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境顺应与文化翻译_杨蒙

语境顺应与文化翻译_杨蒙
语境顺应与文化翻译_杨蒙

语境顺应与文化翻译

杨 蒙

(广东商学院外国语学院广东广州510320)

摘 要:意义在动态的交际语境中生成,语用文化隐含在动态的语言交际活动中。我们讨论语境的本质与文化的内涵,利用人文网络语用学综观的顺应理论,建立以译者为中心的多维顺应翻译论,发挥译者在三元关系中的中心作用。在顺应语境翻译论框架下解读语用文化在包括诗歌在内的文学翻译、对外宣传资料翻译、旅游翻译等方面的体现,并分析语用文化如何在动态的翻译过程中顺应语境融合下的语言结构语境、心理世界、社交世界、物理世界等,使译语有效地对原语的语用文化进行转译,体现原语的语用价值。

关键词:文化翻译;语境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544(2006)03-0087-03

Abstract:M ea ning s a re gener ated in the dy na mic co mmunica tiv e co ntex t,which bear s the prag matic cultur e.This pa-per intr oduces the co ncepts of co ntex t a nd the natur e of culture,esta blishes the tr anslato r-ce nte red a daptation theo-retical framew o rk in humanistic netwo r ks of tr anslation pr ocess to a naly ze the prag ma tic culture in the dynamic multi-dime nsio na l co ntex t including litera ture tr anslatio n,ov er sea s-oriented publicity transla tio n and tourism mate rial tra nslatio n thr ough a dapting to the la ng uag e st ructure,mind,so cial w or ld,phy sical wo r ld,ma king the ta rge t lan-g uage co nv ey the pra gma tic v alue of cultur e of the so urce la ng uag e.

Key words:culture t ransla tion;co ntex t

1.引言

“语境”这个术语是由英国的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1923年提出来的。马林诺夫斯基是人类学功能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在人类学的研究中时常涉及语言问题。传统的“语境”几乎是包罗万象的范畴。胡壮麟先生将语境分为“上下文”、“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伦敦学派语言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和弗斯的语境理论认为语境只包括“上下文”和“情景语境”。继弗斯之后,韩礼德更加重视语言与社会的联系,他认为语言是随语境的变化而变化的。语境是一种符号结构,是产生所构成文化的符号系统的意义聚集体。这是一种逐步把语境看成动态变化的观点。这一符号结构包括三个因素:语场,即语言所能描写的整个事件,讲话者有意图的活动、话题等;语旨,指话语活动的参与者的相互关系及讲话者的讲话意图等;语式,即话语交际的媒介。赵毅衡从符号学的角度把语境分为:历史语境、文化语境、场合语境以及意图语境和接受者的心理语境。翻译活动中的语境可以是文化语境,即语篇外的文化背景;情景语境,即原语读者和目的语读者作为共享的语境知识;文本语境,即语篇内的信息内容。语用学中的关联理论提出了不同于传统意义的语境观。在关联理论中,语境被称为“语境假设”,在交际过程中双方互明的共知环境称为“相互认知环境”。认知语境包括语言使用涉及的情景知识、语言上下文知识和背景知识三个语用范畴。

本文主要论述语言顺应论的语境下的语用文化取向。顺应论把语境分为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而且语境不是静态存在的,而是一个动态生成的概念。语境会顺应着交际过程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更新,而不是在交际发生前就给定的;同时强调了交际者在言语交际中的能动作用,强调参与者不仅能够能动地顺应语境,根据语境选择适合的语言,同时也可以根据交际意图有目的地建构和操纵语境。语境的成分包括作者所处的环境、社会、文化、心理、交际对象等。冯广艺(1999)的《语境适应论》进一步发展了陈望道的语境理论,著者主要从语言表达方面对语境进行宏观和微观的分析,强调语言因素分析与非语言因素分析的结合,深入探讨了语境适应规律,对语境的变化规律、语境和语言运用之间的互动规律进行了阐释。根据日本学者西稹光正的研究,语境可以有8种功能:绝对功能、制约功能、解释功能、设计功能、滤补功能、生成功能、转化功能、习得功能,但普遍认为语境最主要的功能是制约功能和解释功能。在翻译中,语境不仅制约着理解,还制约着表达。在翻译过程中,语言的意义通常是根据语境来确定的,同一个语言单位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意义。

2.语境顺应论

译者是原作与译作、原语文化与译入语文化的中介。译者的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出主观译者的自觉文化意识、人文品格以及文化和审美创造性;同时译者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制于其所处的时代、自身的文化、语言能力和审美取向,反之亦然。不同的翻译流派对译者的主体性有不同的观点,译者的文化角色在各流派中也各异。语用学综观下的译者处在原文作者、译者与译文读者之间三元关系的核心地位,是连接原文作者与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的重要因素。为使交际成功,译者需要考虑的是原文作者与译文读者的认知环境在多大程度上共享。语用学的翻译观要求译者要对原作的交际意图进行推理,然后结合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平衡两者的关系,对译语的选择不断做出关联顺应与优化选择,使译文获得最佳语境效果,完成翻译的任务。

翻译是一种语言使用和交际活动,是一种跨文化的意义转换。我们把语用学翻译观建立于认知环境之上的明示—推理过程中的交际关联顺应翻译模式,把交际看作是个明示—推理过程、一个不断作出顺应与选择的过程。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对原作的认知语境进行推理,做出语境假设,寻找最佳关联的文化信息,弄清原作的交际意图,再结合接受者的认知语境,做

·

87

·

2006年5月

第27卷 第3期

外语教学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M ay.2006

V ol.27N o.3

DOI:10.16362/https://www.360docs.net/doc/646722018.html, k https://www.360docs.net/doc/646722018.html,61-1023/h.2006.03.011

出最具语境效应的明示,同时译者要顺应语境中的物理世界、心理世界、社交世界、语言结构、动态过程,把握好原语与译语的文化取向,选择最佳的译语。翻译涉及原文作者、译者以及译文读者不同的语系与社会、文化背景,以及不同的认知环境与认知能力等差异。这就要求译者不仅要有双语能力,而且还要有双文化乃至多文化的知识,特别是对两种语言的民族心理意识、文化形成过程、历史风俗传统、宗教文化等一系列互变因素均有一定的了解。只有这样,译者才能找出最佳关联,正确理解原文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对译文读者的阅读期待及认知环境有较准确的了解,顺应性地并以符合译文读者的文化背景和满足他们的阅读期待为目的,做出具有最佳语境效果的翻译,将原文作者的意图传达给译文读者。成功的译文是原交际者的目的或意图和译文接受者的要求或阅读期待在认知环境相关方面的吻合,体现原语的语用文化意义。

