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农民工城市社会融入问题文献综述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进程测度及路径创新研究——基于文献综述的视角
21 0 2年第 2 2期
新生代农 民工城市融人进程测 度及路径创新研究
基 于 文 献 综 述 的 视 角
许 光
( . 江 省 委 党 校 经 济 学部 , 江 杭 州 3 1 2 ;. 学发 展 观 与 浙 江 发 展 研 究 中・ , 江 杭 州 3 12 ) 1浙 浙 1 1 12 科 , 浙 1 2 1 1 1 摘 要 : 生 代 农 民 _城 市 融 入 事 关 我 国 经 济 发 展 和 社 会 稳 定 大局 , 新 T - 对提 高 城 市 化 水 平 、 大 内 需 、 决 “ 农 ” 扩 解 三 问题 具
有 重 要 意 义 。理 论 界 现 有 研 究 集 中在 新 生 代 农 民 工 的 群 体 特 征 、 入现 状 和 影 响 因 素 、 入 困 境 及 破 解 思 路 等 方 面 , 导 融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指
实践 的 作 用 比较 有 限 。通 过 构 建 基 于 经 济 、 治 、 会和 心 理 的“ 维 度 ” 析 框 架 , 新 生 代 农 民 工 城 市 融 入 的 进 程 、 平 政 社 四 分 对 水 和 效 度 潮 耸 提 供 了新 方 法 , 利 于结 合各 地 实 际提 出 加 快 城 市 融 入 的 政 策 建议 。 有 关 键 新 生 代 ; 民 工 ; 市 融 入 ; 述 司: 农 城 综 畔 圉分 类 号 : 9 C 1 文献标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23 9 ( 0 2 2 — 0 40 1 7 — 1 8 2 1 ) 20 3 — 2
主 流 “ 维 度 ” 析 框 架 , 过 实 证 调 研 和 深 度 访 谈 等 多 种 四 分 通 方 式 , 新 生 代 农 民 工 的 个 案 进 行 研 究 。根 据 研 究 重 点 的 对 不 同 , 者们对“ 维 度 ” 理 解 也存 在 差异 , 王 桂新 、 学 四 的 如 罗 恩 立 ( 0 7 从 经 济 、 治 、 共 权 益 和 社 会 关 系 四 维 度 对 上 20) 政 公 海 市 农 民 工 的 社 会 融 合 进 行 调 查 ; 文 宏 、 春 开 ( 0 8 则 张 雷 20 ) 文 身 入 f 发 展 路 径 、 变 规 律 和 融 人 障 碍 , 尝 试 从 政 策 层 面 提 从 心 理 、 化 、 份 和 经 济 四 维 度 刘 城 市 新 移 民 的 社 会 融 合 . ! 勺 演 并 进 行 判 断 。研 究 发 现 , 生 代 农 民 工 的 城 市 融 入 总 体 偏 低 新 出 相 应 的解 决 策 略 。 ( 强 ,0 4 郑 杭 生 ,0 7 , “ 城 市 化 ” 王 春 光 , 0 1 、 李 20 ; 2 0)呈 半 ( 2 0 ) 1 新 生 代 农 民 工 的 特 征 及 城 市 融 入 “ 缘 化 ” 陆 学 艺 ,0 6 和 “ 市 民化 ” 李 迎 生 ,0 7 状 态 , 边 ( 20 ) 准 ( 20 ) 1 1 新 生 代 农 民 工 的 概 念 与 特 征 . 新 生 代农 民 工 客 观 上 成 为 生 存 在 城 市 主 流 社 会 之 外 的 “ 双 王 春 光 ( 0 1 首 次 提 出 了“ 生 代 农 村 流 动 人 口” 概 20) 新 的 ( 程 2 0 ) 念 , 让 为新 生 代 农 村 流 动 人 口与 第 一 代 农 村 流 动 人 口 在 重 边 缘 人 ” 刘 传 江 、 建 林 .0 8 。 他 2 2 城 市 融 入 度 低 的显 性 表 现 . 卒 会阅历上有 明显差别 , 介于第 一代 和第 二代 之 问的“ 十 是 过 李 培 林 ( 0 7 认 为 新 生 代 农 民 工 城 市 融 入 状 况 不 佳 主 20 ) 渡 性 ” 动 人 口 。陆 海 深 ( 0 7 将 新 生 代 农 民 工 的 特 征 概 流 20 ) 要 体 现 在 经 济 融 合 层 次 低 、 治 融 合 边 缘 化 、 化 归 属 感 缺 政 文 括 为“ 一 低 ” 即 受 教 育 程 度 高 、 业 期 望 值 高 、 质 和 , 职 物 失 、 会 关 系 网 络 狭 隘 四 个 层 面 。 他 认 为 “ 工 荒 ” 社 会 距 社 民 、 精 神 享 受 饕 求 高 、 作 耐 受 力 低 。作 为 三 元 社 会 结 构 的 重 工 离 增 大 和 社 会 结 构 紧 张 ( o i tut r S ri) 最 具 代 表 S c l r cue tan 是 aS 要 形 成 力量 ( 学 艺 ,0 4 和 我 国 农 民 工 群 体 的 主 体 ( 陆 20 ) 唐 20 ) 绰 ,0 0 , 生 代 农 民 工 的 外 出 动 机 发 生 了 显 著 变 化 。他 性 的 三个 现 象 。周 明宝 (0 4 认 为 新 生 代 农 民 工 城 市 融 人 2 1)新 状 况 不佳 突 出 表 现 在 认 同 焦 虑 和 认 同 闲 惑 的 “ 份 认 同 危 身 们 基 本 不 是 基 于 “ 存 理 性 ” 出 , 是 倾 向 于 将 流 动 视 为 生 外 而 机 ” 以及 社 会 认 同 “ 卷 化 ” Iv lt n 。魏 晨 (0 7 和 陈 , 内 (n oui ) o 20 ) 改变生活 方式和寻求 更好发展 机会 的契机 , 从单 纯 的“ 即 经 济 型 ” f “ 济 型 和 生 活 型 ” 存 或 “ 展 型 ” 郑 功 成 , 占江 (0 7认 为 新 生 代 农 民 工 的 城 市 融 入 是 一 种 “ 范 性 转 经 并 发 ( 20) 失 2 4)。 00 融 入” 即 融 人 目标 与 实 现 手 段 之 间 存 在 差 异 , 而 更 倾 向 , 因 1 2 城 市 融 入 的 维 度 及 实 践 层 面 . 于采 取 非 合 法 手 段 达 到 目的 。 康 强 (0 0 认 为 新 生 代 农 民 21 ) 即 城 鼍融 人 是 一 个 多 维 度 概 念 田 凯 ( 9 5 认 为 城 市 融 工 的 城 市 归 属 感 具 有 一 种 矛 盾 和 不 协 调 的 态 势 , 对 城 市 19 )
社会保障视角的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研究
社会保障视角的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研究农民工融入城市是我国农村劳动力有效转移的关键问题,也是一个现实难题,将决定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成败。
30年的农民工发展历程告诉我们:农民工职业竞争能力弱、收入低的整体特征决定了单靠个体努力来实现城市融入远远不够,城市相关制度的支持也是农民工融入城市的重要影响因素。
对进城农民工的政策限制越少,农民工越愿意迁入目的地,反之,限制越多,越不利于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
制度支持和农民工个体努力在其城市融入过程中缺一不可。
当前,新生代农民工正在成长为农民工的主体,其城市融入倾向和市民权利诉求的整体性特征需要从制度层面给予回应。
就当前农民工城市融入困境来看,来自城市方面的制度性排斥压力以及对未来不确定的担忧是阻碍农民工城市融入最主要的因素。
社会保障的城乡分割特征会不会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存在影响?以及怎样影响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是本文努力探索的问题。
本文综合运用文献研究,以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学科理论为指导,采用问卷调查、访谈、案例分析、比较研究的方法,坚持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以福州为例,对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社会保障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
全文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第一,采用文献研究法,对国内外学者关于城市融入/合的研究文献进行分析归纳,同时对我国农民工权益诉求的变化特征以及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现状进行分析,为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社会保障因素分析奠定基础。
主要是第二、三章。
第二,根据文献综述结果和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现状分析结果,结合社会排斥理论、社会互动理论、社会支持理论、社会认同理论,构建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社会保障理论框架。
总结归纳了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分析模型和潜在社会保障影响因素;在政策研究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经过专家讨论、确定了农民工社会保障享有程度的测量变量。
