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历史空间格局演变地理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研究

合集下载

地理信息系统在智慧城市建设与管理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在智慧城市建设与管理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在智慧城市建设与管理中的应用智慧城市是指利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来提升城市治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进而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在智慧城市建设和管理中,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智慧城市概述智慧城市是信息时代对城市发展的新要求,通过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应用,实现了城市各个领域的智能化和高效化。

智慧城市不仅是城市基础设施和服务的数字化,更是人民群众参与城市治理的新模式。

在智慧城市建设中,GIS作为空间信息的管理和分析工具,为城市规划、交通管理、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决策提供了重要支持。

二、GIS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城市规划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也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

GIS 以其强大的空间分析能力,为城市规划师提供了重要的决策支持工具。

通过GIS技术,城市规划师可以实时获取城市的基础地理、人口分布、用地利用等信息,进行准确的城市分析和规划。

同时,GIS还可以模拟不同规划方案对城市空间格局的影响,帮助规划师制定更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

三、GIS在交通管理中的应用交通拥堵是大城市面临的共同问题,解决交通拥堵不仅需要良好的基础设施建设,还需要科学合理的交通管理。

GIS在交通管理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交通流量监测和交通组织调度两个方面。

通过设置交通感应器和监控摄像头,GIS可以实时监测和分析城市道路的交通流量状况,辅助交通管理部门进行交通组织调度。

此外,GIS还可以通过分析交通流量和道路状况,为交通规划提供决策支持,减少交通拥堵。

四、GIS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智慧城市的建设必须注重环境保护,而GIS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也是不可或缺的。

GIS技术可以用于监测和预测环境污染的分布和扩散情况,帮助环保部门及时发现和处理环境问题。

另外,GIS还可以分析城市绿地的分布和利用情况,优化城市植被布局,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空间分析在地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空间分析在地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空间分析在地理学研究中的应用地理学作为一门研究地球表面和自然现象的学科,具有广泛的研究领域。

而空间分析则是地理学中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和工具。

空间分析通过对地理现象的位置、空间关系和分布特征等方面进行统计和分析,可以揭示地理现象之间的关联和模式。

本文将探讨空间分析在地理学研究中的应用及其影响。

首先,空间分析在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应用是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建立和应用。

GIS通过建立空间数据库,将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和展示,可以有效地研究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和特征。

例如,在城市规划中,可以利用GIS对城市内不同功能区域的分布进行分析,从而为城市规划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GIS还可以通过空间分析,研究地质灾害、气候变化等自然灾害现象的时空分布规律,为防灾减灾提供支持。

其次,空间分析在地理学研究中还可以帮助揭示地理现象之间的关联和相互作用。

地理现象往往是相互关联的,这种关联可以通过空间分析方法进行刻画和解释。

例如,研究城市人口迁移时,可以通过空间分析方法找出人口迁移的源地与目的地之间的空间联系,并研究其影响因素和模式。

又如,在生态学研究中,空间分析可以帮助识别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区域和生态廊道,从而推动生态保护和恢复。

此外,空间分析还可以帮助研究地理现象的时空演化过程。

地理现象往往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可以通过时空分析方法进行追踪和研究。

例如,通过对历史地图的分析和比较,可以研究城市演化过程中的城市扩张、空间格局变化等问题。

再如,在环境变化研究中,可以利用卫星遥感数据进行时空分析,揭示土地利用变化、湿地退化等问题的演化规律。

此外,空间分析在地理学研究中还可以帮助优化资源配置和决策支持。

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和特征往往与资源配置和决策密切相关。

空间分析通过揭示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规律,可以指导优化资源配置和决策制定。

例如,在交通规划中,可以利用空间分析方法确定交通网络建设的优先顺序和策略。

又如,在农业发展中,可以利用空间分析方法优化农田布局和农作物种植结构,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智慧型国土空间规划的测绘地理信息服务体系研究赫兴红孙晓峰

智慧型国土空间规划的测绘地理信息服务体系研究赫兴红孙晓峰

智慧型国土空间规划的测绘地理信息服务体系研究赫兴红孙晓峰发布时间:2023-06-14T10:03:44.298Z 来源:《工程建设标准化》2023年7期作者:赫兴红孙晓峰[导读] 新形势下,对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要求正在逐渐提高。

随着测绘技术的不断发展,为了做好新形势下国土空间智慧化规划,实现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亟需建设智慧型国土空间规划测绘地理信息服务体系。

通过对现有测绘地理信息技术服务体系和多维度测绘地理信息数据成果的梳理分析,发现将二者进行融合,可以实现智慧型国土空间规划的测绘地理信息服务体系的建设。

最终规划完毕的测绘地理信息服务体系可以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进行服务,最终实现规划全流程智慧决策。

郑州麦普空间规划勘测设计有限公司河南郑州 450000摘要:新形势下,对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要求正在逐渐提高。

随着测绘技术的不断发展,为了做好新形势下国土空间智慧化规划,实现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亟需建设智慧型国土空间规划测绘地理信息服务体系。

