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ppt
合集下载
小学儿童儿童心理学PPT课件

变化不明显 身体下部生长迅速 恒牙全部长出
4
第二节 小学儿童的身体及运动能力发展
二、健康教育 什么是健康?
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
社会上的完好状态和完全安宁。
身体健康教育:营养; 疾病;意外事故 心理健康教育:智力;情绪控制;人际交往;
自制力;行为习惯;人格
• •预学防习与能治力疗的发展
17
第四节 小学儿童的学习
一. 小学儿童的学习特点
– 学习: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 的掌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活动,是一种社会义务。
– 是狭义的学习 – 与游戏相比,更具有目的性、组织性和强制性 – 学习是劳动的准备(掌握客观规律) – 与学前相比,小学学习是儿童的主导活动,是社会义务 – 与中学相比,学习重点是基本的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
15
总结: Piaget——小学儿童的认知特点
– 能理解可逆性; – 注意能同时转移到其他特征; – 能把握时间上的变化过程。
16
第四节 小学儿童的学习
一、学习特点 二、入学• 狭学义习的的学准习备和广义的学习 三 四 五、、 、学 学学••习 习习••••••障产•••学小小学学学活障能学学学碍生习学学习习习习习习力动碍的的与学学动态兴态习方的的基原游习习机度趣度惯法本因发培戏与与的的的的的的特展养、学中发发发准准准征劳前学展展展备备备动学学相习习比相相的比比特的的点特特点点
10
Fang & Fang,1999:
被试:7-12岁儿童 实验任务:预测A、B杯的水面是否一样高 实验条件:b球→香肠形;
b球→分成5个小球; b球→ c球(但c球更重) 实验结果: 7岁成绩最好; 12岁次之;9岁最差
4
第二节 小学儿童的身体及运动能力发展
二、健康教育 什么是健康?
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
社会上的完好状态和完全安宁。
身体健康教育:营养; 疾病;意外事故 心理健康教育:智力;情绪控制;人际交往;
自制力;行为习惯;人格
• •预学防习与能治力疗的发展
17
第四节 小学儿童的学习
一. 小学儿童的学习特点
– 学习: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 的掌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活动,是一种社会义务。
– 是狭义的学习 – 与游戏相比,更具有目的性、组织性和强制性 – 学习是劳动的准备(掌握客观规律) – 与学前相比,小学学习是儿童的主导活动,是社会义务 – 与中学相比,学习重点是基本的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
15
总结: Piaget——小学儿童的认知特点
– 能理解可逆性; – 注意能同时转移到其他特征; – 能把握时间上的变化过程。
16
第四节 小学儿童的学习
一、学习特点 二、入学• 狭学义习的的学准习备和广义的学习 三 四 五、、 、学 学学••习 习习••••••障产•••学小小学学学活障能学学学碍生习学学习习习习习习力动碍的的与学学动态兴态习方的的基原游习习机度趣度惯法本因发培戏与与的的的的的的特展养、学中发发发准准准征劳前学展展展备备备动学学相习习比相相的比比特的的点特特点点
10
Fang & Fang,1999:
被试:7-12岁儿童 实验任务:预测A、B杯的水面是否一样高 实验条件:b球→香肠形;
b球→分成5个小球; b球→ c球(但c球更重) 实验结果: 7岁成绩最好; 12岁次之;9岁最差
专题小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PPT课件

具体运算阶段:7-11、12岁
数量守恒
具体运算阶段:7-11、12岁
大小守恒
具体运算阶段:7-11、12岁
容积守恒
具体运算阶段:7-11、12岁
50%儿童通过各守恒任务的年龄范围
(3)思维具有可逆性
指在头脑中进行运算活动,也可以朝相反的 方向运转。
有两种形式:反演可逆性和互反可逆性 反演可逆性:认识到改变了的形状、方位等
学习的关键期
2岁半-3岁是教育幼儿遵守行为规范的关键期 3岁半左右是幼儿动手能力开始发展成熟的关键期。 3岁半左右是幼儿注意力发展的关键期。 3-5岁是幼儿音乐能力开始萌芽的关键期。 3-4岁左右是幼儿初级观察能力开始形成的关键期。 4岁左右是幼儿开始学习外语的关键期。 5岁左右是幼儿学习与生活观念开始掌握的关键期。 5岁左右是幼儿掌握数概念,进行抽象运算及数学能力开始形成的关键期。
5岁半左右是幼儿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的关键期。 5岁半左右是幼儿言语能力开始形成的关键期。 5岁半左右是幼儿学习心态、学习习惯以及学习成功感开始产生的关键期。 6岁左右是幼儿社会组织能力开始形成的关键期。 6岁左右是幼儿创造性开始成熟的关键期。 6岁左右是幼儿观察能力开始成熟的关键期。 6岁左右是幼儿超常能力结构开始建构,并快速发展的关键期。 6—8岁是学习外语书面语言的关键期。
