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广西隆林苗族芦笙舞的特点
侗族舞蹈 侗族芦笙舞有什么特点
侗族舞蹈侗族芦笙舞有什么特点侗族文化是一种很原生态的文化,无论是节庆日还是舞蹈活动,大多都来自侗族人民对生活与自然的启发。
看一看惟妙惟肖的侗族芦笙舞,你会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芦笙舞是侗族文化的有声表现。
《芦笙舞》是侗族的传统民间舞蹈。
源于古代播种前祈求丰收、收获后感谢神灵赐予和祭祀祖先的仪式性舞蹈。
舞蹈气氛热闹而欢快,现已成为侗族民众在稻谷收获后至来年春播前农闲期间和各喜庆佳节时,由青年男女参与被称作《踩堂》或《踩芦笙》的自娱性、求偶舞蹈。
每逢节日,成年的侗族未婚男女青年,都不会放过“踩堂”机会。
由于这些男女青年中的不少人,要通过集体共舞的机会来选择自己的心上人。
而且参与“踩堂”的少女不但要身着闪闪发亮的蓝靛色礼服,还个个力所能及地在头、耳、脖颈、手臂各处戴满银饰,由于这是向男青年展现自己家庭经济状况的无声语言。
在过去,由于经济水平的低下,一家中若同时有一个以上的女儿都进入成年,但因没有起码的银佩饰,只能由年长的女儿参与“踩堂”活动而使全家陷入窘境的事是常常发生的。
进行“踩堂”的舞圈以村寨为单位,每个舞圈被人们称作“一堂”,节日期间来自各个村寨、各怀绝技的若干堂“芦笙舞”将会聚一堂,齐展风姿。
届时,每堂芦笙在作舞前首先要在圆圈中心高高竖起一根芦笙柱,柱顶悬挂芦笙队队旗,并围绕芦笙柱特设由4—6人担当为《踩堂》舞蹈进行低音伴奏的“芒筒”演奏。
一切预备停当后,手持小芦笙的男青年与持彩巾或花伞、佩戴银饰的盛装少女,分别站成内外两层圆圈,按逆时针方向旋转作舞。
舞蹈动作与节奏,依照芦笙头所领奏的曲调更换舞姿。
女子以原地旋转和两臂上下、前后的摇摆为主要动作;男子在边吹奏芦笙,边做幅度较大的蹲步、跳动、点步踢腿等动作。
整个舞蹈沉醉在抒情与细腻之中,但又不少萧洒与活泼。
而且,每当若干堂舞队同时作舞时,“芦笙曲”此起彼伏,姑娘们舞姿翩跹,真是构成一片歌舞海洋,喧闹非凡。
更有意思的是,在广西三江县《踩堂》的最终,有时还会加入更为激烈和引人注目,似拔河嬉戏的消遣活动“拉鼓”。
浅析苗族芦笙舞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浅析苗族芦笙舞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戏剧之家》2019年第06期总第306期121舞蹈空间如今中外文化不断交流,很多的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形成了严重的冲击,芦笙舞文化就是面临着这样的局面,如今芦笙舞文化的学习者尤其是年轻的学习者逐渐减少,现存的芦笙舞艺人不断进入到老年阶段,这就导致芦笙舞文化已经是面临着失传的风险,这种局面下就需要各方面的共同体努力,为芦笙舞文化的传承注入新的活力。
一、苗族芦笙舞文化的传承(一)民间自发组织传统坡会。
坡会是一种苗族地区的特殊节日,人们可以在这一天祭祀祖先或者交流情感,庆祝当年的丰收,在现阶段苗族的聚集地,往往是分布着大大小小规模不同的坡会,到了正月十三的这一天,相邻的乡镇就会聚集大量的苗族同胞,参与到芦笙坡会中,这个时候所有人就会参与到这个大型的活动中。
而在芦笙场内,有着诸多的芦笙柱,这些芦笙柱就是苗族的祭坛。
可以举行祭祀,为来年的风调雨顺祈福[1]。
(二)政府主导下的现代节庆。
为了促进芦笙舞文化的发扬,苗族地区的政府会举办现代节庆,政府如今对芦笙舞文化也是非常重视的,为了提升地区文化软实力,促进当地的经济进步,芦笙舞文化可以在这些节庆中得到宣传。
除了芦笙舞活动,其他的活动也是会出现在这些节庆中。
包括对苗族服装以及食品的宣传,都是其中的重点[2]。
二、芦笙舞文化的传承发展途径(一)完善相关政策。
现阶段来看,对芦笙舞文化这种传统文化实施保护,需要政策上的大力支持,芦笙舞文化已经成为国内的非遗,需要加强对芦笙舞文化的发扬以及传承。
在国内各个苗族地区,都是要制定出相关的保护政策,对芦笙舞文化制定出完善的政策保障,并建立非遗保护区,向当地的人们普及芦笙舞文化的知识以及重要性,让人们意识到芦笙舞文化保护的重要性,提升对芦笙舞文化学习以及保护的积极性。
这样才能让芦笙舞文化当地更加完善保护以及传承[3]。
(二)加强资金投入。
芦笙舞文化主要面临的问题是人才的断层,如今年轻人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对一些西方文化的学习热情非常高,对芦笙舞文化这种传统文化没有足够的学习热情。
芦笙长鼓舞原生态特点分析
典 型 的 动 作 节 奏 可 以提 取 舞 蹈
前 吸腿 动 作 。次显 要 动 作 部位 : 笙 手 双 手 胸 前 横折 三 度 , 持芦 笙 吹 芦 把
动 作 典 型特 征 。从 以上 分 析 可 以看 3拍 节 奏 和 强 弱 明 显 的 4/2拍 节 奏
构 成 。它们 时 而 舒 缓 、 重 , 而 欢 庄 时 快 、 烈 , 一套动作都有 开始动作 热 每 和 结束 的造 型 , 现 了原 生 态舞 蹈 娱 体 神 、 祖 的典 型特 点 。 娱 ( ) 呼吸 型分 析 二 、 呼吸 不仅 仅 是 生理 的 需要 , 与 它 舞 蹈 的表 演 和 韵 味 息 息 相 关 , 内在 的 芦 笙长 鼓舞 的呼 吸 有三 种 : 一种 是 第
