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昆曲的拯救和保护(精)

第二课昆曲的拯救和保护(精)
第二课昆曲的拯救和保护(精)

第二课昆曲的拯救和保护

基础链接

1.在中国戏曲史上,昆曲是“国宝”级的“”。

2.现在,昆曲已经被列入《》,受到举国上下的关注。

3.脚色制是中国戏曲艺术的伟大创造。演员分工,称“脚色”,脚色各有名目,在戏曲中扮演男主人公的称为()

A.生 B.旦 C.净 D.丑

4.昆曲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个稳定的剧本结构。其戏剧结构为()A.“合——离——合,双线交叉” B.“离——合——离,双线交叉”

C.“合——离——合,双线平行” D.“离——合——离,双线平行”

5.昆曲在演出的时候,其中的“末”这一脚色需要()

A.能文善唱,扮相俊美 B.唱腔粗直,动作孔武

C.涂抹花脸,诙谐滑稽 D.口齿清楚伶俐

6.昆曲江河日下开始于()

A.清朝前期 B.清朝中叶 C.清朝晚期 D.民国年间

7.以下各个戏曲名家中,不是昆曲艺术家的是()

A.韩世昌 B.白云生 C.侯永奎 D.谭鑫培

8.以下四个文化遗产中,哪一项与其它三项形式不同()

A.北京故宫 B.昆曲 C.秦始皇兵马俑 D.大熊猫

9.要保护和发展昆曲,需要解决的问题有()

①人才匮乏②资金短缺③剧场不足④昆曲改革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自主拓展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二十一世纪初,集合两岸三地文化精英共同打

造的青春版《牡丹亭》的出现,一时间给昆曲注入了青春的

生命,在大学校园,引起青年学生争看昆曲的热潮,论者称

此为“青春版《牡丹亭》的文化现象”。此一现象恐怕也源自于

华人世界的青年学子,开始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新的憬悟,

新的渴求。昆曲的古典美学以及汤显祖的有情天地,终于深深感动了千千万万中华儿女的心。

青春版《牡丹亭》剧照

材料二昆曲曾经有过辉煌历史,晚明至清朝乾嘉时期独霸中国剧坛两百多年,是当时

的“国剧”。上至宫廷,下至市井,莫不爱好。唱曲是当时的全民运动。昆曲集诗、歌、舞、

戏于一体,由于大量文士参与撰写,审度音律,昆曲遂成为明清时代高雅艺术的指标。而昆

曲的长期衰微,亦正是民族精英文化的一大损失。……这股昆曲热潮如果没有更进一步的社

会普及教育,是难以后继的。今年十月一日至七日,于丹教授在中央电视台继《论语》讲座

后及时推出“昆曲之美”讲座,从“梦幻”开始,最后归结到“风雅”,把昆曲美妙传神音艺俱佳的

风貌描述得淋漓尽致。相信于丹教授的昆曲七讲,跟她的《论语》讲座一样,会产生广大的

普及效应,对昆曲的推广发扬将有巨大贡献。

——《于丹·游园惊梦》白先勇先生的序言

请回答:

(1)材料一图中的人物在戏曲中的角色分别被称之为什么?在昆曲中,这样的角色必

须具备怎样的条件?

(2)材料二中说明今天的昆曲面临着怎样一个处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结合

所学知识,说说今天我们要保护昆曲面临着哪些困难?

(3)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反映了当今如何振兴昆曲?

(4)谈一谈你觉得振兴昆曲还有哪些方式方法?

参考答案:

1.活化石 2.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3.A 4.C 5.D 6.B 7.D 8.B 9.A 10.(1)生、旦;条件:能文善唱,扮相精美,做功精细。

(2)长期衰微的处境;昆曲片面追求旋律性,音乐性的表现力,牺牲了文学性和戏剧性,

成为昆曲的致命弱点。面临困难:人才匮乏,资金短缺,剧场不足,昆曲改革。

(3)材料一反映了重新编剧,给传统名剧赋予新的活力;材料二反映了名家宣传昆曲,使昆曲为更多人认识和熟知,有利于昆曲的推广发扬。

(4)自由发挥,言之有理即可。

昆曲的繁华转身与传承困境

六百年寂寞前世,终走到十年的浮华重生,两种迥然的命运,到底是昆曲的幸,还是不幸? 每个民族都有其不可替代并深以为傲的艺术,就像希腊人有悲剧,意大利有歌剧,俄国人有芭蕾,英国人有莎剧。而谢天谢地,中国人有昆曲。 这么说并不夸张,与其他戏曲艺术相比,对于太多的中国人而言,昆曲作为大众艺术的存在,也许不过短短十年——十年前,昆曲成为联合国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申遗成功由此开启这一古老贵族艺术通往大众的亲民之旅,其古绝寂寞面目褪去,转而以青春的容颜重生:青春版《牡丹亭》、《1699·桃花扇》、《玉簪记》、《怜香伴》的轮番上演并意外引来追捧。入遗十年,昆曲终复兴。 一次次场景变换,一年年人物更迭,昆曲的大幕合上又拉开。恐怕谁也不曾想到,自诞生六百年后,昔日王谢堂前的昆曲,如今已然是寻常百姓的茶歇消遣。六百年寂寞前世,终走到十年的浮华重生。两种迥然的命运,构成的到底是昆曲的幸,还是不幸? 昆山一曲唱到今 “我相信,这个民族是太爱好戏曲表演了。这个国家有很多年轻人从事这种活动。戏班的旅程遍布全国各地,他们忙于公众或私家的演出。凡盛大宴会都要雇佣这些戏班。客人们一边吃喝

一边看戏,十分惬意,以至宴会有时要长达十个小时,戏也一出接一出演下去,直到宴会结束。”《利玛窦中国札记》一书中如是记载万历年间中国人看戏的场景。 这个来自歌剧故乡意大利的传教士看到的正是昆曲,巧合的是,彼时歌剧也正在意大利兴起,不过和昆曲相比,它的黄金时代要滞后差不多两百年。 六百年前,昆山人顾坚改进和完善了南曲声腔,绘就昆曲传奇的最初一笔。四百年前,汤显祖完成不朽的传奇《牡丹亭》,昆曲由此进入鼎盛。三百年前,两部传奇巨作《长生殿》和《桃花扇》先后唱响大江南北,昆曲在康乾盛世奠定了无可动摇的国剧地位。 八十多年前,40多个少年走进苏州昆曲传习所的大门。在昆曲最为衰弱的时候,用尽毕生心力守护一脉香火。五十年前,周传瑛等传字辈艺人演出新编《十五贯》,造就了新中国文艺史上“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的佳话。 从被尊为“盛世元音”,至清中叶后日渐衰微,再发展到近代一度从舞台上绝迹,回看昆曲一路,颇有沦落之感。在昆曲最为衰微的时候,昆曲艺人曾叹“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直到进入21世纪,历经沧桑的昆曲再次焕发激情和光芒,北京大学教授骆正认为“当前昆曲形势大好,不但是‘春风又绿江南岸’,而且‘千里莺啼绿映红’”。

