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文化理论 第一章 文化与大众文化 第二章
约翰.菲斯克大众文化理论阐释-约翰菲斯克的大众文化理论
约翰.菲斯克大众文化理论阐释|约翰菲斯克的大众文化理论摘要:大众文化在二十世纪前期就曾被广泛地研究,起初大多数学者由于受到法兰克福学派悲观态度的影响而批判和否定大众文化,约翰·菲斯克的大众文化理论的出现则扭转了这一态势。
他积极探寻大众文化中的正面因素,为全面认识大众文化作出了重大贡献。
大众文化是大众在文化工业提供的文化产品和日常生活的交界面上创造出来的,大众通过大众文化施行着他们对于社会体制的反抗。
约翰·菲斯克;大众文化理论;阐释;大众文化早在上世纪的二三十年代就盛行于欧美,它的迅速发展蔓延之势引来了众多专家学者的关注,因其与精英文化相比所具有的显而易见的缺点而成为被批判的对象。
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家们以精英主义的姿态批判大众文化,贬低大众文化的审美价值,并且悲观认为大众文化是统治阶级统治的工具,它是适应统治意识形态需要而产生的,大众在大众文化中丧失了主体性,成了没有辨别力和批判力的被动的盲群。
与法兰克福的理论家不同,菲斯克认为大众文化并不是文化工业强加给大众的,而是在大众的日常生活和文化工业提供的产品的交界面上生产出来的,并且大众在文化产品面前也不是无能为力的,他们有自己的选择性,只有那些被大众选中了的文化产品才有可能成为大众文化的文本,进而创造出大众文化。
那么,菲斯克是怎样界定大众的呢?文化工业提供的怎样的文化产品才有可能成为大众文本呢?大众对文化产品又是怎样辨识的呢?为何大众会心甘情愿地沉浸于大众文化之中呢?一、界定大众菲斯克认为大众是一组变动的社会效忠从属关系,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刻和情境之中可存在于不同的社会效忠从属关系中。
也就是说,大众是主动的,可以从属于不同的大众层理,并在各层理间频繁流动,这是由大众的实际利益驱动的。
因此,虽然大众文化之形成是对宰制性力量反应的结果,它不是大众文化的一部分,但宰制性的社会群体的成员也能参与大众文化,不过他们必须改变他们的社会效忠从属关系,从权利结构的上层抽身出来。
大众文化理论第一章文化与大众文化第二章
大众文化理论第一章文化与大众文化第二章第一章文化与大众文化第二章“文化与文明”传统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By Antlin~文化主义马克思主义精神分析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女性主义文化研究后现代主义大众政治第一章文化与大众文化一、文化XXX:第一,文化可以指“智力、精神和美学发展的一般过程”;第二,文化指“一群人、一个时期或一个群体的某种特别的生活方式”;第三,文化指涉“智力,尤其是美学所创造的作品和实践”。
二、意识形态1.意识形态可以指“为某一特定人群所接合的观念系统”;2.意识形态是某种掩饰、扭曲或欺骗,用来描述某些文本和实践如何呈现对现实加以歪曲的图景;(经典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常用的定义)3.用意识形态指代意识形态构成,理论前提是:社会的概念建立于互相冲突而非彼此赞成的基础之上,是围绕着不平等、剥削和压迫被建构出来的,在冲突中,文本总是有意无意地偏袒着一方,即所有文本都带有意识形态的意味;4.XXX:意识形态主要在内涵层面发挥作用,是文本或实践所承载的或可能承载的、间接的、常常是无意识的含义。
文本将原本特殊的东西普世化、合法化,让观众误将文化之物当做自然之物;5.XXX:意识形态并不是简单的观念的集合,而是一种物质实践,这意味着意识形态存在于日常生活的实践之中,而不仅仅存在于日常生活的观念之中。
在此意义上,意识形态完成了对资本主义经济条件和经济关系所必须的社会条件和社会关系的再生产,使其继续运行。
三、群众文化1.大众文化是指那些被很多人所广泛热爱和喜好的文化;(无法解释为何很多权威人士认可的“高雅文化”也有很大的销量)2.大众文化就是除了“高雅文化”之外的其他文化,即大众文化是一种低等文化。
大众文化是为了满足乌合之众而批量生产的商业文化,高雅文化则是个体创造活动的结果;3.将大众文化等同于群氓文化,大众文化不过是一种无可救药的商业文化,是为大众消费而批量生产的文化,其受众是一群毫无分辨力的消费者;1)在过去一直存在着一个黄金时代:有机社区或民间文化;2)群氓文化不仅具有欺骗性且毫无营养,是美国的舶来品;3)大众文化的文化事件可以被视为公众幻想的形式,是人类的梦幻世界;4)结构主义者认为群众文化是一架意识形态机器,轻而易举地对宰制性的权力结构进行着再生产;5.“葛兰西派”学者认为,大众文化是一个富含冲突的场所,在这里,被统治集团之抵抗的力量与统治集团利益对被统治集团的“收编”力量进行着斗争。
概述罗兰巴尔特的大众文化理论
概述罗兰·巴尔特的大众文化理论
(1)自然与历史:
①巴尔特认为报纸、艺术和常识本身将现实视为自然而然的东西。
②其指导原则是永远怀疑虚假的表面现象,对自然和历史方方面面纠结在一起的现象要追根溯源,从而挖掘隐藏其中的意识形态虚谬。
(2)第二层面的指意系统:
①巴尔特运用了索绪尔的能指加所指等于符号的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增加了第二层面的指意系统。
②第一层面是以言示物,第二层面是以物示物,正是基于这第二层面的指意系统,神话被制造出来以应消费之需,并由此成为他所谓的第二阶次的符号系统。
③巴尔特提出这一理论的真实目标是在政治,神话同样可以成为挑战意识形态和观念形态的实践,表明了巴尔特对当代社会资产阶级价值观的多种疑问,反而对大众文化显示出浓厚的兴趣。
(3)文化性符码:
①巴尔特在五种文化符码理论中对文化性符码的定义是对一种科学或知识的指称,当目光转向他们的时候,我们只是指出这知识的类型,是属于物理学的、生理学的还是历史学的等等,而不更进一步去建构或重构他们表现的那一文
化。
②五种符码解释文本字面意义的深层走向是可以看出巴尔特的结构主义余风的,但这五种符码与其说是在整合文本不如说是在分解文本,禁止对象呈现出任何一种统一的意义,所以此时的巴尔特已经是在向后结构主义转向了。
大众文化
