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心肌炎中医病因病机研究概况
病毒性心肌炎

病毒性心肌炎一、概述病毒性心肌炎是病毒侵犯心脏所致的,以心肌的局限性或弥漫性炎性病变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以神疲乏力,面色苍白,心悸,气短,肢冷,多汗为特征。
发病主要在春秋两季,年龄以3-10岁多见。
首次报道是1956年南非约翰内斯堡医院由CVB3引起10名小婴儿流行。
中医无对应病名,急性感染起病,以“温病”论治;心律失常为主,归属“心悸”、“怔忡”;胸闷胸痛为主,按“胸痹”论治;合并心功能不全,与“心水”相仿。
此外,还与“汗证”、“虚劳”、“猝死”等病证相关。
二、中医病因病机本病主要是正气不足,邪毒侵犯心脉所致。
致病之邪,为风热或湿热之邪。
风热之邪,经鼻咽上受,首先犯肺,继则侵犯心营;湿热之邪,由口而入,先犯胃肠,经由血脉,内传于心。
故前者先期常有发热、恶风、咳嗽、咽痛等邪犯肺卫见症;后者则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全身痠痛等胃肠湿热见症。
邪毒内舍于心,损伤心之气阴,出现心悸气短、乏力胸闷等症。
心气不足,血行不畅,可导致气血瘀滞,肺失宣达,或热毒灼津,都可内生痰邪,痰瘀互结,加重心脉痹阻,气血运行更加不畅,故胸痛,唇紫,脉促或结代等。
甚而由于心阳虚衰,阳气敷布不利,不能布达于四末,而四肢厥冷,脉微欲绝。
甚至心阳之气暴脱。
脏腑功能失调是导致本病的内因,邪毒入侵则是外因。
邪毒留伏,痰湿瘀阻是在病程中出现的病理变化。
正气与邪毒的消长变化,使病变过程中产生了虚实寒热错综复杂的变化。
三、病因和发病机制病因包括呼吸道和肠道病毒。
柯萨奇乙组(1~6型)病毒是主要病原。
发病机理尚不完全清楚,包括病毒直接侵袭心肌,病毒感染后的免疫反应,神经体液调节,细胞因子参与等。
四、病理心肌细胞溶解、水肿、坏死,间质有炎性细胞浸润,呈局灶性、散在或弥漫性分布。
严重者病变广泛,心脏苍白,呈灰色条纹状或大片坏死,心肌软弱,缺乏弹性,心脏扩张,重量增加。
五、临床表现(一)前驱症状:发病前数日或2周内有呼吸道或肠道感染,主要为发热,周身不适、咽痛、肌痛、腹泻及皮疹等,。
病毒性心肌炎的中西医治疗

佛山市中医院心血管内科 赵华云
1、前言 2、病毒性心肌炎病因病机 3、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成人与儿童) 4、病毒性心肌炎临床症状及分型 5、病毒性心肌炎的西医治疗 6、中医对病毒性心肌炎的认识 7、病毒性心肌炎的中医药治疗 8、中西医结合的展望 9、致谢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心肌炎心肌病对策专题组(1999)
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成人)
三、心肌损伤的参考指标 病程中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或肌钙蛋白T (强调定量测定 )、CK-MB明显增高。超声 心动图示心腔扩大或室壁活动异常和 (或 )核 素心功能检查证实左室收缩或舒张功能减弱。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心肌炎心肌病对策专题组(1999)
引起病毒性心肌炎的常见病毒
已知目前能引起心肌炎的病毒有30余种。最常见 的病毒有柯萨奇B组2-5型和A组9型病毒。其次是艾柯 病毒1、3、5-9、11-14、16、17、19-22、25、29、31、 33型及腺病毒,还有流感病毒、脑、心肌炎病毒、风疹 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腮腺炎病毒、疱疹病毒、麻 疹病毒、副流感病毒、登革病毒、肝炎病毒、黄热病 病毒、狂犬病病毒、天花病毒等。国内报道柯萨奇B感 染的人中占33-40%,小儿更为明显,占43.6%,其次是腺病 毒占21.2%,再为Echo病毒占10.9%。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心血管学组 1999
一、休息:急性期至少应卧床休息至热退3-4周, 有心功能不全或心脏扩大者,更应强调绝对卧 床休息,以减轻心脏负荷及减少心肌耗氧量。 二、抗生素的应用:细菌感染是病毒性心肌炎的 重要条件因子之一,为防止细菌感染,急性期 可加用抗生素,青霉素1-2周。 三、抗氧化治疗:大量研究证明,氧自由基升高 与 VMC的发病有关,用抗氧化剂治疗心肌炎 有肯定疗效。具有抗氧化作用的药物很多,包 括维生素 C、辅酶 Q10、维生素 E等。
病毒性心肌炎

【确诊依据】
4.应除外风湿性心肌炎、中毒性心肌炎、 先天性心肌 病、结缔组织病以及代谢性 疾病的心肌损害、甲状腺 功能亢进症、 原发性心肌病、原发性心内膜弹力纤 维 增生症、先天性房室传导阻滞、心脏自 主神经功能异常、β 受体功能亢进及药物 引起的心电图改变。
分期:
1. 2.
急性期:
病程<半年;新发病,症状及检查阳性发现明显、多变。
(二) 湿热侵心
症状 寒热起伏,全身肌肉酸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 肢体乏力;心悸胸闷;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或结代。 特点 病变早期,邪实为主。 治法 清热化湿,宁心安神 方药 加减 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减。 热重,去陈皮加栀子、板兰根;
湿重,加薏米仁;
胸闷胸痛明显,加丹参,红花
(三)气阴两虚
症状: 心悸不宁,活动后加重,少气懒言,倦怠乏力 头晕目眩、烦热口渴,夜寐不安,舌光红,脉细数或 促或结代。 特点: 多见于病变的恢复期或迁延期;病变以正虚为 主。 治法:益气养阴,宁心安神 方药:炙甘草汤合生脉散加减 加减:偏于阴虚,去桂枝 (生脉口服液口服或生脉 注射液静脉滴注) 偏于气虚汗多,加姜、枣、黄芪、生龙牡。 (黄芪注射液 0.5ml/kg/d 加葡萄糖注射液 100~200ml 中静脉滴注) 夜寐不宁,加柏子仁、龙骨。 便干,加瓜蒌仁、桑葚子。
【预防与调摄】
l. 积极预防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 2. 增加抗病能力。 3.避免过度劳累。 4.避免精神刺激和过度兴奋。
现代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病原:
柯萨奇病毒(B组和A组) 埃可病毒 腺病毒 流感副流感病毒 麻疹病毒 单纯疱疹病毒 流行性腮腺炎病毒
其中以B组柯萨奇病毒为主要病原。
发病机理:
中西医结合辨证分型施治病毒性心肌炎

