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影响开发设施与结构说明
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
海绵城市海绵城市的定义,即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提升城市生态系统功能和减少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1]。
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2]。
海绵城市的建设实际上就是雨水开发的一种低影响开发系统。
低影响开发指在场地开发过程中采用源头、分散式措施维持场地开发前的水文特征,也称为低影响设计或低影响城市设计和开发。
其核心是维持场地开发前后水文特征不变,包括径流总量、峰值流量、峰现时间等(见图 1-1)。
从水文循环角度,要维持径流总量不变,就要采取渗透、储存等方式,实现开发后一定量的径流量不外排;要维持峰值流量不变,就要采取渗透、储存、调节等措施削减峰值、延缓峰值时间。
发达国家人口少,一般土地开发强度较低,绿化率较高,在场地源头有充足空间来消纳场地开发后径流的增量(总量和峰值)。
我国大多数城市土地开发强度普遍较大,仅在场地采用分散式源头削减措施,难以实现开发前后径流总量和峰值流量等维持基本不变,所以还必须借助于中途、末端等综合措施,来实现开发后水文特征接近于开发前的目标。
图 1-1低影响开发水文原理示意图从上述分析可知,低影响开发理念的提出,最初是强调从源头控制径流,但随着低影响开发理念及其技术的不断发展,加之我国城市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面临的城市内涝、径流污染、水资源短缺、用地紧张等突出问题的复杂性,在我国,低影响开发的含义已延伸至源头、中途和末端不同尺度的控制措施。
城市建设过程应在城市规划、设计、实施等各环节纳入低影响开发内容,并统筹协调城市规划、排水、园林、道路交通、建筑、水文等专业,共同落实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
因此,广义来讲,低影响开发指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采用源头削减、中途转输、末端调蓄等多种手段,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技术,实现城市良性水文循环,提高对径流雨水的渗透、调蓄、净化、利用和排放能力,维持或恢复城市的“海绵”功能。
解析LID低影响开发理念
最佳功能 网络中位置 墙面绿化 水流控制/ 在网络起始处,直 过滤 接连接屋顶 屋顶绿化 过滤/处理 网络的起始处 尺度 从小尺度的住宅应用 到较大尺度的商业应 用 从小尺度的住宅应用 到较大尺度的商业应 用 从小坡的街边到大尺 度的场地 从停车棚到停车场到 街道 管理措施 根据不同的物种偶尔需要浇水和修剪
检查屋顶隔离屋,也要例行检查植被和维护 排水流路径 经常性的垃圾和沉淀物,刈割 要利用真空吸尘器的去除沉淀物;植草铺装 需要刈割和灌溉维护植物
过滤带
主要处理系统的上 游 可渗透铺 过滤/渗透 处理系统的上游, 装 /处理 去除沉淀物和减少 径流量 滞留塘 滞留
过滤
集水区和径流下游, 10英亩或更大的径流 经常的垃圾清理和不定时的沉淀物移除,土 场地外雨洪管理系 面积的水域 壤中沉积污染物需改良或清除。 统上游 根据汇水区径流面积 需要特殊的设备来移除垃圾和沉淀物 确定尺度 最大集水区面积25英 检查和清除沉淀物 亩 居住区,商业区和工 每半年检查一次,移除沉淀物、聚集垃圾和 业区,根据区域降雨 碎屑物。以保证排水功能顺畅 量,水域径流面积不 小于10英亩
1
2 3 4 5 6 7
径流收集表面
位于树木附近有叶片滤网的排水沟 有沉积物收集的落水筒连接到地下停水处或直接到 蓄水池或罐 接到蓄水池或罐的管道,典型的为4英寸 碎片和沉积物拦截,初次冲刷装置 雨水入口 检修和维护通道
8
9 10 11 12 13 14 15
蓄水池或罐溢流管,连接到灌溉系统或补给地下水的渗水沟 景观灌溉过滤器 可选择的沙滤 灌溉和加压泵 灌溉系统供水管线 树叶与碎片过滤筐 软管水龙头 带有过滤系统的可选择的灰水和饮用水联结
低影响开发技术措施
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案例分析
• 总结词: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是北京奥运会的重要遗产之一,采用了多种低影响开发技术措施,包括生态湿 地、雨水花园、绿色屋顶等,实现了生态、社会和经济多方面的效益。
• 详细描述: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位于北京市朝阳区,是北京奥运会期间的重要场馆和公共绿地。该公园采用 了多种LID技术措施,以实现生态、社会和经济多方面的效益。其中,生态湿地是通过模拟自然湿地的生态功 能,净化雨水、调节气候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措施。雨水花园则是一种能够吸收和储存雨水的公共绿地, 可以减轻排水管道的负担,同时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绿色屋顶则是一种能够吸收和储存雨水的建筑措施 ,可以减少屋面径流,同时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详细描述
绿色屋顶由耐根穿刺防水层、排水层、过滤层和植物层组成。它具有多种生态和环境效益,如削减径 流、减少污染、缓解热岛效应、吸收二氧化碳等。绿色屋顶的植物选择和设计需要根据当地的气候条 件和生态环境进行选择和配置,以确保其生态和环境效益的最大化。
雨水利用
总结词
雨水利用是一种低影响开发技术,通过 收集、处理和利用雨水资源,减轻城市 供水压力,改善水环境和生态环境。
VS
详细描述
雨水利用包括雨水收集、储存、处理和利 用等环节。通过雨水利用,可以有效地减 少对城市供水的依赖,同时还可以减少雨 水的排放量,减轻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 雨水利用还可以改善水环境和生态环境, 如增加水域面积、改善水质、促进水生生 物的繁衍等。
生态湿地
要点一
总结词
