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城市空间营造研究
开发区“异变”下的居住空间研究——以南京市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
开发区异变 ; 居住空间 ; 演变过程 ; 空间模式与特征
Ab s t r a c t :I n t h e 2 t s t c e n t u r y , a l o n g wi t h t h e c u l t i v a t i o n a n d p e r f e c t i o n o f t h e c i t y f u n o t i o n , d e v e l o p me n t
s u mm a r i z e s t h e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p a t t e r n a n d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o f r e s i d e n t i a l s p a c e . T h e n a c i r c l e — s e c t o r s p a t i a l
1前售
思 路与 路 径 ,在 “ 产 城 融 合 ” 的理 念 指
改革 开放 以后,开 发 区成 为集 中 利用外资的外向型经济 区与创新体系的 核心 区,成 为城市 经济 发展 的强 力引
作者简介: 田亚微.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2 0 1 0 级硕士研究生: 朱喜钢 , 南 京大学建筑 与城市规 划学院, 教授 . 博士生导师. 南京大学城市规 划设计 研究院
总规 划师。
开发 区 “ 异 变"下 的居住 空间研 究
— —
以南京市江 宁经济技术开发 区为例
A S t u d y o n R e s i d e n t i a l Sp a c e a g a i n s t t h e B a c k g r o u n d o f De v e l o p me n t Z o n e Mu t a t i 0 n — — A Ca s e S t u d y o f J i a n g n i n g
南京明城墙周边环境景观设计分析研究
伟大创造和骄傲,也是世界城池建筑史上的雄伟奇观。
1.1.2明城墙周边环境这旱所指的明城墙周边环境包括了“城墙保护区”和“环境衬托区”。
城墙保护区以城墙本体为主要区域,严格按照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法则为准,不得随意建造或更改城墙历史遗产。
环境衬托区是本篇论文研究的重点,以城墙周边环境为主要区域,即设计研究的重点区域。
由此,明城墙周边环境以城墙保护区和环境衬托区两者之和为主要研究范围,即城墙两侧各不少于50米的范围,形成城墙绿带,同时还包括放大的节点,即独立景点,遗址广场及公园等(图卜1)。
I刳卜1明城墙及周边环境剖面图图片来源:笔者自绘具体来说,明城墙周边环境是以围绕明城墙周边的环境为绿带,依次串连起玄武湖、鸡鸣寺、九华山、富贵山、紫金山、琵琶湖、前湖、中山陵、中ffj门、月牙湖、白鹭洲、中华门、莫愁湖、汉中门、清凉山、国防园、鬼脸城、绣球公园、狮子山、秦淮河等山水景观,形成重要的景观视觉通廊,成为嵌入主城区内一串流光溢彩的翡翠项链(图卜2)。
吴家骅先生在《景观形态学》中提到:“对设计任务图12南京自然人叉景观图的分析,尤其是对被设计场所与其周边环境的分析是十分图片来源:中国山水文化与城市规重要的。
这种共生环境极其关键,因为没有任何环境设计划日全国、走向世界的重要步骤。
于是,南京政府从上个世B90年代以来有意识地配合明城墙维修,进行了一一系列q城墙景观带的建设。
而最具代表性的是,1998年南京Ⅲ划院《南京明城墙风光带规划文本》的出台。
南京明城墙风光带规划从人类文化遗产的高度审视&墙的历史文化价值以及古城墙、城河及其相关的公园绿A对南京主城绿地系统所起到的主骨架作用,对城墙实行}方位、多层次的保护,并采用多种方式展示与利用城墙£其周围的风景园林资源。
经过近几年的规划实施,明城§风光带成为名副其实的环城绿带,改善了南京的生态环i及视觉景观。
.2明城墙景观设计的分布圈2—1南京现存城墙七段分布图图片来源:笔者自绘,参考《走遍南京交通旅游图》目前仅有神策门、中华门、清凉门、石城门4座城门i存较好,其余城门均已荡然无存。
被长三角结构空洞化的南京城市定位批判研究与建构——中国城市“十二五”规划雷同化纠谬与创新
有6 0 人 ,也被 认 同为 国际化 大都 市 ;而 世界 级都 市 0万
的法 国 巴黎 ,其核 , ]巴黎 地 区也 只 有2 0 b/ x 0 多万 人 。就 历史 的发展 而言 ,南 京也 是 千年 古都 ,何 以不 能成 为世
界级 城市 ?
家层面 的 高度看 行 政 区域 的雷 同性 发展 规划 ,可 能 带来 不合理 的城 市 间 、区域 间竞 争 ,会成 为 国 家整体 未来 可
Ci niti r n r l ri e h a cnCt l b o e Ci u nA e y U aP bm t q
被长三 角结构 空洞化 的南 京城 市定位批判 研究 与建构
中国城市 “ 十二五"规划 雷同化 纠谬 与创新
张 鸿 雁
摘
要: “ 位卑 未敢 忘忧 国”,我热 爱城 市 ,曾提 出
决 问题 。我们 是 否可 以换 位 思考 ,从 “ 层智 慧 ” 的角 底 度 ,提 出一 个全新 的诊 断模 式, )
模 式 ,1 年 以后 的南京 最大 的 变化是 人 口规模 ,而 产业 0
结构 的模 式是 不 能改 变 的。思 路在 哪里 , 长远 的战略 >从 模式 来说 ,以城 市核 心价值 为依据 ,南 京应 该 在创 造高 新科 技产 业 发展 的 同时 ,以 巴黎 为 “ 杆 ” 目标 模 式 , 标
期 占据主 要地 位 且优 化速度 有 待提 高 ;高 新技 术产 业集 聚度 不高 且结 构 不合理 ;生产 型服 务产 业 发展 滞后 且城 乡差 别过 大 ;国际化和 国际 贸易发 展 不充 分且 对外 贸 易 有较 高依 存度 ;房地 产价 格过 高且 土地 流 转缺 乏创 新 ; 省会 城市 功 能不 完善 且跨 江 发展格 局 长期 没有 突破 等 。
当代南京城市中心物质空间功能分布研究的开题报告
当代南京城市中心物质空间功能分布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与意义南京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正在经历一场城市变革。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南京市中心城区的物质空间功能分布在经历着深刻的变化。
为了更好地探究南京现代城市中心的物质空间功能分布及其影响因素,有必要对其进行研究。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南京市中心城区的物质空间功能分布的研究,为城市规划和空间布局提供参考,以实现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发展。
二、研究问题和研究目的2.1 研究问题(1) 南京城市中心物质空间功能的分布现状是怎样的?(2) 南京城市中心物质空间功能的分布特点和影响因素是什么?(3) 南京城市中心物质空间功能应如何合理布局以促进城市可持续性发展?2.2 研究目的(1) 通过对南京市中心城区物质空间功能分布的现状进行研究,以全面了解南京城市中心的物质空间功能分布特点;(2) 系统分析南京城市中心物质空间功能布局的影响因素,以提供科学依据和思路,为南京城市中心的物质空间功能布局提供基础;(3) 基于南京城市中心物质空间功能布局的研究,提出合理的空间布局方案以促进南京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
三、研究方法和步骤3.1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案例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实地调研法等多种研究方法,通过案例分析法确定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法调取南京市中心区的相关数据,并通过实地调研法对南京市中心区进行深入分析。
3.2 研究步骤(1)文献综述:对南京城市中心区物质空间功能分布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为后续研究提供背景和基础资料。
(2)案例分析:选择南京市中心区的多个案例进行分析,提炼出物质空间功能分布的基本模式及其特点。
(3)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通过填写问卷和深入访谈获取相关的数据和信息,通过统计分析方法对样本数据进行分析和比较。
(4)现场调研:到南京市中心区进行实地调研,掌握相关信息并加深对问题的了解。
(5)数据分析和结果展示:通过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提出南京市中心区物质空间功能的分布特点和影响因素,并提出可行的布局方案。
基于GIS的南京城市居住空间结构研究
城 市 居 住 用 地 变 化 是 研 究 城 市 空
间结构转型的重要切入点 .城市居住空 间结构也是城市空间结构的重要组成部 分,把握城 市居住空 间结构及 其影响因 素,合理引导城市居住空间的发展 ,是 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 内容 .更是提高城
空间的模型和人口密度计算模 型.并采
用具体研究方法进行了大量的实证分析
第三 圈层 包括 雨花 台 区、江 宁区、
栖霞区、浦 1区、六合 区的建成区,为 3 主城区外近郊区 涵盖仙林、东山、江 北三个新市区,此处称为 都市发展区” 。 19 版 总规 20 5 9 0 0年总规修编提出将
出独立式住宅占据着南京地理位置独特
历史文化积淀深厚 自然山水优美 、交 通 网络 发达 、居 住配 套服务设 施齐 全 的城市空间 居住的人群 多为城市 中上 阶层和新富裕阶层 。
主城 区与外 围城镇作为一个整体 跳 出
主 城 发 展 ,建 设 东 山 、 仙 西 浦 1 3一
的多层、中高层及高层单元式居住建筑 居住群体为南京中产阶层 中下阶层及 城市新增外来人1。南京二类居住用地 3
珠江 3个新市区,用于承接主城 区疏散 和 新增 的人口、产业。经过 几年 的发展
