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药学的名词解释中药

药学的名词解释中药

药学的名词解释中药药学的名词解释:中药药学是一门研究药物的起源、性质、制备、配伍、药效、药物代谢以及药物在人体中的作用机制的学科。

其中,中药是药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研究中国传统药物的使用和疗效。

中药,顾名思义,是指中国传统的药物,它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并且在中医治疗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与西药(即西方医学药物)相比,中药的特点是多成分、多靶点、综合调节,适用范围广泛。

中药的制备常使用植物、动物的部分或全部,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皮肤、骨骼、灵芝、鹿茸等。

在制备过程中,常常采用煎煮、蒸馏、浸泡等传统方法,以提取药材中的有效成分。

与西药相比,中药的制备方法更为复杂,但也保留了更多的天然活性物质,具有独特的药理作用。

中药的药效主要通过对人体的整体调节来发挥作用。

传统上,中药配伍应用的经验是基于教皇黄帝内经的理论。

根据中医的观点,人体是一个动态平衡的整体,其健康取决于人体内环境的协调。

中药通过调整脏腑功能、改善气血循环、平衡阴阳来治疗疾病,并促进机体的自愈能力。

在现代药学领域,中药的研究和开发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对中药的药效成分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鉴定。

例如,科学家们通过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揭示了中药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为进一步探索中药的药理作用提供了重要依据。

此外,中药的临床应用也逐渐得到了国际认可。

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重视中医药的研究和进口。

在中国,经过严格的临床试验和药理学研究,一些中药已经成为治疗某些疾病的标准治疗药物。

一些中药甚至经过合成改造,成为独立的药物,而非传统的中药复方。

尽管中药在药学领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它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中药的配方复杂,成分繁多,难以准确掌握其药理作用。

其次,中药的药理机制没有得到全面解析,仍然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最后,中药的质量控制问题也需要更加重视,以保证疗效和安全性。

总之,中药作为药学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具有独特的价值和贡献。

中药材相关名词解释

中药材相关名词解释

1.镶嵌细胞:槟榔2.铜皮铁骨狮子头:质优的田三七。

三七表面光亮灰黄似铜色,断面棕黑似铁色,质坚如骨。

3.怀中抱月: 怀中抱月常指鳞茎类药材鳞茎的结合状态。

其外层鳞叶2瓣,大小悬殊,大瓣紧抱小瓣,未抱部分呈新月形。

(指川贝母中松贝的外层鳞叶2瓣,一大一小,大瓣紧抱小辩,未抱合部分呈新月形,习称怀中抱月)4.挂甲: 又叫“透甲”。

指牛黄用清水调和后,涂于指甲上,能使指甲染成黄色并经久不褪的现象。

5.云锦花纹云锦花纹指药材横切面上散列的云朵状花纹,并具色彩。

多指根类药材外侧皮部的异型维管束。

(云锦花纹:指何首乌横切面花纹如云锦(云朵)状,俗称“云锦花纹”或“云朵花纹。

”)6.乌金衣:乌金衣指牛黄药材外部挂有的黑色光亮薄膜7.走油:是指将加工好的原料放入滚油之中迅速拖过,为继后的烹调提供前沿基础的加工方法。

8.错入组织:种子类中药概述中提到肉豆蔻的外胚乳伸入内胚乳,棉纱,形成“错入组织”。

9.星点:星点指大黄根茎横断面可见的暗红橙色的放射状小点,环列或散在。

如星星点缀。

其为大黄根茎髓部的异常维管束,放射状纹理是异常维管束的射线。

10.发汗::药材在加工过程中用微火烘至半干或微煮、蒸后,堆置起来发热,使其内部水分往外溢,变软、变色,增加香味或减少刺激性,有利于干燥11.芦头:人参的顶端根茎。

12.通天眼:顶端部分光滑,内有细孔道直通角尖。

13.当门子:气香强烈而特异,成颗粒状者俗称"当门子",滤纸;,14.蝴蝶片:川芎为不规则结节状拳形团块,加工纵切成饮片后,由于边缘不整齐,片形似蝴蝶。

15. 过桥:味连表面黄褐色,有不规则结节状隆起及须根或须根痕,部分节间平滑,习称“过桥”。

(又称过江枝。

指黄连根茎的节间呈细长光滑圆柱状;两端节部略膨大,其细长部分称过桥或过桥杆,桥杆又称跳秆。

)16. 狮子盘头:指药材芦头膨大,具多数疣状突起的茎痕,形如“狮子盘头。

”如西党参等。

17. 珠贝:浙贝按大小分两种规格,大的加工成“大贝”,小的不摘除心芽加工成“珠贝”。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生药学:生药学是研究生药的名称、来源、鉴定、活性成分、生产、采制、品质评价及开发利用的科学。

2.中药:即中医用药,为中国传统中医特有药物。

3.鸡爪黄连:来源于毛茛科植物黄连的干燥根茎,多簇状分枝,弯曲互抱,形似倒鸡爪状,习称鸡爪黄连。

4.道地药材:特指来源于特定产区的货真质优的生药,是中药材质量控制的一项独具特色的综合判别标准的体现。

5,当门子:野生麝香仁中颗粒状者称为“当门子” 。

6、星点(大黄):就是指大黄横切面上的异常维管束,颜色比切面略深,有排列成环。

7、过桥杆(黄连): 黄连中段常有细长圆柱状的节间,光滑,习称“过桥杆” 。

8、蝴蝶片(川芎):指川芎根茎纵切片呈不整齐的片块,形似蝴蝶。

: 9、怀中抱月(川贝母): 指川贝母中松贝的外层鳞叶 2 瓣,一大一小,大瓣紧抱小辩,未抱合部分呈新月形,习称怀中抱月。

9、观音合掌(川贝母)表面白色或浅黄棕色,外层两瓣鳞叶大小相近,相对抱合,习称“观音合掌”。

10、虎皮斑(川贝母)指炉贝药材的外表具有未去净栓皮的黄棕色斑块,似虎纹,称虎皮斑,此种炉贝又称虎皮贝。

11、鹦哥嘴(天麻)指冬麻顶端留有的红棕色干枯芽苞,因头尖色红棕似鹤哥之喙而得名。

12、二杠(鹿茸)指具有一个侧枝的花鹿茸。

13、莲花(鹿茸)指马鹿茸体的侧枝有两个分枝,称莲花。

14、显微结构与亚显微结构:生物上显微结构一般是以细胞为单位,而亚显微结构是以细胞器为单位的,亚显微结构要通过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

