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明翰学派大众文化理论研究

合集下载

英国伯明翰学派大众文化研究的特征与启示

英国伯明翰学派大众文化研究的特征与启示

英国伯明翰学派大众文化研究的特征与启示1. 研究目标英国伯明翰学派大众文化研究旨在探讨和分析大众文化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

其主要目标包括:•理解大众文化的形成、传播和接受机制;•分析大众文化与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关系;•探讨大众文化对个体和群体身份认同的塑造作用;•研究大众文化对社会变革和社会结构的影响。

2. 研究方法英国伯明翰学派大众文化研究采用了多种方法来实现其研究目标,主要包括:2.1 文本分析通过对各种媒体产品(如电影、电视节目、音乐、广告等)进行深入分析,揭示其中所蕴含的意义和价值观。

这种方法注重对符号、象征和隐喻等语言符号的解读,以及对叙事结构和视觉元素等方面的分析。

2.2 社会调查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和观察等手段,收集大众对文化产品的态度、观点和行为。

这种方法可以揭示大众对文化产品的喜好、消费习惯以及与文化产品相关的社会实践。

2.3 历史研究通过对历史文献和档案的分析,探索大众文化的发展历程和演变趋势。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大众文化在不同时期的变化,并理解其与社会背景的关系。

2.4 文化产业研究通过对文化产业的组织结构、商业模式和市场机制等方面进行分析,揭示大众文化产业在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这种方法注重对商业逻辑和利益关系的考察,以及对创意产业和知识经济等概念的思考。

3. 研究发现英国伯明翰学派大众文化研究得出了一系列重要发现,这些发现深刻影响了后来的学术研究和社会实践。

以下是其中一些核心发现:3.1 大众文化是一种社会实践大众文化不仅仅是一种文化产品的集合,更是一种社会实践的体现。

它涉及到大众对文化产品的接受、解读和再创造过程,以及与其他个体和群体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3.2 大众文化具有双重性大众文化既是娱乐消遣的手段,也是社会意识形态的表达。

它既可以满足个体对情感、乐趣和娱乐的需求,也可以传递特定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

3.3 大众文化与权力关系密切大众文化不仅受到权力机构(如政府、媒体等)的影响,也可以成为权力机构塑造公众意识和行为的工具。

《2024年英国文化研究的形成与发展——以伯明翰学派为中心》范文

《2024年英国文化研究的形成与发展——以伯明翰学派为中心》范文

《英国文化研究的形成与发展——以伯明翰学派为中心》篇一一、引言英国文化研究作为一种独特的学术研究领域,已经历经了数个世纪的沉淀与发展。

在众多的研究学派中,伯明翰学派无疑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它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研究成果,推动了英国文化研究的形成与发展。

本文将主要围绕伯明翰学派为中心,探讨英国文化研究的形成与发展。

二、英国文化研究的起源英国文化研究起源于20世纪中叶,当时的社会背景是二战后的欧洲,社会变革和科技进步给文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在这个背景下,英国的学术界开始对传统的人文社科研究领域进行反思,从而产生了对文化进行系统性研究的需要。

早期的英国文化研究以马克思主义和人类学理论为基础,致力于分析社会的结构和文化的关系。

三、伯明翰学派的形成与发展伯明翰学派是英国文化研究中的重要学派之一,其形成与英国的社会历史背景密不可分。

伯明翰学派强调对大众文化的关注,通过对电视、电影、流行音乐等大众文化形式的研究,探讨它们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

此外,伯明翰学派还注重对种族、性别等社会问题的研究,推动了英国文化研究的多元化发展。

在伯明翰学派的发展过程中,其研究方法也经历了不断的创新和演变。

从早期的以文本分析为主的研究方法,到后来的跨学科研究方法,伯明翰学派的研究方法逐渐变得更加多元化和综合化。

这些研究方法不仅为英国文化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也推动了其他领域的研究发展。

四、伯明翰学派对英国文化研究的影响伯明翰学派对英国文化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推动了英国文化研究的多元化发展,使研究领域更加广泛和深入。

其次,伯明翰学派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为其他学者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促进了学术研究的创新和发展。

此外,伯明翰学派还为政策制定和社会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指导,为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五、结论英国文化研究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其中伯明翰学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大众文化的关注和研究,以及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伯明翰学派推动了英国文化研究的多元化发展。

西方大众文化理论的单向度倾向与二元对立格局研究——以法兰克福学派和伯明翰学派为例

西方大众文化理论的单向度倾向与二元对立格局研究——以法兰克福学派和伯明翰学派为例

西方大众文化理论的单向度倾向与二元对立格局研究——以法兰克福学派和伯明翰学派为例王晓岗【摘要】The opinion on the theory of mass culture study of the Frankfurt School is totally different from that of the Birmingham School.The former holds that mass culture is a commercial, consumer and mass production culture, which is not aesthetic value and profound thinking, and it is a cultural industry.The latter holds that the mass culture is truly able to expres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ublic culture and the public's own rational spirit to promote.The current popular culture forms the normal development trend.The British Birmingham School and Frankfurt School of German popular culture research show a clear one-way tendency and duality of the opposition structure, likely to cause theorists to understand the plight of popular culture.Therefore, it is a prerequisite to understand and evaluate the mass culture in order to change the one-dimensional tendency and the dualistic structure of the popular culture theory.%法兰克福学派和伯明翰学派关于大众文化研究的理论观点截然相反.前者认为大众文化是商业性、消费性、批量生产的文化,不具有审美价值和深刻思想,是一种文化工业;后者认为大众文化是真正能够表现大众特征的文化,大众自身的理性精神促使当前的大众文化形成正常发展趋势.英国的伯明翰学派和德国的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研究表现出了鲜明的单向度倾向和二元对立格局,这种现象容易造成理论界对大众文化理解的困境.因此,改变大众文化理论研究当中的单向度倾向和二元对立格局是正确理解和评价大众文化的前提.【期刊名称】《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6(016)004【总页数】5页(P72-76)【关键词】大众文化理论;单向度倾向;二元对立格局;法兰克福学派;伯明翰学派【作者】王晓岗【作者单位】渤海大学文学院,辽宁锦州 12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0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美社会兴起的大众文化以不可阻挡之势席卷整个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形成一种囊括一切的世界性文化潮流。