c m bn t no p p lt nd n i n S s a il n l ss Ap lc t n o a ay i fr s e t l e st o i ai f o u ai e st a d GI p t ay i. p iai f n l ss o o y aa o o ei ni ni i d ad y n u b n l ig s a esr c u er s a c a e np ei n rl t d e . r a n c u t r e rh h s e r lmi a i s id w p t e b y u
南京老城社区型共享街道空间建构与活力营造以成贤街—碑亭巷—延龄巷为例
基本内容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空间利用越发紧张,尤其是对于老旧住区而言, 其公共空间的优化与改造成为提升居民生活质量与城市环境品质的重要手段。本 次演示以南京成贤街102号住区的立体绿化为例,探讨宜居视角下老旧住区公共 空间的生态优化设计。
一、老旧住区公共空间立体绿化 的意义
立体绿化是一种将地面空间向垂直方向拓展的绿化形式,其意义在于改善老 旧住区的生态环境,增加绿化面积,提高居民生活质量。首先,立体绿化能够降 低城市热岛效应,提高住宅区的生态环境质量;其次,立体绿化能够提高住宅区 的空气质量,减少空气污染;最后,立体绿化能够改善城市景观,提升住宅区的 品质和价值。
本研究旨在评估吉庆街空间活力的现状,分析影响空间活力的因素,并提出 改进建议。首先,通过文献回顾和实地调查,收集吉庆街的历史、文化、经济和 空间活力等相关资料。其次,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最 后,根据分析结果,提出提升吉庆街空间活力的建议。
通过实地调查和文献回顾,我们发现吉庆街空间活力水平较高,但也存在一 些问题。首先,街道空间的利用不够充分,导致空间资源浪费。其次,街道设施 老旧,缺乏更新和维护,影响了空间品质。最后,街道的视觉形象也需要进一步 提升。
2、公共空间绿化设计
在成贤街102号住区,公共空间的绿化设计也得到了重视。例如,在住区的 中心广场,设计了一座立体花坛,花坛中种植了各种季节性的花卉,使广场成为 住区居民的休闲交流空间。此外,住区的步行道两侧也种植了大量的绿植和花卉, 为居民提供了优美的居住环境。
3、屋顶绿化设计
屋顶绿化是一种将植物种植在建筑物顶部的绿化形式。在成贤街102号住区, 屋顶绿化的设计主要采用了草坪、花卉和小灌木等植物。这些植物在建筑物顶部 形成了一层绿色的覆盖层,不仅能够美化建筑物的外观,还能够起到隔热、保温 的作用。此外,屋顶绿化还能够有效减少城市噪音污染,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南京1912街区空间形态研究
南京1912街区空间形态研究摘要:城市形态是一个城市的名片,城市形态是城市建设活动在时间维度中拼合构成的。
城市的空间形态既是对已有城市形态的继承与发展的产物,同时也是为未来城市形态的基础。
南京1912街区在19栋民国建筑的基础上开发形成的,顺应城市原有的肌理并结合现代生活环境发展,是一个成功的街区开发案例。
本文通过剖析街区的空间形态并读解街区的传统与现代融合的特色,对街区的空间形态进行评价。
关键词:城市形态;街区特色;休闲空间;传统与现代1、城市形态理论研究1.1城市形态设计的相关概念“城市形态可以被定义为一门关于在各种城市活动作用力下的城市物质环境演变的学科”(谷凯, 2001)。
[1]“我们认为空间形态是城市空间的深层结构和发展规律的显相特征”(段进, 1999)。
[2]城市形态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别。
广义的城市形态主要由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两部分组成。
具体来说,主要包括城市各有形要素的空间布置方式、城市社会精神面貌和城市文化特色、社会分层现象和社区地理分布特征以及居民对城市环境外界部分现实的个人心理反映和对城市的认知。
狭义的城市形态指城市实体所表现出来的具体的空间物质形态,主要包括城市空间结构和城市外部形状这两个层面的内容。
[3]1.2研究“城市形态”的意义1)探讨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及其特征,使规划工作者能比较自觉地运用“形态变化上的规律”,从现实出发,科学地预测未来的发展,提出规划方案和措施。
2)探讨城市空间形态的生存、发展、变化的制约条件,使规划工作者能动地“利用”、“掌握”形态的特点。
3)研究“城市形态”变化对城市生态上的合理性和不合理性,城市功能与经济的合理性与不合理性,做出比较正确的估计。
[5]2、南京1912街区空间形态实证研究2.1概况2.1.1位置南京1912街区位于太平北路和长江路交汇处,紧邻著名风景区“总统府”,周边还遍布着充满文化气息的南京市图书馆、中国近代史博物馆等场所,与新街口相距也不上2公里。
媒介、建筑与空间视角下的城市形象传播研究--以南京为例
现代城市研究I2020.12㈠城市建设|URBAN CONSTRUCTION文章编号:1009-6000(2020)12-0106-06中图分类号:TU984.1文献标识码:Bdoi:10.3969/j.issn.1009-6000.2020.12.013基金项目:2019年度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媒体时代南京城市形象传播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19-YB30)o作者简介:张伟博,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传播学博士:媒介、建筑与空间视角下的城市形象传播研究----以南京为例A Study of Urban Image Comm uni cation from thePerspective of Media,Architecture and Space:A CaseStudy of Nanjing张伟博ZHANG Weibo摘要:城市形象研究,过去主要是针对城市中的建筑、景观、人文等综合印象进行探索,研究视域停留在“现实空间”层面。
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媒介对城市形象的建构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大众对城市形象的认知开始转向现实空间之外的“媒介空间”。
通过对“媒介空间”理论的梳理可以发现,城市中的实体建筑、景观都被媒介赋予空间隐喻,进而构成一种"媒介一城市”复合空间。
在媒介空间理论视角下,实体空间与媒介空间互嵌,并拓展出了新的公共空间,从而改变了城市形象的传播格局,为城市形象研究带来了新的活力,媒体城市的概念逐渐成形。
关键词:城市形象;媒介空间;建筑;城市空间;南京Abstract:In the past,the study of urban image mainly focused on the comprehensive impression of thebuildings,landscape and humanity in the city,and the research horizon remained at the level of"realspace".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edia technology,the media plays a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rolein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 image,the public's cognition of urban image began to turn to the"mediaspace"outside the real space.Through the study of media space theory,we can find that the buildings andlandscapes were given space metaphor,forming a"media city"composite space.From the perspective ofmedia space theory,real space and media space are embedded in each other,as well as expanding the newpublic space in the city.In this context,the communication pattern of urban image has changed.The theoryof"media space''has brought new vitality to the study of urban image.The concept of media city graduallytakes shape.Key words:urban image;media space;architecture;urban space;Nanjing106媒介、建筑与空间视角下的城市形象传播研究——以南京为例丨张伟博城市形象是外界对一座城市的综合印象,也是一座城市的品牌与核心竞争力体现。
南京市景观生态功能区划及研究
