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慢性毒性试验及其评价
我国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的试验方法
我国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的试验方法
我国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的试验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
方面:
1. 急性毒性试验:用于评估食品对动物的急性毒性。
常用
的试验动物包括小鼠、大鼠和小鼠。
常见的急性毒性试验
方法有LD50试验和固定剂量试验。
2. 亚慢性毒性试验:用于评估长期暴露于食品中的低剂量
毒性效应。
常用的试验动物包括大鼠和狗。
试验期一般为
90天,观察动物的生长发育、血液生化指标、内脏器官病
理学变化等。
3. 慢性毒性试验:用于评估长期暴露于食品中的慢性毒性
效应。
常用的试验动物包括大鼠和狗。
试验期一般为2年,观察动物的生长发育、血液生化指标、内脏器官病理学变
化等。
4. 灵敏性试验:用于评估食品对特定人群的敏感性,如孕妇、婴儿等。
常用的试验动物包括小鼠和大鼠。
5. 遗传毒性试验:用于评估食品对遗传物质的影响。
常用
的试验方法包括细菌突变试验、小鼠骨髓细胞染色体畸变
试验等。
6. 致癌性试验:用于评估食品对动物的致癌作用。
常用的
试验动物包括大鼠和小鼠。
试验期一般为2年,观察动物
是否出现肿瘤等。
在进行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时,需要严格按照相关的国
家标准和规定进行,确保试验方法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同时,还需要充分考虑试验动物的选择、试验剂量的确定、
试验期的安排等因素,以保证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6 第6章 一般毒性作用及其试验与评价方法
2、剂量设计与分组
• 根据受试物或其近似物的物理、化学性质选择与本实 验相同动物物种或品系,相同染毒途径的LD50值作为 参考值,选择剂量系列。 • 一般分四组:高中低三个剂量组及一个阴性对照组
3、确定实验动物染毒方法: 灌胃
4、观察周期及观察内容
观察周期:一般为14天或24h,但计算出LD50时应注明
• 品种、品系的选择 • 健康状况:健康成年动物
小鼠、大鼠测半数致死量,狗观察毒性反应。
• 年龄:大鼠180-240g,小鼠18-25g(35-50日 龄),家兔2-2.5kg,豚鼠200-250g,狗10-15kg。 • 性别:雌、雄各半,雌性实验动物要求是未 经交配和受孕的。 • 各剂量组动物数: 小动物数量为每组 10 只,大动物也应每组 6 只。
‘一次接触’
(P122)
经口接触和各种方式的注射接触,“一次接触”,是指 在瞬间将受试化合物输入实验动物的体内;
而经呼吸道吸入与经皮肤接触,“一次接触”是指在一
个特定的期间内实验动物持续地接触受试化合物的过程; 此外,当化学物毒性较低时,需要给予动物较大剂量时, 可在 24 小时内分多次给予,这时的急性接触即为“多 次”。
免费茶水的重金属严重超标
一份外国学者的研究指出, 中国13个品牌的香烟重金属含量超标
第二节 蓄积毒性
一、基本概念 P138
当化学毒物连续、反复进入机体,而且进 入的速度(或总量)超过代谢转化与排出的速度 (或总量)时,物质就有可能在体内逐渐增加并 贮留的现象--蓄积作用(accumulation) 化学毒物容易蓄积的组织和器官——贮存库
急 以性 死毒 亡性 为的 终上 点限 参 数 急 非性 毒 作致 性 用死 的 为性 下 终急 限 点性 毒参 性数 ,
急性、慢性和亚慢性毒性实验
急性、慢性和亚慢性毒性实验急性毒性试验(一)经典的急性致死性毒性试验通过试验得到化合物引起动物死亡的剂量一反应关系并求得LD50 ( LC50)1、实验动物常用的实验动物是小鼠或大鼠。
