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课程建设的三个走向
幼儿园课程建设与园本教研

原则:幼儿建构知识 练习:知识是在个体和物理环境、社会环境 之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被建构的。从 这个意义说,幼儿通过积极的经验发现了知 识。经验的核心是经历“建构性的错误”。 这是智力发展所必须的。幼儿需要形成他们 自己的假设并通过意识行为和亲自操作—— 观察发生的现象、比较他们的结果、提出问 题、发现答案——来验证它们,最后调整或 改变认知结构以说明新的信息。
幼儿园课程发展的背景
“园本观”的时代意蕴 1.园本观的理论背景 2.园本课程开发 3.园本教研 4.园本培训 5.园本管理
幼儿园课程示意图 领域课程图示
话题背景下的领域
主题(单元)课程图示
领域背景下的话题
领域渗透的含义
健康 语言 社会 科学 艺术
话题1
话题2
话题3 话题4 话题5
它能鼓励积极的学习并允许孩子做有意义的选择 吗 它能培养孩子的探究能力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完 成任务所需的正确答案或正确方法上吗 它能促进更高能力如思维、推理、解决问题和制 定决策的发展吗 它能促进并鼓励孩子和成人之间的社会性交往吗 它能尊重孩子对活动、感观刺激、新鲜空气、休 息和营养的生理需要吗 它能促进孩子心理的安全感和归属感吗 它能提供促进成功感、能力感和学习的欢愉感的 经验吗 它允许孩子和教师的机动性、灵活性吗
幼儿的行为 运用 通过多种方式运用学到的 知识 把知识变成操作 用各种不同的方式描述知 识 在新的情景中运用知识 形成新的假设,重复学习 着 一日生活都是幼儿园课程 教师要走近幼儿 知识是稳定的
陈鹤琴对旧教育有很多的批评
外国病:现在中国的幼稚园差不多都是 美国式的……这并不是说美国化的东西 不应当用的,而是因为两下国情上的不 同。有的是不应当完全模仿的。要晓得 我们的小孩子不是美国的小孩子,我们 的历史、环境均与美国不同。 富贵病
幼儿园高品质课程建设的内容及基本路径

教育探索幼儿园高品质课程建设的内容及基本路径董奇伟汪柳课程是学校的灵魂,高品质课程建设是目前幼儿园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幼儿园高品质课程建设强调文化在课程建设中发挥的关键作用。
本文着重从幼儿园高品质课程的内容及基本路径进行阐述,聚焦路径,旨在促进幼儿园课程品质的提升与幼儿内涵的高度提高。
在教育转型背景下和教育质量整体提升诉求下,构建高品质课程成为基础教育建设的重要工程。
学前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基础与重要一环,其建设亦是关键,幼儿园作为学前教育发展的场所,其整体建设,其理念发展都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幼儿园建设中,可分为课程建设、教学建设、环境建设。
课程建设在这几环中,发挥着核心作用。
所谓高品质课程建设,即随着科技的发展,对课程建设的认识也日益深刻,传统的课程价值取向也日益被取代,当今对于学习者中心取向的追求也越来越清晰。
1 幼儿园高品质课程建设的内容1.1 高品质课程建设的内涵学校课程品质,来源于文化在课程构建中所发挥的作用。
课程品质,不是单纯所指课程所产出的知识财富,强调质量,而指的是与课程相关的系统要素均包含的内在的人文价值与文化气息。
课程品质,是知识、文化、 教学资源等在课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内在的、稳定的、本质性的内涵。
幼儿园高品质课程,在当下教育背景下,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建设属于学前教育特色的园本文化,关注学前儿童内在品质,打造具有文化特色的高品质课程。
1.2 幼儿园高品质课程建设的价值取向课程的价值取向一般分为三类:知识中心课程观、社会中心课程观、学习者中心课程观。
知识中心课程观强调课程以学科分类为基础,以学科教学为核心,以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和相应的技能为目标。
社会中心课程观强调课程重点放在当代社会问题、社会主要功能、社会现象以及社会改造等,学生应该尽可能参与到社会当中,关注广泛的社会问题。
学习者中心课程强调的是课程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以儿童为出发点、为中心、为目的。
传统的课程价值取向多数倾向于前两者,但这两者恰恰忽略了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并不适合3-6岁儿童的发展,目前采用的是学习者中心价值取向,充分考虑了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与主体需要,但高品质课程还需在以儿童为中心的前提下,加入文化特色,促进儿童内在品质的发展。
构建以幼儿为本的幼儿园课程取向——课程游戏化理念下园本课程改革的思考

-010-2021年第02期(总第254期)理论LILUN TANSUO引 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为了应对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幼儿园课程实施的挑战,我园审视改革旧有的课程模式,建构尊重幼儿、以幼儿为本的课程取向——开放性主题课程。
在开放性主题课程中,幼儿不再是单纯的被塑造者,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相反,幼儿成了教育过程中主动的、积极的、创新的主体。
一、以幼儿为本:幼儿园课程改革发展的新方向(一)以幼儿为本是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从整体上提升幼儿园课程建设和实施的水平,进而提高教育质量,是当前学前教育面临的根本任务之一。
我国亟须建设幼儿本位的教育学立场和理论,以实现幼儿教育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1]。
以幼儿为本是近些年我国基础教育领域逐步确立起来的基本理念。
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这一理念在政策层面得到了充分体现。
幼儿教育应当以幼儿为本,这是走出目前幼儿园教育和基础教育改革的瓶颈状态之现实需要,也是落实幼儿园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2]。
(二)以幼儿为本是江苏省课程游戏化改革的核心目标2014年,江苏省从全面提升幼儿园教育质量的角度出发,设立了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项目。
课程游戏化项目的推进,最终目的是建构更适合幼儿的课程,让课程更贴近幼儿的心灵,从而进一步促进幼儿的发展。
那么,什么样的课程才是适合幼儿的课程?虞永平教授指出,“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生动、丰富、有趣的,能让儿童获得更多新的经验的课程”才是最适合幼儿的课程。
也就是说,课程游戏化理念指导下的幼儿园课程,应是幼儿感兴趣的、基于幼儿需要的课程;课程的设计应是追随幼儿一日生活的,适合幼儿实践操作、体验感知的;游戏材料应是开放的、低结构的、丰富多元的;游戏环境应该是幼儿能参与的、师生共同建设的[3]。
二、以幼儿为本的课程取向:游戏化理念下园本课程改革的新思路(一)厘清课程游戏化与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关系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很多幼儿园已经形成了一套特有的、基于园本的课程体系。
新中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历程、特点与展望

