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学亲和力分析
药物与药物靶标的亲和力动力学

药物与药物靶标的亲和力动力学药物与药物靶标的亲和力动力学是药物研究领域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药物与靶标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药物在体内的作用机制。
本文将从亲和力的概念、测定方法和影响因素等几个方面,探讨药物与药物靶标的亲和力动力学。
亲和力是指药物与其靶标之间相互结合的能力。
药物与靶标之间的亲和力可以通过测定药物与靶标的结合常数(Kd)来表征。
结合常数越小,说明药物与靶标的结合越紧密,亲和力越高。
测定药物与靶标的亲和力有多种方法,常见的有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和表面等温滴定等。
其中,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它通过将药物标记上放射性同位素,经与靶标反应后,通过测定标记药物与靶标结合的比例,来计算结合常数。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则利用酶标记的抗体来检测药物与靶标的结合情况。
表面等温滴定则适用于测定非标记药物与靶标之间的亲和力。
除了亲和力,其他一些因素也可以影响药物与药物靶标的相互作用。
药物的结构与靶标的结构互补性是影响亲和力的关键因素之一。
如果药物与靶标的结构具有互补性,则药物可以更容易地结合到靶标上,增强亲和力。
此外,环境因素如温度、pH值以及离子强度等也会对亲和力产生一定的影响。
温度的升高可能会降低药物与靶标的结合常数,而酸碱度和离子强度的改变也会对结合常数产生影响。
药物与药物靶标的亲和力动力学对于药物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药物与靶标的亲和力,可以更好地了解药物在体内的作用机制,为合理设计药物提供依据。
此外,对于药物靶点的发现和药物筛选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总结而言,药物与药物靶标的亲和力动力学是药物研究中的重要内容。
通过测定药物与靶标的结合常数,可以评估药物与靶标之间的相互作用。
药物结构与靶标的结构互补性、环境因素等都会影响亲和力的大小。
进一步研究药物与药物靶标的亲和力动力学,有助于揭示药物的作用机制,并为药物研究提供指导。
亲和力名词解释药理学

亲和力名词解释药理学药理学是研究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物在体内的转化代谢以及药物与生物体相互作用的学科。
而亲和力是药物与生物体相互作用的重要指标之一。
本文将通过解释亲和力相关的名词,探讨亲和力在药理学中的作用。
1. 亲和力亲和力(affinity)是指药物与生物体靶分子相互作用的强度和紧密程度。
亲和力越大,药物与靶分子的结合就越紧密,相应的药物的生物活性也就越强。
亲和力的计量单位通常是Kd值,即药物与靶分子结合的解离常数,Kd值越小,亲和力越大。
2. 反应动力学反应动力学是研究药物作用的速度和程度的学科。
药物与靶分子的结合是一个动态过程,反应动力学可以揭示药物与靶分子结合的速度、平衡状态以及药物的半衰期等信息。
反应动力学也可以用于研究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过程,了解药物在体内的转化和消失规律。
3. 拮抗剂拮抗剂是指与药物竞争结合于同一靶分子上,并抑制药物的生物活性的化合物。
拮抗剂可以用于治疗药物过量或中毒,也可以用于探索药物的作用机制。
拮抗剂的亲和力与药物的亲和力相同,因此可以通过拮抗剂与药物在靶分子上的竞争来评价药物的亲和力。
4. 选择性选择性是指药物对不同靶分子的亲和力差异。
选择性越高,药物对特定靶分子的亲和力越强,对其他靶分子的亲和力越弱。
选择性可以用于研究药物的作用机制和副作用,可以帮助筛选出具有特定疗效和安全性的药物。
5. 亲和力与药物研发亲和力是药物研发过程中的重要指标之一。
在药物发现和优化阶段,亲和力可以用于评价药物的生物活性和选择性,指导药物分子的设计和优化。
在药物临床试验阶段,亲和力可以用于确定药物的最佳剂量和给药方式,评估药物的药效学和药代动力学特性。
因此,亲和力在药物研发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总之,亲和力是药理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可以用于评价药物的生物活性、选择性和药效学特性。
了解亲和力相关的名词和概念,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
受体与配体结合试验的测定方法

受体与配体结合试验的测定方法直接测定法:1. 放射性同位素法(Radioligand Binding Assay):这种方法通过使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配体来测定受体与配体结合的情况。
标记的配体包含一种放射性同位素,如3H或125I。
实验中,将放射性标记的配体加入到含有受体的体外反应体系中,然后通过测定结合与非结合配体的量来计算受体与配体的结合亲和力。
这种方法常用于研究受体的亲和力、结合位点及受体的浓度。
2.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法(Fluorescence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 FRET):FRET基于两个荧光标记的分子之间的能量转移。
通过在受体和配体的分子中标记荧光染料,并在荧光染料的发射和捕获波长上进行测量,可以确定受体和配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及结合状态。
这种方法的优势是能够在活细胞或组织中进行实时监测。
间接测定法:1. 生物活性测定法(Bioassay):这种方法通过研究受体与配体结合后的生物学效应来间接测定受体与配体的结合情况。
例如,可以通过测定细胞增殖、酶活性、信号传导通路等生物学效应来评估受体与配体之间的结合情况。
这种方法的优势是可以直接测定受体配体的生物学活性,但缺点是无法精确测定结合亲和力。
2. 反应动力学分析法(Kinetic Analysis):这种方法通过测定受体与配体结合过程中的动力学参数来间接测定结合情况。
例如,可以使用BIAcore系统等生物传感器技术来实时监测受体和配体之间的结合和解离过程,并从中得到结合速率常数、解离速率常数等动力学参数。
这种方法的优势是可以测定结合反应速率和平衡常数,但需要专门的仪器设备。
此外,还有一些衍生的测定方法,如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SPR)、放大荧光极化法(Amplified Fluorescent Polarization Assay, AFP)等,这些方法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研究中。
BiacoreT200SPR详细操作流程-2亲和力及动力学测定和数据分析

