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改革与治理
第三章 政府改革与治理
2.历次机构改革的成就、经验和教训
成就
对于政府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共识; 机构和人员膨胀势头得到了有效控制; 机构逐步精简并加以重构; 政府职能转变迈开了实质性的步伐; 政府与政府、政府与企业的关系有了较大程度调整。
缺陷
政府改革的被动适应性远远大于主动的前瞻性; 政府改革的视角偏狭; 缺乏对政府改革理论上的反思; 政府改革孤立于政治与社会之外; 效率主义改革典范的局限。
三、转轨时期我国的行政体制改革
1.历次机构改革的简要回顾 第一次改革:1952开始 第一次改革:1952开始 第二次改革:1956开始 第二次改革:1956开始 第三次改革:1960- 第三次改革:1960-1965 第四次改革:1982年 第四次改革:1982年
第五次改革:1988年 第五次改革:1988年 第六次改革:1993年 第六次改革:1993年 第七次改革:1998年 第七次改革:1998年 第八次改革:2008年 第八次改革:2008年
2.网络治理的新特征? (1)多中心的公共行动体系 (2)反思理性的“复杂人” (3)合作互惠的行动策略 (4)共同学习的政策过程。
3.网络治理的实践模式 (1)全球治理:为了维持正常的全球秩序, 国际社会通过有约束力的制度安排,对全球生 活中出现的生态、移民、毒品、地区冲突、贫 富差距和国际共同财产等公共事务的合作管理。 特点:①治理主体是世界范围的公共行动 者。②治理客体是正在影响或有可能影响全人 类的跨国性问题,包括公益问题和公害问题。 ③治理机制是一系列用以解决跨国性问题和管 理全球公务事务的制度安排。
4.网络治理的多重困难? (1)可治理问题 可治理问题。①在市场和政府起不了作用的地方,合作网络 可治理问题 与不一定能有效发挥作用,并非所有社会问题均可通过合作网络 解决。②合作网络可解决的问题由于合作与竞争的矛盾、开放与 封闭的矛盾、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矛盾而无法解决。 (2)合法性问题 合法性问题。指在相互依赖的环境下,社会公众对民主政治 合法性问题 的认同危机。合作网络的有效运作是提高政治系统合法性的一种 途径和工具。 (3)有效性问题 有效性问题。治理能力与治理需求之间的差距是产生有效性 有效性问题 问题的直接原因。通过以下途径可提高合作网络的治理能力:① 明确网络的能力限度――“有所为有所不为”。②开发新的管理工 具。③培养网络的管理者。④网络中的行动者要有行动意识。 责任性问题。由于政府部门与非政府部门共享权力、分担责 (4)责任性问题 责任性问题 任,带来公私界限模糊、责任认定困难的问题,公共行动者互相 推诿、转嫁责任成为可能
基层政府治理创新与改革研究
基层政府治理创新与改革研究章节一:前言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在基层政府治理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然而,基层政府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已经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在本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基层政府治理创新与改革研究的意义、现实需要及其挑战,以及必要的措施。
章节二:基层政府治理创新的意义1. 提高政府服务水平2. 增强政府执行力3. 优化政府资源配置4. 促进政府与社会的互动和共生章节三:基层政府治理创新面临的挑战1.改革的难度基层政府涉及众多的部门和机构,改革难度较大。
改革需要深入到每一个基层组织,解决各种利益冲突和群众诉求的矛盾。
2.缺乏人才及制度设计不足基层组织中缺乏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
此外,也缺乏创新性的管理各种问题的制度设计。
章节四:必要的措施1.加强人才引进基层政府治理创新需要具备专业性和创新性的管理人才。
政府可以通过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等措施来提高人才贡献度。
2.建立科学的制度设计科学的制度设计可以提高各个环节的协调性和执行力,提高治理效率和作为社会服务的质量。
3.细化本地的政务和民生细节基层政府与民生密不可分,因此,有必要细化本地政务和民生细节。
因为相同的政策在不同地区应用可能导致不同效果。
章节五:结论基层政府治理创新在现代化社会中是非常重要的举措。
政府需要寻求积极和创新的管理方式,以提高政府的执行力和管理能力、优化政府资源配置、促进政府与社会的互动和共生。
我们希望,政府能够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快基层政府治理创新的进程,发挥基层政府在服务社会、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的作用。
政府治理现代化与政府治理改革
政府治理现代化与政府治理改革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政府治理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当前,各国政府正在加快推进政府治理现代化和政府治理改革,以适应全球化、信息化和复杂化的形势变化。
政府治理现代化和政府治理改革成为了推动国家发展、提升治理能力的重要举措。
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将就政府治理现代化和政府治理改革进行探讨,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一些参考。
一、政府治理现代化的内涵和意义政府治理现代化是指政府在全球化、信息化、知识化的新形势下,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适时采取措施,完善治理结构和提高治理能力,以应对复杂的社会问题。
政府治理现代化包括制度和机制的创新、管理体系的升级、管理方式的优化等方面的内容。
政府治理现代化的核心意义在于提高政府的权威性、民主性、透明度和效率性,以实现良好的治理效果。
政府治理现代化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着手。
在理论上,需要建立起符合时代发展和社会需要的治理理论,不断推动治理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在实践上,需要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形成适合本国国情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治理制度、机制和方式。
政府治理现代化需要政府引领,也需要各社会各方共同参与,形成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
政府治理现代化对于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方面,政府治理现代化能够提高政府的执行力和管理效能,使政府更好地履行职能和责任。
政府治理现代化还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经济的发展繁荣、民生的改善,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推动国家不断向着现代化和民主化迈进。
二、政府治理改革的现状和问题政府治理改革是政府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路径和手段,是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需要而对治理结构和机制进行的一系列改革。
当前,各国政府正在积极开展政府治理改革,取得了一些积极成效。
政府治理改革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和深入思考。
政府治理改革面临着改革路径和方式的选择问题。
政府治理改革涉及到各方面的利益和关系,需要进行艰苦卓绝的改革斗争,而且改革的道路也不尽相同。
