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以来南京城市空间扩展特征研究
拓展城市空间重塑城市格局_刘园
拓展城市空间重塑城市格局刘园摘要:从5首都计划6中干道规划制定背景出发,探讨了中外城市规划实践和理论的影响,分析了干道规划的内外动因,通过剖析5首都计划6干道规划的特点,总结规划实施情况,进而归纳出该规划对于南京老城空间格局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首都计划,干道规划,城市格局,影响中图分类号:T U984文献标识码:A1927年4月,国民政府宣布建都南京。
1928年6月北伐战争完成后,国民政府开始着手推广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各个层面的国家重建运动。
同年,由孙科负责的首都建设委员会成立,下设/国都设计技术专员办事处0,推动国都规划建设。
1929年12月,一本名为5首都计划6的都市计划报告书制定完成。
国民政府南京5首都计划6共分为28章,从整体架构上来说分为调查统计、规划编制和执行计划三部分。
本文重点研究的是其中的干道规划对于南京老城空间格局产生的影响。
1干道规划制定背景1.1西方规划思潮的影响18世纪末19世纪初,西方社会的城市规划有了很大的发展,其间也不乏具有历史意义的城市规划实践探索,比如巴黎改建、伦敦重建等,都通过城市规划手法对城市肌理进行了重构,使城市格局更加清晰,城市意象更加便于识别。
而干道规划更是这个时期规划的主要特征之一。
城市规划史上的经典案例深刻影响了中国的都市计划发展。
1919年,孙科发表了题为5都市规划论6的文章,这篇文章中所主张的城市规划思想,反映了当时欧美时兴的/都市计划0思潮。
1.2近代中国干道规划的探索)))以广州为例1911年,广州仅有长堤一条可以行车的马路。
政府首先大举拆城墙,填平濠沟,然后是拆房筑路。
拆除旧城墙约10.5km,市内平濠筑路,拆除房屋3000栋。
先后在老城墙基上施工修建了万福路、泰康路、一德路、太平路、丰宁路、大德路、越秀路、文明路、长庚路等路段,建起了约26km长的水泥柏油马路,主要街道(包括人行道)拓宽了2.4m~4.6m。
2干道规划的动因2.1城市发展对干道系统改良的需求19世纪以后,因为工业革命的发生和其所引发的世界经济体系变革所需,城市干道系统的改良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
南京城的城市规划与建筑风格演变
南京城的城市规划与建筑风格演变近几十年来,中国的城市规划和建筑风格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的南京也不例外。
本文将探讨南京城的城市规划与建筑风格演变,并对这种演变背后的原因进行分析。
1. 南京的历史城市规划南京作为古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在过去的几百年里,南京的城市规划一直以宏伟的城墙和皇家建筑为特点。
著名的南京城墙是当时规模最大、完整程度最高的城墙之一,展现了中国古代城市建筑的壮丽景观。
而南京的皇家建筑如明孝陵、夫子庙等则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精髓。
2. 城市化进程中的南京城市规划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南京开始经历城市化进程。
以城市规划为导向,南京的城市建设逐渐朝着现代化和功能分区方向发展。
这一时期的城市规划注重交通流畅、住宅区和商业区的划分、公共设施的建设等方面。
南京的道路网逐渐完善,大量的高楼大厦和商业中心相继兴建。
3. 当代南京的城市规划与建筑风格目前的南京城市规划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
城市的公园绿地面积大幅度增加,道路交通逐渐与公共交通和步行系统相结合,大力推动低碳出行方式。
另外,南京近年来还加强了对历史遗产的保护,修复和利用历史文化街区和古建筑,使其融入现代城市建设中。
4. 南京建筑风格的演变随着城市规划的变迁,南京的建筑风格也发生了巨大的演变。
从传统的风格,如古典园林式建筑和红墙黛瓦的民居,到现代风格,如高楼大厦和现代化公共建筑,南京的建筑风格变得多样化。
同时,西方建筑风格的影响也逐渐增强,许多国际建筑公司在南京承建了许多标志性的建筑项目。
5. 城市规划与建筑风格演变的原因南京城市规划与建筑风格的演变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经济发展和人口增加的需求使得城市不断扩张,城市功能逐渐多样化。
另外,社会文化的变迁以及国际化的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南京的城市规划和建筑风格。
总结:南京城的城市规划和建筑风格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从古代的城墙和皇家建筑到现代的高楼大厦和生态城市,展现了南京城市发展的独特魅力。
基于GIS的南京都市区空间扩展规律研究
基于GIS的南京都市区空间扩展规律研究摘要:都市区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经济的发展,都市区将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和城市化发展的重要地域空间形式。
本文利用GIS技术,在南京市不同时期土地利用现状图的基础上,分析都市区范围内城市用地扩展特征及其空间扩展的动力机制。
并探讨了城市空间扩展的规律,即定向开发规律与城市空间的边缘扩展规律。
关键词:都市区;空间扩展;GIS;南京1 引言都市区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由一定规模以上的中心市及与其保持密切社会经济联系、非农业活动发达的外围地区共同组成的具有城乡一体化倾向的城市功能地域[1]。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空间不断向外扩展,城郊间的功能联系日趋紧密,都市区将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和城市化发展的重要地域空间形式。