3.语境顺应的文化取向

V erschuren运用达尔文的进化论发展起来的顺应理论,系统而全面地阐述了人类语言运用的动态过程,将语境进行了重新分类,给我们翻译学中语境的研究带来了新鲜空气。V e r-schur en认为,使用语言就是一个不断选择语言的过程。关联顺应理论框架下的翻译活动不仅是一般的语言选择过程,更是一种双语转换活动中多层次的更为复杂的选择过程,它不仅具备所有单语使用选择时的一切特点,而且还呈现出翻译活动自身的选择特性,体现跨学科性特征。V erschur en的语言选择综观使人们全面认识翻译过程的本质和复杂性,同时也为探讨翻译的本质提供了颇具指导意义的诠释和理论依据。

从时间维度看,源语文本的产生是顺应当时时间背景的产物,其后的阐述者(即译者)在理解过程中,当然要顺应源语文本创作时的时间环境,但在翻译时,又必须顺应译文读者所处时代的时间环境,考虑译文读者的审美心理和接受能力,顺应不同时代译文读者不同的阅读期待,这样才能使交际有效进行。时间的顺应性说明了“重译”的必要性。其次,从动态性与文化语境的密切关系看,翻译活动要实现预期的目的,就要适应特定的语境条件,如译文读者的认知心理状态、译者与读者的社交关系等,从而有目的地选择源语文本,并相应采取翻译策略。再者,从意义的生成是一个动态过程的观点看,语言意义不仅具有稳定性和规约性,而且有变异性。以“意义”为中心任务的翻译活动就不仅要考虑到语境因素和语言结构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还要考虑不同的语用策略,在此基础上灵活运用有效的翻译技巧,才能做出因人、因时、因地而异的适中的语言选择,表达出符合当时交际语境的意义。

多维语境下以译者为中心的语用文化取向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例如译者所处的时代背景、译者的文化能力,译者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文本、意识形态、读者的感受等等。文化能力包括译者的双语语言知识、双语文化知识。译者在解读原文及再造译文的过程中,两种语言文化结构相互作用。即在解读时有译语语言文化的形成过程,表达时又有原语语言文化的渗透,在解读与表达过程中对双语语言文化的协调就是译者文化能力的表现,译者的这种能力的高低决定译者的文化取向。一般情况下,译者的能力因素中本族语能力较强,外语译成本族语时趋于选择“归化”策略,把本族语译成外语时,由于在特定的语言结构中,本族语的文本内容找不到相对应的外语表达时,往往会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译者的文化取向可以是对译入语主流文化的认同,打上译语文化的烙印,也可以是对原语文化赞同,吸收原语文化的精髓。翻译活动不单单是文化表层内容的横向移植,它首先必须植根于某一特定的时空中,某一民族传统土壤的文化模式中。因此译者在从事这种活动的过程中,其自身的母语文化资源、认知图式、译者本人的才情禀赋、对原作的理解,决定译者的文化取向,并对其翻译策略产生重大影响。

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决定译者的文化取向,只有透彻地领会原作的含义,才能准确地向读者传达原作的语用意义。在翻译理解的过程中,译者充当原文本的信息接受者,译者必须从原文本所处的语境及社会文化环境正确理解原文,即原文的言内语境、情景语境及文化语境,准确地再现原文本的语境。为了更好地翻译文化因素,我们引入关联—顺应选择论,并在这一框架下讨论语用文化在多维语境下的转译。维索尔伦从跨学科的角度论述了语用学中的顺应性概念与生物学的“顺应”概念之间的联系是可能的,也是可行的。目前为止已有人对各种各样受到较多限制的语言现象进行过较多局部性的顺应论描写和解释(V er schur en,1999)。

4.语境融合的文化翻译

4.1语言语境顺应的文化翻译

V er schur en把语境分为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语境关系顺应指语言使用过程中语言的选择必须与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顺应。交际语境包括语言使用者、心理世界、社交世界、物理世界等因素。语言使用者在其中处于中心地位,而且也并不限于谈话双方,还包括与谈话内容有关的其他人。语言语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篇内衔接、篇际制约和线性序列。篇内衔接(co hesion)指利用连词、前指、自指、逻辑关系、省略、数目、对比、重复、代替和结构相似等方式实现语篇语意相关。篇际制约(inter-tex tua lity)指语篇要受其谈论的主题、使用的文体类型等语用风格或是情景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线性序列(sequencing)指顺应性选择语言时要注意语篇上下文的逻辑——语义关系,按次序对话语做出先后安排。同时还要考虑到社会因素,例如政治立场、意识形态等因素的变化,做出不同的选择。

为了推动中美关系的发展,中国需要进一步了解美国,美国也需要进一步了解中国。

T o pro mo te the dev elopment o f China-U.S.rela tio ns, China needs to kno w the U nited States better a nd v ice v ersa.

汉语为了加强语气,有时为了求得句子平衡或出于修辞考虑,往往使用重复,但英译不必如此,应按照英语的表达习惯把原文信息传递出来,达到原语的语用目的。

4.2心理语境顺应的文化翻译

V er schur en把心理语境的顺应看作语用学研究的顺应论的重要因素。交际过程中的心理世界包括交际双方的个性、情绪、愿望和意图等认知和情感方面的因素。而交际中一方选择语言的过程正是顺应自己的和交际另一方心理世界的一个动态过程。我们在翻译过程中要把原文中每一句话都看成是某一个交际活动中的一部分,来顺应当时的交际双方的心理世界,这样才能使译文更加贴切。

今天饭菜不好,请多包涵。来,先干一杯。

这是中国人在家招待客人时的客套话,以表示热情、谦虚有礼的传统美德。但如果按照字面翻译,西方客人难以理解。为此,翻译时通过适当的语言选择,依据语境进行文化调节,传递出符合中国与西方人心理的信息。此句可以译为:

·

88·

They are best dishes we'r e able to prepar e.Please make yo urself at home.N ow,to ev e ryo ne,cheers!