BiacoreT200SPR详细操作流程-2亲和⼒及动⼒学测定和数据分析3) 在setup 对话框中,设置Startup 。
在运⾏正式样品前,通常都会运⾏若⼲Startup 循环,⽬的是让系统在开始阶段模拟运⾏样品,以达到稳定的基线和系统状态。
因此此时的样品⼀般都⽤缓冲液替代分析物样品。
在solution 中输⼊Buffer ,Number of Cycles 设为3(通常为3-5次)。
点击Next,进⼊下⼀步。
四测定亲和⼒和动⼒学(多循环)在这章节中,我们将应⽤向导程序设置多循环实验,完成亲和⼒和动⼒学数据的检测。
同时,我们也将介绍如何分析所得到的实验数据。
在第2章中,我们已经在芯⽚上偶联了配体(β2-microglobulin 抗体)。
在第3章中,我们确定了分析物(β2-microglobulin )的浓度范围和再⽣试剂条件。
在这章节中,我们将会检测配体和分析物的亲和⼒和动⼒学。
4.1设置多循环动⼒学1) 打开New Wizard Template ,在Assay 中选择Kinetics/Affinity ,点击New 。
2) 在Injection Sequence 对话框中,Flow path 选择2-1,Chip type 选择CM5,点击Next ,进⼊下⼀步。
4) 在Injection Parameters对话框中,设置进样、解离和再⽣的相关参数。
在Sample中,Contact time是指分析物的进样时间,通常为1-5分钟,本次实验设为180s。
亲和⼒实验的Flow rate必须⼤于30µl/min,此处设为30µl/min。
Dissociation time是指解离时间,需根据样品的情况设置,此处设为300s。
在Regeneration中,Solution输⼊regeneration scouting结果中确认的再⽣试剂条件,Glycine-HCl 2.5。
药物与药物靶标的相互作用动力学

药物与药物靶标的相互作用动力学药物与药物靶标之间的相互作用是药物研究和开发的重要方面。
了解药物与药物靶标的相互作用动力学对药物的设计和优化以及对药物代谢和药效的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药物与药物靶标相互作用动力学的相关知识。
一、药物与药物靶标的相互作用动力学概述药物与药物靶标的相互作用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如何与特定的蛋白质靶标相互作用的过程。
药物靶标通常是蛋白质分子,可以是细胞膜上的受体、酶或其他功能蛋白。
药物通过与这些靶标相互作用来发挥其治疗作用。
药物与药物靶标的相互作用动力学包括药物与靶标的亲和力、反应速率和平衡动力学等方面。
亲和力是描述药物与靶标结合能力的指标,一般用结合常数(Kd)来表示。
反应速率是指药物与靶标相互作用的速度,可以通过药物与靶标的结合速率常数(kon)和解离速率常数(koff)来描述。
平衡动力学则是描述药物与靶标达到平衡状态时的结合状态。
二、药物与药物靶标相互作用动力学的研究方法研究药物与药物靶标相互作用动力学的方法主要包括活体动力学研究和体外实验室技术。
活体动力学研究是通过对动物或人体进行实验观察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药效等指标来研究药物与药物靶标的相互作用动力学。
这种方法可以提供更贴近真实生物环境的数据,但受到实验条件和伦理等因素的限制。
体外实验室技术是通过离体蛋白(如纯化的靶标蛋白)和药物进行离体实验,观察药物与靶标的结合情况,得出相互作用动力学参数。
常用的体外实验室技术包括放射性标记法、免疫学分析、表面等离子共振等。
三、药物与药物靶标相互作用动力学的应用药物与药物靶标相互作用动力学的研究对于药物研发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了解药物与靶标的亲和力和反应速率等参数,可以帮助合理设计药物结构,优化药物分子的活性和选择性。
此外,通过研究药物与靶标的平衡动力学,可以预测药物的代谢和药效,指导药物使用和剂量调整。
药物与药物靶标相互作用动力学的研究也为药物的毒副作用评估提供了依据。
一些药物通过与非靶标蛋白的相互作用而产生毒副作用,了解药物与非靶标蛋白的相互作用动力学可以预测药物的毒副作用风险,从而避免潜在的不良反应。
动力学亲和力分析