收稿日期:2009206227 修改日期:2009208220基金项目南京市景观生态功能区划与优化对策研究(NXY 5)作者简介刘存丽(—),女,山东郓城人,南京晓庄学院生物化工与环境工程学院实验师2009年11月第6期南京晓庄学院学报JOURNAL OF NANJ I NG X I A OZ HUANG U N I V ERS ITY Nov .2009No .6南京市景观生态功能区划及研究刘存丽(南京晓庄学院生物化工与环境工程学院,江苏南京,211171)摘 要:进行科学有效的景观生态功能区划及评价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支持下,通过多要素类型图空间叠置分析,把南京市划分为四个反映区域的自然条件差异和生态特征的一级景观生态功能区和体现行政区划特点的九个景观生态功能亚区.通过计算一级景观生态功能区的整体特征指数、景观类型面积及百分比,对一级景观生态功能区进行了科学分析评价.关键词:南京市;景观生态;功能区划;评价中图分类号:X1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7902(2009)06200952050 引言景观生态功能区划作为生态系统空间异质性的直观反映,往往是区域生态规划和可持续发展规划的前提和基础,并为资源利用、管理提供依据[1].与可持续发展受到的普遍关注相呼应,生态区划也受到了广泛的重视.景观生态功能区划的意义在于通过对区域空间环境的合理组织,营造一个符合生态良性循环、与外部空间有机联系、内部布局合理、景观和谐的区域生态系统,以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2].在景观生态区划时要遵循三大原则,即生态原则、社会原则和美学原则[3].生态原则就是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增强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有机结合.社会原则就是尊重地域文化与艺术,使人文景观的地方性与现代化结合.美学原则就是符合美学及行为模式,使区域形成连续和整体的景观系统.近年来,国内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生态功能区划的理论和方法[4]2[7],并在各种区域进行了实证研究[8]2[12],表明生态功能区划在理论和实践上具有重要意义.南京市的城市总体规划、南京生态城市规划、绿地系统规划等都需要景观生态功能区划研究的支持,因此南京市的生态功能区划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 研究区概况南京市地处长江下游,属于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山峦环抱,地势巍峨,地貌以低山丘陵为主,约占全市面积的64.5%,长江自西南向东北,斜贯市区,其支流秦淮河和金川河蜿蜒曲折于南、北部.南京市植被种类丰富,“绿色”一直是南京引以自豪的资本,全市森林覆盖率为13%.南京现辖11个区,2个县,全市总面积6582.3k m 2,2007年底,全市总人口617.2万人.南京处于沿海开放地带和长江流域的交汇部,是沪宁杭经济核心区的重要城市,具有明显经济区位优势.2007年G DP 总量为3283.7亿元,人均G D P 为53500元,已经超过了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公众对生态环境质量更为关注,环保意识也不断提升,但由于南京市的城乡经济发展上的二元结构较为突出,城乡的景观生态上也有较大的差异.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口的不断增加,南京城镇空间不断向外蔓延,建设用地需求快速增长,不断侵蚀生态空间,使南京的生态空间也日益局促.—5—:20084:1977.92 研究方法2.1 南京市景观生态功能分区的原则城市景观生态通过划分不同的生态功能区,揭示生态环境结构与功能的地域分异规律.在进行南京市景观生态分区时,遵循了以下原则[13]:(1)生态区域分异原则.在不同区域范围内,由于地形、地貌、土壤、气候等条件的不同,景观生态系统表现出与此相联系的区域分异,根据这些差异,划分不同的景观生态单元.景观异质性原理是景观生态区划的理论依据.(2)区域整体优化原则.南京市内部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的自然社会特征,景观生态功能也各有侧重,景观具有等级结构,作为一个系统,“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发挥景观生态单元的优势功能对具体的小区而言可能是强化了某项单一功能,但对于整个南京市而言,则可通过各功能区的优势组合与互补达到结构有序、功能高效的整体最优.(3)实用原则.对景观生态单元的划分,应因其实用目的而定.考虑到为南京市规划服务的目的,在分区时在高级单元中体现出人类活动对景观形成的影响,区分出自然景观和人类主导景观.同时还考虑了管理的便捷性,区划时参考行政边界.2.2 南京市景观生态功能分区方法自然地域分异和相似性是景观生态区划的理论基础,景观生态区划是相对区域整体进行区域划分,在进行生态区划时,首先根据对象区域的性质和特征,选取反映生态环境地域分异主导因素的指标,作为确定生态环境区界的主要依据.由于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自然要素上迭加着人类活动的深刻影响,单一要素的生态区划无法反映生态系统的全貌,因而利用GI S 的多要素迭加功能进行多种类型图的相互匹配校验,才能反映生态环境系统的综合状况.在研究区的实际操作时,将研究区的地貌类型、湖泊水体、土地利用类型(人类经济社会活动映)、行政区划等要素类型图在GI S 下进行空间叠加分析,在便于管理操作前提下进行景观生态功能区划分.2.3 南京市景观生态功能分区的依据景观生态区划是相对区域整体进行区域划分,在进行南京市生态区划时,首先根据对象区域的性质和特征,选取反映生态环境地域分异主导因素的指标,作为确定生态环境区界的主要依据.3 地形地貌因素分析南京市境内有长江横贯,以江为轴,向东临视大海,向西通达荆楚.南京地貌负山带江,60%以上的土地是低山、丘陵和岗地,依其地貌特征属江苏省宁镇扬丘陵地区,其中地势最高且最为著名的钟山(又名紫金山)海拔448.9米,倚城而立,其周围星罗棋布着栖霞山、牛首山、幕府山、狮子山、清凉山、鸡笼山等文化名山.水系以长江为主干,以江为界,市域南北主要分属同为长江支流的秦淮河和滁河两大流域,流经主城区的秦淮河绵延110公里.南部的石臼湖、固城湖是南京最大的两处湖泊,南京城区有玄武湖、莫愁湖.全市以河湖为主的水域占到了土地面积的11%以上.这些山水之间则分布着肥沃的冲积平原,石臼湖、固城湖周围更是圩田广布,自古便为鱼米之乡.土壤主要有地带性土壤和耕作土壤两大类型.2.3.2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2003年,南京市土地利用以水田和旱地为主,占到总面积的59.94%,达390449hm 2,主要分布在六合、浦口、江宁、高淳、溧水等郊县(区).林地(有林地、灌木林地、疏林地和其他林地)面积较大,占到总面积的11.31%,达73673hm 2,主要分布在老山、紫金山、青龙山等低山丘陵及部分江滩上.南京市的水资源也较为丰富,水体(江河、渠、湖、水库、水产养殖基地等)占到总面积的10.88%,面积达到70872hm 2,以长江、秦淮河、石臼湖、固城湖等为主要水体.城镇化水平比较高,城镇占到总面积的7128%,面积达到46901hm 2(图1).图1 南京市2003年土地利用类型图2.3.3 南京市人类活动强度的空间分异南京市景观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文化支持、生物生产和环境服务,分别用建成景观(包括城镇用—6—2..1:9地、农村居民点用地和工矿用地.)、生产景观(主要是农业景观,包括水田、旱地.)和服务景观(也就是近自然和自然景观,主要包括林地、水体和其它用地)来体现.研究中将建成景观和生产景观的面积之和占全部景观总面积的百分比作为相应景观类型的人类活动强度适宜性指数,得到了南京市人工景观面积比等级分布图(图2).图2 南京市人工景观面积比等级分布图从图2中可以看出,人工景观面积占总面积的比在0.9—1之间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南京市及郊区(县)的建成区内,这一区域的景观类型主要以城镇用地和工矿用地为主,人类活动强度大、密度高.人工景观面积占总面积的比在0.6—0.9之间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坡度相对较缓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南京市的北部和南部地区.人工景观面积占总面积的比在0—0.6之间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南京市内的部分低山丘陵、林地相对密集及水面相对较广的区域,在南京市中部及南部的低山区占有相对较多的面积.2.4 南京市景观生态功能分区特征指数选取反映景观生态功能分区特征的数据指标有多种,常用的有聚集度或蔓延度指数、分离度指数、破碎度指数、连通性指数、网络环度指数等,结合南京市的具体特点及实际情况,选取破碎度指数和连通性指数来说明景观生态功能分区的特征.2.4.1 破碎度指数破碎度是指景观被分割的破碎程度.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为对景观的干扰程度.计算公式为:F N =(N )N ()FN =M S (NF )N ()式中,NC 是用栅格个数表示的研究区景观总面积,NP 是景观内各类元素的总数,MPS 是景观内各类元素的平均斑块面积,NF 是景观中某一景观类型总数.F N1为整个区域的景观破碎化指数,FN2为区域内某一类景观的破碎度.F N1、F N2∈(0,1),0是表示景观完全未被破坏,1表示被完全破坏[14].2.4.2 连通性指数在一个系统中所有的交点被廊道连接起来的程度就是连通性.连通性常采用R 指数法计算,R 指数是一个网络中连接廊道数与最大可能连接廊道数之比.连接廊道可以直接计数得到,最大可能的连接廊道数通过计算现存的节点数获得[15].R 指数的计算公式为:R =L /L m ax =L /3(V -2)(3)公式中,L 为连接廊道数;L max 为最大可能连接廊道数;V 为节点数.R 指数的变化范围是0-1,R =0表示没有节点,R =1表示每个节点都彼此相连.3 研究结果与分析基于以上的原则、方法和南京市的自然地域特点、土地利用状况以及人类活动强度的实际情况,本文就南京市提出了包括景观生态功能区和景观生态功能亚区的二级景观生态功能区划的方案(图3).一级分区根据地貌类型、水系流域等地理特点,结合行政界线将南京市域划分为四个生态区,反映区域的自然条件差异和生态特征.根据地貌和土地利用类型,以及人类的经济社会活动(产业布局与城镇分布等)因素,在一级分区基础上进行二级复合生态分区,结合行政界线将南京市域划分为九个生态功能亚区(图3).3.1 六合浦口岗地丘陵景观生态功能提升区(Ⅰ)该区位于南京市的最北部,总面积15019189h m 2,地势北高南低.北部是大片岗地,地面海拔40m 上下,中部降为20—30m ,丘陵零星分布于北、中部,高度在海拔150m 左右.南部是滁河河谷平原,地势低平,海拔5—10m .该区景观类型以水田、旱地、林地和水体为主,分别占总面积的59.00%、12101%、8126%和6.05%.该区丘陵地区分布有较为丰富的森林植被,岗地平原地区是南京重要的农产品供给基地.该区整体破碎度为0.045,破碎情况不是很严重,该区的连通性为0.60,连通性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好的,优势度较高.总体上景观结构较为合理.