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孔乙己形象的社会意义
孔乙己形象的社会意义
《孔乙己》告诉我们,环境造就人,在等级森严的秩序下,民众的活力、热情、同情心会被扼杀,变得麻木不仁,自私冷漠。
小说描写了孔乙己在封建腐朽思想和科举制度毒害下,精神上迂腐不堪、麻木不仁,生活上四体不勤、穷困潦倒,在人们的嘲笑戏谑中混度时日,最后被封建地主阶级所吞噬的悲惨形象。
篇幅不长,但是深刻揭露了当时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精神的毒害和封建制度“吃人”的本质,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意义。
原文节选:
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
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靠柜外站着,热一热的喝了休息;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买一碟盐煮笋,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如果出到十几文,那就能买一样荤菜,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
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我从十二岁起,便在镇口的咸亨酒店里当伙计,掌柜说,样子太傻,怕侍候不了长衫主顾,就在外面做点事罢。
外面的短衣主顾,虽然容易说话,但唠唠叨叨缠夹不清的也很不少。
他们往往要亲眼看着黄酒从坛子里舀出,看过壶子底里有水没有,又亲看将壶子放在热水里,然后放心:在这严重兼督下,羼水也很为难。
所以过了几天,掌柜又说我干不了这事。
幸亏荐头的情面大,辞退不得,便改为专管温酒的一种无聊职务了。
我从此便整天的站在柜台里,专管我的职务。
虽然没有什么失职,但总觉得有些单调,有些无聊。
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
孔乙己揭示的社会意义
孔乙己揭示的社会意义
《孔乙己》是中国作家鲁迅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通过描述一个贫穷的酒保孔乙己的一生和遭遇,揭示了社会中的不公平和人性的脆弱。
这个故事所揭示的社会意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阶级和贫富差距:《孔乙己》中的孔乙己是一个贫苦的小人物,他被社会边缘化,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和机会。
这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阶级分化和贫富差距,揭示了社会不公正的现象。
2.社会对个体的漠视和冷漠:孔乙己是一个寂寞、渴望被认同的人,但社会对他漠不关心,甚至嘲笑和侮辱他。
这表现了社会中对弱者的冷漠态度和对个体尊严的漠视,引发人们对社会关怀和人性的反思。
3.人性的悲剧:故事中孔乙己虽然是一个酒保,却渴望通过才艺得到别人的认可和关注。
然而,他的才艺在社会中被忽视,最终导致了他的悲剧结局。
这凸显了人性的脆弱和悲剧性,启示人们应该更加珍视每个人的才能和人格。
4.对人道关怀的呼唤:《孔乙己》通过对一个被边缘化的小人物的描写,引发人们对社会正义和人道关怀的反思。
作品呼唤社会对每个人的平等和关怀,提醒人们要关注弱势群体,改善社会不公,并追求人性的光辉。
孔乙己人物形象分析
孔乙己人物形象分析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底层社会的短打手,他的形象描写了当时社会底层人群的困境和心态,也体现了作者对社会不公的关注和批判。
本文将从孔乙己的外貌特征、性格特点以及他在小说中的角色定位等方面对他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首先,孔乙己的外貌特征给人一种落魄、憔悴的感觉。
小说中描述道:“那一个半大的男子,当真是个凄凉的可怜虫:容貌黧黑而粗糙,犹如一块死灰色的土坯;七八岁的孩子溜泼的头发总弄得稀稀拉拉的,露出许多的后枕骨,笑时候,他用那带着恶意的眼睛里往外看。
”这描述了孔乙己黧黑、瘦弱的面容和不好的发型,这些外貌特征给人一种印象,使人觉得他是一个不起眼的人物。
其次,孔乙己的性格特点也与他身份地位相符。
他为人懦弱、寡言,内心缺乏自尊和自信。
小说中提到他“常常神色恍惚,好像下了一个决心,可是又没有下决心似的。
”这一描述凸显了他内心的矛盾和不安定。
此外,孔乙己的心地善良,对待他人友善从容,但与此同时也带有一些天真、易受伤害的特点。
这在小说中可以看到,当他忍受着别人的羞辱时,仍然能够保持善良和宽容。
在小说中,孔乙己的角色定位是底层社会人群的代表。
他的生活常被欺凌、排挤,处处受到歧视和压迫。
他的命运和社会地位无法改变,他被迫接受了这种现实,变得更加消沉和无奈。
鲁迅先生借助孔乙己的形象,探讨了底层人民的生存境遇和心境,暗示了社会中阶级划分和不公正现象的存在。
同时,孔乙己的角色也具备了担当是非的责任的一面。
通过对孔乙己人物形象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他所代表的社会群体面临的境遇和心情。
孔乙己不仅仅是个体,更是一个特定社会群体的典型代表,他们在社会中经历着无尽的困境和压迫。
这种形象的描绘,引起了读者对社会底层群体的关注和思考,引发了对社会阶级差异和不公的反思。
总的来说,孔乙己的人物形象在鲁迅先生的小说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他的角色和形象,作者揭示了社会的阶级划分和不公正现象,同时也表达了对底层人民的关注和同情。
孔乙己读后感
孔乙己读后感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的一部小说,讲述了一个酒馆里的酒保
孔乙己的故事。
这个故事让我感慨良多,对人性和社会的冷漠有了
更深刻的认识。
在小说中,孔乙己是一个善良、敏感的人,但因为社会的偏见
和歧视,他被迫活在一个边缘化的状态。
他喜欢喝酒,但酒馆的老
