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选修一 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 教案
《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教案(新人教版选修1)

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一、课题目标了解有关培养基的基础知识,进行无菌技术的操作,进行微生物的培养。
二、课题重点与难点课题重点:无菌技术的操作。
课题难点:无菌技术的操作。
三、课题背景分析课题背景通过生产中的实例,首先引导学生认识在微生物的培养过程中,保持培养物纯净的重要性。
教师不必拘泥于教材中列举的实例,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搜集列举更多的生产生活中的实例,从中体会培养物纯净对于微生物培养的重要性。
在此基础上,教材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培养微生物的要领,是为所需要的微生物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同时阻止或抑制其他微生物的生长。
四、基础知识分析与教学建议(一)培养基知识要点:1.培养基的用途和种类,指出培养基可分为液体和固体两大类;2.不同的微生物往往需要采用不同的培养基配方;3.尽管培养基的配方各不相同,但是其基本成分都包括水、碳源、氮源和无机盐。
教学建议:教师在介绍液体和固体培养基时,宜结合教材提供的图片进行讲解,以增进学生的感性认识。
教材以表格的形式提供了一个培养基配方的实例。
教师可以采用资料分析的形式,让学生通过主动的分析,认识培养基的基本组成成分,并结合必修模块“分子与细胞”中的知识,让学生从生物体构成的基本元素这一角度理解培养基中为什么都需要具备这些基本成分。
(二)无菌技术知识要点:1.无菌技术的含义;消毒与灭菌的概念及两者的区别;3.常用的消毒与灭菌的方法,接种环灼烧灭菌的方法。
教学建议:教师可以首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意识到日常的生活环境中,每时每刻每处都存在着微生物,任何一个不经意的动作都可能将某种微生物引入到培养物中,然后再强调无菌操作的重要性。
无菌操作泛指在培养微生物的操作中,所有防止杂菌污染的方法。
无论是随后将要学到的倒平板、平板划线操作,还是平板稀释涂布法,其操作中的每一步都需要做到“无菌”,即防止杂菌污染。
只有熟练、规范地进行无菌操作,才可能成功地培养微生物。
教材中提供了阅读材料“实验室常用的消毒和灭菌方法”,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了解这些常用方法,并回答旁栏中的两道思考题,根据回答的情况,检查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上述内容。
2023高中生物人教版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技术教案

2023高中生物人教版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技术教案一、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学生将学习和掌握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技术,包括无菌操作、培养基的制备、菌落计数等。
二、实验材料和仪器设备1. 培养基:琼脂(agar)、液体培养基、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等。
2. 无菌培养器具:培养皿、试管、培养瓶、移液管等。
3. 实验仪器:恒温培养箱、恒温水浴锅等。
三、实验步骤1. 无菌操作(1)实验室准备:实验前要对实验室进行消毒,保证实验环境的洁净无菌。
(2)个人准备:戴好实验帽、口罩和手套,并进行手部消毒。
(3)工具准备:准备好所需的培养器具,并经过高温高压灭菌处理。
(4)操作步骤:a. 打开培养器具盖子时,要迅速将盖子反放在工作台上,避免空气中的微生物进入器具。
b. 使用火焰对培养器具进行消毒,如移液管要先在火焰中加热,再进行取样或移液操作。
c. 注意避免污染,操作过程中要保持器具与周围环境的距离。
d. 实验结束后,要将培养器具进行高温高压灭菌处理。
2. 培养基的制备(1)准备所需培养基的原料和试剂。
(2)按照配方准确称取原料和试剂,并加入适量的蒸馏水中。
(3)调节pH值:使用pH计测量培养基溶液的pH值,根据需要调节至合适的范围内。
(4)高温高压灭菌:将调整好pH值的培养基装入试管或培养瓶中,用高温高压灭菌器进行灭菌处理。
3. 菌落计数(1)准备涂布板:将培养基倒入培养皿中,使其均匀覆盖培养皿底部,待其凝固后进行操作。
(2)标定容量:取一定体积的微生物液体悬液,通过连续稀释法稀释成不同浓度的悬液。
(3)涂布法计数:取适量的微生物悬液用吸管均匀涂布在培养皿上,然后在恒温培养箱中进行培养。
(4)计数方法:根据培养皿上形成的菌落数量进行计数,并通过相应的计算公式得出原始液体中的微生物数量。
四、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室环境要保持洁净无菌。
2. 实验前个人要做好个人卫生防护工作。
3. 实验过程中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
