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传统思维角度分析李约瑟难题
第七讲 中国科学传统与李约瑟难题
3、封建自然经济不能提供科技发展所需要 的强大动力
在古代,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是 一种简单再生产的封闭式自循环生产体系,没有进步 的经济基础,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衰落的重要原因。
讨论:
1. 中国近现代科技为何会落后于西方? 2. “李约瑟难题”的意义何在?
二、“李约瑟难题”: 中国科技为什 么会落后?
中国古代科技从秦汉经隋唐到宋元的一千多年 里,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李约瑟:中国人在许多重要方面有一些科技发 明,走在那些创造出著名“希腊奇迹”的传奇人 物的前面,和拥有古代西方世界全部文化财富的 阿拉伯人并驾齐驱,并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 保持了一个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
2、中国古代文化传统、科技传统与近代科学精神 相冲突
中国之所以未能首先产生近代科学,与中国古代实用理性的 学术传统有关。实用传统像一种过滤器,它对科学研究内容进行 筛选,这就淘汰了许多极有研究价值的课题,与实用传统相联系 的另一个传统是忽视理论,农民在生产中对凡是能提高产量的措 施就加以采用,从不去追究什么原因,工匠只知师承手艺,从不 去追问从中道理,大家都是知其然,不想知其所以然,这种实用 传统就阻碍了中国科技的发展。 费正清认为:科学未能发展同中国没有订出一个更完善的系 统有关。中国人不会应用逻辑方法以一种思想来考验另一种思想, 用一种说法系统地印证另一种说法。 爱因斯坦:“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 那就是:希腊哲学家发明的形式逻辑体系以及通过系统的实验发 现有可能找出因果关系。在我看来,中国的贤哲没有走上这两 步。”
3. 重技术、轻理论的实用性价值诉求
简论从我国传统文化看李约瑟难题论文.doc
简论从我国传统文化看李约瑟难题论文从我国传统文化看李约瑟难题论文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从我国传统文化看李约瑟难题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科学论文的写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A摘要:中国科学史家,英国人李约瑟博士在其《中国科学技术史》巨著中,提出了著名的“李约瑟难题”。
大半个世纪过去了,人们从各个方面进行了研究探讨,试图解决这个难题。
然而,这么长时间过去了,难题似乎依然没有得到解决,但对这个理由的探讨却能带来人们对推动科技发展的因素的深思,这个理由也被称为一只“会下金蛋的鹅”。
本文试图在中国科学技术史和中国的历史文化的基础上,对这一理由给出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李约瑟难题;科学;技术;解释力;符号化一、理由的提出英国科学家,科技史学家李约瑟博士在其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提出了著名的“李约瑟难题”——“如果我的中国朋友们在智力上和我们完全一样,那么为什么像伽利略、脱里拆利—斯蒂文、牛顿这样的伟大人物都是欧洲人而不是中国人或印度人?为什么近代科学和科学革命只产生在欧洲呢?为什么中国直到中世纪还比欧洲先进后来却让欧洲人着了先鞭呢?怎么会产生这种转变呢?”①理由提出后,引起了无数的争论。
各种试图回答的策略层出不穷。
李约瑟也给出了自己的回答,他在《中国在科学技术史上的地位》一文中回答认为欧洲在近代、现代科学技术的大大超越中国史因为与中国相比欧洲有许多不同的地方——欧洲历史发展的具体条件,欧洲封建社会的形式、欧洲重商主义和工业的建设日益增长的需要等。
虽然他给出了回答。
但他自己也觉得这个回答不能说明理由。
其他的回答也很多。
从社会、政治、思想、经济、文化教育各方面进行过分析。
甚至有观点认为李约瑟难题根本就是一个伪理由,认为中国科学技术在很长时间里世界领先根本不是事实,而是中国人最近的那种类似于阿Q那种“老子先前比你们阔多了”的心理。
那么在分析和解决李约瑟难题之前首先要确定这一理由的存在性,即中国是否在从古代直到17世纪在科学技术方面世界领先。
关于李约瑟难题的思考
关于李约瑟难题的思考“中国古代在经验技术和发展水平上远远超过西方,但为什么近代科学却先在西方产生,而中国反而远远落在西方后面呢?”,这就是著名的李约瑟难题。
下面,我对这个问题来阐述一下我的看法。
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模式是小农经济,农业的兴衰对于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假如农业获得了重大收入,那么国家肯定繁荣昌盛,假如农田失收,国家肯定要面临走向衰亡的威胁。
所以,如何发展农业,保持农业生产的稳定,成了当时人们必须解决的问题。
我们再来看看古代有哪些重要的发明,首先,是四大发明。
造纸术,指南针,印刷术,火药。
这四大发明在中国并没有发扬光大。
造纸术给平民百姓带来的益处其实并不大,只是文人阶层可以应用。
印刷术也是如此。
指南针甚至成了占卜用的工具,而火药到最后只是成为了人们娱乐的工具(制作烟花爆竹),而西方却将这个技术发扬光大,比如说制作枪炮等等。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呢?我认为,这几项发明都没有在农业方面有重大贡献,所以说,当时这几项发明并没有被中国人好好利用。
而西方却将这些发明应用于航海,战争等各个领域,所以发扬光大了。
我们从中可以得到一些启示,就是在中国,对农业没有贡献的科技,是不能很好发展下去的。
这是否正确呢?我们可以从下一个例子中得到验证。
在数学方面,祖冲之研究出来的圆周率为什么得到很好的重视呢?因为这个研究对制作农业工具很有帮助。
在天文学方面,凡是对于天气的预测有重要贡献的研究都受到了重视,而关于天体运行方面的研究却没有多少人进行,究其原因,也是因为关于天气的预测对农业有重要的帮助,而天体运行对农业没有什么帮助。
而这些研究也跟农业发展相辅相成,凡是农耕经济高度繁荣的时代,科学技术的成果也层出不穷。
这些技术,或多或少都有益于当时的农业发展。
而在西方,经济基础并不是农业,当时的欧洲国家普遍临近海边,比如说希腊,希腊临近海边,所以人们的主要经济活动是进行商品贸易,这样就给了人们足够的时间去想象,于是西方哲学便在这种条件下诞生了。
从“李约瑟难题”浅析中国传统文化对传统教育的影响
