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特殊句式

合集下载

文言文特殊句式整理

文言文特殊句式整理

常见文言文特殊句式例析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一、判断句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认,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l〕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3〕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乃”、“是”、“为”、“则”、“悉”、“本”等词构成.〔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2〕斯是陋室《陋室铭》〔3〕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6〕臣本布衣《出师表》〔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3.“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也是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二、省略句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1.主语省略〔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2.谓语省略〔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2〕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3.宾语省略〔l〕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2〕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记》4.介词省略〔l〕置[于]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2〕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桃花源记》三、被动句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表达句叫被动句.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为……所……”、“为所”表示被动.〔1〕二虫尽为所吞《童趣》“为+动词”表示被动.〔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守株待兔》“于”表示被动.〔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四、倒装句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古汉语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1.主谓倒装〔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2.宾语前置“之”使宾语提前何陋之有《陋室铭》b.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吾谁与归《岳阳楼记》3.定语后置常用“者”作标志,翻译时放在名词前面.〔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4.介宾短语后置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状语,翻译时应放在谓语前.〔1〕投以骨《狼》〔2〕战于长勺《曹刿论战》〔3〕祭以尉首《陈涉世家》以上四种文言文特殊句式,以初中阶段文言文学习中经常会遇到.掌握这些特殊句的用法,对提高我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大有帮助.文言文特殊句式被动句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位于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用“为”表被动“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用“被”表被动“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用“见”表被动“……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用“于”表被动“受制于人”〔被人控制〕“不能容于远近.”〔不能被邻里所容〕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在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屈原列传》〕这里“惑”、“欺”的动作是由“于”后的“郑袖”、“张仪”发出来的.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的形式表被动.如:“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资治通鉴》〕用“见”、“于”,“见.于.”表被动.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同上〕“暴见于王.”〔《孟子.梁惠王下》〕“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丰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为”,“为.所.”表被动.如:“〔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用“被”表被动.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被动句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1.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被动.例如: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3.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4.用介词“被”表被动.5.动词本身表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例如: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判断句用“者……也”表判断“陈胜者,阳城人也.”〔陈胜是阳城人〕“方柯者,语文小栈之站长也.”〔方柯是语文小栈网站的站长〕“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是赵国的良将〕句末用“也”表判断“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方柯,天才也.”〔方柯是天才〕用“者”表判断“方柯者,中国之人.”〔方柯,是中国人〕用“为”表判断“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不能说是设法生财〕用“乃”表判断“是乃狼也.”〔这是狼〕“电脑乃高科技用具.”〔电脑是高科技用具〕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者,.也.”“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如:“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了涉世家》〕“.,.也.”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者,.”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齐策》〕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认判断谓语前加的否认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认判断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1.用“者”或“也”“……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陈涉世家》)夫战,勇气也.(《左传•曹判论战》)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例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即今之偶然在墓者也.(张溥《五人墓碑记》)3.用动词“为”“是”“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司马光《赤壁之战》)4.用否认副词“非”等表示否认的判断.例如: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5.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假设置于位于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例如:《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促织》:“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应理解为“用手掌覆盖〔蟋蟀〕”.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因不常用,因此按下不表.定语后置文言中,一些修饰性的定语常常置于中心词之后.例如:遂率子孙荷担考三夫.(《愚公移山》)4.介词结构后置.在现代汉语里,介词结构常常放在动词前作状语,古代汉语里有则往往置后作补语.例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为坛而盟,祭以尉首.(司马迁《陈涉世家》)主谓倒置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如,“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因不常用,因此按下不表.宾语前置否认句中代词宾语前置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认句,由“不”、“未”、“毋”、“莫”等否认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认词之后.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介词宾语前置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例如:《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普通宾语前置在一般性的宾语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语感.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第二、文言否认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认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认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第三、用“之”或“是”“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

文言文特殊句式

文言文特殊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文言特殊句式,一般指的是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某些特殊的句式。

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等。

一、判断句: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

文言文中也有用判断词“是”(或“非”)来构造判断句的现象比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非我也,兵也。

(一)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

例如:此则寡人之罪也。

(《勾践灭吴》)句中“则”译为“是”,即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判断词。

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将即楚将项燕。

④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⑤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⑥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⑦非死,则徙尔。

⑧我乃楚狂人,风歌笑孔丘。

(二)采用“……者,……也”的方式构造判断句例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陈胜者,阳城人也。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句中判断词“是”的意思,是由“……者,……也”结构表示出来的。

1.用“……,……者也”表判断莲,花之君子者也。

(《爱莲说》)2.用“……者,……”表判断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3.用“……,……也”表判断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项脊轩志》)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和氏壁,天下所共传宝也。

4.用“……,……”表判断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二、被动句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这样的句子,称为被动句。

现代汉语中常用“被”表示被动关系,文言文中也有,但很少。

比如:忠而被谤,能无怨乎?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其常见类型有:(一)有标志词的被动句1.“见”“……见……于”“于”表被动。