4. 培养基的制备要准确,pH值的调节要仔细。
课题1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人教版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教案

课题1 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人教版选修1 生物技术实践教案教学目标•了解微生物实验室培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学习操作无菌实验的技能•熟悉使用化学试剂和实验器材的方法和注意事项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熟练地进行微生物实验室培养和无菌实验操作,掌握实验过程的基本方法和注意事项。
教学难点如何正确进行微生物实验室培养和无菌实验,保证实验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教学过程一、实验目的和原理1.实验目的:了解微生物实验室培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无菌实验操作技巧,学会使用化学试剂和实验器材。
2.实验原理:微生物实验室培养是把微生物放在适宜的环境中,使其得到营养、生长和繁殖的过程,一般有两种方法:液体培养和固体培养。
无菌实验是指在无微生物干扰和污染的条件下进行实验操作,通常需要采用灭菌和消毒等技术。
二、实验器材和试剂•实验器材:培养皿、试管、移液管、显微镜等。
•试剂:琼脂、磷酸盐缓冲液、蒸馏水、碘酒、70%酒精等。
三、实验步骤1.实验前准备:清洗试管、培养皿等实验器具,准备所需试剂和培养物。
2.培养基制备:称取适量的琼脂和磷酸盐缓冲液,加入蒸馏水,加热至琼脂完全溶解,然后进行灭菌消毒。
3.杂菌检测:将准备好的培养基倒在培养皿上,放置在恒温箱中,观察是否有杂菌的生长。
4.微生物接种:采用无菌技术,将培养物移植至培养基表面和内部,标明不同的培养条件和试验目的。
5.培养条件:培养箱中的温度、湿度和光照条件要根据不同的微生物种类进行调节和控制。
6.观察和记录:观察微生物在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和形态特征,进行记录和统计分析。
7.鉴定和鉴别:采用显微镜等检测技术,进行微生物的鉴定和鉴别,以确定其种类和特性。
四、实验注意事项1.操作过程中要注意使用无菌技术,避免微生物污染。
2.实验室要保持干净卫生,经常清洗和消毒实验器材和环境。
3.对于具有毒性的试剂,要注意正确配制和储存,避免误用和事故发生。
4.操作结束后,要清洗和消毒实验器材和实验环境,保证实验室的安全和卫生。
人教版选修1 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 第1-2课时 教案2

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学生能够描述出培养基的一般成分、种类及用途。
2、能够区别解释消毒和灭菌的不同之处。
3、学生能够列出实验室常用的消毒和灭菌方法。
4、写出培养基制作的一般的步骤。
5、能够说出在微生物分离纯化实验中可以选用平板划线法或系列稀释和涂布平板法。
【能力目标】1、让学生能够对培养基的配制、倒平板、平板划线、涂布平板等进行具体的实际操作。
2、学会在生活或实验室使用不同的消毒和灭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关注生活中与微生物有关的信息,并形成勇于实践、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2、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二、学情分析高二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并没有学习微生物的基础知识,已知微生物的基础知识较少,对微生物的培养技术则更是不了解的。
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传统发酵技术,并了解到微生物与我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但是微生物平时的生活中是观察不到,对学生只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
这就需要教师在这节课上首先提供给学生较多的直观材料,帮助其对微生物基础知识的掌握。
在学生掌握了微生物相关的基础知识后,再进一步学习微生物实验室培养的知识。
三、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培养基的制备、无菌技术的操作教学难点:无菌技术的操作四、教学过程活动1【讲授】微生物实验室培养一、微生物基础知识人们为了提高发酵的质量,需要获得优良菌种,并保持发酵菌种的纯度。
这就要涉及到微生物的培养、分离、鉴别等基本技术。
所以,我们首先来学习课题1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
提问:那么在实验室培养微生物要满足哪些要求呢?学生回答总结:要获得纯净的微生物,还要注意避免其他我们不需要的杂菌的污染。
提问:根据自己的感受描述一下你所了解的微生物。
学生回答总结,形成概念:所谓微生物是指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提问:我们肉眼看不见细菌,那细菌的形态有哪些呢?细菌又是如何进行增殖的呢?细菌的形态并不仅仅只有球形,它的形态是多样的,比如说:短杆状、弧形、螺旋形的细菌的增殖也是很特别的,它们一般通过二分裂的方式来进行后代的繁衍。
