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自然山水园的布局特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北海公园的琼华岛和白塔山是倍受人们喜爱的园林风景。它的美也在于山水和建筑这两个结构层次的互相衬托和互相辉映。现在的塔山山麓,立有不少石碑,其中有一块刻着清乾隆皇帝的《塔山西面记》,上面有这么一段话:“室之有高下,犹山之有曲折,水之有波澜。故水无波澜不致清,山无曲折不致灵,室无高下不致情。然室不能自以为高下。故因山以构者,其趣恒佳”。这一段关于园林造景的总结是很有见地的,它说出了地形和建筑两个层次结合的一般规律一一互相依托,互相陪衬,相得益彰。北京西城区阜城门内大街北的妙应寺白塔要比北海白塔高大许多(是国内现存元代喇嘛塔中最大的一座),但看上去远没有北海白塔那么突出,那么美丽,其关键原因是那里没有起伏的山地可依靠,没有秀丽的园林环境可相衬。试想一下,如果没有富于地形变化的琼华岛山林给各式各样的园林建筑提供基地,那么山上那巍峨的秀塔,北部临水半圆形的长廊、水榭,高踞在峰岭之上的亭台,顺地势蜿蜒起伏的云墙等就如同海市蜃楼一般,缺少了存在的依据。同样,琼华岛要是没有这些建筑的装点修饰,也只不过是水中普通的一座石相间的岛山,绝下会有如此大的名声

。1、地形地貌,对园林地形的处理采取因地制宜的原则。在平原地区,尽量利用原有地形的自然起伏,进行人工修整。在丘陵山地地区,利用原有地形,因高就低地加以人工整理,便其形成自然山水的特征。其地形断面边缘呈自然曲线。

2、水体,园内水体的平面轮廓为自然曲线,水岸采用自然斜坡,也用垂直驳岸和山石驳岸。水景类型有溪水、河流、自然式瀑布、湖泊和池沼。

我国园林从古到今经历了几千年来造园艺术的发展历史过程,确立了我国造园主题以山水风景为骨架的山水园。从汉代起已开始脱离神仙海岛的幻想模拟而进入对自然山水的仿写,汉代宫苑中出现凿池引水,堆山叠石的山池之景的创作,所谓“一池三山” 的布置形式,成为后代园林中的一个传统的格局而予以运用。这种“海岛仙山”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种人工山水园意境构想,也是延续历史最久的一种园林布局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工程技术的不断进步,其内容是在变化着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在文学上、绘画上以描写自然山水为

主题,启示了园林形式开始转向崇尚自然山水园,已形成了“有若自然”的评价标准。园中要穿池构山,山要重岩复岭,深溪洞壑,达到“有若自然”这样的园林创作实是自然山水的写实。这也是后世山水园的追求的基本品格和境界。隋东都西苑有计划的利用水面划分院落把全苑组成若干个景区,在湖山水系之中创作出丰富多彩的众多个风景点,到了唐宋时期山水园的创作已经获得巨大发展。对于所要表现的山水风景,不是一般自然山水的模仿,而

是通过人的艺术认识表现了一种意境,达到更高于自然,妙极自然的境界。如辋川别业,庐山草堂,艮岳等名园创作成既富自然之趣,又有诗情画意的山水园的意境。明清时期以山水为骨架的园林艺术获得更为完美的成就,出现许多著名园林。如避暑山庄、颐和园、圆明园、拙政园等,都是以山水为主题,因山就水布置亭榭楼阁,萌木栽花互相协调地构成园林风景,形成我国传统园林的一个独特的特色。我国山水园的创造主要是在充分利用自然条件的基础上表现自然之美。这是我国传统造园建设的指导思想,是我国造园艺术之风格。园林中的景物是大自然形象的艺术再现,一山一水,一泉一石,树木花草的布置都不能违背自然规律,要有鼻然之理,成自然之趣。计成《园冶》中所主张的“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是“有若自然”的继续和发展。通过对地段特点及环境的深入考虑,巧妙地利用地形地貌,创作出所谓“有高有凹,有曲有深,有峻而悬,有平有坦,有天然之趣”的园地。山不在高,而

要仿效其峰峦走向,山石纹理之法;水不在广,而要模拟其矶石分布,劲湍缓流之态。要把造园的要素包括山水、花木、道路、建筑等运用自然式的布置手法进行人工叠造、修筑、莳栽,典型地再现自然山水风景之美,而又不落人工雕凿的痕迹,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效果,这是我国造园艺术的另一个主要的特点。尤其是我国江南地区的私家园林,在不大的空间范围内,突破空间的局限性,创造出“多方胜景,咫尺山林”,曲折多变、精巧别致、情景交融的园林美景,真实地、具体地、深刻地反映自然,这是我国造园艺术创作的精华所在。我国园林艺术创造的源泉,主要来自于自然,但园林艺术的造景不是纯自然的模仿,而是溶于创造者的意识,把自然山水经过概括和提炼,达到典型化、形象化而再现于林之中。这是由于我国的造园艺术长期以来受到诗画的影响。重于意境的创造,所谓意境,就是“立意”,也就是造园者所要表达的一种精神境界,是人的意识思维达到某种理想的艺术境界,所谓意在先,意臻景成。创造者对客观现实的认识、观察、体验,然后再通过创作意识的作用,达到客观与主观的统一,在一定地段上具体的表现出来,达到预想的艺术效果。我国园林艺术不仅是追求自然的形似,而是要把握住自然中内在的本质,表现出自然的神态。这种形与神的结合,就是人化的自然所产生的意境,成为带有思想性的自然艺术品,达到了源于自然、高于自然、寓情于景,使之情景交融,富有诗情画意的园林环境。这是通过造园家的构思和艺术加工创作出来的。在我国长期的造园实践

中,园林意境创造视为重要原则。

我国南北朝时期出现的山水诗,山水画,到唐宋时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这些文人画家往往自鸣风雅,常自建园林,无形中就将诗情画意形象地融合体现在园林艺术之中,从此以后,诗情画意就成为我国造园艺术中的主导思想,而文人画家就因此成为造园的设计和主持者,从而使园林中常常是利用自然界的各种形象和人为造成的各种景物(泉池、花木、竹石、峰峦、涧谷、亭阁、曲径、桥梁)产生不同的意境。还往往根据景观特点,结合园林空间环境加以文学高度概况的园林题咏、匾额、楹联、石刻、园名、景名以及记叙园景的诗篇,画幅等表现出来,既增加了诗情画意又丰富了园林的景观内容。把种种自然美景集中到有限的空间中来,便于游览欣赏,这种点景手法,为园林创造某种特定意境而起画龙点睛的作用,点出景的主题,给人以艺术联想,使游人在感官和思想上产生共鸣,从而进入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增添了无限意趣。

中国园林创作立意构思的根本来源是大自然,无论哪一种意境,都是以各种实景为依据经造园者认识、吸收、汇融后再现于园林之中。即使是早期的海岛仙山,也是一种假象存在的实景山水。这和山水画“师法造化”是同样的原理,从很多名园创作来看,说明某些情况下吸取山水画意,诗意作为造景的依据,也不失为丰富创作内容的一种途径。我国山水诗文、山水画的发展,使人们对自然美的领略不断深化,也促使园林创作水平的提高。从南朝到清明,中国山水园逐步臻于精致、完美,不能不看到诗化所起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