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山东省优质课一等奖
《声声慢》精品教案一等奖(精选

《声声慢》精品教案一等奖(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声声慢》一文。
详细内容包括:1. 课文阅读:理解《声声慢》的词牌特点,分析词的韵律、节奏及情感。
2. 课文解析:对词中的生僻字、词进行讲解,解析词的意境和寓意。
3. 课文背景:了解作者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声声慢》的词牌特点,理解词中的生僻字、词,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体验词中的情感,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词的韵律、节奏和意境的理解。
2. 教学重点:《声声慢》的词牌特点,词中的生僻字、词,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PPT课件。
2.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字词卡片,课后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风音乐,让学生感受古典诗词的韵味,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课文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声声慢》,注意词的韵律、节奏。
3. 课文解析:讲解生僻字、词,分析词的意境和寓意。
4. 课文背景:介绍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作。
5.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的经典句子,引导学生体会词中的情感。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进行诗句默写、翻译,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声声慢》2. 词牌特点:上片写景,下片抒情3. 生僻字词:重点字词、释义4. 作者简介:李清照,宋代女词人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根据课文内容,分析《声声慢》的词牌特点。
(2)翻译课文中的经典句子。
(3)课后阅读李清照的其他作品,比较其风格特点。
2. 答案:(1)上片写景,下片抒情。
(2)例句翻译。
(3)课后拓展阅读,学生自主完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1)鼓励学生课后阅读李清照的其他作品,深入了解其创作风格。
《声声慢》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范文(通用2024)

《声声慢》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范文(通用2024)教案内容: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用教材《声声慢》进行教学,该词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代表作,表达了作者对往事的追忆和对现实的无奈。
教学内容包括词的背景、词的朗读、词的意境、词的语言特点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声声慢》的写作背景。
2. 能够正确朗读和背诵《声声慢》。
3. 分析《声声慢》的意象和意境,理解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声声慢》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重点:朗读和背诵《声声慢》。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声声慢》、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播放宋代音乐,让学生感受宋代的文化氛围,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声声慢》。
2. 朗读:让学生朗读《声声慢》,注意朗读的语气和节奏,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
3. 解析:分析《声声慢》的意象和意境,解释生僻词汇,帮助学生理解词的内容。
4. 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声声慢》的语言特点,分享自己的理解。
5. 背诵:让学生进行《声声慢》的背诵,巩固学习成果。
六、板书设计:板书《声声慢》板书内容:意象、意境、语言特点七、作业设计:1. 请简要介绍李清照的生平。
2. 《声声慢》的译文是什么?3. 请分析《声声慢》中的意象和意境。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解析、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了《声声慢》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氛围良好。
但仍有部分学生对宋代文化背景的了解不足,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文化素养的培养。
拓展延伸:让学生深入了解李清照的其他作品,比较《声声慢》与其他作品的异同,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
同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古诗词创作,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案内容细节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细节重点和难点解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教材《声声慢》,该词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代表作。
公开课完整声声慢省名师优质课赛课获奖课件市赛课一等奖课件

李清照词风清新婉丽,是婉约派旳代表。 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南渡前:大家闺秀旳生活情趣
内容——闺怨离愁 词风——清新明快
南渡后:悼亡之悲、故国之思、亡国之痛
内容—忽暖忽冷 2.将息:休养、调理、保养、 3. 敌: 对付、抵挡 4.怎生得黑:怎样挨到天黑呢 5.次第:光景、情景 6.怎一种愁字了得:一种愁字怎么能概括呢
哪个字?
愁——“词眼”
赏析入愁
为何生愁?
背景资料:
李清照大事记 1123年:新婚燕尔幸福日,金石书画共倾心。 1127年:金人入侵灭北宋,金石书画化灰尘。 1129年:丈夫赴任染病去,时值中年有遗孀。 1131年:卜居会稽逢盗贼,重病缠身欲丧命。 1132年:不幸再嫁张汝舟,仓促离婚被判刑。 1155年:孑然一身无子嗣,悲苦离世人不知。
过雁 怀念之情
雁过也,正难过,却是旧时相识。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
——晏殊《浣溪沙》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 楼。
——李清照《一剪梅》
结论:过雁象征离愁
黄花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 如今有谁堪摘。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醉花阴》
结论:黄花比喻女子憔悴旳容颜
你从大事记中窥见词人 愁情旳原因是什么?
