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代分封制的产生与发展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官制的演变

中国古代官制的演变

中国古代官制的演变一、中国古代官制的演变中国古代官制的演变主要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阶段:1、夏代官制:夏代社会官制形式较为简朴,被称为“有皇帝而无官吏”,皇帝的权力直接交给当地的宗族首领代为执行。

2、商代官制:商代官制从“有皇帝而无官吏”向“有官吏而无宗族首领”的转换,从宗族共同体向军队农田列均分构成的中央盟约共同体转换。

3、周代官制:周代官制可以视为夏、商及其他早期国家官制综合发展的产物,采取“三官制”,建立起了具有代表性的中央集权制度。

二、夏代官制演变过程1、共同体制:夏代官制是最原始的形式,采取共同体制,责任由宗族首领共同承担,以宗族首领为首的宗族共同承担管理本氏宗族权力必要的职责。

2、分封制:随着统治的加强,普遍建立起将土地由中央分给宗族首领的分封制,这就是比较有代表性的夏代官制的特点。

3、之后的官制演化:尽管夏代官制发展的迅速,但相比后面的商周官制来说,势力和影响力太过有限,因此只能算是中国古代官制发展的原型。

三、商代官制演变过程1、内阁制:商代官制从夏代“有皇帝而无官吏”向“有官吏而无宗族首领”的转换,皇帝职责繁多,事务责任多,所以采取内阁制,实行内阁议政的激化的的制度形式,弥补宗族首领中央集权制度的不足,大大扩大官僚机构的管理范围和权力,使商代政治处于历史上高潮期。

2、科举制:商代官制除了内阁制外,还建立起科举制分封官僚。

它在古代官制发展史上发挥关键作用,从而推动了官员阶级分层,实行封建社会所必须的官员分级考试,这在中国国家官制发展史上留下了重要影响。

3、玉玺制:商代官制的另一个特点是玉玺制,是商代官制的特有制度,当时的朝臣担任官职都是以赠与由大统领拿到的皇帝的玉玺为标志。

四、周代官制演变过程1、三官制:周文王开创的三官制是中国古代官制的一个发展的高潮,将皇帝的大臣分为三大群,“太守、司马、司徒”,从而形成了一套典型的中央集权体系。

2、赋税制度:周代官制另一个特点是赋税制度,此制度将国家实行集中地管理,是中央集权政治形式萌芽的标志,也是以财政来实现实行国家政策的基本方式。

初三中考历史复习--史前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初三中考历史复习--史前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秩序Biblioteka 历史学习学派 代表简介
思想主张
百 墨家


鸣 法家
战国时期人, 墨子
墨家的创始人
战国末期人, 韩非 法家的集大成
主张“兼爱”“非攻”,要求人们互爱互利,反对 各国相互攻伐兼并、残害生命。他还提出要选 贤能的人治理国家,提倡节俭 主张君主治国要靠法令、权术和威势,以使臣 民慑服。他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
图片、影像史料 如新闻图片、照片、纪录片、影视资料等 史料
指一切以文字形式记录史实的资料,如官私史书、文书档 分类
文献(文字)史料 案、地方史志、传记谱牒、文集日记、野史笔记、报刊、杂 志、信件等
历史学习
①去图书馆或相关机构查阅档案、文字史料、图片史料等 ②参访当事人或目击者获得口述史料 获取途径 ③观看纪录片等影视资料 ④到当事人活动过的地方探访遗迹或获取实物资料 ⑤现场考古(或考古现场实迹复原) 认识 研究历史需要通过多种途径来了解历史,以相互佐证,这样更科学
【设问】概括材料所反映的两项内容。 【答案】确立县制;奖励耕织。
历史学习
3.【材料】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曾经说过:“从孔子那里我读到一份爱心;从孟 子那里我读到一股正气;从墨子那里我读到一腔热血;从韩非那里我读到一双冷眼。”
【设问】请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孔子的“爱心”、韩非的“冷眼”各体现在什么地 方。
四羊方尊
历史学习
利簋:这是已发现的最早的西 周青铜器之一,出土于陕西临 潼,因其铭文中有“珷征商”字 代表 样,又称为“武王征商簋”。腹 内铭文记述了周武王在牧野伐 纣的过程,有非常重要的史料 价值
利簋及铭文
历史学习
家国情怀
核心素养
1.商鞅变法的启示

七年级上册历史分封制的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历史分封制的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历史分封制的知识点中国古代历史是我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是分封制。

分封制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政治制度,旨在控制封建王朝内的权力和地权。

在本文中,我将为您介绍七年级上册历史课程中关于分封制的知识点。

1. 什么是封建制度?封建制是古代的一种政治制度,通常涉及土地、领土和政治权力的分配。

在封建政治体系中,最高头衔属于君主,而各地方政府则由封建领主管理,也就是封建制度的主要特征之一。

2. 什么是分封制?分封制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封建制度,它建立在封建制度的基础上。

分封制最早出现在商代晚期时期,尚有殷周时期,但分封制真正发展起来是在春秋时期。

在分封制度下,天子将自己领土的部分或全部划分为许多封地,然后赐给称为诸侯的官员。

他们作为中国地方政府的统治者,受皇帝和高级官员的领导,负责管理统治各自的领土。

分封制度大大增加了各地方政府的权力和地权。

3. 分封制的类型在中国,分封制有两种类型。

一种是君主国,也称为神职封地。

它是由君主授予的多数神封公有的土地。

另一种是封建国,也称为世袭封地。

封建国是由君主授予的,而且可以传给他的后代。

在神权和封建王国中,君主(天子)是最高统治者,而且绝对权威。

4. 分封制的特点分封制最大的特点是增加了地方政府的权力。

由于各地方政府彼此独立,所以都有自己的法律、税收和军队。

这样的地方政府会根据本地的经济和地理环境发展各自独立的文化和经济。

这也导致分封制下的地区之间的文化和经济发展不平衡。

5. 分封制的影响分封制度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它在当时确保了中国的政治稳定。