陈振明《公共管理学》配套题库-政府改革与治理【圣才出品】
第2章政府改革与治理一、名词解释1.治理(厦门大学2013年研;东财2012年研)答:治理又称网络管理或网络治理,是指为了实现与增进公共利益,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私营部门、第三部门或公民个人)等众多公共行动主体彼此合作,在相互依存的环境中分享公共权力,共同管理公共事务的过程。
对政府部门而言,治理是从统治到掌舵的变化;对非政府部门而言,治理是从被动排斥到主动参与的变化,是一种以公共利益为目标的社会合作过程,国家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但不一定是支配性的作用。
2.民族国家治理答:民族国家的治理是指在民族国家的范围内对政府主导的公共物品供给过程的管理。
在多数的情况下,政府由于自身资源条件的约束,不得不动员和利用各种社会力量来组织公共物品和服务的生产。
在这一过程中,政府部门与各种参与公共物品供给的非政府行动者形成了相互依存的合作关系,政府的任务在于借助合作网络来“保证服务提供得以实现”。
民族国家治理合作网络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三种:①政府间合作网络。
在现代,公共事务的解决需要多个辖区政府的共同努力和联合行动,这使得政府间关系逐渐由原先的纵向权力划分演变为一种高度复杂的共同承担责任和共同解决问题的政府间合作体系。
②政府项目执行网络。
在当代国外行政改革中,合同外包是建构政府项目执行网络的主要方式。
③公私合作网络。
公私合作网络常见的方式有:财政补助、特许经营权和公私合营企业。
3.新公共管理运动相关试题:新公共管理(华南师范大学2013年研)答:新公共管理运动是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一场“重塑政府”、“再造公共部门”的行政改革浪潮。
其内容包涉及政府角色定位、专业化管理、企业管理方法的引入、绩效管理、产出控制、竞争引入、以顾客为中心等方面。
新公共管理运动产生了一种相对于传统的韦伯式科层制而言的新的范式即新公共管理,其特点主要有:①它是一种更加富有战略性或结构导向型的决策方法;②分权式管理环境取代了高度集中的等级组织结构;③可以更为灵活地探索代替直接供应公共产品的方法,从而提供成本节约的政策结果;④关注权威与责任的对应,以此作为提高绩效的关键环节;⑤在公共部门之间和内部创造一个竞争性的环境;⑥加强中央战略决策能力;⑦通过要求提供有关结果和全面成本的报告来提高责任度和透明度;⑧宽泛的服务预算和管理制度支持和鼓励着这些变化的发生。
政府治理和公共服务改革的实践
政府治理和公共服务改革的实践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政府治理和公共服务也在不断演变。
政府治理和公共服务改革的实践,是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内进行的深刻革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政府治理和公共服务改革的实践,着眼于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加强公共服务供给,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一、政府职能转变政府职能转变是政府治理和公共服务改革的核心内容。
在过去,政府职能主要是扮演管理者和监管者的角色,这种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为了更好地为民服务,政府需要扮演更多的服务提供者和协调者的角色,加大公共资源供给的力度,增强政府和市场的互动,实现政企分治和政资分离,发挥市场机制在公共服务领域中的作用。
二、公共服务供给公共服务供给是政府治理和公共服务改革的重要内容。
公共服务是指为公共利益服务,也称为公共事务。
在过去,公共服务主要由政府来提供,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政府的供给方式也需要发生变化。
政府应当推进服务产业化,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建立多元化的公共服务体系,将公共服务转为公共产品,提高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
同时,政府应该针对不同地区和人口的不同需求,提供差异化的公共服务。
三、提高居民生活水平政府治理和公共服务改革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
政府应当积极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强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领域的供给,提高居民的社会保障水平,降低社会保障负担,实现社会公平和公正。
政府还应该加强环境污染治理,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
四、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政府治理和公共服务改革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持。
政府应该加强城市规划和建设,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推进创新发展,加强对企业的支持和服务,推进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总之,政府治理和公共服务改革的实践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全社会的努力。
政府需要不断完善自身职能,促进公共服务领域的市场化和产业化,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打下坚实基础。
《全面深化改革: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全面深化改革: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深化改革: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近年来,全面深化改革作为国家战略,深受各方重视。
2013年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改革步伐加快,成效显著,开创了一个新的发展格局。
然而,当前我国改革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
要实现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将改革深化。
一是切实推动以改革创新带动发展。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发展创新驱动,形成以改革创新为主导的发展格局,以技术创新、体制机制创新以及管理创新带动有效供给,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促进经济增长和发展质量提升。
二是大力推行行政体制改革。
行政体制改革是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要把权力清晰界定,分类管理,把行政性质的事务转变为行政管理性质的事务,把行政审批转变为行政管理。
要实施“放管服”改革,完善管理规范,精简审查程序,降低审批门槛,减少审批事项,让企业降低成本、降低风险,提高效率。
三是积极推进法制建设。
要积极完善党和国家法律体系,建立法律法规制定、实施、监督、纠偏机制,加强对行政执法、司法审判的监督,切实提高法治水平,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
要推进政府法制建设,深化政府职能转变,建立科学制度,完善政府职胑责任制,加强法律法规和政府规范性文件的规范化和完善。
四是大力开展人力资源管理改革。