大众文化(提纲)一、大众文化的基本理论分析(一)何谓大众文化1.在19世纪中期,“大众文化”(Mass culture)是相对于高等文化(High culture)而言,它被精英们提炼出来,用来“指称当时正在凸现的与传统的高等文化不同的文化现象,因为当时的资产阶级正处在上升期,资产阶级新贵族们的市侩之气,下层工人运动的发展,在文化精英看来,都在破坏传统的社会秩序与人际关系。
‘大众’包含着无知、庸俗、偏见、冲动、非理性的意思,‘大众文化’自然是对这个阶层粗俗文化状态的贬称。
”[14]约翰.菲斯特认为,“大众文化是由居于从属地位的人们为了从那些资源中获取自己的利益而创造出来的,是从社会内部和底层创造出来的。
大众文化始终是一种关于冲突的文化,它总是关涉到生产社会意义的斗争。
这种意义有利于从属者。
”2.20世纪20、30年代对大众文化来说是具有转折性的年代。
多米尼克斯特里纳蒂认为,“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是通俗文化研究和评价的很有意义的转折点。
电影与电台的出现,文化的大批量生产和消费,在一些西方社会中法西斯主义的崛起与自由民主政治的成熟,全都为大众文化的论证提供了条件。
”3.法兰克福学派认为,所谓大众文化是指“借助大众传播媒介而流行于大众中的通俗文化,如通俗小说、流行音乐、艺术广告等。
它融合了艺术、商业、政治、宗教和哲学,在闲暇时间内操纵广大群众的思想和心理,培养支持统治和维护现状的顺从意识。
1944年,霍克海默与阿多诺在《文化工业:作为大众欺骗的启蒙》一文中提出大众文化是以独特的大众宣传媒介,如电影、电视、收音机和报刊、杂志等,操纵了非自发性的、物化的、虚假的文化、成为束缚意识的工具、独裁主义的帮凶……从而显示了从启蒙向意识形态倒退,进入大众欺骗的阶段。
”、4.20世纪50年代,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开始对文化与大众文化研究。
雷蒙威廉斯不同意“把文化理解为上层的专利,同工人阶级的文化对立起来,从此‘popular culture’开始代替包含着太多贬义的‘mass popular’。
《大众文化与传媒》全
目录第一章文化和大众文化什么是文化?什么是大众文化?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大众文化的辩护第二章从霸权理论到文化工业批判葛兰西的霸权理论法兰克福学派和文化工业批判阿多诺的音乐理论本雅明对文化工业理论的反思第三章制码/解码与民族志观众研究电视话语的制码和解码民族志观众研究对文化帝国主义理论的反省第四章公共领域与传媒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公共领域与传媒对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理论的批评第五章文化经济与抵制理论两种经济理论德塞图的抵制理论第一章文化和大众文化什么是文化?第1页什么是文化?这个问题又好回答又不好回答。
说它好回答,是18世纪德国启蒙思想家赫尔德尔,在他的名著《人类历史哲学概要》中给文化定位过三个基本特征:首先,文化是一种社会生活模式。
它的概念是个统一的、同质的概念,无论作为整体还是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人的每一言每一行都成为“这一”文化无可置疑的组成部分;其二,文化总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用赫尔德尔的话说,它代表着一个民族的精华;其第2页三,文化有明确的边界,文化作为一个区域的文化,它总是明显区别于其他区域的文化。
可以说,这三个特征迄今一直被认为是关于文化理论的权威定论。
著名的例子如英国诗人T.S.艾略特,就接过赫尔德尔的文化定义,称文化是涵盖了“一个民族的全部生活方式,从出生到走进坟墓,从清早到夜晚,甚至在睡梦之中”。
①对文化的此类理解是我们所熟悉的。
即便是80年代国内大致与西方同步的文化大讨论中,我们听到的文化定义,时常也还是使人想起赫尔德尔来。
但具体地说,什么是文化,又是一个非常难解的问题。
文化是各类艺术的总和?抑或它就是传媒:出版物、电台、电视加上电影?它是往昔的怀旧呢,还是闲暇时光的活动?它是为人共享的价值、观念、信仰,是一种心理状态、一种生活方式,抑或同自然环境进行交际的一种手段?或者文化是用来分门别类的组构形式?还是统而论之,文化包括了上面这一切东西?这些问题的确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解答清楚,而且显而易见,它们可以方方面面延伸开去,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无第3页论如何也理不清楚的铺天盖地的一张大网。
费斯克大众文化理念
费斯克⼤众⽂化理念2019-07-31⼀、费斯克⼤众⽂化理论的独特定位费斯克⼤众形象的复杂性跟他在理论上所采取的独特定位具有密切关系。
我们知道,⼤众⽂化研究产⽣了两个具有重⼤影响的学派,即法兰克福学派和伯明翰学派。
两者都⼒图通过对⼤众⽂化的分析来刻画现代⼤众的真实⾯⽬。
双⽅的分歧和⽭盾就集中体现在⼤众形象上。
前者认为,现代⼤众是被动的接受者,是被意识形态奴化了的对象,他们缺少主体性,失去了反抗⼒,因⽽在现代社会批判或⾰命活动中往往充当统治阶级的“帮凶”;后者则认为,⼤众是⼤众⽂化的真正创造者,他们不仅在⼤众⽂化中得到了⾃我认同,⽽且还通过⾃⼰的⾏动改变了整个⽂化格局,因此,⼤众和⼤众⽂化值得寄予希望和重托。
随着⽂化研究的符号学转向,法兰克福学派的⼤众⽂化理论⽇渐式微,⽽伯明翰学派的⼤众⽂化理论却⽅兴未艾。
费斯克的⼤众⽂化理论深受伯明翰学派的影响,但同时保持着同法兰克福学派相同的理论旨趣。
从理论内容和⽅法来看,费斯克遵循的是伯明翰学派的传统,即⼒图运⽤符号学原理来解读⼤众⽂化,从⽂化⽣产和媒介传播两个⽅⾯凸显⼤众的主体性和能动性。
费斯克强调说,“⼤众⽂化是从内部和底层创造出来的,⽽不是像⼤众⽂化理论家所认为的那样是从外部和上层强加的。
”但是,从理论旨趣来看,费斯克⼜并没有脱离法兰克福学派所开辟的⽂化批判模式。
费斯克说,“同质的⽀配⼒始终会遭遇异质⼒量的抵制。
”即是说,⼤众⽂化是对抗作为主流⽂化的意识形态的重要⼒量,具有不可估量的政治意义。
这是费斯克⼤众⽂化理论的突出特点。
对此,现代⼤众⽂化研究的新秀英国的默罗⽐克看得很清楚,她说:“理论⽤不着总是把⼈们直接引向政治,但是在最近的⽂化研究领域,使我感到担⼼的是理论探讨变得越来越⽂学化和⽂本化,最终使我对为什么要研究这样的研究对象感到迷惑⼀系列问题的缺席令我吃惊。
只有约翰费斯克⼀⼈讨论现实经验和⽇常⽣活的⽂化现象。
