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中的细节
《清明上河图》赏析
宋初以来,随着工商业的萌芽,出现了城市集镇,逐渐形成了市民阶层。
由于经济的发展,促使文艺作相适应伪变革,迎合小生产者意趣的通俗文艺蓬勃兴起。
在绘面领域,突出的标志是出现了以市俗生活为中心内容的风俗画,佳作层出,影响非凡。
其中,最杰出、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就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清明上河图为北宋风俗画作品,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该画卷是北宋画家张择端存世的仅见的一幅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生动地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城市生活的面貌,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
总计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了五百五十多个各色人物,牛、马、骡、驴等牲畜五、六十匹,车、轿二十多辆,大小船只二十多艘。
房屋、桥梁、城楼等也各有特色,反映了高度精纯的绘画功力和出色的艺术成就。
同时,因为画中所绘为当时社会实录,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为后世了解研究宋朝城市社会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水平。
北宋年间的汴京极盛,城内四河流贯,陆路四达,为全国水陆交通中心,商业发达居全国之首,当时人口达100多万。
汴京城中有许多热闹的街市,街市开设有各种店铺,甚至出现了夜市。
逢年过节,京城更是热闹非凡。
《清明上河图》着重描绘了北宋首都水陆运输和市面繁忙的景象。
清明上河是当时的民间风俗,像今天的节日集会,人们藉以参加商贸活动。
该图描绘了清明时节,北宋京城汴梁以及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和自然风光。
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面中,画中人物繁多,衣着不同,神情各异,其间穿插各种活动,注重戏剧性,构图疏密有致,注重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笔墨章法都很巧妙全图规模宏大,结构严谨,大致分为三个段落。
展开图,首先看到的是汴京郊外的景物。
中段主要描绘的是上土桥及大汴河两岸的繁忙景象。
后段则描绘了汴京市区的街景。
《清明上河图细节中的风华》随笔
《清明上河图细节中的风华》阅读记录目录一、内容概括 (1)1. 《清明上河图》的历史背景 (1)2. 《清明上河图细节中的风华》的研究意义 (2)二、清明上河图的构图与色彩 (3)1. 图画的构图特点 (4)2. 图画中的色彩运用 (5)三、人物描绘与生活场景 (6)1. 人物形象的生动性与多样性 (7)2. 生活场景的细腻描绘 (8)四、交通工具与市井生活 (9)1. 交通工具的进步与城市发展 (10)2. 市井生活的繁荣与多样性 (11)五、细节中的文化内涵 (12)1. 书法艺术的体现 (14)2. 诗词歌赋的融入 (14)六、结论 (15)1. 《清明上河图细节中的风华》的艺术价值 (16)2. 对现代艺术创作的启示 (17)一、内容概括《清明上河图细节中的风华》是一部关于宋代著名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的研究性著作。
本书通过对画中细节的深入剖析,揭示了这幅传世名作背后的丰富历史内涵和艺术价值。
作者以独特的视角和敏锐的洞察力,从人物、建筑、交通、市井生活等多个方面对《清明上河图》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解读,使读者能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这幅画所展现的繁荣景象和生动活泼的社会生活。
本书还对《清明上河图》的历史背景、创作过程、艺术特点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面了解这幅名画的机会。
1. 《清明上河图》的历史背景《清明上河图》是一幅举世闻名的中国古代绘画作品,其背景深厚且富有历史意义。
这幅画作创作于北宋时期,具体的时间背景是在宋徽宗执政的年代。
社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为《清明上河图》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土壤。
这幅画的创作地点在中国的河南省,具体地点可能是当时的开封,也就是北宋的都城汴京。
创作者张择端是一位富有才华的画家,他的这幅作品不仅展现了他的艺术造诣,同时也反映出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
其历史价值体现在多方面,作为社会风俗画的重要代表,它展示了古代城市的繁荣景象和市民的生活百态。
清明上河图中的细节
《清明上河图》中的细节宗山《清明上河图》是中国绘画史上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不但艺术水平高超,而且围绕着它还流传下来许多有趣的故事。
绘画史上名为《清明上河图》的画幅很多,但真本毕竟只有一幅。
经过众多学者、专家对这一专题的研究,大家意见基本一致,都认为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这幅是北宋张择端的原作。
其它的同名画作,均为后来的摹本或伪托张择端的臆造本。
《清明上河图》(局部)图一《清明上河图》卷为绢本,水墨淡设色,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是一幅表现北宋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城市景观的画幅(图一)。
现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本的画卷本幅上,并无画家本人的款印,确认其作者为张择端,是根据画幅后面跋文中金代张著的一段题记。
张著的题记也仅寥寥数语:"翰林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也。