通过对现有测绘地理信息技术服务体系和多维度测绘地理信息数据成果的梳理分析,发现将二者进行融合,可以实现智慧型国土空间规划的测绘地理信息服务体系的建设。

最终规划完毕的测绘地理信息服务体系可以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进行服务,最终实现规划全流程智慧决策。

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测绘地理信息;服务体系;研究引言国土空间规划包含对国土空间的合理布局以及整治保护与开发利用等,它是按照我国的社会经济总体发展目标进行国土资源的地域性规划与开展实施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我国规划体系中的重要一部分,对我国社会经济的总体发展和提升,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现代信息技术与计算机、互联网等先进技术在各行业领域的广泛应用,对国土规划工作的开展及其体系建设等均起到了较大的作用,同时也促进了国土空间规划行业领域的转型调整与创新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国土空间规划中,测绘作为一项基础工作,通过测绘分析获取相应的数据和结果后,能够为国土空间的规划实施提供更加可靠的数据和资料支持,是推动国土空间规划发展与提升的重要基础性因素。

人文地理学研究主题

人文地理学研究主题

人文地理学研究主题人文地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它旨在探索人类的社会和文化活动如何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地理环境又如何受到人类的影响。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非常广泛,涵盖了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包括城市与乡村、文化与景观、地理信息系统等。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一些主题,以及这些主题对我们理解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关系的重要意义。

一、城市与乡村城市与乡村是人文地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主题。

城市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中心,其特有的地理环境和人文景观对城市的发展和变迁产生深远影响。

人文地理学家通过研究城市空间结构、城市规划与建设、城市文化与景观等方面,揭示了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关系及其影响。

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与乡村之间的空间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城市扩张对乡村生态环境、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产生了深远影响。

城市与乡村的互动也促进了资源的流动和文化的交融,使得城乡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

研究城市与乡村的关系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城市化的进程和机制,也为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支持。

二、文化与景观文化与景观是人文地理学另一个重要的研究主题。

文化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总和,而景观则是地理环境的表现形式。

人文地理学家通过研究文化景观的形成与演变,分析了地理环境对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影响,揭示了文化与景观之间的内在联系。

不同地理环境条件下的人类文化表现出不同的特征,而文化又影响着地理环境的利用与塑造。

由此可见,文化与景观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的综合体系。

研究文化与景观的关系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共性,也为文化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支持。

三、地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是人文地理学的另一个重要研究主题。

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集成了地理信息采集、存储、管理与分析功能的软件系统,它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进行了有效整合与描述。

人文地理学家通过研究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与发展,探讨了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对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促进作用及其在社会实践中的应用价值。

探讨地理信息系统在土地资源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探讨地理信息系统在土地资源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探讨地理信息系统在土地资源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摘要:土地资源管理工作中,充分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能精准掌握土地资源的现状,提高了土地资源的规划开发与管理工作效率和质量。

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还能够实现对空间地理位置信息的多层次和多时态的分析,通过数据收集和分析,对土地资源实施规范化的管理,为土地规划和土地政策的制定提供优质的服务。

本文重点分析了地理信息系统的功能作用,并探讨了地理信息系统在土地资源管理工作中的具体应用,为提高土地资源管理水平提供参考。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土地资源;管理;应用前言城市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土地资源的占用不断增多,出现了土地资源紧缺的现状,同时还存在土地资源规划利用不合理的情况,增加了人地紧张的局面。

地理信息系统在土地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在城市规划发展以及城市管理和工程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为灾害防治以及优化区域内土地空间格局提供了信息参考。

一、地理信息系统的功能作用(一)数据收集与处理功能随着现代化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的有效结合,能够实现对不同类型的信息数据进行存储和分析。

计算机的应用促使土地资源信息在地理信息系统中的存储方式发生了改变,提高了数据可操作性[1]。

利用计算机系统还能够实现对地理信息数据的编辑和汇总整理,也能够将文件和信息以图片和视频的方式呈现出来,提高了信息的生动性和完整性,同时通过构建更加完善的地理信息数据网系统,可以进一步提高土地资源管理工作的水平。

(二)数据信息管理功能在地理信息系统中,还能够对已经录入和存储的土地资源相关数据和信息进行二次编辑和完善,进一步提升了地理数据信息的完整性,为地理数据信息的统一规范化管理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

地理信息系统构建的主要目的是为土地资源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帮助和支持,促进土地资源规划与管理工作的整体质量的提升。

地理信息系统在土地管理工作中的应用,还能够按照土地资源管理的现实需求,对相应的数据内容做出调整,为土地资源规划和利用提供可靠的参考。

GIS技术在土地资源规划与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GIS技术在土地资源规划与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GIS技术在土地资源规划与管理中的应用研究1. 引言土地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要素,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起着关键的作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与进步,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逐渐应用于土地资源规划与管理中,并成为一个强有力的工具。

本文旨在探讨GIS技术在土地资源规划与管理中的应用实践和研究进展。

2. GIS技术概述地理信息系统是基于计算机技术、软件和硬件设备,用于收集、存储、管理、分析和展示地理信息的一种综合性技术。

其主要功能包括空间数据采集、处理、管理和分析等。

3. 土地资源规划中的应用土地资源规划是指依据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布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最优配置。

