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原子结构说课稿 -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教学说课稿
(一)学生特点
九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他们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在学习兴趣方面,学生对微观世界、科技发展等领域有较高的兴趣。然而,由于年龄特征,部分学生在自我控制力和学习习惯上还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教学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内容概述Biblioteka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是学生在学习了原子概念和元素周期律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探究原子的内部结构。本节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承前启后,为后续学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化学键等知识打下基础。主要知识点包括:原子核的结构、电子的排布、原子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等。
(二)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预见到可能出现的问题或挑战,如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困难、电子排布规律的复杂性等。针对这些问题,我将采取以下应对措施:
1.对于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困难,我将利用模型、实验等多媒体资源,以更直观的方式展示原子结构,帮助学生形象理解。
2.对于电子排布规律的复杂性,我将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的方式,加深对电子排布规律的理解。
(三)巩固练习
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应用能力,我计划设计以下巩固练习和实践活动:
1.观察实验:让学生观察有关原子结构实验的演示,如放射性元素的衰变实验,让学生加深对原子核结构的理解。
2.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原子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结构之间的关系,每组选择一个具体的元素进行研究,并展示他们的发现。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为了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我打算以一个有趣的动画短视频作为导入。视频内容是关于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过程,从最早的原子模型到现代的原子结构模型。这个短视频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产生对原子结构的学习兴趣。视频结束后,我会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原子结构是如何演变的吗?”、“你们对原子的内部结构有什么看法?”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为接下来的新课讲授做铺垫。
课题2《原子的结构》的说课稿
课题2《原子的结构》的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介绍一课的内容,课题2《原子的结构》。
本课将带领学生们探索原子的基本结构和特点,帮助他们了解物质构成的奥秘。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原子的构成、原子核与电子的关系以及原子的分类等基本知识。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和运用原子结构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精神。
教学内容与步骤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物质,如水、金属、塑料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呢?进而引出原子的概念,导入新课。
新课教学1.原子的构成o介绍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o通过动画演示原子核与电子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
o讲解原子核的组成及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2.原子的分类o根据原子核内质子数的不同,将原子分为不同种类的元素。
o介绍元素周期表及其意义。
o通过实例,讲解同种元素的不同原子及其性质。
巩固练习1.判断题: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A. 正确B. 错误2.选择题:下列哪个选项不属于原子的分类?A. 金属元素原子B. 非金属元素原子C. 氦原子D. 氢原子3.填空题: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是原子核内质子数的()关系?小结与作业布置1.小结:回顾本课所学内容,总结原子的结构特点及分类。
2.作业布置:阅读相关文献或观看视频,了解原子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写一篇短文进行描述。
教学反思与改进措施通过本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们对于原子的构成和分类有一定的兴趣,但在理解原子核与电子的关系时存在一些困难。
为此,我将在下次教学中加强这一部分的讲解,并尝试采用更直观的教学手段,如实验演示或虚拟仿真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同时,我也注意到学生们在完成巩固练习时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加强习题训练,提升他们的解题能力。
结语与展望本课通过对原子的结构及其分类的讲解,帮助学生了解了物质构成的奥秘。
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和练习,学生们能够更好地掌握这一基础知识,为后续化学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3.2原子的结构—相对原子质量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内容概述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3.2节,主题为“原子的结构—相对原子质量”。在我国的化学课程体系中,本节内容是承上启下的重要一环。它在上册的前两章中,学生已经学习了物质的组成、分类以及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等基本知识。在此基础上,本节课将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原子的结构,并引入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为后续学习元素周期表、化学键等打下基础。
主要知识点包括:原子的基本结构,包括原子核和电子云;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常见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原子的基本结构,知道原子核和电子云的组成。