”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说费斯克的⼤众⽂化理论综合了法兰克福学派和伯明翰学派的各⾃特点,表现出⼀种独创性。
文化学复习笔记
文化学复习笔记2012年12月第一章文化概述一、何谓文化?(一)文化的传统用法1、中国文:花纹,纹理;后引申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
化: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后引申为变化、教化。
战国《易.贲卦.象传》:“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刘向《说苑.指武》:“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
凡武之兴,谓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2、西方cultivation;culture0在中世纪晚期,“文化”的最早含义是指庄稼的种植和动物的饲养;稍后,被转换用来描述对人的心智的培养;后来,文化还被广泛认为涉及“有教养的(cultured)人们所从事的“优雅的”的消遣。
雷蒙德.威廉斯(英)(二)文化的现代用法除了自然科学之外,“文化”这一术语主要在三个相对独立的意义上被使用:1、艺术及艺术活动;(传统用法的沿袭)2、习得的、首先是一种特殊生活方式的符号的特质;人类具有一种符号化的能力。
符号的产生:当人们一致同意某一词语、图画或手势代表一种观念、一个物体、或者一种情感时,这些传达共享观念的词语、图画或手势即是所谓的符号,且只有当这一过程完成后,符号才得以产生。
符号能够限定某一事物的含义,但单个的符号可能会有很多含义。
3、作为发展过程的文化。
基于“文化”可以描述对人的心智的培养,而培育本身就是一个普遍的、社会的及历史的过程。
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一篇独特的文化作品(用法1)一种特殊的(英国)生活方式的产物(用法2)文化发展的一个特定阶段(用法3)(三)文化的定义1、最早的定义(英)泰勒《原始文化》(1871年)“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
”2、概念界定所谓文化就是人类在存在过程中为了维护人类有序的生存和持续的发展所创造出来的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各种关系的有形无形的成果。
《解读大众文化》——约翰 菲斯克
大众新闻——生产力
1.口头文化的重要性: 大众文化意义的生产、再生产和再传播;大众文化被接受 的条件;物质性的意义。 2.“如果电视节目的形式开放性越高,越存在着内在性质疑, 被谈论的也就越多”泡沫剧 3.强调受众的参与性,由单方面的传播,到互动式传播、共 动式传播。 4.研究电视节目形态,让受众参与进来,短信、微博、微信 红包。 5.但是口头传播中也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受个体影响严重
菲斯克 大众文化
1.大众文化是由大众促成的,而不是上层强加的。 “大众文化是由居于从属地位的人们为了从那些资源中 获取自己的利益而创造出来的,另一方面,这些资源也 为支配着的经济利益服务。” 居于从属地位或被剥夺了权力的人群,丧失了物质和 推理的资源(这由剥夺了其权利的社会体系所提供) 资源(电视、唱片、电子游戏、语言等)承载着在经 济上和意识形态上处于支配地位的人的利益。 假如文化商品或者文本不包含人们可以从中创造出其 社会关系和社会认同的资源的话,它们就会被拒绝, 从而在市场上失败,也就不会被广为接受。
菲斯克对大众文化的态度
The people Popular The popular forces
The mass Folk culture Mass culture
大众文化不是一群乌合之众的文化,而是有思想、有 目标、有反抗意识的一群人的符号战场,他们通过大 众文化展现自己的力量,对压迫他们的阶层进行反抗。 大众的抵制是有选择的,而不是不分青红皂白的,是 渐进的,而不是激进的。
菲斯克 大众文化
3.大众文化是一个创造和传播的动态过程 “文化生成是一个社会过程,大众文化始终处在生成传播这 种运动过程中,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产生意义。” 文本+社会+文化关系 “如果把大众文化简单的当做一个文本来看显然是没有意 义的,还必须把这个文本放在其他文本和社会生活的关系去 理解,只有在社会关系和文本关系中,其意义潜能才能被激 活。”购物广场,T恤 文化+传播 “麦当娜文化,沙滩文化,购物广场文化不能脱离其原文 本自身来解读。”明信片,歌迷
当代社会与大众文化的互动
当代社会与大众文化的互动第一章:什么是大众文化大众文化是指针对普及群体,强调大众参与和享受的文化形态。
大众文化不同于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往往是少数人或者是特定群体传承的文化形态,其传承和发展需要极高的门槛和积累。
而大众文化则是普及化的文化形态,其发展和传承不依赖于传统形态的积累和门槛,但是强调大众数量和力量的融合。
大众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随着现代传媒的出现和技术的发展,大众文化迅速兴起。
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媒体形式的普及,为大众文化的形成和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
大众文化的内容也日益丰富多彩,包括电影、音乐、游戏等,与当代社会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第二章:当代社会中的大众文化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当代社会中大众文化的影响力不断加强。
大众文化通过各种媒介渠道广泛传播,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大众文化与当代社会的生产生活紧密相连。
随着时代的推移,大众文化不断推陈出新,涉及面也越来越广。