英国伯明翰学派大众文化研究的特征与启示

英国伯明翰学派大众文化研究的特征与启示

英国伯明翰学派大众文化研究的特征与启示
伯明翰学派大众文化研究是一种从马克思主义和文化理论出发,透析大众文化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

首先,伯明翰学派提出了大众文化的研究对象应该是广泛的群体,而不仅仅是精英阶层。

他们致力于揭示和分析大众文化对社会和个体的影响,以及大众如何生产和消费文化。

这种研究方法的特点是注重从底层人民的角度去观察和理解大众文化的动态特征。

其次,伯明翰学派大众文化研究强调文化的政治性和阶级冲突。

他们认为大众文化不仅仅是消遣和娱乐的工具,而且包含着社会和政治权力的反映和塑造。

通过对大众文化的研究,他们探寻文化在社会阶级关系中的作用和影响,揭示了文化是如何被用来维持或者颠覆社会阶级体系的。

此外,伯明翰学派强调了大众文化的流动性和变化性。

他们认为大众文化是不断变化和演进的,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生态系统。

通过对大众文化的研究,他们揭示了文化构建和创新的过程,以及不同群体之间的文化互动和交流。

这个特点使得大众文化研究具有一定的预测性和启示性,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应对社会文化的变迁和发展。

伯明翰学派大众文化研究的启示是,我们应该从人民的角度关注和理解大众文化,而不仅仅是关注精英文化。

同时,我们要意识到文化具有政治性和阶级冲突,需要批判地看待和分析大众文化的内容和形式。

此外,我们也应该关注大众文化的流动性和变化性,促进不同群体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理解。

总之,伯明翰学派大众文化研究通过其独特的方法和理论框架,为我们认识和解读大众文化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它对于我们理解大众文化的特征和影响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英国文化研究的形成与发展——以伯明翰学派为中心

英国文化研究的形成与发展——以伯明翰学派为中心

英国文化研究的形成与发展——以伯明翰学派为中心伯明翰学派是英国文化研究领域的重要流派,对于英国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影响和突破。

本文将以伯明翰学派为中心,探讨英国文化研究的形成与发展。

伯明翰学派的先驱是斯图尔特•霍尔(Stuart Hall),他在伯明翰大学创办的“现代文化研究中心”成为了这一流派的重要基地。

伯明翰学派的出现是对传统文化研究的一次重要转变。

传统的文化研究主要关注文学、艺术和传统的文化活动,而伯明翰学派则将目光放在了大众文化和社会变迁上。

伯明翰学派关注的焦点是群众文化和大众传媒对社会的影响。

他们认为群众文化是由社会经济背景和权力关系等多种因素所塑造的,对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伯明翰学派的研究方法也与传统文化研究不同,他们采用了一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将文学、社会学、传媒学、历史学等多个学科进行整合。

伯明翰学派的研究领域包括文化和意识形态、种族和文化认同、性别和性别政治、媒体和沟通等。

他们通过对群众文化中的符号、象征和意义进行分析,揭示了文化和社会之间的关系。

例如,他们通过对流行音乐的研究,发现它不仅仅是一种娱乐形式,同时也承载着社会和政治意义。

伯明翰学派还研究了群众传媒对社会的影响,特别是电视的广泛传播和接受。

他们的研究表明,电视不仅仅是一种娱乐工具,更是一种意识形态的传播工具,对于构建社会经济和文化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

伯明翰学派的研究方法和观点在英国文化研究领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议。

他们的研究将文化从传统的艺术和文学范畴拓展到了社会日常生活中,认为文化是由各种社会力量和群体的交互影响而形成的。

他们还强调了文化在种族、性别和阶级等身份认同上的重要性,反对将文化视为“纯粹”的概念。

伯明翰学派的观点虽然引起了一些人的批评,但他们的研究为英国文化研究领域的形成和发展带来了新的视角和思考方式。

伯明翰学派的研究成果进一步激发了对英国文化的兴趣和研究热情。

在伯明翰学派的影响下,英国文化研究向更加多元化和跨学科的方向发展。

传播学论文:伯明翰学派 文化研究 大众文化 消费文化

传播学论文:伯明翰学派 文化研究 大众文化 消费文化

传播学论文:伯明翰文化研究学派的消费文化思想【中文摘要】伯明翰学派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分支,是指在英国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The Center for Contemporary Cultural Studies, CCCS)工作、学习过的,从事文化研究工作的学者们,如理查德·霍加特、雷蒙德·威廉姆斯、斯图亚特·霍尔、约翰·菲斯克等等。

伯明翰学派的发端起源于文学研究,在中后期学者们将研究重心逐渐倾向于大众文化研究,借由考察大众文化体现了英国社会从二战后到后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消费文化景观。

本文从伯明翰文化研究学派的大众文化研究入手,深入挖掘和分析了学派的消费文化思想。

本文分为四章,第一章为绪论,介绍了选题的背景与意义,包含了文献综述和对伯明翰文化学派的简介,陈述了文章的研究方法,阐明了文章的创新之处和研究限制。

第二章为背景介绍,着重介绍了学派的由来、主要学者和著作、政治来源、历史背景、理论来源等关于伯明翰学派的文化研究思想及理论渊源。

第三章为文章的主体部分,从伯明翰学派大众文化研究的理论中重点挖掘了学派的消费文化思想,着重介绍了在消费文化理论上有所建树的学者们的思想,概括了这些学者区别于其他消费文化研究者们的思想。

