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分输血
成分输血的名词解释
成分输血的名词解释成分输血是一种现代医学技术,它是将血液分离成不同成分,然后选择性地输注需要的成分给患者。
这种方法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患者接受输血时的风险,同时也可以更有效地利用血液资源。
以下是一些与成分输血相关的名词解释:1.全血:全血是指血液中包含的所有成分,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
这种输血方式已经被淘汰,因为它可能导致输血反应和过敏反应。
2.红细胞输注:红细胞输注是指将红细胞分离出来,然后输注给患者。
这种方法通常用于治疗贫血或失血过多的患者。
红细胞输注可以增加患者的红细胞数量,提高氧气输送能力。
3.血小板输注:血小板输注是指将血小板分离出来,然后输注给患者。
这种方法通常用于治疗血小板减少症或血小板功能障碍的患者。
血小板输注可以防止或治疗出血。
4.新鲜冰冻血浆输注:新鲜冰冻血浆输注是指将血浆分离出来,然后冷冻保存。
这种方法通常用于治疗凝血因子缺陷或血浆交换的患者。
新鲜冰冻血浆输注可以提供凝血因子,促进血液凝固。
5.血浆置换:血浆置换是指将患者的血浆分离出来,然后用新鲜冰冻血浆替换。
这种方法通常用于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或中毒的患者。
血浆置换可以清除体内的有害物质,调节免疫功能。
6.单采血小板输注:单采血小板输注是指通过血小板分离器从单个献血者中提取血小板,然后输注给患者。
这种方法可以减少输血反应和传染病传播的风险。
7.自体输血:自体输血是指将患者自己的血液收集、处理和输注给自己。
这种方法通常用于手术前准备或患者血液稀缺的情况。
自体输血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输血反应和传染病传播的风险。
总之,成分输血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输血方式,可以最大程度地保护患者的健康和安全。
在选择输血方式时,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需要选择最适合的方法。
成分输血的原则及优点
成分输血的原则及优点
成分输血是一种将捐赠血液分离成不同成分后,按需输注给患者的输血方法。
其原则和优点如下:
1. 原则:
- 根据患者的具体需求,将捐赠的全血分离成红细胞、血小板、血浆等不同成分进行输注。
- 确保输血过程安全可靠,同时最大程度利用捐赠血液资源。
2. 优点:
- 能够满足不同患者的特殊需求:通过成分输血,可以根据患者需要选择性地输注所需成分,既减少了不必要的输血风险,又能满足患者的独立要求。
- 最大程度保护患者安全:将血液分为不同成分输注,有利于避免输血相关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
- 提高血液资源利用效率:通过分离血液成分,可以有效延长血液的保质期,减少浪费,达到更好的资源利用效率。
- 减轻炎症反应风险:血小板、白细胞等可能引起不良反应的成分可在成分输血过程中去除,降低患者不良反应风险。
总之,成分输血方法根据患者的需求在输血过程中选择性地输注血液不同成分,能够保证输血安全和有效利用血液资源,并减少患者的不良反应风险。
《成分输血》课件
05
成分输血的未来发展
基因治疗
基因治疗是一种通过修改或调控基因表达来治疗遗传性疾病和获得性疾病的方法 。在成分输血领域,基因治疗可以用于生产更安全、更有效的血液成分,例如基 因修饰的血小板或红细胞,以改善其功能或减少不良反应。
基因治疗还可以用于治疗与血液系统相关的遗传性疾病,例如血友病、地中海贫 血等。通过基因治疗,可以纠正患者的基因缺陷,提高其造血功能,减少对输血 的需求。
03
白细胞输注主要用于治疗白细 胞减少症、免疫缺陷和感染等
。
04
白细胞输注需要注意避免产生 不良反应,如发热、过敏反应
和移植物抗宿主病等。
03
成分输血的临床应用
贫血的治疗
01
红细胞输注
02
血小板输注
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贫血,如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等,通过 补充红细胞来提高血红蛋白水平。
适用于血小板减少或功能障碍引起的出血,如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 癜、再生障碍性贫血等,通过输注血小板来控制出血。
肿瘤患者的支持治疗
01
白细胞输注
用于提高肿瘤患者的免疫力, 预防感染,特别是在化疗或放
疗后骨髓抑制期。
02
免疫球蛋白输注
用于提高肿瘤患者的免疫力,预 防感染,特别是在化疗或放疗后
骨髓抑制期。
急性失血的治疗
红细胞输注
适用于急性失血引起的贫血,如 外伤、手术等,通过快速补充红 细胞来维持血容量和组织供氧。
血浆输注
适用于急性失血引起的血浆损失 ,如烧伤、严重腹泻等,通过补 充血浆来维持血浆渗透压和凝血 功能。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
• 免疫球蛋白输注:用于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 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等,通过输注免疫球蛋 白来调节免疫功能和减轻炎症反应。
成分输血
FFP 10 ~15ml/kg能使大多数患者的凝血因 子增加25 ~30 %。
FFP 5 ~8ml/kg可能足以快速逆转华法林的 抗凝作用。(华法林为维生素K拮抗剂,抑制 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的合成)
新鲜冰冻血浆(FFP )病房输注指征㈠
①治疗先天性凝血障碍病
②肝病等病人获得性凝血障碍病 ③大量输血(指在短时间内<12h,输入≥ 患者自身1倍的血容量,约70ml/kg ④在短时间内输入晶、胶体超过患者总血 容量的50﹪~100 ﹪或使Hb <50ɡ/L,HCT <0.25)导致的稀释性凝血功能障碍
Anesthesioiogy 2009,110:216-17
风险4:输血是否越新鲜好?.
