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学反思
地球的表面教学反思简短版
地球的表面教学反思简短版摘要:一、引言二、教学内容回顾1.地球的表面概述2.地球表面的地形特征3.地球表面的气候变化三、教学方法反思1.课堂讲授2.互动讨论3.实践操作四、学生反馈与反思1.学生参与度2.学生理解程度3.学生满意度五、改进措施1.优化教学内容2.创新教学方法3.加强师生互动六、总结正文:作为一名教师,我对地球的表面这门课程进行了反思。
这次教学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引言、教学内容回顾、教学方法反思以及学生反馈与反思。
通过这次教学,我认识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思考了如何改进。
首先,在引言部分,我简要介绍了地球的表面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使学生对课程有了初步的认识。
其次,我对地球表面的概述、地形特征和气候变化等教学内容进行了回顾。
在这一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这些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较好,但在地形特征和气候变化的相互关系方面仍有待提高。
在教学方法方面,我采用了课堂讲授、互动讨论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
通过课堂讲授,我系统地讲解了地球表面的相关知识;通过互动讨论,学生积极参与,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疑问;通过实践操作,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提高了课堂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然而,在学生反馈方面,我发现部分学生对地球表面的气候变化部分理解程度较低,而且在实践操作中,部分学生表现出参与度不高的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我认为有必要调整教学内容,重点强化气候变化的解释,并采用更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
为了改进教学,我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首先优化教学内容,以更加清晰、易懂的方式呈现知识点;其次,创新教学方法,如引入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加强师生互动,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总之,通过对地球表面课程的教学反思,我认识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仍有许多不足之处。
《地球表面的地形》教案与课后反思
一、教案主题:《地球表面的地形》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类型,如平原、山地、高原、丘陵和盆地等。
2. 使学生掌握地形对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学会利用地形图进行地形分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类型及其特点。
难点:地形对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地形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 利用多媒体展示地形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地球仪展示地球表面的地形,引导学生关注地形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 新课导入:介绍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类型,如平原、山地、高原、丘陵和盆地等。
3.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各种地形的特点及其对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4.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制约,如山地对交通的影响、平原对农业的适宜等。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地形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并展示讨论成果。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地形对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的重要性。
7.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绘制一幅地形图,并分析图中的地形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8. 课后反思: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案主题:《地球表面的地形》七、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类型,如平原、山地、高原、丘陵和盆地等。
2. 使学生掌握地形对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学会利用地形图进行地形分析。
八、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类型及其特点。
难点:地形对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九、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地形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 利用多媒体展示地形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十、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地球仪展示地球表面的地形,引导学生关注地形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地球表面的地形》教案与课后反思
《地球表面的地形》精品教案与课后反思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类型及其特征。
2. 能够识别和描述不同地形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调查、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对地球表面地形的认识。
2.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展示地形的分布和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地球表面的地形产生好奇心,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2. 培养学生关爱地球,珍惜自然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地形类型的识别与描述。
2. 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 地形的分布与变化。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类型及其特征。