主要内容是第四章。
第三,对调查样本中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影响因素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然后,结合运用因子分析法和相关分析法,对福州市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关键社会保障影响因素进行识别,为后续关键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分析奠定基础,同时为政策建议提供坚实的实践依据。
农民工城市融入研究综述
农民工城市融入研究综述农民工是指在农村务工、农村外出打工的农民,常常在城市从事体力劳动,以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农民工逐渐融入城市生活,成为城市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问题备受关注,各界也积极开展相关研究。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综述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研究现状和问题,以期为相关领域的学者和实践者提供参考。
一、农民工城市融入研究的现状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研究可谓涉及面广泛、层次丰富。
学者们从不同的学科视角,如社会学、经济学、人口学等角度,对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一方面,有学者研究了农民工在城市的生活状态和工作环境,分析了他们的生存困境和适应策略;也有学者关注农民工的身份认同和城市融入的心理过程,探讨了他们在城市中的社会互动和融合情况。
大多数研究还将焦点聚集在改善农民工城市融入的政策和实践措施上,致力于为农民工提供更好的城市融入环境和机会。
通过对农民工的生活状况、社会融入程度和心理需求的深入调研,学者们总结了一系列提升农民工城市融入的有效途径和策略,为相关部门的政策制定和实践活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且多样化的研究体系,涉及领域广泛,涵盖问题深刻,研究成果也相当丰富。
但与此也存在一些尚需解决的问题和待深入研究的领域。
二、农民工城市融入的问题与挑战1. 社会融合问题农民工作为城市中的新生群体,往往面临着社会融合的困难。
他们的农村出身和城市生活经历的差异,使得他们在城市生活中遭遇到各种形式的歧视和排斥。
这不仅是一种心理上的伤害,也影响了他们在城市中的社会资源获取和社会地位的稳固。
2. 生命周期发展问题农民工中很大一部分是年轻人,他们在城市打拼的同时也面临着生活发展的各种问题。
由于没有城市户口,他们在城市中的居住、就业、子女教育等方面往往会受到很多制约和不公平对待,这会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大难题。
3. 心理适应问题农民工在城市中面对着陌生的环境、压力巨大的工作和艰难的生活,心理适应方面的问题也备受关注。
农民工城市融入路径的文献综述
社 会心 理 与 价值 观 念 上 整 体 融人 城 市 社 会 并认 同 自身 新 的 社 会 身 能 融 人城 市 的前 提 ” 的 观点 ,我 们 可 以发 现 ,要 在 真 正意 义 上 实 探 究农 民工 城 市 融 入 的研 究 成 果 通 常 从两 个 角 度 出发 :个体 限 ,短 期 内难 以筹 集 巨额资 金 。此 外 ,高 房 价 致 定 居 困难 、户 籍 角 度 和群 体 角 度 。 从个 体 角 度 探 寻 农 民工 城 市 融入 的路 径 时 , 由 藩 篱 致 公 共服 务 缺 失 、农 民 工 自身 素 质 欠 缺致 就 业 空 间有 限 、市 于 农 民 工个 体 城 市 融入 的行 为 较 散 ,每 个 个 体 都 具 有独 立 性 ,故 民化 公 共 成 本 投入 不 足 也 是 农 民工 市 民化 的制 约 因素 。 已有研 究 很 难探 究 出真 正 的 路 径 ;从 群 体 角 度探 寻 农 民工 城 市融 入 的 路 径 中 ,多数 学 者认 为 最 主要 的 障碍 是 户 籍 制度 。 时 ,将 庞 大 的农 民工 群体 看 作 一 个 整体 ,可 以显 示 出路 径 。多 数 学 者侧 重 于研 究 群 体农 民工 城市 融入 的 问题 。 事 实 上 , 自农 民 工 问题 产 生 以 来 ,如 何 突 破 户 籍 制 度 的 限 制 ,促 进 农 民 工城 市 融 入 ,既是 学 术 研 究 热点 的话 题 ,也 是 中央 和 地 方 政 府 农 民工 工 作 的 重 点之 一 。农 民工社 会融 合 和 市 民化 的 研 究 视 角 主 要 包 含 人 力 资 本 、 社 会 资 本 、 户 籍 制 度 三 大 解 释 视
入 ,从 根 本上 讲 ,一 个 有 效 的 途 径 是 实 现 农 民工 市 民 化 。 学术 界 主 要 从 就 地 市 民 化和 异 地 市 民化 两方 面研 究 农 民 工 的城 市融 入。从 目前情况来看 ,不 管是 就地 市 民化还 是异地 市 民化都 有一 定局 限性 ,以中小城市 为突破 口才是 当前 最 为可 行 的路 径 。 关键 词 : 禄 民工 ; 城市 融入 ; 就地市 民化 ; 异地 市 民化 ; 中小城 市
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问题与社会工作的介入探讨
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问题与社会工作的介入探讨新生代农民工是指80、90后的农民工,他们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走出农村,进入城市工作和生活的一代人。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新生代农民工成为城市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种种原因,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的融入问题依然存在,需要社会工作者进行介入和帮助。
一、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问题1. 文化差异问题新生代农民工来自农村,其文化背景与城市居民存在差异,这种文化差异在城市融入过程中会带来很多问题。
在言行举止、生活习惯、社交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会使新生代农民工感到陌生和困惑,甚至造成沟通障碍和误解。
2. 社会身份认同问题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的身份地位复杂,他们既是城市的劳动者,又是农村的来客,这种双重身份容易引发社会认同感的困扰。
他们在农村被视为异乡人,而在城市又常常被歧视和边缘化,这种社会认同感的模糊会对他们的自我认同和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3. 就业与职业发展问题由于缺乏城市工作经验和技能,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往往只能从事低技能、低薪酬的体力劳动,而且很难获得工作的稳定性和晋升机会。
这种就业和职业发展的问题直接影响着他们在城市的融入和发展。
4. 社会保障问题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的社会保障问题也比较突出,由于户口制度的限制,他们常常无法享受到城市居民应有的社会保障待遇,比如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
这种社会保障的不完善使他们在城市的生活更加困难和不稳定。
二、社会工作的介入探讨针对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融入过程中的问题,社会工作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介入和帮助:1. 文化融合教育通过开展文化融合教育活动,帮助新生代农民工了解和适应城市的文化环境,增强他们的城市生存能力。
可以开展关于城市生活技能、法律法规、就业技能等方面的培训课程,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城市生活。
2. 社会心理支持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认同感和心理健康问题,社会工作者可以开展社会心理支持活动,帮助他们解决心理困扰,增强自我认同感。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社会融入现状分析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社会融入现状分析[提要]新生代农民工作为一个既不同于城市人口也不同于乡村人口的新型群体,对农业生产并不熟悉,对农村生活也渐趋陌生。
具有不同于第一代农民工的群体特征和生活经历,新生代农民工是一个比第一代更充满着自我矛盾的群体。
