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煤十矿矿井毕业设计资料资料

合集下载

矿井通风设计(毕业设计用)

矿井通风设计(毕业设计用)

毕业设计(论文)题目:矿井通风设计专业班级:采矿工程设计人:杨进指导老师:王君利2016年11月10日毕业设计(论文)评阅人评语评阅人:(签字)评阅日期:年月日毕业设计(论文)答辩评语第号日期:年月日提交设计(论文)学生:杨进提交设计(论文)答辩材料:1)指导教师评语共页毕业设计(论文)答辩评语:答辩成绩:综合成绩:毕业设计(论文)答辩组长:(签字)组员:(签字)目录一、矿井通风的内容与要求--------------------------6 (一)矿井基建时期的通风--------------------------6 (二)矿井生产时期的通风--------------------------6 (三)矿井通风设计的内容--------------------------7 (四)矿井通风设计的要求--------------------------8 二、优选矿井通风系统----------------------------8 (一)矿井通风系统的要求--------------------------8(二)确定矿井通风系统---------------------------9 三、矿井风量计算------------------------------9 (一)矿井风量计算原则---------------------------9 (二)矿井需风量计算----------------------------91、采煤工作面需风量计算--------------------------92、掘进工作面需风量计算--------------------------123、硐室需风量计算-----------------------------144、其他用风巷道的需风量计算------------------------15四、矿井通风总阻力计算--------------------------16 (一)矿井通风总阻力计算原则-----------------------16 (二)矿井通风总阻力计算-------------------------16 五、矿井通风设备的选择--------------------------17 (一)主要通风机有选择--------------------------18六、概算矿井通风费用---------------------------22七、南留庄矿通风概述---------------------------24八、结束语--------------------------------25九、参考文献-------------------------------26前言矿井通风是关系到煤矿生产安全的重要环节。

矿井井田的毕业设计

矿井井田的毕业设计

前言一、概况平煤集团公司十二矿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境内,为平顶山煤业集团公司骨干矿井之一。

十二矿始建于1958年,先后经过多次扩界、改扩建,至2001年年产原煤104万吨,煤炭产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十二矿共有七个采区,其中己一~己五已回采完毕,己六、己七正在生产,按照两采区储量和矿井生产计划,己六采区2003年回采结束,己7采区2010年采完。

十二矿依据平煤[1999]276号文,决定将该文调整边界的扩大区域即本矿三水平进行开发,布置接替采区,并将矿井三水平的生产能力扩大到1.50Mt/a。

二、设计依据1、平煤集团公司“关于八矿、十矿、十二矿己组煤开采边界调整的通知”,即“平煤[1999]276号”文;2、十二矿地测科编制的《平煤集团十二矿三水平地质说明书》;3、平煤集团公司“关于对十二矿三水平地质说明书的批复”,即“平煤地[2002]02号”文;4、平煤集团公司“关于十二矿三水平设计方案论证会议纪要”,即“平煤会纪[2002]50号”文;5、平煤集团公司“关于十二矿北山风井留设保护煤柱的意见”,即“平煤总[2002]18号”文;6、平煤集团十二矿三水平初步设计任务委托书;7、矿方提供的十二矿采掘工程平面图及有关资料。

三、设计指导思想设计结合大型矿井的管理水平和生产技术特点,贯彻十二矿双高建设规划“年产1.50Mt,一井一区一面”,既要考虑现有设备、设施的利用和匹配,又要兼顾矿井的长远发展,本着10年不落后原则,尽量使用新设备。

四、设计的主要内容和特点该矿井三水平为一单斜构造,地层倾向北稍偏西,倾角2°~10°。

井田构造简单,煤层厚度变化不大。

属双突高沼气煤层,有煤尘爆炸危险,自然发火倾向,煤层及顶底板较软。

设计依据这些煤层埋藏情况和目前矿井的生产状况,主要完成以下工作。

1、设计对矿井的通风系统进行分析比较,论述了各方案的主要优缺点,确定了北山风井作为十二矿三水平回风井的方案;2、设计分别对北山风井井筒布置、提升及井下运输、通风、排水系统等进行了论述分析,并确定了该矿三水平的各生产系统;3、设计布置三水平的采区巷道,并确定了该矿三水采掘面的个数及三水平达产后,由一个己15煤层综采工作面和一个己16-17煤层综采工作面来保证矿井的生产能力。

煤矿矿井通风设计毕业设计(论文)

煤矿矿井通风设计毕业设计(论文)

矿井通风课程设计目录前言(一)矿井概况(二)拟定矿井通风系统(三)矿井总风量计算与分配1、矿井需风量计算原则2、矿井需风量计算方法3、矿井总风量的分配(四)矿井通风总阻力计算1、矿井通风总阻力计算的原则2、矿井通风总阻力的计算方法3、绘制矿井通风网络图(五)选择矿井通风设备1、选择矿井通风设备的要求2、主要通风机的选择(六)通风耗电费用概算1、主要通风机的耗电量2、局部通风机的耗电量3、通风总耗电量4、吨煤通风耗电量5、吨煤通风耗电成本(七)矿井通风系统评述1、系统的合理性2、阻力分布的合理性3、主要通风机工作的安全性、经济性前言《矿井通风》设计是学完《矿井通风》课程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是对学生进行的一次综合性专业设计训练。

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获得以下几个方面能力,为毕业设计打下基础。

1、进一步巩固和加深我们所学矿井通风理论知识,培养我们设计计算、工程绘图、计算机应用、文献查阅、运用标准与规范、报告撰写等基本技能。

2、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及独立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的能力。

3、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严肃认真的治学态度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

依照老师精心设计的题目,按照大纲的要求进行,要求我们在规定的时间内独立完成计算,绘图及编写说明书等全部工作。

设计中要求严格遵守和认真贯彻《煤炭工业设计政策》、《煤矿安全规程》、《煤矿工业矿井设计规范》以及国家制定的其它有关煤炭工业的方针政策,设计力争做到分析论证清楚,论据确凿,并积极采用切实可行的先进技术,力争使自己的设计达到较高水平,但由于本人水平有限,难免有疏漏和错误之处,敬请老师指正。