幼读书,游学于京师,后习绘事,本工其界画,尤嗜于舟车市桥郭径,别成家数也。
"不过,张择端的姓名并未见于北宋后期成书的《宣和画谱》,有人推测说,可能他进入画院时间较晚,编著者还来不及将其收编书中。
此画卷是画家选取了汴梁城市中的一个局部,细细加以描绘,犹如现场录象中的一段切片。
从外城的菜园子,一直画到内城最为繁华的地段,让观者看得有滋有味。
现在,每当《清明上河图》卷在故宫博物院对公众展出时,在它的展柜前总是挤满了观众,排着队顺序缓缓移步,观看得兴味昂然,从他们的口中不停地传出赞叹声。
《清明上河图》吸引观众的艺术魅力,除了整幅画作气势宏大和高超的写实技艺之外,还有就是极其出色的细节描绘。
《清明上河图》(局部)图二画卷展开,人们的视线随着一条宽宽的河流进入了画面,这条河就是当时为汴梁提供漕运,供应城市生活必需品的汴河(图二),河上舟来船往运输繁忙,沿河还有许多粮仓。
靠岸的船只,搭着跳板,正在卸货。
画家非常敏锐地注意到汴河上这一十分常见的景象,用写实的画笔,将这些场景真切、如实地描绘了下来。
满载货物的船只吃水很深,水面几乎已经接近船帮,而已卸完货的船只,则吃水较浅,这一细节(图三)被画家捕捉到,很好地表现在《清明上河图》(局部)图三画面上,使得内容丰富、生动,具有极强的真实感。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清明上河图》解读
八年级语文上册《清明上河图》解读[摘要]通常认为,《清》卷表现了北宋开封城的繁荣兴旺,显现出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
笔者以为,这仅仅是该图的表面现象,在它的背后,深藏着不为人知的种种玄机。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珍藏在故宫博物院的国宝级文物,它上一次现真身还是三年前在日本。
今天,《清明上河图》将在故宫博物院再次亮相,成为《石渠宝笈》特展众多珍宝中最夺目的一个。
展览以《石渠宝笈》著录书画为主轴,介绍作品的流传经过、递藏经历。
在300多件展品中,除了《清明上河图》,还有大量中国美术史、书画史上的重要作品,如王珣《伯远帖》、展子虔《游春图》、冯承素《摹兰亭帖卷》、赵孟頫书《洛神赋》等。
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五位皇帝的书法、绘画作品也会在展览中集中出现,这也是此前从未有过的。
本文特约故宫博物院研究室主任余辉为我们精心挑选《清明上河图》中十处细节,逐层揭开画中所藏秘密。
然而在这幅人尽皆知的画作中,还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故事,也许只有千年前的作者本人才知道。
展览:《石渠宝笈》特展时间:9月8日至11月8日(期间将更换一次展品)地点:故宫武英殿书画馆、延禧宫古书画研究中心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卷(以下简称《清》卷),绢本水墨淡设色,纵24.8cm、横528cm,故宫博物院藏,它汇集了屋宇、盘车、舟桥、寒林、坡石、人物风俗等诸多绘画子科,涉及界画、白描、水墨、渲染、皴擦、设色等多种绘画技法,画中的810多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西方学者称之为“中国的《蒙娜丽莎》”,恰如其分,一个是永恒的微笑,一个是永恒的喧闹,其中都蕴含着许多难以解开的谜团,对她们的研究,在许多方面也许还需要从头开始,一些传统的认识应该重新商榷与研究。
通过与当时的开封地图进行比对,《清》卷中出现的拱桥、城门、正店、欢楼等均不是汴京城某个具体的建筑,而是画家对同类景物进行的综合概括和高度提炼,集中了社会各阶层人们的日常生活,将细节的真实与整体的概括有机地结合起来。
清明上河图简介
运输方式
画面中展现了各种运输方式,如 陆路运输、水路运输等,展现了 当时运输方式的多样性和特点。
交通工具细节
画面中细致描绘了交通工具的细 节,如马匹的装饰、船只的构造
等,展现出高超的绘画技巧。
03
清明上河图艺术价值分析
绘画技巧与风格
细腻写实
清明上河图采用了细腻写实的绘 画技巧,对人物、建筑、动物、 植物等细节描绘得栩栩如生,具 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对未来发展的展望与期待
数字化保护
利用数字化技术对《清明上河图》进行复制和保护,让更多人能够 欣赏到这一杰作。
文化旅游
将《清明上河图》作为文化旅游的重要资源,开发具有历史文化特 色的旅游线路和产品。
学术研究
鼓励学者对《清明上河图》进行深入研究,挖掘其背后的历史故事和 文化内涵,为学术界和文化界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和思路。
传承。
05
清明上河图鉴赏与评价
鉴赏角度与方法
艺术风格
从绘画风格、构图技巧、色彩运 用等方面进行鉴赏,分析画家如 何通过绘画语言表现出独特的艺 术风格。
历史价值
从历史背景、时代特色、社会意 义等方面进行鉴赏,探究画作所 反映的历史现象和时代特征。
文化内涵
从文化传承、民俗风情、地域特 色等方面进行鉴赏,挖掘画作所 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
独特风格
画家张择端在创作过程中形成了 独特的绘画风格,以长卷形式展 现了北宋时期的社会风貌,具有 鲜明的时代特色。
历史价值与意义
反映北宋社会生活
清明上河图生动地展现了北宋时期的 社会生活,包括城市风貌、市民生活 、商业贸易等方面,为研究北宋历史 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见证古代城市发展
《清明上河图》赏析
《清明上河图》赏析身为设计艺术专业的学生,在学过美术之后,就会对美术产生些有别于其他专业学生的认识,现在又经过美术鉴赏这门课的学习,我对美术的了解又更近了一步。
老师在这门课程中讲到很多美术门类,而我唯独对中国绘画情有独钟,因此决定对《清明上河图》这一历史名画进行鉴赏分析。
1.画作历史背景《清明上河图》是宋代画家张择端绘制的长卷风俗画,是我国人物画的杰出代表。
中国历史进入宋代,结束了五代十国连年的征战局面,社会逐步走向稳定。
随之农业的发展带动了商业和手工业的空前繁荣,形成了新兴的市民阶层,社会生活画在这时期开始逐步发展,一部分画家逐渐走出画室,融入现实生活。
随后就出现了一种取材于市民生活的“风俗画”。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就是属于风俗画,而风俗画反映了城乡生活、思想感情与审美时尚,把视野从描绘贵族仙佛的领域扩大到城乡生活的广阔天地中。
并在深入观察了解对象的基础上进行生动具体的刻画,显示出宋代风俗画发展的成就。
