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运作案例
教育培训资本运作案例(2篇)
第1篇一、背景介绍好未来(TAL Education Group)成立于1998年,是中国领先的教育培训机构,提供K12及成人教育服务。
好未来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解决方案。
2010年,好未来在美国纽交所上市,成为我国教育行业首家上市企业。
二、资本运作历程1. 上市融资2010年,好未来在美国纽交所上市,募集资金约2.06亿美元。
上市后,好未来利用资本市场的优势,扩大业务规模,提升品牌影响力。
2. 收购并购(1)收购学而思网校:2014年,好未来收购了学而思网校,实现了线上线下教育资源的整合,进一步扩大了市场份额。
(2)收购东方优播:2018年,好未来收购了东方优播,布局直播教育领域,拓展了新的业务增长点。
(3)投资人工智能:好未来积极布局人工智能领域,投资了众多AI教育项目,提升教学质量,降低人力成本。
3. 产业基金布局好未来设立了教育产业基金,投资了多家教育企业,如VIPKID、猿辅导等,通过产业链整合,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和市场份额。
4. 跨界合作好未来与多家企业展开跨界合作,如腾讯、阿里巴巴等,共同开发教育产品,拓展市场渠道。
三、案例分析1. 资本运作助力业务扩张:好未来通过上市融资、收购并购等方式,快速扩大了业务规模,提升了市场份额。
2. 整合线上线下资源:好未来通过收购学而思网校、东方优播等,实现了线上线下教育资源的整合,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的学习服务。
3. 布局新兴领域:好未来积极布局人工智能、直播教育等新兴领域,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4. 产业链整合:通过设立产业基金,投资多家教育企业,好未来实现了产业链的整合,提升了自身的竞争力和市场份额。
四、总结好未来通过资本运作,实现了业务的快速发展,成为了我国教育培训行业的领军企业。
其成功经验为其他教育培训企业提供了借鉴,同时也为我国教育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第2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教育培训行业的快速发展,资本运作逐渐成为教育培训机构拓展业务、提升竞争力的关键手段。
资本运作经典案例
资本运作经典案例资本运作是指企业通过不同的财务手段,调动和优化资本结构,实现财务管理目标的过程。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运作是企业经营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对企业的发展和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些资本运作的经典案例,以期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首先,我们要介绍的是阿里巴巴的资本运作经典案例。
作为中国电子商务巨头,阿里巴巴在其发展过程中进行了多次成功的资本运作。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在2014年进行的香港上市。
通过这次上市,阿里巴巴成功筹集了250亿美元的资金,成为当时全球最大的IPO。
这些资金为阿里巴巴的全球化战略提供了强大的支持,也为其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我们要介绍的是腾讯的资本运作经典案例。
腾讯作为中国互联网巨头,其在资本运作方面也有着丰富的经验。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案例是在2004年进行的纽交所上市。
通过这次上市,腾讯成功融资13亿美元,成为当时中国互联网公司中最大的一笔融资。
这些资金为腾讯在游戏、社交等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持,也为其未来的国际化战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最后,我们要介绍的是华为的资本运作经典案例。
作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通信设备制造商,华为在资本运作方面也有着独特的经验。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案例是在2002年进行的境外上市。
通过这次上市,华为成功融资10亿美元,成为当时中国企业在境外上市的最大一笔融资。
这些资金为华为在全球范围内的研发、市场拓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持,也为其未来的国际化战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以上的案例介绍,我们可以看到,资本运作对企业的发展和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巧妙的运作,企业可以融得资金,优化资本结构,实现财务管理目标,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希望以上案例能够为大家在资本运作方面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也希望大家能够在实际操作中灵活运用,取得更好的效果。
资本运营的实战案例及思考
资本运营的实战案例及思考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本运营在企业家中逐渐引起重视。
资本运营是一个企业通过对资本的有效利用,实现财务增值、创造价值,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的过程。
对于企业家而言,资本运营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必须认真研究并践行。
本文将结合实战案例,就资本运营进行深入探讨,并提出一些个人的思考。
实战案例一:Tencent Holding Ltd.Tencent Holding Ltd. 是中国最大的科技公司之一,主要业务包括社交网络、数字娱乐、金融科技等领域。
对于高速成长的Tencent 而言,资本运营是实现高速成长的关键能力之一。
腾讯的创始人马化腾早在2001年就开始大规模投资股票、基金等金融工具,并以自身公司的股份做抵押,购买更多的股票来增加股息收益。
这种运用财务杠杆的方式,使得腾讯的资本收益超过了公司业务本身的收益,成为了企业非常成功的一部分。
