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观点
![唯物史观观点](https://img.taocdn.com/s3/m/eae6784a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0a.png)
唯物史观观点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之一,强调物质世界的独立性和物质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历史是物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结果,人类的思想和意识是受物质条件制约的。
以下是对唯物史观的一些观点的探讨。
一、物质决定意识唯物史观认为,物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决定因素。
无论是人类的思想、意识还是文化,都是在特定的物质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
人的意识是受到物质世界的制约和影响的,物质的存在和发展决定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观念。
因此,唯物史观强调了物质条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二、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变革和社会形态的演变。
人类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是由于生产力的不同水平而产生的。
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了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从而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
唯物史观强调了生产力对社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
三、社会历史的发展是客观规律的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具有客观性和规律性。
社会历史的发展不是任意的,而是受到客观条件和规律的制约和引导。
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其必然性和不可逆转性,社会历史的演进是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的。
唯物史观注重对这些规律的研究和把握,以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
四、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唯物史观认为,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社会历史的发展是由各种矛盾和冲突驱动的,其中阶级矛盾是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
唯物史观强调了阶级斗争对社会变革的重要性,认为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动力源泉。
五、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唯物史观提出了一种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强调了对历史和社会现象的科学研究。
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要求我们从物质的角度来观察和分析社会现象,揭示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
唯物史观主张以实践为基础,以实际问题为出发点,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进行研究和实践。
唯物史观是一种重视物质世界、强调物质决定和推动社会发展的观点。
浅谈唯物史观
![浅谈唯物史观](https://img.taocdn.com/s3/m/7d00c0d52e3f5727a5e962d5.png)
浅谈唯物史观作者:邢文静来源:《现代交际》2020年第06期摘要:唯物史观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人生存、发展境遇的思考和研究的观点,构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哲学基础和理论支撑。
唯物史观中对人类社会发展方向的认识,对现实的人地位的关注和重视,以及对人类社会交往中的普遍交往的理解,都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之源。
坚持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来把握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有助于深刻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哲学内涵。
关键词:唯物史观现实的人人类命运共同体社会交往中图分类号:D8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06-0217-02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重大讲话中曾多次提到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观点,同时也得到了很多国家的支持和响应。
而唯物史观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中的发展观、主体论等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理论基础。
因此,要想真正地把握和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内涵,首先要掌握唯物史观。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既超越了国家和民族的界限,又表达了对现实的人和对于实现人性解放的关切。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顺应当前世界历史发展的合理选择,而唯物史观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鳞次栉比的思想地基。
一、唯物史观中的“发展观”理论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哲学基础唯物史观作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观点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立场和基本方向。
研究历史唯物主义,首先要明确唯物史观认为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而不是得力于某种神秘的意识形态发展的结果。
在马克思唯物史观诞生之前,人们总以神的意志、卓越人物的思想,以及某种神秘的精神因素来解释历史事件。
造成的结果就是,长期以来,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撇开了人类史。
而历史唯物主义观察社会历史的角度则不同,唯物史观在研究社会历史的发展史时,探讨的是现实的人从事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是如何推动历史的形成,并继续深层次地挖掘出世界形成发展的物质性本体,实现了历史观上的人类史的突破。
唯物史观的理解
![唯物史观的理解](https://img.taocdn.com/s3/m/e0afed72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16.png)
唯物史观的理解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它是一种对历史和社会现象的解释和分析方法。
唯物史观强调物质生活和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了社会的发展,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唯物史观的理解。
一、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驱动的。
经济基础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它们决定了社会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上层建筑则包括政治制度、法律、文化、哲学等,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并维护经济基础。
唯物史观认为,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上层建筑则是在经济基础的基础上产生和变化的。
