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版】《传播学教程》复习重点
传播学教程 重点整理
传播学概论重点整理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1、传播学是20世纪出现的一门新兴社会科学。
2、传播学“泛化”问题(1)传播学学科影响力的扩大:在社会高度信息化的进程中,传播学为人文社会科学众多学科的理论创新和知识创新提供了新的动力。
(2)问题:传播学的相对独立性是什么?它的核心理论体系是什么?传播学应该回归它的学术原点,对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问题进行重新探讨和确认。
3、传播技术革命;社会信息化一、如何把握传播的概念1、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传播”的基本概念2、传播——communication3、19世纪末,“传播”一词成为日常用语。
传播一词主要指的是人类(传递)或(交流)消息、观点、感情或与此有关的交往活动。
4、1909年,美国社会学家(社会互动理论创始人)库利在《社会组织》中设了《传播》一章,并下定义:传播指的是人与人的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包括一切(精神象征)及其在空间中得到传递,在时间上得到保存的手段。
它包括表情、态度和动作、声调、语言、文章、印刷品、铁路、电报、电话以及人类征服空间和时间的其他任何最新成果。
(注意“铁路”)(此定义强调了传播的社会关系性)5、1911年,美国学者皮尔士(符号学的创始人)《思想的法则》中设了一个题为《传播》的断章:“直接传播某种观念的唯一手段是像(icon)。
即使传播最简单的观念也必须使用像。
因此,一切观点都必须包含像或像的集合,或者说是由(表明意义的符号)构成的。
”6、库利和皮尔士对传播的描述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个传统,一个是社会学传统,一个是符号学或语义学的传统。
后出现融合。
7、所谓传播,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自我观点:这个并未体现符号学或语义学啊!!!)8、信息科学因提出“信息”的概念而对传播学做出了重大贡献(贡献一;贡献二:拓宽了传播学的视野)。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专题框架整理
1、产生确立(1)原因①形成原因②诞生在美国的原因(2)早期学术思想源流①欧洲源流②美国源流(3)奠基人与学科开创者(4 )信息论与控制论对传播学的贡献2、研究对象: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1)社会传播的系统性(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3)运行与社会发展:障碍、隔阂3、主要学派(1)经验学派(2)批判学派①政治经济②文化研究③意识形态霸权理论④哈贝马斯批判理论(3)媒介环境学派(4)两学派的比较:研究目的---焦点---方法---社会观4、研究方法(1)两种方法系统:定性研究、定量研究(2)具体研究方法:①抽样调查②内容分析③控制实验④实地观察⑤个案研究⑥访谈法⑦比较法5、任务6、学科性质7、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1、定义 ( 1)国外:①库利(社会学) ②皮尔士(符号 /语义学) ③施拉姆 ④阿耶尔 ⑤共享说 ⑥互动关系说 ⑦符号说 ⑧目的、影响、反应说 (2)国内:郭庆光、邵培仁、胡正荣、张国良2、特点 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3、类型 人内---人际---群体 ---组织---大众( 1)国外学者: ①拉斯三 ②赖特四 ③施拉姆功能观(1)过程构成要素、模式定义、各模式的背景、内容、评价、总结 ( 2)微观 线性:① 5W ②香农 --- 韦弗模式控制论:①奥斯古德与施拉姆 ②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 式 ③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 ④韦斯特利 --- 麦 克莱恩的概念模式 ⑤丹斯模式 ⑥纽科姆 ABX 模式及其平衡模式和互向模式(3)宏观 系统论: ①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 ②马莱兹克的系统模 式 ③大众传播效果依赖模式(媒介系统依赖模 式)社会传播总过程理论:①日本学者的传播总过程理论②唯物史观下的社会传播总过程6、发展过程 ( 1)动物 ---人类传播 ①动物传播现象与局限 ②人类语言及其能动性和创造性7、现状 ( 1)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定义、理解、信息化的影响和冲击 ( 2)世界信息传播秩序的争论 背景、论争三阶段( 3)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研究的①国际报道中的新闻价值 若干重要课题②信息与国家主权 ③文化帝国主义4、功能 ( 2)正面功能:①传播信息社会)②引导舆论 ③教育大众 负面功能:①⑤混审淆美是弱非化 ②⑥麻影醉响精健神康 ④提供娱乐 ③⑦信国息家过主量权 ④丧失自由 ④拉扎 --- 默顿功能观5、过程模式概念 过程与结构作为能动意识和思维活动的人内传播( 1)人内传播的要素区别于动物体内传播的根本特点)(2)人内传播的特点 作为社会心理过程的人内传播 ( 1)米德:主我与客我理论 (2)布鲁默:自我互动理论(3)内省式思考个人信息处理的基模理论 (1)基模的概念、特点( 2)基于基模理论的信息处理过程模式 ①阿克塞尔罗德的信息处理过程模式 ②理查德·佩蒂的详尽分析可能性理论(1)是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传播 (2)船津卫:姿态的传播功能 (3)外观形象与自我表达 ( 4)自我表达与社会价值规范法兰克福《论扯淡》群体 ( 1)概念、特征、分类( 2)社会功能和意义( 3)成立、生存和发展的条件 群体传播 ( 1)群体传播与群体意识 --- 定义、传播结构( 2)群体规范 --- 定义、功能、作用 ( 3)群体压力和趋同心理定义、发生条件 集合行为中的特殊传播机制 ①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② 群体模仿与匿名性流言传播与集合行为中的信息流 ①流言的定义、特点、网络时代下的新变化 ②流言发生和传播的条件 ③集合行为中的“信息流”1、 2、 3、 4、 4、 5、1、 2、 3、 4、 4、6、1、2、1、2、3、概念动机库利:镜中我理论 人际传播与自我表达1、2、3、组织组织传播组织内传播的过程与机制1)正式渠道横向纵向:上行传播、下行传播2)非正式渠道3)媒体形式:书面媒体、会议、电话、组织内公共媒体、计算机通信系统及互联网4、组织外传播及其形态(1)信息输入活动(2)信息输出活动:公关、广告、CIS1、概述(1)定义(2)特点(3)社会功能①结构功能主义②经验功能主义③新闻事业的功能与效果2、产生与发展过程(1)大众报刊、电报、电影、广播与大众传播(2)电视媒介与当代大众传播(3)互联网与大众传播新革命3、社会影响(1)对现代人生活的影响(2)关于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两种观点①基于乐观主义期待的肯定态度②怀疑主义的忧虑态度(3)大众传播、信息环境与人的行为①人与环境互动过程的变化②大众传播与现代信息环境③“信息环境的环境化”现象(李普曼、藤竹晓)1、社会制度与传播制度(1)互动关系(2)运行体制与管理模式(3)传播社会控制的类型3、传播者与把关(1)施控(把关与把关人对信息的控制)①卢因的把关人概念②怀特的把关过程模式:收集—过滤—制作—传播信息③把关的标准、原因(信息、传者、受众差异性)④影响把关的因素:政治、法律、经济、社会、文化、技术、信息、组织、受众、传者⑤把关的实质⑥传媒组织在信息生产中的把关作用(2)被控(微观组织层面)布里德的“潜网”4、新闻专业主义1、信息(1)定义、功能、分类、特点(事实性、传递性、时效性、系统性)(2)社会信息(3)信息爆炸与信息社会(4)高速信息化社会(5)新闻与信息、宣传、舆论2、符号(1)定义、分类、特点、功能、结构(能指、所指)(2)符号研究(索绪尔、皮尔士、巴特)3、意义:定义、分类、暧昧性、意义4、象征性社会互动(1)人的象征行为:行为、特点、互动理论(2)象征性社会互动与传播(3)象征性文化与现代社会2、传播者与大众传媒、熵和冗余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发展中国家的媒介规范理论1、 