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衰病 辩证分型、症状、方选、方义
心衰ー二三四级,分级标准
心衰ー二三四级,分级标准
心衰主要是指心脏收缩或舒张功能出现障碍时所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征。
心力衰竭的分级标准有不同的方法,最常用的为NYHA心功能分级,根据心衰的程度分为四个等级。
1.一级心衰:患者可能患有心脏类的疾病,但没有出现心衰的现象。
一级心衰的患者日常任何活动都不受限制,通常不会出现呼吸困难、乏力等临床表现。
正常情况下不需要过多干预,一般都没有什么问题。
2.二级心衰:在此阶段的患者已经有心衰症状。
在日常生活中轻微受限,但是重体力活动会受到明显限制。
在重体力活动下,会出现明显的胸闷、气喘。
出现活动受限的情况一般可以通过休息来缓解,同时还要避免激烈运动。
3.三级心衰:三级心衰说明心脏功能已经变差,日常活动已经明显受到受限,稍微受累就会呼吸不畅。
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强心剂、利尿剂、血管舒张剂等药物来缓解症状。
4.四级心衰:心衰达到四级,病人往往已经不能进行任何体力活动。
安静休息就会出现呼吸困难等心衰的症状。
建议患者可以使用呋塞米以及硝普钠来进行治疗。
如果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需要尽快去医院进行住院治疗。
心衰中医治疗方法
心衰中医治疗方法心衰,又称心力衰竭,是一种心脏功能减退的疾病,常见症状包括气促、乏力、水肿等。
中医认为,心衰是由于心脏失去了正常的调节功能,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状。
针对心衰,中医有一套独特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针灸、中药汤剂等,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介绍一下心衰的中医治疗方法。
首先,药物治疗是中医治疗心衰的重要手段之一。
中医药物治疗心衰的主要原则是调整心脏功能,增强心脏的收缩力和舒张力,改善心脏的供血和排血功能。
常用的中药包括补益心气、活血化瘀、利水消肿等功效的药物,如丹参、黄芪、桃仁、山楂等。
这些药物可以通过调节心脏功能、改善心脏供血和排血功能,从而缓解心衰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其次,针灸疗法也是中医治疗心衰的重要手段之一。
针灸可以通过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改善心脏功能,从而达到治疗心衰的目的。
常用的针灸穴位包括心俞穴、膻中穴、神门穴等,这些穴位可以调节心脏功能,增强心脏的收缩力和舒张力,改善心脏的供血和排血功能,从而缓解心衰症状。
另外,中药汤剂也是中医治疗心衰的常用方法之一。
中药汤剂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特点进行调配,具有针对性和个性化的特点。
常用的中药包括人参、黄芪、当归、川芎等,这些药物可以补益心气、活血化瘀、利水消肿,从而缓解心衰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总之,中医治疗心衰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药物治疗、针灸、中药汤剂等,这些方法可以通过调节心脏功能、改善心脏供血和排血功能,缓解心衰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当然,在接受中医治疗的过程中,患者也应该注意饮食调理、适当运动、避免过度劳累,以及保持心情愉快,这样才能更好地配合中医治疗,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希望广大患者能够及时就医,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早日康复。
心衰的中医辨证施治
腹部冷痛 , 便溏肢玲, 腰膝酸软等瘫, 属阴水 。如《 医学 入门、 水肿 论 阳》 “ 水 先肿 上 体 , 背 手 脯 手 三 阳 :阳 肩
经, 阴水先 肿 下 肢 , 腹髀 足 三 阴 经 ” 明 代 《 学 必 腰 医
加 重 , 劳 累 后 加 重 , 当 属 怔 仲 。 怔 忡 的 发 生 原 因 或 此
失濡养 、 渐致 肾气虚 衰 , 心衰水 肿病 中常 睥肾 阳虚 并 故
见。脾 肾 阳虚 水 湿 停 聚 , 溢 肌 肤 则 为 水 肿 , 泛 于 外 上 肺, 致肺 失肃 降 , 则发 为喘 证 , 水液 上 凌于 心 , 则发 为心
悸。
