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建设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着力点
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922013年第28卷第4期南昌教育学院学报高职教育注 释:①柴福洪:《论职业、专业与高职专业设置》,载《职业技术教育》2008年第22期,第22-25页。
收稿日期:2013-03-01作者简介:范雯芩(1970-),女,江西南昌人,副教授,从事教育管理向的研究。
一、专业建设的意义1.专业建设是提升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核心,是实现人才培养规划和目标并具体实施的重要载体。
“专业乃人才培养方案计划及组织管理形式,使知识形态、活动形态和组织形态的统一体。
”①高职院校应紧跟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确定专业方向规格,开发配套课程,开辟校企培养途径,不断创新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模式,适应不同社会阶段经济社会建设需要。
当前,高职教育正值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第三产业方兴未艾的发展时代,高职教育以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
这就必须加强专业建设,将专业技能核心要素与工作岗位要求紧密对应,专业教学与工作流程、环境设计趋同,通过专业的学习帮助学生构建完成专业知识和能力,大力培养具有与工作岗位相匹配的知识、技能和职业文化素养的实用型人才。
人才培养的专业设置直接关系到学生未来事业的机遇和前景,专业结构调整决定着院校生存的空间性与发展的持续性。
高度重视和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推进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关键,能不断开拓学院发展的新思维、新局面。
2.专业建设是实现就业目标的重要保障高职教育的职能是为经济社会建设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这一性质决定了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是学院紧密联系社会各行业、各岗位的重要纽带。
高职院校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及时调整专业建设的基本要求、基本依据、基本定位、基本途径,才能保证与社会发展同步。
“出口决定进口”,高职院校只有把基于就业导向的专业建设作为院校内涵发展的取向,才能保证学院所设置的专业类别、专业结构与社会行业、岗位相适应,学生毕业后能顺利就业。
专业群建设典型案例
专业群建设典型案例专业(群)建设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着力点,也是提高职业院校内涵建设水平重要手段。
河池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以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群建设为主线,对接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及特种作业操作证,大力拓宽培养路径,推动地方、学校、专业群三级联动,强化政府、企业、学校三方协同,有效构建专业人才培养的育人平台,促进“岗课证”融合的课程体系改革,合力推动职业院校教育教学创新发展。
专业群建设作为职业教育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桥梁和纽带,是职业教育主动适应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关键环节。
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提升实训教学条件、提高社会服务水平等举措,打造专业群品牌效应,起到良好的专业示范作用和服务地方经济作用。
一、实施背景(一)地方产业用工需求河池市地处广西西北边陲、云贵高原南麓,全市总面积3. 35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341.91万,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重点地区,也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中国有色金属之乡、著名水电之乡。
河池市经济以冶金、化工、蚕茧和蔗糖四大支柱产业为主导,据调研,地方行业企业每年技术工人用工需求达10多万人次,行业企业常出现用工荒现象。
因此,培养和提供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不仅是产业支撑的需要,也是企业的发展需要,还是当地劳动就业需要,更是地方经济发展需要。
(二)学校专业认证需求专业认证是提升专业建设水平的有效途径,是学校内涵建设的必然要求。
职业教育专业建设质量提升需要质量控制体系推动,而进行专业认证是提升职业教育面向产业行业的能力以及办学质量的手段。
学校如果没有质量控制机制,容易带来办学质量的下降。
现有的评估机制与评价体系对提升专业建设质量的影响有限,引入企业及政府主导的人才评价、专业评价机制,是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需求。
(三)专业群建设发展需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不断加大政策供给,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以学科建设提升本科创新人才培养质量
以学科建设提升本科创新人才培养质量作者:朱梦冰,俞强,陈智栋,刘晶如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第28期朱梦冰,俞强,陈智栋,刘晶如(常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常州213164)摘要:本文阐述了本科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性,并从政策导向、教育模式和行政管理三个方面分析了当前学科建设与本科创新人才培养发生疏离的原因,提出充分利用学科建设的优势,构建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相结合、教学活动与科研活动相结合、学校教育与企业教育相结合的有效机制来提升本科创新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本科教育;创新人才;学科建设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8-0005-02基金项目:本文为常州大学教育研究课题(GJY 2013036)部分研究成果作者简介:朱梦冰,女,硕士,讲师,常州大学材料学院学科建设办公室主任。
学科建设是一项综合性、长期性的基础建设,集中体现了高校发展的方向和水平,是推动高校各项事业改革与发展的内涵基础。
人才培养是高校工作的中心,是高校办学的根本。
目前,从各类学科评估指标体系中不难发现,由学科建设带动起来的教学主要集中在研究生层次上,一提到学科建设,首先想到的是与研究生相关的教学及科学研究。
然而,我国目前大学办学的最大规模仍然是本科教育,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实施仍主要依赖大批本科创新人才。
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迈入大众化发展阶段,如何实施学科建设辐射本科生培养,特别是以学科建设促进本科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是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探索和研究的课题。
一、本科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性在经济全球化竞争的今天,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