输新鲜血其危害性举例:含有梅毒螺旋 体的血在4~6℃冷藏箱放置72h以上,梅毒 螺旋体才不能成活。对于梅毒感染后仍处于 潜伏期的献血患者,采血后进行梅毒血清学 检查是阴性的,但受血者要倒霉了。输血后 梅毒潜伏期一般为4个星期~5个月,平均 9~10个星期发病并直接进入梅毒二期。所 以,应避免输新鲜血液,最好输4℃冷藏5d 以上的血液,以防止或减少梅毒的传播
从营养学的角度而言,给危重病人输注FFP以
补充营养的价值不大,反而可能引起输血反应
补充营养正确的做法是口服食物及肠胃外静脉
营养疗法
⒋血浆不宜用于增强免疫力
血浆中含有免疫球蛋白,但临床应用的血浆为
单个供者,所含免疫球蛋白低,抗体含量少
对血容量正常的病人而言,靠输注FFP来提高
血浆免疫球蛋白的水平是不可取的
浓缩白(粒)细胞; 新鲜冰冻血浆(FFP); 普通冰冻血浆; 冷沉淀; 辐照成分血(拥有辐照仪的血站才能制备); 冰冻血小板(有些中小血站提供)。
成分输血
(多见)。 ➢ 血小板稀释性减少:见于大量输血的病人。 ➢ 一般认为每㎡体表面积输入 1.0×1011个血小板可提升血小板数
5~10×109/L。
➢ 预防性输注(血小板数低不伴有出血,国外统计占血小 板用量的 70%),主要用于:
4、全血已成为制备成分血的原料:
(二)血液成分分类:
1、红细胞制品:
➢ 添加剂红细胞(红细胞悬液、悬浮红细胞) ➢ 浓缩红细胞 ➢ 少白细胞的红细胞(去白膜法和过滤法制备) ➢ 洗涤红细胞 ➢ 冰冻红细胞 ➢ 辐照红细胞 ➢ 年轻红细胞
2、血小板制品:
➢手工法制备的血小板。 ➢单采法(用血细胞分离机制备的血小板): 去除
率应<5×106。
8、新鲜冰冻血浆(FFP)的特点及适应证:
⑴ 特点:
➢该制品是取新鲜全血于 6~8 小时内离心将血浆 分出,并迅速冰冻成块。
➢这样的制备方法几乎保存了血液中所有的凝血因 子。
⑵ 适应证:
➢单个凝血因子缺乏的补充(无相应浓缩剂时)。 ➢肝病病人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这是应用 FFP
➢ 手工法制备的浓缩白细胞所含粒细胞数量低,淋巴细胞 数量较多,不宜应用。
➢ 单采法获得的本制品含有粒细胞≥ 1.0×1010 个,还含有 数量不等的红细胞、淋巴细胞及血小板。
⑵ 该制品主要适用于: 要从严掌握,应用时要同时具备以下 3 个或 4 个 条件:
➢ 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5×109/L。 ➢ 有明确且较严重的细菌感染。 ➢ 强有力的抗生素治疗 48~72 小时无效。 ➢ 骨髓功能估计在短期内能够恢复。
成分输血
楚雄州人民医院儿科 李波
成分输血的名词解释
成分输血的名词解释献血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公益事业,因为血液能够挽救生命。
对于需要输血的患者来说,得到合适的血液成分是至关重要的。
成分输血是指将整血分离为不同的组分并单独输注给患者,以满足患者特定的治疗需求。
本文将对成分输血进行详细的解释和探讨。
一、成分输血的定义与原理成分输血是指将捐献者的整血分离成红细胞、血小板、血浆等不同的组分,根据患者需要的具体血液成分进行输注。
整血是指由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组成的血液制品,而成分输血则将整血按照不同成分进行分离,以确保患者能够获得最为有益的血液成分。
成分输血的原理是通过离心技术将整血分离为红细胞、血小板和血浆。
红细胞输注适用于治疗贫血等造血系统疾病,血小板输注则适用于血小板减少或功能障碍,而血浆输注则适用于各种涉及凝血机制的疾病。
通过选择性输注合适的血液组分,可以更有效地治疗患者的具体病情,减少并发症的风险。
二、成分输血的优势和适应症成分输血相较于整血输血具有多种优势。
首先,成分输血能够根据患者特定的治疗需求提供最为合适的血液成分,避免了输血过程中过度血容量负荷的问题。
其次,成分输血可以减少患者对于某种成分的暴露时间,从而降低对抗体形成的风险。
此外,成分输血还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捐献者的血液资源,确保供血充足。
成分输血的适应症广泛。
首先,血小板输注适用于血小板减少或功能异常的患者,如血友病患者或白血病患者等。
其次,红细胞输注适用于贫血患者、失血过多或手术后需要补血的患者。
血浆输注则适用于治疗凝血因子缺乏、严重出血以及生理烧伤等疾病。
三、成分输血的过程和注意事项成分输血的过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环节:首先,医生会对患者进行详细的病情评估,并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决定输血的成分和量。
然后,医护人员会从合格的献血者中筛选合适的血液成分,并进行相关的检测和审查。
接下来,采集到的血液将经过离心技术进行分离,并在安全的环境下进行储存。
在成分输血的过程中,有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成分输血
应用情况
适用于大部分需要纠正贫血状况,补充红 细胞,提高携氧能力的患者。急性贫血≤ 80g/L,慢性贫血≤60g/L。 本制品虽然去除大部分的白细胞,但仍残 存很少量的淋巴细胞,因此并不适合用于 需要预防输血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病的患者。 剂量:理论上每单位含血红蛋白25-30g。 根据血容量计算。