13 喘证 :心 衰 ” 喘证 , 息不 得卧 , . “ 之 喘 咳吐稀 白泡 沫
痰, 甚则粉红 色 泡 l 痰 , 外感 无关 , 内伤 喘证 。首 抹 与 为 先应 考虑 为脾 肾 阳虚 水 饮 上 泛 , 致肺 失 肃 降 而致 。故
喘 息咳吐 白色 泡 沫痰 , 多 , 常伴有心悸 , 量 并 喘甚 , 气 肺 不降, 血随 气逆 , 则见 粉 红 色 泡 沫痰 。 肾 为气 之 根 , 司 气 之摄纳 , 肾虚 日久 , 于摄纳 , 气不归 元 , 气逆 而 失 使 则 喘 , 则喘 甚 动 14 积 聚 : . 常见右肋 胁下 有积块 并伴唇 甲紫暗 。 积块
胁 下有 积块 ; 泛 于 肺 则 喘不 得 卧 , 吐 白色 泡 沫 痰 , 上 咳
外邪侵 袭 肺失 宣降 所 致 , 肿突 发 , 势 自上而 下 , 水 肿 多
兼外感 诸症 阴水 与脾 肾有关 , 肿势 自下而上 , 常反 复
中医诊断心衰的方法
中医诊断心衰的方法
中医诊断心衰的方法,一般可以分为三个步骤:
首先,进行查体观察,以便获得客观信息。
对心衰患者,要注意
观察皮肤、脉象、心率、心功能等情况,并获得特殊体征如胸部闭塞感、心悸、头晕等,以及肝大、肠绞痛、溢血等体征,以便作出诊断。
其次,进行四诊。
根据中医五行理论,可以通过辩证断四诊来诊
断病机,如“视”、“听”、“嗅”三焦的咳嗽、气、血及肢体的温
凉及腹部的肿硬、肿满、胀痛、压痛等,以及脉象、舌象、肝火等查
体综合情况,以判断病机。
最后,进行病因心法的辩证断治。
通过辨认病机,用托病辩证、
病因心法和危害应对法三大辩证断治方法,以中药、草药、拔罐等治
疗心力衰竭,从而改善患者的诊断效果。
心衰的中医分类和诊断标准
心衰的中医分类和诊断标准
心衰是指心脏无法将足够的血液输送到身体各部分,导致身体代谢失衡和器官功能障碍的一种病症。
中医学认为,心衰的发病是由于心脏气血不足、气滞血瘀、湿热蕴结等多种因素引起的。
根据中医学的理论,心衰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 气虚型心衰:指由于脾虚、气虚、肺虚、肾虚等原因导致心脏气血不足。
2. 血瘀型心衰:指由于心脏搏动不足、血液循环淤滞、血液粘稠度高等原因导致血液不畅通,引起心脏氧供不足。
3. 湿热型心衰:指由于体内湿气、热毒等因素导致心脏气血不畅,引起心脏功能不足。
4. 阳虚型心衰:指由于肾阳虚弱、心肾不交等原因导致心脏气血不足,引起心脏功能不足。
中医诊断心衰时,需要结合病史、症状、舌脉等综合分析。
根据中医诊断标准,心衰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症状表现:患者出现气促、乏力、心悸、胸闷、咳嗽等症状。
2. 体征表现:患者出现心音减弱或不规则、心率不齐、心前区隆起、下肢水肿等体征。
3. 辅助检查:包括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血液生化指标等检查。
4. 中医舌脉诊断:根据患者舌象和脉象变化,判断心衰的中医类型。
综上所述,中医将心衰分为不同的类型,并通过综合分析病史、症状、体征、辅助检查以及舌脉诊断等多方面的信息来诊断病情,从而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中医内科学心衰病鉴别诊断
中医内科学心衰病鉴别诊断心衰,这个词听起来就让人紧张,像是身体给你发出的紧急警报。
想象一下,心脏这个小家伙平时忙得不可开交,像是无时无刻不在赶着上班,结果一不小心,就把自己累垮了,变得没力气,心脏功能下降,这可不是闹着玩的。
咱们今天就来聊聊中医内科学里,心衰的鉴别诊断,让大家对这个话题有个清晰的认识,轻松点儿,别太严肃。
心衰的症状可不少,像是胸闷、气短,甚至是走两步就感觉要喘不过气来。
想想看,就像一条鱼在水里拼命挣扎,却总是浮不上水面。
这种感觉可真让人烦恼。
而中医上讲的“心虚”啊、“脾湿”啊,听起来就像是神秘的法术,其实道理很简单,心脏和脾胃可是亲密无间的好伙伴。
心脏累了,脾胃也得跟着受罪。
若是你平时饮食不规律,或者压力大,心脏就会发出信号,告诉你该放慢脚步,别再逞强了。
咱们说说不同类型的心衰。
真是个五花八门的世界。
有的朋友可能是心脏的泵血功能不足,这就叫做“收缩性心衰”,这时候心脏就像个老旧的水泵,供水量不足,结果身体各个地方都没水喝,特别难受。
再有的可能是“舒张性心衰”,心脏虽然能收缩,但放松的时候却很困难。
就好比一根松紧带,总是绷着,根本不能放松,导致血液回流不畅,身体也因此叫苦连天。
心衰的症状还得结合其他问题来分析。
有的人可能是因为肺部问题,比如说慢性支气管炎,导致的呼吸困难。
你想啊,心脏再努力,氧气都不够,心脏也会力不从心。
而这时候如果去医院检查,医生可能就得通过听诊、拍片、做心电图等一系列“侦查”手段,才能揭开真相。
中医在这方面也有独特的见解,常常通过望闻问切来判断病因,真是个妙手回春的行家。
不能不提的是,心衰的治疗也有很多选择。
中医讲究的是个整体调理,像是用草药、针灸等方法来调和身体的阴阳。