从“李约瑟难题”浅析中国传统文化对传统教育的影响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传统教育影响深远,要想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就需要了解传统文化对中国教育有哪些影响。
本文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界定,论述了“天人合一”、“知行合一”、“内圣外王”等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并探讨了这些传统文化对中国传统教育的影响。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教育;影响科学文化在近代西方首先确立,史家称其近代科学革命。
英国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曾提出过一个问题:从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15世纪这段时间里,中国人,在自然知识用于满足人的需要方面,曾经超过欧洲人,那么,为什么近代科学革命在中国没有发生呢?①许多人都有过这种困惑。
当年,诱使这位已经在生物学领域崭露头角的青年学者毅然改变学术方向、走向专治中国科技史道路的主要契机,就是这个问题至今无人能给出满意的答案,于是被称为“李约瑟难题”。
这个问题原因很多,有政治、经济、科技的原因等等,但笔者认为这个问题也与中国两千年的传统文化以及中国传统教育有很大关系。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界定众所周知,中国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强大的生命力,其他文明古国如古埃及、巴比伦、玛雅、古希腊、古罗马等等不是湮灭了,就是转移了,只有中华文化浩浩荡荡绵延几千年而不绝,这是每一位炎黄子孙引以为豪的。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那么怎么界定中国传统文化呢?不同的人有不同看法。
从字面含义上说,所谓传统文化,就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所积淀起来并且渗透于民族整体意识和行为之中,世世代代传递、流动的最具生命活力的东西。
②我所理解的传统文化既是历史性的文化也是民族性的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就是植根于中华大地,经过千百年积淀起来的长期流传的观念形态的文化。
从时间跨度上说,中国传统文化是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文化。
因为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传统文化在西方文化的侵蚀与冲击下,放生了解体与蜕变。
中国人只是在西方的枪炮恐惧下,口服而心不服地、不得已地学习西方文化,尽管国人对西方文化的了解有深有浅,但这种不正常的心理始终潜伏在中国人的心坎里,而形成不易抹去的阴影。
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谈李约瑟难题
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谈李约瑟难题□ 金 玲Ξ摘 要:李约瑟难题,学界对其从社会因素、制度因素、经济因素等许多方面加以探讨过,本文仅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这一角度入手,认为伦理主义与自然主义、保守主义与经验主义、功利主义与直觉主义这三个基本特征构成了阻碍与束缚中国近代科学发展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传统文化 基本特征 李约瑟难题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243(2007)03-0095-02 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Joseph Needham,1900-1995)在其科学史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提出:“中国古代科技取得了非常辉煌的成就,而为何近代科学产生于欧洲,却没有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孕育出来?”这就是引起众多学者争论不休的“李约瑟难题”。
学界对这一命题的研究已相当广泛,其中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方面。
本文仅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这一角度谈李约瑟难题。
众所周知,科学技术的发生发展往往受许多因素影响,中国古代并非没有科学技术,只因深受中国政治伦理型文化影响,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已不再适应近代科学产生之所需养分,进而由曾经的积极走向消极,由曾经的辉煌走向衰落。
一、伦理主义与自然主义特征11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特征是群体本位,这与构成西方现代文化精神核心的理性主义文化的个体本位成鲜明的对比。
工业文明或现代化实质就是个体化和理性化进程。
个体本位与个体自由正是成为现代人本质性生存方式。
在群体本位文化中,人的生存缺乏个体意识与个体自由,人与人之间基于先天身份和地位,家庭出身,家庭关系构成等级关系、血缘关系、宗法关系。
而在西方文化中,每个人首先是被作为个体来看待的,其次才被看作是一个家庭或其他社会群体的成员。
任何人都有自己的权利、自由、独立性。
这样,自我奋斗就成为这种观念的必然的逻辑。
不受压抑的个体的个性不断得到解放和张扬,有才干能创新的人就获得财富、地位和尊重。
从而创新与探索,对自然的质疑,就成了西方社会发展中的必然趋势,进而科学技术化成为近代西方人带有全题性的思想倾向。
李约瑟难题
