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物理第十四章
大学物理第十四章波动光学课后习题答案及复习内容
第十四章波动光学一、基本要求1. 掌握光程的概念以及光程差和相位差的关系。
2. 理解获得相干光的方法,能分析确定杨氏双缝干涉条纹及薄膜等厚干涉条纹的位置,了解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工作原理。
3. 了解惠更斯-菲涅耳原理; 掌握用半波带法分析单缝夫琅和费衍射条纹的产生及其明暗纹位置的计算,会分析缝宽及波长对衍射条纹分布的影响。
4. 掌握光栅衍射公式。
会确定光栅衍射谱线的位置。
会分析光栅常数及波长对光栅衍射谱线分布的影响。
5. 了解自然光和线偏振光。
理解布儒斯特定律和马吕斯定律。
理解线偏振光的获得方法和检验方法。
6. 了解双折射现象。
二、基本内容1. 相干光及其获得方法只有两列光波的振动频率相同、振动方向相同、振动相位差恒定时才会发生干涉加强或减弱的现象,满足上述三个条件的两束光称为相干光。
相应的光源称为相干光源。
获得相干光的基本方法有两种:(1)分波振面法(如杨氏双缝干涉、洛埃镜、菲涅耳双面镜和菲涅耳双棱镜等);(2)分振幅法(如薄膜干涉、劈尖干涉、牛顿环干涉和迈克耳逊干涉仪等)。
2. 光程和光程差(1)光程把光在折射率为n的媒质中通过的几何路程r折合成光在真空x中传播的几何路程x,称x为光程。
nr(2)光程差在处处采用了光程概念以后就可以把由相位差决定的干涉加强,减弱等情况用光程差来表示,为计算带来方便。
即当两光源的振动相位相同时,两列光波在相遇点引起的振动的位相差πλδϕ2⨯=∆ (其中λ为真空中波长,δ为两列光波光程差) 3. 半波损失光由光疏媒质(即折射率相对小的媒质)射到光密媒质发生反射时,反射光的相位较之入射光的相位发生了π的突变,这一变化导致了反射光的光程在反射过程中附加了半个波长,通常称为“半波损失”。
4. 杨氏双缝干涉经杨氏双缝的两束相干光在某点产生干涉时有两种极端情况:(1)位相差为0或2π的整数倍,合成振动最强;(2)位相差π的奇数倍,合成振动最弱或为0。
其对应的光程差()⎪⎩⎪⎨⎧-±±=212λλδk k ()()最弱最强 ,2,1,2,1,0==k k 杨氏的双缝干涉明、暗条纹中心位置:dD k x λ±= ),2,1,0( =k 亮条纹 d D k x 2)12(λ-±= ),2,1( =k 暗条纹 相邻明纹或相邻暗纹间距:λd D x =∆ (D 是双缝到屏的距离,d 为双缝间距) 5. 薄膜干涉以21n n <为例,此时反射光要计“半波损失”, 透射光不计“半波损失”。
大学物理第十四章相对论习题解答
§14.1 ~14. 314.1 狭义相对论的两条基本原理为相对性原理;光速不变原理。
14.2 s ′系相对s 系以速率v=0.8c ( c 为真空中的光速)作匀速直线运动,在S 中观测一事件发生在m x s t 8103,1×==处,在s ′系中测得该事件的时空坐标分别为t =′x 1×108 m 。
分析:洛伦兹变换公式:)t x (x v −=′γ,)x ct (t 2v −=′γ其中γ=,v =β。
14.3 两个电子沿相反方向飞离一个放射性样品,每个电子相对于样品的速度大小为0.67c , 则两个电子的相对速度大小为:【C 】(A )0.67c (B )1.34c (C )0.92c (D )c分析:设两电子分别为a 、b ,如图所示:令样品为相对静止参考系S , 则电子a 相对于S 系的速度为v a = -0.67c (注意负号)。
令电子b 的参考系为动系S '(电子b 相对于参考系S '静止),则S '系相对于S 系的速度v =0.67c 。
求两个电子的相对速度即为求S '系中观察电子a 的速度v'a 的大小。
根据洛伦兹速度变换公式可以得到:a a a v cv v 21v v −−=′,代入已知量可求v'a ,取|v'a |得答案C 。
本题主要考察两个惯性系的选取,并注意速度的方向(正负)。
本题还可选择电子a 为相对静止参考系S ,令样品为动系S '(此时,电子b 相对于参考系S '的速度为v'b = 0.67c )。
那么S '系相对于S 系的速度v =0.67c ,求两个电子的相对速度即为求S 系中观察电子b 的速度v b 的大小。
14.4 两个惯性系存在接近光速的相对运动,相对速率为u (其中u 为正值),根据狭义相对论,在相对运动方向上的坐标满足洛仑兹变换,下列不可能的是:【D 】(A )221c u/)ut x (x −−=′; (B )221cu/)ut x (x −+=′ (C )221c u /)t u x (x −′+′=; (D )ut x x +=′ 分析:既然坐标满足洛仑兹变换(接近光速的运动),则公式中必然含有2211cv −=γ,很明显答案A 、B 、C 均为洛仑兹坐标变换的公式,答案D 为伽利略变换的公式。
《大学物理》第14章 振动
a = - 2A cos (t + ) = 2A cos (t + + )
加速度超前位移 amax = 2A = (k/m)A
上页 下页 返回 退出
相位和初相
相位 (t 0 ) :决定简谐运动状态的物理量。
其中v为物体 m 距平衡位置 x 处的速度。 忽略摩擦,总机械能 E 保持不变。随着 物体来回振动,势能和动能交替变化。
上页 下页 返回 退出
§ 14-3简谐振动的能量
在x = A 和 x = - A处,v = 0,
E = m(0)2/2 + kA2/2 = kA2/2 (14-10a) 简谐振子的总机械能正比于振幅的平方。
dx/dt = - A sin (t + ) d2x/dt2 = - 2 A cos (t + ) = - 2 x
0 = d2x/dt2 + (k/m) x = - 2 x + (k/m) x
(k/m - 2) x = 0 只有当 (k/m - 2) = 0 时,x不为零。因此
a = - (410 m/s2) cos(1650t). (c) 在t = 1.0010-3 s 时刻
x = A cos t
= (1.510-4 m) cos[(1650 rad/s)(1.0010-3 s)]
= (1.510-4 m) cos(1.650 rad/s) = -1.210-5 m.