一般受试动物应是雌、雄各半;若雌、雄动物对待测化学物毒性的敏感程度有明差异,则应分别求出各自的LD50;如果试验是为畸形试验做剂量准备,也可仅做雌性动物的LD50试验。
小动物每组10只,狗等大动物可每组6只。
2、染毒剂量设计首先要了解化学毒物的结构式、分子量、常温常压下的状态、纯度、杂质成分与含量、溶解度、挥发度、PH等理化性质。
对于新的受试化学物,找出与受试化学毒物结构与理化性质近似的化学物的毒性资料,并以文献资料中相同的动物种系和相同接触途径所测得的LD50(LC50)值作为受试化学物的预期毒性中值,先用少量动物,以较大的剂量间隔(一般按几何级数)染毒,找出找出10%~90%(或0% ~100%)的致死剂量范围,然后在这个剂量范围内设几个剂量组。
改良寇氏法最好设5个剂量组,每组10只动物,雌雄各半,剂量组要求以等比级数设置。
根据以下公式计算出剂量分组:i=(lgLD90-lgLD10) / (n-1) 或:i=(lgLD100-lgLD0) / (n-1)式中i为组距(相邻的两个剂量组对数剂量之差);n 为设计的剂量组数。
有的毒性较小,此时可不再求其LD50,而应进行限量试验。
在用大鼠或小鼠进行试验时,一般用20只动物,雌雄各半。
单次染毒剂量一般限定为5g/kg (体重),对于食品毒理学试验,限量要求为15g/kg (体重)。
如果实验动物无死亡或仅有个别动物死亡(死亡率低于50%), 则可得出LD50大于限量的结论。
3、观察染毒后一般要求观察14天,依据14天内动物的总死亡情况计算LD50。
在实际工作中,依据受试物有关测试规程要求确定观察期的长短。
观察内容包括:(1)动物死亡情况:包括动物死亡数及各自的死亡时间。
关于化学毒物一般毒性作用的公卫执业医师考点
关于化学毒物一般毒性作用的公卫执业医师考点导语:染毒途径的选择应尽量模拟人类在环境中接触该受试物的途径或方式,并与预期进行慢性毒性试验的接触途径相一致。
主要是哪一方面的知识点?一、急性毒性作用及其评价(一)急性毒性的概念急性毒性是指机体因一次或在24小时内多次接触外源化学物而产生的毒效应及死亡。
“一次”接触在经口、经静脉途径染毒时,是指将受试物瞬间给予实验动物。
而当经皮肤与呼吸道染毒时,则是指在一个规定期间内使实验动物持续接触外源化学物。
24小时内分多次给予,<3次。
(二)急性毒性试验目的与常用参数1.试验目的(1)获得急性毒性参数(LD50最重要),进行急性毒性分级。
(2)观察中毒表现、毒作用强度、死亡情况,阐明剂量-反应关系和毒效应的特征,估计对人危害性。
(3)为亚慢性、慢性及其他毒理学试验的剂量设计和观察指标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4)为急性中毒治疗和中毒机制提供线索。
2.常用参数①半数致死剂量(LD50)是对受试毒物进行急性毒性分级的主要依据;②绝对致死剂量(LD100)、最小致死剂量(LD01)、最大耐受剂量或浓度(LD0)。
(三)急性毒性试验设计1.实验动物的选择选择原则:反应与人近似;操作方便;易于饲养;易于获得。
以选择哺乳动物为主。
啮齿类动物多选择大鼠。
急性毒性试验通常要求使用刚成年的动物:大鼠180~240g、小鼠18~25g、家兔2~2.5kg、狗10~15kg。
体重变异范围不得超过平均体重的20%。
要求每组10只,雌雄各半。
检疫适应期一般为5~7天。
2.染毒途径的选择一般根据实验目的、受试物的性质和用途以及人类接触该物质的实际途径和方式选择染毒途径。
灌胃针或导管染毒。
灌胃体积应一致,以ml/kg体重或ml/g计。
具体为:小鼠0.2~1.Oml/只,大鼠<5ml/只,家兔和狗<5ml/kg体重。
3.染毒剂量与分组分组数与染毒剂量往往需要通过预备实验来确定。
正式实验一般设5~7个剂量组,组距:( LD100-LD0)/(组数-1)。
急性毒性试验
三、给药方法
(一)动物禁食
动物购入后应在实验室观察1星期,口服给药前,为减少吸收差异和大容量 给药造成胃急性扩张,小鼠和大鼠至少应停食4 -6h,要求一夜停食(不停水), 投药后再停食3-4h。
(二)给药途径
中药新药除临床给药途径外,—、二类新药还希望其他给药途径,水溶性 药