关注这个群体的特点及其存在的问题,采取适当对策解决其社会归属与融入问题,对于我国城市化、农村现代化、城乡一体化的顺利进行,和谐社会发展目标的早日实现,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现状一、引言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九十年代初,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形成了独特的农民工群体。
九十年代末,农民工已经开始了换代的变化,中国社科院王春光教授在2000年对新生代农民工这一群体进行了调查,并于2001年首次提出了“新生代农民工”这一学术性概念,率先提出了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和城市融入问题。
2010年1月31日,国务院发布的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首次使用了“新生代农民工”这一概念。
这是党的文件中第一次提出“新生代农民工”这个概念。
传递出党和政府对大约2.4亿农民工和占农民工总数超过60%的“80后”、“90后”农民工的高度关切。
2010年两会后,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唐仁健指出,新生代农民工是指以年龄在16~25岁之间的新一代农民工。
与直接脱胎于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的第一代农民工不同的是,新生代农民工出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从学校毕业后就直接进城打工,因此虽被冠以“农民工”的称号,但他们对农业生产并不熟悉,对农村生活也渐趋陌生。
城市生活的经历又不断消解着他们对家乡存有的情感认同,生活方式的巨大差异也使他们渐渐不再适应农村的生活方式。
新生代农民工作为一个既不同于城市人口也不同于乡村人口的新型群体具有受教育程度高、职业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等特征。
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问题研究
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问题研究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问题研究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发展差距逐渐缩小。
然而,农民工作为城市化进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却在社会融入方面面临着一系列问题。
本文将对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问题展开研究,并探讨可能的解决方案。
一、新生代农民工现状新生代农民工是指1980年后出生并进入城市工作的农民工。
他们的社会融入问题相较于老一代劳动力更加突出。
首先,他们普遍受教育程度较低,技能水平相对落后,无法适应城市化进程对技术与知识的要求。
其次,由于生活环境的变化与社会经验的不足,他们面临诸多的适应问题,如就业机会的选择、人际关系的建立等。
同时,他们也面临着来自社会的不平等待遇以及歧视。
二、社会融入问题的原因分析1.教育问题: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普遍缺乏必要的技能和知识,从而限制了他们在城市中的发展空间。
2.人际关系问题:由于城市和农村的差异,在城市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农民工来说是一项重大挑战。
他们常常面临着城市居民对农民工的歧视和偏见。
3.文化认同问题: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中逐渐与城市居民发展出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这使得他们在文化认同上存在障碍,难以融入主流社会。
4.法律和权益保障问题:农民工往往由于工作合同和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面临着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障的问题。
三、解决方案探讨1.加强教育培训:政府部门应加大力度,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帮助新生代农民工提升技能和知识水平,为他们在城市中找到更好的就业机会打下基础。
2.营造包容环境:社会应该促进农民工与城市居民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减少歧视和偏见。
同时,政府可以出台法律措施,保护农民工的权益,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
3.加强社区建设:在城市中建立服务农民工的社区,提供各种生活和文化支持,帮助他们逐渐融入城市社会。
4.提高工资与福利待遇:政府和企业应加大力度,提高农民工的工资与福利待遇,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
这样可以提高农民工的社会地位和融入感。
中国农民工社会融入的代际比较
中国农民工社会融入的代际比较一、本文概述1、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农民工问题逐渐凸显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农民工,作为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力量,他们的社会融入状况不仅关系到其自身的福祉,也对城市社会的和谐稳定产生深远影响。
然而,农民工的社会融入并非一帆风顺,他们在城市生活中面临着多重挑战,如就业歧视、社会保障缺失、社会交往受限等。
近年来,随着新生代农民工的崛起,农民工群体内部发生了显著的代际变化。
新生代农民工相较于老一代农民工,在教育水平、职业期望、生活方式等方面有着明显的不同。
这些差异使得他们在社会融入过程中面临着不同的挑战和机遇。
因此,对农民工社会融入的代际差异进行比较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农民工社会融入的代际比较,揭示两代农民工在社会融入过程中的差异及其背后的原因,为政府和社会各界制定更加有针对性的政策和措施提供参考。
本研究也有助于增进社会对农民工问题的理解和关注,推动农民工与城市社会的和谐融合。
2、研究目的与问题本研究的核心目的在于深入探讨中国农民工社会融入的代际差异及其背后的原因。
农民工,作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的社会融入问题不仅关系到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更关乎中国社会的和谐稳定。
随着时代的变迁,农民工群体也在发生代际更替,新生代农民工与老一代农民工在社会融入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因此,本研究旨在揭示这种代际差异,并分析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具体而言,研究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新生代农民工与老一代农民工在社会融入方面存在哪些具体差异?这些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如经济融入、文化融入、心理融入等。
这些代际差异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是制度性因素、社会环境因素,还是个人因素?如何促进农民工的更好融入?政府、社会和个人应如何共同努力,为农民工创造更好的融入环境?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我们希望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为农民工的社会融入创造更好的条件。
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困境及对策研究
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困境及对策研究摘要新生代农民工逐渐成为一个庞大而又独特的社会群体,他们是农民工群体中的”精英”,希望留在城市,能够在城市中寻找发展的机会,从而实现自我价值。
在城市文化的熏染之下,他们对于家乡所存有的认同感与社会记忆逐渐变淡,而生活方式的巨大差异也使他们逐渐不再适应农村的生活。
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将通过对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的现状、原因进行分析,进而得出新生代农民工城市社会融入的对策。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对策一、新生代农民工城市社会融入的现状(一)整体收入较少在城市社会中生存,新生代农民工相对于上一代农民工而言,收入有了较大程度的提升,但是相对于城市居民来说,他们的收入仍然较低,大都从事社会底层的工作岗位,工作环境相对较恶劣,工资收入较少,居住条件则主要以单位宿舍或租赁住房为主,有的甚至居住在城市边缘的廉租房里,生活质量较低,因此在城市社会中他们的经济融入程度较低。