(2)掌握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能正确计算常见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二、学情分析导
(一)学生特点
本节课面向的是九年级的学生,他们正处于青春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认知水平上,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能够理解较为复杂的科学概念。此外,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较为浓厚,喜欢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探索未知。
然而,学生的学习习惯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可能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和培养。
选择这些方法的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主动的知识建构者,而非被动的信息接受者。通过探究和实验,学生可以在实际操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更好地构建知识体系。
(二)媒体资源
我将使用以下教具、多媒体资源和技术工具来辅助教学:
1.教具:原子结构模型、元素周期表等实物教具,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原子结构和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3.视频资料展示:播放关于原子结构的科普视频,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对原子结构有一个直观的认识,进而引发学习兴趣。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原子的结构说课稿
原子的结构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原子的结构》的第一课时。
本节课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和教法分析、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对本节课的教学做一一说明。
一、教材分析本课题处于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2,教材用简短的文字和图表描述了原子的构成。
原子的结构不仅包括构成原子的粒子的种类和数量,也包括构成原子的原子核、核外电子、质子和中子在层次、电性、数量等方面的相互联系,在教学中应该重视从结构的角度系统地认识原子的构成。
教材在介绍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时,通过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示意图和氧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为学生从微观粒子的角度认识物质及其变化奠定了基础。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原子的构成以及构成粒子之间的关系;2、初步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3、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过程与方法:1、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等资料,化抽象为直观2、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象、归纳、概括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对学生进行物质的可分性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尊重科学的态度。
【重点】原子的构成、核外电子排布。
【难点】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核外电子运动的特点。
二、学情分析和教法指导本课题内容比较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
现阶段学生的微观知识和课外知识都有限,学生所面对的主要困难是缺乏微观想象力,所以学习中可能会有很大的困难。
针对这种情况,我采用了图片展示和设置活动探究的方式来突破这一点。
让学生在交流与探讨,比较与归纳的过程中对原子的结构有所了解和认识,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和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三个环节,分别是创设情景,引入新课;活动探究,推进新课;归纳总结,概括新课。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首先我通过图片展示让学生了解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历史,通过各位科学家的成就,使学生了解到科学的发展是在不断修正和补充中进行的,对学生进行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
原子结构说课稿
《原子结构》第一课时说课稿我说课的题目是《原子结构第1课时》。
下面我就从以下几个不同的方面来给大家演绎本节课:【一】教材、学情分析我说课的内容选自人教版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结构》第一课时。
中学生对许多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已由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本节将继续深入探讨原子核的结构以及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并运用原子结构知识解释某些元素部分性质。
这遵循了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的认知规律。
同时,原子结构也是认识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和分子结构的基础,因此本节教材在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根据以上分析,我确立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认识原子核的结构,掌握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掌握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等问题的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的质量、电性的认识,了解微观世界的物质性,从而进一步认识物质世界的微观本质;通过原子中存在电性不同的两种微粒的关系,认识原子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
(2)、通过人类探索原子结构的历史的介绍,使学生了解假说、模型等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的历程,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体验科学研究的艰辛与喜悦。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原子的结构。