媒介、传播媒介、大众传播媒介2、 技术、媒介技术(传播技术) 、三种技术道德观、技术与社会互动关系3、 认识媒介( 1乌托邦思想(5)媒介控制:政治、经济、社会监督 ( 6)现实社会影响:电视人、容器人、媒介依存症、他律性欲望主义、网虫 和网瘾症(7)认识媒介应注意的问题:取长补短、媒介融合、工具理性4、媒介理论 ①英尼斯:媒介偏倚论 ②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③威廉的媒介观 ④梅罗维茨:媒介情境论 ⑤贝尼格:“控制革命”论 ⑥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和童年的消逝1、 受众:大众的概念、特点2、 主要的受众观:①大众②社会群体成员 ③市场 ④权利主体⑤ --------------- 使用者 使用与满足理论( 1)(2) (3) (4)( 1 )受众选择信息的过程:接触、理解、记忆 (2)影响受众选择的因素:①社会文化因素:社会环境、社会地位、 文化背景②心理因素:选择性心理、逆反心理、从众心理①早期贵族主义理论 ②对法西斯极权主义的批判 ③ 战后美国的大众社会理论5、大众社会论的受众观 清水几太郎:拷贝支配的社会6、批判的受众观:①法兰克福学派 ②政治经济学派 ③文化研究学派④ 伊恩·昂:看电视意味着什么①个人差异论 ②社会关系论 ③社会分化论 ④文化规范论、 ⑤ 社会参与论9、受众调查使用与满足研究 媒介接触动机和使用形态 过程模式(卡兹、竹内郁郎) 意义、局限 3、受众与信息 4、大众社会理论的形成和变化7、有关受众的主要理论: 8、新闻媒介的受众1、 概念:含义、三个层面、大众传播社会效果的三个层面2、 类型、研究课题3、 理论与实践意义 麦奎尔三种理论:常识、现场、社会科学理论20 世纪初 ---40 年代初:强效果论 魔弹论、刺激 —反应理论 40 年代初 ---60 年代初:弱效果论或有限效果论 概述Ⅰ、霍夫兰与耶鲁研究(效果产生的过程和制约因素)①传播主体:信源可信性效果、休眠效果 ②传播技巧: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 两面提示与免疫效果 明示材料与寓结果于材料之中 诉诸理性与诉诸感情 警钟效果(恐惧诉求) ③传播对象:意见领袖、群体归属与群体规范、 受传者个性(可说服性、自信心假说) Ⅱ、传播流研究与有限效果论①伊里调查 ②既有倾向 类型 ⑥卡兹《个人影响》 Ⅲ、霍夫兰:说服性传播 Ⅳ、使用与满足研究网络传播环境的挑战(4)90 年代以后:效果研究的突出热点 ---媒介技术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及对社会生活 产生的影响4、 研究历程(背景、观点、评价)1)2) ---概述、传播流研究③意见领袖 ④两级 / 多级传播 ⑤大众传播效果 ⑦罗杰斯《创新与普及》 ⑧有限效果论缺陷3) 70 年代以后: 宏观效果论议程设置理论:概要、特点、深入研究、评价、、特点、评价 ①背景、内容、反命题、应用研究 ②卡茨曼的信息沟 ③数字鸿沟 培养分析:背景、内容、外围、评价新闻框架与框架效果Ⅱ、沉默的螺旋:概要(三个命题、要点)Ⅲ、知沟Ⅳ、 Ⅴ、Ⅵ、 Ⅶ①框架、 媒介框架、 新闻框架 ②关于新闻框架的实证研究 ③框架效果与受众框架 ④新闻选择 第三人效果:概要、实证研究、注意问题 编码与释码三、但愿有一天你会记起,我曾默默地,毫无希望地爱过你。
传播学教程 重点笔记
第一章传播与传播学一.传播的定义传播指的是人类传递或交流信息、观点、感情或与此有关的交往活动。
二.关于传播学的五种说法1.共享说美国著名学者施拉姆说:我们在传播的时候,是努力想同谁确立共同的东西,即我们努力想共享信息、思想或态度。
2.交流说亚历山大戈德认为:传播是使一个人或数个人所独有的信息化为两个人或更多人所共有的过程。
3.符号说贝雷尔森&塞纳:运用符号——词语、画片、数字、图表等传递消息、思想、感情、技术等,这种传递的行动或过程称为传播。
4.影响说霍夫兰:某个人(传播者)传递刺激(通常是语言的)以影响另一些人(接受着)行为的过程。
5.信息说郭庆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三.人类传播活动的特点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四.信息与社会信息信息是“两次不确定性之差”,话句话说,信息就是能够减少或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
社会信息指的是人类社会在生产和交往活动中所交流或交换的信息。
五.传播与社会之间的关系1.传播是构成社会的基本手段。
2.传播发展推动着社会发展。
3.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带动传播的改进和完善。
4.传播塑造着社会的主体。
5.构成社会主体的人能够认识传播、控制传播。
六.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1.社会发展是建立在社会系统正常运行的基础上的。
2.关系:社会信息系统正常有序运行推动社会发展,反之阻碍社会发展。
3.社会信息系统的不确定性传播障碍:结构障碍和功能障碍传播隔阂:无意误解和有意曲解第二章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一.信息社会的定义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二.哈特(美国传播学家)的媒介三分法1.示现的媒介系统。
传播学教程复习重点
传播学教程复习重点传播学教程复习重点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1.传播的定义(发生、分析、意义):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分析:①传播主要指的是人类传递或交流消息、观点、感情或与此有关的交往活动。
②传播指的是人与人的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包括一切精神象征及其在空间中得到传递,在时间上得以保存的手段。
③所谓传播,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传播基本要素:信源、讯息、信宿)媒介2.传播的特点:①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②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③从传播的社会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受传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⑤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3.信息的三种分类: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①物理信息:刮风下雨、电闪雷鸣②生物信息:扬花授粉、鸡叫蛙鸣③社会信息:是人类社会在生产和交往活动中所交流或交换的信息。
(除人的生物和物理信息以外的,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第二章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1.劳动创造了人类的语言①从猿到人的转变,同时也就意味着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的转变。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说,语言的产生,是完成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之巨大飞跃的根本标志。
②语言产生的根本动力,来自人类最基本的创造性活动-----劳动。
