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拟话本小说——三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代拟话本小说——“三言”
李娟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三言的具体作品了解作者的通俗文学的观点以及作者如果去编撰这些作品并通过他们深入人心。
通过阅读三言作品,了解其中鲜明的人物形象以及在他们身上体现的时代特色。
教学重点:冯梦龙的通俗文学观、作品体现的时代特色、主要人物形象
教时:3
一、《三言》概述
元明以来,说话技艺进一步发展,话本日增,到了明代中叶以后,话本由于文人的加工创作和书商的大量印行,使这种文学样式发生了变化,它逐渐脱离了讲唱文学的形式,而成为作家的书写文学。
当时的文人,开始只是加工话本,以后逐渐发展到模拟话本而进行创造。
这种文人创作,专供案头阅读的作品,为有别于宋元话本,而被鲁迅称之为“拟话本”。
“三言”是冯梦龙陆续编辑出版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三部白话短篇小说集的合称。
书名的意思就是劝喻世人、警戒世人、唤醒世人的意思。
因为这三部书都有个“言”字,后人便简称之为《三言》。
共120篇,各40篇。
其中宋元话本约占三分之一,明代的拟话本约占三分之二。
这些作品中少数是冯梦龙自己创作的,多数是他根据流传的故事改写的,或是搜集的,对之进行了文字上的加工润色,并仿照章回小说编成回目。
二、关于作者
冯梦龙(1574-1646),苏州人,字犹龙等,号墨憨斋主人等。
其兄冯梦桂是有名的画家,其弟冯梦熊是太学生、诗人,合称“吴下三冯”。
冯梦龙的生平资料很少,《苏州府志》卷八十“人物”中介绍:“冯梦龙,字犹龙,才情跌宕,诗文丽藻,尤明经学。
崇祯时,以贡选寿宁知县。
”除此之外,就只有一些片段的记载。
冯梦龙科场不顺,57岁考取贡生,73死。
冯梦龙与公安派的文人有相同的文学主张,他提倡通俗文学与民间文学。
他的文学见解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第一,充分认识文艺的社会和教育的作用。
他认为好的小说应该能够使“怯者勇,淫者贞,薄者敦,顽钝者汗下。
虽日诵《孝经》、《论语》,其感人未必如是之捷且深。
”(《〈喻世明言〉序》)他所以把自己编辑的三部小说,题名为《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是有含义的。
意思是“明者,取其可以道愚也。
通者,取其可以适俗也。
恒则习之而不厌,传之而可久。
三刻殊名,其义一耳”。
(《〈醒世恒言〉序》)第二,主张文学通俗化,要能为广大群众所接受。
他分析了唐人传奇和宋人话本的各自特点,说:“大抵唐人选言,入于文心,宋人通俗,谐于里耳。
天下之文心少而里耳多,则小说之资于选言者少,而资于通俗者多。
”(《〈喻世明言〉序》)意思是说,文言写的传奇只能给少数文士欣赏,通俗的话本却能适应广大市民的需要。
社会上的文士毕竟是少数,市民群众却是多数。
要想使广大民众接受,写小说一定要用通俗的语言。
第三,他重视民间文学,从事了大量的收集、整理民间文学的工作。
第四,在小说创作方面,他主张“人”、“事”、“理”三者的统一,即艺术真实、社会真实和历史真实的统一,做到“事真而理不赝,即事赝而理亦真。
”(《〈警世通言〉序》)这是要求艺术形象、故事情节要符合生活的必然情理。
冯梦龙的文学主张是和当时袁宏道等轻六经、重小说、尚通俗的文学思潮相呼应的。
他的主张和实践对后世很大影响。