生态湿地是一种低影响开发技术,通过模拟自然湿地生态 系统,发挥湿地的生态功能和环境效益,改善城市水环境 和生态环境。
低影响开发技术措施成为解决城市内涝问题的有效途径 。
解析LID低影响开发理念
雨水利用措施
LID城市雨水收集与利用的技术与设备: 1 2 3 4 5 6 7 大尺寸管道 水流控制装置 干洼地 地下滞留 滞留塘 雨水涵道 雨水收集器 8 9 10 11 12 13 14 保持塘 过滤带 地下过滤沙床 表面过滤沙床 墙面绿化 屋顶绿化 可渗透铺装 15 16 17 18 19 20 21 渗透暗沟 树池过滤 雨水花园 滨水缓冲带 生物洼池 渗透盆地 人工湿地
基本原理
通过分散的、小规模的控制措施在源头控制雨水,通过渗透、滞留等措施来减少雨水径流 的产生。同时,采用雨水的渗透、过滤、储存和蒸发方法,达到控制径流污染、消减洪峰、 减少径流体积的目的,维持场地开发前后的水文平衡。
基本原理
传统的雨洪资源排泄及输送系统
最大限度地收集、传输并排泄径 流,减少了地下水的入渗补给, 增加了雨洪径流量,改变了径流 的时间、频率及排泄的速度。
径流面积在1-10英亩的小集 水区
经常性的去除垃圾、污染物 和沉淀物
渗透暗沟
渗透/处理
从一个小的条带到有最大两 英亩收集面的沙床 从单一的树池到一个大的城 市树池网络 小的集水径流区,如低密度 的项目或小面积的不可渗透 表面
每年去除垃圾和进行筛选保 持渗透性 不定期的废物移除,表面粗 滤保持可渗透性, 每半年一次检查侵蚀,移除 沉淀物和碎屑
平面图
剖面图
雨水利用措施
植草沟: 常作为其他雨洪控制与处理工程的预处理设施以提供更多的水力停留时间,从而削减洪峰, 净化水质。
雨水利用措施
网络中游:过滤收集 此类设施主要通过收集和过滤的功能,在最终处理前分流雨水,处理污染,保障网络下游设施 的安全运转。
最佳功能 雨水收集器 保存 网络中位置 处理网络的起始处,直接 与径流源相接 尺度 从在住宅应用的小到50加仑 雨水桶到超过25,000加仑的 商用尺度的蓄水池 管理措施 季节性的清除残渣,检查贮 水罐
浅谈城市低影响开发建设
浅谈城市低影响开发建设摘要:当前我国城市内涝问题突出,雨水得不到有效回收利用。
海绵城市的提出是雨洪利用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是新时期治水思路的丰富和完善,对于解决城市问题意义重大。
海绵城市建设在改善我国城市逢雨必涝的同事又能利用雨水资源及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从建设途径、建设框架、雨水利用和建设措施等方面简单介绍了海绵城市的建设,并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海绵城市;雨水回收利用;城市生态环境1.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并考虑其复杂性和长期性。
海绵城市是实现从快排,及时排、就近排、速排干的工程排水时代跨入到“渗、滞、蓄、净、用、排”六位一体的综合排水,生态排水的历史性、战略性的转变。
海绵城市的建设途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对城市原有生态系统的保护。
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的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水生态敏感区,留有足够涵养水源、应对较大强度降雨的林地、草地、湖泊、湿地,维持城市开发前的自然水文特征,这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要求;二是生态恢复和修复。
对传统粗放式城市建设模式下,已经受到破坏的水体和其他自然环境,运用生态的手段进行恢复和修复,并维持一定比例的生态空间;三是低影响开发。
按照对城市生态环境影响最低的开发建设理念,合理控制开发强度,在城市中保留足够的生态用地,控制城市不透水面积比例,最大限度的减少对城市原有水生态环境的破坏,同时,根据需求适当开挖河湖沟渠、增加水域面积,促进雨水的积存、渗透和净化。
低影响开发的工程措施及其效果
低影响开发的工程措施及其效果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需求和影响也越来越大。
为了在开发与保护之间找到平衡,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LID)的概念应运而生。
低影响开发强调在满足人类需求的尽量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探讨低影响开发的工程措施及其效果。
减少占用土地面积:在开发过程中,尽量减少对土地的占用,避免破坏生态环境。
通过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实现高效、节约用地。
优化设计,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在项目设计中,应充分考虑环境保护,尽量采用环保材料和技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提高工程建设质量,避免日后维护管理问题:注重工程质量,采用耐久性强的材料和成熟的工艺,以减少日后的维护和管理成本。
实施上述措施后,低影响开发的效果显著,主要包括: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通过减少土地占用、优化设计和提高工程质量,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
降低日后维护管理成本:采用低影响开发的工程措施,可以大大降低日后的维护和管理成本,实现资源的节约和高效利用。
经济效益显著:低影响开发并非一味地追求环保而忽视经济效益。
通过低成本、高效率的开发模式,可以更好地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平衡。
以下是一个实际案例分析,以进一步阐述低影响开发的工程措施及其效果。
某市在城市中心区实施了一项低影响开发的工程措施,旨在提高城市的排水防涝能力,同时减轻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该工程措施具体包括:减少占用土地面积: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前提下,尽量减少排水设施的占地面积。