中西医结合辨证分型施治病毒性心肌炎病毒性心肌炎属中医学心悸、怔忡、胸痺范畴,其病因病机为素体正气不足,复感邪毒侵犯心肌引起细胞急性坏死和心肌间质改变。
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我们运用中西医结合辨证分型施治病毒性心肌炎36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关键字】病毒性心肌炎中西医结合1.临床资料1.1诊断标准:发病前1-3周有病毒感染史;临床上出现心悸、胸闷、气紧、咽痛、头晕、心律不齐及心音低钝与心脏相关的症状等,病前无心脏病史;心电图ST段改变或心律失常;④除其它心脏病及心外因素对心电图的影响。
1.2一般数据:本组36例病毒性心肌炎,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其中男11例,女9例,年龄最小12岁,最大54岁),对照组16例(其中男9例,女7例,年龄最小14岁,最大50岁)。
2.治疗方法2.1对照组:釆用10%葡萄糖500ml加入复方丹参注射液12ml静脉滴注,每天1次,同时口服A TP和维生素B1各20mg,每日3次,合并感染者加用抗生素治疗。
2.2治疗组:在对照组用药的基础上,中医根据患者症状与体征分为:邪毒侵心、痰瘀气滞和气阴两虚三型施治:A:邪毒侵心型以发热头痛,心悸失眠,咽干口渴,小便黄赤,气促或咳嗽,舌红苔黄,脉浮或结。
治以清热解毒,养心滋阴。
方用:金银花15g,连翘15g,板蓝根30g,竹叶6g,麦冬10g,沙参10g,莲子心15g,赤芍10g ,甘草6g。
B:痰淤气滞型以胸闷疼痛,心悸气急,咳嗽多痰,下肢浮肿,舌紫暗,苔白腻,脉沉滑或涩或结。
治以化痰理气、活血利水、通脉。
方用:瓜蒌15g,薤白10g,丹参12g,山楂10g,决明子10g,淫羊藿10g,太子参10g,五味子10g,麦冬10g,桃仁10g,亦芍10g,红花6g,黄芪20g,金银花、连翘、板蓝根各10g。
C:气阴两虚型以心悸,胸闷,头昏,乏力,心烦,自汗,舌红少津,苔少,脉细无力或结。
治以宁心养阴,安神定悸。
方用:人参10g,五味子10g,麦冬10g,黄芪30g,茯苓15g,白术10g,川芎10g,附子6g,桂枝10g ,灸甘草10g。
中医药治疗病毒性心肌炎临床研究进展

J ANGXI oURNAL TRADI I I j OF T ONAL NES M E C NE CHI E DI I
中医药治疗病毒性心肌炎临床研究进展
★ 高劲光 ( 江 中医药大 学 2 0 浙 0 4级 硕士 研究 生 杭州 3 0 5 ) 1 0 3
下 陷 不但 与 VMC 的发 病 相关 , 而且 与 VMC症状 、
陈茂 刚… 认 为 VMC应 属 于温 病 范 畴 : 病 病 该 因和 发病方 式符 合 温 病 的 一般 规 律 ; 变 的中 心 在 病 心脏 , 又表 现 出 自身 病 机 特 殊 性 。把 VMC归 属 于 温病 意义重 大 : 其一 , 明确 病 因 , 确定 常法 。VMC为 感 受 温热邪 毒 引起 , 而温热 邪毒 最易 伤 阴耗气 , 因 又 该 邪毒好 犯 心 、 , 热炼血 成瘀 , 伤血滞 等 , 脉 邪 津 因此 清热解 毒 、 气养 阴和 活血 化 瘀 这 三 种 治法 是 治 疗 益 该病 最 常 用 的 治 法 。 既 遵 从 温 病 较 常 用 的 一 般 治 法, 又兼 顾本 病特 殊病机 而 设立 的相对 特殊 的治 法 。 其 二 , 握 全 局 , 证 论 治 。温 病 有 其 自身 传 变 规 把 辨 律 , 根据 各 期 不 同 的 病 机 特 点 确 定 治 法 , 止 传 应 防 变 , 高 疗 效 。王 雪 峰 【 精 研 伤 寒 六 经 辨 证 , 现 提 2 ] 发 小儿 VMC的临床 症状 与少 阳经胆 邪 内犯 心 神证 候
疗效 , 加速 本病 恢 复 。
2 临 床 治 疗
新 论 。因此 VMC的治疗 , 键 在 于调 节少 阳经 气 , 关
和解 少 阳之枢 , 病 邪通 过 枢 机 的作用 外 达 于表 而 使
中药注射液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研究进展

中药注射液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研究进展【摘要】本文综述了黄芪、生脉、参麦、参附、鱼腥草、葛根素、脉络宁、清开灵和复方丹参9种常用于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中药注射液的研究概况。
【关键词】病毒性心肌炎;中药注射液;综述病毒性心肌炎是指嗜心性病毒感染引起的,以心肌非特异性间质炎性反应为主要病变的心肌炎[1]。
中医将该病归入“胸痹、心悸”范畴,病位在心,其发病机制多由外感湿热邪毒,内舍于心,致心脉损伤、气血亏损而引起胸痛、胸闷、心悸、气促、乏力等症状[2]。
近年来,该病发病率有升高趋势,传统治疗方法由于治疗时间长、药物不良反应大等一系列问题,效果不甚理想。
中药注射液在治疗病毒性心肌炎方面由于疗效确切、毒副作用小等优点发挥出独特的优势,现将常用于治疗该病的9种中药注射液综述如下。
1 黄芪注射液黄芪注射液具有抗病毒、抑制心肌细胞内病毒RNA复制、保护被病毒感染的心肌细胞、促进抗体形成及诱生干扰素、提高NK细胞活性、促进心肌细胞再生等作用,而且能激活T淋巴细胞,具有免疫调节作用。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芪注射液中的黄芪皂甙Ⅳ具有明显的正性肌力作用,还可增加心肌组织的Na+-K+-ATP酶活性,间接降低细胞膜对钙离子的通透性,这可能是黄芪注射液保护心肌损伤的作用机制之一[3]。
另外,黄芪可使超氧化物岐化酶活性提高、脂质过氧化物含量减少,从而减少氧自由基造成的损伤[4]。
周昭烈等[2]将病毒性心肌炎患者65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黄芪注射液10 ml溶于5%葡萄糖注射液500 ml中静脉滴注,1次/d,2周为1个疗程。
结果显示:治疗组症状总有效率、体征总有效率、心电图变化总有效率和心肌酶变化总有效率均显著性高于对照组,治疗期间未发现明显毒副作用。
其他研究亦取得相近的结果[5-9]。
2 生脉注射液生脉注射液中人参补益元气,麦冬益气养阴,五味子收敛耗散之心气。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人参对心动过速有较强的纠正作用,能使心率恢复到正常水平,同时对心肌有保护作用,能增强心肌耐缺氧的能力;麦冬能明显增加心肌营养性血流量,从而对心肌有保护和抗心律失常作用;五味子能加强和调节心肌细胞的能量代谢,从而改善心肌的营养和功能。
病毒性心肌炎的中医治疗

辨治心得
3.活血化瘀应贯穿于治疗的始终 热毒之邪既伤心体又伤心用,使心 气不足,鼓动血行无力,血流不畅而形 成瘀血。瘀血既成,阻滞脉络,进一步 使气血窒塞不畅,加重病情,即所谓虚 可致瘀,瘀亦可夹虚,所以瘀血在急性 期、慢性期和后遗症期均可见到,但以 中后期为显著。 ?$
辨治心得
4.治疗快速心律失常勿忘安神定悸
现代研究证实,此类药物具有改善心脏 植物神经功能和镇静安神的作用,故解除心 悸、失眠等不适症状。另外,快速性心律失 常是一种的“动”,“动之者镇之以静”, 故介壳金石类之重镇潜降之品在某种程度上 都可控制快速心律失常,但在临床上一定要 辨证选用,不可堆砌药物。 绤8
辨治心得
5.吸取现代药理研究成果
恢复期、慢性期 气阴两虚,热毒瘀血 症状 心悸,气短,头晕,或伴低热不退,咽红 肿痛,咳嗽,口干,心烦,手足心热,乏力, 多汗,舌质红或淡红,苔少或伴中间黄苔,脉 滑数或细数无力。 治法 清心解毒,养阴益气。 方药:心肌康0号方 太子参、丹参、苦参、南沙参、生百合、郁金、炒 枣仁、莲子心、赤芍、丹皮、生甘草 1. 血瘀为主:血府逐瘀汤加减 2. 痰湿为主:三仁汤加减
血府逐瘀汤治疗病毒性心肌炎 江西中医药 2002.4期 作者:王振涛
目前中医对本病的发病及其病机转化过程取得了 比较一致的认识,即本病为本虚标实之证,气 阴亏虚,邪毒犯心,心神失养是其重要病理机 转。急性期多因感受外邪引起,治疗当以祛邪 为主;恢复期邪气始退,正气已伤,治疗以扶 正为主,兼祛余邪;慢性期邪毒伤正,临床常 见气阴两虚,并有络脉运行受阻,治疗以益气 养阴,佐以活血通络为治疗大法。 但是,有部分患者临床表现为血瘀症状, 治疗以活血化瘀为主,以血府逐瘀汤为代表方。
本病多为感受热毒或湿热之邪而成,热毒 内感,日久可烁津为痰;又热之所过,血为之 凝滞,久又可使血行迟滞,瘀阻于内。而湿毒 蕴阻者,湿性重浊粘滞,缠绵难去,迁延日久, 亟易化热,结聚心胸包络,气血运行难畅,岂 可充养于心。痰热内蕴者,多见窦性心动过速、 室性早搏等快速性心律失常为主,这可能与痰 热证中之火热主动,主升,扰乱心脉所致;湿 邪内蕴者,多见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 等缓慢心律失常为主,大抵与湿为阴邪,缠绵 难愈,阻滞气机,遏阻心阳有关。
中医药治疗病毒性心肌炎临床研究进展