音乐、电影、游戏等娱乐形态满足了人们的消遣需求,也成为了一种时尚与文化的象征。
同时,大众文化内容的质量越来越高,其中不乏具有文化内涵和深度的作品,深受人们喜爱和追捧。
其次,大众文化也具有很强的社交性质。
大众文化的传播和分享,促进了人们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例如,在游戏当中,人们可以结识到更多的朋友,建立起更为紧密的社交网络。
另外,很多大众文化产品也成为了人们分享生活的焦点和话题,更加丰富人们的生活。
第三章:大众文化对当代社会的影响大众文化对当代社会的影响是深远的。
具体来说,大众文化在以下几个方面产生影响。
1. 消费习惯的改变:大众文化推动了娱乐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在娱乐方面消费的需求越来越大。
鉴于此,商家们针对大众的消费需求,推出了更多更好的娱乐产品和服务。
2. 价值观的转变:当代大众文化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价值观,人们在观看、听取或玩耍的过程中,受到不同的思考和影响,有时会对道德、文化等方面产生一定的影响。
大众文化导论(第三版) 王一川 第一章 大众文化概述
第五,娱乐性。大众文化文本无论其结局 是悲或喜,总是追求广义上的娱乐效果, 使公众的消费、休闲或娱乐渴望获得轻 松的满足。
■ 第六,双向互动性。由于主要依托以国 际互联网为核心的现代大众传媒平台去 传播,即有电影、电视等传统媒体平台, 又有国际互联网、移动网络及相应的博 客、微博和微信等新兴媒体平台,越来 越多的大众文化作品往往可以实现传者 与受者之间的双向互动传播了。
■ 第四,媒介含有价值和观点,有内容性原 则;
■ 第五,多数媒介讯息被组织旨在获利或获 权,有动机原则。
■ 这五个核心概念或原则都旨在以专业化的 媒介研究概念系统去承担公众的媒介素养 教育的任务。
■ 把这五个原则引入大众文化素养研究, 也可以照此推论说,大众文化同大众媒 体的本性一样,就该是运用大众媒介手 段取感染和吸引公众并且从中获利。
❏ 大众文化与民间文化不同。 ❏ 大众文化与高雅文化不同。 ❏ 大众文化与通常所谓通俗文化也不能
完全等同。
大众文化在文化中的位置:
➢主导文化 以群体整合、秩序安定和伦理
和睦等为传播核心的文化过程。
➢高雅文化 满足占人口少数的知识界的理
性沉思、社会关怀和个性探索旨趣的文化 过程。
➢大众文化 满足普通市民的日常感性愉悦
第二,商品性。这是指大众文化具有由文化 产业制作的供公众消费的商品属性。
■ 第三,流行性。一种大众文化文本在开初 总是善于吸收高雅文化文本和民间文化文 本等的某些特点,创造出原创性新模式, 随即迅速地通过批量化生产而流行,在一 定时段的一定公众群体中风行开来,形成 时尚潮流。
第四,类型性。 在一部电影剧本或电视机 剧本中,好人与坏人、情人与情敌、由 顺境转逆境或相反等故事,都是按大致 固定的种类或类属的规模去打造的,从 而有武打、言情、警匪、伦理、体育等 众多类型片、类型剧。
第一章 大众文化概述(2)
• “虚静”说
老子《道德经》里最早提出“虚静”: “致虚极, 守静笃” 。 庄子《庄子· 大宗师》: “堕肢体,黜聪明,离形 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庄子的“坐忘”就 是 “虚静”。庄子认为只有达到虚静,才能自由 地进行审美观照。 刘勰《文心雕龙· 神思》:“陶钧文思,贵在虚静。”
亚里士多德: “净化”说 立普斯: “移情”说 康德:“审美态度” 说 弗洛伊德: “无意识升华”说
文学符号学:符号学视角
• 文学活动是一个符号化过程 • 文学的语言符号性 • 中西文论中言意关系
20世纪的语言学和符号学
符号学的开路先锋:卡西尔
• 卡西尔
德国著名哲学家和哲学史家。 早年接受新康德主义哲学的 训练,后成为马堡学派的代 表人物之一。代表作有《人 论》等。 他的符号哲学将人定义为 “符号的动物”。
文学文化学:文化学视角
1.“泛文学”观:两个活动系统的融合 2.文化诗学:最古老的、最年轻的和最热 的
• 综合示意图
文学文化学 文学社会学 文学价值学
文学创作
文学价值
文学消费
文学活动 文学创作
文学作品 文学接受
章节习题
名词解释: 文艺学 文学活动 文学理论 文学批评 文学史 1.试从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和学科品格三 个角度,说明文学理论的性质。 2.文学理论有哪几种基本形态?其划分的 依据是什么?
第二节
文学理论的形态
• 文学理论形态多样化的 依据 •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
题西林壁
苏 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文学理论形态多样化的依 据
• 文学理论认识的客体:文学活动的整体
• 文学活动有两个流动系统
大众文化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广州大学
大众文化知到章节测试答案智慧树2023年最新广州大学第一章测试1.“灰姑娘故事”的核心模式是一个出身底层的主人公通过与上层社会人士的结合而最终实现对于财富和地位的梦想。
()参考答案:对2.《战狼2》创造了56亿的票房奇迹。
()参考答案:对3.大众传播的特点是:()参考答案:庞大的专业化或职业化的传播者和传播机构;为数众多的、分散的、不确定的受众,即大众;电子化、数字化的信息处理和传播技术4.大众文化的特征是()参考答案:大众文化生产具有批量化、复制化特征;大众文化数量庞大,接受者众多;大众文化具有流行性,常常随着社会思潮、时尚的变化而变化5.提出“有限的文化生产场域”这个命题的人是。
()参考答案:布尔迪尔6.本雅明在哪篇文章中提出了“灵韵”概念。
()参考答案:《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7.首次使用电脑技术模拟宇宙飞船的运行轨迹,开创将电脑技术引入电影制作的先河的电影是()。
()参考答案:《星球大战》8.“娱乐至死”的说法是()提出的。
?()参考答案:尼尔·波兹曼9.《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的作者是()。
()参考答案:丹尼尔•贝尔10.()提出了“文化是世界上最优秀的人所思、所表的最好之物”。
()参考答案:阿诺德第二章测试1.电影是一种以活动照相术结合幻灯放映发展起来的综合艺术。