近年来,随着南京城市行政区划的调整,为城市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本文在南京市多个时期土地利用现状图的基础上,利用GIS技术分析都市区范围内城市用地扩展特征,探讨城市空间扩展规律。
在都市区范围内探讨城市空间扩展的规律对促进主城及外围区的密切联系,改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状况,协调整个都市发展区的发展都有积极的意义,同时可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的空间决策资讯。
2 研究区域与方法2.1 南京都市发展区范围有不少学者对都市区范围的界定进行过研究[2]。
本研究采用《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制定的都市区范围进行分析,其界定的南京都市区范围如图1所示。
南京都市区包括玄武、白下、秦淮、建邺、鼓楼、下关、浦口、栖霞、雨花台、江宁区全部和六合区大部,以及溧水县柘塘地区,总面积约4388平方公里。
2.2 研究方法本研究选用南京市1986年、1998年和2007年的Landsat TM卫片(2007年为Landsat ETM图像)作为信息源,制作三个时期的1:100000的土地利用现状图,同时结合其他资料进行分析处理。
南京城市空间拓展机制及发展思考
式城镇群体”规划模式
进入九十年代,基于市场经济的规划实施。老城
! " # $ 合肥市社会科学联合会研究项目“合肥特大型城市建设空 间布局研究”(合社科联[2018]14号)。 % & ' ( 季文媚(1973-),女,安徽合肥人,研究生,研究方向:地域建 筑历史与文化。
区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开始发生改变,原有的城市 工业开始向外迁移,老城区内第三产业迅速发展。老 城区的改造方式也由原来的旧城、旧区改造转变为旧 区再开发。使城市环境和城市品质得到改善,这一时
图 1 南京城市形态演进图
改革开放以后(1979~1989年),在市场经济的驱 动下,南京城市建设“重生产、轻生活”的思路得以改 变,由生产型城市转变为消费型城市。这一时期南京 城市建设的重点开始转向解决居住问题,为了用最少 的资金解决更多人的居住问题,主要对老城区内少量 未开发用地进行规划。此时非生产性建设用地比例由 大跃进期间的 13%上升到 27%,城市空间采用“圈层
南京是我国著名的古都之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 涵与优越的自然环境,新城与古城的相互融合铸就了 其独特的城市风貌,以至于后期南京城市空间发展主 要是受自然地貌和历史遗迹影响相对较大。城市格局 发展要考虑原有的城墙,水系及道路街巷等。
因明代京城面积广阔,1947年以前南京的建成 区始终未能突破明城墙范围,直到 50年代后期才开 始向城外扩张(图 1)。在建国之初至改革开放之前这
图 2 南京城市规划新城示意图
在城市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城市一直是以一个复 杂的集合体的形式存在的,不同的历史时期会有不同 的时代特征,以至于产生影响其空间拓展的因素也是 多种多样,每一个时期会有不同的主导因素来控制空 间的拓展。通过对城市空间拓展因素进行研究旨在为 预测未来城市空间拓展提供一定的依据。其中南京的 城市空间发展过程也深刻的反映出城市在发展过程 中政策推动、交通枢纽、经济发展、规划引领对其产生 的影响,以及彼此之间的相互作用,发展机制的分析 也将从这四个方面进行深入。
高强度开发下的南京古城空间形态特征研究的开题报告
高强度开发下的南京古城空间形态特征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与意义南京市是中国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全国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之一,历经了几千年的历史,留下了丰富的文化和历史遗迹,其中古城内的空间形态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和美学价值。
但是,随着城市化的发展,高强度的城市化和建设活动对南京古城的空间形态和历史文化遗产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因此对南京古城空间形态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探讨南京古城空间形态的特征,分析城市化和建设对南京古城的影响,为保护和维护南京古城提供参考和建议。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1、研究的内容本文将分析南京古城的历史背景和演变历程,探讨南京古城的空间形态特征,重点研究以下问题:(1) 南京古城的历史演变与空间结构特征通过对南京古城的历史演变和空间结构的分析,揭示其空间形态的历史与文化背景。
(2) 南京古城空间形态特征探讨南京古城内路网、建筑布局、场院空间等方面的特征,剖析南京古城空间内的文化价值。
(3) 南京古城空间形态的高强度开发对比分析通过对南京古城多个时期的发展历史和大量的实地调研数据的采集与分析,在历史文化保护与现代城市发展的冲突之中,分析和探究南京古城的高强度开发所造成的空间形态变化。
(4)南京古城空间形态的保护和优化在探究南京古城空间形态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保护和优化南京古城的方案与建议。
2、研究方法本文主要采用以下研究方法:(1) 文献调查法:收集大量关于南京古城的历史、文化、地理等相关文献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和分析。