Respons e
所有靶位 点被占据
浓度 = 100 nM
浓度 = 1000 nM
kon koff
(M-1s-1) (s-1)
106 10-2 105 10-3 104 10-4 103 10-5
30
60
min
min
时间
30
60
min
min
时间
用BIACORE获得动力学和亲和力数据的3种方 式
At equilibrium:
Association
Dissociation
ka
[A]
[B]
M-1s-1
M
M
kd [AB]
s-1
M
The equilibrium constants:
KA
ka kd
[AB] [A] [B]
the equilibrium association constant [M-1]
KD
kd ka
[A] [B] [AB]
the equilibrium dissociation constant [M]
BIACORE中的平衡和动力学
ka
A + B AB
kd
• A 是溶液中的待分析物(analyte)
» A的游离浓度由流动系统控制,在检测中保持恒定
• AB 是结合复合物
» AB的浓度可通过直接检测RU得到,表示为R
成动态平衡)时,复合物的浓度
动力学分析和亲和力分析的相关性? 3
• 细胞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系统 – 极少处在平衡状态 • 同样的亲和力,不同的反应,动力学数据一般并不相
同
» 动力学数据提供了更多的信息
Octet BLI 小分子动力学检测亲和力数据分析-1第一章-Small Molecule Kinetics-by row

1.双击数据分析软件图标,打开数据分析软件,在软件Data Selection界面左下侧子窗口路径下选中待分析kinetics数据,双击后载入左上侧子窗口Loaded Data Kinetics文件夹下:2.左键单击所载入待分析数据,右侧窗口显示Sensor Tray按钮下界面,即该检测中sensor所在sensor tray上位置,在此可选择分析哪些sensor采集的数据,本例分析所有sensor的数据3.该窗口另一个按钮Summary按钮下界面如下,包括实验运行信息,检测程序的步骤及时间、板孔排列等。
4.选择所需分析sensor后,点击Processing进行数据处理:5.数据处理界面如下,该窗口左侧依次包括Step1:Data Selection,Step2:Subtraction,Step3:Align Y Axis,Step4:Inter-step Correction,Step5:Process,Step6:View Results,Step7: Save Results;右侧窗口默认为Raw Data View下界面,即原始数据预览。
6.点击Step 1下Sensor Selection按钮,界面如下:7.对于经典小分子实验,在实验设计上包括sensor对照和孔对照(间经典小分子实验设计SOP),数据处理时需分别扣除对照孔及对照sensor引入的干扰;选中对照孔,右键下选择Change Well Type…下的Refference Well:设置Refference Well后界面如下:8.在Sensor Tray下选中对照Sensor,右键选择Change Sensor Type…下的Refference Sensor:设置Refference Sensor后的界面如下:9.在Step 2下选中Double Subtraction,即扣除对照空及对照sensor可能引入的干扰:10.在Step 3下Step框下拉菜单中选择Baseline,起止时间可采用默认时间,也可适当将起始时间调整至靠近中止时间5~10s(尤其在基线起始段有跳动或未平整时)。
km值 亲和力

km值亲和力01米氏方程米氏方程(Michaelis-Menten equation)是表示一个酶促反应的起始速度与底物浓度关系的速度方程。
[1]底物浓度[S] 对酶反映速度的影响在酶促反应中,当底物浓度非常大时,反应速度接近于一个恒定值。
在曲线的这个区域,酶几乎被底物饱和,反应相对于底物S 是个零级反应。
就是说再增加底物对反应速度没有什么影响。
在低浓度底物情况下,反应相对于底物是一级反应;而当底物浓度处于中间范围时,反应(相对于底物)是混合级反应。
米氏方程是在假定存在一个稳态反应条件下推导出来的,其中Km 值称为米氏常数,Vmax 是酶被底物饱和时的反应速度,[S] 为底物浓度。
由此可见Km 值的物理意义为反应速度V 达到½Vmax 时的底物浓度(即Km=[S]),单位一般为mol/L。
02米氏常数米氏常数Km 是酶的特征常数之一,每一种酶都有它的Km 值,Km 值只与酶的结构和所催化的底物有关,与酶浓度和底物浓度无关。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Km 值来鉴别酶的种类,但是它会随着反应条件(温度、PH 值)的改变而改变。
米氏常数被广泛应用到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生物制药、临床用药等领域的理论、实验和实践中。
03米氏常数的意义米氏常数在酶学和代谢研究中均为重要特征数据:●同一种酶如果有几种底物,就有几个Km,其中Km 值最小的底物一般称为该酶的最适底物或天然底物。
不同的底物有不同的Km 值,这说明同一种酶对不同底物的亲和力不同。
一般用1/Km 近似地表示酶对底物亲和力的大小,1/Km 愈大,表示酶对该底物的亲和力愈大,酶促反应易于进行。
●已知某个酶的Km,可计算出在某一底物浓度时,某反应速度相当于Vmax 的百分率。
●在测定酶活性时,如果要使得测得的初速度基本上接近Vmax 值,而过量的底物又不至于抑制酶活性时,一般[S] 值需为Km 值的10 倍以上。
●催化可逆反应的酶,对正逆两向底物的Km 往往是不同的。
药物与药物靶标的亲和力动力学解析