就如何保护、传承传统文化进行对话

李迎新——中国人民大学——如何保护传承传统文化 前段时间表姐结婚,我请假回家参加婚礼,婚礼举办得喜庆、热闹。但一件事情却让我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记得小时候,每次哪家有红白事时,都会邀请村里或邻村的“乐鼓队”前来,但最近几年我发现,传统的由唢呐、箫、笙等组成的乐队被现代的架子鼓、音响等取代了。那些被我们小时候熟知的家伙什儿渐渐不见了踪影。 不得不承认,我们的传统文化正在一点一点从我们身边悄悄消失,在我们为此而感到遗憾和惋惜的同时,我们也要思考:为什么会这样,怎么做才能流传我们宝贵的传统文化? 我们应该看到,政府为此已经做了一些努力。比如成立非物质文化保护组织,通过行政力量挽救、保护传统文化。另外,我认为政府还应加大政策和财政支持力度,给掌握传统艺术的民间艺人以资金鼓励。其次,我建议在中小学校开设相关课程让我们的下一代学习,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再次,政府还应放宽政策,鼓励民间艺术走向市场,通过市场炒作扩大传统艺术的影响力。 媒体作为大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在传统文化白虎山也有责无旁贷的责任。首先,我认为应扩展文化宣传渠道,利用电视广播,平面媒体以及新兴网络媒体等多种手段进行科普式的宣传和推广,也可以组织相关比赛来增加受众。其次,政府出资和媒体合作,拍摄相关影片进行宣传,对于濒临灭绝的传统文化遗产号召全社会有能力人士进行重点保护等等。 保护传统文化是我们全社会没一个人的责任,作为炎黄子孙,我们什么都可以丢,但我们的传统文化一个也不能丢,希望我们每个人都承担起一点责任,从身边做起,为传统文化保护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侯思成——如何保护、传承传统文化 在挽救传统艺术上,政府与媒体在不同角度上各自具有关键性作用,只有两者形成的合力才能最有效地支持和挽救传统艺术。 政府必须充分发挥其官方权威性,从政策角度给传统艺术提供支持。如相关机构为该艺术形式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荣誉,让人们充分意识到其可贵与重要;此外,对传统艺人予以政策性支持。既然大学生创业都有相关优惠政策,已经被认可、证明了的传统艺术、艺人实在不应不闻不问,对相关从业人员颁发头衔(“如XX级艺术家”)并给予津贴补助,对相关行业给予税收、管理费上的削减都极大帮助传统艺术,并让更多的人有更大的理由去学习、继承、传播传统艺术;其三,政府文化产业部分应吸引企业赞助,适当进行评比类活动,在活动中让人们了解已近消亡的传统艺术,发掘其新的价值,并扩大企业自身知名度,一举多得、 从媒体来看,更是有巨大的机会与发展空间。在今日传媒力量巨大的背景下,一次成功的造势(抑或“炒作”)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媒体宣传的方式也很多。其一,寻找传统文化与潮流文化的结合点,为什么传统文化日薄西山:因为它们所体现的价值观、文化内涵已不被主流大众所接受。京剧、白局被年轻一代认为“no fashion”,但又有多少媒体试图从根本扭转其特征而非一些痛心疾首的现状报道?同样是传统艺术,书法不但没有没落,反而日益流行。君不见李宁、耐克等体育品牌中的书法元素?许多新生代艺术家也进行了大胆

昆曲及其声腔艺术简介

献给2007年虎丘曲会 百戏之祖幽谷雅兰——昆曲及其声腔艺术简介 文生收集整理 二○○七年九月

前言 目前昆曲爱好者日益增多,尤其广大青年朋友居多,他们是昆曲传承的新生力量的和昆曲未来的希望,如何正确将他们引导入门是昆曲界每个人都应担负的责任。但不少朋友均提到昆曲门槛较高,尤其是很难找到比较系统而简要的昆曲音乐和昆曲声腔资料,以至于在欣赏和学习中产生较大的障碍。笔者在收集前辈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做了一些归纳和整理,同时也将一些较为深厚的理论问题予以通俗化,用较为简短的文字对一个很宏大的学科做了一个简要说明,形成这个短文。一方面为了及时给朋友们介绍一点关于昆曲声腔艺术的粗浅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想以此抛砖引玉,请各位专家、前辈都来关心昆曲的后继者,给大家从多个侧面介绍一些研究成果、和学习方法。这就是这篇关于昆曲发展简史和声腔艺术简介文章的初衷,请各位方家不要抱着批判学术文章的眼光和态度来对待此文,因为它仅仅是一篇介绍性的文章,而不是研究性的专业论文。笔者心里一直揣揣,只是希望文中举例及观点基本正确、漏洞不要过多即可。笔者不是昆曲音乐的研究者或者造诣深厚的曲家,仅仅是一个普通的爱好者,匆忙间在07年虎丘区会之前搞出这篇东西,文中存在错误及疏漏是必然的,欢迎大家不吝赐教。

一、昆曲简介 昆曲艺术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它是我国最为古老的全国性剧种。有关它的研究资料,浩如烟海,昆曲艺术本身和昆曲理论都可以说达到了相当的高度。昆曲在2001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首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荣列榜首,这也再次确认了中国昆曲独特的文化特性和艺术价值。 昆曲,原名“昆山腔”或“昆腔”,清代以来称为“昆曲”,现今在舞台演出中已经称为“昆剧”。“昆山腔”产生于元末明初(十四世纪中叶)江苏昆山一带,时间上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了。“昆山腔”开始只是民间清曲、小唱。到明嘉靖、嘉庆年间杰出的戏曲音乐家魏良甫对昆山腔加以改革,使其更加委婉细腻,流利悠远,人称“水磨腔”。 其后,音乐家、戏剧家梁辰鱼按昆山腔的特点,创作了第一部昆腔传奇《浣纱记》,扩大了昆山腔的影响。随后,一些文学人士争用昆山腔新声撰写传奇,昆山腔一时名声大噪,到明万历年间昆腔已从“吴中”扩展到江浙各地,进而发展到全国,形成了全国性的剧种,当时称为“官腔”。 昆剧的兴盛和它称霸剧坛的时间约长达二百三十年之久,即从明代隆庆、万历之交开始,到清代嘉庆初年(1570-1800)。这是昆剧艺术最有光辉和成就最为显著的阶段,出现“家家收拾起、户户不提防”的繁荣景象。剧作家的新作品不断出现,表演