现在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业面源污染和水土流失,今后应提升景观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表1、表2、表3).3 沿江低山丘陵景观生态功能建设区(Ⅱ)该区位于南京市的中部,主要包括以南京市区——1P -1/C 12P -1/C2.279图3 南京市景观生态功能区划图为中心的长江沿岸地区.总面积为21335.88hm 2,地形起伏较大,江南以紫金山为中心,向东至汤山一带,山地海拔在200m 上下,朝南至牛首山一带,山地海拔200—300m ,北侧沿江丘陵海拔100m 左右.江北部分西侧是老山山地,向西南伸向苏皖边界.沿江两岸则是低平狭长的近代冲积洲地.该区是南京城市建设和扩展的主要地区,城镇面积达312171hm 2,为南京市城镇景观总量的65.84%,因而区内人类活动相当集中,土地利用矛盾突出,是南京市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地区,是包括资金、人口和商品流在内的各种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集聚和发 散的中心区.景观整体破碎度在四个一级区中最大,连通性也是最差的一个,景观结构不是很合理,需要进一步增加景观的连通性,减少景观破坏.重点生态环境问题是工业及城市生活污染,以及生态敏感地区保护(表1、表2、表3).3.3 秦淮河流域低山丘陵景观生态功能整合区(Ⅲ)该区位于南京市城区和溧水县城永阳之间.秦淮河由南而北,贯穿地区中部,地形四面环山,中间低平,呈山间盆地状.周围山地海拔250—450m ,北为宁镇山地,南为横山和东庐山,西面是云台山,东面有区外句容县的茅山.山地内侧分布大片黄土岗地,海拔20—60m.沿秦淮河两侧是低平的河谷平原,海拔5—10m.景观破碎度为0.048,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连通性不是很大,仅为0.575.该区丘陵地区分布有较为丰富的森林植被,众多山区水库是广大农村的水源.需重点解决的生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和农业面源污染,以及部分地区露天采矿造成的景观破坏的修复问题(表1、表2、表3).3.4 滨湖平原与岗地景观生态功能维持区(Ⅳ)该区位于南京市的最南部,包括溧水的南部和高淳全境.地势东高西低.东侧丘陵属茅山向南延伸之余脉,海拔100m 上下,是本区两个水系的分水岭,其西属水阳江流域,其东为太湖流域.丘陵周围是黄土岗地,海拔20—40m .西部石臼湖、固城湖间为一片低平的湖滨平原,海拔5—10m .该区拥有南京两处最大的湖泊湿地:石臼湖和固城湖,是重要的农、水产品供应基地.该区的景观破碎度在四个一级区中最小,为0.048,连通性指数也较好,为0.604.由于地势相对低洼,洪涝灾害是该区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表1、表2、表3).表1 各景观生态功能区的特征指数六合浦口岗地丘陵景观生态功能提升区沿江低山丘陵景观生态功能建设区秦淮河流域低山丘陵景观生态功能整合区滨湖平原与岗地景观生态功能维持区破碎度指数0.0450.0500.0480.042连通性指数0.6000.5630.5750.604表2 各景观生态功能区景观类型面积(h m 2)水田旱地林地水体城镇居民地工矿其他合计六合浦口岗地丘陵景观生态功能提升区883.3180.412490.827.5190.45.5015019.8沿江低山丘陵景观生态功能建设区658.3338.4301263.3312.8163.756.440.121335.8秦淮河流域低山丘陵景观生态功能整合区686.5296.1182.387.5110111.7184.414965.5滨湖平原与岗地景观生态功能维持区665653633——708.10.129.92424.790.91..188.889表3 各功能区景观类型百分比(%)水田旱地林地水体城镇居民地工矿其他合计六合浦口岗地丘陵景观生态功能提升区58.1412.248.356.281.9712.660.370.00100沿江低山丘陵景观生态功能建设区31.4015.8412.8713.1214.047.53 3.042.16100秦淮河流域低山丘陵景观生态功能整合区45.8019.5512.195.857.617.48 1.220.32100滨湖平原与岗地景观生态功能维持区51.6011.499.2218.931.816.610.120.25100参考文献:[1]B astian.O ndscape classificati on in Sax ony(Ge r ma2ny)2a t ool f o r holistic regi onal p lanning[J]ndscape and U rban P l anni ng,2000,50:1452155.[2]肖笃宁,李秀珍,高峻等.景观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3]杨上广.福州市城市景观规划初步研究[J].福建地理,2002,01:31234.[4]Ha ll.0la,A rnberg.W olter.A m ethod for landscape re2gi onaliza ti on based on fuzzy m embe rshi p si gnature s[J].Lands cape and U rban Planning,2002,59:2272240.[5]傅伯杰,陈利顶,刘国华.中国生态区划的日的、任务及特点[J].生态学报,1999,19(5):5912595.[6]高爱明.浅论城市生态区划的原则、方法及应用[J].环境科学研究,1995,8(5):29232.[7]张小飞,王仰麟,李正国等.三维城市景观生态研究[J].生态学报,2007,27(7):297222982.[8]周华荣,海热提涂尔逊,汤平.乌鲁木齐景观生态功能区划及生态调控研究[J].干旱区地理,2001,24(4): 3142320.[9]刘贵利.汕头市城市生态功能区设计[J].城市规划汇刊,2001,(5):65269.[10]何方.中国生态区划分与评价和保护建设的研究(I)[J].经济林研究,2002,20(1):126.[11]陈建华.中国生态区划分与评价和保护建设的研究[J].经济林研究,2002,20(2):71274.[12]Hoopc r, B.P.Dug gin,J. A.Ecol ogica l riv e rine fl ood2p lain z oneng[J].Land Use Policy,1996,13(2):87299. [13]宋治清,王仰麟,丁艳,李贵才.市域生态功能区划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以深圳为例[J].资源科学,2004,26(5):1172124.[14]王宪礼,肖笃宁,布仁仓等.辽河三角洲湿地的景观格局分析[J].生态学报,1997,17(3):3172323.[15]傅伯杰,陈利顶,马克明等.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责任编辑:叶 玲)Ecologi ca l Funct i on Zon i n g of the L and sca pe of Nan j i n g and Its Eva lua t i onL I U Cun2li(School of Geographic Studie s,Nanjing Xiaozhuang Universit y,Nanjing211171,Jiangsu)Abstrac t:T o carr y out scientific and eff ective ecological func tion z oning of landscape and eva luati on is an i mpor2 tant component of the regi onal sustainable deve l opm ent.W ith the support of the geographic inf or m ati on syste m soft2 ware,the landscape of Nanjing is divided into f our first2cla ss ecological f uncti on z one sof landscape,reflecting nat2 ural differences,and nine second2cla ss ecol ogical functi on z ones of landscape,reflecting adm inistr a tive area char2 acte ristics thr ough overlay analysis of m ulti2s pace elements map s.B y calculating the overall index,the area and the percentage of different types of landscape,the scientific analysis and evaluati on is conduc ted in regard t o the ec o2 logical function z oning of the first2c lass landscape.Key wor ds:Nanjing;landscape ecol ogy;ecological functi on z oning;evaluati on——99。
城市治理视角下的南京市城市更新工作路径研究
市更新方式等。
(2)创新工作模式城市更新涉及到多个利益群体和参与主体,需要对其进行有效协调,在充分吸纳公众意见、保护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做好政府、民众、开发商、第三方机构等城市更新相关利益群体的协调工作,促进城市更新工作的有序开展。
3南京市城市更新工作路径研究通过对国内先发城市在城市更新实践方面的调研,包括上海社区空间微更新、广州白云区“国际单位”创意产业园更新、深46|CHINA HOUSING FACILITIES472020.12|更新过程中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工作制度、制定了比较合理的城市更新模式,在工作制益和示范作用。
问题,结合国内先发城市的经验借鉴和美丽古都建设新要求,认为未来南京市城市更新的工作路径。
通过研究认为南京的城市更新可以实行“分类评估+分区指引+年度计划+实施方多方参与、利益共享、公平公开的原则,依法合规地推进实施。
制,分别为历史地段、棚户区、老旧小区、旧工业区和公共空间片区五大类对象制定新保护的项目。
区级实施,依据各区不同的更新保护现状和城市发展目标,基于更新保护的共性与特,凸显各区特色。
更新保护的项目入库,实行五年储备、逐年调整、动态跟踪、滚动管理的工作模式。