率 治疗 组 为 9 .% ,对 照组 为 8 .% ,治疗 组 疗 效优 于 对 62 83
照组 ( P<00 ) .5 。唐 文 涛 J 本 病 辨 为 三 型 ,其 中心 肺 蕴 8将 热 型 ,采 用 导 赤 散 加 味 ;气 阴 两 虚 型 ,采 用 生 脉 散 加 味 ; 痰 瘀 气滞 型 ,方 选 瓜 蒌 薤 白半 夏 汤 和 血 府 逐瘀 汤加 减 ,总 有 效 率 达 9 .% 。刘 先 进等 [] 两 型 辨 证 治 疗 病 毒性 心 肌 17 分 炎 2 4例 ,阴虚 火 旺型 ,治 以 滋 阴清 热 、化 瘀 解 毒 ,方 用 四 妙 勇安 汤 和 大 补 阴 丸 加 减 ;气 阴 两 虚 型 ,治 以益 气 养 阴 、 化瘀 复脉 ,方用生 脉 散 和当归 补血 汤 加 味。临 床疗 效显 著 。
心 型 , 用 心 肌 炎 I号 方 为 主 ( 蓝 根 、 金 银 花 、 连 翘 、 麦 板
现将 近 年来 中 医药 临床 研究 概况 综述 如 下 。
辨 证分 期 、分 型治 疗
1 分 期辨 证 治疗 .
樊 瑞 红 本 病 分 为 三 期 。初 期 热 2将 J
毒 炽盛 ,治宜 清热 解毒 ,活 血 化瘀 ,方 选 冠 心 1 丸 ( I号 丹 参 、赤 芍 、桃 仁 、红 花 、川 芎 )加 大 剂 量 清 热 解 毒 之 品 , 药 如银 花 、公 英 、板 蓝 根 等 ;中 期 气 阴 两 伤 ,治 宜 益 气 养 阴 、行 气 活血 ,方 选 冠 心 1号 丸 加 西 洋 参 、麦 冬 、五 味 子 I 等 ;末期 宜 温 阳益 气 、通 脉 养 心 ,方 选 冠 心 I号 丸 合 炙 甘 I 草 汤加 减 ,经 临 床 验证 ,疗 效 显 著 。顾 双林 l 将 本 病 分 四 3 j 期 施治 。急性 期 :外感 风 热 犯 肺 侵 心 型 ,宜 辛 凉 疏 解 、清 热 解毒 为 法 ,方 选 银 翘 散 加 减 ;湿 邪 内侵 损 及 胃肠 型 ,治 以温寒 化 湿或 清 热 利 湿 ,方 选 藿 香 正 气 丸 或 葛 根 芩 连 汤 加 减 ;邪 毒 舍心 伤 阴耗 气 型 ,治 以 清 热解 毒 ,益 气 养 阴 ,方 选 竹 叶石 膏汤 加味 。恢 复 期 :营 卫气 不 足 型 ,宜 益 气补 脾 、 宁心 安神 ,方 选 补 中益 气 汤 加 味 ;气 阴两 虚 型 ,宜 滋 阴 益 气 、养 心 安 神 ,用 炙 甘 草 汤 加 味。 慢 性 期 :气 阳 不 足 型 , 宜益 气温 阳 ,方选 桂枝 甘 草龙 骨 牡 蛎汤 加 减 ;痰 浊 内 阻型 , 治宜健 脾 化 湿 ,方 选 温 胆 汤 加 减 ;气滞 血 瘀 型 ,宜 活 血 化 瘀 ,方 选 桃 仁 红 花 煎 。后 遗 症 期 :用 经 验 方 ,药 如 丹 参 、 三七 、琥 珀 、石 菖蒲 、血 竭 ,配 益 气或 通 阳 、豁 痰 等药 物 。 王 兰一 将 5 J 6例病毒 性 心肌 炎辨 证 分 为初 中后 三 期 ,初 期 采 用辛 凉解 毒 、调 和 营 卫 之 法 ,方 选 解 毒 汤 加 味 :板 蓝 根 、
病毒性心肌炎(中医儿科学)

2.湿热侵心
●饮食不洁,湿热邪毒从口而入,蕴郁肠胃,滞留不去,上犯于心 则心脉痹阻,气血运行不畅,心失所养则心悸。
3.气阴亏虚
●外感风热或湿热邪毒由外入里,留而不去,毒热耗气伤阴,导致 心之气阴不足。心气不足,运血无力,气虚血瘀而见心悸,胸痹; 心阴耗伤,心脉失养,阴不制阳,则见心悸不宁。
4.心阳虚弱
(2)中毒性心肌炎
●多有重症肺炎、白喉、败血症等原发疾病的感染症状,白细胞总 数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多随原发病好转而逐渐恢复。
(3)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
●多数于1岁以内发病。主要表现为充血性心力衰竭,心电图多呈 左心室肥大,可同时出
●现ST段、T波改变,以及房室传导阻滞。X线检查见左心室扩大 明显,肺纹理增多,左心尖搏动减弱。
【辨证论治】
●执考提示 ●病毒性心肌炎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
(1)辨虚实
●凡病程短暂,见胸闷胸痛,气短多痰,发热咽痛,咳嗽,或恶心 呕吐,或腹痛腹泻,舌红,苔黄,脉数者属实证;病程长达数月, 见心悸气短,神疲乏力,面白多汗,舌淡或偏红,舌光少苔,属 虚证。
(2)辨轻重
●神志清楚,神态自如,面色红润,脉实有力者,病情轻;若面色 苍白,四肢厥冷,口唇青紫,烦躁不安,脉微欲绝或频繁结代者, 病情危重。
2.治疗要点
●以扶正祛邪,宁心复脉为治疗原则。根据不同阶段,结合病因病 机分别予以清热解毒,清热化湿,益气养阴,温振心阳,活血化 瘀,养心固本之法。病情危重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
3.分证论治
(1)风热犯心
●证候心悸气短,胸闷胸痛,低热绵延,或不发热, 鼻塞流涕,咽红肿痛,咳嗽,肌肉酸楚疼痛。舌 红,苔薄,脉浮数,或促或结代。
●病毒性心肌炎为现代医学病名,在古医籍中未见专 门记载,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归属于中医学“风 温”“心悸”“怔忡”“胸痹”“猝死”等范畴。
病毒性心肌炎