第2课 昆曲的拯救和保护

(人教版)选修6 第八单元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昆曲 2.昆曲的拯救与保护 江苏省黄埭中学徐寅冰 基础链接 1.昆曲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个稳定的剧本结构。其戏剧结构为()A.“合——离——合,双线交叉” B.“离——合——离,双线交叉” C.“合——离——合,双线平行” D.“离——合——离,双线平行” 2.昆曲江河日下开始于() A.明朝前期 B.清朝前期 C.清朝晚期 D.民国年间 3.以下四个文化遗产中,哪一项与其它三项形式不同() A.北京故宫 B.昆曲 C.秦始皇兵马俑 D.长城 3.要保护和发展昆曲,需要解决的问题有() ①人才匮乏②资金短缺③剧场不足④昆曲改革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自主拓展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二十一世纪初,集合两岸三地文化精英共同打 造的青春版《牡丹亭》的出现,一时间给昆曲注入了青春的 生命,在大学校园,引起青年学生争看昆曲的热潮,论者称 此为“青春版《牡丹亭》的文化现象”。此一现象恐怕也源自 于华人世界的青年学子,开始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新的憬悟, 新的渴求。昆曲的古典美学以及汤显祖的有情天地,终于深 深感动了千千万万中华儿女的心。 青春版《牡丹亭》剧照材料二昆曲曾经有过辉煌历史,晚明至清朝乾嘉时期独霸中国剧坛两百多年,是当时的“国剧”。上至宫廷,下至市井,莫不爱好。唱曲是当时的全民运动。昆曲集诗、歌、舞、戏于一体,由于大量文士参与撰写,审度音律,昆曲遂成为明清时代高雅艺术的指标。而昆曲的长期衰微,亦正是民族精英文化的一大损失。……这股昆曲热潮如果没有更进一步的社会普及教育,是难以后继的。今年十月一日至七日,于丹教授在中央电视台继《论语》讲座后及时推出“昆曲之美”讲座,从“梦幻”开始,最后归结到“风雅”,把昆曲美妙传神音艺俱佳的风貌描述得淋漓尽致。相信于丹教授的昆曲七讲,跟她的《论语》讲座一样,会产生广大的普及效应,对昆曲的推广发扬将有巨大贡献。 ——《于丹·游园惊梦》白先勇先生的序言请回答: (1)材料一图中的人物在戏曲中的角色分别被称之为什么?在昆曲中,这样的角色必须具备怎样的条件?

从昆腔到昆曲

从昆腔到昆曲 昆曲,原称昆腔,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具有悠久艺术传统的戏曲,被誉为“近代百戏之祖”。1.昆曲的特色:角色分工细腻,服装道具十分讲究,唱腔悠扬婉转,讲究字正腔圆。昆曲戏词文雅深奥,讲究运用典故。 2.昆曲的衰落 原因:昆曲的弱点(片面追求旋律性、音乐性,牺牲文学性和戏剧性)日益暴露;清乾嘉年间,出现花雅争胜的局面。 3.昆曲独特的文化价值 (1)昆曲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具有完整表演系统的戏剧形态,对后世中国戏曲都有深远的影响。在中国戏曲史上,昆曲是中国戏曲的“活化石”。 (2)昆曲是中国舞台艺术中集中国文艺大成的代表品种,它的脚色制、戏剧结构、演员组合体制流传至今。 4.拯救和保护任务 (1)昆曲面临的困难:人才匮乏、资金短缺、剧场不足、昆曲自身改革问题。 (2)希望:抓住新机遇,薪火传承,再创辉煌。 扬州小秦淮 南京有条秦淮河,扬州人就把旧城与新城之间的一条河称作“小秦淮” 是扬州古城唯一存留的内城河,北连北城河,南经龙头关,流入古运河,全长约2公里。它是明清两代古城兴衰的见证。小秦淮河及两岸街区曾是清代最繁华的地段。 “小秦淮”之名始于康熙年间。和明人林章的名句“不知建业秦淮水,送到扬州第几桥”有关.横跨小秦淮河上的砖石结构的单孔桥梁有十余座之多,过去常有游船穿桥而过直达瘦西湖。 沿河住户均枕河而居,大多单门独院,粉墙黛瓦,马头山墙,灰白墙脚线,偶有新建楼房则飞檐翘角,格扇花窗,古色古香的建筑和小秦淮河相映成趣。2公里长的河道均是石栏围岸,河边桃柳相间,三步一株,枝条交错,夹以萋萋芳草,游人沿河行走如在画中。过大东门桥就沿小秦淮河向南行。小河很窄很深,两岸花木簇拥,曲曲弯弯向南流淌。但见岸柳如烟,桃花映水。 东北角的一块空地上有小亭一座,四角飞檐高高翘起,一株小叶黄芽老树盘根错节,枝繁叶茂,亭亭如盖,亭畔有白石假山壹座,数竿修竹迎风摇曳。

2021届高考(浙江)人民版历史一轮复习课后同步练习卷:中国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和具有警示意

中国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及具有警示意义的世界文化遗 产 一、选择题 1.中国各种文化艺术门类中第一个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批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是() A.京剧B.吕剧 C.黄梅戏D.昆曲 2.昆曲这种戏曲距今已经有600多年的历史了。据此推算,它应当诞生于() A.春秋战国时期B.宋朝末年 C.元代末年D.清朝前期 3.被称为“百戏之祖”或“百戏之师”的昆曲是哪个省的地方戏() A.江苏B.浙江 C.安徽D.北京 4.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的《牡丹亭》被誉为“昆剧之母”,塑造了少女杜丽娘追求爱情的故事。根据昆曲的剧本结构推断,《牡丹亭》的结局最有可能的是() A.杜丽娘与柳梦梅喜结连理终成眷属 B.杜丽娘追求爱情不得郁郁而死 C.柳梦梅高中状元抛弃杜丽娘 D.杜丽娘与柳梦梅遭遇婚姻危机 5.在昆曲演出的时候,“末”这一角色需要() A.能文善唱,扮相俊美 B.唱腔粗直,动作勇猛 C.涂抹花脸,诙谐滑稽 D.口齿清楚伶俐 6.白先勇将五十五折的昆曲《牡丹亭》删减成二十九折,并将西方歌剧和东方戏曲融合而成青春版《牡丹亭》,获得空前成功。这说明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A.必须对原有的内容进行大规模的精简 B.必须忠实地维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C.应该用西方文化来重新解读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D.应该注重与时代的要求相结合,使其发扬光大 7.以下四个文化遗产中,哪一项与其他三项形式不同() A.北京故宫B.昆曲 C.秦始皇陵兵马俑D.大熊猫