高中生物人教版选修1教案-课题1_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_教学设计_教案_1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阐明微生物培养的目的和意义;2、说明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等操作的基本方法和目的二、能力目标:1、分析实验思路的确定和形成的原因,分析实验流程,对比前后实验,归纳共性,分析差异2、提升合作探究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生物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2.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操作教学难点:对实验结果的分析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导入】【PPT】用不同微生物不同菌落颜色制造出来的有生命的艺术品(微生物的美)什么是菌落?什么是培养基?【PPT】自制艺术培养基、有杂菌的培养基简单说明消毒、灭菌一、培养基的配制:【问题】实验室中需要培养基去培养我们想要的微生物,如何评价培养基的制作是否合格?PPT呈现几个固体培养基图片:①倒平板溅到壁上的培养基②有杂菌菌落的培养基学生分析原因,教师总结:1、水、碳源、氮源、无机盐等营养物质是否符合微生物的生理习性。
(如自养微生物提供无机碳源、固氮微生物提供无机氮源等等)2、倒平板时不要溅到壁上,在酒精灯火焰旁进行且动作要快3、培养基灭菌情况如何(未接种的培养基在恒温箱中培养1-2d后无菌落生长)4、培养基的放置方式(倒置原因)(课前已将培养基配制并灭菌完毕)【活动】平板划线法接种培养基制作合格后,如何将微生物接种到培养基上?本实验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某种微生物的单个菌落,也就是纯化某种微生物。
(回顾微生物艺术品的图片,给学生点提示)(一)平板划线法:PPT呈现实验步骤,某些步骤后带有问题,学生边做实验边思考:(实验前让学生检查实验器材)实验前提示:1.酒精灯火焰和火焰周围1-2cm范围分别有什么作用;2.板书划线方法。
(教师可演示)①将接种环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直至烧红。
②在酒精灯火焰旁冷却接种环,并打开酵母菌的菌种试管的棉塞。
(为什么要等接种环冷却?)③将菌种试管口通过火焰(原因?)④将冷却的接种环伸入到菌液中蘸取一环菌种。
《专题2课题1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选修1

《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微生物的概念,掌握实验室培养微生物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操作,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科学实验的重要性,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实验室培养微生物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2. 教学难点:微生物的观察和识别,以及实验过程中的安全操作。
三、教学准备1. 准备实验器材:培养基、接种工具、显微镜、灭菌设备等。
2. 准备实验材料:新鲜微生物样品、培养皿、试管等。
3. 预习相关内容,设计实验方案,并布置学生课前预习。
4. 实验室保持清洁,并做好安全防护措施。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重要性和多样性,引导学生认识到实验室培养微生物的重要性。
同时,提出本节课的任务,即学习如何进行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
2. 实验室介绍:带领学生参观实验室,了解实验室的基本设施和设备,如培养箱、显微镜、灭菌器等。
同时,介绍实验室的卫生和安全规定。
3. 微生物基础知识:讲解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分类、特点等基础知识,帮助学生了解微生物的基本特性,为后续实验操作打下基础。
4. 实验原理:介绍实验室培养微生物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培养基的制备、接种、培养、观察等步骤。
同时,讲解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和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及处理方法。
5. 实验操作: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按照实验步骤和方法进行微生物的培养和观察。
教师进行指导,及时纠正错误和不足,确保学生能够正确操作。
6. 实验报告: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进行报告,包括微生物的生长情况、形态等。