4.3社交世界顺应的文化翻译

语言与社交世界的顺应无处不在。翻译社交世界指的是社交场合、社会环境对交际者的言语行为所规定的原则和准则,也就是说交际者的语言选择必须符合社交场合、社会环境和语言社团的交际规范。而在所有社交世界的因素中,文化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因素。语用学所谈论的语言使用者是生活在具体社会中的活生生的人。翻译活动中我们要顺应的社交世界不仅仅指的是原文描写的社交世界,而且也包括译文预期读者的社交世界,这样的社交世界顺应才应该是完整的。

译者在进行翻译时就要顺应这种原文的社交语境,注意既翻译出它的真实含义,还要考虑到我国的预期读者的社交语境对这个词语的要求,那就是必须使读者能够理解。

老王和我算是柳家大院最“文明”的人了。“文明”是三孙子。(老舍:《柳家大院》)

在具体的社交语境中,译者必须追索原语的信息与语用的用意,体会原语隐含的情感。本句中的“三孙子”在字面上是一个亲属的称谓,但在尊卑关系严重的中国传统文化中,“三孙子”无疑是刻毒的话语,译者顺应原语的感情意义与社交目的,用西方特色表示诅咒语“be ha ng ed”转译,较好地表达了原语语用含义——嘲弄与鄙薄的感情色彩。

4.4物理世界顺应的文化翻译

翻译物理世界主要指的是时间和空间的指称关系。就时间而言,它包括有事件的时间、说话的时间和指称的时间。空间的指称包括绝对的空间关系、说话人的空间、指称空间、以及交际双方在物理世界中所处的位置;与言语行为有关的体态语:身体姿势、手势,以及交际双方的生理特点和外表形象等。V e r-schuer en的语境顺应理论却给在不同的深层文化语境中求得间接等值提供了一定的研究空间。不管是什么译语,译者都应从寻找文化语境顺应的过程中求得原语与译语的间接等值。例如,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第三、四句的译文为:

O nly a n o ld fisher ma n in a lo nely bo at,

Ang ling sile ntly in the riv e r cov e red w ith snow.(许渊冲,1988)

这首诗堪称“诗情画意”的经典杰作,它构建的形象格外鲜明生动,通过诗景中的时空,暗寓作者在险恶环境中保持高洁人格和崇高理想的形象。三、四句译文移植原语的形象,虽然简化了原诗形象,但在不影响形象主体的条件下顺应了语言表达的接受性,体现整体艺术效果。同时,我们发觉一些惯用表达法如成语等,体现一定的语用文化特征,若套译可以较好地传达原语的文化。例如:Absence makes the hear t g ro w fo nder.(越是不见越想念。)You ca n't hav e yo ur cake and eat it too.(两者不可兼得。)Yo u ca n't teach a n o ld dog new tricks.(年逾花甲不堪教。)这些例子反映出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人生观和处世态度。这些例子的翻译从不同时空上取得了原语文化的深层次上的间接表现等值。

4.5文化语境顺应的文化翻译

全球经济一体化下的文化呈现文化趋同和文化差异共存的态势。不同文化在这一态势下不可避免地出现局部的交叉、碰撞和冲突,这种现象也出现在跨文化交际的翻译过程中。这是文化的多样性决定的。由于各个国家、民族的社会制度、自然环境、宗教信仰、民情风俗、思维方式、心理差异和语言表达习惯等方面的差异,语言隐含的文化内涵给翻译带来种种的障碍。这要求译者要顺应语境的文化等各因素进行策略性的处理,翻译原语的语用文化。例如,中西文化最显著的差异是中国文化是艺术的,而西方文化则是科学的。因而,译者要努力顺应汉语的文化特点,将其艺术性体现在译文之中。同时注意原语与译语的认知与思维的差异,把握文化中的语用意向。例如:毛主席问陈妻“你们俩感情好不好?”陈妻答:“好。”主席听了很高兴。

Chairman M ao talked with Chen's w ife.H e w as to kno w tha t they had a ha ppy ho me life.

在中国的文化中,长辈或上司询问年龄、婚姻、家庭等个人问题,是一种关心的表示。但在西方,这类问题却属于个人隐私。如果直译,就可能产生一些误解和文化冲突。所以,译者可采用间接、模糊的方式表达出原文的含义。

5.结语

语言的翻译实质上为文化的翻译,语用学翻译视角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野,它不仅注重语言的转换,更注重语言内外的意义转换。我们探索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文化在翻译中的转译,目的让我们清楚理解语言所具有的语言价值、文化价值、语用价值、社会价值和历史价值等。为了更好地平衡双语的文化倾向,我们强调翻译过程的平等对话,以译者为中心,关注翻译中多维语境、交际者智力、认知以及语言隐含的文化等因素对语用文化翻译的制约和影响,通过多维语境顺应的关联,我们才能获得最佳的语境效果和认知效果,为语用文化的翻译提供新的研究和解决的方法。多维语境顺应论认为,译语的选择过程是一个在不同意识下进行不断选择的过程;一个不断优化译语的选择过程。语用文化的翻译在不同的多维语境的融合中,译者必须发挥其中心的作用,才能把握和平衡文化的取向,顺应社会语言网络下的各要素,保证跨文化、跨国际交流的成功。我们将多维语境顺应论引入翻译研究和翻译批评,为翻译学提供新的视角,对推动翻译学的理论建构起积极的意义。

 *本文曾得到广东商学院曾文雄教授的指点,在此深表感谢!

参考文献

[1]Verschuren,J.Under s tanding Pra gmatics[M].London:Arnold,

1999.

[2]Sperber,D.&Wilson,D.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 d Cogni-

tion[M].Oxford:Blackw ell,1995.

[3]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

[4]陈春华.顺应论和关联论[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2).

[5]冯广艺.语境适应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6]西稹光正.语境研究论文集[C].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2.