适应症(二)
获得性纤维结合蛋白缺乏:纤维结合蛋白 是重要的调理蛋白,在严重创伤、烧伤、 严重感染、白血病、肝功能衰竭时,其水 平明显下降,可用冷沉淀来进行治疗。 局部使用促进创伤愈合:局部喷洒主要用 于角膜溃疡、大面积创面、伤口及部分难 愈合的溃疡面。
输注剂量
对甲型血友病治疗的参考标准:轻度患者 10-15IU/kg,中度20-30IU/kg,重度4050IU/kg。 每袋冷沉淀按Ⅷ因子约80IU估算用量。体 重20kg的甲型血友病轻型患者大约需200IU Ⅷ因子,则大约需要冷沉淀为3袋左右 。
对其它的凝血因子缺乏如纤维蛋白原缺 乏,取决于输注前的水平。纤维蛋白原 保证止血的最低浓度是1.0g/l。 血管性血友病按照体重进行粗略估计。
(目前对血友病和血管性血友病的最好的 治疗是应用重组或灭活病毒的浓缩剂和 DDAVP)。
注意事项
冷沉淀中不稳定的凝血因子Ⅷ融化后会很快 失去活性,因此融化后必须尽快输注。 输注冷沉淀应采用标准的输血器静脉滴注。 输注剂量大时,应充分考虑大量血浆的扩容 作用。 原则上冷沉淀应ABO同型输注。
适应症(一)
治疗性输注(血小板减少有出血) 血小板生成减少 血小板功能异常 血小板稀释性减少
剂量:每M2体表面积输注血小板1.0×1011/L 可提高血小板计数5-10×109/L
成分输血顺序原则
成分输血顺序原则
一、成分输血的概念
成分输血就是把全血中的各种有效成分分离出来,分别制成高浓度的制品,然后根据不同患者的需要,输给相应制品。
这一输血方式具有高效、安全、节约血液资源等优点。
1. 一般原则
- 血小板。
因为血小板的功能主要是止血,在患者有出血倾向或正在出血时,应优先输注血小板,以尽快发挥止血作用。
- 冷沉淀。
冷沉淀中含有凝血因子Ⅷ、纤维连接蛋白等多种凝血相关物质,对于凝血功能障碍患者,在血小板输注后可考虑输注冷沉淀来改善凝血功能。
- 新鲜冰冻血浆。
新鲜冰冻血浆含有多种凝血因子、血浆蛋白等,可用于补充凝血因子和血容量,通常在冷沉淀之后输注。
- 红细胞。
红细胞主要用于改善患者的缺氧状态,最后输注红细胞,因为红细胞保存时间相对较长,而且其主要功能相对独立于血小板和凝血因子等。
2. 特殊情况
- 如果患者同时存在严重贫血(需要红细胞纠正缺氧)和严重的凝血功能障碍(需要血小板、冷沉淀、新鲜冰冻血浆等纠正凝血),可能需要根据患者当时的主要
临床表现来调整顺序。
例如,如果患者出血严重且难以控制,即使存在贫血,也可能先输注血小板、冷沉淀等凝血相关成分,以尽快止血,防止进一步失血加重贫血。
- 在紧急大量输血时,可能会同时输注多种成分。
但也要遵循一定的逻辑顺序,一般先输入能快速改善患者紧急状况(如止血相关成分)的制品,再输入其他成分。
同时,要注意血液制品之间的兼容性和输血速度的合理控制,避免发生不良反应。
成分输血名词解释
成分输血名词解释成分输血是通过将血液分离成不同的组分,然后根据患者的具体需要选择性地输注某一或某几种组分的输血方法。
下面是对成分输血相关名词的解释:1. 全血:指取血液时没有分离,保持完整性的血液组织。
全血是输血中最基本的组分,可用于急需血液的病人,如大出血、严重失血等。
2. 红细胞悬液:血液中红细胞的含量高于其他成分组分,用离心机分离整血后可获得。
红细胞悬液可以用于造血系统疾病的贫血、失血后贫血等治疗。
3. 血小板浓缩剂:通过血浆稀释血小板浓度来制成的血小板输注剂。
血小板浓缩剂通常用于外科手术、血小板功能障碍以及血小板减少症等疾病治疗。
4. 血浆:指去除红细胞和血小板后剩余的液态血液。
血浆含有各种凝血因子、免疫球蛋白和营养物质,可用于凝血因子缺乏、休克、大面积严重烧伤等治疗。
5. 冷冻血浆:从血浆中提取并冷冻保存的血浆。
冷冻血浆中的各种因子仍然保持活性,可以用于严重出血、凝血因子缺乏等情况。
6. 白细胞悬液:通过离心分离血浆和红细胞后,将残余部分再次进行离心得到的混合悬液。
白细胞悬液主要用于白细胞减少症或骨髓抑制症患者的治疗。
7. 血管内溶血:指输血后患者出现的红细胞破裂现象,释放出大量的游离血红蛋白。
血管内溶血主要发生在红细胞输注不配型或者免疫反应的情况下。
8. 输血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接受者体内由于输血引起的异常反应。
输血反应可分为未遂性输血反应和急性输血反应两种类型。
9. 输血指征:是指确定是否需要进行输血的依据。
输血指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包括血红蛋白水平、体征症状以及临床需要等方面进行判断。
10. 输血前筛查:是指在给予患者输血前,对血液供者的病史、体征进行检查和评估,以降低输血过程中遇到问题的风险。
以上是对成分输血相关名词的解释,成分输血尤其适用于根据患者病情精确选择所需输血的情况,从而减少输血相关的风险和副作用。
成分输血的概念
成分输血的概念
成分输血是一种将血液分离为不同成分进行输注的方法,目的是根据患者的具体需要来提供相应的成分,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与全血输血相比,成分输血可以更好地满足不同病情的治疗需求,避免患者接受不必要的输血,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常见的成分输血包括红细胞输血、血小板输血和新鲜冰冻血浆输血。
红细胞输血用于补充患者体内的氧气携带能力不足,适用于大面积出血、贫血等病情。
血小板输血用于治疗血小板减少或功能障碍导致的出血倾向,常见于血液恶性肿瘤或骨髓抑制的患者。