8.(2020·温州九校高三联考)下列有关奴隶或奴隶制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奴隶贸易是西方殖民史上最黑暗、最可耻的一页 ②雅典的公民权利建立在对广大奴隶专政的基础之上 ③亚里士多德认为奴隶制不合理,故在遗嘱里要求解放所有家奴 ④西塞罗曾提出“奴隶……同样有其他人所具有的自豪、荣誉、勇敢、高尚等品性” A.①②B.①④ C.①②③D.②③④ 9.作为欧洲殖民者贩卖奴隶贸易的中转站,戈雷岛曾被几易其手。下列对戈雷岛的争夺顺序表述正确的是() A.法国—葡萄牙—荷兰—英国 B.葡萄牙—法国—荷兰—英国 C.荷兰—葡萄牙—法国—英国 D.葡萄牙—荷兰—英国—法国 10.历史是一门关乎时间和空间的学问,历史事件总是发生于特定的时空之中。观察下图,对图中标识的地点发生的历史事件,标注正确的是() A.①——亚里士多德创办吕克昂学院 B.②——希波战争结束后雅典重修卫城 C.③——德国法西斯建造的“人间屠宰场” D.④——拿破仑与反法联盟进行莱比锡会战 11.奥斯威辛集中营、戈雷岛有特殊的价值内涵。这类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主要标准是() A.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一种创造型的天才杰作 B.作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提供一种特殊的见证 C.作为一种建筑物展现出人类历史上的重要阶段 D.与具有特殊普遍意义的事件有直接或实质的联系 1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军事法庭将法西斯战犯起诉为“破坏和平罪”“战争罪”“违反人道罪”。其中“违反人道罪”指战争发生前和战争期间,对任何平民的杀害、灭绝、奴役及其他不人道的行为。以下可以作为该罪行证据的史实是()

昆曲教学设计说明

昆曲 知识目标:初步了解昆曲,了解南曲北曲的异同以及艺术特色;学唱昆曲,初步感受昆曲的唱腔等特点。 能力目标:欣赏、学唱、感受、《牡丹亭》,《去家乡,望路遥》片段,唤起学生学习昆曲的兴趣。 情感目标:唤起学生学习昆曲的兴趣,激起学生对民族戏曲的热爱以及为昆曲的传承做贡献。 教学难点:学唱昆曲片段 一、导入: 出示奥运会视频, 问:1、你知道以上画面出自什么场景吗?你知道演员唱的是什么曲种吗?你知道演员念的是什么诗句吗? (以上画面展示的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的一个片段,随着改编自唐诗《春江花月夜》张若虚的名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唱起了昆曲,拉开礼乐篇章) 2、为什么奥运会开幕式为什么选择昆曲,而不选择京剧之类的? (昆曲被誉为世界三大戏曲的源头之一,是我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戏之祖”。昆剧是中国戏曲史上具有最完整表演体系的剧种,因此,更古老的昆曲更有资格成为中华雅文化的标志性符号而亮相在奥运会开闭幕式上,让世界为之惊艳。于是一个是人类体魄美的极限,另一个是人类精神美的极致———奥运与昆曲,这两种不搭界的东西,在第29届奥运会人文奥运理念的催化下,在2008年的北京有一次破天荒的因缘际会。 二|、走近昆曲。 (一)、介绍昆剧 1、让我一起走近昆曲的世界!(出示昆曲的剧照)介绍昆曲:昆曲又名昆腔、昆山腔,专唱昆腔的剧种称作“昆剧”。昆山腔早在元末明初之际产生于江苏昆山一带,它与起源于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和起源于江西的弋阳腔,被称为明代四大声腔,同属南戏系统。明朝中叶至清代中叶戏曲中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很多剧种都是在昆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也有“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2、昆曲四大行当生旦净丑称为家门,昆曲的行当不仅提炼了昆曲人物的类型,还各自具备相应的程式化表演,歌舞结合虚实相生的表演形式,反而使演出如行云流水,一无拘束。(出示视频) 2、教师简单介绍南曲北曲的共同点。昆曲的音乐,主要是南曲和北曲。南曲和北曲是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的两种戏曲声腔。南曲与北曲合流,使昆腔的音乐得以丰富和发展,这无疑是一大进步。南曲和北曲有三大共同点:(一)曲体结构。我国戏曲音乐的唱腔结构分为曲牌体和板腔体两种。它们都是曲牌体音乐,其主体是单一的独立的长短不一的曲牌,但这些曲牌可以单独使用,又可以连缀演唱,视剧情和唱词而定。(二)唱词形式。它们都使用长短句的 词律体,因此,反映在音乐上,其曲牌内部的句式长短不一,多有变化。(三)伴奏乐器。均以笛子为主要伴奏乐器。接下来我们分别欣赏一首南曲,一首北曲,我们感受一下他们之间有何不同。 三、欣赏《牡丹亭》片段。介绍剧情:江西南安太守杜宝之女杜丽娘,在春天的感召下,与婢女春香往后花园游玩。逛累了回房小睡,梦到书生柳梦梅出现,和她在牡丹亭梅花树下幽会。丽娘在梦中和想象中的情人尽情欢会。此后,丽娘因相思抑郁而死。三年后,柳梦梅