洪德厚,1984
年龄 均数
幼儿 初小 高小 初中 大学 6.38 7.17 8.91 11.04 9.4
转引自李丹
有意识记超过无意识记成为主要记忆方式
意义识记超过机械记忆在记忆活动中逐渐 占主导地位
机械记忆的特点
记得快,忘得快,不易持久
词的抽象记忆的发展速度逐渐超过形象记忆。
年龄 3-4 4-5 5-6
小学儿童心理发展ppt课件

❖ 一些研究指出,一个儿童能否和其他儿童友 好相处,外部因素(相貌、姓名等)固然是一 个影响因素,但更为主要的是儿童的内在因 素,即儿童的社会能力。
53
(二) 父母与儿童的关系
❖ 在家庭生活中,父母通过几种社会化心理 机制对儿童施加影响: 教导 强化 榜样 慰藉 除此之外,父母对儿童的态度,家庭 教育气氛等,也对儿童的人格产生着影响。
❖ 广义的学习(1earning),是指经验的获得及行为变 化的过程。
❖ 狭义的学习(study),它是学生在教育环境中掌握系 统科学文化知识和社会经验的活动,也是一种有目 的、有计划、有系统的掌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 活动,更是一种社会的义务。
6
学生学习的基本特点
1.学生的认知或认识活动要越过直接经验的阶段。 2.学生的学习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的认知或认识活动。 3.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种运用学习策略的活动。 4.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或认知活动的动力。 5.学习过程是学生获得知识经验、形成技能技巧、发展智
❖ 第二种,为履行学校群体交给自己的任务,或为学校群体争 光而学习。
❖ 第三种,奋发读书。为履行学校群体交给自己的任务,或为 学校群体争光而学习。为个人前途、理想,为升学,甚至为 自己的出路和未来幸福而学习
❖ 第四种,为国家、社会的发展、人类的意义等而勤奋学习。
13
(二)小学儿童的学习兴趣
❖ 1.学习兴趣的深化 ❖ 2.学习兴趣的分化 ❖ 3.学习兴趣的抽象化 ❖ 4.学习兴趣的专门化 ❖ 5.学习兴趣的广泛化
23
一、道德的发展
❖ (一) 形成自觉运用道德规范的能力
小学时期学生逐步开始形成系统的道 德认识以及相应的道德行为习惯。但是, 这种系统的道德认识带有很大的依附性, 缺乏原则性。
53
(二) 父母与儿童的关系
❖ 在家庭生活中,父母通过几种社会化心理 机制对儿童施加影响: 教导 强化 榜样 慰藉 除此之外,父母对儿童的态度,家庭 教育气氛等,也对儿童的人格产生着影响。
❖ 广义的学习(1earning),是指经验的获得及行为变 化的过程。
❖ 狭义的学习(study),它是学生在教育环境中掌握系 统科学文化知识和社会经验的活动,也是一种有目 的、有计划、有系统的掌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 活动,更是一种社会的义务。
6
学生学习的基本特点
1.学生的认知或认识活动要越过直接经验的阶段。 2.学生的学习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的认知或认识活动。 3.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种运用学习策略的活动。 4.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或认知活动的动力。 5.学习过程是学生获得知识经验、形成技能技巧、发展智
❖ 第二种,为履行学校群体交给自己的任务,或为学校群体争 光而学习。
❖ 第三种,奋发读书。为履行学校群体交给自己的任务,或为 学校群体争光而学习。为个人前途、理想,为升学,甚至为 自己的出路和未来幸福而学习
❖ 第四种,为国家、社会的发展、人类的意义等而勤奋学习。
13
(二)小学儿童的学习兴趣
❖ 1.学习兴趣的深化 ❖ 2.学习兴趣的分化 ❖ 3.学习兴趣的抽象化 ❖ 4.学习兴趣的专门化 ❖ 5.学习兴趣的广泛化
23
一、道德的发展
❖ (一) 形成自觉运用道德规范的能力
小学时期学生逐步开始形成系统的道 德认识以及相应的道德行为习惯。但是, 这种系统的道德认识带有很大的依附性, 缺乏原则性。
中小学心理儿童心理发展ppt课件

第一节 心理发展概述
一、心理发展的概念: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 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 理变化。
具体包括:认知、智能的发展 情意、人格的发展
二、个体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规律):
(一)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 (二)发展的定向性 (三)发展的不平衡性 (四)个别差异性
(一)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