为何生愁?
孀居之悲 思夫
愁 沦落之苦 思乡
亡国之痛 思国
有哪些方面 旳内容?
怎样入愁?
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从内容和构造上分析)
寻寻觅觅
动 作 茫然无着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环境 寂寞冷清
心情 感 受 凄凉惨淡
感情基调:哀婉、凄凉、愁苦
——曹操《短歌行》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声声慢(寻寻觅觅)》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2

3《声声慢(寻寻觅觅)》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声声慢》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结合时代背景,了解李清照生平,体悟她人生前后期的际遇以及由此引起的词作风格的变化,做到知人论世,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朗诵并背诵全词。
2.深入文本,抓住词作的词眼和重点意象具体分析,体会本词的情感基调和意境,感受词人内心的无限愁情与哀怨,掌握本词的艺术特色,提高审美和鉴赏诗词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抓住重点意象,把握诗歌情感基调和意境,走进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体验词人的愁情,感悟词作中“愁"的深刻意蕴和李清照孤高的灵魂。
2.难点:理清词作的写作脉络,掌握本词写作上的艺术特点,弄清本词写作的结构和手法,学习李清照是如何写“愁”的。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方法】诵读品悟法、情感体验法、合作探究法、对比鉴赏法【教学准备】PPT课件、教学音频、教学视频、图片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戏曲《声声慢》,激发学生兴趣,营造悲伤的气氛,让学生融入到词的意境当中。
二、知人论世李清照,婉约派的代表,号易安居士,诗词创作、诗词理论颇佳,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无忧少女时代——李清照出身名门世家,父亲李格非师从苏轼,著名经史学家,宜至礼部员外郎,母亲王氏也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能诗能文,李清照从小耳濡目染,聪明伶俐,善于音律,能文善调。
《点绛[jiàng]唇·蹴[cù]罢秋千》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xiān]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chǎn]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早年作品,作于嫁给赵明诚前。
少女的天真情态,“嗅青梅”,以动作写心理,掩饰自己偷看。
“怕见又想见,想见又不敢见"。
婚后幸福生活——18岁嫁给门当户对的太学赵明诚为妻。
两人情趣相投,夫妻感情笃厚,赵热衷于金石的研究,李与其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整理,家庭美满幸福。
李清照《声声慢》 优质课大赛一等奖课件

六个时间
18岁:新婚燕尔幸福日,金石书画共倾心。 42岁:金人入侵灭北宋,金石书画化成灰。 46岁:丈夫赴任染病去,时值中年成嫠妇。 47岁:寄居会稽逢盗贼,重病缠身险丧命。 48岁:不幸再嫁张汝州,仓促离婚被判刑。 71岁:孑然一身无子嗣,悲苦离世人不知。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年
渡
语
河
孤
漂
泪
破
寂
泊
流
碎
,
,
,
,
相
身
失
国
知
陷
去
运
有
囹
丈
不
谁
圄
夫
堪
的
的
的
的
凄
悲
哀
浓
愁
愁
愁
愁
南渡前 南渡后
人生经历
愁情
丈夫游宦在外, 夫妻分居两地
别离闲情
国破, 家亡, 夫死
家国之愁 绝望、悲痛
小结:
《声声慢》写作者从早到晚,一天的感受, 以叠字起笔,移情于物,通过天气、淡酒、秋 风、过雁、黄花、梧桐、夜雨等这些意象,将 漫天愁绪进行了抽丝剥茧般的剖析,使我们即 使隔着千年的云涛星河,依然能够感受到一代 “词国皇后”的凄婉和哀愁。
大明湖畔,趵突泉边, 故居在垂杨深处;
漱玉集中,金石录里, 文采有后主遗风。
——郭沫若
——
声 声 慢
李 清 照
学习目标
了解李清照前后期的不同作品风格 。
通过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作 中哀婉凄清的意境。
2024版《声声慢》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范文(通用)