传统文化保护与开发的调研报告

传统文化开发利用及保护调研报告 一、前言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市场经济的竞争性,使得资源的优化配置得以实现。因此,我们要保护并复兴传统文化,必须引导传统文化适应市场经济制度。只有在坚持传统文化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前提下,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复兴才可能实现。要想保护并复兴传统文化,我们必须开发传统文化,实现传统文化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因此我今天抱着这一态度,展开了对我国传统文化开发利用及保护情况的调研。以便得出保护、开发、复兴传统文化必须坚持何种经济模式?同时在开发时要怎样才能丰富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使之符合我国通行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和道德标准。 二、传统文化开发利用现状 1、中国共产党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共要领导并长期推动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复兴。党要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特别是要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党要坚持并完善科学执政方式,健全民主集中制,推动党在推进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复兴上的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党要积极制定并颁行有利于推动传统文化保护与复兴的意见和决定。 2、政府要积极引导传统文化与市场经济制度相适应,加大财政投入,培养能够传承传统文化的人和民间团体。要制定传统文化的保护、开发与复兴战略,扎实稳步推进战略决策的落实。要加强立法,提到立法的质量,运用法律手段推动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复兴。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行政效率,彻底扫除制约传统文化保护与复兴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等瓶颈。要坚决打击假借传统文化之名宣传封建、资本主义落后意识的人和组织,及时向人民群众释清保护与复兴传统文化的原因和意义。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向海外人民推广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 3、全社会要形成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荣的观念,坚持了解传统文化,自觉抵制西方落后思想和意识的侵蚀。要积极宣传传统文化,提升传统文化的知名度和认可率。要自觉学习并推广、传播传统文化,坚持用传统文化约束自己的行为,切实做到“立德立功立言”。在市场经济中,积极在与传统文化相关的产品上消费,提升传统文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要延长传统文化的产业链条,对传统文化要深 加工、细加工,扩大其市场份额。要不断丰富传统文化的内涵,坚持发展创新,坚持与时俱进。 三、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是做好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工作的前提 1、在开展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工作中,将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规划之中,经费列入财政预算,职能部门尽职尽责,使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得到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只有把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并积极规划实施,才能充分调动各有关部门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切实认真组织做好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工作。实践证明,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是做好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前提条件。 2、合理开发利用物质文化遗产,以传承为核心,以产业为纽带,培育一批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市场,实现物质文化遗产的振兴价值。通过实施文化经济政策保持民间艺术,特别是手工艺生产企业走向市场,吸引社会资本投资与开发物质文化遗产产业,促进物质文化遗产产业的发展。积极支持开发民族民间特色产品。如德钦县民族银制品厂,香格里拉尼西乡制陶业,州藏药厂,藏族、傈僳族等民族手工毛纺制作,尼西、奔子栏一带的木制品生产。不仅取得了很好的社会经济效益,而且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形成了良性的互动产业链。 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我州的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

如何保护昆曲

如何保护昆曲 昆曲,又称昆剧、昆腔、昆山腔,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珍品。昆曲发源于公元14世纪中国元朝末期的江苏昆山,后经魏良辅等人的改良而走向全国。自明代中叶独领中国剧坛近三百年,清中叶后衰落。昆曲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术等,以曲辞典雅、行腔婉转、表演细腻著称,被誉为“百戏之祖”。昆曲以鼓、板控制演唱节奏,以曲笛、三弦等为主要伴奏乐器,其唱念语音位“中州韵”。 然而,现如今,昆曲却陷入了衰退的境地。归根结底是因为失去了昆曲赖以生存的关键——观众。现在娱乐的方式很多,所以鲜少会有人去看不太容易懂得昆曲,而是更愿意去欣赏那些更容易让人明白的影视节目。这就使得昆曲的发展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这一瑰宝甚至陷入了消失的困境。 我认为保护应该分一下几个方面: 第一方面是国家、政府资金上的支持,从硬件和软件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昆曲保护、继承、发展的计划和规划。实行资金倾斜政策。我们保护兵马俑等有形资产每年都要花去许多钱。但作为“活化石”的“国宝”级非物质遗产的昆曲每年得到的额经费仅够人头费,根本无力去研究、继承、发展。另外,昆曲作为舞台艺术,它的生存和发展是和剧场有着紧密联系的,西方的舞台艺术一般都是和剧场紧密相连的,二者相互辉映,缺一不可。但是我们昆曲的现状呢?现在我们本来就为数不多的能够上演戏剧的剧场大多残破不堪,而像点样的,却因场租昂贵而无法承担。像中国历史上专供皇家上演戏剧的剧场,当年都为昆曲的发展做出过贡献,但现在不开放了,十分遗憾。如果把这部分皇家剧场开发出来,演出昆曲,吸引国外游客,这将使得昆曲的发展有了经济上的保障。 第二方面是昆曲的发展应该趋于年轻化,让年轻人也能感受我国的“国宝”。现如今,最大的消费群体还是青年人。现在的昆曲单调、深涩难懂不能吸引很多年轻人去观看,这就丧失很大一部分观众,而且是具有消费能力的观众。没有新鲜血液的注入,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昆曲的发展。只有真正打动了这一部分的观众,会使得昆曲的发展更具活力,方能更好的发展起来。 第三方面也是最重要的,那就是昆曲自身的发展。如果没有自身的发展,就不可能延续下去。作为濒危的艺术品种,昆曲在艺术上和其他艺术文明一样是伟大的,成功的。但在自身继承、发展和生存上,昆曲的现状却是拮据的、痛苦的、甚至是失败的。为什么西方歌剧能唱响整个世界,而有严谨规范的东方古典歌剧的昆曲却有消失的危险?为什么莎士比亚手下的剧本能轰动全球?而浑身浸透着人文主义思想光辉的关汉卿、汤显祖等人的戏剧作品却不行呢?其实,不是不能,而是不作为! 我们应该重视起来,给予昆曲足够的关注度,让昆曲从我们的手中传递到我们的子孙后代,让中话文化的瑰宝薪火相传,永世长存!