(四)退缩行为
1. 表现:指胆小、害羞、孤独、不敢到陌生环境中 去,不愿意与小朋友们玩的不良行为。这种儿童 对新事物不感兴趣,缺乏好奇心。
2. 原因:1)与孩子本身的气质有关; 2)孩子很少与其他小孩子接触; 3)家长的一些不当评价和不鼓励。
(五) 性识别障碍
1. 表现:儿童对自身性别的认识与自己真实的解剖 性别相反,如男性行为特征像女性,或持续否认 自己具有男性特征。多见于3岁以上的儿童。
2. 口语迅速发展,需要丰富的语言刺激和交流。 3. 自主能力提高,独立意识初显,需要鼓励和帮助。 4. 动作思维发展,适当早期智力开发。 5. 自我意识萌芽,注意早期个性品德的引导。 6. 交往需要提高,喜欢与同伴一起玩。
此期教养不当,易导致口语障碍、智力落后、 个性缺陷(自卑怯懦、固执任性、孤僻自闭)。
1. 阶段性:心理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自己独特 的,有别于其他阶段的质的特点和表现。
年龄阶段
产前期 受精卵~出生
婴儿期 0~3岁
幼儿期 3~6岁
发展主题
正常发育
发展障碍
发育缺陷
健康安全
焦虑恐惧12岁 青少年期 12~18岁 成年期 18~40岁 中年期 40~65岁 老年期
(一)乳儿(0~1)心理发展主要特点: 1. 完成从体内到体外的过渡,需要精心呵护 2. 发育第一个高峰,需要充足营养,母乳喂养好。 3. 产生亲子依恋,需要成人足够的爱和互动。
一、心理发展的概念: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 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 理变化。
具体包括:认知、智能的发展 情意、人格的发展
二、个体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规律):
(一)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 (二)发展的定向性 (三)发展的不平衡性 (四)个别差异性
(一)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
(四)退缩行为
1. 表现:指胆小、害羞、孤独、不敢到陌生环境中 去,不愿意与小朋友们玩的不良行为。这种儿童 对新事物不感兴趣,缺乏好奇心。
2. 原因:1)与孩子本身的气质有关; 2)孩子很少与其他小孩子接触; 3)家长的一些不当评价和不鼓励。
(五) 性识别障碍
1. 表现:儿童对自身性别的认识与自己真实的解剖 性别相反,如男性行为特征像女性,或持续否认 自己具有男性特征。多见于3岁以上的儿童。
2. 口语迅速发展,需要丰富的语言刺激和交流。 3. 自主能力提高,独立意识初显,需要鼓励和帮助。 4. 动作思维发展,适当早期智力开发。 5. 自我意识萌芽,注意早期个性品德的引导。 6. 交往需要提高,喜欢与同伴一起玩。
此期教养不当,易导致口语障碍、智力落后、 个性缺陷(自卑怯懦、固执任性、孤僻自闭)。
1. 阶段性:心理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自己独特 的,有别于其他阶段的质的特点和表现。
年龄阶段
产前期 受精卵~出生
婴儿期 0~3岁
幼儿期 3~6岁
发展主题
正常发育
发展障碍
发育缺陷
健康安全
焦虑恐惧12岁 青少年期 12~18岁 成年期 18~40岁 中年期 40~65岁 老年期
(一)乳儿(0~1)心理发展主要特点: 1. 完成从体内到体外的过渡,需要精心呵护 2. 发育第一个高峰,需要充足营养,母乳喂养好。 3. 产生亲子依恋,需要成人足够的爱和互动。
童年期的心理发展ppt课件

认识到了贫困户贫困的根本原因,才 能开始 对症下 药,然 后药到 病除。 近年来 国家对 扶贫工 作高度 重视, 已经展 开了“ 精准扶 贫”项 目
3.推理能力的发展
分为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 (1)演绎推理能力的发展 如三段论法:从一般到个别的推理 三种水平:小学低年级运用简单概念对直接感知
三、童年期的同伴交往
(一)童年期同伴交往的重要意义 1. 是童年期集体归宿感心理需求. 2. 促进儿童的社会认知和社会交往技能的
发展. 3. 有利于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 4. 增进良好个性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认识到了贫困户贫困的根本原因,才 能开始 对症下 药,然 后药到 病除。 近年来 国家对 扶贫工 作高度 重视, 已经展 开了“ 精准扶 贫”项 目
二、道德的发展
包括道德情感、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 (一)道德情感的发展 包括移情、情感共鸣、内疚、羞愧、良心等。 婴儿期:移情、共鸣; 幼儿期:内疚和羞愧感。 童年期道德情感随认知发展日益丰富。
认识到了贫困户贫困的根本原因,才 能开始 对症下 药,然 后药到 病除。 近年来 国家对 扶贫工 作高度 重视, 已经展 开了“ 精准扶 贫”项 阶段
4-7岁自我中心 9岁后摆脱自我中心 8岁转折.