力大的项目形成更新保护项目年度计划,年度计划调整应与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新保护评估的各项内容和要求,确定编制范围,明确更新保护目标、任务、时序等,保护项目相关利益主体的诉求,做好具体安排。
”,建议构建“多元主体共治”的工作模式,包括治理主体和治理形式两个方面。
主、居委、专业人士、企业、社会组织、民意代表、街道、政府部门等。
各类参与主,为城市更新提供指导与支持;中层为民意代表和街道,起到传导作用;下层是更新联动、相互配合,形成城市更新合力。
计,业主自改及微更新项目更涉及“自下而上”的基层自觉,两者相辅相成。
因此,及其参与深度会相应变化。
根据南京市城市更新现状条件,建议棚户区和旧工业区的为主。
老旧小区更新建议采用政府主导、多元主体参与的模式并用,可引导市场化、化资源,其更新保护活动应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主要以政府主导保障公众空间片区涉及基础设施、公共资源等重大公众利益,其更新建议采用政府主导、多元则,引导“多方参与,共建共享”,激发多元主体参与城市更新保护的积极性。
基于体验式消费的商业空间改造策略研究——以南京新街口中央商场为例
178城市建筑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 / 2023.241历史沿革南京新街口中央商场位于南京市秦淮区,地处中山南路,淮海路交叉口,是由张静江、曾养甫、茅以升等民族企业家为了支持国货、抵制日货于1936年所创立的。
作为民国南京首栋以经营日用百货为主的大型商场,中央商场的建筑空间以室内步行街为特征,受到中国传统的商业街市空间原型的影响,形成自城市街道、标志物、广场到商业内街的空间序列[2]。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央商场也迎来了它的改造之路。
1990年中央商场实现了“新生”:拆除了原来的老营业楼,重新建立了一座现代化的营业大楼。
距今已经有86年历史的中央商场以自身的沧桑承载了南京商业发展的点点滴滴,是许多老南京人心中挥之不去的城市的记忆。
2消费模式的转变近年来,随着互联网通信技术的蓬勃发展,新电商加速了我国经济社会向数字化转型,消费方式由原来的线下主导模式转向以电商和移动支付为主体的线上消费模式。
但是社会经济的发展也驱使着人们消费理念的进步,以人为中心、实现品质化、个性化的消费模式逐渐兴起。
消费行为从原来单一的功能式消费向体验式消费转变,消费对象由物质消费向精神消费逐渐延伸。
体验经济被看作服务经济的延伸,是继农业、工业和服务经济之后的新的经济形态[3]。
传统的零售商场为了获得更多的商业空间而选择牺牲消费者的体验,其空间形式简单、布局呆板,这样的商业空间逐渐被淘汰。
3现状分析笔者通过对中央商场的商业空间进行充分调研和分析,得出中央商场目前所面临的问题,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摘要 随着我国消费模式的转变和电商经济的冲击,消费者更加倾向于以体验式为主导的商业空间。
文章以南京新街口中央商场为研究对象,调研分析该商场的商业空间在体验式消费模式下所面临的问题。
在不改变原本主体结构和层高的基础上,从功能业态、动线组织、空间塑造、配套设施和细部优化等方面提出针对性的改造策略,使其在改造后能够适应现在的体验式消费模式,并为南京地区其他商业建筑的空间改造提供建议。
城市形象在城市公共艺术设计中的体现——以南京为例
第34卷第7期 2021年04月Vol.34 No.7April 2021艺术科技1…城市公共艺术与城市形象的相关性公共领域是近年常常被讨论到的领域概念之一,作为一种相对哲学化的空间概念,公共空间具有物理的、社会的、象征的多重概念因素。
城市公共艺术就是在公共空间中,利用多种材料与媒介表达的话语,因为城市主题的复杂性,其内涵与形式也具有多样性。
《艺术品鉴》解读说:“这种具有开放、公开特质的、由公众自由参与和认同的公共性空间称为公共空间,而公共艺术所指的正是这种公共开放空间中的艺术创作与相应的环境设计[1]。
”客观来讲,公共艺术是现代城市文化与城市生活形态的产物,也是城市传承文化与大众理想的集中反映[2]。
2…基于城市文脉的公共艺术设计2.1…南京城市历史、地理与民俗特点南京给人的印象是“六朝古都”“文化名城”。
因为城市文脉与形象往往与历史、地理、民俗密不可分,而南京具有独特的历史地位和战略价值,所以其被视为复兴之地。
南京话在历史中长久以来被当作汉语的标准音,南京民俗丰富,主要的民俗活动有元宵灯会、端午秦淮、清明踏青、中秋赏月、吃腊八粥等[3]。
2.2…城市文脉符号化表达图1…南京市地图(图片来源:http:///)城市是文化、经济、历史的复杂共同体,对其文脉进行分析可以符号化地概括城市形象,城市给人的符号印象需要与公共空间设计紧密联系[4]。
南京是我国的历史名都,有太多的精神瑰宝可以提取,每一脉文化都不能用三言两语概括,但是为了不忘历史、传承南京的城市文脉,符号化表达和概括成了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
如何把这些略带沉重的历史传递下去,使其浸润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了如今的任务,而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连的公共艺术也理应肩负起这种责任[5]。
城市符号是提升城市知名度的重要途径,提炼出城市符号并且将这些符号运用到城市建设之中,对提升一个城市的知名度、打造城市的特色名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6]。
2.3…公共艺术对城市形象的承载与传播以南京为例,具有城市特色的公共空间有很多:展现“秦淮文化”的夫子庙、老门东,古色古香的建筑充满明清色彩;传承明文化的明城墙,至今仍与南京人民的生活相关联。
社区营造视角下居住性历史街区更新治理探索——以南京小西湖项目为例
城市更新| 125 社区营造视角下居住性历史街区更新治理探索*——以南京小西湖项目为例吴翔华 冯洁玉 WU Xianghua, FENG Jieyu社区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随着城市更新战略的实施,研究城市更新治理对提高居民满意度、加快城市更新进程和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有重要意义。
居住性历史街区因其复杂的产权属性和空间肌理特色,更新面临多重困境。
从治理机制、空间重构和活力再生3个方面分析其逻辑,以江苏省南京小西湖项目为例,提出社区营造视角下居住性历史街区的更新治理路径:完善城市更新制度,增强空间资源保障,加强社区的活力塑造,以此探索更新的可持续价值,为城市更新项目的推进提供借鉴。
Community governanc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advancing the national governance system.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urban renewalstrategy, studying the renewal and governance of residential historic block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improving residents' satisfaction, accelerating the urban renewal process and realizing modernization of national governance capabilities. Due to its complex property rights and spatial texture characteristics, residential historic district renewal faces multiple difficulties. This article analyzes its logic from three aspects: governance mechanism, space reconstruction and vitality regeneration, and takes the Nanjing Xiaoxihu project as an examp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munity building, this article proposes some paths for residential historic districts renewal and governance: improve the urban renewal system, enhance the guarantee of space resources, and strengthen the vitality of communities. In this way, we can explore the sustainable value of renewal and provide experience for the promotion of urban renewal projects.居住性历史街区;社区营造;城市更新;社区治理;南京小西湖residential historic districts; community building; urban renewal; community governance; Nanjing Xiaoxihu文章编号 1673-8985(2022)05-0125-06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志码 A DOI 10.11982/j.supr.20220519摘 要Abstract 关 键 词Key words Exploration on the Renewal and Governance of Residential Historic Districts fromthe Perspective of Community Building: A Case Study of Nanjing Xiaoxihu Project*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因城施策背景下住房夹心阶层困境与精准治理研究”(编号21BGL193)。
内容·方法·成果——南京总体城市设计专题研究纲要