(一)矿井基本概况1、煤层地质概况单一煤层,倾角25°,煤层厚4m,相对瓦斯涌出量为13m3/t,煤尘有爆炸危险。

2、井田范围设计第一水平深度140m,走向长度7200m,双翼开采,每翼长3600m。

3、矿井生产任务设计年产量为0.6Mt,矿井第一水平服务年限为23a。

煤矿开采专业毕业设计方案(doc 7页)

煤矿开采专业毕业设计方案(doc 7页)

煤矿开采专业证书班毕业设计指导书第一章矿井及采区综述我无需忧虑化学教案因为!希望所有的人过了冬天化学教案会更加有朝气试卷试题第一节矿井概述一、矿井概况:煤田地理位置、交通位置及状况、走向长度、倾斜宽度、开采面积等。

化学教案权倾一时化学教案内外无不造门者化学教案唯景仁不至试卷试题年三十化学教案方为著作佐郎试卷试题桓玄诛元二、矿井地质情况:主要可采煤层、瓦斯含量和矿井瓦斯等级,煤的自燃,煤尘爆炸的可能性,井田内的地质构造和水文地质条件。

b g KI晶体化学教案再滴入少量2 mol/L的H2SO4溶液化学教案充分反应试卷试题第二步:三、井田开拓:开采水平的数目、位置、水平运输大巷的布置方式、数目和位置;井筒的位置、数目、形式和用途、井筒直径和井筒装备;井底车场形式和通过能力;矿井的通风方式;矿井主要生产系统。

现有采区所采用的主要巷道布置形式,回采工艺方式,掘进工艺方式。

化学教案根据一种自然的、社会的或者是宇宙的完善计划来确定政治目标的思想观点都划归为附插图:矿井开拓布置示意图和井底车场示意图在法庭上化学教案桀骜不驯的老板一直趾高气扬化学教案他坚信这场官司不会输化学教案因为他已经暗地里委托律师给第二节采区地质特征一、采区地质概况采区的位置、范围、煤层的赋存情况;采区上、下边界标高,采区走向倾斜长度,煤系产状、煤层厚度。

相邻采区情况,地面情况及其与其开采的关系。

知己朋友也未必超过这样的试卷试题我出门游学交友化学教案其间已将近十年化学教案志趣相投化学教、二、采区煤层及其顶底板特征=1010的溶液中:Na+、NH4+、ClO-、I-C试卷试题滴入酚酞试液显红可采煤层层数、层号、厚度、间距、倾角极其变化,走向及倾向变化规律,煤层的夹矸情况以及变化规律;采区内煤层顶板的岩性、厚度、稳定性物理机械性质;采区内煤层底板的岩性、厚度、稳定性、抗压入特性;临近采区同煤层矿山压力观测结论。

气体化学教案对汽车加装尾气净化装置化学教案可使有毒气体相互反应转化成无毒气三、采区地质构造采区内褶曲构造的性质、特征对开采的影响;采区内可能出现的断层情况,包括位置、断层面、产状规律、落差、断层对煤层的破坏程度以及火成岩侵入。

大学毕业设计,课程设计,矿井通风,设计任务书(含翻译)

大学毕业设计,课程设计,矿井通风,设计任务书(含翻译)

任务书某煤矿井田东西走向长约3 Km,南北倾向宽约1.7Km,井田面积约4.5519Km2,井田总体呈单斜构造,煤层倾角大部分小于15°,属缓倾斜煤层。

顶板为黑色泥岩,致密而均一,底板为灰白色细—中粒砂岩,煤层厚度0.84~6.69米,平均5.9米,以镜煤、亮煤为主,含黄铁矿,煤层夹矸0~3层,倾角10°~14°。

矿井煤层自燃发火期为1个月,自燃趋势较突出的是2月~3月。

煤尘具有爆炸性,爆炸指数为40.3%。

矿井属低瓦斯矿井。

设计生产能力为90万t/年。

矿井属于低瓦斯矿井,采用斜井单水平上下山开拓,矿井的采煤方法为走向长壁,采煤工艺为综采放顶煤。

采用中央边界式通风方式。

风井设在采区的边界。

主、副井进风,风井回风。

矿井通风难易时期的系统示意图见后。

采区采用轨道上山、运输上山进风,专用回风巷回风。

工作面采用U型后退式开采,采煤工作面风流流动形式是上行通风。

综放面平均控顶距为3.96m,实际采高4.1 m,工作面面长150米,工作面温度20℃,回采工作面同时作业人数最多90人。

矿井掘进工作面平均瓦斯涌出量为3.2 m3/min,掘进工作面一次炸破所用的最大炸药量7.2kg,掘进工作面同时工作的最多人数40人。

目录第一章总论 (1)1.1课程设计的性质与目的 (1)1.2课程设计内容 (1)1.2.1 设计概述 (1)1.2.2 根据已知条件确定矿井通风系统 (1)1.2.3 矿井风量计算及风量分配 (1)1.2.4 矿井通风阻力计算 (1)1.2.5 风机选型 (1)1.2.6 通风费用的比较 (1)第二章题目选择 (2)第三章设计正文 (3)3.1 局部通风设计 (3)3.1.1 设计原则、步骤及掘进通风方法的选择 (3)3.1.2 掘进工作面所需风量计算及设计 (4)3.1.3 掘进通风设备选择 (6)3.2 风量计算及风量分配 (11)3.2.1 矿井需风量计算 (11)3.2.2 风量分配与风速验算 (16)3.3 矿井通风阻力计算 (19)3.3.1 计算原则 (19)3.3.2 计算方法 (20)3.4 主要通风机选型 (22)3.4.1 自然风压的计算 (22)3.4.2 选择主要通风机 (24)3.4.3 选择电动机 (27)3.5 概算矿井通风费用及评价 (29)3.5.1 吨煤的通风电费 (29)3.5.2.矿井等积孔、总风阻 (30)第四章通风设计图及其参数 (30)第五章结束语 (34)5.1 参考文献 (34)5.2 致谢 (35)矿井通风设计中文摘要:矿井通风的目的是向矿井工作地点供给新鲜空气、以供给人员呼吸,并稀释和排除井下各种有毒有害气体和矿尘,创造良好的矿内工作环境,保障井下作业人员的身体健康和劳动安全。