如:“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

文言文特殊句式ppt课件

文言文特殊句式ppt课件
五、无标志的判断句
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 刘备是天下枭雄。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吕氏春秋 察今》 他的剑从船上落入水中,赶紧在船上刻下记号,说:“这是我的剑落入水中的地方。”
判断句
总结:
一、用“者”、“也”来判断 二、用动词“为”、“是”表判断 三、用 “乃”、“则”、“即”、“皆”、“诚”、“本” 等表示判断 四、否定判断——“非”、“莫”、“无” 五、直接判断
5、擢(提升官职)超擢(破格提拔)
奏对称旨,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梁启超《谭嗣同》)
6、谪(贬官,降职并外放)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范仲淹《岳阳楼记》)
7、贬(降职并外放,与“谪”相近)
贬连州刺史.(《旧唐书 刘禹锡传》)
8、黜(罢免官职)
台臣惭,追受其牒,为复守官而黜臧使者.(高启《书博鸡者事》)
1、举(举荐) 辟(招用)
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范晔《后汉书 张衡传》)
2、征(征召.特指君招臣)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范晔《后汉书 张衡传》)
3、拜(授予官职)
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4、除(任命,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
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被动句
四、用介词“被”引出主动者,构成“被+动词”的形式,这种形式 和现代汉语的被动句一样,但在文言文中较少见。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当年的舞榭歌台还在,英雄人物却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不复存在。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五人墓碑记》 我还记得周公被逮捕,是在丁卯年农历三月十五。
省略句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一、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就是宾语必须就是代词;二就是必须就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

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与否定词之后。

例如:《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2、介词宾语前置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

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

例如:《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3、普通宾语前置在一般性的宾语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语感。

二、宾语后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就是: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就是前置的。

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就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

值得注意的就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就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

如:“余就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

”(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就是”就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就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第二、就是代词作宾语。

如:“时人莫之许也。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就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之”或“就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之”只就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就是、、、、、、”的格式。

文言特殊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文言特殊句式文言特殊句式指文言文中的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主谓倒置句等七种句式。

也有人将后面的四种句式归纳统称为倒装句。

之所以将上述七种句式称为特殊句式,是因为这些句式与现代汉语的句式特点有明显的不同之处,熟悉和了解这些不同于现代汉语的文言句式特点,有助于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

(一)判断句现代汉语中,主要依靠主谓之间的判断动词"是"来构成判断句。

这种判断句的形式在文言中只是极个别的现象,一般都是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来表示判断。

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 主语后面用"者"表提顿,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者,……也)。

例1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例2 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石钟山记》)2. 主语后面没有"者",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也)。

例3 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醉翁亭记》)例4 生,亦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3. 谓语后面连用"者""也"表示判断(……者也)。

例5 公等录录,所谓因人成事者也。

(《毛遂自荐》)例6 是必射雕者也。

(《李将军列传》)4. 用"为""乃""则""即""诚""非""素""皆"来表示判断。

例7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鸿门宴》)例8 此乃天也。

(《赤壁之战》)例9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例10 梁父即楚将项燕。

(《史记o项羽本纪》)例11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出师表》)例12 人非生而知之者。

(《师说》)例13 且相如素贱人(《廉颇蔺相如列传》)5. 直接用名词充当谓语表示判断。

高中语文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讲解(共四大类)

高中语文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讲解(共四大类)

高考语文文言特殊句式1.判断句(1)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者……也”式。

这种判断句式,是古汉语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

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2)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而谓语后面不用“也”。

翻译时,这种判断句式中的“者”不译,只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

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游褒禅山记》)(3)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只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

翻译时,这种判断句式中的“也”同样不译,只在主、谓语之间加“是”。

如: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4)前面不用“者”停顿,谓语后面“者也”连用,表示判断,即“……者也”式。

翻译时,这种判断句中的“者也”不用译,在主谓语之间加“是”。

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鸿门宴》)(5)“者”“也”都不用。

译成现代汉语时,只需在主、谓语之间加“是”。

如: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6)用动词“为”表示判断,即“……为……”式。

如: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7)用“是”做判断动词。

如: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赤壁之战》)(8)用“乃、即、则、皆、必、本”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a.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c.臣本布衣。

(《出师表》)2.被动句(1)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施动者,表示被动,即“谓语+……”的形式。

如: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廉颇蔺相如列传》)(2)在动词前边用“见”表示被动,构成“见+谓语”的形式。

如: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廉颇蔺相如列传》)如果需要把动作行为的施动者介绍出来,可在动词后加介词“于”,构成“见+谓语+于”的形式。

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3)在动词前用“受”字来表示被动,构成“受+谓语”的形式。

文言文七大特殊句式

文言文七大特殊句式

文言文七大特殊句式文言文是历史悠久的汉语写作体裁,使用的句式和表达方法则有其独特之处。

在文言文中,有一些特殊的句式,它们不仅有着独特的结构和语法,而且在表达上也有很强的文学效果。

本文将介绍文言文中的七种特殊句式。

一、倒装句倒装句是指在正常的语序中,将主语和谓语的位置颠倒,从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句式。

倒装句常见的有两种形式:主谓倒装和完全倒装。

在文言文中,倒装句常常用于强调某个成分,增强句子的语气。

二、对偶句对偶句的结构是将两个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并列起来,构成一句对称的句子。