15、复粒淀粉和半复粒淀粉:复粒淀粉由若干分粒组成,每一个复粒淀粉具有 2 个或多个脐点,每一个脐点各有层纹环绕着。

在复粒淀粉粒外周又有共同的层纹将各分粒包围在内。

呈类圆球形、椭圆形、梨形或扇形,脐点 2 个或多个、层纹明显或不明显。

16、双名法:即一种植物的学名,主要有两个拉丁词组成,前一个是属名,第二个是种加词,后可附上命名人的姓名。

17,秤星点:(天麻)块茎上的芽。

,18,导管和管胞:有多数纵长端壁具有穿孔的管状死细胞,纵向连接而成。

中药学的名词解释

中药学的名词解释

中药学的名词解释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起源、药用植物、药物性质、药物制备与应用的学科。

它涉及到大量的名词术语,为了更好地理解中药学的相关概念,本文将对一些重要的名词进行解释和阐述。

1. 中药中药是指使用天然药物制成的药物。

这些药物主要由药用植物、动物和矿物材料组成。

中药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2. 药用植物药用植物是指具有药理活性成分的植物,可以用于治疗和预防疾病。

这些植物通常可以在自然界中生长,并通过合适的采摘和加工工艺得到药用材料。

3. 药物性质药物性质是指药物的特征和性能。

中药的药物性质通常体现在其味、性、归经等方面。

例如,味分为五味:酸、甘、苦、辛、咸;性分为寒、凉、平、温、热;归经则指药物对五脏的影响。

4. 药物制备药物制备是指将中药材经过一系列的加工、炮制和提取等工艺过程制成可供临床使用的药物剂型。

这些工艺包括研磨、蒸馏、浸提、炮制等,旨在提取和改变药材中的有效成分,以增强药效、改善药物性质。

5. 药物应用药物应用是指中药在临床医学中的使用。

中药可以单独应用,也可以和其他药物进行联合应用,以达到治疗、调节和保健的目的。

药物应用的方法主要有口服、外用、注射、吸入等。

6. 中药学经典中药学经典是中医药领域中具有重要思想和理论指导作用的著作。

这些经典包括《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等。

这些经典记录了古代医药学家的研究和经验,对于指导现代中药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

7. 中药炮制中药炮制是指将药材进行一定的加工和炮制处理,以改变药材的性质、增强药效或去除毒性。

炮制的方法有炒、熬、焙、炙等,不同的炮制方法和条件可以使药材的化学成分发生改变,进而影响药物的药理活性。

8. 中药鉴别中药鉴别是通过观察药材的外观、气味、颜色和质地等特征,结合显微镜等仪器手段,确定中药材的真伪、质量和种类。

中药鉴别是中药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对于保证中药疗效和安全性具有关键作用。

9. 中药药效中药药效是指中药对疾病的治疗效果和作用机制。

中药鉴定名词解释

中药鉴定名词解释

中药鉴定名词解释1、中药,指在中医药理论和临床经验指导下⽤于防治疾病合成医疗保健的药物,包括中药材、饮⽚和中成药。

2、车轮纹,药材断⾯纹理呈车辐状,如防⼰。

3、菊花⼼,指根和根茎的横切⾯的中⼼部位具有类似菊花瓣状的放射状纹理,如黄芪。

4、星点,指⼤黄髓部的异常维管束。

5、云锦状花纹,何⾸乌的花朵状纹理。

6、狮⼦盘头,党参根头部有很多疣状突起的茎痕及芽,每个茎痕的顶端呈凹下的圆点状。

7、怀中抱⽉,松贝外层鳞⽚两瓣,⼤⼩悬殊,⼤瓣紧抱⼩瓣。

未抱部分呈新⽉形。

8、朱砂点,指具有红⾊或红棕⾊的油细胞或油室。

9、鹦哥嘴,天⿇顶端有红棕⾊⾄深红棕⾊的⼲枯芽苞。

10、等⾯叶,上下表⽪均有栅栏组织的叶⼦。

11、⽓孔指数:叶单位⾯积上⽓孔数占表⽪细胞数与⽓孔数之和的百分⽐。

12、晶鞘纤维,纤维束四周的薄壁细胞中常有草酸钙⽅晶。

13、嵌晶纤维14、粉性,药材富含淀粉,折断时有粉尘散落。

15、挂甲,⽜黄加清⽔调和,涂于指甲上,能将指甲染成黄⾊。

16、乌⾦⾐,⽜黄有的表⾯挂有⼀层⿊⾊光亮的薄膜。

17、当门⼦,麝⾹仁野⽣品质软油润,疏松,其中不规则球形或颗粒状者。

18、翘⿐⼦,蕲蛇头在中间稍向上,呈三⾓形⽽扁平,吻端向上翘起。

19、佛指甲,蕲蛇尾部骤细,末端有三⾓形深灰⾊的⾓质鳞⽚1枚。

20、镜⼝胶⾯,僵蚕质硬脆,易折断,断⾯平坦,外层⽩⾊,中间棕⾊或⿊⾊有光泽。

20,、起霜,苍术暴露梢久,可析出⽩⾊状结晶,习称起霜21、颗粒状,组织中富有⽯细胞群的⽪,折断⾯常呈颗粒状突起22、纤维状,组织中富含纤维的⽪,折断⾯多显细的纤维状物或刺状物突出,如桑⽩⽪,合欢⽪23、芦头,⼈参顶端的根茎称为芦头。