在第二小部分按...【英文摘要】The Birmingham School is a filiation theory of Western Marxism.The members of it is mainly about scholars who worked or studied in The University of Birmingham Centre forContemporary Culture Studies(CCCS),which is studies about popular culture、culture study.The Birmingham School is a symbol of culture study,through investigating popular culture to reflect after the second world war UK societies’consume culture.This thesis begins with the popular culture study,then dig out and analyze The Birmingham School’...【关键词】伯明翰学派文化研究大众文化消费文化【英文关键词】Birmingham School cultural studies popular culture consume culture【目录】伯明翰文化研究学派的消费文化思想中文摘要3-4Abstract4第一章绪论7-19一、选题缘起与意义7-8二、伯明翰学派简介8-12(一) 伯明翰学派的产生8(二) 伯明翰学派文化研究的发展过程8-10(三) 伯明翰学派的主要代表学者及其代表性著作10-12三、文献综述与概念辨析12-17(一) 西方大众文化研究概述12-13(二) 西方学者的消费文化研究概述13-14(三) 消费文化与消费社会的概念界定14-17四、研究方法17-18(一) 文本分析法17-18(二) 比较分析法18五、创新与研究限制18-19(一) 本文的创新之处18(二) 研究限制与不足之处18-19第二章伯明翰学派的文化研究思想及理论渊源19-36一、伯明翰学派文化研究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19-22(一) 宏观经济背景19(二) 福利政策和教育背景19-20(三) 文化背景20-21(四) 政治环境21-22二、伯明翰学派文化研究思想的理论渊源22-28(一) 阿诺德精英主义文化传统对伯明翰学派的影响22-24(二) 利维斯精英主义文化观对伯明翰学派的影响24-25(三) 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对伯明翰学派的影响25-27(四) 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对伯明翰学派的影响27-28三、伯明翰学派的文化研究思想28-32(一) 文化研究的概念28-29(二) 伯明翰学派的研究主体29-30(三) 伯明翰学派不同时期的主要研究内容30-32四、伯明翰学派的消费文化思想是其大众文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32-36(一) 大众文化的意义实现在消费实践过程中33(二) 消费文化的实践要借助于大众媒介进行33-35(三) 大众文化的受众就是实际意义上的大众文化消费者35-36第三章伯明翰学派大众文化语境下的消费文化思想36-56一、伯明翰学派消费文化思想的主要内容36-40(一) 伯明翰学派消费文化思想的发展进程36-37(二) 伯明翰文化研究学派受众观的演变37-39(三) 伯明翰学派消费文化思想的独特之处39-40二、伯明翰学派前期的消费文化思想40-44(一) 理查德·霍加特的消费文化思想40-42(二) 斯图亚特·霍尔的消费文化思想42-44三、伯明翰学派后期的消费文化思想44-56(一) 约翰·菲斯克的消费文化思想45-49(二) 安吉拉·默克罗比的消费文化思想49-52(三) 戴维·莫利的消费文化思想52-56第四章伯明翰学派的消费文化思想评析56-64一、法兰克福学派与伯明翰学派的消费文化思想比较56-60(一) 研究对象的差异56-57(二) 研究内容的差异57-58(三) 研究视角的差异58-59(四) 法兰克福学派与伯明翰学派消费文化研究中的共同点59-60二、伯明翰学派消费文化思想的贡献60-62(一) 研究方法和研究主体方面的创新与贡献60-61(二) 在研究内容方面的拓展与贡献61-62三、伯明翰学派消费文化思想的局限性62-64(一) 对于大众文化的看法过于乐观62(二) 对于受众持过于信任的态度62(三) 后期对于消费文化解读的视角过于单一62-64结语64-66参考文献66-69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69-70致谢70。

伯明翰学派大众文化理论研究[Word文档]

伯明翰学派大众文化理论研究[Word文档]

伯明翰学派大众文化理论研究[Word文档] 伯明翰学派大众文化理论研究本文档格式为WORD,感谢你的阅读。

最新最全的学术论文期刊文献年终总结年终报告工作总结个人总结述职报告实习报告单位总结演讲稿伯明翰学派大众文化理论研究伯明翰学派的大众文化理论是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和英国自由主义文化传统的理论资源基础上,根据他们对工人阶级和青少年亚文化以及诸多大众文化文本的提炼、分析和解读而得出的一种实践性很强的理论。

下面是相关内容的论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摘要]大众文化是现代西方社会主要的文化状态。

在伯明翰学派看来,在大众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关系上,大众文化作为文化的一种存在形态,不同于以政治和经济关系为核心内容的意识形态;大众文化承载主流文化,主流文化引领大众文化;大众文化中蕴含着精英文化元素,精英文化来源于大众文化的土壤。

伯明翰学派的文化学者认为,大众文化承载着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辩证凝聚功能和作用。

[关键词]伯明翰学派;斯图亚特•霍尔;大众文化当今社会正处于全球化发展的环境中,在经济、政治快速发展的同时,文化日益繁荣和多样化,大众文化就是世界全球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一、伯明翰学派的大众文化产生的社会环境因素20世纪60年代,英国伯明翰学派的“当代文化研究中心”(CCCS)在英国的伯明翰大学应运而生,从此,文化领域中一种新的大众文化研究形式在学术界形成,不但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而且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为世界各国各地区社会发展与社会变革的重要助推剂。

虽然在2002年伯明翰学派的“当代文化研究中心”不复存在了,但其思想在世界文化舞台上仍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中国对伯明翰学派的文化理论研究也在不断深入。

积极吸取外来文化的精华,无疑是繁荣中国文化、研究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

(一)大众文化的概念内涵1.119世纪,伴随着西方社会的工业化进程的发展出现的一种新型文化形态,英译大众文化有两种含义:一种是贬义为massculture,另一种为褒义为popularculture。

英国文化研究的形成与发展——以伯明翰学派为中心

英国文化研究的形成与发展——以伯明翰学派为中心

英国文化研究的形成与发展——以伯明翰学派为中心英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且多元文化的国家,其复杂而丰富的文化传统一直以来备受学者们的关注。

本文将以伯明翰学派为中心,探讨英国文化研究的形成与发展。

伯明翰学派是一支起源于英国伯明翰大学的学术团体,以对大众文化研究为主要特点,成为英国文化研究中的重要流派。

伯明翰学派的兴起可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末期。

当时,伯明翰市的工业衰退和社会变革带来了新的文化环境,传统的研究范式逐渐失去了对这些变化的解释力,因此需要一种新的研究视角。

伯明翰学派的成员包括在学术界和社会领域有着丰富经验和不同背景的学者。

他们试图探索大众文化、媒体传播和社会变迁等问题,并对英国社会的日常文化进行考察与解读。

伯明翰学派的研究方法以对社会实践的观察与理论分析相结合,强调跨学科的研究和与实际问题的结合。

他们的研究成果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并对英国文化研究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伯明翰学派的研究主题极为广泛,包括但不限于:流行文化、媒体与传播研究、文化认同、族裔关系、性别与性别政治等。