然而,它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由于领土的分割,最终导致了许多小国的出现。

这些小国之间的不断战争和争夺即为春秋战国时期的背景。

同时,分封制度也对中国社会的阶级划分有了影响。

贵族成为了当时的精英阶级,并享有崇高地位。

综上所述,七年级上册历史课程中介绍了分封制度的概念、类型、特点以及对中国的影响。

分封制度的出现让中国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下,并带动了地方文化和经济的发展。

【高考总复习】考点分封制和宗法制

【高考总复习】考点分封制和宗法制

最易结重人伦”。该联所体现的文化内涵源于下
列哪一种制度( )
A.郡县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内外服制
1.史书中记载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所反 映的是
A.封建制度的确立
B.实行分封制
C.行省制度的确立
D.郡县制的实行
2.周初实行分封制是为了
A.建立军事屏障,防止外族入侵
B.削弱功臣、贵族的权力
C.排斥异姓诸侯,团结同姓诸侯
D.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
3.《孟子?告子》载:“诸侯朝天子曰述职;……一 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 之。”有关这段历史材料反映的制度表述不正确的是( )
①周的封国中,周王亲属做诸侯居多 ②利用血缘纽带跟分封制度相 配合,团结同姓贵族 ③西周初年民族隔阂严重 ④利用同姓贵族排斥先代贵 族
A.①②
B.①②④
C.③④
D.④
6.分封制在周初巩固了周朝统治,扩展了西周疆域 ,在后期却造成了分裂割据,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解了周朝的统治。造成这 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的根本原因是( )
A.生产力水平的显著提高 发展
B.生产关系的
C.诸侯地位的变化
D.井田制的兴衰
7.西周统治者确立嫡长子继承制的出发点是( )
A.保证王权平稳过渡
B.巩固中央集权
C.维护国家的统一
D.确立等级制度
8.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 )
A.家族等级关系
B.政治隶属关系
C.单一的血缘关系 政治隶属关系
D.既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
3.诸侯权利:拥有对封地的直接管 (3)大小宗关系具有相对性; 辖权,可以对下属进行再分封。 (4)血缘与政治关系相结合。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一、夏商政治形式1、商的政治特点:(1)商代贵族以血缘为纽带;(2)实行宗法制;(3)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

二、西周1、分封制:(1)背景:武王伐纣,商朝灭亡。

(2)目的:巩固统治,扩大统治疆域。

(3)含义:周天子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口分封给同姓子弟,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即“封邦建国”、“以藩屏周”。

(4)权利和义务:权利:建国、继续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

义务:随周天子出征,随同作战;定期朝觐述职;缴纳贡赋等。

(5)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具有长期的稳定性和延续性,但也具有一定的分离性和独立性。

(6)性质:商周时期实现的一种地方行政制度。

(7)作用:巩固了(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边远地区得到开发,并扩大了西周的统治区域;形成对周天子众星捧月的政治格局;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8)衰落:受分封的诸侯国本身就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诸侯国势力的强大;西周后期周王室的衰落。

其衰落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其衰落的具体表现为:诸侯争霸等。

2、宗法制:(1)含义: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2)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西周实行了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宗法制。

(3)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大小宗相对。

(4)评价:作用: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即,凝聚宗族、防止纷争、强化王权、家国合一)。

影响:对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产生了重大影响。

3、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神权与王权相结合;(2)血缘为纽带形成的国家政治结构;(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权力高度集中。

三、补充与拓展:1、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相辅相成(互为表里),宗法制在政治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在家中、族内就是宗法制,上升到国家就是分封制;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宗法制是分封制实施的法则,宗法制的实施进一步巩固了分封制。

论述商代国家机构的发展

论述商代国家机构的发展

论述商代国家机构的发展
商代国家机构的发展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论述,以下是其主要的发展特点:
首先,商代的统治机构得到了完善和强化。

商王是最高统治者,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自称为“余一人”或“一人”,表明王权的权威性。

同时,商代设置了各种官职,如师保、尹、臣、小臣等,这些官员各司其职,共同维护商王的统治。

随着时间的推移,商代的嫡长子继承制度也逐渐确立,这为国家机构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提供了保障。

其次,商代的国家机构在管理上也有所创新。

为了更好地管理土地和人民,商代开始实行分封制,即将领土划分为若干个区域,分封给王族或功臣去管理。

同时,商代还设置了专门的官员来管理税收、土地和人民,以确保国家的财政收入和社会的稳定。

另外,商代的军队组织也得到了发展。

商代的军队主要由奴隶主和平民组成,主要武器有戈、矛、弓箭等。

商代的军队组织严密,有明确的指挥系统,能够组织大规模的战役,保卫国家的领土完整和人民的利益。

最后,商代的法律制度也得到了完善。

商代制定了一系列法律规章,如《汤刑》、《禹刑》等,以确保国家的法律得到遵守。

同时,商代的司法机关也逐渐形成,负责对违法犯罪行为进行审理和惩罚。

总之,商代国家机构的发展是在不断的实践中逐渐完善的。

这一过程不仅体现了统治者的智慧和才能,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经济发展
和文化进步。

商代分封制的产生与发展_徐义华

商代分封制的产生与发展_徐义华
南 方 文 物 2009·4
商代分封制的产生与发展
徐 义 华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关于商代分封制的问题,学者有不同意见,有的 自然出现内、外不同的两种统治形式,形成内外服制
学者认为商代存在分封制①,也有的学者认为商代没
的最初形态。在这种内外服制下,夏人原本的疆域内
有分封制,分封制是周代才确定的制度②。
城建都輦 輮 訛,伊洛地区成为商人王畿区,使得最初“授
融洽疆土” 建立的一部分诸侯实际处于王畿之内, 近。
并不真正具有独立军政权力的实体。所以最初的分
商人的统治巩固以后,其在西方受太行山阻挡,
封制只是针对新征服地区的统治方式,而不是基于 难以挺进,转而向东方寻求发展。从大戊时期开始,
的措施。最初的分封制是商朝产生的。
角色转变过程中,不同诸侯与天下共主的关系也发
夏朝建立的情况十分特殊,其国家的基本架构 生了变化,与汤联盟、对抗或归服的诸侯,在商成为
和基础主要是通过禹治水过程中对各部族的联合建 天下共主后,自然出现远近亲疏之别。而作为一个新
立的,“(禹)治平水土,定千八百国”③,是以和平合
名义利用非武力手段笼络人心,达到不战而胜的目
得到商王朝承认并接受一定整合的原有部族势力。
的。汤的和平扩张策略收效甚巨,关于其德义的传闻
商人虽然实行了分封制,但商人的分封制带有较
流传很广,“汉南诸侯闻之,咸曰:汤之德至矣,泽及
强的原始性与不成熟性,与后世的分封制有所不同。
禽兽,况於人乎,一时归者三十六国……诸侯由是咸
年之丧毕,益让帝禹之子启,而避居箕山之阳。禹子 商成为天下的共主,“汤武一日而有夏商之民,尽有
启贤,天下属意焉。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 夏商之地,尽有夏商之财”⑧。继承了夏朝政治遗产,