作者简介:杨蒙,广东商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文化与翻译,商务英语。

收稿日期 2005-09-06

责任编校 薛旭辉

·

89

·

语境与翻译

原文:One shop announced: DARWIN IS RIGHT – INSIDE. (This was J. R. Darwin's everything to Wear Store.) One entrepreneur rented a shop window to display an ape. Spectators paid to gaze at it and ponder whether they might be related. 译文: 有家商店的招牌上写道:达尔文:没错--就在里面。(这是小达尔文的服装店。)还有一个承包商租了一个商店橱窗来展出一只猿猴。有些人便花钱去观看这只猿猴,并思量着自己是否可能与它有什么渊源。 分析:主题(影响词义选择的因素) 一.简述:段落选自The Trial That Rocked the World ——一篇记叙了发生在田 纳西州戴顿镇的一次审判的文章。该审判带来了达尔文进化论和原教旨主义神创论的首次交锋。选段是作者回忆在休庭后镇上的新场景。在翻译的时候,我们应该考虑到作者描写此场景的用意,如对商店招牌的描写,同时也应该结合时代背景和语境色彩对个别遣词进行细细研究。下面我将谈谈影响这三个词句DARWIN IS RIGHT – INSIDE ;entrepreneur ;gaze at 词义选择的因素。 二.(1)DARWIN IS RIGHT – INSIDE 如果放在别处,我们可能会把这句话直接翻译成“达尔文就在里面”;但是通过结合语境以及文体特征,我们知道作者作为一名达尔文进化论的支持者,他会下功夫描写这个商店招牌,表明这个招牌肯定是有双关语的特征。通过“—”符号,我们明白招牌内容主要突出的是RIGHT而不是INSIDE;所以翻译的时候,我们把“没错”翻译出来是正确的选择,“达尔文:没错——就在里面”这个翻译考虑了作者和店主的立场,符合了店主的一语双关的用心。 (2)Entrepreneur Entrepreneur在字典里的注释是:创业者,企业家;但是考虑到作者描写的背景是在田纳西州的一个小村镇,我们就不能翻译成“企业家租了一个商铺展示猿猴”,否则将会有点大题小做的感觉。翻译成“承包商”带有乡土民情的词语是非常不错的选择。 (3)Gaze at Gaze at 在字典中的注释是:look steadily at sb/sth for a long time, either because you are very interested or surprised, or because you are thinking of sth else 凝视,注视,盯着。通过“Ponder”思考,一词体现出来行人对猿猴好奇、感兴趣的场景,译者将“gaze at”翻译成“观察”除了具有“看”的意思,更进一步体现了其带有的浓厚兴趣意味,同时也省去了Spectators的翻

中国文化相关词汇英文翻译

中国文化相关词汇英文翻译 元宵节:Lantern Festival 刺绣:embroidery 重阳节:Double-Ninth Festival 清明节:Tomb sweeping day 剪纸:Paper Cutting 书法:Calligraphy 对联:(Spring Festival)Couplets 象形文字:Pictograms/Pictographic Characters 人才流动:Brain Drain/Brain Flow 四合院:Siheyuan/Quadrangle 战国:Warring States 风水:Fengshui/Geomantic Omen 铁饭碗:Iron Bowl 函授部:The Correspondence Department 集体舞:Group Dance 黄土高原:Loess Plateau 红白喜事:Weedings and Funerals 中秋节:Mid-Autumn Day 结婚证:Marriage Certificate 儒家文化:Confucian Culture 附属学校:Affiliated school 古装片:Costume Drama 武打片:Chinese Swordplay Movie 元宵:Tangyuan/Sweet Rice Dumpling(Soup) 一国两制:One Country,Two Systems 火锅:Hot Pot 四人帮:Gang of Four 《诗经》:The Book of Songs 素质教育:Essential-qualities-Oriental Education 《史记》:Historical Records/Records of the Grand Historian 大跃进:Great Leap Forward(Movement) 《西游记》:The Journey to the West 除夕:Chinese New Year’s Eve/Eve of the Spring Festival 针灸:Acupuncture 唐三彩:Tri-color Pottery of the Tang Dynasty/The Tang Tri-colored pottery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Chinese-charactered Socialist/Socialist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偏旁:radical 孟子:Mencius 亭/阁:Pavilion/Attic 大中型国有企业:Large and Medium-sized State-owned Enterprises 火药:gunpowder

文化语境与词义的理解和翻译

文化语境与词义的理解和翻译 1.指称意义与蕴涵意义 P9 指称意义(Denotation): cognitive meaning, refers to the direct relationship between a term and the object, idea, or action it designates. 蕴涵意义(Connotation): affective meaning, refers to the emotive and associational aspects of a term. 陆国强定义为: 指称意义:strict and literal meaning 蕴涵意义:implied and suggested meaning 2. 汉英文化差异 文化: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资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 Culture: 1.refined understanding and appreciation of art, literature, etc. 2.state of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 of a society 3.particular form of intellectual expression, e.g. in art and literature 4.customs, arts, social institutions, etc. of a particular group or people 5.development through training, exercise, treatment 6.growing of plants or rearing of certain types of animals 7.(biology) group of bacteria grown for medical or scientific study. Nida(1969)认为,人类社会存在文化的共核,世界各国文化的共性大于个性。但是,由于受地理环境、历史发展、社会结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不同民族形成了各自不同特点的文化,即文化的个性。例如,英国形成了以海上贸易为基础、以个性为背景、以基督教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社会文化;而中国文化与英语的发源国——英国的传统文化存在着本质的差异,形成了以个体农业经济为基础、以宗法家庭观念为背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社会文化。迥然相异的文化背景使汉语和英语的词汇在特定领域里的分布和理解不尽相同。文化个性反映到词汇里,便会出现词义相异(Semantic non-correspondence)和词义空缺(Semantic zero)。 2.1 汉英颜色词对比 1).由于汉民族和使用英语的民族有各自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 相同的颜色词也就蕴含着不同甚至相反的象征意义和文化意义。黄色是汉民族崇尚的颜色之一, 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代表色。在中国古代, 黄色象征着神圣, 皇权, 尊贵, 崇高, 土地和国土等含义, 也是黄皮肤民族的象征, 中华儿女从来都以自己是炎黄子孙而感到自豪。在汉语中, 经常用黄来形容好的东西, 如黄道吉日, 黄花, 黄榜, 黄金时代, 黄袍加身,等等。在近现代, 黄色也出现了贬义色彩, 这都是外来的影响。“十八世纪以来, 美国多用黄色纸印刷出版一些色情淫秽的书刊, 因此人们习惯把色情书刊称作黄色书刊。”从而在中国逐渐产生了一系列的贬义的带有黄的词语。如黄色小说, 黄色录像, 等等。在英语中,