(直立行走、制造工具、分节化语言)2.人类传播的进程:传播是通过一定的媒介、手段或工具来进行的。
(一)口语传播时代(二)文字传播时代(三)印刷传播时代(四)电子传播时代3.口语传播:口语的产生无疑加速了人类社会进化和发展的历程局限性:①口语是靠人体的发生功能传递信息的,由于人体能量的限制,口语只能在很近的距离内传递和交流。
②口语使用的声音符号是一种转瞬即逝的事物,记录性差,口语信息的保存和积累只能依赖人脑的记忆力。
自己整理的传播学教程笔记背诵版
自己整理的传播学教程笔记背诵版传播学教程笔记背诵版一、引言传播学是研究信息传播过程和规律的学科,它涉及到人类传播行为、传播媒介以及传播效果等方面内容。
本教程笔记旨在帮助读者快速了解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提供背诵版的内容,以便于记忆和复习。
以下将对传播学的重要内容进行介绍。
二、传播学的基本概念1.传播:指信息、观念、思想等在传播过程中通过媒介传递给受众的行为。
2.媒介:传播过程中用于传递信息的工具、渠道或机构,包括口头语言、书籍、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形式。
3.受众:指接收和理解传播信息的人群。
4.效果:指传播行为对受众产生的影响和结果。
三、传播学的理论模型1. 传播模型:传播学的核心理论之一,指传播活动中信息从传播源通过媒介传递给受众的过程。
常见的传播模型有线性模型、环状模型和网络模型。
2. 媒介效果理论:研究媒介对受众的影响和效果。
包括传统的媒体效果理论、认知解释理论等。
3. 社会影响理论:研究社会环境对个体行为和观念的影响。
比较有名的社会影响理论包括社会认同理论、社会规范理论等。
四、传播学的研究方法1. 实证方法:通过实验、调查等手段收集和分析数据,验证研究假设,了解传播现象和规律。
2. 文献研究方法:通过对已有研究文献的综述和分析,总结和评价先前的研究成果。
3. 文化研究方法:注重对传播过程中涉及的文化因素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文化对传播的影响和作用。
4. 数量研究方法:运用统计学和计算机技术对大量数据进行分析,揭示传播现象和规律。
五、传播学的应用领域1. 国际传播:研究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下的传播行为和媒介效果,了解跨文化间的传播现象。
2. 组织传播:研究组织内部的传播方式和效果,以及组织和外界的传播交流。
3. 健康传播:研究健康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的效果,促进健康知识的传播和健康行为的形成。
4. 新媒体传播:研究互联网和新兴媒体对传播行为和传播效果的影响,如社交媒体、微博、微信等。
六、传播学的发展趋势1. 数字化转型:传统媒体向数字媒体的转变,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与互联网的融合。
《传播学教程》全书知识点总结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Summarized by CYYS第一章传播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一) 传播概念的把握1. 起源 communication1) 库利:人与人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包括一切精神象征及其空间上得到传递、时间上得到保存的手段。
2) 皮尔士:通过“像”(icon)或符号对观念或意义(精神内容)的传递过程3) 施拉姆: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三要素【信源,讯息,信宿】2. 实质:社会互动行为(二) 传播与信息1. 信息定义:物质的普遍属性,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体2. 信息分类:1) 信息系统和作用机制的不同:非人类信息和人类信息2) 物理信息,生物信息,社会信息3. 社会信息的特殊性质:伴随着人的精神活动1) 生理反应→伴随精神心理活动,态度,感情,价值,意识形态2) 符号系统本身→精神劳动的创造物(三) 传播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四) 人类社会传播的五个特点P5-6 (共享,关系,双向,共通,行过系)(五)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1. 五种不同的传播系统(人内、人际、群体、组织、大众)P8大众传播特点:专业机构,对象,技术,内容公开,反馈2. 社会信息系统的四个特点(开放性,子系统,双偶,双自)P103. 传播障碍:结构与功能障碍Eg制度合理,渠道畅通,系统功能正常4. 传播隔阂: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成员与组织,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织,世代与世代,文化与文化5. 传播学的任务:通过对该系统及其各部分的结构、功能、过程以及互动关系的考察,探索、发现和克服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科学方法,找到社会信息系统的良性循环机制,由此来推动社会的健全发展。
(六) 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1. 马恩交往理论与美国传播学的本质区别P14-151) 孤立的精神或心理现象→人类社会交往的大系统2) 精神交往关系与精神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精神生产资料的占有方式密切相关3) 精神内容的生产与一定得思想、观念、意识、道德、政治、法律、宗教和意识形态相联系2. 精神生产精神交往与物质生产物质交往的辩证关系P16-171) 精神~→起源于→物质~2) 物质生产力→制约→精神~3) 精神~→反映→物质~3. 精神生产精神交往的独立性和能动性P17-181) 精神~发展→推动→物质~2) 物质生产力发达到一定程度,精神生产状态制约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3) 精神~&物质~→不同的特殊规律4.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传播学的三个原则P181) 正确处理“批判”和“借鉴”的关系2) 实现传播学的本土化和中国化3) 为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第二章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一) 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1. 动物社会的传播现象2. 动物传播的局限P243. 劳动创造了人类语言:恩格斯P26-274. 人类语言的四个基本特征P271) 超越历史时间和空间的能力2) 无限的灵活性3) 发音的经济性4) 能动性和创造性(二) 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1. 口语传播时代:1) 口语(命名)出现的意义:加速人类社会进化和发展的进程P29;2) 口语的局限:空间&时间,小规模&近距离P29-302. 文字传播时代:1) 文字的出现P302) 文字发明的意义[巴勒克拉夫]时间,空间,传承P313. 印刷传播时代:1) 印刷术的发明(中国造纸印刷术、古登堡印刷机)P31-32;2) 印刷媒介的意义(施拉姆的论述及郭的补充)P32社会政治、文化和教育领域,社会经济的推动,信息经济的主要部分4. 电子传播时代:1) 电子媒介的意义(时空和速度的突破、声音与影像信息系统的体外化)P33;2) 电脑,电子媒介发展趋势(电脑、无线、通讯卫星和数字化技术)P33-34(三) 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1. 信息社会: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P352. 媒介传播的进化与社会发展:哈特的媒介三分法(再现,示现,机器)P35-36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P36从人类社会的漫长发展过程来看,真正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具体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及其开创的可能性”。