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问题探究 1] 有人说:夏朝取代原始社会,政治权力“传子” 取代“传贤”,促进了社会的不平等,是历史的倒退。你怎么看?
提示:评价社会的进步与否,最主要的标准是生产力的发展水 平。夏朝取代原始社会,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又促进了生产力发 展,所以是历史的进步。
[他山之石] 内、外服制度(选自岳麓版) 内、外服制度是商朝的主要政治制度。内服是王畿,即商王直 接统治的地区,外服则是附属国管辖地区。商王不同程度上有支配 内服和外服的实际权力。但对外服控制力极其有限。 [问题探究 2] 分封制容易形成割据,不利于中央集权,所以 应该否定吗? 提示:从分封制对后世的影响看,虽不利于国家统一,但在当 时却起到了极大的积极作用。故历史地看,应该肯定。 [牛刀小试 1] 请用一句话概括分封制。 参考:分封制是中国商代萌芽、西周盛行的,在周王室强大的 前提下,把土地和人口分别授予诸侯的地方行政制度。
二 教/材/知/识/补/充 完善备考知识空缺,很有必要! 1.商周时期天命观的不同 (1)商代天命观的核心是一个至上神——“帝”。同时,我们也 知道,商代并不只存在一个神,它还存在以列祖列宗、先妣先母为 主的祖先神和以社、河、岳为主的自然神。 (2)周朝的天命观中对于人的关注,使人们从殷商时期对天、对 帝的绝对崇拜中走了出来,开始逐渐思考人的作用。
2.分封制崩溃的原因和表现 (1)原因 ①随着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井田制逐渐瓦解。 ②周王室衰微,诸侯国势力强大并出现争霸局面。 (2)表现:葵丘会盟、楚王问鼎等。
三 重/点/知/识/总/结 学会总结,善于概括,提升自己! 分封制的特点及其影响 (1)特点 ①分封对象:分封对象多元化,但以同姓亲族为主体。 ②分布地区:诸侯国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同姓亲族封 地居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 ③权利义务:以土地和人民为纽带,周王权力和诸侯之间形成 了较为明确的权利和义务,彰显了周王的最高地位,加强了中央与 地方的纵向联系。

典章制度

典章制度

典章制度分封制——中国奴隶制社会的政权组织形式。

始于商代,盛于西周。

分封以宗法血缘为纽带,所封诸侯由中央控制,服从天子,定期纳贡缴税,提供劳役,随从出征等。

诸侯在封国内有世袭权。

分封制本为加强中央对国家的控制,但是后来随着诸侯国势力逐渐强大,不服从中央,最后造成了春秋战国的分裂割据局面,后被郡县制逐渐取代。

郡县制——中国古代继分封制度之后出现的两级地方行政制度,源于春秋,盛于秦汉。

郡县制确立后,郡县长官由中央任免,中央通过考课和监察以加强对地方政权的控制,使得中央政令能较为顺利地贯彻。

郡县制代替了分封制,削弱了地方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统治。

为后来两千年的封建地方行政体制奠定了坚固的基础。

爵制——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等级制度之一。

先秦爵制,与宗法、分封等制度互为表里,爵位往往就是政治权力的标志。

秦以后的爵不具备行政职能,主要用来确定皇亲功臣世袭的政治名位和经济权利。

六部——三省六部是西汉后长期发展形成的,隋朝正式确立,唐完善。

六部为尚书省属下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是中央行政机构,负责执行中央命令,监督地方领导。

也特指明清中央行政机构中直接对皇帝负责的吏、户、礼、兵、刑、工部。

御史台——东汉至元设置的中央监察机构。

明初将御史台改称都察院。

翰林院——唐代开始设立的各种艺能之士供职的机构。

自唐玄宗选擅长文词的朝臣入居翰林以起草诏制后,演变为草拟机密诏制的重要机构,任职者称翰林学士。

曾一度权任重要,但后来被皇帝疏远,不参加机密。

学士人选重才不重资历。

太学——汉代出现的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设太学,教授儒家经典《五经》,后太学科目和人数都逐渐增加,对于培养人才和促进文化发展起到一定作用。

国子监——中国古代最高学府和官府名。

国子监下设国子、太学、四门、律、算、书等六学,各学皆立博士,并为皇太子讲经。

源于西晋,原为贵族学校,唐代以后发展较快,清代地方设州府县学,京师设国子监。

书院——始于唐代,为官方藏书、修书或咨询的机构。

论述中国古代的分封制

论述中国古代的分封制

论述中国古代的分封制中国古代的分封制是一种政治制度,用于管理国家中的地方行政区域和贵族阶层。

它在中国的历史上经历了几个阶段的演变,从商代到清代都有出现和发展。

分封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商代,商代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有实际记载的朝代,约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

商王将自己的封地分封给宗族贵族,以便管理和巩固自己的统治。

随着周代的到来,分封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周朝的分封制是中国历史上最具有规模和影响力的分封制度。

周朝的国家权力以周王为中心,但周王并不直接管理全国的行政事务,而是将国家分为若干个封国,封给王室的亲属和功臣。

这些封国由封君管理,封君在封地内享有一定的权力和特权,但必须向周王效忠并遵守礼仪和法律。

封国的数量和地域在不同历史时期有所不同。

周朝初期,封国数量较少,主要是为了统一诸侯并限制其权力。

到了周朝的中后期,封国数量迅速增加,一度达到数百个。

这些封国在实际上拥有独立的政权和军队,但仍然需要向周王朝交纳贡品和服从统治。

分封制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分散地方权力,避免中央集权过度,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二是以封地和封号作为奖励和激励,以保持封君的效忠和贡献。