上页 下页 返回 退出
§ 14-1 弹簧的振动
例题 14-1 汽车弹簧。当一个质量为200公斤的 一家四口步入一辆总质量为1200公斤的汽车 里,汽车的弹簧压缩了3厘米。(a) 假设汽车 里的弹簧可视为单个弹簧,弹簧劲度系数为 多少? (b) 如果承载了300公斤而不是200公 斤,则汽车将下降多少厘米?
大学物理 光的偏振
A//
A cos 0
而光强 I A2
I // IO
A/2/ A0 2
( Ao
c os a) 2 A0 2
I I0 cos2 a
AM 0
A
N
A//
o
14
如果入射到检偏片的线偏振光是穿过起偏器的光,则公式
一串光波列是横波。但从宏观上看,光源发出的光中包含了所有方向的光振动, 振动面可以分布在一切可能的方位,任何方向光矢量对时间的平均值是相等的。
所以自然光的光振动对光的传播方向是轴对称而又均匀分布的。
x E
c z
y
S
5
光振动的振幅在垂直于光波的传播方向上,既有时间分布的均匀性,又有空间分 布的均匀性,具有这种特性的光就叫自然光 。 ( 或者说,具有各个方向的光振动, 且又无固定的位相关系的光)。
9
§14-2 起偏和检偏 马吕斯定律
一、偏振片的起偏、检偏
起偏: 把自然光变成偏振光。
1、偏振器:把自然光变成为全偏振光的仪器。 有些晶体(例如硫酸金鸡钠硷)对互相垂直的两个分振动
光矢量具有选择性吸收,这种现象称作晶体的二向色性。 自然光通过这种晶体薄片后,只剩下一个方向的振动,而
另一个方向的振动则被吸收。这种晶体薄片就可做偏振片。
n sin i0 1.73
sin 0
或者,由
将i0=600代入,得
tan i0
n2 n1
n2
n=1.73
26
§14-4 光的双折射现象 一、光的双折射
当一束光投射到两种媒质的交界处,一般只能看到一束折射光,折射定律为:
大学物理-第十四章-波动光学
一部分反射回原介质即光线a1, 另一部分折入另一介质,其中一 部分又在C点反射到B点然后又 折回原介质,即光线a2。因a1,a2是
从同一光线S1A分出的两束,故
满足相干条件。
S
S1
a
a1
iD
e
A
B
C
a2
n1
n2
n1
31
2 薄膜干涉的光程差
n2 n1
CDAD
sin i n2
跃迁 基态
自发辐射
原子能级及发光跃迁
E h
普通光源发光特 点: 原子发光是断续
的,每次发光形成一
长度有限的波列, 各 原子各次发光相互独
立,各波列互不相干.
10
3.相干光的获得:
①原则:将同一光源同一点发出的光波列,即某个原子某次 发出的光波列分成两束,使其经历不同的路程之后相遇叠加。
S2
r2
P
20
为计算方便,引入光程和光程差的概念。
2、光程
光在真空中的速度 光在介质中的速度
c 1 00
u 1
u1 cn
介质的 折射率
真空
u n c
介质中的波长
n
n
n n
21
介质中的波长
n
n
s1 *
r1
P
波程差 r r2 r1
k 0,1,2,
x
d
'
d
(2k
1)
k 0,1,2,
暗纹
d
2
k=0,谓之中央明纹,其它各级明(暗)纹相对0点对称分布
大学物理(机械工业出版社)第14章课后答案
第十四章 波动#14-1 如本题图所示,一平面简谐波沿ox 轴正向传播,波速大小为u ,若P 处质点振动方程为)cos(ϕ+ω=t A y P ,求:(1)O 处质点的振动方程;(2)该波的波动方程;(3)与P 处质点振动状态相同质点的位置。
解:(1)O 处质点振动方程:y 0 = A cos [ ω(t + L / u )+φ] (2)波动方程y 0 = A cos { ω[t - (x - L )/ u +φ} (3)质点位置x = L ± k 2πu / ω (k = 0 , 1, 2, 3……)14-2 一简谐波,振动周期T =1/2s ,波长λ=10m ,振幅A =0.1m ,当t =0时刻,波源振动的位移恰好为正方向的最大值,若坐标原点和波源重合,且波沿ox 轴正方向传播,求:(1)此波的表达式;(2)t 1=T/4时刻,x 1=λ/4处质点的位移;(3)t 2 =T/2时刻,x 1=λ/4处质点的振动速度。
解:(1) y = 0.1 cos ( 4πt - 2πx / 10 )= 0.1 cos 4π(t - x / 20 ) (SI) (2) 当 t 1 = T / 4 = 1 / 8 ( s ) , x 1 = λ/ 4 = 10 / 4 m 处质点的位移y 1 = 0.1cos 4π(T / 4 - λ/ 80 )= 0.1 cos 4π(1 / 8 - 1 / 8 ) = 0.1 m (3) 振速 )20/(4sin 4.0x t tyv --=∂∂=ππ t 2 = T / 2 = 1 / 4 (S) ,在x 1 = λ/ 4 = 10 / 4( m ) 处质点的振速v 2 = -0.4πsin (π-π/ 2 ) = - 1.26 m / s14-3 一简谐波沿x 轴负方向传播,圆频率为ω,波速为u 。
设4Tt =时刻的波形如本题图所示,求该波的表达式。
解:由图可看出,在t=0时,原点处质点位移y 0=-A ,说明原点处质点的振动初相πϕ=0,因而波动方程为])(cos[πω++=uxt A y14-4 本题图表示一平面余弦波在t =0时刻与t =2s 时刻的波形图,求: (1) 坐标原点处介质质点的振动方程;(2) 该波的波方程。
大学普通物理课件第14章
L
m
§14-3 磁介质的磁化