他们深入研究了大众媒体对社会的影响,提出了“受众研究”和“文化与权力”的概念,并试图破解媒体对人们认知和主导方式的操控。

在伯明翰学派的发展过程中,一系列经典作品应运而生。

其中,霍尔的《观众与传播》、威廉姆斯的《文化与社会》、哈里斯等人的《可接受的意义》等著作被广泛引用和传播,形成了英国文化研究的重要文献资源。

伯明翰学派的研究成果不仅仅影响了英国的学术界,也对国际文化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的研究充满了政治、社会和文化批判性,揭示了文化及媒体产业背后的权力结构,以及它们对社会认同和意识形态的塑造作用。

伯明翰学派提供了一种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方法,为后来的文化研究者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架和思想启示。

然而,伯明翰学派也面临一些争议。

有人认为,伯明翰学派的研究过于强调意识形态和权力,忽视了其他重要因素的影响。

此外,由于学派内部成员的分歧和思想差异,伯明翰学派的凝聚力逐渐削弱,后续发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制约。

伯明翰学派名词解释

伯明翰学派名词解释

伯明翰学派是一种现代文化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学派,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英国伯明翰大学。

该学派的成员主要包括斯图亚特·霍尔、理查德·霍金斯、雷·威廉姆斯等人。

伯明翰学派对文化和社会的研究具有重要影响,强调了大众文化、意识形态、权力关系等因素对社会的塑造和影响。

它采用了马克思主义和结构主义等理论框架,并将文化视为社会关系和权力斗争的重要领域。

伯明翰学派的研究方法包括文本分析、语境分析、受众研究、权力分析等,旨在揭示文化符号、符号体系和文化实践的意义和社会效应。

学派的研究对象包括大众传媒、电影、音乐、电视节目、互联网等各种文化形式。

伯明翰学派的重要贡献之一是对文化研究的领域扩展和视野拓宽,将文化视为社会变迁和社会差异的关键因素,突出了阶级、种族、性别等社会身份的重要性。

这一学派的理论和方法对于当代文化研究、传媒研究和社会科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伯明翰学派的文化观念与通俗文化理论研究

伯明翰学派的文化观念与通俗文化理论研究

伯明翰学派的文化观念与通俗文化理论研究伯明翰学派的文化观念与通俗文化理论研究伯明翰学派是20世纪70年代末兴起的一种文化研究方式,该学派以英国伯明翰大学的研究团队为核心,包括斯图尔特·霍尔、迪克·黑尔和雷·古德温等学者。

伯明翰学派的核心观念是对通俗文化的批判和研究,其理论框架深入剖析了大众文化对社会形态的影响和塑造力,对于理解当代社会和文化现象具有重要的意义。

伯明翰学派强调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品和生成力,具有独立和有机的发展逻辑。

他们指出,通俗文化不仅仅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生产力。

他们关注通俗文化的普及化和大众化过程,将其视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包括流行音乐、娱乐、电视节目、电影等大众媒介,以及街头文化、时尚、消费和广告等。

伯明翰学派的文化观念中提到了两个重要的概念,即“文化工业”和“文化流动性”。

文化工业是指通俗文化的生产和传播机制,它与市场经济密切相关,通过商业化运作推动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为大众提供各种文化选择。

文化工业的推动力量是经济利益和消费需求,通过大众传媒将各种文化产品推向市场。

而文化流动性则强调通俗文化的广泛流传和参与性,即人们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和创造文化,从而使文化的意义得到不断重构和再创造。

伯明翰学派的理论分析主要通过对通俗文化的符号学解读来展开。

他们强调通俗文化是通过符号系统传达意义的,符号被投射到文化产品中,并由接受者进行解码。

这种解码过程可以理解为一种主动的意义生成,因为不同的受众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认知结构,对于同一符号所生成的意义也会有所不同。

因此,伯明翰学派认为文化是被动和积极的,它既受制于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也受到个体和群体的创造性解释。

伯明翰学派以其对通俗文化的批判和研究而闻名。

他们对通俗文化进行了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层面的分析,认为通俗文化与结构和权力关系相互作用,不仅可以反映社会变迁和文化变革,还可以对个体和社会产生重要影响。

伯明翰学派的文化观念与通俗文化理论研究

伯明翰学派的文化观念与通俗文化理论研究

伯明翰学派的文化观念与通俗文化理论研究伯明翰学派的文化观念与通俗文化理论研究引言伯明翰学派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于英国伯明翰大学社会学系的一支思想流派,其对通俗文化的理论研究为我们理解当代文化现象提供了新的视角。

本文将从伯明翰学派的文化观念出发,结合通俗文化理论研究,探讨其对当代社会的影响以及对学术界的启示。

一、伯明翰学派的文化观念伯明翰学派所提出的文化观念与传统的精英文化观念有所不同,他们将文化视为一种社会生活的整个体系,把它与社会结构和阶级关系相联系。

伯明翰学派认为,文化不仅仅是高雅艺术的产物,它还包括广义的通俗文化,例如流行音乐、电影、电视等大众文化形式。

伯明翰学派强调文化是一种社会生活的集体表征,是社会关系和社会经济结构的体现。

因此,伯明翰学派主张将文化研究从传统的精英文化中解放出来,关注大众文化的研究。

二、伯明翰学派对通俗文化的理论研究1. 文化的传播与接受伯明翰学派指出,文化的传播与接受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