拜 盘 王 和“ 盘 王 愿 ” 仪 式 , 示 对 神 的 崇 拜 和 酬 谢 , 祷 来 年 五 谷 丰 还 的 表 祈
句 歌词 换气 一次 , 蹈 动 作在 换 气 时 舞
登 、 畜 兴 旺 。富 川 旧 县 志 载 : 平 地 瑶 喜 跳 长 鼓 舞 , 芦 笙 ” 芦 笙 长 鼓 舞 人 “ 吹 。
一
谢 世 , 笙 长 鼓 舞 将 面 临 失传 。 如 福 利 镇 高 桥 背 村 、 华 乡 上 坝 村 、 山 芦 新 莲
镇 鲁 洞 村 等 地 的芦 笙 长 鼓 舞 即 已 失 传 。 三 、 语 结 芦 笙长 鼓舞 是 中 国瑶族 长 鼓舞 系 统 中具 有重 要 地位 的 民间舞 蹈 , 长 鼓 舞 蹈 文 化 是 瑶 族 传 统 文 化 的 内 核 , 瑶 族 最 具 民族 色 彩 的 代 表 性 文 化 是 标志 , 掘 、 救 、 护瑶 族芦 笙 长鼓 舞具 有重 大 学术 价值 和 实用 价值 。 发 抢 保 责 任 编 辑 : 雨 尹
试析苗族芦笙舞的特点
“ 涿鹿之战” 中描述到 : 他们每一次的南迁 , 都是在经历一次 明代熊大木所著的《 大宋中兴史话》 记载, 宋代, 黑蛮龙跟随 大的失败之后进行, 而每一次战争他们都派出了成千上万的 岳飞抗金立功 , 被封为龙虎将军, 后因岳飞父子风波亭遇害,
骑兵和步兵英勇奋战勇猛抗击 , 战败后则弃城南迁, 每到一 他“ 痛哭几 日 绝食而死” 。人们以鼓龙鼓虎 一 长衫龙的舞蹈 个新的地方他们就修筑城池建造高楼, 敌人再来侵犯, 他们 纪念这位苗族英雄 , 并一代一代地流传下来。
中以苗族芦笙舞最典型、 最具特色。在苗岭山区, 几乎家家有 牛角以示祭奠 。 流行于贵州省黔西北一带的苗族芦笙《 迁徙舞》 则是芦 芦笙, 人人爱吹芦笙、 爱跳芦笙舞。苗族芦笙有大有小, 有长
迁徙舞》 共有 5 多节段的舞蹈动 O 有短, 长的两丈多, 短的不足尺。大的只能吹, 不能跳, 只吹不 笙与迁徙的最佳表现。《 作, 以单人和多人组合两种形式进行表演 , 随舞者人数多少不  ̄ t 吹芦笙” )t P“ 。自吹 自跳叫“ 跳芦笙” 人吹己跳叫“ , 踩芦 表演时用芦笙吹词谱叙事, 用肢体舞蹈动作叙述历史, 词 笙” 。芦笙舞蹈动作可概括为走、 、 转、 踢、 勾、 移 跨、 立、 别、 翻 限, 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舞姿惊险而优美, 等。动作表现或庄重肃穆, 或节奏紧骤, 或轻松明快、 活跃敏 谱内容贯通曲折相扣,
芦笙舞从音乐到舞蹈, 都蕴含着一种沉缓, 凄楚的情绪。
利后 , 从黄河中下游南向淮河、 长江、 西南山地迁徙过程中的
血雨腥风史实。芦笙曲词雄浑悲壮沉郁, 并带有较强的说唱
特色, 它分为“ 垒营盘” “ 、打鼓宣兵” “ 、 探路” “ 、 开辟道路” 、 芦笙舞举足维艰的动作, 配上呜呜咽咽如泣如诉的哀怨笙 “ 蚯蚓滚沙”“ 、上梯倒三转”“ 、搭桥过江”“ 、鸽子翻身” “ 、倒 声, 舞蹈给人一种凝重、 悲怆之感。仿佛是一种历史的追忆, 立”“ 、旋风吹”“ 、往南走”“ 、吹笙号”“ 、天亮调”“ 、点兵” 、 仿佛是在向人们展现一轴活的历史画图。 “ 送鬼神”“ 、打嘎祭祖”“ 、花场庆” 等共 l 节, 7 每节都是通过
芦笙舞描写
芦笙舞描写
芦笙舞是一种民间舞蹈形式,源于中国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地区。
它起源于古代的婚俗乐舞,是民间音乐舞蹈中的一种。
芦笙舞的舞蹈动作优美,韵律明快,节奏感极强。
在芦笙舞中,舞者手持芦笙,整个舞蹈过程中芦笙声不断,声音高亢,时而欢快,时而悠扬。
舞者们身姿轻盈,动作流畅,随着芦笙的音乐节奏,转身跳跃,舞姿飘逸。
芦笙舞的舞姿大多取材于自然,如河流、风景等,舞蹈动作富有生命力。
在芦笙舞中,舞者们还会穿上传统的民族服装,如彝族的花锦服、白族的花裙子等,这些服装都是由各自的民族手工制作而成,其细节处处体现了这些少数民族的文化底蕴。
总的来说,芦笙舞是一种民间舞蹈形式,它不仅体现了少数民族的文化,更以其优美的舞姿和悠扬的音乐节奏吸引了众多观众的关注。
- 1 -。
谈苗族芦笙文化探微
谈苗族芦笙文化探微一、引言近年来,伴随着社会的变迁与经济的快速发展,民间传统文化受到极大的冲击。
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苗族人通过不断的迁徙,现多居于我国的云南、贵州、广西等区域,其中贵州的苗族居民最多。
由于贵州地理位置较为独特,为苗族文化增添了神秘色彩,例如:婚姻、节日、服饰等方面都充满了别具一格的文化气息,其中芦笙舞、芦笙乐曲、芦笙理词共同构成了苗族的芦笙文化。
本文就苗族芦笙文化、功能、形态等方面做了一个简单的分析。
二、苗族芦笙文化1、乐舞文化乐舞文化是芦笙文化的主要内容之一,在芦笙文化的形成过程中,人们逐渐对芦笙舞进行了创新和改良,使得它成为了苗族人民固有的一种独特的舞步,时至今日,苗族人在跳舞时,动作依然娴熟,会做?出一系列的动作,比如爬杆、倒背等等,节奏紧凑,时快时慢,让人们时常拍案叫好、叹为观止。