毕业设计-平煤矿区配电网设计

毕业设计-平煤矿区配电网设计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
国家电力负荷根据对供电可靠性的要求及中断供电在政治、经济上所造成损失或影响 的程度进行分级,煤炭生产用电负荷定为特别重要的一级负荷。当中断供电将发生时会引起 井下瓦斯超限,矿工将面临中毒、爆炸和火灾等重大危险。因此,维持矿区区域电网负荷稳 定连续安全运行,是煤炭生产安全的头等大事。
关 键 词:区域配电网、功率平衡、潮流计算、调压
1
目录
第 1 章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 ..........................................................1 1.3 本文要做的工作 ..........................................................1



毕业设计(论文)评语
第 共
学生姓名:
专业
年级
毕业设计(论文)题目:
评 阅 人:
指导教师:
(签字)


成 绩:
系(科)主任:
(签字)


页 页
日 日
毕业设计(论文)及答辩评语:
摘 要
区域配电网设计的总体目标和要求是从原有电网的调查入手,分析新的条件下负荷变化规 律,合理规划, 配电网的薄弱环节,优化电网结构,提高供电能力,在电网运行安全可靠的前提下, 达到区域配电网合理科学运行。本设计从原有平煤集团内部矿区电网电压水平、负荷变化曲 线和调压要求等原始资料入手, 对矿区所需电力负荷和有功功率平衡进行分析计算;考虑平 煤矿区远期电力发展要求,选择新建矿区配电网的电压等级,使其与原有配电网合理并网运行; 通过电力负荷的需要,确定矿区新建各变电所的主变压器容量和主要参数,设计各个变电所 电气主接线,并合理分配各变电所出线;根据配电网结构的特点,设计两种备选接线方案; 从技术和经济的角度出发,对备选接线方案进行筛选,确定最优的电网接线方式,使其满足经 济性要求;同时进一步对选定接线方案进行电网潮流及电压损耗计算,根据各变电所有载调 压要求,确定变压器分接头,制定合理调压方案,以满足平煤矿区配电网稳定、可靠运行的要 求。

煤矿矿井初步设计毕业设计说明书

煤矿矿井初步设计毕业设计说明书

毕业设计论文题目煤矿2#煤90万吨/a矿井初步设计目录前言 (8)摘要 (9)Abstract (10)第一章井田概述和井田地质特征 (11)1.1 矿区概述 (11)1.1.1矿区地理位置及交通条件 (11)1.1.2 矿区的工农业生产建设概况 (11)1.1.3 矿区电力供应基本情况 (12)1.1.4 矿区的水文简况 (12)1.1.5 矿区的地形与气象 (12)1.2 井田地质特征 (13)1.2.1井田的位置与地层 (13)1.2.2 井田勘探程度 (16)1.2.3构造 (20)1.2.4 地层的移动角 (20)1.2.5 井田水纹地质概况 (21)1.3 煤层的埋藏特征 (25)1.3.1 煤层赋存特征 (25)1.3.2煤层的性质及品种 (28)第二章井田境界与储量 (32)2.1 井田境界 (32)2.1.1井田边界的描述 (32)2.1 储量的计算 (33)2.2.1工业储量的计算 (33)2.2.2 设计储量的计算 (34)2.2.3 可采储量的计算 (34)第三章矿井工作制度及生产能力 (35)3.1 矿井工作制度 (35)3.2 矿井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35)3.2.1 矿井生产能力 (35)3.2.2 矿井服务年限 (35)第四章井田开拓 (36)4.1 井田开拓方式的确定 (36)4.1.1 井筒的位置、形式、数目及矿井通风方式 (36)4.1.2 阶段垂高及开采水平的规划、位置与数目,以及各开采水平的服务年限 (39)4.1.3 运输大巷、主要石门及暗井的位置、形状及数目 (39)4.1.4 采(盘)区划分及开采程序 (40)4.1.5 方案比较 (41)4.2 达到设计生产能力时工作面的配备 (44)4.2.1 工作面长度的确定 (44)4.2.2 采煤机 (45)4.2.3 液压支架 (47)4.2.4 工作面输送机 (47)4.2.5 转载机 (48)4.2.6 胶带输送机 (48)4.2 上号煤层回采工作面机械设备汇总 (48)第五章矿井基本巷道及建井计划 (49)5.1 井筒、石门与大巷 (49)5.2 井底车场 (50)5.3 建井工作计划 (50)第六章采煤方法 (53)6.1 采煤方法的选择 (53)6.1.1 采煤方法的选择及其依据 (53)6.1.2 回采工作面的个数、产量及装备 (53)6.1.3 回采工作面回采方向与接替 (53)6.1.4 采区及工作面回采率 (53)6.2确定盘区巷道布置和要素 (54)6.2.1 采区巷道布置方案一 (54)6.3 回采工艺与劳动组织 (55)6.3.1 回采工艺 (55)6.3.2 劳动组织形式 (56)6.4盘区的准备和工作面接替 (57)第七章井下运输 (58)7.1 运输系统和运输方式的确定 (58)7.2 输运设备的选择和计算 (59)7.2.1 矿车、材料车和人车 (59)7.2.2 大巷内运输设备的选型和计算 (60)第八章矿井提升 (60)第九章矿井通风与安全 (60)9.1 风量的计算 (61)9.2 矿井通风系统和风量分配 (66)9.2.1 矿井通风系统 (66)9.2.2 风量分配 (70)9.3 计算负压及等积孔一、计算原则 (72)9.4 选取扇风机 (75)9.5 矿井通风网络的风量调节 (79)9.6 安全生产技术措施 (81)9.6.1瓦斯与煤尘爆炸的防治措施 (81)9.6.2 煤与瓦斯突出的预防措施 (82)9.6.3 预防井下水灾的措施 (83)9.6.4 火灾预防措施 (84)9.6.5 预防顶板事故的措施 (85)9.6.6 井下避灾线路 (85)9.6.7 矿山救护大队的设置 (86)第十章经济部分 (92)10.1 矿井设计概算 (92)10.1.1 投资范围及划分 (92)10.1.2 井巷工程概算编制依据 (92)10.2 劳动定员及劳动生产率 (93)10.2.1 生产作业班次 (93)10.2.2 劳动定员数量与技能素质要求 (93)10.2.3 全员效率 (94)10.3 矿井设计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94)致谢 (98)前言毕业设计是采矿工程专业最后一个教学环节,其目的是使本专业学生运用大学阶段所学的知识联系矿井生产实际进行矿井开采设计,并就本专业范围的某一课题进行较深入的研究,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煤矿矿井初步设计毕业设计说明书

