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课后文言文及注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课后文言文及注解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课后文言文及注解
必修1
《烛之武退秦师》课后文言文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

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

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

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
(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
【注释】
以,因。

连兵,联合出兵。

立谈之间,站着说话的工夫。

置戍,指秦国为郑国设立戍守。

移,改变。

讵(j)能,岂能,怎么能。

怵,恐惧。

何有,有什么(不能抛弃的)。

翻然,形容变很快。

【翻译】
天下的事因为利益而合作的,必然会因为利益而分离。

秦国、晋国联合出兵讨伐(或攻打)郑国,郑国就要灭亡了。

烛之武出城游说秦穆公,站着说会话的工夫就在(郑国)将要灭亡的时候保全了郑国,不只是使秦国军队撤兵,并且又得到秦国帮助设置戍守才离去,(秦国)改变得多么快啊!烛之武一席话就让秦穆公背叛了晋国而亲近郑国,舍弃强大的援军,而依附弱小的国家;抛弃(与晋国)旧日的恩情,召来(晋国)新的怨恨;舍弃成功,触犯危险。

不是(烛之武所说的)利益与危害深深击中了秦穆公的心,怎么能像这样呢?秦穆公与晋国,相互结交很长时间了,相互信任很深了,相互结盟很厚了,一但恐惧于烛之武(所说)的利益,抛弃晋国(都)如同鼻涕唾沫,对于郑国又有什么(不能抛弃的)呢?如果哪天有比烛之武所说的更大的利益,我明白秦穆公一定会很快变去寻求那更大的利益了!
必修2
《诗经两首》课后文言文
1、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毛诗序》)
【翻译】
诗,是人表现志向所在的,在心里就是志向,用语言表达出来就是诗。

情感在心里被触动必然就会表达为语言,语言不足以表达,就会吁嗟叹息,吁嗟叹息不足以表达,就会长声歌咏,长声歌咏不足以表达,就会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

情感要用声音来表达,声音成为宫、商、角、徵、羽之调,就是音乐。

太平盛世的音乐安顺而欢乐,其时的政治就平和通畅;动乱之世的音乐怨恨而愤怒,其时的政治就乖戾残暴;亡国之时的音乐悲哀而思虑,其国民就困顿贫穷。

所以矫正政治的得失,感动天地鬼神,没有什么比诗更近于能实现这个目标。

2、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朱熹《诗集传》)
[理解]
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就是说,赋是直接铺陈叙述。

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

如死生契阔,与子成悦。

执子之手,与子携老,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

如《魏风·硕鼠》、《邶风·新台》都是通篇用比的。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即起兴,用其他东西引出要说的内容。

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即是用雎鸠鸟在河中叫起兴。

《魏风·伐檀》也是用兴这种表现手法的突出例子。

《离骚》课后文言文
1、
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矣。

(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翻译】
屈原正道直行,用自己全部的忠诚和智慧,侍奉他的国君,却被小人挑拨离间,可以说是处在了困难穷尽的境地。

他诚信而被怀疑,忠贞而被诽谤,怎么能没有怨恨呢!屈作《离骚》正是由这种怨恨所引起的
2、
顿挫莫善于《离骚》,自一篇以至一章,及一两句,皆有之,此所谓反复致意者。

(清刘熙载《艺概》)
【翻译】
抑扬顿挫没有比《离骚》更好的,全篇乃至一章,甚至于一两句,
都有这样的感觉,这就是反复所到达的意境的意思。

3、
较之于诗,则其言甚长,其思甚幻,其文甚丽,其旨甚明,凭心而言,不遵矩度。

故后儒之
服膺诗教者,或訾而绌之,然其影响后来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
【翻译】
《楚辞》与《诗经》比较,那么它的篇幅语言很长,它的思想十分富有幻想色彩,它的言辞很华丽,它的主旨十分明晰,从良知上讲,它不遵循诗歌创作的规矩与要求。

因此后世忠心信服诗经教育的读书人,有人诋毁它甚至废除它,然而它对后世写文章的影响,甚至在《诗经》之上。

《兰亭集序》课后文言文
1、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

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

唯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

鉴曰:正此佳婿邪!记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翻译】
有一次,太尉郗鉴派门生来见王导,想在王家子弟中选位女婿。