(二)合法权益得不到及时、有效的保障在城市社会中,新生代农民工的基本权益经常得不到保障。
首先表现在工资经常被拖欠、克扣,甚至拒发。
调查显示,有75.9%的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工资拖发、克扣和拒发的现象,有70.6%的人发生过因工受伤而用工单位不给钱医治的情况;其次在寻找工作过程中,与城里人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存在被歧视的现象。
(三)身份认同的模糊化据相关的调查显示,67.4%的新生代农民工认为自己是普通的打工族,13.5%的人认为自己是拥有非农收入的农民,仅仅只有 3.8%认为自己是农民,承认自己的农民身份,这与父辈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由此可以看出,新生代农民工更认同自己的打工者身份,而不愿承认自己的农民身份。
农民工认为自己是打工者,将自己看作是为城市建设付出劳动力的农村人,但是城市人对他们身份的怀疑与排斥,导致年轻打工者身份认同的模糊化,这样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农民工很难真正融入到城市社会中。
二、限制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的原因分析(一)政权益保护的缺失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的就业过程中,由于缺乏必要的组织保护及自身维权能力的限制,在城市从事重、脏、苦、累、险等工作,但他们的合法权益却得不到应有的保护,甚至有的还出现了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时、同工不同权的状况。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社会融入现状分析
会 表 现 出 承 受 挫 折 能力 低 , 易 采 取 极 端 户 口 制度 的 新 生 代 农 民工 对 户 口制 度 的 容
( ) 强城 乡居 民 互动 , 挥社 区功 三 增 发
的办 事 方 法 等 这 些 心 理特 点 , 大 都 是 群 反 应 没 有 预 计 的那 么 强烈 。究 其 原 因 , 也 一 能。社 区作为群体交往 的最 小单位 , 以 可
接受 ; 另一方面 由于户 口制度而造成的隔 生活 ,融 入社区也成 了必 不可少 的一部 ( ) 一 使新 生代农 民工融入城 市生活 阂已经淡化, 社会 的进步也从多方面淡化 分。 这种群体之 间的交往可以促进人们相
是 构建 社会 主 义和谐 社会 的 必然要 求 。 了城乡户 口造成的身份差别 。加之 , 有众 互 之 间 的 理解 , 少不 同群 体 之 间 的社 会 减
1 . 8亿左 右 , 中“ 生代 农 民工 ” 其 新 达到 1 度不同等种种 原因, 使得新生代农 民工在 亿 。新生代农 民工是人 口城 市化 的主力 , 迈 向真正的城 市生活时 , 步履 维艰 。 首先,
收录 日期:0 1 1 2 1 年 1月 1日
一
实现其身份转换, 是其从农 民转变 为市民 表 现 在 择 业观 念 上 , 生 代 农 民工 一 样 具 新
个概念 。 传递 出党和政府对大约 2 . 4亿农 民 工 和 占 农 民 工 总 数 超 过 6 % 的“ 0 0 8
二、 新生代 农民工社会融入现状
社会 融入 是个体和个体之 间、 不同群 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 , 以及 由此而发 的社
企业用 工制度 、 教育 制度等 互相适 会保 障制度 、 后 ”“ 0后’ 、9 ’ 农民工的高度关切 。2 1 0 0年 体之间或不同文化之 间互相配合 、 并 两会 后 , 中央财 经领导 小组办 公室 、 中央 应的过程, 以构筑 良性和谐的社会为 目 都 难 以保证 新生代农 民工 顺利参 与到 城
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综述
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文献综述朱考金, 吴磊!(南京农业大学社会学系,南京 210095)摘要:城市化是中国现代化发展进程中不可逆转的潮流, 而农民工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随着∀民工潮# 的出现,有关农民工的研究逐渐兴起。
从农民工城市融入现状、制约因素以及如何改善这三个角度出发, 对学界的研究成果作出归纳和整理,为今后继续研究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农民工;城市融入;社会融合中图分类号: C912. 8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2∃8572 ( 2007) 03∃0029∃04社会融合是个体和个体之间、不同群体之间、或不同文化之间互相配合、互相适应的过程,并以构筑良性和谐的社会为目标。
作为外来人口的移民群体,进入城市后如何实现与城市生活相互融合,一直是城市研究的经典命题[ 1] 87— 94.当前,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现状、制约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因素以及如何促进农民工城市融入等问题引起了学者们的极大关注,他们对农民工的城市适应情况进行了实证或理论的探讨。
一、农民工城市融入现状在我国, 农民工在流动人口中的比重占据着绝对主导.近年来, 农民工如何融入城市社会, 日益引起国内学者的重视。
社会融合的前提是社会适应,因此,考察农民工的城市融入必须参照农民工的城市适应性。
流动人口适应城市生活的过程,实际上是再社会化过程,必须具备3个方面的基本条件: 首先, 在城市找到相对稳定的职业; 其次,这种职业带来的经济收入及社会地位能够形成一种与当地人接近的生活方式, 从而使其具备与当地人发生社会交往,并参与当地社会生活的条件; 最后,由于这种生活方式的影响和与当地社会的接触,使他可能接受并形成新的、与当地人相同的价值观[ 2] 。
因此,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包括3个层面:经济层面、社会层面、心理层面或文化层面。
田凯指出,这3个不同方面是依次递进的,经济层面的适应是立足城市的基础;社会层面是城市生活的进一步要求, 反映融入城市生活的广度;心理层面的适应是属于精神上的,反映参与城市生活的深度, 只有心理和文化的适应,才说明流动人口完全地融入于城市社会。
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问题文献综述
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问题文献综述摘要: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是由农民工群体中分化出来的群体。
随着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愈发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对于该群体的学术研究也趋向多样化和专业化。
通过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群体特征、该群体融入城市的现状、制约因素以及如何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的描述,对近年来相关有代表性的研究进行梳理,从而得出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进程推进应当从农村退出、城市进入和城市融合三个环节进行。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特征;制约因素;融入城市20 世纪80 年代,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人口从农村流动到城市,参与城市建设,他们是第一代农民工。
而自20 世纪90 年代以来,流动人口已经出现代际差异,既表现在流动动机上,也表现在他们不同的社会特征上(王春光,2001),国内较早关注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学者王春光在2001 年提出了“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概念。
罗霞、王春光(2003)对这一概念进行了两个层次的说明:一层含义是他们是年龄在25 岁以下,于20 世纪90 年代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村流动人口,他们与第一代农村流动人口在社会阅历上有着明显的差别;另一层含义就是他们不是第二代农村流动人口,因为他们毕竟不是第一代农村流动人口在外出过程中出生和长大起来的,而是介于第一代和第二代之间过渡性的农村流动人口。
刘传江、程建林(2008)指出,所谓第二代农民工具体指的是1980 年以后出生,20 世纪90 年代后期开始进入城市打工的农民工。