这种决定关系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内容。
二、唯物史观的历史观点唯物史观认为,历史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社会形态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演进。
从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再到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每个社会形态都具有自己的特点和规律。
唯物史观强调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必然性,同时也强调人类的能动性和主观能动性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三、唯物史观的社会变革观点唯物史观认为,社会的变革是通过阶级斗争推动的。
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来自于生产力的发展,而生产力的发展又会引发阶级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这种矛盾和冲突最终会导致社会的革命和变革,从而推动社会向更高级的形态发展。
唯物史观强调阶级斗争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革命和斗争,人类社会才能实现真正的进步和发展。
四、唯物史观与人的解放唯物史观认为,人的解放是历史发展的终极目标。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被剥削和压迫,个人的发展受到了限制。
唯物史观强调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消灭剥削制度,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
唯物史观认为,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人类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和幸福。
五、唯物史观的实践观点唯物史观强调实践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基础。
人们通过实践来获得对世界的认识,同时也通过实践来改变和创造世界。
唯物史观认为,实践是理论的基础和检验的标准,只有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取得真正的成果和进步。
唯物史观讲解
![唯物史观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4d6ae66e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c8.png)
唯物史观讲解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以物质生产和社会关系为基础,揭示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观点。
唯物史观强调社会历史发展是物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决定的,历史的发展是由物质生产和社会生产关系的变革推动的。
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包括以下几点:
首先,唯物史观认为物质生产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活动,也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在物质生产的过程中,人类不断地改造自然、改造社会,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
其次,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关系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和劳动分工关系。
生产关系的变革会导致社会制度的变革,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
再次,唯物史观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在阶级社会中,不同阶级之间存在着矛盾和斗争,这种矛盾和斗争推动了社会历史的发展。
阶级斗争是社会变革的动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
最后,唯物史观认为历史发展具有必然性和客观性。
历史发展是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的,不是任何个人或集团的意志所能左右的。
历史发展具有客观性,是由物质生产和社会生产关系的变革所决定的。
总的来说,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
唯物史观强调物质生产和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为我们认识和改造社会历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只有深入理解和运用唯物史观,才能更好地认识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为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对唯物史观的认识
![对唯物史观的认识](https://img.taocdn.com/s3/m/69645a38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66.png)
对唯物史观的认识第一,唯物史观首先需要承认人类社会是由人类劳动创造、推动的,而不是少数英雄人物创造的社会意识决定的(但社会意识会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坚持广泛劳动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的统一性。
一方面英雄人物就是普通大众中出现的,没有普通大众就没有英雄人物;另一方面,没有劳动大众的帮助,英雄人物自己也是孤掌难鸣,总不可能什么事都要英雄人物事必亲躬吧。
第二,要认识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矛盾运动。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也可以反作用与经济基础。
脱离经济基础谈上层建筑,这是犯了遐想、空想唯心主义错误。
就像你不可能让商汤在他那个时代去建立一个共产主义国家。
忽视了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则是犯了机械主义、形而上学,甚至是虚无主义循环错误。
具体来说当你把一切问题归结于“蛋糕不够大”时那理所当然的认为解决方案是把蛋糕做大,原来蛋糕是100g,上层拿走90g给做蛋糕的人10g,现在做大蛋糕后蛋糕有1kg了但如果上层还是只给大部分做蛋糕的人10g然后说蛋糕还是不够大,还得把蛋糕做的再大才能解决分蛋糕的问题,那么问题根本没有解决啊。
1.唯物史观、唯心史观,分别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在历史观上的观点。
2.唯物史观根本观点是:社会的物质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人类历史的发展是生产力的发展。
3唯物史观的具体逻辑是:3.1人类发展历史是一个包含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有机体,动态前进的,相互影响和促进更替的发展过程。
3.2其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而经济基础就是人类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是在某种经济基础下长生的某些社会意识(包括法律艺术宗教等)。
3.3而生产关系又是由生产力(包括生产资料的好坏等)决定的。
所以生产力决定了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总和又相当于经济基础,即生产力决定了经济基础,进而决定了上层建筑。
生产力决定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即决定了人类发展的历史。
3.4由3.3可知生产力决定了人类历史的发展。
由于生产力本身就是评价创造物质财富,改造世界的能力,所以唯物主义者必然是是认可生产力对人类历史起决定作用。
唯物史观意义
![唯物史观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32e32521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268fd50.png)
