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测试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测试题(解析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测试题(解析版)

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测试题一、选择题(本题共25道试题)1.西方学者认为,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人类意识”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

在当时的中国,最具典型意义的现象是()A.诸子并立,百家争鸣 B.以法为教,焚书坑儒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崇儒尚佛,兼收并蓄2.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论述理学时说:“思想成为原则,而原则又成为规则,而规则又进入民众生活,当民众在这种规则中生存已久,它就日用而不知地成了‘常识’,任何违背常识的行为都将成为错误甚至罪孽。

”材料说明宋代理学()A.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 B.强调“存天理,灭人欲”C.实现世俗化、生活化 D.教诲民众遵循“三纲五常”3.荀子说:“明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法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

”上述材料主要说明荀子( )A.重视礼仪教化 B.主张礼法并施 C.强调严刑峻法 D.提倡为政以德4.《春秋决事比》中有一个典型案例:父亲和别人因口角发生斗殴,对方用刀刺父亲,儿子拿棍子相救,结果误伤了父亲。

官府认为儿子犯了殴打父亲的重罪,要按律处死。

但董仲舒根据孔子的观点,认为儿子的动机不是打父亲,所以应免罪。

对材料解读错误的是()A.孝治天下、儒家独尊 B.原心定罪、以礼入法C.德主刑辅、以人为 D.纲常为主、刑法为辅5.“学问以格物致知为先,明善诚身为要,凡诗书、尚书等六经文字,孔子与孟子的遗言,都下过工夫”的学者是()A.朱熹 B.陆九渊 C.王守仁 D.李贽6.马克垚认为:明清之际中国在经济和政治方面出现的新思想是很重要的,如果按照这种思路发展下去,则可以有助于中国走向现代化的目标。

下列思想与之对应的有()①黄宗羲“工商皆本”②陆九渊“心即理也”③顾炎武“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④王夫之“循天下之公”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7.下列各项中能体现黄宗羲思想特点的是()A.“颠倒千万世之是非” B.“天下为主,君为客”C.“经世致用” D.“天地之化日新”8.“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测试题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测试题

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测试题一、单选题(30道试题)1.《春秋》原是鲁国国史,后经孔子修订整理,成为儒家经典,并被后世统治者所推崇。

这一现象反映了A.鲁国史官记史最为真实B.重史传统影响现实政治C.孔子借助史书治理国家D.儒家高度重视编撰史书2.墨子认为,如果任凭“人是其义,以非人之义”的“交相非”发展下去,必然带来“内者父子兄弟作怨恶,离散不能相和合,天下之百姓,皆以水火毒药相亏害”的结果。

这说明A.百家融合的趋势B.“尚同”的治世理想C.人性本恶的思想观念D.依法治国的合理性3.《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

这反映出,《墨子》A.远远超越了西方科技的发展水平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C.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智慧D.包含了劳动人民生产生活经验4.“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这个故事反映出的思想主张是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事物自相矛盾C.事异则备变D.逍遥无为5.老子的无为思想强调“少私寡欲”,要求统治者减损欲望,放下贪欲。

孔子也把“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作为对君子的要求。

这种现象A.体现先秦儒道思想存在一定联系B.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C.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个人私欲膨胀D.导致了贵族社会逐步瓦解6.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评论先秦时期的某一学派时说道:“可以行一时之计,而不可长用也,故曰‘严而少恩’。

若尊主卑臣,明分职不得相逾越,虽百家弗能改也。

”这一评论针对的是A.儒家B.墨家C.法家D.道家7.荀子曰:“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董仲舒曰:“为生不能为人,为人者,天也”“为人主也,道莫明省身之天,如天出之也”。

二者关于“天”的论述的主要区别是A.“天”是否有意志B.“天”是否客观存在C.“天”是否施行“仁政”D.“天”是否高高在上8.钱穆《秦汉史》认为:“秦皇焚书坑儒,以吏为师,禁天下之以古非今。

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检查(含解析)

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检查(含解析)

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检查一、选择题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下列可支持此观点的有( )①儒家思想孕育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②墨家学说开启“重农抑商”的先河③道家学说构成传统哲学的重要基础④法家思想成为变法的主要理论依据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解析儒家思想强调“仁”“礼”,主张以德治国,孕育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①正确;法家学说开启了“重农抑商”的先河,②错误;道家学说中关于世界的本原及辩证法思想构成传统哲学的重要基础,③正确;法家思想倡导变革,成为变法的主要理论依据,④正确。