感觉就像是给心脏泡个温泉,松松筋骨,舒缓一下。
加上饮食方面,少吃油腻和刺激性食物,多吃一些清淡、富含营养的东西,就像给心脏加油,帮助它恢复元气。
再来说说心衰患者的日常生活,这里边的门道可多着呢。
心衰中医诊断标准
心衰中医诊断标准心衰,又称心力衰竭,是一种心脏功能受损,心脏无法正常泵血,导致血液循环不畅的疾病。
对于心衰的早期诊断及治疗,医学界提出了一系列的中医诊断标准。
本文将对心衰中医诊断标准进行详细解读。
一、中医四诊1.望:观察患者的眼神、面色、口唇、舌苔等表现。
心衰患者常有气短、气急、皮肤苍白、唇廓发绀、舌暗苔厚等现象。
2.闻:听取患者的呼吸声音、心律以及胸部杂音等,心衰患者会出现呼吸困难、呼吸急促、鼻翼扇动等症状。
3.问:询问患者的心脏病情发作时间、持续时间、其它不适等情况,对于心衰患者来说,胸闷、心悸、打鼾、夜间喘息等症状会经常出现。
4.切:通过脉象判断患者的病情,慢脉、虚脉、涩脉等都是心衰患者的常见脉象。
二、中医辨证施治辨证施治是中医传统疗法的核心,也是治疗心衰的重要手段。
1. 证候:中医认为心衰是气阴两虚所致,因此患者会出现心悸、气短、乏力、脾虚等证候。
2. 寒凉消渴法:治疗心衰的重要方剂之一。
常用的药方有六味地黄丸、当归四逆汤等。
3. 健脾祛湿法:治疗心衰也需要通过调节体内的湿气和脾气来促进治疗。
常用药物有苦参、冬瓜仁、山楂等。
4. 行气化痰法:治疗心衰也需要通过调节体内的气血来促进治疗。
常用药物有枳实、茯苓等。
三、中医针灸在心衰的治疗中,中医针灸也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
1. 刺血法:通过在患者身体的穴位进行刺血,来刺激心脏的运作,缓解心衰症状。
2. 电针灸法:通过电子束的刺激来活化心脏神经,提高患者心血管功能,缓解心衰症状。
3. 穴位按摩:针灸穴位按摩也有助于心衰治疗,特别是在穴位周围肌肉组织相对萎缩时的治疗效果更显著。
总之,中医诊断标准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了解患者的病情,并可制定更为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同时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手段也能在治疗心衰的过程中加速康复。
心衰的分类及诊断标准
心衰的分类及诊断标准
一、分类
心衰可以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
急性心衰是指在短时间内出现的心脏功能衰竭,可能导致患者死亡;而慢性心衰则是在较长时间内逐渐发展的,患者通常会有心脏病史。
二、诊断标准
1. 症状:心衰患者可能会出现气喘、胸闷、咳嗽、乏力、疲倦等症状,尤其在活动时加重。
2. 体征:心衰患者可能会有肺部啰音、心脏扩大、心音低弱等体征。
3. 实验室检查:心衰患者的BNP(脑钠肽)水平可能会升高。
4. 影像学检查:心衰患者的心脏超声检查可能会显示心脏扩大、心室收缩和舒张功能降低等症状。
三、鉴别诊断
1. 鉴别心衰与其他原因导致的心脏疾病:例如心肌梗死、心肌病、心脏瓣膜病等,需要通过病史、体格检查和相
关实验室检查进行鉴别。
2. 鉴别心衰与其他原因导致的呼吸困难:例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哮喘等,需要结合患者的病史、体征和相关检查结果进行鉴别。
3. 鉴别心衰与其他原因导致的水肿:例如肝硬化、肾脏疾病等,需要结合患者的病史、体征和相关检查结果进行鉴别。
心衰病 辩证分型、症状、方选、方义
心衰病1.心肺气虚,心血瘀阻症状:胸闷气喘,心悸,活动后诱发或加重,神疲乏力,咳嗽,面色苍白,或有紫绀,舌质淡或边有齿痕,或紫暗、有瘀点、瘀斑,脉沉细、虚数或涩结代。
治法:补益心肺、活血化瘀方药:保元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人参10g、黄芪25g、茯苓15g、白术15g、桂枝3g、桃仁12g、红花12g、当归15g、川芎15g、赤芍15g、葶苈子15g、甘草6g、大枣5枚。
全方以人参、黄芪补气,桂枝温阳散寒,茯苓、白术健脾益气兼以利水,桃仁、红花、川芎、赤芍行气活血化瘀,当归养血,葶苈子泻肺利水平喘,甘草培补中气,大枣补气养血。
诊断依据:综合脉证,四诊合参,本病当属祖国医学“心衰病”范畴,证属“心肺气虚,心血瘀阻”。
患者老年?性,久病心肺两虚,心肺气虚,无力推动血行,留而为淤,血行受阻,而出现喘憋、胸闷、神疲乏力等症,舌淡苔白,脉沉细俱为佐证。
2.气阴两虚、心血瘀阻症状:胸闷气喘,心悸,活动后加重,乏力自汗,两颧泛红,口燥咽干,五心烦热,失眠多梦,或有紫绀。
舌红少苔,或紫暗,有瘀点脉沉细、虚数或涩结代。
治法:益气养阴、活血通脉方药:生脉散合血符逐瘀汤加减:人参10g、麦冬15g、五味子12g、黄芪30g、黄精15g、玉竹10g、桃仁10g、红花10g、柴胡15g、当归15g、川芎10g、赤芍15g、车前子15g、冬瓜皮20g。