(4)白介素1,ŗ干扰素及肿瘤坏死因子等作 用 在小鼠CVB3心肌炎模型中,用IL-1或 TNF能增加CV3导致的自身免疫性心肌炎。
4 其它机制
(1)一氧化氮的作用 (2)信号传递系统即G蛋白—腺 苷酸环化酶信号系统异常变化 (3)神经体液的变化
早年研究揭示:VMC早期以病毒直接作
用为主,以后则以免疫反应为主。 晚近研究揭示:VMC的慢性炎症除免疫 反应起很大作用外,原潜伏的病毒亦可在 一定条件下得以重新活跃而加重心肌损害 (提示病毒持续感染),且病毒尤易侵犯 心内膜以及心肌传导纤维。
三、辅助检查
(一)ECG检查(无特异性的检查) 研究揭示:几乎全部病人都有ECG改变,所以异常 ECG是诊断VMC所必须的条件。VMC ECG改变具有以 下特征: 1、系非特异性; 2、ECG改变可以出现在1~2周病毒感染后的潜伏期, 也可与感染症状同时出现; 3、ECG改变可以是VMC的唯一表现或首要表现; 4、ECG改变常比体检及x-ray检查异常发现为早; 5、可出现各种类型的ECG表现,但以心律失常为主要 表现(90%),其中早搏(尤其室早)最常见,占 70%,其次为ST-T及T波的改变; 6、很多患者在病情恢复后,可遗留偶发或频发早搏, 尤其在一次上感后可使这类早搏增多,但经短期休 息后,一般均能有所控制。
目前研究显示,引起VMC的病毒多达30余种,常见毒种如下。 * 引起VMC的常见病毒 种类
肠道病毒(细小核糖核酸病毒) 呼吸道病毒 柯萨奇病毒A及B组 腺病毒 埃可病毒 流感病毒A及B组 脊灰病毒 腮腺炎病毒 甲型肝炎病毒 麻疹病毒 疱疹病毒 风疹病毒 单纯性疱疹病毒1及2型 痘类病毒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痘苗病毒 类疱疹病毒(EB病毒) 虫媒病毒 巨细胞病毒 流行性出血热病毒
病毒性心肌炎

概述】1.定义病毒性心肌炎是由病毒侵犯心脏,以心肌炎性病变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以神疲乏力,面色苍白,心悸,气短,肢冷,多汗为特征。
2.发病情况⑴ 发病季节常继发于感冒、麻疹、痄腮、泄泻等病之后,一年四季都可发病,但主要发生在春秋两季。
⑵ 发病年龄以3~10岁小儿多见。
近年来发病呈上升趋势。
3.转归预后●本病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如能及时发现与治疗,预后大多良好。
●少数重症患儿可发生心阳虚衰、阳气暴脱而危及生命。
●部分因治疗不及时或病后调养失宜,迁延不愈,形成顽固性心悸,常需数月或数年治疗,才能痊愈。
4.历史沿革●古代医籍中无本病的专门记载,但有与本病相似症状的描述。
属于风温、心悸、怔忡、胸痹等范畴。
●较早记载小儿心悸的文献,见于《小儿药证直诀·脉证治法》:“心主惊……虚则卧而悸动不安。
”●《丹溪心法·惊悸怔忡》说:“怔忡者血虚,怔忡无时,血少者多也。
”●《证治准绳·幼科》云:“心藏神肝藏魂,二者皆主瘀血,血亏则神魂失宁,而生惊悸也。
”说明本病的发生与心肝亏损及血虚有密切关系。
【病因病机】1.病因感受风热邪毒,内损于心所致。
2.病机主要病机始则为外感风热邪毒,从口鼻而入,蕴郁于肺胃,症见发热,恶寒,咳嗽,汗出不畅,大便稀薄等。
继则邪毒由表入里,留而不去,内舍于心,导致心脉痹阻,心血运行不畅,或热毒之邪郁而化火,灼伤营阴,以致心之气阴两伤,出现心悸气短,乏力胸闷等症。
心气不足,血行无力,血流不畅,可导致气血瘀滞。
肺失宣达,或热毒灼津,都可内生痰邪。
痰瘀互结,加重心脉痹阻,气血运行更显涩滞不畅,故胸痛,唇紫,脉促或结代等。
甚而由于心阳虚衰,阳气敷布不利,不能布达于四末,而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等。
本病后期常因医治不当,或汗下太过,气阴受损,心脉失养,出现以心悸为主的虚证【诊断】1.病前曾患感冒、麻疹、水痘、痄腮、泄泻等疾病。
2.有明显乏力,面色苍白,多汗,心悸,气短,胸闷,头晕,心前区疼痛,四肢凉,肌痛等,婴儿可见拒食,发绀,肢凉,凝视等。
病毒性心肌炎的中医辨证论治

病毒性心肌炎的中医辨证论治作者:王豪来源:《家庭医学》2020年第05期病毒性心肌炎的病因病机不外乎“正气亏虚”“外感邪毒”二者,以及在病程演变过程中的病理产物“血瘀”致病。
1.正气亏虚。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患者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或久病体虚等,不能抵御外邪侵袭,故见发病。
《素问·痹论篇》云:“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
”故正气亏虚为本病内因。
2.外感邪毒。
病毒性心肌炎多为六淫之邪侵犯心经,邪滞不去,瘀阻脉络,气血失调而致心律失常。
该病以正虚为本,邪毒内侵为标,气血亏虚、瘀血内阻为该病的重要病理变化。
温热毒邪由鼻咽或卫表而人,肺卫不宣而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咽痛等症;热毒不解逆传心包、损伤心气、烧灼心阴,故见胸闷、心痛、心悸、气短、乏力、脉律不整等。
外感湿热邪毒,极易耗气伤阴,更进一步加重正虚,二者形成恶性循环。
本病病位在心,与肺、脾、肾有关,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疾患。
正虚为本,邪毒、瘀血为标。
正虚之本质贯穿病程始终。
针对本病本虚标实的基本病机,治当扶正祛邪,分期分证论治,重视培补根本,消补同用,防治兼顾。
急性期当以祛邪为主,扶正为辅;慢性期或恢复期当以扶正为主,佐以祛邪。
急性期邪毒侵心证热毒重型恶寒发热、头痛身痛、心悸胸痛、气短乏力、咽痛咳嗽、口干口苦、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浮数或促结代。
治宜清热解毒、养心复脉。
方药用银翘散合清宫汤加减。
金银花15克,连翘15克,水牛角(先煎)20克,麦冬15克,板蓝根15克,射干10克,牛蒡子10克,桔梗10克,玄参15克,莲子心1.5克,甘草5克。
咽痛者加蒲公英20克,以清热解毒;热重者加青蒿(后下)10克,柴胡25克,以清热透邪;发热不甚而恶寒明显者去水牛角,加荆芥穗(后下)10克,以祛风邪;泄泻者加葛根25克,黄连5克,以清利湿热;胸闷呕恶者加法半夏10克,藿香10克,以化湿止呕。
湿毒重型恶寒发热、腹痛腹泻、腹胀纳呆、恶心呕吐、困倦乏力、心悸胸闷,苔黄腻,脉濡滑数或促或结代。
中医辨证论治病毒性心肌炎

中医辨证论治病毒性心肌炎
病毒性心肌炎是病毒侵犯心脏,以心肌炎性病变为主的疾病,可引起心肌细胞变性、坏死与间质性炎症。
有的可伴有心包或心内膜炎症改变。
随着病毒学的深入发展,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率近年来有明显增长,已在小儿心肌炎中占重要地位。
本病临床表现轻重不一,预后大多良好,但少数可发生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甚至猝死。
本病属中医学“心悸”、“怔忡”、“胸痹”等范畴。
病因病机
小儿素体正气亏虚是发病的内在因素,尤以心肺气阴两虚为主。
温热毒邪侵袭是本病的外在因素。
此外,发病也与饮食、疲劳、精神等因素有关。
小儿素体虚弱,卫外不固,温热毒邪外侵,内舍心脉,气滞血瘀,胸阳痹阻而发为本病。
病邪深陷,正气不支,心气衰弱,心阳不足,则出现心悸气短,脉细无力。
温邪易耗气伤阴,病初即可见气阴两虚之证。
病久阴损及阳,则出现心阳虚衰甚至心阳欲脱之危证。
血虚气弱,血运无力,导致心络瘀滞不通而出现胸痛如刺,心慌,胸闷,脉涩而结代。
辨证论治
1.邪毒侵心证
[证候] 发热或低热不退,心悸气短,胸闷而痛,咳嗽流涕或腹痛腹泻,神疲乏力;舌红苔薄,脉细数或结代。
[治法] 清热解毒,宣肺宁心。
[方药] 银翘散。
主要药物:金银花、连翘、竹叶、荆芥、牛蒡子、豆豉、桔梗、甘草、芦根。
加用莲子心、酸枣仁以清热宁心安神;咽痛或红肿较甚者,加山豆根、玄参、板蓝根清热解毒利咽;伴腹痛腹泻者,加葛根、黄连、黄芩以清热利湿;胸闷者,加瓜蒌、郁金以行气宽胸。
病毒性心肌炎