新中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历程、特点与展望作者:孙蔷蔷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02期【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幼儿园课程经历了三轮大规模改革,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学习重建、改革开放至20世纪末的课程复生、21世纪以来的多元化实践。
幼儿园课程改革的主要特点包括:课程目标从重视社会取向发展为兼顾儿童取向、课程内容从静态分科发展为动态活动、课程实施从外部灌输式转向内部主动式、课程评价从结果性评价转向发展性评价。
未来的幼儿园课程改革应确立科学的幼儿园课程理念、遵循适宜的幼儿园课程取向、建构本土的幼儿园课程模式。
【关键词】幼儿园课程课程改革新中国幼儿园课程是为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促进幼儿身心发展的手段、内容、经验、活动的综合。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幼儿园课程伴随着社会的历史变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在国家开始大力推进“幼有善育、学有优教”的历史契机中,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基本历程,反思幼儿园课程发展的主要特点,展望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发展方略,对于提升我国学前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中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基本历程新中国成立以来,幼儿园课程随时势而变迁更迭,本研究以重要政策文本的出台作为分水岭,结合社会形态的更替背景,将幼儿园课程改革分为三个阶段,即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1965年)、改革开放至20世纪末(1978—2000年)和21世纪以来(2001年至今)。
1.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1965年):借鉴苏联的重建与学习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成立,在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确立了“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有用经验,借助苏联经验,建设新民主主义教育”的基本方针[1]。
1952年教育部制定《幼儿园暂行规程草案》(以下简称《规程草案》)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幼儿园阶段主要参照的规程,确立了“根据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教养幼儿”和“减轻母亲对幼儿的负担”两项幼儿园任务,按照体、智、德、美四个方面规定了教养目标,确立幼儿园教养活动项目包括体育、语言、认识环境、图画手工、音乐和计算六个方面,在1956年《教育部关于幼儿园幼儿的作息制度和各项活动的规定》中提出“教育教学工作是通过游戏、作业及其他户外活动来进行”。
幼儿园课程 第一章 幼儿园课程概述

第一章幼儿园课程概述本章学习目标1.描述课程的内涵和定义;2.理解课程的类型;3.解释幼儿园课程的内涵、特征与要素;4.能分析现实中幼儿园课程的类型主要有哪些,具有初步地分析实际中幼儿园课程的意识与能力。
第一节课程概念与类型本节学习目标:1.描述课程的内涵和定义;描述课程的内涵和定义;2.理解课程的类型;2.理解课程的类型;3.能分析案例中课程的各种类型。
对知识、学习、幼儿发展秉承的观念不同,对课程的认识也不同。
一、课程的定义(一)课程是教学科目我国: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西方:算术、几何、天文、音乐、文法、修辞、辩证法(七艺)基本观点:是具体的学习科目的总和,或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
(如:课程是科目,是教材,是系列学习材料)解决的问题:教学内容问题。
强调知识体系的严密性、逻辑性、完整性。
评价:1.关注系统知识学习,割裂知识之间的联系。
2.关注认知学习,不关注发展。
3.关注关注间接经验,不关注直接经验和体验。
4.关注教师的教,不关注学生的学。
(二)课程是教与学的计划基本观点:课程是教学计划20世纪50年代流行。
课程是教育的蓝图和方案。
表现形式有: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
(包含课程的要素: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解决问题:力图纠正经验说的过于宽泛。
教材矢之过窄。
优点:强调了教育目的性、计划性,便于课程的组织与评价,有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
不足:忽视了课程的灵活性。
强调静态设计,忽视动态设计及实施。
(三)课程是学习者的经验课程是学习者在学校所获得的一系列经验。
由“学科”和“教师”转到“学习者”身上。
20世纪20年代受杜威影响。
杜威:“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课程是经验的改造”“做中学”“教育是经验中,由于经验,为着经验的一种复杂发展过程。
”“把各门学科的教材或者知识各个部分恢复到原来的经验。
幼儿园课程

一、名词解释:1、学科中心课程:学科中心课程以有组织的学科内容为材料依据,按照学科结构来确定所要学习的内容,注重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
(学科课程注重学科科学体系,并根据学习者的发展特征和认知水平编制教材,让学习者进行系统的学习。
)2、活动课程:活动课程是以儿童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出发点,通过儿童自己组织的活动而实施课程。
活动课程打破了学科本身的逻辑,注重儿童的学习过程本身。
其根源可以追溯到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裴斯泰洛奇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以及福禄贝尔儿童自动发展的思想。
3、最近发展区:所谓的最近发展区事实上是指儿童实际心理年龄与其依靠帮助解决问题所能达到的水平中间的差异。
维果茨基认为,儿童的任何一个行为都是有两个水平的。
较低水平的行为是儿童的独立行为,即儿童能独立完成的或自己知道的事物;较高水平的行为是儿童在帮助之下能够达到的行为,因此被称为帮助行为。
这两个行为水平之间构成了一个区域,在这个区域之内有若干程度的行为水平,这个区域就是最近发展区。
4、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一种过程评价,旨在通过对课程发展过程中所获得的材料的分析和判断,调整和改进课程方案,使正在形成中的课程更为完善。
5、显性课程:显性课程是有计划的、有组织的学习活动,学生有意参与活动的成分很大,主要通过课堂教学获得知识和技能,学生获得的主要是预期性的学术知识。
6、总结性评价:总结性评价是一种结果评价,旨在对课程实施以后所获得的效果进行评价,以验证课程的成功程度和推广价值。
7、心理工具:维果茨基所谓的“心理工具”是指能扩展心理能力,帮助儿童记忆、注意和解决问题的内在工具,例如语言和其他媒体。
在不同文化中,心理工具是不同的,是需要通过教学而传递的。
心理工具能帮助儿童把握自己的行为。
8、反偏见课程:9、隐性课程:隐性课程是无计划的、无组织的学习活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主要获得的是隐含于课程中的经验。
主要通过学校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影响等)得到知识,形成态度和价值观。
幼儿园课程设置参考