2.《清明上河图》的介绍《清明上河图》本是进献给宋徽宗的贡品,流传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
画作全卷以全景式构图,以严谨精细的笔法,展现了清明时节北宋都城汴河沿岸的风光。
画卷分为三段:首段为市郊风景,田野、树木、村落等,点出了清明的特定时节;中段是以虹桥为中心的汴河及其两岸船、车运输,手工业和商贸活动;后段为市区街景,呈现纵横交错,人流汹涌,车水马龙,一派繁荣的景象。
纵观作品会感到其气势恢弘,画作全卷长528.7厘米、宽24.8厘米。
画有587个不同身份的人物,个个形神兼备,并画有13种动物、9种植物,其态无不惟妙惟肖,各种牲畜共56匹,不同车轿二十余辆,大小船只二十余艘。
作者运用通俗写实的手法,艺术的再现了宋代城市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描写了北宋都城汴京市民的生活状况和汴河上店铺林立、市民熙来攘往的热闹场面,描绘了运载东南粮米财货的漕船通过汴河桥涵紧张繁忙的景象。
它不仅是一幅杰出的绘画,同时也具有很高的历史文献价值。
清明上河图细节解析
《清明上河图》-原来北宋的老百姓是这样生活《清明上河图》号称中国的《蒙娜丽莎》,其中很多细节是值得体味的。
探究东西文化,洞察差异化的世界以下清明上河图的细节不知各位能看出什么问题?▼北宋大街上还有专门刮胡子的小铺。
▼一个挑夫买了一个炊饼当午餐。
▼这家脚店的招牌是立起来的,恐怕这是世界上第一个直接侧立的招牌,能够吸引远处的客人。
很像现代社会的招牌。
▼三个脚夫在一个“饮子”前,买什么?是在买水,但不是一般的白开水。
▼这家卖的是“香饮子”。
饮料加的可不是香精,而是麝香。
▼这家“久住王员外家”,就是一个旅店,供客人住宿的。
▼“赵太丞家”其实就是诊所兼药店了。
招牌上写着“治酒所伤真方集香丸”,“大理中丸医肠胃冷”。
▼这个店铺写着“解”。
这个有点类似今天的银行,可以把“交子”(纸币)汇兑成硬通货。
▼这个场景最有趣,一情侣正在买花,女子把手搭载情郎的肩上。
过来几个轿夫,不约而同地都看“美女”,居然连方向都走偏了,美女也得意地笑了。
好有现代社会的生活感。
▼这是一家“孙羊正店”。
这家店是经营什么的?▼这个细节展示了一个官宦出游的场面。
清明节到了,士大夫们就要出城踏青。
前面五个开道的,两个牵马的,后面两个挑东西的。
▼城门处三个乞丐,地上是个小孩子。
看看旁边经过的出去春游的有钱人,丝毫没有怜悯的样子。
▼这个很瘦的挑夫只能沮丧地在树荫底下休息,旁边就是个茶馆,他为什么不进去,不用解释。
▼一头驴低头拼命地拉着车,后面两个人也非常费力。
▼这个亭子是“望火楼”,楼上专门有人查看火情,楼下是兵营。
可是现在,楼上没有一个人,兵营改成茶馆。
此画的作者是北宋徽宗时期的张择端。
浅析《清明上河图》的构图特点
浅析《清明上河图》的构图特点摘要:《清明上河图》的整体风格朴实但又劲健,它和其它很多宫廷作品不同。
《清明上河图》的构图方式采用鸟瞰式来表现全景,这样比较集中地展现了当时汴京城内汴河上下一片繁华的真实景象。
在整个画面之中,画家张择端将长卷的风俗画进行了完美的表现,并且将全幅画的结构体现了中心,符合了画题的主旨需求。
本文主要对于《清明上河图》产生的历史背景和产生的条件进行了研究,并且从构图的含义和构图的形式两个方面对其构图的艺术进行了一定的探讨,并进一步研究了《清明上河图》长卷与立轴的比较以及和西方框式构图比较,最后分析了手卷式的构图方式对于《清明上河图》的影响,力求为《清明上河图》的研究提供一些具有参考价值的依据。
关键词:《清明上河图》,历史背景,构图艺术,构图形式Abstract: "painting" the overall style simple but Jin Jian, it works, and many other different court. "Painting" with composition and use to represent a panoramic bird's-eye view, this is more focused to show the time Bianjing city near the river and down a bustling real scene. Among the entire screen, the scroll painters zhangzeduan genre paintings were perfect performance, and the whole structure of the painting reflects the center, in line with the thrust of the question needs painting. In this paper,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the "painting" created and produced the conditions were studied, and was some discussion patterned art form from the composition of the meaning and composition of both, and further research on the "Qingming River Figure "Compare and vertical scroll box and western-style composition comparison, the final analysis of the type of hand-rolled patterned way for" painting "effect, and strive to" provide some basis for a reference value of the painting "research.Key words: the "painting", historical background, artistic composition, composition form目录1张择端和《清明上河图》的概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
清明上河图》历史密码:繁荣背后藏暗线
清明上河图》历史密码:繁荣背后藏暗线“宋本”《清明上河图》中,城墙上下没有一个守卫,土墙上面也没有任何城防工事,射箭的城垛也没有,甚至连虚设的城防都没有,整个汴京正沉浸在浓厚的商贸气氛中,完全是一座不设防的都城。
这些细节真实地反映了宋徽宗朝初期已日渐衰败的军事实力和日趋淡漠的防范意识。
“明本”和“清院本”《清明上河图》在时间上淡化了清明节这个感伤的日子,甚至在卷首就出现了嫁娶的喜庆之事……日前,故宫博物院研究室主任余辉为读者解开了《清明上河图》的历史密码。
, “清明上河”是种绘画题材, 存世数百个版本,三本最精自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卷问世之后,特别是明清以来,画界代代不乏追随者。