第三单元 童年期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
一、自我意识的发展
具体抽象 外显内部 (一)自我评价的特点
➢ 内容涉及多方面(身体外表、行为表现、学业成绩、运动能力、社
会接纳程度等;既有外部评价也有内心品质的评价)
联想、谐音、拆分、重组
认识到了贫困户贫困的根本原因,才 能开始 对症下 药,然 后药到 病除。 近年来 国家对 扶贫工 作高度 重视, 已经展 开了“ 精准扶 贫”项 目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ppt课件

③
第十二章、心理健康
第一节、心理健康概述
1.
2. 3. ① ②
心理健康:就是指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能彼此谦让, 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 心理健康有两层含义:一是无心理疾病;二是具有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 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 智力正常(正常人的智商是100左右,低于70表明智商有问题)
小学儿童教育心 理学教学
第一章、概述
1.
2.
① ② ③ ④
3.
① ② ③ ④ ⑤
研究对象: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小学教育、教学情景中教与学的基本 心理规律,也就是研究在小学阶段的教育、教学情景中,师生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心 理过程、教与学心理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研究原则: 客观性原则(实事求是,按照心理现象的本来面貌加以揭示,不凭主观癔想下结论) 系统性原则(人的心理规律是一个整体的、动态的、完整的系统) 理论联合实际原则 定量与定性研究结合原则() 研究方法 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对心理现象和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考察、记录和分 析的一种方法) 调查法(通过间接地收集资料以了解和分析现象与问题的一种研究方法) 实验法(通过控制影响实验结果的无关因素,从而确定条件与现象之间因果关系的 方法) 行为研究法(将研究结果直接作用与被研究者,再利用被研究者的行为来修改研究 方案的一种方法) 个案法(对某个人进行深入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 象的原因)
6.
一、复述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保持信息,在短时记忆中对信息进行反复重复的过 程,该策略要考虑几方面的问题:及时复习、集中复习和分散复习、试图回忆、位 置效应、利用情境和心境的相似性) 二、精加工策略(指学习者主动把所学的新信息和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增加新信 息的意义,从而促进新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过程,包括记忆和理解的精加工策略) 三、组织策略(将经过精加工提炼出来的知识点加以组织、概括、形成更高水平的 知识结构。有列提纲和画关系图等策略) 四、计划和监控策略(又称元认知策略,是指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有效的监 视和控制的过程。包括计划和监控策略)
童期的心理发展PPT课件

展
的一种内心体验。
心
移情、情感共鸣、内疚、羞愧、良心等。
理
学
婴儿:移情、共鸣 幼儿:内疚和羞愧感
童年:丰富,影响道德行为
-
19
(二)道德认知的发展
发 道德认知——是个体对社会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认 展 识。
心
皮亚杰采用含道德判断的对偶故事,对4—12岁儿童
理 进行研究。
学
-
20
第一阶段 前道德阶段(4—5岁) 此阶段儿童尚不能判断,他们直接接受行为的结果, 属于道德判断之前的阶段;
展
心
亲社会行为和攻击行为
理
学
-
23
* 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亲社会行为——指对他人或社会有利的积极行为及趋向, 也称利他行为,表现为分享、合作、帮助、救助等。