同时,在投资领域,腾讯也取得了一些令人瞩目的成就。
例如,2017年,腾讯旗下的微众银行取得了9.3亿美元的融资,成为了全球估值最高的金融科技初创公司之一。
此外,腾讯还通过涉及社交网络的在线广告、游戏平台等业务来增加资本收益。
实战案例二:Alibaba Group Holding Ltd.Alibaba Group Holding Ltd. 是中国最大的电商巨头之一,拥有淘宝、天猫、支付宝等众多著名品牌。
阿里巴巴的资本运营着眼于将超量的现金储备投资于高增长率的业务上,以增加收益率。
例如,通过阿里巴巴在中国智能手机厂商小米的开盘价购买约1.3亿股股票,阿里巴巴得到了一笔超过5000万美元的收益。
另外,阿里巴巴还投资于美国的Lyft、Snap等科技公司,并通过IPO、二次上市等方式实现资本增值。
思考一:如何应对市场波动市场波动是不可避免的。
如何在市场波动期间,保持资本运营的稳定,是企业家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最佳策略是充分利用财务工具,避免过度押注市场,同时,在市场低迷时适度扩张资本投资规模,提高自身的资本墉值。
资本运作案例精选
资本运作案例精选在当今社会,资本运作是企业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涉及到企业的融资、投资、并购、重组等方面。
资本运作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发展和竞争力。
下面我们将介绍几个资本运作案例,以期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借鉴和启发。
首先,让我们看看阿里巴巴的资本运作案例。
作为中国电商巨头,阿里巴巴一直以其独特的商业模式和强大的资本实力著称。
在2014年,阿里巴巴成功在美国上市,成为当时全球最大的IPO。
这次上市为阿里巴巴带来了数百亿美元的融资,也为其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阿里巴巴的资本运作案例告诉我们,一个企业要想实现长远的发展,就必须善于利用资本市场,不断提升自身的融资能力。
其次,我们来看看腾讯的资本运作案例。
作为中国互联网巨头,腾讯在资本运作方面也有着丰富的经验。
2018年,腾讯参与了许多大型投资和并购活动,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其对京东的战略投资。
通过这次投资,腾讯不仅获得了丰厚的投资回报,还与京东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为自身的业务拓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腾讯的资本运作案例告诉我们,企业在资本运作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投资回报,还要考虑战略合作和业务拓展。
最后,让我们来看看华为的资本运作案例。
作为中国领先的通信设备供应商,华为一直以其自主创新和稳健的发展策略著称。
在过去的几年中,华为通过自身的资本积累,积极开展了一系列的并购活动,以加速其在全球市场的布局。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其对芬兰手机制造商诺基亚的收购。
通过这次收购,华为不仅获得了诺基亚丰富的专利和技术资源,还加强了自身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华为的资本运作案例告诉我们,企业在资本运作过程中,要善于利用并购等手段,加速自身的发展步伐。
通过以上几个案例的介绍,我们不难发现,资本运作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善于利用资本市场,不断提升自身的融资能力,寻求战略合作,加速业务拓展。
希望以上资本运作案例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也希望各位在今后的经营实践中能够善于运用资本运作,实现更好的发展。
资本运作相关案例
案例四 M公司设立于 公司设立于2000年3月,属有 公司设立于 年 月 限责任公司( 限责任公司(股权由甲公司持有 70%、乙公司持 %),注册资 %、乙公司持 %),注册资 %、乙公司持30%), 亿元人民币( 本1亿元人民币(下同)2004年 亿元人民币 下同) 年 12月31日的净资产为 亿元。 日的净资产为1.6亿元 月 日的净资产为 亿元。
2005年12月周氏兄弟与 年 月周氏兄弟与 月周氏兄弟与WG投资者达 投资者达 成以下交易: )、 )、周氏兄弟以约 成以下交易:1)、周氏兄弟以约 2800万人民币的价格将其所持 公司 万人民币的价格将其所持E公司 万人民币的价格将其所持 的股份全部转让给KM公司,并按正 公司, 的股份全部转让给 公司 常程序将E公司变更为外商独资企业 公司变更为外商独资企业, 常程序将 公司变更为外商独资企业, 达成上述交易时E公司的净资产仍为 达成上述交易时 公司的净资产仍为 1000万人民币(E公司设立后未营 万人民币( 公司设立后未营 万人民币 );2)、 )、2006年2月BVI公司再以 业); )、 年 月 公司再以 约折人民币2亿元的交易价 约折人民币 亿元的交易价
E有限责任公司设立于 有限责任公司设立于1999年1月 年 月 有限责任公司设立于 股权由丙公司、丁公司各持50 (股权由丙公司、丁公司各持 %),注册资本 注册资本3000万元,2005年 万元, %),注册资本 万元 年 12月31日的账面净资产为 日的账面净资产为3500万元。 万元。 月 日的账面净资产为 万元 经交易各方确认这一时点净资产的 公允价值为4000万元,E公司 公允价值为 万元, 公司2003年 年 万元 公司 度产生的亏损尚有200万元未弥补。 万元未弥补。 度产生的亏损尚有 万元未弥补
资本运营案例分析
资本运营案例分析1案例一:京东资本运营分析京东,作为中国电商行业的巨头之一,其资本运营策略一直是业内外关注的焦点。
通过对其资本运营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京东如何利用资本运作实现快速发展。
京东的资本运营策略一直以长期价值为导向,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和物流体系建设,以提升用户体验和扩大市场份额。
2007年,京东开始自建物流体系,通过在各大城市建立仓储中心和配送网络,为消费者提供快速、便捷的配送服务。
这一战略决策使得京东在电商行业中迅速崭露头角,同时也为其提供了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除了物流体系建设,京东还注重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
例如,京东研发了“智慧物流”系统,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优化仓储管理和配送路线,提高物流效率。