要开展拆除职务分类制度,完善科学人事制度,加强绩效管理,提高人员素质,改革公务员制度,完善公务员管理制度,改进招录、录用、培训、考核、促进、晋升机制,构建改革开放后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五是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要推动建设立足城市、适应城镇化、面向全社会的普惠性公共服务体系,倡导开放、均等、便利的公共服务事项办理模式,着力打造改革开放后全面开发利用社会资源,使百姓少跑腿、少烦恼、多实惠。
总之,要加快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把改革的思想落实到位,把改革的政治决心坚定到底,把改革的策略部署实施到位,把改革的制度运行到位,把改革的实效持续提升到位,用改革的力量推动我国发展进入新的阶段。
深化改革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深化改革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力量,而改革的核心是深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化不仅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适应社会发展变化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选择。
一、深化改革加强治理体系建设治理体系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构成部分,它包括各级政权组织和机构、社会组织和公民的参与等多个方面。
深化改革,就必须加强治理体系建设,以满足实现治理现代化的要求。
(一)优化权力结构,推进依法行政权力是治理体系中的核心要素,优化权力结构是深化改革的关键一环。
要坚持依法行政的原则,推进权力运行规范化、透明化和法治化。
建立健全权力清单、权力流程和权责一致的监督机制,加强对权力滥用和腐败行为的打击。
同时,加强对权力分配和行使过程的监督,确保权力的公正行使和服务群众的功能。
(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治理现代化市场经济是改革开放的重要成果,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是深化改革的核心任务之一。
要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动市场化改革,促进市场竞争,提高市场准入门槛,减少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干预。
同时,加强对市场主体的监管,防范市场失灵和不公平竞争现象的发生。
建立健全市场信用体系,加强对不良市场行为的惩处,促进市场经济的规范和健康发展。
二、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治理效能治理能力是治理体系运行的基础和支撑,提升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深化治理体系改革的重要保障。
(一)优化政府机构设置,提高治理效能政府机构是治理体系的关键组成部分,优化政府机构设置是提升治理能力的重要举措。
要科学界定政府职能,优化政府机构的设置和职能划分,合理分工、协同配合,提高政府决策执行的效能。
加强政府职能转变,实现从权力管理到公共服务的转变,推动政府职能的现代化。
(二)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满足人民需求公共服务是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是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点任务。
要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对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的投入和管理。
地方政府治理体系的改革与创新
地方政府治理体系的改革与创新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地方政府的治理能力愈加被人们所关注。
同时,也有不少人对我国地方政府的治理体系提出了不少批评和质疑。
为此,不少地方政府开始探索改革和创新,以期提升治理水平。
一、地方政府治理体系的现状目前,我国地方政府的治理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政策制定政策制定主要是由地方政府的决策层来完成。
地方政府通过各种方式收集信息,进行决策,制定各种政策法规,然后通过相关部门来执行。
但是,一些政策执行过程中可能存在缺陷,导致治理效果并不尽如人意。
2.权责划分不明显在我国,地方政府的权责划分不够明确,不同政府部门之间职责不够清晰,导致管理混乱,也让一些不负责任的官员有机可乘,跑题偏离。
3.经费分配缺乏公平性在地方政府的经费分配方面,存在一些政府部门间的不公平情况,也存在一些对外发展模式过于倚重经济建设的情况,进一步导致了资源配置的不均。
二、“简政放权”改革带来的变化针对上述问题,中国政府在2013年启动了“简政放权”改革,旨在进一步规范地方政府的治理体系,提升其治理水平。
1.权力下放在“简政放权”改革下,中央政府开始向地方政府下放部分权力,它使得地方政府更具活力,更具创造性,也更能够充分体现地方特色与优势。
同时,由于权力下放减少了各级政府之间的管理重叠和误工,使得地方政府行政效率进一步提升。
2.政府职能转变“简政放权”改革的目标就是为更好的引导市场,推广民主意识,建立公平的法治环境。
改革过程中,一些地方政府逐步放弃过去过分强调“政企关系”的经营方式,通过补助、奖励等方式吸引投资,促进市场发展。
在不同行政部门的职责明确后,地方政府的行政职能发生了变化,从单纯的经济发展管理变为包括公共服务、环保卫生、质量监管等一系列方面的政府职能,这也使政府更加注重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世界。
三、下一步需要注意的问题尽管在地方政府治理体系的改革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还需要注意以下方面:1.透明度的提高透明度是政府治理体系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
大数据对政府治理的影响与改革
大数据对政府治理的影响与改革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大数据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热门话题。
大数据指的是海量、高速、多样化的数据集合,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可以揭示出隐藏在数据背后的规律和价值。
在政府治理领域,大数据的应用已经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并推动了政府治理的改革。
首先,大数据为政府决策提供了更加准确和全面的信息基础。
政府在制定政策和规划发展时,需要依靠大量的数据来支持决策。
传统的数据收集和分析方式往往耗时费力,而且容易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
而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对海量数据的快速处理和分析,从而为政府决策提供更加准确和全面的信息基础。
政府可以通过对大数据的分析,了解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和问题,及时调整政策和措施,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精准性。
其次,大数据可以帮助政府实现精细化管理和服务。
传统的政府管理和服务往往是面向整体的,无法满足个体化需求。
而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对个体数据的精细化分析和管理,从而为政府提供更加个性化的管理和服务。
例如,政府可以通过对居民的消费数据进行分析,了解居民的消费习惯和需求,从而制定更加精准的经济政策和消费引导措施。
