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风民俗精选作文教学教案
民俗文化优秀教案范文模板
教学对象:小学五年级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传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增强文化自信。
2.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
3. 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展示民俗文化的能力。
教学重点:1. 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传统民俗文化的相关知识,掌握搜集、整理、展示民俗文化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实地考察、查阅资料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传承和弘扬民俗文化的责任感。
教学难点:1. 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全面了解我国民俗文化。
2. 如何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搜集相关民俗文化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 学生准备:分组,每组准备一个民俗文化主题,如春节、端午节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展示我国民俗文化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图片反映了哪些民俗文化?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想法。
二、分组讨论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民俗文化主题,如春节、端午节等。
2. 每组查阅资料,了解所选民俗文化的起源、发展、特色等。
3. 小组讨论,整理出所选民俗文化的相关资料。
三、展示交流1. 每组选派代表进行展示,介绍所选民俗文化的相关知识。
2. 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评价。
四、实践体验1. 学生分组,每组设计一个与所选民俗文化相关的活动,如制作节日食品、编排节日节目等。
2. 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民俗文化的魅力,感受民族文化的独特之处。
五、总结提升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次课程所学内容,强调民俗文化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在活动中的收获和感悟,表达对民族文化的热爱。
教学评价:1. 学生对民俗文化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在小组讨论、展示交流、实践体验中的表现。
3. 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程度和传承意识。
教学反思:1.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民俗文化。
2. 教学活动应注重实践体验,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
民风民俗作文讲评课教案
民风民俗作文讲评课教案As a teacher, preparing a lesson plan on the topic of local customs and traditions presents a unique opportunity to delve into the rich cultural heritage of our society. 作为一名老师,在讲解有关民风民俗的课程教案时,我们有机会深入探索我们社会丰富的文化遗产。
First and foremost, it is essential to provide students with a clear understanding of what constitutes local customs and traditions. These are the practices and beliefs that have been passed down through generations within a specific community and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in shaping its identity. 首先,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清楚地了解什么构成了民风民俗。
这些是在特定社区中代代相传的实践和信仰,对于塑造社区的身份起着重要作用。
Moreover, delving into local customs and traditions offers a window into the values and norms that guide a community's behavior and interactions. By exploring these practices, students can gain a deeper appreciation for the diversity and richness of human experiences. 此外,探究民风民俗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社区行为和互动指导价值观和规范的窗户。
《民风民俗》教学设计(小编整理)
《民风民俗》教学设计(小编整理)第一篇:《民风民俗》教学设计“开启一坛陈醋老酒”作文教学设计兴文城西学校:钟琴教材及学情分析:民风民俗的介绍,是继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和小学《品德与生活》五年级下册传统文化的学习后的又一次相关主体的学习和综合实践。
这次作文教学是围绕单元训练目标,即有详有略地根据事物的特点进行习作实践。
本次习作的材料可选择的内容广泛,材料的来源途径众多。
我们处在一个苗族聚居的地域,本身就具有很多特色鲜明的民风民俗,学生除了通过课外阅读、调查访问可以了解到很多内容,更有亲眼看到、亲身感受到的。
因此,此次教学要防止学生简单地将材料集结起来,或大量摘抄课前收集的资料等现象,重在引导学生在掌握信息的基础上,综合自己的阅读感受和亲身经历,将习作材料有详有略地介绍出来,文章要洋溢着作者自身的体验与感受,把陈醋的民风民俗鲜活的跃然纸上。
同时注重从教材中的课文例子学习写法。
学习目标1.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民风民俗,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表达流利。
2.借鉴本组描写民风民俗的写作方法,学习抓住特点,有详有略地介绍民俗的方法。
3、学习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在评改过程中,体验学习、成长的愉悦。
课前准备1.学生通过上网了解各地自己感兴趣的民风民俗,或者调查本地的风俗习惯,阅读《兴文石海》一书。
2.教师准备有关的图片、课件。
3.加强学科整合,与“品德与社会”“美术”学等科内容或学科老师联系,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教学重点、难点:学会有祥有略地介绍民风民俗,学习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课时安排 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1、“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说一说从《北京的春节》《藏戏》《各具特色的民居》和《和田的维吾尔》中,了解到了哪些民风民俗。
2、民风民俗,是与民族文化有关的风俗习惯,它是一种文化现象,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我们一起去了解民风民俗。
二、初闻酒香,感受各地民风民俗1、小组内交流:⑴ 交流本土民风民俗:兴文大坝4月30号举办的高桩节。
《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教案(5篇可选)