()参考答案:对2.电视通过光电变换系统把图像、声音和色彩转换为信号,用电缆和天线发送出去,由接收端将电信号还原为图像、色彩和声音,重现在荧屏上。
()参考答案:对3.类型片在20世纪初到一战期间的美国好莱坞发展、分化并成型,后盛行于世界各国。
()参考答案:错4.类型片的基本元素一般包括()。
参考答案:有一定程式的电影语言、道具运用、场面调度;图解式的视觉形象;公式化的情节5.在类型戒律的严格限制下,导演无法创作出富有个性的优秀作品。
()参考答案:错6.属于影视的大众文化特征有:()。
参考答案:综合性;文化产业属性;日常生活化;类型化7.下列关于好莱坞“明星制”的说法正确的是()参考答案:在明星制下,电影产业的一切工作都必须围绕塑造明星偶像进行。
大众传播理论
大众传播理论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与未来第一部分大众传播理论介绍第一章介绍一、关于媒介的三个问题:(1)媒介技术的新形式提供了何种潜在的可能性,以及带来了何种威胁?(2)应该形成什么样的媒介行政管理机构或媒介产业来控制或规范媒介技术,从而发现其潜在的可能性,减少其威胁?(3)媒介如何为民主、多元文化的社会服务?新媒介的倡导者和反对者积极的受众:人们寻找到了使媒介服务于自己的方法,这样他们的生活会更加有趣,更加有目的性被动的受众:普通民众被新技术压倒,被新媒体催眠般的力量麻痹大众传播的定义和再定义大众传播:当消息来源(通常是某个组织)使用一项技术作为媒介与大规模受众进行沟通时,被称为大众传播人际传播:两个或几个人之间的传播,通常是面对面的把经由媒介的传播看作处于一个连续统一体上,从一端的人际传播延伸到另一端的传统大众传播形式。
二、媒介理论发展的五个时期(1)大众社会与大众文化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新媒介技术的发明和推广;便士报和黄色新闻;工业化对传统生活的侵蚀;城市化和移民的涌入,犯罪率提高和社会动荡的增加……对于他们(精英:在社会系统中占据较高的位置或有特权的人)而言,大众媒介象征着19世纪城市生活中一切错误的东西。
大众社会理论:将具有负面影响力的角色归结于媒介的关于西方工业社会的视角。
其根本论点是媒介对传统社会秩序起到破坏作用。
(2)大众传播科学研究视角时期(20世纪30-50s)背景:纳粹的宣传控制拉扎斯菲尔德和哥伦比亚大学应用社会研究中心(3)有限效果论时期(20世纪50s)有限效果视角(limitedeffectsperspective):媒介在加强现有的社会趋势,对社会现状起到加强而不是威胁的作用有限效果范式精英多元论(elitepluralism):认为具有多样性的受众对媒介的使用会丰富民主适度的、有限的效果(4)文化批评理论时期(20世纪60s)对有限效果的挑战新马克思主义(neomarxism):媒介使得有统治权的社会精英维持他们的权力的社会理论大众媒介是公共竞技场,文化战争在其中打响,并熔炼出一种支配性文化或霸权文化英国文化研究学派(Britishculturalstudies):关注大众媒介和它们在社会不同子群体中推行霸权世界观和主导文化的角色文化批评(culturalcriticism):关于社会中的各种利益冲突以及传播有助于某个集团对其它集团的永久统治的看法的集合(5)适中效应出现时期社会符号学理论(socialsemioticstheory):将传播科学和关注受众积极性的批判性理论及文化研究结合起来,理解受众如何获取媒介信息的理论媒介素养(medialiteracy):获取、分析、衡量和传播媒介中的讯息的能力重要的媒介效果可以作为观众或读者的自愿的直接后果而长期存在获取意义的视角当公众的吸引力被转移到某些社会趋势上去的时候,与之相对的那些可能有用的趋势就被破坏了。
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
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第一章何为大众文化在《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一书的第一章中,作者主要解释了大众文化的定义以及与之相关概念的定义。
在这一章中,雷蒙·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为“文化”一词下了三个宽泛的定义。
另一个与大众文化紧密相联的概念就是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的定义方式甚多,作者介绍了与大众文化研究的关系最的密切的五种定义。
“大众文化”一词也有许多种定义。
第一,大众文化是指那些被很多人所广泛热爱与喜好的文化。
这个量化的定义会有很多的赞同者,但同时一个自相矛盾的难点也随之出现,因为此种量化的工作并无实际价值。
第二种定义认为,大众文化就是除了“高雅文化”(high culture)之外的其他文化,是一个剩余的范畴,是那些无法满足“高雅”标准的文本和实践的“栖身之所”。
第三种定义将“大众文化”等同于“群氓文化”,即大大众文化不过是一种不可救药的商业文化,是为大众消费而批量生产的文化,其受众是一群毫无分辨力的消费者。
第四个定义认为大众文化是来源于“人民”的文化。
在该定义下,“大众文化”一词仅指属于“人民”的“本真的”文化,就等于民间文化,是一种民治、民享的文化。
大众文化的第五个定义来自意大利马克思主义者安东尼奥·葛兰西(Antonio Gramsci)的政治分析,尤其与其对“霸权”这一概念的发展密切相关。
他认为大众文化是一个富含冲突的场所。
在这里,被统治集团之“抵抗”力量与统治集团利益对被统治集团的“收编”力量进行着斗争。
从这一章中我们可以总结出无论用何种方式定义大众文化,但一个基本前提就是大众文化只有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才能出现。
工业化和城市化给大众文化的形成,而“大众文化”这个概念本身也因分析方法的不同而发生改变。
第二章“文化与文明”传统在《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一书的第二章中,作者论述了“文化与文明”传统对文化批评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不同文化大家对大众文化所持的不同的批评态度以及对美国大众文化的大讨论。
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