教师对学生的报告进行点评和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实验结果和微生物的特性。
7. 总结与延伸: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实验室培养微生物的重要性和方法。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实验室培养技术应用到实际生产中,如食品工业、生物制药等领域的生产过程中。
《专题2课题1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学历案-高中生物人教版选修1

《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本课时学习主题为“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
这一主题属于高中生物课程中“微生物与人类生活”这一重要单元的内容,通过本课时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实验室培养的意义及操作流程,从而加深对微生物学知识的理解。
二、学习目标1. 知识与理解:掌握微生物的基本概念,了解实验室培养的目的和意义,熟悉实验室培养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
2. 技能与操作:学会制作微生物培养基、无菌操作技术及常见微生物的简单观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严谨的科研态度,以及实验安全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
三、评价任务1. 过程性评价:评价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的规范性和正确性,包括无菌操作、培养基制作等环节。
2. 结果性评价:通过学生提交的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对实验原理、步骤及结果的掌握程度,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互动性评价: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互动,评价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微生物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了解微生物的存在和重要性,激发学习兴趣。
2. 理论学习:讲解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实验室培养的目的和意义,以及实验室培养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
3. 实验操作:指导学生进行培养基制作,包括称量、溶解、调pH值、灭菌等步骤。
重点强调无菌操作的重要性。
4. 观察与记录:引导学生观察培养基的状态变化,记录实验过程中的现象和数据。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课时的学习内容,强调实验操作中的注意事项和无菌操作的重要性。
五、检测与作业1. 课堂检测:通过提问和互动,检测学生对本课时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2.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包括实验原理、步骤、结果分析和结论等部分,以及自我反思和感悟。
同时,要求学生预习下一课时的内容。
六、学后反思1. 学生反思:学生应反思自己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的表现,包括操作规范性、团队合作能力等方面,以及在理论学习中的收获和疑问。
选修一生物2.1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学案(人教版)

选修一生物2.1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学案(人教版)课题1 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问题导学一、培养基和无菌技术活动与探究1.配制培养基所用的琼脂的成分和作用是什么?.为什么有的微生物培养基中需加入特殊营养物质?.培养基是如何分类的?.消毒和灭菌的原理、实质相同吗?.请判断以下材料或用具是需要消毒还是灭菌。
培养细菌用的培养基与培养皿。
玻璃棒、试管、烧瓶和吸管。
实验操作者的双手。
迁移与应用1灭菌的标准是。
A.杀死所有的病原微生物B.杀死物体表面所有的微生物c.杀死所有的微生物,包括芽孢和孢子D.使病原菌不生长.培养基的类型及应用标准培养基类型配制特点主要应用物理性质固体培养基加入琼脂较多菌种分离,鉴定,计数半固体培养基加入琼脂较少菌种保藏液体培养基不加入琼脂工业生产,连续培养化学成分天然培养基含化学成分不明确的天然物质工业生产合成培养基培养基成分明确分类鉴定目的用途鉴别培养基添加某种指示剂或化学药剂菌种的鉴别选择培养基添加某种化学成分菌种的分离注:培养基中的营养物质是维持机体生命活动,保证生殖、发育所需的外源物质。
在人和动物中,营养物质包括水、无机盐、糖类、脂质、蛋白质、维生素六类;在植物中,营养物质包括矿质元素、水、二氧化碳三类;微生物共有的营养成分有水、无机盐、碳源、氮源,有些微生物还需要特殊营养物质。