Magnetization of Magnetic Media
1. 磁化的微观机制
感生磁矩
在外磁场作用下,电子的轨道运 动和自旋运动都会发生变化,变化的
结果是这个电子在磁场 B的反方向产 生一个附加磁矩m。(是物质本身抵
抗被磁化的一种属性)
m
m
L
m
L
B
B
m
每个电子的附加磁矩的总和,就构成了分子在被磁化
磁场和磁介质的相互作用相似于电场和电介质的相互
作用,研究方法也是类似的。
电介质:极化 磁介质:磁化
束缚电荷q 束缚电流 I
极磁化化强强度度MP
电磁位场移强度DH
§14-1 磁介质对磁场的影响
Influence of a Magnetic Medium exerting on Magnetic Field
铁磁质的磁化特
性
B B0
r 1 r r (H )
H I B0 I —传导电流
r
H B
饱和
起始磁化
H
磁滞现象(B的变化总是落后H的变化的现象) B S
Br—剩磁 HC—矫顽力 软磁材料 Br , HC小(纯铁、硅钢、
变压器铁芯 坡莫合金等)
硬磁材料 Br , HC大(碳钢、钨钢、
磁记录、 铝镍钴合金等)
B
L 于是有
L
B
0
M
L 0
dl
引入磁场强度
H
B
M
I )
I0 B0 B
束缚电流 自由电流
M I B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dl
I0
大学物理C第十四章
• 3.3极化强度矢量
极化强度矢量 P 内 p
V
单位体积内的电极矩矢量之和。
如果在电介质中各点的极化强度矢量大 小和方向都相同,则称极化是均匀的,
P np nql
①极化强度与极化电荷间的关系
内容板书
②极化电荷面密度
dq q n dS l cos P dS cos
dq dS
P cos
P en
例:求沿轴均匀极化的电介质圆棒上极化电 荷分布。已知极化强度矢量为 P 。
解:右端面,θ=0,σ´=P; 左端面,θ=π,σ´=-P; 侧面,θ=π/2,σ´=0。
• 3.4退极化场
当有电介质存在时,空间任意一点的电场 E 是由外电场 E0 (由自由电荷激发的电场)和极化 电荷激发的电场E 叠加而成,E E0 E 。一般而 言,在均匀电介质内部 E与E0 方向相反,故 有 E E0 。在介质内部的电场 E总是起着减弱极 化的作用,故称 E 为退极化场。
例:平行板电容器充满了极化率为χe的均匀 介质。已知充电后金属板上的自由电荷面 密度为σ0。求电介质表面的极化电荷面密 度σ´,电介质内的电极化强度P和电场E, 以及电容器的电容C与没有电介质时电容C0 之比。
解答板书
• 3.6电位移矢量
E
dS
1
0
q0
内
q
0E P
dS q0
P dS q 内
• 4.1点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能
①两个点电荷的情形
W互
1
4 0
q1 q2 r122
②多个点电荷的情形
W互
1 2
i
qi Ui
Ui
1
4 0
N qj r j1 ij
ji
第14章-大学物理静电场中的导体
***物质分类***9导体•导体内存在大量的自由电子(在晶格离子的正电背景下)•导体的电中性与带电状态;自由电子的热运动9绝缘体•与导体相对,绝缘体内没有可自由移动的电子半导体•导体、电介质(绝缘体和半导体)与静电场作用的物理机制各不相同半导体内有少量的可自由移动的电荷用的物理机制各不相同。
14静电场中的导体体第14 章静电场中的导1414--1 导体的静电平衡性质1414--2 静电平衡的导体上的电荷分布1414--3 有导体存在时静电场的分析与计算1414--4 静电屏蔽§(实心)导体的静电平衡性质静电感应一、导体的静电平衡状态静电感应:在外电场作用下,导体内自电有宏体表由电子有宏观移动,导体表面出现宏观电荷分布的现象。
+-静电平衡:-F -+++--0'0E E E =+=当导体内部和表面都没有宏观的电荷移动时,导体处于静电此时感应电荷产生的E+-平衡。
此时,感应电荷产生的附加电场与外加电场在导体内部相抵消部相抵消。
二、导体的静电平衡条件(1)导体内部,场强处处为零。
否则,自由电子将继续有宏观移动。
0'E E E =+ 0=(2)导体表面外的场强垂直于导体的表面。
否则,自由电子将继续沿表面宏观移动。
E-F在导体内任意两点间的电势差为三、导体的电势在导体内任意两点间的电势差为:a•∫⋅−=−)()(d b a a b lE V V=b•a bV V = ,0 )1(=E•处于静电平衡时,导体中各点导体内部;电势相等;•导体成为等势体,导体表面为(2) d 0,E l ⋅= 导体表面等势面。
导体表面。
四、导体上电荷的分布1. 电荷只分布在导体表面上,导体内部处处不带电在导体内任取高斯面由高斯定在导体内任取一高斯面S ,由高斯定理:++++++d 0SE S ⋅=∫0=E S+++++0=E 0d ==∫∑V q Vρ内+++++++++内S 内∵高斯面为任意形状0=ρ(导体内部)导体内部没有净电荷,电荷只能分布在导体表面。
大学物理 伽利略变换
------同时 ------不同时
不同时不同地
t
v c
2
x 时
------同时
第十四章 相对论
25
结论 同时性具有相对意义 沿两个惯性系运动方向,在其中一 个惯性系中异地同时发生的两个事件, 在另一惯性系中观察则不同时;
只有同地同时发生的两个事件,在其他 惯性系中观察也是同时的.