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人才的培养,而创新人才更是各国教育培养的重点。
哪个国家抢占了创新人才的高地,就会屹立于全球经济、政治、文化的制高点。
社会的发展对创新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尽管目前各国对创新人才的定义并没有统一的标准,但创新人才通常具有两个最基本的特征:一是宽阔的学术视野,二是创新性的思维品质。
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三大“着力点”
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三大“着力点”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内涵发展的永恒主题。
人才培养质量有不同的内涵和分类:从范围来看,有宏观质量、中观质量和微观质量;从运行层次上分,包括理念层、制度层和操作层;从内容上来看,有学科建设、课程设计、教育教学、产学研合作和学生管理等。
无论如何划分,笔者认为,要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需把握“融合、特色和人本”三大着力点。
多元融合是社会经济发展对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新要求,体现在高校与行业、区域发展的外部融合和学科之间、教学与科研之间、信息技术与教学模式的融合。
在高校内部,有学科融合形成的跨学科人才培养,符合社会对复合型高端人才需要。
当前,大学分成12个学科门类、80个一级学科和358个二级学科。
分科过细,不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学生全面发展。
内蒙古大学将数学与物理融合,从1995年开始试办国家理科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地数理专业点,培养的毕业生受到中科院等重点院所的欢迎。
“教学”和“科研”是高校两大使命,二者的结合将产生“1+1>2”的效果。
比如,华中农业大学以“科教融合,学术育人”为指导,将科研基地和经费向本科生倾斜,及时将科研成果和生产实际案例融入或转化为教学内容,开设企业课程,让更多的学生以项目的形式进入基地或企业,结合教师课题开展实习。
特色是外界认知学校的一个符号标识。
高校的特色发展是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是“错位发展,后来居上”的后发型院校发展策略,是形成“大家不同、大家都好”的发展格局的有效措施。
当前,高校的特色发展主要体现在民族特色、院校特色和地方特色上。
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对民族地区教育采取倾斜政策,民委直属的院校生均拨款高于一般高校。
比如,内蒙古大学招收基础教育阶段接受蒙语教学的学生,进行一年的大学预科教育,毕业生中有40%考取研究生,其中三分之二被985高校录取。
院校特色与高校与行业联系紧密相关,最突出的是农林类、医学类、工程类、师范类、艺术类和综合类。
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化学类专业特色建设与实践——以杭州师范大学为例
大 学 化 学Univ. Chem. 2021, 36 (11), 2105043 (1 of 9)收稿:2021-05-17;录用:2021-06-15;网络发表:2021-07-01*通讯作者,Email:**************基金资助:省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有机化学;2020年杭州师范大学有机化学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建设项目;2021年杭州师范大学教学建设和改革项目;化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项目(2019年度)•专题• doi: 10.3866/PKU.DXHX202105043 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化学类专业特色建设与实践——以杭州师范大学为例李万梅,霍杰,王民,曾晓飞,章鹏飞*杭州师范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院,浙江省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杭州 311121摘要:在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结合杭州师范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院2020级化学(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与修订,重新审查了化学师范专业培养计划中存在的问题,从构建“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和“毕业要求-课程体系”对应矩阵、优化专业课程设置以及强化实验实践教学等方面着手,总结和凝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化学教育人才培养特色,持续推进化学师范专业特色建设。
关键词:专业认证;地方高师院校;化学师范;专业特色建设;人才培养中图分类号:G64;O6Characteristic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of Chemistry Specialt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ormal Professional Certification: Taking 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Wanmei Li, Jie Huo, Min Wang, Xiaofei Zeng, Pengfei Zhang *Experimental Chemistry Teaching Center of Zhejiang Province, College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Hangzhou 311121, China.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ormal professional certification, based on the reform and revision of the talent training program for chemistry (normal) specialty of grade 2020 at the Schoo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of 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this paper reexamin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training program of chemistry normal specialty, from the aspects of constructing the corresponding matrix of “training objectives-graduation requirements” and “graduation requirements-curriculum system”, optimizing the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and strengthening experimental and practical teaching. The goal is to summarize and refin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emical education personnel training centered on students’ development, and continuously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chemical normal specialty.Key Words: Professional certification; Local higher normal university; Chemistry normal specialty;Specialty characteristic construction; Talent cultivation在国家推进“新工科”和“一流专业”建设以及教育部全面实施普通高校师范类专业认证的背景下,高校师范专业分类发展、特色发展已是大势所趋。