对昆曲的认识及其传承的思考

昆曲承载着高度凝聚的中华文明对美的追求和思考,包括文学美、音乐美、舞蹈美。作为一个有责任将我国历史文化传承下去的中国大学生,如果不了解这个具有深厚底蕴的艺术,可谓是一种遗憾;对于昆曲艺术本身,没有年轻一代的弘扬和传承,就是灾难与悲剧;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来说,没有年轻一代的关注,就有可能失去生存的能力与空间,更会阻碍年轻一代对祖国文化认同感的树立。 一、昆曲之衰的原因: 从社会方面看,1.市民审美情趣成为昆曲不断走向衰落的决定性因素。2.狎优风气导致观剧者审美情趣的低落,不理于以“贵艺”著称的昆曲以“重色”见长的花部戏的竞争。3.统治阶级文化上的高压政策对昆曲的发展产生了实质性的伤害。从经济方面看,昆曲演出成本高,昆班开拓市场的意识不强、从事昆曲艺术的人中缺少经营之才、昆曲演出上座率不高、票房收入低等都是导致昆曲衰落的重要因素。从文学方面看,清中叶以后,曲学衰微,文人染指昆曲者日少,创作上一味因循守旧,缺少创新,加之昆曲本身曲词太雅,因雅致隔,妨碍了观众对他的理解,逐步失去以普通市民为基础的观众群。最后,从音律与演出方面看,由于昆曲严格守律,“声协”与“辞工”之间矛盾十分突出,因而严重束缚了作者的创作。昆曲在演唱上又要求极严,具有难学难传的特点,不容易普及。昆曲扮演又以文戏为主,词哑戏冷,不够热闹,综合性不如后起的京剧。由此可见,昆曲最终失去戏坛盟主的地位是有其必然性的。 二、对昆曲在高校传承的难点以及可行性的探讨: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生态文化正发生巨大变化,昆曲的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人才的流失使得胜任昆曲创作的人员寥寥无几;要革新昆曲,又面临两难困境—不对昆曲作较大改变,就无法缩小昆曲与时代的距离;倘若做大的改变,昆曲就失去特性而不成为昆曲了。因此,昆曲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需要更新思路和观念,突破以往的旧有模式,创造全新的经营理念,充分利用现代传播手段,让更多的人尤其是青年人了解喜爱昆曲这一传无疑是一种统艺术。 昆曲这一雅文化,需要有较高的文化知识内涵与艺术鉴赏能力,无疑是一种精英文化,要以俗文化的依托而生存同时不能将自己俗化。然而,流行音乐、卡拉OK等的流行不断冲击着大学生的审美特征与昆曲艺术的审美形成对抗的态势。另一方面,大学生对昆曲不了解甚至是一无所知,不知道为什么演员要将一句话唱那么“久”;旋律为什么要这么“绕”;走路为什么要用那些步子……这样就导致了学生很难从这些表演规范中感受到昆曲的魅力所在。 但是,昆曲在高校传承是可行同时也是势在必行的。首先,大学生对于民族文化认同感是渴求的。于丹的《昆曲审美之旅》从昆曲的“梦幻之美”、“深情之美”、“悲壮之美”、“苍凉之美”、“诙谐之美”、“灵异之美”、“风雅之美”让当代大学生感受我们先人创造昆曲的优雅、从容、高贵,甚至是获得充满时尚气息的精神享受,让他们感觉昆曲离现代人非但没有距离感而且同样需要,唤醒了大学生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记忆”。其次,“人性”是相通的,昆

当代社会民歌传承保护和发展的思考

当代社会广西壮族民歌的传承保护和发展班级:10汉本4班姓名:韦妮佳学号:1001040144 【摘要】壮族民歌是壮族先民在生活劳动过程中创造的一种传递感情,歌颂劳动、生活、自然的歌曲,属于劳动实践的产物。壮族民歌是靠本民族语言口传心授的方式而得以传播,在历史上,是靠民间艺人的集体创作并通过口头来传承的。但是在本身传唱上存在模式化,而传统的民歌又由于地域性和语言的限制,导致了民歌不能从广度上来获取广大的市场,其光芒被流行音乐的灵活性轻而易举地掩盖掉。此外,民歌发展中的另一障碍是本民族语言的退化。由于现代传播技术的发展,人们之间的交流越来越方便,人们的生活方式及思想逐渐向城市化靠近,通过唱情歌的方式来交流感情大部份都被便利的通讯设施所取代,用山歌来表达爱情的方式也随之东去。其婚丧嫁娶由于在影视媒体的影响下,日渐摒弃了原有的民俗民风,现代的生活方式改变了壮族民歌赖以依存的文化生态环境。壮族是一个歌的民族,被赞为诗性跃动的民族,它凭借着深厚的民歌传统而美誉远播。壮族民歌作为壮族人民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壮族人民储备的精神食粮。因此,我们才更须要把这种传统文化一直延续和传承下去。 关键词:广西壮族民歌传承保护发展 一、传承保护和发展壮族民歌的意义 传承是活态保护民间文化的核心任务,它主要包括传习与教育、建立有关的机构和广泛深入地进行科学研究这三个方面。壮族民歌尤其是壮族山歌是壮族的最重要也是最具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壮族山歌包含了壮族人民从古到今的历史文化和生活习俗,是一座巨大的原生态资料,有重要的科学和文献研究价值。另一方面,壮族民歌的传承保护能让一部分壮族青少年在接受现代教育的同时,有意识的去专门从事本民族本地区传统文化、专项记忆、专门知识的学习,并在今后的日常生活中运用和继承,甚至成为他们终生的职业;再者,在现代教育的体系中,纳入或安排传统民间文化的教与学。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尤其是少数民族人们逐渐趋向潮流,慢慢被汉化,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受到强烈的冲击,甚至慢慢消失。如今,外国歌曲和流行歌曲传遍中国的大街小巷,壮族山歌也受到了极大的冲击,濒临消失。要想保护并传承壮族山歌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就需要将其发展,与时俱进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昆曲的介绍PPT

---------------------------------------------------------------最新资料推荐------------------------------------------------------ 昆曲的介绍PPT · 目简录介· 艺术特点· 演变· 曲目介绍· 昆曲名家· 近期演出< > 1/ 30

昆曲简介昆曲(Kun Opera),源于江苏昆山,又称昆剧、昆腔、昆山腔,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珍品,自明代中叶独领中国剧坛近300年。 昆曲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术等,以曲词典雅、行腔婉转、表演细腻著称,被誉为“百戏之祖”。 昆曲以鼓、板控制演唱节奏,以曲笛、三弦等为主要伴奏乐器,其唱念语音为“中州韵”。 昆曲在 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批列入“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最新资料推荐------------------------------------------------------ 昆曲简介如果说京剧是市民趣味,那么昆曲代表的是一种文人雅好。 这体现在昆曲的曲牌体结构上,其唱词均按照曲牌填词,文辞典雅华美,秉承了唐诗、宋词、元曲的文学传统,历来被士大夫推崇。 3/ 30

艺术特点? 昆曲的腔调是其一大特色,一唱三叹, "以字行腔" ,体现了昆曲的阴柔之美。 ? 昆剧的表演拥有一整套“载歌载舞”的严谨表演形式。 ? 不同于其它戏曲可以根据演员个人条件随意发挥,而是有严格的四定:定调、定腔、定板、定谱。

第二课昆曲的拯救和保护(精)

