓的。
在现代?熏大众传媒包括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电影、图书、音像制品?熏以及目前正逐渐成为传媒主力的互联网络。
其中?熏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当属报纸、电视、广播与网络这四种。
根据调查显示我国儿童青少年能够接触的媒介有15种之多,包括网络、电视、电影、书刊、广播、报纸、电子游戏等,其中占比重最大的当属电视和网络,其次是书刊,包括教材、漫画等。
大众传媒正全方位地影响当代儿童、青少年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对利益的狂热追求,媒体的商业化运作必然导致大众传媒的商业化发展趋势。
在追求商业利润的影响下,媒体为迎合大众需求,使人们置身于商业广告、暴力、色情等众多负面因素的包围之中。
大众传媒日渐倡导消费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
而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在大众传媒商业化的发展趋势中首当其冲。
儿童模仿电视剧情节自缢身亡,儿童模仿某动漫形象从楼顶跃下……这一类的新闻似乎已屡见不鲜,这一件件血淋淋的案例开始引起越来越多的学者对传媒中的暴力、色情等镜头的频繁出现而产生不良影响进行审视和批判,而其中对传媒暴力的批判尤其显著。
媒体暴力对青少年攻击性行为的影响
媒体暴力对青少年攻击性行为的影响近年来,社会普遍关注媒体暴力对青少年攻击性行为的影响。
随着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电视、互联网、游戏等媒体形式中的暴力内容日益增多,已经成为青少年日常生活中不可回避的一部分。
然而,媒体暴力对青少年攻击性行为的影响是一个复杂而且有争议的问题,涉及不同学科的研究领域。
首先,媒体对青少年攻击性行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过于暴力的媒体内容可能导致青少年模仿暴力行为。
年轻人处于模仿学习的阶段,他们容易受到所见所闻的影响而模仿一些不良行为。
暴力电影、暴力游戏以及网络上的暴力内容不断刺激着青少年的视觉和听觉感受,使他们认为暴力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从而可能导致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展现出更多的攻击性行为。
其次,媒体对青少年的思考方式和价值观产生影响。
暴力媒体内容的频繁接触会影响并改变青少年的思考方式,使他们更加倾向于以暴力解决问题。
不良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也可能被灌输给他们,导致他们对暴力行为产生误导性认知。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青少年都会受到媒体暴力的影响,个体差异和其他因素如家庭、教育环境等也需要考虑。
此外,媒体暴力对青少年的影响在实际生活中并不是单一、直接的。
研究表明,家庭环境和教育对青少年行为的影响同样重要。
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环境,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的教育方式和价值观对青少年的塑造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如果家庭环境关注暴力问题并严格限制青少年接触不良媒体,可能会减缓媒体暴力对其攻击性行为的影响。
此外,学校和社会各界也应共同努力,加强青少年的心理辅导和道德教育,帮助他们正确看待媒体暴力,并培养健康的行为习惯。
然而,有关媒体暴力对青少年攻击性行为的影响研究并没有达成完全一致的结论。
有些研究认为媒体暴力是导致青少年攻击性行为增加的原因之一,而其他研究则认为媒体暴力只是一个相对较弱的因素,影响被其他因素所主导。
研究者们指出,个体的心理和个性特质、社会支持以及家庭教育等多方面因素都会对青少年的攻击性行为产生影响,因此无法简单地将媒体暴力作为唯一的影响因素来解释。
浅论大众传媒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影响