第一部分理论第一章早期理论一、大众媒介的重要性大众媒介是对以大规模的方式运作,在或多或少的程度上能够触及并影响社会中每一个人的传播方式的简称。
尽管新媒介日益进步,大众媒介并没有处于衰落中,相反,为了顺应新媒介的出现,大众媒介也正在调整、扩展,以迎接挑战。
大众媒介的重要性一是在政治层面上,大众媒介逐渐成为民主政治过程的基本要素;成为权力行使的手段,政治人物和政府机构凭借优先的媒介使用权,进行广泛宣传使它们所拥有的权力合法化。
二是在文化层面上,成为社会现实的定义者与形象构成的主要来源,以及社会认同的主要表征;二是成为人们闲暇生活中最大的聚合场所,为人们提供共享的文化环境;三是在经济层面上,随着媒介产业的成长,媒介在市场中的权力呈现多样化与稳固化。
二、媒介与社会的关系媒介依照自身的法则和实践,在社会内部建构一种单独的社会以机构,但媒介在本质上仍然是依赖社会的。
三、方法的基本差异批判理论:试图揭露隐藏在媒介实践之下的问题,并且根据某些特定的价值,将这些问题与广泛的社会议题联系起来。
实用性传播理论:通过对传播过程的研究来解决实际问题,让大众传播的运用更有效率。
另两个层面的理论取向:媒介中心与社会中心;文化主义者与唯物主义者,并由此区分出四种主要方法。
图见书P6页四、不同类型的理论社会科学理论:对媒介和其他相关因素进行系统、客观地观察的基础上,对大众媒介的性质、运作和影响做总体阐述。
规范性理论:在特定的社会价值下,检查并规定媒介应如何运作。
操作理论:指媒介从业者在其工作中积累和运用的实践思想。
日常理论:从我们自己与媒介接触的经验中得出的知识。
四、传播科学和大众传播研究传播的层次:根据传播发生的不同社会组织层次,大众传播可以被视为社会层面诸传播过程的一部分,而且它位于其他传播过程金字塔式分布的顶层。
见图P9在全社会这一层次下,还有一些不同类别的传播网络。
一种是在地区、城市、乡镇层次下所建立的媒介机构;一种是在公司或行业组织内的传播网络;三是传播网络通过一些机构表现出来:政府机构、教育机构、司法机构等。
第一章 大众、大众社会与大众文化
❖ 西方所说的大众文化,是英文popular culture的对译形态。
许
多 人 所 喜 爱 的 文
大 众 文 化 是 为
化
❖ 约翰·斯托雷在《文化理论和大众文化导论》 中,就列出了六种不同定义。
1、大众文化是为许多人所广泛喜欢的文化。
2、大众文化是在确定了高雅文化之后所剩余的 文化。
3、大众文化是具有商业文化色彩的、以缺乏辨 识力的消费者大众为对象的群众文化。
❖ 个案:杨丽萍舞剧《云南印象》/爱尔兰《大 诃之舞》/旅游中的“民族文化热”/电视栏 目中突出地方民俗特色
族舞她有大 风经将传型 情典最统原 。全原之生
新生美态 整 态, 歌 合的又舞 重原有集 构创现《 ,乡代云 再土之南 创歌力映 云舞的象 南精舞》 浓髓台是 郁和新一 的民作台 民族。既
民间文化向大众文化转化
❖ 现代工业的产物
❖ 农业文明的产物
❖ 少数人制造
❖ 集体创造
❖ 利用现代技术合成
❖ 劳动、生活中自然形成
❖ 有功利目的:取悦大众、经济效 ❖ 无功利目的 益
❖ 情感表达有一定的虚幻性和刻意 ❖ 情感真挚、质朴 性:“作秀”
❖ 即时性,只重流行效果,不重恒 久性
❖ 在长期的生活中得以流传,题材、 内容、手法教稳定
❖ 大众文化:指随着现代大众社会的兴起而形 成的、与当代大工业生产密切相关,以大众 传媒为主要传播手段、进行大批量生产的当 代文化形态。
❖ 大众文化与民间文化区别 ❖ 民间文化:一种源远流长的与农业文明相联
系的,自然产生的文化,是民众完全自发的、 没有任何功利性的创造出来的文化。
(二)民间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区别
我们今天所说的大众文化是一个特定范畴, 它主要是指兴起于当代都市的,与当代大工 业密切相关的,以全球化的现代传媒(特别 是电子传媒)为介质大批量生产的当代文化 形态,是处于消费时代或准消费时代的,由 消费意识形态来筹划、引导大众的,采取时 尚化运作方式的当代文化消费形态。它是现 代工业和市场经济充分发展后的产物。是当 代大众大规模地共同参与的当代社会文化公 共空间或公共领域,是有史以来人类广泛参 与的,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文化事件。
大众文化导论(第三版) 王一川 第二章 电影文化
三、类型片简介 类型片是作为大众文化的电影文化的落熟 的产物,也是当代电影文化的突出代表。 所谓类型片(genre film),主要是指在 外部形式和内在观念上按照某种相对固定 套路(比如对有关情节、角色、布景、主 题、技巧以及明星等元素的处理)进行摄 制和观赏的故事影片。
下面就简介中外电影中的几种典型的类型 片。 1.爱情片(romantic film)。该类型影 片往往以爱情为主要题材,着重铺陈爱情 的发展,从萌生、发展,到波折、磨难, 直至恋人的大团圆或离散悲剧的情节过程。
2.格里菲斯、爱森斯坦与蒙太奇。 “镜头”是电影的最小单位,这个理念直 到格里菲斯(D. W. Griffith,18751948)才真正得以实现。当格里菲斯在 自己的电影中初步尝试和自觉运用“闪 回”、“平行交叉”、移动摄影、交替切 入等手法来控制影片的节奏,进而产生梦 幻般感觉的时候,人们感觉到电影充满了 戏剧所不及的崭新创造力。
4.镜子。按照法国精神分析理论家拉康 (Jacques Lacan)的“镜像”理论,婴 儿往往通过镜中自我来确认自己。法国学 者让·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认为, 观众的观影活动与此类似,因为镜子的外 形与银幕相似,都是有框架的二维画面。
二、电影语言与电影的发展
电影是一种文化,但在电影文化和电影工 业发展的初期,有很多现代思想家和艺术 家是把它当初一种崭新的艺术并投入了大 量的艺术激情和创造力来发展的。
1.文化工业化。电影通过娱乐大众而获得 经济利益,这正是影片制作的一个主要目 的。 据统计,90年代初期,在世界所生产的 4000部故事片中,好莱坞影片只占其中 数量的不到十分之一,但是却占有全球票 房的70%。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国际化努力, 如今的美国电影无处不在,好莱坞几乎已 经成为电影的代名词。
大众文化导论1
六、当代中国电影现状