全方以人参、黄芪补气,麦冬、五味子养阴,共为君药,玉竹、黄精以养阴,桃仁、红花、赤芍、川芎以活血化瘀,当归活血养血,柴胡以理气,车前子、冬瓜皮以利水消肿。
诊断依据:综合脉证,四诊合参,本病当属祖国医学“心衰病”范畴,证属“气阴两虚,心血瘀阻”。
患者老年?性,患者年事已高,阴气自半,加之久病,气阴化源不足,气虚无力推动血行,留而为淤,而出现喘憋、胸闷等症,舌红少苔,脉细俱为佐证。
3.心阳亏虚,心血瘀阻症状:胸闷气喘,心悸、咳嗽、肢冷、畏寒,尿少浮肿,自汗,汗出湿冷,舌质暗淡或降紫,苔白腻,脉沉细或涩、结代。
中医心衰的鉴别诊断及依据
中医心衰的鉴别诊断及依据一、概述中医心衰是指在心脏功能减退的情况下,出现以心悸、气短、乏力为主症的一种疾病。
本病的发生与肺、肝、肾、心等脏腑的病变有关,同时也与年龄、性别、诱发因素、并发症等多种因素有关。
正确的鉴别诊断对于心衰的治疗和预防至关重要。
二、鉴别诊断1.肺病肺病是指肺部疾病,如肺炎、肺结核等。
这些疾病通常会出现咳嗽、咳痰、气喘等症状,与心衰的症状相似。
但肺病通常伴有发热、胸痛等表现,而心衰则主要表现为心脏功能减退。
2.肝病肝病是指肝脏疾病,如肝炎、肝硬化等。
这些疾病通常会出现胁痛、腹胀、黄疸等症状,与心衰的症状相似。
但肝病通常伴有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而心衰则主要表现为心脏功能减退。
3.肾病肾病是指肾脏疾病,如肾炎、肾衰竭等。
这些疾病通常会出现腰痛、尿痛、尿急等症状,与心衰的症状相似。
但肾病通常伴有水肿、高血压等表现,而心衰则主要表现为心脏功能减退。
4.心病心病是指心脏疾病,如心肌炎、心肌病等。
这些疾病通常会出现心悸、气短、乏力等症状,与心衰的症状相似。
但心病通常伴有心律失常等表现,而心衰则主要表现为心脏功能减退。
5.脾病脾病是指脾胃疾病,如胃炎、胃溃疡等。
这些疾病通常会出现胃痛、腹胀、食欲不振等症状,与心衰的症状相似。
但脾病通常伴有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而心衰则主要表现为心脏功能减退。
6.脉象异常脉象异常是指脉搏跳动异常,如脉搏过快、过慢、不规律等。
这些表现可能与心衰有关,但也可能是其他疾病引起的,如心律失常等。
因此,需要结合其他症状和检查进行鉴别诊断。
7.舌象异常舌象异常是指舌苔和舌质出现异常,如舌苔黄腻、舌质紫暗等。
这些表现可能与心衰有关,但也可能是其他疾病引起的,如脾胃疾病等。
因此,需要结合其他症状和检查进行鉴别诊断。
中医内科学心衰分型
中医内科学心衰分型
中医古籍中对心衰进行了详细的分类。
根据症状和体质的不同,可以将心衰分为以下几型:
1. 虚实型心衰
虚型心衰主要表现为心慌胸闷、心悸短促等虚实交替症状。
属于心阳虚弱所致。
实型心衰呈现坚强型症状,如胸结堵颊、胸满压迫感等。
是因为心中气风实阻所致。
2. 血瘀型心衰
血瘀型心衰症状较为隐匿,主要为胸悶气短。
是由于心经血管内瘀滞所致。
3. 气滞型心衰
气滞型心衰表现为胸满或胸紧。
是由于心中气机阻滞所致。
4. 痰湿型心衰
痰湿型心衰临床表现为胸闷咳嗽,甚至咯痰。
是由于心中积聚痰湿所致。
以上分型在临床上具有指导意义,有助于选择合理的中医治疗方法。
中医治疗心衰应对症分型,既可以平反祛邪,也可以行正气化瘀或祛痰。
以达到调治心脏、改善症状的目的。
中医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
中医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心力衰竭是一种临床综合征,指心脏无法有效泵血,导致全身组织器官灌注不足的一种疾病。
中医学认为,心力衰竭是由于多种病因引起的,如心阳虚、心阴虚、气血不足等。
诊断心力衰竭主要依据患者的症状和相关检查结果。
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常见症状包括呼吸困难、咳嗽、乏力、活动耐力下降、心悸及水肿等。
根据中医学的分类,心力衰竭可分为三型,分别为气阴两虚型、气虚血瘀型和痰湿阻滞型。
一、气阴两虚型心力衰竭气阴两虚型心力衰竭主要表现为心悸气短、乏力、倦怠、表情淡漠、口干、舌红少苔、脉细弱等症状。
中医诊断心力衰竭的标准如下:1.心悸气短:患者出现心悸、气短、活动耐力下降等症状。
2.舌红少苔:舌质红,舌体较少苔,舌尖尖红,舌脉沉细。
3.脉细弱:脉象沉细无力。
二、气虚血瘀型心力衰竭气虚血瘀型心力衰竭主要表现为乏力、活动耐力下降、胸痛、水肿等症状。
中医诊断心力衰竭的标准如下:1.活动耐力下降:患者活动耐力明显下降,不能正常进行日常活动。
2.胸痛:患者胸痛呈持续性或间歇性。
3.水肿:患者出现下肢、腹部等水肿。
4.舌胖暗苔:舌质胖嫩,舌苔黄腻。
5.脉沉细:脉象沉细有力。
三、痰湿阻滞型心力衰竭痰湿阻滞型心力衰竭主要表现为咳嗽、痰多、浮肿等症状。
中医诊断心力衰竭的标准如下:1.咳嗽:患者出现咳嗽,常有大量痰液。