• 第二,社会制度差异,中国在汉,唐到宋都取得了一系列值得称赞的 成就,而到了元代之后,由于程朱理学的兴起,作八股、考进士成了 知识分子进入上层社会的唯一途径,自然科学和技艺都受到了严重的 贬斥。于是尊孔读经的人成了“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名 士”;而从事自然科学和技艺的人则成了只是会一点“雕虫小技”的 “艺人”,他们的社会地位、生活待遇再也无法和“科举出生、八股 取士”的进士们相比了。因此很快就导致了举国上下的知识分子都走 八股取士之路,没有第一流的人才去研究自然科学了。中国传统的知 识分子多崇尚儒教,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最高抱负,想的 是入朝为官,注重的是人际关系。未能做官的知识分子多钻研故纸, 或归隐田园,或放荡不羁,除个别人外,都不去从事对自然界的了解 和征服。即使有一点科学,这个科学也不能够进入到中国文明的核心 里,它是被边缘化了的。此外,中国历史上战争不断,是分久必合, 合久必分,没有一个连续的环境。
• 中国光辉灿烂的5000年文明造就了辉煌的 成就,古代的四大发明,在人类科学文化 史上留下了灿烂的一页,曾造福于全世界, 推动了全人类历史的前进。除此之外,中 国在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方面也取 得过许多重大成就。而到了近代,西方在 科学技术方面得成就远远超过了中国,三 次科技革命区区一二百年,取得的成就却 比历史上所有时间里取得的成就加起来还 要多。
• 第三,数学的不足。我国古代没有能够对自然数学化,并 且只把数学当作一门功利性的技巧,而并非一门学科来看, 没有深刻的研究,大多停留在表面的经验发现和积累,更 加不会用数学来对自然进行研究,所以我国古代对于自然 的研究只能停留于定性分析,或是凭空捏造一个理论来符 合有机的宇宙观,不能对事物进行定量分析。“经世致用” 作为中国古代社会文化思想的一个基本特征, 莫定了中国 古代数学的实用主义基调, 由于这种实用主义过于狭隘, 致 使中国古代数学显现出逻辑性差、理论结构松散等弱点。 由于未与古代科技建立良好的匹配与互动关系, 中国古代 数学丧失了一个强大动力源。受中国古代静态农业文明和 封建社会文化思想的制约, 中国古代数学一直在常量数学 的范围内徘徊。中国古代数学语言始终囿于汉语体系, 对 数学的形式化十分不利。
李约瑟难题的解答与启示
李约瑟难题的解答与启示李约瑟难题的思考与解答摘要李约瑟难题是中西比较科学史研究中的一个著名问题,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20世纪40年代以来,难题引起国内外学术界日益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本文在肯定李约瑟难题合理性的基础上,对李约瑟难题的提出与解答进行了一定的探析。
首先,从李约瑟本人的简介出发,介绍和引入了李约瑟难题的内容和意义,然后通过对相关理论文献研究的归纳与分析,给出了李约瑟难题的研究现状,最后,从历史变换的角度出发,对于李约瑟难题,给出自己的几点思考与解答。
关键词: 李约瑟难题,李约瑟解答,几种解答,个人思考目录摘要 ............................................ I 1.李约瑟难题的提出. (1)1.1李约瑟人物简介 (1)1.2李约瑟难题 (1)2.李约瑟对于难题的解答 (1)3.李约瑟难题的几种解答 (2)3.1从地理和人口的角度分析李约瑟难题 (2)3.2从中国传统和教育角度分析李约瑟难题 (2)3.3从中西科学与文化的对比诠释 (3)4.从历史演变的角度思考李约瑟难题 (3)4.1近代初期——南宋兴起 (3)4.2希望覆灭的分析 (4)5.总结 (4)参考文献 (5)1.李约瑟难题的提出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说过:“人类福祉从不久停一方。
”“在1500年前,是世界冲击欧洲,而1500年以后,是欧洲冲击世界。
”今日,我们仍不得不承认西方先进于我们,尤其是科学与技术所代表的先进生产力。
为什么古代中国科学文明是那样熠熠生辉,而今日,西方却占据主导地位?试图解答这一问题,我们就必须引入在科学技术史上仍值得思考的问题——李约瑟难题。
1.1李约瑟人物简介李约瑟(Joseph Needham, 1900-1995)是中国科技史研究的传奇人物。
1937年起,李约瑟开始对中国古代文明产生浓厚兴趣,在随后的40年数次来华,并到边疆地区进行过广泛的旅行考察。
李约瑟难题之我见
目录摘要 (3)一、“李约瑟难题”的概念以及研究意义 (4)二、前人对于“李约瑟难题”的解答 (4)三、“李约瑟难题”之我见 (6)四、“李约瑟难题”之总结 (8)参考文献 (9)1摘要本文先简要介绍了“李约瑟难题”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意义。
随后,从社会、经济、思维方式、文化的四个角度,总结了前人对于“李约瑟难题”的经典回答,并列出了一些学者对于“李约瑟难题”不成立的批判原因。
接着,对于前人解答,本人列出了几点看法,重点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分析了造成“李约瑟难题”的两点原因。
最后对“李约瑟难题”进行了总结。
2一、“李约瑟难题”的概念以及研究意义“李约瑟难题”是英国著名学者、中国科学院首批外籍院士之一的李约瑟博士在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的过程中,提出的一个问题。
其内容为:“从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14世纪的漫长岁月中,中国在自然科学及运用方面,远胜于西欧,但是为什么近代科学不是从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中国(或印度)古代文明中演绎出来,而是在文明程度相对落后的15世纪的欧洲诞生呢?[1]”它的核心思想是:“中国文化为什么没有能够孕育出近代科学?”近半个多世纪以来,“李约瑟难题”一直是一个在科技史界引起广泛争论的学术问题,国内外的学者在各个方面对于这一问题做出了大量的探索。
现在,继续探讨这一问题,寻找科学发展的条件和规律,对于弘扬我国传统科学精神、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素养,促使我国重新走到世界科技的前沿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前人对于“李约瑟难题”的解答李约瑟将中国未能产生近代科学的主要原因归结于地理、经济与制度三个方面。
李约瑟认为:在地理位置上,作为一个内陆国家,远不及环地中海地区的希腊、罗马开放;在经济方面,中国社会重农轻商,故而未能产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而中国的几千年的封建官僚制度也导致闭关自守、固步自封。
在李约瑟的解答的基础上,国内外很多学者从社会、经济、文化、宗教、政治等多各方面都做出了精辟的解答,下面我们就分别对它们进行介绍。
从古代中国研究科学的方法看李约瑟难题
从古代中国研究科学的方法看李约瑟难题中国古代曾在科技方面领先于欧洲,而近代为和落后?总体看来,中国文化辉煌在技术指导的农业时期,衰落在制度主导的工业文明时期。