GIS技术在土地资源规划中的应用主要包括:3.1 空间数据采集与整合GIS技术可以通过卫星遥感、GPS定位和地面测量等手段获取地理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实现对土地利用类型、土地质量、土地利用强度等信息的采集与整合。

通过数据载入、编辑和转换等功能,将不同来源的数据整合为一张完整的地理信息数据库,为土地资源规划的后续工作提供数据基础。

3.2 土地利用类型及景观分析利用GIS技术生成的地理信息数据库,可以对土地利用类型进行识别和分类。

通过空间分析方法,比如缓冲区分析和叠加分析,可以确定不同类型土地的分布范围和空间格局。

进一步,使用景观指数分析方法评价土地利用格局的生态环境效应,为合理的土地资源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3.3 土地利用评价与优化利用GIS技术可以对土地资源进行多指标综合评价,包括经济性、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等方面的因素。

通过建立适合的评价模型和算法,分析各种土地利用方案的可行性和优化方向。

同时,可以借助GIS技术进行土地利用空间优化设计,实现土地资源的最优配置。

4. 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土地资源管理是指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有效管理,以达到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

地理信息系统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地理信息系统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NPP
2000土地利用
DEM
公路网
2000年中国人口空间分布模拟结果 (人/平方公里)
城镇分布
铁路网
1. 现代地理科学的发展特点
2. 地球信息科学的发展对地理科学方法论创 新的支持 3. 关于LUCC
4. 关于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
5. 关于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估
6. 讨论
关于LUCC
关键科学问题 大尺度土地利用现代过程的时空模式及其 形成演化规律研究的方法体系 中国土地利用现代过程的时空模式及其形 成演化规律 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现代过程驱动机制
GIS 地理信息系统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 现代地理科学的发展特点 2. 地球信息科学的发展对地理科学方法论创 新的支持 3. 关于LUCC 4. 关于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 5. 关于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估 6. 讨论
1. 现代地理科学的发展特点 2. 地球信息科学的发展对地理科学方法论创 新的支持 3. 关于LUCC 4. 关于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 5. 关于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估 6. 讨论
1995-2000
1990年代土地利用变化环境背景分析
各年均温度带下土地利用变化(纵坐标单位:千公顷;横坐标单位:摄氏度)
1990年代土地利用变化环境背景分析
各年均降水带下土地利用变化(纵坐标单位:千公顷;横坐标单位:毫米)
1990年代土地利用变化环境背景分析
>=10度积温带下土地利用变化(纵坐标单位:千公顷;横坐标单位:摄氏度)
际科学计划的提出与逐步实现
NASA EOS 计划和CEOS/IGOS计划
Digital Earth的提出及其对3S科技发展的影响
长期观测网络GTOS 等
支持地理科学发展的时空信息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城市测绘中的运用探究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城市测绘中的运用探究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城市测绘中的运用探究摘要:随着现代城市的不断发展和人口的持续增长,城市测绘工作变得愈发重要。

城市规划、土地管理、资源利用等都离不开准确的空间数据和地理信息。

而传统的测绘方法在面对如此快速变化的城市环境时已经显得力不从心。

因此,我们需要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来提高测绘工作的精度和效率。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作为一种集成了地理学、计算机科学和数据库管理等多学科的新兴技术,为城市测绘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城市测绘;有效运用在当今新时期的时代背景下,城市测绘工作需要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支持和帮助,相关技术人员要深入开展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城市测绘当中的应用分析工作,以此来为我国城市测绘技术水平的不断创新带来支持和帮助。

1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概念在我国现代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推动下,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适用性以及先进性不断提高,在我国各个行业都有着极高的利用价值和应用空间。

在我国当今社会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的社会背景下,各类新型建筑材料以及新型城市工程建设标准不断涌现出来,这让我国城市测绘工作面临全新挑战。

为此,我国广大测绘工作人员要想高效精准的完成城市测绘工作,就必须要恰当合理的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来有效提升测绘数据信息的精准度,满足新时期城市测绘工作的各项标准要求。

通过数字地图的构建,能够加快城市测绘工作的开展效率,辅助测绘人员获得更加丰富的测绘数据信息,保障测绘结果的精准度,工作过程的数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相关技术人员基于GIS程序,逐步打造了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其中主要包括了信息源、数据处理、数据管理库、空间分析以及可视化表达5个重要组成部分。

2 地理信息系统的特点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集测绘、地理信息、计算机技术和其他相关技术于一体的技术体系,包括高精度、多源数据、空间分析、集成化和可操作性等几个特点。

其一,地理信息系统的高精度,是指利用测量技术和数据标准等手段,实现数据的精确定位和质量,保证测绘信息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走进数字化: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CHGIS)1820年数据简介

走进数字化: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CHGIS)1820年数据简介

走进数字化——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CHGIS)1820年数据简介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满志敏一,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包括的内容历史地理信息包罗万象,有自然的,如气候、地貌、灾害动植物等;也有人文的,如政区疆域、聚落、经济、人口、文化社会等。