(2) 实地调研法:对南京古城内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遗产进行实地调研,了解南京古城的空间结构特征,数据采集。
(3) 统计分析法:通过对采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揭示南京古城空间形态的特征与规律。
(4) 专家咨询法:请代表性专家咨询,了解南京古城在保护和发展上的局面和趋势,获取宝贵建议。
三、预期目标和成果本文旨在通过深入了解南京古城的空间形态特征,测评其古代和现代的价值,为南京古城的保护和优化提供参考。
南京老城区空间分异现象研究
南京老城区空间分异现象研究摘要:本文主要对通过对南京市老城区中的鼓楼区进行研究分析,对存在的居住空间分异现象以及相应的商业空分布进行,解读该地块居住空间分异的特征,探求阶层分化和居住空间分异的相互影响,并为旧城改造、城镇更新运动中城市空间的发展提出合理的建议。
关键词:空间分异;居住空间分异;老城区;发展1、空间分异的概念及影响因素1.1、城市社会空间分异城市社会空间分异是指城市社会要素在空间上明显的不均衡分布现象[[[] [冯健.正视北京的社会空间分异趋势,北京规划建设,2005,(2):176-179.]]。
实际上, 城市内部空间分异研究是地理分析的一个基础工作, 就像国家和大洲地域分化一样, 它提供了一个全面的、具有基本效用的描述性假设, 并依据特征鲜明和表现相对均质的要求对城市内部区域进行定义[[[] Knox P,Pinch S.Urban Social Geography:A n Introduction.4th edn.Englew ood Cliffs,N J:Prentice H all,2000.]]。
西方城市社会地理学者特别强调对差异和不平等以及基于它们的城市空间结构模式的研究, 认为它们能够展示充满了隔离、交叠和极化作用纷繁复杂的万花筒般的城市景观, 因而是城市社会地理学的重要议题。
1.2、城市居住空间分异城市居住空间是城市的基本空间类型,是一种由邻里单位有机整合而成的社会空间连续系统,兼具物质空间和社会系统的特征[[[]王云才,郭焕成,徐辉林.乡村旅游规划原理与方法[M].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5:1.]]。
随着时代的发展,居住空间含义的变化也成为必然趋势,而其分异现象也越来越明显,它的分异是居民阶层化的重要表现,亦是各阶层居民社会地位的体现,其形成过程极为复杂。
城市居住空间分异历来是城市社会地理学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它是城市空间由一到多、由简单到复杂、由整体到个体不断演变的社会空间过程。
南京城市商业中心演变及空间结构研究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商业中心的引入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
商业中心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是吸引外部投资的重要窗口,也是人们消费、娱乐、休闲的主要场所。
南京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在商业中心的演变和空间结构的构成上,更具有一些独特的特点。
一、南京城市商业中心演变南京商业中心的演变经历了几个历史阶段。
1. 历史时期的商业中心南京在历史时期就是一座商业繁荣的城市。
在南京的商业中心,流行着“东市西市之说”,即主要商业街区东西两市。
东市位于原来的金陵城内,现在是珠江路、中华路、建康路等商业街区,西市则位于原来的外城,现在是南京的玄武门、西康路、五台山等区域。
这些区域都是南京历史上商业繁荣的中心。
2. 近代时期的商业中心到了近代时期,南京的商业中心开始转移,从旧城区转移到了新城区。
特别是20 世纪20 年代中国商业银行进入南京后,南京商业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商业中心逐渐从东西两市转移到中央区域。
在这一时期,南京的商业中心逐渐形成了以新街口商业区为中心的“南京新市区”。
3. 当代时期的商业中心进入当代时期,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城市规划的不断完善,南京的商业中心又发生了变化。
南京商业中心的重心逐渐又向南部转移,具体表现在新街口商业区和夫子庙商业区逐渐衰落,鼓楼商业区和南京南站商业区逐渐兴起,以南京南站为中心的“南京南市区”逐渐崛起。
南京南站商业区不仅有着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的优势,更汇聚了颇具特色的文化、商业、科技等资源,成为南京最重要的商业中心之一。
二、南京城市商业中心空间结构南京城市商业中心的空间结构比较分散,但还是呈现出一定的区域性。
1. 东市商业区东市商业区主要围绕着现在的珠江路、夫子庙商业区和南京火车站商圈。
这个区域历史悠久,以珠江路为主的商业区已经是南京商业中心的传统商业区域。
夫子庙商圈是南京最为有名的饮食和文化中心,也是南京重要的旅游景点。
南京火车站商圈则是由于交通便利而成为南京商业中心的新兴区域。
南京城市空间营造研究
南京城市空间营造研究引言南京,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长江三角洲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南京城市空间的营造成为的焦点。
合理的城市空间营造对于提高城市品质、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南京城市空间营造的相关问题,分析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策略建议,以期为南京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文献综述关于南京城市空间营造的研究涉及多个方面,包括历史地理、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等。