冯梦龙的著作很多,被称为“全能通俗文学家”,现在基本考察清楚的有:话本小说《三言》;长篇历史演义《新列国志》、《平妖传》、《盘古至唐虞传》、《有夏志传》、《两汉志传》、《古今列女演义》;民歌《挂枝儿》、《山歌》;笔记小品《智囊》、《古今谈概》、《情史》、《笑府》、《燕居笔记》;传奇《双雄记》、《万事足》等;诗曲集《太霞新奏》、《婉转歌》等;记事类《甲申记事》、《中兴伟略》等。
其他还有应奉书,县志和学术著作。
总共有50余种。
三、作品分析——思想内容
《三言》是明代白话短篇小说繁荣的标志,它以显著的思想和艺术成就成为明代白话短篇小说的高峰,为我国古代小说开辟了一个新天地。
(一)市民发迹变泰的真实写照
我国明代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商业更趋繁荣,商品流通也更加扩大,商人的社会地位也就日益提高。
《三言》中反映市民阶层由贫贱而变为富贵,即所谓商人发迹变泰的作品,与其他类别的作品相比,数量虽然不是很多,却很有代表性,极具时代特色。
《宋小官团圆破毡笠》(《警世通言》),叙述的是宋小官由破落的世家子弟而冒险发迹起家的事。
宋小官是明朝正德年间苏州府昆山县人,父亲宋敦“原是宦家之后”,靠祖遗田地过活,因“不做生理”,日益衰败。
父母死后,宋小官“只剩得一双赤手,被屋主赶逐出屋”,由于是旧家子弟,涉世不深,备受欺侮,以致沦为乞丐。
后来,他被父亲的老友刘有才收留,在刘有才的船上当学徒。
他“朝夕小心,辛勤做活”,“兼之写算精通,凡客货在船,都是他记帐,出入分毫不爽”,这样,他就成了一个地道的经纪人。
由于他做的好,被刘有才招为女婿。
以后,由于身患重病,被刘有才看成累赘,设计抛弃在池州荒郊。
遇老僧搭救,住在山林深处。
无意之中发现一所土地庙。
庙中有“大箱八只,封锁甚固,上用松茅遮盖”,他暗想:“此必大盗所藏,布置刀枪,乃惑人之计。
来历虽则不明,取之无碍。
”于是就假装成遇盗的陕西商人钱金,叫来过路的客船,将庙中的八箱宝物运到了南京。
买大宅,置田地,从此发家。
发家后,他不忘结发之妻,又去刘有才船上与妻团圆。
作品在表现宋小官发迹变泰的时候,虽然还掺杂了一些迷信的说教和婚姻纠葛,但在全篇商人的形象和商人的意识表现得还是很明显的,宋小官就经历了一个由世家子弟转变成精明干练的商人的过程。
《三言》中的这类作品,有的着重表现外在机遇的偶然性,有的则强调掌握内在商业规律,市场信息和勤奋经营,还有的更强调重义甚于重利的道德观念。
《施润泽滩阙遇友》(《醒世恒言》)反映了市民阶层的价值尺度和道德观念。
嘉靖年间吴江盛泽镇的施润泽是一个自己养蚕、抽丝、织绸、卖绸的小工商业者。
一天,在卖绸回来的路上,拾到六两多银子,满心欢喜,想到:“有了这银子,再添上一张机,一月出得多少绸,有许多利息。
……算到七年之外,便有千金之富。
”但又忽地转过念头:“这银两若是富人掉的,譬如牯牛身上拔根毫毛,打甚么紧,落得将来受用。
若是客商的,他抛妻弃子,宿水餐风,辛勤挣来之物,今失落了,好不烦恼。
如若有本钱的,他拼这账生意扯直,也还不在心上;倘然是个小经纪,只有这些本钱,或是与我一般样苦挣过日,或卖了绸,或脱了丝,这两锭银乃是养命之根,不争失了,就如绝了咽喉之气,一家良善,没甚过活,互相埋怨,必致鬻身卖子。
倘是个执性的,气恼不过,肮脏送了性命,也未可知。
我虽是拾得的,不十分罪过。
但日常动念,使得也不安稳。
就是有了这银子,未必真个营运发积起来。
一向没有这东西时,依原将就过了日子。
不如原往那所在,等失主来寻,还了他去,到得安乐。
”作品真实具体地写出了小工商业者的思想活动,反映出了他们的重利更重义的道德观念。
他还了银子,回家告诉浑家,无独有偶,浑家与他一样想法,“不以拾银为喜,反以还银为安”。
失主朱恩也是个以蚕桑为业的小工商业户,对施润泽的这种行为万分感激,他回家后,免除养蚕的种种忌讳,专力经营,一直很兴旺。
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施润泽到滩阙他家中来买
桑。
朱恩也济人之危,无偿地把多余的桑叶送给施润泽,还使施润泽免于覆舟的危难。