01课程介绍与目标Chapter《声声慢》背景及作者简介时代背景作者简介教学目标与要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意和作者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方法与手段朗读法讨论法分析法多媒体辅助02文本解读与赏析Chapter文本结构及写作特点结构分析写作特点意象描绘与审美体验意象描绘审美体验情感表达及主题思想情感表达李清照在《声声慢》中表达了自己在国破家亡、夫死孀居的境遇下,内心深处的孤独、苦闷和无尽的哀愁。
全词情感真挚、深沉,读来令人动容。
主题思想本词的主题思想是孤独与哀愁。
词人通过对自身境遇的描写和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在孤独中苦苦挣扎、无法摆脱的情感状态。
同时,词中也透露出词人对逝去的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未来命运的无奈与感伤。
03知识拓展与延伸Chapter相关文化背景介绍古代文学背景作者生平及时代背景类似作品比较分析与其他婉约派词作比较与豪放派词作对比现代汉语运用能力提升词汇积累与运用《声声慢》中运用了大量生动、形象的词汇来描绘景物和抒发情感。
通过学习和掌握这些词汇,可以提高学生的词汇量,增强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鼓励学生尝试运用这些词汇进行创作,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和能力。
句式分析与仿写该词中运用了多种句式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如长句、短句、倒装句等。
通过分析这些句式的结构和特点,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句子的含义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同时,引导学生进行句式仿写练习,提高他们的句子组织能力和写作水平。
04互动环节与课堂实践Chapter分组讨论小组内角色分配分享感受030201小组讨论与分享角色扮演或朗诵表演角色扮演朗诵表演配乐朗诵创意写作或改编尝试创意写作以《声声慢》为灵感来源,引导学生进行创意写作,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改编尝试鼓励学生将《声声慢》改编成其他艺术形式,如绘画、舞蹈、戏剧等,激发学生的艺术创造力。
分享交流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创意作品,互相交流学习,提升艺术鉴赏能力。
《声声慢》李清照 公开课一等奖优质课件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 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 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
间接抒 情
词人选取 哪些意象来表现 愁绪?是怎样表 现出来的?
设问1:
你从这首词里,读出了什么 情感?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 得?
设问2:
你从上面这句话中,找出了 什么情感关键词(词眼)?
——愁
引问:
词人是如何来写愁的?
提示:
抓住词中直接抒情的句子来品读; 抓住词中选择的意象来品读; 联系词人的生活遭遇来品读。
声声慢 南宋: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 凄惨惨戚戚。乍暖还(huán) 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 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 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思考:联系所学诗文,说说叠字有何修辞作用?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柳永《雨霖铃》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 高》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朱自清《荷塘月色》
1、音乐美(音韵和谐)。 2、增强感情。
声声慢 南宋:李清照
也是从北方来到南方。再者“雁” 是传递信息的使者,作者正愁苦 时看到曾为她和丈夫传递相思的 大雁,如今大雁依旧而收信的丈 夫却不人世,所以看到大雁睹物 思人,不禁伤心。
结论:酒,愁的象征
酒
为何说是“淡酒”?
并非酒淡,愁情太 重,酒力压不住心愁, 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 这是一种主观感受。一 个“淡”字表明了作者 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
《声声慢》优质课一等奖

三、精析全文
自由朗诵并思考:
文有文眼,诗有诗眼, 词当然也有词眼,这首词 的词眼是什么?