1岁以内的婴儿出现分享; 2岁左右可以主动助人; 4—6岁儿童的分享、助人行为随年龄增长而提高; 7岁儿童能识别他人潜在的困难线索等。
-
24
亲社会行为的获得需要有付出,需要具备如下条件:
(一)复诵策略
复诵策略——指有意识地重复、朗诵所要记住的信息。 弗拉维尔(1967)研究表明,复述策略随年龄增长而提高:
5岁儿童10%有复述行为; 7岁儿童60%有复述行为; 10岁儿童85%有复述行为。
6—7岁是训练的好时期。
-
5
(二)组织策略
组织策略——是把所要识记的材料,按其内在的联系, 加以归类等进行识记。
自律道德判断又称道德相对论。自律道德是指儿童的 道德判断受他自己的主观价值标准所支配。
之所以又称道德相对论就是指儿童进行道德判断时个 人的良心具有了相对的自主权。
1、认识到规则具有相对性,是可以改变的。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PPT课件

2021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 7-12 岁具体运算阶段 • (1)思维具有可逆性,能够完成守恒任务 • (2)掌握了一类物体与其子类的关系 • (3)能够完成简单的序列化问题 • (4)思维的去自我中心性 • (5)掌握了群集的概念
2021
小学中年级阶段是学龄初期儿童各种良好意 志品质形成的缓慢阶段和困难时期,学校教育要充 分重视这个阶段,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加强目的教 育和道德情感的培养,有意识地组织各种有利于意 志锻炼的实践活动。
• 4、小学生的坚持性较好,并且随年级升高迅速发展。
2021
(七)小学生情绪发展特点
• 对情绪认知界定为: 个体对自己和他人的情绪过程的认 知, 包括对情绪状态的识别和理解、对自己和他人的情 绪原因、情绪的外在行为表现以及情绪的后继调节方式 的认识和推理。 情绪认知是情绪过程和社会信息加工 的一个交叉共有的部分
• 情绪发展的特点 • 1.小学生情绪情感的丰富性不断扩展 • 2.情绪情感的稳定性逐渐增强 • 3.情绪的深刻性不断增加
2021
(八)小学生观察力发展特点
儿童对事物的观察能力 ,是获得知识的重要手段。 观察,被称为 “智力的门户”。从本质上说 ,观察是一 种有 目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 ,是人对现实感性认识的一种 主动形式。 观察能力 ,就是能够根据一定的 目的或要求、顺序,全 面和敏锐地知觉事物的能力 ,尤其是 ‘注意到有关事物 的 各种极不显著但却非常重要的细节和特征。
2021
(三)小学生思维发展特点
1、具体形像思维为主 小学生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 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 2、抽象逻辑思维的自觉性较差 小学生不能自觉意识到自己的思维过程,低年级小学生尤其明 显。 3、抽象逻辑思维发展不平衡 小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在不同的学科中其表现是不相同 的。 4、思维缺乏批判性 小学生的思维缺乏批判性,年龄越小的儿童越明显。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 7-12 岁具体运算阶段 • (1)思维具有可逆性,能够完成守恒任务 • (2)掌握了一类物体与其子类的关系 • (3)能够完成简单的序列化问题 • (4)思维的去自我中心性 • (5)掌握了群集的概念
2021
小学中年级阶段是学龄初期儿童各种良好意 志品质形成的缓慢阶段和困难时期,学校教育要充 分重视这个阶段,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加强目的教 育和道德情感的培养,有意识地组织各种有利于意 志锻炼的实践活动。
• 4、小学生的坚持性较好,并且随年级升高迅速发展。
2021
(七)小学生情绪发展特点
• 对情绪认知界定为: 个体对自己和他人的情绪过程的认 知, 包括对情绪状态的识别和理解、对自己和他人的情 绪原因、情绪的外在行为表现以及情绪的后继调节方式 的认识和推理。 情绪认知是情绪过程和社会信息加工 的一个交叉共有的部分
• 情绪发展的特点 • 1.小学生情绪情感的丰富性不断扩展 • 2.情绪情感的稳定性逐渐增强 • 3.情绪的深刻性不断增加
2021
(八)小学生观察力发展特点
儿童对事物的观察能力 ,是获得知识的重要手段。 观察,被称为 “智力的门户”。从本质上说 ,观察是一 种有 目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 ,是人对现实感性认识的一种 主动形式。 观察能力 ,就是能够根据一定的 目的或要求、顺序,全 面和敏锐地知觉事物的能力 ,尤其是 ‘注意到有关事物 的 各种极不显著但却非常重要的细节和特征。