难点: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学案教学法;自主参与、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五】教学过程(基于以上分析,我对本节课的安排如下:)一、预习自学探究新知(一)原子的构成1、阅读课本 53 页原子的构成,看课本 53 页图 3-9 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问题一:原子是由哪些粒子构成的?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电的和核外带电的构成的。
问题二:原子核又是由哪些粒子构成的?带电荷原子核(带电情况)问题三:看课本 53 页表 3-1,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从何而来?质子数与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即核电荷数)有何关系?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有何关系?质子数与中子数有何关系?1、核电荷数= = ;2、原子中质子数等于中子数;3、不是所有原子的原子核中都有,一般的氢原子无。
原子的结构说课稿
原子的结构说课稿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它由原子核和围绕原子核运动的电子组成。
在本节课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原子的结构,包括原子核的组成、电子的排布以及它们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首先,我们来了解原子核。
原子核位于原子的中心,它包含了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大部分质量。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有正电荷,而中子不带电荷。
原子核的直径大约为10^-15米,虽然它非常小,但却占据了原子质量的绝大部分。
接下来,我们讨论电子。
电子是带负电的基本粒子,它们在原子核外的空间中运动。
电子的运动不是固定的轨道,而是以概率云的形式存在,这被称为电子云。
电子云描述了电子在原子核周围出现的概率分布。
电子在原子核外的排布遵循一定的规律,这些规律被称为电子排布规律。
根据泡利不相容原理,每个电子轨道最多只能容纳两个电子,并且这两个电子必须具有相反的自旋方向。
此外,电子倾向于先填充能量较低的轨道,这被称为能量最低原理。
电子的排布对原子的化学性质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最外层电子,也就是价电子,决定了原子与其他原子结合的能力。
当原子的价电子数满足特定的条件时,它们会倾向于通过共享、转移或接受电子来达到稳定的电子排布,从而形成化学键。
最后,我们来探讨原子结构与物质性质的关系。
原子的结构决定了物质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例如,金属原子的价电子可以自由移动,这使得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延展性。
而非金属原子的价电子则倾向于与其他原子共享,形成共价键,这使得非金属通常表现出绝缘性和脆性。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能够理解原子的结构,还能够认识到原子结构对物质性质的影响,这为我们进一步探索化学世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2 原子的结构(说课稿)-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原子的结构》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题处于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第2课题,包括原子的构成、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和相对原子质量三部分内容,本课重点介绍原子的构成,同时介绍了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为了切实突出重点,体现全面性,综合性和发展性。
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②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等资料,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象、归纳、概括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
②在分析原子结构时,鼓励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对学生进行物质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②结合科学家的卓越贡献资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教学重、难点根据本课题的内容和地位,我确定本课题的重点是原子的构成。
难点是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
二、教法分析:鉴于本单元知识比较抽象,理论性较强,涉及的实验较少,因此在教学中采用讨论法、分析比较法与指导学生阅读、组织学生讨论相结合来进行教学。
三、学法指导:在教师引导和帮助下,学生通过开展阅读、讨论、推理、交流、总结等活动,逐步形成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科学学习方法。
四、教学过程:根据微观知识的特点和学生认识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我的教学过程主要通过阅读化学史实资料、多彩的原子构成图片、生动的比喻、多种活动形式以及内容活泼的教学课件设计,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牢固记忆。
具体教学分以下几个阶段设计:1、创设情境,温习旧知;2、提出猜想,引入新课;3、师生互动,探究新知;4、巩固练习,拓展思维;5、分享收获,强化思想。
(一)创设情境,温习旧知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以展示水分解的示意图开头,让学生回忆前面学过的分子,原子的概念,以及化学变化的实质。
初中化学原子的结构说课稿.doc
初中化学原子的结构说课稿篇一:原子的结构说课稿《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一教材分析教材地位和作用,本课题处于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是在学生学习了分子和原子以及原子内部结构的基础上进行的。
本节之所以放在这里讲述,目的是分散知识难点,让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得以充分的发挥。
使学生了解前18号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进一步理解元素化学性质与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密切关系,为离子及化合价的教学提供理论依据。
教学目标:①知识与技能: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②过程与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学习运用对比、归纳的方法在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运用形象恰当的比喻减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神秘感。