24、条痕,矿物⽣药在⽩⾊瓷板上划过后留下的粉末痕迹。

25、错⼊组织,个别种⼦外胚乳或外胚乳或种⽪的折合层不规则的深⼊内胚乳中。

26、脉岛数,叶⽚上每平⽅毫⽶中脉岛的数⽬。

27、栅表⽐,叶⽚的⼀个表⽪细胞下栅栏细胞的平均数⽬。

28、⼦实体,真菌⽣殖时期形成有⼀定形状和结构能产⽣孢⼦的菌丝体。

道地药材中药名词解释

道地药材中药名词解释

道地药材中药名词解释
道地药材即指生长在明确标识出产地的环境中,经过固定的生产过程而得到的原料药。

它具有明确的品种、产地、外观、药性及质量等特征,可以安全、有效地被用于制剂。

下面将分步骤地对一些常见的中药名词解释。

1. 人参:人参是一种宝贵的滋补品,有“补虚固脱”之功。

人参分三种:韩参、中国参和日本参。

其中,韩国人参为最佳,中国人参其次,日本人参最劣。

2. 田七:田七也称天花粉,是一种常用的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中药。

其采收时间是在夏至之前的三伏天,要求采自地震不大、干净无污染的山林中。

3. 鹿茸:鹿茸是雄鹿的干燥骨肉,具有滋阴补肾、扶正祛邪等功效。

采集规定是在秋季雄鹿交配后,采集雄鹿阴茎挂干的鹿茸。

驯鹿鹿茸中以俄罗斯驯鹿的品质最好。

4. 灵芝:灵芝又称丹霞、仙灵子,是一种名贵的中药材。

它有“九妙”、“百草之王”之称,被誉为“奇药之祖”。

优良的灵芝产地是湖北省黄陂县黄池岭一带。

5. 红参:红参是人参中的上品,具有补血行血、补气活血等功效。

在参类中属于大块参,其主要产地有吉林省长白山、辽宁北票县等。

在道地药材的选购上,我们应该认真辨别其产地及品质等特征,避免被一些不良商家所欺骗。

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保护生态环境,合理采收药材,确保了药材的品质稳定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中药学重点名词解释

中药学重点名词解释

中药学名词解释1.中药: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并具有康复与保健作用的物质。

(新: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应用的药物。

)2.本草:本:是根本;草:除根本以外的其他植物。

重要包括植物、动物、矿物。

但中药来源以植物类药材居多,使用也最普遍,故在古代将药物称为本草。

3.官药:由国家专营的、正规中药书上有记载的,称为官药。

4.草药:相对官药而言,一些流传在民间,在一些正规的药学著作上没有记载的药物,即为草药。

5.民族药:是指少数民族地区所习用的药物,是在吸收中医药及外国医药学相关理论和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践发展形成具有本民族医药特色和较强地域性的药物。

6.中成药:以中药材为原料,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按规定的处方和方法,加工制成的一定剂型,并且标明药物作用、适应症、剂量、服法,以供医生、患者直接选用,符合药品法规定的药物。

7.中药学:是指专门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品种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等知史的一门学科。

8.道地药材:又称地道药材,是指历史悠久,炮制独特,疗效突出,具有明显地域性特点的药材。

9.中药炮制:是按照中医药理论,根据药材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和临床应用的需要,所采取的一项独特的制药技术,历史又称炮炙、修治、修事、修制等。

10.炒:将药物置锅中加热不断翻动,炒至一定程度时取出,根据火候大小分为炒黄、炒焦、炒炭。

11.烫:与砂或滑石、蛤粉同炒的方法习称烫。

12.炙:将药物与液体辅料共置锅中加热拌炒,使辅料渗入药物组织内部或附着于药物表面,以改变药性,增强疗效或降低毒副作用的方法。

13.煅:将药物直接放入无烟炉火中或置于适当的耐火容器内煅烧的方法,称为煅法。

14.煨:取净药物用湿面皮或湿纸包裹,或用吸油纸均匀的隔层分放,进行加热处理,或将药物与麦麸同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炒至规定程度的方法。

15.燀:将药物放入沸水中,翻动片刻,立即取出的方法。

中药名词解释

中药名词解释

中药名词解释
1. 啥是“当归”呀?就好比你在外漂泊久了,是不是特别渴望有个归宿呀?当归就是给人一种能找到归属的感觉。

比如你身体虚弱,它就能帮你调养回来,让你有“归”的状态哟!
2. “黄芪”知道不?这就像你需要力量的时候,突然有人给了你一把劲!像那些容易疲劳、没精神的人,用点黄芪就能变得精神多啦!
3. 嘿,“熟地”可有意思了!它就像是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友,能在你身体需要的时候提供稳稳的支持。

比如血虚啦,熟地就能大显身手啦!
4. 说说“白术”吧!你想想,要是身体像个杂乱的房间,白术就像是那个来帮忙整理的人,让一切都变得有条理,肠胃不好的时候它就能发挥作用咯!
5. “白芍”呀,就好像是你的贴心小棉袄呢!能在你不舒服,比如肚子疼的时候,给你温暖和安慰,让你好受很多哟!
6. “川芎”,这可是个厉害的角色!就如同是交通指挥员,能让身体里的气血运行得更顺畅,头疼的时候就很需要它啦!
7. “人参”啊,那可是宝贝呀!好比是给身体注入了一股超强的能量,身体虚弱的人用了它,就像打了鸡血一样有精神呢!
8. “甘草”,就像是个和事佬!在各种中药里起到调和的作用,让它们能更好地合作,为你的健康服务呀!
9. “枸杞”,大家都熟悉吧!就像生活中的小确幸,日常泡泡水喝,就能给身体带来好处,眼睛疲劳的时候就找它呀!
10. 最后说说“山药”,这就像一个默默守护你的伙伴,能健脾益胃,让你的身体更健康呢!
我觉得中药名词真的很神奇,这些中药都有着独特的功效和作用,能帮助我们保持健康,真的值得我们去了解和认识呀!。

200个中医名词解释大全

200个中医名词解释大全

200个中医名词解释大全中医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淀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

其中,有许多特定的术语和名词,理解这些名词的含义对于深入了解中医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介绍200个中医名词的解释,以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中医学知识。

一、中医理论篇1. 阴阳:阴阳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概念,指的是事物之间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关系。

2. 气:气是中医理论中的基本元素,是构成人体及自然界的最基本物质。

3. 血:指的是人体内部循环的液态物质,具有营养组织和输送养分的作用。

4. 活血化瘀:指的是调节气血循环,促进新陈代谢,消除体内淤血和瘀血。

5. 痰湿:中医理论中的一种病理体质,指的是体内湿气积聚而引起的症状。

6. 火热:中医理论中的一种病理体质,指的是体内阳气过盛而引起的症状。

7. 平和:指身体健康、气血调和,没有任何异常的状态。

二、四诊方法篇8. 望诊: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舌质等来判断疾病的方法。

9. 听诊:通过听取患者的呼吸音、心跳声等来判断疾病的方法。

10. 问诊:通过询问患者的症状、疼痛部位等来判断疾病的方法。

11. 切诊: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判断疾病的方法。

12. 脉象:指的是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判断疾病的方法。

13. 脉证:指的是根据脉搏的变化来判断疾病的证候。

三、经络学篇14. 经络: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指的是人体内部的特定通道,与脏腑组织相连。

15. 经脉:人体内部通过气血输送营养物质的通道,在经络系统中起重要作用。

16. 经气:在经络中流动的气血,对人体的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17. 穴位:指的是人体表面上穴位所在的部位,是治疗和预防疾病的重要手段。