2. 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难点:1. 地形类型的识别与描述。
2. 地形的分布与变化的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形的特点和影响。
2. 利用多媒体演示、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等辅助教学,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组织学生进行观察、调查、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表面的地形图片,引发学生对地形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地形类型的识别与描述:引导学生观察不同地形的图片,让学生自主发现地形的特征,并能够进行描述。
3. 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如农业、城市规划等。
4. 地形的分布与变化: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展示地形的分布和变化,让学生了解地形的形成和演变过程。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地形的特点和影响。
6.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地形的观察和实践任务,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7. 课后反思: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掌握情况如何,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地形类型的识别与描述能力,通过课堂问答、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
2. 评价学生对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理解,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
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学反思
左手体验,右手实践——《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学案例《地球表面的地形》是教科版五上《科学》教材“地球表面及其变化”这一单元的第一课时,从单元内容编排结构来看,本课内容具有总起作用,教材内容的安排:大致让学生了解认识地球表面的地形及整体概况。
本课是学生初步认识地形图的一课,让学生通过实际图片再到地形图的一个过程,从而初步认识观察地形图的方法,同时这样的观察又是开放的、具有探究性。
本课教材中主要安排了两个活动内容,第一、我们所看到过的地形,这一活动内容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回忆曾经去过或年到过的地形来相对应说出这一地形特点的地貌特征,这一认识从实到形,是学生认识事物的一个转变;第二、观察地形图,这一活动步骤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进一步观察地形图来了解我国地形结构和地球表面地貌特征状况。
一、体验+实践,初教满疮痍每学期,学校都会安排新教师上一次成长课。
11月22号,我又将迎来本学期的成长汇报课。
为了更好的完成汇报课,11月16日,我从小学科学网中经过搜索,找到了2013年小学特级教师名师展示课的一篇教学设计。
经过整理与修改,我自认为属于自己的教学设计就这么的新鲜的出炉了。
11月17日上午第三节,只带着教学过程,我在501班开展了试教。
教学过程初体现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同学们,请看这是什么?生:地球师:地球表面是光滑的还是凹凸不平的?生:光滑的生:凹凸不平的师:那到底是怎样的呢?我们来看看吧(google earth软件)生:凹凸不平的师:在我们地球的陆地表面有各种凹凸不平的形态,这些不同的形态就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各种地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地球表面的地形。
2.初步了解,激发兴趣。
师:地球上有许多的地形,你知道哪些地形?生:河流,海洋,峡谷,陆地师:还有哪些地形?生:没有回答师:地球上的地形除了上面这些还有平原,山地,高原,盆地,丘陵。
你们知道这些地形有什么特点吗?生:没有回答反思:通过初次教学,我发现了本节课的设计已经高于学情。
《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学反思9篇
《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学反思9篇《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学反思9篇教学反思需要教师在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开展深入的思考和反思,以提高自我发展的能力和素质。
是优质教学的必要环节,教师需要引导和培养学生反思的能力,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现在随着小编一起往下看看《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学反思,希望你喜欢。
《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学反思(篇1)教材分析地球表面,在大气圈和水圈之下,便是地球的固体外壳—地壳。
地壳表面不是一个平坦的表面,而是具有很大的高低起伏,地表形态多样,有各种各样的地貌。
在宏观上,地球表面最显著的特点是海陆分布,即有高起的大陆和深渊的海底。
本节内容总体分两部分,一是可感知的陆地和海底地貌;另一部分是具有一定理论高度的大陆漂移说与板块学说。
教材中选用了6幅插图,图5-6揭示了海拔与相对高度的关系;图5-7陆地地貌示意图,增强学生对四种地貌的感性认识;图-5-8勾勒了海底地貌的概况;图5-9、10展示非洲、南美洲的轮廓形态,推出大陆漂移的设想;图5-11表示大陆板块的划分、运动。
教师在授课时应引导学生关注、运用课本插图,增进理解。
教法指导一、授课的思路与方法1、本节教材在教学中应注意海平面与基准面的区别,板块运动学说与大陆漂移学说的区别,如有条件,在教学中可播放“地球表面形态”的教学录像,使学生直接地感受地球表面的形态,以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程度。
2、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观察学校附近地貌,获得充分的感性知识。
二、课时安排本节共安排2课时。
教案实例(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一)认知目标1.理解海拔和相对高度两个概念,初步学会海拔与相对高度的判断与计算。
2.了解陆地地貌的五种基本类型及主要特征。
(二)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兴趣和探索精神及热爱科学的情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陆地地貌的五种基本类型及特征。
2.教学难点:海拔与相对高度两个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三、教学准备1.海拔与相对高度的示意挂图或投影片。
2019-2020年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后反思
