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文化中的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
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融合传播——以《上新了·故宫》为例
![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融合传播——以《上新了·故宫》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08d4e3fa27d3240c8547ef45.png)
摘要:文物背后的精英文化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文化价值,《上新了·故宫》转变了节目呈现形式,拓宽了传播渠道并赋予了受众收视自主权,使得赋有精英文化气息的故宫改变了高深、肃穆的姿态,从而以其通俗性的特点、平民化的拍摄视角和年轻化的姿态呈现在屏幕上,成功实现从精英文化到大众文化的整合。
关键词:《上新了·故宫》精英文化大众文化在当下转型时期,大众文化的盛行,精英文化需要同大众文化相互融合,利用大众媒介进行传播,更多地传承优秀文化。
《上新了·故宫》创造出一种全新的节目形态,点燃了受众的收视热情,将蕴含精英化气息的故宫,以一种平民化的视角进入大众视野。
内容上的融合:选题背景精英化,呈现形式通俗化故宫作为中国经典传统文化符号中的一种,所代表的皇家文化给受众带来肃穆的形象。
《上新了·故宫》通过年轻化的方式讲述故宫的文物与历史,以年轻受众喜闻乐见的明星作为传播纽带,通过他们的“眼睛”对故宫进行探索,充分展现年轻群体的视角。
节目中周一围与邓伦作为故宫文创开发员,跟随故宫专家一起进宫寻宝,探寻故宫博大精神的历史文化,用接地气的表现形式,向大众展示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使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发扬和传承,让更多受众接受文化熏陶和洗礼。
节目改变了之前一贯的纪录片的形式呈现,虽然是以严肃的故宫题材为背景,但是在内容呈现上则让故宫“活”了起来。
《上新了·故宫》在内容上的设定也有突破,让观众更深层次地了解故宫、走进故宫,将之前未公开的区域呈现在屏幕前,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受众对故宫的好奇和窥视心理得到满足。
在探索乾隆皇帝秘密花园那期中,将皇帝内心的秘密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不是用解说词的方式进行呈现,而是向观众呈现了一个多姿态的乾隆。
此外,在讲述康熙皇帝的故事中,向人们解密了康熙不仅是一位皇帝,而且还是名副其实的学霸。
在探索紫禁城最后的主人的时候,不仅向观众展示了自行车、电话、手表等,也向观众复现了溥仪最后的生活。
以影视剧为例谈大众审美中的精英话语
![以影视剧为例谈大众审美中的精英话语](https://img.taocdn.com/s3/m/3ba91b27cfc789eb172dc8b2.png)
现里 , 是表面上 的大众被剥夺 、 定制 、 给定 、 盲从 和被 动等 , 但本质 上 , 大众 文化 的 巨大生 命力是 隐藏在表 面接受之下的“ 反抗 ” 和“ 解码” 。 在 上述关于大众 文化的理论 中已涉及接 下来集 中论 述的大众审美文化。 首先 大 众 审美 文化 之 审美 实 践是 活 生 生存 在 的。这个 结论 的得 出要追根 求源其合理 性 , 似乎要牵 出一个更大 的命题论 证 ,即美学理 论在大众 审美时 的有效性有无及 多少。为不旁逸斜 出,本文 只想说 明, 在 美学理论 不断适应 大众审美实践 的背景下 , 大
首要追求的 目标。 “ 大众审美文化” 这一表述并非赘言 , 只 因为国内 有些学者 主张大众文化就是审美文化 。 由于本 文中并 不是在这样理解 的前提下展开的 ,因而有必要指明 , 大众文化作 为一个更加具有包含性和整体 性、 独立性 的概 念 ,它包含接下来本文将论及的大众审美文化。 大众审美文化 的理解重点应放在“ 审美” 二字上。 与此 同时 , 在与大众文化形成 的总分关 系基 础上 , 可 以推 知大众审美文化应具有大众文化的普遍特征。 关于大众 文化 的普遍特 征 ,学者 的观 点有正反 两种。一种是 以经典大众文化t t t :  ̄ U 理论为代表的 。 以 法拉克福学派 的几代理论 家著称。他们认 为大众文
形态可以被大致分为几种类型。 依据大众 审美文化存 在依据 的媒介形式 不同 , 可以分为建筑 、 音乐、 表 演、 影视 、 服饰等。其中尤以影视剧最为普遍 。 大众文化 以其 世俗性 、 消费性 、 娱乐 性为理论界 所评论 ,但上述列 举的大众 审美文化形 态中能够轻
电视文化1
![电视文化1](https://img.taocdn.com/s3/m/eabd4b6ea45177232f60a29b.png)
文化
爱德华 泰勒认为:“文化是一种包括知识、 信仰、艺术、道德、法规、习俗以及所有 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任何技巧与习 惯的复合整体。”
文化
美国学者克罗伯:
文化包括行为模式和指导行为模式 模式不管外观还是内涵,皆由后天学习而得, 学习的方式是通过认识构造的“符号系统”;
电视文化多元化
电视消费文化: 电视文化在具有文化性的 同时还具有显著的商业性和消费性。
消费文化是一个中性词,指的是表达某种意义 或价值体系的符号系统,这种符号既可以是消 费品,也可是消费的选择、使用或消费方式, 还可以是传统的消费习俗。 大众传媒与消费文化正在走向共谋。
认为文化是人们的创造性活动,它在这种活动中 的一定结果中被对象化了;
认为文化不仅是业已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而且是创造、分配和消费这些财富的过程本身; 认为文化是人类活动的特殊方式
文化
中国:
梁启超: 文化者,人类所能开释出来之有价值 的共业也; 胡适:文化是一种文明的形成的生活方式。
辞海:(广义)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 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 文化“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 度和组织机构”
电视文化
西方:
人类学家玛· 米德:电视文化是一种文化人类学 意义上的文化现实,电视可以创造新型文化。 施拉姆:电视文化是一种公共传播方式。
雅各森布:电视文化是人类社会中最社会化, 最丰富和最贴切的符号系统,虽然是以视觉和 听觉为基础的。
电视文化多元化
电视大众文化: 大众文化就是塑造社会大 众灵魂的文化。
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融合传播
![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融合传播](https://img.taocdn.com/s3/m/03cd9997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4365864.png)
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融合传播近年来,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融合传播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融合与传播变得愈发重要。
在这一进程中,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相互影响、融合与传播不断深化,形成一种新的文化形态。
本文将从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定义、现状和融合传播方式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我们来了解一下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定义。