第十四章 相对论
10
t 1 L (u c) /
投球手投球动作发出的光到达旁观者眼中需要的时间为:
t2 L / c
显然有:
t1 t 2 〈
表示接球手先看到球而后看到投球手投球的 动作--------因果颠倒! 其根本原因是我们认为所有的速度都满足伽里略速 度叠加原理。
第十四章 相对论
11
迈克耳孙-莫雷实验
S 系 ( 地面参考系 )
y'
1
12
v
2
12
事件 1
( x 1 , y 1 , z 1 , t1 )
事件 2
3
( x2 , y2 , z2 , t2 )
o '9
3 6
9 6
x'
Δ t t 2 t1
第十四章 相对论
22
S' 系 (车厢参考系 )
( x '1 , y '1 , z '1 , t '1 )
y
y'
l
' y'
v
' l x 'x
' x'
解
在 S' 系
' 45 , l ' 1 m
大学物理第十四章ppt
2. 平面简谐波的表达式(波函数)
y y ( x, t )
各质点相对平 衡位置的位移
波线上各质点 平衡位置
求解波函数就是求解任意一点的振动表达式 •建立波函数的依据 波的空间、时间周期性 沿波传播方向各质点振动状态(相位)相 继落后(滞后效应)
已知一列波以波速u向右传播,波线上点O的振动方程 为 y A cos(t 0 ) ,求该平面简谐波波函数。
(2)根据传播方向与振动方向的关系 横波:质点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相垂直的波.
(仅在固体中传播 )
特征:具有交替出现的波峰和波谷.
纵波:质点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互相平行的波. (可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
特征:具有交替出现的密部和疏部.
2. 波动的特征 (1)波动具有一定传播速度,并伴随着能量的传播。 (2)波动具有可叠加性,在空间同一区域可同时经历两个或两 个以上的波,因而波可以叠加。 (3)波动具有时空周期性,固定空间一点来看,振动随时间的 变化具有时间周期性;而固定一个时刻来看,空间各点的振动 分布也具有空间周期性。 3. 机械波的形成 1)波源 条件: 2)媒质 注意 波是运动状态的传播,介质的质点并不随波传播, 在各自的平衡位置附近作振动. 沿着波的传播方向,相位逐次落后。
流体:纵波 u K 弹性模量
杨氏模量E 切变模量G 体变模量K
波速只决定于媒质 的性质!u弹性 Nhomakorabea量 介质密度
应力 E 应变 F S FL L L SL
G
应力 应变
K
应力 应变
F S FD d D S d
-
P V V
6、波形曲线
描述某时刻,波线上各点位移(广义)分布
大学物理第14章学习题答案
习题十四14-1 自然光是否一定不是单色光?线偏振光是否一定是单色光?答:自然光不能说一定不是单色光.因为它只强调存在大量的、各个方向的光矢量,并未要求各方向光矢量的频率不一样.线偏振光也不一定是单色光.因为它只要求光的振动方向同一,并未要求各光矢的频率相同.14-2 用哪些方法可以获得线偏振光?怎样用实验来检验线偏振光、部分偏振光和自然光? 答:略.14-3 一束光入射到两种透明介质的分界面上时,发现只有透射光而无反射光,试说明这束光是怎样入射的?其偏振状态如何?答:这束光是以布儒斯特角入射的.其偏振态为平行入射面的线偏振光. 14-4 什么是光轴、主截面和主平面?什么是寻常光线和非常光线?它们的振动方向和各自的主平面有何关系? 答:略.14-5 在单轴晶体中,e 光是否总是以e n c /的速率传播?哪个方向以0/n c 的速率传播? 答:e 光沿不同方向传播速率不等,并不是以0/n c 的速率传播.沿光轴方向以0/n c 的速率传播.14-6是否只有自然光入射晶体时才能产生O 光和e 光?答:否.线偏振光不沿光轴入射晶体时,也能产生O 光和e 光.14-7投射到起偏器的自然光强度为0I ,开始时,起偏器和检偏器的透光轴方向平行.然后使检偏器绕入射光的传播方向转过130°,45°,60°,试分别求出在上述三种情况下,透过检偏器后光的强度是0I 的几倍? 解:由马吕斯定律有0o 2018330cos 2I I I ==0ο2024145cos 2I I I ==0ο2038160cos 2I I I ==所以透过检偏器后光的强度分别是0I 的83,41,81倍. 14-8 使自然光通过两个偏振化方向夹角为60°的偏振片时,透射光强为1I ,今在这两个偏振片之间再插入一偏振片,它的偏振化方向与前两个偏振片均成30°,问此时透射光I 与1I 之比为多少?解:由马吕斯定律ο20160cos 2I I =80I = 32930cos 30cos 20ο2ο20I I I ==∴25.2491==I I14-9 自然光入射到两个重叠的偏振片上.如果透射光强为,(1)透射光最大强度的三分之一,(2)入射光强的三分之一,则这两个偏振片透光轴方向间的夹角为多少? 解:(1) max 120131cos 2I I I ==α 又 2max I I =∴ ,61I I =故 'ο11124454,33cos ,31cos===ααα. (2) 0220231cos 2I I I ==α ∴ 'ο221635,32cos ==αα 14-10 一束自然光从空气入射到折射率为1.40的液体表面上,其反射光是完全偏振光.试求:(1)入射角等于多少?(2)折射角为多少? 解:(1),140.1tan 0=i ∴'ο02854=i (2) 'ο0ο323590=-=i y14-11 利用布儒斯特定律怎样测定不透明介质的折射率?若测得釉质在空气中的起偏振角为58°,求釉质的折射率. 解:由158tan οn=,故60.1=n 14-12 光由空气射入折射率为n 的玻璃.在题14-12图所示的各种情况中,用黑点和短线把反射光和折射光的振动方向表示出来,并标明是线偏振光还是部分偏振光.图中.arctan ,00n i i i =≠题图14-12解:见图.