可以注意到,与西方相比,我们的辉煌时期不同,主导方式不同。
李约瑟认为,中国的许多技术发现不是现代科学,也不是理论科学,而是经验科学。
我想,经验科学,可以从某种程度上告诉我们一些中国古代在研究科学的方法上的某些特质。
经验科学离不开归纳总结以前的经验,它是在概括一种规律。
可以想象,在当时的农业社会,经验科学、总结规律是多么重要。
刚刚过完冬至,我们的二十四节气就是祖先们在农业劳作中总结出的耕种与天气变化之间的规律。
以节气为例,这是靠人们日积月累,在劳动中观察到感受到的:连着好几年,在12月21,22这两天气温骤降,人们就会慢慢总结出这种规律。
再如:一开始人们不知道什么时候播种合适,每次播种的时间可能都不一样,次数多了,就会慢慢发现在什么时候播种收获会更多,这或者是自己体验到的,或者是看到别人总在某一特定时刻播种收获很多就知道的。
在人们发现这些规律后,没有必要(对当时来说)去深究这是为什么,而只是去顺应这种规律,让他为自己服务就好。
这种“经验科学”是不断的观察、总结,尝试出的。
而这种尝试、观察也只是停于表面。
总结有时候也是“不完全归纳法”,没有经过科学的严密的论证。
所以中国科学在古代某些方面非常突出,但没有形成一个很好的体系,这与研究方法有很大关系。
中医也是中国古代科学的一大贡献,套用方才所说的“经验科学”的特点来分析中医,如:李时珍在写《本草纲目》的时候,尝过许许多多的草药,把它们的形状药性都记录下来,这不也是在观察、尝试、总结么?但西医会怎么样呢?他会分析这种药为什么会有这种效果,进而研究这“草药”中的化学成分……化合物、单质、分子……然后会人工合成只含有这种成分的药。
所以有时我们会开玩笑说,中医给开了一大堆药,吃了之后病好了,可是还是不知道到底是哪味药把病看好的。
对“李约瑟之问”的多角度简答及当代启示
对“李约瑟之问”的多角度简答及当代启示李约瑟之问”是指对中国科学技术史家李约瑟提出的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涉及到中国科学技术史的发展过程、中西方科技对比、科学方法与传统文化等一系列复杂的议题。
在当代,李约瑟之问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引领我们思考科技发展、文化传承、传统与现代的关系等众多问题。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李约瑟之问”进行简答,并探讨当代对此的启示。
一、中国科学技术史传统观念的挑战“李约瑟之问”首先对传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观提出了挑战。
传统观念认为,中国古代拥有丰富的科学技术知识,并在某些领域取得了重要成就,但在隋唐以后却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方法,科技陷入停滞状态。
李约瑟则提出,中国古代并非缺乏科学思维,而是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希腊古典科学,并提出了自己的科学方法。
这种观点对传统观念构成了挑战,也引发了关于中国科学技术史本质的深刻思考。
当代启示:对“李约瑟之问”的关注,促使我们重新审视中国科学技术史的发展轨迹,超越传统观念对中国古代科学的片面认识,更加客观地认识和理解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特点和价值。
这有助于我们拓展科学史研究的视野,推动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与国际接轨。
二、中西方科技文明的对比研究“李约瑟之问”涉及到中西方科技文明的对比研究。
李约瑟通过对中国和西方科学技术史的对比,提出了中国古代拥有自己的科学方法,而且在某些领域上超越了西方古典科学。
这引发了对中西方科技文明之间的平等对话和相互学习的思考。
在当代,中西方科技文明的对比研究不仅有助于促进跨文化交流和合作,也为我们认识和理解各自的科技文明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视野。
当代启示:在全球化的今天,中西方科技文明的对比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中西方科技文明的发展历程、特点和成就,可以促进不同文化间的对话和理解,更好地应对全球性挑战,并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智力支持。
三、科学方法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李约瑟之问”还涉及到科学方法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对李约瑟难题的解析
对李约瑟难题的解析摘要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动力。
近些年来,许多学者对我国近代科技落后原因的探讨,对”李约瑟难题”的论述及辨析,始终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
首先简要介绍李约瑟及李约瑟难题提出;然后着重从封建体制、传统文化、传统科学体系等方面,对“李约瑟难题”进行深入浅出的解读,借此抛砖引玉,引起人们对我国科技发展的热切关注。
关键词李约瑟难题;传统文化;封建体制;科学体系1李约瑟及李约瑟难题的提出英国学者李约瑟博士(Joseph Needham,1900-1995)是众所周知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专家,以撰写多卷本的《中国科学技术史》著称于世。
他的著作为世界了解中国古代科学传统与技术发明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直以来,学术界对“李约瑟难题”没有一个正式统一的定义描述。
“中国近代科学为什么会落后?”;“工业革命为什么没有发源于中国?”;“为什么直到16世纪,在自然知识的实际应用方面,中国较之西方更有效?而18世纪以后,近代科学,关于自然界假说的数学化及其相关的先进技术,只是辉煌而短暂的兴起于伽利略时代的欧洲?”;“为什么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国未能萌发近代科学和进行科学革命?”等等相似论述都称之为“李约瑟难题”。
李约瑟从开始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史时就提出了这一问题,只是没有正式命名。
他在1939年的《科学的社会功能》一书中提出:“有史以来的大部分时间,中国是一个政治、技术都最为发达的中心。
研究为什么后来的近代科学和技术革命不发生在中国而是在西方是很有意味的。