封地的大小和封号的高低取决于封君的贡献和忠诚度,封君通过封地来维持自己的生活和实力。

封地的来源有三种:一是周朝创立时给予的公田,属于国家所有;二是进攻战争时从敌方夺取的土地;三是国家分封给王室亲属和功臣的封地。

封地属于王室的私产,但必须遵守国家法律和政策。

封地的管理主要由封君负责,封君享有一定的自治权和特权,但必须遵守周王朝的法律和政策。

封君负责管理封地的土地、人口和资源,维护社会秩序和安定,向周王朝上交贡品和征税。

封君可以再次将封地分封给自己的亲属、功臣和臣民,以便管理和控制地方。

分封制的优势在于能有效地分散地方权力,避免中央集权过度而导致的统治问题。

分封制可以鼓励地方贵族阶层的效忠和贡献,有助于稳定国家和统一战线。

此外,分封制还可以促进各地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有利于文化、经济和科技的发展。

公共基础知识文化历史:“分封制”

公共基础知识文化历史:“分封制”

公共根底知识文化历史:“分封制〞在事业单位考试中,文史所占的比重相对较大。

文史局部的考察中对学生的知识储藏要求比拟高。

需要学生去扩大自己的知识量,不断地的归纳总结。

在文史的备考的过程中,“分封制〞是考察频率比拟高的一个知识点。

现在就将“分封制〞的相关知识点进展总结,便于学生们学习。

一、分封制的起源与崩溃分封制,是中国古代国王或皇帝分封诸侯的制度。

商代已开场分封诸侯,称号有侯和伯。

西周灭商后,因其国都远在西北,不利于控制幅员辽阔的疆土和统治商代后裔,便大规模地以封地连同居民分赏王室子弟和功臣,诸侯在其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也有服从天子命令、定期朝贡、提供军赋和力役、维护周室安全的责任。

西周末期,周王室日益衰微,大诸侯国为争夺土地、人口及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不断进展兼并战争,形成了诸侯争霸的局面。

葵丘会盟,齐桓公的霸主地位得到正式成认,标志着分封制崩溃。

秦朝统一后,建立郡县制,分封制完毕。

此后历代王朝也还有分封的事例,但性质不完全一样。

二、分封主要对象和封国相传周公分封七十一国,其中有五十三人是姬姓子弟,他们都是文王、武王和周公的后人,如文王之弟封于东虢、西虢,文王之子封于邗、晋、应、韩;周公之子封于凡、蒋、邢、茅、砟、祭。

1.功臣:姜尚,封齐,造父等。

2.王族:伯禽,封鲁 ;唐叔虞, (成王弟 )封晋 ;周章,封吴 ;召公奭,封燕 ;康叔,封卫等。

3.先代贵族:微子 (殷商后代 ),封宋 ;妫满 (舜的后代 )封陈等。

备注:西周时期同姓不可通婚三、分封等级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四、分封制的作用西周初年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但后来出现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对统治不利。

1.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周朝开发遥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并逐步构织出遍布全国的交通网络,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打破了夏商时期众邦国林立的状态。

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2.通过分封,周人势力X围不断扩大;周天子确立了天下共主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

商代分封制的产生与发展

商代分封制的产生与发展

商代分封制的产生与发展商代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封建王朝,也是一个具有明确统一中央政权和地方分封制度的国家。

商代分封制的产生与发展,可以从商代的形成背景和主要历史事件来探讨。

商代的形成背景与主要历史事件相关。

商代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夏朝末年,当时夏朝的统治者已经失去了对整个国家的有效控制,朝廷腐败,政治腐败严重,灾害频发。

在这种背景下,一些豪杰和贵族开始建立自己的势力范围,并与原有的统治者形成对抗。

这些豪强勇于战斗,在军事上日益壮大,迎合了人们对安全和稳定的期待。

商代的分封制度随着这些强大势力的出现而形成。

当时,夏朝统治者凭借着自己的势力重建了组织并恢复了对国家的控制,但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他们不得不势力范围内的诸侯王加以分封。

他们用分封来巩固国家的政治中心,使各地的势力与统治者建立了牢固的联盟关系。

商代分封制的发展有以下几个阶段。

首先是初始阶段,这个阶段也可以称之为夏商过渡期。

夏朝末年,国家政权分散,豪强势力崛起,但夏王权威尚存。

在这个阶段,夏朝的统治者不能真正削弱豪强的势力,不得不通过分封来控制这些地方势力。

其次是确立阶段。

在这个阶段,夏朝确立了分封制,并将封地授予自己的家族成员或亲信的部落头领,以巩固统治。

通过这样的方式,夏朝的统治者得以巩固自己的统治,同时也形成了一支对外战争具有强大实力的军队。

随后是发展阶段。

在商朝早期,分封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商朝的统治者不再仅仅分封给亲信部落头领,还开始将封地分封给其他的豪强势力,以争取他们的支持。

这样的措施使分封制度更加扩展和巩固,从而帮助商朝的统治者在政治和军事上取得了更大的成功。

最后是成熟阶段。

商朝的统治者在分封制度上做出了更多的改进。

他们引入了宗法制度,将封地继承权限制在特定的世袭家族内。

这样做既保持了王室的统治地位,也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控制他们的封地。

同时,商朝的统治者还通过婚姻联姻的方式与其他诸侯王建立了亲戚关系,进一步巩固了分封制度。

商代分封制的产生与发展

商代分封制的产生与发展

商代分封制的产生与发展关于商代分封制的问题,学者有不同意见,有的学者认为商代存在分封制[1],也有的学者认为商代没有分封制,分封制是周代才确定的制度[2]。

关于分封制的讨论,我们应首先弄清什么是分封制和分封制产生的基础。

分封制的基本内容是“封邦建国”,以“授民授疆土”为主要形式在中央王朝以外建立名义上从属于中央的有相当独立性的地方势力。

这一体制是在中央王朝掌握大量可自由支配的土地和人口资源但王朝自身又无法实现直接控制的情况下,委派亲信建立对王朝负有责任和义务的具有一定独立性的政权的国家管理形式。