唯物史观意义唯物史观,作为一种哲学观点和社会科学方法论,对于理解历史发展和社会变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深入探讨唯物史观的意义,并分享我的观点和理解。
一、唯物史观的基本概念1. 唯物史观概述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之一,认为物质生活决定意识形态。
它强调物质生产力、社会关系和经济基础对社会变革的决定作用,是一种对历史和社会发展进行分析的方法。
2. 辩证法与唯物史观唯物史观借鉴了辩证法的观点,强调矛盾、发展和变革的规律。
它认为社会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和解决矛盾的过程,通过矛盾的斗争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二、唯物史观的意义及影响1. 破解历史之谜唯物史观能够帮助我们深入研究历史,揭示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
通过对物质生产力的分析和社会关系的探索,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上的各种事件和社会变革,破解历史之谜。
2. 分析社会问题与变革唯物史观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分析社会问题和进行社会变革的方法。
它使我们能够深刻了解社会的根本矛盾,并通过改变物质生产力和社会关系来解决这些矛盾,推动社会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3. 指导实践并解决现实问题唯物史观是一种与实际联系紧密的思想方法,能够指导实践并解决现实问题。
通过对现实社会的深入调查和分析,我们可以根据唯物史观的原则来制定和实施正确的政策和措施,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4. 影响中国革命和建设唯物史观对中国的革命和建设有着深远的影响。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使中国社会朝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并取得了重大成就。
三、对唯物史观的理解与观点1. 唯物史观的科学性我认为唯物史观是一种科学的哲学观点,它通过对历史和社会现象的分析,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
它反映了社会科学发展的方向和趋势,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和解决社会问题。
2. 唯物史观与主观唯心主义的对立唯物史观与主观唯心主义形成鲜明对立。
主观唯心主义忽视了物质的决定作用,过分强调意识形态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唯物史观的五大基本内容
![唯物史观的五大基本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8e3ea477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33.png)
唯物史观的五大基本内容唯物史观是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唯物史观强调物质是现实世界的起源和基础,它认为社会历史是人类物质生活条件的变化和发展的产物,同时也是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内容。
下面是唯物史观的五大基本内容。
第一,物质决定意识。
唯物史观坚持认为物质是客观世界的实体基础,而意识只是物质的反映和表现。
物质世界的变动和发展决定了人们的意识和思想的变化。
诸如人类的生理需要和生产活动的发展,决定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方式。
这一点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最本质区别。
第二,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是推动历史进程的动力。
生产力包括物质生产的技术、劳动工具和生产组织等,它决定了社会的经济生活方式以及社会结构的性质。
同时,生产力的发展也导致了生产关系的变化和演进。
例如,农耕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就是生产力发展推动生产关系变革的一个典型例证。
第三,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建立的相互关系和法律制度。
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关系是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基础上形成和演化的。
而生产关系的变化又进一步影响着生产力的发展。
例如,在奴隶制社会,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是奴隶主与奴隶之间的关系。
这种生产关系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最终导致了奴隶制度的灭亡。
第四,社会形态的更替。
唯物史观认为,不同的生产关系形成不同的社会形态。
社会形态是指整个社会结构的总和,包括经济、政治、法律、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唯物史观通过对社会的历史演变过程进行研究,发现了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等不同的社会形态。
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有其独特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相应的经济、政治、法律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特点。
第五,阶级斗争和社会变革。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阶级斗争是在生产关系矛盾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不同阶级之间为了争夺生产资料和权力而进行的斗争。
高中历史核心素养之唯物史观浅谈
![高中历史核心素养之唯物史观浅谈](https://img.taocdn.com/s3/m/6cd5e1309e3143323868936e.png)
高中历史核心素养之唯物史观浅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历史课程要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通过历史学习逐渐形成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核心素养提出的背景1.国际背景。
(1)政治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
随着政治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全球各地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表现在史学领域内,则是不同国家的史学观点相互借鉴、相互吸收、相互影响,彼此受到的影响越来越大,对于中国史学来说,吸收国际史学的优秀成果和先进理念势在必然。
(2)社会信息化趋势加强。
第三次科技革命以来,人类进入信息时代,信息传播正在以空前的速度在传递,这就使史学研究能在第一时间吸收和借鉴到比较前沿的学术思想。
(3)对外开放的扩大。
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中国与世界的交流加强,思想文化的碰撞也在所难免。
沟通与交流,与他人合作也成为必不可少的思维和能力。
另外如何看待外来文化,特别是起到历史导向的史学,需要我们有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所以,传统的史学已经无法满足时代的需要。
2.国内背景。
(1)终身学习成为时代要求。
这是一个学习型的社会,要求每个社会成员都不仅需要知识,更不需要不断更新的知识和不断更新的理念,社会日新月异,思维也要不断进步。
(2)责任担当。
新时代的中学生是国家的希望和社会的栋梁。
爱国是必备的品质,必须具有家国情怀和担当意识。
所谓的立德树人,就是说,只有知识是不够的,还需要有爱国的思想和能够解决时代难题的能力。
(3)社会参与。
学以致用,脱离社会的学习是无用的,每时每刻,我们都要有解决社会难题的思想准备并为此努力。
哪些不关心现实,不懂得国情的人,是对社会无用的人。
二、确定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依据1.什么是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或学习领域)的具体化和专业化,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或特定学习领域)之后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https://img.taocdn.com/s3/m/4ec5d069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c4.png)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引言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是人们在历史条件下创造出来的。