药物与药物靶标的亲和力动力学解析药物发现和设计是一门重要的科学,它需要对药物与药物靶标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深入的了解和分析。
在药物研究中,药物与药物靶标的亲和力动力学是十分关键的一环。
本文将探讨药物与药物靶标的亲和力动力学,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将关注化学反应、亲和力测定和数据分析等方面。
1. 化学反应要深入了解药物与药物靶标的亲和力动力学,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它们之间的化学反应过程。
化学反应是药物与药物靶标相互作用的基础,它涉及到药物与靶标之间的结合、解离和平衡等过程。
在化学反应中,药物与药物靶标通过键的形成和断裂来相互作用。
药物靶标往往是蛋白质,而药物则是小分子化合物。
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化学键来实现,如疏水作用、氢键作用、离子作用等。
2. 亲和力测定为了准确地了解药物与药物靶标的亲和力动力学,我们需要进行亲和力测定。
亲和力测定方法有很多种,常用的包括放射性标记法、免疫沉淀法和质谱法等。
这些方法可以通过测量药物与药物靶标的结合强度来评估它们之间的亲和力。
放射性标记法是一种常用的亲和力测定方法,它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药物或靶标来进行实验。
通过测量放射性同位素的衰变来确定药物与靶标的结合强度。
此外,免疫沉淀法和质谱法也是常用的亲和力测定方法,它们通过测量药物与靶标复合物或药物分子的质谱信号来评估药物与靶标的亲和力。
3. 数据分析在亲和力测定完成后,我们需要对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
数据分析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药物与药物靶标之间的结合特性和相互作用规律。
常用的数据分析方法包括线性回归分析、等温曲线拟合和双向图形法等。
线性回归分析可以用于确定药物与靶标之间的结合常数,从而评估它们的亲和力。
等温曲线拟合可以用于确定药物与靶标之间的亲和力强度和速率常数。
双向图形法则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药物与相应药物靶标的结合特点和相互作用规律。
4. 应用前景药物与药物靶标的亲和力动力学研究对于药物发现和设计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药效动力学(8章)总结

1、离子通道受体: (a) 配体门控型离子通道受体
(ligand gated ion channel receptors), (b) 电压依赖型离子通道受体
(Voltage-dependent ion channel receptors )
离子通道型受体存在于快速反应细胞膜上,由 单一肽链形成亚单位,并由4~5个亚单位组成穿越 细胞膜的离子通道。
PDGF); 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
TGF-β); 淋巴因子等。
配体与细胞外段结合 构型改变
酪氨酸激酶活化 残基磷酸化
激活细胞内蛋白激酶 DNA、RNA合成 新蛋白合成 产生生物学效应
4.细胞内受体(intracellular receptor)
④ 钙离子(calcium ion) 激活PKC等激酶。
8. 信号产生强度依赖于受体占有率,信 号在胞内被放大; 9. 通过作用于受体,药物可增强、减弱或 阻滞信号的产生或传递; 10. 作用于受体的药物是受体调节剂,不 赋予细胞、组织新的特性;
11. 受体具有识别与转导特性; 一种受体可有数种亚型,并分别分布于
2. G蛋白偶联受体: 最多最广泛 (G-protein-coupled receptors,GPCR )
一类由GTP-结合调节蛋白(简称G蛋白)组成 的受体超家族,可将配体信号传送至效应器 蛋白,产生生物效应。 GPCR的第二信使是cAMP, IP3,DG 。 两类G蛋白:
Gs:激活AC, cAMP Gi: 抑制AC,cAMP
②部分激动药:与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和较
弱的内在活性的配体。 部分激动药具有激动药与拮抗药双重特性。
③拮抗药:能阻断、拮抗受体活性的配体,
亲和力——精选推荐

亲和力(affini ty)与效能(efficacy)的关系任何药物都有两大特性:亲和力和效能。
效能以前被称为是药物通过受体产生生理反应的特性。
因此,所有药物都会有亲和力(药物与受体产生联系的特性),但是只有部分药物具有效能(通过与受体结合而产生生理反应)。
亲和力和效能的区别可以通过化学修饰的方法来改变其中的一种特性而不影响另一种特性。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组胺H2受体拮抗剂的研究,一系列化合物显示出相同的亲和力但是不同的效能,起点是组织胺(既有亲和力又有效能,因此是激动剂),终点是西米替汀(亲和力增强而效能消失,因此是拮抗剂)。
也有亲和力改变而效能不变以及小能改变而亲和力不变的例子。
因此,从这样看来,亲和力和效能是完全不同的两个药物特性,很明显是没有任何关系的。
但是,事实上是这样的吗?根据热能动力学理论,这个结论看起来是很矛盾的。
控制亲和力的分子力(也就是配体结合到不同受体构象上之后所引起的自由能的改变,详细参见效能部分)与控制配体对受体构象产生作用(效能)的分子力是完全相同的(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因此,从理论上来说,效能与亲和力应该是有关系的。
大量实验数据(主要是核磁共振对受体蛋白的构象研究)表明,受体蛋白实际上是许许多多微构象的集合,其中某些构象是与药理学作用相关的,介导受体的行为(比如与G蛋白的结合,内吞,二聚体化等),而另一些可能是所谓失活态受体。
配体所产生的药理学反应实际上是许多活化态受体构象的集中体现。
以前对药理学和生理学活性的定义一般都是局限于所观察到的反应,比如配体引起肌肉收缩被认为是激动了某种受体的结果。
但是这种观点在研究GPCR的行为时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比如说,一般来说受体磷酸化与受体的脱敏化时密切关联的,但是某些药物可以引起一种行为而不影响另一种行为。
血管紧张素II可以引起血管紧张素受体的激活,磷酸化,内吞,但是一种血管紧张素II的类似物并不激动血管紧张素受体或引起受体内吞,但却可以引起受体明显的磷酸化。
亲和力单位m