• 治法: 清热利湿,宁心安神
• 方药:
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减。 常用药:
葛根、板蓝根清热解表; 黄芩、黄连、苦参清热利湿宁心; 陈皮、茯苓、菖蒲、郁金行气化湿安神。
• 气阴两虚 证候:心悸怔忡,胸闷气短,神疲懒言,心烦失眠,夜寐 不安,咽干口燥,盗汗或自汗,舌红苔少,脉细结代。
• 治法: 益气养阴,宁心安神。
• 分证施治 风热犯心 证候:神疲乏力,心悸气短,胸闷胸痛,发热恶风,流涕, 咳嗽,咽痛,舌红苔薄黄,脉浮数或结代。
• 治法: 清热解毒,养心复脉。
• 方药: 银翘散加减 • 常用药: 金银花、连翘、牛蒡子、板蓝根、 贯众、苦参清 热解毒; 太子参、丹参、麦冬养心复脉。
• 湿热侵心 证候:心慌胸闷,寒热起伏,肌肉酸痛,泄泻腹痛,恶心 呕吐,疲乏无力,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或结代。
谢谢!
病毒性心肌炎
概述
• 定义 病毒性心肌炎是由病毒侵犯心脏,导致心肌细胞坏死或变 性为病理改变的疾病。临床表现为神疲乏力,心悸气短, 胸闷心痛,面色苍白,肢冷多汗等症。
• 本病属中医学风温、心悸、怔忡、胸痹、猝死等病证范畴。
• 发病特点 季节:全年皆有,春秋多见。 年龄:好发于3-10岁。 预后:轻者治疗及时得当,一般预后尚可;重症可发生心 源性休克、心衰、猝死等。失治、误治,可迁延难愈,发 生重症甚至死亡。
病因病机
风热犯心 外感风热 湿热毒邪 邪毒内舍于心 损伤心之气阴 湿热侵心 气阴两虚 心阳虚衰 素体亏虚 痰瘀互结 正虚邪恋
• • • •
发病主因:外感风热、湿热毒邪。 病理产物:瘀血、痰浊。 病理变化:气阴耗伤,血脉阻滞。 病位:主要在心,常涉及肺、脾、肾。
诊断要点
• 病史:病前有感冒、泄泻、痄腮、风疹等病史。
中医药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研究进展

胃失 温煦 。 12 脾 胃虚弱 .
例 , 7. 占 62% ; 转 1 好 2例 , 1. 占 90% ; 效 3例 , 无 占4 8% 。 . 总有 效率 9 .4% 。刘 弼 臣 分 5型 施 52
郑锐锋等 认 为饮食劳倦 伤及脾 胃, 致荣 卫 之气 不 能上 输 心肺 , 外 功能失 常 , 邪乘 机而人 。 卫 外 13 时邪 温毒 . 李 小颖 【 认 为 外 感 时 邪 温 毒 可 由 肺 卫 人 血 4
4J病 毒性 心 肌 炎 是s J 疾 病 中 发病 率 较 高 ,L J L  ̄
的一 种 , 由多 种病毒 感染 所致 心肌损 害 引起 的心 是 肌局 限性 或弥 漫性炎 性病 变 。各年龄 均可 发病 , 尤 病程 长短 不一 。本病 属 中医胸 痹 、 悸 、 忡 、 病 心 怔 温 等范 畴 , 统 中医认 为/ J 病毒 性心 肌炎 的病机 为 传 ]L ,
翘、 板蓝 根各 1 , 梗 、 叶各 5g 沙 参 1 , 0g桔 竹 , 0g 麦
法常 使部 分病 例病 程 迁 延 或遗 留不 同 程度 的后 遗 证 。 目前 , 中医 药 治疗 本 病 取 得 了较 好 的 临床 疗 效, 现将近 年 的报 道综 述 如下 。
1 病 因病机 1 1 正 气不足 . 曹洪欣 等 认 为 s J 素 体 正 气 不 足 , 感 邪 JL , 复 毒 , 及 心 脏 而发 , 气 m 阴 阳两 虚 , 侵 使 肺失 濡 润 , 脾
瘀、 温振 心阳 、 养心 固本等治疗 方法 。病 初邪 毒犯心
者, 治宜清热解毒 , 养血活心 ; 热侵 心者 , 湿 治宜清热 化湿 , 毒达邪 ; 阴两虚者 , 解 气 治宜益 气养血 , 宁心安 3 中医药 治疗 3 1 辨证 分型施 治 .
周亚滨教授运用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经验