板却经常欺负他,使他备受煎熬。
他的内心充满了孤独和无助,但
他却没有任何发泄的方式,只能默默地忍受。
通过这个故事,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冷漠和不公。
孔乙己之所以变得孤独和无助,主要是因为社会的偏见和歧视。
这让我意识到,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对身边的人多一些关心和理解,
不要因为外表或者社会地位的差异而对他人产生偏见。
同时,孔乙己的悲剧也让我思考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冷漠。
在
这个故事中,孔乙己是一个善良、敏感的人,但他却因为社会的不
公而变得悲观和孤独。
这让我意识到,人性是多么脆弱,社会的冷
漠是多么残酷。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更加关爱他人,尊重每个人的人
格和尊严。
总的来说,读完《孔乙己》让我对人性和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社会的冷漠和偏见是多么残酷,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对他人多一些关爱和理解。
希望我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多一些善良和宽容,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九年级语文 孔乙己形象的现实意义
孔乙己形象的现实意义鲁迅说:“穿掘着灵魂的深处,使人受了精神底苦刑而得到创伤,又即从这得伤和养伤和愈合中,得到苦的涤除,而上了苏生的路。
”大师是拿着往事,来说明今事,来预言未来之事。
所以,孔乙己的形象,不仅仅是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批判科举制度的腐朽,还有着它的现实意义。
那么,孔乙己形象在当今时代有什么现实意义呢?关于这个问题,我想跟大家主动分享我的两点看法。
第一,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首先我们得知道孔乙己是一个生活在清朝末年科举制度没落时期的读书人。
孔乙己很不幸,连个秀才都没捞到,可又中了科举的毒,“心比天高,却身为下贱”,在社会的夹缝中苟且偷生。
让我们看看他读的是什么书——四书五经,求的是什么目的——功名利禄,学习的内容和目的都很受局限。
一旦功名不就,又没有谋生本领,又没有家世背景,他就成了一个废人。
当旧时代不可避免地走向没落的时候,不能与时俱进的“孔乙己们”自然更是牺牲品了。
同样作为读书人,再看看今天的教育,我们应该感到庆幸。
现代素质教育强调“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
虽然我们仍然有考试升学的压力,但我们的教育注重精神品质的提高,注重知识能力的培养,注重人的健康发展,所以我们的课程才能异彩纷呈。
我们读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考试和文凭,而为了让自己的人生拥有更多选择的可能性。
注重能力、全面发展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就不可能是孔乙己那样的废人。
即使我们在中考、高考中不能胜出,只要你不放弃,“条条大道通罗马”、“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在当今社会实践中是可以找到很多有力证明的。
这样看来,孔乙己既是科举时期的悲剧,也是我们今天做教育的警钟。
第二,关于社会转型期中读书人命运的思考孔乙己处在一个特殊的历史转折时期。
社会转型会导致很多怪异的现象发生,比如读书人的人格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人们更看重的往往不是知识和学问,而是金钱、权力和社会地位。
其实我们今天也正好处于社会转型期,30年来,我们的国家经历了由计划经济社会向商品经济社会的巨大转变。
孔乙己读后感
孔乙己读后感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写一个庸碌无能的角色孔乙己,展现了底层
小人物在封建社会中的挣扎和无奈。
整个故事情节简单,但却表达了深刻的内涵,让
人不禁对人生和社会产生反思。
孔乙己是一个饱受压迫和孤立的小人物,在酒馆里以酒篮为生,却因为性格内向、言
语生疏而屡次受辱,最终被误解成酒后诗仙的形象。
他面对痛苦和困境时选择沉默和
忍耐,深藏苦痛,甘心扮演命运赋予他的角色。
孔乙己的命运凄凉,但却引发了人们
对人性、生存和社会的思考。
在我看来,孔乙己不仅代表了底层小人物的命运,也象征了整个中国社会封建等级制
度的压迫,以及人性中的困境和挣扎。
读完《孔乙己》,我深刻体会到生活中的种种
不公和艰辛,以及对自由和尊严的渴望。
这部小说让我更加珍惜每个人的尊严和自由,也让我思考如何改变社会中的不公平和歧视。
总的来说,通过阅读《孔乙己》,我对中国封建社会的黑暗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
增强了对人性和社会问题的思考。
这部小说虽然简短,却深刻而震撼,值得反复品味
和思考。
关于孔乙己形象的分析
关于孔乙己形象的分析孔乙己是鲁迅先生创作的一位标志性人物,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成功的人物形象之一、他的形象不仅在小说《孔乙己》中深入人心,也成为了代表中国社会底层的象征。
本文将对孔乙己的形象进行分析,旨在揭示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内涵。
首先,孔乙己是一个地位低微、贫穷而又善良纯朴的人。
这一形象通过小说中对孔乙己生活状况的描写得以展现。
他是个衣衫褴褛的酒保,工资微薄,平日里过着十分简朴的生活。
虽然社会地位低下,但孔乙己并没有因此而丧失自尊和善良品性。
他待人真诚友善,从不以自己的困境为借口去伤害他人。
这种善良的形象使得读者们对他产生了深深的同情与共鸣。
其次,孔乙己的形象也具有自我调侃和自嘲的特点。
他常常以自嘲的口吻形容自己“衣服又破,排场又小,生怕别人不知道似的”。