题解14-12图题14-13图*14-13如果一个二分之一波片或四分之一波片的光轴与起偏器的偏振化方向成30°角,试问从二分之一波片还是从四分之一波片透射出来的光将是:(1)线偏振光?(2)圆偏振光?(3)椭圆偏振光?为什么?解:从偏振片出射的线偏振光进入晶(波)片后分解为e o ,光,仍沿原方向前进,但振方向相互垂直(o 光矢垂直光轴,e 光矢平行光轴).设入射波片的线偏振光振幅为A ,则有A.2130sin ,A 2330cos οο====A A A A o e ∴ e o A A ≠e o , 光虽沿同一方向前进,但传播速度不同,因此两光通过晶片后有光程差.若为二分之一波片,e o ,光通过它后有光程差2λ=∆,位相差πϕ=∆,所以透射的是线偏振光.因为由相互垂直振动的合成得ϕϕ∆=∆-+22222sin cos 2eo eoA A xyA y A x ∴ 0)(2=+eo A yA x 即 x A A y oe-= 若为四分之一波片,则e o ,光的,4λ=∆位相差2πϕ=∆,此时1sin ,0cos =∆=∆ϕϕ∴12222=+eoA y A x即透射光是椭圆偏振光.*14-14 将厚度为1mm 且垂直于光轴切出的石英晶片,放在两平行的偏振片之间,对某一波长的光波,经过晶片后振动面旋转了20°.问石英晶片的厚度变为多少时,该波长的光将完全不能通过?解:通过晶片的振动面旋转的角度ϕ与晶片厚度d 成正比.要使该波长的光完全不能通过第二偏振片,必须使通过晶片的光矢量的振动面旋转ο90. ∴ 1212::d d =ϕϕmm 5.412090οο1122=⨯==d d ϕϕ。
大学物理第十四章波动光学习题+答案
D k 0,1, 2 明纹中心位置
暗纹中心位置
k 1, 2,3
D 相邻两明纹(或暗纹)中心间距离: Δx d
3、薄膜等厚干涉 劈尖干涉
垂直入射: 2ne
2
相邻明纹(暗纹)间的厚度差: e
C R
2n 相邻明纹(暗纹)中心间距离: l 2n
牛顿环
r 2Re
(2) 屏幕上主极大位置由光栅公式决定
(a b)sin k
(3) 缺级现象 (a b)sin k
k 0,1, 2, 3 ——主极大
k 1, 2, 3
k 1, 2, 3
干涉明纹 衍射暗纹
a sin k
ab k k k 1, 2, 3 a (4) 重级现象 k11 k2 2
波 动 光 学 习 题 课
一、基本概念
1、相干光的获得 把由光源上同一点发出的光设法分成两部分,再叠 加起来。
分波阵面法
分振幅法
2、光程与光程差
n2 r2 n1r1
3、半波损失
2 2 (n2 r2 n1r1 )
当光从光疏媒质射向光密媒质时,反射光有位相 的突变,相当于 的附加光程差,叫半波损失。
x tan 5 103 f
a sin 0.2 5 10 mm 1000 nm 4 2
3
a
x
f
暗纹,4个半波带
4-5 某元素的特征光谱中含有波长分别为1=450nm 和2=750nm的光谱线。在光栅光谱中,这两种波长的 谱线有重叠现象,重叠处2的谱线的级数将是 (A) 2,3,4,5…… (C) 2,4,6,8……
大学物理讲稿(第14章狭义相对论基础)
第14章狭义相对论基础自从十七世纪,牛顿的经典理论形成以后,直到二十世纪前,它在物理学界一直处于统治地位.历史步入二十世纪时,物理学开始深入扩展到微观高速领域,这时发现牛顿力学在这些领域不再适用.物理学的发展要求对牛顿力学以及某些长期认为是不言自明的基本概念作出根本性的改革.从而出现了相对论和量子理论.本章介绍相对论的基本知识,在下章里将介绍量子理论的基本知识.§14.1 狭义相对论产生的历史背景一、力学相对性原理和经典时空观力学是研究物体运动的.物体的运动就是它的位置随时间的变化.为了定量研究这种变化,必须选择适当的参考系,而力学概念以及力学规律都是对一定的参考系才有意义的.在处理实际问题时,视问题的方便,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参考系.相对于任一参考系分析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都要应用基本的力学规律,这就要问对于不同的参考系,基本力学定律的形式是完全一样的吗?同时运动既然是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那么无论是运动的描述或是运动定律的说明,都离不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因此与上述问题紧密联系而又更根本的问题是:相对于不同的参考系,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结果是一样的吗?物理学对于这些根本性问题的解答,经历了从牛顿力学到相对论的发展.在牛顿的经典理论中,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早在1632年伽利略曾在封闭的船舱里仔细的观察了力学现象,发现在船舱中觉察不到物体的运动规律和地面上有任何不同.他写到:“在这里(只要船的运动是等速的),你在一切现象中观察不出丝毫的改变,你也不能根据任何现象来判断船是在运动还是停止,当你在地板上跳跃的时候,你所通过的距离和你在一条静止的船上跳跃时通过的距离完全相同,”.据此现象伽利略得到如下结论:在彼此作匀速直线运动的所有惯性系中,物体运动所遵循的力学规律是完全相同的,应具有完全相同的数学表达式.也就是说,对于描述力学现象的规律而言,所有惯性系都是等价的,这称为力学相对性原理.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牛顿理论认为,时间和空间都是绝对的,可以脱离物质运动而存在,并且时间和空间也没有任何联系.这就是经典的时空观,也称为绝对时空观.这种观点表现在对时间间隔和空间间隔的测量上,则认为对所有的参考系中的观察者,对于任意两个事件的时间间隔和空间距离的测量结果都应该相同.显然这种观点符合人们日常经验.依据绝对时空观,伽利略得到反映经典力学规律的伽利略变换.