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历史地段的保护与利用上,如明孝陵、总统府等重要历史遗址。
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后来的研究逐渐城市空间拓展、城市景观塑造等方面。
然而,以往的研究多从单一的学科角度出发,缺乏多维度、综合性的分析。
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实地调查法和空间分析法等多种研究方法。
首先,系统梳理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南京城市空间营造的历史演变和现状特点。
其次,通过实地调查,收集南京城市空间营造过程中的相关数据,深入了解实际情况。
运用空间分析法,对南京城市空间的布局、形态、结构等进行深入探究。
结果与讨论1、南京城市空间营造的现状分析南京城市空间营造取得了显著成就。
近年来,南京市积极推进城市化进程,加大了对城市空间的开发与利用。
同时,注重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加强了城市景观的塑造。
然而,在城市空间营造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城市景观缺乏特色等。
2、南京城市空间营造存在的问题首先,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不高。
在南京城市空间营造过程中,存在着土地资源浪费、使用效率低下的问题。
尤其是在旧城改造过程中,一些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街区被拆除,导致不可再生资源的损失。
其次,城市景观缺乏特色。
南京城市景观的塑造缺乏与地域文化、历史遗产的有机结合,导致城市景观的雷同化现象严重,缺乏独特的城市魅力。
3、南京城市空间营造的策略建议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以下策略建议:(1)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
在城市空间营造过程中,应注重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
时代变迁视角下的城市空间更新--以南京市下关区为例
一 一
以南 京 市下关 区为例
把 下关打造 成为 融 历史 文化蕴涵 和现 代 文明繁 蒲 于一饰 的现代化滨 江城 区。
文/ 明华 张
历史记忆 : 交通 集散、 贸繁华 商
下关 是 南京 航 海 文化 的起 源 地 。 下 关 是 个 古 老 的 港 埠 , 在 六 朝 早
滨江主城区位优势, 抢抓拥 江发展战
略 机 遇 , 托 过 江 隧道 通车 及 地 铁 三 依 号 线等 重 大设 施 建设 , 建 布局合 构 理 、 施 现 代 、 套 完 善 的城 市 服 务 设 配 体 系 , 升 城 市 现 代 化 水 平 , 下 关 提 将
为繁 荣和 谐 的幸 福家 园。立足 全 区
金陵关 , 国洋行 等资本接踵而至 , 外
纷 纷 在 下 关 建 造 码 头 , 生 了南 京 最 产
由传 统的 “ 金陵 北大 、” ] 打造成 为拥
江 发展 的 “ 市 中心” 城 。
早 的外 资企业和 近代 工J1 国旗昌 美
产业转型 : 从传 统走 向现代 , 成
下 关 是 南 京 商 务 商 贸 活 动 的 发 源 地 。1 0 年 沪 宁 铁 路 通 车 , 93 98 11 年
占据 , 曾经给下关带来繁荣的长江航
运 优 势 , 乎 消 亡 殆 尽 。随 着 交 通 优 几
津浦铁路通车 , 从根本上改 变了下关
的 交 通 条 件 , 货 流 量 日益 增 加 , 客 带 来 了无 限 商 机 。从 1 2 年 代 以 、果 蔬 和
大 的 击 , 江 航 运 开 始 走 向衰 落 。 中 长 宝 贵 的 沿 江 岸 线 多为 濒 临 倒 闭 的 工 行 将 废 弃 的码 头 、 土飞 扬 的堆 场 尘
南京古今城市空间布局变化及城市地理
三、南京名城保护规划
名城保护
南京名城将形成“一城、 二环、三轴、三片、三区” 的空间保护结构,整体保 护和展现南京历史文化名 城的空间特色及环境风貌。
历史文化空间网络整合
谢 谢!
东吴建邺城规划格局
➢ 东吴建邺城是南京都城规划 之源。 ➢ 公元229年东吴孙权在武昌 称帝,同年9月迁都建业,这是 历史上第一次在南京地区建都。
东吴建业城图
“明朝应天府城”规划格局
➢ 明朝的南京城初步 奠定了今天南京城市的 格局
民国时期《首都计划》
➢ 民国时期在南京建都共23 年,在此期间,有关南京市的 都市计划有七次。 ➢该计划将城市划分为中央政 治区、市行政区、工业区、住 宅区、商业区、文化教育区共 六个部分。
现行总体规划(2007-2020)
规划期限:远景展望至本 世纪中叶
规划范围:分市域、都市 区、中心城区三个层次
规划面积:6582平方公里
区域服务业特色发展
• 下关区:滨江商务区、中央门商贸区 • 鼓楼区:科技创新园区 、科技研发、信息服务 • 玄武区:新街口、长江路 • 白下区:新街口、高端商务商贸 • 秦淮区:夫子庙—秦淮河旅游文化
市域城乡人口分布
南京未来城乡人口分布引导 的原则是:城镇人口由主城 向副城、新城集中农业人口 向新市镇和规划保留的农村 居民点集中。
城市产业布局
现代服务业主要在主城发 展
主城外结合副城和新城, 以产业园区为载体,重点发 展装备制造、精细化工、钢 铁、航空物流以及高新技术 等产业
城市产业布局
产业布局原则
城市定位
城市性质:著名古都、江苏省省会、 长江三角洲承东起西的重要中心城市。
现代城市广场空间特性解析——以南京鼓楼广场地区为例的开题报告
现代城市广场空间特性解析——以南京鼓楼广场地区为例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广场作为城市公共空间,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广场领域的关键问题是如何推进城市的连接,以及如何设计公共空间以创造社交交流、文化活动、商业经济和城市生态多功能的场所。
广场空间也成为了城市文化、艺术和创新产业的重要载体。