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起、尤其是进入90年代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化的大众消费社会来临的新形势下,中国文化格局出现了新的裂变,形成大众消费文化、政府主导文化和精英高雅文化三足鼎立的新格局。与之相对应,作为大众文化的电影也体现了这种文化的要求。
当代中国电影从事业走向产业的市场化进程,推动了电影的大众化、娱乐化和类型化。如果从多种文化类型在电影文化产品中复杂组合的角度看,当代中国电影总体上至少可以分成三种类型。第一类是带有明显的主导文化取向的大众文化片。第二类是带有高雅文化特色的大众文化片。当代电影的大众化转型在第三种类型上体现得尤为突出,这类电影往往呈现出毫不遮掩的或彻底的大众文化取向,竭力投合普通市民的日常感性愉悦需要,简称大众型大众片,或者就叫“大众片”。
第三,大众文化的民间性。大众文化有时竭力借用民间文化因子,投合普通民众的通俗趣味。
第二章 电影
一、电影是身边么
电影是一种以活动照相术结合幻灯放映发展起来的综合艺术,主要流程是用电影摄影机以每秒摄取若干格画幅运动的速度,将运动过程拍摄在条状胶片上,成为许多格的动作逐渐变化的画面;然后经过一定的工艺过程,制成可以反映的影片;当影片通过放映机以同样的运转速度被灯光连续地投影于银幕时,由于人类视觉具有暂留印象的特性,观众便从银幕上看到像是实在活动的、放大了的活动影像。
4、文化研究。文化研究是大众文化研究中从西方舶来的最新批评方式之一,其独特思路在于强调降各种电影批评思路综合起来,与各种社会科学理论和方法相配合,分析和批评电影作品的社会历史内涵和大众文化意蕴。
第三章 电视
电视的定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众文化理论第一章文化与大众文化第二章“文化与文明”传统第三章文化主义第四章马克思主义第五章精神分析第六章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第七章女性主义文化研究第八章后现代主义第九章大众政治By Antlin~第一章文化与大众文化一、文化雷蒙德·威廉斯:第一,文化可以指“智力、精神和美学发展的一般过程”;第二,文化指“一群人、一个时期或一个群体的某种特别的生活方式”;第三,文化指涉“智力,尤其是美学所创造的作品和实践”。
二、意识形态1.意识形态可以指“为某一特定人群所接合的观念系统”;2.意识形态是某种掩饰、扭曲或欺骗,用来描述某些文本和实践如何呈现对现实加以歪曲的图景;(经典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常用的定义)3.用意识形态指代意识形态构成,理论前提是:社会的概念建立于互相冲突而非彼此赞成的基础之上,是围绕着不平等、剥削和压迫被建构出来的,在冲突中,文本总是有意无意地偏袒着一方,即所有文本都带有意识形态的意味;4.罗兰·巴尔特:意识形态主要在内涵层面发挥作用,是文本或实践所承载的或可能承载的、间接的、常常是无意识的含义。
文本将原本特殊的东西普世化、合法化,让观众误将文化之物当做自然之物;5.路易·阿尔都塞:意识形态并不是简单的观念的集合,而是一种物质实践,这意味着意识形态存在于日常生活的实践之中,而不仅仅存在于日常生活的观念之中。
在此意义上,意识形态完成了对资本主义经济条件和经济关系所必须的社会条件和社会关系的再生产,使其继续运行。
三、大众文化1.大众文化是指那些被很多人所广泛热爱和喜好的文化;(无法解释为何很多权威人士认可的“高雅文化”也有很大的销量)2.大众文化就是除了“高雅文化”之外的其他文化,即大众文化是一种低等文化。
大众文化是为了满足乌合之众而批量生产的商业文化,高雅文化则是个体创造活动的结果;3.将大众文化等同于群氓文化,大众文化不过是一种无可救药的商业文化,是为大众消费而批量生产的文化,其受众是一群毫无分辨力的消费者;(1)在过去一直存在着一个黄金时代:有机社区或民间文化;(2)群氓文化不仅具有欺骗性且毫无营养,是美国的舶来品;(3)大众文化的文化事件可以被视为公众幻想的形式,是人类的梦幻世界;(4)结构主义者认为大众文化是一架意识形态机器,轻而易举地对宰制性的权力结构进行着再生产;4.认为大众文化是来源于人民的文化。
大众文化仅属于人民的本真文化,等同于民间文化,乃是一种民治、民享的文化;(这种观点无法分清究竟谁是人民,忽视了大众文化生产的商业属性)5.“葛兰西派”学者认为,大众文化是一个富含冲突的场所,在这里,被统治集团之抵抗的力量与统治集团利益对被统治集团的“收编”力量进行着斗争。
大众文化的文本与实践在这种均势妥协中流动,这一过程既是共时性的,又是历史性的;6.后现代主义:后现代文化已经不再具有高低之分。
第二章文化与文明传统——群氓文化意识形态理论背景:城市化阶级与阶级居住地的分离,工业化雇佣者与被雇佣者之间的关系,加之法国大革命引起英国统治阶级的恐慌,工人阶级得以在统治阶级之外发展出了一种独立的文化。
这种文化有两种来源:(1)文化企业家以赢利为目的而生产出来的文化;(2)思想激进的匠人,新兴城市无产阶级和倡导革新的中产阶级生产出来的、旨在鼓动政治变革的文化。
前者通过将文化变成商品的方式瓦解了文化的凝聚力和权威性,后者则通过对所有形式的政治及文化权威形成了直接的挑战。
代表人物:马修·阿诺德、利维斯主义以及美国的群氓文化理论家一、马修·阿诺德(1822—1888)英国诗人与文学批评家。
代表作《文化与无政府状态》主要观点:1.文化与文明是相对的,文化指人类的精神生活层面,文明指人类的物质生活文明是外在的机械的;2.文化是世人所思所表的最好之物:获知最好之物的能力,最好之物本身,将最好之物运用于精神和灵魂,对最好之物的追求过程;3.英国社会分为三个阶级:贵族阶级是野蛮人,他们是精力充沛的正人君子,但他们闭目塞听,墨守成规,没有创新意识;中产阶级是非利士人,是市侩,坚守信仰,但一味沉溺于物质文明,唯利是图,缺乏文化的熏陶;工人阶级是群氓,是乌合之众,粗野愚昧,贫困肮脏。
4.无政府状态是大众文化的代名词,文化的社会功能在于指引贵族与中产阶级免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同时为那些还存留一丝人性的工人阶级提供道德标准,使他们尊重权威,克服自身的无政府倾向;5.国家是文化概念在制度上产生的必然结果,要恢复昔日的文化传统,必须有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不管政府属于哪个阶级,我们都应该遵守秩序,克服无政府状态。
;6.教育是通向文化的大路:通过教育,让贵族接受自身早已在历史中衰落的事实,让工人阶级温顺地接受剥削和统治,让中产阶级为将来获取权力做准备,从而建立一个由新兴城市中产阶级统治的社会。