浅论大众传媒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影响浅论大众传媒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影响[论文摘要]大众传媒作为承载和传播信息的工具,使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不断扩展,效率也不断提高,日益成为人们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大众传媒所传播的信息,既包含着大量的健康有益的东西,也存在不少消极有害的信息。
因此,我们要全面认识大众传媒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影响,既要看到传媒的宣传激励、警告抑制、教育预防等积极作用,也要看到传媒刺激未成年人犯罪欲望、为实施犯罪提供便利等消极影响,并通过发扬积极影响、抑制消极影响达到预防和控制未成年人犯罪的目标。
[论文关键词]大众传媒未成年人犯罪暴力信息色情信息一、大众传媒对未成年犯罪的积极影响随着信息和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大众传媒广泛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改变着人们的社会环境、生活理念、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
传媒传播行为的正确导向也往往能对预防和控制未成年人犯罪发挥诸多积极作用。
笔者认为,媒体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宣传激励作用人们常常借助传媒和它传播的思想,影响接受者的思想或行为,改变人们对社会的认知。
人们借助媒体对那些危害社会的犯罪分子进行谴责,又对那些挺身而出、同犯罪做斗争的英雄人物进行褒奖和颂扬。
例如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栏目,每年都会评出震撼人心的模范代表,有勇斗歹徒的赵新民,有大山深处孤身支教的徐本禹等等,这样的宣传报道对未成年人的正义感等价值观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让未成年人萌生向那些英雄模范人物学习、规范自己言行的想法。
虽然,由于未成年人个人因素的不同,这些宣传并不一定能在所有未成年人身上得到同等地体现。
但传媒这种惩恶扬善的导向宣传、激励可以使未成年人的道德修养、认知水平得到提升,阻止他们犯罪意念的产生。
(二)警告抑制作用当传媒将某人因违法犯罪而受到处罚的信息公开传播时,社会舆论就会形成对该犯罪的否定评价,也对潜在犯罪人形成某种威慑,使之因为惧怕社会舆论的否定性评价以及刑罚制裁而不敢实施犯罪行为。
媒体暴力对青少年行为问题的影响研究
媒体暴力对青少年行为问题的影响研究近年来,媒体暴力对青少年行为问题的影响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
所谓媒体暴力,是指在电视节目、电影、互联网等媒介中出现的暴力场景和情节。
青少年作为社会中的敏感群体,对于媒体内暴力图像的感受与决策常常与成年人有所不同。
本文旨在探讨媒体暴力对青少年行为问题的影响,并呼吁社会各方共同努力来缓解这一现象。
首先,媒体暴力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有着潜在的伤害。
长期以来,大量研究表明,暴力场景会激发人体内的应激反应,使其处于紧张的情绪状态。
这种紧张状态容易引发青少年心理问题,如抑郁、焦虑、暴力倾向等。
特别是部分脆弱的青少年,他们可能会将媒体呈现的暴力行为视作行为榜样,甚至模仿,并将之作为解决问题的手段。
因此,媒体暴力不仅影响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更给社会带来了潜在的安全隐患。
其次,媒体暴力对青少年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产生重要影响。
在成长过程中,青少年正在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而媒体作为一种重要的信息来源,直接或间接地对他们的价值观进行塑造。
当媒体中持续出现暴力场景时,青少年易受影响而认为暴力是得到成功、解决问题的一种合适方式。
这使得他们在解决现实问题时选择了暴力行为,从而导致了青少年犯罪率的增加。
因此,媒体暴力无疑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青少年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媒体暴力对青少年行为问题的影响并非完全负面。
有部分研究发现,观看媒体中的暴力镜头还能促进青少年的社会认知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对于某些被忽略或沉默的社会问题,媒体暴力的呈现可以为青少年提供认识与理解,激发他们对于社会公平和正义的思考。