煤矿矿井初步设计毕业设计说明书

毕业设计论文题目煤矿2#煤90万吨/a矿井初步设计目录前言 (8)摘要 (9)Abstract (10)第一章井田概述和井田地质特征 (11)1.1 矿区概述 (11)1.1.1矿区地理位置及交通条件 (11)1.1.2 矿区的工农业生产建设概况 (11)1.1.3 矿区电力供应基本情况 (12)1.1.4 矿区的水文简况 (12)1.1.5 矿区的地形与气象 (12)1.2 井田地质特征 (13)1.2.1井田的位置与地层 (13)1.2.2 井田勘探程度 (16)1.2.3构造 (20)1.2.4 地层的移动角 (20)1.2.5 井田水纹地质概况 (21)1.3 煤层的埋藏特征 (25)1.3.1 煤层赋存特征 (25)1.3.2煤层的性质及品种 (28)第二章井田境界与储量 (32)2.1 井田境界 (32)2.1.1井田边界的描述 (32)2.1 储量的计算 (33)2.2.1工业储量的计算 (33)2.2.2 设计储量的计算 (34)2.2.3 可采储量的计算 (34)第三章矿井工作制度及生产能力 (35)3.1 矿井工作制度 (35)3.2 矿井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35)3.2.1 矿井生产能力 (35)3.2.2 矿井服务年限 (35)第四章井田开拓 (36)4.1 井田开拓方式的确定 (36)4.1.1 井筒的位置、形式、数目及矿井通风方式 (36)4.1.2 阶段垂高及开采水平的规划、位置与数目,以及各开采水平的服务年限 (39)4.1.3 运输大巷、主要石门及暗井的位置、形状及数目 (39)4.1.4 采(盘)区划分及开采程序 (40)4.1.5 方案比较 (41)4.2 达到设计生产能力时工作面的配备 (44)4.2.1 工作面长度的确定 (44)4.2.2 采煤机 (45)4.2.3 液压支架 (47)4.2.4 工作面输送机 (47)4.2.5 转载机 (48)4.2.6 胶带输送机 (48)4.2 上号煤层回采工作面机械设备汇总 (48)第五章矿井基本巷道及建井计划 (49)5.1 井筒、石门与大巷 (49)5.2 井底车场 (50)5.3 建井工作计划 (50)第六章采煤方法 (53)6.1 采煤方法的选择 (53)6.1.1 采煤方法的选择及其依据 (53)6.1.2 回采工作面的个数、产量及装备 (53)6.1.3 回采工作面回采方向与接替 (53)6.1.4 采区及工作面回采率 (53)6.2确定盘区巷道布置和要素 (54)6.2.1 采区巷道布置方案一 (54)6.3 回采工艺与劳动组织 (55)6.3.1 回采工艺 (55)6.3.2 劳动组织形式 (56)6.4盘区的准备和工作面接替 (57)第七章井下运输 (58)7.1 运输系统和运输方式的确定 (58)7.2 输运设备的选择和计算 (59)7.2.1 矿车、材料车和人车 (59)7.2.2 大巷内运输设备的选型和计算 (60)第八章矿井提升 (60)第九章矿井通风与安全 (60)9.1 风量的计算 (61)9.2 矿井通风系统和风量分配 (66)9.2.1 矿井通风系统 (66)9.2.2 风量分配 (70)9.3 计算负压及等积孔一、计算原则 (72)9.4 选取扇风机 (75)9.5 矿井通风网络的风量调节 (79)9.6 安全生产技术措施 (81)9.6.1瓦斯与煤尘爆炸的防治措施 (81)9.6.2 煤与瓦斯突出的预防措施 (82)9.6.3 预防井下水灾的措施 (83)9.6.4 火灾预防措施 (84)9.6.5 预防顶板事故的措施 (85)9.6.6 井下避灾线路 (85)9.6.7 矿山救护大队的设置 (86)第十章经济部分 (92)10.1 矿井设计概算 (92)10.1.1 投资范围及划分 (92)10.1.2 井巷工程概算编制依据 (92)10.2 劳动定员及劳动生产率 (93)10.2.1 生产作业班次 (93)10.2.2 劳动定员数量与技能素质要求 (93)10.2.3 全员效率 (94)10.3 矿井设计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94)致谢 (98)前言毕业设计是采矿工程专业最后一个教学环节,其目的是使本专业学生运用大学阶段所学的知识联系矿井生产实际进行矿井开采设计,并就本专业范围的某一课题进行较深入的研究,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毕业设计工作指导书(煤矿开采技术专业)

毕业设计工作指导书(煤矿开采技术专业)

X X 大学毕业设计工作指导书(煤矿开采技术专业)大同煤炭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设计指导书——煤矿开采技术专业1前言毕业设计是工科院校学生在校期间最后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学生全面运用所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对实际问题进行设计或研究的综合性训练。

通过毕业设计,能够使学生掌握工程设计的一般程序和方法,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和的能力,培养学生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以及科技创新的能力。

因此,搞好毕业设计工作,对促进学校各项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成人大专班的毕业设计不同于全日制普专班。

学生工作繁忙,毕业设计大多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同指导教师见面的次数少。

因此针对成人大专这种学历教育形式,我们编写了《煤矿开采技术专业毕业设计工作指导书》,使学生的毕业设计和教师指导毕业设计都有章可循。

指导书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毕业实习的内容和需要搜集的资料以及毕业实习报告的编写要求等内容。

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了毕业设计的选题,毕业设计过程、毕业设计成果的规范性要求和毕业设计答辩与成绩评定等内容。