.实验室常用的消毒或灭菌方法灭菌或消毒种类主要方法应用范围灼烧灭菌酒精灯火焰灼烧接种环、接种针及试管口等干热灭菌干热灭菌箱内,在160~170℃下加热1~2h玻璃器皿、金属用具等巴氏消毒70~75℃下煮30in牛奶、啤酒等一些不耐高温的液体高压蒸汽灭菌法高压蒸汽灭菌锅内,100Pa,121℃下持续加热15~30in培养基等紫外线消毒30紫外线灯照射30in接种室空气等化学药物消毒用体积分数为70%~75%的乙醇、碘酒涂抹等用于皮肤、伤口、动植物组织表面消毒,手术器械、玻璃器皿等消毒二、制备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活动与探究2.用流程图表示该培养基的制备过程。
人教版教学教案专题2课题1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学案

专题2课题1《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学案【课程标准】具体内容标准:进行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活动建议:用大肠杆菌为材料进行平面培养,分离菌落【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举例说明有关培养基的基础知识2.概述无菌操作技术包括的主要内容能力目标:掌握纯化大肠杆菌的基本操作【学习重难点】重点:说出有关培养基的基础知识难点:微生物培养中的有关实验操作【学习过程】第一部分:自主预习一、基础知识(一)培养基1.培养基的种类包括培养基和培养基等。
2.培养基的化学成分一般都含有、、、四类营养成分。
3.在提供上述几种主要营养物质的基础上,培养基还需要满足微生物生长对、 _ 以及等的要求。
例如:培养乳酸杆菌时需要在培养基中添加;培养霉菌时需要将培养基的PH调至;培养细菌时需要将培养基的PH调至;培养厌氧微生物时需要提供无氧的条件。
(二)无菌技术1.获得纯净培养物的关键是。
避免杂菌污染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四个内容:①对实验操作的、操作者的衣着和手进行清洁和。
②将用于微生物培养的器皿、接种用具和培养基等器具进行。
③为避免周围环境中微生物的污染,实验操作应在____________________附近进行。
④实验操作时应避免已经灭菌处理的材料用具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接触。
2.消毒和灭菌(1)消毒是指使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仅杀死物体表面或_________的部分微生物(不包括______和_______)。
常用的消毒方法有、。
此外,人们也常使用化学药剂进行消毒,如用、等。
此外,实验室里还用或进行消毒。
(2)灭菌是指使用强烈的理化因素杀死物体__________的微生物,包括芽孢和孢子。
常用的灭菌方法有、、,二、实验操作本实验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培养基进行大肠杆菌的纯化培养,可分成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阶段进行。
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教案

菌落蔓延
无菌落生长
可能是由于接种量过少、培养基不适 合或培养条件不适宜等原因导致,应 检查接种量、培养基和培养条件,并 进行相应的调整。
可能是由于划线接种时划破培养基或 培养温度过高导致,应注意划线力度 和温度控制。
PART 04
微生物生长曲线测定与分 析
REPORTING
生长曲线绘制方法及意义
利用仪器对代谢产物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如色谱法、质谱法 等。
利用生物体或生物组织对代谢产物的特异性反应进行检测,如 抑菌圈法、酶联免疫法等。
根据具体检测方法选择合适的样品处理方法、试剂和仪器,按 照标准操作程序进行检测,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代谢产物在工业生产中应用举例
有机酸生产
利用微生物发酵生产有机酸,如柠檬酸 、乳酸等,用于食品、饮料、化工等领
PART 03
微生物接种与分离纯化技 术
REPORTING
接种方法示范与讲解
01
02
03
无菌操作技术
在超净工作台上进行,保 持操作环境无菌,避免杂 菌污染。
接种工具选择
根据微生物种类和培养基 类型选择合适的接种工具 ,如接种环、接种针、玻 璃刮刀等。
接种方法
包括划线接种法、倾注培 养法、涂布接种法等,根 据实验需求选择适当的方 法。
显。
对数期
经过延迟期后,微生物开始快 速生长,细胞数量呈指数增加 ,代谢活跃,是实验研究的最 佳时期。
稳定期
随着营养物质的消耗和有害代 谢产物的积累,微生物生长速 度逐渐减慢,细胞数量达到动 态平衡。
衰亡期
营养物质耗尽,有害代谢产物 大量积累,微生物死亡速度超 过新生速度,细胞数量逐渐减
少。
影响生长曲线因素探讨
人教版选修1 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 第1课时 教案

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列举培养基的种类等基础知识,说明培养基配方及作用;概述无菌技术。