因此,媒体暴力也可以视作一种教育资源,仅在合适的引导下发挥积极的作用。
为了降低媒体暴力对青少年行为问题的不良影响,各界应该共同努力。
首先,家庭和学校要加强媒体素质教育,培养青少年对媒体内容的批判意识和辨别能力,从而减少负面影响。
其次,媒体从业者应该增强责任感,避免制造和传播过度的暴力场景,涵养健康向上的社会氛围。
传媒暴力对未成年人犯罪影响研究
传媒暴力对未成年人犯罪影响研究摘要:传媒作为信息传播的媒介无时不刻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甚至是塑造人的性格。
现代社会,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传媒除了担负传播信息的基本功能外,更多的时候被当做了赚取经济利益的手段,而忽视了传媒本应该担负的社会责任。
传媒暴力作为传媒的一部分对于广大未成年人来说,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他们在主动接受正常传媒信息的同时,也被传媒暴力所侵蚀。
关键词:传媒暴力;未成年人;犯罪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如此之频繁,传媒功不可没。
尤其是在促进社会发展和经济水平提高方面,这也是传媒应时而生的重要原因。
不可否认的是,传媒自誕生以来,在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在享受传媒给我们带来生活便利的同时,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传媒的另一面——传媒暴力。
传媒暴力作为传媒的一部分,并不是伴随传媒一起诞生,而是伴随经济利益而生,正在以无与伦比的速度充斥着整个社会。
而未成年人作为社会群体的一部分尚处于身心发展阶段,完全的社会人格尚未形成,生活中接触传媒暴力,对其日后的生活习惯、生活态度有什么样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但是目前无论是刑法学、心理学、社会学对传媒暴力与未成年人越轨犯罪行为之间是否具有相关性、如何遏制传媒暴力等亟待解决的问题,都没有深入的理论研究。
一、传媒与传媒暴力1.传媒2.传媒暴力所谓传媒暴力是指传播信息的媒体中渗入的涉黄涉暴内容和信息。
电影、电视、电子游戏、报刊、互联网等在内的媒体含有或刊登暴力、黄色内容,并对人们正常生活造成某种不良影响的暴力现象统称为传媒暴力。
在逐步市场化的中国,传媒的此类暴力倾向也在不断增长。
充满血腥与暴力的电子游戏已经被人们视为“电子海洛因”。
传媒暴力的诞生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但是其广泛传播则是传媒经济利益使然的必然结果。
传媒暴力与传媒的社会功能背道而驰。
因为传媒暴力具有刺激性、易模仿性等特点,因此传媒暴力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是不相容的。
虽然如此,传媒暴力依然根植于社会土壤中,尤其备受未成年人关注和推崇。
媒体中暴力内容对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
媒体中暴力内容对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作者:邱微微来源:《活力》2009年第12期学前儿童也不例外,能满足他们求知欲的电视、互联网等媒体不经意间充当了传递者的角色。
学前儿童特定的年龄阶段决定了其思维以直观形象性为主,而电视、互联网等媒体明显的可视性十分适合他们的年龄特点,因此这些媒体作为社会教育中生动活跃的一部分,以其较强的直观性、渗透力和冲击力,迅速、快捷而丰富的信息,使儿童的知识得到了补充、学习兴趣得到了延伸。
儿童与电视、互联网等媒体面对面时,不自觉地就被其中的画面、声响吸引和感染。
可以说儿童从中学到了相当多的信息,然而我们也发现其中的暴力内容对儿童的负面影响,即引起了攻击性行为。
儿童攻击性行为则具体指以打、踢、推为主的,伤害他人或他物为目的的行为。
它不受欢迎,但是却常常发生。
社会学习论证明了儿童对于攻击性行为具有不同一般的模仿能力。
儿童的成长离不开社会大环境,他们大多在模仿周围环境,在与世界互动状态中学习着。
电视为儿童提供了一个学习的平台,然而这个平台却是单向的。
如今,电视已成为每个家庭的必备品,DVD、电脑也逐步进入家庭,成为儿童的亲密伙伴。
相关调查表明,电视是儿童接触率最高的媒体,大约50%的儿童一周看电视至少3~5次。
电视无疑是19世纪以来人类科学技术发明的杰出成就,它的崛起和发展对教育系统的影响也是巨大深刻的。
