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假借字、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精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节假借字、古今字、异体字和繁简字假借字、古今字、异体字和繁简字,是古汉语学习中经常碰到的几个概念。在本节中,我们就来讨论这个问题。

一、假借字

“假借”是个大的概念,它包括“造字”的假借和“用字”的假借,前者指“六书”中的假借,后者指古代文献用字中的通假(又叫“古音通假”)。用六书假借法“造”的字,叫“六书假借字”;由古音通假而使用的字,叫“通假字”。

1 六书假借字

我们知道,“六书”是专讲造字理论的。六书中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能产性的造字方法,它们能从无到有创造新的字形,因此历来被称作“造字之本”;转注和假借由于不能创造象形、指事、会意、形声之外的新的字形,因而被称作“用字之法”。段玉裁说:“戴(震)先生曰:‘指事、象形、形声、会意四者,字之体也;转注、假借二者,字之用也。’圣人复起,不易斯言矣。”戴震和段玉裁的这种观点,简称叫“四体二用”,又叫“体用说”,在学界有很大影响。实际上,假借是一种不造新字的“造字方法”,它的本质是“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也就是说,语言中已有某一个词,但在文字中没有记录它的字,于是就在已有的文字中找一个与它读音相同但意义不同的字来兼记它,而不再为它另造专字。

例如,“其”是象形字,它本来记录语言中含义为“簸箕”的名词。语言中又有一些虚词,意思是“那”、“他的”、“如果”,或者表示委婉语气、反问语气,它们的读音与“其”相同;照理,应当分别为它们专造新字。但古人由于种种原因,没有为它们造字,而是直接借用“其”字来记录它们。于是“其”除了本义“簸箕”外,又兼表了上述几种虚词假借义。例如《史记·项羽本纪》:“今欲举大事,将非其人不可。”“其”表“那,那个”之义。《论语·卫灵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其”表“他的”之义。《荀子·劝学》:“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表“如果”义。《左传·僖公三十年》:“吾其还也。”“其”表委婉语气,可译作“还是”。《左传·僖公五年》:“一之谓甚,其可再乎?”“其”表反问语气,可译作“难道”、“岂”,等等。上述例句中的“其”,就是六书假借字。

因此,从汉字的绝对数字来看,六书假借并没有增加新字,仅是借用音同的已成之字来记录新词,确实是“用字之法”;但是,如果从整个文字体系发展变化的角度来看,由于它能以一个字表示若干个词,免却了为每一个词造一个专字的劳顿,节制了文字无限制地繁衍滋生,所以它又确实是不造新字的“造字方法。”

六书假借字在古汉语书面语言中用得十分广泛。如果一个词的词义同用来记录它的专字的字形结构所反映的本义没有任何内在联系,那么,就可以把表示这一词义的专字看作六书假借字。虚词“之”、“所”、“而”、“则”、“然”、“若”、“夫”、“莫”、“或”、“为”、“也”、“邪”、“焉”等,都是六书假借字。

2 通假字

通假字是古汉语书面语言中在“本有其字”的前提下,由于音同或音近而借用的字,它是由古音通假而产生的。所谓古音通假,就是古汉语书面语言里音同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

古音通假纯属用字之法,它的本质是“本无其意,依声托字”(清代著名学者朱骏声语)。也就是说,语言中的某一个词,已有专字记录它,但古人在写文章时,却不用这个专字(又叫“本字”),而借用另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不同的字来记录这个词。那个被借用的字即通假字。

例如,“眉”是记录“眉毛”的专字,但在《荀子·非相》“伊尹之状,面无须麋”一句中,却借用了与“眉”古音相近的“麋”(本义是一种鹿)来表示“眉毛”之义,“麋”即通假字。

凡通假字,一定能找到本字。这是通假字与六书假借字的区别。

由于六书假借字和通假字都是以音同或音近为原则而借用的字,所以,人们往往把两者合称为“假借字”。近代学者刘师培曾以“制字之假借”和“用字之假借”来区别六书假借和古音通假,他说:“制字之假借一字两用,用字之假借是两字一用。一字两用之假借由于字少,两字一用之假借由于用字之宽。”他的话颇有道理。

通假字,如果从音同替代的角度看,实际上就是现代人所说的“写别字”。但通假字与别字之间也有差别,即通假字具有社会约定俗成性和历史沿用性,而别字则具有任意性。别字往往出于文化水平不高者之手。他们由于识字不多,对许多字的含义、用法不能细辨,于是,在写字时,就随便乱写,只要音同或音近,不管字的含义如何。例如,“豆腐”一词,就有“头付”、“头夫”、“斗府”等多种别字写法,张三李四错得不同,北京上海写法各异。

通假字则不同。写通假字的人,一般都是古代文化知识很高的人。通假字往往是相对固定的,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作家的作品中,都这样写。例如,“早晨”的“早”字,在古书中经常写成“跳蚤”的“蚤”字:

《诗经·豳风·七月》:“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

《国语·越语下》:“孰使我蚤朝而晏罢者?非吴乎?”

《孟子·离娄下》:“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

《史记·项羽本纪》:“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论衡·问孔》:“颜渊蚤死。”

在古书中,“蚤世”即“早死”(《国语·周语中》:“叔孙之位不若季孟,而亦泰侈焉,不可以事二君。若皆蚤世犹可,若登年以载其毒,必亡。”),“蚤知”即“先知”、“早知”(《战国策·燕策二》:“蚤知之士,名成而不毁,故称于后世。”),“蚤食”即“早食”(《淮南子·天文》:“日出于旸谷,浴于咸池,……至于曾泉,是谓蚤食;至于桑野,是谓晏食。”),“蚤莫”即“早晚”(“莫”,后来写成“暮”。《仪礼·曲礼上》:“侍坐于君子,君子欠伸,撰杖屦,视日蚤莫,侍坐者请出矣。”),“蚤达”即“早年显达”(《宋书·王僧绰传》:“为侍中,时年二十九。始兴王濬尝问其年,僧绰自谦蚤达,逡巡良久乃答。其谦虚自退若此。”),等等。可见,通假字是相沿成习的写法,不是随便乱写的。“澡”、“找”虽然也与“早”同音,但古书中似乎没有以“澡”、“找”代“早”之例。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通假字不像“别字”那样可以任意写。

当然,在通假字的形成过程中,也不能排除古人作文时偶写别字、偶然笔误,或为了快速简捷而有意用笔划较少、容易书写的字来代替本字的情况。在先秦古籍中,用通假字的地方较多。据有人统计,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老子》乙种本,共5800余字,其中有320个通假字。《荀子·天论》一文,不到两千字,通假字有二十几个。但唐宋以后,文人作品中除了仿古沿用的通假字外,新生的通假字罕见。

下面,再举一些古书中通假字的用例:

惠,本义是“仁慈”、“恩惠”,借作“慧”。《列子·汤问》:“甚矣,汝之不惠!”生,本义是“生长”,借作“性”。《荀子·劝学》:“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距,本义是“鸡距”,即雄鸡跖后角质性的、突出像脚趾的部分,通用义是“距离”,借作“拒”。《史记·项羽本纪》:“当是时,秦嘉已立景驹为楚王,军彭城东,欲距项梁。” 归,本义是女子出嫁,借作“馈”(赠送)。《论语·阳货》:“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

直,本义是“曲”的反面,借作“特”(表“仅只”之义)。《孟子·梁惠王上》:“‘……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逝,本义是“往”,借作“誓”。《诗经·魏风·伐檀》:“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壶,本义是器物之名(如“水壶”),借作“瓠”(葫芦)。《诗经·豳风·七月》:“七月食瓜,八月断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