(2)能力目标:尝试培养基的制备、高压蒸汽灭菌和平板划线法等基本操作技术。
熟练规范地进行无菌操作,成功地培养微生物。
(3)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体验制作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培养纯化大肠杆菌的方法;参与实验过程,体验实验操作领悟实验原理,交流实验体会;形成勇于实践、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必修一模块学习了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由此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培养基的成分。
同时根据日常生活学生能知道生物无处不在,由此引导学生对培养基灭菌。
三、重点难点教学重难点:无菌技术的操作。
由于微生物在自然界分布广泛,在实验室培养微生物除了要为微生物提供合适的营养和环境条件外,还需要确保其他微生物无法混入。
因此,实验时针对培养基、操作者、用于培养的器皿、接种工具等使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消毒灭菌处理。
在“无菌”的条件下接种和培养,获得纯净培养物,才能成功培养微生物。
可见无菌技术是微生物培养过程的关键。
教学中可联系医疗和生活实际深入理解无菌技术。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可以通过生产实例入手,引导学生认识在微生物的培养过程中,保持培养物纯净的重要性。
在实验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多练习相应操作,从中体会纯净培养过程中“无菌”操作的重要性。
要让学生熟悉实验原理再进行操作实验,利用培养结果指导学生回顾实验中的成败并相互讨论总结,深入理解知识。
当然由于微生物的微观性和危害性,一定要教育学生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五、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1.设置适当情境----有效导入虽然微生物无处不在,但由于其一般个体微小,肉眼不可见,须在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下才可看见,所以学生对微生物的相关知识总体比较陌生。
我们可以尝试以如下情境导入:情境一中展示一杯红葡萄酒、一小蝶香醋、一块腐乳、一盒酸奶,让学生思考这些食品分别主要是由何种微生物发酵而产生的。
生物选修一21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教案设计

生物选修一21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教案设计教案设计: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一、教学目标:1.了解微生物的培养方法及培养基的制备;2.掌握微生物的纯化和分离方法;3.培养并观察常见的微生物菌株。
二、教学重点:1.微生物的培养方法;2.微生物的纯化和分离方法;3.常见微生物菌株的培养和观察。
三、教学准备:1.实验室耗材:琼脂培养基、平板培养基、试管、培养瓶等;2.实验设备:培养箱、恒温水浴等;3.微生物菌株:如大肠杆菌、酵母菌等;4.教学资料:微生物培养方法的手册。
四、教学内容及步骤:1.培养基的制备:a.准备琼脂培养基的原料,按照比例混合,并加热至完全溶解;b.倒入试管或培养瓶中,待其凝固后即可使用。
2.微生物的准备:a.打开培养箱,调整温度至适宜的培养温度(如37°C);b.从冷冻保存的微生物样品中选择需要培养的菌株;c.使用燃酒灯烧热的针头进行接种。
3.微生物的培养:a.将接种的微生物菌株均匀涂布于琼脂培养基的平板上;b.将涂布好的平板放入培养箱中,待培养一段时间;c.观察培养的微生物菌落形态和生长情况。
4.微生物的纯化和分离:a.选取观察到的单一菌落,使用消毒液进行表面消毒;b.将消毒后的菌落接种至新的琼脂培养基平板上;c.观察新平板上培养的微生物菌落,重复步骤a和b,直到培养出单一菌株。
5.微生物的观察:a.使用显微镜观察培养的微生物样本;b.观察其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等;c.记录观察结果并进行比较分析。
五、教学示范:1.教师示范制备琼脂培养基;2.教师示范接种和涂布平板培养基;3.教师示范观察菌落形态和生长情况;4.教师示范消毒和纯化微生物菌落;5.教师示范使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样本。
六、实验总结:1.学生对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总结和讨论;2.教师进行实验结果的总结与评价;3.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加深对实验内容的理解。
七、拓展延伸:1.讲解微生物菌株的应用领域和研究进展;2.组织学生进行微生物培养实验的设计和操作。
新人教版生物选修1课题1《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word教案

新人教版生物选修1课题1《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word教案具体实施打算:3个课题中,课题一介绍了最差不多的微生物技术,是开展其他2个课题的基础。