坚持立德树人,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坚持立德树人,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作者:暂无来源:《成才之路》 2016年第35期杜玉波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把“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反映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对教育工作的新要求。
教育的根本任务和使命在于培养人才。
对高校来说,一切工作都要围绕人才培养,都要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忽视人才培养质量。
一、树立科学的人才培养质量观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第一标准就是看人才培养的质量。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首先要确立科学的教育理念,以观念的转变带动高校人才培养水平的提升。
要强化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理念,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衡量办学水平的最主要标准。
一所大学办得好不好,主要看这个学校培养的学生优秀不优秀,而不是看它的规模、数量有多大。
同样,评价一个教师合格不合格、优秀不优秀,不应该仅仅看论文发了多少、项目搞了多少,而应该首先看他培养的学生合格不合格、优秀不优秀。
现在个别高校存在一种倾向,在申请指标、争取项目的时候往往都在讲自己学校的规模和数量是多少,而忽略了人才培养这个硬指标,出现这种情况根子在办学的理念上。
从根本上来说,看一所大学办得怎么样,不是看一时的规模数据,而是要以长远的眼光、历史的视野看它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看它对国家、民族所作的贡献,看它对推进人类文明进步所产生的影响。
要强化以适应社会需要为检验标准的理念,把社会评价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
人才培养质量高不高,关键在于是否能够满足社会需求和人的发展需要。
蒙着头、关着门,脱离社会需求是办不好大学的。
高校要更加注重以社会评价为导向来衡量人才培养质量,把社会需求的信息及时反馈到人才培养环节上。
要准确把握并及时研究分析毕业生就业状况和重点产业人才供需情况,以此引导学校专业设置和课程调整,不断增强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度。
二、把握人才培养的着力点我们今天强调“立德树人”,仍然是要回答和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
新文科视域下经济与金融新设专业建设路径选择研究
新文科视域下经济与金融新设专业建设路径选择研究岳敏 乔轶娟(衡水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河北衡水 053000)摘要: 专业建设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打造办学特色与提升专业竞争力的着力点。
在高等教育地方高校应用转型背景下,经济与金融新专业须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建设方向与规划的基础上,探索加快构建新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推进新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课程标准建设、加强经济与金融新专业课程思政路径探索、深化产教融合、强化实践教学、优化师资力量、提升社会服务水平等专业建设路径。
关键词: 新文科 经济与金融 专业建设 路径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2-3791(2023)09-0173-04Research on the Selection of Construction Paths for the NewlyEstablished Major in Economy and Finance from thePerspective of New Liberal ArtsYUE Min QIAO Yijuan(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Hengshui University, Hengshui,Hebei Province, 053000 China)Abstract: Major construction is the focus of 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to create school-running characteristics and enhance professional competitivenes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application transformation of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 higher education, based on the talent training goal of the major and the construc‐tion direction and planning of the major, the new major of Economy and Finance must explore the construction paths of the major such as accelera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alent training system of the new major, promoting the reform of the curriculum system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standards of the new major, strengthening the exploration of the paths of the curriculum 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dimension of the new major in economy and finance, deepening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strengthening practical teaching, opti‐mizing the faculty team, and improving the social service level.Key Words: New liberal arts; Economy and finance; Major construction; Path经济与金融专业(020307T )是我国新兴的特设专业,属于经济学科(02)金融学类(0203)。