“所有的电视都是教育的电视,唯一的差别是它在教什么。
”很多儿童一出生就接受了这一特殊的礼物,但它给了人们怎样的“惊喜”呢?很多人发现其中的暴力内容成了儿童心目中至高无上的权威。
“电视是这样说的”,“电视上就是这么做的”成了儿童说明某事或从事某种行为最为得意和理直气壮的理由。
儿童往往把节目中的任务当成自己行为的榜样,把节目中的情景当做行为的典范,表现出攻击性行为。
儿童最喜欢看的电视节目非动画片莫属,而动画片里暴力内容占据了主导地位,如《忍者神龟》、《猫和老鼠》、《狮子王》、《奥特曼》等,片中无处不呈现对立和反抗的暴力内容,善于模仿的儿童必然受之影响。
电视媒体暴力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电视媒体暴力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王金霞王吉春(绵阳师范学院,四川绵阳621000)摘要:电视媒体暴力是最常见的媒体暴力类型之一,具有易受注意性、刺激性、易模仿性、毒害性深等特征,它对儿童的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交往行为等都有明显的负面影响作用。
文章从社会学习理论、攻击图式理论和生理唤醒理论等方面论述了电视媒体暴力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负面作用,并据此提出避免其妨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电视媒体暴力社会性发展影响机制一、什么是电视媒体暴力媒体暴力是包括电影、电视、电子游戏、报刊等在内的媒体承载或刊登暴力内容,并对人们生活造成某种不良影响的暴力现象[1]。
媒体暴力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旁观到的暴力,主要是观看电视或电影上的暴力画面,儿童、青少年不是暴力事件的直接卷入者,只是旁观他人的暴力行为,被动地获得替代性经验。
另一种是直接卷入的暴力,主要是互动式暴力游戏、互联网上的言语攻击,儿童直接体验攻击别人的“乐趣” [2]。
电视媒体暴力是最常见的媒体暴力类型之一,具有易受注意性、刺激性、易模仿性、毒害性深等特征,它主要借助电视作为传媒工具,播放具有暴力色彩的电视剧,播报暴力性的新闻等。
二、电视媒体暴力对儿童社会性发展影响的具体表现(一)启动儿童的攻击认知儿童学习或接受新鲜事物的方式是受兴趣和好奇心驱使,他们对自己感兴趣的或有强烈吸引力的对象往往报有极大的热情。
但由于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容易盲目模仿电视屏幕所闪现的带有暴力色彩的人物表情和行为方式,并且在与同伴交往中使用荧屏印象来处理冲突,当自己的目标达成后,便获得了自己也是“英雄”的体验。
这种错误的认知使其不能用正确的方式跟周围的同伴进行良性互动,反而会成为同伴躲避或疏远的对象。
(二)扭曲儿童的社会情感对儿童来说,大量地观看媒体暴力会导致其产生反社会倾向、反社会行为,会对暴力行为越来越麻木不仁,对他人冷漠无情。
Joanne Cantor 等人的研究表明,经常观看媒体暴力会减少青少年对受害者的同情,降低其在现实生活中帮助受害者的可能性。
媒体暴力行为与幼儿
組員: 蔡詠安4990U008 蔡幸芳4990U024 李雅婷4990U010 林慧茹4990U011 陳靜淑4991U004 黃歆育4990U012 林姿婷4990U056 柳佳寧4990U044 蘇琬尹4990U046
一、媒體所帶來的暴力訊息
關於媒體暴力與真實生活中暴力攻擊行為的相關已經被證 實,多達10%至20%的現實生活暴力行為可能是由於媒體
3.社交性攻擊 (Relational Aggression) 社交性攻擊指說服或煽動他人在不同的社交場合, 一同杯葛受害者。社交性攻擊者通常會以散播謠言、 搬弄是非等手法去孤立、杯葛或不准許受害者參與某 些組群,也會影響其他同學對受害者的看法。使用這 種模式欺凌他人則以女性居多。 4.性攻擊 (Sexual Aggression) 性攻擊包括被強行把注意力投放於與性有關的事上 ,例如性騷擾、色情電話及被不舒服的眼神注視。更 嚴重的性攻擊包括以強迫性手段,如肢體力量或口頭 恐嚇,使受害者在不情願的情況下被撫摸、擁抱、接 吻、甚至進行口交或性交 (Krahe, 2001)。
四、兒童與暴力的學習
兒童是會被媒體影響的-他們透過觀察和模仿來學習並且
創造他們自身的行為。攻擊的態度和行為是藉著模仿被觀
察的模範學習而來。研究已經顯示與暴力行為最強的相關 就是提早暴露在暴力下。因為八歲以下的孩童不能辨別虛 幻和真實,他們學習並採用媒體中的態度和行為。
24
(1)短期的效應:
暴露在媒體暴力的短期影響主要是由於以下幾點:
暴力行為與攻擊行為有甚麼不一樣?