故选C项。

答案 C2、阿诺德·汤因比在《历史研究》里写道:“中国最伟大、最富创造性的思想文化运动发生在兵连祸接的时代,即完成政治统一之前。

”下列思想属于“这一时代”的是( )A.“道之以德,齐之以礼”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心外无物,心外无理”D.“经世致用,工商皆本”解析:材料中所提的时代为春秋战国时期,“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为春秋时孔子思想,故A项正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汉代董仲舒的主张,故B项错误;“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为明代王守仁的主张,故C项错误;“经世致用,工商皆本”为明清三大家的经济主张,故D项错误。

答案:A3、战国时期,除儒、墨显学之外,还有道、法、阴阳等家,甚至一家之内也不断地再分化为小的宗派,如“儒分为八,墨离为三”。

各家都抱着“以其学易天下”为宗旨,各国君主对各家也是“兼而礼之”。

上述现象反映的是( ) A.学术气氛空前浓厚 B.出现百家争鸣局面C.养士之风极为盛行 D.学术适应政治需要解析:材料信息反映出诸子百家的宗旨是“以其学易天下”,即其学说服务于政治,故D项正确;“学术气氛空前浓厚”“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养士之风极为盛行”都符合史实,但是不符合材料主旨信息,故A、B、C项错误。

答案:D。

4、儒家崇尚知仁行义的谦谦“君子”;墨家推崇分人以财、助人以力的“兼士”;法家则以循名责实、公正无私的“铁腕”实行者为道德极峰。

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训练题(解析版)

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训练题(解析版)

..................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选择题(48分)1.1.17世纪来华传教士曾将《论语》《大学》等译为拉丁文在欧洲出版,19世纪中期传教士理雅各又将多部儒家经典译成英文,在西方引起轰动。

这表明A. 儒家思想被西方学者普遍接受B. 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引起关注C. 中西文化交流限于传教士之间D. 儒家思想推动了西方政治革命【答案】B【解析】由“19世纪中期传教士理雅各将多部儒家经典译成英文,在西方引起轰动”可以看出此时期西方关注中国的传统文化,故选D。

A项中“普遍接受”绝对化,排除;传教士成为了中西文化交流的中介,C项是对材料的曲解,;B项中“政治革命”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故选D。

2.2.据《史记》载: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竞未得到回礼。

太子问:“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田子方答:“贫贱者”。

并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被派上用场。

A. 士人为诸侯所重用B. 士人轻视功名利禄C. 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D. 忠君思想已经形成【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通过历史现象分析历史本质的能力,对材料现象的准确分析是解题的关键,由材料中的“魏太子下车”可以判断是战国时期,“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 “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上被派上用场”等信息可以得出士阶层的不断崛起以及受到各诸侯国的重用,A 符合题意;B 在材料中无体现;“他随时都能够再别国宫廷上被派上用场”说明忠君思想并不浓厚,再加上魏太子致意竟不回礼等,排除C、D。

故选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背景——士阶层的崛起【名师点睛】本题以情景史料的方式命题,角度比较新颖,突显了高考试题的人文化的特点,重在对学生能力的考查,有一定的难度。

能够高效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是首先通过阅读史料,提炼出有效信息,然后结合已学知识综合判断即可。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检测题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检测题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检测题一、选择题(共20小题)1.北宋前期,皇室成员的宗子们,从童稚即可享受赐名授官特权。

到了南宋,宗室子弟则要参加科举考试以获得官职。

这说明宗室科举()A.利于政治机构的完善B.体现宗室平民化的倾向C.导致宗室特权被取消D.是科举制由盛转衰的标志2.有人说:“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

”下列最能够体现这一观点的思想是()A.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 “天人感应”“君权神授”C.实践德政,推行教化D.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3.柳宗元说:“浮图(又作浮头、浮屠、佛图,旧译家以为佛陀之转音)诚有不可斥者,往往与《易》《论语》合,诚乐之,其于性情奭然,不与孔子异道。

”材料反映出()A.佛教已取得政治统治地位B.儒家思想日益走向哲学化C.儒家学说的弊端日益暴露D.佛教与儒家思想逐渐融合4.《尚书》认为:“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并将商人失国归咎于德行败坏,其罪名包括酗酒、荒淫、不恤民力等。

上述材料主要强调()A.政权是否合法性取决于道德观B.君王统治必须符合上天的意志C.君主专制与君权神授的合理性D.天命与君德及民心的关系紧密5.“令后学者有所统一,为群儒首。

”提出这一观点的人一定是()A.老子B.韩非子C.荀子D.董仲舒6.“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这一主张属于()A.儒家“仁爱”思想B.墨家“兼爱”思想C.儒家“礼治”思想D.墨家“非攻”思想7.朱熹在《朱子家训》中提出:“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

”“诗书不可不读,礼仪不可不知。

”朱熹意在()A.适应皇权的需要B.倡导重德修身C.宣扬“存天理,灭人欲”D.维护纲常名教8.“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