这种自嘲的调侃不仅表明他对自身状况的深刻认知,也意味着他对社会的无奈和对命运的嘲讽。
在这个底层人物的善良与自嘲中,鲁迅通过孔乙己的言语和举止,刻画出了一种明亮且信任的内心。
进一步地,孔乙己的形象也反映了社会不公和人情冷漠的现象。
小说中,孔乙己在喧闹而繁忙的酒家工作,周围的人们对他并没有太多的关注。
他只是众多底层劳动人民中的一个普通存在,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和重视。
孔乙己的遭遇使人不禁思考社会对弱势群体的漠视与忽视,也反映了封建社会中阶级之间的巨大鸿沟。
通过孔乙己这个形象,鲁迅揭示了社会的黑暗与残酷,唤起读者对社会不公的思考与反思。
最后,孔乙己的形象也具有强烈的反抗意志和对自由的向往。
尽管孔乙己的地位低微,但他并没有完全放弃对自由的追求。
无论是拒绝被莫须有的告发,抑或是在狱中以自己的方式独自喝完酒,孔乙己都表现出对自己不屈的反抗精神。
这种与命运抗争、对自由心灵的追寻,使得孔乙己的形象更加鲜活而有力量。
总的来说,孔乙己作为一个文学形象,具有多重意义和内涵。
他是一个地位低微贫穷、善良纯朴的人,也是社会不公和人情冷漠的反映,更是一种强烈的反抗意志和对自由的向往。
狂人日记之孔乙己解析
狂人日记之孔乙己解析孔乙己是中国现代作家鲁迅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经典之作。
本文将对《狂人日记》中的孔乙己进行解析,探讨其形象的内涵和象征意义。
一、孔乙己的形象刻画在《狂人日记》中,孔乙己是一个孤独、饥寒交迫的酒保,他瘦削而形容悲凉。
孔乙己的相貌和身世,使他在社会上显得卑微、无助。
鲁迅通过深入细致的描写,将孔乙己塑造为一个典型的边缘人物,他既不属于上层社会,也无法融入底层社会。
其次,孔乙己的性格特点也被鲁迅精准地刻画出来。
他性格懦弱且畏惧权威,由于社会地位低下,他在人际交往中时常遭受欺凌和嘲讽。
他内心深处渴望被人认同和尊重,但又无法摆脱自卑感和社会压力,因此总是逃避现实,用酒精麻痹自己。
二、孔乙己的形象象征意义孔乙己这一形象在文学中具备深刻的象征意义。
他代表了中国封建社会底层人物的普遍命运。
这些人物贫困、卑微,生活在社会的边缘,面对剥削和压迫,无法改变自己的处境,深陷其中。
孔乙己也是社会中被边缘化的大众中的典型代表。
他的形象反映了社会底层人民对权贵的无力抗争,以及他们在现实面前感到的无奈和绝望。
通过孔乙己这个形象,鲁迅揭示了中国社会中日益加剧的社会不公和封建制度的腐朽。
同时,孔乙己的形象还揭示了人性的脆弱和悲哀。
他渴望被人尊重和接纳,但又因自身地位、经历和性格的局限而无法实现。
这表达了鲁迅对人性的思考,对中国封建社会中人们心灵深处的痛苦和无奈表示痛心和同情。
三、对孔乙己形象的思考孔乙己的形象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中底层人民深受压迫和边缘化的命运,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在现代社会,我们也能看到孔乙己这类人物的影子,这引发我们对社会中弱势群体的关注和对社会公平正义的思考。
同时,孔乙己也是社会中普通人物的缩影,他们不被社会重视,也无法改变自己的处境。
这对我们来说是一种警示,让我们更加关注社会阶层的固化和贫富差距的拉大,努力打破社会中的不公和不平等。
总结起来,孔乙己是鲁迅以细腻入微的笔触所刻画的一个深具象征意义的形象。
试论《孔乙己》的艺术特色及现实意义
试论《孔乙己》的艺术特色及现实意义《试论〈孔乙己〉的艺术特色及现实意义》《孔乙己》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旧时代的种种模样,也映射着如今社会的一些影子。
从艺术特色来看,鲁迅先生刻画人物那可真是一绝。
孔乙己这个人物仿佛就活在我们眼前,他穿着那长衫却又站着喝酒,这形象一出来,就像是一幅画,生动又矛盾。
长衫本是读书人的象征,代表着一种身份,可站着喝酒又是短衣帮的做派,这一长一短之间,就把孔乙己那种想要维持读书人的体面,却又在生活的泥潭里挣扎得狼狈不堪的状态给勾勒出来了。
这就好比一个人穿着华丽的戏服,却在菜市场里讨价还价,多滑稽又多可悲。
孔乙己的语言也特别有韵味。
那些“之乎者也”,在他嘴里就像是一种习惯,改不掉也放不下。
他跟人争辩“窃书不能算偷”的时候,那股子迂腐劲儿就全出来了。
这就像有些老学究,守着老祖宗的规矩,哪怕时代已经变了,还死死抱着不放。
他的语言不仅展现了他自己的性格,也让我们看到了那个封建教育下人们思想被禁锢的状态。
再说说小说的环境描写。
咸亨酒店就像一个小社会,有短衣帮、长衫客,有掌柜的,有小伙计。
这个小小的酒店,把当时的社会阶层分得清清楚楚。
里面的氛围,那股子沉闷又市侩的气息,就像一张无形的网,把孔乙己紧紧地罩住。
就像把一只受伤的鸟放进一个满是荆棘的笼子,它怎么飞也飞不出去。
那孔乙己的现实意义呢?孔乙己是个可怜人,他是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
在那个时代,读书好像是唯一的出路,一旦这条路走不通,就像掉进了万丈深渊。
现在咱们社会也有类似的情况啊。
有些家长逼着孩子读书,只看分数,就盼着孩子能考上好大学,有个好前程。
可要是孩子成绩不好,就好像被社会抛弃了一样,这和孔乙己被科举制度抛弃有什么区别呢?而且孔乙己周围人的冷漠也值得我们深思。
那些看客,他们取笑孔乙己,在他的痛苦上找乐子。
咱们现在的网络上,不也有这样的人吗?看到别人出丑或者遇到困难,就上去冷嘲热讽。
这种冷漠就像冬天的寒风,吹得人心都凉了。
从孔乙己身上,我们还能看到一个人如果不懂得与时俱进,就会被时代淘汰。
对于孔乙己形象的细致剖析
对于孔乙己形象的细致剖析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创作的经典小说《孔乙己》中的主人公,他是一个备受歧视和固化观念束缚的社会边缘人物。
本文将对孔乙己的形象进行细致剖析,探讨他所代表的意义和形象塑造。
首先,孔乙己的外貌和穷困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小说中描写他的破旧衣衫和黝黑的脸色,以及他年迈、骨瘦如柴的身材,都表现了他生活贫困和辛酸的一面。
这样的形象让人对孔乙己产生了同情和怜悯之情。
其次,孔乙己的性格特点也是他形象塑造中的重要元素。
他是一个懦弱、胆小的人,对待生活中的挫折和艰辛,常常选择逃避和沉默。