2、婚恋文化芦笙不仅是可以用来娱乐的乐器,还是年轻人谈情说爱的重要纽带。
苗族人民可以通过跳芦笙舞蹈、唱芦笙词等活动去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苗族地区经常会举办一些男女定情的活动,比如芦笙坡,此时男男女女会盛装出席此次宴会,他们会在会场上欢歌起舞,一开始是由男生吹芦笙引舞,然后女生在(再)进场,最后围城(成)一个圆圈,大家一起跳舞,当音乐的氛围达到高潮时,男生们就可以向女生表达爱意,向她们吹起示爱的曲子,如果女生愿意的话,就在男生的芦笙上挂上定情信物。
3、祭祀文化在我国的贵州苗族地区,人们经常会把芦笙和皮鼓结合起来用在祭祀和丧葬中,从活动开始到活动结束,吹笙击鼓一直不能停歇,这已经成为了苗族重要的一种习俗。
芦笙被苗族人民认为是一种神器,可以在天地阴阳之间进行沟通,和死者进行对话等等,充满了神奇色彩。
人们在丧葬的仪式中通过跳芦笙舞,既可以表达对死者的尊重,又可以用来安慰死者的亲朋好友。
在整个祭祀活动中,芦笙曲一直在变化,葬礼活动开始的曲子为《天亮曲》,要一直吹到出棺,中间不能停止,然后吹的是《送别曲》,直到丧葬完毕。
论芦笙对广西隆林苗族芦笙舞蹈风格形成的影
论芦笙对广西隆林苗族芦笙舞蹈风格形成的影作者:许子吉来源:《艺术评鉴》2022年第02期摘要:流传于广西隆林地区的苗族芦笙舞,以舞者手持芦笙边奏边跳为主,芦笙即是舞蹈的伴奏乐器,也是舞蹈的道具,该种表演形式形成芦笙舞丰富、灵活的下肢动作,含胸弓背的上身体态特点,自奏自跳的表演也充分展现了芦笙舞高超的表演技艺。
芦笙作为芦笙舞重要的表演器具,它与舞蹈有着紧密的关系,本文以芦笙道具为切入点,探讨芦笙对隆林地区苗族芦笙舞蹈风格形成的影响。
关键词:苗族芦笙舞舞蹈风格舞蹈道具广西民间舞中图分类号:J7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2)02-0066-04俗话说苗不离笙,芦笙在苗族社会是祖先和神灵的化身,现实中芦笙是一种苗族乐器,它自古与苗族人的生活密不可分,至今已成为苗族文化的重要代表。
流传于广西隆林地区的苗族芦笙舞,其风格独特,表演形式多样,主要特点为舞者手持芦笙边奏乐边舞蹈,芦笙即是舞蹈的伴奏乐器,也是舞蹈的道具,芦笙与舞姿相辅相成,舞曲不断则舞步不止,形成以下肢动作为主,灵活多变,以上身为辅,含胸弓背的体态特点。
芦笙舞因自伴自跳的高超技艺,充分展现出苗族独有的舞蹈风格和丰富的舞蹈表现形式。
形成如此独特的舞蹈特点,除了与苗族生活的地域环境、历史、信仰、劳作等相关外,同时也深受芦笙道具的影响。
本文以芦笙道具为切入点,探讨芦笙对隆林地区苗族芦笙舞蹈风格形成的影响。
一、苗族芦笙的起源——稻作文化的影响在苗族民间,关于苗族芦笙起源的说法多种多样,无外乎都与天神、天帝等神灵相关,因此即有“芦笙天上来”的说法,但是很显然这些说法无法充分解释芦笙的真正起源,其实苗族芦笙的起源与稻作文化密切相关。
苗族是较早耕作水稻的民族之一,苗族芦笙最初的雏形苗语称为“东勾”,汉译为“禾杆笛”,是由一根有节的生禾秆制作而成,能吹奏出五个音,声音美妙动听。
每年秋收,面对金黄色的稻田,苗族人利用稻杆制作成这种禾杆笛在田间吹奏,表达了他们对丰收的喜悦之情。
苗族舞蹈种类介绍
苗族舞蹈种类介绍苗族舞蹈种类介绍 苗族⼈民⼈⼈会唱歌,⼈⼈会跳舞,⼏千年来,歌舞伴随着苗族的历史,⽣动地反映出苗族⼈民的⽣活。
以下是⼩编整理的苗族舞蹈种类介绍,欢迎参考阅读! 芦笙舞 (苗语称“究给”)是种以男⼦边吹“芦笙”同时以下肢(包括胯、膝、踝)的灵活舞动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民间舞蹈。
它流传⼴泛,普及各苗族地区。
⾃娱性芦笙最为普及,因对舞者年龄、性别不限、故参加⼈数甚众,通常在草坪、河坝或⼭坡空地上活动。
常见的活动形式有⼆种,⼀种是男的吹⼩芦笙、⼥的持花⼿帕,男⼀圈、⼥⼀圈的把⼀群吹⼤芦笙的舞者围在中间,踩着乐曲的节奏、轻轻地摆动着⾝体绕圈⽽舞。
还有⼀种是由⼀对以上的芦笙⼿作领舞,众⼈(多为⼥性)尾随其后围圈⽽舞。
动作随领舞者吹奏的曲调⽽变化。
⾃娱性芦笙舞,从动作特点上看,⼜可分为“踩”和“跳”两种,“踩”以两膝的轻微屈伸并踏着节奏向前移动为特⾊,“跳”是由动⼒脚落地后,下肢的颤动以及抬脚踹动,上⾝随之⾃然地摆动为特⾊。
前⼀种娴雅、端庄,后⼀种柔和、潇洒。
1、习俗性芦笙舞 第⼀种是每年过“花⼭节”时跳,这是男⼥青年联欢和选择配偶的佳期,这天所跳的芦笙舞,古时就称为“跳花”或“跳⽉”,多在⽉明风清之夜进⾏。
有这类习俗的苗族⼭寨,⼀般都设有“跳⽉”的⽉亮场或“跳花”的花场。
这类芦笙舞尤以黔东南地区盛⾏的“讨花带” 和黔中地区盛⾏的“牵⽺”较有代表性 第⼆种:在⼴西融⽔⼀带。
舞时⼿挽⼿、⾝体前倾、顺圈往前跳,动作⽐较简单。
参加舞蹈的⼈数常见为⼗⼆⼈,队形呈三⼈⼀横排、四⼈⼀竖排的长⽅阵。
2、表演性芦笙舞 ⼀般都在节⽇或集会中以竞技或献技的⽅式进⾏表演。
有的地⽅盛⾏以村寨芦笙队为单位进⾏集体⽐赛,如黔东南的从江县、傍洞⼀带,每逢年节,邻近各村寨以百⼗⼈为队同时吹跳⽐赛,参加⽐赛的芦笙队以能吹奏乐曲的多寡、声⾳是否优美、谐和以及动作和步法是否丰富、舞蹈的时间是否持久定优胜。
有的地⽅则以个⼈竞技的⽅式进⾏。
苗族芦笙的介绍