两人从此结为兄弟和亲家。
以后,施润泽家业兴旺,银子源源而来,要想把银子送走,怎么也送不走。
施润泽的故事形象地说明了市民阶层的道德观念,要靠经营致富,不赚昧心钱,越是重义就越兴旺发达。
这在当时无疑是积极进步的思想。
这篇作品同时反映了明万历年间江南丝织工业的情况,是我国小说史上首先触及资本主义萌芽这一崭新生活课题的作品。
(二)描写了市民的爱情理想和生活愿望
《三言》中最精彩的篇章,往往是关于青年男女婚姻恋爱题材的作品,这类作品数量上也最多,约占全部作品的三分之一。
最成功的艺术形象,也往往是这类作品中的女主人公,比如,杜十娘、金玉奴、玉堂春等,她们的故事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
这类作品反映了那个时代青年男女反对封建礼教,争取婚姻恋爱自由和家庭幸福的愿望和要求。
就主人公的结局而言,虽有悲剧的、喜剧的、悲喜剧的种种不同,但不管结局怎样不同,这类作品都是对青年男女真挚爱情的歌颂,对不仁不义、玩弄感情的丑恶行为的谴责,对封建礼教、黑暗势力的鞭笞。
值得注意的是,这类作品的正面主人公,往往不再是王孙公子、侯门闺秀,而是充满生命活力的新兴市民,什么小商人、手工业者、乞丐头的女儿、妓女等等,这些在过去的作品里充其量只能当个配角,现在却占据了作品的中心舞台。
作者让他们的爱情、他们的生活愿望放射出强烈的光彩,这在小说史上是具有特别重要意义的。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警世通言》)是其中最优秀的一篇,也是明代拟话本中成就最高的作品。
杜十娘是京城的名妓,久有从良之意,自从遇见了公子李甲以后,见李甲“忠厚志诚”,就要求跳出妓院这个火坑,从李甲为妻。
她以全副的身心、智慧和自己的钱财赎身出来,跟随李甲南归,实现她过有爱情的幸福生活的理想。
可是李甲薄幸,在盐商孙富的引诱下,出于个人利益的考虑,竟将杜十娘卖给了孙富。
杜十娘悔恨交加,她看透了李甲,看透了世情,于是怀抱自己积蓄的万金之宝愤然投江。
她的死不是怯懦轻生,而是宁死不屈的刚烈性格的表现。
她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性格的悲剧,她以整个生命谴责了纨绔子弟的市侩势力,向那个社会,那个时代提出了最强烈的抗议。
《卖油郎独占花魁》(《醒世恒言》)讲的是一对小市民的婚姻恋爱故事。
卖油郎秦重被花魁娘子莘瑶琴的美丽吸引,辛苦经营积攒了一笔钱去妓院。
时值莘瑶琴酒醉,秦重就目不交睫地服侍了一夜。
这给莘瑶琴以极好的印象,觉得他是一个“难得的好人,又忠厚,又老实”,他对自己的爱慕确实出于真心,决非追欢买笑。
但是等级、地位观念,又使她有所犹豫,直到她受到吴八公子的欺侮凌辱后,才明白那些“豪华之辈、酒色之徒”不足以委托终身,志诚君子秦重才是她最可信赖的归宿,她终于向秦重提出“我要嫁你”的要求,并表示“布衣蔬食,死而无怨”。
平等真挚的感情,赢得了爱情和幸福,就是这篇作品的主题。
在这篇作品里卖油郎秦重的形象固然十分突出,而莘瑶琴的形象也十分感人,他们所宣扬的和批判的思想,正是市民意识的反映。
《蒋兴哥重会珍珠衫》(《喻世明言》)更是一篇典型的反映市民生活的作品。
商人陈大郎“只图自己一时欢乐,却不顾他人的百年恩义”,串通薛婆设计奸骗了蒋兴哥的妻子王三巧。
后来他受到了惩罚,一病身亡,他的妻子反而作了蒋兴哥的妻子。
王三巧呢,先是被蒋兴哥休了,继而改嫁,最后又与蒋兴哥团圆,作了偏房。
作者似乎用这样一个果报不爽的故事,劝告世人切勿为色所迷,做欺心灭性、伤风败俗的事,谁要是这样做,谁就要受到惩罚,自食恶果。
但这篇作品的思想内容还不仅仅是“劝善惩恶”四个字所能概括,作者注入以前作品不曾有过的市民思想、市民意识。
作品的主要人物都是市民:蒋兴哥世代都是“做客买卖”的,陈大郎系安徽新安商人,卖珠薛婆则是小商贩一类人物。
作品所展示的生活场景也多市民生活画面。