《传播学教程》笔记整理终结版
《传播学教程》笔记整理终结版传播学教程《传播学教程》第⼀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传播(已考名解)1、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和社会信息系统的运⾏。
2、特点:1)⼀种信息共享活动;2)在⼀定的社会关系中进⾏,是⼀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是⼀种双向的社会互动⾏为;4)成⽴的重要前提之⼀是传受双⽅必须要有⼀定的共通空间;5)是⼀种⾏为,⼀种过程,也是⼀种系统。
3、类型:1)⾮⼈类传播2)⼈类传播:⾮社会传播社会传播——⼈的⾃我传播,⼈际传播,组织传播和⼤众传播。
⼆、传播与信息1、信息的定义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相互作⽤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信息:⼀切反映事物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
2、信息的功能:反映事物内部属性、状态、结构、相互联系以及与外部环境的互动关系,减少事物的不确定性。
3、信息的分类:两分法:⾮⼈类信息和⼈类信息;三分法:物理信息、⽣物信息和社会信息。
4、、信息的本质:信息是物质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整体。
5、社会信息:(1)定义:⼈类社会在⽣产和交往过程中所交流或交换的信息。
即除了⼈的⽣物和⽣理信息以外的,与⼈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切信息。
社会信息的传播称为社会传播。
(2)特点:1)社会信息及其传递并不是单纯地表现为物理或⽣物条件的作⽤与反作⽤,⽽且伴随着⼈类精神和⼼理活动,伴随着⼈的态度、感情、价值和意识形态;2)社会信息的物质载体本⾝,是与物质劳动密切相关的精神劳动的创造物。
因此,社会信息是物质载体与精神内容的统⼀,主体与客体的统⼀,符号与意义的统⼀。
三、传播学1、定义: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规律的科学。
2、社会信息系统(1)特点:1)⼀个开放性的系统;2)由各种⼦系统相互连接、相互交织构成的整体;3)可以⾃我创造、⾃我完善;4)具有双重偶然性。
【双重偶然性】德国社会传播学家——鲁曼:1.指传播双⽅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传播所作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
自己整理的传播学教程笔记(背诵版)
传播学教程第一章1、信息的定义①广义:不是物质或能量,是物质的普遍属性,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在此意义上,一切反映事物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
②社会信息: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
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主体和客体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2、传播的定义和特点①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②特点: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传播双方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一种行为、过程、系统。
3、传播学的定义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是社会科学和应用科学。
4、社会传播的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第二章1、人类传播经历的发展阶段①口语传播时代:人类开口说话—用手写字。
口语的产生大大加速了人类社会进化和发展进程,却受到时空限制只能在近距离、小规模的群体中传播;②文字传播时代:以手抄为主。
文字的产生使人类传播在时空领域都发生了重大变革,大大加速了人类利用体外化媒介系统的进程;③印刷传播时代:建立在纸张和印刷术发明的基础之上,实现了文字信息的批量生产和大量复制。
印刷媒介在社会变革社会生活和社会经济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④电子传播时代:实现了信息的远距离快速传输,形成人类体外化的声音和影像信息系统,使人类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文化传承的效率和质量有了新的飞跃。
电子技术推动了电脑诞生。
第三章1、符号的定义和基本功能①定义: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
②基本功能:a.表述和理解(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活动首先表现为符号化和符号解读的过程);b.传达(作为精神内容的意义只有转换为一定物质形式的符号才能在时空中得到传播和保存);c.思考(即引发思维活动,思考首先要有对象及关于对象的知识,而这些都以符号形式存在于人的头脑中)。
传播学教程 郭庆光 复习重点完整版
考点:第一、二章:1、传播学科起源2、黄色新闻3、传播学五位奠基人及代表思想(施拉姆)4、传播学的流派:包括法兰克福学派、传统学派和批判学派等第三章:传播载体的发展顺序(口语、文字、印刷……)、广播的优劣点、报刊与印刷革命、科技进步与媒体发展与社会进步、媒体进步与社会变革的关系、报纸的大众化浪潮(特点、大众孕育的历史条件、报刊的大众化结果);电视的特点、优势、劣势;新媒体的兴起是否意味着旧媒体的死亡。
第四章:信息、符号、讯息名词解释与区分,符号——跨文化传播的关系、能指和所指、象征符的特点(简答)、符号的特性、从符号的角度分析问题第五章:6段区隔理论、线性模式的特点、5W模式、控制论、系统论(简单描述+缺陷)、施拉姆——大众传播过程模式第六章:把关人(角色弱化、可行性降低)(职业把关人,隐形把关人)、新闻流动模式、选择性把关模式、双重选择模式、影响把关的因素,媒介专业主义(名词解释),社会生活中的把关人(1234)第七章:大众传播的内容与社会功能(大题),如何理解大众文化和草根文化第八章:新老媒体的特点和优势、如何适应、(微信微博的特点、走势、趋向)传播媒体的演进规律(科技决定论?辨析)第九章:受众的终结,对不对?、受众的特点、选择信息的过程,获然率、传播权、知晓权、媒体接近权、主要的受众观,使用与满足理论(大题),什么是媒介接近权、船体媒体与新媒体的异同(隐匿性思考)为什么微信这两年在中国发展超常速第十章:传播效果。
魔弹论(图)、强化效果论、有限效果、适度效果、宣传的七个方法、一面说和两面说、休眠效应、防疫论第十一章:两级传播(的修正)、伊里调查、人际传播的动力、传播的类型、人际传播的种类适度效果论(创新与扩散理论、议程设置、教养理论、知识沟)第三者效果、强大效果论、沉默的螺旋传播类型:人际传播、人内传播人际传播是多媒体传播(辨析)第一章、第二章第二、二章:1、传播学科起源2、黄色新闻3、传播学五位奠基人及代表思想(施拉姆)4、传播学的流派:包括法兰克福学派、传统学派和批判学派等一、何谓传播学:交叉与综合的学科、与时代相生相伴的学科、与现代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定义:传播学就是研究传播的学问,传播:特指人类信息传播活动、动物学上的信息流通二、传播学的学科起源作为一门学科,孕育于20世纪上半叶,形成于20世纪中期,诞生于20世纪中叶的美国传播学对经济、政治、社会、学术的影响:(一)政治:1、美国的政治生活:美国总统与大众传播托马斯·杰斐逊:利用图书、报刊富兰克林·罗斯福:利用广播,炉边谈话约翰·肯尼迪:电视总统第一人巴拉克·奥巴马:互联网总统2、两次世界大战:招兵海报(二)经济:广告业、大众传播业(三)社会:黄色新闻,或黄色新闻学,是新闻报道和媒体编辑的一种取向,指极度夸张及捏造情节的手法来渲染新闻事件,尤其是关于色情、暴力、犯罪方面的事件。