苗族芦笙的介绍苗族芦笙是苗族人民创造的一种古老的传统乐器,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音乐风格。
它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苗族人民的骄傲和自豪。
苗族芦笙是一种笛子,由笛身、吹口、音孔、音板等部分组成。
它的外形独特,笛身通常由竹子制成,长约70厘米,直径约2厘米。
芦笙有两个吹口,上面一个用来吹奏高音,下面一个用来吹奏低音。
音孔有6个,分别用来发出不同的音调。
音板是芦笙的重要部分,用来调节音高和音色。
苗族芦笙的演奏技巧独特而复杂,需要演奏者熟练掌握吹奏技巧和音乐理论知识。
演奏者用口吹气,通过调节吹奏力度和指法,使芦笙发出高亢激昂的音乐声音。
芦笙的音色清亮、悦耳动人,能够表达出丰富的情感和情绪。
苗族芦笙广泛应用于苗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和各种庆典活动中。
在苗族的传统节日和婚礼等重要场合,芦笙都是必不可少的乐器。
演奏芦笙的人们往往会穿上苗族传统的盛装,配合着芦笙的音乐跳起热情奔放的舞蹈,烘托出浓厚的民族风情。
苗族芦笙的音乐风格独特多样,既有欢快激昂的舞曲,又有婉转动人的抒情曲。
其中,苗族芦笙的舞曲以其独特的节奏感和强烈的节奏变化而闻名。
舞曲通常由快速的音符和跳跃的节奏组成,能够带给人们无穷的快乐和活力。
而苗族芦笙的抒情曲则以其柔美的旋律和深情的表达而著称。
抒情曲多用于表达爱情、思乡、告别等主题,能够引起人们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慨。
苗族芦笙作为苗族人民的重要乐器,不仅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也代表着苗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它不仅是一种乐器,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传统的延续。
苗族芦笙的独特音乐风格和精湛的演奏技巧,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们前来欣赏和学习。
苗族芦笙是苗族人民的宝贵财富,是苗族文化的瑰宝。
它承载着苗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也传承着苗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通过苗族芦笙的音乐,我们可以感受到苗族人民深厚的情感和独特的文化魅力。
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苗族芦笙的美妙音乐,感受苗族文化的魅力吧!。
芦笙长鼓舞的形成背景与文化特点
芦笙长鼓舞的形成背景与文化特点富川县于1983年8月30日, 经国务院批准同意设立富川瑶族自治县。
县城位于广西的东北部, 属贺州市管辖。
境内居住人口有瑶、壮、汉、回、彝、侗、土家等民族, 为多民族聚居地。
当地宗教信仰多元、民间节庆繁多、生产生活多样, 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地域文化单元。
芦笙长鼓舞为瑶族盘瑶支系中的平地瑶祭祀民间舞, 其舞蹈在富川地域独特的环境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特征。
一、芦笙长鼓舞的概况1. 舞蹈构成“芦笙长鼓舞”是祭祀民间舞, 舞蹈将“声、乐、器、舞”融为一体, 表演人数大多双数, 一般有8到36人不等, 分别有芦笙手、云锣手、小长鼓手、大长鼓手。
舞蹈共有12套, 现存下来的只有9套。
各套舞蹈以芦笙的旋律为主体, 小长鼓、大长鼓、小云锣配合芦笙击打节奏, 舞者边奏边舞边唱“号子”。
2. 舞蹈道具舞蹈中的芦笙用泡桐木挖空制作成底座, 长约34厘米, 分别插上两头通长短不一的6根竹管, 每根竹管下端装上磨制的响铜簧片。
小长鼓用泡桐木挖空制成, 长约50多厘米, 两头宽中间小, 两头的直径约6厘米包上羊皮。
大长鼓骨干材质为泡桐木, 内装钢丝弹簧助镶, 两头包羊皮钉固, 长约2米多, 两头宽的直径为30多厘米, 表演者用沙包击打, 发出的声音低沉洪厚。
3. 舞蹈表演方式“芦笙长鼓舞”主要多在祭祀活动中表演, 大长鼓悬挂起来由两面舞者边舞边击打鼓面, 其他舞者跟随芦笙舞者的旋律围圈起舞, 时而单圈时而双圈, 队形变化流畅有序。
舞蹈的动作多以弓背曲膝、半蹲全蹲、屈膝半蹲斜前踢、吸腿拧转为主, 在舞动过程中, 除芦笙手外, 其他舞者有规律地吟唱“号子”, “号子”随舞蹈的情绪发生变化, 与音乐形成多声部和声。
二、芦笙长鼓舞存在环境解读1. 舞蹈所处的地理环境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位于广西的东北部, 为广西、广东、湖南三省交界地, 四面环山, 略呈椭圆形盆地, 地势北高南低。
县内主要河流有富江、白沙河、秀水河。
浅谈广西融水苗族芦笙舞艺术特色与传承发展