蒋兴哥抛下娇妻经年不归是为了做生意,陈大郎从安徽来湖北是为了“贩
籴米豆”。
其他如陈、蒋两人在苏州的邂逅、卖珠薛婆的骗局、蒋兴哥的人命官司等关键情节都夹杂了当时商业活动的情况,展现了当时市民生活的写生画、风俗画。
更为主要的还在于作品反映了市民思想和精神风貌。
蒋兴哥发现自己的妻子与人通奸后,“如针刺肚”,内心十分痛苦,但他并没有采取狂暴的行动,而是不动声色地把妻子休了。
妻子改嫁时,他还把十六只箱笼送给她当作陪嫁。
这表明他的心地善良厚道,封建贞操观念并不深厚王三巧也不是一个十恶不赦的荡妇,她对蒋兴哥的感情原来也是深的,被休了以后,想到“是我做的不是,负了丈夫恩情……不如缢死”,她的念头却被母亲说开了:“你好短见!二十多岁的人,一朵花还没有开足,怎做这没下梢的事?莫说你丈夫还有回心转意的日子,便真个休了,恁般容貌,怕没人要你?少不得别选良姻,图个下半世受用。
”王三巧也就放下了自杀的念头,嗣后还顺从地嫁给了吴知县作妾。
在蒋兴哥吃了人命官司性命不保的时候,王三巧苦苦哀求县令为之开脱。
县令发现他们原来是一对结发夫妻,便割爱让他们破镜重圆。
在作品中,蒋行哥的厚道,王三巧的不绝情和县令的成人之美,都得到了肯定和赞扬。
在这里没有什么门第观念、三从四德似乎没有市场,这是富有市民人情味,寄托市民善恶观的作品,它突破了封建道德的规范,反映了市民的精神面貌和爱情婚姻的标准。
婚姻恋爱虽然是文学史上的传统题材,但在《三言》中却是以新的爱情观念为基础的,它打破了那种“书生落难,小姐搭救,上京赶考,奉旨完婚”的老套,生动反映出了当时新的人物、新的故事、新的主题。
(三)暴露封建官府、地主恶霸的丑恶面貌
《三言》中约有五分之一的作品是反映封建社会黑暗的,上自皇帝国戚、达官显宦,下至流氓恶棍、猾吏豪绅,作品都有所反映,都给予了程度不同的揭露和鞭挞。
《灌园叟晚逢仙女》(《醒世恒言》)是一篇反映封建社会中善和恶的斗争,寄托人们对于善良美好事物的赞美,对于强暴邪恶势力憎恨的浪漫主义的小说。
灌园叟秋先是一个惜花如命的养花人,他种有满园的奇花异草,人们都叫他花痴。
恶霸张委想霸占这座花园,初说是买,进而要秋先送,并趁着酒性,闯入花园,任意攀折花木,践踏花圃。
善良的秋先在仙女们的帮助下,使落花重返枝头,并且更加鲜艳美丽。
张委进一步诬告秋先为妖人,形成冤狱。
昏官大尹也信以为真,要对秋先动大刑。
最后也是靠了花仙的神奇力量警告了大尹,惩治了恶霸,救出了秋先,对恶霸张委等封建统治者的揭露和鞭挞也是很深刻的。
张委人称张衙内,原是宦家子弟,“奸狡诡诈,残忍刻薄”,依仗势力“扎害良善”。
他手下既有一些“如狼似虎的奴仆”,“又有几个助恶的无赖子弟”,到处闯祸生灾,为害不浅。
封建官府则是他的后台,他恐吓、辱骂秋先道:“放屁!你若再说句不卖,就写帖儿送到县里去!”后来,果真使秋先锒铛入狱。
这一切使读者看到了整个封建社会的黑暗。
三言中有不少宣扬封建伦理道德、宿命论思想和描写色情的作品。
如在《庄子休鼓盆成大道》中,作者大力宣扬了虚无主义的人生观,并从封建贞操观念出发,丑化了改嫁的寡妇。
《钝秀才一朝交泰》中通过马德称的落魄和发迹的过程,鼓吹了“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的宿命思想。
《赫大卿遗恨鸳鸯绦》中充满了露骨的色情描写。
四、《三言》的艺术成就
三言是我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成熟的标志,它在艺术上的成就是巨大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继承宋元话本的形式。
明代的拟话本是由宋元话本发展而来的,它在形式上仍然保留着话本小说的的基本特征,每篇开头往往有一段“入话”,又称“得胜头回”。
入话的内容大都是一个独立的小故事,或者与本题的意思相同,或者与本题的意思相反。
不论是相同或相反,都能与后面的主要故事互相映衬,起烘托主题的作用。