工程设计采用了立体布局,将排水设施布置在地下空间,从而节省了地面空间。
优化设计,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在排水设施的设计过程中,注重与周边环境的协调,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同时,采用生态化的排水方式,如植草沟、雨水花园等,以增加绿地面积,提高环境质量。
提高工程建设质量,避免日后维护管理问题:在施工过程中,采用耐久性强的材料和成熟的施工工艺,确保排水设施的稳定性和长期性能。
低影响开发案例
世园区低影响开发利用(1)“低绿地+下排水系统”措施目前,采用低势绿地是常用的雨水蓄渗方法之一,该方法通常建造在低于路面的景观隔离带内或采用低势绿地,与路面雨水口一起构成蓄渗排放系统,具体过程是结合原有的绿化布局,对土壤应进行改造,通过填加石英砂、煤灰等提高土壤的渗透性,同时在地下增设排水管,穿孔管周围用石子或其他多孔隙材料填充,具有较大的蓄水空间,将屋面、道路等各种铺装表面形成的雨水径流汇集入绿地中进行蓄渗,以增大雨水入渗量,多余的径流雨水从设在绿地中的雨水溢流口或道路排走,这种蓄渗设施有效地提高了道路景观隔离带的调蓄与下渗能力,同时可确保景观植物生长条件与景观效果,人行道外侧的绿化带也可进行类似设置。
低绿地+下排水系统雨水蓄渗措施(2)透水性路面、广场采用透水性路面也是降低雨水径流量的措施之一,透水性路面是降低地表径流的最重要措施之一,因地制宜地设置透性路面,具有一定的削峰减排作用,主要方法在行车道、人行道、广场、停车场等人工地面,尽量采用多孔沥青或混凝土、草皮砖、连锁砖铺面等透水性铺面。
渗透性路面的典型结构排水性沥青路面采用高空隙率的磨耗层,雨水可渗入路面之中,由路面中的连通空隙向路面边缘排水,导致雨天路面表面不会形成较厚水膜,避免了水飘与水膜反光的产生,同时不会出现溅水现象,有效地保证了行车的安全,降低了噪声。
多年来,发达国家不断进行这一技术的开发研究,发展迅速。
密实路面与排水性沥青路面对比经研究表明,上海市城市绿地土壤入渗率的变异非常大,但属于慢和较慢的稳定入渗率比例达50%。
因此,上海市属于高地下水、高绿地景观标准,低土壤入渗速率地区,这对该区域内促进绿地雨水下渗的应用带来不利影响。
考虑上海地区土壤入渗性能较差,当土壤的渗透系数小于10-6m/s时,渗透速度过慢、渗透时间过长,雨水在短时内很难渗净,可采取扩大入渗面积和蓄水空间等措施来强化雨水入渗,浅层地下雨水蓄渗是结合城区的功能规划要求,在人行道、广场的辅装层或绿化种植土以下,在地下水位以上用多孔空隙材料堆彻成大小、形状不同的形成可供短暂储存的雨水连通空间,在多空隙材料底部用渗水材料以提高下渗速率,当暴雨来临时,屋面等相对干净的雨水通过初期弃流和简单预处理后,通过管道或沟渠方式导流进入高孔隙材料空间内短暂储蓄,暴雨过后雨水继续下渗,超过储蓄容量的雨水外排。
城市道路低影响开发雨水设施设计
城市道路低影响开发雨水设施设计摘要:现阶段,我国正处于城镇一体化进程快速推行的关键时期,城市道路作为城市化建设过程中的重点建设项目,无论从质量还是路面排水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道路建设除了要承担基本的交通运输功能之外,其排水功能的优劣也是人们关注的重点问题。
传统的路面排水方式主要利用铺设地下排水管道的方式进行路面积水的排放,这样的排水方式一旦遇到暴雨就会面临排水不及时、路面污染严重以及雨水资源流失浪费严重等问题,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城市建设的发展和水资源的回收利用。
低影响开发设计理念的提出,可以通过对雨水源头的综合利用,从而缓解和解决由于道路不透水面积增加等因素引发的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关键词:城市道路;低影响开发一、引言城市道路建设作为城市建设的基础设施,承担着交通运输的作用,在城市发展建设过程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城市道路已经不仅仅承担交通运输活动,同时还面临着路面积水的排放以及污染物增多的问题。
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道路的排水方式还采用传统的积水排放方式,即,路面不透水,积水统一汇总到排水口,然后通过地下排水管道直接排到河水或湖水的直排式排水方式。
这样的排水方式一旦遇到暴雨就会造成由于排水不及时引发的路面大范围积水的现象,带来大量的经济损失,严重的还会危害生命安全。
因此,为了缓解路面积水带来的问题,2014年10月国家住建部提出了“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提出利用城市建筑、绿化带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收、渗透等作用,缓解由于道路结构本身对防水要求造成的渗水性差的难题,从源头上解决路面积水的问题。
低影响开发技术作为海绵城市建设中的重要手段,近两年来在城市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由于道路结构的复杂性以及对避水设计的高要求,在低影响开发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的技术参数和相地要求较高。
因此,要在保证道路基本功能前提下,结合城市道路实际情况设计出适合城市发展需求的低影响开发雨水设计,以满足城市建设发展需求。
低影响开发(LID)海绵城市在城市配套设施及道路中的应用 以西咸新区沣西新城为例
低影响开发(LID)海绵城市在城市配套设施及道路中的应用以西咸新区沣西新城为例摘要:随着近几年西安城市发展速度的急剧加快,原设计的雨水排水系统不能满足要求,城市内涝多发、水环境污染和雨水资源大量流失等已成为制约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
LID英文的全称是Low Impact Development,是20世纪90年代末发展起的暴雨管理和面源污染处理技术,旨在通过分散的,小规模的源头控制来达到对暴雨所产生的径流和污染的控制,使开发地区尽量接近于自然的水文循环。
LID低影响开发是一种可轻松实现城市雨水收集利用的生态技术体系,其关键在于原位收集、自然净化、就近利用或回补地下水。
本文主要研究LID在道路结构层,城市道路、排水管排水沟、绿化带中的应用。