对于历史的认识,一直以来都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即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唯物史观认为历史是由物质力量的决定所决定的,而唯心史观则认为历史是由人的意识所主导的。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对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进行比较和分析。
一、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之一,它认为历史的发展是由物质力量的决定所决定的。
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所决定的。
在唯物史观看来,社会的发展是从低级向高级、从简单向复杂的方向发展的。
唯物史观强调了社会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认为生产力的提高必然导致生产关系的变革,进而推动社会制度的变革。
二、唯心史观的基本观点唯心史观是对立于唯物史观的另一种历史观点。
它认为历史的发展是由人的意识所主导的。
在唯心史观看来,社会的变革是由人们的意识、思想和行为所推动的。
唯心史观主张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历史进程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人的意识和观念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三、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比较和分析1. 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唯物史观认为,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进而导致社会制度的变革。
唯物史观注重分析社会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制约作用,强调物质决定意识的原则。
相比之下,唯心史观则认为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人的意识和思想。
唯心史观认为,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历史变革的决定性因素,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唯心史观强调人的意识对于社会变革的引导作用。
2. 社会结构的变化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发展是从低级向高级、从简单向复杂的方向发展的。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结构逐渐发生变化。
唯物史观认为,经济基础是社会结构的基础,而上层建筑则是经济基础的表现形式。
对于唯心史观来说,社会结构的变化是由人的意识和行动所推动的。
唯物史观概念解释
![唯物史观概念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17677986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b2.png)
唯物史观概念解释唯物史观,这是个听起来有点高大上的词儿,可实际上呢,它就像咱们生活里的一把万能钥匙,能打开好多关于历史、社会的大门。
唯物史观讲的是啥呢?简单来说,就是把物质的东西放在首位去看历史的发展。
这就好比盖房子,砖头、水泥这些实实在在的东西就是基础,没有它们,房子就盖不起来。
历史也是这样,物质生产方式就像是那些砖头和水泥。
比如说古代,人们靠种地为生,这种农业生产方式就决定了当时的社会结构。
农民们在土地上劳作,种出粮食养活一家人,也给那些贵族、统治者提供吃的。
那时候的社会等级很分明,为啥呢?就是因为这种物质生产方式决定的呀。
就像在一个大的农田里,有地主,有佃农,地主有土地,佃农只能租种土地,这种关系就很像一座金字塔,地主在上面,佃农在下面。
这可不是谁随便规定的,是当时的物质生产条件决定的。
再看看咱们现代社会,工业生产成为主流了。
这工业生产就像一个大的魔法棒,一挥,整个社会就变样了。
以前的小作坊变成了大工厂,人们不再只是面朝黄土背朝天,而是在机器旁边忙碌。
这种生产方式一变,社会关系也跟着变了。
工人阶级兴起了,他们在工厂里干活,生产出各种各样的产品。
这时候的社会就不像以前那么等级森严了,大家更多的是一种雇佣关系。
你说这是不是很神奇?就像一个魔术,物质生产方式一变,整个社会就像是换了一副新面孔。
唯物史观还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
这就像一场大戏,你不能只看到舞台上的几个主角在那里风光无限,其实台下的那些群众演员才是真正撑起这场戏的人。
历史也是一样的道理。
就拿那些伟大的发明来说吧,你可能会说爱迪生发明了电灯,这多了不起啊。
可你想过没有,要是没有那些在工厂里生产灯泡材料的工人,没有那些研究电学的科学家们一点点的探索,爱迪生一个人能发明出电灯吗?肯定不行啊。
所以说,每一个伟大的历史事件背后,都有成千上万的普通老百姓在默默付出。
就像建长城,我们都知道这是个了不起的工程,可背后是多少普通劳工一块石头一块石头垒起来的啊。
唯物史观就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
![唯物史观就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https://img.taocdn.com/s3/m/81e5ced1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ba.png)
唯物史观就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唯物史观,又称历史唯物主义,是源自古典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传统思想的延伸产物,它表明,自然界的发展完全由客观的自然过程决定。
它认为,人类存在和历史发展,也完全受到客观自然物质和社会历史性过程的控制,从而实现主观活动的社会性意义。
I. 唯物史观的概念1. 概述:唯物史观是一种科学的史学方法,源自古典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传统思想的延伸,它表明自然界的发展是客观自然过程决定的,表明人类存在和历史发展受到客观物质。
2. 核心观念:物质是历史发展的唯一根源和基础;人类社会发展的外部条件是客观性自然条件;历史发展是通过人类行动实现的。
3. 要素:唯物史观从三个要素进行观照,即本能因素、精神因素和思想因素。
II. 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1. 社会发展的分析:唯物史观强调以实践为主,坚持客观的物质和社会的客观历史性过程,强调从实践者的角度出发,以物质活动为客观基础,从物质基础向精神层面研究社会的内在因素。
2. 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唯物史观认为,主观愿望活动也要在客观物质基础和社会历史条件下运作。
例如,科学发展是以物质活动工具为基础的,并且人类文明是物质条件和历史性过程下的产物。
3. 主观活动的社会性意义:唯物史观认为,主观活动也有社会性意义,即个人及集体主观意识的发展是依附于客观物质基础和社会历史条件发展的,而这种发展越全面,就越容易解决社会问题。
III. 唯物史观的应用1. 运用于史实:唯物史观在史实研究中,提供了一个客观的历史观,把社会发展历史和历史进程同物质基础联系了起来,使历史发展过程明确把握,可以从物质基础中找出历史现象的本质内涵。
2. 运用于社会科学:唯物史观可以涵盖社会学、政治学、文化学等方面的研究,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可以提出物质主体力量的分析,以重新审视和研究社会的变化。
IV. 唯物史观的影响1. 历史分析:唯物史观更新了古代历史分析方法,由以精神文化及宗教因素为核心而转向了以客观物质、社会历史过程为基础的实践唯物主义视角,在历史叙述中拒绝了神的干涉或宰制的统治。
简述唯物史观的主要观点
![简述唯物史观的主要观点](https://img.taocdn.com/s3/m/a83cf936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ed.png)
简述唯物史观的主要观点
唯物史观,又称为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理解和解释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科学方法。
以下是唯物史观的主要观点:首先,唯物史观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