浅谈广西融水苗族芦笙舞艺术特色与传承发展作者:曾智晖来源:《音乐时空》2015年第18期摘要:在数千年的漫长历史过程中,苗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传统和精神文化,为我国的文化艺术的发展贡献了巨大的力量。
其中最具鲜明特色的是以芦笙为伴奏的芦笙舞文化。
就苗族分布的地区而言,芦笙舞可分为贵州东南部、贵州西北部贵州中南部三大体系,其中也包含着广西的融水、云南的文山以及贵阳、龙里、规定等地区,其特点均不相同。
本文通过对融水芦笙舞的历史传统、民族特性以及发展历程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融水苗族芦笙舞文化审美传承发展苗族是我国最为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苗族人民同其他民族的人民一起携手并进,共同缔造了我们伟大祖国丰富的文化传统和文明底蕴。
同时,她又以自己绚丽多彩的独特文化艺术和风格,极大的充实了祖国的文化宝库。
在悠久而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苗族在不断适应我国多民族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优良的、独具一格的民族传统和精神文化体系,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
一、芦笙舞的起源芦笙,是苗族人民最喜爱也是苗族文化中最重要的簧管乐器。
由芦笙的音韵相合产生的芦笙舞,也是苗族人民最具特色的一种舞蹈艺术形式。
芦笙与舞蹈结合而成的芦笙舞是苗族人民集体创作的艺术珍宝,更是苗族人民生活之中不可或缺的娱乐方式和精神财富。
作为苗族传统文化的主心骨的芦笙,在苗族的各个地区都有着不同的诠释和演绎风格。
尤其是融水苗族芦笙相比于其他地区苗族芦笙有着自己别具一格的地域性特征。
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是苗族人民的聚居地之一,又称大苗山。
苗族芦笙,在苗语中又称为“猜果”,其音色有高、中、低之分,高音芦笙音色明亮、清脆、纯净;中音芦笙音色圈润、甜美、柔和;低音芦笙音色浑厚饱满,单音大筒(地筒)音色低沉、扎实、稳健。
在苗岭的村村寨寨都有自己的芦笙队,每逢苗族自身的节日以及喜庆佳节之时,苗家的男女老少都会热情奔放的跳起芦笙舞,其场面尤为壮观热烈,笙声响彻山谷,余音不绝。
苗族芦笙的应用传承及其文化内涵
苗族芦笙的应用传承及其文化内涵【摘要】芦笙是苗族人民生活中最爱的古老乐器之一,可用于乐器、法器、神奇等方面。
而芦笙文化也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渗透着苗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历史文化以及宗教信仰等各个领域,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苗族文化的象征,体现着苗族人民的生活态度、文化精神面貌、心里素质以及伦理道德等等。
本文通过对芦笙的传承方式、文化内涵以及其在苗族人民生活中的作用进行阐述,分析苗族芦笙文化在现代化语境中的应用领域。
【关键词】苗族芦笙;应用传承;文化内涵引言芦笙是我国西南地区苗族、侗族、瑶族等少数民族最为常见的吹孔多簧气鸣乐器,同时也是世界上现存大多数的簧片乐器的鼻祖。
芦笙不仅在民间娱乐方面的使用,跟木鼓、铜鼓一样,是一种圣器,在苗族人民看来,芦笙能给他们的生活带来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等,甚至是他们的信仰,能够与神灵相沟通,与他们的先祖互相交流。
一、苗族芦笙的文化内涵芦笙与苗族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无论是在节日庆典、结婚、丧事,还是祭奠或者各种宗教仪式都有广泛的运用。
芦笙承载着苗族的历史文化信息和原始的记忆,能够生动全面的展示苗族文化的传统观念,其文化的内涵更加的丰富。
1.怀念祖先,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在苗族人民的意念里,芦笙是由苗族的始祖母创造出来的,芦笙的声音是一种代表着欢乐。
芦笙作为苗族精神意识凝聚和弘扬文化的载体,只要芦笙一吹响,人们就会从四面八方赶来,互相争着吹奏芦笙,跳着欢快的芦笙舞蹈,在悠扬美妙的芦笙音乐中,大家互相寻找先祖的奋斗足迹,感受民族的智慧以及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因此,在起伏不定的芦笙曲调中,人们尽情的享受芦笙给大家带来的欢乐,忘掉以前的所有不悦与痛苦,使民族的凝聚力得到进一步的加强[1]。
2.培养民族意识,传承民族文化在苗族人们的社会传统生活中,文字是不存在的,平常的生活接触,都以声音来传达。
但是在民俗的规约中,从记事的儿童开始急要学会吹芦笙。
这不仅仅是为以后的祭奠、娱乐、婚嫁以及节庆的日子使用芦笙,主要是通过血吹芦笙来学会唱芦笙歌,牢记芦笙歌词,了解整个民族的历史,能够学到更多的历史知识、信仰等等,能够强化民族精神,增强民族的认知感,能够加深民族之间的感情,传承、弘扬民族文化。