《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教案(5篇可选)第一篇:《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教案《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教案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课题背景、意义及介绍1、背景说明我国历史源远流长,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各个民族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习俗和文化。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提高,国外的一些节日也逐步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如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
对于许多学生来说,他们对中国的传统的节日的理解只停留在很肤浅的含义上,对它反应冷淡,相反,对于外国的圣诞节,反应强烈,以多种形式来庆贺,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我们通过探寻,力图在生活中全面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学习中国的传统知识,在教学中向学生渗透传统文化流失的危机感,让学生传承民族文化,从而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2、课题的意义通过对我国传统民风民俗的了解和认识,可以使学生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同时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大团结意识,培养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3、课题介绍中国传统节日有很多,如:春节(农历一月一日)、元宵节(农历一月十五日)、清明节(4月5日)、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除夕(农历十二月三十日)等。
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一个传统节日入手,探究它的来源、各个地方的习俗、蕴含中国那些文化以及如何传承这种文化等。
也可以指导学生从一个切入点探究我国主要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
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的和方法1、知识与技能:(1)增进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学会收集、整理、分析资料的方法。
(3)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创造思维能力和组织交际能力。
家乡的风俗教案范文
家乡的风俗教案范文标题:家乡风俗的传承与发展一、教学目标1.了解家乡的风俗文化特点,培养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2.培养学生对传统风俗的重视和热爱,传承和发展优秀的传统文化。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通过合作完成一项调查研究。
二、教学内容2.家乡的传统节日与庆祝活动3.家乡的传统婚俗与葬礼仪式4.家乡的传统习俗与生活方式三、教学过程1.导入(15分钟)利用图片或短视频展示家乡独特的风景和风俗文化,引发学生对家乡风俗的兴趣。
a.学生小组合作,展开一次关于家乡风俗的调查研究。
学生可以采访家人、辅导员、村民等等,收集家乡风俗的信息。
3.探究家乡的传统节日与庆祝活动(30分钟)a.介绍家乡的传统节日和庆祝活动,如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
学生了解节日的由来和庆祝方式。
b.学生小组合作制作展板或书写小册子,介绍家乡的传统节日和庆祝活动。
学生可以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进行呈现。
4.探索家乡的传统婚俗与葬礼仪式(30分钟)a.学生观看相关婚俗和葬礼仪式的视频或图片,了解家乡传统婚俗和葬礼仪式的流程和意义。
b.学生小组合作分析比较家乡传统婚俗和葬礼仪式与其他地区的异同之处,思考背后的文化内涵。
5.了解家乡的传统习俗与生活方式(30分钟)a.学生通过观察和采访家人等方式,了解家乡的传统习俗和生活方式,如祭祀、民俗游戏、民间工艺等。
b.学生小组合作制作展板或模拟习俗活动,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和体验家乡的传统习俗。
6.总结和展示(15分钟)学生展示调查研究结果和制作的展板或小册子,向全班同学分享家乡的风俗文化特点和意义。
班级可以举行风俗展览活动,展示同学们的成果。
四、教学评估1.调查问卷:学生根据自己的家庭和学校实地考察结果,设计问卷,让同学参与填写和反馈。
2.成果展示:通过学生展示调查研究的结果和制作的展板或小册子,评估学生对家乡风俗文化的理解和关注度。
3.班级活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和整体展示的形式,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可以通过班级活动的评价来评估学生的合作和表达能力。
六下第二单元民风民俗作文教案
六下第二单元民风民俗作文教案民风民俗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独特的文化底蕴,是人民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日常行为规范等的综合体现。
在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中,民风民俗教育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本文就如何编写六下第二单元民风民俗作文教案进行探讨。
一、教学目标了解民风民俗的概念,掌握围绕民风民俗展开的常见话题;掌握如何写一篇民风民俗类作文,培养学生写作的能力和学生的人文素质。
二、教学重点1、让学生理解民风民俗的含义;2、引导学生掌握常见民风民俗话题的写作方法;3、教授如何提高作文的语言的规范性和公正性。
三、教学难点如何培养学生对自己的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四、教学内容1、了解民风民俗的概念让学生在学习前,先进行简短的民俗文化课。
让学生了解民风民俗的定义和历史背景;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找出自己所熟悉的民俗文化;可以请家乡的文化志愿者来授课。
2、引导学生掌握常见民风民俗话题的写作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上讨论常见的民风民俗话题,如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节日习俗,或者传统婚礼、祭祀、民间故事等等。
引导学生找到正确的角度和思路,提供素材和模板。
可以多组织一些小活动进行学生的文艺鉴赏和文化参与。
3、教授如何提高作文的语言的规范性和公正性介绍阅读优秀民俗作品的经验,让学生发掘作品的特点,学习一些写作技巧,可以为掌握语言规范性提供素材和思路。
典型的写作技巧包括丰富情感、运用比喻、将感情与个人经历结合起来等。
此外,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缕清文化深层次的内涵,提高文化素养。
让学生懂得公正、尊重和欣赏他人的文化习俗,提高文化的融通性。
五、教学方法1、讲解法通过讲解和授课,让学生理解民风民俗的含义、意义和发展历程等,并介绍民俗文化的典型代表,引导学生思考民俗文化的内涵和外延。
2、讨论法老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谈论和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构建一个民俗音乐、戏曲等各式文学活动,展示传统文化。
讨论的方式可以是全班范围内或小组之间展开。
3、实践法运用实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学生学习传统艺术,或传统制作手工艺品。
民风民俗的场面描写作文教案
民风民俗的场面描写作文教案场面描写,就是对一个特定的时间与地点内许多人物活动的总体情况的描写。
它往往是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述方法的综合运用,是自然景色、社会环境、人物活动等描写对象的集中表现。
常见的有劳动场面、战斗场面、运动场面以及各种会议场面等。