并在此基础上,得出不同惯性参考系中物体的加速度是相同的.在经典力学中,物体的质量m又被认为是不变的,据此,牛顿运动定律在这两个惯性系中的形式也就成为相同的了,这表明牛顿第二定律具有伽利略变换下的不变性.可以证明,经典力学的其他规律在伽利略变换下也是不变的.所以说,伽利略变换是力学相对性原理的数学表述,它是经典时空观念的集中体现.二、狭义相对论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条件19世纪后期,随着电磁学的发展,电磁技术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同时对电磁规律的更加深入的探索成了物理学研究的中心,终于导致了麦克斯韦电磁理论的建立.麦克斯韦方程组是这一理论的概括和总结,它完整的反映了电磁运动的普遍规律,而且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揭示了光的电磁本质.这是继牛顿之后经典理论的又一伟大成就.光是电磁波,由麦克斯韦方程组可知,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率为m/s 1098821800⨯=εμ=.c 它是一个恒量,这说明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率与光传播的方向无关.按照伽利略变换关系,不同惯性参考系中的观察者测定同一光束的传播速度时,所得结果应各不相同.由此必将得到一个结论:只有在一个特殊的惯性系中,麦克斯韦方程组才严格成立,即在不同的惯性系中,宏观电磁现象所遵循的规律是不同的.这样以来,对于不可能通过力学实验找到的特殊参考系,现在似乎可以通过电磁学、光学实验找到,例如若能测出地球上各方向光速的差异,就可以确定地球相对于上述特殊惯性系的运动.为了说明不同惯性系中各方向上光速的差异,人们不仅重新研究了早期的一些实验和天文观察,还设计了许多新的实验.迈克耳孙——莫雷实验就是最早设计用来测量地球上各方向光速差异的著名实验.然而在各种不同条件下多次反复进行测量都表明:在所有惯性系中,真空中光沿各个方向上传播的速率都相同,即都等于c.这是个与伽利略变换乃至整个经典力学不相容的实验结果,它曾使当时的物理学界大为震动.为了在绝对时空观的基础上统一的说明这个实验和其他实验结果,一些物理学家,如洛伦兹等,曾提出各种各样的假设,但都未能成功.1905年,26岁的爱因斯坦另辟蹊径.他不固守绝对时空观和经典力学的观念,而是在对实验结果和前人工作进行仔细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从全新的角度来考虑所有问题.首先,他认为自然界是对称的,包括电磁现象在内的一切物理现象和力学现象一样,都应满足相对性原理,即在所有的惯性系中物理定律及其数学表达式都是相同的,因而用任何方法都不能确定特殊的参考系;此外,他还指出,许多实验都已表明,在所有的惯性系中测量,真空中的光速都是相同的.于是爱因斯坦提出了两个基本假设,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新的理论——狭义相对论.§14.2 狭义相对论的基本原理一、狭义相对论的两个基本假设爱因斯坦在对实验结果和前人工作进行仔细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狭义相对论的如下两个基本假设1)相对性原理:基本物理定律在所有惯性系中都保持相同形式的数学表达式,即一切惯性系都是等价的.它是力学相对性原理的推广和发展.2)光速不变原理:在一切惯性系中,光在真空中沿各个方向传播的速率都等于同一个恒量c,且与光源的运动状态无关.狭义相对论的这两个基本假设虽然非常简单,但却与人们已经习以为常的经典时空观及经典力学体系不相容.确认两个基本假设,就必须彻底摒弃绝对时空观念,修改伽利略坐标变换关系和牛顿力学定律等,使之符合狭义相对论两个基本原理的要求.另一方面应注意到,伽利略变换关系和牛顿力学定律是在长期的实践中证明是正确的,因此它们应该是新的坐标变换式和新的力学定律在一定条件下的近似.即狭义相对论应包含牛顿力学理论在内,牛顿的经典力学理论是狭义相对论在一定条件(低速运动情况)下的近似.尽管狭义相对论的某些结论可能会使初学者感到难于理解,但是一百多年来大量实验事实表明,依据上述两个基本假设建立起来的狭义相对论,确实比经典理论更真实、更全面、更深刻地反映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二、洛伦兹变换为简单起见,如图14.1所示,设惯性系S'(O' x'y' z' )以速度υ相对于惯性系S (O xy z )沿x (x') 轴正向作匀速直线运动,x'轴与 x 轴重合,y' 和 z' 轴分别与 y 和 z 轴平行,S 系原点O 与S '系原点O '重合时两惯性坐标系在原点处的时钟都指示零点.设P 为观察的某一事件,在S 系观察者看来,它是在t 时刻发生在(x,y, z )处的,而在S'系观察者看来,它却在t '时刻发生在(x',y', z')处.下面我们就来推导这同一事件在这两惯性系之间的时空坐标变换关系.在y (y')方向和z(z')方向上,S 系和S '系没有相对运动,则有:y' =y ,z'=z,下面仅考察(x 、t)和(x'、t')之间的变换.由于时间和空间的均匀性,变换应是线性的,在考虑 t=t'=0 时两个坐标系的原点重合,则x 和(x' +υt' )只能相)'(x x )',','(),,(z y x z y x P y 'y z 'z 'o o 图14.1 洛伦兹坐标变换差一个常数因子,即)''(t x x υ+γ= (14.1)由相对性原理知,所有惯性系都是等价的,对S'系来说,S 系是以速度υ沿x' 的负方向运动,因此,x' 和(x -υt)也只能相差一个常数因子,且应该是相同的常数,即有)('t x x υ-γ= (14.2)为确定常数γ,考虑在两惯性系原点重合时(t=t'=0),在共同的原点处有一点光源发出一光脉冲,在S 系和S'系都观察到光脉冲以速率c 向各个方向传播.