关键词:雨水排水系统;LID低影响开发;城市配套应用;1、前言:LID技术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马里兰州开始实施。
低影响开发主要通过生物滞留设施、屋顶绿化、植被浅沟、雨水利用等措施来维持开发前原有水文条件,控制径流污染,减少污染排放,实现开发区域可持续水循环。
与国外相比,低影响开发技术目前在国内应用较少,但已列入国家“十二五”水专项重大课题进行研究。
低影响开发强调城镇开发应减小对环境的冲击,构建与自然相适应的城镇排水系统,合理利用景观空间和采取相应措施对暴雨径流进行控制,结合市政配套设施及道路的排水管、绿化带等的应用。
西咸新区沣西新城在道路的施工中,大力推广LID海绵城市理念,近年来已经取得很大的成果。
2、LID技术应用在市政道路中城市道路的车道一般可以分成两种:第一,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
以前城市道路的人行横道和非机动车道大多使用的是不透水的材料,因此很容易让道路表面产生积水、雨天道路表面湿滑等现象,从而降低了城市道路的安全度和实用性,还限制了地下水的活动;第二,根据海绵城市理论的要求,机动车道路面的铺装需要使用透水的材料,但是为了可以较好的避免雨水或积水渗透到道路地基内,进而破坏道路结构,需要在道路表面层使用透水的混凝土进行铺装,地基层和下层结构可以使用不透水的材料,这样可以使雨水或积水渗透到道路表面层之后,沿着不透水层排放到水沟内,然后再排放到水井和隔离带内。
低影响开发设施与结构说明书
低影响开发设施与结构说明1.导则1.1低影响开发技术按主要功能一般可分为渗透、储存、调节、转输、截污净化等几类。
通过各类技术的组合应用,可实现径流总量控制、径流峰值控制、雨水资源化利用等目标。
工程实践中,应结合不同区域水文地质、水资源等特点及技术经济分析,按照因地制宜和经济高效的原则选择影响开发技术及其组合系统。
1.2各类低影响开发技术有包含若干不同形式的低影响开发设施,主要有透水铺装、绿色屋顶、下凹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渗透塘、渗井、湿塘、雨水湿地、蓄水湿池、雨水罐、调节塘、调节池、植草沟、渗管/渠、植被缓冲带、初期雨水弃流设施、人工土壤渗滤等。
2.设计要点2.1单项设施2.1.1透水铺装透水铺装按照面层材料不同可分为透水砖铺装、透水水泥混凝土铺装和透水沥青混凝土铺装,嵌草砖、园林铺装中的鹅卵石、碎石铺装等也属于渗透铺装。
适用范围:透水砖铺装和透水水泥混凝土铺装主要适用于广场、停车场、人行横道及车流量和荷载较小的道路,如建筑与小区道路、市政道路的非机动车道等,透水沥青混凝土路面还可用于机动车道。
2.1.2路缘石路缘石设置在中间分隔带、两侧分隔带及路侧带两侧,分为立缘石和平缘石。
为实现雨水在绿化带等位置的蓄、滞、净,路缘石根据其特点可分为开口路缘石(含带格栅)、排水路缘石、三角路缘石和透水路缘石等。
路面雨水通过不同形式的路缘石进入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等。
适用范围:三角路缘石适用于小区道路及广场,不适用于市政道路;开口路缘石、排水路缘石和透水路缘石适用于市政道路、小区和广场等。
2.1.3树池当在有铺装的地面上栽种树木时,应在树木的周围保留一块没有铺装的土地,通常把它叫树池或树穴。
常见的树池有硅砂树池、水泥树池、生态树池等。
适用范围:树池常用于市政道路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小区道路及广场绿地等。
树池的选择根据所需要的具体树池功能而定。
2.1.4下凹式绿地下凹式绿地具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下凹式绿地指低于周边铺砌地面或道路路面在200mm以内的绿地。
重庆市低影响开发设计标准
重庆市低影响开发设计标准1.总则本标准旨在规范重庆市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简称LID)的设计和实施,降低城市开发对环境的影响,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本标准适用于重庆市内的城市新建、改建和扩建项目。
2.术语与符号2.1 术语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在城市规划和设计中,通过分散、小规模的源头控制措施,将暴雨径流峰值和总量控制在预期的允许范围内,以减少城市开发对环境的影响。
雨水花园(Rain Garden):一种生态雨水管理设施,通过植物、砂砾和土壤的组合,吸收和过滤雨水,以减少雨水径流产生和污染。
绿色屋顶(Green Roof):一种雨水管理设施,通过植物覆盖和土壤基质等材料,吸收和储存雨水,以减少屋顶径流产生。
2.2 符号LID: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3.基本规定3.1 设计原则低影响开发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分散布局,源头控制:将雨水管理和利用设施分散布局在项目的各个角落,从源头开始控制雨水径流产生。
(2)优化设计,生态优先:优化景观设计和雨水管理措施,优先考虑生态效益和环境友好性。
(3)因地制宜,综合利用:根据项目所在地的地形、气候等条件,因地制宜地制定雨水管理方案,综合利用各种设施和措施。
(4)经济合理,维护方便: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选用经济合理的材料和设备,确保设施易于维护和管理。
4.设计计算4.1 计算方法根据重庆市的气候特点和地形条件,采用以下方法进行低影响开发设计计算:(1)雨水花园设计计算:根据项目所在地的降雨数据和预期的雨水径流峰值,计算雨水花园的面积、深度和形状等参数。
(2)绿色屋顶设计计算:根据项目的建筑结构、荷载承载能力和预期的雨水径流峰值,计算绿色屋顶的面积、土壤厚度和植物种类等参数。
(3)下渗设施设计计算:根据项目所在地的土壤类型和下渗能力,计算下渗设施的深度、孔隙率和材料类型等参数。
低影响开发技术
低影响开发技术一、低影响开发(LID)概念低影响开发(LID)是一种强调通过源头分散的小型控制设施,维持和保护场地自然水文功能、有效缓解不透水面积增加造成的洪峰流量增加、径流系数增大、面源污染负荷加重的城市雨水管理理念,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马里兰州开始实施。