同时他们指出,以人口学和经济学视角从农民工群体自身出发提出的“第二代农民工”与王春光提出的“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其实是同一群体,但比后者(社会学角度)更有宽泛的内涵(刘传江、程建林,2008)。
全国总工会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课题组(2010),在其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新生代农民工是指出生于20 世纪80 年代以后,年龄在16 岁以上,在异地以非农就业为主的农业户籍人口。
关于农民工流动的文献综述
关于农民工流动的文献综述关于农民工流动中存在的社会问题的文献综述摘要:随着改革开放前进的步伐,迎来了国家现代化、城市化进程的深化和转型。
我国经济社会中一支必不可少的重要力量——“农民工”,在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中不断呈现出的诸如社会排斥下的就业、工资剪刀差等等社会融合的现实困境问题成为当前社会中存在的各种不和谐因素之一。
采取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有效地解决好农民工问题,有助于调整和处理人民的内部矛盾,实现社会公平,调动积极性,达到共同富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农民工流动问题及策略研究》(谢可欣)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作者认为农民工进城务工不但提供廉价劳动力,促进城镇的发展与财富积累,促使中国成为制造业大国,而且在务工中逐渐接受着城市文明,是从经济、社会、政治乃至文化等各个层面联结城乡的纽带。
但是在城镇,农民工的素质未能得到有效提升,属于地位地下者,常会受到社会用人单位歧视和各种不公平待遇,缺乏社会保障和维权机制。
为此主张,明确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权,建立加入约束非法企业的右力工会组织鼓励农民工参加以维护合法权益,并且开放城市教育培训体系,落实农民工的教育权利以提高自身素质,开设新的农民工绿色通道。
2、《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排斥与教育作为》(刘会贵龚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文中作者引用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由英国政府“社会排斥部”所下的定义:社会排斥作为一个简洁的术语,指的是某些人或地区遭到诸如失业、技能缺乏、收入低下、住房困难罪案高发环境丧失健康以及家庭破裂等等交织在一起的综合性问题时所发生的现象。
总的来看,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排斥主要有制度排斥、政治排斥、经济排斥、文化排斥和社会关系排斥五类,主要表现为“差别性待遇”。
这里的“待遇”作者定义为社会公众对待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认知度、认可量和价值判断等。
根据社会排斥的表现层次,主要是指在各类社会生活中的不平等意识待遇、态度待遇、行为待遇、权益待遇。
而社会排斥的一个核心就是“利益”问题,既需要从个体自身寻找动力,即如何主观争取利益的问题,又需要社会完善相应的制度和改革,即客观保障维护合法利益的问题,以使新生代农民工获得及保障利益。
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社会因素及个人因素综述
2016年第9期本文DOI:10.16675/14-1065/f.2016.09.010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社会因素及个人因素综述□刘鑫淼简小鹰史博丽摘要:目前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最有可能实现从农民转为市民的群体,相较于第一代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比有更强的留城意愿,但其城市融入水平受到诸如户籍制度、社会保障状况、子女受教育机会等社会因素及年龄、受教育程度、原生家庭经济水平等个人因素影响。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留城意愿文章编号:1004-7026(2016)09-0016-01中国图书分类号:F249.2文献标志码:A(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北京100094)1新生代农民工留城意愿综述王明学(王明学,2012)、周旭霞(周旭霞,2011)分别通过对全国31个省区市、杭州进行调研,发现新生代农民工留城意愿强烈,钱龙通过农民工调研数据发现只有28.7%的农民工不愿意留城(钱龙,2015),黄庆玲通过对辽宁省沈阳市310名新生代农民工的数据分析得出留城(打工地城市)定居比例为48.39%(黄庆玲,2013);而王佃利认为新生代农民工的留城意愿与政策、学者所预设的情况相差甚远,其通过对山东省城市有固定职业的新生代农民工调研发现,仅27%的新生代农民工明确表示未来在城市定居,49.6%的被调查者表示看情况决定(王佃利,2011)。
两种看似完全相反的研究结论,笔者认为其主要原因在于研究样本的代表性,后者研究样本规模小,具有特殊性。
2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社会因素社会因素中,户籍制度是影响新生代农民工融入的主要障碍(李晗,2016),户籍制度将城乡居民划分为不同的群体,即使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居民岗位相同,却面临着社会保障等一系列待遇的不同,城市户籍的排斥,已经使得城乡居民在住房、教育、医疗、就业等方面产生差异(文晓波,2014)。
新生代农民工与打工地当地政府、工作企业进行互动,得到当地政府帮助的频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城市融入水平(景晓芬,2012)。
农民工城市融入研究综述
农民工城市融入研究综述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民工群体成为了城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长期以来,农民工在城市中融入度较低,面临就业、社会保障、居住、教育等诸多问题,成为制约中国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本文将综述关于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研究现状及其相关问题,希望探讨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的主要影响因素,为今后政策制定及实践提供参考。
一、农民工城市融入的意义与挑战城市是现代化的象征,进城打工可以提高农民工的收入水平、改善生活品质和营造幸福感。
同时,他们也为城市提供廉价劳动力、促进城市经济发展、促进农村现代化。
然而,农民工在城市中的融入问题又是一个长期困扰中国城市化进程的难题。
首先,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巨大差距使得农民工面临着社会保障、就业保障、居住条件、医疗保健等多方面的问题。
其次,农民工与城市居民在文化、教育、价值观等方面存在差异,增加了农民工感应城市文化的阻碍。
此外,农民工进城打工的未成年子女在城市的教育问题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农民工自身的命运和幸福感,而且对于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会造成不良影响。
因此,促进农民工的城市融入成为了当下发展中国家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农民工城市融入的主要影响因素1.文化差异文化差异是农民工融入城市的重要障碍。
农民工与城市居民在文化、语言、习惯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导致他们难以适应城市生活,与当地居民产生矛盾。
与此同时,城市居民也难以理解农民工的生活和习惯,产生误解和排斥心理,这些障碍阻碍了农民工的城市融入。
2.城市规划和居住环境在城市规划和居住环境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许多农民工居住在城市的非正常居住区和违建区,环境差、缺乏基础设施,居住条件不断低,农民工缺乏住所安全保障也增加了城市融入的难度。
3.社会保障农民工在城市中的社会保障也极度匮乏,他们不仅缺乏养老、医疗等基本保障,而且在就业保障方面也面临着巨大的问题。
一方面,城市职业歧视、薪酬低、劳动条件差,另一方面,农民工贫困,难以融入城市经济。
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转型研究:一个文献综述
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转型研究:一个文献综述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现象日益普遍,其中大部分是新生代农民工。