攻擊行為 1.肢體性攻擊 (Physical Aggression) 肢體性攻擊包括以拳打、腳踢、擲物、拉扯別人的衣 服,甚至使用工具去攻擊受害者的身體及物件。這種 欺凌模式通常在校園內是最受老師、家長以及社會人 士所關注的。使用肢體性攻擊者以男性居多。 2.言語性攻擊 (Verbal Aggression) 言語性攻擊指以具有攻擊性的語句去傷害或羞辱他人 ,甚至是受害者重視的人,如他們的家人。改花名、 嘲笑別人、使用粗言穢語及使用尖酸的字眼亦屬於言 語性攻擊。使用言語攻擊他人只是轉眼間發生的事情 ,因此要介入和調停是十分困難的。不過對於當事人 來說,這些說話所帶來的傷害絕不遜於肢體性攻擊。 男性與女性同樣會使用這種攻擊行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谈媒体暴力对儿童侵犯行为的影响
概述
近年来,随着儿童侵犯事件的频繁发生,媒体暴力这一名词也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线。
众所周知,幼儿时期的人类是模仿性最强的。
而随着近年来媒体的普及和大量充斥着色情、暴力等诸多可能对幼儿形成不良影响的影视作品不加修饰的出现在儿童的眼前时,幼儿那种与生俱来的模仿特性就造成了一种可怕的后果。
如何减轻这种影响对儿童的影响以及以后的儿童的时候环境应具有何种条件,这两点则是本文重点讨论的问题
一、媒体暴力对儿童侵犯行为的影响
(一)媒体暴力
媒体暴力一般被认为是包括电影、电视、电子游戏、报刊等在内的媒体含有或刊登暴力内容,并对人们正常生活造成某种不良影响的暴力现象。
其主要有以下两种类型:
1、真实暴力:即指媒体对城市骚乱、示威游行、政治暗杀事件、战争场面、凶杀、爆炸、强奸、抢劫等暴力案件的报道。
2、幻想中的暴力:即指在一些影视剧和娱乐节目中存在的暴力场景,如在电视剧里大量存在的暴力镜头,一些儿童节目中出现的暴力游戏等。
(二)儿童侵犯行为
社会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班杜拉1973年为侵犯行为下了一个定义——侵犯行为是指一种行为对他人或生物造成身体或情感的伤害,
或者是与扼杀生物、损坏或破坏物体相连的行为,如攻击别人、扔东西等。
而儿童侵犯行为则具体表现在:
1、取乐性攻击:
以言语、身体或工具直接或间接地向他人施以攻击,以取得心理快乐、精神愉悦的攻击行为。
有些幼儿追求心理愉悦不是通过正常的途径,而是将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有些行为没有导致他人的严重伤害,动机仅仅是为了取乐,但结果却可能给他人心理、精神、肉体增加痛苦。
2、手段性攻击:
试图获得某一目的而产生的攻击行为。
在幼儿的攻击行为中,
很多属于手段性的攻击行为。
它往往集中于争夺所有权或行使权--幼儿之间相互为玩具而你争我夺,为游戏角色而争吵、谩骂,把别的幼儿从玩具旁边推开,便于独占;或为保护自己的玩具不被别的幼儿夺走而不遗余力等。
但他们的行为在别人眼里则被看作是攻击性的。
3、模仿性攻击:
模枋是幼儿学习社会生活的一种基本形式。
影视和文艺作品中的许多人物形象,往往会成为幼儿模仿的对象。