他们通过研究通俗文化的传播渠道和接受者的观念、态度等来理解文化的动态变化。

伯明翰学派认为,通俗文化的吸引力在于其与大众生活经验的紧密联系,它既满足了人们的娱乐需求,又能够提供一种参与感和认同感。

通过通俗文化的传播与接受,个体与群体之间建立起了联系和认同。

2. 文化的身份与认同伯明翰学派将文化视为一种身份认同的表达形式。

他们研究了通俗文化如何塑造个体和群体的认同。

伯明翰学派认为,通俗文化不仅仅是一种表达个人身份的手段,它还具有社会性和政治性。

通过对通俗文化的消费和参与,个体和群体能够获得一种社会地位和政治立场的认同。

3. 文化的权力与意识形态伯明翰学派关注通俗文化的权力和意识形态,他们认为通俗文化是一种控制和支配的手段。

伯明翰学派指出,流行音乐、电影、电视等通俗文化形式往往是由少数人掌握和创作的,通过这些文化形式的传播,他们能够塑造大众的思想观念,控制他们的行为方式。

伯明翰学派主张对通俗文化的权力和意识形态进行批判性的分析和解构,从而使个体和群体获得认识和审视文化的能力。

伯明翰学派的文化研究

伯明翰学派的文化研究
态或过程‛; 存在着‚文献记载‛即有记录的文化作品和活动。根据这 种定义,‚文化是智力和想象性作品的总称,用丰富多彩 的方式记录了人类的思想和精力。‛ ‚存在着文化的‘社会’定义。在这个定义里,文化是对 一种特殊生活方式的描述‛。
关于媒体话语和传媒受众
威廉斯的四种理想型的传播模斯克关于阅听人的抵抗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 他认为,阅听人完全有能力将文化产品改制成他们愿 意接受的心态。他在罗兰·巴特‚文本理论‛的基础上提 出了大众文本(popular text)‚生产性文本‛(the producerly text)的主张。这种‚生产性文本‛是一种 ‚大众性‛的作者性文本(popular writerly text), 它既是通俗移动的,又是开放的。大众文本允许并且欢迎 这种抵抗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大众文本时多义的、模糊 的,混杂了不同的声音,它因此是一种‚活的文本‛,可 以透过阅听人的挪用而生产出新的额意义。
家长式的传播模式 商业式的传播模式 民主式的传播模式 他认为:大众传播媒介只有在体制上从政府和市场中 分离出来,在言论自由的社会语境下,大众传播媒介才会 做出文化上的贡献。
斯图尔特·霍尔的编码/解码理论 : 他认为,阅听人在解读电视讯息时会建构起三 种立场:主导/霸权立场、协商立场和反对立场。 这三种立场带来三种取向的解读:偏好阅读、协 商阅读和对立阅读。这一理论开拓了伯明翰学派 的一个研究传统,即对大众文化消费主体——阅听 人的研究。
民族志研究方法
民族志是人类学独一无二的研究方法。是建立在在人 群中田外野地工作基础下第一手观察和参与之上的关于习 俗的撰写。民族志研究是在描述一个种族或一个团体中的 人的生活方式,并解析其与文化中的人、事、时、地、物 各因素之交互影响过程。研究者必须‚长时间参与‛或以 ‚一对一的访谈‛方式搜集数据。重视他们原本的真面目, 叙述他们如何行动、如何交互作用、如何建构意义、如何 加以诠释等问题。 传播的民族志(ethnography of communication) 是从文化人类学及社会语言学中演化而来的传播学的一门 新分支,在此,阐释者试图理解的是某一文化或群体成员 所采用的传播方式。

伯明翰学派的文化研究

伯明翰学派的文化研究

霍加特:识字的用途
• 对于文化研究来说,霍加特最重要的著作是他具有浓厚自 传色彩的《识字的用途》。它生动了再现了二战前工人阶 级的生活和文化氛围,并且将之比较二战后美国大众文化 影响下的英国的当代生活和文化氛围。前一部分描述了霍 加特青年时代的工人阶级文化,时为20世纪30年代。(霍 加特追缅的正是这一时期的工人阶级文化)。后一部分描 述此一文化如何面临种种大众娱乐新形势,特别是美国文 化的威胁,这时是50年代。霍加特认为这些大众文化最强 烈的印象,就是他们格外忠实于读者生活的细节,故而实 在忠实地记叙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且认为这 些廉价出版物上的故事,描写了一个特定的、纯朴的世界, 具有一定的传统价值。虽是幼稚的华美,却富有感情。另 一方面,对于美国大众文化的长驱直入,也表现出了他对 50年代流行文化的忧虑,忧虑美国式的大众文化将会侵害 年轻人的精神面貌,认为美国电视,流行音乐、犯罪小说 等是文化赝品,缺乏大众生活文化经验中的那种有机的根 基。
结合当代的社会语境,结构主义的缺点在于它对结构的重视 走向了一种极端,为此忽视了对文本之外种种社会因素的研 究;优点在于,它虽然忽视了对文本之外社会因素的分析,过 于重视其内部的结构,但它对文本深层结构的分析却不乏深 刻与细致; 3、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在欧洲各地广泛传播, 都收到了积极的回应。由于英国远离欧洲大陆,所以英国对 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并没有完全按照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逻辑去 理解,但它又不同于“西马”所批判的完全教条主义的马克 思主义,还带了一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色彩,这样,我们就 可以称之为教条化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克思主义的缺点在于 它在英国传播时产生了教条主义的理解方式,这种理解生生 割裂了社会生活与文化文本之间的紧密联系,此外它也缺乏 对文化文本的细读与分析;马克思主义的优点在于,虽然它在 英国传播时有教条主义的倾向,也不是很注重对文化文本的 分析,但它主张在与经济基础、物质生产、社会生活的联系 中探讨文艺。

伯明翰学派文化研究的发展历程

伯明翰学派文化研究的发展历程

伯明翰学派文化研究的发展历程伯明翰学派是文化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学派,其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的英国伯明翰大学。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伯明翰学派文化研究经历了从兴起、繁荣到全球影响的发展历程。