评价:阿诺德的观点来源于浪漫主义者对工业文明的批判,企图动员文化的力量对大众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加以管控。
这种观点调入了精英主义的陷进,声称只有小部分精英才能获知文化,其余人都是一知半解,不愿参与政治实践,所反对的只是工人阶级的异见政治与对抗政治,是对现有统治秩序的维护。
二、利维斯主义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影响力大约持续了40年,代表作:F·R利维斯《大众文明与少数人的文化》,Q·D利维斯《小说与阅读公众》,F·R利维斯与丹尼斯·汤普森合著的《文化与环境》主要观点:1.文化始终是少数人的专利,但如今,他们的权威受到了挑战,权力的拥有者不再是知识权威和文化的代表,代表权威的坍塌是伴随着大众民主的兴起而到来的。
为此,利维斯主义主张在学校教育中加入抵制群氓文化的训练,在学校之外,少数人武装起来,主动出击,自觉采取各种抵抗形式。
2.群氓文化的不同形式皆具有极大的破坏性:通俗小说和电影诱发了受众的心理安慰和精力分散的成瘾性,广告以及对广告的消费是文化衰落的主要症候;3.深切缅怀故去的文化黄金年代——孕育了莎士比亚戏剧的伊丽莎白时期:黄金时代的标志不是单纯的文化整体性,而是建立在权威制和等级制原则上的文化整体性,而毁灭这种文化(有机社区与民间文化)的罪魁祸首便是工业革命。
4.劳动的质量也因有机社区的消逝而受到了侵蚀,标志就是休闲娱乐正在社会中占据日益重要的地位,工人置身于自己创造的文化之外。
5.必须在对古老秩序的追忆之中建立一个新秩序,尽管有机社区已经不复存在,但人们可以通过阅读伟大文学作品来体味其标准与价值。
向各所大学派遣文化传教士(文学精英),捍卫文学与文化的传统,让孩子们从小便武装起来,抵制群氓文化的侵蚀。
评价:诚如弗朗西斯·穆勒恩所言,利维斯主义的核心是一种小资产阶级的反抗,反抗一个它无以从根本上加以改变或者替代的文化秩序。
采用居高临下的姿态俯视大众文化,难逃精英主义的窠臼,是对马修·阿诺德思想的部分继承。
但是,利维斯主义第一次将原本属于严肃作品的分析方法用于大众文化样式的分析,其理论体系颠覆了当时的美学评判标准,对后世产生了激进的难以预料的影响。
三、美国的大众文化——场战后的大讨论二战之后知识分子的文化权威在美国领袖地位的确立得益于这次关于大众文化的大讨论。
(安德鲁·罗斯)审美自由主义:认为即使民众有自由选择的权利,也仍然更亲睐大众文化;企业自由主义:大众文化发挥着温和的社会化功能,它使人们逐渐适应由新兴资本主义消费社会带来的消费愉悦;激进主义或社会主义阵营:视大众文化为一种社会控制的形式或工具。
四、结语以利维斯主义为代表的文化与文明传统一方面将大众文化纳入教学研究的范畴,一方面也始终在竭力阻止大众文化成为一个学术研究领域,他们始终认为大众文化不仅仅是文化衰退和潜在政治秩序的象征,而是有更多更深层次的意蕴。
他们先天地认为大众文化是有问题的,目的在于为文化的衰退和文化多样性寻找证据,并主张对文化加以驯服、规范和控制。
这种传统归根到底是期望普罗大众能够做到既维系文化与社会的多样性,又对高雅文化保持尊敬和服从。
第三章文化主义一、文化主义传统文化主义:指理查德·霍加特、EP·汤普森、雷蒙德·威廉斯的人类学和历史主义文化研究方法。
所谓人类学,主要是指威廉斯的文化概念聚焦在了日常生活的意义上面,抽象的价值和具体的规范,物质的和精神的产品,都被纳入了文化研究的视野;文化主义注重在历史流程中追踪意义的展开,即是说,在物质条件的生产和接受的语境中,来探讨文化的意义。
特点:1.具有批判意识和民主精神,大众文化得到较为友善的分析和对待;2.文化主义从两种批判性对话中产生,一是利维斯主义的精英文化路线,一是不满对马克思主义的机械理解,特别是经济决定论的理解;3.强调文化的日常生活性,关注大众积极建构共享意义和实践的能力,还可以见出英国经验主义传统的遗风;4.文化主义在伯明翰传统的表述中,更可视为一种历史的文化唯物主义形式,文化的阶级基础,因此成为文化主义关注的一个重要对象。
代表人物:理查德·霍加特(《识字的用途》),雷蒙德·威廉斯(《文化与社会》《漫长的革命》《文化社会学》)、EP·汤普森(《论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以及斯图亚特·霍尔(与派迪·维诺合著的《大众艺术》)。
二、霍加特论工人阶级文化——《识字的用途》全书分为两个部分:古老秩序与新的转变。
其笔下“过去的文化”来源于个人经验,而对“新文化”的批判则是一种学术研究活动。
(一)主要观点:1.抨击目标并非工人阶级文化在道德上的颓败,而是社会加诸工人阶级文化的“道德严肃性”的衰落,坚信工人阶级对群氓文化的接受是有选择性的;2.工人阶级的美学是对日常生活之精确细节的兴趣高于一切,只对现实的生活感兴趣,认为文化应该是观赏的而不是钻研的(学术),但20世纪50年代大众娱乐的不负责任和逃避现实则对这种美学构成了威胁;3.30年代的工人阶级文化恰如其分的表达了丰富而充实的生活的含义,其主要特征是强调社区的重要性,基本上完全由人民所创造,而50年代的大众文化使生活失去了丰富的内涵,一切都已变的清浅浮躁,商业文化日益强大,无情攻击传统的工人阶级文化,彻底沦为群氓文化;4.20世纪50年代的群氓文化之所以拙劣,是因为它们缺乏道德基调,绝大多数人沦为逆来顺受的可怜虫。
(二)评价:出身于工人阶级家庭的霍加特在写作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陷入了深切的怀旧情绪,没有意识到30年代的文化与50年代的文化其实是一脉相承的;但是与利维斯主义相比,霍加特并未视工人阶级为乌合之众,而是对其充满信心,对工人阶级文化表达了充分的专注和热爱,是在批判的基础上对利维斯主义作出的更为学术化地推进。
三、威廉斯:文化分析1.文化的三种定义类别:首先是一种理想的文化,意指人类的某种尽善尽美的状态或过程,文化分析的使命在于发现并描述那些永恒的秩序或特殊重要性的真理和价值;其次强调其记录的功能,意指某种文化现存的文本和实践,文化分析的目的在于对上述文本与实践进行评估,以批判的目光审视文化,直到找出所思所表的最好之物;第三种强调文化的社会性,文化是对某种特定生活方式的描述:(1)要以人类学的视角看待文化,将其视为某种特定文化、生活方式之中或隐或现的意义和价值搞清楚;(2)文化表达了特定的意义和价值;(3)文化分析需要完成的工作就是把特定的文化、特定的生活方式之中或隐或现的意义和价值搞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