分封制最初的产生是在交通条件、军事技术相对不发达的情况下,为控制怀有敌对情绪的征服地区的采取的措施。

最初的分封制是商朝产生的。

夏朝的建立的情况十分特殊,其国家的基本架构和基础主要是通过禹治水过程中对各部族的联合建立的,“(禹)治平水土,定千八百国”[3],是以和平合作的方式对原有部族及其权力结构的承认。

这一成果为启所继承,进入“家天下”时代,建立了夏朝,“十年,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

以天下授益。

三年之丧毕,益让帝禹之子启,而避居箕山之阳。

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

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恰。

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

’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

”[4]即夏朝的建立是对各方国的接纳而不是征服。

夏朝是在接受现有归服地方势力的基础上形成的国家,没有供夏王朝支配的可用以用于分封的土地和人口资源,也不需要建立独立于中央王朝的外在组织维护王朝的统治,所以不可能建立起分封制。

这种通过和平联合建立的国家中,在夏原有地域和后来加入的地域很自然出现内、外不同的两种统治形式,形成内外服制的最初形态。

在这种内外服制下,夏人原本的疆域内为一种情况,在此以外,所有其他势力与团体理论上都处于平等的地位,共同尊奉夏朝的共主地位。

夏王朝国家国家权力结构较为简单,而没有形成复杂的立体的权力层阶结构。

后来,夏朝虽然经过启灭有扈、少康中兴等战争,可能会把一部分部族及其土地置于国家的直接控制之下,中央王朝统治的范围有所扩大,但总体的政治统治模式不会有大的改变。

专题01 先秦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2021届高三历史一轮通史复习备课

专题01 先秦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2021届高三历史一轮通史复习备课
经济:农业,夏商西周时期,土地国有制确立;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器牛耕的推广
使用,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同时小农经济产生。手工业,夏商西周是 青铜时代,政府严格管理工商业,实行“工商食官”政策;春秋战国进入铁器时代。 商业,春秋战国商业繁荣,私商群体形成,同时重农抑商政策逐步确立。
文化:春秋战国时期,学在官府被打破,私学兴起;百家争鸣,思想解放;科技成就,
土地兼并和租佃经营
水利工程:都江堰、郑国渠 耕作技术:垄作法 生产模式:精耕细作
耕作方式:个体农耕(小农经济)产生 产生原因:①铁农具出现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表现: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特点: ①分散性: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一家一户分散经营。 ②稳定性: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自给自足。 ③封闭性: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④脆弱性:小农经济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 ⑤落后性:小农经济的狭小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 ⑥保守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
宗法制(血缘维系)
材料:“盖天下之大利莫如定,其大害莫如争。任天者定,任人者争;
定之以天,争乃不生。”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1.直接目的: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土地和财产上的矛盾
根本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保证王权稳定 2.含义: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3. 内容 ①嫡长子继承制(核心):王位及各种爵位由嫡长子继承。 ②大宗和小宗关系:大宗可以命令和约束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③周王的地位:周王天下的大宗,也是政治上的最高领袖。
——摘编自金观涛、刘青峰《兴盛与危机——论中国封建社会的超稳定结构》

江苏专用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讲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课件新人教版

江苏专用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讲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课件新人教版

[运用] 据史料一、二中“才行大封建”“以为周室的‘藩屏’”的叙述,你可以 得出什么历史结论?
提示:西周实行分封目的有三:一是建立藩屏,护卫王室;二是稳定政局, 镇抚各族;三是抵御外族,巩固边防。
[历史认知] 唯物史观——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角度分析分封制实施的原因 (1)周灭商后,其经济实力、人口和军事力量无法控制广阔区域,因而需要 建立诸侯国镇守。 (2)当时并未发生大规模的民族交融,各地区差异较大,需要通过分封促进 对周文化的认同。
【链接统编】 神权政治 中国古代统治者都以天命来诠释政权、君权获得的合理、合法性,天
命是思想家们解释一切社会、政治或历史现象的唯一标尺。殷商时期“率 民而事神,先鬼而后礼”,神权政治兴盛。
史料一
主题一 维系统治的等级制度——分封制 分封制的实施及背景
[史料实证] 周公杀武庚①,灭东方十七国②,才行大封建。
[历史认知] 历史解释——多角度概括分封制的特点 (1)分封对象:分封对象多元化,以同姓亲族为主体。 (2)分布地区: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同姓亲族封地多在富庶之地或 战略要地。 (3)纵向联系:明确周王权力和诸侯义务,形成严格的等级序列,加强了中 央与地方的纵向联系。 (4)横向联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国家政治权力,加强了诸侯国之间的 横向联系。
知识点二 西周的政治制度 (一)分封制——权力分配制度 1.含义:周天子把_土__地__和人民分封给诸侯建立诸侯国,以拱卫王室。 2.目的:进行有效的统治。
3.概况 分封对象
诸侯义务
诸侯权利 主要诸侯国 等级序列
_王__族__、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 效忠周王、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 述职 受封土地、人民;拥有和世袭诸侯国内军政大权 鲁、齐、燕、卫、宋、晋、楚等 天子—_诸__侯__—卿大夫—士

分封制 中考材料题

分封制 中考材料题

分封制中考材料题一、分封制概述:1、分封制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政治制度,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2、在分封制下,统治者将领土划分为多个封地,并派遣王公贵族、官员和军队等去统治和保卫这些封地。

3、每个封地的统治者都有一定的权力和义务,其中最重要的是维护封地的安全和稳定,并向中央朝廷交纳赋税和提供军事支持。

二、分封制的历史沿革:1、分封制最早出现在商代晚期,是商王朝为了维护领土完整和统治而实行的一种制度。

2、在周代,分封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成为了周王朝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3、春秋战国时期,随着诸侯国的逐渐强大和独立,分封制逐渐瓦解,取而代之的是郡县制。

4、在秦代以后,郡县制逐渐成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

三、分封制的影响与意义:1、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意义。

2、分封制有利于维护领土完整和统治,使得当时的政治体系更加稳定和有序。

3、分封制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和文化交流,使得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得以传播和发展。