伯明翰学派文化研究的诞生背景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的英国。

当时,英国经济衰退,社会矛盾加剧,工人阶级意识崛起,加上伯明翰大学一批年轻学者的推动,伯明翰学派应运而生。

这一学派以工人阶级文化为研究对象,强调文化是一种社会实践,是人们与世界互动的方式。

伯明翰学派文化研究的兴起阶段开始于1964年,当时伯明翰大学成立了一个研究小组,致力于研究工人阶级文化和意识形态。

这一阶段的研究重点是工人阶级文化和反文化,以及文化在社会运动中的角色。

代表性人物包括霍加特、汤普森等。

从1973年开始,伯明翰学派文化研究进入了一个繁荣阶段。

这一阶段的研究范围逐渐扩大,开始涉及种族、性别、阶级等议题。

代表性人物包括霍尔、莫利等。

同时,伯明翰学派的学术成果开始得到国际认可,成为全球文化研究的重要学派。

自1986年以来,伯明翰学派文化研究的影响力已经超越了国界,成为全球文化研究的重要力量。

这一阶段的研究重点更加多元化,涉及种族、性别、阶级、地域等多个议题,呈现出一种多元化、跨学科的发展趋势。

同时,伯明翰学派的学术思想和方法也开始被广泛应用于媒体研究、社会学、人类学等多个领域。

霍加特是伯明翰学派的先驱之一,他的著作《文化的观念与定义》被认为是文化研究的开山之作。

他强调文化是一种社会实践,是人们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认知,主张将文化研究从抽象的理论转向具体的实践。

汤普森是伯明翰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著作《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成为了文化研究的经典之作。

他工人阶级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认为工人阶级文化是一种反抗资本主义社会的力量,是社会运动的重要推动力。

霍尔是伯明翰学派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他的著作《编码/解码》成为了文化研究的重要经典之一。

他提出了“编码/解码”理论,认为信息在传播过程中需要通过编码和解码来实现传播和接受,从而影响了文化研究和媒体研究的发展。

走向大众文化_伯明翰学派的文化研究

走向大众文化_伯明翰学派的文化研究

走向大众文化_伯明翰学派的文化研究走向大众文化:伯明翰学派的文化研究伯明翰学派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在英国伯明翰市兴起的一个文化研究团体,他们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文化研究方法,将目光聚焦在大众文化上。

伯明翰学派强调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大众文化对社会的塑造作用,他们用一种全新的视角,解读了大众文化、媒体、群众心理等方面的问题,对今天的文化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伯明翰学派的兴起与社会变革息息相关。

20世纪60年代是伯明翰学派崛起的时期,当时英国正处于大规模社会变革的阶段。

新工人阶级兴起,人口迁徙与城市化进程加快,技术进步与大众传媒的迅猛发展,都为大众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条件。

伯明翰学派的成员将目光投向日益盛行的大众文化,开始思考这些文化现象背后的社会和政治影响。

伯明翰学派的研究方法开创了新的道路。

在传统的文化研究中,上层文化和精英文化往往是研究的重点。

然而,伯明翰学派强调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审美经验和对娱乐的需求是大众文化产生的根源。

他们选择了民俗学和人类学的研究方法,通过田野调查、访谈等方式研究人们对大众文化的热衷和参与程度。

这种在文化研究中广泛采纳的参与式研究方法极大地丰富了学科的内容。

伯明翰学派的文化研究从多个维度展开。

伯明翰学派的成员对大众文化的研究包括了影视、音乐、体育、时尚等方方面面。

他们深入分析了大众文化产品的制作和传播过程,揭示了这些文化产品背后的政治、意识形态和经济因素。

比如,他们研究了电视节目如何通过塑造社会观念、价值观念和认同感影响观众,以及音乐如何反映年轻人对社会变革的呼声。

伯明翰学派的研究受到了广泛关注,并产生了深远影响。

伯明翰学派的研究成果引起了学界的广泛注意,逐渐形成了一股文化研究的新潮流。

大众文化开始被视为重要的社会现象,不再被简单地看作低级趣味或商业化产物。

伯明翰学派提出的观点和方法启发了许多后来的研究者,对后来的文化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伯明翰学派在今天的文化研究领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启示呢?首先,它提醒我们不应忽视大众文化对社会的重要性。

《2024年英国文化研究的形成与发展——以伯明翰学派为中心》范文

《2024年英国文化研究的形成与发展——以伯明翰学派为中心》范文

《英国文化研究的形成与发展——以伯明翰学派为中心》篇一一、引言英国文化研究作为一门跨学科的研究领域,旨在深入探讨英国社会的文化现象、文化传统和文化发展。

其形成与发展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其中伯明翰学派作为英国文化研究的重要代表,对于推动该领域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伯明翰学派的角度出发,探讨英国文化研究的形成与发展。

二、英国文化研究的形成英国文化研究的形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当时,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和城市化的发展,英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为了应对这些变化,学者们开始关注社会文化现象,并试图从文化角度解释社会问题。

这一时期的文化研究主要关注文学、艺术、音乐等传统领域,研究方法也较为单一。

然而,随着二战后英国社会的进一步变革,文化研究开始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这一时期,学者们开始关注大众文化、媒体文化等新兴领域,并尝试运用跨学科的方法进行研究。

英国文化研究的形成也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它反映了人们对社会变革和文化发展的关注和思考。

三、伯明翰学派与英国文化研究的发展伯明翰学派是英国文化研究的重要代表之一,其形成和发展对于推动英国文化研究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伯明翰学派的研究方法注重跨学科性、实证性和批判性,其研究领域涵盖了大众文化、媒体文化、性别研究、种族研究等。

伯明翰学派在英国文化研究中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它推动了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将文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文化研究;其次,它关注大众文化和媒体文化等新兴领域,为英国文化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最后,它强调批判性思维,对当时的社会和文化现象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

四、伯明翰学派影响下的英国文化研究发展趋势在伯明翰学派的影响下,英国文化研究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首先,研究领域不断扩展,涉及更多的新兴领域和问题;其次,研究方法日益多元化,跨学科性和实证性成为研究的重要特征;第三,批判性思维在研究中得到更加重视,对当时的社会和文化现象进行更加深刻的反思和批判;最后,英国文化研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不断提升,成为一门具有重要地位的学科。

传播学视野下的伯明翰学派大众文化理论分析的开题报告

传播学视野下的伯明翰学派大众文化理论分析的开题报告

传播学视野下的伯明翰学派大众文化理论分析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伯明翰学派是1960年代后期英国伯明翰大学出现的一批思想家和研究者,他们借助文化研究的方法,围绕着文化生产、流传、消费等问题,深入探讨了大众文化所包含的复杂社会关系和意义。