在酒店里唱歌是他唯一能够找到自身存在感的方式,这也暗示了他内心的空虚和对社会不平等的无奈。
孔乙己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那些在社会边缘生活的人们,他们被冷漠和不公对待,难以得到他们应有的尊重和机会。
此外,孔乙己的形象还蕴藏着一种讽刺与批判。
鲁迅通过他的塑造,揭示了社会的阶级固化和不公现象。
孔乙己所面对的歧视和
嘲讽,凸显了社会中人们对于贫穷和底层人物的忽视和歧视。
作者透过孔乙己来表达他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怀和呼吁,同时也对社会现象进行了一种讽刺和批判。
在总结中,孔乙己的形象塑造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不公和人性的脆弱。
他是一个被边缘化的个体,既代表了贫穷底层人群的悲剧,也象征了社会对于不同群体的歧视和不公。
通过对孔乙己形象的细致剖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鲁迅的创作意图和社会思考。
《孔乙己》的主题解读
《孔乙己》的主题解读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的著名短篇小说,它描绘了中国传统社
会贫苦农民的生活和困境,深刻反映了社会人文主题。
本文将从
孔乙己的形象、情节和意义三个方面来分析这个故事的主题。
一、孔乙己的形象
孔乙己是一个穷苦的酒肉朋友,他爱喝酒,但几乎没有自己的
酒钱。
他无聊地在酒店里等待着那些饮酒的富人的点心和酒杯,
然后把它们扔进嘴里,不顾富人们的怒视和嘲笑。
他嗓音低沉,
唱歌的技巧不高,但歌声中充满着他对生活的憧憬和不屈的精神,引起了听众的共鸣。
二、情节
这个故事的情节简单却充满了戏剧性。
孔乙己只是一个平凡的人,但在他的灵魂中有一种美好的东西,这种东西让人们爱他,
但也会使他成为周围人的嘲笑目标。
他在社会中寻找自己的位置,并不断地在努力和牺牲,但却仍然处于社会的底层。
最终,他被
人打死了,但他美好的形象却在这个小小的事件中获得了永恒。
三、意义
《孔乙己》呈现了中国传统社会中一个普遍的现象即社会的不公和贫苦农民的处境。
故事中主人公的形象代表了贫苦人民的形象,而那些嘲笑他的富人则代表了社会上的优越阶层。
通过孔乙己的形象和经历,鲁迅探讨了社会不公和贫苦的命运,并呼吁社会上层关注社会丑恶现象,给予穷苦人民关爱和帮助。
总之,《孔乙己》是一篇具有深刻人文主题的短篇小说,它深刻地反映了中国传统社会贫苦农民的生活和处境,揭示了社会不公的丑恶现象,深刻地体现了作者对中国社会的关注和爱。
鲁迅文集之孔乙己解析
鲁迅文集之孔乙己解析孔乙己,一个鲁迅文集中耳熟能详的人物,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经典形象。
他的故事虽然简单却饱含深意,透露出人性的悲凉和社会的冷漠。
本文将对孔乙己这个人物进行解析,从他的背景、性格以及他所引发的反思等多个角度进行剖析。
孔乙己的背景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析,一个是他的社会地位,另一个是他的家庭背景。
从社会地位上来看,孔乙己是一位无业游民,常年漂泊街头,靠着帮人喝烧酒来谋生。
他没有明确的职业身份,也没有固定的收入来源,因此处于社会的最底层,备受歧视与压迫。
而从家庭背景上来看,孔乙己的出身并不卑贱,他的父亲是一位京剧演员,他曾经从小在舞台上唱票子,但是由于一些原因使得他没有继承父亲的事业,走上了流浪的道路。
孔乙己的性格深受社会环境的影响。
他虽然在社会上垂死挣扎,但却不失为一个有趣、豁达而善良的人。
他对待人际关系非常真诚,一直在努力想和人们建立友谊。
他在酒馆里相识的人也经常欣赏他的才艺,这也是因为他平易近人、擅长讨人喜欢的个性特点。
然而,正是因为他无固定住所、社会地位低下,许多人对他抱有偏见和歧视。
他的性格经历了社会的洗礼,变得格外脆弱,经历的苦难与社会的冷漠悄无声息地将他塑造成了一个悲剧人物。
孔乙己的故事引发了人们对社会现象的反思。
他处于社会底层的困境和与主流社会的脱节现象,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不公平与不和谐。
他的形象让人们深刻地反思社会价值观的失衡、人性的悲凉,以及这种社会现象的复杂性。
孔乙己的存在不仅是一种文学形象,更是对社会现实的揭示和对人们价值观的思考。
通过对孔乙己这个形象的解析,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鲁迅先生所描绘的中国社会。
他通过孔乙己这个角色,表达了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思考。
孔乙己这个形象令人深思,让我们意识到社会的不公与冷漠对个体所造成的伤害,进而呼唤社会的关怀和人性的温暖。
总之,孔乙己是中国现代文学中一位极富代表性的形象。
通过解析他的背景、性格以及引发的反思等多个角度,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了他作为一个文学形象所寓意的社会和人性的悲凉。
浅析鲁迅作品中孔乙己的悲剧形象
浅析鲁迅作品中孔乙己的悲剧形象【提要】孔乙己是清朝末年的知识分子,他奉行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寓高是心中不可更改的理念。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他连秀才都没有考上,没有功名利禄,生活过得非常穷酸。
本文将浅析鲁迅作品中其悲剧形象,孔乙己精神上迂腐不堪麻木不仁,而在生活上四体不勤穷困潦倒,在人们的嘲笑戏谑中混度时日,最后被封建地主阶级所吞噬。
【关键词】浅析鲁迅作品孔乙己悲剧形象一、《孔乙己》作品简介《孔乙己》是近代文学巨匠鲁迅所著的短篇小说,最早是发表在一九一九年四月《新青年》第六卷第四号,后编入《呐喊》,是鲁迅在“五四”运动前夕继《狂人日记》之后第二篇白话小说。
十九世纪末期,清朝政府腐败民不聊生,隋唐以来的科举制度仍在盛行。
少数读书人爬上统治地位,但大多数下层知识分子穷困潦倒。
二、孔乙己悲剧形象原因分析(一)造成孔乙己悲剧的客观原因封建科举制度之侵害,《孔乙己》此文写于一九一八年冬天,当时以《新青年》为阵地,诚然已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乃封建复古的逆流,仍很狂妄。