所以有'',ct x ct x == (14.3)将式(14.3)代入式(14.1)和式(14.2)并消去 t 和 t' 后得2211c /υ-=γ (14.5)将上式中的γ代入式(14.2)得221c tx x /'υ-υ-= (14.6)另由式(14.1)和(14.2)求出t' 并代入γ的值得2222111cc x t t //)('υ-υ-=γυγ-+γ= 于是得到如下的坐标变换关系⎪⎪⎪⎪⎩⎪⎪⎪⎪⎨⎧υ-υ-===υ-υ-=2222211c cx t t zz y y c t x x //'''/' 逆变换−−−−−→−υ-→υ↔↔,','t t x x ϖ ⎪⎪⎪⎪⎩⎪⎪⎪⎪⎨⎧υ-υ+===υ-υ+=2222211c c x t t z z y y c t x x //''''/'' (14.7) 这种新的坐标变换关系称为洛伦兹(H.A.Lorentz,1853—1928)变换.显然,讨论:1)从洛伦兹变换中可以看出,不仅x' 是 x 、t 的函数,而且 t' 也是x 、t 的函数,并且还都与两个惯性系之间的相对运动速度有关,这样洛伦兹变换就集中的反映了相对论关于时间、空间和物体运动三者紧密联系的新观念.这是与牛顿理论的时间、空间与物体运动无关的绝对时空观截然不同的.2)在c <<υ的情况下,洛伦兹变换就过渡到伽利略变换.3)洛伦兹变换中,x'和t'都必须是实数,所以速率υ必须满足c ≤υ.于是我们就得到了一个十分重要的结论:一切物体的运动速度都不能超过真空中的光速c ,或者说真空中的光速c 是物体运动的极限速度.4)时钟和尺子。
大学物理第14章
第二节 爱因斯坦的两个基本假设 洛伦兹变换
3. 光速与光源速度无关的实验证明
19世纪末,麦克斯韦系统总结了前人在电磁学方面的成就并加 以发展,得出了麦克斯韦方程组,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并且认为 光就是电磁波,从而用统一的方法描述了电、磁和光的现象.麦克斯 韦的预言不久就被实验所证实.然而麦克斯韦方程组并不遵从伽利略 的相对性原理,也就是说,当我们将伽利略变换代入麦克斯韦方程 组时,发现麦克斯韦方程组的形式不能保持不变.如果伽利略变换和 麦克斯韦方程组都正确,这就意味着,在静止的飞船上观察到的电 磁学和光学现象与在运动的飞船上观察到的现象是不同的.
第二节 爱因斯坦的两个基本假设 洛伦兹变换
人们的注意力最先被集中在了麦克斯韦方程组上,他们 试图改变方程组,使得它们在伽利略变换下的相对性原理得 到满足.为了满足伽利略变换,必须在方程组中引入新的项, 从而预言了新的电磁学现象,但当人们从实验上检验这些预 言时,发现这些现象根本就不存在,因此,这种尝试不得不 被放弃.后来,人们逐渐认识到由实验支持的麦克斯韦方程组 是正确的,必须从别的地方寻找出路.
第二节 爱因斯坦的两个基本假设 洛伦兹变换
康姆斯托克和德西特分析的“双星”的结果很好地证明了光速与 光源速度无关.为简单起见,取双星为一个发光的星体围绕另一个不发 光的星体旋转.此发光星体在迎向地球方向运动时,发光频率由于多普 勒效应发生紫移;在远离地球方向运动时,发光频率发生红移.假设光 速有所不同,则两次发光到达地球所用的时间也有所不同,设双星离 地球的距离为D,则两束光到达地球的时间差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缝数N 越多,暗区越宽,亮纹越窄越亮。
●缝数 N = 5 时 光栅衍射的光强分布图
包络线为单缝衍射
的光强分布图
中
央
次极大
亮
纹
主极大 (亮纹)
极小值
k=-6 k=-4
k=-2 k=0
k=2
k=4
k=6
k=-5 k=-3
k=-1 k=1
k=3
k=5
相邻主极大(明纹)间: N -1条暗纹,
N -2条次级大(次明纹)
第14章 光的衍射(Diffraction of light)
§14.1 光的衍射和惠更斯-菲涅耳原理 §14.2 单缝的夫琅禾费衍射 §14.3 圆孔夫琅禾费衍射 光学仪器的分辨本领 §14.4 光栅衍射 光栅光谱 §14.5 X 射线的衍射
§14.1 光的衍射 惠更斯-菲涅耳原理
一. 光的衍射
解(a:) asinθ = (2k +1)λ / 2 亮纹
sin θ ≈ tg θ ≈ θ = x / f
k= ax −1 =3 λf 2
a
(b) 当 k=3时,
a sin θ
=
(2k
λ + 1)
=
λ 7⋅
22
λ
AA1....2..C A2. A3.θ
B.
狭缝处波阵面可分成7个半波带。
θx
P f
例2:在单缝夫朗和费衍射实验中,屏上第3级暗纹对应的
能分辨
δϕ < ∆θ
不能分辨
δϕ = ∆θ 恰能分辨
能分辨 恰能分辨 不能分辨
●瑞利准则:对光学仪器,如果一个点光源衍射图样的
中央最亮处刚好与另一个点光源衍射图样的第一个最
暗处相重合,则这两个点光源恰好为该仪器所分辨.
S1
D
*
* S2
δθ 0
爱里斑
I
λ ●最小分辨角 δθ =θ 1≈ 1 .22 D
5λ sinθ
2a
1).当a确定,λ ↑→ θ ↑ ( 衍射显著)
λ ↓→ θ ↓ ( 衍射不显著)
白光照射--中央明纹为白色,二侧为彩色条纹(紫 红)
● 如果用白光照射,中央为白色明条纹,其
两侧各级都为
条纹,紫光在内。
2λ 2θ 1 = a
2 ).当λ确定,a ↑→ θ ↓(衍射不显著) 若a >> λ → θ → 0(即光直线传播 ) 几何光学是波动光学在 a >> λ 时的极限情况。
λ 2
sin θ ≈ tg θ = x f
± f (2k + 1) λ ,明,k = 1,2,...
a
2
( θ 很小 )
B
x
S
θ
A
四.条纹宽度 1.中央明纹的宽度为两个一级暗纹中心的间距:
sinθ ≈ θ
λ 角宽度 ∆θ 0 = 2θ1 ≈ 2 a λ λ 线宽度 ∆x0 = 2 fθ 1= 2 f a ∝ a
●单缝衍射产生的明暗条纹位置:
= 0 → 中央明纹 ,k = 0
Bθ
δ = a sinθ = ±kλ → 暗纹 ,k = 1,2,...