”直到1976年,这一难题才被美国经济学家博尔丁正式命名为“李约瑟难题”,再后来经过美国社会学家雷斯蒂沃的归纳,以及席文等学者的质疑辩解,“李约瑟难题”一说才不胫而走。
到了80年到初,这一难题传入中国,很快就引起了广泛的重视。
2李约瑟难题”的多方位解读学术界对“李约瑟难题”的各种解释与评论非常多,而本文则从我国封建社会的政治体制、传统文化及传统的科学体系等方面作为着手点,对这一难题进行系统的解读。
浅析李约瑟难题
浅析“李约瑟难题”一、“李约瑟难题”的阐述我们要讨论“李约瑟难题”,首先得知道什么是“李约瑟难题”。
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的胜利,正式开启了西方“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时至今日,尽管人类在追求现代化的进程中,有过很多失误、偏差,还发生了多次危及整个人类生存发展的问题,甚至还在继续威胁着人类社会,比如世界大战、核泄漏、环境污染、能源危机等等。
但是无可厚非的说,现代化仍然是目前为止人类追求自由、民主、富强最为理想的道路。
现代化不仅是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趋势,同时人类摆脱愚昧落后、实现自身解放的重要手段。
纵观中国历史,公元前15世纪至公元前1世纪期间,中国的科学技术比西方在解决实际问题方面要先进得多,引领中人类文明发展,很多科学技术成果能很快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明末清初以来,当欧洲社会逐步实现现代化转向并且快速推进现代化发展的时候,作为曾经长期引领人类文明发展潮流的“中华帝国”却逐渐偏离了现代化的大道,最终沦为其他列强宰割的对象。
为什么现代科学只在欧洲文明中发展,而未在中国(或印度)文明中成长?为什么中国古代科技取得了非常辉煌的成就,而近代科学却产生于欧洲,没有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孕育出来?中国现代化的断裂,究竟是一种历史必然还是一种历史偶然,这就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理论界长期争论的“李约瑟难题”。
“李约瑟难题”的核心是,在古代中国,科学技术为什么发展得那么快,但是到了近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却比不上西方了?究竟是什么原因在起作用?我国古代科学与起源于古希腊的西方近代科学有着诸多不同的特征。
古希腊理性科学有着与近代科学有着更为接近的理论体系,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
西方近代科学重视理性,有着严密的逻辑思维体系和理论构架框架。
而中国古代科学恰恰相反,缺乏理性,重实用主义传统是近代科学未能在我国产生的内部原因。
当然,我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制度等外部因素都对我国近代科学发展造成或多或少影响。
二、关于传统科学和近代科学皮卡扎(前苏联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曾经说过:“科学就是人对自然规律的认识。
从中西认识论传统之比较重新解读李约瑟难题
从中西认识论传统之比较重新解读李约瑟难题引言李约瑟难题是科学史上的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
由于种种原因,它成为了科学、文化之间、东西方之间的比较的重要议题。
本文试图从中西哲学、认识论(Epistemology)传统之比较出发,重新解读这一著名难题。
李约瑟难题的问题李约瑟难题,又称“漏网之鱼”,传统的讲法涉及中国古代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的发明时间早于欧洲的科技革命的发生时间。
这一问题既然如此,它又意味着什么呢?这一问题引出来的一系列比较问题开启了东西方文化与科学之间的大辩论,迫使人们重新思考不同文化和不同历史背景下人们的认知、科学方法等方面的差异。
在这个背景下,人们有时会简单地把这一问题看作两种文化、两种历史之间进步性或原始性的互相比较。
这种比较很有趣,但存在一些陷阱。
比如,它可能让我们把中国传统力塑成一种“晚期文明”的形象,这种形象在中国传统智慧之中找不到对应的东西。
Epistemology 的视角要重新理解李约瑟难题,我们应当着手从认识论(Epistemology)的视角来看待之。
认识论是研究知识及其获取及传播技术的哲学学科。
不同文化之间,关于认识的根本问题会有所不同。
从一个可行的比较视角来考察东西方的认识论传统可以启示我们为何历史进步的问题无从判定之。
比如,一般认为文艺复兴是从中世纪的寓言情结、神秘主义中走出来的,其中包含了柏拉图哲学的影响。
说白了,这是一种可靠的东西文化装置与西方哲学对话的缘起。
认识论在文艺复兴之后成为欧洲哲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支柱,但并不是所有文化都有相对应的认识论框架。
有时一个文化不具有识别科学、或科学形式化的消化吸收工具,有时是科学存在,但不是在理论意义上;更有时候是某种认识形态之间的条理过程很难对照。
从这个角度来看待李约瑟难题,我们不能把中国传统智慧的特性一概而论而涂抹成某一种形象。
毕竟,它的历史、文化认识论传统可能相对独特。
问题并不是因为东方智慧没有支持现代科学的假设、方法和知识论,也不是因为中国没有看到并发明了科技革命的一些重要技术。
从东西方思维方法上解析李约瑟难题
从东西方思维方法上解析李约瑟难题【摘要】中国曾有过辉煌灿烂的国代文明,但为什么近代科学只产生于伽利略时代的西方?为什么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15世纪的中国文明比西方更有效地应用人类的自然知识以满足人类的需要,这种领先却没有导致“近代”科学的产生?这个问题就是著名的“李约瑟难题”。
不同的学者对这一问题的解答有不同的观点,本文就从思维方法上进行探讨,以期有个较为合理、深刻的解析。
【关键字】思维方法中国哲学的特质研究方法道一、中国哲学基本问题概括1.天人关系。
与西方形而上学以本体界为对象不同,中国哲学认为形而上学就是“天人之学”,它要像司马迁所说的那样“究天人之际”。
就是说,形而上学既不仅仅以天道为对象,也不仅仅着眼于人道,而要研究二者的关系。
2.人我关系。
对人我关系的研究一般属于伦理学范围,而中国哲学之所以将人我关系列为重要的考察对象,乃因为对天道的研究不能脱离人道之故。
对于中国哲学来说,人我关系的研究不仅仅是伦理学的事情,而要与如何体现天道这一研究问题联系起来。
3.身心关系。
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就是强调对于道德行为主体的人的自由意志的研究。