王导让来人到东边厢房里去看王家子弟。

门生回去后,对郗鉴说:王家子弟个个不错,可是一听到有信使来,都显得拘谨不自然,只有一个人坐在东床上,袒腹而食,若无其事。

郗鉴说:这正是我要选的佳婿。

一打听,原来是王羲之。

郗鉴就把女儿嫁给了他。

2、性爱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

姥闻羲之
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

【翻译】
王羲之生性爱鹅,会稽有一位孤老太太养了只鹅,叫声很好听,他想买而未能得,于是就带着亲友去观看。

谁知老太太听说他要来,竟把鹅烹煮了,准备招待他,他为此难过了一整天。

3、又尝在蕺山见一老姥,持六角竹扇卖之。

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

姥初有愠色。

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

姥如其言,人竞买之。

他日,姥又持扇来,羲之笑而不答。

其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

(摘自《晋书·王羲之传》)
【翻译】
他又曾经在蕺山看见一个老妇人,拿着一把六角扇在叫买。

王羲之就在老妇人的六角扇上每面各写了五个字。

老妇人开始有些不高兴,王羲之于是对老妇人说:只要说是王右军书写的,就可以卖得一百钱了。

老妇人照此一说,许多人都争着来买这把扇子。

又一天,老妇人又拿着一把扇子来,王羲之笑而不答。

王羲之的书法被世人所推崇,就像这样啊!
《赤壁赋》课后文言文
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

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

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

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

其他虽吾亦不能知也。

(摘自《苏轼文集》)
【翻译】
我的文采就像有一万斛水的泉源一样,(随时)随地都会涌出。

(如果)在平地上,文思不断如汩汩流水,即使一天流淌千里也不算难。

等到它随着山势石型弯曲,随着(遇到的)事物变换形式,却不能知晓。

能够知晓的,通常是(在我的文思)应该继续的时候继续,(在我的文思)不能够停止的时候停止,就是这样罢了!别人,即使是像我一样(有文采)却不能像我这样了解自己啊。

必修3
《琵琶行》课后文言文
人之文,《六经》首之。

就《六经》言,《诗》又首之。

何者?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

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上自圣贤,下至愚呆,微及豚鱼,幽及鬼神:分而气同,形异而情一;未有声入而不应,情交而不感者。

圣人知其然,因其言,经之以六义;缘其声,纬之以五音。

音有韵,义有类;韵协则言顺,言顺则声易入;类举则情见,情见则感易交。

于是乎孕大含深,贯微洞密,上下通而二气泰,忧乐合而百志熙。

(白居易《与元九书》)
【翻译】
人间的文,以六经为首。

就六经来说,《诗》又是为首的。

为什么呢?因为圣人就是用诗感化人心,而使天下和平的。

能够感化人心的事物,没有比情先的,没有比言早的,没有比声近的,没有比义深的。

所谓诗,就是以情为根,以诗为苗,以声为花,以义为实的。

上自圣贤,下至愚人,微小如豚鱼,幽隐如鬼神,种类有别而气质相同,形体各异而感情一致。

接受声音的刺激而不产生反响,接触到情感的影响而内心不感应,这样的事是没有的。

圣人懂得这个道理,就根据言语的状况,把它纳入六义,按照声音的形态,把它鎔入五音,使之合于规范。

五音有规律,六义有类分。

韵律协调言语就顺畅,语言顺畅声音就容易动人。

类分明确情感就得以表现,情感得以表现就容易感人。

这样一来,其中就包含着博大精深的道理,贯串着隐密细微的事物。

天子和平民就以上下沟通,天地之气就能彼此相交,人们的忧乐相同,人人的心意也就达到和乐。

《师说》课后文言文
1、
愈之为古文,岂独取其句读不类于今者邪?思古人而不得见,学古道则欲兼通其辞;通其辞
者,本志乎古道者也。

(《题哀辞后》)
【翻译】
我提倡古文,难道仅是因为古文的读法与今文不同吗?心里思念古人而不能见到古人,想要学习古人的道理就还要读懂他们的文辞;读通他们的文辞,本来的目的、志向,就在于掌握古代的治国之道啊!
2、
读书以为学,缵言以为文,非以夸多而斗靡也;盖学所以为道,文所以为理耳。