科举制度终于一九零六年废除,但培植孔乙己这种人的社会基础依然存在,孔孟之道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这样就有可能产生新的“孔乙己”。
因为统治的黑暗,阶级的腐败。
城市里的小市民是如此的麻木,如此的贫穷,如此的可怜。
麻木不仁的社会现状,酒店的酒客有着不同的等级区域,以下层劳动人民为主的短衣帮,以及上层地主阶级,更是有钱人为主要领域的长衫客。
孔乙己首次出现在酒店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是因其是唯一一个站着喝酒,穿着长袍的人。
你应该坐着喝,只要你穿长袍。
在小说中,“笑语声”多次被强调,"笑语声"不断重复,而"笑语声"总是伴随着孔乙己。
每个人都拿孔乙己的伤疤来取笑他,孔乙己甚至连"心"都没能刺到他的心里,这与拿孔乙己的不幸和痛苦来说,是一样的。
(二)造成孔乙己悲剧的主观原因孔乙己是晚清的低级知识分子。
对孔乙己人物的理解
对孔乙己人物的理解
孔乙己是一个在文学史上熠熠生辉的人物形象,其复杂的性格和悲惨的命运深深地触动了读者的心灵。
他的人生充满了悲剧色彩,是封建文化和科举制度的受害者。
首先,孔乙己是一个自命清高的人。
他深受封建教育的影响,认为只有通过科举考试才能获得社会地位和尊重。
然而,他的生活却充满了贫困和苦难。
他的迂腐不堪的性格使他在生活中处处碰壁,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迁。
他的自欺欺人的态度也让他在贫困中自暴自弃,无法自我救赎。
同时,孔乙己又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
他教“我”识字,分茴香豆给孩子们一人一颗,展现出了他内心的善良和温情。
然而,他的善良并没有给他带来好运,反而使他在贫困和苦难中更加无法自拔。
孔乙己的悲剧命运是封建社会和科举制度的产物。
他的人生道路被封建文化和科举制度所限制,无法摆脱命运的束缚。
他的贫困和苦难是社会制度的产物,而他的自命不凡和迂腐的性格又让他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迁。
最终,孔乙己在贫困和苦难中自我放任,退回到心灵深处的自我安慰中去,释放心灵深处的压力。
他的悲剧命运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悲剧,更是整个社会的悲剧。
综上所述,孔乙己是一个具有深刻内涵的人物形象。
他的性格、命运和人生选择都反映出了封建社会的弊端和人性的复杂性。
对孔乙己形象的深入研究
对孔乙己形象的深入研究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创作的一位形象鲜明的人物,他的形象在鲁迅的作品中起到了重要的承载和表达作用。
对于孔乙己的形象进行深入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孔乙己的社会地位和经历
孔乙己是一位地位低下的茶馆招待所服务员,他的社会地位非常低微。
他的经历也充满了困境和挫折,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
这种社会底层人物所面临的无奈和困境,使孔乙己成为了一个鲜明的形象。
孔乙己的性格特点
孔乙己的性格特点可以说是懦弱、低调和善良。
他面对他人的欺凌和嘲笑时,总是选择沉默和退缩。
然而,他对待生活中的琐事却十分认真和用心。
孔乙己常常被他人忽视,但他内心深处却怀有对美好事物的渴望。
孔乙己的形象背后的深层含义
孔乙己的形象背后蕴含着对社会不平等和人性的批判。
他是一
个被现实社会边缘化的人物,他的命运无法摆脱社会的束缚。
通过
孔乙己的形象,鲁迅传递了对社会不公平的关注,以及对底层人物
的关怀和同情。
孔乙己的形象在鲁迅作品中的意义
孔乙己的形象是鲁迅作品中一个非常鲜明和具有代表性的形象。
他所表达的问题和主题,使鲁迅作品具有了强烈的社会批判性和人
文关怀。
孔乙己的形象深入人心,引起了人们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
反思。
总而言之,孔乙己的形象在鲁迅的作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他的社会地位和经历、性格特点以及形象背后的深层含义都具有一
定的研究价值和意义。
通过对孔乙己形象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
理解鲁迅作品所传递的思想和观点,以及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反应。
孔乙己形象的社会现实意义
容提要本文主要论述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孔乙己的形象的社会现实意义。
文章重点从三个方面论述:一是孔乙己的形象特征。
他又穷又酸,迂腐不堪,盲目自尊,死要面子;品行端正,被迫为盗,穷困潦倒;骄傲自负,深受毒害,死不觉悟。
二是孔乙己形象的社会现实意义。
封建制度和思想对知识分子的残酷毒害;现实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①,使孔乙己最终落得一个悲剧下场。
三是从孔乙己的形象看作者的思想涵。
鲁迅是一位爱憎分明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的小说交织着复杂的浓郁的悲剧和喜剧的情调;他笔下的笑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涵;他小说中的多数知识分子形象带有二重性。
孔乙己形象的社会现实意义孔乙己是鲁迅笔下受科举制度毒害的一心一意追求功名利禄的封建文人,孔乙己一心只求以科举成名的方式踏上仕途,飞黄腾达,但最终落得悲凉之极的下场,实质上,他正是被封建制度腐蚀掉的灵魂,为之“吃掉”的无辜的牺牲者。
一孔乙己的形象特征孔乙己是鲁迅笔下知识群体中不幸的典型人物之一。
他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鲜明形象特征:(一) 孔乙己又穷又酸、迂腐不堪,盲目自尊,死要面子。
这个特征,最能表现这个出身下层社会的老童生的形象特征。