18. 刺激:通过按摩、针灸等手段刺激穴位来调节经络,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四、中医诊断篇19. 辨证: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通过分析患者的症状、体征等来确定疾病种类。

20. 证候:指的是不同疾病下的特定症状和病理变化。

21. 十四经脉:人体内部主要的经络,有着重要的生理和病理作用。

中药学名词解释

中药学名词解释

中药学名词解释1.苦寒败胃:指大苦大寒之品损伤胃气,使脾胃之气受损,运化无力,而致食欲不振、饮食不消,甚至腹痛腹泻等症。

如黄连苦寒性重,大量久服,就会败胃而出现上述不良反应。

2.引火归原:是指药物使肾阳虚而上浮的虚阳下归于肾的一种治疗作用,适用于肾阳大亏虚阳上浮的病证。

代表药物如肉桂。

3.升提中气:指药性升浮,能使下陷的中气得以上升的一种治疗作用,适用于中气下陷之脱肛、子宫脱垂等病证。

药如柴胡,升麻,黄芪等。

4.柔肝:是指滋补阴血之品,使肝体得养,肝气柔和条达,肝用恢复,疏泄如常的一种治疗作用,主要用于肝阴不足,肝气不舒及筋脉失养而致的手足挛急作痛。

药如白芍。

5.回阳救逆:指恢复阳气,挽救厥逆,用于大汗淋漓、四肢厥逆、脉微欲绝的亡阳证。

药如附子。

6.安蛔:是指安定蛔虫,制止扰动的作用,用于蛔厥腹痛、呕吐。

药如乌梅。

7.滋腻碍胃:是指补虚药中补血、补阴药质腻多汁,可助湿,妨碍脾胃纳运功能,引起不思饮食,脘腹胀闷,腹泻,苔腻待豆腐皮。

药如熟地黄、阿胶等。

8.渗湿止泻:利小便而止泄泻之意,又称“利小便以实大便”,用于小便短少,大便稀溏或水泻。

药如车前子,泽泻等。

9.引火下行:指泄降上炎之火,使之下行,用于火热上炎之眩晕、头痛、目赤、口疮、咽喉肿痛及吐衄等证。

药如牛膝。

10.甘可壅中:指甘味明显的补虚药,多用久用,能壅滞脾胃之气,影响运化功能,出现腕腹痞满,食欲下降,甚至腹泻等症候。

药如熟地、甘草等。

11.通淋:指通利水道,解除小便淋漓涩痛的一种治疗作用,用于淋证。

药如车前子,木通等12.祛瘀生新:指瘀血阻滞,血行不畅,影响新血生长,应用活血祛瘀药以利于新血生长。

药如丹参,桃仁。

13.回乳消胀:指药物具有中断乳汁分泌、消除乳房胀痛的作用,为治疗断乳乳房胀痛的一种方法。

药如麦芽。

14.托毒生肌:指促使疮疡脓毒向外托出,使新肉生长的一种治疗作用,适用于气血不足或阳虚阴盛,疮疡经久难溃或溃后久不收口。

药如黄芪、鹿茸。

中药名词解释

中药名词解释

中药名词解释升降沉浮:指药物作用的趋向性。

归经:是药物作用的定位概念,即表示药物的作用部位。

炮制:是药物在应用前或制成各种剂型以前必要的加工处理过程,包括对原药材进行修治整理和部分药材的特殊处理。

煨法:将药材包裹于湿面粉、湿纸中,放入热火灰中加热,或用草纸与饮片隔层分放加热的方法。

淬法:是将药物煅烧红后,迅速投入水或液体中,使其酥脆的方法。

水飞:药物与水共研,细粉随水倾出,粗粉继续加水研磨,多次分离放置后得极细粉的方法。

炙法:将药材与液体辅料拌炒,使辅料逐渐渗入药材内部的炮制方法。

煅法:将药材用猛火直接或间接煅烧,使质地松脆,易于粉碎,充分发挥疗效。

水制:用水或其他液体辅料处理药物的方法。

火制:用火加热处理药物的方法,分为炒、炙、煅、煨、烘焙。

水火共制:指包括蒸蒸日上、煮、禅、淬等炮制方法。

解表药:凡以发散表邪,解除治疗表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谓之解表药清热药:凡药性寒凉,以清解里热为主要作用的药物,谓之清热药。

泻下药:凡能引起腹泻,或润滑大肠,促进排便的药物称为泻下药祛风湿药:凡以祛除肌肉、经络、筋骨间风湿,解除风湿痹痛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为祛化湿药:凡气味芳香,以化湿运脾为主要作用,用以治疗湿邪内阻证的药物,称化湿药,又称芳香化湿药。

利水渗湿药:凡以通利水道,渗泄水湿为主要作用,治疗水湿内停的药物,谓之利水渗温里药:凡以温里祛寒,治疗里寒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谓之温里药。

引火归原:是指药物具有使肾阳亏虚而上浮的虚阳(虚火)下归于肾的作用,为治疗虚阳上浮证的一种方法。

药如肉桂、附止血药:凡以制止体内外出血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止血药。

中药名词解释

中药名词解释
71.副作用:指在常用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需要无关的不适反应。
72.升降沉浮:指药物在人体作用的不同趋向。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表示发散,沉表示泄利等作用。
73.四气:指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74.相杀: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
4.清热燥湿:药性苦寒,既能清热,又能燥湿,治疗湿热所致的泻痢、黄疸、带下、淋浊、湿疮等证的作用或治法,称为清热燥湿。
5.清热凉血:能清解营分、血分热邪,治疗温热病邪入营血,血热妄行之吐血、衄血、斑疹,以及舌绛心烦或神昏谵语等血分实热证的作用或治法,称为清热凉血。
6.清热药:以清解里热,治疗里热证为主要功用的药物,称为清热药。
45.安神药:凡以安定神志为主要作用,用治心神不安病证的药物,称为安神药。
46.平肝潜阳:部分介类和矿石类药物,质重,有镇潜沉降之性,具显著的平肝阳作用,称为平肝潜阳。
47.平肝息风:平抑肝阳、息风止痉之义,是治疗肝阳上亢之眩晕头痛或肝风内动之痉挛抽搐的作用或治法。
48.息风止痉:平息肝风、制止痉挛之义,是治疗肝风内动所致的痉挛抽搐的作用或治法。
34.祛瘀生新:瘀血阻滞于体内,影响新血的生长,使用活血化瘀药,祛除瘀血以利新血生长,称为祛瘀生新。
35.活血调经:具有活血祛瘀,调畅血脉而通调月经,治疗血瘀所致的月经不调、痛经、经闭的药物功效。
36.破血:药物活血力强,具有破癥消瘀的功效,主要用于癥瘕、闭经等证。
37.引血下行:为引火下行的一个方面。凡血热上冲之证,可以通过降泄之药,使血下行而治疗血热妄行、迫血上溢之吐血、衄血等。
1.解表药: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解表药。
2.辛温解表:性味辛温,有发散风寒之功,发汗力较强的药物,用于风寒表证。称为辛温解表。