视觉艺术、舞蹈表演、城市狂欢、清真寺、音乐会、运动会以及其他文化和娱乐活动等,无论是持续几天还是几个小时,都会吸引许多人聚集在城市广场上。
南京鼓楼广场地区是南京市中心区域,是南京市的重要文化遗产和历史文化保护地区。
鼓楼广场,作为南京市中心的标志性建筑和文化景观,一直以来都是南京市民及外来游客的重要聚集地之一。
然而,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城市公共空间的需求不断增加,鼓楼广场地区的空间特性及其与城市化进程的关系这一问题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旨在通过对南京鼓楼广场地区的设计及其空间特性进行分析,以揭示现代城市广场空间的特性和未来发展方向。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本研究的目的是对南京鼓楼广场地区的现状进行调研和分析,了解该广场及其周边环境的空间特性,从而揭示现代城市广场空间的特性和未来发展方向。
本研究可为城市规划者提供参考,为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和改善提供科学依据,为城市的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此外,本研究还可激发相关领域进一步探索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与利用的新思路。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将在对南京鼓楼广场地区的现状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分析该广场及周边环境的空间特性,从而探究现代城市广场空间的特性和未来发展方向。
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 南京鼓楼广场地区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介绍;2. 调查分析鼓楼广场地区的现状和周边环境,包括城市化水平、聚集人群的特点、公共空间利用率等方面;3. 通过文献调研和案例分析等方法,探究现代城市广场空间的特性和未来发展方向,并结合南京鼓楼广场地区的实际情况提出发展方案和建议。
本研究将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观察和文献分析等方法。
新中国成立以来南京建筑的变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南京建筑的变化南京,作为中国古老的都城之一,自古以来就有着灿烂的建筑文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南京的建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展现着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壮丽画卷。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南京建筑新中国成立初期,南京的建筑仍然带有一些传统的味道。
在这个时期,南京的建筑主要体现了建设的紧迫性和民生需求。
政府机关、学校、医院等公共建筑相继兴建,为新中国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比较有代表性的建筑有南京大学、南京医科大学等,这些建筑大多采用了简洁朴素的设计风格,注重功能性和实用性。
二、南京城市规划的变化随着新中国的不断发展,南京城市规划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城市的规划布局更加科学合理,交通、绿化等基础设施得到了极大改善。
南京的城市功能逐渐完善,新兴产业区、商业中心、行政中心等逐渐形成,城市的面貌焕然一新。
三、南京现代化建筑的崛起近年来,随着南京经济的腾飞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南京的建筑风格也日益多样化。
高楼大厦、现代化写字楼、商业综合体等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给南京增添了现代化的气息。
比如南京的新地标建筑——中山国际金融中心,它以其壮观的建筑风格和超前的设计理念吸引了无数眼球。
四、住宅建筑的改善与提升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建设过程中,南京的住宅建筑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与提升。
传统的四合院、旧式民居逐渐被现代化的住宅所取代,公共住房、高档小区、别墅群等住宅区不断涌现,住宅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南京的居民不仅享受到了更加舒适、便利的住房条件,也感受到了城市化进程带来的生活品质提升。
五、南京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在现代化建设的同时,南京也注重对其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南京城墙、中山陵、鸡鸣寺等历史建筑得到了妥善保护,成为了南京的城市名片。
南京还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相结合,打造出了一系列具有南京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使得南京的城市建设更加具有特色和魅力。
综上所述,新中国成立以来,南京城市建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展现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