2019-2020年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后反思《地球表面的地形》一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的起始课。
本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让学生知道五种主要地形的特点及学会观看地形图,并根据不同的方法分析判断某个地方属于什么地形。
从单元中看本课,本课是本单元学习的基础,将引发学生讨论和交流有关地球表面地形地貌及其变化的一些话题。
激发学生对本单元内容的学习兴趣。
为以后学习地球内部运动和外力作用引起的地表变化奠定基础。
通过几次的试教,及最后的公开课,感受还是比较深的。
首先我认为这是一节比较有趣的课,同时这也是一节常识课,对于新教材的科学来说,应该怎样用新的方式来教学这节老教师眼中的常识课是一个比较难的地方。
所以在设计教案时,我对本课的改动还是比较大的,在保有原来教学内容不变的基础上,将很多内容进行改革及重组,用最简单的方式教授有关地形的常识是我设计的初忠,这是一个思考、推翻、重组的过程,在经过几个星期的准备和磨课,最终形成了我现在的教案。
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主线,在富有童趣的活动中展开教学,使学生在一个没有压力的环境中,既学到了知识,培养了思维能力,提高了动手能力,使学生主动的学达到了教学的目标。
反思学生在这节课上的表现,应该说思维是空前活跃的,相较于以前常识课的讲授教学,本课完全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表现出对于知识的渴求,这是相当突出的一个方面,但是我也发现在教学中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学生对于山地、丘陵区分不清,高原与山地的理解也同样存有问题,在试教中,我遇到过这样的问题,所以在图片选择上进行过几次三番的修改,但是学生仍旧有一定的问题,后来加入了简笔画后对于这五种地形的理解虽然比较清楚了,但从看图上还是表现出一定的问题,所以我认为在这部分的教学中,可以更好的讲解,让学生切实的掌握起来。
本课教学的一个亮点就是用沙盘制作地形,这是原来教材中没有的内容,对于本节纯知识的课,这样的一个环节我认为是将新教学方法在老教材中的运用,也算是一点创新吧,学生在这一活动中,将刚才所学知道的现场运用,是非常新鲜的回顾和加深理解的过程,学生的作品表现是丰富的,极为形象的表现出了地形的特点,展示时的评价同学也表现得很热烈,让学生再一次将地形知识巩固了起来。
《地球表面的地形》反思
《地球表面的地形》反思《地球表面的地形》一课是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起始课,本节课我采用了与信息技术与科学学科整合的形式进行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多媒体教学的学习,使知识、能力获得双赢。
现就本节课进行反思;
一、有效地落实教学目标
为了更好地落实教学目标,挖掘出本课内容与多媒体整合的切入点,我在教学中首先播放了一段电视剧《西游记》的录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唤醒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美好情感,让学生不自觉地投入到学习氛围中。
在学生汇报五种地形特点的时候,我随机展示五种地形图片,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恰当地应用教学辅助手段
在本课的第二个教学重点——地形图的认识上,我首先用ppt展示了地形图,有世界的、中国的地形图。
询问学生想了解的问题,多数学生都想了解地形图上不同颜色代表着什么,这也是教学难点之一。
我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首先解决了地球由哪两部分组成,学生很快给出正确答案,接着通过小资料展示、图文结合讲解等方式帮助学生认识并识记地形图上不同颜色分别代表的不同地形。
接着我展示了中国地形图,让学生根据地形图的颜色说出我国地形特点,学生的判断也非常准确到位,较好地达到了我的教学目的。
由于课前的积极准备,能在
40分钟完成较多的教学任务,同时也得益于辅助教学方式,能更好地为学生服务,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但在这堂课的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如在课堂中,老师给学生鼓励和评价的语言较少,对全体同学关注的不够,给学生充分展示和汇报的时间和空间不充裕,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改正这些不足,以促进科学课堂的完美化。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2-1《地球的表面》教学反思(3篇)
1.教学反思:《地球的表面》在完成了《地球的表面》这一小学科学课的教学设计并付诸实践后,我深感此次教学既有收获也有值得反思的地方。
以下是我对本次教学设计的反思与总结。
一、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1.科学概念目标:通过观察世界地形图和中国地形图,学生基本上能够理解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是复杂多样的,并且认识到这些地形地貌是不断变化的。
学生能够识别并说出常见的陆地地形,如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台地和盆地等。
这一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了较好的实现。
2.科学探究目标: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分析图片和视频资料,获取关于地形地貌特点的信息,并用恰当的词语进行描述。
在小组讨论中,学生能够根据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对地形地貌变化的原因进行有依据的猜测。
这一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探究兴趣。
3.科学态度目标:学生愿意交流自己的观点,并表现出对探究地形地貌变化原因的兴趣。
在全班性的研讨活动中,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分享自己的观点,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通过教学,学生意识到各种各样的地形地貌是大自然赐予我们人类的宝贵自然遗产,培养了他们的环保意识和尊重自然的态度。
二、教学过程中的亮点1.问题聚焦:课程一开始,我通过一连串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表面的样子及其形成原因,这一环节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为后续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课件展示世界地形图和中国地形图,以及播放海陆变迁的相关视频,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观察和分析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提高了教学效果。
3.小组合作与全班研讨:通过小组合作填写记录表,学生能够在组内充分交流自己的观点,形成了初步的认知。
在全班研讨中,各组学生积极汇报,相互比较和评价,形成了良好的互动氛围。
三、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1.时间分配: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些环节的时间分配不够合理,导致部分学生在小组讨论和记录时显得匆忙,没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深入的思考和交流。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这节课通过几种基本地形的学习,让学生来了解地球表面的地形。