加强专业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Ke r :s e i t o tu t n;s cat r u y wo ds p c a y c nsr c i l o pe i y g o p;t ln ul v t l ae t t a ng;c ra trs c ;q l y c i i ha ce t s uai ii t
专 业
为 了适应 社会需 要 和市 场需求 ,必 须 紧紧抓住 学
校传 统优势 学科 并将 其做大 、做 强 。经过多 轮全校性
的办学思想 大讨论 。学校确 立 了 “ 以工 为 主 ,理工 结 合 、文理 渗透 ,重点 扶持 与包装行 业 、区域经 济社 会 发展 密切 相关 的学 科专 业 ,形成 以服 务包装行 业 为特
专业 是高 等 院校人 才培 养 的载 体 ,是高 等 院校与 社 会需求 的结 合点 ,高 等教 育是 否适 应社会 需求 ,适 应 程度如 何 ,始终要 通过所 设 置的专业 及所 培养 的专 业人 才体 现 出来 。专业建设 是高 等学 校重要 的教 学基 本 建设 ,是 教学 工作 中 的重 要生命 线 ,其建 设水平 和
质 量直接 关 系到学 校 的生存 和持续 健康 发展 阻。我校 1
若 想改 变 目前 的 “ 销 ”窘境 ,切实 履行 为社会培 养 滞 人 才 的职能 ,必须 实现 由传统 的精英 时期 “ 学术 导 向 为 主”向大众化 阶段的 “ 社会需求导 向为 主”转型 。在 已步人 大众化 的现实 面前 ,地方 高等 院校意欲 增加竞 争 力 、提 升办学 效益 ,就必 须转 变传统 的专业 成长模
按照科学规范拓宽精神在保证与全国同类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意见的协调与接轨以及根据学校整体的定位和办学思路突出体现我校人才培养的特色和专业办学优势的基础上外理好宏观与微观经典与现代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根据课程的特点确定知识单元和实验项目注意课程纵向深度的递进和横向知识的联系增加教学信息量坚决防止因人设课无人不设课的情况出现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学校校企合作的任务与举措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学校校企合作的任务与举措——基于契约理论的视角韩西清(华中科技大学,湖北武汉430074)摘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推进职业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着力点。
《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为高职学校深化校企合作赋予了新内涵,提出了新要求和新任务。
面对“双高计划”的建设要求,高职学校校企合作存在着约束机制、激励机制和协调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根据契约理论,高职学校要构建强有力的校企合作约束和激励机制,共建协同育人平台,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升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才能促进产教深度融合、校企深度合作。
关键词:“双高计划”;契约理论;校企合作;高职学校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485(2019)10-0119-05作者简介:韩西清(1970-),男,山东青岛人,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生,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教授,主要从事高职教育实践与理论研究。
2019年3月,教育部、财政部印发《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以下简称“双高计划”),明确提出要强力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聚焦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重点支持一批优质高职学校和专业群率先发展,引领职业教育服务国家战略、融入区域发展、促进产业升级。
“双高计划”是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的重要举措,更是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体现自身价值的必然举措。
通过建设一批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群,发挥引领和带动作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成为服务国家战略、融入区域发展、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双高计划”建设和发展的主线,是促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水平双师队伍和专业群建设、技术技能创新能力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举措。
一、“双高计划”赋予校企合作新内涵《实施方案》把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作为重要改革任务,提出推动校企全面加强深度合作,推动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三教”改革的价值、问题与路径
2019年2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提出建设一批高水平高职院校和专业(群)、开展职业教育“三教”(教师、教材、教法)改革的任务。
同年4月,教育部、财政部印发《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进一步明确提出“组建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探索教师分工协作的模块化教学模式,深化教材与教法改革,推动课堂革命”。
由此可以看出,“双高计划”与高职“三教”改革遵循一致的政策导向,将“三教”改革置于“双高计划”实施背景下进行探讨,无论是从理论逻辑起点层面,还是从现实实践层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双高计划”实施背景,深入分析高职“三教”改革的关键问题,有助于广大高职院校管理者更加深刻地理解“三教”改革的本质、规律和路径,从而规范有序地推动“三教”改革,更好地实现“三教”改革的总体目标。
一、“双高计划”实施背景下高职“三教”改革的价值(一)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打造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队伍教师、教材、教法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事关高职教育“谁来教”“教什么”和“怎么教”,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
可以说,高职院校开展“三教”改革,首要价值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打造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队伍。
首先,开展高职“三教”改革,有利于加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与人才培养规律相契合。
[摘要]高职“三教”改革是落实“双高计划”、深化高职教育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突破口。
当前,我国高职“三教”改革还面临诸多问题:教师层面,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教师培养制度和评价机制不健全;教材层面,内容陈旧,编制体制僵化,遴选机制不完善;教法层面,课堂教学方法单一,理实割裂。