= ±(2k + 1) λ → 明纹 ,k = 1,2,...
a
2
0,零级明纹
C
x a sinθ ≈ a → x =
f
± f kλ,暗,k = 1,2,... a
A
§14.3 光学仪器的分辨本领
一.透镜的分辨本领
1.圆孔的夫琅禾费衍射
相对光
衍射屏 L
观察屏
强曲线
λ
θ1
中央亮斑
(爱里斑)
1 I / I0 0 1.22(λ/D) sinθ
圆孔孔径D f
爱里斑
λ sinθ1 ≈ 1.22 D
D ↑ λ ↓→ 爱里斑变小
2.光学仪器的分辨本领
••
D δϕ
δϕ > ∆θ
衍射屏 透镜
观测屏 x2
λ
∆θ
x1
Δx
θ1 0
Δx0
I
∆θ 0
f
2. 次极大条纹宽度
∆x ≈
fλ a
=
1 2
∆x0
3. 波长对条纹宽度的影响
∆x ∝ λ 波长越长,条纹宽度越宽
4. 缝宽变化对条纹的影响
∆x
=
1 2
∆x0
=
f
λ a
a
当 → 0 时,
λ
缝宽越小,条纹宽度越宽.
I
屏幕是一片亮
0
sinθ
● 人眼
设人眼瞳孔直径为D,
玻璃体折射率为n’,
可把人眼看成一枚凸
2 δy δ
1
n=1 L
n'=1.336 1
δ 2
透镜,焦距只有20毫 米,其成像实为夫琅和费衍射的图样. δ = 1 . 22 λ
D
射电望远镜
波多黎各射电望远镜
狭缝平移 光栅!
N
?
一. 光栅
§14.4 光栅衍射
1. 光栅—大量等宽等间距的平行狭缝(或反射面)
●衍射角不同, a
最大光程差不 同,P点位置也 不同,光的强度 分布取决于最大 光程差.
B
(1)
θC
(2)
(1)
θ (2) (1)
A (2)
o
x P f
( f >> a )
二、菲涅耳半波带法
●将衍射光束分成一组一组的平行光,每组平行光的衍 射角(与原入射方向的夹角)相同。
●最大光程差
BC = a sinθ
∆x → 0
只显出单一的明条纹 ⎯⎯单缝的几何光学像
五.光强分布:
中央明纹 = 波面上所有光强之和
Bθ
次级明纹 = 波面上部分光强之和
a不变:θ ↑→ δ ↑→ k ↑
Ia
→ AB波面上半波带数 ↑→ I ↓
C
(未被抵消的半波带面积减少!)
A
λ −
λ
λ 2
a
a
讨论:
●
5λ 3λ
−
−
0
2a 2a
●
3λ 2a
●分辨本领 R ≡ 1 = D δθ 1.22λ
D ↑⎫ ⎬ →R↑
λ ↓⎭
●望远镜:λ不可选择,可 ↑ D →↑ R
●显微镜: D不会很大,可 ↓ λ →↑ R
3.人眼的分辩本领 ●人眼的分辨长度为0.1mm(10-4m),角度约1/。
●光学显微镜的分辨长度不超过2×10-7m。
●电子显微镜的分辨长度可达0.144nm,与原子的大 小相当,可以看到单个原子。
λ
= 2π ( a + b ) sin θ λ
N束光: 合振幅:A = OM
光栅方程
M
●明纹条件:
∆Φ = ±2kπ → (a + b) sinθ = ±kλ
A0
A=NA0
k=0, 1, 2, … A
A = NA0
I ∝ N 2 A2
O
∆Φ ∆Φ ∆Φ ∆Φ
●明纹位置:
( a + b ) sinϕ
-2(λ /a) -(λ /a) 0 λ /a 2(λ /a) 次极大 中央主极大 次极大
sinθ
●中央主极大的光强.>>次极大的光强 ●次极大的光强随级别增大而减小
●衍射角范围-900——+900 ●对于任意衍射角,单缝不能分成整数个半波带,在 屏幕上光强介于最明与最暗之间。
三.条纹分布及其特征:
a
●相邻波面到观 察点距离均相差 λ/2的环形带波 面称为半波带。
B
(1)
θC
(2)
(1)
θ (2) (1)
A (2)
o
x P f
( f >> a )
二.半波带法
O点处: θ = 0,δ = 0 —— 中央明纹(中心) ● 当 衍 a sin射θ = λ 角 θ 使
时,可将缝分成两个“半波带”
→两个“半波带”上发的光在P 处干涉相消形成暗纹。
单缝处波面可划分为 6 个半波带?若将缝宽缩小一
半,原来第3级暗纹处将是 第一级明
纹。
暗纹公式: a sinθ = ±kλ
(k = 1,2,⋯)
k = 3 a sinθ = 6 λ 2
a
1λ λ
b sinθ = sinθ = 6 = 3
2
22 2
亮纹公式: a sinθ = ±(2k + 1)λ 2 (k = 1,2,⋯)
衍射指的是无限多的子波的相干叠加.
●二者常常同时存在。 例如,不是极细缝情况下的双缝干涉,就应该既考虑 双缝的干涉,又考虑每个缝的衍射。
例1、一束波长为λ =5000Å 的平行光垂直照射在一个单缝 上。a=0.5mm,f =1m ,如果在屏幕上离中央亮纹中心为 x=3.5mm 处的P点为一亮纹,试求(a)该P处亮纹的级数; (b)从P 处看,狭缝处的波阵面可分割成几个半波带?
N
λ
λ
( m ≠ Nk )
m = 1,2,3,..(.N 1 ), (N +1 ),(N +2 ),..,.(2 N 1 ),
(2 N +1 ),...
(N 1 )个极小 N (N 1 )个极小 2 N
一级极大
二级极大
●相邻主极大(明纹)间: N -1条暗纹,
N -2条次级大(次明纹)
k=-5
k=-3
k=-1
k=1
k=3
k=5
缺级:3,6,9,...... → a + b = 3 a1
k = a + b k′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