4、分封制还有利于加强中央朝廷的权威和控制力,使得中央朝廷能够更好地掌控全国的政治局势。

四、分封制的文化表现:1、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也留下了深刻的文化表现。

2、分封制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家族观念和社会价值观念,强调了对家族和国家的忠诚和责任。

3、分封制也体现了中国古代的政治智慧和治理能力,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家的治国理念和领导能力。

4、分封制还对中国古代的文化传承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五、分封制的现代启示:1、从分封制的沿革、影响和意义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现代启示。

2、我们应该重视地方文化和传统,加强对地方文化和传统的研究和保护。

3、我们应该注重家族观念和社会价值观念的培养和教育,加强人们对家族和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我们还应该加强中央控制和管理能力建设,提高中央政府的权威性和领导能力。

5、我们应该坚持文化自信和国家自信,积极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六、分封制背景:1、分封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商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逐渐瓦解。

(完整)古代中国制度史

(完整)古代中国制度史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史讲义商代的政治制度主要是内外服制度。

特点是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统治者将自己的行为说成是天的意志,国家大事通过占卜的方式来决定。

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与王权相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和宗法制,构成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特征。

分封制和宗法制适应了西周时期统治的需要,在历史上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1、分封制目的:对西周境内“王”直辖区域以外的广大地区进行有效控制,以巩固统治。

内容:封邦建国,广建诸侯,以藩屏周作用: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有利于扩大西周统治区域,促进对边远地区的开发;国家政权机构趋向严密,维持了西周政权的长期稳定。

弊端:诸侯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2、宗法制目的: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内容: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特点: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分配政治权力和规定等级秩序;将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结合起来,是“家”与“国”的统一。

影响:对当时而言,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与世袭制、分封制一起构成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对后世而言,形成尊宗敬祖、尊老爱幼的浓厚亲情观,有益于社会安定和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也对中国现在的民间继承方式有较大影响,但也导致特权思想严重,等级森严,家长制盛行,缺乏反抗精神,重男轻女,任人唯亲,妨碍了近现代民主、法制的发展。

3、礼乐制度分封制是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上的,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

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也是巩固分封制的重要手段。

分封制与宗法制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的关系。

礼乐制度是保证分封制、宗法制稳定推行的工具。

夏商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2、家国一体,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的政治结构,体现了族权与政权相结合,血缘关系与政治隶属关系的有机统一,带有浓厚的宗族色彩.3、带有浓厚的原始部族色彩,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史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史

中国史第一篇中国古代史第一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必修一 P4)㈠夏朝:“家天下”制度由夏朝开始,宗族关系从此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㈡商朝:商代贵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

神权与王权结合。

㈢西周:1.分封制⑴目的:加强和巩固周朝统治。

⑵内容:①分封对象:王族:鲁、燕、晋、吴等国。

功臣:齐。

先代贵族:宋(商朝后裔)。

②诸侯权利与义务: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服从周王命令,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等。

⑶作用:积极: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巩固统治,扩大疆域。

局限:造成周后期诸侯割据争霸,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社会动荡。

⑷分封制会走向崩溃原因:①受封诸侯有很大的权力和独立性,便利了其势力的增长;②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诸侯国力量增强,彼此进行争霸战争;③随着时间的推移,血缘关系疏远。

2.宗法制(西周政治制度核心)⑴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维护奴隶主统治。

⑵实质:按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系政治联系的制度。

⑶内容:①周天子以嫡长子世代继承最高执政权力,其余诸子分封为诸侯,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

②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最大特点);大宗和小宗具有相对性;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相结合,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

⑷作用:保证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影响深远,宗法观念成为传统思想的内容之一。

(家谱、祭祀)。

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①神权与王权结合;②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③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必修一 P8)(一)秦朝1秦统一中国及开疆扩土:①攻灭六国:前230年到前221年,秦先后攻灭韩、赵、魏、楚、燕、齐,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

②北击匈奴:前215年,秦派蒙恬北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筑长城和直道,加强北部边防。

③统一岭南:南征百越,修灵渠,设四郡(闽中郡、南海郡、桂林郡、象郡)。

(完整版)高一必修一历史笔记全

(完整版)高一必修一历史笔记全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课:夏、商、西周总体特征:早期政治制度,带有原始性(血缘色彩浓厚)一.夏、商1.王位世袭制(夏朝)——经济上私有制→政治权力也变为私有(“家天下")2.中央官制:相、卿士3.地方:侯、伯(臣服、方国→松散)二.西周1.分封制①目的:巩固统治西周的分封制: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分封的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层层分封(天子—诸侯—卿大夫-士)拱卫王室(服从、镇守、作战、贡赋、朝觐)诸侯的权利和义务:①服从周天子的命令②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③在自己的封疆内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

分封制的作用(影响):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

积极:开发、扩大、趋向严密→加强统治;消极:地方独立性(官员、武装、赋役)→西周后期遭破坏③影响:2、西周的宗法制: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大宗、小宗).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分封制(互为表里)。

①目的:父系血缘关系→维系政治等级→解决矛盾→统治秩序②与分封制的关系:互为表里(世袭制、分封制的规则)③内容:嫡长子继承制、余子分封、大小宗④作用:贵族特权、垄断→稳定、团结,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①神权与王权结合(史实:早期大规模的祭祀活动和商代的占卜制)。

②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史实:商代的宗法制和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

③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史实:商代的各个宗族都是政治实体,西周的诸侯国对于周王室处于附属地位,但也是政治实体,诸侯以嫡长子继承享有世袭统治权)。

第2课: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形成提示:从第2课至第4课,主线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形成、发展、强化)春秋战国1、郡县制和皇帝制度的建立郡县制的建立①郡县制的建立:春秋战国时期,列国陆续出现了郡、县等新的地方行政区划形式。

分封制的名词解释考研

分封制的名词解释考研

分封制的名词解释考研近年来,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和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参加考研究生入学考试,以追求更高的学历和职业发展机会。