大众文化作为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一种感性的消费现象,又是一种意义的构建过程。

伯明翰学派的研究成果不仅对当代英国的文化产业和大众传媒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在国际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学术交流。

本研究旨在探讨伯明翰学派大众文化理论对传播学发展的启示和贡献,并以此为视角,分析大众文化在信息社会中的地位和功能,探讨大众文化与传媒、社会、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关系,进一步推进传播学理论建设。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1.研究内容:本研究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伯明翰学派大众文化理论的主要概念、基本原理和发展过程。

(2)大众文化与传媒、社会、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关系和作用分析。

(3)伯明翰学派大众文化理论对当代传播学发展的启示和贡献。

2.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文献资料法、案例分析法和逻辑分析法等方法进行分析和探索。

(1)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相关的学术资料,了解伯明翰学派大众文化理论的发展脉络及其影响。

同时,搜集国内外传媒、社会、文化等领域的相关文献资料,从多角度深入探讨大众文化在当代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意义。

(2)案例分析法:选取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大众文化产品,进行详细的案例研究,从中发现大众文化的内在逻辑和外在表现。

(3)逻辑分析法:运用逻辑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伯明翰学派大众文化理论和相关概念进行梳理和整合,形成一套体系化的理论框架。

三、研究目标和意义本研究的目标在于深入挖掘伯明翰学派大众文化理论的内涵和价值,全面展示大众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多元化特征和作用机制,从大众文化与传媒、社会、意识形态等方面入手,表明大众文化在现代文化中的重要性和存在意义。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1)为传播学理论的深入研究提供新思路和新视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伯明翰学派大众文化理论研究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摘要]大众文化是现代西方社会主要的文化状态。

在伯明翰学派看来,在大众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关系上,大众文化作为文化的一种存在形态,不同于以政治和经济关系为核心内容的意识形态;大众文化承载主流文化,主流文化引领大众文化;大众文化中蕴含着精英文化元素,精英文化来源于大众文化的土壤。

伯明翰学派的文化学者认为,大众文化承载着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辩证凝聚功能和作用。

[关键词]伯明翰学派;斯图亚特•霍尔;大众文化当今社会正处于全球化发展的环境中,在经济、政治快速发展的同时,文化日益繁荣和多样化,大众文化就是世界全球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一、伯明翰学派的大众文化产生的社会环境因素20世纪60年代,英国伯明翰学派的“当代文化研究中心”(CCCS)在英国的伯明翰大学应运而生,从此,文化领域中一种新的大众文化研究形式在学术界形成,不但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而且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为世界各国各地区社会发展与社会变革的重要助推剂。

虽然在2002年伯明翰学派的“当代文化研究中心”不复存在了,但其思想在世界文化舞台上仍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中国对伯明翰学派的文化理论研究也在不断深入。

积极吸取外来文化的精华,无疑是繁荣中国文化、研究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

(一)大众文化的概念内涵19世纪,伴随着西方社会的工业化进程的发展出现的一种新型文化形态,英译大众文化有两种含义:一种是贬义为massculture,另一种为褒义为popularculture。

从全球来看,不同时期的文化学者站在不同的立场和不同的角度,对于大众文化的理解和看法给出了不同的判断和分析,主要从哲学认识论、价值论等维度探讨大众文化的内涵和本质。

其一,大众文化是指被许多人所广泛热爱与喜欢的文化形式;其二,大众文化就是除了高雅文化之外的其他文化形式;其三,大众文化是来源于民间的广场文化,并不是来源于正统的庙堂文化。

是由生活在最基层的人们根据自身需要而创作出来的,是一种本真的文化状态;其四,大众文化是社会实践中从属群体的抵抗力统治群体的整合力之间相互斗争的场所;其五,斯图亚特•霍尔自觉地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来定义大众文化,认为大众文化既是其斗争场域之一,也是这场斗争输赢的利害所在,重点关注的是文化间的关系和霸权问题;其六,中国文化理论界的学者们对大众文化也有多种定义,认为“大众文化是工业化技术和商品经济条件下产生的,通过各种文化形式反映大众日常生活实践、观念、经验、感受,借助于高科技的传播系统在社会大众中广泛传播,适应社会大众的文化品位,为大众所广泛接受并由他们参与其意义的生产、流通、消费、反馈的精神创造性活动及其成果”[1](p.13)。

笔者认为,大众文化是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与市场经济发展相互适应的、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化形式,是世界全球化发展趋势下广大民众的一种精神消费,是在某程度上实现了广大民众在情感、精神方面需求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起到了引导社会舆论、形成社会思潮、稳定社会秩序的积极作用。

大众文化的构成,不是简单的词句组合,包含着复杂性和多义性。

斯图亚特•霍尔曾经指出把“大众”和“文化”联系在一起来研究,其困难程度大得惊人。

斯图亚特•霍尔的这种解读充分说明了大众文化所蕴含的复杂性。

在伯明翰学派来看,不同的文化学者对大众文化的内涵有不尽相同的理解和认识,他们认为大众文化是在“反精英文化的传统中成长并发展起来的,伯明翰学派中的前期体现的是文化主义的范式,彰显出大众文化的大众、底层、工人阶级等内涵,是一种更为经验的大众文化的思维和看法”[2](p.106)。

以历史视角审视,在向农业资本主义和工业资本主义过渡的漫长过程中,大众文化始终在控制与抵抗的对立关系环境中不断发生变化,体现出他们之间斗争的复杂性、长期性和持久性。

(二)大众文化的内涵实质斯图亚特•霍尔认为,大众文化是全球化大背景下文化创新发展的必然结果,大众文化的形成使以往的文化形态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大众文化出现变革性和本质性的变化,工人阶级积极地、大规模地介入新型大众商业媒体,整个文化产业的资本基础和结构重组,形成新的劳动方式,正是这种深层次的原因促使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文化和政治关系变得更加尖锐和激烈。

因此,斯图亚特•霍尔认为,完整的、真正的、自足的大众文化不存在于文化权利和统治阶级力量场域之外。

大众文化的存在与发展是限定在文化权利之间的,为大众文化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开拓了空间。