第三部分介绍了毕业设计的具体内容与要求。

本指导书参阅了大量的资料,力求内容完善、可操作性强、切合成人大专实际。

但限于我们的水平,一定有许多不足之处,敬请各位老师和学生们提出宝贵意见。

目录第一部分毕业实习 (2)一、实习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2)二、实习的主要内容和要求 (2)三、实习报告 (4)四、实习成绩考核 (5)第二部分毕业设计 (7)一、毕业设计的性质、目的 (7)二、毕业设计的要求 (7)三、毕业设计的规范性要求 (9)四、毕业设计答辩与成绩评定 (12)第三部分毕业设计具体内容及要求 (13)第一章矿井概况 (13)第二章采区地质特征 (14)第三章采煤方法及采取巷道布置 (14)第四章采区运输、防排水与供电 (15)第五章采取通风与安全 (16)第六章采区巷道及支护方式 (16)第七章采区设备选型计算 (17)第八章采区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17)第一部分毕业实习一、实习的性质、目的和任务(一)实习性质本次实习是学生学完全部课程之后进行的。

煤矿开采专业毕业设计参考文献

煤矿开采专业毕业设计参考文献

煤矿开采专业毕业设计参考文献
1.《矿井工程》(第三版),赵晓宏著,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17年。

2. 《煤矿地质学》(第三版),邓勇、李洪波著,煤炭工业出版社,2014年。

3. 《煤炭开采技术》(第四版),宫志伟著,煤炭工业出版社,2018年。

4. 《煤炭资源与开采》(第二版),田本富、王晓红著,煤炭工业出版社,2015年。

5. 《煤矿安全生产技术》(第二版),方宏志、李根、贺金明著,煤炭工业出版社,2020年。

6. 《煤矿机电设备》(第三版),王岳东、赵志勇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年。

7. 《煤炭经济学》(第二版),周宏、卢瑞祥、李立元著,煤炭工业出版社,2017年。

8. 《煤矿压力与瓦斯防治》(第二版),赵庆华、田世平、许宏伟著,煤炭工业出版社,2016年。

9. 《煤炭资源勘查技术》(第二版),李鸣、周瑛著,煤炭工业出版社,2015年。

10. 《煤炭运销与市场》(第二版),刘柳、高荣祥、姚金坤著,煤炭工业出版社,2015年。

- 1 -。

采矿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收集资料提纲

采矿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收集资料提纲

采矿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收集资料提纲一、矿井概况与井田地质特征1、矿区及矿井的地理位置(经、纬度)及其与附近大城市、铁路车站的距离,矿区或矿井附近的铁路、公路、水路交通情况。

2、井田内的山脉、丘陵、盆地、主要河流、湖泊或水库、桥梁、管道、高压输电线路等的分布情况;主要河流的流量、流速及历年来最高洪水位;地面标高及标高差。

3、矿区的气候、温度、雨量、雨季与旱季、风向和风速;结冰期、冻土深度、山洪、雪崩、滑坡及地震情况。

4、煤田开发简史,矿区内各生产、基建矿井、小窑分布情况及其开采范围。

矿区附近的主要工业企业、农业情况、劳动力来源,电源与水源以及建筑材料的供应情况。

5、井田内煤系地层由老至新的沉积顺序,各地层的地质年代、厚度、岩性以及沿走向和倾向的变化,煤层层位对比及主要标志层、表土层的厚度。

6、矿井的主要地质构造,各断层、褶曲的性质、产状及其对煤层的影响。

7、煤系地层内所含煤地层与可采煤层的数目、厚度,煤层的走向、倾向、倾角、层间距、稳定性,煤层的结构,煤层的露头深度与风化带深度,薄煤带的分布与火成岩侵入情况,煤层顶、底板岩性、厚度、实体和松散容重及其碎胀系数。

8、矿井水文地质特征,含水层,矿井的正常涌水量及最大涌水量。

9、煤质特征,煤层的牌号及用途,煤层的实体及散体容重,煤层的硬度、自燃性、沼气涌出量,煤尘爆炸危险性及爆炸指数。

10、井田勘探程度,深部地质情况的掌握程度和勘探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高级储量比例,对补充勘探或生产勘探的要求。

11、需要(索取或复制)的主要图纸、资料:(1)交通位置图;(2)地质地形图;(3)各可采煤层的煤层底板等高线图;(4)综合地质柱状图;(5)主要勘探线剖面图;(6)地质勘探资料;(7)主要地质构造特征表;(8)可采煤层及顶、底板岩性特征表;(9)可采煤层的煤质特征表。

二、井田范围、储量、生产能力与服务年限1、井田境界的划分及依据,毗邻矿井名称,井田的走向长度、倾斜宽度及其面积。

采矿课程设计平煤

采矿课程设计平煤

采矿课程设计平煤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采矿的基本知识,包括矿床的形成、开采方法、矿工的安全操作等内容。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描述不同类型的矿床及其特点。

2.解释采矿的主要方法及其适用条件。

3.描述矿工在井下作业时的安全措施和应急处理方法。

4.分析采矿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及可持续发展策略。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矿床学基础:介绍矿床的形成、分类及其地质特征。

2.采矿方法:讲解地下矿床的开采技术、露天开采以及废料处理。

3.矿工安全:强调矿工在井下作业时的安全知识和应急技能。

4.环境问题:分析采矿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及环境保护措施。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1.讲授法:用于传授矿床学基础知识和采矿方法。

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矿工安全和环境保护问题。

3.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采矿案例,让学生了解采矿活动的实际情况。

4.实验法:安排实地考察或实验室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采矿过程。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采矿学原理》和《矿山安全技术》。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供学生深入研究。

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和教学视频,生动展示采矿过程和安全知识。

4.实验设备:配备矿井模拟设备和实验室仪器,供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考试等多个方面,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

具体评估方式如下:1.平时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提问和讨论,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理解程度。

2.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和研究报告,评估学生的知识掌握和分析能力。

3.考试:进行期中和期末考试,评估学生对课程知识的全面理解和应用能力。

六、教学安排本课程的教学安排如下:1.教学进度:按照教材的章节顺序进行教学,确保覆盖所有课程内容。

采矿工程毕业设计(个人原创).docx

采矿工程毕业设计(个人原创).docx

目录第一章矿区概况基地质特征 (3)1 、矿区概述 (3)2 、井田地质特征 (4)3 、煤层埋藏特征 (4)4 、瓦斯、煤尘及煤的自然性 (6)5 、水文地质 (6)第二章井田境界与储量 (7)1 、井田边界 (7)2 、地质储量的计算 (7)3 、可采储量的计算 (8)第三章矿井工作制度及生产能力 (9)1 、矿井工作制度 (9)2 、矿井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9)第四章井田开拓 (10)1 、井筒位置、形式及数目 (10)2 、开采水平布置 (11)3 、盘区尺寸及开采顺序 (12)4 、矿井开拓方式 (13)第五章采煤方法 (14)1 、采煤方法的选择 (14)2 、采煤机械选型与配置 (14)3、工作面长度及年推进度 (16)4 、回采工艺 (19)第六章井下运输 (23)1 、运输系统和方式 (23)2 、运输设备的选择 (24)第七章矿井提升 (30)第八章矿井通风与安全 (33)1 、通风系统 (34)2 、风量计算 (35)3、通风阻力计算及扇风机 (37)4、预防特殊灾害措施及避灾路线第九章矿井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第一章矿区概况基地质特征1、矿区概述 (41) (43)成庄矿井是山西沁水煤田的一个井田,位于晋东南地区,距晋城市中心 20 公里。