② 高层建筑严格控制区指高层禁建 区及局部 可建高层但需要经过严格论证 的地 区 ; 高层 建筑优先发展区指鼓励高层建筑开发的地区; 高层建筑普通控制区指在满足空间景观 历 史文化 ,开敞空间要求前提下可适当建设高
层 的地 区 。
定位 .而更强 调要 素的存 在 与否 、大 体位置 以及 整体结 构关 系的清 晰明确 。 同时鉴 于大尺 度城 市设计研 究成 果 图 面 表 达 结 构 性 强但 操 作 性 弱 的 特 点 , 成果宜 合理采 用文 字控制 辅助 的方式 通过策 略 、导 则阐述 图面 结构要 素的 控 制要点 。
( )成 果控 制 程 度 严 格 化。 这 2 主 要体现 在分 项研究成 果进 行整合 的 过 程 中,如 有矛 盾 出现 建议协 调工作 向控制 程度更 为严格 的方 向偏移 。例
如 某 一 分 项 研 究 中 确 立 的 优 先 发 展 区
参考文献 : [ 【 凯文 ・ 1 美】 】 林奇 城市意 向【 】 益萍 . M. 方 何晓军 . 北京 : 译 华夏 出版社 , 0 2 2 0 [ [ ED 培根 . 城市设计【 】黄富 2 美】 l 】 等 M 厢. 朱琪 , 编译 . 北京 : 中国建筑工业 出版
规划与设计
P ANN NG AN ES N L I DD GI
文章编号 :0 9 60 (011- 0 8 0 10 — 0 02 1) 0 2— 7 0 中图分类号 :U 8 T 94 文献标识码 : A
基 金项 目: 国家自然科 学基金 ( 98 5 ) 5 70 2 课题成果 0
m o n an w ae , iy a d b u e a d I e m so h eh d n e p ea in l e d n y n r lv n u t i , tr ct n o lv r . n tr fte m t o ,it r r t t a a i g wa so ee a t o r o t o e , i m a ep r e t n l t d e h i u s a d ct -tu t r — ro rn il r l t k n it u c m s c t i g e c p i a su y tc n q e n i sr cu e p irp i cp e a ea l a e n o y o y c n i e ai n frm o ee fc i esu y A sf r h t d r d c in 2 i p c p o e e t lm e t o s r t o r fe t td . o esu yp o u t ,1 9 ct s a e i r v m n e n s d o v t o y m e a es tf rh a el ss ec e n u d l e y it g ai n o u u — t de r d cs wh c o l r e o t sw l a k th sa d g ie i sb n e r t ff rs b su i sp o u t, ih c u d n o o s o g i a c i u u es a emo p oo y a dp a n n d i itain. h w u d n et ct f t r c r h l g n ln i ga m n sr t o y p o
城市滨江风光带的景观探索——以南京生态科技岛(江心洲)景观示范区为例
城镇规划64产 城城市滨江风光带的景观探索——以南京生态科技岛(江心洲)景观示范区为例夏韬摘要: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随着南京“拥江发展战略”的施行,滨江风光带的建设将更有力地凸显出南京的城市特色,成为南京面向长江的门户性景观。
本文探析如何使主城滨江段南岸作为滨江分光带的主题区域,进一步带动滨水地区的整体发展、扩大城市影响力,力求将滨江风光带打造成人为活动与景观形式的示范点,以更好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关键词:城市;滨江风光带;景观;设计1 项目概述基地位于江心洲夹江段的核心区域,南北长2600米,东西宽25-130米,占地面积19.6公顷,是南京城市滨江风光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状示范区范围内大堤两侧覆盖有大量的生态林地,其是维护生态结构多样性和稳定性的重要资源依托;江堤浅水区域的滩涂、芦苇展现了典型的滨江湿地的景观风貌。
在滨江风光带层面上,示范区位于滨江活力段,与对岸绿博园景区公共岸线遥相呼应,主要以滨江城市休闲为主。
2 规划原则规划方案原则力求以“景观化手段修复中新生态科技岛(江心洲)自然优美、生态野趣的滨江生态系统”为核心,强调自然性、科学性和人本性的有机结合,通过“特色鲜明、功能合理的空间布局,顺畅自然、系统高效的交通动线,亲切宜人、凸显关怀的游憩体验和自然循环、活力内生的生态系统”,合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且富有文化内涵与时代特征的特色生态型滨江活力示范区。
方案紧扣“梅洲翠岛凭风度,江湾悠然畅乐游”的规划愿景,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总体要求下,构建“一带、四廊、三区、六心”的滨江公共开放空间体系。
其中:一带,以贯穿南北的滨江大堤作为示范区的景观纽带,在此实轴基础上,引导整个滨水生态风光带向两翼渐次展开;四廊,梳理夹江两岸的自然及人文风光资源,跨江相望构建四条东西向视线环廊,并以其为虚轴融通两岸、遥相呼应;三区,依托江湾优越的自然基底,并充分考虑基地周边城市功能塑造,集“生态性、观赏性、游憩性、科普性”于一体,营造特色鲜明、功能各异的三大风貌片区,为市民和游客提供尺度宜人的景观生境和丰富多彩的休憩场所。
中国开发区空间配置与使用的错位现象研究——以南京国家级开发区为例
中国开发区空间配置与使用的错位现象研究以南京国家级开发区为例王兴平(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江苏南京,210096)摘要!开发区的空间配置与使用事关我国推进城市化健康发展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目标。
论文通过对长三角相关开发区空间结构的广泛调研,特别是对南京3个国家级开发区的全面问卷调查和走访,对开发区的空间配置与使用状况进行了典型分析。
论文对开发区的空间配置与空间使用进行了界定,对开发区空间配置与使用的特征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开发区空间配置的综合化特征与开发区空间使用的∀断裂化#特征之间存在明显的错位。
论文分析了造成上述开发区空间配置与使用特征的原因,并提出开发区应该按照新城市空间的功能要求,加强内部不同功能空间使用的融合,形成有机协调的内在空间关系。
关键词!开发区;空间利用;城市功能;南京 中图分类号!TU 984 文献标识码!A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50508009,题目:开发区与城市的空间整合与规划调控研究)开发区空间配置指开发区具有的功能空间的类型、比例与结构,而开发区的空间使用指开发区不同功能空间的利用特征,包括利用主体、利用效益与强度等。
如果把开发区比作商品,则开发区的空间配置主要反映其供给状况,而开发区的空间使用主要反映其消费状况。
作为城市空间的一部分,开发区空间配置的类型与城市空间配置具有类似性,而且作为一种规划建设的空间,其空间配置比自发成长的城市更具有理想性,但是作为一种在土地有偿使用和招商引资前提下建设的特殊商品,其空间使用具有较强的市场选择特征。
规划主导下的开发区空间配置与市场主导下的空间使用天然存在∀二元#特征或者相互错位的状况,这是本研究的出发点。
本文试图通过对开发区空间配置与使用状况的实证调查研究,揭示开发区空间配置与使用上存在的明显的错位现象及其原因,为科学制定开发区发展战略与规划方案提供依据。
1 研究方法现有有关开发区的诸多相关研究,主要关注开发区与城市的空间关系、开发区产业功能的发挥、开发区的发展模式、开发区的空间布局结构、开发区的空间效益等等有关开发区产业功能的议题,而没有将开发区作为一个功能多元的新城市空间进行整体研究,对开发区空间的相关研究则主要关注其空间配置结构而对开发区空间配置比例关注较少,从空间使用者角度对开发区空间使用特征的实证研究近乎空白(董鉴泓,1991;王霞,1997;张弘,2002;冯晓星,2002;王兴平等,2005;王慧,2006)。
城市新区规划中空间紧凑测度方法研究--以黄石、宁波、南京新区规划为例
城市新区规划中空间紧凑测度方法研究--以黄石、宁波、南京新区规划为例卢锐;朱喜钢【摘要】Relative to the extensive development, compact development is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of new urbanization strategy during the urban transformation process in China. Existing research on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compact space is mainly based on the built-up area instead of planning space and is limited to the analysis on spatial form, which lacked a comprehensive study based o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compactness. This paper proposed to build a compact measurement system of spatial planning & distribution from three aspects of relative location, spatial form and urban function, taking transport accessibility, compactness ratio and Moran’s I index as quantitative indicators. Finally, this paper made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ree new districts planning, giving optimizing proposals of planning guided by the target of constructing compact new districts.%相对于粗放式发展,紧凑发展是我国城市转型过程中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必然要求。