③情感态度与价情观: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学生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教学重点: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
教学难点: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形成。
二、学情分析:1.认知状态:在本课题学习之前,学生已经对原子的概念和原子的构成有一定的了解,为“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2.技能状态:学生对微观粒子的存在及空间结构有一定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1、教法:教学方法:指导阅读法,启发式讲授法,演示法2、学法:分组实验与讨论【板书设计】一.原子核1.原子核的构成a、数量关系: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b、电性关系:原子: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阳离子: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阴离子: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c、质量关系: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原子篇二:《原子的结构》第二课时说课稿龙源期刊网.cn《原子的结构》第二课时说课稿作者:孔祥斌来源:《读与写·教育教学版》2014年第10期摘要:离子的形成是初中化学课程中要求达到了解水平的基础知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为学生从微观的角度探究宏观物质变化的奥秘打开一扇窗口,使学生对物质的微观构成有一个大体轮廓。
原子的结构说课稿
原子的结构说课稿原子的结构说课稿1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以及原子中各粒子之间的数量关系。
(2)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学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2、过程与方法学会从史料、图片、表格中运用观察、分析归纳的方法获取信息,并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提高自主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利用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感受探究学习的历程,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2)对学生进行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和情感教育。
2学情分析该节课是继分子和原子之后继续对微观世界的探究和认识。
学生对于微观世界的认识处于刚刚起步阶段,而学生的抽象思维也才属于起步阶段,因此学生对于微观的抽象知识理解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原子的构成以及原子中各粒子之间的数量关系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建立“原子构成”的模型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1、引用典籍,导入新课百家讲坛栏目中于丹的“庄子心得”把我们带进了庄子的世界。
这位道学家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极富哲理的言论,“一尺之棰(木棍),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就是其中之一。
“同学们知道这句话的含义吗?”“如果将木棍一直分下去,你认为可以分到什么程度?”(学生会想到原子。
)“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了解到,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那么,原子究竟可不可以再分?这就是今天我们要研究的课题。
”典籍的引用不仅体现了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且创设了问题情境,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活动2【讲授】2、大胆猜想,讨论交流2、大胆猜想,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对原子构成大胆猜想,这样就给了学生一个活跃思维的空间,为后面的探究奠定了基础。
实验是验证猜想的方法之一,所以我播放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金箔”的视频,以“假如我是卢瑟福,会怎样解释这些现象”为主题,组织学生围绕原子的构成分组展开讨论,再进行交流。
(讨论提纲:①大多数带正电的α粒子能够穿透金箔而不改变方向,说明原子是否为实心球体?②少数带正电的α粒子发生方向上的偏转,极少数带正电的α粒子被反弹,说明原子的构成是否像乒乓球一样,内部完全是空的?)学生结合已有的物理知识,很容易找到正确答案:原子不是实心球体,其内部有一个质量较大的带正电的粒子。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教学说课稿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原子的定义和结构。
(2)原子的表示方法。
(3)原子的性质。
2.教学难点:
(1)原子结构的理解,特别是电子的运动规律。
(2)原子表示方法的掌握,尤其是质子数和质量数的运用。
(3)原子性质的探究,如何通过实验验证原子的电荷平衡。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新课导入是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的关键环节。我将采用以下方式导入新课:
1.利用问题导入:我会提出一个与日常生活相关的问题,如“手机是如何工作的?”让学生思考其中的科学原理,从而引出原子的概念。
2.展示实物或模型:我会展示一个原子结构模型,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原子的内部结构,引发他们的好奇心。
二、学情分析
(一)学生特点
本节课所面向的学生为九年级学生,他们的年龄特征通常在14-15岁之间,正处于青春期初期。这个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强,愿意探索新知识,但注意力容易分散。在认知水平上,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能够理解较为复杂的概念。学习兴趣方面,学生对直观、有趣的教学内容更感兴趣,对理论性较强的知识可能较为排斥。在学习习惯上,学生可能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学习规律,但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仍有待提高,需要教师引导和激励。
(2)掌握原子的表示方法。
(3)了解原子的性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模型、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讨论、分析,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3)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3.2原子的结构说课稿
3.生活实例:展示一些与原子相关的日常用品,如半导体、太阳能电池等,让学生认识到原子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二)新知讲授