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与此文观点相符的是()A.孟子的“仁政”B.黄宗羲的“人民为主”C.王阳明的“心学”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9.关于中国画,现代画家潘天寿先生说过,“水墨浓湿得体,黑白相用,干湿相成,则百色骈凑,虽无色,胜于有色矣;无色在其中,胜于青黄朱紫矣”。

历史必修Ⅲ人民版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测试

历史必修Ⅲ人民版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测试
A.主张人的个性自由发展
B.倡导经世致用的学术取向
C.猛烈抨击封建君主专制
D.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
4.胡适说:“孔子是了不得的教育家,他提出的教育哲学可以说是民主、自由的教育哲学,将人看作是平等的”。以下主张能突出体现孔子“将人看作是平等的”的是:
A.有教无类B.诲人不倦
C.仁者爱人D.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5.有先秦思想家认为“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强调
A.君主无为而治B.强化血缘等级
C.推行礼乐仁政D.实行严刑峻法
6.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下列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诗句是:
A.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B.人人都晓神仙好,唯有金银忘不了
C.霹雳一声暴动.分田分地真忙
A.重文轻武观念渐趋兴盛
B.民本思想深入人心
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36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孔庙的历史沿革
产生
公元前478年,鲁哀公将孔子三间旧居改作庙堂,这是中国第一座曲阜孔庙,当时是集“家庙”与祭孔合一的建筑。
初建
汉初,汉高祖亲临曲阜孔庙祭孔,首开帝王祭孔先河;东汉汉桓帝任命由国家管理孔庙的行政长官,使孔庙成为“国庙”。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测试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64分)
1.南宋的哲学家叶适,曾是与朱熹的“理学”、陆九渊的“心学”鼎足相抗的永嘉学派代表。他讲究“功利之学”,认为“既无功利,则道义者乃无用之虚语”,以下哪些主张与叶适的思想相似()
A.“淡泊名利,克己制欲”
B.“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商皆其末也”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检测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检测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兀检测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5.0分,共100分)1•梁任公曰:我国有力之政治思想,乃欲在君主统治下,行民本之精神。

”秦汉以后,行民本之精神”主要得益于()A.民贵君轻”理念的成功实践B.法家思想因违背潮流而被抛弃C.士人群体都极力反对君主专制D. 汉武帝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2.1905年,同盟会出版的《民报》创刊号撇开孔孟老庄,把墨子奉为一代宗师,并刊登了臆想的墨子画像。

当时配发的文字介绍,最有可能的是称墨子为()A.中国古代反对民族压迫第一人B.中国古代关注民生第一人C.世界第一和平主义大家D. 世界第一平等博爱主义大家3•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反映了孔子()A.赞成用俑随葬B.仁者爱人的思想C.对鬼神敬而远之D. 恢复周礼的意图4•下列材料所反映的思想主张中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A . 令者所以教民也,法者所以督奸也。

令严而民慎,法设而奸禁。

”B. 法能刑人而不能使人廉,能杀人而不能使人仁。

C. 法令者治恶之具也,而非至治之风也。

”D. 古者明王茂其德教,而缓其刑罚也。

”5•董仲舒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

”这是他向汉武帝提出()A. 天人感应学说B. 君权神授学说C. 独尊儒术建议D. 崇尚法制主张6•明末清初,王夫之主张有其力者治其地”,黄宗羲提出授民以田”田土均之”,顾炎武力主均田”,这些主张()A .具有浓厚的复古色彩B .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C.体现了重农抑商思想D .表达对个体小农的关注7•李贽说:嗟夫!斗筲小人,何足计事,徒失佳偶,空负良缘,不如早自决择,忍小耻而就大计。

《易》不云乎: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同明相照,同类相招,云从龙,风从虎?归凤求凰,安可诬也!”从中可以看出,李贽()A .反对圭寸建礼教B. 反对盲从孔子C. 反对君主专制D.反对儒学经典8•汉武帝时,两座宫殿先后失火。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检测题(包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检测题(包含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检测题一、选择题1.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但其对“仁”的内涵没有定义,论语中大约有60多处说到“仁” ,意义各有不同。

这说明孔子的“仁”()A.思想引领很不到位 B.理论体系并不完善C.是无指向的空洞理论 D.是具体的行为规范2.“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以此见天之任德不任刑也。

”材料反映的董仲舒的主张是()A.阴阳相生 B.三纲五常 C.君权神授 D.以德治国3.明朝后期的李贽被称为“离经叛道”的思想家。

对这里“离经叛道”的准确理解应该是()A.彻底否定孔孟之道 B.倡导君民共主C.大力批判道家学说 D.挑战正统儒学权威4.梁启超在论及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指出“盖权臣之消长,与专制政体之进化成比例,而中国专制政治之发达,其大原力有二端,一由于教义之浸淫,二由于雄主之布划”。