2.浮肿:患者出现全身浮肿,尤其是下肢浮肿明显。
3.舌胖暗苔:舌质胖嫩,舌苔黄腻。
4.脉滑软:脉象滑而有力。
心力衰竭的中医诊断需要综合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以及相关化验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判断。
此外,还需要对机体的整体状况进行评估,包括脏腑功能状态、精神状态等。
中医诊断心力衰竭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
总结起来,中医诊断心力衰竭的标准主要包括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和相应的化验检查结果。
根据气阴两虚型、气虚血瘀型和痰湿阻滞型的不同表现进行分类诊断,最终确定心力衰竭的病因和类型,从而制定针对性的治疗计划。
中医心衰病的诊断标准
中医心衰病的诊断标准
心衰从中医角度要根据患者临床表现不同,有不同的诊断,主要症状可为胸痹、喘症、心悸。
心衰主要是根据临床表现进行分型,患者各不相同,比如有些患者晚上睡觉不能平躺,必须要坐起来,否则喘憋比较严重,可以诊断为喘症;有些患者稍微活动就心慌,可以诊断为心悸。
(1)以胸闷气喘、心悸、水肿为主症。
(2)早期表现为劳累后气短心悸,或夜间突发喘咳惊悸、端坐后缓解。
随着病情发展心悸频发,动则喘甚,或端坐呼吸,不能平卧,水肿以下肢为甚,甚则全身水肿。
常伴乏力、腹胀等。
(3)多有心悸、胸痹、真心痛、心痹、心瘅等病史。
心衰中医的概念
心衰中医的概念心衰中医的概念是指中医学对心衰病症的认识、诊断和治疗方法。
中医学将心衰视为心脏功能失常的一种病症,主要表现为心动过速、心悸、气短乏力等症状。
中医学认为心衰的病因主要有肺脏功能失调、心气不足、湿邪困闭等,具体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中药治疗、针灸疗法和调节饮食等。
中医学认为心衰的主要病因是脏腑功能失调或病理变化导致心脏功能不全。
中医学将心衰分为气促心悸与气短乏力两个亚型。
气促心悸以心动过速、心悸、头晕、皮肤苍白等症状为主,多与心气失常、痰浊郁闭有关;气短乏力以气短、乏力、肢体浮肿等症状为主,多与心气亏虚、气血不足有关。
中医学认为,治疗心衰的关键是调理心脏,提高心脏功能,以达到症状缓解、病情稳定的目的。
中医治疗心衰主要包括中药治疗和针灸疗法。
中药治疗是中医治疗心衰的主要方法之一。
常用的中药有人参、黄芪、白术、丹参、参等。
这些中药具有补虚养气、健脾益胃、补益心脏等功效,能够改善心脏的功能,提高心肌的营养供应,缓解心衰的症状。
针灸疗法是中医治疗心衰的另一种常用方法。
通过针刺特定的穴位,调节心脏的功能,改善心脏循环,增强心肌的代谢,提高心脏的收缩力和排血量。
常用的针灸穴位有足三里、心俞、神阙等。
除了药物治疗和针灸疗法,中医治疗心衰还包括调节饮食。
中医认为,心衰患者应遵循饮食清淡、不过饥过饱的原则,限制盐摄入,减少吃高脂、高胆固醇、高糖食物等。
同时,适量食用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益气养阴作用的食物,如苦瓜、豆腐、黑木耳等,有助于改善心脏功能,减轻心衰的症状。
综上所述,心衰中医是指中医学对心衰病症的认识、诊断和治疗方法。
中医学认为心衰主要是脏腑功能失调或病理变化导致心脏功能不全,治疗心衰的关键是调理心脏,提高心脏功能。
中医治疗心衰主要包括中药治疗、针灸疗法和调节饮食等。
中医治疗心衰的方法多样,能够改善心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对于心衰患者的康复有重要作用。
需要强调的是,中医治疗心衰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遵循个体化的治疗原则,以确保疗效和安全。
干货丨心衰的临床诊断及评估要点
干货丨心衰的临床诊断及评估要点一、心衰的症状和体征心衰的症状和体征可以分为四大方面。
1. 体循环淤血体循环淤血的表现包括全身下垂部位水肿、胸腹水、肝大、颈静脉怒张、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
其中肝颈静脉回流征对右心衰的诊断较为特异。
2. 肺循环淤血肺循环淤血的症状包括劳力性呼吸困难、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咳粉红色泡沫痰、双肺底干湿性啰音等。
所有表现的症状对诊断心衰意义巨大。
3. 心输出量不足心输出量不足的表现为乏力、腹胀、纳差、肢端发冷等。
4. 心脏表现心衰时患者可出现心慌、快心率、第三心音奔马律、心尖搏动弥散等症状,其中第三心音奔马律、心尖搏动弥散对心衰的诊断具有特异性。
二、病史采集的内容及方法病史采集主要包括以下三部分。