物应同时采用静脉给药途径,其他如油剂,混悬剂之类可采用皮下给药途径。 腹腔汁射在人体极少用,中药粗制剂成分复杂,动物毒性试验中也尽可能少 用,以避免腹腔刺激性的干扰。
(一)观察指标
不能把求得致死剂量看作是急性毒性实验的唯一要求。发现毒性症状及毒性反应 的靶器官同样是急毒实验非常重要的目的。给药前后应观察体重、进食、进水的状 况,密切观察异常毒性症状,特别是给药后的一、二日。以后1日至少观察1次,观 察7 日观察症状包括①行动:不安定、多动、发声;②神经系统反应:举尾、振颤、 痉挛、运动失调、姿态异常;③自主神经系统反应:眼球突出、流涎、流汨、排尿、 下泻、竖毛、皮肤变色、呼吸;④死亡。应每日记录体重、毒性反应和死亡情况, 濒死动物应单独饲养,死后及时解削进行肉眼观察和病理组织学观察。试验结束存 活动物也进行解剖,如有病变进行组织学观察。
(二}致死剂量计算
可用Bliss点斜法、简化机率法、改进寇氏序贯法等计算最小致死量或半数致死量。 Bliss法严谨精确,缺点是计算非常繁复。但近代有计算机软件,汁算方法可推荐 Bliss法。各种方法原则基本相同,如:①剂量刘数值应为等差,即剂量应按等比级 数排列;②各组动物数应相等;③死亡率应在50%上下基本对称分布等。但各种方 法还各有特殊设计要求,如有的要求Dm和Dn必须为100%和0%死亡率等,可参考有 关专著,此处不赘述。如受试物毒性低,测不出LD50,可求得最大给药量。
第7章一般毒性作用及其实验与评鉴方法
第7章⼀般毒性作⽤及其实验与评鉴⽅法第六章⼀般毒性作⽤及其试验与评价⽅法⼀般毒性作⽤:是指毒物对动物机体产⽣的综合毒性效应,也称基本毒性作⽤根据接触毒物的时间长短可将产⽣的毒性作⽤分为急性毒性、亚慢性毒性和慢性毒性。
第⼀节急性毒性作⽤及其试验与评价⽅法⼀、急性毒性试验的概念急性毒性试验是指动物机体⼀次或24h内多次接触受试物后在短期内所产⽜的毒性效应及反应。
观察内容⼀般包括⾏为变化、外观改变以及致死效应。
观察时间⼀般为7d,观察范围可为7~28d(迟发毒性效应)。
凡经⼝或经注射给毒,“⼀次”的含义是指瞬间将受试物输⼊试验动物体内;若经呼吸或⽪肤给毒,“⼀次”则指在⼀个特定的时间内,使试验动物持续接受受试物的过程。
“24h内多次接触受试物”的概念是指当受试物毒性很低,⼀次接触还不能达到充分了解该受试物的毒性作⽤,或⼀次不能导⼊设计剂量的受试物时,需在24h内分次染毒。
⼆、急性毒性试验的⽬的(1)测定和计算出受试物的致死量及其他急性毒试参数,主要获得受试物对某种实验动物以某种接触途径的LD50值;(2)了解受试物对动物机体的急性毒性特征,靶器官和剂量⼀反应关系;(3)研究受试物在动物体内的动⼒学变化规律;(4)为下⼀步的亚慢性、慢性毒性试验及其他毒理学试验的剂量设计和观察指标选择提供依据。
三、急性毒性试验⽅法1.实验动物的选择和要求(1)品种、品系的选择实验动物选择的原则是以哺乳动物为主,选择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动物,包括啮齿类(rodentspecies)和⾮啮齿类(nonrodenl species),其中⾄少有⼀种⾮啮齿类动物。
啮齿类多选⽤⼩⿏和⼤⿏,⾮啮齿类常选⽤⽝或猴。
(2)性别和年龄或体重的要求对于实验动物的性别⼀般要求雌雄(早6)各半。
如果试验仅为某些特殊试验研究⽬标,也可选⽤单⼀性别。
如致畸试验可仅选雌性动物,对精⼦毒性试验可仅选雄性动物。
急性毒性试验通常要求刚成年的动物。
⼀般按体重选购,通常要求⼩⿏18~25g、⼤⿏180~240g、豚⿏.200~250g、家兔2~2.5kg、猫1.5~2kg、⽝4~6kg(⽝⼀般为1岁左右)。
化学物质的毒性评估及监测方法
化学物质的毒性评估及监测方法化学物质是我们生活和工作中常见的物质,它们可以用于制造产品、处理废物、消毒和杀虫等用途。
但是,有些化学物质可能对人体和环境产生毒性影响,需要进行毒性评估和监测。
本文将介绍化学物质的毒性评估方法和相应的监测方法。
毒性评估方法化学物质的毒性评估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考虑化学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生物活性、作用部位、剂量-反应关系等因素。