材料中“教义之浸淫”指的是()A.统治者利用宗教大力维护自己的统治B.宗教的欺骗性使人民丧失了斗争精神C.儒家思想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D.中国君主专制意识根深蒂固5.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开始成为统治思想,主要是因为()A.道家“无为”思想不能解决现实问题B.汉武帝急需从“无为”转向“有为”C.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儒家思想有利于汉武帝的“大一统”6.有学者认为明清时期一位思想家“通过对理气、道器、能所、知行等诸多哲学问题的讨论,表现出朴素的辩证思维……最终完成了在理论上终结宋明理学的思想使命。

”该思想家应该是()A.王阳明 B.李贽 C.顾炎武 D.王夫之7.《论语·先进》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论语·述而》曰:“子不语,怪力乱神。

”上述思想蕴含的主张是( )A.以民为本B.关注民生 C.人性向善 D.关注现实8.从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到西汉时期“独尊儒术”的文化体制与思想局面的转变中,我们能够看到()①“大一统”局面的形成②古代学术思想从分到合③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确立④政治上的统一需要思想上的统一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9.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检测题(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检测题(含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检测题一、单选题1.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和平不能依靠武力来实现,更不能依靠军事同盟来维持。

强化和扩大军事同盟只会制造更多的不稳定因素,损害国际安全。

任何国家都不能把自己的安全建立在损害他国安全利益的基础之上。

摒弃冷战思维,破除“唯武器论”,各国各地区树立并贯彻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

要确保世界的和平、稳定与繁荣。

适合借用古代中国诸子百家的哪个理论A.无为而治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为政以德 D.以法为本2.战国时期,墨家后学将孔子塑造成乱贼形象,《庄子》将孔子描绘成道家的代言人,《韩非子》将孔子法家化,《孟子》《荀子》则将孔子的思想和形象夸说得愈加伟大,使他由君子变成儒家圣人。

这一现象表明A.孔子不只是儒家学派创始人B.儒道法三家思想已完全合流C.墨家思想和儒家思想相对立D.孔子思想的丰富性和复杂性3.从西汉至明清我国历代节妇烈女人数逐渐增多的主要原因是A.专制统治的加强 B.商品经济的繁荣 C.科考制度的影响 D.思想控制的强化4.儒学讲究“圣人境界”或“圣人气象”,宋代理学以“平淡自摄”“无欲故静”的境界取代了先秦儒学“知其不可而为之”“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气象。

由此可知,宋代理学A.强调坚持人格的独立性 B.开始注重人的自身修养C.追求脱世离俗的自由观 D.融合了佛道思想的主张5.有学者指出,儒家思想不仅重视“忠君”,也在一定程度上强调“限君”。

下列儒家思想主张中有“限君”意图的是A.天行有常 B.君权神授 C.天人感应 D.格物致知6.明清之际,西方传教士往往凭借历算、地理、火炮等知识,作为传教的手段,主要是利用当时中国士大夫的A.程朱理学 B.陆王心学 C.经世致用 D.考据学7.宋以前的画家评价一幅画一直以画工、技法为评价对象,而到了元明时期,品画标准已经用人品代替画品,注重画家的德行,画作的风格也从写实走向写意°促使这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南方经济的发展 B.宋明理学的影响 C.君主专制的强化 D.绘画技巧的演变8.从汉武帝正式设立太学,至西汉末年王莽辅政,太学弟子的数量从最初的50人剧增至10000余人。

人民版必修三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单元测试

人民版必修三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单元测试

必修三专题一单元测试1、汉初,黄老学派认为:君、臣、民都是集体构造中不可缺失的部分,只有“主执度,臣循理”,君臣互不相扰,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富强安定。

这反映出黄老思想A.蕴含着纲常伦理主张B. 继承了贵贱有序思想C. 致力于平衡阶层利益D. 适应了汉初集权需要2、学者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说道:“三代(夏、商、西周)盛时,天下之学,无不以吏为师。

《周官》三百六十,天人之学备矣。

”这种现象的出现,有利于A.整合思想B.学术下移C.唯才是用D.加强集权3、董仲舒认为:君主统治百姓,让他们有欲望追求,但不能超过一定的限度;让他们淳厚朴实,但不能没有欲望。

有欲和无欲,各自都能得到满足,则君主之道就有了合适的尺度。

董仲舒在此强调A.天子应该关注百姓呼声,以德治民B.为君之道要“存天理,灭人欲”C.百姓的“欲望”应当符合三纲五常D.重农抑商政策可以适度宽松4、京剧起源于“朱子桑梓”安徽,很多京剧曲目都体现了历代徽州人对传统道德的尊重,如《将相和》的爱国和谦让精神,《铡美案)中包公的正义等。