南京民国城市空间段落的振兴——以城市有机集中发展理论为视角
南京作为原民国首都 , 积淀了丰厚的民 国历
史文化遗存 , 目前保 留下来 的民国建筑有数百栋 之多。这些建筑可分为行政建筑 、 文教科研建筑 、 官邸建筑等 1 0大类 , 并 明显呈 现 中国传 统宫殿 式、 西方古典式 、 新民族形式及早期西方现代派 四 大风格。与精美的建筑单体相 比, 民 国时期 的城 市规划更加难能可贵。早在 1 9 2 8年 , 民国政府就
人工环境 , 也是一 种文化 的载体和容 器 , 它 的变
迁和发展 , 就 是与城 市 有关 的人 类文 化 的变 迁
和发展本身⑥。如果我 们对 照芒 福德所 提 出的
城市空间的三项 功能理论 , 那么, 南京 民国城 市 空间段落 的物质 实体 , 即建 筑 与街 区空 问遗 存
教育建筑 以及以总统府 为核心 的民国行政 建筑 等城市空间段落 已成为体 现 民国历 史与文 化特
南京 农业大学土地管理学院讲师 , 2 1 0 0 9 5 。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 学基金项 目《 南京民国城市 空间段 落与现代城市 设计衔 接之研 究》 ( 0 9 Y J C Z H 6 3 ) 部分研究成 果。 ① 张鸿雁 : 《 城市形象与城市文化资本论—— 中外城市形象比较的社会学研究》 , 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 2 0 0 2年, 第1 、 3页。 ② 单霁 翔: 《 关于“ 城市” 、 “ 文化” 与“ 城 市文化” 的思考》 , 《 文艺研 究》 2 0 0 7 年 第5期。
表3集中论及分散论的代表人物年代集中论者分散论者解决方案代表人物解决方案代表人物1800年新拉纳克罗伯特欧文萨尔泰泰特斯萨勒特1850年布尔纳维尔乔治凯德伯利桑莱特港威廉利弗1900年花园城市运动埃本尼泽霍华德1935年拉维勒拉迪尔斯勒柯布西耶广亩城市一种新的社区弗兰克劳埃德赖特1955年1960年1970年1975年反击城乡一体化奈恩规划新城镇运动芒福德奥斯本tcpa城市多样性雅各布斯森尼特德沃夫勒城市性紧缩城市丹齐克和萨蒂1990年紧缩城市国家政府纽曼和肯沃西ecoteccprefoe市场解决优质生活戈顿理查德森
南京市城市建成区扩张的时空特征与驱动力分析_郝素秋
引言近年中国城市建成区面积和城市人口密度增长迅速,在经济发展的拉动和城市化进程的推动下,城区持续向农村腹地蔓延,城市建成区面积不断增长。
研究城市扩张的进程,了解城市扩张的规律成为城市经济发展和土地资源管理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对城市土地扩张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研究方法和手段也不断更新。
研究人员一般通过对特定时段空间信息的对比,计算分析指数,确定城市建成区扩张的数量、速度和空间方向,如薛东前和王传胜、袁俊和常旭、李晓文等[1~3]对城市用地扩展的时空特征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在研究城市土地扩张的特征和模式时,RS 和GIS 是常用的辅助技术,如黎夏和叶嘉安、陈美球等、刘盛和等、田光进和庄大方、陈龙乾等、陈本清和徐涵秋、金宝石、胡德勇[4~13]等的研究。
城市土地扩张影响因素的研究开展得较早,很多学者从宏观(全国)[13]或微观(单个城市)[14]的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更多的学者将关注投向城市扩张的驱动力和驱动机制,运用数学方法来构建驱动模型,确定城市建成区扩张的驱动力,谈明洪、朴妍和马克明、徐涵秋、王丽萍、吴宏安、张新焕[15~20]等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本文以南京市为例,以城市建成区扩张表征城市扩张,分析南京市城市扩张的时空特征,探讨城市扩张的驱动因素和驱动机制,研究对控制和引导城市扩张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也可为政府部门制定土地利用和城市扩张的政策提供依据。
一、研究区概况南京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重要城市,自1988年3月国务院批准南京为沿海经济开放区以来,南京市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2300多亿元,实际利用外资总额增长了20多万美元,经济平稳增长。
从建国至改革开放,南京城市的空间扩张过程呈现出跃进式的发展先向东开辟文教区,后向北开辟工业区[21]。
20世纪80年代以来,南京开始大规模的向外扩展,与此同时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不断增加,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出于对环境要求的提高,城区的工业用地逐渐外移,城区功能逐步改变。
城市意象热点空间特征分析_以南京为例_陈梦远
图 1 研究区范围示意图
Fig. 1 Schematic diagram of research areas
2288
地理研究
33 卷
(2) 建立句法模型,探析意象热点和城市道路结构之间的内在关联,并关注这种内
式 (4):
{ } θ = arctan
éë∑(
X
i
-
Xˉ)2
-∑(Y
i
-
Yˉ
) ù2 2
û
+
éë∑(
Xi
-
Xˉ)2
-∑(Yi
-
Yˉ
) ù2 2
û
+
4
∑(Xi - Xˉ)∑(Yi - Yˉ)2
12 期
陈梦远 等:城市意象热点空间特征分析
2289
S
x
=
SQRT
ì ïí2 ï
×
∑[(
Xi
-
X
)cos θ - (Yi
因此,结合空间分析表达手段和调查实证数据,从影响城市结构网络中交流最为频 繁、可识别性突出的城市汇聚点着手。从城市微观层面看,城市汇聚点实际可能是节 点、地标,或者是意象突出的建筑群;在宏观城市尺度上则主要表现出点空间属性,本 文称其为“意象热点”。并关注城市结构变迁的动态过程,探析这些热点形成城市整体意 象的空间作用机制以及和居民活动的关系,最终从城市设计角度对南京总体都市意象的 营建提供对策和建议。