社会存在,即物质生活方式,包括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决定社会意识(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哲学等)的基础。
这意味着人们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文化传统等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受到社会存在的制约。
其次,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时,社会就会进步;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时,社会就会停滞甚至倒退。
同样,上层建筑也要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否则就会产生社会矛盾和冲突。
再者,唯物史观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通过实践活动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而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
同时,人民群众也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他们在社会变革中发挥着主体作用。
最后,唯物史观还指出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在阶级社会中,由于生产资料占有的不平等,导致了阶级的产生和阶级斗争的激化。
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它促进了社会制度的变革和进步。
综上所述,唯物史观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释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
全面阐释唯物史观
![全面阐释唯物史观](https://img.taocdn.com/s3/m/9d6dd245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ce.png)
全面阐释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哲学观点之一,它是对历史和社会发展的一种基本理论观念。
唯物史观认为,物质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1.物质决定意识:唯物史观强调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
它对人类的实践和认识起着决定性作用。
人类的意识、思想和
文化等都是在特定的物质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的基础上产生和
发展的。
这意味着社会制度和经济结构的变革会引起社会意识
形态的变化。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唯物史观认为,社会的经济基
础,即物质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组织形式,是社会发展的基
础。
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了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文化、
宗教等各个方面的社会关系。
经济基础的改变必然会引起上层
建筑的变革。
3.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唯物史观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
会意识,即人们的社会地位、经济条件和生活环境等会影响他
们的意识形态和思维方式。
这意味着不同社会阶级、不同经济
地位的人们有不同的利益诉求和思想倾向。
4.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历史
的发展是通过阶级斗争推动的。
在每个历史时期,社会存在着
不同的社会阶级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这些矛盾和冲突推动了社
会的变革和发展。
总的来说,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发展是由物质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的变化所决定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动力。
这一观点对于我们深刻理解社会历史的演变和当代社会问题的分析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谈谈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
![谈谈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975bb741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d4.png)
谈谈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
唯物史观是一种哲学思想,主要强调物质世界的存在和物质运动的决定作用,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源和实质,意识和精神是物质的产物和附属物。
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唯物主义基础:唯物史观坚持物质世界的存在和物质运动的决定作用,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存在于时间和空间中,并通过物质运动来改变和发展世界。
2. 历史发展的物质基础:唯物史观认为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经济领域的物质生产力的发展,主要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以及由此产生的阶级斗争。
3. 阶级斗争的历史观:唯物史观认为阶级斗争是人类历史的主要动力,通过阶级斗争,社会经济形态得以替代和演进。
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包括奴隶制、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是历史的必然发展。
4. 社会发展的规律性:唯物史观强调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即历史的必然性。
社会发展从低级向高级、从相对不平等向相对平等的方向发展,但具体的发展路径和速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5. 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唯物史观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力量,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和行动起着重要的作用。
为了推进社会发展和实现社会主义的目标,唯物史观倡导人民群众的觉悟和组织起来的力量。
总之,唯物史观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历史的发展是由物质生产力和社会关系的矛盾所推动的,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唯物史观用科学的方法研究社会现象,为人们认识和改造社会提供指导。
浅谈唯物史观
![浅谈唯物史观](https://img.taocdn.com/s3/m/c6e7f82ca5e9856a561260e1.png)
浅谈唯物史观列宁曾指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一切历史理论有两个主要缺陷:第一,最多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考察产生这些动机背后的物质原因,即社会的经济根源,没有揭示社会现象背后的客观规律;第二,最多是考察了杰出人物、领袖人物或其他个别重要人物在历史变迁中的作用,恰恰没有说明人民群众的活动及其意义。
但自从唯物史观出现后,很好地弥补了这两个缺陷。
说起唯物史观,肯定离不开历史观这个概念。
历史观又称“社会历史观”。
它是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
世界观与历史观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这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延伸。
那什么是唯物史观呢?在我看来,唯物史观依据的是科学,是在科学基础上的概括总结。
虽然受人类科学水平的局限,它只能随着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但是,用科学认识世界、用科学了解现象本质的方式是正确的,所以,在此基础上概括总结起来的哲学是科学的。