新鲜冰冻血浆输血则用于补充凝血因子,适用于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
成分输血的过程一般包括以下步骤:首先,通过离心将全血分离为红细胞、血小板和血浆等成分。
然后,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需要输注的成分,并进行相应的处理和准备。
最后,将成分输注到患者体内,完成输血过程。
成分输血的优势在于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选择和提供合适的血液成分,减少不必要的输血风险和副作用。
然而,成分输血也存在一些限制和注意事项,如需要准确判断患者需要的成分、避免交叉感染等。
总的来说,成分输血是一种在临床实践中广泛应用的优化输血方法,能够更好地满足患者治疗需求,提高输血效果,减少输血相关风险。
成分输血的应用体会课件
成分输血的种类
01
02
03
04
红细胞输注
适用于贫血、失血等情况,可 提供红细胞以增加血容量和提
高携氧能力。
血小板输注
适用于血小板减少或功能障碍 的情况,可提高患者的凝血能
力。
免疫性疾病
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等。成分输血可以调节免疫,减轻疾病活 动。
器官移植
器官移植手术后,患者可能因免疫排挤反应而出现严重出血。成分输血可以控 制出血,同时调节免疫,降低排挤反应。
03
成分输血的优点与局限
成分输血的优点
勤俭血源
成分输血只输注需要的血液成分 ,不需要输注全血,这样可以更
成分输血技术可以有效分离出血 液中的各种成分,满足不同患者 的需求,同时减少全血输血带来
的浪费。
加强血液资源的兼顾计划和管理 ,建立全国性的血液管理机构和 信息系统,实现血液资源的优化
配置和有效利用。
推广科学的用血观念,避免不必 要的输血和浪费,同时加强血液 回收和再利用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血液医学的发展。
血液制品也不断涌现。
目前,成分输血已经成为临床输血的主 要方式之一,它不仅能够提高血液的利 用效率,减少浪费,还可以根据患者的 具体需要进行输注,提高治疗效果和患
者的生存率。
02
成分输血的应用范围
手术及创伤
手术中失血
手术过程中,尤其是复杂大手术,患 者常常会损失大量血液。成分输血可 以迅速补充丢失的红细胞、血浆等, 维持患者循环稳定。
室温保存
成分输血率计算公式
成分输血率计算公式成分输血率是衡量医疗机构输血治疗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它的计算公式对于保障输血的合理性和安全性有着重要意义。
咱们先来说说成分输血到底是咋回事。
成分输血呢,就是把血液中的各种成分,像红细胞、血小板、血浆啥的,分开来输注。
这可不像以前那种一股脑全输进去的老办法,成分输血更科学、更精准,能让每一滴血都用在刀刃上。
就拿我之前遇到的一个事儿来说吧。
有一次在医院里,有个病人因为大出血急需输血。
医生一开始打算给他进行全血输注,可仔细一琢磨,发现病人主要是红细胞大量流失,血小板和血浆还算正常。
这时候,成分输血的优势就体现出来啦。
医生果断决定只给他输注红细胞,这样既解决了问题,又避免了其他成分的浪费,还降低了输血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风险。
那成分输血率到底咋算呢?成分输血率的计算公式是:成分输血率= 成分输血数÷(成分输血数 + 全血输血数)× 100% 。
这里的“成分输血数”,指的是输注红细胞、血小板、血浆等各种成分血的次数总和;“全血输血数”就是输注全血的次数。
比如说,在一个月里,某医院一共进行了 100 次输血治疗,其中有80 次是成分输血,20 次是全血输血。
那这个医院这个月的成分输血率就是:80÷(80 + 20)× 100% = 80% 。
通过这个公式,咱们就能清楚地知道一个医疗机构在输血治疗方面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如果成分输血率高,说明这个地方的输血治疗比较先进,能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精准输血;要是成分输血率低,那可能就得找找原因,是不是医生对成分输血的认识不够,或者是医院在血液管理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再举个例子,有个小医院,之前成分输血率一直不高。
后来医院组织医生们进行了专门的培训,让大家都明白了成分输血的好处和计算方法。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这个医院的成分输血率逐步提高,病人输血后的恢复效果也更好了,还节省了不少宝贵的血液资源。
总之,成分输血率的计算公式虽然看起来简单,但其背后反映的是医疗输血技术的进步和对患者的负责态度。
名词解释成分输血
名词解释成分输血成分输血,是指将血液中的各种有效成分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进行分离,分别制成高浓度、高纯度的制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需要,有针对性地输注特定的血液成分。
这种输血方式相较于传统的全血输注,具有一血多用、节约血源、针对性强、疗效好、副作用少、便于保存和运输等优点,因此已成为临床常用的输血类型。