亲和力单位m亲和力单位m是一种用于衡量化学反应中物质间相互作用力的单位,其中“亲和力”指的是一种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之间的互相吸引力。
这个单位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可以被用来预测不同条件下化学反应的动力学行为。
下面,我们将分步骤阐述,什么是亲和力单位m,以及它在化学反应中的重要性。
第一步:理解亲和力单位m的定义亲和力单位m指的是把1摩尔的物质传递到一定的反应条件下所需要的能量,单位为焦耳/摩尔。
这里的“M”是由“molarity”(摩尔浓度)的第一个字母所组成的。
当一个物质与另一个物质反应时,它们之间的亲和力将决定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亲和力单位m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这些相互作用的强弱程度。
例如,如果两个物质的亲和力很强,则它们很有可能进行化学反应。
第二步:解释亲和力单位m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亲和力单位m在化学反应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当两个化合物相互作用,它们的亲和力将决定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强度。
如果化合物之间的亲和力很强,则它们的化学反应速度将会很快。
相反,如果化合物之间的亲和力很弱,则它们的化学反应速度将会相对较慢。
在化学分析中,亲和力单位m也很重要,因为它可以用来衡量化学反应的速度、平衡和热力学性质。
在一些重要的化学研究领域,比如药物研发,亲和力单位m也被广泛应用。
例如,当开发一种新药物时,需要评估药物与生物体内其他物质之间的亲和力,以确定药效和副作用的可能性。
总之,亲和力单位m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化学单位。
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化学反应中物质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在药物研发等领域中,评估物质的亲和力。
通过更深入地研究亲和力单位m,可以更好地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为今后的化学研究和应用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Biacore T200 SPR 详细操作流程-2亲和力及动力学测定和数据分析

3) 在setup 对话框中,设置Startup 。
在运行正式样品前,通常都会运行若干Startup 循环,目的是让系统在开始阶段模拟运行样品,以达到稳定的基线和系统状态。
因此此时的样品一般都用缓冲液替代分析物样品。
在solution 中输入Buffer ,Number of Cycles 设为3(通常为3-5次)。
点击Next,进入下一步。
四 测定亲和力和动力学(多循环)在这章节中,我们将应用向导程序设置多循环实验,完成亲和力和动力学数据的检测。
同时,我们也将介绍如何分析所得到的实验数据。
在第2章中,我们已经在芯片上偶联了配体(β2-microglobulin 抗体)。
在第3章中,我们确定了分析物(β2-microglobulin )的浓度范围和再生试剂条件。
在这章节中,我们将会检测配体和分析物的亲和力和动力学。
4.1设置多循环动力学1) 打开New Wizard Template ,在Assay 中选择Kinetics/Affinity ,点击New 。
2) 在Injection Sequence 对话框中,Flow path 选择2-1,Chip type 选择CM5,点击Next ,进入下一步。
4) 在Injection Parameters对话框中,设置进样、解离和再生的相关参数。
在Sample中,Contact time是指分析物的进样时间,通常为1-5分钟,本次实验设为180s。
亲和力实验的Flow rate必须大于30μl/min,此处设为30μl/min。
Dissociation time是指解离时间,需根据样品的情况设置,此处设为300s。
在Regeneration中,Solution输入regeneration scouting结果中确认的再生试剂条件,Glycine-HCl 2.5。
Contact time设为30s,Flow rate设为30μl/min。
如果再生试剂选择的是NaOH,建议在Stabilization period中设置60s的稳定时间。
亲和力名词解释药理学