在教学开头先放一段展示中国地形的图片,让学生初步体验地球表面是有很多种不同的地形地貌,接着来学习几种基本的地形,每种地形都让学生观察相对应的图片,这样学生会有一种具体的思维,在以后的生活中和学习中更容易辨认出。
下一环节,让学生来观察地球仪,让他们从地球仪上来自己观察出有什么颜色组成,海洋和陆地哪一部分比较多,另外同时观察中国的地势西部和东部的区别。
最后一个环节让学生通过图形辨认地形。
在这节课中也存在较多的缺点,在学生观察地球仪之前没有明确观察目的,所以具有一定的盲目性。
另外由于观察时没有规定好秩序,所以班级在观察后没有很快的安静下来。
在以后教学中我会汲取教训,客服这些缺点。
另外教学语言更加生动些,组织课堂教学更严格些。
《地球表面的地形》教案与课后反思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题名称:《地球表面的地形》2.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类型,如平原、山地、高原、丘陵和盆地等。
(2) 使学生掌握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3)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
3. 教学重点: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类型及其特点。
4. 教学难点: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5.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6. 教学准备:地球地形模型、图片、案例资料等。
二、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地球地形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表面的地形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类型。
3. 课堂讲解:(1) 讲解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类型,如平原、山地、高原、丘陵和盆地等。
(2) 分析各种地形的特点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4. 案例分析:让学生分组讨论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每组选取一个案例进行分析。
5. 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结合案例,探讨如何利用地形优势,改善人类生活。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地形对人类活动的重要性。
三、课堂练习1. 根据地形特点,判断下列地区的主要地形类型:(1) 华北平原:__ (2) 喜马拉雅山脉:__ (3) 四川盆地:__ (4) 亚马逊雨林:__2. 分析地形对下列地区人类活动的影响:(1) 北京市:__ (2) 成都市:__ (3) 迪拜:__ (4) 马丘比丘:__四、课后反思1. 本节课通过问题驱动、案例分析和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了解了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类型,掌握了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 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但部分学生在案例分析时,对地形影响的深度和广度把握不够。
3. 针对课后练习,学生能较好地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但部分学生在判断地形类型时,仍存在一定困难。
4. 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学反思(精选多篇)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学反思(精选多篇)第一篇: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学反思《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学反思由于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地轴始终是倾斜的,造成了太阳照射的不同,有的地方是直射,有的地方是斜射,从而形成了温度的差异,出现了地球表面的地形现象。
这个知识点的学习,学生虽有一些知识铺垫(对太阳和地球知识的学习),但也存在一定的难度(天体之间的运动关系很复杂)。
怎样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经历思维过程,是我课前一直思考的问题。
我设计了几个不同的教案,经过试讲,反复修改、完善,逐渐理清了思路:1、让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科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大胆猜测:地球表面的地形是怎么形成的?(学生的猜测有以下三种可能),让学生自主解疑。
猜测一:地日距离:课件出示资料,让学生明确:和距离没有关系。
猜测二:地球自转。
否定:时间不相符。
2、猜测三:地球公转(本课要学的新知识)1)首先通过视频了解地球的公转。
2)学生意识到和公转一定有关系,但发现不了什么有价值的线索。
3)引导学生分析:从一天中的温差有10度知道:温度的不同是太阳照射角度不同造成的。
这一点学生不难理解。
进而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一年中的温差有50多度,温差更大了,是不是在公转的过程中,由于某方面的原因,造成了太阳照射角度更大程度的不同,使温度差异更大了,从而形成了四季呢?3、通过分组实验学生发现:地球公转过程中,地轴始终是倾斜的,是四季形成的根本原因。
4、再次实验,思考:地球公转过程中,如果地轴不倾斜,会不会有四季变化?(让学生明确四季形成的根本原因有两个:地球公转、地轴倾斜)思路清晰了,课堂上的关键就是:师生互动,课堂生成。
所以教师要注意倾听学生的发言,明确学生的思维方向,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梳理,抽丝剥茧,让学生的思维之路越走越明,越走越宽,自主建构知识体系。
通过课堂实践,教学效果还是令人很满意的,达到了课前的教学目标。
《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学反思
《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学反思
《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学反思
《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学反思(1)
一节课下来,学生一直精神饱满、注意力集中,课后对地球表面的地形产生研究的兴趣。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基本达成。
这节课的容量很大,但在四十分钟内完成,这得益于课前准备的地图和资料,得益于学校的多媒体设备,也得益于自己的博客。
课前去教室把博客中准备好的资料都显示出来,上课时那么多的地图可以在瞬间切换,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对地球表面的地形、中国的地形有了全面的了解。
我在想,我们学校有这样先进的教学设备,我也懂这方面的知识,那些教学条件差的学校,能完成这么多的教学任务吗?感觉有点不切实际!