中药名词解释

中药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中药:是中国传统药物的总称,是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用来预防或治疗疾病的物质。

中药学:主要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与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是我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草:由中药以植物性药材居多,所以古往今来相沿把药学称为本草。

地道药材:在同种药材中公认的具有明显地域性,品种良,质量优,疗效好的药材。

四气:也称四性,是指药效所反应的寒热温凉(平)四种药性。

寒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用于热证。

温热:温里散寒、补火助阳,用于寒证(温经通络、回阳救逆)五味:是药物因作用不同而具有辛甘酸(涩)苦咸五种最基本的滋味。

辛:能散、能行,可发散、行气、行血等作用甘:能补、能缓、能和,即具有补益、缓和止痛、调和药性、和中的作用。

还有解药食中毒之功。

酸:能收、能涩,用于收敛固涩,兼能生津。

涩:作用与酸味相似但不能生津。

苦:能泄、能燥,能坚阴。

咸: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和泻下作用。

淡:能渗、能利,有渗湿利水。

归经:是药物作用的定位概念,即表示药物的作用部位。

升降沉浮:指药物作用的趋向性。

毒:分为广义毒,古代乃一切药物的总称以及指药物的偏性;狭义的毒专指药物对人体的毒性和副作用。

配伍:有目的的按病情需要和药性特点,有选择性将两味以上的药物配合同用。

七情:指药的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

以偏纠偏:以药物的偏性纠正疾病所表现的阴阳偏盛或偏衰,使机体恢复到阴平阳秘的正常状态。

去性留用:改变药物的性能或功效,使之更适应病情的需要。

炮制:是药物在应用前或制成各种剂型以前必要的加工处理过程,包括对原药材进行修治整理和部分药材的特殊处理。

煨法:将药材包裹于湿面粉、湿纸中,放入热火灰中加热,或用草纸与饮片隔层分放加热的方法。

淬法:是将药物煅烧红后,迅速投入水或液体中,使其酥脆的方法。

水飞:药物与水共研,细粉随水倾出,粗粉继续加水研磨,多次分离放置后得极细粉的方法。

炙法:将药材与液体辅料拌炒,使辅料逐渐渗入药材内部的炮制方法。

中药名词解释、简答题、重点对比精华版

中药名词解释、简答题、重点对比精华版

一.名词解释1.中药: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并具有康复与保健作用的物质2.道地药材:又称地道药材,是优质纯真药材的专用名词,它是指历史悠久、产地适宜、品种优良、产量宏丰、炮制考究、疗效突出、带有地域特点的药材3.水飞:将不溶于水的药材粉碎后置乳钵、碾槽、球磨机等容器内,加水共研,然后再加入多量的水搅拌,粗粉即下沉,细粉混悬于水中,随水倾出,剩余之粗粉再研再飞4.相须:是两种性能功效类似的中药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药物的功效(增效)5.相使:是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些共性,或性能功效虽不相同,但是治疗目的一致的中药配合应用,其中以一种中药为主,另一种中药为辅,两药合用,辅药可以提高主药的功效(增效)6.相畏:是一种中药的毒性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中药降低或消除(被动句)(减毒)7.相杀:是一种中药能够降低或消除另一种中药的毒性或毒副作用(主动句)(减毒)8.相恶:两药合用,一种中药能使另一种中药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降效)9.相反:是两种中药同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或毒副作用(增毒)10.四气: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称四性11.五味:是指药物有酸、苦、甘、辛、咸不同的药味,因而具有不同的治疗作用。

“酸”能收能涩,“苦”能泄能燥能坚,“甘”能补能和能缓,“辛”能散能行,“咸”能下能软,“淡”能渗能利,“涩”能收能涩12.解表药:凡以发散表邪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表证的药物,称为解表药,又叫发表药13.清热药:凡以清解里热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里热证的药物,称为清热药。

14.泻下药:反能引起腹泻,或润滑大肠,以泻下通便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里实积滞证的药物,称为泻下药。

15.祛风湿药:凡以祛除风湿之邪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风湿痹证的药物,称为祛风湿药。

16.化湿药:凡气味芳香,性偏温燥,以化湿运脾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湿阻中焦证的药物,称为化湿药17.利水渗湿药:凡以通利水道,渗泄水湿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水湿内停病症的药物,称利水渗湿药。

中药鉴定学名词解释

中药鉴定学名词解释

中药鉴定学一、名词解释1、发汗:指有些药材在加工过程中用微火烘至半干或微煮,蒸后堆积起来发热,使其内部水分往外溢,变软变色,增加香味或减少刺激性,有利于干燥。

2、泛油:指某些药材的油质泛出药材表面,或因药材受潮、变色、变质后表面泛出油样的物。

3、车论纹:指广防己等药材横切面的木部有放射状纹理,形如“车论纹”4、星点:指大黄根茎髓部环列或散在的异常维管束。

5、云锦花纹:指何首乌皮部的异常维管束,横切面如云朵状的花纹。

6、罗盘纹:商陆的异常维管束,横切面排列数个同心环列的纹理,形似罗盘纹7、菊花心:指根或根茎的横切面的中心部位具有类似菊花瓣状的放射性纹理。

如当归、白芍、党参。

8、过桥:黄连的节间长而平滑如茎杆,习称“过桥”9、金井玉栏:指药材横切面皮部黄白色,木部淡***。

如党参、黄芪、板蓝根10、珍珠疙瘩:指人参须根上的疣状突起11、狮子盘头:党参根头部有多数疣状突起的茎痕及芽,每个芽痕的顶端呈凹下圆点状,习称狮子盘头12、铁线纹:人参表面具纵纹,上端有紧密而深陷的环状横纹,习称“铁线纹”13、油头:指药材根头有黑色发粘的胶状物,习称油头。