传播学教程考试重点整理
传播学教程考试重点整理第⼀章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是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相互作⽤(或联系)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信息具有帮助我们消除对事物的不确定性的功能,并影响着我们选择或不选择某种⾏为的概率。
传播的五种基本类型:⼈内传播、⼈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众传播传播的5个基本要素:传播者、受传者、信息、符号、媒介传播的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
传播的特点特点:(1)社会传播是⼀种信息共享活动(信息共享性)(2)社会传播是在⼀定社会关系中进⾏的,⼜是⼀定社会关系的体现(社会关系性)(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它⼜是⼀种双向的社会互动⾏为(双向互动性)(4)传播成⽴的重要前提之⼀,是传受双⽅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共通的意义空间)(5)传播是⼀种⾏为,是⼀种过程,也是⼀种系统(⾏为性、过程性、系统性)第⼆章为什么说劳动创造了⼈类的语⾔?语⾔的产⽣,是完成从动物传播到⼈类传播之巨⼤飞跃的根本标志。
⼈类传播的发展进程:⼝语传播时代、⽂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传播时代⽂字传播的意义:⽂字作为⼈类掌握的第⼀套体外化符号系统,它的产⽣也⼤⼤加速了⼈类利⽤体外化媒介系统的进程。
印刷术的发明标志着什么:标志着⼈类已经掌握了复制⽂字信息的技术原理,有了对信息进⾏批量⽣产的观念。
第三章信息是符号和意义的统⼀体,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意义则是信息的基本内容。
符号的定义:符号是信息意义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种基本要素。
其功能,是携带和传达意义。
传播学⼀般也将⼈类使⽤的符号分为语⾔符号和⾮语⾔符号。
⾮语⾔符号:第⼀类:语⾔符号的伴⽣符,如声⾳的⾼低、⼤⼩,速度的快慢等。
第⼆类:体态符号,如动作、⼿势、表情等。
第三类:物化、活动化、程式化符号:徽章、旗帜、服装、建筑等符号的基本功能:表述和理解功能、传达功能、思考功能传播过程中的意义:在具体的社会传播活动中,参与社会传播过程的并不仅仅是符号本⾝的意义,还包括传播者的意义、受传者的意义和情境意义。
传播学教程复习重点
传播学教程复习重点1.传播学基本概念:复习传播学的基本概念,例如传播定义、传播过程和传播媒介等。
这些概念是理解传播学的基础,也是后续学习的重要基石。
2.传播理论:掌握传播学中的主要理论框架,包括传播学经典理论和现代传播理论。
回顾传播学经典理论如拉斯韦尔的传播模型、威冯提德的态度变迁模型以及符号互动主义等,并了解现代传播理论如传播生态学、演化传播学以及社交媒体传播等。
3.传播过程和效果:了解传播过程中的重要因素和变量,包括传播者、受众、传播内容和媒介等。
同时,考虑传播的效果,包括认知效果、态度效果和行为效果等。
复习量表和方法,如问卷调查、实验设计等,以评估传播过程和效果。
4.传播媒介:复习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对于信息传播的作用。
回顾传统媒体的特点和影响力,如电视、广播和报纸,同时了解新兴媒体的发展和特点,如社交媒体、在线视频等。
衡量媒介对于传播的效果和变化。
5.社会媒介环境:复习社会媒介环境对于信息传播的影响。
考虑传播自由、媒体所有权集中、信息多样性等社会因素对信息传播的影响。
同时了解传播伦理和法律的规范,以及社会媒介所面临的挑战和解决方法。
6.文化和传播:理解文化对于传播的影响。
考虑文化差异和传播的适应性,以及文化创意和文化认同的传播。
复习文化交流和传播的理论和实践。
7.传播研究方法:了解传播研究的常用方法和技术。
包括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方法,如深度访谈、内容分析和调查等。
复习研究设计、样本选择和数据分析等。
8.传播技能和实践:回顾传播学所提供的实际应用和技能,如传播策划、媒体写作和公共关系等。
了解传播行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趋势,并思考如何将传播学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在复习传播学教程时,可以结合课本、课堂笔记和相关研究资料进行学习。
同时,可以积极参与讨论和小组学习,以促进对传播学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掌握。
《传播学教程》复习总结
《传播学教程》复习总结第一篇:《传播学教程》复习总结一、名词解释拟态环境、符号、子弹论、信息、热媒介、意见领袖、媒介即讯息、组织传播、信息环境、流言、集合行为、基模、人类传播、人际传播、意义拟态环境:就是信息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符号:人类传播的介质,人类只有通过符号才能相互沟通信息。
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
符号的三个基本功能有三个方面:一是表述和理解功能、二是传达功能、三是思考功能。
子弹论: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他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射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超速的反应;他们能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支配他们的行动。
信息:香农认为,所谓信息也就是在人们需要进行决策之际,影响他们可能的行为选择之概率的物质——能量的型式。
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受者不需要动员更多的感官和联想活动就能够理解,它本身是“热”的,人们在进行信息处理之际不必进行“热身活动”。
意见领袖:在传播学中,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
媒介即讯息:是麦克卢汉对传播媒介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一种高度概括,其含义是: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
组织传播:组织所从事的信息活动。
包括组织内传播和组织外传播。
所谓组织传播,就是以组织为主体的信息传播活动。
信息环境:指的是一个社会中由个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构成的环境。
流言:是自古以来社会生活中常见的信息传播现象,也是人们在价值判断上有着分歧和争议的一种现象。
所谓流言,是“一种通常以口头形式在人们中间流传,涉及人们信念而目前没有可靠证明标准的一种特殊的陈述或话题。
”集合行为: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聚集现象。
多以群集、恐慌、流言、骚动的形态出现,往往会造成对正常的社会秩序的干扰和破坏。
传播学教程复习要点
传播学教程复习要点