精英文化通常是指一种知识、修养、技艺等方面具有较高水平的文化,它通常由精英阶层所创造和传承,在社会中具有一定的权威和影响力。
而大众文化则是指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广泛传播的文化,它通常表现为大众艺术、大众娱乐等形式,具有亲民性和大众性。
传统上,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常常被看作是两种互相对立的文化形态,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隔阂和分野。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全球化的发展,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的界限变得愈发模糊,二者开始相互渗透和融合。
在当今社会,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融合传播已经成为了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
一方面,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大众文化的传播方式日益多样化,内容也更加丰富和多样化,使得精英文化的传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精英文化的诸多元素也开始被积极地融入到大众文化中,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风格。
一些高雅艺术形式如古典音乐、艺术画廊等,开始采用更加亲民、大众化的传播方式,使得更多的人可以接触和享受到精英文化的魅力。
一些精英文化的内容也被引入到大众文化的表现形式中,打破了传统的文化壁垒,促进了文化的多元融合。
在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融合传播过程中,多种传播方式和渠道被广泛应用。
传统媒体如电视、广播、报纸等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它们可以通过定期的专题节目、专栏报道等形式,向大众传播和普及精英文化的知识和艺术。
新媒体如互联网、社交媒体等又为精英文化的传播和融合提供了更为广泛和立体的平台。
通过微博、微信、抖音等社交媒体平台,不少精英文化的内容得以被传播和普及,引起了大众的广泛关注。
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融合传播
![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融合传播](https://img.taocdn.com/s3/m/6ade0433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29.png)
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融合传播在当今社会,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之间的融合传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精英文化通常指的是少数人所拥有的高端文化,包括一些高端艺术、文学作品,以及高雅的生活方式等;而大众文化则是指大众群体普遍流行的文化,包括流行音乐、电影、电视剧等。
在过去,这两种文化之间似乎存在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但如今,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信息化的进程,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之间的融合传播成为了一个越来越重要的话题。
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文化的表达形式、传播渠道以及受众群体上。
精英文化通常以高档的文学作品、艺术展览、音乐会等形式呈现,这些文化产品往往需要一定的文化素养才能够理解和欣赏。
而大众文化则更注重通俗性和大众化,通过流行的音乐、电影等形式来吸引大众受众。
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传播渠道也存在明显的差异,精英文化主要通过一些高端的文化平台,如博物馆、音乐厅等来进行传播;而大众文化则更多通过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大众媒体进行传播。
这种差异使得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之间在传播上存在着天然的隔阂。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增多,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之间的融合传播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日益密切,这使得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之间的差异逐渐被打破。
随着信息化的进程,互联网和新媒体的普及,人们获取文化信息的途径变得更加多样化和便捷化。
这使得不同层次的文化产品更加容易被大众所接受,同时也为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提供了更多可能。
对于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融合传播,我们既应该充分认识到其积极意义,又不能忽视其挑战和问题。
从积极意义来看,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融合传播能够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提升人们的文化素养,促进文化多样性和交流。
这也有利于拓展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促进文化产业的繁荣。
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融合传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由于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之间的差异性,融合传播需要克服文化认知差异、传播渠道差异等问题,这需要更多的沟通和交流。
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融合传播
![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融合传播](https://img.taocdn.com/s3/m/f64087d4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dc.png)
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融合传播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是社会中两个重要的文化群体。
精英文化是指高雅文化,是少数人拥有并传承的文化,具有知识性和专业性。
大众文化是指广泛流行于社会大众之间的文化,具有普及性和娱乐性。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传播技术的发展,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逐渐开始融合传播,互相影响,形成了新的文化形态。
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之间的融合传播,首先表现在内容上的互动和交流。
传统上,精英文化往往是通过精英阶层传统的方式来传播,如学院教育、艺术展览等,而大众文化则是通过大众媒体如电视、电影、音乐等来传播。