而在历史学科中,一个常见的考点就是“分封制”。

那么,究竟什么是分封制呢?本文将对这个历史概念进行解释和探讨。

一、什么是分封制分封制又称“封建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种征服和统治制度。

它源于中国古代的奴隶制度和部落制度,具有农耕生产为基础,划分区域和人口、建立政权和财富分配体系的特点。

其核心思想是通过分封土地和封建称号,控制和巩固统治者对地方政权的掌控。

在分封制下,中央政权的统治者通常由君主或皇帝担任,而地方政权则由诸侯或王侯来管理。

国家地图会被分成若干个领地,各个领地的统治者会被封为相应的爵位,如公、侯、伯、子等,以示地位的高低。

这些封地通常是一块块连片的土地,邦国则是由多个封地组成。

二、分封制的起源和发展分封制的起源可以追溯至中国古代的商代和西周时期。

商代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其政治制度以世袭贵族与封建政权为特征。

而西周时期,多个封国的存在导致了分封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经历了长期的演变和发展,不断地进行了修正和完善。

分封制度的发展离不开统治者和诸侯之间的权力斗争。

当一个国家的君主弱化或者政权分裂时,封地会增加,用以巩固地方政权。

而当一个君主权力强大、政权稳固时,封地会减少,以集中权力。

这种权力转移的情况在中国历史上发生了多次,如春秋战国时期的分封斗争,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的出土封建,以及后来的北宋南宋时期的反复。

三、分封制的特点和意义1. 集权和分权并行分封制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集权和分权并行。

在中国古代,尽管统治者是中央政权的最高领导者,但他们也要面对地方诸侯的存在。

这种分封制度既保持了中央政权对地方政权的控制,又给予了地方政权一定的自治权力,以维持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2. 达到统治的稳定和延续分封制度为统治者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统治手段。

通过封地和爵位的赏赐,君主能够获得地方诸侯的忠诚和支持,从而巩固统治地位,确保政权的延续和稳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军事性质的据点,东下冯商城和垣曲商城很可能即
了两年才正式迁走代表政权的九鼎,“二十七年,迁

商人早期建立的武装戍守中心,是商王朝带有封建
九鼎于商邑”輥輰訛,自汤灭夏至迁鼎于商的九年间,汤

很可能致力于对夏人在汾、涑地区残余势力的打击。
性质的地方诸侯。东下冯商城、垣曲商城与偃师商城

而商代前期,原分布汾、涑流域的二里头文化,也被
之。”周鸿祥先生谓:“韦、顾向为子姓之患,汤伐之 于平原生活的商人难以将势力范围向外开拓,使得
稍戬其患,至武丁始灭之”輥輴訛。关于商人的这种笼络
这一地区实际一直是王畿的西部边缘,特别是都城
手段,其他文献也有反映,《帝王世纪》曰:“诸侯有 东迁之后,商人的王畿实际只能达到洛阳以西地区,
不义者,汤从而征之,诛其君,吊其民,天下咸悦,故 而紧邻的晋南太行山地区、豫西的秦岭地区则是异
战于鸣条。
桀出奔三朡,商师征三朡。
商人在夏朝原始内外服制的基础,对新开拓的敌对征
经过这些战争之后,夏人力量损失殆尽,不复能
服区实行统治的最有效方式。一方面中央王朝掌握
战,“获桀于焦门,放之于南巢”⑩。另外,商人灭夏
足够的失去依附的人口和土地可供分配,可以建立
从商人的征服过程来看,战争的过程并不复杂,
叛桀附汤,同日贡职者五百国,三年而天下咸服”輥輲訛。
也不是非常残酷。据文献记载,“汤始征,自葛载;十
所以,商人真正可以自由支配的范围仅限于豫西伊
一征而无敌於天下”,我们根据今本《竹书纪年》的
洛地区与山西汾、涑流域。
记载,将汤伐夏的十一次战争进程如下:
在商王朝建立的过程中,即使对于被征服部族

山水阻隔,其真正成面状分布的也只在豫西的平原 以保持并随着商人国家的扩张得到进一步加强,分

地区,“自洛汭延于伊汭,居易无固,其有夏之居”, 封制逐渐成为商王朝一种重要的政治制度。商王朝

“夏中心统治区的地望,大致只在今中岳嵩山和伊、 较集中的分封有三次,除商汤建国时期的分封外,还

洛、颖、汝四水的豫西地区”輥輶訛,面积并不大。此外还
与夏王朝不同,商王朝是通过战争征服建国的。
务的具有一定独立性的政权的国家管理形式。分封 “汤始征,自葛载;十一征而无敌於天下”⑤,“汤乃
制最初的产生是在交通条件、军事技术相对不发达 兴师率诸侯,伊尹从汤,汤自把钺以伐昆吾,遂伐
的情况下,为控制怀有敌对情绪的征服地区而采取
桀”⑥,最终灭夏立国。在从夏之方国到天下共主的
依靠了政治策略,从《孟子·滕文公下》载“葛伯放
住的是较早与商人建立友好关系的部族;三是归服
而不祀……汤使遗之牛羊……汤使亳众往为之耕,
商人的地区,迫于商人压力归顺的部族;四是商人的
老弱馈食……”,《越绝书》记“汤献牛荆之伯。荆之
征服区,主要是夏人统治的中心地区。这四种地区的
伯者,荆州之君也。汤行仁义,敬鬼神。当是之时,天
南 方 文 物 2009·4
商代分封制的产生与发展
徐 义 华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关于商代分封制的问题,学者有不同意见,有的 自然出现内、外不同的两种统治形式,形成内外服制
学者认为商代存在分封制①,也有的学者认为商代没
的最初形态。在这种内外服制下,夏人原本的疆域内
有分封制,分封制是周代才确定的制度②。
为一种情况,在此以外,所有其他势力与团体理论上
关于分封制的讨论,我们应首先弄清什么是分 都处于平等的地位,共同尊奉夏朝的共主地位。夏王
封制和分封制产生的基础。分封制的基本内容是 朝国家权力结构较为简单,而没有形成复杂的立体