第二课昆曲的拯救和保护 基础链接 1.在中国戏曲史上,昆曲是“国宝”级的“”。 2.现在,昆曲已经被列入《》,受到举国上下的关注。 3.脚色制是中国戏曲艺术的伟大创造。演员分工,称“脚色”,脚色各有名目,在戏曲中扮演男主人公的称为() A.生 B.旦 C.净 D.丑 4.昆曲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个稳定的剧本结构。其戏剧结构为()A.“合——离——合,双线交叉” B.“离——合——离,双线交叉” C.“合——离——合,双线平行” D.“离——合——离,双线平行” 5.昆曲在演出的时候,其中的“末”这一脚色需要() A.能文善唱,扮相俊美 B.唱腔粗直,动作孔武 C.涂抹花脸,诙谐滑稽 D.口齿清楚伶俐 6.昆曲江河日下开始于() A.清朝前期 B.清朝中叶 C.清朝晚期 D.民国年间 7.以下各个戏曲名家中,不是昆曲艺术家的是() A.韩世昌 B.白云生 C.侯永奎 D.谭鑫培 8.以下四个文化遗产中,哪一项与其它三项形式不同() A.北京故宫 B.昆曲 C.秦始皇兵马俑 D.大熊猫 9.要保护和发展昆曲,需要解决的问题有() ①人才匮乏②资金短缺③剧场不足④昆曲改革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自主拓展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二十一世纪初,集合两岸三地文化精英共同打 造的青春版《牡丹亭》的出现,一时间给昆曲注入了青春的 生命,在大学校园,引起青年学生争看昆曲的热潮,论者称 此为“青春版《牡丹亭》的文化现象”。此一现象恐怕也源自于 华人世界的青年学子,开始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新的憬悟, 新的渴求。昆曲的古典美学以及汤显祖的有情天地,终于深深感动了千千万万中华儿女的心。 青春版《牡丹亭》剧照

世界遗产昆曲之简介

摘要: 昆曲艺术已经有几百年厚重的历史沉淀,它是我国最为古老的有全国影响的剧种之一,有关它的研究、资料和论述,浩如烟海, 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不同地区的首批19种文化表现形式以“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称号,中国昆曲以全票荣列榜首,由此确认了我国昆曲独特的文化特性以及它在人类文化多样性发展中的特殊价值。 昆曲,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清代以来称为“昆曲”,现今已被称为“昆剧”。“昆山腔”产生于元末明初(十四世纪中叶)江苏昆山一带,时间上至今已有600 多年的历史了。“昆山腔”开始只是民间清曲、小唱。到明嘉靖、嘉庆年间( 1522——1572)杰出的戏曲音乐家魏良甫对昆山腔加以改革,使其更加委婉细腻,流利悠远,人称“水磨腔”。 在此之后音乐家、戏剧家梁辰鱼按昆山腔的特点,创作了第一部昆腔传奇《浣纱记》。因此也扩大了昆腔的影响。一些文学人士争用昆腔新声撰写传奇,昆山腔一时名声大噪,到明万历年间昆腔已从“吴中”扩展到江浙各地进而扩展到全国,形成了全国性的剧种,当时称为“官腔”。 从“明-天启”至“清-康熙”末年( 1621——1722)这一百余年,昆曲达到鼎盛时期,成为当时的流行歌曲。“家家[收拾起],户户[不提防]”这句话就是当时昆曲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真实写照。就是说当时家家户户都爱听、爱唱昆曲。所谓收拾起”就是昆曲《千钟戮惨赌》中逃窜在外的建文帝所唱倾杯玉芙蓉”第一句“收拾起大地山河一担装”。“户户[不提防]”中的“不提防”则是《长生殿》传奇的乐工李龟年所唱“弹词”一折中的“一枝花”曲牌第一句“不提防余年值乱离”,讲述的是唐天宝年间的“安史之乱”。 昆山腔融北曲、弋阳腔、海盐腔等声腔于一炉,并加以提炼加工,其音乐上的艺术成就是史无前例的。它的音乐被后来京剧以及许多地方剧种,如川剧、湘剧、广东粤剧、桂剧、汉剧、婺剧等吸收消化,更有甚者一些剧种干脆原封不动地搬演昆曲剧目。当然它们的语言,都带着浓郁的乡音,这是地方剧种的最大的特点。由于昆曲在中国戏曲发展中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故而有“百戏之母”的美誉。昆曲的剧本主要以传奇的形式出现。如著名的《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以及《荆》、《刘》、《拜》、《杀》,由这些折子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每折戏的剧情及音乐自成一个完整的片段,每折戏除念白外包括许多支曲子,

人教新课标高二历史选修六第8单元第1课古雅的昆曲同步练习题B卷(练习)

人教新课标高二历史选修六第8单元第1课古雅的昆曲同步练习题B卷(练习)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 (共11题;共22分) 1. (2分)被称为“百戏之祖”或“百戏之师”的昆曲是哪个省的地方戏 A . 江苏 B . 浙江 C . 安徽 D . 北京 【考点】 2. (2分)清道光年间,两种地方戏曲的艺人在北京搭班演出,以二黄、西皮唱腔为主,互相融合,并吸收其他戏曲声腔的长处,对京剧形成产生重大影响。这两种地方戏曲是 A . 徽调、秦腔 B . 昆曲、徽调 C . 昆曲、汉调 D . 徽调、汉调 【考点】 3. (2分)乾隆时期,北京百姓“所好唯秦声、罗、弋,厌听吴骚,闻歌昆曲,辄哄然散去”的原因是 A . 百姓与士大夫有矛盾 B . 朝廷扬“雅部”而抑“花部” C . 秦声、罗、弋比昆曲好听 D . 昆曲脱离广大民众 【考点】 4. (2分)下列是著名的“同光十三绝”,“同光十三绝”是哪些剧种的著名演员

A . 昆曲、京剧 B . 京剧、元曲、 C . 元曲、昆曲 D . 豫剧、京剧 【考点】 5. (2分)要保护和发展昆曲,需要解决的问题有() ①人才匮乏②资金短缺③剧场不足④昆曲改革 A . ①②③④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③ D . ①③④ 【考点】 6. (2分)迄今,昆曲已有()年的历史。 A . 600多年 B . 400多年 C . 200多年 D . 50多年 【考点】 7. (2分)下列不属于我国传统文化的是() A . 昆曲 B . 水墨画 C . 四合院 D . 哥特式建筑 【考点】 8. (2分)京剧是中华民族的国粹。它是在18世纪下半叶经徽戏、秦腔、汉调的交融,并借鉴吸收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的。京剧的形成体现了()