此外,京东还加大了对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的投资,以提升其技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除了自身发展需要,京东还善于利用资本运作进行战略布局和产业整合。
例如,2014年京东收购了腾讯电商业务,从而获得了大量的优质流量资源和社交媒体资源,进一步巩固了其在电商行业的地位。
此外,京东还投资了饿了么、永辉超市等企业,以拓展其业务领域和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
案例二:阿里巴巴资本运营分析阿里巴巴作为中国互联网行业的领军企业之一,其资本运营策略同样具有典型意义。
通过对其资本运营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阿里巴巴如何通过资本运作实现全球化战略和生态系统建设。
阿里巴巴的资本运营策略以全球化为核心,通过对外投资和并购实现业务拓展和市场份额扩大。
例如,阿里巴巴投资了东南亚电商巨头Lazada、印度移动支付平台Paytm等企业,以拓展其在东南亚和印度市场的业务。
此外,阿里巴巴还收购了饿了么、高德地图等企业,以整合其在本地生活服务和地图导航领域的资源。
除了对外投资和并购,阿里巴巴还善于通过战略合作实现业务拓展和生态系统建设。
例如,阿里巴巴与沃尔玛、肯德基等企业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开发新业务和拓展市场份额。
此外,阿里巴巴还投资了蚂蚁金服、菜鸟网络等企业,以加强其在金融、物流等领域的实力和资源整合能力。
资本运作的经典案例
资本运作的经典案例资本运作是指通过购买、出售和管理资产,实现投资回报的一系列活动。
在商业领域中,资本运作往往伴随着企业的重组、并购和投资交易。
下面将介绍几个资本运作的经典案例,展示了投资者如何通过巧妙的策略和决策获得巨大的成功。
案例一:谷歌的股权分割和IPO谷歌成立于1998年,是一家全球知名的科技企业。
在早期,谷歌吸引了许多风险投资者的资金支持。
然而,当谷歌开始考虑进行上市时,需要做出一些重要的资本运作决策。
首先,谷歌选择进行股权分割,将现有股份分为A类股和B类股。
这种结构既可以保护创始人的权益,又可以吸引更多的投资者。
接着,谷歌进行了首次公开募股(IPO),并成功筹集了大量资金。
通过这些资本运作活动,谷歌成功实现了业务的快速扩张,迅速崛起为全球最大的互联网公司之一。
案例二:沃尔玛的并购策略沃尔玛是世界上最大的零售商之一,也是资本运作的成功典范之一。
沃尔玛通过一系列的并购策略,快速扩大了其规模和市场份额。
首先,沃尔玛在1999年收购了英国连锁超市ASDA,进一步巩固了其在欧洲的市场地位。
然后,沃尔玛于2002年进军巴西市场,收购了当地最大的零售商。
通过这些并购活动,沃尔玛成功实现了全球市场的延伸,提高了采购能力和供应链效率,进一步巩固了其行业领先地位。
案例三:阿里巴巴的融资和投资阿里巴巴是中国最大的电商巨头,也是资本运作的典范之一。
阿里巴巴在成立初期就积极寻求融资,以支持公司的发展。
2003年,阿里巴巴成功获得了雅虎的投资,这为公司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紧接着,阿里巴巴又吸引了软银的投资,并将其作为战略合作伙伴。
随后,阿里巴巴通过一系列的投资活动,涉足金融、物流、文化娱乐等领域。
例如,阿里巴巴投资成立了支付宝和蚂蚁金服等关联公司,进一步拓宽了其业务范围。
通过这些资本运作活动,阿里巴巴成功实现了从电商公司到综合科技巨头的转型,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互联网公司之一。
结语以上是几个资本运作的经典案例,展示了不同企业如何通过巧妙的决策和策略实现成功。
资本运作成功案例4篇
资本运作成功案例4篇篇一:资本运作成案例2006年3月3日,漯河市国资委在北京产权交易所挂牌,将其持有的双汇集团100%股权对外转让,底价为10亿元。
双汇集团是以肉类加工为主的大型食品集团,总资产约60多亿元,2005年销售收入超过200亿元,净利润1。
07亿元。
另外,集团持有上市公司双汇发展35。
715%股份,所持股份的市值达33。
89亿元。
2006年4月26日,由美国高盛集团、鼎辉中国成长基金Ⅱ授权,代表上述两家公司参与投标的香港罗特克斯,以20。
1亿元人民币中标双汇股权拍卖,获得双汇集团100%股权,间接持有双汇发展35。
715%的股权。
根据挂牌信息,此次双汇集团股权转让要求受让者必须满足四个条件:资产规模超过500亿元的国外资本、财务投资者、管理团队不变、税收留在当地。
另外,双汇集团规定意向受让方或其关联方在提出受让意向之前,不得在国内直接或间接经营猪、牛、鸡、羊屠宰以及相关产业,也不得是这类企业大股东。
闻讯,JP摩根、美国国际集团、新加坡淡马锡、高盛等国际资本展开了对双汇股权的激烈争夺。
从受让者条件来看,本来JP摩根是最有可能获胜的。
相比早有准备的JP摩根,进入较晚的高盛赢面并不大。
因为高盛在某些方面并不符合双汇受让者的要求:其一,高盛在2005年承销了双汇最大竞争对手南京雨润的IPO,并持有雨润13%的股份,而且在雨润董事会派驻了一名非执行董事,不符合竞标条件。
其二,代表高盛和鼎辉的香港罗特克斯公司事实上并不符合双汇要求的管理资产500亿元的条件。
但最后的胜出者却是罗特克斯,实在有点出乎外界的意料。
高盛和鼎辉能够最终胜出,其竞标之外的运作策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按照他们的理解,以万隆为首的经营管理团队,在此次股权转让中拥有相当大的话语权。
为此,高盛和鼎辉将目标锁定在了双汇发展的第二大股东海宇投资身上。
拥有双汇发展25%股权的海宇投资,其股东中有多名双汇高管。
2006年4月24日,双汇发展突然刊登公告宣布海宇投资转让手上所有双汇发展股权的决定,如此一来,其他竞标方进退两难。
资本运作的经典案例
资本运作的经典案例-------世茂地产上市世茂房地产上市之前,世茂集团旗下已经有世茂股份(10.12,0.24,2.43%)(600823)、世茂国际(00649。
HK,原名世茂中国)两家上市公司。
然而其融资能力相对有限,而世茂集团因不断拿地扩张资金缺口日益加大。
2003年7月4日,世茂旗下福建世茂以18亿元拿走南京“宝善地块”,总投资超过100亿元;2005年拿到的绥芬河项目总投资也超过100亿元;2005年2月,世茂国际又以31.5亿元拍得武汉“锦绣长江”地块,项目总投资在80亿元以上。
由于主力开发高档物业,成本较高,同时需要大量的资金来获得土地使用权,增加土地储备,因此,许荣茂迫切需要开辟新的融资途径来缓解资金压力,世茂房地产的上市提上了议程。
不过,世茂房地产的上市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其2005年就酝酿赴港上市,但由于宏观调控政策不断出台、美联储加息、房地产股走势低迷等原因,不得不放弃这一打算。
2006年,世茂房地产卷土重来,上市又因未解决同业竞争问题而推迟。