对偶句在文言文中被广泛使用,可以加强修辞效果,使文章更有感染力。

三、长句和并列句文言文中的长句和并列句往往可以把多个子句或分句组合成一个巨大的句子。

长句和并列句的使用,可使文章有很强的连贯性和条理性,表达思想更为紧密和深刻。

四、破句破句是指将一个完整的句子分为若干个部分,分别排列在不同的位置上,行文有点断断续续的效果。

这种句式在文言文中经常使用,可以使文章的表达更为生动有力,增强语气。

五、比喻句比喻句是指用一个与所描写事物相近的事物来描写另一个事物。

比喻句的使用可以使文章更具有形象感和生动性,使读者对所表达的意思更容易理解和领会。

六、排比句排比句是指将几个意思相近的词语或句子并列在一起。

排比句可以增强表达的深度,使文章更具有震撼力和感染力。

七、反问句反问句是指以问句的形式来表达肯定或否定的语气。

反问句在文言文中很常见,常常用于表达复杂的情感和思想,让读者更好地体会到作者的心情和思考过程。

总之,文言文中的这七种特殊句式,虽然各有不同,但是它们都有着独特的表达效果。

在阅读和写作中,如果能够熟练掌握这些句式的用法,将会有助于写出更为优美、精炼的文言文。

文言特殊句式种类及例句

文言特殊句式种类及例句

文言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判断句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用以对主语进行判断,常见句式有如下几种:1.……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

主语后用“者”,表示停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表示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

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

翻译时不必管“者”“也”,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动词“是”。

(1)吴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2)虽又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劝学》(3)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阿房宫赋》(4)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师说》(5)今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游褒禅山记》(6)此三者,吾遗恨也。

《伶官传序》(7)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荆轲刺秦王》(8)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劝学》(9)《齐谐》者,志怪者也。

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逍遥游》(10)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

《齐人有一妻一妾》(11)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鸿门宴》(12)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13)蔺相如者,赵人也。

(14)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15)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16)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二人在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17)缑(gou)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苏武传》(18)陈涉者,阳城人也。

(《史记-陈涉世家》)2.……,……也在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在句末只用“也”收尾,表示判断。

主语的后面,或有停顿(逗号标点),或无停顿(不加标点)。

(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文言文特殊句式

文言文特殊句式
(1)此皆能乘王之醉昏,而求所欲于王者也。
这些都是能趁(乘着)大王您酒酣耳热(酒醉、不清醒)之时向您 索求自己所想要的(东西)的人。
(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柳宗元《小石潭 记》)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 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4. 根据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客”与赵王谈话的用意是什 么。(2分)
c.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促织》) d. 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赤壁之战》) !动词担任的定语常常后置 ,名词则不后置!
2、定语后置。 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 后。
类别三:中心词+之+定语
a.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司马迁《鸿门宴》)
2、省略谓语
①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曹刿论战》)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3)省略宾语
a.投(之)以骨 (《狼》) b.君与(之)俱来 (《隆中对》)
(4)省略介词
如: a.林尽(于)水源 (《桃花源记》) b.急湍甚(于)箭。 c.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鸿门宴》)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往往是形容词担任定语!
2、定语后置。 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 后。
类别四:中心词+定语
极少!
3、宾语前置。
类别一:否定句中 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常见否定词:不、弗、未、非、否、无、莫 常见代词:余,吾,自,汝,尔,之
a.忌不自信 (《邹忌讽齐王纳谏》) b.时人莫之许也。(《三国志.诸葛亮传》) c.臣未之闻也

文言特殊句式的全部

文言特殊句式的全部

文言特殊句式的整理全部————————————————————————————————作者:————————————————————————————————日期:文言文特殊句式整理九年级下册《公输》一.倒装句1.起于鲁2.宋何罪之有?3.吾既已言之王矣4.胡不见我于王?二.省略句1. 知而不争2. 然胡不已乎?3.邻有敝舆而欲窃之4.必为有窃疾矣5.于是见公输盘6.虽杀臣,不能绝也。

7.将以攻宋三.判断句1.此为何若人?2.必为有窃疾矣3.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4.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5.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省略句1.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省略句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二.被动句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鱼我所欲也》一. .省略句1.乡为身死而不受2.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二.倒装句1.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2.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三.判断句1.鱼,我所欲也。

2.熊掌,亦我所欲也。

3.生,亦我所欲也。

4.义,亦我所欲也。

《曹刿论战》一.省略句1.对曰:“小惠……”2.问:“何以战”3.必以分人4.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5.曹刿请见6.又何间焉?7.乃入见8.小惠未徧9.可以一战二.倒装句1.何以战2.战于长勺三.判断句1.夫战,勇气也。

2.忠之属也3.夫大国,难测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一.倒装句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2.君美甚3.吾孰与徐公美?4.问之客曰5.又弗如远甚。

6.欲有求于我也7.忌不自信。

8.臣之客欲有求于臣9.皆以美于徐公10.能谤讥于市朝11.皆朝于齐12.此所谓战胜于朝廷二.省略句1.与坐谈,2.孰视之3.暮寝而思之4.于是入朝见威王5.皆以美于徐公6.问之客曰7.能谤讥于市朝三.判断句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文言特殊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与现代汉语比较而言,文言中存在以下几类特殊句式:1.判断句(包括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2.省略句3.被动句4.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5.固定格式。