一、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1.传播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2.传播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流派
3.传播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
二、传播过程与传播模式
1.传播活动的基本过程和要素
2.传播模式的分类和特点
3.传播模式的选择与应用
三、传播效果与传播评估
1.传播效果的定义和评估指标
2.传播效果的测量方法和技巧
3.传播评估的意义和方法
四、传播媒介与传播技术
1.传播媒介的分类和特点
2.传播技术的选择与应用
3.新媒体时代的传播媒介和传播技术
五、传播伦理与传播责任
1.传播伦理的基本原则和规范
2.传媒从业者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
3.传播伦理的现实挑战和应对策略
六、传播战略与传播管理
1.传播战略的制定和实施
2.传播计划的编制和管理
3.传播管理的挑战和解决途径
七、跨文化传播与国际传播
1.跨文化传播的基本概念和挑战
2.跨文化沟通的特点和策略
3.全球化时代的国际传播问题和解决方案
八、传播研究方法与科学论文写作
1.传播研究的基本方法和研究设计
2.有效调查问卷设计和实施
3.科学论文写作的结构和格式要求
以上是传播学教程的复习要点,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复习,我们可以系统地回顾和巩固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巧,为今后的传播工作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我们也应该注重与实际案例的结合,深入理解传播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提高我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希望以上的总结对你的复习有所帮助!。
《传播学教程》全书知识点总结
《传播学教程》全书知识点总结郭庆光《传播学教程》——Summarized by CYYS第一章传播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一) 传播概念的把握1. 起源 communication1) 库利:人与人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包括一切精神象征及其空间上得到传递、时间上得到保存的手段。
2) 皮尔士:通过“像”(icon)或符号对观念或意义(精神内容)的传递过程3) 施拉姆: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三要素【信源,讯息,信宿】2. 实质:社会互动行为(二) 传播与信息1. 信息定义:物质的普遍属性,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体2. 信息分类:1) 信息系统和作用机制的不同:非人类信息和人类信息2) 物理信息,生物信息,社会信息3. 社会信息的特殊性质:伴随着人的精神活动1) 生理反应→伴随精神心理活动,态度,感情,价值,意识形态2) 符号系统本身→精神劳动的创造物(三) 传播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四) 人类社会传播的五个特点P5-6 (共享,关系,双向,共通,行过系)(五)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1. 五种不同的传播系统(人内、人际、群体、组织、大众)P8大众传播特点:专业机构,对象,技术,内容公开,反馈2. 社会信息系统的四个特点(开放性,子系统,双偶,双自)P103. 传播障碍:结构与功能障碍Eg制度合理,渠道畅通,系统功能正常4. 传播隔阂: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成员与组织,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织,世代与世代,文化与文化5. 传播学的任务:通过对该系统及其各部分的结构、功能、过程以及互动关系的考察,探索、发现和克服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科学方法,找到社会信息系统的良性循环机制,由此来推动社会的健全发展。
(六) 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1. 马恩交往理论与美国传播学的本质区别P14-151) 孤立的精神或心理现象→人类社会交往的大系统2) 精神交往关系与精神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精神生产资料的占有方式密切相关3) 精神内容的生产与一定得思想、观念、意识、道德、政治、法律、宗教和意识形态相联系2. 精神生产精神交往与物质生产物质交往的辩证关系P16-171) 精神~→起源于→物质~2) 物质生产力→制约→精神~3) 精神~→反映→物质~3. 精神生产精神交往的独立性和能动性P17-181) 精神~发展→推动→物质~2) 物质生产力发达到一定程度,精神生产状态制约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3) 精神~&物质~→不同的特殊规律4.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传播学的三个原则P181) 正确处理“批判”和“借鉴”的关系2) 实现传播学的本土化和中国化3) 为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第二章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一) 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1. 动物社会的传播现象2. 动物传播的局限P243. 劳动创造了人类语言:恩格斯P26-274. 人类语言的四个基本特征P271) 超越历史时间和空间的能力2) 无限的灵活性3) 发音的经济性4) 能动性和创造性(二) 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1. 口语传播时代:1) 口语(命名)出现的意义:加速人类社会进化和发展的进程P29;2) 口语的局限:空间&时间,小规模&近距离P29-302. 文字传播时代:1) 文字的出现P302) 文字发明的意义[巴勒克拉夫]时间,空间,传承P313. 印刷传播时代:1) 印刷术的发明(中国造纸印刷术、古登堡印刷机)P31-32;2) 印刷媒介的意义(施拉姆的论述及郭的补充)P32社会政治、文化和教育领域,社会经济的推动,信息经济的主要部分4. 电子传播时代:1) 电子媒介的意义(时空和速度的突破、声音与影像信息系统的体外化)P33;2) 电脑,电子媒介发展趋势(电脑、无线、通讯卫星和数字化技术)P33-34(三) 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1. 信息社会: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P352. 媒介传播的进化与社会发展:哈特的媒介三分法(再现,示现,机器)P35-36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P36从人类社会的漫长发展过程来看,真正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具体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及其开创的可能性”。
《传播学教程》期末复习
《传播学教程》复习第一章传播学研究对象的基本问题一、名词解释。