随后,国六条出台,对房地产企业又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至2006年7月其上市时,世茂的资金压力和长期债务压力已经较大(世茂房地产2006年中报公布的负债率达67.7%),分拆世茂房地产上市融资,已成世茂继续发展的必需之举。
三步资本运作为了实现红筹上市,世贸房地产开展了一系列的资本运作。
第一步:收购13家项目公司2000年3月15日,世茂成立上海滨江项目公司,2002年12月,世茂企业持有该公司72%的股份。
2004年11月17日,世贸房地产透过全资附属公司Peak Castle收购上海滨江项目公司3%的股权。
2005年12月30日,Peak Castle以4.8亿港元的代价从世茂集团手中收购Vicking 100%股权,从而100%持有上海滨江项目公司。
同样,2002-2004年,世贸房地产通过其本身及附属公司逐渐收购了国际广场项目公司、上海佘山项目公司等13家项目公司,完成了对15个物业项目的完全或间接控股。
资本运作案例精选
资本运作案例精选以下是一则关于资本运作的案例,字数限制在700字内。
在中国的军工行业,有一家历史悠久的国营企业,专门从事军用飞机和导弹的研发和生产。
尽管这家企业在技术上非常强大,但由于国有企业的特殊性,其资金运作非常困难。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企业决定通过与外部投资者合作进行资本运作。
企业的高层决定将一部分股权出售给外部投资者,以换取大量的资金来发展企业。
在寻找合适的投资者时,企业非常注重对方的资金实力和行业经验。
最终,企业选择了一家知名的投资集团作为合作伙伴。
投资集团经过对企业的全面调研后,决定以股权投资的形式为企业输送资金。
他们看中了企业在军工领域的技术实力和市场前景,并且相信通过自身的管理经验和资源优势,可以帮助企业实现更好的发展。
投资集团与企业签订了一份股权投资协议,双方约定了股权出售比例和金额。
根据协议,投资集团将为企业提供一定的资金,并帮助企业进行整体战略规划和管理优化。
同时,企业的高层也保留一定的管理权,以保证企业的稳定运行和核心技术的保密。
通过这次资本运作,企业获得了大量的资金支持,使得企业的研发和生产能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企业选择了新的研发方向,并加大了研发的投入,推出了一款性能优越的新型导弹,在市场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同时,企业的管理水平也得到了提升,生产效率和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与此同时,投资集团也通过这次合作获得了丰厚的回报。
他们通过出售股权获得了大量的股息收入,并且通过引进的新技术和产品,也提升了整个集团在军工领域的竞争力。
通过这次资本运作,企业和投资集团实现了双赢。
企业通过引进外部资本和资源,实现了技术和市场的突破,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投资集团则通过投资获得了丰厚的回报,并提升了自己在军工行业的地位。
在这个案例中,资本运作为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通过与外部投资者的合作,企业获得了巨大的资金支持,并得到了技术和管理的指导。
资本运作促进了企业的创新和发展,实现了投资者和企业的共同利益。
资本运营案例综合
一、亚泰集团资本运营
一位获诺贝尔奖的经济学家说:当今的美国大企业,几乎没有哪一 家不是以某种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应用了兼并、收购而发展起来的。 亚泰集团的资本运作使亚泰在产业发展上超越了许多原始积累过程, 而且有自己的特色。一是以承债兼并的方式吸纳有潜力的资产、拓 展公司的产业链条。二是兼并后整合规范吸收上非常成功,通过注 入机制、管理、资金,激活了原企业的存量资产,产生了倍增效果。 如水泥产业;如承债收购的国家人用纯化狂犬疫苗重点生产基地— ——原吉林东生药业有限公司规范为亚泰生物药业有限公司;如与 上海医药公司联合组建亚泰华氏公司等等。三是在产业扩张的同时 获得知识与技术的优势,吸入科技含量高的项目就会带来该行业的 一流人才,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联合,实现了资金与知识的对 接。
一、亚泰集团资本运营
从“长春龙达建筑实业公司”发展到“亚泰集团” 1992年,有人给宋尚龙指了一条捷径:与其自己去 运作上市,还不如买个“壳”,借壳上市。可是哪里有 现成的壳呢?宋尚龙开始动用各种关系,四处打探。老 天不负有心人,机会来了。他听说吉林省第一家股份制 企业辽源茶叶股份公司本身具有上市资格,但其总资产 少,自身实力不够,正在寻找合作伙伴。
二、海尔集团资本运营
第二阶段兼并方式与第一阶段相比,除了投入资金外, 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将海尔的企业文化与OEC管理体系 移植到被兼并企业中,创造出一个具有活力的新机制, 使企业迅速进入良性发展阶段。 第三阶段(1995年至今),此阶段的兼并方式 主要是以无形资产盘活有形资产,以海尔名牌及OEC 管理体系移值到被兼并企业中,转换机制,实现精神变 物质。
一、亚泰集团资本运营
1993年4月,吉林亚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组建,1995年上市进入证 券市场。1997年“小鱼吃大鱼”兼并双阳水泥厂,1998年进军高科 技制药产业开始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与提升。善抓机遇资本运营的几 次大动作,不仅跨越了同行长时间才能完成的资本积累和起步阶段, 而且企业也由单一的房地产业一跃发展成为拥有总资产52亿元、主 业突出、管理紧密的大型企业集团。八年三次融资没有一次改变投 向,高效守信,成为资本市场产业发展、壮大厚报资本的典范。公 司连续两年在长春市大型企业效绩评价中名列A类榜首,成为区域经 济发展的重点企业;2001年在有关部门评出的“中国最具投资价值 的100家上市公司”中亚泰名列34位。
成功的资本运作蒙牛案例
第三步,2002年9月23日,“蒙牛”在英属维京
群岛(BVI)注册了两家新公司:金牛公司和 银牛 公司,两家公司注册股本5万股,注册资金5万美 元,每股面值1美元。“金牛”的股东是15位 “蒙牛”的高管。“银牛”的16位股东除邓九强 外,其他人均为“与蒙牛业务关联公司的管理人 员”,其中,谢秋旭一人的名下即有63.5%的股 份。
了两家壳公司:China Dairy Holdings(中国乳 业控股,现习惯称开曼群岛公司),注册资金1 美元,每股0.001美元,共计1000股和MS Dairy Holdings(摩根士丹利乳业控股),第一家作为 未来接收自己对“蒙牛”投资资金的帐户公司, 第二家作为对“蒙牛”进行投资的股东公司。 问题:1.为什么要设立海外公司?