在新知讲授阶段,我将逐步呈现知识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3.课堂小结:邀请学生代表进行课堂小结,分享学习心得,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4.评价与反馈:组织学生进行自评、互评,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自我认知。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为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我采用以下方式导入新课:
1.化学魔术实验:在课堂开始时,进行一个简单的化学魔术实验,如“消失的硬币”,引发学生好奇心,激发他们对原子结构的探索欲望。
2.能够运用原子结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现象。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实验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究未知世界的热情。
2.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使他们认识到原子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3.2原子的结构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内容概述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3.2节,主题为“原子的结构”。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物质的基本组成和分子的概念,对物质的微观构成有了初步的认识。本节课旨在引导学生从宏观到微观,进一步探究原子的内部结构,为后续学习化学键、离子化合物等打下基础。
2.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找出原因,不断优化教学策略。
3.加强与同行的交流,借鉴优秀教学经验,提升自身教学水平。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说课稿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选修3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的重要内容。
通过对原子结构的深入探讨,揭示元素性质的内在规律,为后续学习元素周期律、化学键等知识奠定基础。
教材首先介绍了原子的诞生和能层与能级的概念,使学生对原子的构成有初步的认识。
接着重点阐述了构造原理和电子排布式,帮助学生理解原子中电子的填充规律。
然后通过对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的探讨,让学生从原子结构的角度理解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
最后分析了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的关系,揭示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必修 2 中已经学习了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基本知识,对元素的性质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于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之间的内在联系还缺乏深入的认识。
高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但对于较为抽象的原子结构知识,理解起来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原子的诞生、能层与能级的概念。
(2)掌握构造原理和电子排布式的书写方法。
(3)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对原子结构的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归纳能力。
(2)通过书写电子排布式,培养学生的规范书写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2)使学生认识到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能层与能级的概念。
(2)构造原理和电子排布式。
(3)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的关系。
2、教学难点(1)构造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2)电子排布式的书写。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1)讲授法:对于抽象的概念和原理,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
《原子的结构》说课稿讲课稿
《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说课稿高艳艳【说教材、学情】本节课内容选自人教版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
重点介绍原子的构成,同时介绍了原子不易显电性的原因,然后又形象地介绍了原子的大小,以及原子中各部分的大小和运动情况。
接着介绍了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以及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原子核外电子层结构的特点与化学性质的关系,为下一课时将要学习的离子作铺垫。
因此,本课时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分子、原子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且知道了分子、原子都能构成物质,而且分子都是由原子构成的。
这些基础知识都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因此本节课的学习符合学生的发展特点。
【说教学目标】根据以上教材、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 知道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懂得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
3. 了解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化学性质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1.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等资料,借助模型、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化抽象为直观,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象、归纳、概括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
2.观察部分原子结构示意图,归纳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化学性质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探究欲和学习化学的兴趣。
2.对学生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说教学重难点】重点:构成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