《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学反思(2)
本课不仅要讲清课内概念,更重要的是要重视学生对概念的运用和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对地球的认识,课外的内容是要讲的,目的是树立学生正确的自然观。
材料的搜集整理做的不好,学生的课后学习应留下痕迹。
最新科学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后反思
《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后反思《地球表面的地形》一课是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的起始课。
本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让学生知道五种主要地形的特点及学会观看地形图,并根据不同的方法分析判断某个地方属于什么地形。
从单元中看本课,本课是本单元学习的基础,将引发学生讨论和交流有关地球表面地形地貌及其变化的一些话题。
激发学生对本单元内容的学习兴趣。
为以后学习地球内部运动和外力作用引起的地表变化奠定基础。
通过几次的试教,及最后的公开课,感受还是比较深的。
首先我认为这是一节比较有趣的课,同时这也是一节常识课,对于新教材的科学来说,应该怎样用新的方式来教学这节老教师眼中的常识课是一个比较难的地方。
所以在设计教案时,我对本课的改动还是比较大的,在保有原来教学内容不变的基础上,将很多内容进行改革及重组,用最简单的方式教授有关地形的常识是我设计的初忠,这是一个思考、推翻、重组的过程,在经过几个星期的准备和磨课,最终形成了我现在的教案。
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主线,在富有童趣的活动中展开教学,使学生在一个没有压力的环境中,既学到了知识,培养了思维能力,提高了动手能力,使学生主动的学达到了教学的目标。
反思学生在这节课上的表现,应该说思维是空前活跃的,相较于以前常识课的讲授教学,本课完全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表现出对于知识的渴求,这是相当突出的一个方面,但是我也发现在教学中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学生对于山地、丘陵区分不清,高原与山地的理解也同样存有问题,在试教中,我遇到过这样的问题,所以在图片选择上进行过几次三番的修改,但是学生仍旧有一定的问题,后来加入了简笔画后对于这五种地形的理解虽然比较清楚了,但从看图上还是表现出一定的问题,所以我认为在这部分的教学中,可以更好的讲解,让学生切实的掌握起来。
本课教学的一个亮点就是用沙盘制作地形,这是原来教材中没有的内容,对于本节纯知识的课,这样的一个环节我认为是将新教学方法在老教材中的运用,也算是一点创新吧,学生在这一活动中,将刚才所学知道的现场运用,是非常新鲜的回顾和加深理解的过程,学生的作品表现是丰富的,极为形象的表现出了地形的特点,展示时的评价同学也表现得很热烈,让学生再一次将地形知识巩固了起来。
科学《地球表面的地形》课后反思
《地球表面的地形》课后反思
《地球表面的地形》是五上第三单元地理部分的起始课。
这一课主要让学生知道一些主要的地形,以及怎样看地形图,激发学生学习地球表面地形和变化的兴趣。
“你们喜欢在旅游的时候做些什么?”个别学生表达之后,我就说自己喜欢观察当地的地形了,还描述了一张照片的地形。
由此引出了地形的特征。
可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似乎还没有进入到课堂中来。
我想可能是因为这是一个单元的起始课,这样出示这个重要的概念有点突兀了,让孩子们防不胜防。
接着是让学生来描述各种地形的图片。
感觉有几张图片还不具有特别的代表性,但是学生基本上还是能描述出来的。
这里的时间把握不太好,学生很积极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但是我没有适当地控制住,而是一味地让孩子们继续描述。
事后想想有些表达既然是重复的,其实也可以删去的,或者当他们描述得比较全面了的时候就可以停止了。
我没有做到。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从地形图中发现整个地球地表地形地貌的分布和特点,知道并描述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所以我把观察地形图作为一个大的活动,让学生们去观察并记录。
活动中每个学生都很有兴
趣,并且很认真。
可是由于时间紧迫,最后汇报时间不充裕。
在巡视中我发现了,几乎每个小组都能按记录下他们在要观察的点。
上完之后,我觉得我还有好多的地方没有把关好。
因此觉得这节课还很不成熟,希望有机会和其他老师一起探究探究。
教案的教学反思
教案的教学反思教案课后反思篇一《地球表面的地形》是教科版五上《科学》教材“地球表面及其变化”这一单元的第一课时,从单元内容编排结构来看,本课内容具有总起作用,大致让学生了解认识地球表面的地形及整体概况。
教材中主要安排了两个活动内容,第一、我们所看到过的地形,这一活动内容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回忆曾经去过或年到过的地形来相对应说出这一地形特点的地貌特征,这一认识从实到形,是学生认识事物的一个转变;第二、观察地形图,这一活动步骤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进一步观察地形图来了解我国地形结构和地球表面地貌特征状况。
学情分析本课是本单元学习的基础,将会引发学生讨论和交流有关地球表面地形地貌及其变化的一些话题,为此在教学活动从交流学生带来的照片、图片或视频看到的典型地形特点进行教学的,由于学生知识面相对较狭窄,对一些科学术语等都并不了解,因此我在教学设计中尽可能地从家乡地形特点展开,同时也从认识家乡地形开始,再进行拓展,以达到知识迁移的目的,能更好地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地形包括高原、高山、盆地、湖泊、峡谷、平原等;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过程与方法:观察描述常见地形的特点;会看简单的地形图,能在地形图上指认如高原、平原、谷地、山脉、河流、海洋等地形;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对地球表面地形研究的兴趣,能自觉关注和收集相关的信息。
教学重点: 知道典型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难点:从地形图中发现整个地球地表地形地貌的分布和特点,知道并描述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准备:分组材料:学生事先准备一些自己去过的地方的风景照片;每小组准备一份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教师演示:一些典型地形地貌图片、课件;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家乡地形图课件。
教学过程:谈话引入教师先以课件展示自己(或朋友)到外地旅游的照片。
问学生是否看得出是什么样的地形,然后教师补充介绍它的地形及特点。
《地球表面的地形》的教学反思
《地球表面的地形》的教学反思我通过课件和引导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推测、讨论和整理,体验和感受了探究的乐趣,整个课堂比较活跃。
学生在积极的探究活动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力量与神奇,了解了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明白了影响地表变化的几种力量。
学生依据资料进行推理分析的能力得到了提升。
这堂课我设计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
在探究地表变化的因素时,先引导学生猜测,地表的变化可能与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有关,然后就以小组为单位,通过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找出还有哪些自然因素会影响地表。
上完这节课后,我觉得这一部分分两步进行效果会好一些:一是验证自然因素是否影响地表;二是验证人类活动是否影响地表。
这样目标集中,教师容易调控,学生也缩小了范围,降低了难度。
通过学生的交流,我还发现:在学生合作学习前,教师应向学生明确提出探究的目标:通过资料交流,看看自然因素是否对地表有影响?有什么影响?让学生目标明确,有针对性地交流、展示,或老师补充图片资料,最后得出结论:人为因素也在改变地表,而且影响越来越大。
这样的探究、合作更有效。
小组合作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通过小组成员间的互相启发、讨论、甚至争论,思维得到碰撞、思维的火花得于闪现,使每一个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