以“清明上河”为题材的长卷,留存至今的宋元明清本可达数百本之多,分藏于公私之家,遍布在世界各地,东亚、欧美都有各种版本的《清明上河图》卷。
仅故宫博物院就收藏有7个版本。
毋庸置疑,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所有版本中最好的。
余辉介绍,作为翰林图画院的画家,张择端奉宋徽宗命绘制该图,堪称是古代表现社会生活最为丰富和广阔、意蕴最为深厚、感染力最强的风俗画长卷,“是中国古代艺术史上最为浓重的一笔。
”余辉说。
明清时代,最具代表性的“清明上河”版本有两个,相对于张择端的“宋本”,它们被称为“明本”和“清本”,均是清宫旧藏。
“明本”即俗称的“仇英本”。
仇英是明代著名画家,“吴门四家”之一。
他根据“清明上河”这一题材,参照“宋本”的构图结构,以明代苏州城为背景,采用青绿重设色方式,重新创作了一幅全新画卷,风格与宋本迥异。
余辉认为,这个版本代表了明代苏州片绘画艺术的较高水平。
它将“清明上河”题材的构图形式基本上固定下来,这对后世具有一定的范本作用。
“清本”又称“清院本”,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此画是乾隆登基之初,由清代宫廷画家陈枚、孙祜、金昆、戴洪、程志道五人合作而成。
由于五位画家均来自苏州,故此画也是以苏州生活为蓝本,加入了一些北京的内容,比如禁军骑射操练场景。
清明上河图赏析
清明上河图赏析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宋代画家张择端的名画,于北宋时期(1085年)绘制而成。
这幅卷轴式的画作,被广大艺术爱好者誉为中国绘画史上的巅峰之作。
清明上河图以它细腻的绘画技巧、丰富的人物描绘和繁忙的场景而闻名,深受观众的喜爱。
本文将对清明上河图进行赏析,以揭示其独特的魅力和艺术价值。
一、画面描述清明上河图整幅画共长5.28米,分为十二个场景,从画面左侧一直延伸至右侧。
画面中描绘了市井繁忙的繁荣景象,共有自然景观、人物活动、建筑物等多个元素构成。
首先是画面的自然景观,画作以河为主背景,巧妙地展示了城市的繁忙和水乡的宜居之美。
河面上停靠着各种不同类型的船只,有载人的船只,也有载货物的船只。
岸边绿树成荫,花草盛开,让人感受到春天的气息。
其次是画面中的人物活动,人物是画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画面中有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从贵族到平民,从官员到商人等,再现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场景。
有的人在载歌载舞,有的人在乘船,有的人在担任差事等,生动地表现出社会的多样性和人们的日常生活。
最后是建筑物,画作中的建筑多种多样,代表着当时城市的风貌。
画面中的建筑包括宫殿、庙宇、店铺、民居等,个个栩栩如生,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繁荣景象。
二、艺术特点1. 逼真写实:清明上河图以其精确的描绘技巧和生动的色彩运用,展现了宋代城市繁荣的真实场景。
画中的人物栩栩如生,根据身份、服饰和动作刻画得十分细腻。
周围的建筑物和自然景观也具备着真实感,使观众仿佛置身于画中的场景之中。
2. 细节丰富:清明上河图在细节刻画上下足了功夫,画作中的每个人物、建筑和船只都被细致入微地描绘。
观赏者可以在画面中发现许多有趣的细节,从而对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例如,画面中展示了各种行业的工作细节,如裁缝、鞋匠、面点师等。
3. 构图独特:清明上河图巧妙地运用了卷轴形式,通过不同的场景串联在一起,使整幅画显得连贯而且层次分明。
在画面中,前景、中景和后景的划分清晰,给人以立体感。
《清明上河图》分图细赏析
《清明上河图》分图细赏析张择端(1085~1145),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清明上河图》是著名风俗画作品,绢本,长卷,淡设色,原图长528.7厘米,高24.8厘米。
《清明上河图》创作于公元十二世纪,就像是一架录像机,把北宋京城汴梁和汴河两岸的人物风景,从城里到城外都记录了下来,我们今天看了,就如同亲临其境。
最早的版本属于北宋画家张择端(1085~1145)的作品,现今典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明上河图》同时也是一幅写实主义的伟大作品,画面宏伟壮阔,笔法严谨精细,把社会风俗画推进到更高的阶段。
宁静的乡村《清明上河图》画的是北宋首都汴京的东南一角。
汴京即今天的开封市,在河南省会郑州以东陇海铁路线上。
早在战国时代,魏国就把都城迁到这里,当时叫大梁。
以后五代时期的梁、晋、汉、周都在这里建都。
北宋承袭后周政权仍都在此。
从梁建国开始到北宋末年,二百余年的经营,其繁华景象可想而知。
后来金朝也在这里建都,元灭金后这里不再是都城,加之战乱频仍,黄河缺口,汴河失修,整个都城被漫漫的黄沙湮没,我们从何处去找寻昔日繁华呢,就让我们展开《清明上河图》,去作一次九百余年前的汴京之游罢。
画面是从右至左而展开的。
最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汴京城外东南远郊农村。
广漠的田野,河渠纵横。
岸边老树杈枒,新芽未吐。
薄雾轻笼,略显寒意,正是早春天气。
有一队驮着木炭的小毛驴,沿着河渠迎面而来,走在前面的童子忙将毛驴向小桥方向驱赶,使我们仿佛听到踢踏的蹄声和赶驴的吆喝声,清脆而响亮,冲破寂静,顿时使整个原野活跃了起来。
“淡薄春风却似秋”,“绿纹溪水趁桥弯”,这些宋人的诗句,多么像画中的景物!行过小桥,是一个路边歇脚店,门前搭着凉棚,摆放着椅凳,它是专为那些远道而来的商贩和苦力开设的。
看来时候尚早,客人还没有到来,只有主人在屋后忙活着。
店后一带短篱,连接着几家茅舍。
茅檐低小,大门朝向谷场,大石碾滚闲置在那里,空寂无人。
也许是农忙尚未到来。
屋后老树成林,树梢上还有鸟窝,也不见鸟飞。
美术鉴赏论文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鉴赏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北宋风俗画作品,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是北宋画家张择端存世的仅见的一幅精品,属一级国宝。
《清明上河图》生动地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城市生活的面貌,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