下面将简要介绍几种常用的毒性评估方法。
1.急性毒性评估急性毒性评估是指根据化学物质一次或多次暴露后,在短时间内(通常为24小时)产生的剧烈毒性作用。
急性毒性评估常用的指标为LD50(半数致死剂量),即对于一定数量的试验动物,需要投入多少化学物质才能导致其中50%死亡。
LD50数值越小,说明化学物质的毒性越大。
2.慢性毒性评估慢性毒性评估是指化学物质长期或反复低剂量暴露后,在较长时间内产生的毒性作用。
慢性毒性评估通常使用的指标为NOAEL (无不良效应最低剂量),即对于一定数量的试验动物,最大允许摄入的化学物质剂量,而不会产生不良影响。
NOAEL数值越小,说明化学物质的毒性越大。
3.相关性评估相关性评估是指根据化学物质接触后,对人体和环境所产生的影响进行评估。
相关性评估要考虑到影响的种类、剂量、接触方式等多方面因素。
一些常用的相关性评估方法包括生态毒性测试、基因突变试验、细胞毒性试验等。
监测方法对化学物质进行毒性评估是对其潜在风险的评估,而监测则是对其现实风险的评估。
监测的目的是为了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的危险,以保护公众和环境。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用的化学物质监测方法。
1.生物监测生物监测是指通过检测生物体内的化学物质代谢产物来进行监测。
生物监测依赖于生命体征的变化,可以检测人体内的有机化合物、重金属等物质。
生物监测有利于了解化学物质在人体内的吸收、代谢和排泄情况,为控制化学物质暴露提供信息。
2.环境监测环境监测是指通过对大气、水、土壤等环境中的化学物质进行采样和检测来进行监测。
一般毒性实验及其评价(急)
上一页
下一页
二、急性毒性试验目的
1. 测定毒物的致死剂量以及其他急性毒性参数。 如 :LD50、Zac
2. 初步评价毒物对机体毒效应特征、靶器官、剂量反应关 系和对人体损害的危险性
3. 为其他毒理学试验的剂量设计和观察指标选择提供参考 依据。
② 脱毛注意事项
不得损伤脱毛区皮肤 面积≤体表面积的10-15% 部位: 家兔和豚鼠在背部中线的两侧
③皮肤染毒方法
定性试验:鼠尾要浸入3/4;
定量试验:定量涂布受试化合物,求LD50; 局部作用实验:皮肤贴斑法和兔耳法。
上一页
下一页
4. 经注射途径染毒
注射途径有经腹腔、静脉、肌内、 皮下等。 注意注射的容积和速度。
以最低剂量值(LD0或LD10)的对数剂量加上一个 i值,即是第二个剂量组的对数剂量,依次类推。 ②霍恩法计算,固定设4个剂量组,组距定为2.15倍 或3.16倍。
6.禁食:经口染毒前要求禁食
上一页
下一页
(二)受试物及其处理
受试物常用剂型为: 水溶液: 用蒸馏水或生理盐水配制 油溶液:天然植物油 混悬液:研钵内研细,加入少量助悬剂
上一页
下一页
(三)染毒方法的选择
经口染毒: 灌胃、喂饲、吞咽胶囊
吸入 :静式、动式
经呼吸道染毒
气管内注入
经皮肤染毒
注射染毒
上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B .使用两种种属动物:啮齿类、非啮齿类
C. 不同接触途径选择实验动物的种类不同
D .动物级别: 毒性试验及毒理学研究应使用二级 (或二级以上)的动物。
急性毒性试验
急性毒性试验
第4页
二、试验准备
试验应在符合GLP试验室内进行,试验样品质量和稳定性应符合要求,与药效学及 临床试验一致。
(一)样品液配制
中药材町用浓缩煎剂或浸膏,中药制剂可用不含辅料提取物加水或用o.5%羧基纤 维素钠,0.5%吐温—80,5%阿拉伯胶等混悬剂、增溶剂配成混悬液等,尽可能配成 水溶液,水不溶性成份可用植物汕配成油溶、乳浊液。也有用乙醇、聚乙醇等溶剂配 成样品液者,但溶剂本身急性毒性能干扰试验结果,所以,急性毒性试验汇报中应对 样品液配制方法加以详细说明,必要时设溶剂对照组。
急性毒性试验
第7页
第二节 急性毒性试验方法
一、LD50测定
最小致死量是使动物刚好致死药品剂量,但因为药品性质,给药方法和个 体差异,每只动物最小致死量确很大差异,试验和统训学原理表明一群动物 最小致死量平均值相当于半数致死量。半数致死量测定方法很多,但试验没 计大同小异,所不一样者为算方法不一样,其试验方法以下:
急性毒性试验
第12页
(二)安全性评价
(1)依据急性毒性试验结果判断供试药品毒性强弱、类型。我国尚无统—要求。
(2)急性毒性试验结果对临床研究有指导意义,能够为临床研究时探索安全有 效剂量防止出现急性不良反应提供依据。
不过,鉴于人体与各种动物对各类化合物吸收、分布、代谢、排泄以及各类 型毒性反应差异,尚无规律可循,现有化学药品统计数据表明,在进行临床研 究时,仍应依据试验结果参考文件资料报道进行由低到高安全治疗剂量探索。
(二)样品液浓度及给药容量
为了求得最低致死且或半数致死量,需要设不一样剂量组,使个别组反应率在50% 以上,个别组反应率在50%以下。不一样剂量设定有两种方式,—是浓度一定不一样 给药容量,另—种是容量一定不一样给药浓度,二者各有所长。
常见毒性试验研究报告
常见毒性试验研究报告该研究的目的是评估某化学物质的毒性对实验动物的影响。
我们使用了常见的毒性试验方法来确定该化学物质的急性和慢性毒性。
以下是我们的研究结果和讨论:1. 急性毒性试验:在急性毒性试验中,我们将该化学物质分别给予不同剂量的小鼠进行观察。
观察期为72小时,并记录了动物的行为、食物摄入和身体反应。
结果显示,在较低剂量下,小鼠几乎没有任何明显的不适症状。
然而,在高剂量下,观察到一些明显的毒性反应,包括运动减少、食物摄入减少、呼吸困难和体重下降。
此外,在高剂量下观察到一些动物死亡。
2. 慢性毒性试验:慢性毒性试验的目的是评估该化学物质长期暴露对实验动物的潜在毒性。
我们选择了小鼠作为实验动物,并在一定时间内持续给予该化学物质。
观察期为6个月,期间我们记录了动物的行为、食物摄入、体重变化以及一些生化指标的变化。
我们还进行了组织学检查,以评估该化学物质对动物器官的潜在损害。
结果显示,长期暴露于该化学物质下的小鼠表现出一些体征上的变化,包括运动减少、食物摄入减少和体重下降。
同时,一些生化指标也显示了异常的变化,如肝功能损害和肾功能异常。
组织学检查也显示了一些组织损伤的迹象,尤其是对肝脏和肾脏的影响。
3. 讨论:本研究的结果表明,该化学物质存在一定的急性和慢性毒性。
在高剂量下,该化学物质引起了明显的行为、生理和生化反应的变化,甚至导致一些动物死亡。
长期暴露于低剂量下的小鼠也显示了一些不适症状和器官损害的迹象。
这些发现对于对这种化学物质的安全性进行评估和相关政策的制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进一步的研究应该考虑在更广泛的动物模型和不同剂量下进行,以更全面地评估该化学物质的毒性潜力。
急性毒性实验内容
适时用间于 较大长、时小,鼠染。色剂易褪色m;
常急用性染 毒料性:试验不等于LDP50测—定 各剂量组死亡率(死亡率均用小数表示)
由急性毒性试验可得到两类毒性参数
P —最高死亡率 m 随其机他分 :配近到似各致组死的量动试物验、固定剂量法、急性毒性分级法、阶梯法、金字塔法、限量试验、急性系统毒性试验等。 急为性10毒 号性。分级(WHO)q—各剂量组存活率,q=1-p
外源化学物相对毒性分级标准 将实验动物编号,从随机数字表上任意横行或纵行的任意数字开始,顺序取下数字,标于每个动物号下,然后用计划组数去除随机数 字,所得余数即为所属组别。
i—组距,即相邻两组剂量对数剂量之差 广泛查阅文献资料,估计毒性中值
在耳缘先用针穿孔和用剪刀剪口,再用酒精墨汁涂抹,使黑色渗入孔口,伤口愈合后不易脱落,这种标号亦可标号1~99。
挂牌法: 用金属或塑料制成号牌,固定在动物的耳部或 系于其颈部。适用于较大动物。
实验动物分组
目的:减少个体差异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原则:按统计学原则随机分组,使非处理 因素最大限度地保持一致,提高每组实验 动物间的均衡性。
常用方法:完全随机和随机区组
完全随机设计
将实验动物编号,从随机数字表上任意横 行或纵行的任意数字开始,顺序取下数字, 标于每个动物号下,然后用计划组数去除 随机数字,所得余数即为所属组别。如将 20只动物分为4组,从随机数字表的第 11行开始,顺序取20个数字,用4除 的余数即为组别。
染色法