幼儿园课程设置参考幼儿园教育是一项从婴儿到五岁儿童的成长和发展起点,培养幼儿身心健康、智力、创造性和社交技能的综合性教育。
根据国家发展和幼儿教育本身的需要,每个幼儿园都应该拥有一套适合本幼儿园环境和幼儿特点的课程体系。
本文将从课程设置、幼儿园教育目标、课程实施等方面介绍幼儿园课程设置参考。
一、课程设置(一)认知发展类课程1. 语言教育语言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一环,是幼儿习得语言、表达自己、与他人交流的桥梁。
园中语言教育的核心是发展幼儿的听力、讲话和表达能力。
通过看图讲故事、角色扮演、说唱故事等方法,帮助幼儿了解和掌握基本的语音、词汇,培养其自信和表达能力。
2.数学概念数学对幼儿的认知和思维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数学教育应该从幼儿日常生活中取材,采用具体、形象的方法,引导幼儿自然、愉悦地接受数学知识。
比如,通过唱数歌、数木棍、数图形等活动,让幼儿在愉快的游戏中学会基本的数学概念。
3.科学教育科学教育是幼儿园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环。
幼儿通过学习科学,认识和了解自已所处的世界,培养探究、观察和发现的兴趣和能力。
科学教育可以通过亲手操作、做实验、观察等方法,让幼儿探索自然,了解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二)身体发展类课程1.健康与安全教育幼儿身体发育,因此,健康与安全教育已成为必备的一门课程。
涵盖幼儿身体健康、安全意识、卫生习惯等方面,教育幼儿怎样保持健康、安全非常重要。
通过知识传授、模仿、游戏等活动来培养幼儿关于健康与安全的基本知识与习惯。
2.身体锻炼幼儿需要适当的运动来促进身体发育和健康成长。
园中的体育锻炼可以包括大肌肉活动和手眼协调技能的发展。
包括室内外活动、表演节目、基本运动动作练习、创造性活动等,以带动幼儿的身体发展。
(三)情感发展类课程1.美术与手工美术与手工课程对于幼儿是一个非常好的情感发展和艺术修养的开始。
包括画画、拼图、剪纸、塑像等活动。
手工制作可以通过创造性思考来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同时也培养其感性认识的能力。
幼儿园园本课程建设的困境与出路

幼儿园园本课程建设的困境与出路近年来,幼儿园教育越来越受到家长和社会的关注,作为幼儿教育的基础,幼儿园的园本课程建设也备受关注。
然而,幼儿园园本课程建设面临着一系列的困境,如何找到出路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困境分析1.人才短缺:幼儿园的园本课程涉及到多个领域的教育知识,需要专业的教育人才进行设计和实施。
然而,目前幼儿教育专业毕业生的数量有限,加之很多毕业生选择了更高薪酬的职业,导致人才短缺的问题。
2.缺乏系统性与专业性:幼儿园的园本课程建设往往是散乱的,没有统一的课程框架和规范。
有些幼儿园的园本课程只是简单地根据孩子的年龄段或者个别需求,而缺乏系统性和专业性的设计。
3.填鸭式教育:一些幼儿园的园本课程设置过于注重学科内容的灌输,忽视了幼儿园教育的本质特点。
对幼儿的身心发展和兴趣特点缺乏了解,缺乏关注幼儿的全面发展需求,缺乏因材施教的差异化教育。
4.评价体系不科学:一些幼儿园存在成绩导向的评价体系,忽视了幼儿园培养技能、涵养情感和培养兴趣的目标。
评价重视幼儿的知识储备而忽视了素质的培养,容易产生过度压力和教育孩子成长健康的误区。
二、出路探讨1.完善人才培养机制:针对人才短缺的问题,需要完善幼儿教育专业的培养机制,提高专业毕业生的数量和质量。
加强对幼儿教育专业的吸引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吸引更多人才从事幼儿园园本课程建设。
2.建立统一的课程框架和规范:需要建立统一的课程框架和规范,明确和界定幼儿园园本课程的目标、内容和方法。
鼓励幼儿园与大学、研究机构等合作,进行课程研发和实践,以提升园本课程的质量和水平。
3.倡导综合教育理念:在园本课程设置中,注重培养幼儿的全面发展和多元智能,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兴趣特点。
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采用差异化教育,为幼儿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和发展机会。
4.优化评价体系: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注重幼儿的综合素质培养,不仅关注他们的学科知识,更需要注重幼儿的思维能力、创造力、沟通能力和合作精神等方面的培养。
建构以”儿童发展为本“的幼儿园课程

建构以“儿童发展为本”的幼儿园课程从现代的儿童发展观、学习观、课程观和教育观出发,建构一种能使幼儿真正成为课程主体的幼儿园课程,是新世纪对优质幼儿教育追求的热切希望;是以儿童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得到实现的重要课题;更是每一个学前教育工作者应承担的责任。
一、新教材教育活动建构的相关理论支持。
在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影响下,幼儿园课程也走向“以目标的发展性、内容的丰富性、方法的多样性和评价的实践性”为特征的多元、开放的改革之路。
人们期望改革后的课程,幼儿不再只是课程的受体,而是课程的主体。
(一)实践性课程对我们的启示美国著名课程学家施瓦布(schwab)提出:课程是由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要素构成的,四个要素之间持续的相互作用构成实践性课程的基本内涵。
实践性课程它给幼儿教育课程改革以启示。
首先,学生是课程的主体和创造者;其次,关于教材的灵活性、情景性、可变性(多种活动中的各种教材)。
其三,环境的支持性、启发性和丰富性。
另外,师生共建课程适于环境和活动材料间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动态的,激发课程意义的生态平衡关系。
(二)建构主义理论对我们的启示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的学习理论是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迅速发展起来的现代学习理论。
其基本内涵是:1、强调儿童学习是以理解为特点,是一种主动的意义建构。
因此,教师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的看法,洞察他们的想法由来,并以此为根据,引导他们丰富或调整自己的理解。
2、强调儿童学习以解决问题为宗旨,认为问题定向的学习能加强记忆的语义表征与动作表征,在开发问题解决策略的同时,获得学科知识与技能。
3、强调以师生、生生的协作关系和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为条件。
三种知识建构:⑴个体的建构(个体与物质环境的相互作用);⑵个体学习的建构(儿童—儿童、儿童—成人的相互作用);⑶在更大社会文化背景下的公共知识建构;⑷强调“情景”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景相互联系的。
中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历史与发展