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卷中,画中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农村,另一部分是市集。
画中有五百五十余人,牲畜五六十匹,船只二十余艘,房屋楼宇30多栋,车13辆,轿14顶,桥17座,树木约180棵,往来衣着不同,神情各异,栩栩如生,其间还穿插各种活动,注重情节,构图疏密有致,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笔墨章法都很巧妙,颇见功底。
这幅画描绘的是汴京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北宋都城汴京的日常社会生活与习俗风情。
通过这幅画,可以了解北宋的城市面貌和当时各阶层人民的生活。
总之,《清明上河图》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清明上河图》的中心是由一座虹形大桥和桥头大街的街面组成。
粗粗一看,人头攒动,杂乱无章;细细一瞧,这些人是不同行业的人,从事着各种活动。
大桥西侧有一些摊贩和许多游客。
货摊上摆有刀、剪、杂货。
有卖茶水的,有看相算命的。
许多游客凭着桥侧的栏杆,或指指点点,或在观看河中往来的船只。
大桥中间的人行道上,是一条熙熙攘攘的人流;有坐轿的,有骑马的,有挑担的,有赶毛驴运货的。
汴河上来往船只很多,可谓千帆竞发,百舸争流。
有的停泊在码头附近,有的正在河中行驶。
有的大船由于负载过重,船主雇了很多纤夫在拉船行进。
有只载货的大船已驶进大桥下面,很快就要穿过桥洞了。
这时,这只大船上的船夫显得十分忙乱。
有的站在船篷顶上,落下风帆;有的在船舷上使劲撑篙;有的用长篙顶住桥洞的洞顶,使船顺水势安全通过。
这一紧张场面,引起了桥上游客和邻近船夫的关注,他们站在一旁呐喊助威。
《清明上河图》将汴河上繁忙、紧张的运输场面,描绘得栩栩如生,更增添了画作的生活气息。
清明上河图赏析
清明上河图赏析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宋代著名画家张择端的作品之一,以其细腻的画风和生动的场景描绘,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对清明上河图进行深入的赏析,从不同的角度剖析其艺术魅力。
一、艺术背景与历史意义清明上河图创作于北宋哲宗时期,是一幅长卷绘画,长达5.28米,高0.24米,以水墨为主,细腻入微地描绘了当时汴京(现今河南省开封市)城市和百姓生活的繁华景象。
它不仅是一幅描绘城市风貌的画作,更是一幅反映社会风俗和历史变迁的镜子。
二、构图与细节清明上河图通过巧妙的构图和细腻的细节表现,将汴京繁华的市井风情与日常生活展现得淋漓尽致。
画面分为三个主要区域,上部为街道和建筑物,中部为运河和船只,下部为人物和日常生活场景。
画家运用透视法将不同的景物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增强了整幅画的立体感。
三、社会风貌描绘清明上河图以丰富的细节展示了宋代农村和城市的社会风貌。
画中的人物各具特色,有儒生书生、百姓农民、商贩艺人等,展示了不同社会阶层的生活场景。
通过这些细节,我们可以窥见宋代社会的面貌,了解当时的人们的衣食住行、娱乐方式等。
四、历史变迁与人文关怀清明上河图在绘制过程中,展现了汴京城市的繁荣和热闹,却也隐含了历史变迁的痕迹和对人文关怀的表达。
画中描绘了街道繁忙的市井,人们的生活琐事以及城市建筑,但也展示了一些社会问题,如丧葬活动、贫穷者乞讨等。
这些细节揭示了时代变迁和社会问题,引发观者的思考。
五、艺术价值与影响清明上河图在艺术上展示了中国传统绘画的优秀技法,细致入微的绘画风格受到了广泛的赞赏。
它不仅是一幅具有观赏价值的艺术作品,更是一幅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载体。
清明上河图不仅对后世绘画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还成为研究宋代社会史和城市文化的重要参考。
六、结语清明上河图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历史价值,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的经典之作。
通过对细节的描绘和社会风貌的展示,它展现了宋代城市景象和人们的生活场景。
它不仅是一幅美丽的艺术品,更是一幅带有社会和历史意义的作品,通过它我们可以窥见宋代社会风貌和历史变迁。
清明上河图赏析
清明上河图赏析《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端所作之卷。
是中国古代绘画的代表作之一,也是珍贵的历史文献和艺术宝库。
本篇文章将从多个角度对《清明上河图》进行赏析。
一、历史背景《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五代十国时期(公元907年~ 960年)的北宋首府开封城景象,被冠以“宋都万象”的名号。
银钱纸币、豆腐、花生、笔墨纸张、书籍、南北货物起重机、鸟笼车轮、欧阳修和党项使者的轿子等丰富的细节展现出当时社会经济、文化、风俗的生动形象,反映了开封城市中各个气氛浓郁的地区的人们的生活状态。
二、画面构成与细节描绘《清明上河图》总共长度超过五米,分为十二幅,其中水域部分为横幅,陆地部分为竖幅。
整幅画通过明暗对比和虚实勾勒来表现景物深远感、质感和明暗层次的感觉,用线条来刻画人物和物件,使整体画面显得非常细腻、细致。
整幅画画面丰富,吸引观众的视线,每张图都可以看作是一副独立的小画,又和整幅画融为一体。
在构图方面,《清明上河图》可谓繁而不杂,其灵魂之一便是“重重旋转”,或透过弯曲的街道,或以扁平的角度呈现,通过对城市环境的精心描绘,深度再现了开封城市的实景,展示了宋代城市的繁华。
三、文化价值《清明上河图》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珍宝,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首先,在历史方面,《清明上河图》反映了北宋时期城市社会中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生活方式,真实地展现了当时开封城市的面貌,具有极高的历史记录价值和文献学价值。
同时,《清明上河图》也是中国民间艺术中的杰出代表,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
其次,在艺术方面,《清明上河图》被认为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块无价之宝。