新生代农民工是指于1980年代末至1990年代初出生,成长于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农村家庭,具有较高的教育水平和更广泛的社会视野。
他们的就业转型问题备受关注,也成为文献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旨在通过文献综述,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转型进行梳理和总结,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状况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响。
文献中普遍认为,教育水平是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
随着中国农村教育的改善和普及,新生代农民工的受教育水平普遍较高,这为他们在城市就业提供了更多机会。
家庭背景、社会关系、技能水平等因素也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起着重要作用。
在文献中,研究者们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转型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文献中很多研究指出,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就业过程中普遍面临着职业歧视、低薪酬、劳动保障不完善等问题。
由于他们缺乏城市生活经验和社会资源,因此在就业转型过程中常常感到困惑和挫折。
针对这些问题,学者们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并探讨了如何加强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培训和社会保障等方面。
文献中也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转型路径进行了探讨。
研究发现,新生代农民工主要通过以下几种路径实现就业转型:一是通过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自身技能水平,从而获得更好的工作机会;二是通过创业就业,发挥自身优势,开展个体经营或合作社经营等方式实现就业转型;三是通过教育提升,获得更高学历和专业技能,进一步提升自身竞争力。
这些就业转型路径不仅为新生代农民工的个人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也为政府和社会各界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转型是一个复杂而严峻的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和个人共同努力才能够解决。
通过文献综述,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一问题的现状和挑战,也可以了解相关研究的成果和进展。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研究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研究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生代农民工日渐成为一个重要的群体,由于他们有着新生代农民工的独特特点,因此在融入城市中会产生一些新的问题,本研究深入挖掘了当下新生代农民工与前一代农民工的不同之处,以及难以融入城市的原因,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一、引言(一)选题意义和背景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庞大,他们正处在一个身份认同和自我定位的转型期,一个不断成长发展的过渡期,他们的发展趋势决定了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主流农民工的属性、特征和境遇状况。
新生代农民工问题不仅引起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也成了许多理论工作者视野内的热点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结构的变迁,越来越多的农民流入城市务工,城市农民工群体内部的代际分化已经形成,新生代农民工作为一个新的社会群体在不断壮大,并且成为农民工群体的主力。
由于成长的背景及社会环境的不同,两代农民工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差异.(二)文献综述邓大才(2008)把年龄作为农民工代际划分的重要标准。
他把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分田到户后外出的打工者称为第一代打工者,20世纪90年代外出的打工者称为第二代打工者,2000年以后外出打工者称为第三代打工者。
简新华、黄锟(2008)以初次外出打工时间为标准,将20世纪80年代初次外出的农民工作为第一代,90年代初次外出的作为第二代。
王春光(2001)以一种动态的划分方法,将80年代初次外出的农村流动人口看作第一代,把年龄在25岁以下,于20世纪90年代及以后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村流动人口算作第二代即新生代农民工。
二、新生代农民工与老一代农民工不同之处1.比较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生于80年代的新生代农民工,生活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并且他们的家庭多数响应了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号召,因此他们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
尽管户口本上他们仍然是农民身份,但其中相当多的人从来没有接触过农业生产劳动,缺少艰苦锻炼的机会,属于“从校门到校门”的一代。
农民工城市融入研究综述
农民工城市融入研究综述农民工城市融入是指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通过各种方式融入城市社会和经济生活的过程。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民工群体在城市中的比例逐渐增加,他们成为了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由于长期以来城乡差别的存在以及户籍制度的限制,农民工在城市中融入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
对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既可以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也可以为农民工群体的权益保障提供理论基础。
一、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现状与特点农民工作为城市劳动力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城市融入的现状和特点备受关注。
在城市融入过程中,农民工面临着许多问题,比如社会保障、生活居住条件、教育医疗等方面的问题。
在就业、政策支持、法律保障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特点。
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现状和特点,决定了我们应该如何开展相应的研究和工作。
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影响因素主要是指影响农民工在城市融入过程中的各种因素,包括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因素。
经济因素是影响农民工城市融入的最主要的因素,比如就业机会、收入水平、社会保障等;社会因素主要指农民工在城市中社会地位和认同感等问题,包括城市居民对农民工的态度以及农民工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文化因素主要是指农民工的文化观念、生活习惯等,以及城市的文化环境对农民工的影响。
了解这些影响因素,对于制定相关政策和开展相关工作非常重要。
农民工在城市融入过程中面临着许多困境和挑战,这些困境和挑战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首先是户籍制度对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影响,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农民工在城市中融入受到了很大的阻碍;其次是城市居民对农民工的歧视和不理解,这种态度不仅增加了农民工的生活压力,也影响了他们在城市中的融入;再次是城市的公共服务和资源分配不公平,农民工在城市中往往面临着各种不公平的待遇,比如教育医疗资源不足、就业机会有限等;最后是农民工自身的素质和能力问题,农民工大多来自农村,他们在城市中面临着生活和工作的各种挑战,需要具备更多的社会适应能力。