在文言的翻译中要注意将其转化为现代汉语的正常语序。

一、判断句判断句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为谓语,对主语直接表示判断的句子。

在现代汉语里,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一个判断词“是”来联系。

如:“鲁迅是绍兴人。

”但也有不用判断词的。

如:“鲁迅,绍兴人。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式通常是借助于虚词构成一定格式来表示的,主要表示法有以下几种:1.“……者,……也”格式。

“者”“也”都是语气词,“者”表提顿,“也”表肯定。

这是古汉语判断句的典型结构。

“者也”可以单用,可以双用,可以合用,也可以不用。

如:“刘备者,天下枭雄也。

”(“者也”双用)“刘备者,天下枭雄。

”或“刘备,天下枭雄也。

”(“者也”单用)“刘备,天下枭雄。

”(“者也”不用)“刘备,天下枭雄者也。

”(“者也”合用)2.“……是……”格式。

“是”在文言中表判断,这种情况比较少。

先秦中几无,汉以后出现。

如:“不知木兰是女郎。

”《木兰诗》“自言本是京城女。

”《琵琶行》“同是天涯沦落人。

”《琵琶行》3.动词“为”表判断。

“此为何若人?”(这是怎样的人?)《墨子》4.副词“乃”“即”“则”“皆”表判断。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赤壁之战》“吾翁即汝翁。

”(我刘邦的父亲就是你项羽的父亲。

)《汉书、项籍传》“此则岳阳楼之在观也。

”《岳阳楼记》“吾村十里皆平原。

”《冯婉贞》5.否定判断。

“人非生而知之者。

”《师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以上是判断句常见的表示形式,译成现代汉语时,都要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

但是,在一些文言句子中,有的原来有“是”字,从表面上看,这个“是”字很像是判断词,其实,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它不是判断词,而是一个指示代词,复指前文内容,译为“这”“此”。

翻译时,有时要另加判断词“是”。

文言文各特殊句式

文言文各特殊句式

8、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 9、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10、今以钟磬置水中。 11、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12、和氏壁,天下所共传宝也。 13、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14、父母唯其疾之忧 15、又试之鸡,果如臣言
一、阅读下面句子,找出句式不同的一句是( )
A.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B惟兄嫂是依
C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 D何后之有?
疑问句
• 文言疑问句,一般都有疑问词,疑问词包括
疑问代词(谁、何、曷、故、安、焉、孰
等),疑问语气词(乎、诸、哉、欤、耶等)
以及疑问副词(岂、独、其等)。有时也不
用疑问词。
另外,还有些表示反问的习惯用法。这里不
举例子讲解。
判断下列特殊句式的类型 1、贤哉,回也!( ) 2、君何以知燕王?( )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 4、豫州今欲何至?( ) 5、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 6、会于西河外渑池( ) 7、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二、被 动 句
•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
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 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 动者、实施者。
• (一)、有标志 (1)用“为”或“为......所.....”表被动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 • “(巨)偏在远郡, 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 (2)用“被”表被动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 恨吗?) (3)用“见”或“见......于......”表被动 “……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 •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4)用“于” 或“受......于......”表被动 “不能容于远近。” (张溥《五人墓碑记》 •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资治通

文言文-特殊句式

文言文-特殊句式

2.省略谓语 (1)承上文谓语而省略,如: 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为乐)。(司马迁 《鸿门宴》) (2)蒙下文谓语而省略,如: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追之),又请杨 子之竖追之。 (3)共喻省略,即根据上下文一看便会明白省 略的是什么。如: ①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俟)狱门外。(方 苞《左忠毅公逸事》) ②后公改(任)两广,太监泣别,赠大珠四枚。
四、介词宾语,有时也放在介词的前面。
不是宾语前置的一句是(
A、 之二虫又何知? B、 卿欲何言? C、 安得广厦千万间。 D、 宋何罪之有?

不是宾语前置的一句是( C )
A、 之二虫又何知? B、 卿欲何言? C、 安得广厦千万间。 D、 宋何罪之有?
定语后置
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
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②求人可使报秦者 ③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D、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2、选出下列句中不含定语后置的一 项( )
A、疆土之新辟者,移种民以居之。
B、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C、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D、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
2、选出下列句中不含定语后置的一 D) 项(
A、疆土之新辟者,移种民以居之。
B、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C、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D、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
1、下列句子中与其他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C )
A、豫州今欲何至?
B、臣实不才,又敢谁怨?
C、若事之不济(成功),此乃天也。 D、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
①忌不自信。 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③古之人不余欺也!
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
①忌不自信。 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③古之人不余欺也! 句子的特点: 1、都是否定句,有否定词 2、都由代词 (“自”“之”“余”)充当宾语。 不信自 未有之 不欺余

特殊句式语文文言文

特殊句式语文文言文

特殊句式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是指在语文文言文中使用的一些独特的句式结构或用法,具有特殊的表达效果。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特殊句式。