场面描写要表现出一种特定的气氛,单一的表达方式和写作手法是不够的,要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手段,以及映衬、象征等多种手法,这样才能使场面变成一幅生动而充满感染力的图画。
写好场面要注意以下四点:第一,要交待清楚场面的背景如活动场面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等,这样人们才知道场面是在怎样的社会或自然环境中发生的。
第二,要在写好总体的基础上写具体写场面时,要对场面有总体概括,使读者对总体面貌有所了解。
但场面同时也应该有重点部分,对这部分要写详细、写具体,做到有点、有面。
第三,要写出气氛气氛是人在一定环境中看到的景象或感觉到的一种情绪或感情。
无论什么场面,都会有气氛,如庆祝场面有欢乐的气氛;比赛场面有紧张的气氛;送别场面有难舍难分的气氛等等。
第四,写场面要有顺序场面是由人、事、景、物组合起来的综合画面,不可能几笔就同时都写出来。
因此,写场面时要安排好先后的顺序。
一般来说,场面描写可以按照由面到点来安排顺序。
比如,描写庆祝教师节的场面,可以先写欢庆活动的总体气氛,勾勒“面”的情况,然后分别写校长、老师、同学的表现。
这样就能点面结合、条理清楚。
场面描写即把活动的场面和情景有重点地具体地进行描写。
关键是在场面描写中要写出应有的气氛,展示一幕幕精彩的场面,使人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场面描写经典范文1.“司机中等身材,有四十来岁,黑胖胖的脸上留着短须,带着眼镜,一看就知道是一位沉着、热情办事果断的好大叔。
医生说病情十分严重,把我们吓得心惊肉跳,医生说按医院的规定,应马上交钱,就可以马上动手术,那个秃头的中年男子幸灾乐祸地说:‘谁是他的父亲,快一点去交钱,迟了就没命了。
民俗文化专题教案模板范文
课时:2课时年级:八年级学科:语文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民俗文化的概念和特点;- 掌握几种中国传统民俗节日的基本知识,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 通过阅读、讨论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和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 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考察等方式,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培养学生尊重传统、传承文化的意识。
教学重点:1. 民俗文化的概念和特点;2. 中国传统民俗节日的基本知识。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民俗文化的内涵;2. 如何将民俗文化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教师简要介绍民俗文化的概念和特点;2. 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民俗文化知识。
二、自主学习1.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几种中国传统民俗节日的基本知识;2.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各节日的特点、习俗和意义。
三、课堂讨论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民俗文化的内涵,探讨民俗文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2. 学生分享自己对民俗文化的理解和感悟。
四、实践活动1. 学生分组,选择一个民俗节日进行深入研究;2. 各小组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考察等方式,了解该节日的起源、习俗和意义;3. 各小组制作一份关于所选民俗节日的手抄报或PPT,进行展示和分享。
第二课时一、课堂展示1. 各小组展示自己制作的关于民俗节日的手抄报或PPT;2. 全班学生进行评价和交流。
二、总结提升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民俗文化的重要性;2. 学生分享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的收获和感悟。
三、拓展延伸1.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了解并收集自己家乡的民俗文化;2. 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家乡民俗文化的作文。
教学评价:1. 学生对民俗文化的认识和了解程度;2. 学生在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中的参与度和表现;3. 学生课后作业的质量和完成情况。
民风民俗的实践教学教案(3篇)
第1篇课时:2课时年级:小学四年级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各地的民风民俗,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 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力和创造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教学重点:1. 让学生了解我国各地的民风民俗。
2. 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民风民俗。
教学难点:1. 让学生理解民风民俗背后的文化内涵。
2.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收集各地民风民俗的图片、视频、文字资料等。
2. 学生准备:分组,每组准备一个民风民俗的主题。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展示各地民风民俗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这些图片中的民俗是什么吗?”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二、新课1. 教师讲解我国各地的民风民俗,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
2.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民风民俗主题,如:春节、端午节等。
3.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了解所选主题的民风民俗。
三、实践活动1. 学生根据所选主题,设计一个实践活动,如:制作灯笼、包粽子等。
2. 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四、展示与评价1. 学生展示自己的实践活动,教师点评。
2. 学生互评,总结活动中的收获。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民风民俗?”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二、新课1. 教师讲解民风民俗背后的文化内涵,如:春节的寓意、端午节的起源等。
2.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民风民俗主题,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
三、实践活动1. 学生根据所选主题,设计一个实践活动,如:撰写一篇关于民风民俗的短文、制作一个民风民俗的手抄报等。
2. 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四、展示与评价1. 学生展示自己的实践活动,教师点评。
2. 学生互评,总结活动中的收获。
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民风民俗,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力和创造力。
2. 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较高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习作二:民风民俗教案
先学后教过程设计
三、第三次“先学后教”(确定思路)
自学指导三:你打算怎么写?小组交流5分钟后,与大家分享。
四、教师小结(范文欣赏——另附)
五、明确写作要求
1、把民风民俗介绍的完整、有条理;
2、掌握描写民风民俗的写作方法;
3、表达真情实感;
4、字数不少于400。
切记:不得抄袭。
六、作业设计
课前预习设计
基础知识
民风民俗的的了解。
问题导学
说说你所知道的的民风民俗是什么?