它要从心灵的角度研究人的行为的所以然,以及不得不然。
换言之,无论是天人关系也罢,人我关系也罢,都只有着眼于对于具有自由意志的人的心灵的考察方能彰显其意义。
从这种意义上说,中国哲学又可以称之为心灵哲学,心性之学。
二、中国哲学的主体性与道德性希腊最初的哲学家都是自然哲学家,特别着力于宇宙根源的探讨,如希腊哲学始祖泰里士(Thales)视水为万物根源,安纳西民斯(Anaximenes)视一切事物由空气之凝聚与发散而成,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归万象于抽象的数(数目Number或数量Quantity),德谟克利图斯(Democritus)则以为万物有不可分的原子构成,至庵贝多克斯(Anaxagoras)更谓万物以无数元素为种子,并且精神的心灵之存在,由此而说明种子之离散集合。
李约瑟难题再思考
李约瑟难题再思考摘要:李约瑟难题是困扰中国学界很多年的一个难题,从李约瑟提出至今,人们试图从各个方面来解答它。
李约瑟难题对于中国的意义甚大,本文就李约瑟提出的问题,从中国的文化、制度以及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等方面给出了一些看法。
关键词:文化制度思维方式一、李约瑟难题的提出华夏民族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明,也是至今为止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古文明,在很长时间里创造了其他国家难以企及的成就。
印刷术、造纸、指南针和火药,这四大发明不仅对中国的文明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甚至影响了整个世界的进程。
除四大发明以外,中国在其他的一些科学领域也有相当的成就。
在天文上,古代的中国在很多地方都远远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
战国的《甘石星经》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
公元前28年的西汉就有太阳黑子的记录,这是迄今已知的世界最早的太阳黑子记录。
东汉的张衡发明了浑天仪和地动仪,这比欧洲早了1700多年。
在编制历法上,中国古代也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数学上,《周髀算经》可以说是流传至今最早的一部数学著作,大约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
其中就明确的记载了勾股定理的公式:“若求邪至日者,以日下为勾,日高为股,勾股各自乘,并而开方除之,得邪至日”[1]。
根据书上的记载,中国应该是首先发现勾股定理的。
东汉的《九章算术》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
南朝的祖冲之精确地计算出圆周率是在 3.1415926~3.1415927之间,这要比欧洲早了有一千年之久。
可以说,中国古代在科学技术上的成就斐然,并且处于当时世界领先水平。
然而,格局在最近几百年被打破,欧洲诞生了现代科学,把中国远远抛在身后。
清末民初,很多大家都对此进行了反思,比如严复、梁启超、冯友兰等。
直到1964年,李约瑟在《东西方的科学与社会》一文中正式提出:为什么近代科学只在欧洲,而没有在中国文明中产生?为什么在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十五世纪期间,在应用人类的自然知识于人类的实际需要方面,中国文明远比西方更有成效得多?[2]后人称之为“李约瑟难题”。
思维模式视角下的“李约瑟难题”探析
思维模式视角下的“李约瑟难题”探析■闫坤如[摘要]中国古代科技繁荣,为什么近代中国科技发展却远远落后于西方,这就是科技史上 有名的“李约瑟难题”。
不同于专家学者多从经济、政治、文化、地域等多维视角关注和研究“李约瑟 难题”,文章转换角度,尝试从思维模式视角探讨“李约瑟难题”出现的原因。
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重 演绎、轻归纳,重实用、轻理论,重伦理、轻真理等工匠传统的思维模式导致中国近代科技发展衰退 和落后。
要想促进当代中国科技的发展,必须要重视理论研究、重视演绎推理和数学的方法论的作 用,探索事物背后的因果关系。
[关键词]李约瑟难题;学者传统;工匠传统;巴斯德象限[中图分类号]B80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616(2017)04-0035-08一、“李约瑟难题”及其研究状况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Joesph Neednam)在研究中国科技发展史的过程中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近代科学,亦即经得起全世界的 考验,并得到合理的普遍赞扬的伽利略(Galileo)、哈维(Harvey)、维萨留斯(Vesalius)、格斯纳(Gesner)、牛顿(Newton)传统---这种[收稿曰期][基金项目] 究”(ZDPY10)[作者简介] 510640)。
2017-04-11华南理工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技术风险的伦理评估与社会治理研 闫坤如,华南理工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哲学博士(广东广州,料兴2017年第4期•35•參|兴2017年第4期(第11卷总第70期)传统注定会成为统一的世界大家庭的理论基 础一是在地中海和大西洋沿岸,而不是在中 国或亚洲其他任何地方发展起来呢?” [1]简言 之,李约瑟提出的疑问是指“为什么近代科学 的繁荣源于欧洲,而不是源于中国”?李约瑟认 为,从公元前1世纪至15世纪中国文明在获 取自然知识并将其应用于人类的实际需要方 面的成就比西方文明多,即“中国古代科技取 得了辉煌的成就,为什么在近代中国科技发展 却远远落后于西方了呢”?这就是著名的“李约 瑟难题'在1975年出版的《自然科学大事年表》中的记载也印证了“李约瑟难题”的存在。
从思维模式看_李约瑟难题_
从思维模式看“李约瑟难题”为什么在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16世纪之间,古代中国人在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发达程度远远超过同时期的欧洲?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产生在中国,而是在17世纪的西方,特别是文艺复兴之后的欧洲?这就是著名的“李约瑟难题”。