中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历史与发展第八周中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历史与发展基本知识体系:一、中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历史(一)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的幼儿园课程改革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幼儿园课程改革在理论上确认了儿童的主体性,认定了课程应来源于儿童的生活,课程应包括儿童在幼儿园的一切活动,提出了课程的编制应依据儿童的心理水平。
(二)20世纪50年代的幼儿园课程改革50年代,在教育全面学习前苏联的背景下,学前教育也全盘接受前苏联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教育部于20世纪50年代邀请两位苏联的幼教专家赴中国讲学,并在中国推广苏联的经验,主要表现为引进了“作业”,教学大纲为作业规定了内容和时间,通过作业对幼儿进行系统的教学。
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学前教育虽然不再使用课程一词,实际上反映的是苏联教育学对课程的狭义的理解,即把课程看作是学科,通过幼儿园各科的教学对幼儿实施教育。
(三)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幼儿园课程改革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的学前教育工作者以幼儿园课程改革为突破口,展开了大规模的幼儿教育改革运动。
来自国外的各种儿童发展和教育理论,诸如蒙台梭利、杜威、布朗芬勃伦纳、布鲁纳,特别是皮亚杰等人的思想开始广泛传播;我国近现代教育家们的思想,特别是陈鹤琴的思想再次受到重视,这些都为80年代以来的幼儿教育改革提供了理论背景。
这场改革最具影响力的举措是国家教委 1989年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简称《规程》),这项法规在试行七年以后,经过修订,正式颁发。
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国家层面上对包括幼儿园课程在内的幼儿园教育进行了宏观指导,规定了幼儿园教育总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实施原则,要求地方政府制定指导意见,而以幼儿园为主确定自己的课程。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规定:幼儿园要全面落实《幼儿园工作规程》的保育教育目标,促进幼儿在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为幼儿一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
幼儿园教育课程的发展趋势

幼儿园教育课程的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重视,幼儿教育逐渐成为社会热门话题。
幼儿园作为幼教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课程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本文将从幼儿园教育课程的发展历程、现状及面临的挑战等方面,探讨幼儿园教育课程的发展趋势。
一、幼儿园教育课程的发展历程中国的幼儿园教育课程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政策导向阶段(20世纪40~60年代)此时期,幼儿园成为国家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开始出台针对幼儿园教育的政策法规和规划文件。
此时期幼儿园的教育课程主要以红色、劳动教育为主,注重培养幼儿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劳动观念。
第二阶段:多元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此时期,幼儿园教育课程逐步从单一的红色、劳动教育扩展到全面的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审美能力、社交能力和身心健康。
幼儿教育开始受到学术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幼教研究领域不断拓展,幼儿教育课程的文化多元性不断增强。
第三阶段:质量提升阶段(新时期)此时期,政府开始大力支持幼儿园教育,提高托幼机构的服务水平和质量。
幼儿园教育课程更加关注幼儿个性化发展,注重培养幼儿的综合素质、言语表达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动手能力等。
二、幼儿园教育课程的现状目前,幼儿园教育课程在我国已经日趋完善。
教育部也出台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学前教育课程标准》等相关政策文件,规范了幼儿教育课程的设置和开展。
幼儿园教育课程不再注重知识的简单灌输,而是更注重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社交能力和创新能力。
比如,针对语言方面的培养,可以通过幼儿教育游戏,如角色扮演、《我会讲故事》等来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而对于数字方面的培养,则可采用数学启蒙游戏等方法,既让幼儿亲身体验,也让幼儿在趣味中学习认知,使幼儿在学习过程中更容易掌握知识点。
除此以外,幼儿教育课程的多元性也逐步得到了重视。
不断有新的幼儿教育理念和方法出现,并得到学术界和实践界的广泛认可和应用。
幼儿园发展的几点建议

幼儿园发展的几点建议一、引导幼儿园教育走向多元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幼儿园教育也需要不断更新和改进。
建议幼儿园引导教育走向多元化,注重培养幼儿的综合素质。
可以通过拓展课程设置,增加艺术、体育、科技等课程,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同时,鼓励幼儿参与各种活动,培养其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二、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幼儿园的师资力量是保障教育质量的关键。
建议幼儿园加强师资力量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能力。
可以通过组织教师培训、开展教学研讨等方式,提升教师的教育水平。
同时,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吸引优秀人才加入幼儿园教育事业。
三、优化教育环境幼儿园的教育环境对幼儿的成长起着重要的影响。
建议幼儿园优化教育环境,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可以提供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如图书、玩具、乐器等,鼓励幼儿主动参与学习。
同时,要注重环境的安全和卫生,确保幼儿的身心健康。
四、加强家园合作家庭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议幼儿园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合作,形成良好的家园共育氛围。
可以定期组织家长会、家长讲座等活动,与家长分享幼儿的学习情况和成长经历。
同时,鼓励家长参与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共同关注幼儿的发展。
五、注重评估和反馈评估和反馈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环节。
建议幼儿园注重对幼儿的评估和反馈,及时发现幼儿的问题和需求。
可以通过定期的评估和观察,了解幼儿的学习情况和发展水平。
同时,及时向家长反馈幼儿的表现和进步,与家长共同探讨幼儿的成长路径。
六、积极开展社区服务幼儿园是社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议幼儿园积极开展社区服务,与社区居民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
可以组织幼儿参观社区公园、图书馆等场所,开展社区义务劳动等活动,培养幼儿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综上所述,幼儿园发展的几点建议包括引导教育走向多元化、加强师资力量建设、优化教育环境、加强家园合作、注重评估和反馈、积极开展社区服务等。
通过这些建议的贯彻实施,可以提高幼儿园的教育质量,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简述我国幼儿园课程的历史演变