1. 倒装句:即将句子中的主语和谓语动词的位置调换,常用于强调句子中的某个成分或改变语序。

例如:'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中的'高百尺'和'手可摘星辰'正是倒装句。

2. 重叠句:即将一个动词在句子中重复出现,形成一种强调的效果。

例如:'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中的'行行重行行'就是重叠句。

3. 并列句:即将两个或多个句子并列在一起,用于表达相互之间的关系。

例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中的'山重水复'和'柳暗花明'就是并列句。

4. 定语从句:即用来修饰名词或代词的从句,一般放在被修饰的名词或代词后面。

例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中的'望明月'和'思故乡'就是定语从句。

5. 状语从句:即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或副词的从句,一般放在句子中的相应位置。

例如:'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中的'雄关漫道真如铁'和'而今迈步从头越'就是状语从句。

通过使用这些特殊句式,可以使文言文更加生动、丰富,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艺术性。

在学习文言文时,我们可以多加练习,熟悉这些特殊句式的用法,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

同时,也可以在自己的写作中灵活运用这些句式,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

文言特殊句式(全)

文言特殊句式(全)
颢弟凯,尝得危疾,上遣使视之, 还,问:“公主何在?”曰:“在慈 恩寺观戏场,”上怒,叹曰:“我怪 士大夫家不欲与我家为婚,良有以 也。” 亟命召公主入宫,立之阶下, 不之视。公主惧,涕泣谢罪。上责之 曰: “岂有小郎病,不往省视,乃视 戏乎?”
( 《资治通鉴》)
⑴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⑵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⑷⑶梁此则父岳即阳楚楼将之项大燕观。也。 ⑸环滁皆山也。 ⑹此亡秦之续耳。
3.动词“为”“是”表判断(注意和代 词“是”的区别)
⑴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⑵问今是何世。 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代词
⑴甚矣,汝之不惠! ⑵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 ⑶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
《虎丘记》袁宏道 ⑷快哉此风!(宋玉《风赋》) ⑸美哉,我少年中国。
2、宾语前置
A.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 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
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这
样的否定副词一般有: “不”“未”“毋”“无”“莫”等。
三、下面的句子句式不同于其他的是
A.齐人勿附于秦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两见权于柴桑 D.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四、下列句子有A判断句,B被动句,C宾语前置,D介词 结构后置,E句子成分的省略(即省略句)请在句后括号内 标上序号注明。是省略句的,要补出省略成分。属两种句 式的,同时写出。 ①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
判断下列特殊句式的类型 1、贤哉,回也! 2、君何以知燕王?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4、豫州今欲何至? 5、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6、会于西河外渑池 7、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8、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 9、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10、今以钟磬置水中。 11、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12、和氏壁,天下所共传宝也。 13、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14、父母唯其疾之忧 15、又试之鸡,果如臣言

高中语文高考复习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汇总(共七大类)

高中语文高考复习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汇总(共七大类)