但其中有一些是最基础的信息。

从有关地理内容的表达来看,无非有两个基础的因素,即空间位置和要素内容(当然要素中又可以延伸出许多相关的类型)。

但表达地理信息在地球表面位置的科学方法经纬度系统是近代科学的产物,在中国历史上的大部分时间中还没有这个系统和完善的概念,实际上历史文献记载中的地理信息是通过另一个系统来表达空间位置的,即众所周知的地名点和区域(行政的或自然的),如某地发生水灾、某地有多少人口、某地有什么样的社会文化习俗,或某现象在某山某河之阳等等。

这个大部分以人文要素标记的地点和地区实际上起着与经纬度相似的作用,用以标记地理要素所属的空间位置。

因此这种用以标记其他地理信息的空间位置可以称为基础历史地理信息。

当然这个基础信息的局限和缺陷是显而易见的,如相对性、名称随时间变化等等。

但这是一个事实,历史地理研究所依赖的历史文献信息就是这样表述的,我们必须面对这个问题。

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出版历史地理意义重大,如果从信息角度来看,是把历史上传统的空间信息描述方法和内容,转移到以现代地理坐标为基础的现代地图上,大大方便了阅读和研究历史地理信息,提高了历史地理信息空间位置的准确性。

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从基本目的上来看,是传承了《中国历史地图集》的主要目的,也是把基础历史地理信息标定到现代空间位置基础上。

但CHGIS也提供了纸面历史地图所不具有的功能:1),历史地理信息的连续变化,CHGIS数据不是描述一个或多个时间截面的空间信息,而是描述这些信息在时间上的连续变化。

2),空间信息分布与文字属性信息的有机结合。

从具体内容来看,CHGIS的基本功能是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编制基础历史地理信息,但同时CHGIS数据也应当承担普通历史地图的功能。

探讨南京地理格局以及古都景观的形成

探讨南京地理格局以及古都景观的形成

探讨南京地理格局以及古都景观的形成
作者:姚亦锋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 城市与资源学系
1.李顺义血细胞形态学诊断与临床实践[会议论文]-2006
2.黄贤金.谢正栋.胡立兵.唐焱城市土地经营与南京城市发展[期刊论文]-现代城市研究2001(4)
3.朱芸.董娜.杜行严.杨静慈307例急性髓系白血病在WHO分型标准中的探讨[会议论文]-2006
4.张建国.卢小良.王丁棉创建TMR供给中心促进奶牛饲养管理高效化与轻劳化[会议论文]-2006
5.赵广明.杨立顺.赵连华.韩贵夫.王相泽.陈奇珂.杨明人凋亡生精细胞、胀亡生精细胞和精子形态学研究[会议论文]-2006
6.张斌.张有成.房胜春.张淑珍急性B淋巴白血病患者病情与CD1O,及D-二聚体含量相关性的研究[会议论文]-2006
7.陈晓江山之助:地理环境对艺术的影响研究[学位论文]2009
8.杨波.王晋梅.杨林花.马瑞林.贾红芳.高芳多发性骨髓瘤形态学分型及临床意义[会议论文]-2006
9.金瑜.陈光(礻禹).刘红一种提高BP网络泛化能力的方法及应用[会议论文]-2006
10.张凯.王毅.白雪.杨军凝血及纤溶指标检测在DVT中的诊断价值[会议论文]-2006
引用本文格式:姚亦锋探讨南京地理格局以及古都景观的形成[会议论文] 2006。

南京城市规划与人文地理资源

南京城市规划与人文地理资源

南京城市规划与人文地理资源南京,这座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城市,自古以来就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南京城市规划与人文地理资源密切相关,相互影响。

本文将从南京城市规划的演变、人文地理资源的内涵及其对南京城市规划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详细探讨。

一、南京城市规划的演变南京城市规划的历史可追溯至公元前472年,越国灭吴后,越王勾践在南京地区建立越城,这是南京建城的开始。

自此后,南京历经了东吴、东晋、南朝、宋、元、明、太平天国、中华民国等历史时期,每个时期都对南京城市规划产生了重要影响。

1.东吴时期:南京作为孙权的都城,城市规模较小,主要分布在今南京城区的西北部。

2.东晋时期:晋元帝司马睿南渡,定都建康(今南京),城市规模有所扩大,形成了以宫城为中心的城市格局。

3.南朝时期:南朝四国相继定都南京,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建筑、园林、佛教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发展。

4.宋朝时期:南京成为江南东路的首府,城市规模达到高峰,人口超过百万。

5.元朝时期:南京被定为行省都元帅府,城市规划有了很大发展,建设了许多宫殿、庙宇、桥梁等。

6.明朝时期:明成祖朱棣定都南京,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形成了宫城、皇城、内城、外城四重城垣的格局。

7.太平天国时期: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今南京),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修建了天安门、天王府等建筑。

8.中华民国时期:南京成为中华民国的首都,城市规划有了新的发展,建设了许多近代化的建筑、道路、桥梁等。

新中国成立后,南京城市规划经历了多次调整,逐渐形成了现代化的城市格局。

近年来,南京城市规划以“江南古城、文化名城、生态宜居城”为目标,着力打造国际化、现代化、生态化的美丽南京。

二、人文地理资源的内涵人文地理资源是指一个地区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独特地域特色的文化、历史、旅游、民俗等资源。