(1)现症状的特点及其演变过程;(2)既往心脏疾病史;(3)心衰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累及心脏的全身疾病如淀粉性样变、遗传性神经肌肉疾病、结节病等,有无使用心脏毒性药物、药物依赖、近期有无病毒感染等。
病史采集对心衰的病因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医生根据患者表现出的典型症状及体征,结合病史即可做出临床疑诊。
但对于老年人、肥胖和慢性肺病的患者来说,诊断的可靠性较差。
由于心衰的症状和体征具有较大的个体差异,故还需要借助辅助检査明确诊断。
三、心衰的检查方法1. 心电图(1)心电图正常可以排除心衰一般来说,心衰患者的心电图均有异常,完全正常的可能性极低,故心电图可以排除心衰,是首选的评估措施。
但心电图异常对心衰不具备诊断意义,仅可提供病因线索及合并症诊断。
(2)QRS时限及QT间期QRS时限:确定心脏同步化治疗的适应证和心电图标准;QRS形态: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者提示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疗效较好,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者多见于右心系统疾病;QT间期延长:提示可能存在电解质紊乱、心肌病变或抗心律失常药物中毒,有发生尖端扭转性室速、室颤的风险,用于指导心衰治疗药物的选择。
略论慢性心衰的经方辨治
略论慢性心衰的经方辨治略论慢性心衰的经方辨治2014-06-08 20:05慢性心衰的经方辨治思路慢性心力衰竭是多种心血管疾病发展中的一个病理过程,也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的最终归宿。
慢性心衰归属中医的“惊悸怔忡”、“胸痹”、“喘咳”、“水肿”、“虚劳”等范畴。
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心慌气喘, 不得平卧, 烦躁不安, 腹大胫肿, 小便短少, 恶寒肢冷, 皮肤紫绀, 舌胖, 脉数。
在祖国医学文献中, 对心衰早有论述。
如《素问·藏气法时论》云:“心病者, 日中慧, 夜半甚, 平旦静。
”明确指出心水病人常在夜间发作或加重的显著特点。
在《金匮要略》里描述心衰:“心水者, 其身重而少气, 不得卧, 烦而躁, 其人阴肿。
”明确指出了心水病的病名和主要症状与体征。
《伤寒论》认为心衰虽然病情复杂,表现不一,但病位多在少阴,病性多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
本虚表现心之气、血、阴、阳虚衰,标实表现为痰饮、血瘀、水停互结。
心主血脉,血脉运行全赖心中阳气的推动,可谓“有一分阳气,便有一分生机”,《医学入门》曰:“血随气行,气行则行,气止则止,气温则滑,气寒则凝。
”心之阳气亏虚,鼓动无力,血行滞缓,血脉瘀阻,从而出现心衰;血瘀亦可导致水饮停积,所谓“血不利则为水”;瘀血,水饮虽继发于阳气亏虚,但一旦形成又进一步损伤阳气,形成由虚致实,由实致虚的恶性病理循环。
根据心衰的不同病因和临床病理表现,可将慢性心衰主要分为心气虚、心阳虚、心阴血虚、水饮凌心、气滞血瘀、气虚血瘀、心肾阳衰等证型,临床辩证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首辨病因,积极治疗原发病:心功能不全是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发展的终末阶段,其原发病变得到积极治疗,就不会加剧心衰。
如复感外邪,或劳倦过度,或病后失调,或忧思内伤等诸多因素则更伤正气,耗竭心力。
感染、过度体力活动、情绪刺激等多种因素,常可诱发及加重心衰。
如患者因风心而致心衰,慢性心功能不全者,虽然病位在心,但其病情传变与风湿能否有效控制密切相关。
心衰(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方案
心衰(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方案一、中西医病名(一)中医病名:心衰是以心悸、气喘、肢体水肿为主症的一种病症。
(二)xx病名: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结构或功能性疾病导致心室充盈和(或)射血功能受损,心排出量不能满足机体组织代谢需要,以肺循环和(或)体循环淤血,器官、组织血液灌注不足为临床表现的一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体力活动受限和体液储留。
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1)心悸、气喘、水肿为本病的主要特征。
(2)早期表现气短心悸,或夜间突发惊悸喘咳,端坐后缓解。