低影响开发主要通过生物滞留设施、屋顶绿化、植被浅沟、雨水利用等措施来维持开发前原有水文条件,控制径流污染,减少污染排放,实现开发区域可持续水循环。
与国外相比,低影响开发技术目前在国内应用较少,但已列入国家“十二五”水专项重大课题进行研究。
二、LID核心理念1、以生态系统为根基,让城市与大自然共生城市源于自然、依赖自然,又在不断地改造自然、设计自然,城市与自然之间必须有新型的动态平衡,才能可持续发展。
让城市建设滞后尽可能地少影响原有自然环境的地表径流模式,正式城市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体现。
2、从暴雨径流源头开始管理暴雨管理理念从原始的自然河沟排水、地下合流制管网排水、雨污分流制排水、快速消减洪峰流量到如今的生态化管理,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地影响开发模式将雨水管理的起始点提前到径流源头,先模拟蒸发、过滤、渗透、贮留等自然的雨水传输路径和水文情势,再进入收集管道,具有双重调节的功能。
3、强调尊重和利用本地自然特性减少对开发区域的扰动是实现城市与自然互惠共生的基础。
同时,低影响开发模式在具体规划设计中的应用,需要结合本区域土地利用、水文地理、土壤类型、气候、降雨类型等一系列的因素,是一种“on site”的结构性设计技术。
三、LID原则低影响开发的原则主要有以下几条:(1)以现有的自然生态系统作为土地开发规划的综合框架:首先要考虑地区和流域范围的环境,明确项目目标和指标要求;其次在流域(或次流域)和邻里尺度范围内寻找雨水管理的可行性和局限性;明确和保护环境敏感型的场地资源。
(2)专注于控制雨水径流:通过更新场地设计策略和可渗透铺装的使用来最小化不可渗透铺装的面积;将绿色屋顶和雨水收集系统综合到建筑设计中;将屋顶雨水引入等可渗透区域;保护现有树木和景观以保证更大面积的冠幅。
海绵城市LID解读
海绵城市LID解读什么是LID?LID是英文“Low Impact Development”的缩写,中文翻译成低影响开发,是一种以最小化城市环境改变为目的的城市开发模式。
它通过各种绿色技术和管理策略,减少水、能耗、二氧化碳等资源的使用,以及减少环境污染和自然生态破坏等负面影响,达到可持续城市发展的目标。
海绵城市LID是什么?海绵城市LID是LID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要是在城市排水管理中采用了海绵化的策略。
具体来说,它利用自然生态系统的吸收与保水能力,将排水收集到雨水花园、绿色屋顶、生态湿地和廊道等绿色基础设施中进行过滤、沉淀和蓄积,使得积水不会在城市中大量积聚,从而减少了城市内的洪涝灾害和地下水位下降等问题,并为城市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海绵城市LID的特点1.“海绵”结构:海绵城市LID的基础设施通常都是一些具有较强“海绵性质”的结构,如绿色屋顶、生态雨水花园、生态城市公园、生态河道等。
这些结构通常都有着较高的吸水、保水、排水和净化能力。
2.整合多种技术手段:海绵城市LID不仅仅是单一的绿色结构,还需要通过整合多种技术手段,如地埋式收集系统、新技术材料、新型排污设施、水生态修复等,形成一个科学的、系统的城市LID策略。
3.灵活性:海绵城市LID需要根据不同的城市规划、用地现状、气候条件、自然地理环境等因素,量身定制不同的LID策略,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持续改进和优化。
海绵城市LID的意义1.美化城市环境:海绵城市LID的基础设施大多都是绿化设施,有效地提高了城市植被覆盖率,增强了城市的生态美感和人文氛围。
2.减轻城市排水压力:当前城市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大量塞车、工厂污染等因素导致的排水压力过大,海绵城市LID的应用可以减轻排水系统的负荷,从而缓解城市的排水压力。
3.预防洪涝灾害:海绵城市LID的基础设施可以在雨季到来时吸收和集聚雨水,从而减少城市内部水的积聚。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预防城市内部的洪涝灾害。
低影响开发的类型
低影响开发的类型低影响开发的类型(Low Impact Development,简称LID)是指一种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方法,通过设计和管理城市环境,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它强调基于自然系统的原则,并利用绿色基础设施和创新技术来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下面是一些低影响开发的类型:1.绿色屋顶:绿色屋顶是在建筑物屋顶上增加一层植被覆盖的系统。
绿色屋顶可以减少热岛效应、降低雨水径流和净化空气,还可以提供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
2.雨水收集系统:雨水收集系统是指通过收集和存储雨水,然后将其用于灌溉、冲厕、清洗和其他非饮用用途。
这样可以减少对供水系统的依赖,节约水资源。
3.生态湿地:生态湿地是一种通过人工构造或修复现有湿地来处理和过滤污水的方法。
湿地可以去除污染物,提供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并改善水质。
4.雨园和生态廊道:雨园和生态廊道是利用天然或人工湿地、河流和溪流来处理雨水、增加生物多样性和改善城市生态系统的方法。
它们可以减少雨水径流,提供防洪保护,同时提供野生动植物赖以生存的环境。
5.可渗透铺装:可渗透铺装是一种通过使用透水材料来替代传统的不透水道路材料,以减少雨水径流的方法。
可渗透铺装可以增加地下水的补给,改善水质,并降低洪水风险。
6.城市农业:城市农业是指在城市区域内种植食物和种植植物的活动。
城市农业可以提供新鲜食物,提高城市居民的营养水平,并减少运输和包装的需求。
7.太阳能和风能系统:太阳能和风能系统是一种利用可再生能源来供应建筑物或规模更大的社区所需能量的方式。
通过使用太阳能和风能,可以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
8.自行车和步行道路:自行车和步行道路的建设可以鼓励人们选择更可持续的交通方式,减少对汽车的依赖,降低空气污染和交通堵塞的风险。