太焦铁路由矿区东部通过,向南可与京广、陇海等相接,各乡村之间有简易公路相通,交通十分方便。

附:交通位置示意图地方大宗材料 (砖、瓦、石、石灰 )矿区及其附近县乡均由生产,运距较近。

钢材、木材和部分水泥、沙等材料由铁路运至晋城,再由公路转运矿井。

总之,主要建筑材料容易解决,对矿井建设比较有利。

矿井水源,电力充足。

2 、井田地质特征本区受新华夏构造太行山隆起断裂带,晋东南山之形构造影响。

总观全井田构造形态主要为北北东逐渐转为向东向,倾向西北的单斜构造。

地质倾角3-15 度,一般在 10 度以内。

总观全区构造简单 (附:地质综合柱状图 )3、煤层埋藏特征煤质井田内均为中等变质的无烟煤,以亮煤、镜煤为主,层理或裂隙发育,燃点于耐热强度均很高。

煤矿采矿毕业设计范本(doc 78页)

煤矿采矿毕业设计范本(doc 78页)

压110 KV,输电距离2 Km;一回引自华北电网兑镇变电站,电压110 KV,输电距离2 Km。

综上所述,本矿外部建设条件较优越,硬件可靠,对矿井的建设较为有利。

1.1.4、水系本区内地表水属黄河流域汾河水系,主要河流为北部边缘的下堡河及横贯矿区东西的兑镇河,柱濮河,三条河均属季节性河流,受季节影响较大,雨季山洪汇集,河水猛涨,旱季河水流量较小,甚至干涸。

矿井建有自备水源地,取奥陶系灰岩岩溶地下水,水质经化验符合国家有关规定,能解决矿区工业用水及生活用水,也为矿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水源保证。

1.1.5、气象本区气候属暖温带大陆性半干旱半湿润气候,春季风大雨少干旱,夏季多雨炎热,秋季温暖湿润,冬季寒冷少雪,四季分明,平均年气温在10.3℃左右,一月份最低平均气温-10.5℃,最低-23℃。

七月份气温最高,最高可达39℃,平均降雨量约500mm,雨水多集中在7~9月份,占全年降雨的60~80%;年蒸发量为1800~1900mm。

每年十一月至次年四月为冻结期,最大冻土深度0.74 m。

1.1.6、地震本区地震烈度Ⅶ度区,根据《中国地震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属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0.15g区。

1.1.7、本区经济状况本区范围涉及孝义市境内的下堡镇,兑镇镇,柱濮镇、驿马乡,的部分村庄,人口约5万人。

当地农民以种植业为主,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高梁、谷子等。

区内煤炭资源丰富,工业主要以开办煤矿为主,开采运输业较发达。

1.2井田地质特征1.2.1区域地质霍西煤田位于山西省中南部吕梁山脉与霍山山脉之间,北起汾阳,南至河津,在隰县、乡宁与河东煤田相连接,地理坐标在东经110°21′~112°00′之间,北纬34。

46′~37°15′之间;行政区划分属晋中、吕梁、临汾、运城(市)地区。

本矿区位于霍西煤田的北部孝义市境内。

区域地层与华北煤田大部分地区相似,出露岩层主要为前震旦系、震旦系、寒武系,缺失上奥陶统、志留系、泥盆系、和下石炭统。

平煤十矿矿井毕业设计资料资料

平煤十矿矿井毕业设计资料资料

第一章概况1.1 矿井基本概况1.1.1交通位置平煤十矿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东部,距平顶山市区中心约5km,东与十二矿为邻,西与一矿相邻。

十矿工业广场有矿区专用铁路与国铁京广线、焦支线相连接,东距京广线孟庙火车站70km,西距焦支线宝丰火车站28km。

矿区专用铁路线与孟宝线平顶山东站相接。

公路以平顶山市为枢纽,有柏油公路通向附近各县市,东与许南公路相连,交通便利。

1.1.2地形地势井田的东南部为开阔的冲积~洪积平原,西北部为砂岩组成的高山,山脊平缓,山坡陡峭,约为30°,向南逐步过渡到平原。

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

西北部有平顶山,北部为马棚山,山的相对标高为+360m~+460m,平原+80~+100m。

1.1.3 气象、地震本区属大陆性半干燥湿度不足带,年平均降雨量794.6mm,年最大降雨量为1323.6mm,雨季一般集中在7~9月份。

历年平均蒸发量为2269.2mm,年最大蒸发量2825mm,蒸发量大于降雨量。

年平均气温为15℃,最高气温42.3℃,最低气温-15℃。

常年风向多为北西和北东,以北西风的风速最大,为24m/s;最大积雪厚度为16cm,冻土最深22cm。

平顶山位于许昌~淮南震带的南缘。

据国家地震烈度区域划分的意见,本区为VI级地震列度区。

1.1.4 矿区水、电源矿区地下水有寒武系灰岩含水层,太原组下段灰岩含水层,己17煤底板灰岩含水层,己15煤顶板砂岩含水层,戊9-10煤顶板砂岩含水层,均可为矿井供水水源。

矿区电源主要来自平顶山市电业局所辖的贾庄、肖营和孙岭变电站的110Kv和35Kv系统以及平煤集团公司所辖的谢庄110Kv变电站。

十矿现有变电所(地面)两座,其中一座位于南院工业场地内,称院内6Kv变电所,另一座位于北翼风井工业场地内,称北翼风井6Kv变电所。

矿井电源取自于北翼风井工业场地内的月台35Kv变电站之6Kv母线。

月台变电所现有两台主变,容量为2×1250KVA,电压等级为35/6Kv,正常情况下两台主变同时分列运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概况1.1 矿井基本概况1.1.1交通位置平煤十矿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东部,距平顶山市区中心约5km,东与十二矿为邻,西与一矿相邻。