(二)故事情节曲折生动。
拟话本也继承了话本重视情节的传统,注意情节的安排,做到曲折而新奇。
正如笑花主人在《今古奇观》的序文中所说:“喻世、警世、醒世三言,极摹人情世态之歧,备写悲欢离合之致,可谓钦异拔新,恫心誡目。
”《三言》中的一些优秀篇章都具有生动丰富的故事情节。
《蒋兴哥重会珍珠衫》是以叙述卖珠薛婆勾引王三巧上当的过程作为主要情节的。
这个过程既委婉曲折,又合情入理,充分地展现出一个精心策划,读来令人战栗的诱奸骗局。
薛婆设计的骗局过程分五步:一、结识,二、再访,三、回请,四、住入,五、下手。
这五步也就是组成这一过程的五个小事件,它们仿佛是几何图形中的五个“点”,连结起来就形成了骗局的“轨迹”。
虽然这中间每一件事都可以自成一个中心,大肆渲染一番,但就过程的整体来说,还不过是“锁链”中的一环,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作者并没有进行详尽的描绘,只是略加勾勒就过去。
这样,连锁发生的五件事就结成了一个过程,如行云流水,逐浪相推,充分反映骗局的曲折、离奇巧妙,这一情节因其奇巧,往往为后世通俗小说吸收。
《三言》中的故事情节充满了戏剧性,十分引人入胜。
《乔太守乱点鸳鸯谱》(《醒世恒言》)就是具有代表性的一篇。
这篇是写三对青年男女的爱情婚姻的纠葛。
小说开始时,刘秉义的儿子刘璞聘的是孙寡妇的女儿珠姨,女儿慧娘受了裴九老的儿子裴政之聘,孙寡妇的儿子玉郎则聘了徐雅的女儿文哥。
到小说结束时,“乔太守乱点鸳鸯谱”,重新组合成三对:孙玉郎与刘慧娘、裴政与徐文哥、刘璞仍与孙珠姨。
由于合乎青年的爱情实际,各方皆大欢喜。
这中间经历了一连串不寻常的错乱、纷争改组的有趣过程:孙刘斗智、弟代姊嫁、姑嫂拜堂、伴眠成烟,虽都是翻空出奇的情节,却表现得合情入理;及至刘婆棒审慧娘、刘公怒打刘婆、裴九大闹刘府、裴刘衙前厮打,又极其紧张热闹。
整个故事情节,充满了戏剧性,计中计,错中错,巧争妙斗,令读者眼花缭乱,应接不暇。
《三言》中的这些故事情节虽然曲折复杂,但是头绪并不纷繁错乱,它们往往沿着一条线索不枝不蔓地进行,做到有头有尾,结构严谨,脉络分明。
(三)发展了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
三言是我国古代白话小说的宝库,塑造了一大批性格鲜明、形象生动的人物形象,比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杜十娘,看透世情甘心嫁给卖油郎秦重的莘瑶琴,拾金不昧济人于危的施润泽等等。
在人物塑造方面,三言比起唐人小说、宋元话本明初长篇小说来,以深刻的心理刻画和生动丰富的细节见长,这些方面是它对中国小说艺术的发展。
三言继承我国古代小说注意在尖锐的戏剧冲突中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的方法,使人物形象生动、光彩夺目。
比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的杜十娘,她是全篇描绘的焦点,是作者着力歌颂的人物。
这一形象的动人之处,不仅在于她的美丽聪慧、对爱情的追求和苦心经营,而且在于她不可屈辱的人格和拼死反抗的精神。
读者的这种印象的获得,不是从作者的直白介绍中来,而是从情节的发展、细节的描绘和矛盾冲突中体味出来的。
杜十娘的故事,简言之就是赎身和被卖这两大情节,这两个情节围绕总的矛盾纠葛构成一系列紧张尖锐的戏剧冲突。
先看赎身一节,这里的对立面是“贪财无义”的鸨儿。
如何战胜鸨儿放他从良?机巧灵慧的杜十娘安排了三着棋。
第一步是抓住鸨儿因为杜十娘不接客而吵闹时说过的一句气话:“有本事出几两银子与我,到得你跟了他去,我别讨个丫头过活却不好?”杜十娘抓住这句话紧逼不舌,逼得鸨儿不得不同她“拍掌为定”。
第二步则是动员李甲筹借三百两银子来为她赎身。