它展示了唐宋绘画技法和风格,融合了意境、文化以及时代特色的完美结合,使它成为了中国绘画艺术的经典之作。
最后,在教育方面,《清明上河图》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立足于历史、传统、人生等多个层面,据此引导人们感悟当下,追求卓越。
它能够启发人们对历史文化的研究与探究,并增强人们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
北宋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画卷赏鉴
原绘: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北宋风俗画卷,作者张择端,字正道(又字文友),东武(今山东诸城)人,北宋末著名画家,宋徽宗时宫廷画家。
以下为《清明上河图》乾隆年间仿制版缩略画卷(点击欣赏清晰影印图):张择端自幼好学,少年游学京城汴梁(今河南开封),后习绘画,徽宗朝供翰林图画院,宣和年间翰林待诏,善画市桥径郭,舟船车桥。
《清明上河图》是他的代表作,曾经为宣和内府所收藏。
绢本、淡设色,纵 24.8 厘米,横 528.7 厘米,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明上河图》描绘了清明时节,北宋京城汴梁以及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和自然风光,画卷从商业、交通、漕运、建筑等具有代表性的角度,集中表现了北宋政治经济中心汴京当日繁盛热闹的城乡、街市、水道间的形形色色,刻划细致形象,是一幅反映古代社会生活情况的历史艺术名作。
画卷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面中,画中人物 500 多,衣着不同,神情各异,其间穿插各种活动,注重戏剧性,构图疏密有致,注重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笔墨章法都很巧妙。
全图分为三个段落:汴京郊野的春光疏林薄雾中,掩映着低矮的草舍瓦屋、小桥流水、老树、扁舟,阡陌纵横,田亩井然,依稀可见农夫在田间耕作。
两个脚夫赶着五匹驮炭的毛驴,向城市走来。
一片柳林,枝头刚刚泛出嫩绿,使人感到虽是春寒料峭,却已大地回春。
路上一顶轿子,内坐一位妇人。
轿顶装饰着杨柳杂花,轿后跟随着骑马的、挑担的,从京郊踏青扫墓归来。
环境和人物的描写,点出了清明时节的特定时间和风俗,为全画展开了序幕。
繁忙的汴河码头汴河是北宋国家漕运枢纽,商业交通要道,从画面上可以看到人烟稠密,粮船云集,人们有在茶馆休息的,有在看相算命的,有在饭铺进餐的。
还有“王家纸马店”,是扫墓卖祭品的,河里船只往来,首尾相接,或纤夫牵拉,或船夫摇橹,有的满载货物,逆流而上,有的靠岸停泊,正紧张地卸货。
横跨汴河上的是一座规模宏大的木质拱桥,它结构精巧,形式优美,宛如飞虹,故名虹桥。
《清明上河图》的构图艺术处理
《清明上河图》的构图艺术处理《清明上河图》的构图艺术处理《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端作的一幅绢本设色长卷,描绘的是北宋都城汴京清明时节的繁华景象。
清明上河是当时的民间风俗,像今天的节日集会。
全图规模宏大,结构严谨,大致分为三个段落:第一段是市郊景色画,第二段是汴河,第三段是城内街市。
先是汴京郊外的景象,农民在田里耕作,有钱人扫墓归来,路上,驮队、挑夫、骑马坐轿者匆匆进城。
接下去是最精彩的部分——汴河。
汴河上的拱桥如一道彩虹,桥上行人如潮,熙熙攘攘,摩肩接踵,桥下舟楫相竞。
许多细小情节刻画得极有情趣,如桥头一匹惊马造成险情,毛驴被惊吓,好奇的人在围观。
接着又描绘汴京的街市。
汴京作为当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中官府衙门、民居宅院、作坊店铺、茶肆酒楼,屋宇错落,林林总总,街上车水马龙,三教九流,应有尽有,百业兴隆,热闹非凡。
画面继之又展开一幅从容的景象,有张有弛,形成有趣的对比和节奏感。
画家通过对汴京城内建筑、商贸、交通、运输几个方面的描绘,再现了北宋都城的繁华和发达。
画中有550余人,各种牲畜60多匹,木船20多只,房屋楼阁30多栋,推车乘轿也有20多件。
如此丰富多彩的内容,为历代古画中所罕见。
画中每个人物、景象、细节,都安排得合情合理,疏密、繁简、动静、聚散等画面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达到繁而不杂,多而不乱,充分表现了画家对社会生活的深刻洞察力和高度的艺术修养与表现能力。
《清明上河图》是我们所熟悉的一件伟大的现实主义绘画艺术珍品,它不但为我们提供了北宋大都市的商业、手工业、民俗、建筑、交通工具等丰富的形象资料,具有较强的历史文献价值,而且,作品独特的构图和艺术形象处理也具有极高的艺术研究价值。
画面“构图”是绘画创作中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我国古代绘画理论中常把构图称之为“经营位置”,把构图比作商业的苦心经营,可见中国古代画家对绘画构图因素的重视。
由于中西观念的不同,中国画家和西方画家在绘画创作中对构图的理解和运用就具有了相应的差异,从而也导致了绘画作品这种“时空图式”具有了不同的文化品性和美学特征。
《清明上河图》作品解读:社会风貌与历史细节
清明上河图作品解读:社会风貌与历史细节1. 简介《清明上河图》是北宋时期绘制的一幅横幅画,被誉为中国千年来具有代表性的城市画卷。
它以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闻名于世,并成为研究宋代社会风貌、历史变迁的重要资料之一。
2. 背景与概述2.1 绘制背景《清明上河图》创作于北宋初年,约在公元1085年至1145年之间。
作者尚不确切,但根据文献记载和专家研究,可以推断出它描绘了当时汴京(今河南开封)城市的真实面貌。
2.2 构图与风格特点《清明上河图》采用了「求全法」的构图方式,将大量人物、建筑、自然景物融合在一幅长卷中。
其细腻入微、生动活泼的画风使得观者仿佛置身于宋代都市街景中。
3. 社会风貌解读3.1 都市百态《清明上河图》展示了宋代都市百姓的日常生活场景,包括街市贸易、游人观赏、农村进城等各个方面。
细致描绘的商贩、姑娘、医师等人物形象,为研究宋代社会风貌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3.2 城市建筑与街道布局通过画中的建筑和街道,我们可以推测出当时汴京城的城市规划和建设情况。
比如北方特有的「四合院」风格建筑、文化设施如书院和庙宇等都得到了充分反映。
4. 历史细节解读4.1 统治者与官员画中不乏统治者和官员的身影,包括皇帝游船、巡查官骑马巡视等。