14、起霜:指茅苍术等药材断面暴露在空气中,常可析出白色细针状结晶,习称起霜。

15、怀中包月:指松贝外层鳞叶2瓣,大小悬殊,大瓣紧抱小瓣,未抱部分呈新月形。

16、马牙嘴:指炉贝外面鳞叶2瓣大小相近,顶端开裂而略尖,开口习称马牙嘴。

17、虎皮斑:指炉贝表面类白色或浅棕***,有的具棕色斑点,习称虎皮斑。

18、鹦哥嘴:天麻顶端具红棕色干枯芽胞,习称鹦哥嘴或红小辫。

19、凹肚脐:天麻末端有自母麻脱落后留下的圆脐形疤痕,习称凹肚脐。

20、连三朵:款冬花单生2-3个基部花序连在一起,习称连三朵。

21、镶嵌细胞:指伞形科药材的内表面上可见5到8个狭长的薄壁细胞个群以斜角相连成镶嵌状。

22、错入组织:槟榔种皮内层与外胚乳的折合层常不规则地插入到内胚乳中,形成错如组织23、白颈:地龙第14-16环为生殖带,习称白颈。

中药鉴定学的名词解释

中药鉴定学的名词解释

中药鉴定学名词解释中药鉴定学一、名词解释1.药物:凡具有医疗、诊断、预防疾病和保健作用的物质。

2.生药:一般是指取自生物的药物,兼有生货原药之意。

指天然来源的、未经加工或只经简单加工的植物、动物或矿物类药材。

3.本草:我国古代记载药物知识的著作4.中药:指依据中医学的理论和临床经验应用于医疗保健的药物。

中药包含中药材、饮片和中成药 ( 成方制剂 ) 。

5.中药材:指切制成饮片,供调配中医临床使用,或供中药厂生产中药成方制剂或制药工业提取有效化学成分的原料药。

6.草药:一般是指草医用以治病或地区性口碑相传的民间药。

7.生药学:是一门研究生药的科学。

应用本草学、植物学、动物学、化学、药理学和中医学等学科知识,来研究生药 ( 药材 ) 的名称、来源、生产、采制、鉴定、化学成分和医疗用途的科学。

8.民族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使用的民间药物称为“民族药”。

9.有效成分:指具有显著生理活性和药理作用,在临床上有一定应用价值的成分。

10.辅成分:指具有次要生理活性和药理作用的成分。

11.无效成分:指无生理活性,在临床上没有医疗作用的成分。

12.真伪鉴定:是鉴定所用的药材是否与规定的或实际需要的品种相符。

13.纯度鉴定:是检查药材中可能混入的各类杂质以及杂质的数量是否超过规定的限度。

14.品质优良度鉴定:是确定生药是否符合药用标准。

生药的品质优劣主要取决于有效成分的含量 .15.正品:其来源与药典收载相符的品种。

16.伪品:是指来源和药效均与正品不同的品种。

它主要是由于采药人员认识上的错误或者是故意以假充真造成。

17.习用品:它是与正品不同的,但在某地区使用历史较久、沿用成习的品种,实际上也属于混淆品种。

18.代用品:在来源上与正品不同,但已经过系统的化学、药理和临床研究,证明有与正品相似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临床疗效,并经卫生行政部门批准使用的品种 .19.同名异物:指一种中药名称下有多种不同来源的植物 ( 或动物 ) 作相同的药物使用。