但如果流于形式,就没有多大意义。
因此,我们应重视组内的分工与合作,让小组中的每一位成员都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又协同配合好,这样才能使活动变得有价值。
比如在这节课中,由于有几个小组的小组长没有很好地安排,小组成员间没有很好分工合作,没有及时记录,因此在交流时语言和思维比较局限。
另外,个别小组还表现出组长或个别学生一个人唱“独脚戏”,其他同学当陪客或听众这样的问题。
因此,我们在科学课中应选好组长,重视组内的分工、重视组内和组际的交流与合作,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快乐地、全身心地投入到科学探究活动中去,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和完善。
《地球表面的地形》教案与课后反思
一、教案内容1.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的地形种类及特点。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地形的能力。
(3)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
2.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地球表面的地形种类及特点。
(2)难点:地形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3.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形知识。
(2)利用多媒体展示地形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4. 教学过程(1)导入:展示地球表面的地形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形种类。
(2)新课导入:介绍五种基本地形(平原、山地、丘陵、高原、盆地)及特点。
(3)案例分析:分析地形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4)实践活动:让学生绘制地形分布图,加深对地形种类的理解。
5. 课后作业(1)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掌握五种基本地形的特点。
(2)观察周围环境,分析地形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3)收集其他地形的相关资料,进行拓展学习。
二、课后反思1. 教学效果本节课通过问题驱动、多媒体展示和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形知识。
从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课后作业来看,他们对地形种类及特点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能够观察和分析地形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2. 教学亮点(1)采用问题驱动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多媒体展示地形图片,直观展示地形的种类和特点。
(3)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 教学改进(1)在案例分析环节,可以加入更多实际例子,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地形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2)在实践活动环节,可以适当增加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3)在课后作业环节,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地形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培养他们的地理素养。
三、教案内容1.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的地形种类及特点。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地形的能力。
(3)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
2.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地球表面的地形种类及特点。
《地球表面的地形》教案与课后反思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地球表面的地形》课时安排:2课时年级学科:五年级地理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的地形种类及其特点。
2. 培养学生观察地形图的能力,提高地理素养。
3.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1. 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种类。
2. 地形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1. 地形种类的识别。
2. 地形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具体影响。
教学准备:1. 地形图、地球仪等教学辅助工具。
2. 相关视频资料。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利用地球仪展示地球表面的地形,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地球表面都有哪些地形?2. 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各种地形的定义及特点。
3. 课堂讲解讲解各种地形的特点,如平原、山地、高原、丘陵、盆地等,并引导学生通过地形图进行观察。
4. 案例分析展示一些地形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案例,如山区易发生自然灾害,平原地区适合发展农业等。
5. 课堂练习让学生在地形图上找出各种地形,并简要描述其特点。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提问: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有哪些?2. 课堂讲解讲解地形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具体影响,如地形影响城市布局、交通线路等。
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地形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并展示讨论成果。
4. 案例分析分析一些地形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正面和负面影响,如山区发展旅游业、平原地区发展农业等。
5. 课堂练习让学生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分析地形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三、课后反思1. 课堂互动不足,学生参与度有待提高。
2. 部分学生对地形种类的识别和理解仍有困难,需要加强辅导。
3. 课堂练习环节,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有待提高。
1. 增加课堂互动,提高学生参与度。
2. 针对学生掌握情况,加强地形种类的辅导。
3. 增加实践操作环节,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四、教学评价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及其特点,了解地形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在课后作业和课堂练习中,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与反思-3.1 地球表面的地形|教科版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学设计一、设计思路本着参与式教学理念充分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这一教学资源,展示的方式为主,教师点拨为辅,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人机互动中完成学习。