课堂学习设计
板题示标
见“课题”及“学习目标”
先学后教过程设计
一、第一次“先学后教”(审题立意)
自学指导一:说说你所知道的民风民俗有哪些?
1、指名回答;
2、小组交流。
二、第二次“先学后教”(选材)
自学指导二:哪些内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把你觉得最有意义的地方说一说。
民风民俗第2课时 习作讲评
主备教师
贾义军
上课教师
贾义军
备课时间
2013.3.18
学习目标
1、认真阅读评语;
2、修改习作不足点;
3、读给小组员听,说说习作的优缺点;
4、交流优秀作品。
重点 难点
说说同学作品的优缺点,你习作中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课前预习设计
基础知识
积累习作中出现的错别字。
问题导学
你或他们的文章好在哪里?哪些地方需要完善?
1、打草稿;
2、修改习作;
3、抄正习作。
当堂训练
达标检测
1、学习列提纲;
2、试着动笔写一写。
课后 延伸
查阅资料:各地民风民俗、俗史
板书设计
家乡的民风民俗
民俗风情类作文教案初中
民俗风情类作文教案初中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我国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2.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表达等方式来描绘民俗风情的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培养写作兴趣。
教学重点:1. 让学生通过作文表达自己对民俗风情的理解和感受。
2. 引导学生运用生动的描绘和具体的细节来展现民俗风情的独特魅力。
教学难点:1. 让学生在作文中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使文章更具表现力。
2. 培养学生对民俗风情的深入思考和独特见解。
教学准备:1. 收集相关的民俗风情资料,如图片、视频等。
2. 准备作文评改的标准和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民俗风情的概念,引导学生对民俗风情产生兴趣。
2. 展示一些民俗风情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初步了解民俗风情的多样性。
二、讲解民俗风情(10分钟)1. 讲解民俗风情的来源和发展,让学生了解民俗风情的历史背景。
2. 分析民俗风情的特点和意义,让学生认识到民俗风情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
三、作文写作指导(10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自己身边的民俗风情,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
2. 教授作文写作的方法和技巧,如选材、构思、表达等。
3. 鼓励学生运用生动的描绘和具体的细节来展现民俗风情的独特魅力。
四、作文练习(10分钟)1. 让学生根据自己和身边的民俗风情进行作文练习。
2. 引导学生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使文章更具表现力。
五、作文评改和展示(10分钟)1. 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改,给出具体的意见和建议。
2. 选取优秀的作文进行展示,让学生相互学习和借鉴。
六、总结和反思(5分钟)1. 让学生总结自己在作文写作中的收获和不足,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写作中继续努力。
2.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对民俗风情的认识和理解,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民俗风情的实地考察和调研,深入了解民俗风情的内涵和特点。
小学民风民俗教案(实用
小学民风民俗教案(实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小学四年级《民风民俗》单元,具体涉及教材第三章节《丰富多彩的民俗》。
详细内容包括:民间传统节日、民间风俗习惯以及民间艺术。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我国各民族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培养他们对民族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民间传统节日、风俗习惯和民间艺术的基本知识。
2. 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他们对民族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表达和创新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让学生理解和感受民间艺术的魅力,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重点:掌握民间传统节日、风俗习惯和民间艺术的基本知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如民间艺术品)学具:笔记本、彩色笔、剪刀、胶水等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民间艺术图片,引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3. 讲解:(1)讲解民间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让学生了解各民族的节日习俗。
(2)讲解民间风俗习惯,如婚礼、丧葬等,让学生了解各民族的风俗特点。
(3)讲解民间艺术,如剪纸、泥塑等,让学生欣赏和了解民间艺术的魅力。
4. 实践:(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自己了解的民间传统节日、风俗习惯和民间艺术。
(2)展示:每组选代表进行展示,分享他们的学习成果。
(3)互动:学生互相提问、解答,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5. 例题讲解:通过讲解一道关于民间艺术的例题,让学生学会欣赏和分析民间艺术。
6. 随堂练习:布置一道关于民间节日或风俗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丰富多彩的民俗2. 内容:(1)民间传统节日(2)民间风俗习惯(3)民间艺术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以“我最喜欢的民间艺术”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针对问题进行教学调整。