南京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人文地理资源。

1.历史文化资源:南京有着悠久的历史,曾是十朝都城,留下了大量的历史文化遗产。

南京城市规划历史变迁介绍

南京城市规划历史变迁介绍

南京城市规划历史变迁介绍一、南京城市规划历史介绍南京市是我国四大古都之一、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江苏省省会,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江流域四大中心城市之一。

辖10区5县,面积6597平方公里,人口537。

44万人;其中市区面积975.82平方公里,人口265.79万人.南京位于长江下游宁镇丘陵区,东距长江出海口300公里,西达荆楚,南接皖浙,北连江淮。

境内江河纵横,低山丘陵起伏,物产丰富,景色壮丽秀美,文物古迹众多,融山、水、城、林于一体。

南京历史悠久,东郊汤山发现的猿人头骨化石,证明30万年前就有古人类生活于此。

5-6千年前出现大批原始村落。

南京以北阴阳营聚落为代表的大批古文化遗址属于这一发展阶段。

南京地区在夏商二代,未见有城邑的记载。

春秋时期南京地处“吴头楚尾",作为军事前沿,吴、越、楚三国先后建有城邑。

最早有记载的城邑是周景王四年(公元前541年)吴在今高淳县固城镇境内设濑渚邑。

周元王四年(公元前472年)范蠡筑越城于古长干里(今中华门外雨花路西),此为南京城区筑城之始,楚灭越,在今清凉山一带(当时长江岸边)建金陵邑,以上城邑均为军事城堡性质,当时手工业作坊、商市及居民都在城堡之外.至今南京建城历史已达2470余年。

南京建都史自东吴定都建业开始。

其后,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南唐、明、太平天国和中华民国,前后十代定都南京共450年。

东吴、东晋及南朝的宋齐梁陈,史称六朝时期,都城规划是以“君”为本。

都城形制受《周礼》影响,并融合山丘环抱,河湖萦绕散布的自然地形,表现出礼制规划与因地筑城的巧妙结合.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在江宁府建都,突破了六朝建康以“君"为本的单一功能。

都城南移,跨淮立城,包含了秦淮河两岸经济富庶的居民区、商市区,建造坚固宏伟的都城,体现了“造廓以守民"的规划思想。

明朝于洪武十一年(1378年)正式奠都南京,称京师。

明南京城为四重环套配置形制.庞大的都城,充分体现了大一统王朝的气势。

GIS在历史及文化地理学研究中的应用国外研究进展综述

GIS在历史及文化地理学研究中的应用国外研究进展综述

GIS在历史及文化地理学研究中的应用国外研究进展综述一、本文概述地理信息系统(GIS)作为一种强大的空间分析工具,在历史及文化地理学研究中的应用日益广泛。

本文旨在综述国外关于GIS在历史及文化地理学研究中的应用进展,以期为我国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本文首先介绍了GIS的基本概念及其在历史及文化地理学中的应用价值,然后重点分析了国外在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包括GIS在历史文化遗址保护、文化景观研究、历史地理格局分析等方面的应用。

本文还探讨了GIS在历史及文化地理学研究中的挑战与前景,以期推动该领域的研究向更深层次发展。

通过综述国外研究进展,本文旨在展示GIS在历史及文化地理学中的重要作用,并为我国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启示。

本文也希望引起国内学者对GIS在历史及文化地理学研究中的关注,推动该领域的研究取得更多的创新成果。

二、GIS在历史地理学研究中的应用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现象在历史时期的演变过程、规律及其与人类活动关系的学科。

GIS在历史地理学研究中的应用,为研究者提供了强大的空间分析工具和海量的地理信息数据,极大地推动了该领域的研究深度和广度。

利用GIS技术,历史地理学者可以构建包含历史地名、政区界线、人口分布等信息的空间数据库。

这些数据库不仅为历史地理事件的空间定位提供了准确的基础数据,也为后续的空间分析提供了可能。

GIS在历史政区变迁研究中的应用尤为突出。

通过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可以直观地展示不同历史时期政区的变化过程,分析政区变迁与地理环境、社会经济等因素的相互关系。

历史事件的发生往往与特定的地理空间有关。

GIS技术可以帮助研究者对历史事件进行空间定位,并分析事件发生的空间模式、扩散路径等,从而揭示历史事件背后的地理因素。

利用GIS,历史地理学者可以追踪人口分布、城市扩张、交通网络等人文地理现象的历史演变过程。

这不仅有助于理解这些现象的空间格局,还可以为当前的城市规划、交通管理等提供历史借鉴。

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格局研究

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格局研究

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格局研究一、本文概述中国传统村落,作为中华文明千年历史的见证者,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空间分布格局。

这些村落,如同璀璨的星辰,散落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构成了一幅鲜活而富有诗意的历史画卷。

本文旨在深入研究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格局,探讨其背后的地理、历史、文化和社会因素,以期为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首先对中国传统村落的定义和特征进行了界定,明确了研究范围和对象。

在此基础上,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现代技术手段,结合历史文献资料和实地调查数据,对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分析。