自从李约瑟先生在其15卷本《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正式提出这个问题之后,引发了众多的从各种角度的回答。
在从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传统等角度的众多回答之后,楚渔先生在其近著《中国人的思维批判》中又给出思维模式角度的回答,这就是该书副标题所指出的:导致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是传统的思维模式。
作者认为,中国之所以在科技和社会发展等方面落后于西方,根本原因是思维模式落后。
具体说就是,中国传统思维模式概念模糊不清,逻辑推理薄弱,抽象思维能力不强,实用理性泛滥,求真精神不立。
“李约瑟难题”看似是提给历史的,历来人们对于该问题的回答也倾向于从科技史的角度,或者扩展为科技史与经济史、政治史、文化史的关系的层面给予探讨与回答。
但实际上,正如意大利哲学家克罗齐所说“任何历史都是当代史”,任何提给历史的真问题都有其当代意义。
《中国人的思维批判》一书,正是基于很强的“当代史意识”来回答这个问题的。
作者楚渔不仅引证经典来论证中国传统思维模式的缺陷,更列举今天仍然存在于我们思想和行为中的中国式思维模式问题作为评判的对象。
在作者看来,我们看先人,会不理解他们在一些事情上的愚蠢和糊涂,但如果我们不彻底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的后人也会同样看待现在的我们。
这种自觉的当代意识,应该说是该书的特点,也提示地回答“李约瑟难题”的现实意义所在。
也许主张“专制论”、“文化论”、“体制论”等论点的学者不能完○席大民全同意作者对这些论点的否定,但思维模式渗透于制度、体制和文化传统之中,特别是思维模式穿越改变了的制度和体制至今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仅就此而言,对“李约瑟难题”的“思维模式论”回答就有着显著的现实意义。
“李约瑟难题”看似是提给专业学者的,特别是提给科技史这一类学科的专业学者。
试解_李约瑟难题_从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角度思考
试解“李约瑟难题”——从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角度思考李 勇α(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摘要:思维方式包括三个部分:自然观、价值观和方法论。
中国传统的自然观重整体轻部分,重政治伦理轻自然;传统的方法论重直觉顿悟方法轻科学实证方法;传统的价值导向注重经验实用轻理论。
本文从这三个方面出发,通过中西对比,揭示了中国传统思维下中国不能产生近代科学和技术的原因。
关键词:李约瑟难题;思维方式;近代科学和技术中图分类号:B 8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004(2002)04-0055-03 李约瑟博士认为,在智力上,中国人并不比西方人差,在某些方面甚至更优。
可是,“为什么近代科学和科学革命只产生在欧洲呢?……为什么直到中世纪中国还比欧洲先进,后来却让欧洲人着了先鞭呢?怎么会产生这样的转变呢?”[1]这些问题综合起来,被称为“李约瑟难题”。
其核心思想是:为什么中国拥有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却未孕育出近代科学和技术呢?近代科学和技术在欧洲产生是有前提条件和历史背景的。
表现在思维方式上,是西方特有的微观显微的思维方式。
这一思维方式在自然观上的体现是重部分轻整体,重对立轻统一,主客体对立,天人相分;在方法论上,则表现为注重科学实验方法和逻辑分析方法;在价值观上,推崇真理至上的科学主义价值观。
亚里士多德的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一直是西方人躬行的座右铭,对西方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所谓思维方式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思维方式是指社会精神生产的生产方式;狭义的思维方式是人类理性认识的活动方式。
我们这里谈到的主要是广义上的认识论角度的思维方式。
它由自然观、价值观和方法论三个部分构成。
东西方的思维方式不同,使得各自的科学技术也具有不同的面貌、状况和风格。
本文拟从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自然观、价值观和方法论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中国传统自然观的影响中国传统的自然观是一种系统整体的自然观。
李约瑟难题
“李约瑟难题”及其在儒家文化、中西思维差异和科学交流方面的解答众所周知,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是极其辉煌的,不管从科学或者从技术的角度来说,中国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史都起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如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的西传,对于近代欧洲社会变革和科学的兴起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现代科学却在欧洲这块土地上蓬勃发展了起来,而此时中国的科学技术却落后了。
这个耐人寻味的问题长期以来一直受到中外学者的重视,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在考察科学技术演化时首先提出了这个问题,其主题是:“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1976年,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博尔丁称之为李约瑟难题。
很多人把李约瑟难题进一步推广,出现“中国近代科学为什么落后”、“中国为什么在近代落后了”等问题。
李约瑟难题是一个两段式的表述:第一段是:为什么在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十六世纪之间,古代中国人在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发达程度远远超过同时期的欧洲?中国的政教分离、选拔制度、私塾教育和诸子百家为何没有在同期的欧洲产生?第二段是: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产生在中国,而是在十七世纪的西方,特别是文艺复兴之后的欧洲?李约瑟难题的实质内容在于中国古代的经验科学领先世界一千年,但为何中国没有产生近代实验科学,这是关于两种科学研究范式(Paradigm)的起源问题。