一、成分输血的起源及发展成分输血的发展源于对血液成分的深入研究和对临床输血需求的精准把握。
在20世纪中叶,科学家们发现了血液中各种成分的生理功能,并认识到不同疾病状态下,患者对血液成分的需求各异。
这使得成分输血逐渐从全血输注中脱颖而出,成为一种重要的临床治疗手段。
二、成分输血的原则1. 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成分输血的原则是根据患者病情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输注特定的血液成分。
由于失血、血细胞破坏增加或造血功能障碍都可能需要输血,输血的数量和种类取决于输用成分血的寿命,取决于病情需要,决不可千篇一律都输全血。
2. 禁止输安慰血:适合输成分血的病人,决不给全血。
临床80%的输血病人是需要某种血液成分,而不适合输全血。
3. 一次给足:各种成分血的输注计量要符合标准治疗剂量,一次要给足,才能达到预期疗效。
三、成分输血的种类及适应症1. 红细胞悬液:适用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贫血,如慢性贫血、急性失血等。
2. 新鲜冰冻血浆:适用于凝血因子缺乏的患者,如肝功能障碍、手术出血等。
3. 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适用于免疫缺陷病、感染性疾病等。
4. 血小板浓缩液:适用于血小板减少或功能障碍的患者,如白血病、放疗后等。
5. 单采血浆:适用于血浆置换、治疗性血浆输注等。
6. 其他成分血:如粒细胞、红细胞生成素等,根据患者病情需要进行选择。
四、成分输血的优势1. 一血多用:成分输血可以将一份血液分离成多种成分,分别输注给不同的患者,提高血液利用率。
2. 节约血源:成分输血可以根据患者需要,有针对性地使用血液成分,减少不必要的全血输注,从而节约血源。
成分输血护理常规
成分输血护理常规成分输血是指将血浆、红细胞、血小板等单独分离出来进行输注的一种输血方式。
在临床中,成分输血常常用于血液疾病、手术、创伤和严重贫血等患者的治疗。
本文将介绍成分输血的常规护理措施,包括鉴定血样、准备输血、输血过程中的观察和记录等。
一、鉴定血样1.鉴定输血适应症:在确定需要输血的患者后,需要进行血型、配型和交叉试验,确保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血型鉴定:将患者的全血样本和供血者的全血样本混合,通过抗体与抗原的反应,确定患者和供血者的血型。
3.配型和交叉试验:将患者的血清和供血者的红细胞混合,通过观察凝集反应,判断患者对供血者的红细胞是否存在抗体。
4. 制备血样:确定输血前需制备1-2ml血样,用于以后的参照。
二、准备输血1.确认医嘱:在准备输血时,必须确认医生已经下达了正确的输血医嘱,包括输血种类、剂量、速率等。
2.安排好输血时间:输血之前需要与患者进行充分的沟通,告知输血的时间和过程,以免患者感到害怕和紧张。
3.设备准备:包括输血装置、输液器、输血管等器械的准备,确保器械的清洁和完整。
三、输血过程中的观察和记录1.仔细观察血样:在开始输血前,需要观察血样的质量,包括血液的颜色、悬浮物和透明度等,以便发现异常情况。
2.实施输血前观察:在开始输血前,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包括血压、体温、呼吸、心率、皮肤黏膜的颜色等。
3.注射预防药物:输血前常规预防药物包括抗组织胺药、解热镇痛药和抗过敏药等,在输血前15分钟注射。
4.开始输血:将精确计量的成分血制品注入到输血管中,根据医嘱的要求控制输血的速度和时间。
5.观察输血反应:在输血过程中要仔细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变化,如发热、寒战、呼吸急促、过敏反应等。
6.输血过程的观察和记录:包括输血的时间、输血开始和结束的时间、输血速度、输血量、患者的反应等,以便对输血效果进行评估和分析。
7.输血过程中的护理措施:包括保持通畅的输血管、观察和记录患者的体征变化、定期测量血压和脉搏、确保输血器械的完整和清洁等。
成分输血及护理
· Ⅷ因子:为白色沉淀,溶解后为黄绿色,
·纤维蛋白原:是血液凝固的第Ⅰ因子,有
很好的止血效果,最低止血浓度0.5-1g/L
·凝血酶原复合物(PCC):含有维生素K
依赖性因子Ⅱ、Ⅶ、Ⅸ、 Ⅹ,并含有少 量的血浆蛋白。
六.血浆蛋白制品
●人血白蛋白 低温乙醇蛋白分离法制得,为略粘稠,黄 色或绿色至棕色澄明液体。 适应症:1.失血创伤、烧伤引起的休克。 2.脑水肿及损伤引起颅压升高。 3.肝硬化及肾病引起的水肿或腹水。 4.低蛋白血症的防治。
成分输血及护理
安徽省立医院血液科
周 萍
主要内容
一、成分输血的概念及其优点
二、成分血的分类 三、成分血的输注要点
成分输血
成分输血是将血液中的各种成分,进 行分离、加工、提纯后制成的各类血 液制品,然后根据患者的不同需要, 有针对性地输注有关血液成分,以达 到治疗目的的一种输血措施。
成分血的优点
高纯度、高浓度 体积小,运输方便 针对性强,疗效好
10
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的病人。
三.血浆
•新鲜冰冻血浆(FFP):血液采集6-8小 时内分离出来,在-30℃以下冰冻和保存 , 含正常量的全部凝血因子,保存期为1年。
•普通冰冻血浆:血液采集8小时以后分离 出来,在-30℃以下快速冰冻而成,保存 期为5年,使用之前在37-42 ℃下溶解。
讨论
红细胞悬液、血浆、血小板、蛋白制 品的先后输注顺序?