基于场所精神理论的特色小镇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以南京仙林桦墅村为例
207第34卷第6期 2021年03月Vol.34 No.6March 2021艺术科技本文立足于仙林桦墅村发展现状,分析桦墅村发展规划设计中需要改善的内容[1],以期让桦墅村的规划设计能够更好地贯彻场所精神理念,将人本关怀应用于景观设计当中,使得桦墅村的发展更具有地域特色。
本文能够为建立健全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更新设计的综合价值评价体系,以及建设具有文化遗产底蕴的传统民俗村落文化景观建设的相关工作提供理论参考[2],此外,场所精神理论可以为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引导[3]。
1…场所及场所精神的内涵1.1…场所的概念任何事物的产生都有其特定的历史环境和历史意义。
1972年7月15日,一个充满现代主义设计理念,实现了柯布西耶式的“空中街道”理想的帕鲁艾特—伊戈住宅区被炸毁,宣布了现代建筑的死亡。
“场所”对挽回人类聚落本色、恢复城市特有面貌具有重要意义,在上述背景下应运而生。
场所是由自然物和人工活动产物穿插结合的环境,它以满足人的功能和精神需求为主要目标[4]。
场所不是一个抽象化、可确定的地点,它区别于纯物质,是隐藏在物质背后的内容,场所的产生同样具有不可确定性,不同历史阶段的人们对同一场所的印象不尽相同。
将过去一段时间的物质运动融合到当下的空间中,能够激发人对当下空间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1.2…场所精神的内涵“场所精神”这一概念源于古罗马的“凡是存在均有其精神”,一般指人与特定空间范围产生互动,由此产生了所谓的场所精神,它与固有的空间物质形态之间存在着相互转化的过程。
人们对固有生存环境的感知与互动产生了场所精神,这种精神作为一种推动力,能够促进人们改造环境以还原场地的历史感,重塑出来的富有场所感的场地反作用于人的精神升华。
场所精神最大的特点在于其既可以在原地进行展示和营造,也可以在异地进行营造和再现,甚至可以把一种消失的场所精神复原和再现出来[5-6]。
1.3…桦墅村的“场所精神”中国古城镇旅游的兴起原因在于城市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当城市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古城镇就成为人们追忆过往、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一种手段[7]。
大数据支持下的南京市江浦老城街道空间品质分析
64城市建筑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 / 2024.05通道,街道的尺度也被破坏,城市中的低效利用甚至废弃的用地导致周围的街道也失去了原有的活力,街道的商业和生活服务设施逐渐衰败,导致人们不愿意在街道停留。
在现有的街道设计研究中,对于空间品质的研究大多采用社会统计学中的观察调研法、问卷调查法或小样本分析的方法,这些方法相对主观、模糊,对于街景图片的利用也多为小规模、人工进行比较研究,缺少对街道空间品质的理性分析和有效的分析方法,研究数据存在规模小、精度低、普适性不足等问题。
随着以大数据为代表的城市研究方法与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城市科学的出现,依托深入量化分析与数据计算解决城市问题的模式逐渐兴起,规划的思路和方法不断创新。
近年来,以百度街景、谷歌街景为代表的街景数据的普及,使得高精度街景数据能够快速获取。
加上诸多机器学习算法的引入,机器学习算法与街景数据相结合,为街道空间品质研究分析提供了大规模、精细化的基础数据,为实现针对性、系统性的街道空间品质研究提供了可能。
本文将基于静态全景街景图片数据、城市路网数据,利用SegNet 机器学习算法工具,对南京市江浦老城片区街道空间的界面围合度、设施配备度、绿视率、天空可视度进行系统性的分析研究,最后基于分析结果提出街道空间品质提升策略。
1 研究方法和数据1.1 研究方法文章采用GIS 空间分析和机器学习算法工具。
应用GIS 空间分析,将路网数据与街景数据相叠合,分析城市街道与街道空间品质之间的分布特点和联系,使得研究结果更加精确,并能够进行可视化表达。
机器算法工具采用SegNet 算法工具,SegNet 算法工具运用深度卷积神经网络构架对街景要素进行像素化分析,以此来识别街景图片中的各类要素,并计算出要素占图幅的百分比。
结合文章所选择的区域空间特色,在要素识别阶段对墙、建筑、天摘要 在过去几十年快速城市化过程中,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张,在很多街道的建设中,由于更为注重街道的交通作用,街道的社会功能逐渐丧失,这导致行人步行体验差、街道感知度下降等问题。
对城市慢行系统及慢行空间景观营建的研究--以南京桠溪国际慢城为例
对城市慢行系统及慢行空间景观营建的研究--以南京桠溪国际慢城为例荐晓峰;涂钧;万乐;陈宇【摘要】2011年,南京高淳桠溪镇成为中国首个国际慢城,其慢城文化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热点。
然而作为慢城的重要方面之一,慢行系统开始受到各方面的关注,不仅仅是在慢城中,在许多城市中也得到了发展,中外许多学者都对慢行系统进行了调查。
笔者通过实地考察,对南京桠溪国际慢城的慢行系统及慢行空间景观营建进行了调查研究并进行总结,以期为今后慢行系统的建设提供参考。
【期刊名称】《江苏农业科学》【年(卷),期】2014(000)006【总页数】2页(P221-222)【关键词】城市慢行系统;慢行空间;景观;南京【作者】荐晓峰;涂钧;万乐;陈宇【作者单位】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江苏南京210095;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江苏南京 210095;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江苏南京 210095;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江苏南京 21009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U491.1;TU984.1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技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要求也不断需要提高;然而在这种高速的生活节奏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一种相对较慢的生活,因此“慢城”这一概念应运而生。
在此背景下,慢行系统作为慢城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成为时下非常热门的规划专题。
本研究以南京桠溪国际慢城为调查对象,对慢行系统及慢行空间景观的营建进行介绍并提出可行性建议,并探讨此区域内慢城文化景观的体现。
1 调查研究背景2010年11月在苏格兰举行的国际慢城会议上,江苏省高淳“桠溪镇”生态之旅被世界慢城组织正式授予“国际慢城”的称号,这是中国首个国际慢城。
这个被授予“国际慢城”称号的是高淳县桠溪镇西北部1块面积约49 km2的地区,该地区自成体系,地处苏皖两省溧阳市、高淳县、溧水县、郎溪县四县市交界处,属于长三角经济区和江苏沿江开发区域;本身纵贯桠溪镇西北部丘陵地区,西离宁高高速7 km,东接246省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京城市空间营造研究
引言
南京,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长江三角洲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南京城市空间的营造成为的焦点。
合理的城市空间营造对于提高城市品质、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南京城市空间营造的相关问题,分析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策略建议,以期为南京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文献综述
关于南京城市空间营造的研究涉及多个方面,包括历史地理、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等。
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历史地段的保护与利用上,如明孝陵、总统府等重要历史遗址。
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后来的研究逐渐城市空间拓展、城市景观塑造等方面。
然而,以往的研究多从单一的学科角度出发,缺乏多维度、综合性的分析。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实地调查法和空间分析法等多种研究方法。
首先,系统梳理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南京城市空间营造的历史演变和现状特点。
其次,通过实地调查,收集南京城市空间营造过程中的相关
数据,深入了解实际情况。
运用空间分析法,对南京城市空间的布局、形态、结构等进行深入探究。
结果与讨论
1、南京城市空间营造的现状分析
南京城市空间营造取得了显著成就。
近年来,南京市积极推进城市化进程,加大了对城市空间的开发与利用。
同时,注重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加强了城市景观的塑造。
然而,在城市空间营造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城市景观缺乏特色等。
2、南京城市空间营造存在的问题
首先,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不高。
在南京城市空间营造过程中,存在着土地资源浪费、使用效率低下的问题。