2. 拓展延伸:(1)开展“民间艺术进课堂”活动,邀请民间艺术家现场展示。
小学民风民俗优质教案(实用
小学民风民俗优质教案(实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小学《社会与文化》教材第四单元《民风民俗》的第三章《节日习俗》和第四章《民间艺术》。
具体内容包括:了解我国各个民族的节日习俗及其背后的文化意义;认识不同的民间艺术形式,如剪纸、泥塑、皮影等,并探讨它们的历史与现状。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我国各个民族的重要节日及其习俗,增进对民族团结和文化多样性的理解。
2. 培养学生对民间艺术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动手能力。
3. 通过学习民风民俗,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传承和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各个民族节日习俗背后的文化内涵;掌握民间艺术的基本技巧。
重点:熟记我国各个民族的节日及其习俗;学会欣赏和创作简单的民间艺术作品。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剪纸材料、泥塑材料等。
学具:笔记本、彩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我国各个民族欢度节日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民风民俗,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第三章《节日习俗》和第四章《民间艺术》的主要内容。
(1)节日习俗:介绍我国各个民族的代表性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讲解节日习俗及其背后的文化意义。
(2)民间艺术:展示不同的民间艺术形式,如剪纸、泥塑、皮影等,讲解它们的历史与现状。
3. 实践活动:(1)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各个民族的节日习俗和民间艺术,分享自己的见解。
(2)剪纸体验:学生动手制作简单的剪纸作品,感受民间艺术的魅力。
4. 例题讲解:讲解教材中的例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布置教材中的练习题,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板书主题:民风民俗2. 内容:(1)节日习俗:春节、端午节、中秋节……(2)民间艺术:剪纸、泥塑、皮影……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列举我国三个民族的节日习俗,并简要介绍其背后的文化意义。
(2)选择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如剪纸,创作一幅简单的作品。
民风民俗作文教学设计
民风民俗作文教学设计民风民俗作文教学设计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民风民俗作文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口语交际课内容教材分析:民俗风情源远流长,民俗文化斑斓多姿,在灿烂的人类文化中,民俗文化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学生了解到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风民俗,体会到作者是怎样写出民俗特点的。
安排这次口语交际的训练,一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调查访问,继续感受和吸收民俗文化中的智慧和营养;二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本次口语训练选择的内容可以是节日习俗,也可以是富有特色的服饰、饮食、民居或新别致的民间工艺品;可以是课外阅读时知道的,也可以是调查访问了解到的或是在别的地方亲眼看到、亲身感受到的。
只要是关于民风民俗的内容,都可以成为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
不过本人认为,从我们家乡一些传统的民风民俗入手,学生会感觉到更有内容可说,说起来会更得心应手。
因此,本堂课的'口语交际训练,我主要引导学生介绍家乡的民风民俗为主。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联系生活实际和调查访问,感受和吸收民俗文化的智慧和营养。
(二)能力目标:2、提高自己搜集材料的能力。
3、交流自己搜集到的的民风民俗,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表达流利。
4、在互动交际中,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做到态度大方,有礼貌,能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感受,能认真地倾听。
(三)情感目标:5、创设交际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交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同学之间团结协作的精神。
6、感受祖国民族文化的魅力,尊重并热爱各地不同的民风民俗。
教学重点:1、把自己搜集到的民风民俗与同学交流,交流时做到内容真实,表达流利。
2、培养学生的交际表达能力,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
教学难点:学习抓住特点介绍民风民俗的方法,做到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意思表达清晰。
初中民俗作文指导教案模板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丰富的民俗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提高写作水平。
3. 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生动形象地描述民俗活动。
教学重点:1. 民俗文化的了解与认识。
2. 民俗活动场景的描写。
3. 民俗活动情感的抒发。
教学难点:1. 民俗活动场景的生动描绘。