通过对村落数量、密度、类型等指标的统计和可视化表达,揭示了村落分布的地域性差异和集聚特征。

进一步地,本文深入探讨了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格局的形成机制。

从地理环境、自然资源、交通条件等自然因素,到行政区划、人口分布、经济发展等社会因素,再到宗教信仰、民族文化、风俗习惯等文化因素,多方面、多角度地分析了这些因素对村落分布的影响和作用。

这些分析不仅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村落的历史演变和文化传承,也为未来的村落保护和发展规划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本文总结了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格局的主要特征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保护和发展建议。

通过加强村落文化遗产保护、推动乡村旅游发展、促进村落社区建设等措施,推动中国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让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本研究致力于深入探讨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格局,综合运用了地理信息系统(GIS)分析、文献研究法、统计分析法等多种研究方法。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分析,对中国传统村落的地理坐标进行收集和整理,绘制出村落的空间分布图。

通过GIS的空间分析功能,我们可以清晰地揭示出村落的空间集聚特征、分布密度以及地理空间关系,为后续的研究提供直观的数据支持。

本研究还采用了文献研究法,广泛收集与村落空间分布相关的历史文献、地方志、研究论文等,深入挖掘传统村落的历史演变、文化特征以及影响因素。

GIS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应用

GIS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应用

GIS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应用摘要:在国土空间规划实践中,GIS发挥了较强的应用实效性,不仅可以提高国土空间规划的效率,而且在精度上发挥了其特有的优势。

作者在此基础上,从地理信息系统的角度出发,对地理信息系统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的运用作较为理性的剖析,以期能更好地促进国土空间规划的规范化和科学化。

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GIS技术;应用研究前言目前,我们需要充分利用GIS技术,提高国土空间规划的合理性和实效性,高质量推进城市和乡村建设。

在这一背景下,对地理信息系统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应用进行深入的探讨,通过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构建国家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基础信息平台,为规划、管理、决策、服务等方面,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

一、GIS技术相关概述(一)概念地理信息数据系统是把地理信息、地图学、遥感和计算机科学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综合系统。

GIS是以数据信息为基础的计算机数据分析和收集系统,包含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两大类。

利用新的数据格式和技术手段,对土地信息进行全面的分析与管理,并建立相应的分析与评估模式,为土地调查提供依据。

(二)功能GIS的核心问题是变化位置、条件、趋势、模型在实现技术功能时,必须先确定特定对象的特定地理位置信息,从而得到相应的预报效果。

当系统的条件被确定之后,所有满足条件的目标都可以被收集起来。

在确定变化趋势时,有一定的概率性,不能确保趋势判断100%准确[1]。

二、国内外国土空间规划的现状分析GIS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的运用比较普遍,英国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就已经成功地运用GIS来完成所需的定位,但在国内,GIS的研究还比较滞后,必须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开展相关的研究和实践,才能促进GIS在国土空间规划领域的发展。

新中国建国后,把重点放在经济建设和民生建设上,对国土空间规划和管理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资源和环境问题日益凸显,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为此,需要抓住改革开放的机遇,借鉴苏联和日本等先进的国土空间规划制度、管理经验,从国情出发,确定一套符合我国实际的国土空间规划制度,即从全国和省级两个层面,对国土空间进行科学的管理和规划[1]。

南京市景观格局时空演变分析

南京市景观格局时空演变分析

南京市景观格局时空演变分析一、前言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城市景观格局的变化也愈发明显。

南京市作为中国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在其历史漫长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独具魅力的景观格局,而在不断变化的新时代背景下,南京市景观格局也呈现出独特的时空演变特征。

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南京市景观格局的时空分析,旨在探究南京市景观格局的演变特点,为南京市今后规划建设提供参考。

二、南京市的基本情况南京市是中国南方的一座重要城市,是江苏省省会,地理位置优越,是长江中下游沿海地区的重要城市之一。

南京市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人文资源,是中国重要的文化名城,也是全国重要的教育、科研和文化中心之一。

南京市的历史文化景观遍布全市各地,如秦淮河文化带、明城墙遗址、夫子庙景区等,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南京市历史文化旅游资源。

近年来,南京市的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规模和人口数量不断增长。

特别是南京市的市区东移,新城区的建设和开发,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南京城市景观格局。

三、南京市景观格局的时空演变分析(一)南京市景观格局的时空演变——古代南京南京市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悠久的历史,自《史记》《汉书》以来便出现了“金陵”的地名记录。

南京市作为新兴的千年古都,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人文资源,在隋唐时期,南京市先后出现了尧、舜、文王、周公等一系列历史名人和古代文化遗产;而在宋代,更是成为了世界的政治和文化中心之一,夫子庙、秦淮河、中华门等等许多景点的形成,都在这段时间内;近现代的清朝和民国时期,南京市又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政治和军事中心。

据研究,古代的南京,盛行的是“南中北否”的城市格局,即城区分为三部分,即南门、中心和北域三个地方,因此南京以金陵城之“南北分必中,中心而折天下之名”的美誉而闻名于世。