9
10
二、摩根士丹利主导下的资本运作
第一步,2002年6月,“蒙牛”与摩根士丹利等
三家外资机构签署了投资意向:外资投入2.16亿 元(2597.3712万美元),只占32%的股份,外资 投入前“蒙牛股份”有4000多万股,增资后约 6000万股外资占不到1/3,就是2000多万股,折 合起来,“蒙牛股份”的外资进入成本为10.1元 /股。
“金牛”和“银牛”成立后,即以面值购得了 全部的开曼公司股权1000股,总代价1美元,两 家各分50%,“蒙牛”的势力从而得以进入境外16
第四步,2002年9月24日,开曼公司扩大法定股
本1亿倍,并开始对外发售股份,股份从1000股 扩大为1000亿股,分为一股十票投票权的A类股 5200股和一股一票投票权的B类股99999994800股, 并规定原来的1000股旧股算作A类股份,包含于 5200股A类股份之内。
17
第五步 ,2002年10月17日,“金牛”与“银牛”
资本运作合同案例范文
资本运作合同案例范文一、案例背景。
二、合同主体内容。
# (一)投资金额与股权比例。
创意公司呢,决定向酷玩公司投资500万人民币。
这可不是个小数目啊!作为回报,酷玩公司同意给创意公司30%的股权。
就像是创意公司花钱买了酷玩公司这个大蛋糕的30%,以后酷玩公司要是赚大钱了,创意公司就能按照这个比例分红啦。
# (二)公司治理。
1. 董事会席位。
这合同里还规定了董事会的事儿。
酷玩公司原本有5个董事会席位,现在呢,因为创意公司投了钱进来,得给创意公司2个董事会席位。
这就好比是创意公司在酷玩公司这个大家庭里有了说话的分量,可以参与公司的重大决策啦。
比如说酷玩公司想要开发一个新的产品系列,创意公司的人在董事会上就能发表意见,是赞成还是反对呢。
2. 重大决策。
对于那些特别重大的决策,像公司要不要并购其他小公司,或者要不要改变主营业务方向这种大事儿,合同规定必须要得到创意公司董事会代表的同意票才行。
这就像是给创意公司上了一道保险,确保自己投的钱不会被酷玩公司乱花。
# (三)业绩对赌。
这可是个很有趣的部分哦。
创意公司虽然投了钱,但也不是傻愣愣地就等着结果。
他们和酷玩公司约定了业绩对赌条款。
如果酷玩公司在接下来的两年内,年营业额达不到800万,酷玩公司的创始人就得把创意公司手里的部分股权买回来,价格还得按照当初创意公司投资的价格加上一定的利息呢。
这就像是给酷玩公司上了个紧箍咒,激励他们努力干活,把公司业绩搞上去。
酷玩公司的创始人心里肯定在想:“这可不能偷懒啦,得拼命赚钱,不然股权可就没啦。
”# (四)退出机制。
1. 上市退出。
如果酷玩公司运气好,发展得超级棒,能够成功上市。
那创意公司就可以在股票锁定期结束后,通过在证券市场上抛售股票来实现退出。
这就像是种了一棵小树苗,小树苗长成了参天大树,创意公司就可以把自己的果实摘走啦。
2. 股权转让退出。
要是酷玩公司没上市,但是有其他公司对创意公司手里的股权感兴趣,创意公司也可以把股权转让给第三方。
中国资本运营经典案例
中国资本运营经典案例中国资本运营经典案例:中国资本运营领域有很多经典案例,其中一位代表性的案例是阿里巴巴的“电商战争”。
阿里巴巴作为中国最大的电商平台,通过巧妙的资本运营策略,成功地击败了强大的竞争对手,实现了快速的发展。
在电商行业,阿里巴巴一直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特别是来自京东、唯品会等竞争对手的挑战。
然而,阿里巴巴非常善于运用资本,通过投资、收购、整合等手段,不断壮大自己的实力,同时也对竞争对手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首先,阿里巴巴积极寻找资本支持。
在成立初期,阿里巴巴就成功地吸引了雅虎和软银等国际顶级资本的投资,获得了强大的财务支持。
这不仅为阿里巴巴的扩张提供了资金保障,也提高了投资者对阿里巴巴的信心。
后来,阿里巴巴还成功地在香港和美国上市,进一步筹集资金,扩大了公司的规模。
其次,阿里巴巴善于通过投资和收购来布局全球市场。
根据不同的市场需求和竞争对手的特点,阿里巴巴选择有针对性的投资和收购战略。
例如,在中国市场,阿里巴巴投资了菜鸟网络和高德软件,进一步整合了物流和地图等资源,提升了用户体验。
同时,阿里巴巴还在东南亚、印度等新兴市场进行大规模投资,加速了公司的全球化进程。
最后,阿里巴巴善于整合资源,形成“互联网生态圈”。
阿里巴巴通过整合自身的平台和资源,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互联网生态圈,涵盖了电商、金融、物流等多个领域。
通过这种整合,阿里巴巴不仅可以提供更多的服务和产品,也可以形成更强大的护城河,抵御竞争对手的攻击。
通过巧妙的资本运营策略,阿里巴巴成功地击败了竞争对手,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这个案例给我们的启示是,资本运营在企业的快速发展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企业应该积极寻找资本的支持,善于利用投资和收购来获取更多的资源,同时也要注重整合资源,形成更加强大的竞争优势。