但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大众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获取到精英文化的内容,如在线教育、文化论坛等。
同样,精英文化也可以通过大众媒体来传播,如精英的参与真人秀节目、网络直播等。
这种内容上的互动和交流,使得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边界变得模糊,双方的文化也相互渗透。
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之间的融合传播还表现在受众的参与上。
在传统的传播方式中,精英文化的受众主要是精英阶层,因为只有他们具备相关知识和背景才能够理解和欣赏精英文化。
而大众文化的受众则是广泛的社会大众,无需特殊的知识和背景,即可参与。
在融合传播的过程中,这一区分变得模糊。
精英文化通过大众媒体的传播,吸引了更多的大众受众,而大众文化也开始受到了精英阶层的青睐。
这种受众参与的拓展,使得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传播更加广泛和普及。
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融合传播还表现在文化形态的转变上。
传统上,精英文化往往以严肃、正统的形式出现,如经典音乐、文学作品等。
而大众文化则更加注重娱乐性和流行性,如流行音乐、流行电影等。
但是随着融合传播的发展,这种区分已经变得模糊。
精英文化开始融入大众文化,出现了更加娱乐化的表达方式,如音乐会融入流行元素、文学作品改编成流行影视作品等。
而大众文化也开始注重品质和知识,出现了更加深入的思考和探索,如纪录片的兴起、社会新闻的深度报道等。
这种文化形态的转变,使得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互相借力,共同推动文化的发展。
浅析电视文化的大众化和精英化
![浅析电视文化的大众化和精英化](https://img.taocdn.com/s3/m/4d6c232e58fb770bf78a5528.png)
家或 一 个 民 族 的那 一 部 分精 英 所 创 造 和 欣 赏 的文 化 , 也
有 人 称 之 为 “ 级 文 化 ” 高 。 电 视 文 化 是 电 视 对 当 代 人 生 活 方 式 的 影 响 。从 文 化
视 最 不 擅 长 的 就 是 表 现 一 些 理 论 和 思 想 ,这 是 它 本 身 的
视 文 化 的重要 功 能之 一 。
明 与 精 神 文 明 的 总 合 。狭 义 的 文 化 是 指 一 个 部 落 或 者 一 个 人 群 , 们 的 生 活 方 式 、 仰 、 产 方 式 , 括 伦 理 原 则 他 信 生 包
所 形 成 的 一 种 特 定 的 精 神 和 物 质 的 风 貌 。 当 下 学 界 将 文 化 格 局 分 为 四部 分 : 流 文 化 、 英 文 化 、 众 文 化 和 民 主 精 大
冲击 , 此 电视对 文化 的负 面影 响也 不可 低估 。 其 是大 因 尤
众 文化 以其强 势媒 体 和广 泛 、 捷 、 量 的生 产方 式 与传 快 大
播 方 式 。 大 众 生 活 空 间 的 强 制 性 占有 , 造 成 的 对 高 雅 对 所
文 化 和 主 流 文 化 的 排 斥 ,以 及 在 这 个 过 程 中 所 形 成 的 新
21 月 00 号上旬 爻 年2 刊
浅 析 电 视 文 化 的 大 众 化 和 精 英 化
李彦平 雷 丽
0 10 ) 7 0 0
( 北 大学 图书馆 , 北 保 定 河 河
摘 要 :本 文 论 述 了 电 视 对 文 化 的 影 响 . 析 了 电 分
议 题 设 置 功 能 ,能 让 人 们 感 觉 到 那 些 被 大 众 传 媒 所 关 注
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融合传播
![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融合传播](https://img.taocdn.com/s3/m/1682ea31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9e.png)
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融合传播在全球化与信息化的大背景下,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融合已经成为了一种必然趋势。
两者之间的交融关系不断进化,互相影响,共同塑造了当代文化的面貌。
随着传媒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社交媒体的普及,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融合传播呈现出更加广泛的影响,对于文化的发展和传承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的融合传播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
在当代社会,随着人们对文化的认识程度的不断提高,现代文化传播越来越多地呈现出交互性和差异性,并出现了更多跨越社会阶层、文化、国界等的文化现象。
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的融合传播不再是简单的两者之间的相互排斥,而是一种文化融合的方式。
从电视荧屏、电影、音乐、文学等文化产品中可以看出,这些精英文化产品的创作和传播已经逐步走进了大众文化的领域,它们在被大众接受的过程中也逐渐被塑造、改良和加工,产生出与大众文化更为贴近的文化产品。
其次,在全球化或多元文化的背景下,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融合传播为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带来了新的动力。
人们在接受新文化的同时,也能够深入了解到这些文化背后的历史、传统与知识。
通过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的交汇,人们可以更直接地了解到其他文化的价值观、艺术表现形式和审美标准,这种互动极大地推动了当代文化的多元化与自由化发展。
此外,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交叉碰撞的过程中,当代人们的审美观也得到了升华和丰富。
最后,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交融也为文化创新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元素。
精英文化作为高品质、高雅的文化产物,其传播常常离不开传媒、网络等技术手段的支持。
大众文化作为广泛流行的文化产品,其更迭速度快、生命周期短的特点也需要经常更新和改进。
一种文化不断进行自我审视,不断从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中获取新灵感和元素,才能创新出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文化产业,推动文化的发展与传承。
综上所述,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融合传播已成为当代文化发展的趋势所在。
两种文化在互相影响和交融中,不断塑造和改变现代文化面貌。
对精英文化大众化的解读——以《百家讲坛》为例
![对精英文化大众化的解读——以《百家讲坛》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c421084fb307e87101f6960e.png)
学 术 专 著 无 人 问 津 。 无论 从 哪个 领 域看 ,
偏 移 ; 讲 人 也 由杨 振 宁 、 肇 中等 科 学 主 丁 泰 斗 向 易 中 天 、 心 武 、 正 昆 等 文 化 生 刘 金
活 “ 学 大 师 ” 化 : 众 也 由 “ 育 金 字 讲 转 受 教
塔 ” 端 向底 端 初 中文 化 水 平 以 上 的 人 们 顶
想 学 说 。 长 时 间 成 为镜 头 中人 并不 能 保 但
传 播 者 , 此其 传 播 方 式 和社 会 大 众 有 很 因