愁
请找出直接抒发愁情的句 子:
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 凄惨惨戚戚。
2.雁过也,正伤心。
。黄巢“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 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绵绵细雨洒落在梧桐叶上,到黄昏时,一点点一滴 滴发出令人心碎的声音。
“更”字让愁苦的意象叠加,秋雨梧桐叶落时,
梧桐滴雨,内心滴泪,
。
梧桐常被视为忠贞爱情的象征,传说梧桐有雌雄
声声慢
词牌名。原名“胜胜慢”,又名 “凤求凰”等。慢,就是慢词,其名 称从慢曲子而来,慢词多为长调,曲调悠长, 节奏舒缓。因蒋捷赋《秋声》,俱用“声” 字收韵,故名之。
读准字音
戚戚 乍暖还寒 将息 憔悴
怎生得黑
qī zhà huán jiāng xī qiáo cuì
dé
声 声 慢
李 清 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 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 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 怎 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 心,却是旧时相识。
丧夫之痛 孀居之悲 颠沛之苦 故国之思
亡国之恨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 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 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 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黄花凋零
嫠妇憔悴
梧桐滴雨
愁在言外
《声声慢》创作于李清照晚年。 经历了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南宋偏 安、丈夫去世、颠沛流离、文物遗失、再 嫁匪人、牢狱之灾等一系列的打击,她尝 尽世间苦,写成《声声慢》。 所以《声声慢》溢满了情感孤寂之愁, 南渡漂泊之愁,国运不堪之愁,是为“家 国之愁”。
《声声慢》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范文(通用6篇)

《声声慢》公开课一等奖教案《声声慢》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范文(通用6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声声慢》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声声慢》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篇11教学目标1.了解词人的生平及作品风格﹙知人论世﹚。
2.结合词句,从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方面解读词人愁情。
3.探寻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准确把握“愁”之内涵。
4.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积累鉴赏经验。
2重点难点鉴赏词的意境美,感悟词中蕴含的细腻情感。
3教学方法朗读法、点拨讨论法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活动】教学内容一、导入新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愁,仕途失意壮志难酬,两地相思离愁别绪,愁是我国古代文化风景中凄凉的一角。
李煜的愁是“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贺铸的愁是“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崔莺莺的愁是“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那么,作为词坛愁将的李清照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她的词——《声声慢》。
二、新课学习:1、作家作品简介。
——明确:时代背景,突出“国破家亡夫死”这一悲惨命运。
2、学生朗读。
3、教师范读。
4、疏通词意。
5、把握词眼。
﹙古诗词十分重视字句的锤炼,常有“诗眼” “词眼”之说。
“眼”传神之所,“词眼”是最能体现作者内心情感的字、词或句子,请找出本词的“词眼”。
﹚——明确:词眼是:“愁”———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活动2【讲授】品味语言(1)词中直接抒写“愁”的句子有哪些?——明确: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后人评价“自然贴切”,“无斧凿痕”,简直成了她个人的专有品牌,彪炳于文学史,空前绝后,没有任何人敢于企及”﹚2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2)开头七组叠字是怎样从多角度抒写愁情的?从人物描写的角度感悟“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意蕴。
——明确:﹙希望找到什么来寄托自己的空虚寂寞,结果不但无获,一种孤寂清冷的气氛袭来,反而感到凄凉忧戚。
2024年声声慢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与同行交流经验,分享教学资源
加入教师社群或论坛,与来自 全国各地的教师交流教学心得
和经验。
定期参加学校或学区组织的 教师交流活动,分享自己的
教学资源和课堂实践。
主动寻求与优秀教师的合作机 会,共同开展教学研究和实践
探索。
THANKS
感谢观看
设定合理的作业提交时间,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完成作业,同时避免拖延和敷衍了事的情况 发生。