简述我国幼儿园课程的历史演变一、介绍幼儿园课程的历史演变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变化,幼儿园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也经历了很多变化。
本文将从幼儿园课程的历史演变出发,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和变化,最终对我国幼儿园课程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二、早期的幼儿园课程在中国,早期的幼儿园课程主要注重生活技能和品德教育。
幼儿园被视为孩子们的第一所学校,培养孩子们的品德和社会适应能力是最重要的目标。
课程内容主要包括生活自理、社交礼仪、艺术表现等方面的内容,注重培养孩子们的基本素养和社会适应能力。
三、幼儿园课程的改革与发展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变革,幼儿园课程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与发展。
课程内容逐渐丰富起来,除了生活技能和品德教育外,还注重启蒙教育、语言表达、数学概念等方面的内容。
幼儿园课程逐渐走向多元化,注重培养孩子们的认知能力和创造力。
四、现代幼儿园课程的特点当下,我国幼儿园课程的特点是多样化和个性化。
课程内容涵盖了社会、科学、艺术、体育等各个领域,注重培养孩子们的综合素养。
幼儿园还注重关注每个孩子的个性发展,开展个性化的教育和培养,满足每个孩子的成长需求。
五、展望未来,我国幼儿园课程将更加注重个性化和多元化发展。
课程内容将更加贴近孩子们的生活和成长需求,注重培养孩子们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幼儿园将与家庭和社会更加紧密地结合,共同促进孩子们的全面发展。
六、个人观点我认为,幼儿园课程的发展与变革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
幼儿园作为孩子们成长的第一站,对他们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未来,我希望幼儿园能够更加关注每个孩子的个性发展,注重培养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结:通过对我国幼儿园课程历史演变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幼儿园课程已经从简单的生活技能和品德教育,发展为多样化和个性化的课程体系。
未来,幼儿园课程将更加注重培养孩子们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成为孩子们健康成长的助力。
以上就是对我国幼儿园课程历史演变的综合分析和展望,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第五章我国幼儿园课程历史沿革和改革

第一节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历 史
一、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的幼儿园 课程改革 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幼儿园课程 改革在理论上确认了儿童的主体性, 认定了幼儿园课程应来源于儿童的生 活,课程应包括儿童在幼儿园的一切 活动,提出了课程的编制应依据儿童 的心理水平。 《幼稚园课程标准》
三、五指活动课程的评价 (一)引入先进的儿童观和“ 活教育”的理念 (二)开展了中国学前课程体 系的先河。 (三)采用了“五指”划分课 程内容的方法
(四)五指活动课程的继承与发展 1、理论上与实践上的差异。 2、五指活动课程在理论建构上还只 是一个笼统的框架。 3、五指活动课程在实践方面只是搭 建一些基础的设施; 4、五指活动课程中方法的探索还有 极大的空间。
第பைடு நூலகம்节当今我国幼儿园改革的主要 动向 一、当今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中 存在的问题 幼儿园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幼儿园课程资源的非均衡
二、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在倡导教育公平的原则下幼儿园课程 走向多元化 关注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 关注生命教育 在强调课程有效性的前提下幼儿园课 程走向平衡化 0-6岁学龄前儿童教育课程一体化 幼儿园课程与社区教育和服务相融合
3、”活教育“的方法论 ”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 步“
二、五指活动课程的建构 (一)课程目标 培养受教育者有合作的精神,同情心,服务的 精神(做怎样的人)。 培养受教育者有健康的体格,养成讲卫生的习 惯,并有相当的运动技能(有怎样的身体) 培养受教育者应有研究的态度,充分的知识, 表达的能力(怎样开发儿童的智力)。 培养受教育者能欣赏自然美和艺术美,养成欢 天喜地的快乐精神,消除惧怕的情绪(怎样培 养情绪)。
(二)课程内容 健康活动:饮食、睡眠、早操、游戏、户 外活动、散步等。 社会活动:朝夕会、周会、纪念日、集会 、每天的谈话、政治常识等。 科学活动:栽培植物、饲养动物、研究自 然、认识环境等。 艺术活动:音乐(唱歌、节奏、欣赏)、 图画、手工等。 语文活动:故事、儿歌、谜语、讲法等。
幼儿园“无边界学习”课程建设的思

课程与教学Good Parents66朱卫华幼儿园“无边界学习”课程建设的思考和实践“无边界学习”理念下的幼儿园课程是来自幼儿生活的课程,是一种关于幼儿内心真实感受的、精神舒展的、思想自主的学习活动。
随着课程游戏化的推进,我园遵循科学的教育观,不断探索课程育人的本真路径,给幼儿更多自主探索和表现的机会,促进幼儿富有个性地发展。
一、真材料——课程的基础“无边界学习”课程中的环境不是装饰品,而是和教育相互依赖、相互包容、不可分割的共同体。
环境中的材料是幼儿开展多元学习的支架。
当环境中的某种要素成为幼儿谈话的热点时,教师就会引导幼儿一起讨论,以确定是否将这一话题作为课程。
(一)选择低结构材料我园教师与幼儿共同收集大量的低结构材料,涉及各个门类,如金属件、木制品、自然物等。
这些材料大到木块、树枝、纸箱,小到弹珠、石头、木屑,幼儿可以在进行自主性游戏时使用。
例如,在“小吃店”游戏中,教师没有给幼儿提供丰富的仿真材料,而是引导幼儿选择和使用大量的低结构材料进行替代,如乒乓球当肉圆、牛奶盒子当煤气灶、篮子当锅子、树枝当铲子、鞋盒子当碗、彩色小珠子当佐料等。
低结构材料的使用,充分发挥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师在观察幼儿游戏的基础上,还根据幼儿的兴趣,及时生发了关于“美食”的微课程。
可见,丰富的低结构材料是课程生发的基础。
(二)多维分类摆放我园各班都收集了种类丰富的低结构材料。
在材料的分类、整理、摆放上,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做法各不相同。
例如,在中、大班,教师和幼儿一起商量如何分类、整理、摆放材料,整个过程体现了“幼儿在前,教师在后”的原则。
面对一些体积较大的低结构材料,如洗衣液瓶、饼干盒等,幼儿会将它们装进箱子里,整齐地摆放在走廊上;面对一些体积较小的低结构材料,如瓶盖、弹珠、纽扣、木片等,幼儿会放在教室里的柜子里;面对一些较重的材料,幼儿会摆放在柜子下面的格子里……可以说,材料的分类、整理和摆放,不但培养了幼儿的良好习惯,而且发展了幼儿的记录、点数、匹配等数学能力。
幼儿园课程论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