只有做到这些,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资本运作成功案例
资本运作成功案例资本运作在现代经济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通过投资、并购、重组等手段,调动各方资源,实现市场优势和利益最大化。
在实践中,有许多成功的资本运作案例值得借鉴和学习。
本文将介绍一个具有代表性的资本运作成功案例,以便深入理解资本运作的重要性和影响。
案例背景某电子科技公司是一家全球领先的半导体技术公司,其产品应用广泛,市场份额稳步增长。
然而,由于公司规模扩大和市场竞争加剧,亟需强化资本运作,以提升竞争力和盈利水平。
在此背景下,公司董事会决定进行一次重大的资本运作,以实现更高的增长和价值。
资本运作策略公司决策层经过深入研究和评估,制定了以下资本运作策略:1.并购优质企业:公司对行业内的优质企业进行了广泛的市场调研和评估,最终选择了一家领先的芯片设计公司作为目标并购对象。
这家企业拥有先进的技术和强大的研发实力,在市场上具有良好的声誉和客户基础。
2.资本注入:为了实施并购计划,公司通过向境内外知名风险投资机构引入资本,以筹集到足够的资金。
这些资金将用于并购交易的支付和后续运营资金的注入。
3.合理融资:根据当前市场环境和公司的估值情况,公司选择灵活的融资方式,包括银行贷款、企业债券发行等。
确保融资成本合理,并降低财务风险。
4.组织重组:为了实现各项资本运作战略的顺利推进,公司进行了组织结构调整和人员优化。
确保公司能够有效整合新收购的企业,并发挥各项战略的协同效应。
运作结果通过上述资本运作策略的实施,该电子科技公司取得了显著的成功和丰硕的成果:1.市场份额提升:并购了领先的芯片设计公司后,公司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明显增强。
新收购的企业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研发能力,使得公司产品在品质和性能上得到大幅提升。
因此,公司的市场份额迅速增加,并获得了更多的订单。
2.利润增长:凭借先进的技术和竞争力的提升,公司的产品价格得到合理调整,从而实现了较高的利润率。
并且,通过运营效率的提升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公司降低了成本,进一步增强了盈利能力。
七个资本运营经典案例
1、有一IT人士,其实也谈不上他懂多少IT知识,但是他有博士头衔,有在国外学习、生活k的经验和圈子。
这就是他的资源,于是,他充分利用这一资源来实现自己的创富梦想。
做法是:他先提出了在中国建立一个搜索引擎网站设想(那时,中国网站很少,不像现在,网站多如牛毛),并告诉他的老师,老师借给他10万美金,经过一段时间的折腾,探索出一个有可能赚钱的模式,于是找到国外的风险投资进行游说,并成功获得了新的投资,几年后又成功在那斯达克上市,赶上股市正疯狂炒做互联网概念,该股票价格和其他类似股票价格一样,一路彪升,于是乎,该IT人士,立马成为了IT精英,一举进入中国富豪榜。
其他IT精英创富的路数,也基本差不多。
评论:其实现在看来,建一个网站很容易,找10万美金也很容易,那么,为什么他能成功,而别人没有成功,关键在于:一、他充分利用了自己所拥有的资源,并且将它发挥到了极致。
试想,如果他没有在国外生活过,没有博士头衔,他就很难有超前的眼光,来发现他的机遇,很难去说服国外的风险投资商,除非你实打实地拿出现金流,拿出利润来。
二、他抓住了一个可以让人发挥想象力的项目,既是说,这个项目有无限扩张的潜力。
2、十几年前,有一个17岁的小伙子来到北京,经过几年打拼,经营起了一家经营家电的商店,后来又变成若干家连锁店,同时也做过一点房地产。
尽管他干的很成功,但也默默无名。
最近由于进行了资本运作,突然身价百亿,成了中国首富。
到底是怎么回事?其实,很简单。
做法是:他首先把房地产作价与一家香港上市的公司(香港把低于1港元钱一股的股票叫仙股)进行资产股权置换,从而很容易就取得上市公司的控股权。
然后迅速扩张他的连锁店,由几家变成几十家,无形资产迅速膨胀。
经过评估,再次作价进行资产股权置换,上市公司随即变成市值超过百亿的几十家家电连锁店的控股公司。
小伙子也从拥有看不见的、迅速膨胀的、一时无法变现的、说不清楚的无形资产,一夜之间变成了拥有价值上百亿的可以随时变现的上市公司股票。
5个最经典资本运作案例
5个最经典资本运作案例作者:佚名来源:《名人传记·财富人物》2014年第11期【一】有一IT人士,其实也谈不上懂多少IT知识,但是他有博士头衔,有在国外学习、生活的经验和圈子,这就是他的资源。
于是,他充分利用这一资源来实现自己的创富梦想。
做法:他先提出了在中国建立一个搜索引擎网站的设想(那时,中国网站很少,不像现在,网站多如牛毛),并告诉他的老师。
老师借给他10万美金,经过一段时间的折腾,探索出一个有可能赚钱的模式,于是找到国外的风险投资进行游说,并成功获得了新的投资,几年后又成功在纳斯达克上市,赶上股市正疯狂炒作互联网概念,该股票价格和其他类似股票价格一样,一路飙升。
于是乎,该IT人士,立马成为了IT精英,一举进入中国富豪榜。
其他IT 精英创富的路数,也基本差不多。
评论:其实现在看来,建一个网站很容易,找10万美金也很容易。