随着病情的发展,心悸频发,动则喘甚,或持续端坐呼吸,不能平卧,咳嗽咯痰,或泡沫状血痰;水肿呈下垂性,以下肢为甚,甚则全身水肿。
终末期出现胁痛,或胁下积块,面色苍白或青灰,肢冷,唇舌紫黯,脉虚数或微弱。
常伴乏力、神疲、腹胀、纳呆、便溏。
(3)多有心悸、胸痹、真心痛、心痹、心瘅、肺胀、眩晕、消渴等病史,或继发于伤寒、温病,也可见于一些危重疾病的终末期。
以中老年人为多。
感受外邪、饮食不节、劳倦过度、五志过极等可能导致心衰发作或加重。
BNP(B型脑钠利肽)或TN-ProBNP(N-末端原脑钠利肽)、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X线胸片、冠状动脉造影、心脏ECT(核素心肌灌注显像)等有助于本病的诊断。
2.xx诊断标准:1)、症状(1)左心力衰竭的症状以肺淤血及心排血量降低表现为主:①程度不同的呼吸困难:a、劳力性呼吸困难。
b、端坐呼吸。
c、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
d、急性肺水肿。
②咳嗽、咳痰、咯血:咳嗽、咯痰是肺泡和支气管粘膜瘀血所致,开始常于夜间发生,坐位或立位减轻,咳白色浆液性泡沫状痰为其特点;长期慢性淤血,肺静脉压力升高,导致肺循环和支气管血液循环之间形成侧支,在支气管粘膜下形成扩张的血管,一旦破裂可引起大咯血。
③乏力、疲倦、头晕、心慌:这些都是心排血量不足,器官、组织、灌注不良及代偿性心率加快所致的症状。
④少尿及肾功能损害症状:严重右心室血液重分配时,首先是肾血流量减少,患者出现少尿,长期慢性肾血流量减少可出现肾功能不全的各种症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衰病
1.心肺气虚,心血瘀阻
症状:胸闷气喘,心悸,活动后诱发或加重,神疲乏力,咳嗽,面色苍白,或有紫绀,舌质淡或边有齿痕,或紫暗、有瘀点、瘀斑,脉沉细、虚数或涩结代。
治法:补益心肺、活血化瘀
方药:保元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人参10g、黄芪25g、茯苓15g、白术15g、桂枝3g、桃仁12g、红花12g、当归15g、川芎15g、赤芍15g、葶苈子15g、甘草6g、大枣5枚。
全方以人参、黄芪补气,桂枝温阳散寒,茯苓、白术健脾益气兼以利水,桃仁、红花、川芎、赤芍行气活血化瘀,当归养血,葶苈子泻肺利水平喘,甘草培补中气,大枣补气养血。
诊断依据:综合脉证,四诊合参,本病当属祖国医学“心衰病”范畴,证属“心肺气虚,心血瘀阻”。
患者老年?性,久病心肺两虚,心肺气虚,无力推动血行,留而为淤,血行受阻,而出现喘憋、胸闷、神疲乏力等症,舌淡苔白,脉沉细俱为佐证。
2.气阴两虚、心血瘀阻
症状:胸闷气喘,心悸,活动后加重,乏力自汗,两颧泛红,口燥咽干,五心烦热,失眠多梦,或有紫绀。
舌红少苔,或紫暗,有瘀点脉沉细、虚数或涩结代。
治法:益气养阴、活血通脉
方药:生脉散合血符逐瘀汤加减:人参10g、麦冬15g、五味子12g、
黄芪30g、黄精15g、玉竹10g、桃仁10g、红花10g、柴胡15g、当归15g、川芎10g、赤芍15g、车前子15g、冬瓜皮20g。
全方以人参、黄芪补气,麦冬、五味子养阴,共为君药,玉竹、黄精以养阴,桃仁、红花、赤芍、川芎以活血化瘀,当归活血养血,柴胡以理气,车前子、冬瓜皮以利水消肿。
诊断依据:综合脉证,四诊合参,本病当属祖国医学“心衰病”范畴,证属“气阴两虚,心血瘀阻”。
患者老年?性,患者年事已高,阴气自半,加之久病,气阴化源不足,气虚无力推动血行,留而为淤,而出现喘憋、胸闷等症,舌红少苔,脉细俱为佐证。
3.心阳亏虚,心血瘀阻
症状:胸闷气喘,心悸、咳嗽、肢冷、畏寒,尿少浮肿,自汗,汗出湿冷,舌质暗淡或降紫,苔白腻,脉沉细或涩、结代。
治法:益气温阳、活血化瘀
方药:参附汤合丹参饮、苓桂术甘汤加减:红参10g、制附子10g、茯苓15g、白术10g、桂枝9g、丹参30g、檀香6g、赤芍16g、益母草30g、炒葶苈子15g、砂仁10g、大腹皮15g、大枣12g、车前子15g、泽泻12g、猪苓12g。
全方红参、白术、茯苓益气健脾,附子、桂枝温补心肾。
丹参、檀香、赤芍、益母草活血化瘀利水,葶苈子泻肺平喘,大腹皮、车前子、泽泻、猪苓利水渗湿,砂仁行气和中。
诊断依据:综合脉证,四诊合参,本病当属祖国医学“心衰病”范畴,证属“心阳亏虚,心血瘀阻”患者老年?性,久病心阳亏虚,不能温通血脉,导致心血瘀阻,心失所养,出现胸闷气喘,心悸,畏寒,尿
少浮肿等症状,舌脉俱为佐证。
4.心脾阳虚、血瘀水停
症状:胸闷气喘,心悸、下肢水肿明显,恶寒肢冷,乏力,腹胀,纳少,胁下痞块,唇绀,尿少,大便溏,舌淡胖或淡暗瘀斑,苔白滑,脉沉弱结代。
治法:温阳健脾、活血利水
方药:参附汤合桃红四物汤、五苓散等加减:红参6g、制附子10g、桂枝10g、茯苓15g、白术12g、桃仁12g、红花12g、丹参20g、当归12g、益母草30g、赤芍15g、车前子30g、泽泻15g、猪苓15g、炒葶苈子15g、砂仁15g、大腹皮15g、大枣12g、杏仁10g。
