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学生“作文”畏惧心理的克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中学生“作文”畏惧心理的克服
作者:王书晔
来源:《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0年第03期
作文的实质,其实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象到的内容或亲身
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过程。而现在,不少中学生,特别是农村中学生,都把作文看成难事、苦事,以至于谈“作”色变。
中学生为什么会如此畏惧作文呢?我们又该如何让他们克服这种谈“作”色变的心理呢?
一、“无米可炊”
学生在作文中最感苦恼的就是无话可说。如写《我的一天》,学生会觉得自己的一天很平常,每天都差不多,都是每天上课,晚上自习,没什么可写。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所以我们要首先解决“米”的问题。这就要让同学们多阅读、多观察、多思考、多积累。实践证明,读书是知识的重要来源,是积累材料的源泉,我们应提倡学生阅读要广泛,不要仅限于读一种类型的书,而要读各种各样的书,就像蜜蜂采蜜一样广开蜜源,吸取丰富的素材营养。
此外,还应让学生多和自然接触,多参与社会实践,投身于多彩的世界,读读“生活”这本“无字之书”。这对开阔他们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培养高尚的情感和良好的气质,增长智慧和
才干,是十分重要的。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要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部大书。中学生正处于求知识、长性灵的时期,让他们在读好“有字之书”的同时,利用课余时间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读一读自然、生活这部“无字之书”,多观察、多思考、开阔视野、增长见识,解除他们“无米可炊”之苦。
二、有米更要做出好饭
光有“米”还不行,还要会“炊”,这就是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学会驾驭各种文体,掌握各种表达方式,运用常用的词语和句式,准确地表达思想,懂得谋篇布局,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害怕写作文、不会写作文的问题。现实生活需要学生具有多种多样的写作能力,因此作文训练应采取各种各样的方式,这还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中学生的兴趣是广泛的,他们喜欢新奇、变动,喜欢那些有趣的、能激起他们写作愿望的新刺激。变换作文训练方式会给学生不断地带来愉悦和兴奋,使他们跃跃欲试。心扉敞开了,接受教育的机会也就到来了。因此,作文方式的多样化是提高作文能力的需要。通过指导训练,让学生明确为什么写、写什么、怎样写,帮助他们找到材料的来源,找到完篇的方法。当学生们思维已处于高度紧张状态,积极地搜集材料而不得的时候;当材料已经到手,如何立意还不明确的时候;或当前两者都已经解决,只是不知道如何开头、如何安排结构的时候,老师三言两语的启发,往往会使他们“柳暗花明”、“茅塞顿开”,这样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参加作文训练,就会努力按要求去做,成绩就会有较大的提高。“熟能生巧”,只有经常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让学生掌握一套写作方法,成为“巧妇”,这才有可能做出“美味佳肴”来。
三、要让“作文”充满信心
写作能力的形成是比较困难的,因而大多数学生都把作文当成很重的“包袱”,看见作文就产生一种厌烦的情绪,缺乏信心。如果老师在每次作文前不作指导,或虽作指导,但不切实有用,往往会让学生更加丧失写好作文的信心。如果每次作文指导都恰到好处,他们写好作文的信心就会
大大增加。
在批改作文时,批语要使学生受到鼓舞和启发,增强写好文章的信心,对学生作文中的成功之处,要给予恰到好处的表扬,对其失败之处要给予必不可少的批评。对于作文较差的学生尤其要看到他们的进步,哪怕是点滴进步,也要当众表扬,使他们增强信心,愿意进一步努力。要照顾全面,不要只表扬少数写得好的,要使每个学生都感到自己用心的地方教师看到了、提到了,体会到进步的快乐,也看到自己的不足。这样,学生的作文信心就增强了,作文能力也就提高了。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们知道,兴趣给学生带来的动力是无以比拟的。制造轻松愉快的写作氛围,给学生一个欢乐的世界,使他们在愉快中阅读,在愉快中接受,在愉快的基础上萌发写作兴趣,快乐作文,从而提高写作水平,自然谈“作文”色变的心理就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