1、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播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2、传播学: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3、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或联系)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4、双重偶然性:是德国社会学家鲁曼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所做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
5、传播障碍:包括结构与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的各部分的功能是否正常等等。
6、传播隔阂:包括个人之间的隔阂,个人与群体的隔阂,成员与组织的隔阂,以及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织、世代与世代、文化与文化间的隔阂等等。
由于社会信息系统的参与者,无论是个人、群体还是组织,都是具有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的主体,这里的传播隔阂,既包括无意的误解,也包括有意的曲解。
二、简答题。
1、传播的基本特点?答:(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答:(1)是一个开放性系统;(2)是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3)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4)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Chapter Two: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一、名解1、信息社会::是指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二、简答1、信息社会的经济结构特点?答:信息社会是在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到来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播学教程第一章传播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1、传播的定义及特点传播的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特点:①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②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③传播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④传播的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同的意义空间⑤传播是一种行为、过程、系统2、传播学及研究对象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3、社会传播的五种类型人传播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部进行处理的活动。
具有典型的系统性,主要表现在人体本身就是一个由相互联系、制约的各部分构成,能对个人信息进行处理的有机整体(完整的信息系统。
人际传播个人与个人间的信息传递,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结所形成的新的信息系统。
在这个系统里,人们通过信息的授受,保持着相互影响和作用的关系群体传播主指自然发生的社会群体,如家庭、亲友、社交圈等。
是更大的系统,它不仅存在许多个体系统的活动,这些个体系统的有机结合还产生了新的输出物——群体规和群体价值。
群体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帮助个人实现社会化,在社会化完成之后还依然对个人的社会态度和行为发挥重要的制约作用。
组织传播组织是一个比自然群体结构秩序更严密的社会集合体。
其特点:具有明确的组织目标,其结构和分工的设置都为实现这一目标,因此组织本身就是一个执行特定功能的系统。
现代组织的典型形态—企业的基本目标是从事生产,而生产是一种综合的活动.是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有机结合,系统性显而易见。
大众传播伴随着近现代印刷、电子传播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社会信息系统。
4、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P8~9)1、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
收集、整理、传达系统部和外部环境变化的信息,由此保持社会部的联系与协调。
开放性是社会信息系统执行其功能的一个重要前提。
2、社会信息系统是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
每个子系统既具有相对独立的结构和功能,与其他子系统互为环境,又与其他子系统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其总体运动形成了社会信息系统的大运行。
3、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
因为人的活动不仅受到生物运动规律的制约,而且受到精神和心理的运动规律制约,影响社会信息系统运动及其结果的变量就更多、更复杂。
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这些变量如果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双重偶然性:德国社会传播学家鲁曼提出的概念。
指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通过传播所作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
是人类社会社会信息系统所特有的属性,与它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
假设4、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社会信息系统是以人为主体的,而人能够主动发现社会自身以及社会与自然之间的不平衡,并主动地进行调整使之实现平衡。
第二章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1、人类语言的基本特征P22(一)人类语言的特性概括如下:(一力三性)1、人类语言具有超越历史时间和空间的能力,它不仅能够表述现在,而且能够表述过去和未来;不仅能够表述眼前的事物,而且能够表述在遥远空间发生的事情。
2、人类语言具有无限的灵活性,可表达任何具体的、抽象的甚至虚构的事物,在表达容上几乎无任何限制。
3、人类语言具有发音的经济性,以有限的几十种元音和辅音,配之以声调变化,能够组合成数十万以上的语音单词。
这说明,人类能够以最小的体能消耗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音声能力。
4、人类语言具有巨大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动物只能靠有限的声音和特定的化学或物理信号进行传播。
而人类可以不断创造出新词语、新概念、新含义和新的表达方法.并且能够将声音语言转换成文字或其他符号体系加以记录和保存;人类不仅创造了自己的生活语言,还创造出了科学语言、艺术语言以及以手语、计算机语言为代表的各种人工语言。
语言的历史,同时也是人类创造活动的历史。
综上所述,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界信号系统的最根本特征。
人类语言活动不仅是人类对自然界和社会进行能动改造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还不断创造和发展着自身,不断开创着崭新的语义世界。