那么,为什么他能成功,而别人没有成功?关键在于:一、他充分利用了自己所拥有的资源,并且将它发挥到了极致。
试想,如果他没有在国外生活过,没有博士头衔,他就很难有超前的眼光,来发现他的机遇,很难去说服国外的风险投资商,除非你实打实地拿出现金流,拿出利润来。
二、他抓住了一个可以让人发挥想象力的项目,就是说,这个项目有无限扩张的潜力。
【二】十几年前,有一个17岁的小伙子来到北京,经过几年打拼,经营起了一家经营家电的商店,后来又变成若干家连锁店,同时也做过一点房地产。
尽管他干得很成功,但也默默无名。
最近由于进行了资本运作,突然身价百亿。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其实,很简单。
做法:他首先把房地产作价与一家香港上市的公司(香港把低于1港元钱一股的股票叫仙股)进行资产股权置换,从而很容易就取得上市公司的控股权。
然后迅速扩张他的连锁店,由几家变成几十家,无形资产迅速膨胀。
经过评估,再次作价进行资产股权置换,上市公司随即变成市值超过百亿的几十家家电连锁店的控股公司。
小伙子也从拥有看不见的、迅速膨胀的、一时无法变现的、说不清楚的无形资产,一夜之间变成了拥有价值上百亿的可以随时变现的上市公司股票。
资本运作型集团运作模式(典型企业案例)
资本运作型集团运作模式(典型企业案例)案例一:中信集团的运作模式中信集团作为国家经济改革试点及对外开放窗口,通过强大资本运作能力开拓了一条通过吸收和运用外资,为国家开放和建设服务的发展之路,现在已成为一家金融(银行、证券、信托、保险、基金、资产管理等)与实业(房地产、工程承包、资源能源、基础设施、机械制造、信息产业等行业和领域)并举的综合性跨国金融控股集团。
中信集团通过层层控股放大资本效应,在保证资本控制力的同时延伸产业范围,是典型的资本运作型集团运作模式。
一是模式定位。
中信集团通过层层控股定位于大资本集团运作模式,同时发展混合所有制,建立股东平等的市场化机构,多元化投资,放大资本杠杆效应的同时实现资本超价值管理。
各子公司通过以金融为主体,制造业、文化体育、信息产业、房产为辅助的多元化专业化经营,提升运营水平,保障资本价值的放大。
二是模式路径。
中信集团通过构建银行、信托、资产管理、保险等金融业务与地产、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承包等实业业务的内部资本运作平台,强化集团对金融及实业板块的资本管理、控制、监管能力,利用多层持股等方式发挥资本的杠杆效应,保障资本价值最大化,利用产融结合实现资本的超价值管控。
三是模式价值。
中信集团跳出单纯金融或单纯实业的产业经营思维,以投资、金融服务等资本运作作为驱动力,以信息、制造、全球范围内的工程承包等产业实体形成支撑力,通过金融与实业的结合形成资本组合效应,获取结构价值;以资本杠杆撬动实业资源获取运营价值。
同时还通过集团整体对成本的压缩和风险的管理获取负向价值和风险价值。
四是模式进化。
中信集团可以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对银行、证券、信托、保险、期货等金融资源的整合,对地产、矿石、制造业等产业资源的整合,以及对航空、旅游、医疗等服务业资源的整合,实现资本—产业的强关联,创新运作的新模式,向创新融合型集团运作模式进化。
五是模式利润。
中信集团发挥资本与资本,资本与产业的组合、协同效应,通过对金融行业全牌照优势及产融结合优势的利用,通过对行业控制力和产业链卡位效应获取产业层面利润;通过保险、小贷、股权投资等不同金融产品的组合获取产品组合红利;通过集团整体运作及营销与品牌优势获取集团层面红利与营销与品牌红利;同时,集团旗下各版块也向集团贡献红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本运作案例
在国内财经媒体中,《新财富》首创了独特的研究式报道模式,通过对商业痕迹的追寻,并运用财务分析等专业工具进行研究,以案例的方式全面揭示商业真相。
十年来,《新财富》的不少案例进入北大等高校的案例库,
不仅推动了国内企业资本运作水平的提高,也为中国经济贡献了一笔精神财富。
为揭示过往十年资本魔杖指向的变迁,
2001年4月
德隆系:“类家族企业”敛财模式
亚洲普遍存在家族企业通过金字塔结构敛财的模式,而中国独有“类家族企业”的敛财模式,德隆系是其中的典型。
其先通过低价受让国家股或法人股,控制多家上市公司,建构金字塔式的金融帝国;之后,利用当时尚不健全的交易监管机制,通过各种“利好消息”推动股价上涨,从而获取暴利。
但是,这个依靠短融长投的金钱游戏支撑的庞大帝国,在2004年遭遇危机,随着唐万新的入狱,德隆系分崩离析。
2002年3月
华晨财技
境内外资本市场巨大的差异,通常被看成资本运作的障碍,然而,仰融正利用这一差异,创造性地在太平洋两岸成立了具有各种职能优势的控股主体,搭建起层层叠叠的控股架构,并通过穿梭其间的股权运作,有效回避敏感问题,利用各种融资手段,建立起一个全新的以汽车业为核心的
华晨系。
被称为迷宫的华晨系,是当时国内资本市场最富创造力,也最具
国际视野的资本运作,即使站在今天来看,其股权结构和运作轨迹仍有无
尽余味。
《华晨财技》获《北大商业评论》评为2002年十大财经案例之首。