苟行事得其
宜,出言适其要,虽不吾面,吾将信其富于文学也。

(《送陈秀才彤序》)
【翻译】
读书多了就是学习,语言累积就成了文章,可是不是说多就是好的;学习和写文章是为了了解道理。

如果行事得宜,说话适当,虽不吾面(没有上下文,而且句子不是很通,真的是韩愈的原文?)虽然我没见过他(的文字),我也知道他是个擅长文章的人。

3、或问:为文宜何师?必谨对曰:宜师古圣贤人。

曰:古圣贤人所为书具存,辞皆不同,宜何师?必谨对曰:师其意,不师其辞。

又问曰:文宜易宜难?必谨对曰:无难易,唯其是尔。

(《答刘正夫书》)
【翻译】
有人问:写文章师从谁比较好?我一定仔细的说:最好是学习古代的圣贤。

有人这样问到:古代圣贤所写的文章都保存,文字格式都不同,怎么学习?我也仔细的回答:学习文章中的内在就好了,不用学习他的外在形式。

还有人问:写文章易懂些好还是晦隐些好?我还是恭谨的回答说:不要管简单晦隐,符合文章的内容就好。

必修4
《柳永词两首》课后文言文
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东坡为之绝倒。

(引自《词话丛编》)
【翻译】
苏东坡(有一次)在玉堂日,有个幕客擅长歌咏,于是问:我的词跟柳永比怎么样?(他)回答道:柳永的词只适合十七八岁的姑娘,拿着红牙板,歌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的词必须是关西的大汉,(用)铜的琵琶,铁的绰板,歌唱‘大江东去’。

苏东坡因此而放声大笑。

《辛弃疾词两首》课后文言文
1、公一世之豪,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方将敛藏其用以事清旷,果何意于歌词哉,直陶写之具耳。

(范开《稼轩词序》)
【翻译】
辛弃疾乃一世豪杰,以气节而自负,以功名事业而自期,当他收敛了自己的才干而去从事那种清闲放旷的事务的时候,又哪里是着意于小小的歌词呢,只不过是把这作为陶冶自己性情、宣泄自己情怀的一种工具而已。

2、稼轩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于倚声家为变调。

而异军特起,能于剪红刻翠之外,屹然别立一宗,迄今不废。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翻译】
辛弃疾的词作,意气慷慨,纵横描绘,具有独霸一个时代的气概,对于讲究声律的人来说是改变了低迷的声调;他异军突起,能够在花红柳绿之外巍然屹立,成一家风气,到今天也没有衰退。

《李清照词两首》课后文言文
作长短句,能曲折尽人意,轻巧尖新,姿态百出。

(王灼《碧鸡漫志》卷二)
《声声慢》起下十四字叠字,总言心情之悲伤。

中心无定,如有所失,故曰寻寻觅觅。

房栊(lng窗户)寂静,空床无人,故曰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六字,更深一层,写孤独之苦况,愈难为怀。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
《廉蔺列传》课后文言文
太史公曰: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

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

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理解】
太史公说:知道将死而不害怕,必定是很有勇气;死并非难事,而怎样对待这个死才是难事。

当蔺相如手举宝璧斜视庭柱,以及呵斥秦王侍从的时候,就面前形势来说,最多不过是被杀,然而一般士人往往因为胆小懦弱而不敢如此表现。

相如一旦振奋起他的勇气,其威力就伸张出来压倒敌国。

后来又对廉颇谦逊退让,他的声誉比泰山还重,他处事中表现的智慧和勇气,可以说是兼而有之啊!
《苏武传》课后文言文
且足下昔以单车之使,适万乘之虏,遭时不遇,至于伏剑不顾。