广西融水苗族芦笙舞的身份辨析及其艺术特征
广西融水苗族芦笙舞的身份辨析及其艺术特征作者:付宜玲刘雨佳来源:《歌海》2023年第06期[摘要]芦笙舞是苗族文化一颗璀璨的明珠,是芦笙文化的动态载体。
苗族芦笙舞作为本民族世代相传的文艺形态,具有独特的音律和综合的乐舞,芦笙舞既是民族文化发展的产物,也是民间表演形式的外化。
以舞蹈本体论为基点,以广西融水苗族芦笙舞为研究对象,在苗族芦笙文化背景下,对苗族芦笙舞蹈进行身份定位,并探析芦笙舞的民族风韵、祭祀仪态、表演娱乐等艺术文化特征,以此剖析广西苗族芦笙舞蹈的文化内涵和遗存。
[关键词]苗族芦笙舞;身份辨析;艺术特征芦笙舞又称“踩堂舞”“踩歌堂”等,是流传于西南民族地区的民间舞蹈,蕴含着丰厚的芦笙文化内涵。
广西融水和隆林两地的苗族芦笙舞,虽所处地理位置不同,可是动作形态如出一辙,但二者在形式特征上却各有所异,即技巧性与表演性的差异。
关于芦笙舞的缘起,至今尚未确考,《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广西卷》及《中华舞蹈志》中《苗族舞蹈》记载,苗族芦笙舞产生于母系社会,且有春秋时期铜芦笙实物出土,书中对苗族芦笙舞的民间传说、舞蹈动作、服饰道具形式等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从点切入,基于广西苗族芦笙舞的社会功能、艺术特色、风格特点等视角,众多学者对其进行了多维度研究,如孙健的《广西苗族芦笙舞的社会功能与舞蹈技术性分析——以百色市隆林各族自治县各苗族支系为例》1、曾智晖的《浅谈广西融水苗族芦笙舞艺术特色与传承发展》2、邹宛彤的《浅谈广西隆林苗族芦笙舞的特点》3等。
笔者认为当前学术界对芦笙舞的典型性形态研究较多,且多依附于芦笙文化的“他者”,缺乏对舞蹈本体的关注和考究,因此,本文基于前人的研究,聚焦于广西苗族芦笙舞的独立形态,以自身的采风、搜寻、研究等途径,尝试对广西苗族芦笙舞的特殊身份进行辨析,并以点带面,探求芦笙舞蹈动作形态下的艺术文化特征。
一、多元融合:苗族芦笙舞蹈的身份辨析芦笙具有双重性作用,主要表现为舞蹈的可舞性和音乐的独特性。
试论苗族芦笙及芦笙舞的特征
试论苗族芦笙及芦笙舞的特征[内容提要]芦笙,作为一件独特的少数民族乐器,已经屹立于中国乃至全也全世界的民族乐器之林,与之伴随的芦笙舞,在舞台上,更是一条亮丽的风景线,“芦笙与芦笙舞合而为一”的结合已在各少数民族的心中根深蒂固,一直以来,芦笙及芦笙舞都是一种自娱自乐的方式,其响亮的音色和优美的舞姿自五十年代登上艺术舞台之后,就一步步的走出山门,冲向世界、饮誉华夏、倾倒欧美了。
[关键词]芦笙芦笙及芦笙舞苗族舞台一、芦笙及芦笙舞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在贵州苗岭山寨里,几乎每个苗族男女都会吹芦笙和跳芦笙舞,他们在逢年过节、丰收之时,婚丧嫁聚、迎宾送客、谈情说爱都用芦笙来表达他们的思想感情,因为,芦笙曲调、芦笙词、芦笙舞都包含着苗族人民共同的心愿及文化艺术、审美情操,是苗族文化艺术源流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俗言道:“芦笙不响、五谷不长”,这是人们盼望芦笙响,要过芦笙节,过好日子的心情。
“诚心三看半,笙听不见,姑娘叹了气,后生冷了心”,这是表示没有芦笙响,男女青午的找不到对象,只有在“小伙不离笙,姑娘不离针”的情况下;,才有“妹随笙曲坡过坡,哥心随妹寨过寨,妹到门前不逢时,芦笙伴妹似阿哥,哥不接妹笙迎妹,笙声伴妹望月落,月落月出天边挂,时辰一到与哥合”的情感。
在祭祀中,芦笙词有这一样一段:“来欢乐,来欢乐,现在快快来欢乐,以后老了乐不成,青年时期来欢乐,坏的恶的走—边,好的善的来欢乐,坏鬼恶鬼走一边,好的祖先来欢乐。
”这是对祖先们的一种怀念的感情。
“芦笙一响,脚板发痒”,这是人们在丰收之日,逢年过年之时的一种欢乐心情,在那芦笙场上,芦笙芒筒一响,全场的人心情沸腾起来了,特别是在改革开放至今以来,产笙和产笙舞就一步步走出了大山,走向了世界,在当今人们都倡导发展生态旅游业,大山正敞开它那温暖的怀抱,向世人展现它那得天独厚的芦笙文化艺术魄宝,可见,芦笙演奏和芦笙舞合为一体的想法,已经在各族人民的心中根深蒂固,而产笙及产笙舞在舞台上,更是——条亮丽的风景线。
广西百色“非遗”民族民间舞蹈元素再创编研究--以隆林各族自治县
2020年第1期广西百色“非遗”民族民间舞蹈元素再创编研究———以隆林各族自治县苗族芦笙舞为例●宋海波[摘要]文章通过文献查阅、实地采风、访谈等研究方法,对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跳坡节中芦笙舞蹈文化元素进行研究与再创编。
本研究主要建立在对芦笙舞的动作元素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创编,一方面在编排教学训练组合中实施,另一方面立足于原创舞蹈作品,旨在促进本地区民族民间舞蹈的不断发展。