2. 民俗活动情感的真挚表达。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民俗文化的图片、视频、故事等教学素材。
2. 学生准备:收集家乡或身边民俗活动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展示民俗文化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民俗文化。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民俗文化吗?它有哪些特点?3.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民俗文化是民间传承的一种文化现象,具有历史悠久、地域特色、群众性等特点。
二、讲解写作要点1. 民俗文化的了解与认识:教师讲解民俗文化的内涵、分类、特点等,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民俗文化。
2. 民俗活动场景的描写:- 教师举例说明如何描写民俗活动的场景,如人物、环境、气氛等。
- 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民俗活动,记录下细节。
3. 民俗活动情感的抒发:- 教师讲解如何表达自己对民俗活动的情感,如喜悦、热爱、怀念等。
- 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历,抒发对民俗活动的真挚情感。
三、写作实践1.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选择一个熟悉的民俗活动进行写作。
2. 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四、交流展示1.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文,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
2. 教师挑选优秀作文进行点评,鼓励学生。
五、总结提升1. 教师总结本次作文课的收获,强调民俗文化的重要性。
2.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继续关注民俗文化,传承和发扬民族优秀传统。
课后作业:1. 收集家乡或身边其他民俗活动的资料,为下次作文做准备。
2. 课后阅读有关民俗文化的书籍,拓展知识面。
教学反思:1. 教师根据学生的写作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2. 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在作文中表达真挚情感。
六下第二单元民风民俗作文教案
六下第二单元民风民俗习作教案【作文要求】“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生活在祖国96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大地上,广大人民在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了特色鲜明而又丰富多彩的各种民风民俗。
请你利用课外阅读、调查访问、亲身体验、上网等多种方法调查一些地方的风俗习惯,并加以整理。
可以写节日习俗,也可以写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动。
写完后先在小组交流,然后再修改。
【教学目标】1.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民风民俗,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表达流利。
2.借鉴本组描写民风民俗的写作方法,学习抓住特点介绍民俗的方法。
3.选好材料,确定自己要写的内容,做到民俗特点突出。
4.作文要内容具体,重点突出,语句通顺。
【教学过程】教学设计:一、激发写作兴趣。
同学们,我们在口语交际课上,了解到了各种各样的民族风俗习惯。
有的让我们感到新奇,有的让我们感到有趣,还有的让我们赞叹。
这节课,我们就来写一写自己所想要介绍的民风民俗。
可以是课外阅读时知道的,也可以是通过调查访问了解的,还可以是在别的地方亲眼看到、亲身感受到的,或者是在口语交际课中听到的。
二、确定思路,回顾写法。
1.你最想介绍的是哪种民风民俗?引导学生回忆口语交际课上听到的和自己在课前收集到的资料,明确自己要写的内容。
你知道哪些传统节日?教师归纳总结:中国传统节日:春节、端午节、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等。
每一个节日的背后都有一个故事、一个传说、一种风俗,或者有着纪念意义。
谁知道在我们传统节日中,都有什么风俗?(学生自由发言)2.回忆本组中学到的一些表达方法。
抓住重点课文,以《老北京的春节》为例,进行指导。
课文的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
作者先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
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
请到我家乡来——民俗教案
请到我家乡来——民俗教案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重视本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其中,民俗文化作为一种内涵深厚、历史悠久的文化形式,尤其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和重视。
在这个背景下,为了帮助更多的人了解和体验民俗文化,我们特别编写了一份《请到我家乡来——民俗教案》,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保护和传承民俗文化。
一、教学目标1.了解民俗文化的概念、特点和历史渊源。
2.了解我国各地不同的民俗文化表现形式、风俗习惯和地方特色。
3.了解民俗文化的重要性和保护方式。
4.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民俗文化的概念及历史渊源民俗文化指的是某一地区、某一社会中的民间文化现象,包括人类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创造的各种传统文化、技艺、仪式、礼仪、习俗、信仰等方面的文化。
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是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现代社会中,民俗文化具有重要的艺术、历史和社会文化价值。
2. 各地民俗文化的表现形式及地方特色我国各地的民俗文化形式各有不同,凸显着地方特色和历史文化底蕴。