此外,政府还可以通过对交通数据的分析,优化交通路线和公共交通服务,提高城市交通的效率和便利性。
再次,大数据可以帮助政府实现智慧城市建设。
智慧城市是指利用信息技术和大数据技术来提升城市管理和服务水平的城市。
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对城市各个方面的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从而实现城市管理的智能化和精细化。
例如,政府可以通过对环境数据的分析,实现对空气质量、噪音污染等环境问题的监测和预警,及时采取措施保护环境。
此外,政府还可以通过对交通数据的分析,实现对交通拥堵和事故的预测和调度,提高城市交通的运行效率。
最后,大数据对政府治理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大数据的应用需要政府加强对数据的管理和保护,确保数据的安全和隐私。
同时,政府还需要加强对大数据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的数据分析和运用能力。
地方政府的治理与改革
地方政府的治理与改革第一章:地方政府治理的概述地方政府治理是指政府在地方层面上对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管理、调控和服务的过程。
地方政府作为基层政府,承担着为人民群众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共秩序、促进经济发展等多种职责。
地方政府治理包括政治领导、行政管理、财政管理、社会服务、法制建设和公共安全等方面,是中国政治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不断改进地方政府治理,推进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和民主化建设,可以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升政府的公信力。
第二章:地方政府治理存在的问题1. 权力过于集中、监管不够到位:地方政府在一些领域的行政权力过于集中,以致滋生了一些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
同时,监管机构的职能定位不够清晰,监管不够到位也是导致治理不规范的因素之一。
2. 缺失科学决策和专业化管理:在许多地方政府部门中,存在着大量的干部对专业知识的缺乏、科学决策的忽视,以及管理方式的粗糙。
这些都导致了政策执行效率低下、服务质量下降、投资效果不佳等问题。
3. 社会参与缺乏,民主监督不足:地方政府在决策、管理和服务中,应更广泛地听取社会的意见和建议,鼓励居民积极参与社区事务。
然而,在当前的城市化进程中,地方政府治理仍然存在民主监督不足、社会参与缺乏的问题。
4. 治理部门职能分工乱、重复冗余:地方政府部门之间的职能分配乱、重复冗余,不仅浪费了财政资源,也导致了部门之间的协作和管理难度增加,影响了城市治理的效果。
第三章:地方政府改革的路径1. 拓宽政治参与渠道:地方政府应更广泛地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通过科学有效的参与机制,鼓励居民积极参与社区事务和城市治理,提高民主监督和社会共治能力,进而树立政府公信力和服务水平。
2. 加快数字化转型:大力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注重数据共享、信息交流,提高城市治理效率和服务水平,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3. 修改行政管理制度:减少中央层面元素的指导和干预,增加地方政府自主选择的权利,逐步建立相对独立、更加规范、职能更加明确的地方政府管理和监管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治理方面的制度创新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着力推进社会治理体制创新。
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治理,解决社会领域中的问题,就必须进行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紧紧抓住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这个“牛鼻子”,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包括改革城乡二元结构,推行户籍制度改革,实行基层自治制度,创新社区治理体制,发展各类社会组织,发挥市场、社会力量的作用,不断推进就业、分配、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住房等体制制度改革创新。
通过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和改进政府社会管理,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提高社会治理水平。
通过推动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优化事业单位构成,强化公益类事业单位基本公共服务属性。
通过建立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制度,撬动和激活了公共服务市场。
只有通过不断深化社会领域体制改革,才能更好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
国家治理与政府改革
国家治理与政府改革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全球地位提升,国家治理和政府改革成为了热门话题。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国家治理和政府改革已经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政府需要不断调整和改变自身的管理方式和治理理念,才能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需求和挑战。
一、国家治理的现状和挑战在当前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背景下,各国面临着新的治理和发展挑战。
尤其是中国,由于其巨大的人口数量和经济发展速度,不断面临着治理和管理方面的挑战。
其中最大的一个挑战是提高治理效率和效果。
随着中国社会的变革和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
他们要求政府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更高的社会义务和更好的管理效果。
然而,政府的管理效率和效果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繁琐的程序和繁重的层级制度,加上缺乏创新和灵活的管理方法,使得政府在面对危机和变革时不能快速做出反应和应对。
二、政府改革的必要性和方向面对这些挑战和问题,中国政府已经开始不断地调整和改革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以适应新时代的挑战。
具体来说,中国政府需要加强对政府系统的改革,强调创新和效率,加强公共服务的透明度和可信度,提高公众的治理意识和参与度。
1. 改革政府制度首先,政府需要改革其制度,优化留给市场的空间,发挥政府在市场主导和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
政府需要通过创新管理模式,建立现代化的公共管理机制,提高公众满意度和参与度。
2. 强调创新和高效其次,中国政府还需要注重创新和高效。
新时代的中国需要倡导创新精神,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管理理念,推动政府服务升级和转型升级。
这通过推动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和转化,增强行业竞争力,并达到更可持续和高质量的经济发展。