【昆曲简介】

【昆曲简介】 昆曲(原应为“昆”),是我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清朝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剧”。昆曲的伴奏乐器,以曲笛为主,辅以笙、箫、唢呐、三弦、琵琶等(打击乐俱备)。昆曲的表演,也有它独特的体系、风格,它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和谐。 该剧种于2001年5月18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人类口述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称号。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昆曲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沿革】 昆曲形成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它起源于元朝末年的昆山地区,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宋、元以来,中国戏曲有南、北之分,南曲在不同地方唱法也不一样。元末,顾坚等人把流行于昆山一带的南曲原有腔调加以整理和改进,称之为“昆山腔”,为昆曲之雏形。明朝嘉靖年间,杰出的戏曲音乐家魏良辅对昆山腔的声律和唱法进行了改革创新,吸取了海盐腔、弋阳腔等南曲的长处,发挥昆山腔自身流丽悠远的特 点,又吸收了北曲结构严谨的特点,运用北曲的演唱方法,以笛、箫、笙、琵琶的伴奏乐器,造就了一种细腻优雅,集南北曲优点于一体的“水磨调”,通称昆曲。之后,昆山人梁辰鱼,继承魏良辅的成就,对昆腔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改革。隆

庆末年,他编写了第一部昆腔传奇《浣纱记》。这部传奇的上演,扩大了昆腔的影响,文人学士,争用昆腔创作传奇,习昆腔者日益增多。于是,昆腔遂与余姚腔、海盐腔、弋阳腔并称为明代四大声腔。到万历末年,由于昆班的广泛演出活动,昆曲经扬州传入北京、湖南,跃居各腔之首,成为传奇剧本的标准唱腔:“四方歌曲必宗吴门”。明末清初,昆曲又流传到四川、贵州和广东等地,发展成为全国性剧种。昆曲的演唱本来是以苏州的吴语语音为载体的,但在传入各地之后,便与各地的方言和民间音乐相结合,衍变出众多的流派,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昆曲腔系,成为了具有全民族代表性的戏曲。至清朝乾隆年间,昆曲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从此昆曲开始独霸梨园,绵延至今六、七百年,成为现今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古老的具有悠久传统的戏曲形态。 它以清唱的形式出现,终于使昆腔在无大锣大鼓烘托的气氛下能够清丽悠远,旋律更加优美。同时,魏良辅对伴奏乐器也进行了改革。原来南曲伴奏以箫、管为主要乐器,为了使昆腔的演唱更富有感染力,他将笛、管、笙、琴、琵琶、弦子等乐器集合于一堂,用来伴奏昆腔的演唱,获得成功。 昆山腔开始其流布区域,开始只限于苏州一带,到了万历年间,便以苏州 为中心扩展到长江以南和钱塘江以北各地,并逐渐流布到福建、江西、广东、湖北、湖南、四川、河南、河北各地,万历末年还流入北京。这样昆山腔便成为明代中叶至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

关于昆曲的保护_扶持和振兴_汪人元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艺术百家2005年第5期总第85期 HUNDRED SC HOOLS I N ART 6 文章编号:1003-9104(2005)05-0006-03 关于昆曲的保护、扶持和振兴 汪人元 (江苏省文化厅艺术处,江苏南京210005) 摘要:今天在对昆曲的保护、扶持和振兴中,我们认为应该由政府起到主导角色的作用,从业人员起到主体作为的作用,全社会承担隐性义务,即全社会对昆曲扶持有着发自心 底的文化认同,如此才能使昆曲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昆曲;主导角色;主体作为;隐性义务 中图分类号:J802文献标识码:A The Protection,Develop m ent and V italizati on of the K unqu Opera WANG R en-yuan 在全国范围来谈昆曲保护问题,似乎缺乏普遍、 共同关注的兴趣。其实不然。如何对待昆曲乃至戏 曲,其实质,就是如何面对传统文化的问题。对此,张 庚先生曾说:/不要以为只有我们这个国家才有这个 问题,可以说,它是任何一个国家政权都必须面对的 一个课题,也是一个难题。文化传统越悠久,解决这 个课题的难度就越大。而且,对待的态度也大都有一 个过程0。[1] 昆曲最初只是一种地方戏,以地名而称昆山腔, 也就自然带有了江南文化温婉轻灵的特色。但经过 全国性的流播并在历史上一度曾左右社会风尚和时 代主流,特别是经过漫长历史文化的沉积,它在很大 程度上已经走出狭隘的地域性格,以它卓越的艺术成 就和丰厚的文化含量而成为民族戏曲的典范,成为民 族传统文化中的一个代表。这种代表性并不因为它 在今天流播地域的收缩而消解和丧失。相反,随着昆 曲于2001年5月18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 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0,它的意义更 远远超出作为我国一个古老剧种的范围,而进一步引 起世界性的关注。 那么,今天在对昆曲的保护、扶持和振兴中,应由 谁来承担责任和义务?如何来做较为理想?我们认 为应该完整地体现于:政府的主导角色,从业人员的 主体作为,全社会的隐性义务。 一 政府的主导角色,就是确立起由国家政府扶持昆 曲事业的方针。昆曲作为一种/文化遗产的国家形 象0,动用国家力量对其扶持,这在今天经济全球化 的格局中,对维护民族文化独特个性和传统经典的尊 严,对增强民族的内聚力和创造力,都有着重要的象 征意义和现实意义。 2004年3月,党和国家领导人亲自对昆曲作出 /抢救、保护、扶持0的重要批示。其后文化部专门组 织调研并出台5国家昆曲艺术抢救、保护和扶持工程 实施方案6,当年即召开全国昆曲工作会议。财政部 又决定连续五年以每年1000元万元投入昆曲事业。 这些都堪称为是一个政府对文化遗产保护令世人瞩 目的卓异之举。 江苏是昆曲的发源地,对昆曲的传承保护更有义 不容辞的职责。江苏提出/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做 好传承、以创新意识促进发展0的基本思路,将此工 作纳入建设文化大省的重要内容,并积极争取在江苏 建立中国昆曲博物馆、固定在江苏举办中国昆曲艺术 节。去年省委宣传部出台5江苏省保护和振兴昆曲 艺术工程方案6,明确了有关保护和振兴昆曲的六件 实事:推出100出昆曲上演剧目;挖掘10出濒临流失 的传统剧目;拍摄10位昆曲艺术家名剧名段音像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