高考语文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一、表示疑问(一)奈何(可译为“怎么办、怎么、为什么”等)【例】1.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刘邦说:“现在虽已出来了,但未向项王辞别,这可怎么办?”)2.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为什么搜刮财物时一分一厘都不放过,挥霍时却像泥沙一样毫不珍惜呢?)(二)何如(可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等)【例】1.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2.“求,尔何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孔子又问:“冉求,你怎么样呢?”)(三)何以……?(可译为“根据什么……?凭什么……?为什么?怎么会?”等)【例】1.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有朝一日太后百年了,长安君凭什么使自己在赵国安身立足呢?)2.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为什么要讨伐它呢?)(四)何所……?(可译为“所……的是什么?”等)【例】1.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五)奈……何、若……何、如……何(可译为“对……怎么办”“拿……怎么样”等)【例】1.虞兮虞兮奈若何?(《垓下歌》)2.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3.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六)孰与……,与……孰(可译为“跟……比较,哪一个更……”)【例】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城北徐公比谁漂亮?)(七)何故(可译为“什么原因,为什么,怎么”)【例】1.蒋琬问曰:“今幼常得罪,既正军法,丞相何故哭耶?”(《失街亭》)(蒋琬问道:“现在幼常(马谡)因为有罪而被处死,已经整肃了军纪,丞相为什么反而哭了呢?”)2.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为什么要保持美玉一样的高洁品德,而使自己被放逐呢?)二、表示反问(一)何……哉(也)?(可译为“怎么能……呢?”)【例】1.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你是被雇来种地的,哪里能富贵呢?)2.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怎么能说得完呢?)(二)何……为?(可译为“为什么要……呢?“还要……干什么呢?”)【例】1.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现在人家正像刀子和砧板,我们就像砧板上待割的鱼和肉,还告辞做什么呢?)(三)何……之有?(兼表宾语前置,可译为“有什么……呢/怎么能……呢?”)【例】1.勾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勾践灭吴》)(勾践回答说:“能听到大夫您的这番话,怎么能算晚呢?”)(四)如之何……?(可译为“怎么能……呢?”)【例】1.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论语·微子》)(五)岂(其)……哉(乎,耶,邪)?(可译为“哪里……呢?/难道……吗?/怎么……呢”)【例】1.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伶官传序》)(唉!盛衰变化的规律,虽说是由天命决定,难道不也是与人事有关的吗?)2.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鸿门宴》)(如果不是沛公先攻破关中,您怎么能轻易进关呢!)(六)安……哉(乎)?(可译为“哪里……呢?/怎么……呢?”)【例】1.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2.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可是刘豫州刚刚打了败仗,又怎么能抵挡这个危难呢?)(七)不亦……乎(可译为“不是……吗”)【例】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2.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吕氏春秋·慎大览·察今》)(八)……非……欤?(可译为“……不是……吗?”)【例】1.子非三闾大夫欤?(《屈原列传》)(九)宁……耶?(可译为“哪里……呢?”)【例】1.当时虽觭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祭妹文》)(当时你即使做梦、幻想,也怎会知道这里竟是你的埋骨所在呢?)(十)顾……哉?(可译为“难道……吗?”)【例】1.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十一)独……耶(乎、哉)?(可译为“难道……吗?”)【例】1.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即使才能低下,难道害怕廉将军吗?)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祸患常常在细微处累积,智慧和勇气多被所沉溺的事物困住,难道仅是听信伶人才会这样吗?)三、表设问(一)何者、何则(可译为“为什么呢”)【例】1.百仞之山,任负车登焉。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及例句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及例句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一)一、判断句古汉语判断句是根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所得出的一种句型,指用名词做谓语的句子.往往不用判断动词“是”,但翻译时要加上,如“……,是……”. (一)“是”在古汉语中是一个指示代词,常用做判断句的主语.1.是知也. ((论语)十则)是:指示代词,相当于“这”做主语.知:通:智”,聪明智慧.名词活用为动词,做谓语.2.是进亦忧,退亦忧. (岳阳楼记)是:指示代词,相当于“这”,指代“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做主语.3.是可谓善学者矣.(送东阳马生序)是:指示代词,相当于“这”,指代“马生”,做主语.“谓”做主语.(二)“为”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三)“乃”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吾闻二世少于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四)“即”表肯定判断,可译为“就是”.1.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五)“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1.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送东阳马生序)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六)“是”做动词,表肯定判断.1.对子骂父,则是无礼.(世说新语·陈大丘与友期)2.日中不至,则是无信.(世说新语·陈大丘与友期)3.正是江南好风景.(江南逢李龟年)4.日暮乡关何处是 (黄鹤楼)5.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6.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陋室铭7.最是一年春好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8.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9.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10.落红不是无情物. (己亥杂诗)(七)“非”表否定判断,可译为“不是”.1.非人哉(世说新语·陈大丘与友期)2.非天质之卑. (送东阳马生序)(八)“……,……也”.1.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桃花源记)2.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3.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4.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允之任也. (出师表)5.夫战,勇气也. (曹刿论战)6.夫大国,难测也. (曹刿论战)7.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九)“……,……者也”.1.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爱莲说)(十)“……者,……也”.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玡也.(醉翁亭记)2.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醉翁亭记3.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醉翁亭记)4.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醉翁亭记)5. 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醉翁亭记)6.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醉翁亭记)7.醉能同其乐,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醉翁亭记)8.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出师表)9.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10.妾之美我者,畏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11.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十一)“……者,……”.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石.(马说)(十二)“……,……”.1.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邹忌讽齐王纳谏)(十三)“……也”.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出师表)二、被动句(一)没有标志词语,意念上的被动.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愚公移山)“感其诚”即“被……所感动”,这里指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二)有标志词语.1.“为”表被动.2.“为……所……”.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满井游记)“为晴雪所洗”即“被晴雪洗”,这里指山峦被晴天的雪所洗浴.“为”即“被”. 3.“于”表被动.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举于……”即“在……被举荐”.三、省略句(一)省略主语.1.承前省.主语在前面已经出现过,为避免重复省略主语,译时要补上.⑴(两小儿辩日)木兰无长兄,(木兰)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木兰诗)⑵渔人甚异之……(渔人)便舍船,从口入.(桃花源记)⑶(桃花源人)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⑷(余)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记承天寺夜游)⑸(余)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⑹(溪水)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小石潭记)⑺(佛印)卧右膝,诎右臂支船.(核舟记)“乃”前面省略了主语“起义军”,译时要补上.⑴(一个人的想法)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征”前面省略了主语“一个人的想法”,译时要补上.⑵过中(友)不至,太丘舍去,去后(友)乃至.(世说新语·陈大丘与友期)“不至”和“乃至”前面省略了主语“友”;译时要补上.⑶(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曹刿论战})“下视”前面省略了主语,译时要补上.(鲁师)遂逐齐师.((曹刿论战)“遂逐”前面省略了主语,译时要补上.⑷期年之后,(群臣吏民)虽欲言,无可进者. ((邹忌讽齐王纳谏))“虽欲言”前面省略了主语“群臣吏民”,译时要补上.2.蒙后省.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诗经·豳风·七月)“在野”“在宇”“在户”前都蒙后省略了主语“蟋蟀”,译时要补上.3.对话省.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曹刿论战)“对曰”前省略了主语“曹刿”;“忠之属”前省略了指代“大小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的主语“此”或“是”.(二)省略谓语.再而衰.再(鼓)而(气)衰.省略的“鼓”就是谓语.(三)省略宾语.