中草药名词解释

中草药名词解释

中草药种养及采摘统计的名词解说甘草:别名 : 国老、甜草、乌拉尔甘草、甜根子。

豆科、甘草属多年生草本,根与根状茎粗壮,是一种补益中草药。

药用部位是根及根茎,药材性状根呈圆柱形,长25~100 厘米,直径 0.6~3.5 厘米。

外皮松紧不一,表面红棕色或灰棕色。

根茎呈圆柱形,表面有芽痕,断面中部有髓。

气微,味甜而特别。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祛痰止咳、脘腹等。

喜灰暗湿润,日照长气温低的干燥天气。

甘草多生长在干旱、半干旱的荒漠草原、荒漠边沿和黄土丘陵地带。

人参 : 又称为亚洲参,在中国东北土名“棒槌”,人参是拥有肉质的根,可药用。

人参属于五加科,主要生长在东亚,特别是严寒地域。

人参用于愈后恢复、增强体力、调理荷尔蒙、降低血糖和控制血压、控制肝指数和肝功能保健等。

人参根部所含皂苷是其有效成分,中国长白山野参皂苷成分较高,但获得不易,价钱高昂。

古柯,别名 : 古加、高柯,通用英文为 Coca ,古柯科 ; 古柯属 ; 乔木或灌木。

单叶互生,托叶常位于叶柄内侧,早落。

花两性,簇生,花萼宿存,内面常有舌状隶属体,生擅长南美洲安第斯山区的古柯科植物的叶子,主产地位于秘鲁、玻利维亚、巴西、智利和哥伦比亚等国。

能够入药,主要成分为多种生物碱,入药功能为补肾助阳,镇痛。

也是爽口可乐的重要配方。

古柯叶来自古柯树,古柯树原产于秘鲁、玻利维亚,及哥伦比亚。

树叶长度约一至四英寸,每年三月、六月、十一月采收。

原产地居民嚼食古柯叶的传统已逾数世纪。

咀嚼叶片刻常佐以用石灰为基本物质做成的混淆物,藉由此混淆物使古柯碱由叶片中开释出来。

咀嚼过程中使用者的情绪因奇妙而长时间连续开释的药效而感觉欢乐。

除此以外,古柯叶开释的药效还可以够刺激身体、增添体力、减低食欲。

原产地居民喜用它来治疗胃部不适、头痛,及其余痛苦。

当归:别名干归、秦哪、西当归、岷当归、金当归、当归身、涵归尾、当归曲、土当归,多年生草本,高 0.4-1 米。

花期 6-7 月,果期 7-9 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其它具有化湿功效的药物◎ 1. 化湿:扁豆(补虚药) 2. 化痰湿:石菖蒲(开窍药) 3. 清化湿热:海桐皮(祛风湿药) 4. 温燥寒湿:白芷(解表药)、橘皮(理气药)、半夏、南星(化痰止咳平喘药)、白术(补虚药)。 5.凡 气 味 芳 香 , 性 偏 温 燥 , 具 有 化 湿 运 脾 作 用 的 药 物 , 称 为 化 湿 药 。 本类中药气味芳香,性质温燥,具有宣化湿浊、疏畅气机、健脾醒胃等作用。适用于湿浊内阻、脾为 湿困、运化失常所致的病症。 阴虚血燥及气虚者慎用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 1)发 散 风 寒 药 性 味 辛 温 ,以 发 散 风 寒 为 主 ,适 用 于 恶 寒 重 ,发 热 ,无 汗 ,头 身 疼 痛 ,鼻 塞 流 涕 ,苔 薄白,脉浮紧的风寒表证。常用药物有麻黄、桂枝、荆芥、防风、细辛、紫苏、羌活、白芷、生姜等。
清热药
清热药 [含 义 ]凡 药 性 寒 凉 , 以 清 解 里 热 为 主 要 作 用 的 药 物 , 称 为 清 热 药 。 [性 能 功 效 ]清 热 药 药 性 大 多 寒 凉 ,少 数 平 而 偏 凉 ,味 多 苦 ,或 甘 ,或 辛 ,或 咸 。主 能 清 热 、泻 火 、凉 血 、 解热毒、退虚热,兼能燥湿、利湿、滋阴、发表等等。 [适 应 范 围 ]主 要 用 于 热 病 高 热 、痢 疾 、痈 肿 疮 毒 、以 及 目 赤 肿 痛 、咽 喉 肿 痛 等 呈 现 各 种 里 热 证 候 、即 是 《内经》所说「热者寒之」的意义。 为了方便掌握本章各种清热药的特点,现根据各药的专长,再分为下列六小类: (一)清热泻火药:能清气分热,对气分实热症,有泻火泄热的作用。 (二)清肝明目药:能清肝火而明目,常用于肝火亢盛、目赤肿痛等症。 (三)清热凉血药:专入血分,能清血分热,对血分实热有凉血清热作用。 (四)清热解毒药:有清热解毒作用,常用于治疗各种热毒的病症。 (五)清热燥湿药:药性寒凉,偏于苦燥,有清热化湿的作用,可用于湿热病症。 (六)清虚热药:能清虚热、退骨蒸,常用于午后潮热,低热不退等症。 清热药性属寒凉,多服久服能损伤阳气,故对于阳气不足,或脾胃虚弱者须慎用,如遇真寒假热的证 候,当忌用。清热泻火药,能清解气分实热,清热作用较强,适用于高热烦渴、神昏、脉洪实有力、苔黄 或燥等里热炽盛的症候。 对 于 体 质 虚 弱 的 患 者 使 用 本 类 药 物 时 ,当 考 虑 照 顾 正 气 ,勿 令 伐 太 过 ,必 要 时 可 与 扶 正 药 物 配 伍 应 用 。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化湿药
化湿药 凡功能化除湿浊,醒悦脾胃的药物,称为化湿药。 化 湿 药 ,大 多 气 味 芳 香 ,故 又 称 为 “芳 香 化 湿 药 ” 。使 用 化 湿 药 后 ,可 以 使 湿 化 除 ,从 而 解 除 湿 困 脾 胃 的 症状,所以又称为“化湿醒脾药”或“化湿悦脾药”。 脾胃为后天之本,主运化,喜燥而恶湿,爱暖而悦芳香,易为湿邪所困,湿困脾胃(又称湿阻中焦) 则脾胃功能失常,化湿药能宣化湿浊,醒悦脾胃而使脾运复健,故在临床应用上具有重要意义。 化湿药主要适用于湿困脾胃、身体倦怠、脘腹胀闷、胃纳不馨、口甘多涎、大便溏薄、舌苔白腻等症。 此外,对湿温、暑温诸症亦有治疗作用。化湿药性味大都辛温,归入脾胃,而且气味芳香,性属温燥或偏 于温燥。 主要药:霍香、佩兰、苍术、厚朴、砂仁。 ◎化湿药应用注意事项◎ 1. 化湿药的功效有化湿、燥湿之不同,说明作用有缓弱、强烈之异,应跟据湿阻中焦之程度适当选用, 以免病重药轻或病轻药重之弊。 2. 化湿药主要用于寒湿中阻之症,常配合温里药同用;如为湿热之症,须配合清热燥湿药同用。此外, 如兼气滞,可配行气药;脾胃失运,可配健脾和胃药;如湿邪较重,还可与利水渗湿药相配伍。 3. 化湿药功能化湿、燥湿,易于耗阴伤津,故阴虚津少,舌绛光剥者宜慎用。 4. 化湿药物多含挥发油成分而气味芳香,煎煮过久可降低或丧失疗效,故不宜久煎,有的则应后下。