大 的距 离 。基 本 没 有 进人 大众 的视 野 . 进
而 造 成 了一 种 社 会 大 众 和 社 会 小 众 知 识
分 子 之 间 的 断层 。 比如 我 们 的 民 族 精英 文 化 —— 京 剧 、 剧 等 已濒 临 灭 绝 : 学 研 越 国
诸 多 限制 。 因此 , 们 看 到 《 家讲 坛 》 我 百 表
现得通俗易懂 , 至模式呆板 , 甚 缺乏 思 想 。 不 是 进 入 《 家讲 坛 》 学 者 缺 乏思 想 , 百 的 而 是 节 目制 片人 阉割 了学 者们 的思 想 。 筛选 机 制— — 重 学问 , 思 想 。 百 家 轻 《 讲 坛 》 理念 和机 制 其 实 对 思 想 型 的 学 者 的 天 然 地 进行 着 某 种 排 斥 。由于转 型之 后 的 《 家讲 坛》 重 历 史 故 事 的讲 述 、 重 传 百 注 注
究 被 外 文 研 究 远 远地 压 在 了下 面 : 英 的 精
定 位 . 果 因为 收 视 率 等 原 因 经 过 了 三 次 结 改版 , 内容 历 经 了 由“ 系列 专 辑 ” 宽 泛 零 到 散 节 目的 转 变 : 术 性 、 业 性 向 大 众 化 学 专
纪录片的大众化趋势----略论21世纪中国电视纪录片走向
![纪录片的大众化趋势----略论21世纪中国电视纪录片走向](https://img.taocdn.com/s3/m/9f638f6e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dd.png)
在当代大众文化领军的电视文化景观下,纪录片制作呈现出强劲的大众化发展趋势,这无疑是一件令人欣慰的事。
从上世纪80年代末的中国所谓新纪录片运动发轫至今,其文化取向经历了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对抗、消解与融合的演化历程,纪录片一直在启蒙与娱乐、教化与审美的顾此失彼中彷徨迷惘。
21世纪中国纪录片将何去何从成为今天业界、学界共同关注的话题。
一、“精英”纪录片与“大众”电视文化的“中国因缘”溯本求源,纪录片原本是西方中产阶级知识分子用来探讨文化与社会问题的影像文献,它不以观赏和消遣为主要目的,而以反映社会、探讨现实为己任。
这种看法毫不隐讳地彪炳着纪录片的精英文化品位。
尽管国内也不乏《布达拉宫》、《德拉姆——茶马古道》这样的院线制作,但今天的中国,纪录片最大的载体仍然是广播电视这一大众媒介。
电视媒体最浅表的作用就是传播资讯和休闲娱乐,深层次的作用才是审美与启蒙。
以“精英”的态势来创作纪录片,以“大众”的品位被摆上电视柜台,电视先天的“大众”属性,主宰着原本自诩为“精英”的纪录片品貌,“门不当户不对”自然是一个令人尴尬而无奈的宿命。
脱胎于特定时期政治宣传与“教化”的纪录片(专题片)转世之后,正逢以知识分子为代表的精英文化炽热鼎盛时期的20世纪80年代。
启蒙思想与纪录片原始精神的邂逅,使纪录片无疑成为了那些知识分子张扬“精英文化”的有力载体,启蒙与审美也成了纪录片责无旁贷的主要职责。
20世纪90年代初,纪录片曾经有过短暂的辉煌。
上海电视台1993年创办的《纪录片编辑室》曾经创下36%的收视率,甚至比电视剧还要火爆。
同年开播的纪录片栏目还有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生活空间》,那句“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的标识流传甚广。
随着这两个栏目的走红,纪录片栏目在全国各个省级电视台落地开花,一时间蔚为壮观。
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国内电视台逐步走向商业化,纪录片创作也逐渐走向衰落。
尽管至今仍有个别纪录片精品还不失时机地“灵光”乍现,但从中央到地方,纪录片节目的收视率还是一路狂跌,无可奈何花落去的败像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融合传播
![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融合传播](https://img.taocdn.com/s3/m/8c4ade50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33.png)
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融合传播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在当今社会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精英文化通常被视为高雅、优越的文化,它代表了社会的上层阶级的审美和价值观念,包括文学、艺术、音乐等领域。
而大众文化则涵盖了更广泛的群体,它包括了流行音乐、电影、电视剧等受众广泛的文化产品。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这两种文化之间的界限开始变得模糊,两者之间的融合传播也越来越普遍。
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融合传播,既呈现出两者的碰撞与交流,也展现出了它们各自的魅力和特点。
精英文化以其高贵、深厚的内涵吸引着一部分受众,而大众文化则以其通俗易懂、亲民的特点受到了更广泛的欢迎。
通过融合传播,这两种文化得以相互借鉴,相互影响,不断地推动着文化的发展。
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融合传播在艺术领域表现尤为突出。
传统的精英文化作品往往以高雅的形式和深刻的主题让大众望而却步,而大众文化作品则以通俗易懂的形式和轻松的氛围吸引着更多的观众。
随着文化产业的不断壮大和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艺术作品开始将两者的特点融合在一起,呈现出新颖的艺术形式。
一些音乐剧和舞台剧融合了传统的古典音乐和通俗的流行音乐,既吸引了精英观众,也获得了大众的欢迎。
一些电影作品也将精英文学作品改编成通俗的电影形式,使得这些经典作品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
通过艺术形式的融合,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得以在更大的范围内传播,并且激发了更多人对文化艺术的兴趣。
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融合传播也在教育领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传统上,精英文化所代表的教育内容往往被视为高深、晦涩,对一般学生来说难以理解和接受。
而大众文化所代表的教育内容则通俗易懂,更容易被学生接受。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和教学方法创新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教育内容开始将两者的特点相融合,创造出能够吸引学生兴趣的新教育形式。
在语文教学中,老师们开始引入流行音乐歌词和电影对白等大众文化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在音乐教育中,老师们也开始将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相结合,使得音乐教育更具吸引力。
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融合传播
![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融合传播](https://img.taocdn.com/s3/m/51c52e1e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83.png)
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融合传播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是两种不同层次的文化现象,它们在传播过程中的融合与交流是当代文化发展的重要特征。
精英文化是相对小众、高雅的文化,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和知识性。
