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简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京剧简史
京剧在我国戏曲中,是具有全国性、典型性的剧种之一,它的剧目最丰富,表演最精细流行最广泛,观众最普遍,影响也最大,虽然京剧形成于北京,但并不是北京土生土长的戏曲,由于北京是全国政治、文化的中心,所以京剧形成以后,就在全国广泛流行,并逐渐传播到国外。
京剧自孕育形成至今,大致经历了四个时期:
(一)京剧的孕育与形成(1790年至1850年前后)
清代中叶的北京,昆曲居剧坛的主要地位。乾隆五十五年(1790),三庆徽班进京祝寿演出,陆续进京的还有其他各班,在京演唱昆曲及高腔、秦腔、皮黄腔等剧目。此后,京师徽班艺人又先后纳入湖北的西皮、二簧作为自己的主要声腔部分,由此引发了京师徽班面貌的变化,京剧这一新的剧种在京师徽班中逐渐孕育成长。
首先是剧目上的变化。在道光四年(1824),庆什平班的剧目册中,载有剧目272出,与乾、嘉时期京师徽班剧目相比老生剧目、武戏剧目比重增大,打破了过去专重旦角的局面。
再次是演员阵容的变化,老生成为各行之首和舞台的主角,其中有的著名生角演员已形成个性化的表演风格和流派。其中,程长庚的声望最高,被称为“京剧鼻祖”。
清朝著名画家沈容圃绘制的“同、光十三绝”图是一幅有历史意义的画卷,它画出了第一代京剧演员程长庚等五人的戏装像及第二代演员谭鑫培等八人的戏装像。
(二)京剧的成熟与兴盛(1851年至1916年)
京剧自形成后,发展十分迅速,进入19世纪50年代,日渐成熟,演出愈益频繁,京剧在剧场、剧目、班社、演出等方面都进行了革新和改进,特别是随着舞台条件的改善与舞台艺术的提高,表演艺术日趋完善,各行当的优秀演员大量涌现,各角制开始形成,整个京剧舞台呈现出一派兴盛景象。
伴随大批优秀演员的涌现,班社的体制逐渐向名角挑班制演唱会进,名角制的出现是当时社会条件下,京剧发展、群雄并峙,竞争日益激烈的结果。总的来说刺激了京剧在艺术上的不断进取,促进了京剧艺术的多样性、高层次的发展,使其充分生机和活力。
(三)京剧的发展与顶盛(1912-1948)
进入20世纪以后,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渐逐高涨,戏曲改良运动应运而生。它以上海为中心,影响遍及京、津各地,戏曲改良运动对京剧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1904年,《二十世纪大舞台》问世,发起人为陈去病、汪笑侬等,它是近代富于革新精神的戏曲刊物。它为戏曲改良作为舆论准备,1912年,北京成立了由谭鑫培、田际云任正副会长的正乐育化总会,上海成立了夏月润任会长的上海伶界联合会,天津成立了汪笑侬为副会长的天津正乐育化会。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京剧出现了“四大须生”、“四大名旦”。他们都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各成一派,代有传人。40年代以后,又出现了后“四小名旦”:李世芳、张群秋、毛世来、宋德珠。南方的老生演员麒麟童(周信芳)与北方的马连良、东北的唐韵笙被合称为“南麒北马关外唐”,这是人们在艺术上对他们的推崇,为后代所继承。
抗日战争爆发后,利用京剧旧形式表现抗战新内容的演出,组成延安平剧研究院。演出许多以反封建为主题的剧目,在宣传教育群众上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沦陷区的京剧工作者与侵略者展开了各种形式的斗争。
(四)京剧的新生与推陈出新(1949至今)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揭开了中国历史新的一页,也宣告了京剧艺术的新生。新生的人民政权十分关心戏曲。1950年召开了全国戏曲工作会议,建立了中华全国戏曲改进委员会,文化部戏曲改进局,中国戏曲研究院等单位。中央政府确立了“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戏改方针和“改人、改戏、改制”的三改政策。“文化大革命”期间,“四人帮”实行文化专制主义。,只准演八个样板戏,“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遭到了践踏。
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文艺界继续执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与“三者并举”的剧目工作政策,京剧事业得到恢复和
发展。除继续演出了一些传统剧目外,还新编了一批历史题材与现代题材的剧目。先后建立了许多京剧研究的团体,
京剧艺术的发展历史虽不很长,但它却是在我国许多民族古老戏曲艺术创作成果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它所以取得今天的辉煌成就,即是在其发展一百多年的历史过程中,经过几辈人悉心继承,努力创新的结果。在这段历史进程中,京剧舞台上涌现出的名家巨匠,势如河汉繁星、不胜枚举。他们所塑造的众多而生动的艺术形象,以及丰富的艺术经验,为我国民族戏曲艺术谱写了辉煌的一页。通过这学期的学习,我对中国这一古老艺术有了一定的认知,更加为先辈为发扬壮大京剧而做出的努力而骄傲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