同时,古代南京的景观也具有“防御性”和“居住性”相结合的特点,它的布局最大限度地利用了现有的地势地貌,沿着山水的走向存在城垣、街巷、建筑和其他景观设施。

地球信息科学技术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地球信息科学技术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地球信息科学技术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应用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地球信息科学技术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应用逐渐显现出其巨大的潜力和价值。

本文旨在全面梳理和深入分析地球信息科学技术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应用研究进展,以期为推动相关领域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首先介绍地球信息科学技术的内涵及其发展历程,阐述其在国土空间规划中应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接着,文章将重点综述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空间数据库等地球信息科学技术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应用案例和实践经验,探讨其在实际工作中的优势和局限性。

本文还将对地球信息科学技术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分析未来可能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文章将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推动地球信息科学技术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的更广泛应用和深入发展。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国土空间规划的决策者和实践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促进地球信息科学技术与国土空间规划的深度融合,为实现国土空间的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遥感技术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应用遥感技术以其独特的数据获取和处理能力,在国土空间规划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遥感技术能够提供大范围、高精度、多尺度的地理空间数据,有助于全面了解和监测地表环境和资源的动态变化。

这些数据信息是制定科学、合理的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依据。

在国土空间规划中,遥感技术主要应用于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监测、生态环境评估、城市规划与建设、灾害预警与应急响应等方面。

通过遥感影像,可以准确识别土地利用类型,监测土地利用/覆盖的动态变化,为国土空间规划提供基础数据。

同时,遥感技术还可以提供生态环境的质量信息和空间分布,有助于评估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和承载能力,为生态保护和修复提供决策支持。

在城市规划与建设方面,遥感技术能够提供城市空间结构、交通网络、绿地分布等关键信息,有助于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提升城市功能。

遥感技术还可以实时监测城市扩张和人口分布变化,为城市规划提供动态数据支持。

南京历史性校园空间格局的演变_以_省略_东南大学_南京师范大学老校区为例_方宇

南京历史性校园空间格局的演变_以_省略_东南大学_南京师范大学老校区为例_方宇

文/方宇 吴晓 Fang Yu Wu Xiao
作者简介 方 宇 南京市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 硕士研生 吴 晓 南京市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城规划系 教授
硕士生导师
*本文为“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 (2006BAJ14B06)和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 骨干教师资助项目的部分成果
ABSTRACT 本文遵循南京历史性校园成长的历史轨迹,对校园空间结构演化动因进行探索,试图通过研究校园空间格局 演化的内在规律,为将来校园的更新优化提供有效参考。 Following the growing track of Nanjing historical campuses,this paper aims at exploring the evolution agent of campus spatial structure and the internal laws of evolution of campus spatial pattern so as to provide effective reference for the optimization and update of the future campus. KEY WORDS 历史性校园,空间格局,演变,南京 Historical Campus,Spatial Pattern,Evolution,Nanjing
2010 11 A+C 论文 P079
建 三江师范时期行政 两江师范时期“一 东南大学大礼堂 筑 大 楼 “ 口 字 房 ” 字房”(现南高院) 属 (现健雄院) 性
照 片
4
建筑风格:三校不同的建筑风格举例如表2所示。 本阶段三校的中心区格局已现雏形,都体现了不同 文化背景下的社会意识形态,其历史建筑群的形态是南 京历史的永恒见证。 2.3 1949—1977年:第一次扩建,内涵式拼贴 历史背景: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社会制度的改变, 私立教会大学面临取缔并入公立大学社会主义改造的现 实,三校响应1952年教育部全国高等院校调整方针, 与南京另几所大学重组后命名为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学 院、南京工学院。 总体布局:50年代三校进行了第一次扩建,除进 行校园的环境整治外,主要是兴建了大批教学楼及宿舍 楼,以满足当时院系扩大的需要。受苏联模式影响,校 园功能的分区明显,生活区远离教学区发展,千篇一律 的“一系一楼”和基于经济性的行列式居住建筑布局盛 行,强化校园主轴线,采用增加轴线端景力度、空间向 心力以及延续轴线等手法组织空间,逐渐形成平行或垂 直于主轴线的格网型空间骨架。 建筑风格:三校新建改造建筑形成有社会主义内容 加民族形式的建筑风貌,以 “工”字形教学楼和行列式 宿舍楼最具代表,但建筑风格都维系呼应了上阶段的历 史建筑群的特点,其中,建筑大师杨廷宝做出了不可磨 灭的贡献(表3)。 本时期,新扩建建筑在风格和体量上均与历史建筑 较为协调,并且进一步完善了校园中心区的布局,第一 次扩建使历史建筑群得到了较好的保护。 2.4 1978—1991年:第二次扩建,有序拼贴、外延式发 展 历史背景:1977年高考恢复后,伴随改革开放自由 的步伐,高等院校进入复苏阶段,国家对专业人才的重 新重视给高等院校的转型和第二次院校扩建带来契机。 总体布局:本时期由于课程综合化改革以及科研机 构的重新引入,建筑群落化的萌生打破了建国后“一系 一楼”的单一布局,实验室、研究中心、会议交流中心 及学科专业楼的规模逐渐增加;新建图书馆代替行政教 学主楼成为延续或加强校园轴线的重点或转折点,中心 教学区建设饱和导致教学区向街区边缘蔓延;统一分配 体制的突破带来教职工生活区与校园的完全分割,生活 区大面积外延式发展。(图9) 建筑风格:院落式建筑成为主流,建筑功能更加综 合、多元化,形式更加现代。新建建筑还停留在早期现 代主义风格,运用简单的构图手法,强调立面的纵横分 割,但多运用与旧校园建筑相呼应的色彩,力求在传统 文化和时代精神中寻求突破和协调,如表4。 第二次扩建尊重现有学校的空间构架,完善校园建 筑风貌的有序拼贴,但较之第一次扩建本次的规模增加 了1-2倍,使得三校老校区的建设趋于饱和,纷纷在城