以上只是一些低影响开发的类型的例子,实际上还有许多其他类型的低影响开发方法。
低影响开发的目标是在满足人类需求的同时保护环境,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低影响开发技术介绍
低影响开发什么就是低影响开发?低影响开发(LID,Low Impact Development),就是上世纪90年代提出的一种新的雨水管理与利用思维理念及工程技术方法,重点在于采用生态化的措施,如渗透、过滤、储存、蒸发与滞留等,尽可能从源头、分散式地维持城市开发建设过程前后的水文特征保持不变,希望有效缓解城市化带来的道路不透水面积增加、土壤下垫面硬化造成的径流总量、径流峰值与径流污染的增加等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
总的来说,低影响开发就是雨水综合利用源头化、生态化、综合化发展的工程技术与管理措施,就是解决日益严重的面源污染问题的一大重要思想。
那么什么就是面源污染呢?面源污染就是指溶解性的与固体的污染物从非特定地点,在降水或融雪的冲刷作用下通过径流过程而汇入受纳水体(包括河流、湖泊、水库与海湾等)并引起有机污染、水体富营养化或有毒有害等其她形式的污染。
与它相对的即为点源污染,显而易见就是从特定地点排放的污染物,如工厂的烟囱、排水口等。
相对于点源污染,面源污染时空分布广泛、污染途径随机又多样、其成分又难以预测甚至复杂多变,其治理与管理上的难度远高于点源污染。
在点源污染控制手段日渐完善的今天,如何良好的控制面源污染成为了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环境领域新兴问题。
而低影响开发概念的提出,便就是一个有效利用雨水、管理雨水,减少面源污染的方法。
好了,那说到底有哪些低影响开发的工程技术呢?下凹式绿地绿地平均高程低于周围地面10厘米至20厘米的绿地称为下凹式绿地,这样的绿地可以保证周围硬质地面的雨水径流进入绿地中,入渗之后进入下一步的处理设施或直接接入雨水管网中。
它可以起到调蓄与净化径流雨水的作用,广义上主要包括生物滞留设施、渗透塘、湿塘、雨水湿地、调节塘等。
它的适用范围广、造价与维护费用均较低,且形式多样,就是最常见的LID技术之一。
透水铺装通过使用具有透水特性的新型材料对地面进行铺装,如透水砖、透水水泥混凝土、嵌草砖、特殊的还有园林中常用的鹅卵石、碎石铺装等。
最新城市道路低影响开发设计
城市道路低影响开发设让根据《惠州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草案),金山湖片区是我市海绵城市重点建设区,也是我市申报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的示范区。
本项目位于金山湖片区数码园北区,囤绕海绵城市这一理念,本次需要对环湖二路、纵六路、纵七路和金湖路建设道路进行低影响开发设讣。
1、工程场地现状及项目设计条件分析拟建道路现状主要为果树林、苗林、鱼塘、荒地等,部分路段为居住用地,英中环湖二路南段北侧紧靠金山湖,现状莲塘布河道分别穿越环湖二路南段、纵六路、纵七路和金湖路。
根据设汁逍路断面形式,道路分为机动车道,人行道,绿化带或树池,根据《惠州市海绵城市规划建设技术导则》,市区道路雨水控制与利用形式应以调蓄排放为主,结合道路绿化带和逍路红线外绿地优先设计下凹式绿地、生物滞留带、雨水湿地等设施。
2、项目低影响开发控制规划目标及指标要求海绵城市建设规划控制目标应包括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年径流污染控制目标、排水防涝标准和雨水资源利用率等。
1)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应综合考虑区域海绵城市相关规划和现状、开发强度与建设阶段等因素确定,取值范用应为60%~75%。
2)年径流污染控制目标:年径流污染控制率应结合区域内建设情况、用地性质、水环境质量要求、径流污染特征等合理确立。
城市建成区年径流污染控制率规划目标应不低于60%.3)排水防涝标准:根据《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 2016年版),中心城区内滂防治重现期为30年,其他地区为20年;居民住宅和工商业建筑物的底层不进水:保证逍路中单向至少一条车道的积水深度不超过15cm。
4)雨水资源利用目标:建设项目的雨水收集回用规模应根据项目的雨水用途、用量、收集范用、水质状况等进行优化设计,确定最优的雨水收集回用规模,并按国家和地方相关规范标准规划设计。
3、海绵体方案设计(1)城市道路低影响开发设施类型选用海绵型道路的低影响开发设施主要包括渗透设施、储存设施、调肖设施、传输设施、截污净化设施等五大类设施。
低影响开发设施与结构说明
低影响开发设施与结构说明低影响开发设施与结构指的是在建筑和基础设施的开发与建设过程中,以低影响为原则,尽量减少对环境资源和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
这种开发方式注重生态平衡和可持续性发展,可以有效保护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水土流失和生物多样性丢失等问题。
首先,低影响开发设施与结构需要注重生态保护。
在项目规划和设计阶段,要综合考虑生态环境的特点和需求,确保项目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最小化。
例如,在选址过程中,应避免破坏原有的生态系统,尽量选择生态脆弱度低的地区进行建设。
在建设过程中,要合理进行土地开发和资源利用,采取措施减少土地侵蚀和滑坡等地质灾害的风险,保护土地的生态功能。
同时,在建筑设计和施工中,要选择环保材料和技术,减少能源消耗和废弃物产生,保护水源和空气质量。
其次,低影响开发设施与结构需要注重可持续性发展。
可持续性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基础上,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在建设过程中,重点考虑项目的长期潜力和可持续性,注重资源的节约和再利用。
例如,可以通过采用节水设备和回收利用水资源来减少水消耗。