优点: 简单方便,不痛苦,无损伤。
缺点: 时间较长时,染色剂易褪色; 标记容易模糊不清。
耳缘孔口法: 在耳缘先用针穿孔和用剪刀剪口,再用酒精墨 汁涂抹,使黑色渗入孔口,伤口愈合后不易脱 落,这种标号亦可标号1~99。 适用于大、小鼠。
急性毒性及其评价方法
2、预试验
➢ 以此预期毒性中值为待测化学物的中间剂量组,再上下各推1~2 个剂量组做预试验(每个剂量组间的组距可以大些,有利于找出受试 化学物的致死剂量范围)
➢ 根据确定的剂量组进行染毒
➢ 根据预试验的死亡资料确定组距
可根据以下公式计算出剂量分组:
○ i=(lgLD90-lgLD10)/(n-1) 或:i=(lgLD100-lgLD0)/(n-1) 式中i为组距(相邻的两个剂量组对数剂量之差);
以灌胃器轻轻压其头部,使口腔与食道成一条直线,再将灌胃针沿 上腭壁轻轻进入食道,当灌胃针进入约3cm左右时即达胃内。
2. 经呼吸道接触
1
2
在常温、常压下为气态,或在生产过 程中 和生活过程中以蒸气、气溶胶、 烟、粉尘 状态污染生产与生活环境空 气,此时就有 可能经呼吸道吸入。
吸入接触分为两种方式 : ○ 静式吸入 ○ 动式吸入
观察是不够的,更需要的是生理学、血液学及 其它化验检查所提供的深入细致的毒性信息。
急性毒性替代试验
A
B
固定剂量法
上-下移动法
四、急性毒性分级和评价
实验动物选择
性别
➢ 急性毒性试验所用的动物应当是雌、雄各半 ➢ 如果在研究中发现待测化学物对雌、雄动物的 毒性大小有明显差异时,应分别求出雌性与雄性 动物各自的LD 50 值 ➢ 如果试验是为致畸试验作剂量准备,也可仅做 雌性动物的LD 50 试验
实验动物分组和数量
❑在利用不同的方法测定化学物LD 50 时,实验设 计中对动物数的要求不同
➢ 霍恩氏法测 LD 50 时要求有 4个剂量组, 每组4 或 5只动物
➢ 改进寇氏法、概率单位法、Bliss法测定则要求5 -7个 剂量组,每组10只动物或10只以上
专题一兽药的毒理学试验和安全性评价
含底层 培养基 的平皿
8.结果评价
受试组的菌落数大于2倍自发回变数,并有剂 量反应关系和重现性,判为诱变阳性。
二、微核试验
原理: 骨髓细胞染色体经诱变物作用,发生突变后出现断裂,并有部分断片在有丝分裂 后期不移向两极,在有丝分裂的末期不进入分裂的细胞核中,因而存留于细胞浆中,形 成一个或几个圆形至杏仁状的结构,并存留一定时间。由于这种圆形结构比普通细胞核 小,故称微核(micronucleus)。
37 ℃水浴 增菌培振养荡液培养
增菌培养液
增菌培养液
活菌数不得少于1~2 x 109/ml
增菌培养液
试验步骤
受检物 + 菌液 + S9混合液 或磷酸盐缓 (0.1-0.2ml) (0.1ml) (0.5ml)
加入45 ℃顶层 培养基2ml 混匀
37 ℃水浴 振荡培养20imns
无菌小试管 37 ℃培养48h
组别
剂量
(mg/kg)
1
300
对数剂量 (Xi)
2.4771
2
360
2.5563
3
432
2.6355
4
518
2.7143
5
622
2.7938
合计
-
-
实验动 物数(ni)
10 10 10 10 10 -
死亡动物 数(ri) 0 2 5 7 10 ∑ ri24
死亡率 (pi) 0 0.2 0.5 0.7 1.0
原理:
图示
嗜多染红细胞
诱变物
微核直径相当于红细胞直径的1/20~1/5。
1.动物 成年健康小鼠(品系),随机分为受试组和对照组。 10只/组,雌雄各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剂量和分组
给药剂量:未见毒性量严重毒性量 设空白和/或溶媒(辅料)对照 小动物4-6个剂量组, 组距0.65-0.85,求LD50 大动物可用50%等量递升法,不必达到致死量
近似致死剂量(approximate lethal dose, ALD ) 最大耐受量(maximal tolerance dose,MTD ) 最大无毒性作用剂量(no observed adverse effect level, NOAEL)
我国农药蓄积毒性分级标准
Kcum
蓄积性强度
<1 1≤Kcum <3 3≤Kcum <5 Kcum ≥ 5
高度蓄积性 明显蓄积性 中等蓄积性 轻度蓄积性