为此,需要进一步优化高职“三教”改革路径,具体包括:深化高职教师培养制度改革,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升师资队伍质量;深化教材编排体系,实施精品教材建设工程,优化教材优选机制;加快落实教法改革,构建现代化、多元化的课堂教学生态。
以专业建设为核心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全面提升财经类人才培养质量
a ds e g e e e e c igs f c n t ci . h st d c t n l u lyo f a c n c n mi l o h s en e h n e . n r t n dt a hn t o s t n T u ee u a o a q a t f i n e de o o c n jr a e n a cd tn h h t a u r o h i i n a s a b
Ke y wor ds: s e ily c n tu to e c to a at n;tl n ul v t n qu lt p ca t o sr ci n: du a in lp t er a e tc t ai a i i o y
兰州商学 院始建于 15 年 ,是黄河t游甘 、青 、 98 宁j省 ( 区)唯一一所 以本科教育 为主的高财经类
以特色专业点建设为契机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一
及时发布人才引进信息 , 加强对拟应聘人员资料的收集 整理 , 发现有合适的人选 , 尽快安排其前来面试考核。 学 院主要领导和相关教师组成专家组对其教学 、 科研和其 他方面能力进行考核。教学方面的考核主要通过试讲。 试讲需采用板书和多媒体相结合 的授课方式 , 主要考查 其语言表达能力 , 逻辑思维 、 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熟悉 程度等。 2 强团队建设 , . 加 实行课程小组 制 , 加强对青年教 师的培养 : 为加强老教师对青年教 师的传 、 、 帮 带作用 ,
报教 学 过 程 中存 在 的问 题 , 论 解 决 问 题 的方 法 。 讨
认真贯彻实施学校制订的 “ 年教师能力提升计 青 划”对新进教师实行青年教师助教制度 , , 安排有经验的 教师帮助 青年教师尽快过好 教学关 。鼓励青年教师到 国内外知名大学进修深造 , 支持他们参加国内外学术交
虽 然中国已成 为世界 制造大国 ,但还不是制造强 国。中国在 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设计 、 先进制造工艺和
1 . 重视人才引进工作 , 把人才引进质量关 : 严 为应 对学院办学规模逐年扩大 ,学生人数逐年扩张的局面 , 学院领导提前做好人才引进规划 ,加强人才引进工作 ,
装备 以及现代化管理等方面与世界先进国家仍然存在
【 科学管理 】
以特色专业 点建设为契机
( 侨大学 华
提升人才培 养质量
. 3 12 ) 6 0 1
戴秋莲 , 江开勇 机 电及 自动化 学 院 , 福建 厦 门
摘要 : 随着创建创新型 国家宏观战略的实施 , 高等教育作为知识传播 、 知识创新 、 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和国家
创新体 系建设 中的重要 力量 , 其在 未来社会经济发展 中的作用进一步得到增强, 高等教 育的发展和人 才培 养的质
加强物流类专业建设,提高物流类人才培养质量,助推地方物流产业集群发展
加强物流类专业建设,提高物流类人才培养质量,助推地方物流产业集群发展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是对整篇文章的一个简要介绍,让读者了解文章的背景和主旨。
在概述部分中,我们可以介绍物流行业的重要性以及当前物流类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一般情况。
以下是对概述部分内容的一个初步编写示例:物流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对于提高生产效率和促进各行业的有序运作起到关键作用。
随着国内外经济全球化的加深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物流行业正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为了适应这种形势,加强物流类专业建设,提高物流类人才培养质量成为了当务之急。
物流类专业建设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物流类专业为培养具备先进物流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人才提供了重要平台。
只有建设科学合理、实用性强的物流类专业,才能满足社会对优秀物流人才的需求,推动物流产业的提质增效。
而物流类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要素是提升物流教育的质量和顺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完善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等方式,可以提高物流类人才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培养适应现代物流发展需求的优秀人才。
本文将围绕加强物流类专业建设和提高物流类人才培养质量的话题展开探讨。
首先,我们将阐述物流类专业建设的重要性,介绍现阶段物流类专业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其次,我们将分析物流类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要素,探讨如何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最后,通过总结和归纳,我们将得出加强物流类专业建设和提高物流类人才培养质量的结论,并给出一些具体的措施和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和探讨,我们希望能够引起相关部门和高校的重视,加强对物流类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注,为地方物流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同时,我们也希望能够为广大物流从业者和相关研究者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共同推动物流行业的繁荣和进步。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内容:文章结构部分的目的是为读者介绍整篇文章的组织结构,使读者对接下来的内容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和预期。
做好四个聚焦_探索工学一体化模式下的技能人才培养工作——晋城技师学院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综述
文 / 晋城技师学院党委书记、院长 刘世峰做好四个聚焦 探索工学一体化模式下的技能人才培养工作——晋城技师学院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综述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是依据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及技能人才培养标准,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将工作过程和学习过程融为一体,培养德技并修、技艺精湛的技能劳动者和能工巧匠的人才培养方式,是推进校企融合、提质培优的重要途径,是技工院校服务制造业和实体经济发展的务实举措。
开展工学一体化工作是实现技工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变革、提升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突破口,将带动形成技工院校改革创新的新局面。
推进工学一体化工作是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本质要求。