我赞成“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这一观点。
以下是我的一些看法:首先,唯物史观的科学性体现在它研究社会发展问题的唯物主义的立场。
它是一种“唯物”的史观而不是“唯心”的史观。
它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它肯定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马克思、恩格斯深刻揭示了经济对人类社会的基础作用:“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
”所以,一切社会发展所需的东西都无一例外地建立在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上。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一切经济形式、生产关系、社会制度变化演进的根源,是全部历史的基础,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下面我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吧。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之所以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我们之所以经得起国际国内各种风浪的考验,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之所以不断提高,归根到底是由于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浅谈唯物史观是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基础
![浅谈唯物史观是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基础](https://img.taocdn.com/s3/m/3639aebc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1c.png)
浅谈唯物史观是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基础引言唯物史观和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的两个重要理论基础。
唯物史观强调了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观点,而劳动价值论则着重分析了商品交换中劳动所包含的价值。
本文将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浅谈唯物史观是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基础。
1. 唯物史观的本质和基本观点唯物史观是一种关于社会发展的哲学观点,认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经济基础,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在唯物史观中,经济基础被视为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的形态和性质。
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看,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这个过程包含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化。
生产力的发展指的是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包括技术、科学、劳动力的发展等;而生产关系指的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社会关系和组织形式。
在唯物史观中,上层建筑被认为是经济基础的反映和表现。
这包括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制度和意识形态。
唯物史观认为,上层建筑的变化是在经济基础发生变化之后才会发生的,上层建筑的存在和发展是为了维护和促进经济基础的利益。
2. 劳动价值论的基本理论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之一,是一种分析商品交换的价值的理论。
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交换中的价值取决于商品所包含的劳动量。
在劳动价值论中,价值是指商品具有的能够交换的普遍属性。
价值的量度方式是劳动时间,即一定数量的劳动时间是衡量价值的标准。
劳动价值论区分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所具有的满足人们的某种需求的属性,而交换价值则是商品在市场交换中所体现的价值。
根据劳动价值论的分析,劳动是价值的创造者。
劳动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指特定形式的劳动,而抽象劳动则是指不同形式的劳动通过一种共同的抽象特征进行比较。
在商品交换中,劳动价值根据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
3. 唯物史观与劳动价值论的关系唯物史观和劳动价值论在分析社会发展和商品交换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且二者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对唯物史观的理解
![对唯物史观的理解](https://img.taocdn.com/s3/m/7b3f20f5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8e.png)
对唯物史观的理解唯物史观是一种历史观念,随着物质基础的发展,超越了空想历史观念的限制,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当时的社会改革和社会进步的问题,因此赢得了广泛的拥护。
唯物史观的核心观念是:人类历史是由物质基础和上层建筑决定的。
认为物质基础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其它因素只是物质基础的表现,物质基础的发展是不可逆转的,历史的变化是有规律的,历史的趋势是就近的未来而言的。
法国哲学家蒙克的唯物史观,使古典历史学失去了自以为是的地位,并强调历史学应该把文化和思想分析融入社会经济学中,使历史叙述不仅仅局限于统治者和社会秩序。
唯物史观由以下几个方面体现:1)人类历史是特定物质基础与精神形态和上层社会结构的统一,而物质基础既是历史发展的基础,又是决定历史发展的动力;2)历史是凡是发生的基础,并且具有一种内在的开放性,它具有唯一的规律性,不过规律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3)人类社会的基本结构和变革,是由物质关系、社会关系中不断形成的。
物质关系与社会关系是共同维护人类社会历史进程的最根本的因素。
唯物史观认为,历史的发展是不可逆转的,历史的变化是有规律的,历史的趋势是就近的未来而言的。
也就是说,某种社会变革的必然性,决定了历史发展的方向,产生了不同的社会变革形式。
在许多重大的社会改革中,唯物史观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比如,19世纪英国的工业革命,发生在物质生产技术和价值观念基础上,促进了社会变革。
20世纪中国的文化大革命也是一个重要案例,它由新的价值观念引领,使中国社会从传统的社会结构转变为现代的社会结构。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这些成功的历史变革背后,往往有一个物质基础,在这种形式下,历史变革是基于一种物质关系的变化,。
怎么理解唯物史观
![怎么理解唯物史观](https://img.taocdn.com/s3/m/f3d050bb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e2.png)
怎么理解唯物史观唯物史观,也被称为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用于理解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重要理论和方法。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理解唯物史观并非易事,但通过一些通俗的解释和实际的例子,我们可以逐步揭开它神秘的面纱,更好地把握人类社会的发展脉络。
唯物史观的核心观点认为,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这意味着什么呢?简单来说,就是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进行物质生产活动,比如种地、做工、经商等等。
这些生产活动的方式和水平,决定了社会的结构、制度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