这些细节揭示了宋代政权运行和统治阶级的存在,对于研究当时政治体制具有重要意义。
4.2 军事防御在画中可以看到城墙、箭楼以及士兵执勤巡逻等场景,展现出北宋时期对外战争和内部稳定的需要。
5. 艺术价值与意义5.1 情感表达与艺术技巧《清明上河图》通过细腻而有力的笔触以及场景中人物的表情、动作,展现了作者对于当时城市风貌、社会生活的深刻思考,并通过高超的技巧将这些情感传递给观者。
5.2 历史文化研究价值《清明上河图》成为研究宋代社会历史、政治制度、城市建设等领域的重要资料之一。
它帮助学者们更好地理解宋代社会,填补了历史文献所无法描述之处。
6. 结论《清明上河图》是一部具有深远意义和极高审美价值的作品,它在艺术上精湛绝伦,并为后来研究宋代社会风貌与历史变迁提供了丰富而真实的参考依据。
清明上河图赏析
清明上河图赏析清明上河图是中国文化历史上著名的绘画作品之一,创作于北宋时期的五代十国时期,元代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略微的修复。
它以绘画形式展现了北宋时期开封城内的繁荣景象和城市居民的生活状况,是对当时社会风貌的生动描绘,也是中国社会经济状况的缩影。
本文将对清明上河图的构图、细节和艺术价值进行赏析。
清明上河图的构图简练而富有层次感。
整幅画占据了巨大的画面空间,以宏大的视角描绘了开封城内繁忙热闹的场景。
画面中心是河流,分为前后两个部分。
前景描绘了水边的船只和行人,更远处则是市集、马车等场景。
画面左右两侧则展示了建筑物、观众席和河岸两旁的活动。
整个构图中,画家通过透视法和遮挡手法,使画面呈现出逼真而立体的效果,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细节描绘是清明上河图的一大特色。
画家以精细笔触刻画了众多小人物和物件,展现了十分生动的人物形象和日常情景。
在市集区域,人们忙碌着买卖商品,有的在商讨生意,有的在忙着整理货物。
而在近水区域,船上的人们忙着摆渡运输,河边的妇女们洗衣晾衣,孩子们在河边嬉戏玩耍。
这些生活场景的描绘贴近了当时社会的真实状态,使观者能够感受到世态炎凉、人情冷暖。
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价值也不可忽视。
首先,它以表现手法和细节描绘展示了北宋时期社会的繁荣与活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经济繁荣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其次,画家采用了透视法等技巧,使画面更具立体感,增强了观赏者的代入感。
此外,绘画中的人物形象生动逼真,细节描绘精致入微,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审美愉悦。
在艺术表达上,清明上河图将现实主义和写实主义相结合,展现了中国绘画艺术的高度成就。
尽管清明上河图中展现的是一幅历史场景,但其中蕴含的社会生活和人性的内涵却与现代社会仍然存在一定的契合之处。
人们在市集上买卖、生活琐事中的忙碌、在水边洗涤衣物等场景,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场景。
因此,清明上河图不仅是对历史的回忆和记录,更是展示了人类普遍性的绘画作品。
通过欣赏这幅作品,观者能从中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人性的共通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明上河图》是中国绘画史上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不但艺术水平高超,而且围绕着它 还流传下来许多有趣的故事。
绘画史上名为《清明上河图》的画幅很多,但真本毕竟只有一 幅。
经过众多学者、专家对这一专题的研究,大家意见基本一致,都认为现藏北京故宫博物 院的这幅是北宋张择端的原作。
其它的同名画作,均为后来的摹本或伪托张择端的臆造本。
《清明上河图》卷为绢本,水墨淡设色,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是一幅表现北 宋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城市景观的画幅 (图一)。
现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本的画卷本幅上,并无画家本人的款印,确认其作者为张择端,是根据画幅后面跋文中金代张著的一段题记。
张著的题记也仅寥寥数语: ”翰林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也。
幼读书,游学于京师,后习绘事,本工其界画,尤嗜于舟车市桥郭径,别成家数也。
”不过,张择端的 姓名并未见于北宋后期成书的《宣和画谱》,有人推测说,可能他进入画院时间较晚,编著 者还来不及将其收编书中。
此画卷是画家选取了汴梁城市中的一个局部, 细细加以描绘,犹如现场录象中的一段切片。
从外城的菜园子, 一直画到内城最为繁华的地段, 让观者看得有滋有味。
现在,每当《清明上河图》卷在故宫博物院对公众展出时, 在它的展柜前总是挤满了观众, 排着队顺序缓缓移步, 观看得兴味昂然,从他们的口中不停地传出赞叹声。
《清明上河图》吸引观众的艺术魅力, 除了整幅画作气势宏大和 高超的写实技艺之外,还有就是极其出色的细节描绘。
画卷展开,人们的视线随着一条宽宽的河流进入了画 面,这条河就是当时为汴梁提供漕运, 供应城市生活必需品的汴河(图二),河上舟来船往运输繁忙, 沿河还有许 多粮仓。
靠岸的船只,搭着跳板,正在卸货。
画家非常敏 锐地注意到汴河上这一十分常见的景象,用写实的画笔, 将这些场景真切、如实地描绘了下来。
满载货物的船只吃 水很深,水面几乎已经接近船帮, 而已卸完货的船只, 则 吃水较浅,这一细节(图三)被画家捕捉到,很好地表现在《清明上河图》(局部)图一《清明上河图》(局部)图二 《清明上河图》(局部)图三正因为《清明上河图》在细节描绘上具有如此巨大的艺术魅力,后代的好事者才会不厌其烦地反复制造出无数的仿本和伪本,以获取利益。
画面描绘最为热闹的地方,就是横跨汴河的那座木结构的拱形桥。
关于这座别致的桥梁, 宋代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一书中曾记载: ”其桥无柱,皆以巨木虚架,饰以丹鹱,宛如飞虹。
”类似的桥梁当时在汴梁一共有三座,即虹桥、上土桥和下土桥。
据笔者的考证,画 中的这座桥,应当是其中的上土桥。
这几座桥最大的特点,就是用巨木构架,互相支撑,桥 下没有柱子,桥的跨度很长,桥洞的净空很大,便于船只通行。
有关这种桥的建造方法已经 失传,现在我们仅仅依靠画上所描绘的图样,才得以知晓古代能工巧匠的高超智慧。