亲和力名词解释药理学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作用机制、药物代谢、药物毒性等方面的学科。
在药理学中,亲和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是衡量药物与生物体内靶标结合的能力的指标。
本文将从亲和力的定义、分类、测定方法以及其在药理学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介绍和解释。
一、亲和力的定义亲和力是指药物与生物体内靶标结合的能力,也称为药物结合力。
药物与靶标的结合是药物发挥作用的前提,因此亲和力是衡量药物作用强度的一个重要指标。
亲和力的大小与药物与靶标之间的结合力有关,通常用Kd值来表示。
Kd值越小,药物与靶标之间的结合力越强,药物的作用也就越强。
二、亲和力的分类亲和力根据药物与靶标之间的结合方式不同,可分为两类:1.可逆性亲和力可逆性亲和力是指药物与靶标之间结合的是可逆的化学键,即药物与靶标之间的结合是动态平衡的。
可逆性亲和力的药物在达到一定浓度后,其与靶标之间的结合达到平衡,药物的作用也就达到了最大值。
当药物浓度降低时,药物与靶标之间的结合也会随之解除,药物的作用也会随之减弱或消失。
2.不可逆性亲和力不可逆性亲和力是指药物与靶标之间结合的是不可逆的化学键,即药物与靶标之间的结合是静态的。
不可逆性亲和力的药物在达到一定浓度后,其与靶标之间的结合是不可逆的,药物的作用也就不会随着药物浓度的变化而发生改变。
三、亲和力的测定方法亲和力的测定方法有许多种,其中常用的有以下几种:1.放射性测定法放射性测定法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药物,通过测定药物与靶标之间的结合情况来测定药物的亲和力。
这种方法可以测定药物与靶标之间的结合速度和结合的亲和力,但是需要使用放射性同位素,有一定的危险性。
2.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技术SPR技术是一种利用光学原理测定药物与靶标之间相互作用的方法。
该方法不需要标记药物,可以实时监测药物与靶标之间的结合情况,测定药物的亲和力和动力学参数,具有高灵敏度和高准确性。
3.免疫法免疫法是利用免疫学原理测定药物与靶标之间的结合情况的方法。
分子对接affinity评分

分子对接affinity评分分子对接于化学和生物学领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可以帮助人们理解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为新药开发提供重要支持。
而Affinity评分则是在分子对接过程中,评估两种分子之间相互作用的能力的一种方法。
本文将为读者介绍什么是Affinity评分,以及常用的Affinity评分算法。
什么是Affinity评分?Affinity评分也被称为亲和力评分,是一个用于表征药物或其他小分子与蛋白质、DNA或其他配体之间相互作用强度的指标。
Affinity评分是分子对接中最关键的部分之一,它可以互换地用于研究小分子在复合物中的活性,同时也可以用于研究配体/受体相互作用中的药物设计。
一般情况下,Affinity评分越高,说明两种分子之间的结合能力越强,相互作用的复杂性也更强。
因此,Affinity评分可以用作筛选新型药物分子的参考指标,寻找潜在的药物目标,并帮助开发者改进药物的活性。
常用的Affinity评分算法1. 脂双层水分配(Lipophilic Overlap Density, LOD)LOD是一种基于分子震动频率的计算方法,它通过模拟分子的构型和振动模态,从而计算出模拟分子与受体分子之间的相似度。
LOD评分方法可以直接计算解离常数和亲和力常数,然后对分子对接进行打分。
2. 分子力学/动力学(Molecular mechanics/dynamics, MM/DD)分子力学(MM)和分子动力学(MD)是常用的分子模拟方法。
它们可以通过处理大量的分子相互作用来研究分子间的相互作用,通常用于研究受体和配体之间的作用。
这两种方法都可以进行能量计算,并计算亲和力评分。
3. 贝叶斯评分贝叶斯方法(Bayesian approaches)是评估有超参数的模型的一种方法,它可以精确评估Affinity评分。
贝叶斯方法的优点是能够利用贝叶斯公式中的概率分析方法,提高评分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总结Affinity评分是分子对接中评估两种分子之间相互作用能力的一种方法。
km值 底物亲和力 -回复

km值底物亲和力-回复标题:浅谈酶的底物亲和力与酶动力学中的KM值引言:酶是生物体内的一种特殊催化剂,能够加速生物化学反应的进程,使生化反应在细胞内以一定速度进行。
酶底物亲和力是指酶与底物结合的强度,而KM值则是描述了酶底物结合的亲和力大小。
本文将一步一步解析底物亲和力与KM值的关系,探讨其在酶动力学中的应用。
一、底物亲和力的定义与基本原理底物亲和力是指酶与底物结合的强度。
在底物亲和力的研究中,主要关注的是底物的结合常数(KD)或解离常数(Kd)。
底物亲和力的高低决定了酶与底物结合的紧密程度,从而直接影响酶的催化效率。
二、底物亲和力的影响因素1. 底物的结构和性质:底物结构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会影响与酶的结合,一般来说,底物的结构越复杂,酶与其结合的底物亲和力越低。
2. 酶的结构和性质:酶本身的结构与性质也会影响底物的结合,例如酶的活性中心对底物的亲和力有重要影响。
3. 环境条件:温度、pH值、离子强度等环境条件也会对底物亲和力产生影响。
三、KM值的定义和理解KM值是描述与酶底物结合亲和力大小的指标,是酶学中常用的参数之一。
KM值代表了酶与底物结合过程中的底物浓度,使反应速率达到峰值的浓度。
KM值越小,底物浓度达到一半时的酶催化速率越高,反之亦然。
KM 值常用于描述底物与酶结合的亲和力大小。
四、KM值与底物亲和力的关系KM值和底物亲和力成反相关关系,即底物亲和力越强,KM值越小。
反之,如果底物亲和力弱,则KM值相对较大。
KM值的大小直接影响底物的结合和解离速率,进而调控反应速率和酶的催化效率。
五、KM值及其在酶动力学中的应用1. KM值可以用来比较不同底物对同一酶的亲和力和反应速率的影响程度,从而确定底物的优先级。
2. 通过测定KM值,可以判断某种底物对酶的反应速率的影响程度,为实验设计和生物工程的优化提供依据。
3. KM值还可以用来评估底物的亲和力变化对酶催化活性的影响,进而优化酶催化反应过程。
结论:底物亲和力和KM值在酶动力学中起着重要作用。
药物与药物靶标的亲和力动力学研究