想象一下,在远古时代,人们主要靠采集和狩猎为生,生产力非常低下,大家只能群居在一起,共同劳动、共同分享。
没有什么剩余产品,也就没有私有制和阶级的划分。
但随着农业的出现和发展,人们开始定居下来,能够生产出更多的粮食和物品,有了剩余产品,于是就出现了私有制,一部分人拥有了更多的财富和权力,社会阶级也就逐渐形成了。
再比如工业革命时期,机器生产取代了手工劳动,大大提高了生产力。
这不仅改变了生产方式,还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变革。
工厂取代了手工作坊,工人阶级逐渐壮大,城市化进程加速,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唯物史观还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指的是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生产方式、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等等。
社会意识则是人们的思想、观念、文化、宗教等精神方面的东西。
这就好比一个人生活在贫困的农村,他可能更关心的是如何吃饱穿暖,而一个生活在繁华都市的人,可能会更多地关注时尚、艺术和娱乐。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也是唯物史观的重要观点之一。
经济基础就是生产关系的总和,而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宗教、艺术、哲学等各种制度和意识形态。
比如说,在封建社会,地主阶级掌握着土地等生产资料,建立了封建的政治制度和文化观念来维护他们的统治。
而在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掌握着生产资料,形成了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思想体系。
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
唯物史论的观点
![唯物史论的观点](https://img.taocdn.com/s3/m/881ad275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86.png)
唯物史论的观点唯物史观,也称为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科学理论。
它为我们理解社会现象、历史进程以及人类社会的演变提供了深刻而有力的视角。
唯物史观的核心观点之一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过程中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包括生产工具、劳动技能以及劳动者自身等要素。
生产关系则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如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的分配方式等。
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原有的生产关系就会与之不相适应,从而引发社会变革,推动生产关系的调整和升级。
例如,在农业社会,手工劳动为主的生产力决定了封建主义的生产关系;而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机器生产的大规模应用促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取代封建主义。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唯物史观的另一个重要观点。
经济基础指的是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而上层建筑则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经济基础的变化必然会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
当经济基础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旧的上层建筑也会或快或慢地发生变革。
例如,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催生了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法律体系和思想文化等上层建筑。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也是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之一。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产方式等;社会意识则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包括政治、法律、哲学、艺术、宗教等各种不同的意识形式。
社会存在的性质和变化决定了社会意识的性质和变化。
在一个物质匮乏的社会中,人们的思想观念往往更侧重于生存和基本需求;而在物质丰富的社会里,人们会更加关注精神追求和个人发展。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唯物史观的一个突出观点。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
他们在生产实践中不断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成果;同时,他们的实践活动也为文化、艺术、科学等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源泉和动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唯物史观
列宁曾指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一切历史理论有两个主要缺陷:第一,最多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考察产生这些动机背后的物质原因,即社会的经济根源,没有揭示社会现象背后的客观规律;第二,最多是考察了杰出人物、领袖人物或其他个别重要人物在历史变迁中的作用,恰恰没有说明人民群众的活动及其意义。
但自从唯物史观出现后,很好地弥补了这两个缺陷。
说起唯物史观,肯定离不开历史观这个概念。
历史观又称“社会历史观”。
它是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
世界观与历史观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这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延伸。
那什么是唯物史观呢?在我看来,唯物史观依据的是科学,是在科学基础上的概括总结。
虽然受人类科学水平的局限,它只能随着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但是,用科学认识世界、用科学了解现象本质的方式是正确的,所以,在此基础上概括总结起来的哲学是科学的。
我赞成“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这一观点。
以下是我的一些看法:
首先,唯物史观的科学性体现在它研究社会发展问题的唯物主义的立场。
它是一种“唯物”的史观而不是“唯心”的史观。
它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它肯定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马克思、恩格斯深刻揭示了经济对人类社会的基础作用:“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
”所以,一切社会发展所需的东西都无一例外地建立在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上。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一切经济形式、生产关系、社会制度变化演进的根源,是全部历史的基础,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下面我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吧。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之所以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我们之所以经得起国际国内各种风浪的考验,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之所以不断提高,归根到底是由于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始终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仍然是集中力量解放和发展生产
力。
经济搞不上去,人民生活得不到物质保障,试问还有精力和能力从事道德、法律、科学等比较抽象的工作呢?