学生只有把握了课题一所介绍的差不多技术,才可能完成本专题的其他课题。
课题2和课题3要求分离某种特定的微生物,难度较大、探究性也更强。
此外,本专题中所强调的无菌操作技术,将又助于“专题3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顺利进行。
培养微生物的实验,操作本身所需要时刻并不长,然而,由于操作前通常需要配置培养基、对培养基和其他材料用具进行灭菌,操作后通常需要几天的培养时刻和对微生物进行观看,因此,教师在安排教学的时候,要注意将课上与课下的时刻统筹安排。
此外,微生物技术的把握需要一定的实践体会,建议教师先通过预实验进行摸索,积存体会后,再安排教学。
本专题共需要五课时。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教学设计一、课题背景分析教材第一说明了纤维素的化学组成以及纤维素在生物圈的广泛分布,由此转入到如何对纤维素进行有效利用的问题。
接着,教材介绍了产纤维素酶的微生物能够分解纤维素,因此,对纤维素的利用离不开对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研究。
最后,教材点明了本课题的研究主题,即从土壤中分离能够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
二、课题目标(一)知识目标:简述纤维素酶的种类及作用,从土壤中分离出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把握从土壤中分离某种特定微生物的操作技术(二)能力目标:能够分析分离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实验流程,弄明白实验操作的原理(三)情感目标:领会科学探究的方法,进展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三、课题重点与难点课题重点:从土壤中分离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
课题难点:从土壤中分离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
四、教学整体思路:(一)纤维素与纤维素酶教学思路:有关纤维素的知识,教师能够联系必修模块《分子与细胞》中多糖的知识并安排学生通过阅读进行自学,学生自学后应该能够说出纤维素的化学组成以及在生物圈中的分布状况。
关于纤维素酶的作用,教师能够参照课本的楷体字部分做演示实验,使学生对纤维素酶的作用留下深刻的印象(二)纤维素分解菌的选择教学思路:教材在介绍刚果红染色法之前,第一用“筛子筛沙”这一形象的比喻来说明选择微生物的差不多思想方法。
新人教版选修1高中生物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教案

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
★课题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有关培养基的基础知识;掌握培养基的制备、高压蒸汽灭菌和平板划线法等基本操作技术
(二)过程与方法
分析实验思路的确定和形成的原因,分析实验流程,对比前面的实验设计,归纳共性,分析差异,增加印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形成勇于实践、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课题重点
无菌技术的操作
★课题难点
无菌技术的操作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在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中,都利用了微生物的发酵作用,其中的微生物来自于制作过程中的自然感染。
而在工业化生产中,为了提高发酵的质量,需要获得优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有关培养基的基础知识;掌握培养基的制备、高压蒸汽灭菌和平板划线法等基本操作技术
(二)过程与方法
分析实验思路的确定和形成的原因,分析实验流程,对比前面的实验设计,归纳共性,分析差异,增加印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形成勇于实践、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
【课题重点】
无菌技术的操作
【课题难点】
无菌技术的操作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在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中,都利用了微生物的发酵作用,其中的微生物来自于制作过程中的自然感染。
而在工业化生产中,为了提高发酵的质量,需要获得优良菌种,并保持发酵菌种的纯度。
这就要涉及到微生物的培养、分离、鉴别等基本技术。
现在我们开始学习微生物的培养和应用专题。
(二)进行新课
1.基础知识
1.1 培养基的种类包括固体培养基和液体培养基等。
〖思考1〗琼脂是从红藻中提取的多糖,在配制培养基中用作为凝固剂。
【补充】培养基的类型及其应用:
1.2 培养基的化学成分包括水、无机盐、碳源、氮源四类营养成分。
〖思考2〗从细胞的化学元素组成来看,培养基中为什么都含有这些营养成分?