生物半减期法
生物半减期(biological half time, T1/2): 指进入机体的外源化学物通过机体的生物转
运和生物转化过程而被消除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五、 急性毒性的主要指标
1.绝对致死量(absalute lethal dose, LD100) 是指引起一群个体全部死亡的最小剂量。
2.半数致死量(median lethal dose, LD50) 指引起一群个体50%死亡所需的剂量。 以mg/kg表示,LD50 数值越↓,化合物的毒性越↑
3.半数致死浓度(median lethal concentration , LC50) 指引起一群个体50%死亡所需的浓度。 以mg/m3-气体, mg/L-液体表示
(四)染毒途径
模拟人群实际接触途径 和预期进行的慢性毒性试验途径一致
(五) 剂量选择与分组
• 设3~4个受试剂量组和1个对照组
高剂量组:不发生死亡或仅有个别动物死亡, 但有明显的中毒效应或者靶器官 出现明显的中毒效应。
中剂量组:中间设置1~2剂量组,各剂量组应 该相差2倍或2倍以上
低剂量组:应该不出现毒性反应
小鼠一次经口 LD50(mg/kg) <10 11100 1011000 100110000 >10000
小鼠吸入2h LD50(ppm) <50 51500 5015000 500150000 >50000
兔经皮 LD50(mg/kg) <10 1150 51500 5015000 >5000
外源性化合物经口急性毒性分级标准
与LD100 和LD0等相比有更高的重现性
LD50的缺点: 仅能反映一个点的情况,斜度不同的剂量死亡
曲线可能LD50相同,但其危险性不同
不能反映中毒特征,可以急性毒作用带(acute
effect zone)作为补充参数
急性毒作用带是指化学物毒性上限和毒性下限
的比值,表示引起动物的死亡剂量和最低毒作用 剂量之间的剂量范围。 急性毒作用带越宽,引起急性死亡的危险性越小
常规及最大给药容量为:
动物
给药途径
给药量
小鼠 大鼠
ig
0.2-1.0 ml/10g
iv、ip、sc 0.1-0.5 ml/10g
ig
1.0-2.0 ml/100g
iv、ip、sc 0.5-1.0 ml/100g
6、观察指标及时间
给药后4h内详观, 后每天上下午观察, 观察≥14d 记录毒性反应、死亡情况, 中毒症状、发生时间、持续 时间、严重程度、恢复期及动物最短、最长死亡时间 其它指标:一般指标、体重变化等
(六) 观察指标
(一) 一般状况指标:主要包括对中毒症状、体 重变化及摄食状况的观察,为非特异性指标, 但常是敏感的综合性指标
(二) 血液、生化指标:血象和肝、肾功能的检测
(三) 生物材料中受试物及其代谢产物的检测: 血液、尿液、粪便、毛发、呼出气体、器官组织 • 了解受试物在体内生物转运和转化的过程 • 明确靶器官和靶组织 • 探讨毒作用机理
第一节 急性毒性及其评价
一、急性毒性的定义
急性毒性(acute toxicity)是指机体一次(或24h 内多次)接触大剂量、高浓度的外源化学物 所引起的包括引起死亡在内的毒性效应
二、急性毒性试验的目的
了解受试物对一种/几种实验动物的致死剂量(如LD50), 确定毒性大小和特点 明确剂量-反应关系,为亚急性、慢性和特殊毒性试验 的剂量选择、种属选择和观察指标的选择等提供依据 研究急性中毒诊断、预防和急救治疗措施
外源化合物的急性毒性分级(WHO)
急性分级
大鼠经口 LD50(mg/kg)
6只大鼠吸入 4h,死亡2-4 只浓度(ppm)
兔经皮LD50 (mg/kg体重)
对人可能致死的估计量 g/kg体重 g/60kg体重
剧毒
<1
<10
<5
<0.05 0.1
高毒
1
10
5
0.05 3
中等毒 50
100
44
0.5
30
3、受 试 物
质量:工艺稳定、符合临床用质量标准 明确:名称、来源、批号、含量、标示
保存条件及配制方法等,附质检报告 辅料、溶剂等:标明批号、规格和生产厂家,
符合试验要求
4、给药途径
临床拟用途径 + 原型药物较完全进入循环途径 (如静脉注射) 啮齿类ig给药前应禁食12h,不禁水
5、给药容积
不等浓度、等容量给药