省略介词宾语,承上省略宾语“之”,带前面已经提到的“人、事、物”.(1)以.温故而知新,可以(之)为师矣.({论语)十则)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之)分人.(曹刿论战)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之)信.(曹刿论战)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之)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论战)(2)为.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记)(3)与.念无与(之)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记承天寺夜游)旦日,客从外来,与(之)坐谈.(邹忌讽齐王纳谏省略动词宾语.(1)省略代词“之”,指代前面已经出现的人、事、物.人不知(之)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则)问(之)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四)省略量词(文言文中数词后常省略量词).1.林尽水源,便得一(座)山.(桃花源记)“一”后面省略了量词“座”,译时要补上.2.太行、王屋二(座)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愚公移山)“二”后面省略了量词“座”,译时要补上.3.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个)子负二(座)山,一(座)厝朔东,一(座)厝雍南. (愚公移山)“子”前面省略了量词“个”“山”“厝”前面省略了量词“座”,译时要补上.(五)省略介词.1.省略“于”.(1)在.林尽(于)水源,便得一山.(桃花源记)坐(于)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小石潭记)日光下澈,影布(于)石上,怡然不动. (小石潭记)余立侍(于)左右,援疑质理.(送东阳马生序)行(于)深山巨谷中.(送东阳马生序)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于)酒也(醉翁亭记).(2)从.山水之乐,得之(于)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3)给.不可,吾既已言之(于)王矣.(公输)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于)人.(曹刿论战)(4)到.能谤议于市朝,闻(于)寡人之耳者,受下赏.(邹忌讽齐王纳谏)(5)表被动.帝感(于)其诚. (愚公移山)(6)对于.(7)向.然足下卜之(于)鬼乎(陈涉世家)(8)比,引出比较的对象.急湍甚(于)箭,猛浪若奔.(与朱元思书)2.省略“自”,可译为“从”.(自)潭西南而望. (小石潭记)四、谓语前置谓语前置也叫主谓倒装或主语后置.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1.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游山西村)“足鸡豚”是“鸡豚足”的倒装,谓语前置,可译为“鸡、猪丰足”.2.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位于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的不聪明太过分了”,即“你太不聪明了”.3.如鸣佩环,心乐之. (小石潭记)“如鸣佩环”是“如佩环鸣”的倒装,谓语前置,可译为“像玉佩、玉环相碰时发出的清脆声音”.4.近岸,卷石底以出. (小石潭记)“卷石底”是“石底卷”的倒装,谓语前置,可译为“石底翻卷过来”.五、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1.介宾倒装.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论语)十则)“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古汉语中,疑问代词做介词的宾语,要放在介词的前面.可译为“为什么”.微斯人,吾谁与归 (岳阳楼记)“吾谁与归”是“吾与谁归”的倒装,可译为“我和谁同道呢”疑问句中,代词做介词宾语要提前.“谁”为疑问代词,“与”是介词.何以战 (曹刿论战)“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可译为“凭借什么”.疑问句中,代词做介词宾语要提前.“何”为疑问代词,“以”是介词.长夜沾湿何由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何由彻”是“由何彻”的倒装,可译为“凭借什么挨到天亮呢”.“何”,疑问代词,“由”,介词.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前置.2.谓宾倒装.何有于我哉 ({论语)十则“何有”是“有何”的倒装.古汉语中疑问代词做宾语时,一般要放在谓语的前面.可译为“有哪一样”.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1.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不自哀”是“不哀自”的倒装.可译为“不为自己感到悲哀”.“自”,代词,在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前置.2.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送东阳马生序)“弗之怠”即“弗怠之”的倒装,可译为“不放松抄写”.“之”,代词,代抄写,在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倒装.3.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满井游记)“为之知”即“未知之”的倒装,可译为“不知道它”.“之”,代词,代春意.在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倒装.5.忌不自信. (邹忌讽齐王纳谏)“不自信”即“不信自”的倒装,可译为“不相信自己”.“自”,代词,在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倒装.(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于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爱莲说)“莲之爱”即“爱莲”的倒装,可译为“喜爱莲花”.“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四)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表示强调.1.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十则)“是以”是“以是”的倒装,可译为“因此”.“是”是指示代词,指代前面的原因.2.全石以为底. (小石潭记)“全石以为底”是“以全石为底”的倒装,可译为“用整块石头作为潭底”. (五)其他,表强调.1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木兰诗)“关山度”是“度关山”的倒装.可译为“跨过一道道关,越过一道道山”.2.衡阳雁去无留意.(渔家傲·秋思)“衡阳雁去”是“雁去衡阳”的倒装,可译为“大雁离开衡阳”.六、定语后置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一)“中心词+后置定语+者”.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荷担者三夫”是“三夫荷担者”的倒装,定语“三夫”后置,以突出中心词“荷担者”,可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成年男子”.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与朱元思书)“鸢飞戾天者”是“飞戾天鸢”的倒装,定语后置,可译为“冲天飞的鸢鸟”.3.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醉翁亭记)“亭翼然临于泉上”是“翼然临于泉上亭”的倒装,定语后置,可译为“一座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上的亭子”.(二)“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1.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爱莲说)“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马之千里者”是“千里之马”的倒装,可译为“能跑潜力的马”,即“千里马”.(三)数量词做定语后置.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伤仲永)“诗四句”是“四句诗”的倒装,定语后置.七、介宾结构后置.(一)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做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1.何有于我哉 ((论语)十则)全句为“于我有何”的倒装句,介宾结构“于我”后置.泽为“在我身上有哪一样呢”2.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愚公移山)“告之于帝”是“于帝告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帝”后置,译为“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3.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醉翁亭记)“泄出于两峰之间”是“于两峰之间泻出”,介宾结构“于两峰之间”后置,可译为“从两峰之间奔泻而出”.4.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出师表)“试用于昔日”是“于昔日试用”的倒装,介宾结构“于昔日”后置,可译为“在往日任用”.5.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出师表)全句为“于南阳躬耕,于乱世苟全性命”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南阳、于乱世”后置,可译为“亲自在南阳耕种,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6.每假借于藏书之家.(送东阳马生序)“假借于藏书之家”是“于藏书之家假借”的倒装,介宾结构“于藏书之家”后置,可译为“从藏书的人家借书”.7.今诸生学于太学.(送东阳马生序)“学于太学”是“于太学学”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太学”后置,可译为“在太学学习”.(二)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在今译时,一般都前置做状语.1.屠惧,投以骨. (狼)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以骨”后置.译为“把骨头扔给它”.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醉翁亭记)“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装,介宾结构“以文”后置,可译为“用文字来记述”.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寄臣以大事”是“以大事寄臣”的倒装,介宾结构“以大事”后置,可译为“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出师表)“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是“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的倒装,介宾结构“以讨贼兴复之效”后置.(三)其他.1.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伤仲永)“还自扬州”是“自扬州还”的倒装,介宾结构“自扬州”后置.译为“从扬州回来”.八、固定句式(一)“不亦……乎”相当于“不是……吗”.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则)(二)“如……何”相当子“对……该怎么办”“把……怎么样”.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愚公移山)“如太行、王屋何”即“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2.其如土石何 (愚公移山)“如土石何”即“能把土石怎么样呢”(三)“以……为……”相当于“把……(当作)……”.(四)“何……为”相当子“为什么要……呢”“为什么会……呢”(五)何以…….何以战 (曹刿论战)(六)“何……之……”相当于“怎么……这么……”.(七)……孰与…….原本的格式是“……与……孰……”相当于“……与……相比,……”.1.“……孰与……”.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孰与城北徐公美”即“我与城北徐公相比,谁更美”.“……与……孰……”.问之曰:“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吾与徐公孰美”即“我和徐公相比,谁更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特殊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
一、判断句:
(一)采用“……者,……也”的方式
1.“……者,……也”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句中判断词“是”的意思,是由“……者,……也”结构表示出来的2.“……者,……”
柳敬亭者,扬州之泰州人,本姓曹。

