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时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时期(是我国封建国家的大分裂和民族融合时期)
(220~589年)
【总特征】:
政治:政权更替频繁,封建国家大分裂,局部统一出现和民族大融合,士族制度形成;北方各族封建化,初步形成三省体制,选官:九品中正制;
经济:精耕细作农业技术成熟;南北经济发展的差距缩小,江南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并赶上北方;以北方黄河流域为中心农业经济格局开始改变;
思想:儒学面临严峻挑战同时取得新发展,科技文化取得辉煌成就,不少领域继续在世界上居领先地位
【具体史实】
1、政治:
政权更替频繁,封建国家大分裂,局部统一出现和民族大融合,士族制度形成;北方各族封建化,初步形成三省体制,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方民族大融合;选官:九品中正制;
2、经济:
农业:《齐民要术》是世界现存最早的杰出农书;出现间作、套作的复种技术,绿肥种植是耕作技术一大成就;三国时马均发明翻车(灌溉工具),北魏均田制、三国屯田制推行;耕耙耱技术形成,直到今天人们基本上都沿用。江南得到开发,开始赶上北方。
手工业:发明灌钢法,达到当时世界最高水平;并烧制出成熟白瓷;
商业:社会动荡,北方商业波动性大;南方商业小幅发展,商税及其相关税种成为东晋南朝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南方商业有所发展,出现草市和草市尉。
3、文化:
(1)佛教盛行、道教广为传播,儒学面临严峻挑战但吸收佛、道精华取得新发展——“三教合一”;士人群体的形成
(2)科技文艺:祖冲之和圆周率、贾思勰和《齐民要术》;书法和绘画:进入自觉发展阶段,楷书完善、草书成熟、晋代盛行行书,书法家王羲之和《兰亭序》;绘画理论精辟,顾恺之“以形写神”,士大夫画家活跃,文人画注意以形写神,画家顾恺之和《女史箴图》;出现了《搜神记》等志怪小说。伴随着佛教的兴起,云冈石窟、龙门石窟也显示了辉煌的雕刻艺术成就。敦煌莫高窟开始出现。
【知识详解】
第一课时魏晋南北朝的政治
一、政权更替
(一)基本史实
东汉(25—220)
│
┌————————————————————┐
│↓│
蜀(221—263)———→魏(220—265)吴(222—280)
↓│
西晋(265—316)←—————┘
│
┌————————————————————————————————┐
│││
││十六国(304—439)
│││
┌———————————————─———————————————┐││↓││
│┌——————【成汉】(氐)【汉(前赵)】(匈奴)代(鲜卑)│
││(304—347)(304—329)(338—376)│
││↓││
││后赵实现了北方地区的部分统一←—【后赵】(羯)→冉魏(汉)→【前燕】(鲜卑)│【前凉】(汉)││与前燕、前凉并存(319—351)(350—352)(337—370)│(320—376)
││↓↓↓
││———————
│↓↓
东晋(317—420)————→前秦于382年进驻西域实现了北方地区的统一←—————【前秦】(氐)│↑383年淝水之战与东晋形成南北对峙局面(351—394)
│││
││┌—————————————————————————————————┤
││││││
│└—西蜀(汉)【西凉】(汉)【后凉】(氐)西燕(鲜卑)
│(405—413)(400—421)(386—403)(384—394)
││││
││┌—————————————┐│
│↓││↓↓
│【北凉】(匈奴)【南凉】(鲜卑)【后秦】(羌)→东晋【后燕】(鲜卑)
│(401—439)(397—414)(384—417)↑(384—409)
││││││
│││││┌—————┐
││↓│││↓
↓│【西秦】(鲜卑)【夏】(匈奴)【南燕】(鲜卑)【北燕】(鲜卑)├————┐│(385—431)(407—431)(389—410)(409—436)
││↓↓↓↓
││┌———————————————————————————————
↓││↓
宋(420—479)南(420—589)北(439—581)北魏(386—534)—→北魏于439年重新统一北方地区││││
│││┌————————————┐
↓││││
齐(479—502)朝朝西魏(534—557)东魏(534—550)
↓││↓↓
梁(502—557)│└——北周(557—581)←—————北齐(550—557)
↓││
陈(557—589)→┴——————————┐│
↓↓
隋(581—618)
注:
①“↓、↑、←、→”表示该政权被谁所灭,“│”表示该政权由前一政权分裂而来。
②“【】”是《十六国春秋》中提到的十六个少数民族政权,十六国时期政权并不仅此十六个。
③“()”括号内表示政权的建立民族及其存在时间。
(二)基本认识
1、分裂时期
(1)我国封建社会有三个分裂时期:即春秋战国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五代十国辽宋夏金时期。其中分裂时间最长的是五代十国辽宋夏金时期,长达三百多年,最短的是三国时期。
(2)分裂原因
①根本原因:封建经济的分散性。
②政治: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中央集权的削弱和地方割据势力的膨胀。
③经济:生产力水平低下,商品经济发展不充分,没有形成稳定的统一市场等。
④民族关系:少数民族政权的崛起和民族矛盾的激化;民族融合的不稳定。
(3)国家分裂的影响:
①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阻碍各地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
③不利于科技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④每次分裂后建立起来的统一王朝,其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必然大加强。
(4)认识:分裂时期充满着战争,既有民族间的战争,也有统治阶级内部的内战。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
2、统一时期
(1)我国封建社会有四个大统一时期,即秦汉时期、隋唐时期、西晋、元明清时期。西晋建立的虽是全国性统一政权,但短期而亡。其中统一时间最长的是唐朝。
(2)统一的原因:
①从政治方面说: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为统一提供制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