十矿工业广场有矿区专用铁路与国铁京广线、焦支线相连接,东距京广线孟庙火车站70km,西距焦支线宝丰火车站28km。

矿区专用铁路线与孟宝线平顶山东站相接。

公路以平顶山市为枢纽,有柏油公路通向附近各县市,东与许南公路相连,交通便利。

1.1.2地形地势井田的东南部为开阔的冲积~洪积平原,西北部为砂岩组成的高山,山脊平缓,山坡陡峭,约为30°,向南逐步过渡到平原。

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

西北部有平顶山,北部为马棚山,山的相对标高为+360m~+460m,平原+80~+100m。

1.1.3 气象、地震本区属大陆性半干燥湿度不足带,年平均降雨量794.6mm,年最大降雨量为1323.6mm,雨季一般集中在7~9月份。

历年平均蒸发量为2269.2mm,年最大蒸发量2825mm,蒸发量大于降雨量。

年平均气温为15℃,最高气温42.3℃,最低气温-15℃。

常年风向多为北西和北东,以北西风的风速最大,为24m/s;最大积雪厚度为16cm,冻土最深22cm。

平顶山位于许昌~淮南震带的南缘。

据国家地震烈度区域划分的意见,本区为VI级地震列度区。

1.1.4 矿区水、电源矿区地下水有寒武系灰岩含水层,太原组下段灰岩含水层,己17煤底板灰岩含水层,己15煤顶板砂岩含水层,戊9-10煤顶板砂岩含水层,均可为矿井供水水源。

矿区电源主要来自平顶山市电业局所辖的贾庄、肖营和孙岭变电站的110Kv和35Kv系统以及平煤集团公司所辖的谢庄110Kv变电站。

十矿现有变电所(地面)两座,其中一座位于南院工业场地内,称院内6Kv变电所,另一座位于北翼风井工业场地内,称北翼风井6Kv变电所。

矿井电源取自于北翼风井工业场地内的月台35Kv变电站之6Kv母线。

月台变电所现有两台主变,容量为2×1250KVA,电压等级为35/6Kv,正常情况下两台主变同时分列运行。

月台站35Kv主送电源取自贾庄220kv站,备用电源取自焦庄(平八矿西风井)35kv站,当主送线路故障时,备用电源可通过装置自动投入。

月台变电站属矿务局供电公司管辖,其6kv系统为单母线分段接线,两段母线分别向北风井工业场地内的提升绞车、空压机、7#扇风机、北风井变电所、院内变电所和井下第一、第二水平中央变电所及化工厂等场地外的用户供电。

1.1.5 地层、地质构造平顶山煤田属华北地层区豫西分区渑池~确山小区。

依据地表出露与钻探揭露,井田内地层层序自上而下为:寒武纪张夏组、固山组;石炭系太原组;二叠系山西组;第三、四系。

明显的从海相沉积通过海陆交互相沉积,逐渐变为陆向沉积。

其中石炭系太原组、二叠系山西组、石盒子组为含煤地层,含煤地层总厚度近800m。

十矿矿区的主体构造为一宽缓的复式向斜,即李口向斜,并伴生着一些一级的背斜和向斜。

十矿位于李口向斜南翼,处于、二级构造郭庄背斜和牛庄向斜上。

十矿三水平位于李口向斜南翼、郭庄背斜北翼。

根据矿区实际开采情况和地质报告,本井田无陷落柱、剥蚀带及火成岩侵入情况。

井田地质构造简单,褶曲、断层不发育。

1.1.6 煤层、煤质(一)煤层井田内有3个煤系地层:上部为二叠系上石盒子组,含丁、戊两组可采煤层;中部为下二叠系山西组,含己组煤;下部为石炭系太原群,含庚组煤。

十矿三水平主要可采煤层为丁5、丁6、戊9、戊10、戊11、己15-16、己17 层。

各主要可采煤层、煤组分述如下:1、丁煤组:该组煤层属二叠系下石盒子组丁煤层,可采煤层为丁5,丁6煤层。

煤层底板标高为-520~-750m,丁5、丁6煤层结构稳定,被十矿称为“四煤三矸”结构。

丁5煤层正常厚度1.15m,丁6煤层正常厚度1.4m,三水平范围内,丁5、丁6煤层赋存不稳定, 仅局部可采。

中西部丁5煤层小于0.8m,为丁5不可采区; 西北部及中东部丁6煤层小于0.8m, 为丁6不可采区。

丁5煤层、丁6煤层可采区位于丁组煤层中部,丁5、丁6煤层其中间为泥岩,其上、下岩性具有对称特点,煤层直接顶底板均为砂质泥岩,老顶、老底均为砂岩。

2、戊煤组:属二叠系下石盒子组,上距丁组煤60~80m,下距己煤组160~180m。

包括戊8、戊9、戊10、戊11、戊12、戊13,可采煤层为戊9、戊10、戊11。

可采戊组煤层上距丁6煤层90m左右,在三水平内戊8,戊12,戊13不可采。

戊9煤层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变薄,绝大多数厚度在1.35m左右,仅在西北隅煤厚小于0.8m,为戊9煤层不可采区。

戊10煤层是主要的开采煤层,煤厚在1.8~2.9m之间,一般煤厚为2.5m左右,与戊9煤相似,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变薄。

戊11煤层仅西南角局部可采,煤厚1.3~1.7m,因本煤层富含夹矸,煤质欠佳,沉积不稳定,为非主采煤层。

戊8与戊9之间有两层夹矸,夹矸间有一煤线(0.1~0.2m),戊9与戊10间泥岩为4~9m,由东向西逐渐变厚,戊10煤层中间含一层夹矸,夹矸厚度多在0.3m 左右,仅个别地方达0.7m,将戊10煤层分为上戊10和下戊10。

