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优秀课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概说】
④王履:提出真中、类中病名; ⑤张景岳:提出“非风”、“内伤积损”之说;
“凡病此者,多以素不能慎,或七情内伤,或酒 色过度,先伤五脏之真阴,此致病之本也,再或 内劳外伤,复有所触,以损一时之元气;或以年 力衰迈,气血将离,则积缶为颓,此发病之因也。 盖其阴亏于前,而阳损于后,阴陷于下,阳乏于 上,以致阴阳相失,精气不交,所以忽尔昏愦, 卒然仆倒”; ⑥李中梓:将中风中脏腑明确分为闭、脱二证。
中风优秀课件
教学要求:
1、了解中风病的发病情况、历史沿革及其研 究进展。
2、熟悉中风的病名概念, 证候特征和调护。 3、掌握中风的病机要点、诊断、鉴别诊断、 辩证要点及各证型的辨证论治。
【概说】
(一)病名概念
中风是由于阴阳失调,气血逆乱, 上犯于脑所引起的以卒然昏仆、不省人 事、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语言不利为 主症的病证。病轻者可无昏仆而仅见半 身不遂及口舌歪斜等症状。又名“卒中
中风病性为本虚标实,上盛下虚,在本为肝肾 阴虚,气血衰弱;在标为风火相煽,痰湿壅盛,气 逆血瘀。
本病常见的诱因为:气候骤变,烦劳过度,情志 相激,饮食不节,跌仆努力等。
【概说】
(2)半身不遂: 轻症:肢体力弱活动不利。 重症:完全瘫痪。 急性期:半身不遂多见患肢松懈瘫软,少数 为肢体强痉拘急。 后遗症期:患肢强痉挛缩,尤以手指关节僵 硬、屈伸不利最为严重。
【概说】
(3)口舌歪斜:伸舌时多歪向瘫痪侧肢体,伴有 流涎,多与半身不遂共见。
(4)言语蹇涩或不语: 轻症:言语迟缓不利,吐字不清,自觉舌体发僵。 重症:中风不语。

【概说】
发病特点:根据脑髓神机受损程度 不同可分为中脏腑与中经络。
发病年龄:多见于中老年人。 发病季节:四季皆可,以冬春两季为 多见。
【概说】
(二)症状特点 1、主症:神昏、半身不遂、
言语蹇涩或不语、口舌喎斜,偏 身麻木。
昏、瘫、喎、謇、麻
【概说】
(1)神昏:初起可见。 轻者:神思恍惚,迷蒙,嗜睡或昏睡。 重者:昏迷或昏愦。 伴随症状:谵妄、躁扰不宁等。
病因病机示意图
气血亏虚→脑脉瘀阻 内伤积损 (年老久病) 肝肾阴虚→阳亢风动 风气痰
劳倦内伤→阳气升张→阳升风动 (烦劳过度)
脾失健运→聚湿成痰→痰热互结 (饮食不节)
五志化火→心火亢盛 情志过极
肝阳暴张→肝风内动
风气 痰
火血瘀 →横窜经络
火血 热
相相上上互 互 →蒙蔽清窍
煽逆 结
煽逆结
中风
【病因病机】
来自百度文库
【概说】
3、治疗方面 叶天士(滋液熄风、濡养营络,补阴潜阳)、
沈金鳌、尤在泾、王清任(补阳还五汤):中风 治疗法则;
晚清时期:张伯龙、张山雷、张锡纯中西汇 通:认识到中风是因年老体衰,阴阳失调,气血 逆乱,直犯冲脑。“凡卒倒昏瞀,痰气上壅之中 风,皆由肝火自旺,化风煽动,激其气血,并走 于上,直冲犯脑,震扰神经”,治疗上“唯以潜 降为主”。
基本病机:阴阳失调,气血逆乱。 病理基础:肝肾阴虚。 病理因素:风(肝风)
火(肝火、心火) 痰(风痰、湿痰) 气(气逆) 瘀(血瘀)
病理性质:本虚标实证。肝肾阴虚、气血衰弱
为本发病之本,风火痰气瘀为发病之标。
病位:脑,与肝、脾、心、肾有关。
【病因病机】
中风的病机为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冲犯脑。 概而论之有:虚(阴虚、气虚、血虚)、火(肝火、 心火)、风(肝风)、痰(风痰、湿痰、痰热)、 气(气逆)、瘀(血瘀)六端。
总之,中风的理论源于《内经》,成形于《金 匮要略》,发展于金元时期,成熟于明清两代。
【概说】
(四)范围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缺血类 脑血栓形成
急性
脑栓塞
脑血管病
脑出血
出血类
蛛网膜下腔出血
【病因病机】
凡脑脉瘀阻或血溢脑脉之外可形成本病。
1、正气虚弱,内伤积损 2、情志过极,化火生风 3、饮食不节,痰浊内生
【概说】
②李东垣:正气自虚,《医学发明·中风有三》说: “中风者,非外来风邪,乃本气自病也。凡人年逾 四旬,气衰者多有此疾,壮岁之际无有也。” ③朱丹溪认为中风是湿痰化热生风所致,《丹溪 心法·论中风》说:“按内经以下,皆谓外中风邪。 然地有南北之殊,不可一途而论。西北二方,亦有 真为风所中者,但极少尔。东南之人,有风病者, 非风也,皆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也。”
【概说】
(2)唐宋后以“内风”立论。尤以金元时代为代 表,这是中风病因学上的重要转折。
①刘河间首先指出:中风病是由肾水不足,心火 暴甚所致;“中风瘫痪者,非谓肝木之风实甚而 卒中之也,亦非外中于风尔,由于将息失宜,而心 火暴甚,肾水虚衰,不能制之,则阴虚阳实,而热 气怫郁,心神昏冒,筋骨不用,而卒倒无知也”
【概说】
2、病因方面:两个阶段。
(1)唐宋以前以“内虚邪中”立论,即外风; 《灵枢·刺节真邪篇》“虚邪偏客于身半,其
入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 发为偏枯”。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篇》“邪在于络,•肌 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 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夫 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也指出络脉空虚、风 邪入中为病,并对诊断、治疗、判断病情轻重估 计预后提供依据,并提出祛散风邪,补益等治则。
(5)偏身麻木
【概说】
2、兼次症:头痛、眩晕、呕吐、二便失禁 或不通、烦躁、抽搐、痰多、呃逆。
3、舌象:舌强、舌歪、舌卷、舌质暗红带 紫或绛红 ,舌有瘀斑。
4、脉象:弦、弦滑、弦细或结或代等。
【概说】
5、发病先兆:素有眩晕、头痛、耳鸣,突然出现 一过性言语不利或肢体麻木,视物昏花,甚则晕厥, 一日内发作数次,或几日内多次复发。
若骤然内风旋动,痰火交织发病者,于急性期可 出现呕血、便血、壮热、喘促、顽固性呃逆,甚至 厥而不复,瞳神或大或小,病情危笃,多难救治。
【概说】
(三)源流
1、病名: 源于《内经》有大厥、薄厥、仆击、偏枯、痱风等; 昏迷期:仆击、大厥、薄厥。 半身不遂期:偏枯、偏风、痱风。
《素问.调经论》“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 暴 死,气复返则生,不返则死。” 《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 使人薄厥。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汗出偏沮,使人偏枯 。” 《素问·通评虚实论》“仆击、偏枯……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