大众文化则是相对广泛、通俗的文化,主要通过大众媒体传播,符合大多数人的口味和需求。
大众媒体的兴起和发展为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融合传播提供了条件。
大众媒体如电视、广播、互联网等以其广泛的覆盖面和传播速度的优势,使精英文化的作品得以迅速传播到更广阔的受众群体中。
而大众文化的元素也逐渐渗透到精英文化中,成为精英文化的一部分。
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之间在内容上的互动与交流也促进了它们的融合传播。
精英文化中的经典文学、艺术作品等成为了大众文化的重要元素,如经典文学改编的电影、艺术品的商业化生产等。
大众文化中的流行音乐、娱乐节目等也逐渐进入了精英文化的领域,如一些音乐会上演奏流行音乐,一些博物馆举办大众文化展览等。
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之间的互动与交流也在传播形式上体现出来。
传统的精英文化传播主要通过书籍、学术讲座等形式,而大众文化的传播则主要通过电视、电影、音乐等大众媒体。
在现代社会,这些传统的传播形式正在发生变化。
精英文化开始利用大众媒体的平台进行传播,如学术讲座的视频直播、知识类节目的推广等。
大众媒体也开始尝试精英文化的传播形式,如通过纪录片、短视频等形式呈现艺术作品和学术研究。
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融合传播也需要社会的支持与认同。
社会需要保持对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双重尊重和包容,既不偏袒高雅文化也不歧视大众文化。
只有社会的支持与认同,才能保证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在融合传播中得到公平和持久的发展。
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融合传播是当代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通过大众媒体的发展、内容上的互动与交流、传播形式的更新以及社会的支持与认同,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可以在传播中互为补充、交流共进,促进文化的多元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电视文化
![电视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7621915bad02de80d4d84073.png)
关于当代文化
当代文化,是文化在本时代的呈现形 态,是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的一个横断 面,是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的重要节 点。 毫无疑问,它也是我们一切文化研究 的语境和背景。 电视文化,与消费文化、大众文化、 精英文化一样,是我们这个社会极其 显著、极引人关注的特点和研究点, 是当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21世纪大众文化的主要发展方向
Hale Waihona Puke 人文化发展方向 科学化发展方向 国际化发展方向 民族化发展方向
关于精英文化
精英文化是与大众文化、平民文化、 草根文化、山寨文化相对立而产生的 文化现象 国内学者邹广文认为,精英文化是知 识分子阶层中的人文科技知识分子创 造、传播和分享的文化。 西方社会评论家列维斯认为,精英文 化以受教育程度或文化素质较高的少 数知识分子或文化人为受众,旨在表 达他们的审美趣味、价值判断和社会 责任的文化。
关于大众文化
主要指的是一地区、一社团、一 个国家中新近涌现的,被大众所 信奉、接受的文化。 大众文化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美 国哲学家奥尔特加《民众的反抗》 一书中。
大众文化的特点
1. 商品性 2. 通俗性 3. 流行性 4. 娱乐性 5. 依赖性 6. 大众媒介性 7. 日常性 8. 类型性
电视文化
与当代文化、大众文化、精英文化、消费 文化的关系
关于电视文化
定义 1、传播学家施拉姆把电视文化视为一种新型 的公共传播方式。“电子传播技术为发展中国 家提供了潜在的信息渠道,这些渠道可以通向 多的难以置信的受众,可以冲破国家图书馆的 栅栏,向平民百姓传播信息,可以通过示范表 演,来教授复杂的技巧。可以在演讲时几乎得 到面对面的传播效果。” 2、社会学家麦尔卡尔则将电视文化看成是一 种社会学意义上的社会生活现实。 3、霍文华:全能语言的文化时代——电视文 化
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融合传播
![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融合传播](https://img.taocdn.com/s3/m/abe2fe00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86.png)
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融合传播1. 引言1.1 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定义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是两种不同的文化现象,在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精英文化是指那些由社会上位者或优秀人士所创造或代表的文化形式,它通常被认为是高贵、优雅、深奥的。
而大众文化是指广泛传播、普遍接受的文化形式,它通常是平民化、通俗化的。
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但在现代社会中,随着信息传播的普及和社会交往的频繁,两者开始逐渐融合。
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相互交流与影响,不仅丰富了文化形式,也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融合不仅仅是文化传播过程中的现象,更是一个世界范围内的趋势。
在这种趋势下,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文化传播的途径也变得越来越多样化。
这种融合不仅丰富了文化形式,也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融合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考虑诸多因素。
不同的传播渠道、文化背景、社会环境等都会对融合过程产生影响。
针对这些影响因素的分析,对于理解融合传播的规律和特点至关重要。
只有深入分析这些因素,才能更好地评估融合传播的效果,探讨其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与意义。
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融合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它成为了现代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特点。
通过对这一现象的研究与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化传播的规律性与特点,探讨文化传播的发展趋势,促进文化产业的繁荣与发展。
1.2 研究意义研究意义是指探讨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融合传播的重要性和价值所在。
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文化现象,二者之间存在着交织与冲突。
精英文化通常具有较高的文化品质和认同度,而大众文化则更易被广泛接受和传播。