骨髓移植术后输血原则
ABO血型: ● 同型 ● 异型: 主要血型不合 次要血型不合 主次血型不合
不合类型
主要
供→受
红细胞
Hale Waihona Puke 血小板A/B→O 早期:受者型 早期:供者型 AB→O 晚期:供者型 晚期:供者型 AB→A/B
自体输血和成分输血
自体输血和成分输血自体输血和成分输血是两种常见的输血方法。
自体输血是指将患者自身的血液收集、储存并输注给自己,而成分输血是指将血液分离成不同的成分,如红细胞、血小板和血浆,然后根据患者的需要进行输注。
这两种方法各有优势,下面将分别进行介绍。
一、自体输血自体输血作为一种安全可靠的输血方式,近年来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应用。
它的优势在于避免了外源性输血可能带来的感染风险,同时减少了配型不匹配等不良反应的发生。
自体输血通常需要在手术前数周进行,可以通过回收术前捐血、术中损失血液的回收和术后回收血液等方式来收集患者的自身血液。
自体输血分为预定给予和紧急给予两种情况。
预定给予是指根据患者的手术计划,在术前数周进行血液捐赠,将血液储存起来,在手术当天输注给患者。
紧急给予则是在手术过程中出现大量出血时,立即收集患者的自身血液进行输注。
虽然自体输血可以有效减少外源性输血的需求,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自体输血需要提前做好充分准备,包括合适的病人选择、及时的血样采集和储藏,对医护人员的要求也较高。
其次,由于自体输血是从患者自身的循环系统中回收血液,因此在一些疾病和患者情况下可能并不适用。
二、成分输血成分输血是将全血分离成不同的成分,在满足患者特定需要的情况下进行输注。
主要的成分包括红细胞、血小板和血浆。
红细胞输注主要用于治疗贫血,血小板输注用于治疗血小板减少或功能异常,血浆输注则可以用于补充凝血因子。
与自体输血相比,成分输血更加个体化和精准。
根据患者的具体需要,可以有选择性地输入相应成分,减少了输血带来的不必要风险。
成分输血也更加便捷,因为血液可以提前分离好,准备就绪,无需等待血型配型和交叉试验的结果。
然而,成分输血也有其限制。
首先,成分输血的操作相对复杂,需要血库进行合理的组织和管理。
其次,由于血液的分离和保存涉及到一些特殊的设备和技术,因此也增加了输血的成本。
综上所述,自体输血和成分输血是两种常见的输血方法,各有优势和局限性。
成分输血护理
成分输血护理成分输血就是把全血中的各种有效成分分离出来,分别制成高浓度的制品,然后根据不同患者的需要,输给相应制品。
针对性强,制品浓度高,疗效好,不良反应少,具有一人献血、多人受益等优点。
在输注过程中,临床护士应掌握各种成分血的特点,保证输血的安全和有效。
【临床上常用成分血种类】1、悬浮红细胞(红细胞悬液):最适用于血容量正常的贫血病人、老年、幼儿及手术后需要输血的病人。
2、洗涤红细胞:主要适用于有输血过敏史、自身免疫性贫血及IgA缺乏等,对已产生白细胞抗体而又需要输血的病人,可输洗涤红细胞,以降低同种免疫反应的发生率。
3、浓缩血小板:主要用机器单采血小板,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血小板减少的病人。
4、血浆:适用于休克、止血、解毒、免疫功能低下和肝病引起的多种凝血因子缺乏等。
5、冷沉淀:主要用于儿童血友病甲、血管性血友病、先天性或获得性纤维蛋白原缺乏症的患者。
【护理】(一)心理护理输成分血和输全血一样,也有发生输血传染病的危险,病人担心害怕在所难免。
护士在输血前应做好解释工作,并做好输血前病人各种传染性指标检测工作,让病人放心。
(二)严格的查对在抽血做交叉配血及输注过程中,认真严格查对病人的姓名、性别、年龄、诊断、床号、住院号、血型及输注成分的种类,确保输血安全。
(三)输注过程中的护理1、红细胞输注及护理(1)输注前,需将血袋反复颠倒数次,使红细胞与添加剂充分混匀。
必要时在输注过程中也要不时轻轻摇动血袋使红细胞悬起,以避免出现越输越慢的现象。
(2)洗涤红细胞是开放性制备的,故应尽快输注,因故未能及时输注只能在4℃条件下保存24小时。
(3)用输血器输注,不应与其它药物混合输入。
2、血小板输注的护理(1)输注前要轻轻摇动血袋,如有细小的凝块可用手指隔袋轻轻捏散,切忌粗鲁摇动,以防血小板损伤。
(2)血小板功能随保存时间的延长而降低,从血库取来的血小板应尽快输入。
(3)用输血器输入。
(4)若因故(如病人正在高热)未能及时输用,则应在常温下放置,每隔10分钟左右轻轻摇动血袋,防止血小板聚集,不能放在4℃冰箱暂存。
成份输血临床应用
成份输血临床应用成分输血是指将血液分离成红细胞、血小板和血浆等各种成分,然后根据患者具体的需求,选择性输注所需成分的一种输血方式。
成分输血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为各类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有效的支持,下面将从成分输血的定义、适应症、禁忌症、操作方法以及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成分输血的定义成分输血是将全血或血浆按其组成分离为红细胞、血小板、新鲜冷冻血浆等各种成分,然后根据患者的需要选择性地输注其中一种或几种成分的一种输血方式。
相对于全血输血而言,成分输血的优势在于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少输血反应的发生,同时也避免了过多的液体负荷。
成分输血的适应症1. 红细胞成分输血:主要用于治疗贫血、失血性休克等情况,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改善组织氧供。
2. 血小板成分输血:适用于血小板减少或功能障碍的患者,如血友病、白血病等,可预防或治疗出血。
3. 血浆成分输血:用于治疗凝血功能障碍、大面积烧伤、急性溶血等疾病,可提供凝血因子和蛋白质支持。
成分输血的禁忌症1. 对输注的成分具有明显过敏史或不良反应的患者。
2. 存在明确的输血相关并发症风险,如免疫性溶血反应、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等。
3. 没有明确的输血指征或存在其他替代治疗方式的情况下。
成分输血的操作方法1.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成分输血种类和数量。
2. 对成分进行交叉配血和严格的质量控制,确保输血安全。