斯图亚特•霍尔把大众文化理解为一个斗争场域,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术观点,这种思维方式和研究方式的转换,在文化理论研究的实践中意义重大。

文化理论界普遍认为,大众文化的内涵实质一是指人民做过的一切事情,人类学定义是指道德、风俗习惯等所有标志人们特殊生活方式的表现形式。

斯图亚特•霍尔指出,事物和活动的惰性不是来源于自身,而是来源于事物的对立面,从而更辨证、更科学地思考大众文化,进一步彰显其意识形态斗争之场域的地位;二是事物被称为大众的,是因为人们尽情地享受他们,这种认识是一种消费至上的观念,体现的是该概念的市场或商业的意义。

这样就会忽略了文化的力量,也就是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重要联系,这是文化关系固有的特性,所以说没有任何完整的大众文化存在于文化权利和统治阶级力量场域之外。

大众文化的存在与发展是限定在文化权利之间的,并为大众文化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开拓了有效发展空间。

当今时代,这种辩证关系一直持续存在着,并随着接受与拒绝等复杂关系不断向前发展,使文化领域呈现持续的战争状态。

(三)伯明翰学派的大众文化是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产生与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英国工人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改善和提高,但革命的思想意识和热情在不断下滑和不断削弱,因此,致使高潮迭起的工人运动逐渐走向低谷,马克思主义也未能幸免,面临着极其严峻的挑战和考验。

另外,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虽然国内经济形势有所好转,出现复苏迹象,但英国帝国主义在大范围内的撤退引发了人们的进一步思考和探究,同时由于社会秩序的混乱和道德情操的失衡,在一部分人中出现了反叛的思想倾向,并表达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强烈不满和极度失望,以至于最终产生愤怒情绪,此刻英国的本国文化领域也处在巨大的危机状态,这一危机状态,引起英国社会的广大知识分子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

他们怀揣着深刻的忧患意识、肩负起重大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应对这种恶劣而有不利的危机形势,那些秉承传统文化的利维斯主义的精英们,根本无法承担这一重任,只能是对现实的责难和对失去美好时光的后悔与惋惜。

因为左派知识分子最了解基层人们的实际生活状况,了解他们的诉求,所以,这为提出大众文化的主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为进一步批判社会发展中的各种不良现象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先决的条件,还为弱势群体争取文化权利,为克服马克思主义面临的危机与困境,找到了一条持续发展的最佳途径。

从所周知,欧洲1968年运动中,英国知识分子对该运动的反思和对殖民主义的批判,成为伯明翰学派进一步发展的巨大动力。

伯明翰学派提出大众文化的理念,强调平民人道主义,在全面超越和创新中,努力把文化和政治结合起来,使左派知识分子在英国社会变革中发出自己的呼声。

此外,伯明翰学派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镌刻着不同发展阶段的社会环境的烙印,我们强调不同时代的大众文化是有所区别的,虽然他们在思想上不认同经济对政治与文化具有单向决定作用,但该学派仍然坚持站在经济的角度思考文化问题。

社会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英国的新自由经济政策开始实施,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变化也影响到了文化研究领域,伯明翰学派的领军人物、文化理论研究之父斯图亚特•霍尔等文化学者明确否定了经济决定论,坚持不要站在政治和经济的角度诠释文化研究问题,求得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他们所持的经济观点与一般的政治、经济学研究模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把文化与经济的关系视为结合而不是决定,大众文化研究也更多注重微观权力学和传媒分析理论。

实践表明,大众文化不是庸俗文化,也不是革命文化,对大众文化的正确理解和认识分析离不开产生和发展的社会环境,中国的文化研究与创新发展要立足于本地,吸取外来文化的先进经验,创建一种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喜闻乐见并充满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和进取精神,也就是说既能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能为建设富强民主的国家提供思想动力的新型大众文化形式。

二、大众文化在社会实践中的辩证关系文化是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的风向标和驱动力,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灵魂和脊梁,是人们与世界交流和沟通的纽带和桥梁。

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是在政治、经济、文化的范畴内不断发展运行,因为政治、经济、文化、是构成庞大社会体系存在的基本要素,彼此相互关联。

而大众文化的出现成为社会向前发展的必要条件。

伯明翰学派的大众文化的中心思想内容广泛,但核心内容是具有辩证性的特点。

(一)大众文化与其他文化的辩证关系1.大众文化与意识形态的辩证关系。

长期以来,文化始终与意识形态之间相互排次,两者之间具有统一性,同时又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并且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共生共存,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文化所呈现的核心是意识形态,而意识形态发展的基础又是文化,这种社会意识不是虚无缥缈的,而是在各种文化现象之中存在,并以各种文化形式为载体体现出来。

也就是说,无论哪一种文化形式中都包含着价值观的具体内容,从而使掌握某种文化的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就体现出某种价值需求,根据这种价值需求的水平和所持的观点,就会判断出这个人的文化水平,所以任何社会在发展进程中,意识形态都是在文化的发展与进步的过程中不断创新和发展。

众所周知,在有阶级存在的社会发展中,意识形态始终都站在统治者的位置,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思想意识始终被它的思想意识所左右,并影响和感染着人们的性情,使人们不断认可和维护统治者的价值观念,进而维护他们的统治地位。

大众文化与意识形态的关系紧密相连,两者的功能也存在着矛盾的统一,意识形态的文化性和大众文化的意识形态性之间存在着辩证统一关系。

大众文化和意识形态都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产物,这是两者的统一性,都是社会生活实践的反映,这是两者的内涵,两者都具有社会整合作用的功能。

其对立性表现为,从文化研究对象的过程发现,大众文化中包含着意识形态的文化形式,而意识形态是大众文化内容核心的展现,在大众文化创新发展中意识形态起着引导作用,而大众文化又是意识形态的有效承载,意识形态普遍存在于大众文化的各种文化形式之中,进而通过各种文化形式体现出来,并积极为社会生活提供正确价值取向,同时大众文化在不断向前发展过程中,意识形态又在这个过程中起到规范和约的重要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