绪论单元测试1.幼儿园课程论是连接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的桥梁。
()A:对B:错答案:A2.幼儿园课程论的主要任务不包含经典的课程方案。
()A:对B:错答案:B3.对幼儿来讲,只有以()为基础的学习才是理解性的学习。
A:直接经验B:游戏C:活动D:知识答案:A4.()是课程实现其促进学习者发展的价值的关键与核心。
A:课程评价B:课程目标C:课程实施D:课程内容答案:C5.幼儿园教育以集体活动为主,区域活动是对集体活动的铺垫、延伸或补充。
( )A:错B:对答案:A第一章测试1.幼儿园课程必须以实现幼儿在身体、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和谐发展为目标,要具有()。
A:全面性B:整合性C:生活性D:启蒙性答案:A2.将课程视为学生获得的经验或学校提供的经验,反对将课程视为客观、系统的学科知识体系,这种课程观源于教育家()。
A:杜威B:斯宾塞C:陈鹤琴D:陶行知答案:A3.对课程的典型定义包括()。
A:课程即学习的科目或教学计划B:课程即学校组织的学习活动C: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或目标D:课程即儿童在学校获得的学习经验答案:ABCD4.幼儿园课程的内涵包括()。
A:幼儿园课程是幼儿园各种活动的总和B:幼儿园课程是活动C:幼儿园课程只包括教学活动D:是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答案:ABD5.幼儿园常见的课程形态有:()。
A: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B: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C:经验课程与活动课程D:预设课程与生成课程答案:ABD6.陈鹤琴认为,幼儿园应该给儿童一种充分的经验,且这种经验来源于两处:()。
A:通过社会活动B:与物体的接触C:通过学校获得D:是与人的接触答案:BD7.分科课程,它是一种单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它强调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强调一门学科逻辑体系的完整性。
()A:对B:错答案:A8.生成课程是根据儿童兴趣开展的,是儿童无目的、随意的、自发的活动。
()A:对B:错答案:B9.隐性课程不是通过正式的教学活动进行的,不用考虑其对幼儿的影响。
幼儿园课程改革路向何方

幼儿园课程改革路向何方当前,许多幼儿园教了不该教的东西、用了不适合的方式,“小学化”现象在有些地方还比较严重。
幼儿园课程结构有别于中小学课程结构,它是以幼儿发展为导向,以经验获得为过程和目的的动态结构。
幼儿园课程应坚持“以学定教”,关注生活,走向整合。
幼儿园课程不能脱离“以学定教”最近,上海市全面推行小学“零起点”教学。
小学教学应按照国家的课程标准进行,要遵循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规律,从小学课程的起点开始学、不抢跑,幼儿园教育也应该如此。
幼儿园教育也不要抢跑,不要跟小学教育重复,要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拒绝“小学化”。
按照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来实行教育,就是要“以学定教”。
从宏观上说,“以学定教”就是要关注学习者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避免跨龄教育、揠苗助长,要通过学习《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真正理解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结合幼儿园幼儿生活的现实,使儿童和儿童发展具体化、情境化;从微观层面看,“以学定教”意味着关注自己面对的特定班级儿童的需要、兴趣和现实的学习状况,关注现实的社区、家庭和幼儿园环境资源条件,选择和组织教育内容,采用适合儿童的活动方法和策略,确保活动的有效性。
有的幼儿园教师会问:“现在幼儿园课程很多,有国内的有国外的,有那么多课程,到底用哪几个?怎么用?”其实,在课程使用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把课程逐步转化成为适合自己幼儿园、适合自己班级的课程,这个过程是适应的过程,也是让课程更加适合自己所面对的儿童的过程,这就是“以学定教”的重要内涵。
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与《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里,“生活”一词分别出现了32次和81 次,“活动”分别出现了47 次和83 次。
而且,这两份文件里面都强调“综合”、“整体”、“渗透”等词语,而这些词语可能是影响我们理解、学习这些文件最关键的词语。
幼儿是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
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让儿童在多样化的活动中,主动探究、体验、交往和表达,不断获得新经验。
新中国成立七十年幼儿园课程变革:发展历程成就与趋势

新中国成立七十年幼儿园课程变革:发展历程成就与趋势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中国的幼儿园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课程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这一变革的背后,是中国政府和教育界不断探索、实践和总结的成就,也是中国幼儿教育走向现代化、因材施教的必然结果。
本文将从幼儿园课程变革的发展历程、成就以及未来的趋势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战争、经济建设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幼儿园教育一度陷入停滞状态。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中国的幼儿园教育也逐渐迎来了蓬勃的发展。
1972年,国家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了“两长一短”(长大人、长智力、短劳动)的幼儿园课程方案,这标志着中国幼儿园教育迈出了新的一步。
80年代,中国开始实行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这一纲要旨在通过游戏、活动、体验让幼儿在幼儿园得到全面的发展,在其中也提出了幼儿园以“小班教学”为主,小班园、大班园相结合的特殊办园模式,鼓励幼儿园朝着小规模高质量的方向发展。
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该纲要继续强调以幼儿全面发展为宗旨,并提出了关于幼儿园教育的内容、目标和原则等方面的具体要求。
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的幼儿园教育走在了国际化的道路上,有了更加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需要的教育方针和实践。
2012年,教育部发布了《学前教育三期课程标准(试行)》,这是中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一次重要里程碑,这一标准不再将幼儿园教育视为学前教育或者小学前教育,而强调了“幼小衔接”、“小学准备”和“幼儿特长培养”,从理论和实践角度全面推进幼儿园教育的改革。
2018年发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修订稿)》更是以“高度重视语言文字教育、注重科学教育、倡导个性化发展”为核心,着力打造有利于幼儿全面发展的课程体系。
在这一发展历程中,中国的幼儿园课程变革从重视“生活情境训练”到重视“个性与全面发展”,从“小学前教育”模式向“幼儿特长培养”转变。
从专业、幼儿、实践的三个角度审视幼儿园课程