周亚滨教授运用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经验袁 野,范增光摘要 病毒性心肌炎是心血管系统常见的危急症之一,中医药治疗具有独特优势㊂周亚滨教授认为病毒性心肌炎的病机主要以正气亏虚为主,尤以气阴两虚多见,病位主要在心㊁脾,涉及肝㊁肾,为发病的内在因素,六淫邪毒,痰浊㊁瘀血是重要的病理因素,为发病之标㊂治疗以益气养阴为基本原则,贯穿疾病始终,并根据病人临床情况酌情加入清热解毒㊁活血化痰之品㊂临证时主要以参苓白术散为主方加减治疗,疗效显著㊂关键词 病毒性心肌炎;参苓白术散加减;周亚滨d o i :10.12102/j.i s s n .1672-1349.2023.12.040 病毒性心肌炎是指病毒(如柯萨奇病毒B3)感染后引起心肌非特异性炎症病变,是心血管系统的常见病之一,发病以儿童常见[1-2]㊂病毒性心肌炎的病理变化主要为心肌细胞变性㊁坏死及间质炎性细胞浸润等[3-4],临床表现以发热㊁咳嗽等外感症状及心悸㊁胸闷㊁胸痛等心血管系统症状为主[5]㊂近年来,虽然现代医学对发病机制研究愈加深入,目前尚无特异治疗方法,以一般治疗及对症治疗为主[6-7]㊂中医药治疗病毒性心肌炎有显著优势,多采用中医辨证论治,较多名老中医专家将补益法作为病毒性心肌炎的核心治疗原则,在临床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8-10]㊂周亚滨教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30余年,擅长运用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尤其是在治疗病毒性心肌炎方面,临床每获良效㊂现将周亚滨教授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经验总结如下,以期指导临床用药㊂1 病因病机我国中医古籍中并无病毒性心肌炎的病名,周亚滨教授根据临床症状,将其归属于 温病 心悸 怔忡 胸痹 等范畴㊂‘丹溪手镜“记载: 有气虚者,心下空虚,正气内动,心悸脉代 ㊂如‘素问“中有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的论述[11]㊂周亚滨教授结合中医古籍中的相关论述,根据多年临证经验,认为病毒性心肌炎基金项目 第六批全国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编号:国中医药人教发 2017 29号;江西省卫生健康委科技计划项目(No.SKJP _220219187)作者单位 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南昌330006)通讯作者 范增光,E -mail :****************引用信息 袁野,范增光.周亚滨教授运用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经验[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3,21(12):2314-2316.的病机以正气亏虚为主,尤以气阴两虚为多见,病位主要在心㊁脾,涉及肝㊁肾,为发病的内在因素,六淫邪毒,痰浊㊁瘀血为重要的病理因素,为发病之标㊂周亚滨教授认为本虚以心㊁脾为发病的重要脏腑,故明确心与脾发病上的关系,一方面从五行学说理解,心属火㊁脾属土㊁火生土,即心为脾之母㊁脾为心之子,二者在发病上密不可分,母病日久必然累及子脏,同时脾胃功能受损,不能化生精微以充养于心,子病及母,心失所养,发为心悸怔忡㊂另一方面从经络学说理解,‘灵枢“记载: 足太阴之脉 其支者,别上膈,注心中[12]㊂提示两者经脉相贯,气血相通,只有两者气血运行正常,才有惊悸不生㊂故本病以心脾二脏为发病之本,为虚实夹杂之证㊂①在正气亏虚基础上,感受外邪发病,‘诸病源候论“记载: 风惊悸者,由体虚心气不足,心之府为风邪所乘,则悸动不定 [13],充分说明外感六淫邪毒为本病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㊂②正气亏虚与痰浊致病,心与脾关系密切,饮食不节或劳倦内伤,损伤脾胃,脾失健运,不能运化水湿,水湿不化,留而为痰浊,痰浊随气而动,蒙蔽心窍,心窍不通,则为心悸㊂③正气亏虚与瘀血致病,正气亏虚,运行血液功能失调,血液停聚化为瘀血,阻滞脉管,血不养心,故为心悸㊂周亚滨教授认为心脾气阴两虚为发病之本,外感邪毒㊁痰凝㊁瘀血为发病的重要病理因素,为发病之标,互为影响㊂2 治疗思想2.1 益气养阴,重在治本 周亚滨教授认为病毒性心肌炎感染初期多以感冒等外感症状表现为主,或病情较轻者,无明显不适症状,起病较隐匿,常重视度不够,之后心脏不适症状越来越重,出现了心脏扩大,心功能不全时回顾病人病史发现,以前可能患过病毒性心肌炎,对此类隐匿性心肌炎,考虑病程较长,多数病人已㊃4132㊃C H I N E S EJ O U R N A L O FI N T E G R A T I V E M E D I C I N E O N C A R D I O -C E R E B R O V A S C U L A R D I S E A S E J u n e 2023 V o l .21 N o .12损伤了机体正气,累及心脉,伤及气阴,故周亚滨教授认为气阴两虚为发病之本,治疗以补气养阴为基本大法㊂‘景岳全书“记载: 治脾胃以安五脏㊂ 治法以补脾胃㊁养心阴为主[14]㊂故以参苓白术散配伍生脉散加减为主方,意在扶助正气㊁益气养心㊂周亚滨教授根据症状不同辨证治疗,偏气虚病人加入黄芪㊁红参㊁黄精等药物;偏阴虚病人加入玄参㊁生地㊁百合等药物;阴损及阳病人加入附子㊁肉桂㊁干姜等药物协调阴阳㊂2.2祛除病邪,意在治标周亚滨教授认为虽然气阴两虚为发病之本,贯穿疾病的始终,但对发病的重要病理因素应加以重视㊂疾病的初期大多外感温热毒邪,而肺卫首当其冲,肺气失宣,致使热邪壅闭于内,邪热扰心㊁心脉受损,出现咳嗽㊁发热㊁心悸等症状㊂故周亚滨教授认为此期应用清热解毒之法,再配伍银翘散㊁甘露消毒丹等清热解毒之品㊂随着疾病的进展,迁延不愈,使气血津液运行不畅,或生湿化痰,或血凝为瘀,阻滞心脉,出现心悸㊁头晕㊁胸闷㊁胸痛等症状,故周亚滨教授认为应配合化痰血瘀之法,以瓜蒌薤白半夏汤合丹参饮为主方㊂周亚滨教授认为选用治疗痰凝心胸的经典方瓜蒌薤白半夏汤,合用治疗活血化瘀的经典方丹参饮,能达到化痰活血之功效㊂2.3注重调养,防重于治周亚滨教授认为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生常由感冒等外感疾病引起,因此起居方面应做好防寒保暖措施,防止感冒的发生㊂饮食方面,建议多食新鲜蔬菜㊁水果,以清淡饮食为主,忌过食辛辣㊁肥甘厚味之品,适当多食有益于护顾脾胃的食物,注意营养搭配㊂情志及睡眠方面,尽量避免过度的情绪波动,保持愉悦的生活状态,同时早睡早起,保证充足时间的睡眠与休息,使得心情舒畅㊁心安神定㊂适当锻炼,目的在于增强体质㊁扶助正气㊂有病早治,病毒性心肌炎初期加以足够认识,及早采取正确的治疗,一般能获得较好的疗效㊂周亚滨教授强调未病先防㊁已病防传的意识㊂3遣方用药参苓白术散为宋代官修‘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记载的方剂,其中论述此方 治脾胃虚弱,饮食不进,多困少力 久服养气育神,醒脾悦色 [15-16]㊂原方共11味药物:人参㊁白术㊁山药㊁茯苓各15g,白扁豆12g,薏苡仁㊁莲子各9g,砂仁㊁桔梗各6g,甘草10g,大枣3枚,是在四君子汤的基础上化裁而来[17-18]㊂周亚滨教授结合此方与病毒性心肌炎的病机,认为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病毒性心肌炎临床有效㊂周亚滨教授认为参苓白术散方中以人参㊁白术㊁茯苓㊁甘草等四君子汤益气健脾为主;以白扁豆㊁薏苡仁辅助四君子补脾和中化湿;山药㊁莲子养阴安神;砂仁醒脾和胃㊁化湿行滞;桔梗升提肺气㊁宣肺行水,通调水道,调畅气机;甘草健脾和中,调和诸药㊂全方共奏健脾养心㊁化痰利湿之功㊂总之,周亚滨教授认为参苓白术散补虚与祛邪并施正和病毒性心肌炎之病机,故广泛应用于临床,疗效显著㊂4典型病案病人,男,21岁,2019年3月21日初诊㊂主诉:心慌㊁胸闷1年余,加重伴气短㊁乏力1周㊂病人因1年前感冒后出现发热㊁头痛㊁心悸㊁胸闷等症状,活动后心悸㊁胸闷等加重,曾在某医院治疗,诊断为 病毒性心肌炎 ,给予常规抗病毒及营养心肌等对症治疗,症状有所缓解,但劳力后仍有不适症状,1周前不慎感冒后再次出现上述症状并加重㊂为求中医诊治,遂就诊于周亚滨教授门诊㊂现症见:心慌㊁胸闷,倦怠乏力,气短,饮食尚可,睡眠欠佳,二便正常,舌紫,舌体大,边有齿痕,少苔,脉结代㊂血压128/78mmHg(1mmHg= 