关于农民工城市社区融入问题的文献综述
业 就业 的农 村劳 动力 。郑功成 、黄 黎若莲 ( 2 0 0 7)则指 出 , “ 农 民工 ”是 中国传 统户籍 制度 下的一种 特 殊 身份标 志 ,是 中国工业 化进程 加快 与传 统 户籍制 度严重 冲 突所 产生 的客观 结果 。近年来 学者们 对农 民
告中明确将其 界定 为 “ 出生于 2 0 世纪 8 0 年代 以后 ,年龄在 1 6 岁 以上 ,在 异地 以从事 非农就业 为主的农业
户籍人 厂 j ” ,这一定义成为 目前学界研究 的主要概 念参照 。
( 二 )社 区
社 区研 究 的演 进历 史悠久 ,一般认 为社 区一 词肇 始于德 国社会 学家滕 尼斯 1 8 8 7 年所著 的 《 社 区 社
保 障 与社会 工作 。
邓睿 ( 1 9 9 1 一 ),男,河南信 阳人 ,重庆大学公共管理 学院2 0 1 3 级硕 士研 究生。主要研 究方向:行政 管理与社会工作。
・
35・
社会 建 设
(2 0 0 2):一是 年龄在 2 5 岁以下 、于 七 世纪9 0 年代外 出务 工经商 、与第 一代农村 流动人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在 社会阅历 } :
关 键 词 :农 民工 ;城 市 社 区融 入 ;文 献 ;评 价
中图分类号 :F 2 4 1
文献标识码 :A
“ 农 民工涌入城 市”是改革开放 以来 中国经 济社会发展进程 中的独特景观 。国家统计局监测调查 结果 显 示 ,2 0 1 1 年全 国农 民工总数 已达 2 . 4 亿 人 ,毋庸 置疑 ,农 民工群体 已成为造就 中国经 济发展浪潮 的重要
农民工城市融入研究综述
农民工城市融入研究综述农民工是指在农村出生长大的劳动者,由于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和土地流转问题,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进行非农工作。
他们通常没有城市户口,属于城乡二元户口体制下的“外来务工人员”。
农民工的城市化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现象,也是一个长期存在和持续发展的问题。
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深入,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问题备受关注。
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是指农民工在城市中的经济、社会和文化融合问题。
农民工由于缺乏城市文化背景、未获得城市教育和职业培训、缺乏社会保障和权益保障等原因,难以融入城市社会。
城市融入的不顺利会影响他们的生活质量,进而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研究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对于促进城市化进程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对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的研究进行综述,通过整理近年来有关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相关文献,探讨其融入问题的现状、原因和影响,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一、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的现状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就业歧视。
农民工由于缺乏城市文化和技能,通常从事低技能、低薪酬的工作,遭到不公平对待和歧视。
2. 社会保障不完善。
农民工由于没有城市户口,难以享受城市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
3. 居住条件差。
农民工通常居住在城市的农民工集中区,生活环境差,缺乏基本的居住保障。
4. 子女教育问题。
农民工子女由于户口问题,通常无法在城市接受良好的教育。
5. 社会融合。
农民工在城市中的社会交往较少,难以融入城市社会。
1. 制度性障碍。
城乡二元户口体制、土地流转问题、城市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等制度性问题是农民工城市融入的主要原因。
2. 文化差异。
农民工缺乏城市文化背景和城市生活经验,难以适应城市生活。
3. 教育和技能不足。
农民工通常没有接受良好的教育和职业培训,缺乏城市需要的技能和知识。
4. 经济问题。
农民工通常来自较为贫困的家庭,面临着生活压力和经济困难。
5. 社会歧视。
由于农民工的身份特殊,他们常常受到城市居民的歧视和排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社会融入问题文献综述(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摘要:随着农民工群体中新生代农民工数量的增多,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研究也逐渐兴起。
文章从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现状、制约因素以及如何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着手,对相关研究进行归纳和梳理。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城市适应性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大量的农民从农村来到城市,农民工数量在迅速增长,亦农亦工是其最主要的特点。
当今的农民工内部已经产生了较大的分化,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从农村进入城市的农民工,出现了与80年代初期进入城市的第一代农民工不同的特点,被称为“新生代农民工”或“第二代农民工”。
新生代农民工近年来成为广受关注的一个特殊的群体,王春光指出,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流动人口已经出现代际差异,既表现在流动动机上,也表现在他们不同的社会特征上。
他将20世纪90年代开始外出打工的人称为新生代(王春光,2001)。
而在另一篇文章中,王春光又将新生代农民工量化为“年龄在25周岁以下”的群体(王春光,2003)。
许传新(2007)在2006年的调查中,则将新生代定义为28岁以下的农民工。
也有学者受文化研究中断代的提法“80后”的启发,认为可以把新生代农民工在实际操作中量化为在1980年之后出生的一代人。
这样做的好处是:分界点特征明确,便于达成共识;可以和其他文化研究中的概念衔接;避免各个研究者在资料使用上因为标准不同而失去可比性(李伟东,2009)。
2010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
这是官方文件中首次使用“新生代农民工”一词,却没有对其具体的界定。
本文比较认同的是李伟东的界定。
作为外来人口的移民群体,进入城市后如何实现与城市生活相互融合,一直是城市研究的经典命题(任远、邬民乐,2006)。
当前,针对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人的现状、制约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因素以及如何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人等问题引起了学者们的极大注,他们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适应、城市融人情况进行了实证或理论的探讨。
一、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现状农民工城市融入或城市适应性问题研究是我国农民工问题研究中的重要内容。
随着新生代农民工这一群体越来越多地进人城市,学界关于农民工城市融入或城市适应性问题研究的对象也随之转移。
较之于传统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主观意愿有所增强。
王春光(2001)指出,与第一代相比,新生代农民工的外出动机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经济型转到经济型和生活型并存或者生活型。
如果用推拉理论来解释的话,对于新生代农民工,城市生活拉力的作用显然远远大于农村生活推力的作用。
李涛(2009)通过调查指出,新生代农民工中的大多数人想永久地在工作的城市居住下去,有主动融人城市的要求,而在传统农民工身上的这种渴望就不是这么明显。
可见,新生代农民工与传统农民工在外出的动机上已经发生了变化,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务工已经不仅仅是为了赚钱维持生计,他们更想通过这种进城的机会来改变农民的身份,融人到城市环境中,成为一个城市人。