2003年8月
地产阴谋
利用项目节奏运作资金及股权的许荣茂家族
2007年10月
地产阴谋2.O
许荣茂跨市场资本套利财技
《新财富》曾经两度深入研究地产大亨许荣茂的世茂集团。
许氏家族
利用房地产项目滚动开发的节奏,在先期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时,由系下上
市公司承担成本及风险;在预售款陆续回笼前后,由家族公司通过合资或
增资,不断摊薄上市公司在项目中的权益;最终,大部分收益落入家族企
业囊中。
同时,在股改前,许氏利用A股上市公司培育项目,再将优质项目转
移到海外私人公司,集体打包到海外上市,以实现利益的最大化;股改后,其又利用A股市场的高估值,将低回报的商业资产剥离给A股上市公司,
从而保持海外上市公司的高成长性和融资效率。
在此过程中,许荣茂的私
人公司完成了财富的最大化增值与套现。
2005年1月
摩根财技狩猎“蒙牛”
中国资本市场仍是一片荒原、金融工具奇缺的时代,以牛根生为代表
的蒙牛乳业管理团队在融资四处碰壁之后,孤注一掷,以企业的所有权为
代价,与摩根士丹利等财务投资者进行了疯狂的对赌。
其高市盈率的背后,是一段艰辛的财富故事。
2022年9月
沈国军“空手道”
银泰并购术
沈国军的“银泰系”独辟蹊径通过并购百货业上市公司壮大的模式,
堪称经典:许多拥有绝佳地段和商业资源的百货业上市公司,整体业绩不
佳而且股权结构分散,隐藏着巨大的并购价值。
沈氏的高超不仅在于眼光,还在于财技,他的收购几乎集各种方法之大成,汇聚了在中国现行制度下
所有能走的路径、能实施的创新,从而合理利用各种经济手段达到最经济
的目的。
2022年9月
金龙鱼出水通吃
上世纪80年代末,马来西亚首富郭鹤年家族系内公司就兵分两路合
围中国油脂市场:一方面,通过嘉里粮油聚焦产业链后端的油脂精炼领域
及销售环节,巧妙借道中粮等国企成立南海油脂,打造“金龙鱼”等一系
列小包装食用油品牌;另一方面,通过丰益控股与美国ADM公司合资成立
益海集团,布局产业链中端的压榨环节,成为中国最大的粮油加工企业。
同时,丰益控股利用其在棕榈油原料上的优势,全面参股中粮系油脂企业。
由此,郭氏家族在中国油脂产业链中下游几乎形成了“通吃”格局,实现
产业链上的纵向一体化。
此后,郭氏家族将在上下游产业链的布局整合到
丰益国际,实现产业链的纵向一体化和横向规模化的统一。
2022年7月,丰益国际开始谋划分拆全部中国业务在国内上市,以应对中国政策和舆论
对内资粮企的逐步倾斜,谋求“去外资化”。
2022年4月
冒险家许家印
许家印是中国地产界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之一。
在恒大地产首次上市前,他以全部身家与外资机构设下一轮轮赌局,获得巨额融资,之后突击
拿地,做大市值,快速催熟恒大;同时,在投行的精心筹划下,通过转让
项目公司权益和项目开发权以及迂回转股等策略,提升恒大业绩表现、改
善资本结构,筹集上市筹码。
然而时运不济,恒大IPO招股之时正遇全球
金融危机,首次上市失利。
此后,恒大一度深陷债务泥潭,许家印也几乎
沦为债权人的打工仔。
此时,郑裕彤等新投资者的出现解了他的燃眉之急,于是,许家印再度设下新赌局,二次冲击IPO,并在2022年房地产行业
复苏之际,带领恒大成功上市。
2006年3月
施正荣财技
无锡尚德“私有化”及上市
在无锡尚德的资本运作过程中,实现了民营资本、国有资本、外资与
企业管理者多赢的局面:通过海外上市,施正荣不但成功取得企业控制权,个人财富也惊人增值;外资机构、过桥资金提供者在短期内获得了超额回报;国有股东不仅收获经济利益,更极大地宣传了当地的投资环境,吸引
了更多的投资。
这一模式对国内民企尤其是允许外资全资控股的民企颇具
借鉴意义。
2022年2月
“雨润”财技
狩猎国企
多年商海浮沉中,祝义材以独到的眼光看到了被购国企的潜在价值,
利用其土地和物业以历史成本计量所导致的账面价值低廉优势,以低价收
购国企,确认相关的负商誉收入;并且因并购破产国企,在地方政府处获
得各种财政补贴。
自2005年至2022年上半年的4年半中,雨润食品获得
的负商誉和政府补贴收入合计9.03亿港元,占同期净利润的24.7%。
祝
义材的精湛财技发挥到了极致,其与国企和地方政府打交道的策略和技巧
远远超过国企出身的双汇发展。
2007年3月
双汇“激励局”
共谋拒绝第三方参与重组的架构
双汇管理层很早就试图解决激励问题,“海宇”和“海汇”两公司由
此应运而生:管理层通过“海宇”低价受让双汇的国有股权,通过“海汇”的关联交易获得资金。
不过,这种非正常的激励方式不仅影响到双汇正常
的投融资策略和财务状况,而且在“海汇”被勒令整改和监管层股权激励
新政策的压力下,陷入了无法破解的激励困局。
作为国际投行当中最负盛
名的并购专家之一,高盛极有可能洞悉了这一局面,在与双汇管理层达成
激励承诺的默契下,促使管理层先将“海宇”所持有的双汇股权低价向其
转让。
然后,高盛再用超常的高价竞投双汇集团股权,从而轻松地完成了
并购。
其纯粹追求财务回报、不吝股权激励的特点体现出优势。
正是因历
史及制度原因形成的管理层激励缺陷被外资利用,致使国有优势企业不断外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