采用“任务驱动”、“合作探究”“拓展延伸’等教学方法,让学生人人都能参与到课堂探究活动中主动愉快的学习;教师需注重从启发、诱导、评价、激励等方面,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调控课堂教学进程,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效的达成教学目标。
二、教学分析1.教材分析本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初步认识常见的地形及特点,能初步观察地形图,学习观察的方法。
教材中安排了两个活动:一、我们看到过的地形,让学生通过回忆曾去过的地方的地形,试着能说出该地形的特点,从实到形;二、观察地形图,让学生通过观察地形图来了解我国地形结构和地球表面地貌特征。
本课还是单元学习的基础,教学中还应打下伏笔,激发起学生后续学习的兴趣。
2.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对地形方面的知识有一定的积累,也去过一些有特色的景点,如何利用学生的这一有利条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尽可能地让学生多看、多想、多说,多动,从而更好的鼓励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3.教学条件分析利用交互式白板和视频展台,师生在教学中充分利用了以上媒体资源和教具的结合,将这些辅助工具都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中充分的利用,为课堂中学生的生成创造条件,使学生乐于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去。
三、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知道地形包括高原、山脉、盆地、平原、丘陵等。
过和与方法:1、借助工具、查找资料、利用感官等方法感知地形。
2、能用简单语言描述常见地形的特点。
3、通地模拟实验,加深对地形的认识。
4、掌握基本的科学探究方法,为后续深入探究地球表面及其变化打好基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意识到地球表面的地形在不断的改变,从而培养学生对地球表面地形的探究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习掌握几个典型地形的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学反思
本课内容主要是让学生认识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地形包括高原、高山、盆地、湖泊、峡谷、平原等。
2、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3、观察描述常见地形的特点。
4、会看简单的地形图,能在地形图上指认:如高原、平原、谷地、山脉、河流、海洋等的地形。
5、培养对地球表面地形研究的兴趣,能自觉关注和收集相关的信息。
第一个环节我在教学中先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是地形,再充分采用书本图片让学生根据特点对比认识各种地形,我还把不同类型的地形通过简笔画的形式板书,形象的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更深一步认识地形的特点,最后完成作业本上的地形连线题,感觉效果不错。
第二个环节我本来打算让学生准备一些去外地的照片资料,学生相互认识,了解中国的各种地形。
根据一些感性的认识,使学生能从地形图中认识各种各样的地形。
但上课时发现只有个别学生准备的,所以课堂显得很呆板,不是很活跃,我讲得也比较枯燥,语言有点不紧凑,显得很生硬,和学生的交流也不自然,幸好班上有一些外地生,我便让这些学生说说家乡的地形,学生听得倒还蛮感兴趣的。
看来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地方准备得不充分,所以效果也可想而知了。
第三是在处理地形图上也该要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看和发现,因为学校没有地图(实验室也没有多媒体),我只出示了一个地球仪,
让学生从地形图上去认识我国的各种各样的复杂的地形,这样的处理有点粗糙,以至于学生学习的效果不理想。
如果能提供多媒体图片让学生更多地从地形图上去认识我国的地形,有顺序地从我国地形图上,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去认识,从海洋到陆地,一个一个地认识,学生会掌握得更好些。
反思二: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学反思
本课是五上第三单元第一课内容,我教学的对象是五年级学生,事先也没有对学生进行已有认知经验的调查,这使得我在课的设计安排上有点脱离了学生的实际,高估了学生的认识基础。
课文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交流我们看到的地形,第二部分是观察地形图;在内容的安排上面是有层次性的。
我在教学的时候主要出现的问题是,开头没有把地形这个概念树立好,其实学生对于地形的理解是片面的,甚至有些是错误的;而我在教学当中,却忽略了这一点,没有有效的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是地形,其中有一个教学环节是这样的:我出示了两幅地形图片,让学生比较地形的异同,然而学生的回答出呼我的意料,有些说一幅图片有条小路,另外一幅没有小路;有的说,一幅图片上有很多植物,而另一幅植物很少;学生的回答让我不知所措。
为什么学生会出现这样的回答?究其原因,主要还在于学生对于地形概念的模糊,导致回答出现了方向性的错误。
其实这里,教师可以借助于形象的简笔画,把不同类型的地形通过简笔画的形式,形象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可能对地形的认识会更深一步;在接下来一个环节:对不同地形图进行分类,其实这个环节是建立在学生对地形概念清楚认识的基础上的,否则就难以对地形分类,之前没有树立好地形概念,导致这个环节也失败了;在观察地形图这个环节当
中,首先必须引导学生认识如何来观察地形图,以及地形图上各个信息所表示的含义;其中必须要让学生树立起的两个概念,一个是海拔的概念,另一个是地形图上不同颜色所代表的不同地形的认识,而我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没有有效的帮助学生掌握这两个概念,后面的交流效果可想而知。
通过这样的一次教学,让我深刻体会到:什么叫做一步走错,全盘皆输啊!科学课的教学形式并不单单只是实验探究,还有很多是注重概念的教学,像这样的概念课,到底如何来上好它,还需要慢慢摸索。
反思三: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学反思
地球表面的地形的教学开始时,我让学生汇报自己搜集看见过的地形地貌,由于课前我没有对相关知识的搜集与整理加以指导和帮助,只是让学生搜集有关资料。
为此在学习过程中,有些小组的讨论、交流由于学生对课前相关资料准备不足,而无法深入全面地展开。
搜集的图片和资料,复杂凌乱,涵盖面广,不能突出重点导致学生交流的时间长影响了下面知识教学的正常进行。
如果我对学生的课前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加以正确的指导和帮助,教会学生搜集的方法或告诉学生相应的网站,引导他们正确的进行查询,资料就不会复杂凌乱,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观察生活、搜集生活中的科学信息,就可以使学生的资料交流更加活跃。
因此,使我懂得教师要善于指导和鼓励学生用多种多样的形式进行学习,把学习成果加以表现,并进行广泛的交流、展示,这样既能
使学生锻炼表达能力,又能使他们体验收获的成果,还可以在互相切磋中不断提高,增强学习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锻炼自己的能力,使成果在交流的基础上得以升华,让学生的才智得到发展。
反思
四: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学反思
今天早上,有幸得到林老师点评和讲述有关课题开展的过程,为后面进一步开展课题研究指明方向,我执教常态课《地球表面的地形》一课,对于课堂上出现的不足以及课堂结构调整方面结合促进概念转变的课堂实践研究讲述了对于如何在常态课上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科学?以下是林老师的点评结合自我反思。
1.如何使科学教学建立在学生已有的日常概念上?