3. 输血前进行必要的预防措施和输血前反应风险评估,准确记录输血相关信息。
4. 在输血过程中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输液速度,及时处理输血反应。
成分输血的注意事项1. 注意成分的贮存、搬运和输注方法,确保成分的质量和安全性。
2. 严格按照输血操作规范进行操作,减少输血相关风险。
3. 定期对输血科室进行清洁消毒和环境检查,维护输血环境的卫生和安全。
4. 建立完善的输血记录和报告系统,对输血效果进行评估和追踪。
综上所述,成分输血作为一种有效的输血方式,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种疾病的治疗中。
成分输血
二、注意事项 (一)制备后应尽快输注,以避免粒细胞丧失功能; (二)输注效果不是看白细胞数是否升高,而是看
体温是否下降,感染是否好转。 三、用量日益减少的原因 (一)目前的制备方法难以获得足够量的粒细胞; (二) 粗细胞离体后功能很快丧失; (三) 粒细胞抗原性强,异型输注容易产生同种免
疫,不良反应多。
7.无效输注(难治状态)出现迟,发生率低;
8.提高了血小板输注的疗效(质量有保证,止 血效果好);
9.便于开展血小板配型。 有的血细胞分离机所配备的管道上有4只
袋子,儿科病人可根据年龄大小分成2~4袋, 分次输用。
广州血液中心手工采和机采血小板应用情况
时间 手工采
%
机采
%
1994 1995 1996
浓缩血小板
手工法是从200ml全血分离的血小板为 1个 单位,约含血小板2.4×1010个;机器单采法从单 个供者采集一次可获得 1个治疗量,含血小板≥ 2.5×1011。 一、适应证 (一)治疗性血小板输注
1、血小板生成减少:见于各种原因所致骨髓 抑制或衰竭;
2、血小板功能异常:主要见于药物、肝病、 尿毒症等;
(二)膜滤式 (三)吸附柱式
二、血细胞分离机的功能: (一)制备高质量成分血:如血小板、粒细胞、
新鲜液 体血浆等; (二)提取外周血造血干细胞; (三)治疗性血液成分单采和置换术 1、治疗性血细胞单采术; 2、血浆置换术
新鲜冰冻血浆(FFP)
采出的全血于6-8小时内将血浆分出,并迅速在 -30℃条件下冰冻成块即制成。该制品几乎含有全部 凝血因子。
机采血小板优点
1.容易达到所规定的治疗剂量 2. 只需1个献血者就够1个治疗剂量,甚至2个治
疗剂量; 3.白细胞混入少,降低了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4.红细胞混入少,只需 ABO同型输注,不必作
成分输血是怎么回事
成分输血是怎么回事成分输血是指将血液分离成不同的成分,然后根据患者的需要选择性地输注某一种或几种成分的输血方式。
相比于全血输血,成分输血更加精确和个体化,能够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
成分输血可以将一单位的全血分离成多个成分,使得一单位的血液可以同时满足多个患者的需要。
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血液资源,减少浪费。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性地输注所需的成分,避免了不必要的输血。
这样可以减少输血相关的并发症,如输血反应、感染等。
也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需要选择性地输注红细胞、血小板等成分,从而提高输血效果。
1.成分输血的基本原理1.1血液的组成和功能血液由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组成。
红细胞主要负责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白细胞参与免疫反应,血小板参与止血过程,而血浆则含有各种营养物质、激素和抗体等。
1.2成分输血的分类和目的成分输血是指将血液分离成不同的成分,根据患者的需要输注特定的成分。
常见的成分输血包括红细胞输血、血小板输血和新鲜冰冻血浆输血。
红细胞输血主要用于补充患者的氧气供应,血小板输血用于治疗凝血功能障碍,而新鲜冰冻血浆输血则用于补充凝血因子。
1.3成分输血的操作流程和技术成分输血的操作流程包括采集血液样本、分离成分、保存和输注。
首先,从供血者采集血液样本,然后通过离心等技术将血液分离成红细胞、血小板和血浆等成分。
每个成分都会经过特定的保存条件保存一段时间,然后根据患者的需要进行输注。
在输注过程中,需要注意血液的安全性和适应性,以避免不良反应和感染的风险。
2.成分输血的种类和适应症2.1 红细胞输血红细胞输血适用于贫血患者,包括急性失血、慢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等。
指征包括血红蛋白水平低于正常范围、临床症状明显、组织缺氧等。
红细胞输血可以提高患者的氧气供应,改善组织缺氧状况。
然而,输血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如输血反应、感染传播、过度输血导致负荷过重等。
2.2血小板输血血小板输血适用于血小板减少或功能障碍的患者,如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功能障碍、手术后出血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分输血
概念:把全血(包括血细胞和血浆)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分离制成各种较浓和较存的制品供临床应用。
血型系统:RBC有26个,WBC有HLA和特有的抗原等7个系统,PLT有HLA和特有的5个系统,血浆有21个系统。
红细胞输注
红细胞输注是纠正贫血病人贫血症状的迅速有效手段,凡贫血达到一定程度,机体出现较重缺氧症状者均可输注红细胞。
红细胞输注占全部需要输血病人的80%左右。
根据不同病情可选择下列红细胞制品:
1.浓缩红细胞(压积红细胞)
全血经离心法或沉降法移去部分血浆即为浓缩红细胞。
该制品红细胞压积>70%,容量只有全血的一半,抗凝剂、乳酸、钾、钠、非蛋白氮、氨等含量也比全血少,因此用于心、肾、肝功能不全的患者以及老年患者更为安全,血浆量减少可以避免血浆抗原引起的反应。
该制品由于红细胞压积较高,输血速度较慢,必要时加入少量生理盐水输注。
2.添加液红细胞(红细胞悬液)
在浓缩红细胞的基础上,加入适量保存液的红细胞成分。