晋城技师学院(以下简称学院)紧紧围绕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的主要任务,秉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促进学生高质量就业、服务经济发展为目标,在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中不断探索,逐步形成“四个聚焦”的工作方法,实现了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与学院高质量发展的双向奔赴。
一、聚焦国家政策,把好技能人才培养方向盘近年来,学院根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相关文件要求,积极开展工学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和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工作,走深、走32 | 2024年2月上实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从国家方案到学院实践的转化之路。
(一)工学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学院积极参与和开展工学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以山西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首批5个专业工学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为契机,以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重点专业建设为着力点,在机械工程系、自动化工程系和汽车工程系大力推进机床切削加工(车工方向)、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汽车维修3个专业的工学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其他专业稳步开展校内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提炼出“先做—再学—再练”“六步四角色”等教学方法,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通合一、专业学习和工作实践学做合一、能力培养和工作岗位对接合一。
发挥示范专业建设效应,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以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为例
习与工作实际相结合 。主要体现 以学生为中心, 让 学生参与其中, 学 生根据 理论进行模拟实践、 讨论 等。 用理论指导实践、 在实践中巩固并升华理论, 提 高 了学 生 的学 习 主动 性 、教 学 参 与性 和 学 习效 果 。 例如 《 汽车商贸谈判》 课程 , 在汽车商贸谈判理实一 体教学室, 根据 不同的情境 , 教师先将谈判方法 、 原 则等 作 说 明 , 主 要是 模 拟 不 同 的情境 由学 生参 与 讨
业建 设的 同时, 特别注重示 范专业建设 的引领作用 。在汽车制造与装配技 术专业实施“ 以岗 位 能力为主导, 理实融合校企共育” 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 式的带动下 , 汽 车技 术服务 - 9营销专业建设得到 了进一步深化, 人才培养质量取得 了较大 的提高。本 文
就我院汽车技 术服 务与营销 专业人才培养 的基本思路、 培养过程及其作法等进行分析和 总结 。
学 期 第一教 学段
二教学 段
建设, 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创建 了“ 以岗位 能力 为主导, 理 实融合校企共育 ” 人才培养模式 , 该人才 培养模式是一种工学 结合 、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 式, 即按 照本 专 业 毕业 生 就 业 面 向 岗位 及 岗位 群 对 素质、 能力的要求, 确定专业人才培养 目标 、 设置课 程体系及开发教学资源等, 从学生进校到毕业 的整 个培养过程中 , 充分利用 校企共育平 台 ( 校 内外实 训条件和企业生产等条件) , 使学校与企业相结合, 学 生 学 习与 工作 相 结 合 , 学 习 内容 与 岗位要 求 相 结 合, 广泛采用 理实一体和工学交替教学模式 , 培养
“一流本科教育”背景下高校专业建设的实践与思考——以西华师范大学为例
[收稿时间]2020-02-25[基金项目]本文系四川省2018-2020年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审核评估背景下高师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与实践和西华师范大学基本科研项目:“省属师范大学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完善及过程优化研究”(项目标号〔19G006〕)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高思超(1980-),男,四川旺苍人,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副教授,主要从事教师教育、教学领导与管理研究。
[摘要]高等教育在经历跨越式大发展之后进入全面提高质量阶段,强化本科教育内涵发展特别是专业内涵发展成为我国高校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抓手。
本研究以西华师范大学专业建设工作为例,对本科专业内涵发展的策略与途径进行了系统分析,期望给现阶段我国高等院校本科专业的建设与发展以启示或借鉴。
[关键词]内涵发展;专业建设;质量监控[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1)04-0001-03University Education进入2l 世纪,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历史性跨越,由过去的传统精英式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
高等教育在经历跨越式大发展之后进入全面提高质量阶段,强化本科教育内涵发展特别是专业内涵发展成为我国高等院校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抓手[1]。
专业是高校最基本的办学单位,是推进教学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着力点,专业建设水平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2]。
专业仍是我国高等院校的基本建制,专业的办学质量直接反映学校整体人才培养质量。
目前乃至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专业建设将是我国高等院校本科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应该放在首要位置来抓。
一、学校专业建设的主要措施(一)合理规划专业建设合理规划专业建设,,落实学校办学定位西华师范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在“十二五”和“十三五”发展规划中对专业布局提出了明确要求。
“十二五”期间我校以学科建设为依托,改革专业设置,确保传统基础学科专业稳定发展,优势专业处于领先地位,特色专业优势更加明显,新办专业逐步发展,形成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专业格局。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药学-专业建设方案