在徽商的运作下,徽班的伶人抛弃门户之见,调与汉调合流,京剧作为一个新的剧种诞生。

由此可知,京剧A.源于对儒家道德的宣扬B.是宋明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C.标志着中国戏曲艺术的成熟D.建立在中华文化深厚的基础上5、唐代的皇帝因为李姓而追认老子为始祖。

741年,唐玄宗正式下令在科举考试中设置道举。

道举考试考查《老子》《庄子》《列子》等,考试形式和明经科相同,合格者称为道学举士。

唐代设置道举旨在A.动摇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B.适应政权统治的需要C.冲击世家大族的政权垄断D.推动文化的多元发展6、顾炎武认为“理具于吾心,而验于事物”。

面临以什么取代心学的抉择时,顾炎武选取了经学,他提出了“古之所谓理学,经学也”“今之所谓理学,禅学也”的主张。

这反映出顾炎武A.目的在于否定君主专制制度B.致力倡导经世致用思想C.其主张导致理学日益走向僵化D.猛烈抨击传统儒家思想7、1790年,为祝贺乾隆皇帝八旬寿辰,地方官员征召了以戏曲艺人高朗亭为台柱的三庆班人京,此为徽班进京演出之始。

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测试

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测试

必修三专题一单元测试1、春秋战国时期,面对社会现实,儒家从历史文献的经验中去寻找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道家从“天”和“自然”的规律中去探寻社会和人生的规律;法家从政治法律层面去分析解决时代的课题。

由此可以推断A. 各派对传统文化都继承与创新B. 社会的发展需要文化转型C. 各派都试图解决国家治理问题D. 各派都注重文化重建工作2、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说服秦孝公变法先后用了帝道、王道、霸道,秦孝公最终采用了霸道。

关于“帝道、王道、霸道”对应的思想分别是A. 法家、道家、儒家B. 道家、儒家、法家C. 墨家、法家、道家D. 儒家、法家、墨家3、《庄子•天下篇》记载:“作为《非乐》,命之曰《节用》。

生不歌,死无服。

……泛爱兼利而非斗,其道不怒。

”这段话描写的应该是A. 老子B. 孔子C. 墨子D. 韩非子4、日本学者冈田武彦将中国古代的人生哲学分为三系:现实主义,主张以“力”和“术”为手段去绝对地支配和控制对立的另一方;理想主义,以人本来具有道义性这一道德人生观为基础;超越主义,强调人是相对的存在,只有通过顺从那超越于人的东西,才能摆脱这一命运的束缚。

材料中的“三系”分别是A. 法家、儒家、道家B. 法家、墨家、道家C. 法家、墨家、儒家D. 道家、儒家、墨家5、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

这种特征出现的主要因素是()A. 王国势力强大B. 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C. 现实统治需要D. 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6、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了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

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A. 王国实力强大B. 现实统治需要C. 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D. 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7、汉初统治者崇尚黄老之学,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而后汉武帝强行罢黜百家,独兴儒学。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测试题(解析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测试题(解析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测试题(解析版)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测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为了与佛老思想相抗衡,北宋五子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形成了一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这就是理学,又称新儒学。

”由此可见,两宋时期的儒家学说在理论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主要是指()A.从关注天道自然转向研究人们的行为准则B.创立出与佛道学说截然对立的新儒学理论C.探寻出格物致知和本心体悟两种明理方法D.确立关于礼乐秩序和伦理道德的终极解释2.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

”这一学派是()A.儒家5.有人将李白“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中的“狂”作了这样的解释:“狂,是自信的表现,是对人格尊严的充分肯定,是对束缚人的社会习惯势力的蔑视。

”遗憾的是在宋朝以后,中国很少再出现像李白这样的诗人了。

造成这一状况的思想文化因素是()A.君主专制得到加强B.“存天理,灭人欲”思想的熏陶C.宋代以后词风盛行D.市民阶层价值取向趋于现实主义6.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认为()A.“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B.“天有春夏秋冬……人有仁义礼智,皆以四者相为用也。

”C.“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D.“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7.儒学从先秦时期的民间学说到汉代转变为官方学说,主要是因为()A.儒学内部的改造B.统治集团的斗争C.杜会环境的变化D.其他学说的衰落8.孟子说:“君有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去。