另外,唯物史观重视经济因素的决定性作用,但丝毫没有将经济因素作绝对化理解,而是承认其他因素的积极作用。
我们今天坚持唯物史观,绝不能忽略了道德、法律等层面的力量,这样的唯物史观,才是对唯物史观的科学理解。
我们今天建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不能忽略了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财富。
这样的市场经济,才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二,唯物史观的科学性也体现在它研究的目的是为了人的生存和发展。
正如恩格斯把它称之为“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那样,他和马克思都认为人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始终是社会历史认识和推动历史发展的目的和归宿。
他们充分肯定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变革的决定性力量。
这个真理已经被验证了很多遍。
比如西汉的《汜胜之书》,南北朝时期的《齐民要术》,元代的《王祯农书》,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都是总结劳动群众的农业生产和饲养经验写成的;;法国大革命多次面临被特权阶级侵占革命成果的风险,正是由于巴黎人民连续的奋起反抗起义,才最终摧毁封建统治,并且沉重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制度;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极其艰巨,正是有了无产阶级的领导,才取得伟大胜利;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都与我国人民群众以极大的热情投身改革、深化改革、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紧密相联。
正如毛泽东所言:“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人民群众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历史上任何阶级、政党和个人都必须以人民群众为本,承认人民群众的社会历史主体地位,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并且真正依靠人民群众,才能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成为推进历史发展的力量。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正是根据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主体,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力量这个基本原理提出来的。
这也是唯物史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深刻体现和与时俱进。
第三,唯物史观的科学性还体现在要求人们在促进社会发展的活动中,必须遵循科学原则和价值原则。
科学原则要求我们必须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包括认识和改造人类本身,使人们的思想和行动高度符合客观对象的内容和规律,即按照客观对象的尺度来规定人、主体的活动。
价值原则要求我们必须根据人的利益和需要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即按照人的内在尺度尽可能地使客体适合于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唯物史观还要求我们在现实的历史活动中必须把科学和价值有机地统一起来。
科学和价值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相互引导、相互促进;如果科学不和人们的价值活动相结合,而被以抽象的形式束之高阁,或者价值违背科学,就会导致人的需要脱离实际,实践的结果就必然失败。
最后,唯物史观的科学性体现在它能够辩证地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认为人和自然是一个复杂的对立统一体。
一方面,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靠自然界生活,因而人的活动要受自然条件的制约,自然环境对社会的发展也产生影响和制约作用;另一方面,人通过各种方式与自然界进行物质变换,创造着人化的自然界。
唯物史观认为,不断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不仅有利于当代人的发展,而且有利于下一代乃至人类更长远的发展,应该是人类共同的价值取向和最终归宿。
但是人类往往从自己最直接的利益出发,力图征服自然,结果破坏了生态平衡,与自然界产生了冲突。
看看那被造纸厂的废水污染了的江河,看看那被水泥厂的废气充斥着的空气,看看那被大肆虐杀的珍稀动物,看看那被大量砍伐的森林,看看那严重水土流失的土地,看看那“蜗居”在高楼大厦的小鸟,看看那吃了瘦肉精的猪,看看那镉超标的大米,看看那地震引发的核辐射事件……每一个事件、每一个场景,都是我们人类造成的!人类过度的开发和消耗已远远超过了自然界本身所拥有的自我更新能力!自然界和人类的矛盾已日益突出,所表现出来的就是“天灾人祸”,而造成这个“天灾人祸”的大部分因素,就是人类自身!唯物史观强调,人类改造自然必须以尊重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为前提。
这是永恒不变的真理。
可能很多人都会问:“既然你说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那怎么解释它所预期的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事业如今在全球所占的比例不够资本主义重呢?”我是这样认为的:根据唯物史观,人们是在十分确定的前提和条件下创造历史。
这
样的前提和条件应该不是突然出现的,而是历史不断发展的产物,是一种历史的积累和延续。
因此,要深刻认识一个特定历史时刻的事物,就必须把这个事物放在整个历史发展进程中来考察。
因此我们要培养和加强历史眼光,注意把特定历史时刻的事物放在人类历史发展长河中来考察和分析。
可能这样的解释有点牵强,但依我目前的水平我也解释不清楚,还望老师的指点。
唯物史观的创立,为各门具体社会科学的研究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结束了唯心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中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的局面,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完备的科学体系,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
最重要的是它为无产阶级制定了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提供了正确的思想理论基础,对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唯物史观发现和发展的历史证明:唯物史观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列宁语)。
它之所以使形形色色的历史观黯然失色,是因为它的发现者马克思及其传人充分掌握了以往的科学提供的全部知识,并取其精华、与时俱进,又经过实践的一再检验,所以它是科学的历史观。
因此,我们作为历史学子,要坚定不移地以唯物史观指导历史研究,在实践中按照唯物史观指引的方向走,为繁荣和发展我国的史学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