2021
(三)小学生思维发展特点
1、具体形像思维为主 小学生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 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 2、抽象逻辑思维的自觉性较差 小学生不能自觉意识到自己的思维过程,低年级小学生尤其明 显。 3、抽象逻辑思维发展不平衡 小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在不同的学科中其表现是不相同 的。 4、思维缺乏批判性 小学生的思维缺乏批判性,年龄越小的儿童越明显。
小学生心理课程PPT课件

摆脱不良情绪
心理换位法
所谓“心理换位”就是设身处地, 从别人所处的位置和角色去思考, 体会对方行为的原因,不要单纯地 以自己的心态简单地看待问题,对 待他人。
从别人所处的位置和角色去思考,体 会对方行为的原因
不要单纯地以自己的心态简单地看待 问题,对待他人。
摆脱不良情绪
表情调节法
当自己不开心的时候,到镜子面前对着自己扮鬼脸。 你会发现自己也可以逗自己笑,笑起来的自己其实 也很可爱,不开心的情绪也就不见拉……
情绪就像“神奇果”,会对人产生神奇的作用。
有时,它会 使人精神焕 发,干劲倍 增;
有时,它会使
人无精打采, 萎靡不振。
情绪影响着人 们的行为,影 响着人们的生 活。
情绪对人的影响
积极情绪 的益处:
心情舒畅能防病治病,使人健康长寿。
精力充沛,思维活跃,效率高,促 进智力发展, 能有超水平发挥。
人与人之间相处的更加融洽,和谐。
摆脱不良情绪
自我激励法
合理宣泄法
摆脱不良情绪的方法:
转移注意法
心理换位法
表情调节法
摆脱不良情绪
自我激励法
激励自己要用正面积极的语言,比如,说“我一定会成 功”,而不说“我不可能失败”。因为前者在你自己的 大脑中种下的是成功的种子,你的潜意识会指挥你去 “成功”;而后者种下的是失败的种子,你的潜意识会 给自己设置“失败”的栏杆。
情绪对人的影响
消极情绪的影响:
降低人体的免疫力,容易致病 精力不足思维迟钝,效率低,阻碍智力发
展,发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失常. 人际关系紧张,不和谐,缺乏亲和力。
情绪对人的影响
倾诉型:
找朋友谈心,写日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整个小学时期,小学儿童的思维逐步过渡到以抽 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性
小学儿童的思维同时具有具体形象成分和抽象概 括成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随年级的高低以及 不同智力活动而变化。在小学低年级儿童的思维 中具体形象成分多些,到了小学中高年级,思维 中的抽象概括成分逐渐增多,但思维活动仍具有 很大的具体形象性。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 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仍然具有 很大的具体形象性
发展的不平衡性
具体运算阶段思维(皮亚杰)
具体运算阶段思维的特点: 思维具有易变性 思维具有可逆性 能解决守恒问题、能认识和采纳他人观点 初步掌握了逻辑思维,出现了对具体事物进行
群集运算的能力
群集运算的五个指标
1、组合性:群中的两个运算可以组合而产生同一群的一 个新运算。
详见P284林崇德的研究
四 思维品质的发展特点
男人+女人=人类,植物+动物=生物 2、可逆性:每一运算都有一个与之相反的运算。 A+B=C,C-B=A 3、结合性:可以用不同的方法组合几个运算获得相同的
结果。 (A+B)+C=A+(B+C) 4、同一性:任何运算都有一逆运算能与之组合而产生
“零运算”。 +A-A=0 5、重复性:质的重复,性质不变。 A+A=A,人类+人类=人类
例如,关于儿童左右概念发展的研究发现,7-8 岁儿童能够理解左右关系的转化性,8-10岁儿 童已理解左右关系的依赖性,10-11岁基本能理 解左右关系概念的辨证属性。这说明,7-8岁, 儿童的辨证思维已开始萌芽,10-11岁已经能够 进行初步的辨证思维。
小学儿童的思维,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 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不平衡性
具体地说,儿童的概括水平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 直观形象水平——低年级儿童 ✓ 形象抽象水平 ——中年级儿童 ✓ 初步的本质抽象水平——高年级儿童