常见中国传统文化名词英语翻译

常见中国传统文化名词英语翻译 风水:Fengshui; geomantic omen 阳历:solar calendar 阴历:lunar calendar 闰年:leap year 十二生肖:zodiac 春节:the Spring Festival 元宵节:the Lantern Festival 清明节:the Tomb-sweeping Day 端午节:the Dragon-boat Festival 中秋节:the Mid-autumn Day 重阳节:the Double-ninth Day 七夕节:the Double-seventh Day 春联:spring couplets 春运:the Spring Festival travel 把中国的汉字“福”字倒贴在门上(听起来像是福到)预示新年有好运:turn the Chinese character for luck (fu) upside down to make “dao”(which sounds like arrival) and put it on your door to bring in good fortune for the new year 庙会:temple fair 爆竹:firecracker 年画:(traditional) New Year pictures 压岁钱:New Year gift-money 舞龙:dragon dance 舞狮:lion dance 元宵:sweet sticky rice dumplings 花灯:festival lantern 灯谜:lantern riddle 食物对于中国佳节来说至关重要,但甜食对于农历新年特别重要,因为他们能让新的一年更加甜蜜。Food is central to all Chines festivals, but sugary snacks are especially important for Lunar New Year, since they sweetne up prospects for the coming year. 传统的佳节食物包括年糕、八宝饭、饺子、果脯和瓜子。Traditional holiday treats include nian gao (rice pudding), ba bao fan (eight treasure rice), jiao zi (crispy dumplings), candied fruits and seeds. 四合院:Siheyuan/ Quadrangle 亭/阁:pavilion/attic 刺绣:Embroidery 剪纸:Paper Cutting 书法:Calligraphy 针灸:Acupuncture 象形文字:Pictograms/Pictographic Characters 偏旁:radical 战国:Warring States 人才流动:Brain Drain/Flow 铁饭碗:Iron Bowl 黄土高原:Loess Plateau 红白喜事:Weddings and Funerals ——仅供参考

语境顺应与文化翻译_杨蒙

语境顺应与文化翻译 杨 蒙 (广东商学院外国语学院广东广州510320) 摘 要:意义在动态的交际语境中生成,语用文化隐含在动态的语言交际活动中。我们讨论语境的本质与文化的内涵,利用人文网络语用学综观的顺应理论,建立以译者为中心的多维顺应翻译论,发挥译者在三元关系中的中心作用。在顺应语境翻译论框架下解读语用文化在包括诗歌在内的文学翻译、对外宣传资料翻译、旅游翻译等方面的体现,并分析语用文化如何在动态的翻译过程中顺应语境融合下的语言结构语境、心理世界、社交世界、物理世界等,使译语有效地对原语的语用文化进行转译,体现原语的语用价值。 关键词:文化翻译;语境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544(2006)03-0087-03 Abstract:M ea ning s a re gener ated in the dy na mic co mmunica tiv e co ntex t,which bear s the prag matic cultur e.This pa-per intr oduces the co ncepts of co ntex t a nd the natur e of culture,esta blishes the tr anslato r-ce nte red a daptation theo-retical framew o rk in humanistic netwo r ks of tr anslation pr ocess to a naly ze the prag ma tic culture in the dynamic multi-dime nsio na l co ntex t including litera ture tr anslatio n,ov er sea s-oriented publicity transla tio n and tourism mate rial tra nslatio n thr ough a dapting to the la ng uag e st ructure,mind,so cial w or ld,phy sical wo r ld,ma king the ta rge t lan-g uage co nv ey the pra gma tic v alue of cultur e of the so urce la ng uag e. Key words:culture t ransla tion;co ntex t 1.引言 “语境”这个术语是由英国的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1923年提出来的。马林诺夫斯基是人类学功能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在人类学的研究中时常涉及语言问题。传统的“语境”几乎是包罗万象的范畴。胡壮麟先生将语境分为“上下文”、“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伦敦学派语言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和弗斯的语境理论认为语境只包括“上下文”和“情景语境”。继弗斯之后,韩礼德更加重视语言与社会的联系,他认为语言是随语境的变化而变化的。语境是一种符号结构,是产生所构成文化的符号系统的意义聚集体。这是一种逐步把语境看成动态变化的观点。这一符号结构包括三个因素:语场,即语言所能描写的整个事件,讲话者有意图的活动、话题等;语旨,指话语活动的参与者的相互关系及讲话者的讲话意图等;语式,即话语交际的媒介。赵毅衡从符号学的角度把语境分为:历史语境、文化语境、场合语境以及意图语境和接受者的心理语境。翻译活动中的语境可以是文化语境,即语篇外的文化背景;情景语境,即原语读者和目的语读者作为共享的语境知识;文本语境,即语篇内的信息内容。语用学中的关联理论提出了不同于传统意义的语境观。在关联理论中,语境被称为“语境假设”,在交际过程中双方互明的共知环境称为“相互认知环境”。认知语境包括语言使用涉及的情景知识、语言上下文知识和背景知识三个语用范畴。 本文主要论述语言顺应论的语境下的语用文化取向。顺应论把语境分为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而且语境不是静态存在的,而是一个动态生成的概念。语境会顺应着交际过程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更新,而不是在交际发生前就给定的;同时强调了交际者在言语交际中的能动作用,强调参与者不仅能够能动地顺应语境,根据语境选择适合的语言,同时也可以根据交际意图有目的地建构和操纵语境。语境的成分包括作者所处的环境、社会、文化、心理、交际对象等。冯广艺(1999)的《语境适应论》进一步发展了陈望道的语境理论,著者主要从语言表达方面对语境进行宏观和微观的分析,强调语言因素分析与非语言因素分析的结合,深入探讨了语境适应规律,对语境的变化规律、语境和语言运用之间的互动规律进行了阐释。根据日本学者西稹光正的研究,语境可以有8种功能:绝对功能、制约功能、解释功能、设计功能、滤补功能、生成功能、转化功能、习得功能,但普遍认为语境最主要的功能是制约功能和解释功能。在翻译中,语境不仅制约着理解,还制约着表达。在翻译过程中,语言的意义通常是根据语境来确定的,同一个语言单位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意义。 2.语境顺应论 译者是原作与译作、原语文化与译入语文化的中介。译者的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出主观译者的自觉文化意识、人文品格以及文化和审美创造性;同时译者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制于其所处的时代、自身的文化、语言能力和审美取向,反之亦然。不同的翻译流派对译者的主体性有不同的观点,译者的文化角色在各流派中也各异。语用学综观下的译者处在原文作者、译者与译文读者之间三元关系的核心地位,是连接原文作者与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的重要因素。为使交际成功,译者需要考虑的是原文作者与译文读者的认知环境在多大程度上共享。语用学的翻译观要求译者要对原作的交际意图进行推理,然后结合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平衡两者的关系,对译语的选择不断做出关联顺应与优化选择,使译文获得最佳语境效果,完成翻译的任务。 翻译是一种语言使用和交际活动,是一种跨文化的意义转换。我们把语用学翻译观建立于认知环境之上的明示—推理过程中的交际关联顺应翻译模式,把交际看作是个明示—推理过程、一个不断作出顺应与选择的过程。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对原作的认知语境进行推理,做出语境假设,寻找最佳关联的文化信息,弄清原作的交际意图,再结合接受者的认知语境,做 · 87 · 2006年5月 第27卷 第3期 外语教学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M ay.2006 V ol.27N o.3 DOI:10.16362/https://www.360docs.net/doc/646722018.html, k https://www.360docs.net/doc/646722018.html,61-1023/h.2006.03.011