研究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融合传播的意义在于促进两者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交流,推动文化的多元发展。
研究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融合传播可以促进文化的创新和更新。
精英文化往往代表着传统与精英阶层的审美和观念,而大众文化则更具现代性和大众化特点。
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关系
![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8cba49c655270722182ef794.png)
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关系想要探索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二者之间的关系,首先要明确的就是二者的概念。
首先大众文化,是以大众传播媒介为手段,按商品市场规律去运作的、旨在使大量普通市民获得感性愉悦的日常文化形态。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所轻易接触到的传播媒介传达的的信息内容等等,就是属于大众文化,大众文化就是喜闻乐见的文化。
大众文化不追求独特的个性,要的是一种普遍,因此大众文化的参与门槛较低,参与的人数很多。
而精英文化,往往是那种具有经典性的审美产品。
所谓“经典”,这里主要指那些历经时代淘洗而能流传下来的作品。
精英文化的审美产品往往指向高雅旨趣。
精英文化是与大众文化相对立而产生的文化现象。
即,不适应嘈杂的物质社会,它是人们内心渴求却常常被世俗生存需求驱逐时才能感悟到的,它是在人们静心思索或遭遇物质失利而需要情感慰藉时才冉冉上升。
精英文化不能满足普遍的需求,追求的是独特个性。
因为这种特性,精英文化的大众参与感是很低的。
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放在一起,也就相当于把俗与雅放在一起。
但是这种俗与雅不仅仅是字面意义上简单的俗与雅。
有一个词叫做雅俗共赏,用来解释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之间的关系是非常贴切的。
二者之间的关系有融合有相通,例如:中国四大名著《西游记》在它被创作出来的那个年代,他确实属于一种俗文化,它来自民间创作,来自大众,在当时饱受非议,被政府列为禁书,只能在市井间流传;而如今,它摇身一变,变成了四大名著,成为了大雅的文化,其中蕴含的深意还不是普通民众所能理解和透彻的。
此时的《西游记》将大众文化中的低俗文化与精英文化中的高雅文化自然而然的结合在了一起,说明大众和精英只是特定时空里的一个概念,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拥有。
大众里有精英,精英里还有精英,这样,精英里又产生了大众。
因此,在现代观点看来,现实生活中的人们对与雅与俗的含义不太注意区别,常常造成一些误解,潜在意识里以俗为雅,以雅为俗,造成一些观念上的混乱。
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融合传播
![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融合传播](https://img.taocdn.com/s3/m/e010e1a6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b736d5a.png)
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融合传播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融合传播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虽然看似有着截然不同的特点和受众群体,但在当今社会,二者的融合传播已经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趋势。
精英文化通常被视为高雅、深奥的文化,其传播对象主要是知识分子、学术界和文化界的精英群体;而大众文化则强调通俗、流行的文化形式,其受众群体是广大民众。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文化传播手段的多样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的融合已经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本文将就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融合传播进行探讨,分析其特点和意义,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融合传播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在传统媒体时代,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传播主要是通过报纸、杂志、电视等媒体进行。
这种传播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随着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的传播途径变得更加多样化和灵活。
知名文化学者可以通过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与大众进行互动,将高雅的文化知识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传播出去;大众通过参与线上线下的文化活动,也能更加深入地了解精英文化,从而促进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的融合。
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融合传播具有创新性和包容性。
传统的精英文化往往被视为门户紧闭的象牙塔,其传播方式也更多局限于学术研究、文化展览等形式。
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精英文化拥抱互联网和新媒体,积极利用新的传播手段与大众进行互动。
艺术家可以通过VR技术将艺术作品展现在互联网上,大众可以不出家门就能欣赏到高水平的艺术作品;知名学者也可以通过网络直播的方式进行学术讲座,让更多的人受益。
这种创新的传播方式不仅将高雅的精英文化呈现在大众面前,还可以让更多的人参与促进文化的包容性和多样性。
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融合传播具有促进文化自信和软实力的作用。
精英文化往往代表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其传播可以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精英文化的大众化传播路径探析——以电视节目《开讲啦》为例
![精英文化的大众化传播路径探析——以电视节目《开讲啦》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01add1991ed9ad51f11df29e.png)