强调作业的重要性,提醒学生认真对待作业,按时提交,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责任感。
及时批改作业,给予针对性建议
在学生提交作业后,及时进行批改,确保学生能够及 时了解到自己的作业情况和成绩。
针对学生的作业情况,给予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建议 和指导,帮助学生认清自己的不足和进步方向。
布置相关作业,包括背诵诗歌、 完成练习题等,巩固所学知识。
06
教学评价与反馈
设计有效的课堂评价策略
确定评价目标
01
明确评价学生哪些方面的表现,如知识掌握、思维能力、情感
态度等。
选择适当的评价方式
02
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选择适当的评价方式,如测试、作业、
小组讨论、口头表达等。
设计评价工具
03
制定评价量表、评分细则等,确保评价过程客观、公正、有效。
讲授新课:讲解知识点,引导思考
01
02
03
04
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 帮助学生理解诗歌背景。
讲解诗歌中的意象、修 辞手法等知识点。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主 题、情感及表达方式。
通过示范朗读,指导学 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 和技巧。
巩固练习:分组讨论,加深理解
01
02
03
04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首与本 课相似的诗歌进行赏析。
声声慢教学设计赛课一等奖

声声慢教学设计赛课一等奖《声声慢教学设计赛课一等奖》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第1篇声声慢教学设计赛课一等奖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品读意象,把握作者情感。
2.技能目标:深入解析词人愁绪的丰富内涵。
3.情感目标:体会词人的人生际遇对其作品的影响。
教学重点品读意象,把握作者情感;解析词人愁绪的丰富内涵。
教学难点体会词人的人生际遇对其作品的影响。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首词写出来李清照青春年少时欢愉自得的好心情;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是她后期创作的蕴含了深广愁思的作品。
今天就来学习她凝结了万般愁情,被誉为“千古绝唱”的《声声慢》。
二、走近词人李清照,(1084---约1151),字漱玉,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留有作品集《漱玉词》。
宋代婉约派词人的代表之一。
少年历经繁华,中年饱经离乱,晚年漂泊孤苦。
(课件展示)三、整体感知1有感情地朗读。
找同学朗读,同学点评、讨论,师补充朗读需注意的问题(准确,语速,语调,情感)。
找同学再读,播放音乐。
(播放背景音乐)学生有感情地自由诵读。
2.这首词的词眼是什么?(课件展示问题)明确: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板书:愁。
)次第:光景,状况。
“这”指代什么?这:“乍暖还寒、晚来风急、旧时雁过、满地黄花、梧桐秋雨”等情景。
四、文本探究1.初读,赏愁景(课件展示问题)(默读词作)思考:词人描绘了哪几幅画面,找出画面中的意象,进一步分析这些画面或意象是怎样表现作者的愁绪的?(注意画面内容,景物特点,营造出的氛围)淡酒:并非酒太淡,而是愁太浓,酒力压不住心愁。
晚风:渲染愁情,环境凄清,衬托心境凄凉。
过雁:视觉,听觉。
物是人非,怀乡怀人。
黄花:喻词人憔悴的容颜,孤苦飘零的晚境。
梧桐细雨:视听结合的画面,是一种悲怆凄婉的寄寓。
雨滴敲碎人心,衬托环境之静。
(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大唐天子失去爱妃后失魂落魄的状态)词中的意象营造出了怎样的氛围?(冷清、凄苦、哀愁,此景在这种氛围之下,作者的愁苦确实浓得无化解。
《声声慢》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1、《声声慢》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目的:知识目标:体会词人的愁情,不是闲愁,那又来自何处?(了解作者了解历史)能力目标:如何营造的这种愁情,也就是说我们是如何感知到词人的忧愁的。
学会如何将自己的感情传达出去。
(意象的运用,意境的表现)情感目标:品读作品,品味别人的情感,愁的丰富内涵(感受词的意境)教学重点:理解这首词的含义,并品位它的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体会李清照这首词所表现出来的艺术风格以及它的思想情感。
教学方法:赏析诵读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在中国的词坛上,有一位才情出众的女词人,她的词作哀婉凄,美打动了无数后人,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婉约词中的杰作《声声慢》。
二、李清照的生平简介李清照的生活和创作以宋室南迁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出身于书香门第之家,父亲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母亲知书达理、温婉贤惠。
18岁嫁与金石考据专家赵明诚,夫妻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诗词唱和,生活美满和谐。
前期以抒发对爱情的.追求和对自然的热爱为主,写得曲折,含蓄,韵味深长,形象鲜明.如<<如梦令>>二首,活泼秀丽,语句清新别致;<<醉花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则通过对相思之情的描写,表达了对丈夫的深厚感情。
后期:金兵入侵,宋朝南迁,李清照逃往南方,不久,赵明诚染病身亡。