中国特色文化词汇翻译

1. 元宵节:Lantern Festival 2. 刺绣:embroidery 3. 重阳节:Double-Ninth Festival 4. 清明节:Tomb sweeping day 5. 剪纸:Paper Cutting 6. 书法:Calligraphy 7. 对联:(Spring Festival) Couplets 8. 象形文字:Pictograms/Pictographic Characters 9. 人才流动:Brain Drain/Brain Flow 10. 四合院:Siheyuan/Quadrangle 11. 战国:Warring States 12. 风水:Fengshui/Geomantic Omen 13. 铁饭碗:Iron Bowl 14. 函授部:The Correspondence Department 15. 集体舞:Group Dance 16. 黄土高原:Loess Plateau 17. 红白喜事:Weddings and Funerals 18. 中秋节:Mid-Autumn Day 19. 结婚证:Marriage Certificate 20. 儒家文化:Confucian Culture 21. 附属学校:Affiliated school 22. 古装片:Costume Drama

23. 武打片:Chinese Swordplay Movie 24. 元宵:Tangyuan/Sweet Rice Dumpling (Soup) 25. 一国两制:One Country, Two Systems 26. 火锅:Hot Pot 27. 四人帮:Gang of Four 28. 《诗经》:The Book of Songs 29. 素质教育:Essential-qualities-oriented Education 30. 《史记》:Historical Records/Records of the Grand Historian 31. 大跃进:Great Leap Forward (Movement) 32. 《西游记》:The Journey to the West 33. 除夕:Chinese New Year’s Eve/Eve of the Spring Festival 34. 针灸:Acupuncture 35. 唐三彩:Tri-color Pottery of the Tang Dynasty/ The Tang Tri-colored pottery 36.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Chinese-charactered Socialist/Socialist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37. 偏旁:radical 38. 孟子:Mencius 39. 亭/阁:Pavilion/ Attic 40. 大中型国有企业:Large and Medium-sized State-owned Enterprises 41. 火药:gunpowder 42. 农历:Lunar Calendar 43. 印/玺:Seal/Stamp 44. 物质精神文明建设:The Construction of Material Civilization and Spiritual Civilization

英语六级翻译必备词汇——中国文化

英语六级翻译必备词汇——中国文化 来源:文都图书 自从四六级改革以后,翻译就由之前的部分句子汉译英变成了整段的汉译英,这对于考生来说难度确实加大不少。新翻译涉及到社会、经济、历史、文化等等,这就要求大家在这些方面多加注意并积累。文都在这里给大家总结了一些有关中国文化的必备词。 火药gunpowder 印刷术printing 造纸术paper-making 指南针the compass 《三字经》The Three-Word Chant 《三国演义》Three Kingdoms 《西游记》Journey to the West; 《红楼梦》Dream of the Red Mansions 中国画traditional Chinese painting 书法calligraphy 水墨画Chinese brush painting; 中国结Chinese knot 旗袍Cheongsam 京剧人物脸谱Peking Opera Mask 相声comic crosstalk

皮影戏shadow play; 说书story-telling 武术martial art 阳历solarcalendar 阴历lunarcalendar 剪纸:Paper Cutting 书法:Calligraphy 针灸:Acupuncture 太极拳:Tai Chi 儒家文化:Confucian Culture 孟子:Mencius 敦煌莫高窟:Mogao Caves 北京烤鸭:Beijing Roast Duck 火锅:Hot Pot 关于六级翻译,内容还是比较广泛的,对于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词语最好都要弄清它的英文翻译。平时也要多注意进行练习,因为是新题型,所以真题比较少,大家可以配套文都出版的《大学英语六级考试真题精析与标准预测》,里面附赠20片短文翻译,让大家有题可做。

中国传统文化英语翻译

元宵节: Lantern Festival 2. 刺绣:embroidery 3. 重阳节:Double-Ninth Festival 4. 清明节:Tomb sweeping day 5. 剪纸:Paper Cutting 6. 书法:Calligraphy 7. 对联:(Spring Festival) Couplets 8. 象形文字:Pictograms/Pictographic Characters 9. 人才流动:Brain Drain/Brain Flow 10.四合院:Siheyuan/Quadrangle 11.战国:Warring States 12.风水:Fengshui/Geomantic Omen 13.铁饭碗:Iron Bowl 14.函授部:The Correspondence Department 15.集体舞:Group Dance 16.黄土高原:Loess Plateau 17.红白喜事:Weddings and Funerals 18.中秋节:Mid-Autumn Day 19.结婚证:Marriage Certificate 20.儒家文化:Confucian Culture 21.附属学校:Affiliated school 22.古装片:Costume Drama 23.武打片:Chinese Swordplay Movie 24.元宵:Tangyuan/Sweet Rice Dumpling (Soup) 25.一国两制:One Country, Two Systems 26.火锅:Hot Pot 27.四人帮:Gang of Four 28.《诗经》:The Book of Songs 29.素质教育:Essential-qualities-oriented Education 30.《史记》:Historical Records/Records of the Grand Historian 31.大跃进:Great Leap Forward (Movement) 32.《西游记》:The Journey to the West 33.除夕:Chinese New Year’s Eve/Eve of the Spring Festival 34.针灸:Acupuncture 35.唐三彩:Tri-color Pottery of the Tang Dynasty/ The Tang Tri-colored pottery 36.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Chinese-charactered Socialist/Socialist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37.偏旁:radical 38.孟子:Mencius 39.亭/阁: Pavilion/ Attic 40.大中型国有企业:Large and Medium-sized State-owned Enterprises 41.火药:gunpowder 42.农历:Lunar Calendar 43.印/玺:Seal/Stamp 44.物质精神文明建设:The Construction of Material Civilization and Spiritual Civilization 45.京剧:Beijing Opera/Peking Opera