他读过书,但没有爬上去,不能依靠所学的知识来过活,那就必须用劳动来谋生。
可是封建教育不但与劳动相脱离,弄得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而且还教育人们轻视劳动,所谓“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孔乙己头脑中就充满这样的理念。
不劳动,不能生活,自然就越过越穷。
孔乙己自然崇奉“君子固穷”的德行,但活着是第一要义,哪怕落到将要讨饭的地步,也得活下去。
但讨饭抛头露脸,太不光彩,孔乙己自然不愿意干,所以就只好偷。
这种人在社会上己沦落到非常可怜的地步,可是他还是不愿意放下读书人的架子,还觉得读书人无论如何应比普通人高一等,处处要显示自己的身份,卖弄“学问”。
他诚然是善良的,却又迂腐而卑琐。
他的关于“茴”字四种写法的学理,自然可以说明自己是知识里手,却也是装腔作势聊以自慰。
这就成为又穷又酸、迂腐不堪。
孔乙己形象的社会现实意义
容提要本文主要论述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孔乙己的形象的社会现实意义。
文章重点从三个方面论述:一是孔乙己的形象特征。
他又穷又酸,迂腐不堪,盲目自尊,死要面子;品行端正,被迫为盗,穷困潦倒;骄傲自负,深受毒害,死不觉悟。
二是孔乙己形象的社会现实意义。
封建制度和思想对知识分子的残酷毒害;现实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①,使孔乙己最终落得一个悲剧下场。
三是从孔乙己的形象看作者的思想涵。
鲁迅是一位爱憎分明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的小说交织着复杂的浓郁的悲剧和喜剧的情调;他笔下的笑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涵;他小说中的多数知识分子形象带有二重性。
孔乙己形象的社会现实意义孔乙己是鲁迅笔下受科举制度毒害的一心一意追求功名利禄的封建文人,孔乙己一心只求以科举成名的方式踏上仕途,飞黄腾达,但最终落得悲凉之极的下场,实质上,他正是被封建制度腐蚀掉的灵魂,为之“吃掉”的无辜的牺牲者。
一孔乙己的形象特征孔乙己是鲁迅笔下知识群体中不幸的典型人物之一。
他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鲜明形象特征:(一) 孔乙己又穷又酸、迂腐不堪,盲目自尊,死要面子。
这个特征,最能表现这个出身下层社会的老童生的形象特征。
他读过书,但没有爬上去,不能依靠所学的知识来过活,那就必须用劳动来谋生。
可是封建教育不但与劳动相脱离,弄得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而且还教育人们轻视劳动,所谓“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孔乙己头脑中就充满这样的理念。
不劳动,不能生活,自然就越过越穷。
孔乙己自然崇奉“君子固穷”的德行,但活着是第一要义,哪怕落到将要讨饭的地步,也得活下去。
但讨饭抛头露脸,太不光彩,孔乙己自然不愿意干,所以就只好偷。
这种人在社会上己沦落到非常可怜的地步,可是他还是不愿意放下读书人的架子,还觉得读书人无论如何应比普通人高一等,处处要显示自己的身份,卖弄“学问”。
他诚然是善良的,却又迂腐而卑琐。
他的关于“茴”字四种写法的学理,自然可以说明自己是知识里手,却也是装腔作势聊以自慰。
这就成为又穷又酸、迂腐不堪。
孔乙己相关的开题报告
孔乙己相关的开题报告孔乙己相关的开题报告一、引言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笔下的一个形象鲜明的人物,他的故事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孔乙己的形象、孔乙己的社会地位以及孔乙己对于现代社会的意义。
二、孔乙己的形象孔乙己是一个卖酒的贫苦人,他的形象深深地打动了读者。
他的外貌瘦骨嶙峋,衣衫褴褛,给人一种颓废的感觉。
然而,他的内心却充满了对于生活的渴望和对于人性的善良。
他在酒肆里卖酒,虽然经常被人欺负,但他从不回击,他默默地承受着一切。
孔乙己的形象给人一种深深的同情和共鸣,他是那个时代底层人民的代表。
三、孔乙己的社会地位孔乙己的社会地位是一个重要的话题。
在当时的社会中,孔乙己是一个无权无势的人,他没有家庭,没有财产,甚至没有一个可以依靠的朋友。
他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他的存在几乎没有任何价值。
然而,正是这个社会地位低下的人物,通过鲁迅先生的笔触,成为了一个让人难以忘怀的形象。
孔乙己的社会地位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不公平和不平等,他的形象成为了对社会现实的一种批判。
四、孔乙己对于现代社会的意义孔乙己的形象虽然诞生于一个特定的时代,但他对于现代社会依然有着重要的意义。
孔乙己的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被平等对待,无论他们的社会地位如何。
孔乙己的善良和坚韧精神是我们应该学习的榜样。
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存在着许多像孔乙己一样的人,他们被边缘化,被忽视,但他们同样值得我们的关注和尊重。
孔乙己的形象提醒我们,我们应该关注社会底层的人群,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怀和支持。
五、结论孔乙己是一个形象鲜明的人物,他的故事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共鸣。
通过对孔乙己形象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他在当时社会中的特殊地位,以及他对于现代社会的重要意义。
孔乙己的形象提醒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受到平等对待,无论他们的社会地位如何。
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社会底层的人群,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怀和支持。