她四处流亡,曾被人诬陷通敌。
再后来,赵明诚生前搜集的金石古玩大部分丢失,她的境况也变得越来越艰难。
后期的词和前期迥然不同,国破家亡使她精神痛苦,所以词风也充满凄凉低沉之音.主要是抒发伤感怀旧,悼亡之情.《声声慢》是作者后期作品。
三、分析释疑1、齐读全诗,思考,这首词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一种深深的愁思2、词人通过什么样的手法抒发出这种感情的?明确:采用直接抒情和借景抒情相结合的方式。
3、能不能从词中找出直接抒情的句子?明确: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声声慢 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声声慢 教案

声声慢优质课一等奖教案声声慢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声声慢》的创作背景,深入领会李清照的生平经历与创作情感。
2.分析《声声慢》的意象、意境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通过诗歌理解作者情感,提升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分析《声声慢》中的意象、意境和修辞手法。
2.难点:理解李清照的创作情感,体会其在诗中的表达。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学课件、李清照生平介绍、诗歌背景资料。
2.学生准备:预习《声声慢》,了解李清照生平。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李清照生平,引导学生关注其创作背景。
2.提问:同学们,你们对李清照有哪些了解?她的创作有哪些特点?(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声声慢》,理解诗歌内容。
2.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修辞手法。
(三)课堂讲解1.讲解《声声慢》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情感内涵。
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等,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
3.讲解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拟人、对偶等,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四)课堂讨论1.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认为《声声慢》中的哪个意象或修辞手法最为突出?2.学生分组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
(五)诗歌鉴赏1.学生齐读《声声慢》,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教师讲解诗歌的韵律特点,如平仄、押韵等。
3.学生尝试背诵诗歌,体会其韵律美。
(六)作业布置1.根据课堂讲解,完成《声声慢》的课后练习。
2.深入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选择一首李清照的其他诗词进行鉴赏。
五、教学反思2.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价1.学生对《声声慢》的理解程度。
2.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3.学生对李清照生平和创作的了解。
教学实录:(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古典诗词《声声慢》,这首诗的作者是我国宋代著名女诗人李清照。
你们对李清照有哪些了解呢?生1:李清照是宋代的女诗人,她的诗词很有感情。
《声声慢》教案一等奖

《声声慢》教案一等奖•相关推荐《声声慢》教案一等奖(精选10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声声慢》教案一等奖,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声声慢》教案一等奖篇1教学目的1.理解词上下阙的含义2.理解李清照在词中的表达出的“愁”教学重点李清照此词表现出来的艺术风格教学难点同上【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方法】赏析、诵读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背景导读】《声声慢》是李清照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
靖康之难以后,词人的丈夫已故,他们精心收集的金石书画,都已散失。
词人飘泊江南,由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
国破家亡,引起的国恨家愁,像铅一样压在她的心头,在这位女词人的心里点燃了爱国思想的火花。
这是女词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里的生活感受,一行行写的都是冷冷清清的秋景,一行行反映的都是孤独凄凉的境况。
全词所写,不外一个“愁”字,但与她南渡以前所写的“愁”相比,有了全新的内容,感情更深沉也更博大。
【全词赏析】一、作者简介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李清照自幼就受过很好的教育,其父亲李格非是学者兼散文家,母亲出身于官宦人家,也有文学才能。
李清照多才多艺,能诗词,善书画,很早就受人注意。
史书记载说她:“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
”李清照十八岁嫁了太学生赵明诚,赵爱好金石之学,也有很高的文化修养。
婚后,他们过着美满和谐的生活,夫妇在一起常常诗词唱和,欣赏金石拓片。