“封邦建国”,以“授民授疆土”为主要形式在中央 的权力层阶结构。后来,夏朝虽然经过启灭有扈、少
较弱的采邑。王畿边缘保留诸侯也是商代分封制的
夏末夏人的中心统治区,大体为“北起山西汾 特点,显示出商代分封制的不成熟性。
水以南,南达河南汝水,西至华山以东,东迄郑州以
分封制虽然在商王朝立国之初既已经出现,但
西当夏王朝的中心区”輥輵訛,范围跨度虽然大,但由于
还没有成为系统成熟的制度。但是,这一统治方式得
生的政权,具有重新划分统治资源和实现新统治方
作的方式对原有部族及其权力结构的承认。这一成 式的契机。同时,在商汤灭夏以前,商人实际控制的
果为启所继承,进入“家天下”时代,建立了夏朝, 范围很小,“汤处亳,七十里”⑦,在如此小的地域内,
“十年,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以天下授益。三 无须复杂的政治结构即可实现有效的统治。灭夏后,
(桀)二十八年,昆吾氏伐商。
的政策,实行有效控制的朝代。同时,夏朝上层集团
遂征韦,商师取韦。
的死亡和逃亡,使这一地区出现了可供支配的大面
遂征顾。
积的土地和大量人口,也出现了暂时的权力真空,也
(桀)三十年,商师征昆吾。
为新生的商人国家建立“授民授疆土”的地方势力
(桀)三十一年,商自陑征夏邑,克昆吾。
提供了物质基础。
间隔相似,联合构成了对夏人传统势力区的控制体
商文化的东下冯类型所代替輥輱訛。

系。
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出,真正受到商人军事打击
分封制实行后,在商人初建的国家内基本可以
的部族并不多,只有夏人中心区与夏桀关系密切的
分为四种地区,一是商人传统势力区,居住的是商人
部族才得到征伐。商人取得灭夏战争的胜利更多是
的本部族人员和已同化部族;二是与商人联盟区,居
权力结构与商王朝关系不同,在王朝中的地位也不
下未从,汤于是乃献饰牲牛以事。荆伯乃愧然曰:
同,形成了立体的权力结构,超越了夏王朝单纯的缺
‘失事圣人礼。’乃委其诚心”等记载看,汤非常重
乏层次感的内外服结构。在这四种地区中,被征服地
视利用宗教信仰扩张势力,以“行仁义、敬鬼神”的
区即是“授民授疆土”而形成的诸侯,其他地区则是
三千诸侯大会”,《战国·秦策》谓“及汤之时,诸侯 而商人受自然因素的制约,使这一地区一直作为商
三千”,说明商初有大量地方势力保留下来。可见, 王朝的王畿边缘,所以有部分王畿边缘区的诸侯保
商人除了在夏人中心统治区实行直接占领外,对于 留下来,而没有像周代那样在畿内只是保留独立性
其他地区依然是由原部族自行管理。
后,可能还越过中条山,对夏人势力深厚的汾河流域
分封诸侯国;一方面夏人对商人还怀有强烈的敌意,
和涑水流域用兵,《帝王世纪》载成汤“凡二十七征
如果建立单纯的军事据点,需要解决后方支援、后勤
而德施於诸侯”,除去伐葛与伐夏的十二次战争,其
供应、军事换防一系列问题,这是当时商人的力量所
他十五次战争,当是对夏人残余势力的追剿。据《竹
不能解决的。分封制则把商人各武装宗族分置在夏
书纪年》 的记载汤灭夏称王是在其在位的第十八
人居地,建立武装据点,建成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军政
年,“十八年癸亥,王即位,居亳。”相隔七年之后,
实体,形成防卫力量,能够有效地控制被征服地区。
“二十五年,作《大 濩 》乐,初巡狩,定献令”輥輯訛,又过
商人的分封集中于豫西、晋南地区,建立了许多带有
城建都輦 輮 訛,伊洛地区成为商人王畿区,使得最初“授
融洽” 輦輱訛,即商朝初年东夷的势力一度达到郑州附
民授疆土” 建立的一部分诸侯实际处于王畿之内, 近。
并不真正具有独立军政权力的实体。所以最初的分
商人的统治巩固以后,其在西方受太行山阻挡,
封制只是针对新征服地区的统治方式,而不是基于 难以挺进,转而向东方寻求发展。从大戊时期开始,
成商代分封制的先天不足,导致了商代分封制的不 文化面貌相当复杂,许多学者认为它与山东岳石文
完善和缺乏系统性。
化有密切关系輦輰訛,而郑州地区的考古发掘也表明,在
另外,商人灭夏后,为了巩固在原夏人统治中心 夏末商初的遗存中存在许多岳石文化因素,“这充
区的统治,“作宫邑于下洛之阳”輥輷訛,在今偃师地区筑
分说明夏末商初商人与夷人在今郑州一带关系仍然
王朝以外建立名义上从属于中央的有相当独立性的 康中兴等战争,可能会把一部分部族及其土地置于

地方势力。这一体制是在中央王朝掌握大量可自由 国家的直接控制之下,中央王朝统治的范围有所扩

支配的土地和人口资源但王朝自身又无法实现直接 大,但总体的政治统治模式不会有大的改变。

控制的情况下,委派亲信建立对王朝负有责任和义
进行,获得的自然支配土地和人口资源增多,才逐渐 丁时开始的。《竹书纪年》载“王(仲丁)即位,自亳
建立了众多分封诸侯,形成了内外服的明显差别。但 迁于嚣”,“六年,征于蓝夷”,仲丁迁隞的目的在于
最初实行分封制的豫西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 发动对东夷的战争。商建国初期在今偃师商城,处于
依然在王畿的边缘部分保留了部分诸侯。国家统治
王畿内外实行的分别治理的完善制度,分封与外服 商人开始向东方开拓,《竹书纪年》载大戊“五十八
也不是完全对应的。这一情况导致了商代初期的王 年,城薄姑”,开始加强在东方的军事存在,东夷可
畿和外服在管理形式上没有形成内外截然不同的制 能寻求和解,“六十一年,东九夷来宾”。大戊并未完
度。在商王朝统治巩固后,随着国家开拓疆域行动的 成对东夷的控制,商人对东方的战略性扩张是从仲
年之丧毕,益让帝禹之子启,而避居箕山之阳。禹子 商成为天下的共主,“汤武一日而有夏商之民,尽有
启贤,天下属意焉。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 夏商之地,尽有夏商之财”⑧。继承了夏朝政治遗产,
天下未恰。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 商人须对夏商势力范围内的土地和人口进行管理,
也。’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④”即夏
名义利用非武力手段笼络人心,达到不战而胜的目
得到商王朝承认并接受一定整合的原有部族势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