药物与药物靶标的亲和力动力学研究药物与药物靶标的亲和力动力学研究是药物化学和药理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通过对药物与其靶标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药物的活性、选择性和效力,为新药的设计与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一、亲和力动力学的基本概念亲和力动力学是研究药物与其靶标结合的速率和平衡状态的科学方法。
它主要关注两个方面:药物与靶标的结合速率以及二者的亲和力。
1. 结合速率结合速率指的是药物与靶标结合的速度。
结合速率与药物与靶标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有关,包括静电相互作用、范德华力、水合作用等。
结合速率可以通过实验方法测量,如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技术、表面等离子共振(SPR)技术等。
2. 亲和力亲和力是指药物与靶标结合的强度和稳定性。
亲和力与药物与靶标之间的结合能有关,通常通过测量药物与靶标的平衡解离常数(Kd)来评价。
Kd越小,说明药物与靶标的结合越紧密、稳定。
二、亲和力动力学的研究方法1. 表面等离子共振(SPR)技术SPR技术是现代生物化学领域中常用的一种研究亲和力动力学的方法。
它通过在金属传感芯片上修饰靶标蛋白,利用光学原理检测药物与靶标之间的相互作用。
该技术可以实时监测结合速率和亲和力,并且无需标记物。
2. X射线晶体学X射线晶体学是一种经典的研究药物与靶标结合的方法。
通过将药物与靶标共结晶,并通过X射线衍射测定晶体的结构,可以揭示药物与靶标结合的立体构型和相互作用模式。
3. 生物物理化学方法生物物理化学方法包括核磁共振波谱(NMR)、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等。
这些方法以药物与靶标之间的物理化学变化为基础,通过测量温度、压力、振动等参数的变化,推断药物与靶标结合的亲和力和结合速率。
三、亲和力动力学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1. 药物筛选与优化亲和力动力学研究可以为药物的筛选与优化提供依据。
通过测定药物与不同靶标的亲和力,可以筛选出具有较高选择性和亲和力的药物候选物。
此外,通过研究药物与靶标结合的动力学特性,可以进一步优化药物的结构和性能。
Octet BLI 小分子动力学检测亲和力数据分析-2第二章-Small Molecule Kinetics-by column