通过对孔乙己的研究,我们可以对社会现实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从中找到改变社会的可能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提要本文主要论述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孔乙己的形象的社会现实意义。
文章重点从三个方面论述:一是孔乙己的形象特征。
他又穷又酸,迂腐不堪,盲目自尊,死要面子;品行端正,被迫为盗,穷困潦倒;骄傲自负,深受毒害,死不觉悟。
二是孔乙己形象的社会现实意义。
封建制度和思想对知识分子的残酷毒害;现实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①,使孔乙己最终落得一个悲剧下场。
三是从孔乙己的形象看作者的思想内涵。
鲁迅是一位爱憎分明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的小说交织着复杂的浓郁的悲剧和喜剧的情调;他笔下的笑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他小说中的多数知识分子形象带有二重性。
孔乙己形象的社会现实意义孔乙己是鲁迅笔下受科举制度毒害的一心一意追求功名利禄的封建文人,孔乙己一心只求以科举成名的方式踏上仕途,飞黄腾达,但最终落得悲凉之极的下场,实质上,他正是被封建制度腐蚀掉的灵魂,为之“吃掉”的无辜的牺牲者。
一孔乙己的形象特征孔乙己是鲁迅笔下知识群体中不幸的典型人物之一。
他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鲜明形象特征:(一) 孔乙己又穷又酸、迂腐不堪,盲目自尊,死要面子。
这个特征,最能表现这个出身下层社会的老童生的形象特征。
他读过书,但没有爬上去,不能依靠所学的知识来过活,那就必须用劳动来谋生。
可是封建教育不但与劳动相脱离,弄得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而且还教育人们轻视劳动,所谓“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孔乙己头脑中就充满这样的理念。
不劳动,不能生活,自然就越过越穷。
孔乙己自然崇奉“君子固穷”的德行,但活着是第一要义,哪怕落到将要讨饭的地步,也得活下去。
但讨饭抛头露脸,太不光彩,孔乙己自然不愿意干,所以就只好偷。
这种人在社会上己沦落到非常可怜的地步,可是他还是不愿意放下读书人的架子,还觉得读书人无论如何应比普通人高一等,处处要显示自己的身份,卖弄“学问”。
他诚然是善良的,却又迂腐而卑琐。
他的关于“茴”字四种写法的学理,自然可以说明自己是知识里手,却也是装腔作势聊以自慰。
这就成为又穷又酸、迂腐不堪。
孔乙己在鲁镇咸亨酒店的人际关系中,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的人”。
这一句话就形象地说明了人物的身份。
这长衫的衣着和“满口之乎者也”,使他和短衣帮的做工的人,界分开来,标志着他是圣人门徒;而现实的境况,却是“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
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这又使他和读书进学的人远远地区别开来。
于是“站着喝酒”而又“穿长衫”这种不和谐的状态在孔乙己这个特殊人物身上统一起来。
既是穿长衫的,理应踱进屋里,慢慢地坐喝。
可孔乙己却不能够,他只能跟短衣帮一样,在柜台外站着喝,既然穷到这个地步,理应把那件又脏又破的长衫脱下来,走进短衣帮的群里,可孔乙己又不承认自己的没落,还觉得自己高人一等,处处要摆读书人的架子。
这种又穷又酸的性格,正是人物的内在矛盾、本质特征的表现。
孔乙己己穷到毫无办法、便经常偷,也经常挨打。
他甚至连书也偷了。
当人们揭发他,讥笑他时,他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着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之类。
孔乙己连偷东西也要分等级,读书人偷东西,就与凡夫俗子不同,就不能算偷,这有多么迂腐可笑!还说什么“君子固穷”,明明是偷东西,被揭发,丢了脸,他还死不承认,还要冒充君子,大言不惭,说什么自己固守穷困,决不因穷困而改变操守,这个细节描写,生动而深刻地刻画出孔乙己穷酸、迂腐、死要面子的性格特征。
(二)孔乙己品行端正,被迫为盗,穷困潦倒。
小说概括地写了孔乙己一生的经历,写他沦落的过程,真实地揭示了人物性格和命运的必然性。
“但他在我们店里,品行却比别人好,就是从不拖欠”,这些描写显示出作者对身处下层社会的人物的同情。
孔乙己不是因为品质恶劣而去偷东西,而是为生活所迫,“偶然”去干这种事,万不得己而为之的。
作者对于孔乙己的沦落,是既有批判,又有同情的。
(三)孔乙己骄傲自负,深受毒害,死不觉悟。
孔乙己深受封建教育的毒害,养成了盲目自负的毛病。
小说中写道,人家故意跟他开玩笑,诘问他:“你当真认识字么?”孔乙己便“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读书人那种骄傲自负、鹤立鸡群的神态又流露出来,“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思想,在这个己经走上穷途未路的读书人身上打下深刻的烙印。
但是,孔乙己越显出看不起人家的样子,人家就越要讥笑他,说:“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于是“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这回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
”孔乙己虽然沦落到了这样的地步,但他对于封建文化教育的毒害,还是没有任何认识,仍然不能忘情于科举,把自己的考不上秀才,当成生平最遗憾、最丢人的事。
人家讥笑他偷东西,他还能涨红了脸,想法辩解。
可当人家讥笑他“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时,他连争辩也没有力气,脸上立刻失了神色,话也说不清了。