三 思维形式的发展特点
小学儿童的概念逐步深刻化
丁祖荫的实验(P278)
小学儿童概念逐步丰富化
朱智贤等的研究(P279)
小学儿童概念逐步系统化
小学儿童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 渡,存在着一个明显的“关键期”
一般认为,这个关键年龄在4年级。我国心理学家 林崇德教授的研究认为,儿童思维发展的转折点在 何时实现,主要取决于教育的效果。在着重抓思维 的智力品质的教学影响下,儿童在3年级就可实现 数的概括能力的“飞跃”,在教学不甚得法的情况 下,5年级才实现数的概括能力的“飞跃”
小学儿童能否进行抽象的命题思维
小学儿童进行抽象的命题思维的能力是有限的。 例如,他们极难从那些与现实或自己的信念相矛盾 的前提出发进行推理。考虑以下这个论断:“如果 老鼠比狗大,狗比大象大,那么,老鼠就比大象大 。”10岁以下的孩子会认为这个论断是错误的,因 为其中描绘的所有具体关系在真实生活中都不存在 (Moshman & Franks, 1986)。他们还不能理解命 题推理的逻辑必然性——从前提推出的结论的有效 性依赖于逻辑规则,而不是现实生活中的证据(感 性经验,事物的具体形象)。
①直观概括水平(依靠实物) ②具体形象概括的运算水平(依靠表象) ③形象抽象的运算水平(小数分数、空间表象) ④初步本质抽象概括的运算水平(列方程解应用题) ⑤代数命题概括运算水平(极少数儿童能达到)
二 思维过程的发展特点
总的说来,小学儿童概括能力的发展是逐渐从对事 物外部的感性特点,越来越多地转为对本质属性的 概括。
第七章 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
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
学习是小学儿童的主导活动 小学儿童思维的发展
小学儿童个性、社会性发展—自我意识、社 会性认知、人际关系
小学儿童品德的发展
小学儿童学习的特点
学习动机以外部动机为主且强度减弱 学习兴趣分化、抽象化、专门化、广泛化 初步形成对教师、集体、作业等学习态度
S-P 所以, 这些物品都会漂 浮
P-M 一切木制物品都会漂浮; S-M 这些物品不会漂浮;
S-P 所以, 这些物品不是木 制的
M-P 小罐会漂浮; M-S 小罐是铁制的;
S-P 所以, 某些铁制的东西 会漂浮
低年级儿童基本上能进行第一格形式的三段论推 理,而对其他形式的推理则尚有困难,中年级儿 童基本上能进行第一、二格形式的三段论推理, 正是处于过渡阶段;而到高年级则基本上能够进 行任何格式的直言三段论推理
例如,有些儿童可能在数学学习中表现出较高水 平的抽象逻辑思维,但在语文学习中表现出的抽 象逻辑思维水平较低。
又如:张庆林等人发现一年级会用高级策略解决 简单问题,而困难问题就又退回到不成功的策略 。
二 思维过程的发展特点
思维的基本过程:分析和综合、比较、分类、抽象和概括等 1、概括能力的发展(以数学概括能力为例) 小学儿童数学概括能力分为五个等级:
小学儿童逐渐具备了人类思维的完整结构,但这个结 构有待进一步发展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完善
一方面,思维的目的性增强;表现出完整的思维过 程(如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比较等);思维 的监控能力日益增强;
另一方面,小学儿童的思维虽然主要属于初步的抽 象逻辑思维,但它具备了一切逻辑思维形式,包括 辩证逻辑思维的萌芽。
林崇德的研究(P281)
推理的发展
推理
由一个判断或多个判 断推演出另一新的判
断的思维过程。
直
间
演绎推理
接
接
推
推
归纳推理
理
理
类比推理
直接推理
小明身高 160CM, 小红身高 150CM
小明比小红高 小红比小明矮 小红不如小明高
演绎推理
三段论推理(大前提、小前提、 结论)
第一格 第二格 第三格
M-P 一切木制物品都会漂 浮 S-M 这些物品是木制的;
学习策略不完善、不稳定、刻板
自学
小学儿童的学习障碍表现 小学儿童的学习障碍的原因
第二节 小学儿童思维的发展
一 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 二 思维过程的发展特点 三 思维形式的发展特点 四 思维品质的发展特点
一 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
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存在一个明显的“关键年龄” 逐渐具备了人类思维的完整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