从专业、幼儿、实践的三个角度审视幼儿园课程课程在学前教育专业中有其自身的地位,幼儿园课程的设置对学前教育专业来讲是必要的。
要系统推进学前教育学科和专业建设,完善幼儿园课程,以培养能够胜任未来课程建设的教师。
学前教育选择了课程论,而不是教学论,是由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决定的,也是由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决定的。
要把握学前课程的特质,要注重生活和游戏,真正从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出发,构建和实施真正能让幼儿主动活动、面对挑战、充实经验的幼儿园课程。
建设高质量的教育体系,教师的素养是教育质量的根本保证。
要强化幼儿园教师的课程意识和系统思维,要注重幼儿发展的全局,系统地计划有利于幼儿成长的环境和资源,为幼儿的全面发展提供适宜和有效的支持。
第一个视角:从专业的角度看幼儿园课程从专业课程发展的角度,“课程”这门课程在整个学前教育专业体系中的地位得到了确认。
学前教育专业最初的基本课程框架是“三学六法”,即幼儿心理学、幼儿卫生学、学前教育学,和体育、语言、数学(计算)、美术、音乐与科学(自然)。
在这个体系里,课程意识还没有得到充分地显现。
现在,大部分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分化为学前教育原理、课程论、游戏论等,过去的“六法”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这些课程目前实际上是领域课程,单独开设的课程论一方面可以讲授一些课程的基础知识,另一方面则对这些领域教育进行整合和渗透,在更高层面上审视领域课程。
这样“幼儿园课程”成了一门比较综合的上位课程。
“课程”在学前教育专业中有其独特的地位,其设置对学前教育专业来讲是必要的。
幼儿园没有统一的课程,教师需要掌握有效地组织学前教育工作的基本能力。
目前,经过师范院校系统学习的教师,关于课程的相关知识不断得到拓展,课程设计和课程改进的能力不断得到提升。
我认为,要系统推进学前教育学科和专业建设,完善“幼儿园课程”,以培养能够胜任未来课程建设的教师。
第二个视角:从幼儿的角度看幼儿园课程学前教育专业选择了“课程论”,而不是“教学论”,是由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决定的,也是由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决定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儿园课程建设的三个走向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虞永平引言•课程建设是幼儿园的核心工作;•课程建设的水平关系到幼儿园教育质量;•贯彻《纲要》和《指南》精神,关键是要完善幼儿园课程,提升幼儿园活动的水平;•幼儿园课程建设的主体是教师;•有效利用在地资源是课程建设的重要途径。
走向一:追求质量•没有质量的教育就是浪费国家财政和民众金钱,浪费儿童的美好童年;•提升学前教育质量,是当前和今后学前教育必须努力的方向,对质量的追求是学前教育工作者必须不断付出努力的工作;•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是提升学前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以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
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必须坚持科学育儿,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
•加快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热爱儿童、业务精良、结构合理的幼儿教师队伍。
•保障适龄儿童接受基本的、有质量的学前教育。
•加强业务指导和动态监管,建立长效机制。
各地要充实学前教育教研力量,建立并完善学前教育教研制度,依托城市优质幼儿园和农村乡镇中心幼儿园,形成覆盖城乡的学前教育教研指导网络,定期对各类幼儿园进行业务指导。
教育行政部门要研究建立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监测评估机制。
教育质量的基本维度•结构维度•过程维度•结果维度结构维度•房舍结构•场院结构•设施和材料的结构•教师的结构•课程与活动的结构•管理的结构结构维度(美国)•成人和儿童的比率符合NAEYC的建议•群体规模小•教师是合格的,并具有与其身份相应的收入•所有成员得到督导和评估,并具有专业成长的机会房舍和材料的结构•幼儿园的房舍是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需要专业化设计和建造的;•幼儿园房舍具有明显的特质,这充分反映了幼儿生活和学习的需要;•幼儿园的材料是幼儿发展的关键,材料是幼儿园课程的物化形态,材料的丰富性、多样性和适宜性是幼儿发展的基本保证。
幼儿教师的结构•合格教师的比例(核心)•教师的年龄•教师的性别•教师的专业背景教师素质的深层结构•态度:对儿童、对事业、对集体等•知识:儿童发展、保育与教育、科学与人文等•能力:专业能力、表现能力、交往能力等幼儿教师结构面临的问题•不断增加合格教师的比例•不断加强教师的专业培训,完善素质结构•切实关注转岗教师的成长和发展•完善师资培养机构的师资和课程幼儿园课程的结构•幼儿园课程是一个以思考为纽带的和谐的行动结构,而不是知识结构,只有与行动结合才可能是经验的,只有真正转化为行动的知识结构才称得上是真正的幼儿园课程结构。
•幼儿园课程结构有别于中小学课程结构,它是以幼儿发展为导向,以经验获得为过程和目的的动态结构。
•结构合理的幼儿园课程意味着非定向化、非特色化和非小学化。
结构良好的幼儿园课程应是:•在行动中学习•教就是引发儿童积极的相互作用,并动用多种感官获得有益经验•把生活与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幼儿园课程生活化、游戏化•备课就是决定准备让儿童做什么,并为此而确定教师应该做什么材料的结构•衡量材料价值的标准:是否能让特定年龄阶段的儿童获得经验•良好的材料能引发幼儿不断的探索、交往和表现•开放的、可操作的材料的比重必需加强•避免材料的过度符号化、结构化、成人化过程维度(美国)•教师和儿童之间有积极的联系;•房间装备良好,有充足的材料和玩具;•一日生活中充满交流,相互之间倾听、交谈、做出反应,鼓励运用推理和解决问题;•每天提供儿童美术/音乐/运动,科学、数学、积木游戏、玩沙、玩水和表演游戏的机会;•有促进理解和接受多样性的材料和活动;•鼓励家长参与教育机构各方面的事务;让材料成全儿童的梦想•材料应该助长儿童的持续探究•材料应该助推儿童的创造性想像•材料应该促进儿童间的交往•材料应该符合儿童的心灵需求材料的意义•材料主要不是用来教的•材料最大的功能是让幼儿在操作中获得经验、激发想象•以儿童之心准备材料,让儿童参与准备材料•材料的功能是教师无法事先穷尽的如何理解学•幼儿是在情境中学习的•幼儿是在行动中学习的•幼儿是通过多种感官学习的•幼儿是在探索、体验、交往和表达的过程中学习的•幼儿是在生活中学习的如何理解教•幼儿园教的核心内涵不只是传递,而是引导幼儿做适宜的事,支持、帮助幼儿园完成自己的探究、交往和表达的任务。