同时,在能源利用上推广使用可再生能源和节能设备,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并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此外,还可以在建筑物的设计中考虑到生态设计和自然通风等策略,以最大程度地利用自然条件,减少能源的消耗。
最后,低影响开发设施与结构需要注重社会和经济效益。
在项目设计和实施过程中,要综合考虑社会和经济效益,以确保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例如,在规划阶段,要充分了解当地社会经济情况和需求,结合实际情况确定项目的定位和功能。
在建设过程中,要注重与当地居民的沟通和合作,提供就业机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此外,还要注重项目的运营和维护管理,确保项目能够持续产生经济效益,并为社会创造价值。
综上所述,低影响开发设施与结构注重生态保护、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经济效益的综合考虑。
在项目的规划、设计和实施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环境、社会和经济的需求,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对环境资源的破坏,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可持续的发展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低影响开发设施与结构说明1.导则1.1低影响开发技术按主要功能一般可分为渗透、储存、调节、转输、截污净化等几类。
通过各类技术的组合应用,可实现径流总量控制、径流峰值控制、雨水资源化利用等目标。
工程实践中,应结合不同区域水文地质、水资源等特点及技术经济分析,按照因地制宜和经济高效的原则选择影响开发技术及其组合系统。
1.2各类低影响开发技术有包含若干不同形式的低影响开发设施,主要有透水铺装、绿色屋顶、下凹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渗透塘、渗井、湿塘、雨水湿地、蓄水湿池、雨水罐、调节塘、调节池、植草沟、渗管/渠、植被缓冲带、初期雨水弃流设施、人工土壤渗滤等。
2.设计要点2.1单项设施透水铺装按照面层材料不同可分为透水砖铺装、透水水泥混凝土铺装和透水沥青混凝土铺装,嵌草砖、园林铺装中的鹅卵石、碎石铺装等也属于渗透铺装。
适用范围:透水砖铺装和透水水泥混凝土铺装主要适用于广场、停车场、人行横道及车流量和荷载较小的道路,如建筑与小区道路、市政道路的非机动车道等,透水沥青混凝土路面还可用于机动车道。
路缘石设置在中间分隔带、两侧分隔带及路侧带两侧,分为立缘石和平缘石。
为实现雨水在绿化带等位置的蓄、滞、净,路缘石根据其特点可分为开口路缘石(含带格栅)、排水路缘石、三角路缘石和透水路缘石等。
路面雨水通过不同形式的路缘石进入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等。
适用范围:三角路缘石适用于小区道路及广场,不适用于市政道路;开口路缘石、排水路缘石和透水路缘石适用于市政道路、小区和广场等。
当在有铺装的地面上栽种树木时,应在树木的周围保留一块没有铺装的土地,通常把它叫树池或树穴。
常见的树池有硅砂树池、水泥树池、生态树池等。
适用范围:树池常用于市政道路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小区道路及广场绿地等。
树池的选择根据所需要的具体树池功能而定。
下凹式绿地具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下凹式绿地指低于周边铺砌地面或道路路面在200mm以内的绿地。
广义的下凹式绿地泛指具有一定的调蓄容积,且可用于调蓄和净化径流雨水的绿地,包括生物滞留设施、渗透塘、湿塘、雨水湿地、调节塘等。
由于广义包括的种类在本图集中均作单独介绍,本图集的下凹式绿地仅指狭义的下凹式绿地。
适用范围:下凹式绿地适用于宽度大于3米的城市道路退线绿地、建筑小区以及城市广场。
但在位置高、卫生差、垃圾多、土质渗入差和植被娇贵的地区,不适合建设下沉式绿地。
植草沟指种有植被的地表沟渠,可收集、输送和排放径流雨水,并具有一定的雨水净化作用,可用于衔接其他各单项设施、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和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
植草沟分为转输型植草沟、渗透型干式植草沟及带有水的湿式植草沟,干式植草沟和湿式植草沟可分别提高径流总量和径流污染控制效果。
适用范围:植草沟适用于建筑与小区内道路,广场、停车场等不透水面的周边,城市道路及城市绿地等区域,也可作为生物滞留设施、湿塘等低影响开发设施的预处理设施。
植草沟也可与雨水管渠联合应用,场地竖向允许且不影响安全的情况下可代替雨水管渠。
雨水花园是一种有效的雨水自然净化与处置技术,也是一种生物滞留设施。
它具有建造费用低,运行管理简单,自然美观,易与景观结合等优点。
适用范围:雨水花园适用于建筑与小区内建筑、道路及停车场的周边绿地,以及城市道路绿化带等城市绿地内。
2.1.7高位花坛高位花坛可对屋面雨水进行滞留与净化,延缓径流峰值,多余的雨水通过原有雨水立管溢流。
为防止雨量较大时植被受到浸泡,花坛底部设置排空管,花坛内积存的雨水通过排空管排放,高位花坛内可设储水空间,供晴天时植被利用。
适用范围:高位花坛适用于建筑物周边。
渗井指通过井壁和井底进行雨水下渗的设施,为增大渗透效果,可在渗井周围设置水平渗排管,并在渗排管周围铺设砾(碎)石。
适用范围:渗井主要适用于建筑与小区建筑、道路及停车场的周边绿地内。
渗管/渠具有渗透功能的雨水管/渠,可采用穿孔塑料管、无砂混凝土管/渠、聚酯树脂混凝土管/渠和砾(碎)石等材料组合而成。
适用范围:渗管/渠适用于建筑与小区及公共绿地内转输流量较小的区域,不适用于地下水位较高、径流污染严重及易出现结构塌陷等不宜进行雨水渗透的区域(如机动车道下等)。
渗透塘是一种用于雨水下渗补充地下水的洼地,具有一定的净化雨水和削减峰值流量的作用。
适用范围:渗透塘适用于汇水面积较大(大于1hm2)的且具有一定空间条件的区域,但应用于径流污染严重、设施底部渗透面距离季节性最高地下水位或岩石层小于1m及距建筑物基础小于3m(水平距离)的区域时,应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发生次生灾害。