但是把考不上秀才,看得比偷东西被揭发还要难受。
他对封建教育的毒害是连一点认识,一点觉悟也没有的。
这正是他的可悲之处。
孔乙己是个穷苦知识分子,他的性格除了穷酸之外,还有孤独、善良、恳切、赤诚的一面。
作品通过他热心教小伙计认字,以及分茴香豆给小孩子吃,一人一颗的描写,有力地表现了孔乙己让的孤独。
他在周围人们的讥笑声中,百无聊赖,只好到孩子们中去找朋友,求安慰;他的认真、恳切的态度,又显示出他的一片赤诚。
他教小伙计,“回字有四样写法……”,孩子们要茴香豆时,他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
”这种不看对象,卖弄学问,随口引用古书成文的描写,又进一步表现了孔乙己处处要显示自己的极其穷酸、迂腐的性格。
孔乙己是旧制度下的牺牲品,是一个多余的人。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的人”。
这是含意极深的一笔。
孔乙己站着喝,表示穷困潦倒,地位卑下,而他不肯脱掉那件长衫,因为他不肯忘记读书清高的身份。
他既爬不上去又不肯承认现实,与劳动人民认同,他既被人隔离起来又自我放逐,因此成为一个“多余的人”。
孔乙己是这样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此言表面上看极为普通平淡,细想却包含着非常沉重的思想感情。
孔乙己活着没有别的用处,别的意义,只是作为别人取笑和欢乐的材料;没有他,生活还是照样过,谁也不会记起他,因为孔乙己完全是当时社会上的一块废料。
统治阶级厌恶他,把他踩在脚下;劳动人民也不需要他,因为孔乙己与他们之间,己经隔了一条人为的鸿沟。
孔乙己的悲惨命运是无法避免的,社会吞噬了他。
他偷了丁举人的东西,被打断了腿。
他最后一次在酒店门中出现,是坐着用手走来又离去的。
这场面惨不忍睹。
在封建社会,有穷秀才,没有穷举人。
只要中了举人,就有资格作官,就会有人来巴结他,给他送钱财礼物。
可连秀才也没考上的人,如果再加上出身贫寒,那就连一条狗都不如。
孔乙己就是这样,作者特别写道孔乙己是被丁举人打折了腿,而不是被其他地主阔人打断的,用意十分深刻。
打断了腿,就是致孔乙己于死命;刽子手不是别人,而是丁举人,是封建文化教育、科举制度的代表人物。
在这个制度下,爬不上去,就活该倒霉;爬上去的,就作威作福,可以随便置人于死地。
这的确是一种残酷的制度。
孔乙己被打成这样,有谁同情他呢?掌柜的第一句话是:“你还欠十九个钱呢!”这种人的残酷,是跟钱字紧紧联系着的。
接着两句话是:“你又偷了东西了”、“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周围的人发出的,也还是一片讥笑声。
这完全是一个吃人的世界。
封建社会不仅毒害了孔乙己,把他造成一个十足的废物,而且还戕害他的身体,吃他的肉,喝他的肉,周围的人们还要摧残他,凌辱他,把他的痛苦当作取乐的材料。
可是,孔乙己又是怎样回答、对待这一切呢?他说:“不要取笑”,“跌断,跌,跌……”他只有恳求,没有愤怒,自然更谈不上反抗,他所关心和念念不忘的仍然是自己的身份。
封建教育己毒化了他的每一个细胞,他至死也没有任何觉悟的表现。
孔乙己是即将崩溃的封建社会的一个典型人物,他的穷酸、迂腐的性格,完全是封建教育制度造成的。
作品正是通过他的性格、命运,来揭露封建教育极端腐朽性,控诉这个制度毒害人,戕害人的罪恶。
二、孔乙己形象的社会现实意义(一)封建制度和思想对知识分子的残酷毒害。
孔乙己的悲剧是一个善良的读书人被他自己所虔诚信奉的封建思想和衷心拥护的科举制度愚弄以至毁灭的悲剧。
在中国封建社会史上,统治阶级为了笼络广大知识分子,总是意图向他们灌输“读书至上”,因此,封建社会里许多读书人都以“学而优则仕”作为人生奋斗的目标,视科举为进身的阶梯,他们把自己的命运一年又一年地押到科举考试的赌博上,在封建统治阶级划定的死胡同里不顾一切地奔走。
然而在这些人中间,有些是爬上去了,光宗耀祖,成为人上人,但对于绝大多数的知识分子来说,他们几经奋斗,牺牲了大量的人生的美好时光,换来得却只是满头白发,两袖清风,低下的地位,生活的贫寒。
孔乙己就属于后一种知识分子。
小说描写的是这类知识分子的悲剧命运和心理状态。
鲁迅以这种描写,宣布按封建科举模式培养出来的知识分子在时代的变动中必然没落的命运,勾摄了科举时代没落的知识分子腐朽、空虚迂执的灵魂,孔乙己是科举试场中人物梦幻破灭的传神写照。
作为封建社会里的一个读书人,他对于统治者所宣扬的那套“惟有读书高”的理论深信不疑,甚至还表现出一种宗教式的虔诚的态度。
这就不能不使孔乙己这个人物的整个灵魂浸透了这类思想理论的影响,并时时从自己的言行中表露出来。
孔乙己有善良清高的品性,但不懂事务,不善谋生,还不愿放下旧家子弟的臭架子,他善良的迂腐,儒雅的可怜。
正是这样,他才相信“读书高”,因此讲话总是处处从古人书本中引经据典。
显示自己是一个读书人,因而他的言语越发散发出迂腐的气味。
同时,正是这种“读书高”的思想,使他无论如何也不愿意脱下身上破烂不堪的长衫,因为他认为这是他与劳动者的区别,但这长衫却无情地衬托出他的卑贱和潦倒。
他以长衫为自豪,经常表现出作为读书人的矜持和骄傲,时常在别人面前卖弄自己的资本,这也是他认为无论生活多么贫困,境况怎样狼狈,读书人是高人一等的,因而不愿放下读书人的架子,不肯抛弃他对“惟有读书高”的理论的衷心信奉。
同时,像孔乙己这样一个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的知识分子,毫无疑问他必然是选择“学而优则仕”的生活道路的。
他对小伙计也是这样的思想,而别人对他的试举落第进行挖苦、讽刺,却强烈地刺痛着他“学而优则仕”的内心,使他难堪。
在封建社会里,真正能爬上统治阶级地位的知识分子毕竟是少数,孔乙己和更多的知识分子的命运一样,什么高官厚禄,朱服紫袍,对于他们都只不过是墙上画饼,镜里的鲜花,梦里的幻想而己,他始终未能如愿,未能挤进真正长衫顾客的行列。
而封建制度却仍然带给这个它的衷心拥护者和虔诚信奉者的是精神上和肉体上的累累伤痕。
也正是这种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摧残和毁灭了孔乙己的肉体和生命,由于这个,读书人对“惟有读书高”的理论保持着一种宗教式的迷信,而又不可能认识到在封建社会里知识分子是附属于各个不同的阶级的,所以他盲目地认为,只要是读书人,便都是高人一等的,有学问有道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