”而董仲舒说:“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相对于孟子,董仲舒的主张()A.修改了儒家学说中的君臣关系B.强调对君主暴政的制约C.弥补先秦儒学的重大理论缺陷D.适应了争霸战争的需要9.从孔子提出“仁”到孟子主张“仁政”,再到荀子强调“仁义”,儒家思想的早期发展始终贯穿的一条主线是()A.从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入手描绘设计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B.统治者要“仁者爱人”,被统治者要“克己顺服”C.依靠礼仪法制的教化规范,把小人变成君子,凡人变成圣人D.从强调“三纲五常”入手构建一个大一统社会10.史书载:“萧(萧何)、曹(曹参)为相,填(镇)以无为,从民之欲,而不扰乱……”它反映的汉初这一思想居于支配地位的历史时期是( )A.从汉高祖到汉武帝即位B.从西汉建立之前到汉武帝即位C.从汉文帝到汉武帝即位以后D.从西汉建立之前到汉武帝以后11.“始信心非明镜台,须知明镜亦尘埃;人人有个圆圈在,莫向蒲团坐死灰。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检测题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检测题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选择题1.“仁”字出现于《尚书》,春秋时使用率较高并由孔子将其提升到哲学高度。

他认为( ) ①仁的基本含义为“爱人”②爱无等差,消除亲疏之别③“忠恕”是实现仁的路径④“势、术”是成仁的依据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尚书·酒诰》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

”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 A.“兼爱”“尚贤” B.“主权在民”C.以民为本D.“道法自然”3.据《史记》载: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礼。

太子问:“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田子方答:“贫贱者。

”并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被派上用场。

这反映了( )A.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B.士人轻视功名利禄C.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D.忠君思想已经形成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5.战国中后期,思想领域出现融合倾向。

下列选项最能反映这一倾向的是( )A.“克己复礼” B.礼法兼用C.民贵君轻D.选贤举能6.《史记》记载,汉景帝时,太后“好黄老之言,不说(悦)儒术”,景帝“读黄帝、老子,尊其术”。

但武帝即位后,便罢百家、尊儒术。

发生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汉朝国力的强大B.汉武帝的个人爱好C.太后景帝的去世D.秦二世而亡的教训学7.西汉中期,统治者对救灾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

导致这一现象的思想因素是( )A.墨子“兼爱”思想B.孟子“性善论”C.老子“无为”思想D.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8.自汉武帝以来,汉代政坛曾出现“世为边郡守”、“世为二千石”的现象。

这主要是因为( )A.中央集权的加强B.君主专制的减弱C.儒学地位的提高D.世家大族的出现9.从汉初崇尚黄老之学,到汉武帝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

这一变化反映了( )A.春秋以来思想自由局面的结束B.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与利益的冲突C.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创新D.恢复国力到加强集权的政治转变10.汉武帝即位初年,专治《公羊春秋》的董仲舒应召对策汉武帝,得其赏识。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检测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检测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检测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孔子反对盲从,提倡“当仁不让于师”;苏格拉底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二者思想的一致性表现在( )A.提倡民本B.呼唤仁爱C.强调理性D.倡导美德2. 《儒学意蕴新析》一文指出,孔子创立的儒学“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来化解社会、伦理、精神三方面的冲突。

这说明,儒学化解现实冲突的方式是 ( )A.依托传统关注人性B.强化尊卑等级关系C.立足伦理注重规范D.提升民众道德水平3.(2018·苏北四市联考)面对战国时期社会秩序的重建,某思想家把希望寄托在发自每个人内在心性的,具有善良、忍让、尊敬、畏惧的良知良能上。

为此,该思想家主张( )A.知行合一B.施政用“仁义”和“王道”C.实行仁政D.以“兼爱”消除亲疏、贵贱4.孟子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荀子也承认“涂之人(普通人)可以为禹”。

符合两者观点的是( )A.主张“因材施教”B.重视人民群众力量C.认为“人性本善”D.通过教化使人从善5.《论语》提到“天命”的次数仅有三次,远远少于“礼”和“仁”的次数。

老子重视天人关系,他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 ( )A.折射出不同的人生追求B.反映了不同的时代背景C.说明了顺天有为的主张D.本质上都赞成君权神授6.(2018·南扬泰模拟)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杂家“兼儒、墨,合名、法……见王治之无不贯,此其所长也。

”杂家的这一特点反映出战国时期 ( )A.儒墨学说成为主流思想B.各学派思想的分歧消失C.百家争鸣局面基本结束D.诸子百家思想趋向融合7.《资治通鉴》指出:“汉历中衰,当更受命……今陛下久疾,变异屡数,天所以谴告人也。

宜急改元易号,乃得延年益寿,皇子生,灾异息矣。

”这体现了( )A.无为而治的思想B.外儒内法的观念C.尚贤非攻的主张D.天人感应的学说8.董仲舒重建了天上神权和地上王权的联系,认为君主受命于天,就应遵守自然规律,管理好社会人事,使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三专题一单元测试1、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不断,生死离别,敏感的文人士大夫在战乱中感受人生的短促, 命运的无常。