3. 加强公共服务的透明度和可信度再次,中国政府需要强化公共服务的透明度和可信度。
政府需要增加公共服务的透明度,通过公开信息、证据和统计数据来证明政府的决定、政策和政策审批过程。
此外,政府需要尽可能的保护公民的隐私和个人信息,并增强个人信息的安全和保密。
申论:全面深化改革,提高国家治理效能
在新时代中,面对经济全球化、科技革命和社会变革的挑战,全面深化改革成为中国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动力,而全面深化改革则更是提高国家治理效能的关键所在。
本文将从减少政府干预、完善制度机制和提升公共服务三个方面阐述全面深化改革的必要性,以期引发人们对国家治理效能的思考。
首先,全面深化改革可减少政府干预,提高市场经济效率。
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几十年间,中国已经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就,但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其中之一就是政府在经济运行中过多干预。
这种干预往往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市场活力不足等问题。
因此,全面深化改革应该进一步减少政府的直接干预,通过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优化资源配置等方式,提高市场经济效率,实现更好的经济发展。
其次,全面深化改革应完善制度机制,提高国家治理效能。
制度机制是国家治理的基础,有效的制度机制可以保障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可执行性。
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重视建设一整套符合国情和时代要求的制度体系。
具体而言,需要加强法治建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确保其能够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同时也要加强监督机制的建设,提高政府行为的透明度和责任追究的力度。
只有通过完善制度机制,才能实现国家治理的高效运行。
最后,全面深化改革应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
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和人民幸福。
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就需要优化公共服务体系,提供更好的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
在过去的改革中,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比如资源分配不均、服务质量不高等。
因此,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关注公共服务领域,加大投入,改善服务品质,确保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
综上所述,全面深化改革是提高国家治理效能的关键所在。
通过减少政府干预、完善制度机制和提升公共服务,我们可以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目标,让国家更加高效地运转,让人民获得更多的福祉。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需要进一步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努力构建一个更加繁荣富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机构改革对国家治理的影响与启示
机构改革对国家治理的影响与启示一、机构改革的背景和意义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持续了近四十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国家治理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和问题,需要不断改革和完善。
因此,2018年3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作出了深化机构改革的决定,这次机构改革被称为“史上最大规模的改革”,旨在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更好地应对新时期的挑战,提升中国的国际竞争力。
机构改革的主要意义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深化改革,优化政府职能。
现在中国面临的主要问题并不是缺乏政策,而是政策的执行不力和落实不到位。
因此,深化机构改革,优化政府职能,有助于推动政策执行的落地和创新。
(2)提升治理效能,增强国家竞争力。
机构改革主要涉及到政府体系的改革,有助于提升政府的治理效能。
从而增强国家竞争力,推动中国成为一个更加现代化的国家。
(3)增强政府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
机构改革的目的在于建立更加高效、优质的政府服务体系,提高政府运行的透明度和公正性,增强政府的责任意识和为民服务的意识。
二、机构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影响(1)取消国务院部委,调整和优化中央和地方的行政机构设置。
取消国务院部委,调整和优化中央和地方的行政机构设置,是本次机构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
这项改革的核心在于,加强中央和地方的合作协调,消除中央和地方之间的行政重叠和冗余。
此项改革实施后,将有利于推进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协同工作,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
同时,还有助于减少政府的开支,从而为经济转型升级和社会事业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
(2)建立更加专业化的行政管理体制,加强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为了加强政府的行政管理和监督体系,本次机构改革还涉及到对各级政府部门的职责和权限的重新规定。
具体来说,这次机构改革在各级政府部门中设置了独立的监督和调查部门,这些部门将有权对政府的工作进行监督和调查,确保政府的工作能够得到有效的监督和制约。
(3)深化司法改革和人民陪审制度改革。
深化政府治理体系改革
深化政府治理体系改革是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政府治理体系需要不断适应社会发展和人民需求的变化,提高治理效能,增强公共服务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的权益。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如何深化政府治理体系改革。
一、完善政府组织架构政府组织架构是政府治理的基础,需要合理设置和优化调整。
具体措施包括:1. 精简机构职能:通过整合重复、冗余的职能部门,减少机构层级,实现职能转变和协同工作。
2. 强化分权下放:将权力下放到更低一级政府或更接近基层的单位,增加地方政府的自主权和责任。
3. 加强横向协调:建立跨部门、跨领域的协调机制,解决政策执行中的协调问题,提高政府工作效率。
二、推进政府决策科学化科学决策是政府治理的重要环节,需要建立科学决策机制和完善决策程序。