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劳动创造了人类的语言。
语言的产生,是完成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之巨大飞跃的根本标志。
2、人类传播活动的四个发展阶段P23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3、社会“高度信息化”阶段的三个特点P32:(1)大众传播媒介进一步发达,广播电视进入数字化多频道和卫星跨国传播时代; (2)微型电脑普及到家庭,并迅速成为个人进行综合信息处理的媒介;(3)以计算机、互联网络和多媒体为代表的新传播的发展,使不同媒介的功能出现了融合的新趋势。
4、物质、信息、能量是人类社会的三大要素5、哈特三类传播媒介系统 P28示现的媒介系统、再现的媒介系统、机器媒介系统美国传播学家哈特把有史以来的传播媒介分为三类:1.示现的媒介系统。
即人们面对面传递信息的媒介,主要指口语,也包括表情、动作、眼神等非语言符号,它们是由人体的感官或器官本身来执行功能的媒介系统。
2.再现的媒介系统:包括绘画、文字、印刷和摄影等。
对信息的生产和传播者来说需要使用物质工具或机器,但对信息接收者来说则不需要。
3.机器媒介系统:电信、、唱片、电影、广播、电视、计算机等。
不但传播一方需要使用机器,接受一方也必须使用机器。
三类媒介按照先后顺序依次累积出现,人类传播媒介手段日益丰富,人体的信息功能日益向外扩展、体外化信息系统逐渐获得相对独立性的过程。
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1、信号与象征符:P36信息、符号、意三者之间的关系:信息是符号和意义的统一体,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意义是信息的精神容。
(1)信号与其表示的对象事物之间具有自然的因果性,从这个意义上,一切自然符号都是信号;信号与其表示的事物之间通常具有一对一的固定对应关系;(2)象征符必须是人工符号,是人类社会的创造物;(3)象征符不仅能够表示具体的事物,而且能够表达观念、思想等抽象事物;(4)象征符是通过传统、通过学习来继承的;(5)象征符具有自由创造性与随意性,不需要有必然联系。
2、符号意义的分类:意义三个不同类型P39~40⑴明示意义与暗示意义前者是符号的字面意义,是意义的核心部分。
后者是符号的引申意义,属于意义的外围部分。
前者具有相对稳定性,后者较容易发生变化。
⑵外延意义与涵意义外延是概念符号所指示的事物的集合,涵则是对所指示事物的特征和本质属性的概括。
⑶指示性意义与区别性意义指示性意义是将符号与现实世界的事物联系起来进行思考之际的意义。
区别性意义是表示两个符号的含义之异同的意义。
区别性意义是通过分析符号间的关系来显示的。
3、传播过程中的意义:社会传播活动中除符号意义外,参与进来还有的三个方面的意义(传者的意义、受者的意义、情境形成的意义)P41~42(1)传播者的意义。
传播者通过符号来传达他所要表达的意义,但符号有时并不能正确传达我们的意图或本意。
(2)受传者的意义。
对同一组符号构成的讯息,不同时代、同一时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
原因:符号意义随时代发展变化;每个受传者都是根据自己的经验、经历等社会背景来理解和解释符号的意义的。
受传者的意义既不等于传播者的意义,也不等于符号本身的意义。
(3)情境意义。
传播情境指的是对特定的传播行为直接或间接产生影响的外部事物、条件或因素的总称。
传播情境会形成符号本身所不具有的新意义,并对符号本身的意义产生制约。
包括具体的传播活动进行的场景。
广义上还包括传播行为的参与人所处的群体、组织、制度、规、语言、文化等较大的环境。
4、象征性社会互动与传播:象征性社会互动P431)指人与人之间通过传递象征符和意义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
2)它是一种通过象征符来交流或交换意义的活动。
传播过程中的意义只有通过交换才能成立,才能产生互动效应。
3)象征性社会互动具有价值性、动机性和行为取向性,对实际社会生活产生多方面的影响。
意义交换的前提(共通的意义空间)P44⑴对传播中的语言、文字等符号含义的共通的理解⑵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
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1、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传者、讯息、媒介、受者、反馈P492、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1)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拉斯韦尔的传播过程模式;《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五W”模式,“拉斯韦尔程式”的过程模式。
Who,says what,in which channel,to whom,with what effect优点与优势:这个模式第一次将传播活动明确表述为由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
后来大众传播的五大领域:控制研究,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和效果分析1)属于单向直线模式,没有提供反馈渠道,没有揭示人类社会传播的双向和互动性质。
2)直线模式容易把传播者和受传者的角色、关系和作用固定化,不能发生角色转换,而这在人类的传播活动中是常见的.香农-韦弗数学模式P50~51信号(1)优点与优势:导入了噪音的概念,表明了传播不是在封闭的真空中进行的,过程外的各种障碍因素会形成对讯息的干扰;提高了传播学者对信息科技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的认识,3、传播过程的三个特征P54(1)传播过程中具有动态性;(2)传播过程中具有序列性;(3)传播过程中具有结构性。
第五章人传播与人际传播1、人传播的定义:P61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人传播也称向传播、在传播或自我传播。
2、人传播的过程与结构:P62人传播的主要环节和要素: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
人传播还伴随人的感情和复杂的心理活动.3、人传播的几个环节和要素(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P644、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主我客我的概念P65,主我客我的关系P66)(1)“主我(I)”:意愿和行为主体;(2)“客我(Me”):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之代表.结论是:人传播是一个“主我”和“客我”之间双向互动的社会过程。
5、人际传播的定义P71人际传播的概念: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
也是有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
6、库利的“镜中我”理论P72【“镜中我”:个人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评价、态度等)认识和把握自己。
】7、人际传播的四个特点P73(1)人际传播传递和接收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2)人际传播的信息的意义更为丰富和复杂,能够满足受众个性化需求;(3)人际传播双向性、反馈性、互动性强(4)人际传播是一种非制度化的传播(自发性、自主性、和非强制性)。
第六章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1、群体的两个特征P79(1)目标取向具有共同性;(2)具有“我们”意识为代表的主体共同性。
2、群体的三个社会功能P79~80⏹群体是将个人与社会相连接的桥梁和中间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