然而,研究发现,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度依旧很低。
由于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农民工进城受到不公平的社会待遇,城市对农民工来说实际上是“经济接纳,社会拒入”,新生代农民工依旧在经历这样的遭遇。
许传新(2007)对农民工进行分层研究认为,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工作适应、人际适应等都处于中等水平,而生活处于较低水平。
他们虽然进了城,但并没有在城市“生根”,新生代农民工还没有完全融人城市居民的生活圈,存在着一定的社会隔离。
刘传江、程建林(2008)利用2005年课题组的调查数据对农民工市民化进程进行了实际测算,结果表明:新生代农民工仅仅处于市民化过程中的中间阶段,距离实现城市融人还有很长一段路,目前仍面临很多障碍。
有学者指出,新生代农民工既不能融人城市社会,又难以回归农村社会,从而形成了“游民化”的社会认同尴尬境地(王春光,2001)。
何绍辉(2008)研究指出,新生代农民工由于受城乡二元结构等各种制度性因素的制约以及城市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交往方式的陌生性,使得新生代农民工难以在城里“扎根”。
然而,受乡村特定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和运作逻辑的区隔,新生代农民工亦难以有效回归乡村,难以在乡村社会有效“归根”。
使得新生代农民工这特殊的大型人群游弋于城市和乡村的边缘,徘徊于“扎根”与“归根”的双重困惑之中。
二、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制约因素1.阻碍新生代农民工融人城市的制度因素李强(2000)认为,以户籍管理制度为标志的城乡分割制度是农民流动的最大制度成本和城市化及城市融人的最大障碍。
传统农民工如此,新生代农民工同样受制于这种障碍。
户籍制度和建立在户籍之上的城市各种制度构成了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社会的制度性障碍(或制度排斥),学界对此已基本形成共识。
户籍制度被认为是一种“社会屏蔽”制度,即它将社会上一部分人屏蔽在分享城市的社会资源之外(任远、戴星翼,2003)。
户籍制度的直接后果是造成城市农民工身份与职业、角色的背离。
城市农民工通过职业非农化的过程完成了从农民到工人的角色转换,但从身份上看,他们依然是农民。
李涛(2009)指出,中国社会改革开放以来,尽管对人口流动的限制在不断地放宽,但对身份管理没有改变。
农民有了进城就业的权利,但农民不能在城市生根,由户籍制衍生的其他一系列政策和制度,如教育制度、保障制度、医疗制度等形成了新生代农民工融人城市社会的制度性障碍。
李伟东(2009)指出,制度设计的缺失使得新生代农民工和城市社会有一定的隔膜,既无法参与规则的制定,也无法顺利融入当地社会。
李强、龙文进(2009)指出,城市分割的劳动力市场、户籍制度和城市居民与农民工的政治力量等制度政策因素,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留城意愿、城市融入有很重要的影响。
在这些方面的弱势,使得新生代农民工难以实现城市融入。
2.社会管理、劳动报酬、社会观念等其他社会因素制约着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除户籍制度等制度性因素的制约,城市社会的各种组织团体对进城农民工的关注和容纳不够也是造成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人度低的重要原因。
无论是计划经济时代遗留下来的行政组织、职业组织和社会团体,还是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发展而建立的社区组织、文化团体、福利组织等,农民工都很难进入,最突出的是工会组织和城市居民社区没有对进城农民工必要的承纳与整合(江立华,2003)。
许传新(2007)指出,新生代农民工得到城市社区参与、组织支持的机会极少,对其城市社会适应有显著影响,最终制约着他们的城市融人。
在城市工作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新生代农民工的劳动报酬不高,经济收入较低,在城市中绝大多数处于中下水平,自然难以承受在城市生活的各种高消费,如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等。
有学者指出,居无定所是阻碍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经济因素。
住房问题对于男性来说尤为重要,在中国这样一个男婚女嫁的传统习俗当中,房子常常是男性青年必须准备的,但由于实际收入跟高昂的房价差距太大,他们的长远打算是不能定居城市。
而女性的长远打算,多数是不确定的,需据未来男友的去向而定。
实际上,他们不是不想在城市永久居住,而是由于买不起房子而不能够在城市定居(李涛,2009)。
朱考金、刘瑞清(2007)调查发现,青年农民工在城市里所拥有的正式社会支持网极其缺乏,从而影响了他们城市融入的意愿,并最终会制约他们的城市融入。
同样,社会歧视也制约着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人。
城市对农民工的社会歧视主要有两种类型:政策性歧视和市民的歧视,这些歧视阻止了农民工对城市的认同,加深了农民工与城市和市民的“鸿沟”(张时玲,2006)。
当前很大一部分城市市民对农民工有着严重的偏见和歧视,常常将自己视作“一等公民”而把农民工看作“二等公民”,认为农民工素质低下、观念落后,把城市的社会治安问题、市容问题乃至城市人的失业问题都归结到农民工身上,认为农民工的到来改变了原有的城市社会秩序,因此产生了城市人与农民工对立冲突。
虽然新生代农民工在受教育程度、城市生活经历等方面较之于以往的农民工有很大优势,但是仍然改变不了被歧视的状况,这使得农民工无法也不愿更多地与城市人交往,而是选择与其他农民工交往,因为后者可以保障他们在交往中处于对等的地位。
交往的局限性限制了农民工的城市化进程(吴振华,2005)。
3.新生代农民工自身因素不少学者从“社会网络”角度来探讨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人问题。
渠敬东(2001)指出,农民工的社会网络是围绕着血缘、地缘和业缘等同质关系构成,并影响农民工生活世界的建构过程。
中国的乡土社会历来重视亲缘和地缘关系。
这种对亲缘、地缘关系的重视,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交往方式,成为一种“习性”,这种“习性”没有因生活地点从农村到城市的变动或职业由农民到工人的变动而改变。
调查显示,新生代农民工在生活和交往中,乡土社会网络依旧起着重要作用,这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的交往和互动,不利于他们融人城市社会。
何绍辉(2008)指出,新生代农民工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交往方式亦使他们难以真正在城里扎根。
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是在农村长大,他们的生活方式和城里人之间存在很大差别;另外,受到自身收入水平和知识能力等影响,他们没有足够的收入过上城里人一样的生活,而被城市主流社会抛之于外,只能是城市生活的向往者。
朱考金、刘瑞清(2007)通过对南京青年农民工的调查指出,新生代农民工过多的依靠非正式的社会支持网,则更易导致城市融人的失败。
三、如何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新生代农民工对城市的认同感较高,具有强烈的融入意愿,同时在心态和文化习俗上更容易接近于市民,但由于户籍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等各种制度安排,使得他们的期望与城市体系的客观排斥之间存在差距。
王桂新等(2008)认为,要协调多方主体,应该从推进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二元社会体制的根本改革着手,推进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人。
徐莺(2006)指出,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必须破除制度性障碍因素,加快城镇户口管理制度、劳动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
户籍制度是阻碍农民工城市融人的最大障碍。
户籍制度不改,农民工就永远不能转为正式工人,永远只能当农民工,融不进城市的社会,因此必须改革户籍制度,消除其对农民工的种种直接和间接的限制(陆学艺,2003)。
李强、龙文进(2009)指出.政府要在建设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改革户籍制度和增加农民工政治权利等方面继续努力,牢牢把握方向,加快制度变革的步伐,为农民工在城市的工作和生活创造日益良好的环境。
针对城市社会管理对新生代农民工的“遗漏”,有学者提出,倡导城市社区和群体的接纳(周莹、周海旺,2009),让新生代农民工能广泛参与城市社区、工会、第三部门等组织。