具体措施包括:1. 健全决策参与机制: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建立多元化的决策参与机制,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2. 强化决策信息支撑:加强数据采集和分析,建立政府决策的信息数据库,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3. 加强决策评估监督:建立健全的决策评估和监督机制,及时评估政策效果,纠正错误决策。
三、提升政府公共服务水平公共服务是政府治理的核心任务,需要提供更高质量、更便捷的公共服务。
具体措施包括:1. 优化公共服务体系:整合公共服务资源,建立统一的公共服务平台,提高服务效率和便利性。
2. 强化公共服务能力:加强公共服务人员的培训和素质提升,提高服务态度和专业水平。
3. 推动数字化转型: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推动政府服务的数字化、智能化,提供更便捷的在线服务。
四、加强政府监督和问责政府监督和问责是治理体系的重要保障,需要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和加强问责措施。
具体措施包括:1. 健全监督体系: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监督体系,包括内部监督、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等。
2. 加强问责机制:建立健全政府失职行为的问责机制,对失职官员依法追责,形成有效的震慑机制。
中国的治理与政府改革
中国的治理与政府改革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中国的治理方式也在不断改革和完善。
政府的改革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发展的变化,以提高治理效能,实现国家的长远发展目标。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中国的治理与政府改革。
一、权力下放与地方治理中国政府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权力下放。
这一措施的出发点在于推动地方政府的自治和发展,使其具备更大的自主权和决策权。
权力下放给予地方政府更多的权限和责任,使其能够更好地回应社会需求和解决地方问题。
此外,权力下放还有助于减轻中央政府的负担,使其更专注于国家层面的决策和管理。
地方治理的改革也是中国治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推进地方治理的现代化,中国各地政府能够更好地应对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
地方治理的改革包括构建透明高效的政府机构,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公正性,加强政府与民众的互动和沟通等。
这些改革措施旨在改善地方政府的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社会参与与意见表达中国的治理与政府改革还注重社会参与和民众的意见表达。
通过引入公众参与的机制和渠道,政府能够更好地了解民众的需求和意见,加强和民众的互动和沟通,增加政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公众参与可以通过各种形式进行,例如听证会、座谈会、意见征集等,使民众能够直接参与到决策和治理的过程中。
此外,中国政府还通过建立政府与非政府组织之间的合作关系,吸收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到治理中来。
非政府组织在促进社会公益事业发展、凝聚社会共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与政府合作可以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优势的互补,共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三、反腐败与廉政建设中国的治理与政府改革还涉及反腐败与廉政建设。
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打击腐败现象,推行廉政建设,以保持政府的清廉和公正。
反腐败工作包括加强监督与审查制度,实施严格的反腐惩处措施,加强权力运行的透明度和公开性等。
廉政建设则涉及提高公务员的素质和职业道德,建立健全的制度和机制,创造廉洁和公正的政府环境。
中国政府改革与治理的目标指向和实践进展
中国政府改革与治理的目标指向和实践进展陈振明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先手棋”和转变政府职能的“当头炮”,“放管服”改革与营商环境优化的改革不断深化。
这是一场以理顺政府与市场和社会关系为核心,以简政放权和职能转变为着力点,以建设现代化政府和实现政府治理现代化为目标指向的全方位政府治理变革。
这场变革已取得新进展新成效,突出地表现为政府机构改革顺利推进,政府职能发生深刻转变,政府服务能力显著提高,营商环境国际排名直线上升,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日益增强。
关键词:政府治理;政府职能;“放管服”改革;营商环境优化作者简介:陈振明,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厦门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图分类号:D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569(2020)02-0036-08改革开放以来,为了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以及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转型的需要,我国持续不断进行党和国家机构以及政府机构改革、行政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迄今已走过40余年的伟大历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推进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国家治理的现代化以及政府治理变革。
行政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政府治理现代化则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放管服”改革及营商环境优化是贯穿于十八大以来行政体制改革的一条主线。
李克强总理称“放管服”改革为转变政府职能的“牛鼻子”,指出要通过推进“放管服”改革为各类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以激发市场主体的创造活力。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的目标和任务,这是新时代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与推进政府治理现代化的新定位。
那么,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政府改革与治理特别是“放管服”改革以及营商环境优化的改革是如何展开的?其顶层设计、改革的主要内容和措施是什么?已取得什么进展、成效和经验,存在哪些问题?深化改革往何处去?本文将对此做简要评述,从中可以透视我国政府改革与治理发展的新趋势。
数字经济对政府治理的影响与改革
数字经济对政府治理的影响与改革数字经济的迅速崛起正在改变各个领域的运作方式与社会结构,政府治理作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数字经济的冲击和影响。
本文将探讨数字经济对政府治理的具体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改革建议。
一、数字经济的兴起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经济逐渐兴起并成为经济增长和社会变革的重要动力。