从文化语境顺应看外来词翻译中汉语字词的选择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随着科技和经济的飞速发展,国际间、不同文化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外来词也随之进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之中。在汉语中存在着大量的外来词,它们几乎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现代汉语研究中对外来词的研究一直是语言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因此,对外来词的翻译研究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上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在理论方面,它是词汇学和翻译学研究的重点之一,并且对社会学以及心理学研究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实践方面,外来词汉译研究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认识外来词翻译的规律和技巧,指导外来词的翻译实践。把外来词作为普通语言学里面一个重要的议题来研究可以反映出语言进化发展以及本族人对他国语言和文化的接受态度。 John Felstiner曾说过,翻译就像窗户,把新鲜空气放进来,也可让我们向窗外看[1]51。外来词是这一新鲜空气的最先一股风,外来词汉译是外来新事物进入中国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Daniel Shaw的文化翻译观点是:把接受语文化看作是第一位的,在此基础上,再仔细考虑原语信息的意义[1]150。本文探讨的英源外来词概念是:原汉语中未曾出现、由于外来新概念进入翻译产生的汉语外来语,既包括根据其发音而汉译的外来词,也包括意译的外来词,只要其源头是外来血统。 一、文化语境顺应和外来词翻译 Jef.V erschueren认为使用语言的过程就是不断进行语言选择的一个过程,它涵盖了语言使用的诸多方面,特别是必须顺应交际环境和交际的对象,而这种顺应主要是文化顺应,因为交际环境和交际对象都存在于实实在在的多方面交际者的文化之中[2]。Andre Lefevere认为将翻译局限在语言层面讨论不足以反映翻译的复杂性,他认为翻译所受的诸多束缚中,来自语言的束缚是最不重要的[3]。大多数学者认为语言因素和文化因素是决定外来词翻译方法的主要因素。语言和文化的关系错综复杂,密不可分,因此,外来词翻译研究不应该局限于语言层面,而应该同时考虑语言和文化的因素。外来词作为异域文化的使者,在进入现代汉语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到汉语语言和文化因素的影响,将中国文化语境及汉字文化意义的顺应纳入外来词翻译研究之中,是外来词翻译研究中的一种新视角,可以进一步拓宽外来词研究的领域。 邓炎昌和刘润清认为文化是指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信仰、习惯、制度、目标和技术的总模式;文化包括一切人类社会共享的产物,包括物质的东西如城市、组织、学校,也包括思想、习惯、家庭模式等非语言的东西[4]。戚雨村提出了更为详细的文化范围,他认为文化的范围包括物质文化,制度、习俗文化以及精神文化三个层次[5]。 文化语境包括政治、历史、哲学、科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思维方式及地理环境等诸多要素,文化的丰富多样性也表明了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文化。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的意义随文化的不同也会相应变化。人们需要顺应文化差异才能实现成功的交际[6]。文化语境顺应狭义上是对当地民族文化的顺应,其中包括民族文化心理的顺应,民族思维方式的顺应以及民族文化传统的顺应。但是这种顺应也必须考虑到民族语言特点的顺应,语言和文化本来就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文化语境因素与语言必须相互顺应,相辅相成,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同语言文化在历史传统、社会政治、宗教信仰、民族文化、思维方式和自然地理环境等方面的差异会使某一词语在不同文化语境中产生不同的喻义。因此,译者必须顺应文化语境才能选择恰当的汉字词。 外来词的传入是西方科技及思想进入中国的一个标识,文化语境的顺应对外来词翻译产生决定性的作用,直接反映在外来词翻译过程中的汉语词选择上。在英语外来词的汉语词翻译选择过程中,译者要作出相应的选择以便顺应汉语文化语境因素从而达到中国人乐于接受使用的目的。中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汉语语言文字具有更为浓重的社会文化意义,这种社会文化意义与民族文化心理紧密相连构成了汉语民族语言的一个独有特征。将翻译置于文化史的大背景中,它的意义才更能凸现出来,即翻译虽是两种语言文字的转换,却不仅仅是两种语言文字的转换,它代表和反应了社会的交往、文化的沟通与互惠互促[7]。 原语文化和目的与文化中的诸多因素对于翻译文本的选择、翻译方法的确定以及译本的最后形态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作出的每一个选择都要受到外部因素的左右和摆布[8]。Philemon Holland认为,翻译必须有明确的目的,即翻译必须为现实服务,必须“满足同胞和未来时代的需要”[9]。他所说的满足同胞和未来时代的需要探讨的是把外国语言译为本国语言应该顺应本国文化语境,同胞和未来时代都是处于一定的文化语境之中,文化语境的顺应是 第22卷第4期2009年7月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22No.4 Jul.2009 从文化语境顺应看外来词翻译中汉语字词的选择 [摘要]以当代汉语中出现的常用英源外来词为对象,探讨了文化语境顺应在外来词翻译中对汉语字词选择的作用,研究发现外来词翻译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是否顺应中国文化语境,其中中华民族文化心理、思维方式以及汉字文化意义双层因素对外来词翻译中汉字词的选择有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外来语;翻译;文化语境顺应 [中图分类号]H136.5[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社会哲学研究基金项目“近现代外来语对汉语词汇影响”(D7SJD740005) [作者简介]王培(1983

中国文化英语翻译

Unit1 中国丝绸 中国是丝绸的故乡。栽桑、养蚕、缫丝、织绸是中国古代人民的伟大发明。商周时期(前1600——前256)丝绸的生产技术就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西汉(前206——公元25)时张蹇通西域,把中元与波斯湾、地中海紧密联系起来,开辟了中外交流贸易的新纪元。从此中国的丝绸以其卓越的品质、精美的花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闻名于世,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东方文明的使者。 Chinese Silk China is the home of silk. Mulberry planting, sericulture, silk reeling and thickening are all great inventions of the ancient Chinese. As early as the Shang and Zhou Dynasties (1600-BC256BC), the Chinese people’s silk-weaving techniques had reached an extremely high level. During the Western Han Dynasty(206BC-25AD),Zhang Jian ,an outstanding diplomat ,traveled around central Asia and connected China with the Persian Gulf and the Mediterranean, opening up a new era of Sino-foreign trade, exchange and communication. From then on, China’s silk became well known for its extraordinary quality, exquisite design and color , and abundant cultural connotations. Hitherto, Chinese silk has been accepted as a symbol of Chinese culture and the emissary of oriental civilization. Unit 2 中国园林 中国园林是把人造的山水、植物、建筑等与自然地貌有机结合的环境艺术,是我