∑ f
(^x)
=
1 nh
i
n =
1
k
éx
ê
ë
δ-hxiùûú
浅谈南京文化遗址分布特征与城市扩展研究
浅谈南京文化遗址分布特征与城市扩展研究
南京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遗址,其中包括古代城池墙、古建筑、古街巷、古墓葬等。
这些文化遗址的分布特征与南京的城市发展有
着密切的关系。
首先,南京的文化遗址主要集中在历史文化区和城市中心区域。
历史文化区包括中山陵、明孝陵、紫金山文化遗址等,这些区域保
留了南京古代城市的规划和建筑风格,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城市中心区域包括夫子庙、秦淮河、南京城墙等,这些地方既有历
史悠久的文化遗址,又是南京现代城市的核心地带,具有重要的社
会和经济价值。
其次,南京的文化遗址分布与城市扩展的过程密切相关。
在城
市扩展的过程中,许多古代城市遗址被毁坏或搬迁,如城墙、城门、城楼等。
与此同时,新的文化遗址也随着城市的发展不断出现,如
大型公园、博物馆、文化广场等。
这些新的文化遗址不仅丰富了南
京的文化底蕴,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后,南京的文化遗址保护和利用也对城市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南京政府对文化遗址的保护工作非常重视,通过制定相应的法
规和政策,加强古建筑的保护和修缮,提高文化遗址的管理水平。
同时,南京也积极推广文化旅游产业,将文化遗址作为旅游资源来
利用,促进了城市的经济发展。
综上所述,南京的文化遗址分布特征与城市扩展密切相关,保
护和利用文化遗址也对城市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南京市历史空间格局演变地理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研究
南京市历史空间格局演变地理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研究南京市历史空间格局演变地理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研究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规划和资源管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南京市作为一个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其历史空间格局演变的研究对于城市规划和文化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建立南京市历史空间格局演变地理信息系统,并将其应用于城市规划和文化遗产保护等领域,是一项具有实际意义的工作。
一、南京市历史空间格局演变的研究现状南京市历史悠久,秦汉时期即为县治,隋唐时期为府治,宋元时期为京城,明清时期为陪都。
近代以后,南京市又成为国家重要的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
南京市的建筑风格和城市布局呈现出多元化和历史演变的特点,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的变化。
因此,南京市历史空间格局演变的研究受到了广泛关注。
目前,对南京市历史空间格局演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地图和遗址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对不同历史时期南京市的城市布局和建筑风格进行描述和分析;二是通过遥感和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对南京市历史空间格局进行数字化重建和可视化呈现。
二、南京市历史空间格局演变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1. 数据收集南京市历史空间格局演变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需要大量的空间和属性数据,包括历史地图、地形图、遗址资料、人文地理学文献、建筑数据等。
这些数据应该从各个渠道搜集,包括数字化图库、文献馆、文物部门和政府部门等。
此外,还需要将这些数据进行数字化处理和整合。
2. 数据处理对于搜集到的数据,需要进行数据清洗、地理编码和属性标注等工作。
另外,还需要将历史地图等非结构化数据进行数字化处理并进行空间分析,得出历史时期南京市的空间分布和景观特征。
3. 数据模型构建由于南京市历史空间格局的演变具有时间序列性质,因此需要建立时间维度的数据模型。
在这个模型中,时间维度作为参照系,将不同时间段的空间数据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多维数据集合。
基于这个模型,可以实现对南京市历史空间格局的综合分析和可视化呈现。
古城南京的城市演变与现代规划
古城南京的城市演变与现代规划古城南京的城市演变与现代规划陈静学号:摘要:南京古城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中国古代都城尤其是江南都城的杰作。
本文主要介绍南京的历史演变和现代城市规划格局,并提出一些南京城市规划的建议。
1 南京概况南京市简称宁,位于长江下游沿岸,北连江淮平原,东接长江三角洲,处于长江下游中心,是距中原和华北最近的江南中心城市。
南京的地理坐标范围在北纬31°14′至32°37′、东经118°22′至119°14′之间,南北最大直线距离140余公里,东西最大直线距离80公里。
全市总面积约6587.02平方公里。
南京位于江苏省西南部,东邻省内的扬州市、常州市、镇江市3市,南、西、北三面分别与安徽省宣城市、马鞍山市和滁州市相邻,市界总长约730公里,见图1。