数字经济以信息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为特征,涵盖电子商务、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领域,无论是产业结构调整还是新经济模式的形成,数字经济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数字经济对政府治理的影响1. 信息透明度的提升:数字经济为政府提供了更加高效、快捷的信息获取渠道,政府可以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收集、分析和利用海量数据,从而更好地了解社会民意和民众需求,提升政策制定的准确性和针对性。
2. 政府服务的升级:数字经济加速了政府服务的数字化、智能化进程,通过建设电子政务平台、推动移动互联网应用等手段,政府可以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提升政府形象和民众满意度,加强政府与民众之间的互动和沟通。
3. 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数字经济所带来的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为政府决策提供了更多的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政府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预测和解决社会问题,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决策效率和科学性,推动政府治理向精细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4. 政府监管的升级:数字经济的兴起也给政府监管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数字经济中,新兴的商业模式和经济活动多样性增加了监管的复杂性,政府需要加强监管手段和能力,制定相应的监管政策和法规,确保数字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治理的有效性。
三、数字经济对政府治理的改革建议1. 推进数字化转型:政府应加快数字化转型进程,建设全面覆盖的电子政务平台,提升政府信息化水平和服务能力,推动政府决策和治理方式的科学化、智能化。
2. 加强数据治理:政府要加大对数据的采集、整合和管理力度,构建统一、可信、安全的大数据平台,提高数据的价值开发利用效率,为政府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隋唐时期中国的国家治理与改革
隋唐时期中国的国家治理与改革在中国历史上,隋唐时期被认为是国家发展的高峰期,其繁荣远超其他朝代。
在这个时期,中国实现了政治和社会的巨大改革,这些改革为中国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政治改革在隋唐时期,中国实现了一系列重要的政治改革。
这些改革的主要目的是增强政府权力,并推进统治的中央化。
1. 设立州县制度在隋唐时期,中国将“郡县制”改为“州县制”,将较小的县合并成为较大的州,实现了地方政治的中央化和管理效率的提高。
这一改革的主要成果是缩短了地方官员与中央政府之间的距离,从而促进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
2. 设立科举制度隋唐时期实现了科举制度的建立,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为政府招募了大量的人才,推动了士人的社会流动和阶层上升,增强了统治阶级的政治地位和威信。
3. 设立三省六部制唐朝设立了三省六部作为中央政府的基础机构,分别是吏部、礼部、兵部、刑部、户部和工部。
这些部门的建立实现了中央政府的集中管理,向全国各地进行统一的管理和监督。
二、社会改革隋唐时期的社会改革主要集中在土地制度、税收制度和户籍制度等方面。
1.土地制度改革隋唐时期的土地制度改革,主要是在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之间加强了区分。
实行了全国统一的土地管理员制度,对于农户和地主的土地使用都有详细的规定,并约束土地的流转,有效地保证了农民的权益。
2.税收制度改革隋唐时期,实行了摊田法和均田制,用这种方法来进行土地征税。
这个税收体系有助于减少地主对农民的压榨,使其对政府负责,也使政府对农民负责。
在这个制度中,每个农户地税都是按块计算,因此在土地区别相当的情况下,每个农户所缴纳的土地税也相当。
3. 户籍制度改革隋唐时期,中国建立了较完善的户籍制度,这种制度考虑到了农民流动等实际问题,并设置了相应的规定。
这个制度很大程度上简化了人口流动和迁移手续,并减少了人员迁移对于税收等方面的影响,有助于推动社会发展。
三、文化发展在隋唐时期,文化的繁荣也是中国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05003411 涂放政治11-1 公管学院以GDP为导向的官员晋升机制摘要:GDP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经济水平的首要指标,起到的作用并不仅仅是衡量地区经济水平那么简单,而是关乎政府官员政绩.官员晋升的“头等大事”,长久以来,各级政府唯GDP 马首是瞻,只要是有利于增长GDP的政策就出台,只要是妨碍GDP增长的,就千方百计阻碍,殊不知,盲目的追求GDP的增长,对我国社会生产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因此,转交增长观念,破除GDP迷信,寻找一种合理有效的官员晋升指标体系,使我国经济走到正常增长的轨道上来,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关键词:GDP 官员晋升指标政府官员1.1 GDP介绍GDP是指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在一年内所生产出来的所有最终产品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
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在一年里面生产出来了多少产品,将其市场价值加总得到的数值。
首先,有必要对GDP的计算方法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1.2 GDP的计算方法:根据GDP的概念,GDP的计算就是将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在一年内生产出来的所有最终产品或者劳务的市场价值简单相加,道理虽然非常简单,但操作起来非常复杂,所以在计算GDP时常采用另外一种方法,即支出法。
按照支出法的观点,所有的产出最终都会被消费掉,所以只要算出全社会对产品的消费金额就可以得出GDP的数值,根据这一推断,GDP便成为了不同的社会团体在对社会产品或者服务的消费金额上的加总,具体来说,这些团体被分为五个部分,即消费者、政府、企业、国外的消费团体,当然,由于我国也消费了部分国外的产品,这一部分是不能计入我国GDP的。
所以还要将进1:3产品的价值从我国的GDP数值中扣除。
如此一来,GDP就成为了老百姓的消费(C)、政府的消费(G)、企业投资(I)以及出口(x:代表国外对本国产品的消费)的价值总和扣除进口(M:代表本国消费国外产品)的价值。
其公式也可以写成:GDP=C+I+G+(X—M)。
1.3 政府官员为提高GDP的几种做法及其负面效果1.31 招商引资纵观改革开放30多年来,招商引资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中可谓功不可没。
不管存在多少争议是非,现实却是:没有招商引资,一个地方经济就不可能快速发展;没有招商引资,主政官员GDP也很难提高。
发展是硬道理,招商引资顺理成章地成为地方发展的第一要务,地方主官的第一政绩。
可以说,这些年来,地方之间的竞争,争的是招商引资的实力;官员之间的政绩比拼,主要拼的也是招商引资的本事。
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从发展的现实来看,招商引资是绕不开的一环。