•教就是引发儿童积极的相互作用,并动用多种感官获得有益经验•把生活与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幼儿园课程生活化、游戏化如何理解课程•符合幼儿需要的事•适合幼儿天性的事•幼儿力所能及的事•幼儿能感受挑战的事•幼儿能感受到趣味的事•幼儿能做有思维参与的事•课程是行动的过程,是不断获得经验的过程,也是环境材料不断被利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主要的不是教师说什么和做什么,而是幼儿说什么和做什么。
良好的幼儿园课程会不断促发幼儿的兴趣,催生新的活动,能让幼儿投入专注的投入当前的和不断生发的行动中去。
以学定教•了解学习者,注重他们的需要;•关注现实的生活环境和活动情境;•采用适宜的、灵活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不断反思和完善教育行为。
小学环境应该是怎么样的?•避免对小学的刻板印象•小学的自主学习与发现学习•小学与幼儿园不是完全割裂的两个阶段•警惕素质教育的口号、应试教育的行动结果维度•儿童身心和谐发展•避免仅仅以知识作为衡量标准,也要避免以特长发展作为衡量幼儿发展的标准•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尤其要儿童的身体素质,交往能力、基本的行为规范等社会性素质,自由想象和表达的能力等等方面的发展。
•快乐生活•健康成长走向三:追求多感官学习•《指南》: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
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
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
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
幼稚教育原则之精要(陈鹤琴,1926)丰富儿童的经验。
一切直接经验都是儿童亲身力行得来的,教育者无论如何不能代替儿童做事,也无论如何不能完全用抽象的概念来施教。
有些经验是间接的,在人们生活里占重要位置,但无法用实物教,可用逼真的图片。
不过这样的教法要减少到最小限度。
•1948年《活教育》:¡°¡®做¡¯这个原则,是教学的基本原则,一切的学习,不论是肌肉的,不论是感觉的,不论是经验的,都要靠¡®做¡¯的¡±。
¡°所以,凡是儿童能够做的就应当让他自己做。
¡±幼稚教育原则之精要(陈鹤琴,1926)有用的动作:1、能否引起儿童的全副精神?2、做了以后能否得着有价值的结果?3、是否能引起其他有益的动作?行为课程与传统课程的区别(张雪门)•前人是教法和教材并重,运用的人在乎教师。
现在是材料和方法在行为中是一件事的两面¡ª¡ª没有材料便没有了方法,离开了方法便不会有材料,而运用的人却是在于儿童。
•前人的教材多半是现成的熟料;现在所取的多半属于原料。
•前人的教法是成人论理的程序;现在的方法是出于儿童行动的思考。
•经验不是特殊的东西,经验是和环境相接触而来的。
要明白儿童的经验须从儿童的环境估量入手。
进幼稚园时候儿童的环境,离了家,就是幼稚园,此外还有附近的街上。
儿童在这三种的环境中,每天从早至晚,凡耳所听,目所见,手所触,鼻所嗅的都是经验。
这些经验若分析起来,不外乎社会和自然。
张雪门•我们提倡的幼稚园课程,首先应注意的是实际行为,凡扫地、抹桌、熬糖、炒米花以及养鸡、养蚕、种玉蜀黍和各种小花,能够实在行动的,都应让他们实际去行动。
从行动中所得的认识,才是真实的知识;从行动中所发生的困难,才是真实的问题;从行动中所获得的胜利,才是真实的制驭环境的能力。
我郑重地再说一句,幼童一定先有了直接经验,然后才可以补充想像。
•所以教师对于幼童,不要仅凭抽象的言语或线条的图画,来介绍类别的教材,只要常常运用自然和社会的环境,以唤起其生活的需要,扩充其生活的经验,培养其生活的力量。
若教师真能够做到这样,这便是行为课程了。
直接经验的获得,既不是由于言语,更不是由于书本,当然由于动作的行为,行为是整个的。
从行为性质上的分析,我们固可以分作这是文字、识数,那是自然、社会,那可是什么什么。
但行为的活动好像一长串的合金链子,不论时间和空间都分不开。
幼儿行动的方式幼儿主动活动的要素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和良好行为倾向是终身学习与发展所必需的宝贵品质。
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帮助幼儿逐步养成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等良好学习品质。
忽视幼儿学习品质培养,单纯追求知识技能学习的做法是短视而有害的。
课程就是做事•符合幼儿需要的事•适合幼儿天性的事•幼儿力所能及的事•幼儿能感受挑战的事•幼儿能感受到趣味的事•幼儿能做有思维参与的事走向三:追求专业化•没有质量或低质量的教育,是愧对儿童、家长和政府的。
•教育质量的提升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需要很多人尤其是教师作出艰巨的努力。
•教育质量的核心是教师,最关键的支撑是政府。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幼儿园教师是履行幼儿园教育工作职责的专业人员,需要经过严格的培养与培训,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基本理念(一)幼儿为本尊重幼儿权益,以幼儿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幼儿的主动性;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保教活动规律,提供适合的教育,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
(二)师德为先热爱学前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关爱幼儿,尊重幼儿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做幼儿健康成长的启蒙者和引路人。
(三)能力为重把学前教育理论与保教实践相结合,突出保教实践能力;研究幼儿,遵循幼儿成长规律,提升保教工作专业化水平;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
(四)终身学习学习先进学前教育理论,了解国内外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和做法;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具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做终身学习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