0.133kPa)㊁心率95次/min,律不齐,各瓣膜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㊂心电图示:窦性心律不齐;动态心电图示:窦性心律不齐㊂房性期前收缩(323次)㊂心脏彩超示:二尖瓣㊁三尖瓣反流(轻度)㊂肌酸激酶(CK)211U/L,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85U/L,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66U/L㊂周亚滨教授根据病人症状体征及检查结果,再结合舌脉㊂诊断为心悸,气阴两虚㊁痰瘀互阻型㊂治法:益气养阴㊁祛瘀化痰,佐以解毒之品㊂组方:黄芪30g,生地黄20g,山药20g,麦冬15g,五味子15g,玄参15g,白术15g,白扁豆15g,薏苡仁15g,茯苓15g,金银花15g,连翘15g,蒲公英30g,大青叶30g,板蓝根30g,瓜蒌15g,砂仁15g,半夏15g,赤芍15g,丹参15g,甘草15g,生姜3片,大枣3枚㊂7剂,早晚两次温服㊂二诊:服药后心慌㊁胸闷好转,仍觉乏力㊁气短,舌淡紫苔薄,脉涩,遂上方改黄芪50g,加桔梗10g㊁升麻10g㊂继服7剂㊂三诊:上述症状明显缓解,自诉睡眠欠佳,舌淡,苔薄,脉弦,上方加酸枣仁30g㊁远志20g㊂继服15剂㊂四诊:诸症明显消失,舌淡红,苔薄,脉细,复查心肌酶恢复正常㊂遂停服汤药改为参苓白术散口服1月,同时嘱病人做好保暖措施,预防感冒,适当锻炼,清淡饮食㊂随访至今,未见复发㊂按语:周亚滨教授根据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表现,认为病机为本虚标实之证,以正气亏虚为主,尤以气阴两虚为多见,为发病之本,热毒㊁痰凝㊁瘀血等病理因素为发病之标㊂本案病人证属心悸的范畴,根据临床症状及舌象㊁脉象,故初步辨证为气阴两虚㊁痰瘀互阻型㊂治疗以补气养阴为主方,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再加入㊃5132㊃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3年6月第21卷第12期化痰㊁活血㊁解毒之品㊂以扶助正气为主,又兼顾祛邪,即扶正与祛邪并举,故症状明显缓解㊂二诊因病人活动后仍觉乏力㊁气短,遂加大补气之黄芪用量,再加入桔梗㊁升麻升提气机之品㊂三诊病人睡眠欠佳,故加酸枣仁㊁远志养心安神之品㊂四诊病人诸症皆消,仍加以防范,遂将汤药改为参苓白术散成药口服以巩固治疗,同时嘱病人做好保暖措施,预防感冒,清淡饮食,适当锻炼,增强体质㊂周亚滨教授认为只有机体正气充沛,疾病才能痊愈㊂5小结‘素问“有云: 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藏 ,即治一脏以调四脏[19]㊂周亚滨教授在临床上重视对后天脾胃的调养,主张以调养脾胃为主,兼顾心脏的思想,认为只有后天脾胃化生功能的正常,各器官㊁肢体百骸才能得到充分的濡养㊂因此,临床常用参苓白术散加减论治心血管系统疾病,特别是病毒性心肌炎㊂参苓白术散在以四君子汤为主方加白扁豆㊁山药㊁莲子等,全方重在补益脾胃㊁益气养阴[20]㊂周亚滨教授认为参苓白术散合病毒性心肌炎以气阴两虚为主的病机,经过临床大量验证,疗效可靠㊂参考文献:[1]金信垚,刘强.中医药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急症,2019,28(11):2050-2053.[2]楚艳贞.益心解毒汤联合磷酸肌酸钠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疗效及对血清IL-6㊁IL-8㊁IL-35影响研究[J].陕西中医,2018,39(6):720-722.[3]王国锋,陈兆善.浅析病毒性心肌炎的中医药治疗进展[J].内蒙古中医药,2019,38(6):155-157.[4]郭春风,周亚滨,陈会君.病毒性心肌炎的中医辨证施治[J].中医药信息,2014,31(6):109-111.[5]劳慧敏,张葆青,李燕宁.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的中医药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用药规律分析[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7,35(3):547-550.[6]钟霞,焦华琛,李运伦,等.从瘀毒论治病毒性心肌炎研究进展[J].山东中医杂志,2019,38(10):986-989.[7]周亚滨,王毅然,陈会君.病毒性心肌炎中医药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18(12):8-10.[8]肖璐,张伯礼.张伯礼治疗病毒性心肌炎临证经验[J].辽宁中医杂志,2016,43(2):251-252.[9]周桢,董耀荣.补法在治疗亚急性期病毒性心肌炎中的应用进展[J].山东中医杂志,2017,36(12):1084-1086;1096.[10]范增光,袁野,皇甫海全,等.中医药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急症,2016,25(8):1555-1557.[11]谢皛,安海英,黄丽娟.黄丽娟辨证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经验浅析[J].辽宁中医杂志,2019,46(11):2280-2282.[12]姚惠玲,葛飞飞,刘璐佳,等.王有鹏教授应用当归六黄汤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经验[J].天津中医药,2019,36(11):1058-1060. [13]张宇,姜德友.姜德友教授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经验[J].中国中医急症,2017,26(8):1381-1382;1388.[14]邹静,郑梅生.郑梅生从脾论治病毒性心肌炎经验探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8,15(27):122-125;134.[15]陈明冰,谢胜,戴文杰,等.参苓白术散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应用及机制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20(10):164-166.[16]崔国宁,刘喜平,曾庆涛.参苓白术散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研究进展[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8,36(2):391-395.[17]许飞,赵芳昭,马少华,等.经方参苓白术散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中国民间疗法,2020,28(7):106-108;115.[18]杨凡.参苓白术散临床研究进展[J].新中医,2018,50(10):38-42.[19]陈荣.连建伟参苓白术散治验举隅[J].浙江中医杂志,2020,55(2):138-139.[20]林陈娟,王兴民,叶青青.穴位埋线联合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单纯性肥胖脾虚湿阻证30例[J].浙江中医杂志,2020,55(3):217-218.(收稿日期:2022-08-16)(本文编辑薛妮)㊃6132㊃C H I N E S EJ O U R N A L O FI N T E G R A T I V E M E D I C I N E O N C A R D I O-C E R E B R O V A S C U L A R D I S E A S E J u n e2023 V o l.21 N o.1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 年 8 01 月第 1 卷第 8 8 期
升阳散火为法 。 7 气虚血 瘀, 病理产 物贯始终
一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 ・ 1 9 O
土之中, 而不伸 ” 郁 。治疗 当遵 “ 火郁 发之 ”之 旨, 以益气舒脾 、
和 肾等脏腑 ;病理 因素有瘀血 、痰浊 ;病机特点主要为虚实夹 杂, 而以虚 为主; 证属本虚标 实, 邪毒外犯为标, 正气不足 为本 。 但迄 今 的研究 还存 在一 些 问题 , 主要 表现 在 以下几个 方 面 :① 临床上对 V C的病 因病机研 究不够深 入, 中医病 因病 M 对 机 的研 医审证求 因的思维方 式, 并紧密结合科 学技术 的发展, 以现 代医学 的研 究方法来研 究病毒性心肌炎病 因病机 的本质, 或者
些学者认为, 瘀血是 V C的重要 病理产物,M M V C的发生多