[关键词]“非遗”;舞蹈元素;再创编;分析研究作者简介:宋海波,百色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讲师。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它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
百色市地处桂西一带,北邻贵州,西邻云南,与越南相接壤,境内世居民族众多。
独特的地理位置、丰富的民族成分、勤劳的边区人民共同造就了内容丰富、底蕴深厚、特色鲜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舞蹈作为人民社会生活的组成部分极具研究和发展利用的价值。
笔者于2018年1月,赴隆林各族自治县德峨乡跳坡节开展芦笙舞采风调研活动,6月采访当地芦笙舞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地方研习驿站、地方民族歌舞团等单位和个人。
本文正是对这些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一线单位或者个人进行调研的基础上,深入分析芦笙舞蹈的动作元素,进而找到相应的再创编路径和策略,旨在提高促进本地区“非遗”民族民间舞蹈的不断发展。
一、广西百色“非遗”民族民间舞蹈概况(一)百色“非遗”民族民间舞蹈现状百色有7个世居民族,壮、汉、苗、瑶、仡佬、彝族、回族,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每个民族的舞蹈风格又极具特色。
据统计,截至2018年12月,百色有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4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名录舞蹈4类,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名录舞蹈20项。
近年来,百色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入地方开发调研,一方面,创作舞蹈类节目多项,其中百色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心创作的群舞节目《暖》《乡音》《织梦》等作品,参加全国的舞蹈比赛都获得了优异的成绩,田林县文化局2016年创作的大型壮剧《祭瑶娘》为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百色学院创作的群舞《翩翩裙语》获中国东盟艺术展演优秀作品奖等,是根据当地“非遗”舞蹈元素创编而成的。
芦笙长鼓舞原生态特点分析
芦笙长鼓舞原生态特点分析作者:梁艺来源:《艺海》2012年第05期[摘要]“芦笙长鼓舞”是广西富川平地瑶的一种集“巫”“祭”“娱”为一体的集体祭祀性歌舞,以舞蹈生态学剖析其生态环境和现状,对保护这一原生态的舞蹈文化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原生态瑶族舞蹈芦笙长鼓舞保护广西富川平地瑶的芦笙长鼓舞,是以芦笙、小锣和长鼓一起舞动的舞蹈,集“巫”“祭”“娱”为一体,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
“芦笙长鼓舞”一般在大型节日祭祀时跳,如每年农历十月十六的“盘王节”。
瑶族的《盘王舞》是祭祀盘王时所有舞蹈的总称,这些舞蹈包括:请圣开香舞、铜铃舞、化钱舞、约禾打马舞、祭兵舞和芦笙长鼓舞,其中芦笙长鼓舞是精华,它凝结着瑶族同胞的寄托,沉淀着瑶家深厚的民族情感。
如《盘王大歌》中唱到:“长腰小鼓和生簧,柔情侠骨走四方,瑶家不绝鼓不断,过山过岭追太阳”。
芦笙长鼓舞不仅仅是几个简单的舞蹈动作,它以原生态的民族符号记忆了瑶族的生产生活风俗,演绎了瑶族的历史文化进程,反映了多种文化的深厚交融,是研究瑶族历史和传统文化的重要依据。
2008年,富川原生态芦笙长鼓舞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芦笙长鼓舞的原生态动作形态分析2011年8月,笔者到富川瑶族自治县进行民间调研,实地采访了新华乡虎马岭村芦笙长鼓舞的第三代传人黄道胜,并观看了原汁原味的芦笙长鼓舞。
芦笙长鼓舞共有十二套,分别代表瑶族的十二个姓氏,经常表演的有九套,其余三套已经失传。
这九套动作一为头拜上四拜;二为美女双双;三为坐堂齐;四为竹鸡扒泥;五为坐边齐;六为五脚尖;七为三人舞;八为堂堂上;九为东北鼓。
这九套舞蹈既可以完整表演,也可以分开表演。
该舞蹈的主要播布区为富川瑶族自治县的新华乡、石家乡、福利镇等平地瑶聚居地。
芦笙长鼓舞包括长鼓舞蹈、长鼓舞伴奏音乐、舞蹈号子和长鼓歌,在表演时外围左右各有一个大长鼓,由人一手抱鼓,一手击打鼓面,两名吹笛手吹奏旋律;里圈由两名芦笙手、两名小锣手和两名女子小长鼓手围成圆或成两排相向而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众文艺
32摘要:隆林苗族芦笙舞是广西苗族舞蹈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舞蹈
形式之一,它以高难惊险的技巧性、能说会唱的言语性的突出特点,在苗族舞蹈的大家族中风格突出、独树一帜!