尤其他们在看了武打作品后,会马上效仿其中榜样人物的攻击行为。
4、习惯性攻击:
有的幼儿多次出现攻击行为又没有得到有效矫治, 因而养成某种习惯,攻击行为频频发生。
这种行为的动机或意图往往是不明确的,
其表现方式也多种多样, 如言语讽刺、挖苦、谩骂,或用工具拍打别人的头部、身体等。
(三)影响
人类的幼儿时期是一种模仿学习阶段,在此阶段,人类对于世界的概念是一种模糊的、不明确的概念。
在这一时期,人类的世界观尚未形成,故人类会在这一时期不断模仿他所能见到的同类抑或非同类的一切行为。
这也就解释了狼孩等一系列此类问题发生的原因。
所以,随着当今社会媒体的普及,幼儿绝大多数的时间都受到了媒体的影响。
又加上现在媒体对于暴力事件热情的不断升温。
幼儿所接触到的暴力元素也逐渐增多。
天生的模范能力使得幼儿在其与他人的接触中不受控制的做出侵犯行为(主要是攻击性行为)。
随着行为次数的增加,幼儿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来自同龄人的排挤而变得孤僻。
长时间这样的生活会使得幼儿在成长的过程中心理受到不同程度的扭曲。
虽然现在社会上大多数成年人心理或多或少有着一些疾病,但是一个从小心理不健全的人,在长大后有很大程度的可能成为社会不安定因素,这也间接的导致了犯罪率的增长,故能看出这种影响的可怕程度。
二、如何减轻儿童受到的影响
当今学者对于如何减轻媒体暴力对儿童侵犯的影响普遍有五条措施,这五条措施分别是:
1、对孩子的侵犯行为进行分析,适当的自卫不应被视为
侵犯或欺负,相反应该予以鼓励。
如果不问青红皂白,得知孩子
在外面与别人有争执了,就将他痛打一顿,实际上是教他用打人来对待自己不满意的人,同时也会使自己的孩子今后变得更加懦弱。
2、对儿童的日常环境进行适当的控制:尽可能减少学生接触侵犯行为的机会,如观看武打、凶杀、暴力性的影视节目,不让孩子玩暴力电子游戏等。
3、家长也应杜绝自己的争吵、谩骂或大打出手等侵犯行为。
4、如果一旦发现孩子在与伙伴的冲突中以非暴力的方式解决问题,家长或老师则应立即给以表扬。
5、注意家庭抚养方式:爱孩子不等于百依百顺,适当通过一些挫折使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感。
6、平时加强对孩子交往指导,对于孩子的侵犯行为,要予以批评教育。
7、尽量不用武力对付孩子。
你在外面打了别人,回家我就要惩罚你,这种因果式暴力解决问题的方法,会使孩子错误地认为:强大就会被服从。
成人在打孩子的同时也在教会他们解决问题的暴力手段。
8、移情感受、模拟感受被侵犯的痛苦:在孩子身上模拟其侵犯的动作,让好打架的孩子受到皮肉之苦,通过“移情”的方法使其感受到对方的痛苦,从而达到行为改变的目的。
总结
综上所述,减少儿童生活中的暴力元素是一件社会当务之急的事情。
虽然在现实中彻底杜绝这一元素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但是,让儿童在生长的过程中不受或尽可能的少受这一元素的影响是确实可行的。
通过家长的直接影响,让儿童理解到暴力不是其行为的第一准则,对于国家减少犯罪率也是一件必不可少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