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药学专业建设发展方案岳阳职业技术学院二○一一年十月目录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 (1)药学专业建设发展方案 (1)一、建设背景与基础 (1)(一)建设背景 (1)1.行业背景 (1)2.区域背景 (1)3.人才需求背景 (1)(二)建设基础 (1)1.专业建设基本情况 (1)二、建设思路与目标 (12)(二)建设思路 (12)(四)建设目标 (12)三、主要建设内容与改革举措 (13)(一)建立与产业“五大结构”调整相适应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 (13)1.建设目标 (13)2.建设思路 (13)3.建设内容与措施 (13)(二)形成与产业深度融合的人才共育合作机制 (14)1.建设目标 (14)2.建设思路 (14)3.建设内容与措施 (14)(三)完善“联盟+专业+项目”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16)1.建设目标 (16)2.建设思路 (17)3.建设内容和措施 (17)(四)构建“3S”药学专门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22)1.建设目标 (22)2.建设思路 (24)3.建设内容和措施 (24)(五)打造德技双馨的双师结构师资队伍 (27)1.建设目标 (27)2.建设思路 (28)3.建设内容与措施 (28)(六)建设“产学研”一体的生产性实训基地,改善实践教学条件 (30)1.建设目标 (30)2.建设思路 (30)3.建设内容与措施 (30)(七)校企共建共享型立体化专业教学资源 (31)1.建设目标 (31)2.建设思路 (32)3.建设内容与措施 (32)(八)依据“SOP”管理标准,完善教学管理制度 (36)1.建设目标 (36)2.建设思路 (36)3.建设内容和措施 (36)(九)融入生物医药产业,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39)1.建设目标 (39)2.建设思路 (39)3.建设内容与措施 (39)四、主要保障措施 (41)五、预期绩效 (43)六、专业建设进度 (46)(一)第一阶段(2011~2012年度) (46)七、经费预算 (47)一、建设背景与基础(一)建设背景1.行业背景医药产业是一个新兴的知识密集型产业,也是一个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的特殊行业。
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
涯 做 准备 的依 据 。 持 就业 导 向 , 力 在 主 动服 务 区域 经 坚 努 济 和 社 会 发 展 中 加 快 专 业 建 设 ,无 疑 是 全 面 提 高 高 职 教
育 教学 质 量 的 题 中应 有 之义 。
2专 业 建 设 体 制 和 机 制 不 甚 完 善 . 业 设 置 自 主 权 . 专
不 足 。
专 业 是 高等 学 校 或 中等 专 业学 校 根 据社 会 分 工需 要 而 划 分 的学 业 门类 。是 高校 根 据社 会 专 业 分 工 的需 要 而 设 置 的 一 种 课 程 组 织 形 式 ,是 指 一 种 依 据 学 科 分 类 和 社 会 分 工需 要 进 行 的培 养 人 才 的基 本 单位 。 专 业 主 要 是 由 专 业 培 养 目标 、 业 培 养 方 案 ( 课 程 专 即 体 系 )师 资 队伍 和专 业 教 学 条 件 构 成 , 高 职 院校 教 学 、 是 工 作 的 载 体 , 高 职 院 校 制 订 培 养 目标 、 学 计 划 , 行 是 教 进 招 生 、 学 、 业 生 就 业 等工 作 , 社会 培 养 、 送各 种 各 教 毕 为 输 类 合 格 人 才 的依 据 . 是 学 生 选 择 学 习 方 向 、 习 内容 , 也 学 进 而 形 成 自 己 在 某 一 专 门 领 域 的 特 长 ,为 将 来 的 职 业 生
1专 业 设 置 盲 目性 大 . 业 建 设 地 方 导 向 性 不 足 。 . 专
随 着 高 职 教 育 的 快 速 发 展 ,高 职 院 校 的 专 业 建 设 工 作 在 与 地 方 经 济 越 来 越 紧 密 地 联 系 中 ,经 历 了 不 断 变 化
专业建设典型案例——建设省高水平群,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专业建设典型案例——建设省高水平群,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一、高水平专业群立项情况2021年3月,学院智能制造技术专业群成功申报立项为山东省高水平专业群。
该专业群由机电一体化技术、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作、工业机器人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应用等6个专业构成,对接服务区域智能制造产业技术技能人才需求。
二、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情况(一)高度重视,调研部署学院高度重视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为推进智能制造技术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由学院领导、相关处室、系部人员及企业人员联合成立了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项目工作领导推进小组。
智能制造技术专业群严格按照《学院优质校建设任务书》和《智能制造技术专业群建设方案》要求,加强制度建设和责任制的落实,强力推进山东省优质高职院校建设,强化学习和创新,强力推进专业群建设。
为保证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在重新审视全国高职教育形势和学院发展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学习借鉴先进学校专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按照山东省教育厅和学院下发的文件要求,进一步完善了建设方案和任务书,将优质校建设工作作为系部各项工作的统领,明确目标任务、路线图、时间表和责任人,细化建设要求,明确推进措施,建立可量化的考核指标,确保项目建设工作有序开展、有效落实。
(二)开展工作,力求实效1.校企合作,共建人才培养体系与深度合作企业共同制定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共建共享资源,优化“四平台、二模块”专业群课程体系;优化“四段递进”实践教学体系。
校企深度合作,融入“1+X”证书标准,完善人才培养新模式。
目前,相关工作正在推进实施中。
2.推进实施,提升专业群建设成效(1)加强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自高水平专业群立项以来,三次邀请专家来学院就在线开放课程作相关专题讲座,《电机拖动》、《AutoCAD》、《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可编程程序控制器原理与应用》、《数控机床编程与加工》、《Java实训》等6门课程立项为学院首批在线开放课程。
(2)加强课题研究:成功申报省教育学会研究课题《基于体验式学习理论的职业教育项目课程教学时效性研究--以<电机拖动与控制>为例》、济南市社会科学课题《新型工业化强市背景下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路径研究——以学院为例》、济南市社会科学课题《济南市土工材料产业发展研究》等若干研究课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教育报/2016年/1月/26日/第004版
职业教育・院校实践
专业建设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着力点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任占营
不久前教育部印发的《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以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为主线,以提高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水平为抓手,推动国家、地方、学校三级协同,强化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四方联动,更加注重发挥职业院校改革创新主体作用,更加注重引导社会力量支持兴办职业教育,更加注重推动地方政府履行统筹管理职责,更加注重职教国家制度和政策环境建设,合力推动高职教育创新发展。