关键词:苗族;芦笙舞;特点
苗族舞蹈,是一部关于苗族先民社会历史的人体文化丛书,它以生动的形象描绘了苗族祖先的生活和历史,具有丰富的内容,是苗族地区拥有和传承中国历史文化的遗产。
苗族是歌舞的富有民族,仅苗族“鼓舞”一项,就近十种之多。
苗族民间舞蹈有芦笙舞、铜鼓舞、木鼓舞、湘西鼓舞、板凳舞和古瓢舞等。
尤以芦笙舞流传最广,且它的支系繁多而分布广阔,形成了数量众多、内容丰富的歌舞品种,体现着苗族“芦笙舞”历史的悠久。
苗族支系众多,隆林苗族支系主要有六个分别是:花苗、白苗、红头苗、清水苗、偏苗、裁姜苗等,由于历史的原因及原始文化源流的影响,各支系之间音乐和舞蹈的形式和类别,都有一定的差异,特别是语言音调的不同,形成了各种不同的调式、不同色彩的音乐表现形式。
舞蹈方面,由于各支系之间风俗的差异,舞蹈表现的内容不同,舞蹈的风格和表演形式也有很大的差别。
虽然其有多种的舞蹈表演形式和风格,但它独具特色的竞技性、语言性都是隆林苗族芦笙舞在苗族文化艺术的最与众不同的艺术特点。
一、高难惊险的技巧性
广西苗族芦笙舞因用芦笙为舞蹈伴奏和自吹自舞而得名,一般是在节日、集会、祭祀活动、庆贺、丧葬仪式时跳。
按其活动内容和性质,一般可分为自娱性、习俗性、表演性、祭祀性和礼仪性五种。
它最主要的特点之一技巧性就属于表演性芦笙舞,多在节日或集会中,带有竞技特点,又充满生活气息。
1.滚地龙。
苗语叫“YaajKubTsaab”(谐音:羊锅展)。
这个舞蹈一般在丧失或祭祀活动结束时,芦笙手们为了显示自己高超的舞蹈技巧而进行。
它既可以集体跳,也可以由单人或者双人跳,舞蹈技巧很多,一般有小滚地龙、大滚地龙、翻跟斗、过刀尖、过油灯、过酒碗等。
然而人们为什么要滚地龙呢?相传在很久以前苗族有一个勇士,他是保护寨子风调雨顺的龙的化身。
每到喜庆丰收的日子,寨老都会做一把银芦笙,同时举行模仿勇士滚地龙的比赛,大家边吹专门的滚地龙的曲目边滚地龙,谁的技艺更高超能赢得比赛,就能获得嘉奖这一年勇士的银芦笙。
2.梅花桩。
苗族叫“NceNtaivNtuj”(谐音:阶待夺),天梯的意思。
这是从蹬柱舞发展出来的竞技舞蹈,又叫“上天梯”。
跳舞前,先在地上竖起三组高度不同的木桩,由一个或多个芦笙手边吹边舞踏上木桩,以舞到最高一组木桩然后回到原地为止。
这是有一定杂技性质的舞蹈,舞者必须艺高胆大才可以完成。
关于梅花桩起源有这样的一个传说,自从赙仪把天上的九个太阳和九个月亮射下后,天地间陷入一片黑暗,这时苗族的一个勇士为了上天求得太阳和月亮,就搭了一个天梯,他边吹边跳芦笙舞,同时地上的人们打木鼓,来震动上天,于是求得了太阳和月亮。
所以跳梅花桩就由此保存了下来。
3.滚油锅。
苗族叫“NcigNtugYag”(谐音:阶多牙)。
这个舞时在做祭祀道场时,芦笙手到厨师那里讨肉汤喝时跳的舞。
跳法是在煮牛肉汤的大铁锅上横放一根扁担,厨师把一只盛满肉汤的碗放在芦笙手背上,由芦笙手一边吹一边舞地踏过铁锅上的扁担,并在锅沿边转九圈,回到原地时,以碗中的肉汤不泼出来者为最佳。
它也有一个传说故事,在很早以前,苗家作丧事要把已故的人台上山,12天后再过来相聚,俗称“放魂”。
相聚后杀一头牛放到油锅里煮,由于牛肉不够分,芦笙手们就上油锅跳芦笙舞,不会落入油锅的就可以分得牛肉。
现在在苗族谁能上油锅,则说明他的技艺是最好的。
可以看出隆林苗族芦笙舞技巧表演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这些芦笙技巧,不但具有高超的难度而且是带有体育、杂技性的芦笙舞蹈动作,它是隆林苗族芦笙舞最有特点和代表性的苗族舞蹈样式,在苗族节日与集会中都极为盛行。
二、能说会唱的“语言性”
苗族古代传说和汉文史料的记载,都说苗族历史上曾有过文字,因统治者歧视和禁用而失传。
所以由于苗族文化具有的“无字”特征,无法详细地记录有关苗族古代社会、历史、经济、文化状况,为了能够很好地传播和保存自己的历史,苗族人们采用口头艺术和人体艺术等民闻文艺形式来保存大量丰富的文化资料,将自己民族在时间长河里所经历的艰苦历程和先辈们的光辉业绩,一代接一代的流传下来,教育子孙,昭示后人。
众所周知,苗族的芦笙是舞蹈的伴奏乐器,表演时边吹边舞。
但是在不同的地区芦笙的样式、调式、用法与表达都存在差异。
如在隆林苗族地区,芦笙不仅是舞蹈的伴奏乐器,也是传情达意的有效手段。
在隆林六大支系中,红头苗芦笙以“说”为主,像说话一样。
吹奏芦笙时它的每个音都有相对应的字词,所以能听懂芦笙话的人们会把可以说的话,想说的话,说不出口的话都会用芦笙来交流;在隆林偏苗支系中的芦笙吹奏起来旋律感很强,以“唱”为主,像唱歌一样。
当吹奏起芦笙时曲调婉转动听,娓娓道来,更是蕴藏了他们想表达的信息与感情。
而在贵州与广西融水等其他苗族芦笙盛行地区,他们的芦笙只是作为舞蹈伴奏的乐器,以“大声”为主,没有词与意的语言性。
可以看出只有广西隆林苗族芦笙可以直接通过“说话”、“唱歌”记录历史,传递信息和交流情感。
所以,“能说会唱”的语言性是隆林苗族芦笙区别于其它地区芦笙的一个重要的特点。
隆林苗族芦笙舞不管是高难惊险的技巧性还是能说会道的语言性都蕴含了深厚的苗族文化内涵,在人类漫长的社会发展进程中,经历历代人民群众以及民间艺人的不断琢磨、加工和创作,形成了一种具有浓郁地方民族特色的表演艺术,是苗族传统民间舞蹈文化大观园中的一只奇葩,历经沧桑、经久不衰!
参考文献:
[1]巴芳.广西隆林苗族舞蹈调查及研究[J].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91(05).
[2]钱应华.广西苗族芦笙舞的表现形式及体育价值[J].内蒙古体育科技,2014(06).
浅谈广西隆林苗族芦笙舞的特点
邹宛彤 (广西艺术学院舞蹈学院 550003)
・民族民间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