尤其是在旧城改造过程中,一些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街区被拆除,导致不可再生资源的损失。
其次,城市景观缺乏特色。
南京城市景观的塑造缺乏与地域文化、历史遗产的有机结合,导致城市景观的雷同化现象严重,缺乏独特的城市魅力。
3、南京城市空间营造的策略建议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以下策略建议:
(1)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
在城市空间营造过程中,应注重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
对于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街区,应采取保护性开发措施,保留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同时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重提升。
(2)塑造具有特色的城市景观。
南京应充分挖掘自身的历史文化底蕴,将城市景观的塑造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有机结合。
在城市景观设计中,应注重创新意识,突出南京独特的山水城林的城市风貌和人文特色,提升城市的品牌形象和影响力。
本文通过对南京城市空间营造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究,提出了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塑造具有特色的城市景观等策略建议。
这些建议对于指导南京未来的城市空间营造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有助于推动南京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展望未来,南京城市空间营造仍面临诸多挑战,如城市化进程加速与资源环境压力的矛盾、旧城改造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等。
因此,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这些问题的解决,为南京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多有益的探索和思考。
赣州市,位于中国江西省南部,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赣州面临着城市空间发展的巨大挑战。
本文旨在探讨赣州城市空间营造的历史、现状、原则、
策略、前景与挑战,并通过成功案例进行分析,为赣州市的城市空间营造提供有益的参考。
赣州城市空间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自唐代以来,赣州城市空间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
古代的赣州以水运为主,城市沿江发展,形成了以章江和贡江为中心的老城区。
进入21世纪后,随着交通方式的转变和城市化的加速,赣州城市空间迅速拓展,形成了以章贡区、黄金区、蓉江区为核心的城市空间结构。
然而,在城市空间快速拓展的同时,赣州也面临着城市空间发展不平衡、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问题。
赣州城市空间营造的原则和策略
为解决上述问题,赣州城市空间营造应遵循以下原则和策略:
1、整体规划原则:制定科学的城市空间规划,注重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合理安排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
2、可持续发展原则:倡导绿色低碳发展,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
3、文化传承原则:保护和传承赣州独特的历史文化遗产,培育具有
地方特色的城市文化。
4、交通优先原则:加强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交通出行效率,缓解交通拥堵压力。
5、公私合作原则: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城市空间营造,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实现城市空间的优化配置。
赣州城市空间营造的前景和挑战
展望未来,赣州城市空间营造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通过合理规划,可以实现城市空间的优化布局,促进人口、资源和产业的协调发展。
此外,新技术、新材料的广泛应用也将为赣州城市空间营造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赣州城市空间营造仍面临诸多挑战。
首先,如何平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成为一大难题。
其次,如何在传承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实现城市空间的创新发展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此外,城市交通拥堵、水资源短缺等问题也需要制定科学有效的解决方案。
赣州城市空间营造的成功案例分析
为应对上述挑战,赣州已涌现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城市空间营造案例。
以章贡区某新型生态住宅项目为例,该项目依托当地自然环境,采用了绿色建筑和智能家居等技术,为居民提供了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
同时,项目还注重文化传承,将传统建筑元素与现代设计理念相融合,成功打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住宅小区。
另一个典型案例是蓉江区某商业综合体项目。
该项目在城市中心区域建成一座集购物、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商业综合体,不仅提升了城市商业业态的品质,也为周边居民提供了便捷的生活服务。
同时,该项目注重交通优先,通过优化交通组织,有效缓解了周边地区的交通压力。
本文对赣州城市空间营造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
通过探讨赣州城市空间发展的历史和现状、营造的原则和策略以及前景与挑战,本文认为赣州城市空间营造在追求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
然而,通过成功案例的分析可以发现,通过科学规划、合理配置资源和技术创新等手段,可以实现赣州城市空间的优化营造。
引言
南京,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历史遗存和独特的地域文化。
为了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同时满足现代城市生活需求,南京老城社
区型共享街道空间建构与活力营造应运而生。
本文将介绍南京老城社区型共享街道的特色、空间建构、活力营造方式及其优势和效果,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段落1:南京老城社区型共享街道空间建构的过程和特点
南京老城社区型共享街道空间建构注重保留历史文化和城市记忆,同时兼具现代城市生活功能。
通过街区环境、建筑特色和设施建设的整体规划,实现了历史与现代、文化与功能的完美融合。
在街区环境方面,南京老城社区型共享街道注重保护历史建筑和传统风貌,同时优化街道空间,使之适应现代城市生活。
在建筑特色上,采用“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历史建筑进行修复和保护,同时增加现代元素,形成独特的现代与传统相融合的建筑风格。
在设施建设上,注重公共服务设施的完善,如增加公共活动空间、休闲设施等,以满足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段落2:提高街道空间的活力
南京老城社区型共享街道空间建构通过多种方式提高街道空间的活力。
首先,增加公共活动空间,为居民提供聚集和交流的场所。
其次,改善建筑环境,提高街道的视觉美感。
此外,加强社区互动,组织各
种社区活动,增进居民之间的交流与了解。
这些措施将有助于激发居民的活力和创造力。
段落3:优势与效果
南京老城社区型共享街道空间建构与活力营造具有多方面优势。
首先,它有效地保护了历史文化遗产,传承了城市文脉。
其次,它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为居民提供了优质的公共活动空间和公共服务设施。
此外,它还促进了社区居民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增强了社区凝聚力和活力。
这些优势的实现,使得南京老城社区型共享街道成为一种成功的城市更新模式,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南京老城社区型共享街道空间建构与活力营造是保护历史文化、传承城市文脉、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感的有效手段。
通过独特的建筑风格和设施建设,实现了历史与现代的融合、文化与功能的兼顾。
通过增加公共活动空间、改善建筑环境、加强社区互动等方式,激发了街道空间的活力,提高了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这一模式的成功实践为我国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更新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未来,应进一步深入研究其内在机制和推广价值,以推动我国城市社区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