关于李约瑟提出的问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这其中涉及到文化、政治、自然、地理、气候、经济结构等方面。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着重分析。
一、儒家文化尤其是程朱理学的消极影响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几乎一直占统治地位的儒家始终没能把认识视角定位于建立一套完整的自然观上,而仅仅关心的是人类社会的秩序与结构。
即使偶尔显露出对自然的兴趣,也不是为了探究自然本身,而是要寻找人及人的世界的影像,如“天人台一”的观念等,旨在导出政治伦理道德方面的依据,并纳入其政治神学的轨道,从董仲舒到朱熹,无不如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中国传统思维角度分析李约瑟难题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曾经出现过光辉灿烂的发展时期,并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居于世界的领先地位,这是世界所公认的。
英国学者李约瑟(Joseph Needham,1900-1995)在其编著的15卷《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正式提出此问题,其主题是:“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1976年,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博尔丁称之为李约瑟难题。
李约瑟难题,是长期以来中外学者都在研究探索又众说纷纭的问题,与中国著名科学泰斗钱学森曾提出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同是对中国科学技术的关怀。
我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国人的思维导致了近代中国的科学技术落后。
《中庸》——出自儒家文化。
中庸之道是中国古代唯心主义哲学观点论,是人生的大道,事业成功、生活与健康的根本理论,基本包含三层理论:第一层理论:中不偏,庸不易。
是指人生不偏离,不变换自己的目标和主张。
这就是一个持之以恒的成功之道。
孔子有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第二层理论:指中正、平和。
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如果失去中正、平和一定是喜、怒、哀、乐太过,治怒唯有乐,治过喜莫过礼,守礼的方法在于敬。
所以月牙山人说:只要保持一颗敬重或者敬畏的心,中正、平和就得以长存,人的健康就得以保障。
第三层理论:中指好的意思,庸同用,中用的意思。
指人要拥有一技之长,做一个有用的人才;又指人要坚守自己的岗位,要在其位谋其职。
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这就体现出中国古代的思维整体性特别强,不针对具体的事、物、自然去研究探讨也与阴阳、五行等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一独特的思维方式对于保持人类的生态平衡,促进社会的协调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也使中国古代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化。
不过这种思维是原始的整体思维,而不是后来的整体—分析—整体式的思维。
还能体现出和谐性思维,而这种和谐的思维本身就有两个缺陷.一是追求和谐统一的方式,即通过对立面的调谐,达到统一。
这铸成了中华民族守旧的民旅性格和缺少进取、创新的民族精神。
二是讲究中庸的思维方式已沉积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
在这一心理结构的影响下,中庸无为,中正持平、均衡保守、不思进取、循规蹈矩,成了中华民族的典型性格。
直觉思维是最常见的分为三种:一、非逻辑思维——不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不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对客观世界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不科学抽象、比较、分类和类比、分析和综合、归纳和演绎。
这个从古至今中国人都有的缺陷。
二、主体悟性——它注重思维主体而不是对象客体.把人看作是万
物之灵,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中追求人与天地三者并以人为中心的有序状态。
中国的传统思维具有强烈的人世意识。
它从时代所提出的社会问题出发,紧密地跟踪现实、根据现实需要提出治国方案。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是哲学家所信守的思维指导思想。
因此,思维主体色彩浓郁,思维中把人的感受、经验、主张合理外推,通过类比由人及物,再去解释各种自然和社会现象。
三、模糊性——中国直觉思维的包容性大、无边无界,往往概念不清,缺乏概念的确定性、明晰性。
如“内功”。
梁启超在抨击中国学术的种种病症时,第一个举出的劣病就是“笼统”。
中国古代的思维,总体来说对于当时的状态是非常先进的脱离了野蛮走向了文明,就像一块原石不断的探索打磨变成了一块璞玉温润、柔和、坚韧也就使得智者们想更上一层楼,开始探索人类的奥秘,大自然的奥秘一切神秘的事物,可是没有本着科学态度去探索,而是用自己的直觉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来模糊的定义很多东西,导致了普通人去追随失去了对事物本质的探索,思维决定行动,行动又加固了中国人的思维,周而复始,恶性循环以至骄傲自大,最终被枪炮打开了国门,才逐渐的意识到自己的思维上的缺陷,而当代依然还有传统思维的影子,这也是中国近代科学技术落后的一方面原因。
当然五千年积攒下来的思维如同一座大山压在当代人甚至后代的肩膀上,我们正在改变,正在追随科学的脚步,国人已经慢慢地开始苏醒,未来国人还会继续我们中国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