语境顺应与翻译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646722018.html, 语境顺应与翻译 作者:周新新 来源:《科技风》2016年第10期 摘要:语境顺应是顺应理论的一个具体体现,指讲话双方在交流过程中在选择语言时必 须顺应适时语境。这一理论为形成一种跨学科、跨文化的动态的翻译观奠定基础。本文从语境顺应论的观点出发,阐述了语境顺应中各要素在翻译中的实际应用,讨论了语境顺应性对翻译的启示。翻译者要想使自己的翻译作品受到读者欢迎,必须要了解语境顺应的理论知识,只有这样,翻译出来的东西才能使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理解。 关键词:语境;顺应;翻译 一、语境与语境顺应 1)语境。语境即言语环境。从广义上讲,语境由两部分构成—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从狭义上讲,语境指人们在交流过程中,根据上下文、时间、空间、情境、听话对象、话语前提等来理解和运用语言。 2)语境顺应。语境顺应是顺应论三个特性中的一个,也是语言顺应中最重要的环节。顺应论认为语言顺应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或多维的,语言的顺应要依赖语境。语境顺应语言或语言顺应语境。语境顺应指的是语言使用过程中语言选择必须与语境相互顺应,语言使用者在选择和使用语言时做出的语言选择应注意不同的语境。 二、语境顺应与翻译 语言使用者是影响交际语境的四个因素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因素,在交际中起主导作用,是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的基础。就翻译而言,交际语境包含了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作品人物所处的具体语言环境。翻译过程中的三大主体,即原文作者、译者和读者之间的认知内容和范围是不等同的,这种差异会造成翻译和理解的障碍,若想消除这种障碍,就要对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的认知结构做出动态顺应分析。 (一)交际语境与翻译 1)物理世界顺应与翻译。时间与空间的指称是物理世界顺应理论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时间而言,它指交际双方所谈论事件发生时间、说话的时间和指称的时间。空间指称包括绝对的空间关系、交际双方在物理世界中所处的位置、交际双方的生理特点与外表形象等。所以译者在翻译时要充分考虑到原文作者和读者之间的物理差异,选择合适的译文。 2)社交世界顺应与翻译。社交世界指社交场合、社会环境对交际者的言语行为规范所要求的原则和准则。在所有的社交世界的因素中,文化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因素。不同的国家,文

浅析语境与翻译

摘要: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行为,在这种语言交流的过程中,语境自然而然地形成。语言交际活动在一定的语境中发生,必定受到语境的影响,并且,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着语境。 关键词:翻译;语境;制约 翻译的实质,是双语简意义的对应转换,是译者把原语文本中的语码在其特定语境中传递的信息用译语语码传递给译语文化中的接受者的过程,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行为。在这种语言的交流过程中,语境自然而然地形成。语境存在于一切形式的语际交流活动中,只要有语言的交流,特定的语境就会形成。反过来,语言交际活动又是在一定的语境中发生的,而且收到语境的影响。翻译,作为两种语言之间以传达语义为主要目的的语言交际活动,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着语境。正如纽马克所说:“语境在所有翻译中都是最重要的因素。”对于翻译活动而言,对语境的理解将制约翻译的成败。 一.语境的理解 语境(context)这个术语是由波兰籍人类语言学家马林诺夫斯基(B.Malinowski)于1923年提出来的,他把语境分为两类:文化语境(context of culture)和情景语境(context of situation)。这一观点在英国语言学家弗斯(J.R.Firth)那里得到继承和发展,弗斯在《语言理论概要》中,对“语境”作了较详细的阐述。他认为,语境由两大部分组成:1.上下文(context)(由语言因素构成)2.情景上下文(context of situation)(由非语言因素构成),具体包括参与者、有关事物、言语行为的效果。 语境在言语交际中的重要作用,不但为西方语言学界爱所关注,而且同样也为我国语言学家所重视。20世纪30年代,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中提出“六合说”,即何故、何事、何人、何地、何时、何如。很明显,陈先生提出的“六合”就是构成语境的基本要素。索振羽先生给语境下了个定义:语境是人们运用自然语言进行言语交际的言语环境。其研究内容如下:语境包括三个方面,1。上下文语境(口语的前言后语,书面语的上下文)2。情景语境(时间、地点、话题、场合、交际参与者,交际参与者又包括身份、职业、思想、教养、心态)3。民族文化传统语境(历史文化背景、社会规范习俗、价值观) 二.语境的决定作用 综上所述,我们知道语境有着丰富的内涵。在翻译活动中,我们只有穿透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民族文化传统语境的层层包围,经过语境因素的过滤、限制、补充,才能真正理解原语文本中的语码,才能用译语语码传递给译语文化中的接受者。否则,仅凭字面含义,翻译将无从谈起。例如:(1)(How long does it take to get there?) Your guess is as good as mine. (2)If you ever think he is lazy thing again. (3)When I say Chinese food,I mean Chinese food. 初学者将上述三句译为: (1)你的猜想合我的猜想一样好。 (2)如果你认为他懒的话,再想一想吧! (3)当我说中国菜时,我是指中国菜。 上述译文虽然忠实于原文,但没有将真正的意思表达出来,原因是译者不了解原语社会文化语境和套语。应该译为:(1)我和你一样不知道。 (2)如果你认为他懒的话,那你就错了。 (3)我说的是正宗的中国菜。 由此可见,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充分考虑原文的特定语境因素。在语言交际中,语言所表达的意义受到语境的制约,这已得到语言学家的广泛认同。刘苾庆先生认为,语境对意义的制约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词语的特定环境所产生的变义;2.词语的情态色彩意义;3.词语的语法意义;4.句子及超句群在特定的集约形式中的意义;5.语篇的主题意义。下面我们分别探讨语境对这几方面的影响和制约。 2.1语境对词语意义的制约 词义,一般指的是与概念相关的核心意义。翻开词典,会看到每个词条都列举了一个或多个词义,但这些词义都是死板的,只有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才能充分表现出它的意义。无论是汉语还是英语,都存在着一词多义的现象,这些多义词的具体意义,只能靠语境才能确定,孤立的词语的意义必然是游移不定的。弗斯说:“Each word when used in a new context is a new word.”也就是说,一个词在一个新的语境中便有新的意义。首先,它意味着一个单词如果脱离了具体的语境,便纯粹成了一个符号,但一旦进入语境就获得了新的意义;其次,一个单词在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不同的意义,因而可以看作是一个新词。任何词语都必须处在特定的上下文中,又受到特定的大于上下文的、扩及相关的社会交际情景即广义的语境的调节。因此,语境是意义的基本参照系。如face一词,既可以当“面容”讲,也可以指“表面”(如支票、货币的面值),只有在以下的语境中才能使词义游移变为稳定,face value(票面价值),face lift(美容),这是最简单的语境。由此可见,词义理解离不开语境。如light一词,本身就有很多含义,light—manners只能译为“举止轻浮”,light voice只能译为“轻柔的声音”,light loss是“轻微的损失”,light car是“轻便小车”。Eric Patridge说:“Words do not have meanings,people have meanings for words.”即“词本无义,义随人生。” 浅析语境与翻译 宋玉阁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3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