首先,需要尊重学生已有的日常概念,清楚本节课学生已有的科学概念,如何将学生的前概念转化为科学概念是科学课需要经历的过程。
对于本节课,在揭示课题上,没有考虑学生的已有经验,建立在学生无概念基础上,多问你看到的平原是什么样的?你看到的海洋是什么样的?调动学生的前概念,让它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可以让孩子们对地球表面地形进行初步感知。
因而,在这方面上,没有针对学生的前概念进行教学,使得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新概念上与前概念脱离,不能得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其次,在本课上,学生需要弄懂的是地球表面的地形,课上仅仅局限中国,没有考虑到课题中需要孩子们从大范围地进行观察总结,
学生没有在指出、说明分布情况后,对地形有初步感知,在学生大脑中建立不同地势所展现出来的。
再则,本节课是起始课,如何在起始课激发学生热爱地球的情感,感知地球之美对于接下来学习科学知识有着重要的作用,揭示本节课和接下来课题之间的联系,可以让孩子们更加有兴趣去探究接下来的课,也使得课堂永葆激起。
第四,就如瑞双老师说的,本节课的课题探究意味不浓,很多情况下是由老师直接给出学生需要探究后得出的答案,在本节课上,对于地图上怎么表示不同的地形,在不同的地图上会以颜色、文字、立体高低起伏等来区分,这才能引导明白。
如何充分暴露学生原有思维,引导学生纠正错误?
在本节课上,孩子们在制作地形模型中,学生出现高山和高原区分不清,没有及时的让孩子们比较分两则之间的区别,导致措施了学生暴露出来的原有思维,也不能更加深刻的纠正学生思维中的错误。
3.什么方法可以巩固学生的认识?
对于本节课的亮点,制作模型,如何让孩子们充分说一说这是什么地形?如何用你手中的沙雕来表示?
在语言上需要更加严谨,才能让孩子们明确实验的目的和要求,更有目的的达到巩固本节课学习的目的。
4.如何引导学生反思,建构完整科学概念?
本节课是本节课的起始单元,本节课的教学对学生接下来的教学会有莫大的作用,如何让孩子们更加明了不同课堂之间的内部联系尤为重要。
虽然本节课备课时间很短,但是仍然暴露出自己一直在教学上需要改进的,在课堂上语言的简洁性和目的性,让整个课堂更加顺畅。
反思五: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学反思
《地球表面的地形》一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的起始课。
对于本课我通过多次准备和两次教学现反思如下:
一、科学课一定要引导学生探究,不要急于把答案告诉学生,要通过提问组织教学,通过实验和观察来落实探究,比如本节课通过观察地球仪和地势图让学生探究知识,基本落实了课程标准。
二、语言一定要简练严谨,教师要不断的锤炼自己的语言,可不说的少说,不能说的就不要说,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到有科学味道。
三、要灵活使用别人的教学设计,要根据实际情况把别人的教学设计和自己的教学特点结合起来,本课我只把学生带来的风景照片做为导入,后来教研员王雅乐老师指出可以让它贯穿教学始终,这就是说不要犯教条机械错误,要活用别人的教案。
四、灵活处理教材很重要,拿本课来说,我觉得自己如果能用橡皮泥让孩子们模拟一下地球表面地形就更好不过了。
五、任何一节课,组织教学都是重中之重,只有平时严格要求,学生才会认真上好公开课。
以上观点可能还有不妥之处,希望广大科学教师多多指正为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