三、性能特点 根据解表药的性能,可以分为发散风寒,发散风热两类。 1、药 性 :发 散 风 寒 药 主 治 表 寒 证 ,发 散 风 热 药 主 治 表 热 证 。前 者 性 味 多 辛 温 ,发 汗 作 用 较 强 ;后 者 性 味多辛凉,发汗作用比较缓和。 2、药 味 :解 表 药 大 多 气 味 芳 香 ,性 质 轻 宣 疏 散 ,主 要 用 以 发 散 表 邪 ,故 一 般 为 辛 味 ;发 散 风 热 药 又 因 能清泄,而多兼苦味。 3、归 经 :因 为 肺 合 皮 毛 ,开 窍 于 鼻 足 太 阳 膀 胱 经 亦 主 一 身 之 表 ,故 解 表 药 的 解 表 功 效 应 归 太 阳 病 或 膀 胱经的证侯,现代中药学多言其归肺经,而古代本草多言其归太阳经或膀胱经 4、升 降 沉 浮 :其 作 用 趋 向 以 升 浮 为 主 ,其 中 兼 能 平 喘 、止 咳 或 清 泄 者 ,在 升 浮 为 主 的 同 时 又 具 有 沉 降 之性。 5、 毒 性 : 根 据 狭 义 毒 性 , 本 章 中 的 细 辛 、 苍 耳 子 为 有 毒 之 药 。 四、配伍应用 表证兼里寒者,配伍温里药;兼里热者,配伍清热药;兼暑邪者,配伍解暑药;兼湿邪者,配伍化湿 药或其他祛湿药;若虚人外感,正虚邪实,难以祛散表邪,应根据虚证的不同,将解表药分别与补气、养 血、助阳、滋阴等补益药同用,以扶正祛邪。 五、解表药应用注意事项 1、解表药虽有辛散发汗之共性,但其性质又有温、凉不同,所以用以治疗表证时必须注意辨证准确, 分清表寒证或是表热证,以免药石误投,贻误治疗。 2、 解 表 药 发 汗 作 用 有 强 有 弱 , 须 视 病 症 具 体 表 现 选 择 应 用 。 3、 对 解 表 药 发 汗 力 较 强 的 药 物 应 控 制 用 量 , 中 病 即 止 , 以 免 发 汗 太 过 而 耗 伤 津 液 , 导 致 亡 阳 或 亡 阴 。
4、 温 暖 季 节 及 东 南 地 区 用 量 宜 小 , 寒 冷 季 节 及 西 北 地 区 用 量 可 酌 情 增 大 。 5、 解 表 药 一 般 忌 用 于 表 虚 自 汗 、 阴 虚 发 热 、 久 病 体 虚 及 失 血 等 症 。 6、 解 表 药 多 属 辛 散 轻 扬 之 品 , 不 宜 久 煎 , 以 免 有 效 成 份 挥 发 而 降 低 疗 效 。 7、解 表 药 虽 能 透 过 发 汗 解 发 散 风 寒 药 ,性 味 多 为 辛 温 ,发 汗 作 用 较 强 。适 用 于 感 冒 风 寒 ,呈 现 恶 寒 发 热、无汗、鼻塞或流清涕、舌苔薄白、口不渴、脉浮等寒象比较突出的表症。对于咳嗽气喘、脚气水肿及 风湿痛等初起具有上述表症的,也可应用。但汗出过多能耗散阳气,损伤津液;因此,凡自汗、盗汗、热 病伤津以及阴虚发热、久患疮痈,淋病,失血等症,都应慎用。 8、解 表 药 根 据 自 身 特 点 ,春 夏 腠 理 疏 松 ,容 易 出 汗 ,用 量 宜 轻 ;秋 冬 腠 理 致 密 ,不 易 出 汗 ,用 量 宜 重 。 六、临床应用 解表药多属辛散之品,辛能发散,可使外邪从汗而解,故适用于邪在肌表的病症。也即《内经》所说 的“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的意义。解表药的临床应用,有以下几点: 1、 感受外邪,具有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脉浮等表症者。 2 、表邪郁闭,麻疹透发不畅者;水肿初期或麻疹初期兼有表证者,以及其它疾病具有表证需要发汗 解表者。
利水渗湿
中药利水渗湿药基本作用是什么? 凡能渗利水湿、通利小便的药物叫利水渗湿药。是中药中的利尿药,但也不完全等于利尿药。 湿有两种含意,一是有形的水分在体内潴留,形成水肿,尤以下肢水肿明显者,宜用利水渗湿药消除 水肿。二是痰饮,粘绸的液体为痰,如慢性支气管炎就有大量痰液积留,胃炎等会引起水分或分泌物在胃 内积留,以及体腔内的异常液体(胸水、腹水等)都属于痰饮,可适当配合利水渗湿药治疗。 湿与热所致的各种湿热证如淋浊(泌尿系感染 target=_blank>泌尿系感染或结石)、湿热发黄、疮疡 等也可用利水渗湿药治疗。 利水渗湿药忌用于阴亏洋少的病证,对脾虚水肿应以健脾为主,不宜强调利水。临床应用时,宜按病 证选用药物,并适当配伍。据现代研究,这类药物主要的药理作用如下。 ( 1) 利 尿 作 用 : 本 类 药 物 大 部 分 都 有 不 同 程 度 的 利 尿 作 用 , 如 茯 苓 、 泽 泻 、 木 通 、 金 钱 草 、 半 边 莲 、 猪苓、玉米须、瞿麦、扁蓄等。泽泻对大鼠的利尿作用因生产季节、用药部位、炮制方法不同而效果亦异。 开花后采集的半边莲比开花前的利尿作用强。金钱草、半边莲长期连续应用,利尿作用逐渐减弱。由半边 莲中所提得的半边莲素静注对犬有非常显著的利尿作用,2mg/kg 利尿强度与 10mg/kg 撒利汞相当。扁蓄、 金钱草、泽泻等药物的利尿作用与其所含的钾盐有关。 猪苓对人有显著的利尿作用,可使尿量及尿氯排出增加,家兔口服其煎剂呈现利尿,但腹腔注射流浸 膏则利尿作用软弱。茯苓利尿作用可因动物种类而异。正常人、家兔及大鼠口服车前子煎剂无明显利尿作 用 ,车 前 子 乙 醇 水 提 液 对 犬 无 利 尿 作 用 ,但 增 加 尿 中 氯 、钠 离 子 排 泄 量 ,并 使 血 浆 中 氯 、钠 离 子 浓 度 升 高 , 血液 pH 降低。地肤子无利尿作用,氯化钠排泄量增加是灰分所致。 茯苓与其他药物配伍,如五苓散(茯苓、猪苓、泽泻、白术和桂枝)、四苓散(茯苓、猪苓、泽泻和 白术)等利尿作用显著。导水茯苓汤对正常人或动物利尿效果不明显或较弱,而治疗慢性肾炎,对浮肿严 重患者的作用较显著。 ( 2)抗 菌 作 用 :利 水 渗 湿 药 ,特 别 是 利 尿 通 淋 药 ,经 体 外 抗 菌 试 验 ,有 不 同 程 度 的 抗 菌 作 用 ,茵 陈 对 结核杆菌及球菌等有抑制作用。扁蓄浸出液对某些真菌有抑制作用,对细菌的抑制作用较弱,泽泻能抑制 结核杆菌的生长,木通水煎剂及半边莲对多种致病真菌也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地肤子水浸剂在试管内 对许兰氏黄癣菌、粤杜盎氏小芽胞癣菌等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 (3)利胆作用:中医用茵陈治疗黄疽,动物实验也证明,茵陈及其有效成分 6,7-二甲氧基香豆素能 增加胆汁的排泄,有明显的利胆和防治实验性肝炎作用。玉米须能促进胆汁排泄,降低其粘度,减少胆色 素含量,多用于无并发症的慢性胆囊炎、胆汁排出障碍的胆管炎患者。 ( 4) 其 他 作 用 : ①降压。茵陈水煎剂、6,7 一二甲氧基香豆素均有降压作用。扁蓄对猫、犬、兔都可引起降压。半边 莲素 A、B 静脉注射有降压作用,可持续 1 小时以上。车前子治疗高血压病亦有效,除个别病例有胃部不 适外,无其他不良反应。 ②影响脂质代谢。泽泻有抗脂防肝、降血脂作用,并对家兔实验性高脂血症有防治作用。茵陈治疗动 物高胆固醇血症效果较好,对主动脉弓段的病变、内脏脂肪沉着,均表现保护作用。车前子对人有降低血 清胆固醇的作用。 ③降血糖。茯苓、泽泻有轻度降血糖作用。玉米须的发酵制剂可使家兔血糖明显降低。 ④影响免疫功能。由猪苓提取的多糖能增强荷瘤小鼠(S180)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 对正常人 可使 T 淋巴细胞转化率显著增加,促进抗体的生成;有抗肉瘤及癌的作用。茯苓亦能增强免疫功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