图1.南京地理位置南京历史源远流长,原始村落在6000年前就逐步形成。
纵观这6000年,首先是自然山水提供了优越的发展条件,“龙盘虎踞”几乎专门用来描述南京的山川形势,成了南京的代名词,而且确也当之无愧。
南京的地理位置,在我国的东部,长江下游,地跨大江南北。
在历史的长河中,特别是在文化层面上,南京曾经是东西南北交融的结合点。
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从来就是城市统治者意志的反映。
在古代、在都城更是如此。
南京的辉煌都是在成为都城时发生的,有“十朝之都”的美誉,与长安、洛阳、燕京合称“中国四大古都”。
1.1气候条件长江三角洲由于其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自汉以后,逐渐成为全国最富庶的地区之一。
南京在长江三角洲的西端,东望大海,西接荆楚,南连皖浙,北达江淮。
南京属北亚热带湿润性气候。
四季分明,但冬夏长而春秋短。
冬季干旱寒冷,夏季炎热多雨。
年平均温度为15.7℃,最高气温43℃(1934年7月13日),最低气温-16.9℃(1955年1月6日),最热月平均温度28.1℃,最冷月平均温度-2.1℃。
年平均降雨117天,降雨量1106.5毫米,最大平均相对湿度81%。
城市空间扩展问题的遥感技术研究方法_以南京为例
2006. 4
应用技术
遥感信息
2003 年两次变化的时空序列。
4 南京建成区外部空间 扩展的分析及动力研究
4. 1 对初步结论的空间解释 关于城市外部空间的扩 展机制, 沙里宁曾经 将之比喻 成 水滴的扩散:∋ 如 果用指尖轻 按一个水点, 它的边 缘就会向 外 膨胀, 但仍保持原先的 形状; 如 果按得重一 些, 水 流就会向 外 扩散成为一个多角的星形; 但如果指尖猛然按在水点上, 水就 会向外飞溅, 在周围形成许多大小不同的水珠(。城市 空间拓 展, 在传统作用力的驱动下, 会紧接原有建成区的边缘 向外扩 展, 或是在距离原有建成区不远的地方做跳跃式发展。 南京市在改革开放以来发展快速, 随着经济 的飞速发 展 和∋ 文革( 期间 外迁 人 口的 返城, 南京 城市 用 地水 平增 长 很 快, 特别是 1988 年 国家 允许土 地使 用权有 偿转 让和 房地 产 热的兴起, 到 1997 年, 南京 主城 的 城市 建设 面 积已 有 1978 年的 102km2 激增至 144km2, 并在之后继续保持 甚至更高 的 增长势头。利用遥感分析结果和结合具体 的数据资 料, 我 们 清楚的看到了这样的变化。 从插页 4 图 2 可 以看到 80 年代 和 90 年 代初期, 我国 开 始实行住房体制改革, 在工业上注 重第二产 业的发展。在 此 时期城市空间外围 的变化 多是 以此为 动力 机制 的。可以 看 到, 这一时期的空间 扩展 大致分 工业 区扩 展, 居住区 扩展 以 及附近县区政府所在地扩展三类。 具体组 团主要成分的解析: A1 主要 为六合工 业园区, B1 主要为南京经济技术 开发 区; C1 主 要 为浦 口区 原有 建成 区 扩展, F1 主要为江宁区原有建成区扩展; D1 主要为新建的居 住型用地, E1 主 要为 新建 的居 住型 用地; G 1 主 要为 江宁 工 业区; H1 主 要为 1991 年开 始 建 设的 浦 口高 新 技术 工 业 园 区; I1 主要为 1997 年建成的禄口国际机场。 从插页 4 图 3 可以看到 90 年代中后期以来, 南京市继续加 大对工业区的投入, 反映为原有工业区规模的扩大。同时注重 大学城和高新技术园区等的建设, 以提升产业结构。另外一个 重要的变化是对江宁和河西两个新区建设投入的增加。 具体组团主要 成分 的解 析: A 2 主 要为 浦口 高新 技术 工 业园区扩展; B2 主要为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扩展; C2 主要 为
南京古城空间格局保护探析
【摘要】空间格局保护是古城保护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文明确定义古城空间格局,阐述空间格局的构成要素以及保护空间格局的意义。
并以南京为例,具体分析了南京古城在重要发展时期以及现状古城的格局特点,就使用gis技术对保护作了探索研究。
【关键词】空间格局;南京古城;演变;现状格局一、引子全国政协委员冯骥才在2005年3月的全国人大政协十届三次会议上提出了一个引人瞩目的概念——“规划性破坏”,针对的是北京古城保护的现状,他深为仅在古城内划出若干片历史文化保护区,随后便在保护区之外大拆大建的情况忧虑,认为文保区“基本都成了孤岛式”,“这就是在没有确定城市的文化个性之前就进行规划的后果”。
冯委员的提法令人深思, 我们对城市的保护确实常常注意了小节而忽视了大体。
只有强调保护城市的总体空间格局特征,才能更为全面地体现城市的特色风貌。
二、对古城空间格局的认识(一)古城空间格局概念解析城市空间格局在学术界使用频繁,但是具体定义却复杂纷呈。
同济大学陈友华、赵民教授认为城市格局是反映城市规划思想的城市空间布局;李德华教授认为城市空间格局一方面是城市受自然环境制约的结果,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城市社会文化与历史发展进程方面的差异和特点;东南大学阳建强教授认为城市格局是城市物质空间构成的总的宏观体现,也是城市风貌特色在宏观整体上的反映,它包括城市平面轮廓、功能布局、空间形态、道路骨架、自然特色等。
笔者认为古城空间格局是古城物质格局的集中体现,是城市发展到特定阶段,反映特定社会文化背景,表现城市特色风貌的城市物质空间形态的总体反映。
对于特定的古城来说,其空间格局一方面是古城受自然环境制约的结果,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古城在社会文化与历史发展进程方面的差异和特点。
(二)古城空间格局的构成要素构成城市空间格局主要包括自然风貌格局和城市建设格局两大方面。
具体要素通常包括城市的地理环境、河网水系、山体林地、城市的空间轮廓、城市的平面轮廓、城市轴线、城市的街道骨架、街巷尺度,还包括城市中起空间标识作用的建、构筑物,以及那些已经成为城市特色有机组成部分的居住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