3.“……,……也”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项脊轩志》)
4.“……,……”
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
5.“……,……者也”
莲,花之君子者也。

(《爱莲说》)
6.用“即、乃、则、诚、皆、必、亦”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
①梁父即楚将项燕。

②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③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④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⑤夫六国与秦国皆诸侯。

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1.“为……所……”
(吴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

(《赤壁之战》)
2.“为……”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
3.“见……于……”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廉蔺列传》)
②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秋水》)
4.“见……”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廉蔺列传》)
5.“于……”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6.动词本身表被动。

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

例如:
①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②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孟子》)
③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7.现代汉语中常用“被”“受”表示被动关系,文言文中也有,但很少。

比如:
①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三、省略句
1.主语的省略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
2.谓语的省略
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3.动词宾语的省略
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廉颇蔺相如列传》)
4.介词宾语的省略——介词“与”“以”“为”的宾语常省略。

①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③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桃花源记》)
四、主谓倒装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

例如:
①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五、宾语前置
在文言文中,宾语往往提到谓语之前,呈现宾语前置现象
1.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当否定副词为“不”、“毋”(“无”)、“未”、“莫”,并且宾语为代词时,宾语一般会前置。

例如:
①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②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③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④闻道百,以为莫己若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疑问句中,当疑问代词做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时,该宾语往往要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例如:
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②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这样的疑问代词一般有:“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

3.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

比如:
①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庄子•秋水》)
②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③唯利是图
4.介词“以”的宾语前置
①夜以继日
②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③全石以为底
六、定语后置
定语在句中一般起修饰限定名词性中心词的作用。

文言文中的定语经常会后置到中心词后边1.中心词+“之”+短语
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苏轼《石钟山记》)
②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3)、中心词+数量词(定语)
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
②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鸿门宴》)
2.中心词+“之”+形容词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
②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涉江》)
七、介宾短语后置
是将本应放在前面的介宾短语放在了后面
如:囤兵三万于关外. 正确的语序应该是:在关处囤兵三万,这里将其后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
例如:“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硕鼠》
又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不余欺”就是“不欺余”。

《石钟山记》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3、介词宾语前置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

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

例如:《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4、普通宾语前置
在一般性的宾语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语感。

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忌不自信”中“自信”应理解为“信自”。

定语后置,定语应该在中心语(被修饰词)之前,后置原因和宾语前置差不多.
如: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正确的语序应该是:北山年且九十的愚公面山而
关于定语宾语谓语主语
我坐在床上看着漫画书.
我是主语
坐在床上是状语
在床上是介宾短语
看着是谓语
漫画是定语
书是宾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