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泌尿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肾小球滤过率/肾血浆流量的比值 正常值:125/660 =19 %
(二) 肾小球的滤过动力:
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
入球端 有效滤过压
=6.0 –(2.67+1.33) =2.0kPa(15mmHg )>0 有滤液生成
出球端 有效滤过压 =6.0 –(4.67+1.33) = 0kPa(0mmHg) ≤0 无滤液生成
机制
特点
近曲 小管
髓袢 升支细段 和粗段
远曲小管 集合管
65-67% 20% 12%
管腔膜Na+-X偶联转运, ①定比重吸收
管周膜Na+泵
(泵-漏现象)
②不受调节
①细段被动(顺浓度差) ①降支细段对
②粗段主动(Na+-K+2Cl-同向转运体)
Na+不通透 ②重吸收量与尿
浓缩机制有关
①管腔膜H+ - Na+交换 受醛固酮调节
(三)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影响因素 ①滤过膜
滤过膜的孔径↑ 滤过膜带负电荷↓ 滤过膜面积↓ ②有效滤过压 毛细血管血压↓ 血浆胶体渗透压↓ 囊内压↑ ③肾小球血浆流量↓
滤过率的变化
滤过率↑(血尿) 滤过率↑(蛋白尿) 滤过率↓(肾炎)
滤过率↓(大失血) 滤过率↑(快速大量输液) 滤过率↓(结石、肿瘤) 滤过率↓(中毒性休克)
致密斑 : 感受小管液中 Na+ 量的变化
间质细胞 : 肾小球外系膜细胞
3.两套毛细血管网
肾A——叶间A——弓形A——小叶间A——入球小A——毛细血 管网——出球小A——毛细血管——小叶间V——弓形V——叶 间V——肾静脉
肾血液循环特点
1. 肾血流量大,血压高 2. 肾动脉在肾内形成两段毛细血管网 3. 肾小球毛细血管压高 4. 血管直,血流快 5. 球后毛细血管和直小血管胶体渗透压高
7.其他物质的重吸收与分泌 氨基酸同葡萄糖 多数药物:近曲小管主动分泌
第三节 尿的浓缩与稀释 (一)肾髓质渗透浓度梯度
及其形成 1.肾髓质渗透浓度梯度
2.肾髓质渗透浓度梯度的形成
• 外髓部高渗
髓袢升支粗段:NaCl主动重吸收,水不通透
• 内髓部高渗
• 髓袢升支细段:NaCl被动重吸收 • 尿素再循环:内髓段集合管中的尿素→髓质
第九章 泌尿系统
泌尿系统的组成
肾 输尿管 膀胱 尿道
排泄的概念及途径
排泄: 是指机体将体内
物质代谢的终产物 、多余的物质以及 进入机体内环境的 异物,经一定的排 泄途径排出体外的 过程。
机体的排泄途径:
第一节 肾的构造
一、肾 1.外形 与断面
2.组织学构造
肾单位
200万个
肾小体
肾小球(毛细血管球)
(三)影响肾髓质渗透浓度梯度形成的因素
(四)尿浓缩和稀释功能的实现
1.低渗尿或稀释尿的形成 皮质部远曲小管处为低渗或等渗尿 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主动重吸收一部分 Na+ 血液ADH浓度↓→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几乎不通透
第二节 尿生成过程
尿的生成过程包括三个环节 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 肾小管和集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管的分泌作用
一、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一)肾小球滤过的结构 1.肾小球滤液(原尿):
除了血浆蛋白外的血浆成份 2.肾小球滤过率:
单位时间内(每分钟)两肾生成的原尿量 成人正常值:125ml/min 3.滤过分数:
(主动转运,以 Na+:2Cl-:K+ 的比例 协同转运)。
(3)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重吸收量:12% 机制: Na+主动转运、 Cl-:被动重吸收 特点:Na+-H+交换,Na+-K+交换,受醛固酮调节
Na+ K+ Cl水
Cl -
K+ Na+
水通道
总结:肾小管和集合管Na+的重吸收
部 位 重吸收量
(二)肾小管和集合管中各种物质的转运
1.Na+、Cl-、 水的重吸收
(1)近曲小管(65-67%) 近曲小管前半段,Na+主要与HC03-和葡萄糖、氨基酸一起被重吸收 (泵漏模式)--主动 近曲小管后半段,NaCl主要通过细胞旁路--被重吸收。 (2)髓袢(20%)
降支细段:对NaCl不通透, 对水通透 升支细段:NaCl被动重吸收, 水不通透 升支粗段:水不通透,NaCl重吸收量20%
肾小囊(内层、囊腔、外层) 近球小管
肾小管 髓袢
远球小管
肾单位
肾 肾小球 小 体 肾小囊
近端小管

小 管
髓袢细段
远端小管
近曲小管
髓袢降支粗 段
髓袢降支细 段
髓袢升支细 段
髓袢升支粗 段
远曲小管
两类肾单 位和肾血管 的示意图
处于肾皮质不 同部位的肾单位 和肾血管的结构 显著不同
近球小体
球旁细胞 : 分泌肾素
二、肾小管重吸收和分泌功能
➢ 物质从小管液转运到小管周围血液的过程。 ➢ 原尿量为125 ml/min,终尿量为1 ml/min:
99%的水被重吸收,1%的水被排出体外 。
(一) 物质转运方式与途径
1.方式 • 被动重吸收
– 电化学梯度 溶质 – 渗透压差 水 • 主动重吸收 – 主动转运 离子泵或载体 – 胞饮作用 2.途径 • 跨细胞途径 • 细胞旁路
间隙→升支细段→升支粗段→→
从髓质渗透梯度形成全过程来看:
髓袢升支粗段对Na+和Cl-的主动重吸收是髓质 渗透梯度建立的主要动力。而尿素和NaCl是建立髓 质渗透梯度的主要溶质。
(二) 肾髓质高渗状态的保持 —直小血管作用
逆流交换:保持浓度梯度
逆流交换作用的简单物理模型示意图
• 降支:NaCl和尿素扩散入血,水进入间隙液 • 升支:NaCl和尿素进入间隙液,水进入血液
②管腔膜K+ - Na+交换
③管周膜Na+泵
2. HCO3-的重吸收与H+的分泌
重吸收量:80%~85%
重吸收方式:CO2
伴随H+-Na+交换
部位:近曲小管 髓袢 远曲小管 集合管
3.NH3/ NH4+的分泌 部位:远端小管和集合管
方式:被动扩散。
4.K+的重吸收与分泌 1) 重吸收: 部位:近球小管 机制: 主动过程 2)分泌 部位: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机制:主动过程(K+-Na+) 特点:K+-Na+交换与 H+-Na+交换相互竞争。 5.Ca2+的重吸收 近曲小管、髓袢(被动为主) 远曲小管、集合管(主动) 6.葡萄糖的重吸收 主要在近曲小管(主动转运 、协同转运) 肾糖阈 正常肾小管对葡萄糖重吸收的最高血糖水平。 正常值:160~180 mg% 重吸收极限量:300 m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