1.双击数据分析软件图标,打开数据分析软件,在软件Data Selection界面左下侧子窗口路径下选中待分析kinetics数据:2.双击后载入左上侧子窗口Loaded Data Kinetics文件夹下3.左键单击所载入待分析数据,右侧窗口显示Sensor Tray按钮下界面,即该检测中sensor所在sensor tray上位置,在此可选择分析哪些sensor采集的数据,本例分析所有sensor的数据4.该窗口另一个按钮Summary按钮下界面如下,包括实验运行信息,检测程序的步骤及时间、板孔排列等。
5.选择所需分析sensor后,点击Processing进行数据处理:6.数据处理界面如下,该窗口左侧依次包括Step1:Data Selection,Step2:Subtraction,Step3:Align Y Axis,Step4:Inter-step Correction,Step5:Process,Step6:View Results,Step7: Save Results;右侧窗口默认为Raw Data View下界面,即原始数据预览。
7.点击Step 1下Sensor Selection按钮,界面如下:8.对于非经典小分子实验,在实验设计上包括sensor对照和孔对照(间经典小分子实验设计SOP),与经典小分子实验相比其差别在于浓度梯度按列排列,1个浓度1根sensor(经典小分子实验浓度梯度安行排列,所有浓度采用同一根sensor从低到高顺序检测);数据处理时需分别扣除对照孔及对照sensor引入的干扰;选中对照孔,右键下选择Change Well Type…下的Refference Well:设置Refference Well后界面如下:9.在Sensor Tray下选中对照Sensor,右键选择Change Sensor Type…下的Refference Sensor:设置Refference Sensor后的界面如下:10.在Step 2下选中Double Subtraction,即扣除对照空及对照sensor可能引入的干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础知识介绍
什么是动力学和亲和力?
•
Biacore Training 动力学
» » » » 反应发生的速度? – 与时间相关 结合 – 分子间结合的速度 解离 – 分子复合物解离的速度 动力学分析能够确定在一个给定的时间跨度内,分子复 合物是否能够结合还是完全解离
•
亲和力
» 分子间结合的强度? – 与时间无关 » 亲和力分析能够确定反应处于平衡状态(结合与解离形 成动态平衡)时,复合物的浓度
» 高流速有效减少了扩散距离
•
•
可选的预设分析模式中已考虑了物质迁移效应
15
实验设计
实验设计
稳态实验--分析亲和力
Biacore Training
• • • • • •
通过一系列不同的分析物浓度,确定达到稳态的结合水平 较高的偶联水平 浓度范围至少应该覆盖芯片表面的 20-80% 饱和度(RMAX) 设置对照芯片表面 设置至少一个浓度的样品重复 设置零浓度样品
17
必须考虑的几个因素
动力学分析
Biacore Training
• • • • • •
试剂纯度 偶联方法 偶联水平 配体活性 样品流速 分析物浓度范围
18
分析物浓度
动力学分析
•
Biacore Training
• •
浓度应该覆盖所有范围的结合曲线(低浓度—饱 和浓度) 设置至少一个浓度的样品重复 设置零浓度样品
[AB] [A] [B] [A] [B] [AB]
the equilibrium association constant [M-1] the equilibrium dissociation constant [M]
7
Biacore中的平衡和动力学
A + B AB
kd ka
Biacore Training
6
平衡常数(Equilibrium constants)
At equilibrium:
Biacore Training
Association ka M-1s-1 [A] M [B] M
Dissociation kd s-1 [AB] M
The equilibrium constants:
KA
KD
ka kd kd ka
监测结合和解离速率
» 亲和力 动力学
• •
监测稳态水平
» 亲和力 动力学
监测溶液中游离的分析物分子
» 亲和力 动力学
5
1:1 动力学模型的速率方程
A
Biacore Training
Association: Dissociation:
Net rate equation:
d [AB] dt M/s ka
13
分析物的消耗和补充
流动相高度
Biacore Training
1
扩散距离
2 3
1. 分析物由持续流动的样品所补充 2. 随着流速的下降,扩散效应会逐渐占据主导性、 3. 在配体/分析物表面发生的生物分子相互作用
14
减少物质迁移的影响
•
Biacore Training 更低的 Rmax (ligand密度) 高进样流速
2
动力学分析和亲和力分析的相关性?
•
Biacore Training
细胞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系统 – 极少处在平衡状态 同样的亲和力,不同的反应,动力学数据一般并不相 同
» 动力学数据提供了更多的信息
•
3
同样的亲和力,不同的动力学
• •
Biacore Training
所有4个化合物的亲和力数据相同 KD = 10 nM = 10-8 M 结合动力学常数可有不同数量级范围内的改变,本例中为4个 数量级
20
浓度 = 100 nM 浓度 = 1000 nM
所有靶位 点被占据
Response
kon
106 105
(M-1s-1) (s-1)
koff
10-2 10-3
104
103
30 min 60 min
10-4
10-5
30 min
60 min
时间
时间
4
用Biacore获得动力学和亲和力数据的3种方式
•
Biacore Training
•
在Biacore中,所检测到的反应速率是物质迁移 现象和分子间的相互结合作用的综合结果
» 通过使用合适的反应环境,质量转移导致的影响能够 被最大程度地控制
12
什么是物质迁移? • 扩散的物质迁移
» 单一样品在静态的系统中
Biacore Training
分析物 梯度
•
经过一定的时间,靠近芯片表面的分析物的浓度将 会逐渐降低,并逐渐在溶液中形成一个分析物浓度 梯度
8
Biacore中的速率和亲和力
A
Biacore Training
d [AB] dt ka
B
[A]
ka kd
[B]
AB
kd [AB]
dR dt RU/s
ka M-1s-1
C
M
[R max R]
RU
kd
R
s-1 RU
A has one binding site and reacts with immobilized ligand B has n identical and independent binding sites
9
Biacore Training
传感图中的变量和表示方式
10
传感图中的信息 • Rmax, Req 和 KD的关系
Biacore Training
11
物质迁移(Mass Transport)
•
Biacore Training
在Biacore中,和动力学测量相关的一种现象
» 描述生物分子从溶液向芯片表面转移的过程 alyte)
» A的游离浓度由流动系统控制,在检测中保持恒定
•
•
AB 是结合复合物
» AB的浓度可通过直接检测RU得到,表示为R
B 是偶联在传感芯片上的分子
» 总浓度能用 RU表示, 相当于最大结合反应理论值 Rmax » B的游离浓度即 Rmax-R
我们无需知道复合物和配体的实际浓度!
19
总结
•
Biacore Training
B
亲和力分析
A
•
» 获得亲和力平衡常数 » 适合分析结合和解离速度较快的相互作用过程
B
动力学分析
A
» 获得反应速率常数和亲和力平衡常数 » 对分子间相互作用的详细描述 » 具有相同亲和力数据的反应,结合和解离速率常数往往完 全不同 » 对于了解生物学反应过程来说,获得反应速率常数往往比 亲和力分析更为重要
M-1s-1 [A] M [B] M
B
ka kd
ka kd
AB
A
[A]
[AB]
B
d [AB] dt -d [AB] dt
[B]
B
A
kd
s-1
[AB] M
where k a association rate constant [M-1s-1] k d dissociation rate constant [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