从南京城市地理格局研究古都风貌规划

从南京城市地理格局研究古都风貌规划

从南京城市地理格局研究古都风貌规划
姚亦锋
【期刊名称】《人文地理》
【年(卷),期】2007(22)3
【摘要】历史时期自然地理格局对于南京古都景观形成有至关重要作用。

目前我国的古都风貌保护规划往往是从建筑学角度出发,而缺少对产生历史城市的自然环境变迁分析,以及相应的从地理研究角度的古都风貌保护规划。

探查地理系统中的历史城市起源和发展的山水脉络,这对研究城市持续发展与特色继承有重要作用。

现代南京城市发展支离破碎地分解了历史上的连绵山峦整体,河流水系网络已经断断续续。

顺延山峦与河流脉络调查分析古都遗址是本文研究思路。

本篇探讨以地理景观分析并规划形成南京古都风貌保护的地理格局网络:以连绵丘岗山系、河流城濠为骨干,保持山体轮廓的连续性,河流水网的完整性;以自然山水地形为纽带贯通各自相对独立的历史遗迹;以明朝城垣、历史街区为网络,以及分散在各地的重点建筑保护范围,构成完整的古都风貌保护的格局。

【总页数】6页(P92-97)
【关键词】南京地理格局;景观变迁;历史遗址;古都风貌规划
【作者】姚亦锋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
【相关文献】
1.基于自然地理格局的南京古都景观研究 [J], 姚亦锋
2.南京沿江地区综合规划研究——兼具古都特色和时代气息的滨江风貌 [J], 《南京沿江地区综合规划研究》课题组
3.基于地理格局的南京古都景观研究 [J], 姚亦锋
4.让高楼大厦和古都风貌相得益彰南京科学规划高层建筑布局 [J], 新华;
5.论南京自然地形与古都风貌保护规划 [J], 姚亦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京市历史空间格局演变地理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研究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规划和资源管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南京市作为一个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其历史空间格局演变的研究对于城市规划和文化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建立南京市历史空间格局演变地理信息系统,并将其应用于城市规划和文化遗产保护等领域,是一项具有实际意义的工作。

一、南京市历史空间格局演变的研究现状
南京市历史悠久,秦汉时期即为县治,隋唐时期为府治,宋元时期为京城,明清时期为陪都。

近代以后,南京市又成为国家重要的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

南京市的建筑风格和城市布局呈现出多元化和历史演变的特点,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的变化。

因此,南京市历史空间格局演变的研究受到了广泛关注。

目前,对南京市历史空间格局演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地图和遗址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对不同历史时期南京市的城市布局和建筑风格进行描述和分析;二是通过遥感和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对南京市历史空间格局进行数字化重建和可视化呈现。

二、南京市历史空间格局演变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
1. 数据收集
南京市历史空间格局演变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需要大量的空间和属性数据,包括历史地图、地形图、遗址资料、人文地理学文献、建筑数据等。

这些数据应该从各个渠道搜集,包括数字化图库、文献馆、文物部门和政府部门等。

此外,还需要将这些数据进行数字化处理和整合。

2. 数据处理
对于搜集到的数据,需要进行数据清洗、地理编码和属性标注等工作。

另外,还需要将历史地图等非结构化数据进行数字化处理并进行空间分析,得出历史时期南京市的空间分布和景观特征。

3. 数据模型构建
由于南京市历史空间格局的演变具有时间序列性质,因此需要建立时间维度的数据模型。

在这个模型中,时间维度作为参照系,将不同时间段的空间数据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多维数据集合。

基于这个模型,可以实现对南京市历史空间格局的综合分析和可视化呈现。

4. 系统应用
南京市历史空间格局演变地理信息系统应用于城市规划和文化遗产保护等领域。

在城市规划方面,可以通过系统分析南京市历史空间格局的演变,确定不同历史时期南京市的发展轨迹和城市风貌,并借鉴历史文化元素,进行城市更新和文化复兴。

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可以通过系统对南京市历史建筑和遗址进行数字化重建和可视化呈现,以促进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三、结论
南京市历史空间格局演变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对于南京市城市规划和文化遗产保护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该系统可以通过大量历史数据的数字化处理和整合,得出不同历史时期南京市的城市布局和建筑风格特征,并在城市规划和文化遗产保护等领域中发挥广泛作用。

未来,随着数据更新和技术创新的不断推进,此系统将会更加完善和精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