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 (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问题2:第一人称叙述与声音

第一人称回忆性叙事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同时存在 两个“我”――回忆时的“我”和当时(被回忆时) 的“我”。回忆的叙事指向的是过去,但它的立足 点在现在。过去的价值和意义是立足现在的“我” (回忆者)赋予的。对过去的回忆反映的是回忆者 的现在处境; 所以这两个“我”之间并非总是一致,有时是矛盾 的甚至是对立的,正是这些地方最容易暴露出文本 的内在裂隙,及文本的丰富性、复杂性;
小说是明显的第一人称内心独白,讲的是我 的过去的故事,是为了告别的叙述; 视角是鲜明的女性视角,以我的工作为切入 点;叙述语气是低佪的,枝蔓的,有点啰嗦、 缠绕,是女性化的;情感基调也是低沉的, 宿命的,好象挺消极,比较认命; 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叙述的现场感。回忆与 (此刻的)叙述的时间距离越来越近,在结 尾即将重叠。
开篇悬念

“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其实是不适宜与任何人恋爱 的。但我和夏之间的感情发展到今日这样的地步, 使我自己也感到吃惊。”
开篇以闯入式的形式进入我们的眼帘,给了 我们强烈的云雾感: 这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女子? 为什么她不适宜和任何人恋爱? 她和夏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爱情与命运的人生主题之爱情
关于《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
1983年,台湾联合报副刊转刊她在 《素叶文学》发表的《像我这样的一 个女子》(1982年),从而正式开始 了她与台湾的文学因缘; 小说获当年联合报第八届小说奖之联副 短篇小说推荐奖(此奖颁给该年在该报 副刊上发表短篇小说之最佳者)。
小说梗概
通篇是“我”的内心独白,讲的是一个在 殡仪馆做化妆师的女子(“我”)在咖啡室 等她的恋人夏一起去参观她工作的地方: 殡仪馆化妆室。在等待的过程中,“我”开 始回忆“我”和夏相识的经过,“我”选择职 业的过程。期间穿插怡芬姑母和她恋人的 故事,“我”年轻兄弟的爱情故事,一对年 轻人为情自杀的故事,“我”母亲的爱情故 事。
进一步的思考

小说中涉及“爱”与“死”、命运与抗争、 光明与黑暗、沉默与开口等问题,小说中的 人物身在其中,并无理性的把握,作为读者, 你是怎样看这些问题的,它们又是怎样丰富 了小说的主题?
《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解读
主讲:柳雯雯
西西 其人其作


西西,原名张彦,广东中山人,1938年生于上海。 1950年随父母定居香港。1957年进入葛量洪教育 学院,毕业后任教于官立小学; 担任过《中国学生周报》以及《大拇指周报》、 《素叶文学》的编辑; 有短篇小说集《春望》、《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 《胡子有脸》、《手卷》、《母鱼》,小说散文集 《交河》,中篇小说集《像是笨蛋》,中、长篇小 说《东城故事》、《我城》、《哨鹿》等。
“我”与夏的爱情究竟何去何从?
爱情与命运的人生主题之命运 “我”对待命运是什么态度呢?
是什么让怡芬姑母与“我”性格变得那样沉 默而忧郁?
社会环境对人的异化
她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女子?
一个孤独、忧伤的女子。
她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女子?

一个勇敢、坚强的女子。
她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女子?

一个朴素、本真的女子。
问题4:关于叙述的动力




如果女主人公纯粹是消极认命,那她为什么叙述? 因为叙述本身就是一种自我呈现和展示,意味着心 有不甘、有话要说; “我”的低回的叙述充满了内在的力量。是一种质 疑、解构的力量,也是理解和建构的力量。是中国 或东方的传统女性的声音,温婉、沉静,也是追求 独立和尊严生活的现代女性的声音; 所以小说最终凸显了一种“温柔的力量”。这种力 量来自于爱、理解和宽容。小说的最大特点就是它 通过一种消极的、宿命的、低佪的叙述来传达出质 疑和抗争的力量。叙述忧伤而不自哀自怜; 小说的“表”与“里”因此形成内在的紧张,小说 的张力于焉产生。
问题3:关于结尾



这个结尾是一个开放式的结尾,也是一个悖论式的 结尾。当“我”的宿命感达到极点时,“我”的另 一面也显露出来:那就是对夏的爱情的期盼和渴望。 因此整个叙述就成为“我”对爱之期待、渴望的表 达,和爱之痛的传达。它内含一种力量和信心; 而夏,这个一直被叙述着的男人,对于“我”和 “我”的姑母是如此的重要,他的举动直接关乎 “我”对爱情的信心,对生活和世界的信心; 男人和女人就这样难解难分,谁也离不开谁。这也 许是“我”和姑母并不苛求男人而对世界宽容的原 因。这是在洞察女性自身的处境,洞察男人和女人 共同的弱点,在一种基于爱的理解基础上的宽容。




由于现在的“我”对过去的“我”有一种后见之明, 对其抱有一种审视和反省的态度,于是两个“我” 之间就产生了对话,对话中既有认同和赞赏,也有 质疑和驳诘。在这篇小说中,恰恰是过去之“我” 构成了对现在“我”的驳诘; 由于两个我的存在,使得小说中的叙述声音不再单 一:怡芬姑母的声音,“我”的朋友的声音,“我” 年轻兄弟的声音,“我”母亲的声音和“他们”的 声音,可谓众声喧哗; “我”的声音从“他们”声音的缝隙中发出,在文 本中表现为一种琐碎的、低回的、自省自抑的叙述, 贯穿着一种无力感、宿命感,但又有不平和反抗。
几个思考的问题

1、这篇小说在叙述上有什么特色?(人称、 视角、语气、情感基调、时间等方面) 2、作为回忆性的叙述,回忆时的“我”与当 时的“我”有什么不同吗?作为内心独白小 说,女主人公的内在声音是怎样的?


3、如何理解小说的结尾?
4、为什么叙述?(叙述的动力在哪里?)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问题1:小说叙述上的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