众遥节目演播室以变换的 LED 为背景袁 设计了大幅三维画面袁 一帧一帧地变 换袁静态的演讲由此呈现出华丽元素袁 动感十足遥 嘉宾在演讲的时候袁背景进 行相应的变换袁使演讲产生了画面感袁 加深了受众的印象袁 提升了受众的视 听享受袁强化了交互效果袁受众的个性 需求得到极大的满足遥 于其次袁节目表 达语态遥 叶开讲啦曳倡导野不端着尧说人 话冶遥 节目中袁嘉宾的演讲没有明显的 结构化和框架化袁 因此每个嘉宾的演 讲都带有强烈的个人叙事风格遥 他们 分享最多的是自己在人生路上面对困 难尧面对抉择时的心路历程与感悟袁而 不是炫耀头顶上的那些光环遥 加上袁一 些当下野流行冶词汇袁诸如野骑马舞冶野高 富帅冶野逆袭冶 等流行的元素和语言的 时常出现袁 一改精英文化表达的晦涩 和生硬遥 最后袁互动环节的加入遥 现场 互动有观众小纸条提问互动和青年代 表一对一的交流两种袁 使得节目由一 般的演讲变成了野平等冶对话遥 节目策 划人尧 唯众传媒总裁杨晖说院野根据 80 后尧90 后青年较为突出的个性特征袁节 目中设置了现场观众小纸条匿名向嘉 宾提问袁并安排 10 位青年代表对嘉宾 的演讲做出自己的评判袁 现场向嘉宾 提出新颖甚至会有些尖锐的问题袁拉 近嘉宾与观众的距离袁 使整个节目更 接地气遥 冶盂比如青年代表姚呈呈向郎 朗发问野我一样刻苦袁一样努力袁是什 么造成了你我之间的差距钥 冶另一位代 表方芳问李少红 野您觉得女生到底应 该干得好袁 还是应该嫁得好钥 冶叶开讲 啦曳给了青年人更多野话语权冶袁更多的 表现机会袁 将青年人这一群体从网络 拉回电视袁 让他们在赞扬和批判中吸 收精英文化遥
. A的l遥l于是Ri袁精gh英t文s化R采e取s大er众v化e传d.播之
道成为它在当代语境中的生存之道遥 大众文化是面向社会大众而创造
的一种消费文化袁 因为大众娱乐和消 遣的需求而产生袁 在进行大众文化消 费时袁 受众更多体会到的只是一种快 乐的体验袁而非冷静的理性思考袁因此 其具有狂欢性尧普遍性尧商业性尧世俗 性等特征遥 大众文化的内容尧形式尧传 播手段尧接受主体尧生产和消费都达到 前所未有的多元与广泛遥 由于商业价 值的融入使得大众文化利益驱动明 显袁为了赢得受众的注意袁低俗化尧娱 乐化倾向日益严重遥 大众文化内涵缺 失的现状必须吸收精英文化的内核袁 才可能促进其跨越式发展遥
电视娱乐节目中文化的冲突和融合——以《非诚勿扰》为例
![电视娱乐节目中文化的冲突和融合——以《非诚勿扰》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36a4c55e3c1ec5da50e270b2.png)
主 流 文 化 是 一 种 体 现 了 周 家 意 识 形 态 的文 化 类 型 , 展 现 了 国家 的 精 神 文 明 它
长久以来 , 精英文化都是以大众文化 的对立面而出现的, 并一直坚持对 大众文 化进行理性的思考 和批判 。 精英 文化是知
识 分 子 的文 化 , 知 识 分 子 全 面 继 承 了 士 “
喉 舌 功 能 ,坚持 社 会 主义 核 心 价 值 体 系 , 坚 持 正 确 舆论 导 向 , 终 把社 会 效 益放 在 始 首 位 ,做 到 经 济效 益 与社 会 效 益 的统 一 。
实 和科 学 文 化 教 育 的 职 业 特 权 , 民众 灌 向
输社会理想和理性精 神 , 确立价值 尺度和
电视娱乐节 目中
以 非诚 勿扰 为 例
■景 天成 张 明羽
【 要 】 非诚 勿 扰 节 目 自开 播 以 来 一 直 广 受 关 注 , 热 播 的 同 时也 饱 受 摘 但
争议 。 本文试从文化角度 , 对我 国电视节 目中的主 流文化 、 大众文化和精英 文化
进行探讨 , 并以 非诚 勿扰 》为例, 分析 了上述三种 文化在娱 乐节 目中的冲突和
2 大众 文化 、
坛 》、 高端访问 》 等节 目的风靡体现 了 《
精 英 文 化 在 电视 节 日里 的独 特 魅 力 。
二 、 受 争 议 的 背 后 : 种 文 化 的 冲 饱 三 突
婚恋交友类电视节 目的管理通知 》 《 和 广
电 总 局 办 公 厅 关 于加 强 情 感 故 事 类 电 视
“ 随着 印刷术退 至我 们 文化 的边 缘 以及 电视 占据了文化的中心 , 公众话语的 严肃性 、 明确性和价值都 出现 了危险的退 步”@ 为了获得利 润的最大化 , 。 娱乐节 日
精英文化的大众化传播路径探析
![精英文化的大众化传播路径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fe68d54f27d3240c8447ef4d.png)
精英文化的大众化传播路径探析作者:万莹来源:《声屏世界》2014年第12期由央视综合频道与上海唯众影视传播有限公司联合制作的中国首档青年电视公开课《开讲啦》的前两季在央视综合频道深夜跨零点时段拿下了最高0.47%的收视率,创造了这一时段的最高收视纪录。
笔者认为成功的一大主因是一种的成功运作模式:精英文化大众化传播。
《开讲啦》运作模式分析:精英文化大众化在中国,精英文化一直是“经典”和“主流”的传承者,总是承担着社会教化、树立价值典范的社会责任。
但是,正是因为这种精神使得其传播的内容、方式和一般的社会大众有很大的距离。
进入现代社会,大众传媒技术不断推进及媒介符号大规模复制和生产直接促使的是大众文化繁荣发展。
大众文化具有世俗性、娱乐化和狂欢化等特征,对于象征着权威和经典的精英文化具有天然的解构欲望和消解功能,对于普通大众也有着天然的亲和力,极易被接受。
大众文化的喧哗繁荣与精英文化偏安一隅的强烈反差由此形成。
精英文化需要立足甚至产生一定影响就必须改变其俯视众生的姿态,寻找适合平民的表达方式,即精英文化大众化道路。
《开讲啦》是这一道路实践较为成功的代表。
具体来看,《开讲啦》以大众化的道路来传播精英文化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精英文化内容的保留。
《开讲啦》邀请“中国青年心中的榜样”作为嘉宾,分享他们对于生活的感悟,讲述自己成功或失败的经历,以给予中国青年现实的启迪和心灵的滋养。
《开讲啦》节目内容传达的是一种精英文化。
首先,演讲嘉宾选取精英化。
《开讲啦》邀请的演讲嘉宾有艺术家、企业家、政治家、科学家等,年龄段从60年代出生到80年代出生跨度较大,职业来自各行各业,但都有一个共同特征——翘楚,这些人是当下知识经济社会中“精英群体”的主要组成部分,一定程度上掌握着当下社会的“话语权”,对社会的发展方向产生一定的影响。
其次,节目内容精英化。
无论是王石、董明珠分享的企业发展智慧,还是郎朗、王力宏展现艺术的美丽与恢弘,又或是沙祖康、范徐泰丽传达的政治睿智与气节,节目所传达的都是这些精英阶层的思想观念、审美理想及人生追求。
精英与大众:电视文化传播的媚俗与坚守
![精英与大众:电视文化传播的媚俗与坚守](https://img.taocdn.com/s3/m/d3116f2baaea998fcc220ed3.png)
体 验 和娱乐 感官 享受 的 同时 ,却消解 了文化 的认知
功 能 、 育 功能 、 化 审美 功 能 , 而疏 离 了精 英 文 化应 从
有 的崇 高感 、 使命 感 和责任 感 。 现代传 媒 为人类 带来 极 大便 利 和不 断缩小 社会 阶层 之 间的心理 距离 的 同
时 , 产 生 了一种不 可 治愈 的 同质 化效 应 。 却 由于 电视 是 以滚动 播 出的形 式 出现 ,其美 轮美 奂 的画面 和稍 纵 即逝 的效 果便决 定 了它 的直观 性和 快捷性 ,这便 不 可避免 地弱 化受 众 的抽象 思维 能力 和理论 判 断能 力 , 成 简单 化 、 一化 、 面化 的受众 观感 效应 , 形 单 平 从
一
、
电视传 播 中精 英文化 的缺 失
电视 传播 原本 是 电视这 种新 传媒 产生 后传 播精 英 文化 的有效 平 台 , 以服务 公众 为原 则 , 其 以快 速有 效地 制播 具有 教育 性 、文化 性节 目成 为 区别 于其他
赞 同的 陷阱 。 阿多诺 洞悉 到 “ 文化 工业 确保 资本 主义 统 治和持 久性 的力 量 ,存 在 于它 塑造 和长久 维持 一 群 ‘ 化 的 ’ 众 的 能力 之 中 , 在 于塑 造依 赖 的被 退 受 存
动的、 奴隶 般 的消 费公众 的能 力之 中” _。 4
传媒 的显 著特 征 。但是 我 国电视 传播 运行 机制 中却
存 在着 一 个 长期 未 决 且 愈演 愈 烈 的 矛盾 —— “ 经济 性 与文化 性 ” 在追 求 巨大 电视传 播商 业 利润 目的驱 。 动下, 电视媒 体所 担负 的精英 文 化责 任便 逐渐 式微 , 而 随着 大众 文化 的盛行 ,受 众 在传播 中的主体 地 位 再被 彰显 ,最初 精英 式 的 的电视传 播逐 渐被 大 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的相互转化。
无论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有多少差别,二者都不存在绝对的、明确的界限,这不仅因为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本身存在于不同的层次, 更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成员整体素质的提高, 所谓的精英文化不断地被社会大众所接受而成为大众文化, 从而二者之间不断的相互转化。 所以,广大电视观众应该避免将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分化,不能简单地将它们视为“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一样的对立物。 由于时间和空间的差异,“大众”和“精英”的含义也随之改变。 在19世纪和20世纪初的中国,报刊杂志和其他大众传播工具属于精英文化, 然在今天却属于大众文化; 意大利歌剧在如今美国和中国都属于精英文化,然后在意大利却属于大众文化。大众文化的创造者也不断地改变着自身的角色,并大有“下里巴人”与“阳春白雪”相互结合的演变趋势。