难点:原子最外层电子运动的特点以及最外层电子数与化学性质之间的关系。
【说教学方法】鉴于本节课的内容特点,我采用先学后教、导学的教学模式,使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讲授相结合的方法。
【说教学流程】一、导入本节课由原子的概念导入,既复习了前面所学,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二、三、出示学习目标通过学生课前预习情况。
我跟学生们制定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与目标,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四、五、互动探究探究点一原子的构成先由学生阅读课本相关内容,之后指名学生说出原子的体积大小、构成原子的粒子有哪些、它们是怎样构成原子的。
3.2原子的结构(2)说课稿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3.2 原子的结构(2)说课稿一、教材内容分析本节课是九年级化学上册的第三章《原子结构》的第二个小节,重点介绍原子的结构和组成。
本节课的重点是解释原子的电子结构和核结构。
内容涵盖的重点知识点包括:原子的电子层次结构,电子云模型,电子的轨道和能级,电子的分布规律,质子和中子的作用,以及原子的核反应。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原子的电子层次结构和核结构的基本概念;•理解电子云模型以及电子的分布规律;•了解质子和中子对原子结构的作用;•理解核反应的基本概念。
2.能力目标•能够使用模型解释电子的轨道和能级;•能够说明质子和中子对原子的作用;•能够应用知识分析原子核反应。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原子的电子层次结构和核结构的基本概念;•电子云模型和电子的分布规律;•质子和中子对原子结构的作用。
2.教学难点•学生理解电子云模型和电子的分布规律;•学生能应用知识分析原子核反应。
四、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幻灯片或者黑板、白板;•学生实验用具:放大镜、糖果盒子。
2.教学资源•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材;•相关课件和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用一个有趣的实验开始本课,让学生能够猜测实验的结果,引发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兴趣。
2. 学习新课(40分钟)(1)引入主题通过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概括本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
(2)概念解释和示例演示 - 介绍原子的电子层次结构和核结构的基本概念;- 解释电子云模型和电子的分布规律。
(3)示范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原子核反应的基本概念。
3. 合作探究(30分钟)分组讨论和合作实验活动,鼓励学生合作学习,互相交流和讨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本节课内容。
4. 总结归纳(10分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学习要点。
5. 课后作业(5分钟)布置课后作业,加深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原子结构说课稿
原子结构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物质结构与性质》的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第一课时,内容包括原子的诞生能级和能层。
本节内容属于物质结构理论的范畴,是本课本的开篇。
学生在原有原子结构的基础之上,通过本节教材的学习,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原子结构的知识,并且在原子的水平上认识物质构成的规律,并能运用原子结构的知识解释一些生活中长见得化学现象。
2、学情分析本节是在学生已有原子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更深入的研究原子结构,因而学生有一定的理论基础。
我们在学习新课时,一定要注意与必修二中物质结构与元素周期系的联系,注意把学生已有的知识应用到新知识中来。
3、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原子的产生,了解能级能层概念,掌握每个能层最多能容纳的电子个数。
(2)、过程与方法学生相互讨论,思考交流,自主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进一步学生原子结构,让学生感受到科学永无止境,更多奥秘等待学生去了解探索,激发学生的科学热情。
二、教学方法1、创设情境根据本节特点和理论基础,可采用教师创设问题情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内在学习动力,促使学生主动的学习,从而知识由旧------新联系起来。
2、目标导学明确学习目标,使学生有方向,有的放矢,促使学生积极的探索发现。
,3、多媒体辅助教学本课知识涉及很多图片,用多媒体辅助更能激发学生学生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能级、能层的概念,能层排序和各级能层最多能容纳的电子数目。
2、教学难点能层以及各级能层最多能容纳的电子数目。
四、教学过程1、知识回顾要求学生完成几个原子结构示意图,简单复习巩固原子结构知识2、新课导入通过图片展示霓虹灯颜色、烟火,提出这些现象与原子的结构有没有联系,我们又该如何来解释这些现象。
学生阅读第一章章图,了解人类认识原子的过程。
3、提出问题,自主学生,讨论。
宇宙什么是时候诞生的?我们的地球从那里来?[阅读]科学史话,说明思维性推测与科学假设的关系。
3.2原子的结构——离子的形成 说课稿- 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3.2原子的结构——离子的形成说课稿- 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一、教材内容梳理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原子的基本结构,包括原子的构成和电子的分布;•理解离子的概念,并能够区分阳离子和阴离子;•理解离子的形成过程,包括原子失去或获得电子形成离子。
2. 教学重点•原子的基本结构,包括原子核和电子云的组成;•离子的概念以及离子与原子的区别;•离子的形成过程。
3. 教学难点•离子的形成过程。
4. 教学准备•教材《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电子板书;•演示实验的材料。
二、教学过程1. 导入与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有关原子的知识,并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原子的结构——离子的形成”。
通过启发性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你知道离子是什么吗?原子和离子有什么不同?2. 知识讲解(1)原子的基本结构对于原子的基本结构,可以用“核壳结构”模型来描述。
核是原子的中心部分,由质子和中子组成,带有正电荷。
电子云是环绕在核外的带负电荷的电子。
讲解时可使用示意图或动画,帮助学生理解原子的结构。
(2)离子的概念离子是由原子或分子通过失去或获得电子而形成的带电粒子。
离子可以分为阳离子和阴离子。
阳离子是失去一个或多个电子的带正电荷的离子,通常由金属原子形成。
阴离子是获得一个或多个电子的带负电荷的离子,通常由非金属原子形成。
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理解离子的概念。
(3)离子的形成离子的形成主要是原子失去或获得电子。