但作为一个才华出众、情感丰富的女子难免对人生抱有更多的理想主义的态度,所以尽管生活是满足的,李清照也常常会感到一种惆怅。
这种惆怅是来自社会对女子的压抑还是由于她对生活有着更高的追求不能实现,就不得而知。
只是这种惆怅常常出现她前期的词中,与温馨、喜悦相互交织。
她的两首《如梦令》似乎正好反映出这种复杂的情感: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声声慢(寻寻觅觅)》优质课一等奖课件

实词 乍暖还寒:忽暖忽冷,天气变化无常。暖:形容词作动词,变暖 将息:养息,休息。 乍暖还寒为并列结构,乍对还,寒对暖。"乍”是副词,"忽然,起初 ,刚刚"的意思,"还”有"仍有,还有”的意思。
表面写自然之秋,实际暗指国家多事之秋,以及 词人自己黯然伤悲的人生之秋
声声慢
李清照像
(现代工笔画)
教学目标 1.了解李清照生平,联系她的其他作品理解她的“愁”。 2.分析词中情感的表现手法: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借景
抒情、借叙抒情)结合,感受本词的艺术特色。 3.比较阅读,感受婉约派的艺术风格,体会词人前后期作
品中的别样“愁”情:让学生感受诗歌中凄美的意境。
作者简介
痛 天上人间 各半 悲 美满姻缘 难全
伤 半壁江山 沦陷 恨 偏安一隅 用奸
苦 形影相吊 孀晚 愁 漫漫余生 难捱
1.最后一句以口语的形式,脱口而出,这情形,这光景,又怎么是一个 愁字包括得了的? 2.这次第三字极其有力。总括以上种种情景。词末以愁字点题,画龙点 睛. 3.以感叹,反诘语气作结,说明愁情更加幽深,情到高潮,戛然而止,
内容上:承上 结构上:启下。
内容小结
上阕:
上片着重描述词人的主观 感受,用清冷环境衬托孤 寂凄凉的心境。融情于景 ,情景交融
视角:俯视
赏析诗歌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实词:损:这里相当于极,表示程度很深。堪:可以,能够。黄花:菊花 古今异义:憔悴(古意凋零,枯萎)今意形容人脸色差,瘦削
赏析诗歌 “雁”象征离愁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一行大雁从头顶上飞过,更让人伤心,因为都是当年 为我传递书信的旧日相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声声慢》写作背景
• 晚年时创作 • 夫死寡居 国破家亡 无处依靠 • 生活艰辛 内心孤苦
学习要点: 感受本词凄美的意境
掌握鉴赏词的基本方法: 1、直接抒情(找词眼,明词情) 2、间接抒情(找意象,悟词意) 3、联系生平和背景。 4、反复品读,背诵全词。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 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 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 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 个愁字了得!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黄昏时,又下起了绵绵细雨,一点点,一滴
滴地洒落在梧桐叶上,发出令人心碎的声音。
• 梧桐一叶知秋,本身就是牵愁惹恨的事物,再加 上淋淋漓漓的凄苦的秋雨,不仅滴在耳边,更滴向 心头。
• 这句主要写声,以声衬情。尤其是“点点滴滴” 一语,极富顿挫凄凉之感。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渲染氛围 抒发感情
愁
直接抒情
1、寻寻觅觅,冷冷清 清,凄凄惨惨戚戚
2、这次第,怎一个愁字
了得! (词眼)
间接抒情
借景抒情 融情于景
淡酒 急风
过雁 黄花 (意象)
梧桐 细雨
(意境 ——冷清凄凉)
小结:
《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凄风苦雨中憔 悴瘦损的自画像,同时也是一曲国难家愁、 柔肠寸断的悲歌。
全词归结到“愁”字上,作者采用借 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通过对秋 景秋情的描绘,抒发了一种国破家亡、天 涯沦落的悲苦,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忧 郁情绪和愁苦不安的心境。
结束语:
当我们偶尔回望一下千年前的风雨,总能 看见那个立于秋风黄花中的寻寻觅觅的美神。 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苦难不停地擦拭 着艺术的灵魂,在生命空间受到的伤害和疼痛, 在艺术的空间都会给予几倍的补偿和酬惠。
国破家亡、天涯沦落,这些苦难经历像重 物压在李清照艺术生命的弹簧上,只要不令弹 簧承受不了,那么,苦难越重、艺术的灵魂飞 得越高。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 湾《次北固山下》 夜间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欧阳修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范仲淹《渔家傲》
结论:过雁 ,“乡愁、离愁”的象征
黄花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醉花阴》
} 花盛 乐景哀情 反衬 凄 苦 花衰 以花喻人 正衬 忧
愁 沦落之苦 思乡
亡国之痛 思国
词人是如何抒发愁情的?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 以情入手,以情结束
①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②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 了得!
间接抒情: 借景抒情
找出词中的主要意象:
淡酒 过雁 细雨
急风 黄花 梧桐
酒 凄凉惨淡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
回想过去与丈夫雁足传书,互通音信的事来,这大 雁不就是当年给我们俩传书的那只雁么!如今却与丈夫 阴阳相隔,家乡的音信也不可复得,真是越想越伤心啊!