急性毒性研究的一般观察和指征
观察 Ⅰ. 鼻孔呼吸阻塞,呼吸频率和 深度改变,体表颜色改变
Ⅱ.运动功能:运动频率和特点的改变
指 征 可能涉及的器官、组织、系统
A-E CNS,感官,神经肌肉等 A-J CNS,感官,神经肌肉等
Ⅲ.惊厥(抽搐):随意肌明显的无意识 收缩或惊厥性收缩 Ⅳ.反射 Ⅴ.眼检指征 Ⅵ.心血管指征 Ⅶ.唾液分泌 Ⅷ.竖毛 Ⅸ.痛觉丧失 Ⅹ.肌张力 Ⅺ.胃肠指征 Ⅻ.皮肤
据WHO估计,综合医院中因药物不良反应而住院的病人 占住院病人的0.3%~5%,约0.24%~2.9%住院患者死于 药物不良反应
据估计,我国每年因药物不良反应而住院治疗的病人达 250万人,其中50万人为严重反应,每年约20万人死于药 物不良反应
化学中毒的特点
剂量的依赖性 病变的广泛性 个体的差异性
(四) 病理学检查 系统解剖 脏器系数(脏器重/体重) 组织病理学检查
第三节 慢性毒性及其评价
一、基本概念
慢性毒性(chronic toxicity): 指外源性化学物长时间(大于1/10生命期) 少量反复作用于机体后引起的损害作用
最大无作用剂量(maximal no effect level, MNEL)
六、急性毒性的分级
农药的急性毒性分级
级别
剧毒 高毒 中等毒 低毒
大鼠经口
大鼠经皮
大鼠吸入
LD50(mg/kg) LD50(mg/kg/4h) LD50(mg/m3)2h
<5
<20
<20
5
20
20
5500
2002000
2002000
>500
>2000
>2000
工业毒物急性毒性分级
毒性分级
剧毒 高毒 中等毒 低毒 微毒
急性毒性分级 大鼠经口 LD50(mg/kg)
6级(低毒)
<1
5级(剧毒)
150
4级(中等毒) 51500
3级(低毒)
5015000
2级(实际无毒) 500115000
1级(无毒)
>15000
大约相当体重70kg 人的致死剂量 稍尝,<7滴 7滴1茶匙 1茶匙35g 35350g
3501050g
>1050g
或称未观察到作用的剂量 (ED0) ,指机体在一 定时间内,以某种途径接触外源化学物,根据 目前的认识水平,用最灵敏的检测方法和观察 指标未能发现到对机体造成任何损害作用的最 高剂量
最小有作用剂量(minimal effect level,MEL)
指机体在一定时间内,以某种途径接触外源化学 物,能使某项观察指标开始出现异常变化或使机 体开始出现损害所需要的最小剂量,也称中毒阈 剂量(threshold dose)或中毒阈值。
二、 慢性毒性试验的目的
LD50的测定
用Bliss法(概率单位法)计算LD50 必要时分别计算不同性别LD50
LD50作为急性毒性重要指标的理由
代表性好:根据动物死亡的频数分布情况,
60-70%的死亡动物集中在LD50附近
敏感性高:典型的剂量-反应曲线为S型,LD50
处斜度较大,剂量稍有变化即可引起 死亡率的明显改变
重现性好:死亡率50%处其致死量非常一致,
蓄积毒性(cumulative toxicity)是指低于一次
中毒剂量的外源化学物质,反复地与机体接触 一定时间后指使机体出现的中毒作用。
物质蓄积: 指外源性化学物反复地进入机体
内,在体内的吸收量大于排出量, 并在体内逐步积累的过程。
功能蓄积: 指不断进入机体的外源化学物,
对机体反复作用并引起功能发生 的改变累积加重,最后导致出现 损害作用的过程。
由环境、职业暴露、意外接触以及药物引起的 化学性中毒已成为严重危害人类的疾病
卫计委发布的《2013年全国职业病报告情况》:急性职 业中毒事故284起,中毒637例,死亡25例,其中以CO中 毒为首;慢性职业中毒904例,以有色金属、轻工、冶金、 机械和化工行业居多,主要由苯、砷及其化合物和铅及其 化合物引起;共报告尘肺新病例23152例
4.最小致死量(minimum lethal dose, MLD或LD01) 指在一群机体中仅引起个别发生死亡的最低剂量。 低于此剂量即不能使机体出现死亡。
5.最大耐受剂量(maximal lethal dose, MTD或LD0) 指在一群个体中不引起死亡的最高剂量。 接触此剂量的个体可以出现严重的毒性作用,但不 发生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