比如,崇明岛有海角神庙的庙会;苏州的元宵灯展;山西的花会,玉林的荔枝文化等等。
这些文化形式和表现方式,通过不同的形式表达着当地的文化内涵和历史。
3. 民俗文化的重要性及保护方式民俗文化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同时,它还具有社会和经济方面的价值。
对于保护民俗文化,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重视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传承,保证文化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2)弘扬传统文化,通过举办民俗文化节或者其他传统文化活动,扩大文化透明度、连通性和交流性。
(3)提高文化保护和传承意识,通过教育、培训等方式,向更多人传达文化保护的重要性。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和示范的方式,向学生传达民俗文化的知识和背后的文化内涵。
2.体验法:通过参与体验民俗文化活动的方式,向学生呈现文化的真实表现。
3.交流法:通过与其他地区的学校、地方交流的方式,展示不同地域的民俗文化形式。
习作:家乡的风俗(优质教案)
课题家乡的风俗教学目标1.借鉴本单元课文描写风俗的方法,抓住主要特点介绍一种风俗,适当写写自己对这种风俗的实际体验。
2.写写自己参加风俗活动的亲身经历,适当穿插风俗的特点或者来历,重点描写出活动现场的情况和自己感受。
3.自主合理地表达出对风俗习惯的看法。
4.和同学分享交流习作,互相改一改,编成一本风俗集。
教学重点描写一种风俗习惯或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
教学难点在介绍风俗习惯时候,能够详略得当,进行描写。
第一课时课前准备1.学生通过网络、亲朋好友了解民俗文化,每人至少准备一种自己感兴趣的或者熟悉的民俗进行介绍,或者调查本地的民俗活动。
2.教师准备民俗相关的图片、文字介绍。
一、谈话导入,引入民俗主题。
1.“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请同学们说一说从《北京的春节》《腊八粥》《古诗三首》《藏戏》中,了解到了哪些民风民俗?2.民风民俗,是与民族文化有关的风俗习惯,它是一种文化现象,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说一说家乡的风俗。
(板书:家乡的风俗)二、初步去了解不同的民俗活动,知道不同的地方会有不同的民俗,感受民俗活动的多样性。
(板书:多样性→)1 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
教师出示图片,简要介绍不同地方的风俗。
师:中国的民俗,在世界也是最为多样,最为丰富的!中国不仅仅有五十六个民族,还有别致多样的民俗活动,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积淀,被人们代代相传。
而且这些习俗背后还有很多传说,很多美好的传说,直到现在,仍深受大家的欢迎。
2、结合ppt图片简要介绍以下传统民俗:♦五月五,是端阳,屈原投水汨罗江。
包粽子赛龙舟,纪念习俗不可丢。
吃炸糕,绣香囊,挂艾蒿,饮雄黄,驱邪除秽有偏方,卫生习惯天天讲。
(端阳节,也就是端午节,人们会包粽子、赛龙舟、秀香囊等,在历史上,端午节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为了让屈原能够安息,不受鱼类的打扰,人们就想出这一系列的纪念活动。
)♦七月七,去油泥,牛郎鹊桥会织女。
想学织女巧巧手,葡萄架下听私语。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习作二民风民俗|人教课标版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习作二民风民俗|人教课标版课型:新授课教学目的:知识技艺:经过本次练习了解各地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中央文明,并用繁复言语记载下。
进程方法:经过视频了解,抓住有代表性的东西说清楚并记载上去。
情感态度:了解祖国各地文明,承袭弘扬中华文明。
教学重点:抓住有代表性的东西教学难点:用深刻的语句有条理的说清楚。
教学预备教员:有关视频教员范文先生:有关资料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进程:第一课时〔一〕朗诵习作内容要求: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第二组课文使我们了解到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民风民俗,这次习作要求我们写什么呢?请翻开课本,读提示,找出习作要求。
提问:1要求我们写的内容是什么?什么是习俗习俗?〔先生回答后黑板出示〕2这些资料是经过哪些来源取得的?〔黑板出示〕3还有哪些要求?〔黑板出示〕4文章体裁?说明文和记叙文的区别?〔二〕指点口语交际预备多个视频播放〔肉夹馍陕北秧歌回族朝鲜族服饰〕以«陕北秧歌»视频为例:1看视频观察:视频中的人在干什么,有几类人,穿着怎样,手里拿着什么,头上戴的什么?2 请用几句话说一说3给你印象最深的人是谁,他有什么举措,手上拿着什么,这把伞起着什么作用4 找特点,音乐,步法5用几句话表达一下〔三〕观看完视频,以下组为单位,选择你喜欢的讲一讲,亦可以将其他的。
第二课时(一)请各组选代表全班讲。
(二)先生提出效果,停止改良。
〔三〕指点写作列提纲1.引导先生依据提示编写习作提纲。
提示:①要引见的民俗是什么?②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计划从哪几方面加以引见?③哪一局部作为重点将要停止详细引见?④依据其特点,你计划拟订什么标题?2.先生自在编写提纲。
3.小组内依据编写提示,互提建议,修正提纲。
〔四〕范文指路体会方法〔五〕先生练习写作文板书设计:习俗民俗习俗习俗:各地有代表性的东西内容:饮食民居节日衣服民族特殊文明等体裁:说明文资料来源:看听有关资料感遭到的关键:特点〔和他人不一样的〕课堂练习:完成提纲课后作业:完成习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风民俗精选作文教学教案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中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白话交际课内容
教材分析:
民俗风情源远流长,民俗文化斑斓多姿,在绚烂的人类文化中,民俗文化是不可无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学生了解到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风民俗,领会到作者是怎样写出民俗特点的。