内涵建设是高职院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途径,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发展理念、专业建设、教师队伍、人才培养质量、校园文化、社会服务等诸多方面进行不断建设和完善。
其中,专业(群)建设是高职院校强化内涵、提升质量的突破点和着力点,是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环节,是高职院校体现办学特色的逻辑起点。
专业(群)建设是职业教育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桥梁和纽带,是职业教育主动适应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关键环节,事关职业院校的生存与发展。
抓好专业(群)建设,高职院校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健全专业动态调整机制。
专业设置本身是否合理、专业能否跟随产业发展而进行科学动态调整,是院校内涵建设的基本逻辑起点。
高职院校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差异化发展”“错位竞争”的理念,健全专业跟随产业发展的动态调整机制,服务院校特色发展和整体战略规划实施。
“有所为”就是不盲目追求综合化、不随意新设一时的所谓“热门专业”,而是要重心下移、对接地方,围绕以区域优势、特色产业为内核的产业链,努力形成专业链(群),在一个或者多个专业群集成、放大,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企业需求的对接。
“有所不为”就是要依据专业招生、就业及社会服务等因素,果断“关、停、并、转”处于产业发展衰退期、技术上没有升级换代可能性或者进口、出口两头不畅的专业,形成落后就自然淘汰的机制。
强化校企合作机制建设。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际上是全社会的合作,是教育与产业全面合作。
高职院校要着力推进专业(群)层面的校企合作机制建设,将开放合作育人平台建在专业(群)上,以专业(群)为基础单元,独立面向产业和行业、面向企业和职业、面向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将产教融合、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落到实处、扎根底层。
专业(群)建设要重视市场在人才培养中的导向作用,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与行业企业共同研讨制订专业教学方案;根据职业岗位技能要求和职业资格标准,规范实践教学基本要求,真正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建设“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一定意义上讲,教师的能力决定了一所学校履行自身社会角色定位的水平。
针对目前高职师资队伍来源单一、基础薄弱、层次不高等普遍存在的问题,高职院校要围绕“双师型”队伍建设这条主线,坚持引进与培养相结合、专任与兼职相结合,在引进高层次人才、完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建立教师专业化发展激励机制、兼职教师有效管理等方面采取切实可行的新模式,落实教师到企业实践的要求,完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到职业院校任兼职教师的相关政策;推动高职院校和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基地,多管齐下共同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全面提高师资队伍建设水平,实现高职院校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全面升级。
重视课程开发与课堂教学。
所有的教育教学改革,最后都应通过课程开发与课堂教学反映在
学生身上。
课程开发与课堂教学是高职院校提高内涵建设的重点,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是一项难度很高的系统工程。
高职院校要推动教学信息、资源与行业企业一线“零距离”或“短距离”对接的课程与课堂教学发展,在课程、教材、数字化等资源建设上形成校企协同建设机制,建立行业企业资源引入教育教学过程的质量标准、改造流程和评价体系,真正使优质资源进入课堂;要积极吸收和运用现代化的知识传播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在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和人才培养过程的各个环节开展与学习方式相协调的协同变革,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远程互动,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含金量。
同时,还要针对高职招生制度改革带来的生源类型多元化、入学渠道多样化的新学情,面向中专毕业生、技校毕业生、职业高中毕业生、退伍士兵、企业员工、社区居民等开发特性课程,分层实施课堂教学。
系统推进实训体系建设。
随着实习实训在教学中比重加大,校内外实习实训条件成为制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瓶颈。
高职院校应以满足专业发展和教学要求为原则,通过经营主体多元化和经营方式市场化手段,建立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互为补充、相对完备的实训体系,为学生创造真实的职业环境,使工与学有机结合在一起,实现用企业先进设备和产品装备学校、用企业先进技术和工艺武装教师、用企业先进文化和管理教育学生、用企业家眼光和用人单位标准培养人才;实现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零距离、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零距离、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零距离、教学课题与生产课题零距离。
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中国已经由以市场换技术转变为以技术换市场的发展新阶段,大量企业通过参与国际竞争,开拓了国际市场。
高职院校要以优势专业为依托,强化专业层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充分拓展国际视野,引进和消化国际先进、成熟适用的职业标准、专业课程、教材体系、数字化教育资源;探索实践与我国企业和产品“走出去”相配套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的技术技能人才和中国企业海外生产经营管理需要的本土化人才;联合开发与国际先进行业标准对接的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共建实验室或实训基地,建立教师交流、学生交换、学分互认等合作关系。
优化专业(群)资源配置方式。
高职院校要注重把学校工作重心和资源配置集中到教学工作中,进一步凸显教学工作在学校各项工作中的中心地位。
通过健全专业评价机制,将专业招生的计划完成率、报到率、就业率和就业对口率,“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兼职教师的授课比例,实践教学占总学时的比例,生均仪器设备值以及横向科研项目、社会服务收入等作为效果评价、专业调整、资源配置的重要参考指标,引导优质资源向专业汇聚,支撑优势特色专业持续深化内涵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