李甲到处碰壁,一筹莫展,临了还是杜十娘自己拿出一半,李甲的朋友柳遇春帮着借贷一半,才算凑齐。
这样,矛盾又回到了鸨儿一边,她能轻易地放杜十娘走吗?第三步,在鸨儿“似有悔意”的时候,杜十娘立即表示,倘若“失信不许”,她“即刻自尽”,使鸨儿“人财两失”。
这样一来,鸨儿权衡厉害得失,才不得不由他从良。
这一节
的故事以杜十娘的胜利告结,读者从中可以看出,她的胜利是得来不易的,每一步都凝结着她的心血。
然而她的思想和性格也随着矛盾的发展而逐渐展现了:她是那样地渴望着自由和幸福,苦心孤诣地安排着自己的命运,在每一个曲折中,她的态度都与李甲形成对照,她是主动地、积极地筹划着,李甲则是被动地、消极地应付着。
下面,她被卖一节的矛盾冲突就更加尖锐,杜十娘的抗争直至投江,把整个故事推向了高潮,也完成了杜十娘性格的塑造。
作者在表达这一情节的时候所运用的一些细节也是很有特色、很精当的。
它们充分地揭示了杜十娘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
当李甲说出已经将杜十娘卖给孙富以后,杜十娘的一些表情动作就非常传神,起先她是“大惊”,待到知道李甲的真实的情意,事情已经无法挽回的时候,则是“放开两手,冷笑一声”,以后又“挑灯梳洗”,“用意修饰”,再后则是“微窥公子,欣欣似有喜色,乃催公子快去回话,及早兑足银子”。
这些细节描写尽管只有几个字或者一两句话,但是读者透过这些表情动作看到了杜十娘激烈复杂的内心活动,感受到了她的极度的悲痛和愤怒。
本来是非常愉快充满着希望的她,现在一下子被丢进黑暗的深渊,数不清的愤恨要喷射出来,说不完的冤屈要倾诉出来,她可以大哭,也可以痛骂,而这一切却通过和哭对立的形式——“冷笑”表达出来。
这说明她已经悲愤到了极点,真正看透的李甲,看透了世情。
接着,她镇定了情绪,梳洗打扮起来,准备着最后的揭露和抗争,她已经熄灭了生的意念,下决心去走那条可怕的道路了。
这时,她再窥看了一下李甲,刚才还假惺惺作态痛哭的李甲,现在竟“欣欣似有喜色”了。
这肮脏的灵魂只有使她恶心,没有一点值得留恋的了,从而更坚定了她的决心,想尽快结束这一切。
这些表情动作是“这一个”人物所特有的,它们各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杜十娘坚定刚毅、很有主见的特征。
这些细节描写,要比起那些一般化的“失声痛哭”、“抢地呼天”的描写更加性格化,更富有“潜台词”,因而更有艺术表现力。
三言除了继承我国古代小说在尖锐的冲突中刻画人物的方法以外,还注意运用深刻的心理描绘和丰富生动的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
过去,中国古代小说很少离开情节来进入人物内心世界进行剖析,但在《卖油郎独占花魁》一篇中,在描绘秦重和莘瑶琴两个主人公形象时,却用了很多文字进行心理描写,如写秦重第一次见到莘瑶琴以后,从酒店出来一路上的心理活动:
秦重听得说是汴京人,触了个乡里之念,心中更有一倍光景。
吃了数杯,还了酒钱,挑了担子,一路走,一路的肚中打稿道:“世间有这样美貌的女子,落于娼家,岂不可惜!”又自家暗笑道:“若不落于娼家,我卖油的怎生见得!”又想一回,越发痴起来了,道:“人生一世,草生一秋。
若得这等美人搂抱了睡一夜,死也甘心。
”又想一回道:“呸!我终日挑这油担子,不过日进分文,怎么真有这等非分之事!正是癞蛤蟆在阴沟里想着天鹅肉吃,如何到口!”又想一回道:“他相交的,都是王公子孙。
我卖油的,纵有了银子,料他也不肯接我。
”又想一会道:“我闻得做老鸨的,专要钱钞。
就是个乞儿,有了银子,他也就肯接了,何况我做生意的,青青白白之人。
若有了银子,怕他不接!只是那里来这几两银子?”一路上胡思乱想,自言自语。
你道天地间有这等痴人,一个做小经纪的,本钱只有三两,却要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