他们发现了自然,使自然成了他们的移情对象,以自然形容人性之美。

自然山 水成为感情化的自然,自然成为文人寄托感情的对象。

这反映了当时( )A. 社会现实促使文化结构重建B. 文人安贫乐道的情怀C. 文人士大夫自我意识的觉醒D. 儒学人性观深入人心2、战国时期,墨家将孔子塑造成乱贼形象,道家学派在《庄子》中发挥想象将孔子描绘成 道家代言人,法家学派在《韩非子》中将孔子法家化。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战国时期思想界出现了统一趋势B. 儒家思想受到人们普遍认可C.孔子思想与各派学说有交叉之处D.人们的思想在当时比较自由3、 春秋战国时期,儒道争锋,儒墨争雄,儒法争用,可谓纵横捭阖,机锋迭起,智慧纷呈, 展现出无穷的魅力。

这种“争”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崩溃B. “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C. 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D. 教育从“学在官府”发展到“学在民间”4、 雅斯贝尔斯认为, 公元前 800 至公元前 200 年之间, 尤其是公元前 600 至前 300 年间, 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文化史家借用这一概念,将春秋战国称为中国文化的“轴心时 代”,原因是春秋战国时期( )A. 结束分裂完成统一B. 社会转型全面完成C. 文化走向基本成型D. 儒学兴起成为大宗5、 “百家争鸣”,指不同文化风格、不同学术主张的派别相互竞争,同时相互学习、相互 吸收的形势。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孔子吸收墨家思想开创了儒家学派B. 韩非吸收道家思想将法家理论系统化C.荀子吸收各家思想提出“兼相爱、交相利”D.老子在批判法家思想的基础上提出“齐物论”6、鲁迅说:“孔夫子之在中国,是权势者们捧起来的,是那些权势者或想做权势者们的圣人,和一般的民众并无什么关系。

……孔子这人,其实是自从死了以后,也总是当着‘敲门 砖'的差使的。

”据此可知,鲁迅评价孔子的视角是( ) A.孔子思想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B.孔子思想有利于巩固统治7、嘉靖元年( 1522 年),礼科给事中上奏疏说“三代以下,论正学莫如朱熹”,不指名地 批评了某种学说。

嘉靖帝立即下诏: 这反映了( ) A. 洛学开始成为官方哲学C.心学与理学的分歧明显8、汉代司法中有“亲亲得相首匿”原则,指在一定范围内的亲属之间可以首谋藏匿犯罪而 不负刑事责任, 或减轻刑事责任, 曾有父亲藏匿了犯了杀人罪的义子也不治罪的判例。

对此 问题的正确理解是( )A. 普遍存在司法权力滥用现象B. 儒家伦理在司法实践中强化 9、中国古代某思想家说道:“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 使民心不乱。

”据此可知,该思想家认为( )A. 贤者对社会发展无济于事B. “无为而治”乃治国良策C.孔子思想与民间信仰的结合D.孔子形象具有的多面色彩 不许妄为叛道之经私自传刻, 以误正学(程朱理学)B. 闽学被看作是离经叛道 D. 黄宗羲思想受朝廷批判C. 司法过程中法律与道德兼顾D. 儒家经典成为法律基本原则C.应以“仁爱”之心治天下D.商品交流不利于社会发展10、宋代邵雍认为,在理与文的关系上理本文末;程颢和程颐主张诗歌应“吟咏性情,涵畅道理”;钱钟书在其《宋诗选注序》中也说道:“宋诗还有个缺陷,爱讲道理,发议论。

这些言论反映出宋代诗歌( )11、清朝统治者很看重《三国演义》,曾派人将它同“四书”一起译成满文,并对关羽大加 吹捧。

这主要是因为( )12、美国历史学家狄巴里说: “如果我们仅仅把理学看作支持王朝体系的精神护符,我们便 不大可能透过‘不变的中国'的种种表面现象而发现理学的‘内在生命与动力”'.这表明 作者认为( )A. 理学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B. 理学存在进步之处,具有一定科学性C. 理学推动了四大发明及其他领域的科学技术的发展D. 理学使儒家伦理得到强化13、 春秋战国时期,许多精英分子为展示自己的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游走于各诸侯国之 间,以求得到重用。

无论哪个诸侯国,只要委以重任,便欣然前往。

“朝秦暮楚”正是这种 现象的写照。

这说明当时的精英分子 ( )A. 以国家统一为理想B. 民族共同体观念强化C. 以改善民生为目标D. 没有政治信仰和操守14、 中国传统的宗教,无论是原始的自然崇拜、神灵崇拜,还是三代秦汉时的祖先崇拜与天 帝鬼神祭祀, 乃至后来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 无不以现世人生的生存与幸福为出发点和归宿。