• 过雁象征离愁。 • 雁足传书为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常用之典,此
借抒亡夫之痛、国破家亡、漂泊南方之苦。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 如今有谁堪摘?
无甚可摘 有谁堪与共摘 园中已开满了菊花,我忧伤憔悴,无心赏花
惜花,如今花儿将败,有谁能与我共摘啊!
•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既写出了自己无心 摘花的孤独郁闷,又透露了惜花将谢的情怀。 笔意比唐人杜秋娘所唱的“有花堪折直须折, 莫待无花空折枝”要深远多了。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整天守在窗子边,孤孤单单的,叫我怎 么才能挨到天黑!
写独坐无聊,度日如年,内心苦闷 之状。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之苦。
此词作于秋天,但秋天的气候应该说“乍寒还 暖”,只有早春天气才能用得上“乍暖还寒”。这 是写一日之晨,而非写一季之候。秋日清晨,朝阳 初出,故言“乍暖”;但晓寒犹重,秋风砭骨,故 言“还寒”。
此句写气温骤变的感受,用时节衬托心情凄凉 无比。最难调理休息,并非只是天气原因,还有人 的心情。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这光景,一个“愁”字,怎么能概括得尽呢?
直接抒情。“乍暖还寒”、“晚来风急”、 “旧时雁过”、“满地黄花”等这些情景, 浸满了作者凄苦的哀愁,然而哀愁又何止这 些呢?颠沛流离之苦、亡夫之痛、家国之恨、 孤独之病等等,仅用一个愁字又如何概括得 尽呢!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包含了哪些情感?
孀居之悲 思夫
愁 结论:黄花比喻女子的容颜
梧桐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白居易《长恨歌》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煜《相见欢》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天明。
——温庭筠《更漏子》
结论:梧桐一叶知秋,象征悲凉、孤寂、凄苦。
环 境 寂寞冷清
凄凄惨惨戚戚
感 受 凄凉惨淡
感情基调:哀婉、凄凉、愁苦
品味“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这三句抒发感情 的不同层次。
从精神状态到生活处境,再 到整个内心世界,层次清晰地 概括了南渡后自己不幸经历和 生活状况,以及身心所受到的 摧残。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特别是秋季忽暖忽冷的时候,最难调养。
饮进愁肠的几杯薄酒,怎么抵挡得住那黄昏 时的劲急的秋风。
• 并非酒淡,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 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 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 惨淡。酒是“愁”的象征。
• 写酒难浇愁,以秋风渲染愁情。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正在我伤心之时,只见一群大雁往南飞过,却是 原来的旧日相识。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白居易《琵琶行》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李白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
结论:酒是“愁”的象征
风 怎敌他,晚来风急。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百鸟飞回。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 路。 ——宋 晏殊《蝶恋花》
雨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杜牧《清明》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结论:雨,愁情,哀伤﹑愁丝的象征
总结 意意 象境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唐 李商隐《无题》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 风。 ——李煜《相见欢》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
结论:风渲染愁情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雁
家国之恨 孀居之悲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楼。 ——李清照《一剪梅》
声 声 慢 【
宋 】 李 清 照
背景
公元1127年,金灭北宋。宋高宗赵构南逃,重 新立国,史称南宋。此时,李清照44岁,目睹黄河 南北相继沦陷,夫妻二人被迫逃离山东青州故乡, 仓皇南渡到建康。二年后,(公元1129年8月18日) 在赵明诚奉诏赴湖州太守任的途中,因中暑不治身 亡。此后,李清照孤身一人,同南渡流亡的难民一 样,漂泊在杭州、绍兴、台州、温州、金华一带, 始终无安身之所,过着动荡无定,孤苦伶仃的寡居 生活,最后在颠沛流离中死于杭州。
整体感知
这首词的词眼是什么?
愁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我迷惘地东寻西找,可怎么也找不回失去的东西, 见到如此冷冷清清的环境,心头涌出了凄清、悲惨、 忧伤之情。
这七组词有何特点? 叠字
作用是什么? 强化感情、奠定基调、音乐美
如何传情?(角度、情感)
寻寻觅觅
动作
若有所失 孤苦无依
冷冷清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