全方人参、茯苓、白术健脾益气,附子、桂枝温补心肾、温阳行水,桃仁、红花、丹参、赤芍、当归、益母草活血养血、化瘀利水,泽泻、大腹皮、猪苓、车前子、葶苈子泻肺平喘、利水渗湿,砂仁化湿理气和中。
辩证依据:综合脉证,四诊合参,本病当属祖国医学“心衰病”范畴,证属“心脾阳虚,血瘀水停”。
患者久病损伤心脾,心脾阳虚,则水液输布失常,停聚为水,无力推动血液运行,发为本病,而出现喘憋、胸闷、双下肢水肿等症,舌淡苔白腻,脉弦细俱为佐证。
5.肾精亏损,阴阳两虚
症状:心悸,动辄气短,时尿少肢肿,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四肢不温,步履无力,或口干咽燥,午后升火。
舌淡红质胖,苔少,或舌红胖,苔薄白乏津,脉沉细无力或数,或结、代
治法:填精化气,益阴通阳
方药:左、右归丸合生脉散加减,阳虚较甚,选右归丸合生脉散。
熟地15g、山药15g、山茱萸12g、枸杞子12g、菟丝子10g、鹿角片20g、附子10g、肉桂3g、红参10g、麦冬12g、五味子15g。
全方熟地填精益阴,山药补气养阴,山茱萸益肾阴,枸杞子滋补肝肾,菟丝子、鹿角片、附子、肉桂温补肾阳,红参补气,麦冬养肺胃之阴,五味子敛阴。
阴虚较甚者,选左归丸合生脉散加减,生熟地各15g、枸杞子12g、菟丝子10g、鹿角片20g、山药、猪茯苓各12g、泽泻12g生晒参10g麦冬12g五味子15g。
全方生地、熟地填精益阴、清热凉血,山药、山茱萸、枸杞子滋补肝肾,菟丝子、鹿角片温肾阳以求阳生阴长,生晒参补气,麦冬养肺胃之阴,五味子敛阴,猪茯苓利水渗湿。
诊断依据:综合脉证,四诊合参,本病当属祖国医学“心衰病”范畴,证属“肾精亏虚,阴阳两虚”。
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生髓。
患者年事已高,肾精亏虚,髓海不足,无以充盈于脑髓;阳虚则见尿少肢肿,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四肢不温,步履无力;阴虚则见口干咽燥,午后升火,舌苔脉象俱为佐证。
急性加重期
1.阳虚水泛
主症:喘促气急,痰涎上涌,咳嗽,咳粉红色泡沫痰,口唇青紫,汗出肢冷,烦躁不安,舌质暗红,苔白腻,脉细促。
治法:温阳利水,泻肺平喘
方药:真武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
熟附子10g、白术15g、白芍12g、猪苓12g、茯苓15g、车前子30g、泽泻12g、葶苈子10g、炙
甘草10g、地龙15g、桃仁12g、煅牡蛎15g、煅龙骨15g。
全方附子温补心肾,白术、白芍、猪苓、茯苓、车前子、泽泻健脾利水,葶苈子泻肺平喘,桃仁、地龙活血化瘀通脉,煅龙骨,煅牡蛎镇静安神,甘草调和诸药。
诊断依据:综合脉证,四诊合参,本病当属祖国医学“心衰病”范畴,证属“阳虚水泛”证。
患者久病体虚,加之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脾失健运,又年高肾衰,肾不主水,水邪泛滥,凌心犯肺,肺气上逆,心阳不振,发为本病,舌脉俱为佐证。
2.阳虚喘脱
症状:面色晦暗,喘悸不休,烦躁不安,或额汗如油,四肢厥冷,尿少肢肿,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脉微细欲绝或疾数无力。
治法:回阳固脱
方药:参附龙牡汤加减。
人参15g、炮附子10g、煅龙牡30g、干姜10g、桃仁12g、红花12g、紫石英12g、炙甘草10g.全方熟附子大辛大热,回阳救逆,补火助阳,人参大补元气,复脉固脱,生津止渴,干姜辛热之品,归肺脾心经,温中散寒,助阳通脉,煅龙骨、煅牡蛎、紫石英固涩收敛,桃仁、红花活血化瘀。
炙甘草调和诸药。
诊断依据:综合脉证,四诊合参,本病当属祖国医学“心衰病”范畴,证属“阳虚喘脱”,患者久病,阳气亏虚,无力固涩,出现额汗如油,四肢厥冷,尿少肢肿,面色苍白等症状,舌脉俱为佐证。
3.痰浊壅肺
症状:咳喘痰多,或发热形寒,倚息不得平卧,心悸气短,胸闷,动
则尤甚,尿少肢肿,或颈脉显露。
舌淡或略青,苔白腻,脉沉或弦滑。
治法:宣肺化痰,益饮平喘
方药:三子养亲汤合真武汤加减:炙苏子12g、白芥子12g、莱菔子12g、款冬花12g、地龙15g、葶苈子15g、车前子30g、桃仁12g、杏仁10g、炙耙叶12g、制附子10g、白术12g、白芍12g、茯苓15g 全方炙苏子、白芥子、莱菔子化痰下气平喘,杏仁宣肺,款冬花、炙耙叶润肺化痰,附子温补肾阳,葶苈子泻肺平喘,白术、白芍、茯苓、车前子健脾利水,地龙、桃仁活血化瘀。
诊断依据:综合脉证,四诊合参,本病当属祖国医学“心衰病”范畴,证属“痰浊壅肺”。
患者久病阳气亏虚,无力运化水液,水津不布,停聚为痰,水邪泛滥,凌心犯肺,肺气上逆,发为本病,出现咳喘痰多,倚息不得平卧,心悸气短,胸闷,动则尤甚,尿少肢肿等症,舌脉俱为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