2.2电视文化大众化和精英化的契合点:精英文化大众化,大众文化精致化。随着时代的要求,“精英文化大众化, 大众文化精致化”将是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的优势结合的方式。一直以来,精英文化“高处不胜寒”、“曲高和寡”,而大众文化却拥有众多观众。 之所以会出现两种文化对立的局面, 主要是因为所谓的精英文化节目没有找到一个与大众文化融合的方式,没有找到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人们看惯了精英文化一贯高高在上而又单一的节目形式,更倾向于大众文化节目的平民化色彩。 但前几年热播的拥有唯美的画面、莎士比亚戏剧式的对白的《大明宫词》,却是一部两种文化融合的典范。 这证明精英文化也可以被广大观众所接受。 因此,根据中国国情,电视媒体应提倡寻求精英文化与化
2.1电视文化大众化原因
2.1.1大众文化具有广大的群众基础, 这是由中国现阶段国情所决定的——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据统计,我国60多个城市电视观众文化水平情况为: 未受过正规文化教育和小学文化水平的观众占25%,初中文化水平的观众占34.5%,两项合计就 占到了59.5%。 这就决定了大众文化必定占主导地位,在更多观众对电视文化的求乐心理支配下, 缺乏广泛性的精英文化自然只有向大众文化让步。 电视是形成大众文化的重要手段和媒介,通过大众传媒建构了电视文化。 作为人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大众文化,不经过大众传播,就得不到继承和发展。 而实际上, 电视在传播一定文化的同时,也在建构一定的价值意识形态。 因为电视通过传播的议题设置功能,能让人们感觉到那些被大众传媒所关注的传播内容便是主流的或是值得肯定和仿效的。 大众文化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 其中通过电视对人们的影响更为深刻。
2.1.2人们需要在大众文化节目中缓解紧张, 释放压力。现代生活中的人们一面要遵守各种规章制度,一面要承受各种压力和挑战,身心都处于紧张状态之中。现阶段制作的精英文化节目过于严肃、单调甚至呆板。 而电视的大众化特点为观众提供娱乐消遣,可以缓解紧张,释放压力,为人们的业余生活提供轻松愉快的休闲方式,这是电视文化的重要功能之一。
@提高大众文化的思想性和文化品位, 既不能对它横加干涉,又要防止对它疏于引导。 电视要向雅俗共赏的方向发展,走雅俗结合的路子。 一方面高雅文化在保持高品位文化追求的同时,也要从内容到形式上增加可接受性,向大众靠近,这样才有更光辉的前景。 另一方面大众文化在保留对市场经济的适应性、娱乐性、大众性的同时,也要借鉴高雅文化的优点,强化对生活意义的理解和对高尚审美情趣的追求,不断提高品位,推出一批雅俗共赏的文化精品。 电视文艺工作者要挖掘电视文艺的引导功能,陶冶观众,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就要寻找这样的一个契合点,既要使我们的节目符合艺术的规律,体现出丰富的创造力和想像力,有较高的艺术意味给人以美的享受,又要大众化、为广大观众所喜闻乐见,使广大观众的趣味在潜移默化的欣赏中得到提高。 在具体的表现方式,视、听表现手段,时空节奏处理等方面,努力求新求变,做到开放与多样,抓住主要目标观众,尽量做到雅俗共赏,努力寻找和扩大自己的知音,使电视文艺的审美功能能得到加强。
2.1.3电视是用画面来表现的, 要它去解决一些复杂的哲学问题是不可能的,当然可以将人性的真诚、美好用最通俗的方式来表现,不宜用复杂的哲学问题来表现。 电视最不擅长的就是表现一些理论和思想, 这是它本身的表现方式所具有的局限。 所以,电视本身的表现方式常常是通俗的,因此也更具有大众化。
2.1.4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马克思说:“生产物要在消费中才能得到最好的完成。 ”艺术生产决定着电视艺术作品,艺术作品制约着艺术欣赏,而艺术欣赏又反过来影响着艺术生产。 目前国内绝大多数艺术生产依据节目收视率, 大众文化节目收视率高,广告时段收入也高。 电视节目要满足各个层次的观众的娱乐要求,追求经济效益和高收视率,就要迎合观众口味,不具有广泛性的精英文化,自然只能向大众文化让步。市场经济为大众文化的商品化、产业化提供了现实的基础,有形、无形的经济力量的操控使文化从范世走向阿世、媚世。 如何利用电视这门艺术提高、培养民族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让更多的人能够接受并喜欢高层次的文化艺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课题。 电视应当以高品位的电视文化来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素质,这也是我们电视文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电视文化是电视对当代人生活方式的影响。 从文化发展的意义上说,电视传播是文化传播的革命性变革,电视成为改造社会的一种全新的文化力量。
@电视对文化的影响是双面的,既有传播和普及作用,又有电视本质具有的大众化带来的庸俗化。 许多有识之士早就指出了收视率、销售量等市场营销术语引入“电视文化生产”本身就是文化的一种异化。 在商品经济的大潮的冲击下,消费文化形成了对传统文化、精英文化的巨大冲击,因此电视对文化的负面影响也不可低估。 尤其是大众文化以其强势媒体和广泛、快捷、大量的生产方式与传播方式,对大众生活空间的强制性占有,所造成的对高雅文化和主流文化的排斥, 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所形成的新的文化霸权和精神控制力量,如不进行合理、有效的调节与引导,很容易造成社会文化素养的低俗化,并在客观上破坏文化生态的平衡和诱使人们审美情趣的畸化。 这是必须予以高度警惕和极大关注的。
摘要:本文论述了电 视对文化的影响分析了 电视大众化的原因,指出了如何寻找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
的结合点来提高电视文化的品位。
关键词: 大众文化 精英文化 电视文化
1.电视对文化的影响
文化的广义解释就是它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合。 狭义的文化是指一个部落或者一个人群,他们的生活方式、信仰、生产方式,包括伦理原则所形成的一种特定的精神和物质的风貌。 当下学界将文化格局分为四部分: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和民俗文化,事实上我们可以将其归纳为两部分,即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 一般来讲,大众文化就是大众所创造并欣赏的一种普及文化,精英文化是代表正统的、由主导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那一部分精英所创造和欣赏的文化,也有人称之为“高级文化”。
@现代传播学理论告诉我们,完整的传播过程,是传播者与受众相互影响的互动过程。 电视观众是电视节目价值的最终实现者。 电视文化走向大众、走向悦众、走向娱乐是基本趋向,这可能是媒体生存所决定的,也是大众文化的时代所决定的,批判也好,漠视也罢,不太可能改变它的走向,积极的做法是倡导有品位的电视文化,有艺术感染力的电视作品,有精神升华价值的电视节目或栏目。观众固然有选择看节目的自由, 但是对于观众中确实存在的庸俗文化的欣赏需求,我们也应该加以引导,毕竟通俗不等于庸俗,通俗的东西也有含金量,而庸俗更多地等同于低级,缺乏文化的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