湿塘指具有雨水调蓄和净化功能的景观水体,雨水同时作为主要的补水水源。
湿塘有时可结合绿地、开放空间等场地条件设计为多功能调蓄水体,即平时发挥正常的景观及休闲、娱乐功能,暴雨发生时发挥调蓄功能,实现土地资源的多功能利用。
适用范围:湿塘适用于建筑与小区、城市绿地、广场等具有空间条件的场地。
雨水湿地利用物理、水生植物及微生物等作用净化雨水,是一种高效的径流污染控制设施。
适用范围:雨水湿地适用于具有一定空间条件的建筑与小区、城市道路、城市绿地、滨水带等区域。
雨水罐也称雨水桶,为地上或地下封闭式的简易雨水集蓄利用设施,可用塑料、玻璃钢或金属等材料制成。
适用范围:适用于单体建筑屋面雨水的收集利用。
调节塘也称干塘,以削减峰值流量功能为主,一般由进水口、调节区、出口设施、护坡及堤岸构成,也可通过合理设计使其具有渗透功能,起到一定的补充地下水和净化雨水的作用。
适用范围:调节塘适用于建筑与小区、城市绿地等具有一定空间条件区域。
植被缓冲带为坡度较缓的植被区,经植被拦截及土壤下渗作用减缓地表径流流速,并去除径流中的部分污染物,植被缓冲带坡度一般为2%-6%,宽度不宜小于2m。
适用范围:植被缓冲带适用于道路等不透水面周边,可作为生物滞留设施等低影响开发设施的预处理设施,也可作为城市水系的滨水绿化带,但坡度较大(大于6%)时其雨水净化效果较差。
雨水弃流设施初期雨水弃流指通过一定方法或装置将存在初期冲刷效应、污染物浓度较高的降雨初期径流予以弃除,以降低雨水的后续处理难度。
适用范围:初期雨水弃流设施是其它低影响开发设施的重要预处理设施,主要适用于屋面雨水的雨落管、径流雨水的集中入口等低影响开发设施的前端。
人工土壤渗滤人工土壤渗滤主要作为蓄水池等雨水储存设施的配套雨水设施,以达到回用水水质指标。
人工土壤渗滤设施的典型构造可以参照复杂型生物滞留设施。
适用范围:人工土壤渗滤适用于有一定场地空间的建筑与小区及城市绿地。
2.2设施规模计算(1)低影响开发设施的规模应根据目标及设施在具体应用中发挥的主要功能,选择容积法、流量法或水量平衡法等方法通过计算确定;按照径流总量、径流峰值与径流污染综合控制目标进行设计的低影响开发设施,应综合运用以上方法进行计算,并选择其中较大的规模作为设计规模;有条件的可利用模型模拟的方法确定设施规模。
(2)当以径流总量控制为目标时,地块内个低影响开发设施的设计调蓄容积(不包括用于削减峰值流量的调节容积),一般不应低于该地块“单位面积控制容积”的控制要求。
(3)顶部和结构内部有蓄水空间的渗透设施(如复杂型生物滞留设施、渗管/渠等)的渗透量应计入总调蓄容积。
(4)调节塘、调节池对径流总量削减没有贡献,其调节容积不应计入总调蓄容积;转输型植草沟、渗管/渠、初期雨水弃流、植被缓冲带、人工土壤渗滤等对径流总量削减贡献较小的设施,其调蓄容积也不计入总调蓄容积。
(5)渗水铺装和绿色屋顶仅参与综合雨量径流系数的计算,其结构内的空隙容积一般不再计入总调蓄容积。
(6)受地形条件、汇水面大小等影响,设施调蓄容积无法发挥径流总量削减作用的设施,以及无法有效收集汇水面径流雨量的设施具有的调蓄容积不计入总调蓄容积。
(1)容积法低影响开发设施以径流总量和径流污染为控制目标进行设计时,设施具有的调蓄容积一般应满足“单位面积控制容积”的指标要求。
设计调蓄容积一般采用容积进行计算,如式(5-1)所示。
V=10HΦF(5-1)式中:V——设计调蓄容积,m3;H——设计降雨量,mm,参照表5.1及图5.1;Φ——综合雨量径流指数,参考表5.2进行加权平均计算;F——汇水面积,hm2。
注:标准数据来源于《厦门市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实施方案》,表中数据为暂时使用,下一步应由水文部门尽快推出厦门全市乃至岛内外各区的不同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对应的设计降雨量。
根据厦门市马銮湾国家级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区附近水文站的降雨资料,统计得出降雨量比例图如图5.1所示。
(2)流量法植草沟等转输设施,其设计目标通常为排除一定设计重现期下的雨水流量,可通过推理公式来计算一定重现期下的雨水流量,如式(5-2)所示。
Q=ΨqF(5-2)式中:Q——雨水设计流量,L/s;Ψ——流量径流系数,可参考表5.2;q——设计暴雨强度,L/(s.hm2);F——汇水面积,hm2。
(3)水量平衡法水量平衡法主要用于湿塘、雨水塘等设施储存容积的计算。
设施储存容积应首先按照“容积法”进行计算,同时为保证设施正常运行(如保持设计常水位),再通过水量平衡法计算设施每月雨水补水水量、外排水量、水量差、水位变化等相关参数,最后通过经济分析确定设施表5.1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对应的设计降雨量设计容积的合理性并进行调整,水量平衡计算可参照表5.3。
对于生物滞留设施、渗透塘、渗井等顶部或结构内部有蓄水空间的渗透设施,设施规模应按照以下方法进行计算。
对透水铺装等仅以原位下渗为主、顶部无蓄水空间的渗透设施,其基层及垫层空隙虽有一定的蓄水空间,但其蓄水能力受面层或基层渗透性能的影响很大,因此透水铺装可通过参与综合雨水径流系数计算的方式确定其规模。
(1)渗透设施有效调蓄容积按式(5-3)进行计算V S=V-W P(5-3)式中:V S——渗透设施的有效调蓄容量,包括设施顶部和结构内部蓄水空间的容积,m3;V——渗透设施进水量,m3,参照“容积法”计算;W P——渗透量,m3。
(2)渗透设施渗透量按式(5-4)进场计算W P=KJA S t s(5-4)式中:W P——渗透量,m3;K——土壤(原土)渗透系数,m/s;J——水力坡降,一般可取J=1;A S——有效渗透面积,m2;t s——渗透时间,s,指降雨过程中设施的渗透历时,一般可取2h。
渗透设施的有效渗透面积A S应按下列要求确定:(1)水平渗透面按投影面积计算;(2)竖直渗透面按有效水位高度的1/2计算;(3)斜渗面按有效水位高度的1/2所对应的斜面实际面积计算。
(4)地下渗透设施的顶面积不计。
雨水罐、蓄水池、湿塘、雨水湿地等设施以储存为主要功能时,其储存容量应通过“容积法”及“水量平衡法”计算,并通过技术经济分析综合确定。
调节塘、调节池等调节设施,以及以径流峰值调节为目标进行设计的蓄水池、湿塘雨水湿地等设施的容积应根据雨水管渠系统设计标准、下游雨水管道负荷(设计过流流量)及入流、出流流量过程线,经技术经济分析合理确定,调节设施容积按式(5-5)进行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