当原子失去一个或多个电子时,就形成了一个带正电荷的阳离子。
当原子获得一个或多个电子时,就形成了一个带负电荷的阴离子。
通过化学键的形成,离子可以与其他离子或原子结合形成化合物。
3. 实验演示为了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离子的形成过程,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演示。
在实验中,准备一个悬浊液和两根电极。
将电极插入悬浊液中,通电一段时间后,观察电极发生的变化。
通过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电极会发生变化,从而引出离子形成的原理。
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3.2 原子的结构(1) 说课稿
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3.2 原子的结构(1)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了解原子的基本概念和结构;2.掌握原子的组成部分,包括质子、中子和电子;3.理解原子的电子层结构,掌握电子的排布规律。
二、教学重点1.原子的组成部分;2.原子的电子层结构。
三、教学难点1.原子的电子层结构。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PowerPoint课件;–实物模型或图片展示原子的结构;–板书工具。
2.学生准备:–课本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实物模型或图片展示一个原子的结构,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对原子的好奇心。
2.导入问题(3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原子是由什么组成的?有哪些组成部分?3.学习新知(15分钟)–通过PPT的展示,讲解原子的基本概念和结构,包括质子、中子和电子的作用和特点。
4.示例演示(10分钟)–利用实物模型或图片演示原子的组成部分,让学生通过观察和互动参与,加深对原子结构的理解。
5.引导讨论(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的质子和电子个数是否相等?如果不相等会怎样?引导学生发现电子的数量与质子相等,从而引入原子的电子层结构。
6.学习总结(5分钟)–教师对原子的组成部分和电子层结构进行总结,并提醒学生记住电子的排布规律。
7.知识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不同元素的原子有不同的性质和化学反应?让学生查找相关资料或使用课本,了解不同元素的原子结构和电子排布规律对性质的影响。
8.小结(2分钟)–针对本课内容进行小结,强调要掌握原子的基本概念和结构,以及电子层结构的原理。
六、课堂作业1.完成课后习题,巩固对原子结构的理解;2.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对原子的组成部分和电子层结构有了初步的了解,但仍然存在一些困惑,特别是对于电子的排布规律的理解较为困难。
下节课应该重点加强对电子层结构的讲解,利用更多实物模型和动画演示,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电子的排布规律。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说课讲稿
《原子的结构》说课稿说课教师节:陈耀楷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下面我分别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预期效果等几个方面说说本节课的教学设想一、说教材本单元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本单元教材是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单元基本概念较集中,这些概念是中学化学中最核心的一些概念。
所以本单元是全书(甚至是整个中学段)的一个重心,是基础。
所以本单元教材对于学生十分重要,它既是今后学习的理论基础,又是必不可少的工具。
而本课题包括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两部分内容。
此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分子、原子的概念,初步探索了物质构成的奥秘,但他们并不满足,还想知道原子是否可以再分,原子的质量有多大等等。
本课题学习的原子的构成,就是回答这些问题。
关于原子质量,书上给出了氢原子和氧原子的绝对质量,并指出它们数值太小,不便于记忆、书写和计算,只能使用相对质量。
考虑到此时学生尚无同位素的知识,不便提元素相对原子质量是按各种天然同位素原子所占的一定百分比计算出来的平均值,所以此处只能要求学生对相对原子质量做含糊的、初步的了解。
将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作为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使用。
本课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阐述原子、原子核的构成,并解释整个原子呈电中性的原因。
2.能说出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3.简述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学会查找相对原子质量。
过程和方法1.通过对“原子进一步可分”的讨论,进一步提高抽象思维能力和微观想象能力。
2.在学习原子的结构、相对原子质量等问题时,设计出一个个问题情境(见教学过程),带着问题看录像,阅读课文、思考讨论,自然的得出结论。
3.在分析原子结构时,鼓励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原子可分,原子核也可分”的讨论,渗透物质的无限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3.2原子的结构(课时2)说课稿
2.小组讨论:针对课堂所学知识,设置相关问题,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提高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课堂练习:布置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
4.知识竞赛:组织与原子结构相关的知识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氛围。
(3)了解原子序数、质子数、中子数和电子数之间的关系;
(4)掌握同位素的概念,了解同位素原子之间的相互转化;
(5)能够绘制原子结构示意图。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2)运用模型和图示,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原子结构;
(3)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1.师生互动:提问、讨论、解答疑问。通过这些环节,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2.生生互动:小组合作、实验探究、分享交流。这些环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表达能力和倾听他人意见的习惯。
3.课堂竞赛:设置与原子结构相关的竞赛题目,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课堂氛围。
4.课后作业:布置富有挑战性的作业,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巩固所学知识。同时,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线上讨论,互相交流学习心得。