安排这次白话交际的训练,一是让学生联络生活实际和调察访问,继续感受和吸收民俗文化中的智慧和营养;二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本次白话训练选择的内容可以是节日习俗,也可以是富有特色的服饰、饮食、民居或新别致的民间工艺品;可以是课外阅读时知道的,也可以是调察访问了解到的或是在别的地方亲眼看到、亲身感受到的。
只要是关于民风民俗的内容,都可以成为本次白话交际的内容。
不过本人认为,从我们家乡一些传统的民风民俗入手,学生会感觉到更有内容可说,说起来会更得心应手。
因此,本堂课的白话交际训练,我主要引导学生介绍家乡的民风民俗为主。
教学目的:
(一)知识目的:
⑴联络生活实际和调察访问,感受和吸收民俗文化的智慧和营养。
(二)能力目的:
⑵提高自己搜集材料的能力。
⑶交流自己搜集到的的民风民俗,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表达流利。
⑷在互动交际中,培养学生白话交际能力,做到态度大方,有礼貌,能清
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感受,能认真地倾听。
(三)情感目的:
⑸创设交际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交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同学之间团结协作的精神。
⑹感受祖国民族文化的魅力,尊重并热爱各地不同的民风民俗。
教学重点:
⑴把自己搜集到的民风民俗与同学交流,交流时做到内容真实,表达流利。
⑵培养学生的交际表达能力,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
教学难点:
学习抓住特点介绍民风民俗的方法,做到内容详细,语句通顺,意思表达清晰。
课前准备:
⑴通过上网、课外阅读等方式了解各地自己感兴趣的民风民俗。
⑵向家长或长辈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
⑶教师准备相关的资料。
课时安排:
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
一、回忆课文,提醒课习题
⑴同学们,在这一单元里,我们不仅伴随作者一起走遍了大江南北,身临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共同领略了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而且明白了一个道理:“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同学们,你们从中了解到了哪些民风民俗?站起来和大家交流交流。
⑵是啊,古老的中华民族民俗风情源远流长,民俗文化斑谰多姿。
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造就了形形色色、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
而且民风民俗具有很强的地域性,也就是具有很明显的地方特色。
⑶这节课我们就来说一说我们当地的民风民俗。
(板书课习题:说民风道民俗)
[设计意图:单元课文是学生进行白话交际的范本,利用教材中阅读课文中内容来激发学生“说”的欲望。
凭仗语文教材,加强白话交际训练,让学生扶教材这把扶手,登上白话交际这具楼梯,会更容易一些。
]
二、提供范例,激发交际欲望
⑴在我们这儿民风民俗很多,其中最具地方特色的是什么呢?(观看“看花灯”的录像)
⑵同学们,猜出来了吧,是啊,正月里来看“花灯”,“花灯”是我们这儿最有特色的一道民俗风景线。
那么“花灯”的习俗又是怎么形成的呢?大家先来听个小听故事吧!(观看动画片)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我们的家乡遇上了史无前例的干旱,大地一片枯槁,渴死的人不可胜数。
人们祈求老天能下场大雨,可不管
怎样,雨总是下不来。
这事被东海的一条水龙看在眼里,它悍然不顾跃出水面,使当地下了一场大雨。
万物得以复苏,人们得到了挽救,可水龙由于违背了天规,被用刀剁成一段一段,撒向人间。
人们忍着悲痛,把龙体放
在一条条板凳上,并把板凳连接起来,希望水龙能活下来。
“桥灯”的习俗也由此产生了。
人们通过迎龙灯,驱邪除瘟,祛灾祈福,以求来年五谷丰收,人畜平安。
⑶说说你曾在什么时候在哪儿见到过看“花灯”,看“花灯”有哪些有趣的事(出示提示,全班交流,学生自由举手发表意见)(课件出示提示:)
(1)在我们这儿,每年的正月十五都要看“花灯”。
(2)小时候,爸爸妈妈总是叫我们在龙头底下钻一个来回,你知道是为什么吗?
(3)看花灯要在广场上玩,你能说说分别是怎么个玩法吗?
(4)除“花灯”外,你还曾见过哪些样式的灯?
[设计意图:以学生最熟悉的看“花灯”作为范例,逐步引导学生进行说话训练。
由于绝大多数学生都有这方面的生活经验,加上生动、逼真的情境创设极富感染性,能够调动学生内在真实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进行语言表达的强烈欲望,激发他们白话交际的热情,从而使每个学生自由自在地进行白话交际。
]
三、打开思路,提升交际能力
⑴除了“花灯”,我们这儿还有哪些有特色的民风民俗呢?将自
己搜集到的资料拿出来与同学一起交流。
(4人小组交流)(1)交流内容:对课外阅读、调查、上网查找、亲身经历等所了解的民俗进行交流。
(如,节日习俗: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等;服饰、饮食、民居;民间工艺品等。
)(课件出示搜集到的一些图片)
第一组:天津特色的食品图:天津三绝,狗不理包子,耳朵眼炸糕,
十八街麻花第二组:天津特色的节日习俗:腊八儿、逛娘娘宫、糖瓜祭灶、吊钱儿、破五、闹元宵
第三组、第四组??
(2)交流要求:认真倾听别人介绍了的民风民俗有什么特点,是怎样介绍的;提出感兴趣的问习题,介绍的同学要耐心答复;推选代表,介绍本组最有特色的民风民俗,商议怎样介绍才能给全班同学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要做到善于组织和利用手中的材料,说得详略得当,生动有趣,层次清晰等。
)
(课件出示交流提示:)
①说你要为大家介绍的内容是什么,你的资料从哪得来的?②你要介绍的民风民俗的主要特点讲清楚,还可以谈谈自己的感受。
③真倾听组员的讲述,把不清楚的地方记下来及时询问。
⑵各组推选代表,准备参加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学生搜集到的材料是学生进行白话交际的基础,再上教师在课堂上帮他们把搜集到的材料整理归类,有了这些材料,学
生才会真正感觉到有话可讲,有内容可说,学生交际起来也就会感到轻松自如。
白话交际是训练听话、说话能力的一种形式,即融“听”、“说”、“交际”于一体的训练。
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让学生在自由自在的气氛中完成本次训练的内容及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