C、H、O、N、P、S是构成细胞原生质的基本元素,约占原生质总量的97%以上。
【补充】碳源:如CO2、糖类、脂肪酸等有机物,构成微生物的结构物质和分泌物,并提供能量。
氮源:如N2、氨盐、硝酸盐、牛肉膏、蛋白胨等,主要用来合成蛋白质、核酸及含氮代谢物等。
含有C、H、O、N的化合物既可以作为碳源,又可以作为氮源,如氨基酸等。
1.3 培养基除满足微生物生长的 pH 、特殊营养物质和氧气等要求。
【补充】生长因子:某些微生物正常生长代谢过程中必须从培养基中吸收的微量有机小分子,如某些氨基酸、碱基、维生素等。
〖思考3〗牛肉膏和蛋白胨主要为微生物提供糖、维生素和有机氮等营养物质。
〖思考4〗培养乳酸杆菌时需要添加维生素,培养霉菌时需要将培养基pH调节为酸性,培养细菌时需要将pH调节为中性或微碱性。
活动2:阅读“无菌技术”,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1.4 获得纯净培养物的关键是防止外来杂菌的入侵。
1.5 无菌技术包括:
(1)对实验操作空间、操作者的衣着和手进行清洁和消毒;
(2)将培养器皿、接种用具和培养基等器具进行灭菌;
(3)为避免周围微生物污染,实验操作应在酒精灯火焰附近旁进行;
(4)避免已灭菌处理的材料用具与周围物品相接触。
1.6 比较消毒和灭菌(填表)
〖思考5〗无菌技术除了防止培养物被污染外,还具有的目的是防止感染实验操作者。
1.7 消毒方法:
(1)日常生活经常用到的是煮沸消毒法;
(2)对一些不耐高温的液体,则使用巴氏消毒法(作简要介绍);
(3)对接种室、接种箱或超净工作台首先喷洒石炭酸或煤酚皂等溶液以增强消毒效果,然后使用紫外线进行物理消毒。
(4)实验操作者的双手使用酒精进行消毒;
(5)饮水水源用氯气进行消毒。
1.8灭菌方法:
(1)接种环、接种针、试管口等使用灼烧灭菌法;(2)玻璃器皿、金属用具等使用干热灭菌法,所用器械是干热灭菌箱;
(3)培养基、无菌水等使用高压蒸汽灭菌法,所用器械是高压蒸汽灭菌锅。
(4)表面灭菌和空气灭菌等使用紫外线灭菌法,所用器械是紫外灯。
〖思考6〗对接种环灭菌时要用酒精灯的充分燃烧层火焰灼烧可能伸入试管或培养皿的部位。
〖思考7〗利用干热灭菌箱对玻璃器皿灭菌时物品不能摆得太挤,目的是避免妨碍热空气流通。
〖思考8〗物品装入高压蒸汽灭菌锅灭菌后,要首先打开排气阀,煮沸并排除锅内冷空气,其目的是有利于锅内温度升高;随后关闭排气阀继续加热,气压升至100k Pa,温度为 121℃,并维持 15~30 min;最后切断热源,使温度自然降温,气压务必降至零时打开锅盖,其目的是防止容器中的液体暴沸。
【补充】培养基的配制原则:
①目的要明确:根据培养的微生物种类、培养的目的等确定培养基的类型和配制量。
②营养要协调:培养基中各种营养物质的浓度和比例要适宜。
例如:碳氮比4∶1时,谷氨酸棒状杆菌大量繁殖而产生谷氨酸少;碳氮比为3∶1时,菌体繁殖受抑制而谷氨酸合成量大增。
③pH要适宜:细菌培养基pH中性或偏碱性,霉菌培养基呈酸性。
2.实验操作
2.1 计算:根据配方比例,计算100mL培养基各成分用量。
2.2 称量:准确称取各成分。
称取牛肉膏和蛋白胨时动作要迅速,目的是防止牛肉膏吸收空气中水分。
2.3 溶化:①加水加热熔化牛肉膏;②加入蛋白胨和氯化钠继续加热;③加入琼脂;④用蒸馏水定容到100mL。
整个过程不断用玻棒搅拌,目的是防止琼脂糊底而导致烧杯破裂。
2.4 调pH:用1mol/LNaOH溶液调节pH至偏碱性。
2.5 灭菌:将配制好的培养基转移到锥形瓶中,加塞包扎后用高压蒸汽灭菌锅灭菌;所用培养皿用报纸包扎后用干热灭菌箱灭菌。
2.6 倒平板:待培养基冷却至50℃左右时在酒精灯火焰附近操作进行。
其过程是:①在火焰旁右手拿锥形瓶,左手拔出棉塞;
②右手拿锥形瓶,使锥形瓶的瓶口迅速通过火焰;
③左手将培养皿打开一条缝隙,右手将培养基倒入培养皿,立刻盖上皿盖。
④待平板冷却凝固后,将平板倒过来放置。
〖思考1〗锥形瓶的瓶口通过火焰的目的是消灭瓶口的杂菌,防止杂菌感染培养基。
(播放视频: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
课后小结
本节课可以通过生产实例导入,使学生认识在微生物的培养过程中,保持培养物纯净的重要性。
在课堂上可以跳出教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收集列举更多的生产生活中的实例,从中体会培养物纯净的重要性。
当时由于微生物的微观性和危害性,一定要教育学生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课后习题
1.不可能作为异养微生物碳源的是
A.牛肉膏 B.含碳有机物 C.石油 D.含碳无机物2.根瘤菌能利用的营养物质的组别是
A.NH3,(CH2O),NaCl B.N2,(CH2O),CaCl2 C.铵盐,CO2,NaCl D.NO2,CO2,CaCl2
3.配制培养基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制作固体培养基必须加入琼脂 B.加入青霉素可得到放线菌C.培养自生固氮菌不需氮源 D.发酵工程一般用半固体培养基
4.自养型微生物与异养型微生物的培养基的主要差别是
A.碳源 B.氮源 C.无机盐 D.特殊营养物质参考答案:DACA
板书
课题2.1 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1.基础知识
1.1培养基的种类
1.2培养基的成分
1.3灭菌方法
1.4消毒方法
2.实验操作
2.1 计算:
2.2 称量:
2.3 溶化:
2.4 调pH:
2.5 灭菌:
2.6 倒平板:
2.7 接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