画家围绕这座桥,充分施展了自己的绘画本领, 将桥 上桥下的场景和人物活动作了全景式的描绘。
表现最为精彩的部分,是围绕桥下正要逆水而上的一条木船 (图四)。
这里是河面比较狭窄的一段河道, 河水较为湍急,船上的船工怕有危险,都站在船甲板上、船篷上紧张地忙碌着、 叫喊着。
桥上甚至还有些热心者不顾自己的安危, 跨越到拱形桥的栏杆外,一手拉住栏杆探出身子, 大声喊叫,挥 舞另一只手,居高临下,就像现在的交通警察似的, 指挥 着船只顺利通过。
画中的人物大小仅寸许,但是神态毕现, 极为生动。
看着画面,就好象身临其境一样, 也会产生紧 张的感觉。
在上土桥上,聚集着众多的小商贩,在争相招揽顾客, 几乎将桥面的步行道都占满了。
其中,画家安排了一个小 小的细节(图五):桥堍的左右两边各有一个摊位,两个摊 主看到一位顾客走上桥来,便同时伸手招呼,请顾客到自 己的摊位上来选购东西。
而那位顾客则左顾右盼,身子朝 右,头却向左望去,不知所从。
如此精彩的生活细节,是 每个人在购物时都碰到过的,商业竞争古已有之。
观者看 到这里,必定能发出会心的一笑。
画家张择端在画卷的后半段,如实地画出了一段城墙 和一座城门(图六),这在一般绘画的构图上是很难处理 的场面。
试想一幅长长的横向画卷, 画面突然拦腰被一道 城墙截断,实在有背贯气的原理,这在绘画创作中是很忌 讳的,安排不当就会使画面出现割裂的弊端,造成败笔。
但是张择端不愧是位丹青高手,他巧妙地在画面上安排了 一支骆驼队。
骆驼队的队尾还慢悠悠地在城门内行进, 而 队首的第一头骆驼已经在城门外门洞口露出了半个身子。
这支小小的骆驼队一下子就把被城墙阻隔的空间贯穿了 起来。
画家的构思匠心独运,实在妙不可言。
《清明上河图》(局部)图四 《清明上河图》(局部)图五《清明上河图》(局部)图六《清明上河图》是中国绘画史上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不但艺术水平高超,而且围绕着它 还流传下来许多有趣的故事。
绘画史上名为《清明上河图》的画幅很多,但真本毕竟只有一 幅。
经过众多学者、专家对这一专题的研究,大家意见基本一致,都认为现藏北京故宫博物 院的这幅是北宋张择端的原作。
其它的同名画作,均为后来的摹本或伪托张择端的臆造本。
《清明上河图》卷为绢本,水墨淡设色,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是一幅表现北 宋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城市景观的画幅 (图一)。
现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本的画卷本幅上,并无画家本人的款印,确认其作者为张择端,是根据画幅后面跋文中金代张著的一段题记。
张著的题记也仅寥寥数语: ”翰林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也。
幼读书,游学于京师,后习绘事,本工其界画,尤嗜于舟车市桥郭径,别成家数也。
”不过,张择端的 姓名并未见于北宋后期成书的《宣和画谱》,有人推测说,可能他进入画院时间较晚,编著 者还来不及将其收编书中。
此画卷是画家选取了汴梁城市中的一个局部, 细细加以描绘,犹如现场录象中的一段切片。
从外城的菜园子, 一直画到内城最为繁华的地段, 让观者看得有滋有味。
现在,每当《清明上河图》卷在故宫博物院对公众展出时, 在它的展柜前总是挤满了观众, 排着队顺序缓缓移步, 观看得兴味昂然,从他们的口中不停地传出赞叹声。
《清明上河图》吸引观众的艺术魅力, 除了整幅画作气势宏大和 高超的写实技艺之外,还有就是极其出色的细节描绘。
画卷展开,人们的视线随着一条宽宽的河流进入了画 面,这条河就是当时为汴梁提供漕运, 供应城市生活必需品的汴河(图二),河上舟来船往运输繁忙, 沿河还有许 多粮仓。
靠岸的船只,搭着跳板,正在卸货。
画家非常敏 锐地注意到汴河上这一十分常见的景象,用写实的画笔, 将这些场景真切、如实地描绘了下来。
满载货物的船只吃 水很深,水面几乎已经接近船帮, 而已卸完货的船只, 则 吃水较浅,这一细节(图三)被画家捕捉到,很好地表现在《清明上河图》(局部)图一《清明上河图》(局部)图二 《清明上河图》(局部)图三正因为《清明上河图》在细节描绘上具有如此巨大的艺术魅力,后代的好事者才会不厌其烦地反复制造出无数的仿本和伪本,以获取利益。
画面描绘最为热闹的地方,就是横跨汴河的那座木结构的拱形桥。
关于这座别致的桥梁, 宋代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一书中曾记载: ”其桥无柱,皆以巨木虚架,饰以丹鹱,宛如飞虹。
”类似的桥梁当时在汴梁一共有三座,即虹桥、上土桥和下土桥。
据笔者的考证,画 中的这座桥,应当是其中的上土桥。
这几座桥最大的特点,就是用巨木构架,互相支撑,桥 下没有柱子,桥的跨度很长,桥洞的净空很大,便于船只通行。
有关这种桥的建造方法已经 失传,现在我们仅仅依靠画上所描绘的图样,才得以知晓古代能工巧匠的高超智慧。
画家围绕这座桥,充分施展了自己的绘画本领, 将桥 上桥下的场景和人物活动作了全景式的描绘。
表现最为精彩的部分,是围绕桥下正要逆水而上的一条木船 (图四)。
这里是河面比较狭窄的一段河道, 河水较为湍急,船上的船工怕有危险,都站在船甲板上、船篷上紧张地忙碌着、 叫喊着。
桥上甚至还有些热心者不顾自己的安危, 跨越到拱形桥的栏杆外,一手拉住栏杆探出身子, 大声喊叫,挥 舞另一只手,居高临下,就像现在的交通警察似的, 指挥 着船只顺利通过。
画中的人物大小仅寸许,但是神态毕现, 极为生动。
看着画面,就好象身临其境一样, 也会产生紧 张的感觉。
在上土桥上,聚集着众多的小商贩,在争相招揽顾客, 几乎将桥面的步行道都占满了。
其中,画家安排了一个小 小的细节(图五):桥堍的左右两边各有一个摊位,两个摊 主看到一位顾客走上桥来,便同时伸手招呼,请顾客到自 己的摊位上来选购东西。
而那位顾客则左顾右盼,身子朝 右,头却向左望去,不知所从。
如此精彩的生活细节,是 每个人在购物时都碰到过的,商业竞争古已有之。
观者看 到这里,必定能发出会心的一笑。
画家张择端在画卷的后半段,如实地画出了一段城墙 和一座城门(图六),这在一般绘画的构图上是很难处理 的场面。
试想一幅长长的横向画卷, 画面突然拦腰被一道 城墙截断,实在有背贯气的原理,这在绘画创作中是很忌 讳的,安排不当就会使画面出现割裂的弊端,造成败笔。
但是张择端不愧是位丹青高手,他巧妙地在画面上安排了 一支骆驼队。
骆驼队的队尾还慢悠悠地在城门内行进, 而 队首的第一头骆驼已经在城门外门洞口露出了半个身子。
这支小小的骆驼队一下子就把被城墙阻隔的空间贯穿了 起来。
画家的构思匠心独运,实在妙不可言。
《清明上河图》(局部)图四 《清明上河图》(局部)图五《清明上河图》(局部)图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