由感受 温热或湿 热毒邪 或风寒侵 入人体 , 成热毒, 酿 深入 心包 脉络, 耗损心之气 阴而发, 热毒之邪 既伤 心体又伤心用, 使心气 不足, 鼓动血行无力, 血流不畅而形成瘀 血。瘀血既成, 阻滞 脉 络, 进一步使 气血滞 塞不畅 , 加重 病情, 即所谓 虚可致瘀 , 亦 瘀
疫 反应 期; ③恢 复期及 慢性期为病毒逐渐控制, 正气逐渐恢复,
正虚邪 恋, 难解难分, 大部分患者正胜邪退 而病愈, 极少数发 展 为心肌 损害, 相当于扩张性心肌病期 ; 后遗症期为病毒 已除, ④
[] 张 治祥 , 磊 . 培君 教 授 治疗 病 毒性 心 肌 炎经 验 撷菁 [ . 医药 学 3 杨 杨 刀 中
感 染、播 散、心肌持续感染 、自身免疫反应的启动及心肌 病变 与胃肠道 、肠系膜淋 巴结、胰腺 、脾脏的病理及功能改变息息 相 关, 这与 中医学所 阐述 的脾 胃功 能综 合体 的定位 、功能表现 相类似 , 由此认为本病病机 与中医脾 胃功能综合体的功能紊 也
乱 密切 相关 。 …
关键词 :病毒性 心肌 炎;中医病因病机 ;综述
D : 1 . 9 9 j s . 0 — 0 . 0 1 0 . 5 OI 3 6 / .i n 1 5 5 4 2 1 . 8 0 3 0 S 0 3
中图分类号 :R 2 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 —3 42 1)80 0 —3 0 55 0 (0 1 180 0
6 气虚火郁, 火下陷脾土 中 心
急性 V C患者 中有一部分患者 以五心烦热、低热不退 、 M 心 动悸 、胸闷胸痛、头痛 、项 背强直为主症, 或伴便溏, 见舌体胖 大, 舌边尖红, 白, 苔 右脉虚而疾, 或见结、代 脉, 即所谓 “ 气虚 火郁 ”证 。故有学者认 为此乃饮食 劳倦伤及 脾 胃, 致荣卫之气 不能上输心肺, 卫外功能失常, 外邪 乘机 而入,“ 心火 下陷于脾
有 学 者 也 从 温 病 学 角 度 探 讨 V C的 辨 证 论 治 规 律 , M 根据 病
应变, 一切从临床 实际出发; 中医学是 一个伟大 的宝库, ③ 创新
须立足于继承前贤理 论、经验 教训上才能站住脚跟, 故应当挖 掘古今医家 的诊疗经验, 使之更好地服务临床 。总之,M V C的病
有学者认为, 脾气虚 弱, 气血生化无源, 则可导致血虚而心无所 主, 脾不统血, 血液妄行, 亦会造成心血心气不足 。脾 胃升 降失 司, 清阳不升, 浊阴不降, 机逆 乱, 气 郁滞不 畅, 气滞 日久必致血 瘀。 脾运 胃降失职, 为生痰之源 , 痰浊上扰于心, 神明扰乱, 气血 阻滞。 思虑过度, 响脾运, 影 亦暗耗心血。 V C虽有余毒未消、 故 M 气 阴两虚、气滞痰瘀阻络、心神不宁诸多病因病机, 而脾 胃不 基金项 目:“ 十一五” 国家科技 支撑计 划 (0 7A 2 B 7 ) 20BI003
・
1 08 ・
C ne e o n o I f mat o o T M hi s J ur a1 f n or in n C
Au .2 1 g O1 Vo1 1 N . 8 o.8
病毒性心肌 炎 中医病 因病机研 究概况
吴 美芳 张军 平 。吕仕超 , ,
(. 1 天津中医药大学, 天津 30 9 ;2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 医院, 0 13 . 天津 3 0 9 ) 013
可 夹 虚 ;另 一 方 面 , 热 毒 留恋 不 去 , 滞 于 心 , 可 造 成 心 脉 若 壅 亦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创建科学 的假说和构建新 的理论 : ̄v c的 M
病 因病 机并非 固定不变, 不可 因一家之言致 泥而不化 , 或作 抑 无稽之 论, 否则不 能取 得 良好 效果或贻误病 情, 故临证应 随机
急诸 症 , 即所 谓 “ 邪 上 受 , 先犯 肺 , 传 心 包 ” 温 首 逆 3 脾 胃不 足 , 血 生 化 无 源 流 气 VC 患者往往 素体虚弱 或为痰湿 中盛之体 , 食不节, M 饮 嗜 食 肥甘厚味, 以致 脾 胃损 伤 , 本 病 患 者 大 多 失 治误 治 , 病 及 且 久 脾 , 服 大 量 中西 药 物 亦 致 脾 胃不 足 , 患病 之 后 多 有 乏 力 。 过 且 故 。
临床上有医家结合 V C的临床表现 , M 宗张锡纯的大气学说 认为宗气虚损、 大气下陷、 气机 升降失常是 VC发病 主要机理 。 M
V C多 为 热 毒邪 气 从皮 毛 、口鼻 而 入 , M 袭表 侵 肺 或 损 伤 脾 胃, 肺
本病初起 多表现 为发热、头痛、咳嗽 、咽部肿痛, 故有学 者 认为初期病 邪多在肺 卫, 述症状乃 由于素体亏虚 , 上 卫表 不 固, 温热毒邪乘虚 由表或 口鼻而 入, 首先犯肺, 心因血脉而与肺 相通, 肺之温热疫毒可乘之而入心, 即现 心悸 、胸 闷、胸痛 、气
心, 、脾 、心相传, 肺 使心血 阴阳受损, 心神失养, 而心悸 、怔忡
由生 ; 提 出从 肺 论 治 须 分 寒 热 , 脾 胃 论 治 当辨 气 阴 的治 则 。 并 从
临床上 多数 学者 认为本病为本虚标实证, 本虚 主要 为气 阴 两虚, 标实主要为外感邪毒, 病机关键为邪毒犯心 ; 在发病过程 中, 本虚 与标实常常相互影响, 正气不足 、邪毒侵心是导致 V C M 发生 的重要 因素 。 其中, 阴两虚是本病发生 的内在根据, 气 而外 感温热 邪毒则是诱发和 加重本病 的主要外 因 。也有 学者指 出,M 为感受温热邪毒 引起, VC 而温热邪毒最易伤 阴耗气, 又因 该邪毒好犯心 、脉, 邪热炼血成瘀, 津伤血滞等 。
瘀 阻 。心脉瘀 阻是贯穿于本病整个病程 的基 本病机, 以中后 但 期为显著 效 。基于此立 意, 有关 学者也确立 了活血化瘀 、养 血 通 脉 的 治 疗 方 法 或 佐 以 活 血 化瘀 疗 法 , 取 得 良好 疗 并 。这表 明, 瘀血 不仅 是 V C病程中的重要病理产物, M 同时 亦 是致病 、加重病情 的重 要因素。 8 卫气营 血, 三焦结合调机 变
2 温 邪 上 受 . 犯 肺 卫 传 心 包 首
不仅小儿病 毒性 心肌 炎从肺 、脾 、心论 治, 成人 V C也应从此 M
三 脏 论 治, 杨 思 进 “ 按 照 中 医 辨 证 论 治 的 方 法 , 合 现 代 医 如 结
学的研 究成果, 总结 出了从心 、肺、脾论治, 以及分阶段 、重药
V C 的病 因病 机 的认 识 见 仁 见 智 , 一 般 认 为外 感 之 邪 乃本 病 M 但 的直 接 致 病 因素 , 为 风 热 毒 邪 , 为 湿 热 毒 邪 , 为 时 疫热 毒 或 或 或 抑 或 其 他 六 淫 之 邪 入 里 化 热 内侵 机 体 而 发 病 。 笔 者 现 就 V C M 中 医病 因病 机 研 究现 状 作 一 梳 理 , 以期 充 实相 关病 因病 机 理 论 更 好 地 发 挥 中 医药 防 治 V C的优 势 。 M 1 邪毒 侵 心 . 阴两 虚 为 根 本 气
4 邪气 内侵, 肺脾 失调 心神伤
有 学者 认 为 , 热 邪 毒 不 仅 犯 肺 , 侵 及 脾 胃, 出 V C应 温 也 提 M 从肺 、 、心三 脏 论 治, 可 偏 废 。 弼 臣 认 为 , 心 常 有 余 , 脾 不 刘 “ “ 肺 常不 足 , 气 易 虚 ” 小 儿 V C的发 病 内 因 ; 病 机 , 属 禀 脾 是 M 其 总 赋 不 足 , 虚 御 病 无 力 , 邪 痰 浊 乘 虚 入 侵 , 鼻 袭 肺 , 脾 侵 正 外 阻 伤
通 讯作 者 : 张 军 平 , e : 1 8 1 0 3 3 T 1 2 0 0 3 0
略 》的认识, 为 “ 认 随其所得 ”是 V C的根本病机, M 而大气下 陷 是 V C“ M 随其所得 ”的结果, 即大气下陷是无形之热随其所得 而致病, 并认为 “ 随其所 得”是 V C进 一步 发展 的关键 。 M
理 论 治 的 规 律 , 为 肺 、脾 功 能 失 常 在 V C的 发 病 中 起 着 重 要 认 M 作用, 并总 结 出 了 “ 心 为 主 , 脾 同调 , 合 药 理 ”的 辨 证 、 护 肺 结 辨 病 论 治 体 系及 整 体 观念 思想 。 5 大 气 下 陷, 机 升 降 失 常 态 气
因病机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 参考文献 :
[] 霍 东瑛 , 1 冯晓 纯 . 证 治疗 病 毒性 心肌 炎 的 临床体 会 [] 吉林 中医药 , 辨 J.
2 0, 7 1) 6 0 7 2 (0 :4 .
情 和病程进展, V C分期论治 : 初期为正气不足, 感时疫, 对 M ① 外
病 毒 内侵, 病在上焦, 伤及卫气, 相当于病毒复制期 ;② 急性 期
为时疫病 毒 内炽 , 传变 迅速, 病在 中上焦, 伤及气 营, 当于 免 相
[]曹 洪欣 , 2 殷惠 军, 书文. 毒性 心肌 炎病 变机 理探 析 [] 中医药 学报 , 郭 病 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