这说明中国宗教 ( )A. 反对追求来世B. 脱胎于自然崇拜C. 蕴含人文精神D. 受儒家思想影响15、 东汉时期,士人尊儒成风,高门世族累世经学,而魏晋时“公卿士庶罕通经业”,曹魏皇族更对“孔子之术”进行毫不容情的质疑。

该变化反映出( )A. 时代变迁影响价值观念选择B. 正统思想随王朝兴替而变化C. 佛道思想强烈冲击儒学地位D. 门阀世族喜好决定世风转移16、 王敬川在《儒学的现代走向》一文中说,孔孟在处处“碰壁”后曾有如下的言论:(孔 子)“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

三年有成。

”(孟子)“如欲乎治天下,当今之世,舍 我其谁?”这反映了儒者 ( )A. 崇尚空谈的政治形象B. 推动社会转型的努力C. 重构伦理道德的愿望D. 具有担当的时代精神17、 老子谴责“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的现象;墨子怒斥“今王公大人至其国家之乱, 社稷之危”;孟子认定推翻暴君是正义行动;韩非子则对“上无道揆,下无法守”的现实给 予抨击。

这些言论反映了当时 ( )A. 民众渴望统一的强烈愿望B. 诸子思想日益趋向于统一C. 诸子的政治立场各不相同D. 政治及思想权威尚未树立18、 魏征以直言诤谏闻名, 他在《十件疏》 中,历数唐太宗的堕落, 批评唐太宗 “骄奢自溢” 但在结尾却说: “臣诚愚鄙,不达事机,略举所见十条,辄以上闻圣听。

伏愿陛下采臣狂瞽 (愚妄无知)之言”。

这种官场语言反映了( )A. 君权与相权矛盾的激化B. 君为臣纲成为社会常态C. 臣子希望得到君主谅解D. 君权神授观念深入人心19、中国古代的天文机构具有皇家性质,太史令等天文官员,常常由皇帝亲自任命。

朝廷对 天文台的观测记A. 存在空洞无物的弊端 C.和唐代相比出现倒退B. 具有浅显易懂的特点D. 深受理学思想的影响 A. 《三国演义》尊重历史史实 C. 与统治者个人爱好休戚相关B. 统治者以华夏“正统”自居D. 受儒家伦理观念与礼教影响录严格保密,禁止流传到民间,天文官员不允许与平民百姓随便接触。

同时,民间也不许私自研习天文。

对此现象理解正确的是()A. 为了维护君主的绝对统治B. 造成了天文学的长期落后C.源于小农经济地位的提高D.反映了民间教育水平低下20、“东周(春秋战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化,……旧有世俗权威和精神权威的崩溃与当时的变法同时产生了新的问题,过时的传统必须摒除,而人们也必须找到新的指导原则,人的思想此时可以自由驰骋了。

”对这段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 最本质的“巨大变化”指铁犁牛耕推动生产力发展B. “旧有世俗权威崩溃”是指宗法制、分封制遭到破坏C•“新的指导原则”指得到各诸侯国重视的儒家思想D•“自由驰骋”造就了思想活跃的“百家争鸣”局面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孟子思想中最值得重视的是“恒产论”。

他说:“若民,则无恒产者,因无恒心。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己。

”主张“制民之产”,给民以“恒产”。

孟子理想的恒产是“百亩田”,“五亩宅”。

他说:“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

五母鸡,二母彘,无失其时,老者足以无失肉矣。

百亩之田,匹夫耕之,八口之家足以无饥矣。

”——摘自石世奇《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史》材料二李贽为人确立了一个属于个体的感性尺度,他说:“夫私者人之心也。

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 ,“富贵利达所以厚天生之五官” ,“势利之心亦吾人禀赋之自然” ,即使是圣人亦“不能无势利之心”。

李贽还说:“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

世间种种皆衣与饭内耳,故举衣与饭而世间种种自然在其中。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孟子“恒产论”的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李贽的思想主张及其主张产生的历史背景。

答案:1-5ADCCB 6-10BCBBD 11-15DBBCA 16-20DDBAC 21(1)内容:分配土地给农民,让农民维持基本的生活。

意义:孟子看到了战国时期尖锐的阶级矛盾,把富民惠民看作赢得民心、社会稳定的基础;孟子主张实行小农经济,是其民本思想的具体体现,对中国传统政治产生深远影响等。

(2)主张:崇“私”的观点(把“私”看做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基本动力或认为追求私利是人的自然权利);强调义和利、道德和经济的一致性。

背景:封建专制统治的危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思想学术的自身发展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