流离辛苦,几死朔北之野。

丁年奉使,皓首而归。

老母终堂,生妻去帷。

此天下所希闻,古今所未有也。

蛮貊之人尚犹嘉子之节,况为天下之主乎!陵谓足下当享茅土之荐,受千乘之赏。

闻子之归,赐不过二百万,位不过典属国,无尺土之封加子之勤,而妨功害能之臣尽为万户侯,亲戚贪佞之类悉为廊庙宰。

【翻译】
您过去凭着单车出使到拥有强兵的敌国,逢上时运不佳,竟至伏剑自刎也不在乎;颠沛流离,含辛茹苦,差点死在北方的荒野。

壮年时奉命出使,满头白发而归,老母在家中亡故,妻子也改嫁离去。

这是天下很少听到的,古今所没有的遭遇。

异族未开化的人,尚且还称赞您的节气,何况是天下的君主呢?我认为您应当享受封领地、赏千乘的诸侯待遇。

可是,听说您回国后,赏赐不过二百万,封官不过典属国之职,并没有一尺土的封赏,来奖励您多年来对国家的效忠。

而那些排斥功臣、扼杀人才的朝臣,都成了万户侯;皇亲国戚或奉迎拍马之流,都成了朝廷政权的主宰。

必修5
《归去来兮辞》课后文言文
1、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任真自得。

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

州召主簿不就。

躬耕自资,遂抱羸疾。

……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

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缓去职,赋《归去来》。

(萧统《陶渊明传》)
【翻译】
陶渊明少年时就有很高的志向,博学多识,擅长写文章;聪颖洒脱,卓尔不,任性率真,清高自负。

曾经著作《五柳先生传》自娱自乐,当时的人称这本书为实录。

孝敬老人,家里很穷,被起用任命为州祭酒(官职名),忍受不了官场琐事,不久自己弃官回家了。

州郡召他担任主簿,没有接受。

亲自耕种自给自足,得了疾病。

年终,恰逢州郡派督邮(官职名)到彭泽县,下属请示陶渊明说:您因该装束整齐穿官服面见他。

陶渊明叹气说:我怎么能为五斗米折腰,效仿乡里的百姓!当天就解下官印辞去官职,写了一篇《归去来》赋。

2、
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

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也。

其文章不,辞采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与之京。

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

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

加以贞志不休,安道苦节,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自非大贤笃志,与道污隆,孰能如此乎!
注:迹:心迹,内心的真实情况。

跌宕:文章富于变化。

莫与之京:没有人能超过他。

京:大。

笃:坚定。

污隆:沉浮。

污,下降。

隆,上升。

(萧统《陶渊明集序》)
【翻译】
有人怀疑陶渊明的诗篇篇篇都有酒,我认为他本意不在酒,也是把自己的情趣寄托在酒中。

他的文章卓而不,言辞精彩,跌宕豪迈,超过众多的文章,抑扬爽朗,没有能跟他能相比的。

其意境或恬静婉约如小桥流水,或气势磅礴直冲云霄。

谈时事则有针对性且值得人深思;论抱负则远大而真切。

加上陶公为人不变的志向,不懈的努力,安于道义,苦守节操,不以弯腰种田为耻,不以穷困为意。

如果不是圣贤,没有不渝的志向,怎么能达到这种境界?
《滕王阁序》课后附诗
滕王阁诗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注释】
滕王阁:故址在今江西南昌赣江滨,江南三大名楼之一。

江:指赣[gn]江。

渚:水中小洲。

佩玉鸣鸾:身上佩戴的玉饰、响铃。

浦:水边或河流入海的地方(多用于地名)。

日悠悠:每日无拘无束地游荡。

物换星移:形容时代的变迁、万物的更替。

物,四季的景物。

帝子:指滕王。

槛:栏杆。

罢:同疲,倦怠。

【译文】
高高的滕王阁靠着江边,佩玉、鸾铃鸣响的豪华歌舞已经停止了。

早上,画栋飞上了南浦的云;黄昏,珠帘卷入了西山的雨。

闲云的影子映在江水中,时日悠悠不尽;时光易逝,人事变迁,不知已经度过几个春秋。

高阁中的滕王如今在哪里呢?只有那栏杆外的长江空自流淌不息。

《陈情表》课后文言文
1、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
终于立身。

(《孝经·开宗明义章》)
【理解】
我们的身体毛发皮肤是父母给我们的,我们必须珍惜它,爱护它,因为健康的身心是做人做事的最基本条件,所以珍惜它,爱护它就是行孝尽孝的开始。

让自己健康成长按正确的原则做人、做事,让自己的名字为后人所景仰,就会让后世知道自己的父母教导有方,培养出了一个优秀儿女,这是人行孝尽孝的结束。

总的讲,行孝尽孝的开始就是要孝顺父母,长大成人就要忠于国家和君主,最终就是要对他人和社会有所贡献,能实现自己应有的人生价值。

因此,《诗》的《大雅》中讲:‘不要忘记你的祖宗和父母,这是人生最需要修养的道德。

2、
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

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

《孝经·纪孝行章第十》)
【理解】
孔子说:大凡有孝心的子女们,要孝敬他的父母,第一,要在平居无事的时候,当尽其敬谨之心,冬温夏清,昏定晨省,食衣起居,多方面注意,第二,对父母,要在奉养的时候,当尽其和乐之心,在父母面前,一定要现出和悦的颜色,笑容承欢,而不敢使父母感到有点不安的样子。

第三,父母有病时,要尽其忧虑之情,急请名医诊治,亲奉汤药,早晚服侍,父母的疾病一日不愈,即一日不能安心。

第四,万一父母不幸的病故,就要在这临终一刹那,谨慎小心,思想父母身上所需要的,备办一切。

不但穿的、盖的、和棺材等物,尽力配备,还要悲痛哭泣,极尽哀戚之情。

第五,对于父母去世以后的祭祀方向,要尽其思慕之心,庄严肃敬的祭奠,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的恭敬。

以上五项孝道,行的时候,必定出于至诚。

不然,徒具形式,失去孝道的意义了。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湘夫人》课后文言文
《九歌》者,屈原之所作也。

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

屈原放逐,窜伏其域,怀忧苦毒,愁思沸郁,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词鄙陋,因为作《九歌》之曲,上陈事神之敬,下见己之冤结,托之以讽谏。