现在国内临床常用的是MAP(含氯化钠、磷酸盐、腺嘌呤、葡萄糖、甘露醇)红细胞添加剂,HCT为0.5—0.65。
该制品优点是血浆含量少,血黏度低,输注时较全血流畅,且保存期可达到35天。
这是目前红细胞成分应用的最佳途径,适应症同浓缩红细胞。
3.洗涤红细胞
这是一种用生理盐水洗涤红细胞以去除白细胞和血浆的制品。
经过洗涤后,去除了80%以上的白细胞和血小板以及≥98%的血浆,至少保留了70%以上的RBC,还去除了乳酸、钾、钠、氨、抗凝剂和微小凝块等,可显著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洗涤红细胞的主要适应症:
(1)输全血或浓缩红细胞曾发生过非溶血性发热反应者;
(2)对血浆有过敏者,尤其是缺乏IgA且已有IgA抗体者;
(3)高钾血症及肝肾功能障碍者;
(4)AIHA和PNH的受血者。
由于多采用开放式洗涤法故制备后24小时内应尽快输注。
4. 辐照红细胞
是经15—25(25—30)Gy的r射线照射的RBC成分,可以灭活血液中有核细胞,预防输血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供免疫缺陷、骨髓移植或是器官移植后输血用
血小板输注
浓缩血小板:是常规用的血小板制品,其制备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手工法,国内多以200ml新鲜全血分离制成1个单位,约含血小板≥2.0×1010/L。
合并单位的PLT是由8—12
个单位全血(200ml)或4—6个单位全血( 400ml)分离的PLT合并到一个专用保存袋中制成。
另一种方法是机采法,是血细胞分离机从单一献血者采集的浓缩PLT悬液,1个治疗剂量(10单位)含血小板2.5≥×1011/L,且产品纯度高,白细胞和红细胞污染率极低。
保存24小时的容量为125—200ml/袋,保存5天的容量为250—300ml/袋。
血小板的寿命为8-12天,但输注间隔要根据病情决定,严重出血可每日或隔日一次,出血较轻或预防性输注可每周1-2次。
血小板应在22°C振荡条件下保存,输注时速度应快。
一个单采PLT(1011)理论上可以提高PLT数30×109/L。
并维持一周。
血小板输注后疗效判断。
(1)出血停止或减轻;
(2)血小板达到理论值,血小板输注后1小时和24小时血小板应增高到理论值。
简单而言,每输注10个单位血小板,应至少增加25×109 /L。
若增高水平达不到理论水平,则示为无效输注,无效输注的原因包括免疫因素和非免疫因素,免疫因素主要是多次输血后造成的同种免疫,非免疫因素包括发热、脾脏肿大、大出血、DIC等等,免疫和非免疫因素造成血小板无效输注的简单鉴别是前者血小板输注后1小时和24小时血小板都不增加,后者仅24小时值不增加。
血小板输注的适应症:
(1)血小板减少(常<20×109/L),伴有严重出血者、化疗者;
(2)血小板虽然不减少,但功能异常,伴有严重出血者,老年/感染/影响血小板功能的药物<30×109/L;
(3)大量输血所致的稀释性血小板减少(血小板<50×109/L)伴有出血者;
(4)预防性血小板输注:血小板减少或功能障碍病人需手术、分娩或创伤性检查者,要使血小板保持在至少50×109/L以上。
对于血小板减少,但无出血症状,近期内也不手术等病人,若血小板>20×109/L,一般不主张预防性输注血小板。
血小板输注对血小板生成减少的病人疗效好,对血小板破坏增多者疗效差,对ITP病人虽不要轻易输注,但对有严重出血或需要手术者仍要输注;DIC病人输注血小板要同时应用肝素;TTP病人血小板输注为禁忌;
(5)AA、MDS的慢性PLT减少,不伴发热,无出血倾向虽<10×109/L也不一定需要;
(6)因PLT抗体破坏而引起的严重PLT减少的出血(原发性或继发于药物自身免疫性疾病、增殖性恶性疾病等,一般输注无效;
(7)脾脏肿大引起的PLT减少所发生的出血,对PLT反应不佳,因为PLT滞留在脾脏。
内科输血指南
一、红细胞:
于红细胞破坏过多、丢失或生成障碍引起的慢性贫血并伴缺氧症状。
血红蛋白< 60g/L 或红细胞压积<0.2时可考虑输注.
HB<70g/L慢性贫血< 60g/L
年龄较大的恶性贫血/严重缺铁,可给与少量RBC输注
长期输血(AA、铁粒幼细胞贫血、MDS、骨髓纤维化)要注意去铁治疗
二、血小板:
血小板计数和临床出血症状结合决定是否输注血小板,
血小板输注指征:
血小板计数> 50×109/L 一般不需输注
血小板 10-50×109/L 根据临床出血情况决定,可考虑输注
血小板计数< 5×109/L 应立即输血小板防止出血
预防性输注不可滥用 ,防止产生同种免疫导致输注无效.有出血表现时应一次足量输注并测CCI值。
CCI=(输注后血小板计数-输注前血小板计数)(1011)×体表面积(M2)/输入血小板总数(1011)注:输注后血小板计数为输注后一小时测定值.CCI>10者为输注有效。
(CCI---血小板增加修正值)
三、新鲜冰冻血浆:
用于各种原因(先天性、后天获得性、输入大量陈旧库血等)引起的多种凝血因子Ⅱ、Ⅴ、Ⅶ、Ⅸ、Ⅹ、Ⅺ或抗凝血酶Ⅲ缺乏 ,并伴有出血表现时输注。
一般需输入10--15ml/kg 体重新鲜冰冻血浆。
四、新鲜液体血浆:
主要用于补充多种凝血因子(特别是Ⅷ因子)缺陷及严重肝病患者。
五、普通冰冻血浆:
主要用于补充稳定的凝血因子。
六、洗涤红细胞:
用于避免引起同种异型白细胞抗体和避免输入血浆中某些成分(如补体、凝集素、蛋白质等),包括对血浆蛋白过敏、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高钾血症及肝肾功能障碍和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的患者。
七、机器单采浓缩白细胞悬液:
主要用于中性粒细胞缺乏,中性粒细胞< 0.5×109/L、并发细菌感染且抗菌素治疗难以控制者,充分权衡利弊后输注。
八、冷沉淀:
主要用于儿童及成人轻型甲型血友病,血管性血友病( vWD),纤维蛋白原缺乏症及因子Ⅷ缺乏症患者。
严重甲型血友病需加用Ⅷ因子浓缩剂。
九、全血:
用于内科急性出血引起的血红蛋白和血容量的迅速下降并伴有缺氧症状。
血红蛋白<70g/L或红细胞压积<0.22,或出现失血性休克时考虑输注,但晶体液或并用胶体液扩容仍是治疗失血性休克的主要输血方案。
反复输血可引起含铁血黄素沉着症或血色病,对此可用螯合剂去铁敏(胺)(Deferoxamine),每日肌注500毫克,每周连续使用6天,长期使用。
同时加用维生素c 促进尿铁排泄。
有些资料报导皮下或是静脉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