人们批判的是恶性竞争,反感的是弄虚作假,讽刺的是盲目受骗,质疑的是招商成“招伤”。
一些地方形成了“招商乱相”的局面,主要表现为一些地方招商中的好大喜功、弄虚作假、竭泽而渔等现象。
时至今日,很多问题仍然存在,例如,“层层分指标,级级抓考核,个个有任务,人人忙招商”的“全员招商”仍然大行其道。
前不久,四川邛崃市水务局局长被降职为副局长,原因就是“没有完成招商引资任务”。
有专家指出,事件背后,是急功近利的政绩冲动,是人治思维下的政府职能模糊。
“项目上,干部上;项目下,干部下”。
招商之殇,根子上源于对干部考核评价机制的不科学、不健全。
1.32 大拆大建在GDP的政绩工程双重的驱使下,大拆大建也为很多官员所效仿,因为这种行为时效性快,所产生的GDP也非常高。
甚至还能打着美化城市环境的幌子。
然而一个地区城市化推进的速度,必须与经济发展的进程相适应。
主政者必须进行科学规划,才能使城市规划减少盲目性和随意性。
国内城市规划经常会随着官员的任免、调动而“朝规夕改”,也就是下一届届否定前届的做法,推倒规划重来,费财费力。
即使是一份科学严密的“规划图”,通过简单的打招呼、批条子、“特事特办”,就可简单推倒,换成某些执政者的“拍脑袋”决策,甚至变成个别人的“升官图”、“发财图”。
这里面很可能会涉及到腐败问题。
城建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其间一旦产生腐败,导致的恶果可能伤及一座城市的长远发展。
很多画着圆圈打着叉的“拆”字背后,就是一个赤裸裸的“利”字。
城市更新的目的,是为了让生活更美好。
盲目大拆大建,拆除的不仅仅是人们对居住区的感情,也在拆除官员与百姓之间的感情。
1.33 寅吃卯粮政府寅吃卯粮,主要指某些地方急功近利追求某种成果(GDP)而透支政绩的行为。
2009年来,河南省林州市一些中小民营企业就为“帮助”当地政府完成财政收入、GDP等指标,向当地税务部门提前一个月缴付税金。
幕后推手正是当地政府。
“一般说来,一个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来源除了土地出让金外,就是税收了。
这也是为什么税务部门总会在此类返利中出现的原因。
”沿海地区的一位国税局副局长陈昭说,“在保增长的压力下,一些地方做出‘寅吃卯粮’、‘杀鸡取卵’的事情就不足为奇了。
尤其是做出此举对其自身的损害成本远远小于政绩考核不过关的成本。
”此仅为冰山一角。
审计署于6月27日发布公告:截至2010年底,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超过十万亿元,更有78个市级和99个县级政府负有偿还责任债务的债务率高于100%。
由于偿债能力不足,部分地方政府只能通过举借新债偿还旧债,这也就是过去常说的“拆东墙补西墙”。
更值得担忧的是,不少省市的地方债务已经超过了财政收入,由于地方政府举债属于非法或违规行为,直接违反《预算法》等相关法律规定,因此在举债问题上大都巧借名目,遮遮掩掩,其中的“黑洞”恐怕远比这些天文数字更加惊人。
1.34 基础建设大规模的基础建设也是快速提高GDP的一种做法。
然而一些城市忙着进行的基础设施建设,就未必是真“基础”了,而多是面子工程、形象工程。
城市基础设施包括多个方面,但不少官员热衷显性的那些高楼、道路、桥梁、地铁,对埋在地下的供热、供水、排水、排污这些管线工程却重视不够。
他们心中,搞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是“只见投入,不见产出”的活。
但路越修越宽,却越来越堵;房子越修越多,价格却越来越高,更严重的是,由于工程质量不过关,甚至有未批准先开工、完工未验收等众多问题,钱江三桥垮了、动车追尾了、高楼倒塌了……国内不少大城市都提出口号要建国际大都市,从随处可见的起吊机可见这场基础设施的大建设运动正在争分夺秒,但区区一场暴雨袭来,一些城市的现代化面貌就被戳穿了。
相较于城市,农村更不应成为基础建设中的旁观者。
可现实却是,农村水利建设的贫瘠导致旱涝日益加剧,道路建设的滞后会使发展缺乏动力,农村的设计无规划性使环境受到持续污染。
学者多次呼吁,要使基础设施建设回归真正的“基础”,必须改变现行政绩考核方式,实行民意导向。
因为只有普通老百姓需要的,才是最扎实的政绩。
1.4 盲目追求GDP的后果1.容易造成经济结构的失衡,政府有选择性的招商,投资,使某些资源,某些产业在地方优势富集,从而忽视了其它方面,其它产业的发展,为产业结构的调整带来了困难,对居民生活,以及整个经济结构都有巨大影响。
当这种富集的产业出现衰落时,本地经济必然遭受重创,经济的脆弱性增加。
2.环境成本过大,一些地方为了GDP的提高,不顾环境的承受能力,发展高污染行业,或者对高污染行业不作为,使本地的环境遭到破坏。
近些年来,北方地区频发沙尘暴,雾霾天气,与我国以前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有巨大的关系,我国似乎也在走发达的国家的老路,先污染,后治理。
然而越来越多的自然灾害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这种行为是否合理,我们所付出的环境成本太大。
3.忽视了社会福利,我国实行的“分税制”使得中央财政收入大大增加,而地方财政收入很少。
在有限的财政收入体制下,政府盲目追求GDP,上马大的企业,修建大的工程,比如地铁,高速公路等,需要耗费巨大的资金,这就使得本来为数不多的财政资金没有流向更加和人们息息相关的方面,比如教育,医疗,卫生事业,这种资金比例的不合理,会严重影响政府的公信力,增加民众对政府的不信任,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4,浪费了社会资源。
由于唯GDP的错误思想,很多官员把GDP作为为政一方,政府绩效,官员晋升的主要方式,在这种错误的思想下,往往很多的政策缺乏合理性,没有一切从实际出发,没有实事求是,结果很多的企业倒闭,很多的政府工程难以为继,浪费了大量的社会资源。
而且中国官员为官一方时间不会太久,在任期内,在GDP唯上论,政绩观的指导下,往往上马大的项目,然而由于大项目耗费大,时间长,在任期内就难以完成。
新上台的官员,由于治理的套路不同,且有自己的政绩工程,往往使前任的大项目缺乏资金,难以为继,或者认为前任的一些工程不符合自己的执政思想,从而拆除,这也是普遍见到的巨大浪费。
1.5 新的思考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既要积极进取,又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必须坚持办实事。
求实效,珍惜民力,不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必须坚持察实情,讲真话,不虚报浮夸;必须坚持统筹兼顾,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不急功近利。
各项工作都要经翘起实践,群众和历史的检验。
”这标志着中国政府的发展目标,已经从传统的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转向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清晰地凸显了“以人为本”和“全面持续发展”的新政绩观。
1.6 建立新形式下新的官员晋升指标体系1.破除唯GDP论,实行官员评价指标的多元化。
,取消沿用多年的GDP指标,而代之以财政总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招商引资、社会治安、基尼系数、第三产业、科技教育、城乡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就业和社会保障、精神文明建设、文化工作以及党的建设、社会稳定、政府负债率等16个方面,这些指标强调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特别是群众生活水平、质量等方面的实际成绩。
当然各地可以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确立符合本地区的指标。
2.引入民众的评价。
一个官员在一个地方好不好,该不该晋升,民众最有发言权。
因为民众是政府政策的最直接受用者,能够亲生体会到政策的得失,感受政府官员的能力。
当前中国官员的晋升,民众的发言权很少,这也导致民众对政府没信任感,民众对官员晋升漠不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