(王逸《楚辞章句·九歌序》)
【翻译】
《九歌》,是屈原所创作的(作品)。

昔日在楚国的南郢等的城邑,沅江与湘江之间一带,民间迷信鬼神并且喜好造祠,而且一定作歌舞音乐以取悦于诸鬼神。

屈原被放逐,隐伏于那里,心怀忧愤痛苦,愁思绵绵,愤懑不已。

他外出看见当地俗人祭祀的礼仪,歌舞音乐,那些歌词粗陋鄙俗,于是自己创作了《九歌》。

向上表达对神明的敬畏之情,对下表达自己的冤屈,假托(《九歌》)予以委婉的规劝。

太史公曰:(项羽)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悟,而不自责,过矣。

乃引天之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史记·项羽本纪》)
【翻译】
太史公说:(项羽)依仗自己的战绩,使劲使用自己的聪明却不学习古人,觉得这就是霸王之业,想要用暴力征服管理天下,五年国家就灭亡了,人死在东城,却不反省,错了呀!却说这是天灭亡我,不是我用兵不当的过错啊这不是荒谬吗!
《阿房宫赋》课后文言文
(京)房曰:齐桓公、秦二世亦尝闻此君(指招致乱亡的周幽王、周厉王)而非笑之。

然则任竖刁、赵高,政治日乱,盗贼满山。

何不以幽、厉卜之而觉寤乎?……夫前世之君亦皆然矣,臣恐后之视今,犹今之视前也。

(《汉书·京房传》)
【翻译】
京房说:齐桓公、秦二世也曾听到过这样的道理,但他们却嘲笑幽王、厉王的糊涂。

然而他们仍然任用了竖刁、赵高这样的狡诈之徒,结果国家政治一天比一大昏乱,造反的人满山遍野。

为什么他们不能以幽王、厉王作为前车之鉴,从而觉悟到自己用人之非呢?……前世的齐桓公、秦二世也是这样认为的。

我恐怕将来的人看现在的情形就如同我们看过去的情形是一样的。

《伶官传序》课后文言文
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至今汾、晋之俗,往往能歌其声,谓之御制者皆是也。

其小字亚子,当时人或谓之亚次。

又别为优名以自目,曰李天下。

自其为王,至于为天子,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至于亡……其战于胡柳也,嬖伶周匝为梁人所得。

其后灭梁入汴,周匝谒于马前,庄宗得之喜甚,赐以金帛,劳其良苦。

周匝对曰:身陷仇人,而得不死以生者,教坊使陈俊、内园栽接使储德源之力也。

愿乞二州以报此两人。

庄宗皆许以为刺史。

郭崇韬谏曰:陛下所与共取天下者,皆英豪忠勇之士。

今大功始就,封赏未及于一人,而先以伶人为刺史,恐失天下心。

不可!因格其命。

逾年,而伶人屡以为言,庄宗谓崇韬曰:吾已许周匝矣,使吾惭见此二人。

公言虽正,然当为我屈意行之。

卒以俊为景州刺史,德源为宪州刺史。

(《新五代史·伶官传》)
【翻译】
唐庄宗既喜好滑稽戏,又通晓音乐,还能谱曲,到现在,汾州、晋州一带,很多人能唱他唱的歌,称为皇帝亲自制作的歌到处都是。

他的小名叫亚子,当时有人叫他亚次。

另外他又给自己取了个艺名,叫李天下。

从他做王,到做天子,他常常与伶人一道在庭院里演杂戏,伶人因此而当权,最终到了灭亡……与梁在胡柳打了一仗,他的一个宠爱的伶人周匝被梁人抓获。

后来他灭掉梁进入汴州,周匝拜于马前,唐庄宗得到他非常喜欢,赐给他黄金与布帛,犒劳他的辛苦。

周匝回答说:我身陷仇敌之中,能够不死而活着回来,是教坊使陈俊、内圆栽接使雠德源的功劳啊。

希望请求用两个州来报答这两个人。

唐庄宗都答应下来决定任用为刺史。

郭崇韬劝谏说:与陛下共同作战夺取天下的人,都是杰出的忠诚勇敢之人。

现在大功刚刚告成,一个人都还来不及封赏,却首先任用伶人为刺史,这样恐怕会失去天下民心,是不行的。

于是任命没有得到执行。

过了一年,伶人多次拿话在庄宗面前请求,庄宗对郭崇韬说:我已经答应周匝了,你让我见到这两人时很惭愧。

你的话虽然公正,但你应当为我委屈心意来执行这件事。

最终,任用陈俊为景州刺史,雠德源为宪州刺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