戊10与戊11间泥岩沉积不稳定在1~7m之间,戊8直接顶为致密泥岩,水平层理发育,厚0.8~1.0m,向上为0.8~1.0m的砂质泥岩,再向上为夹硅质岩的砂质泥岩,厚约6~8m,戊11底板为砂质泥岩偶夹透镜状砂岩,含菱铁矿薄层及结核。

3、己煤组:该煤组属二叠系山西组,下距石炭系太原组顶部灰岩8~20m,上距己组顶板砂岩10~20m,与戊组煤间距180m左右。

本煤组包括己14,己15,己16,己17四个煤层,己14不可采,己15,己16,己17为主要可采煤层。

在三水平范围内,己15,己16煤层在25勘探线以东合层,煤厚在3.5m左右,局部可达4.5m,在25勘探线以西,己15煤厚1.86~2.55m,多数为2.0m左右,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变薄,己16煤厚0.95~1.15m,己17煤层厚度1.8~2.7m,多数2.2m左右,己15与己16夹矸厚度0.3~2.3m,遇水易膨胀,由东向西逐渐增厚,己16与己17夹矸0.3~0.7m,己15直接顶为砂质泥岩含砂质条带,向上有时沉积有条带状砂岩,6m 左右夹碣色油质光泽泥岩,8~10m为0.4m左右的己14煤。

其上为己组顶板砂岩,此顶板砂岩为砂岩群,厚度巨大,岩石层面夹炭质薄膜及白云母,己17底板一般情况下为含白云母砂质泥岩,厚10m左右。

1.1.7 储量1、井田境界十矿三水平位于十矿井田北部,深部(北部)边界为李口向斜轴,东部戊组煤层边界为21勘探线东500m,东部己组煤层边界为23勘探线东500m,西部戊组、己组边界为26勘探线,浅部(南部)丁组、戊组、己组分别接二水平下部边界。

2、储量据平煤集团公司〈关于对十矿三水平地质说明书的批复〉,十矿三水平地质储量为10045.1万t,其中丁组:1110万t,戊组:3964..5万t,己组:4970.6万t。

工业储量9821.43万t,可采储量7921.5万t。

1.2 矿井生产概况1.2.1 十矿现生产状况十矿二水平现有生产采区四个:己二采区,北翼中区,北翼东区,己四采区。

每个采区各成系统。

戊组煤均通过井下采区皮带转载到三条主运输皮带从二水平运至老主底,然后通过主井箕斗提至地面;己组煤均通过采区皮带转载到二水平大皮带斜井到达地面。

矿井主提升系统二个:(1)老主井核定能力210万t/a;(2)大皮带斜井核定能力120万t/a矿井辅助提升系统三个:(1)老副井:核定能力210万t/a(2)北翼进风井:核定能力180万t/a(3)大皮带斜井主要担负井下工作人员上下。

目前矿井二水平辅助运输和人员上下主要通过北翼进风井,大皮带斜井完成。

1.2.2矿井通风现状矿井采用分区通风系统,其中4号风井(己二风井)主要为己二采区服务,6号风井(戊三风井)主要为北翼东区戊组服务,7号风井(丁三风井)主要为戊七采区服务(已报废),8号风井(北翼风井)主要为北翼中区服务,己四风井主要为己四采区服务。

目前矿井总进风量20310m3/min,矿井总回风量20836m3/min。

按通风能力核定生产能力210万t/a,但实际风量分配不均,主要为8号风井负压严重超限(3800Pa),严重制约了现有生产采区生产和未来三水平建设。

1.2.3地面生产系统(一)原煤生产系统丁、戊组原煤采用8t扇型闸门底卸式箕斗装载,通过绞车提升至井口卸载标高卸入箕斗受煤仓,通过仓下K-4型给煤机入胶带输送机到跨线方型煤仓上筛分楼,对原煤进行筛分,+50mm级检矸破碎后由胶带输送机将混煤卸入¢15m容量300t的跨线圆型煤仓计量外运。

+50mm级煤块入方型煤仓。

储煤场堆储量为30000t(堆储丁、戊组煤),采用推土机疏散,胶带输送机返煤。

己组煤通过-320m标高的大倾角皮带斜井(B=1000mm)通道地面。

(二)、井下运输运输该矿井交通方便,有矿区铁路,公路与外界相通。

十矿三水平井下皮带运输涉及三条皮带:a、大皮带斜井皮带输送机运输能力校核。

b、三水平戊组皮带下山钢绳芯胶带运输机选型计算。

c、三水平己组皮带下山钢绳芯胶带运输机选型计算。

通过计算现有的大皮带斜井运输能力满足120万t/a;三水平戊组皮带下山选用钢绳芯胶带运输机带宽为1000mm,电动机YB355M2-4, N=250KW, 共3台,减速机 DCY400-31.5, 共3台;三水平己组皮带下山选用钢绳牵引胶带运输机带宽为1000mm,选用两台500kw直流防爆电动机。

第八章矿井排水系统8.1 概述8.1.1 概况矿井排水是保证矿井正常生产的必要条件,是关系矿工生命安全的主要环节。

矿井各水平总的正常涌水量11.5~13.5m3/min,正常涌水量为690m3/h,最大涌水量为810m3/h。

井下水的PH植为7.3~8.5,矿水溶重γ=1050kg/m3,矿井年正常涌水天数Zn=300d,最大涌水天数Zm=65d。

矿井年产量为240万t。

井口标高为+100m。

8.1.2 排水系统概述本矿采用集中排水系统,其系统简单,基本费用低。

中央水泵房布置在井底车场,靠近副井井筒,和中央变电所联合布置,中间由防水闸门隔开,管子道布置在副井井筒中。

水仓位于井底车场水平以下,布置在井底车场稳定底板岩石中。

由两个独立的巷道组成,即主水仓和副水仓,当一个清理时另一个正常使用。

其作用是将矿井涌水暂时储存起来并予澄清,后由水泵排至地面。

水仓采用机械清理,射流泵清仓,沉淀浆排泥。

设计水仓采用双轨巷道,有效断面(S)为10m2,水可以从水仓自行流出。

水仓的总长度为360m,内敷设轨道。

本矿井一水平立井开拓,二水平采用立井延伸,因此采用直接排水。

中央水泵房设在井底车场副井附近的空车线侧,并与中央变电所组成联合硐室,中央水泵房由泵房主体硐室、配水井、吸水井、配水巷、管子道及通道组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