4.鼓励学生在板书的基础上进行笔记,加深理解和记忆。
(二)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预见到以下可能出现的问题或挑战:
1.学生对电子分布和同位素概念的理解可能不够深入;
2.部分学生可能在绘制原子结构示意图时遇到困难;
3.课堂互动可能不够充分,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为应对这些问题,我将:
1.通过实例和动画,反复讲解电子分布和同位素概念,确保学生理解;
原子结构(说课稿)
原子结构(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号参赛教师我今天的说课题目是《原子结构》,我将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说课,一,教材分析、二、学情分析。
三、教法、学法。
四、教学程序。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一:教材分析地位与作用:原子结构是人教版化学选修3 《物质结构与性质》-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第一节的内容。
是在学生已有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研究原子的结构,为后续学习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分子结构与性质、晶体结构与性质等奠定基础。
因此本课在选修模块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原子结构是结构化学、无机化学、生物化学、环境科学…的基础知识,通过该部分学习,为我们向更高层次的学习奠定基础。
它更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环节。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质可分的哲学思想,了解科学家认识原子结构的不同阶段及重要贡献。
(2)进一步形成有关物质结构的基本观念,初步认识物质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学习模型法和实验法在原子结构发现过程中的应用,体会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在探索原子结构奥秘中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体验科学探索的过程,学习科学家严谨的科学态度、锲而不舍的科研精神,培养学生探索创新意识。
学习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逐步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1.教学重点:(1)原子核外电子的能层、能级分布及其能量关系。
(2)知道原子结构。
2.教学难点:用符号表示原子核外不同能级。
3.方法重点: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培养学生对比学习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高中二年级(第二学期)学生。
优势:1、已知原子结构的基础知识2、求知欲强,对问题有一定分析能力不足:1、化学基础知识薄弱2、缺乏对微观世界的想象力。
这要通过相应的教法、学法去解决。
三、教法学法教法分析:以学生为中心,应用情境…学法指导:课前预习(学案):带着知识进课堂、带着疑问进课堂、带着兴趣进课堂课中学习:讲方法、讲效率(学生为主体,教师作指导,合作学习,分组学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原子结构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我说课的内容为原子结构,将从如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简介
本节选自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物质结构与元素周期律。
本节内容包括了原子结构和核外电子排布以及元素周期律,分两课时。
第一课时为原子结构和核外电子排布,第二课时为元素周期律,我说课内容为第一课时。
2、学情分析
本节是在学生已有原子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研究原子结构,因而学生有一定的理论基础。
我们在学习新课时,一定要注意与初中化学中物质构成奥秘的联系,注意把学生已有的知识应用到新知识中来。
3、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教材内容属于物质结构理论范畴,而物质结构既是本书的重点,又是整个中学化学教材的重点。
通过本节教材的学习,学生能较系统地掌握原子结构的知识,并能在原子的水平上认识物质构成的规律,能运用原子结构的知识解释某些元素的部分性质,初步了解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与元素的性质(得失电子能力、化合价等)的关系。
同时,通过原子结构知识的学习,为后阶段学习元素周期律和化学键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原子核的结构、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规律,懂得质量数和Z A X的含义。
2、掌握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
2、了解假说、模型等科学研究方法及其在原子结构研究中的应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微观世界的物质性,从而进一步认识物质世界的微观本质,认识原子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
2、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体验科学研究的艰辛与喜悦。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知识上重点、难点是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和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2、方法上重点、难点是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本节教学是微观粒子的结构和理论,许多知识比较抽象,采用多媒体教学,用电脑动画把抽象的东西形象化。
五、教学过程
先组织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对原子的结构进行想象,再借助电脑动画手段重现卢瑟福的a粒子散射实验,让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提出自己的原子结构模型,并鼓励学生就原子结构的相关问题提出质疑。
然后,教师引出本节核心问题:原子核的构成、核外电子运动状态、核外电子分层排布规律。
并将电子、质子、中子的相关数据以表格的形式显示出来,让学生亲自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中找出构成原子的微粒及其质量数间关系,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小结归纳并补充原子和阴、阳离子的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关系。
六、板书设计
一、原子的结构及其微粒间关系
原子的构成
构成原子微粒间的关系
二、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的性质关系
原子的核外电子分层排布规律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与元素的性质(得失电子能力、化合价等)的关系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